历史学科的魅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3:54

历史学科的魅力篇1

【关键词】:、幽默感和时代气息亲和力形式多样合作参与探究多给学生尊重与自信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渐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破陈出新,用历史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有探索新知识奥秘的强烈愿望。这是每个老教师苦苦思索的事情。总结过去几年的教学工作,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这里我想简单地谈一下我的观点。

首先,丰富多彩的导课形式很重要。导课是门艺术,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智慧。某种程度上,导课质量就决定了整节课的质量。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种导课方式:

1、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导课。比如说,学习《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一课时,问:“同学们,咱们班谁是长跑冠军?北京奥运会看过吗?你知道奥运会与希腊有什么关系吗?”话音刚落,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起来,同学们对这个话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整节课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

2、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课。学习《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诞生》一课,问学生,你想成为有钱人吗?学生说“想”。我又追问:在你记忆中中国首富有谁?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知道的人物“你知道这些有钱人在19世纪时被称作什么吗?”此时,学生鸦雀无声,借此我说出“资本家”一词导入,使学生对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为本课内容做了好的铺垫。

再比如;上《血肉筑长城》这课时,我的导言是这样的:(多媒体教室:大屏幕放映抗日影片《台儿庄战役》把画面定格在台儿庄冒着浓烟躺满烈士遗体的城墙上,同时播放《松花江上》背景音乐。)一曲《松花江上》,唱尽了东北人民的血和泪,九一八、九一八,日军开始侵华,侵略者铁蹄踏过之处,山河破碎,被炸毁的村庄、城市,被抢走的资源,被杀害的无辜百姓,南京大屠杀中的血腥一页……构成了当年中国大地上一幕幕惨烈的画面,但中华民族是不肯屈服的,也是不可战胜的。你看,东北抗联站起来了,二十九军站起来了,佟麟阁、赵登禹虽然倒下去了,但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却站起来了,用他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奏响了民族抗争、夺取胜利的新篇章。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再加上这段激昂深沉的导言,同学们听得热血沸腾、神情肃然,注意力被牢牢地抓注。由此顺势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言是激发学生兴趣十分重要的环节。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或富有哲理的导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听这节课。历史课的导课形式多样,无论哪种都能给历史课带来无穷的魅力。

其次、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无形中他们觉得很累,不愿意开动脑筋。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

1、教师的幽默感和时代气息极为重要的。如讲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时,关于根据地建设我运用的形象比喻说:“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人假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软了,就会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据地,才能够有地方休整,恢复气力补充力量,再继续战斗,扩大发展,走向最后胜利”。一番话让学生对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认识更加清晰了。

2、生动通俗的语言也极为重要。如:讲到‘什么叫左倾?什么叫右倾?好像地里种西瓜没熟摘掉,就是左了,熟透了还不摘,就是右了。’这样的比喻,学生更容易理解。

3、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初中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我就多采用直观教学。如在讲“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时,先让五名学生表演历史剧,再现历史,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出示图示说明: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里,这就形成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变得更加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1、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采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如:在学《秦汉的文化》时,我提前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并给每组布置任务回去查相关知识,每组每个学生都有任务,派选组长负责。把课堂交给学生,每组最少两人上黑板,一人介绍一人板书。给学生一定的要求,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这种教学模式准备工作是要麻烦些,但学生都能踊跃参与。通过查找资料相互学习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另外在第二单元学完后,组织学生举行讲故事比赛,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潜力,学生不仅故事讲得好,体会也写得好,不仅展示了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启示。

2、另一种常用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穿越时空,进入角色。如:在讲《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我先把学生分成“衣、食、住、行”四组,再给学生一些时间分别了解宋朝这几方面的情况。最后,各组选代表,可以以表演、诗歌,说唱、讲故事等形式把宋代的生活展现给大家。每组选个裁判公平打分,一节课就像一场文艺汇演,学生的潜力被充分挖掘,平时不爱表现的学生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这恰恰体现了合作、参与、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对学好历史有了更多的自信。

历史学科的魅力篇2

(1)

从政42年来,我的知识来源概括来说是三个方面:一是横向学习,包括向文件、书报、领导等各方面学;二是纵向领悟,主要是向历史学;三是自己探索,在实践中学。我深深感到,历史素养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素质好的领导者,应该是历史知识丰富而又具有正确历史观的人。

(2)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凝聚了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历史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历史是面镜子,可以看到先人的成败得失;历史蕴含着人类活动的经验,凝聚着前人的智慧,记载着社会发展轨迹,是随着时展而不断充实的百科全书,也是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古今中外的伟人先哲都注重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注重从历史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3)

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进程的真实记录,是中国文明与发展的经验智慧的生动写照,包含着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多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印证了历史的成功与失败。借鉴历史经验就是要将它化为工作的智慧与动力,落实在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与水平上。丰富的历史经验是把握全局科学决策的“教科书”,是避免弯路、开辟坦途的“指南针”。认真学史用史,借鉴丰富的历史经验,能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智力支撑,有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水平。

(4)

嗜书如命,史书为最。可以说,读史、鉴史是伟大领袖的精神志趣,是他独树一帜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智慧。早在1920年,在致好友蔡和森等的书信中分析袁世凯称帝、段祺瑞执政之所以失败时,就提出“均系不读历史之故”,因之“劝大家读历史”,并指出,“读历史是智慧的事”。他走上革命道路后,基本上是以史书为伴。马背上读史,行军中读史,吃饭前后读史,夜深人静时读史,病魔缠身时读史,罹患眼疾时还“听”书学史。

(5)

历史的魅力是思想的魅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类思想的进步史。人类思想史上的宗师巨匠,透过繁复芜杂、光怪陆离的社会表象,直抵事物本质。他们如炬的哲思洞照历史,引导着人类前行的脚步。读史可以使我们受到思想的启迪。如果说历史是一条长河,思想则是渗透其中的一脉清泉,它浇灌历史,滋润人心,从古代流到今天,又从今天流向未来。

(6)

历史的魅力是奋斗的魅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要不断兴旺发达,就不能忘记自己奋斗的历史、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而不衰的发展史;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实现独立富强的奋斗史。深入学习这些历史,有助于人们从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体会成败兴衰、荣辱得失的经验教训,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不忘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精神追求,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7)

历史的魅力是智慧的魅力。读史就是与伟大的智者对话,和杰出的人物谈心,到丰富的矿藏中探宝,实质上是不断汲取历史智慧的过程。历史智慧既可以通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折射出来,同时又以人类精神产品的形式积累和传承。历代史书都注重总结历史经验,使后来人能从多方面汲取经验教训。唐代的《贞观政要》、宋代的《资治通鉴》,都是这方面的典范。是善于运用历史智慧的伟大政治家,他留下的大量读史笔记,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8)

历史的魅力是育人的魅力。人生应该是一个全面自我提高、自我培养、自我开发、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史学的育人功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沉淀、凝聚的传统美德是人格修养锻炼的一部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教科书。在这部教科书里,它告诉我们什么是是与非、善与恶、高尚与卑下、光荣与耻辱。无论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还是无私奉献的焦裕禄、孔繁森、雷锋等,他们无不是前进道路上的坐标,指引着人生的进取航向。读史可以使人们在历史的认知中坚守人生信仰和道德价值,在历史兴替的醒悟中正确选择自己人生道路与事业。

(9)

学习历史要重点学习党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光辉历程,是一曲引领我国各族儿女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嘹亮凯歌,也是一部带领各族人民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党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珍藏着厚重的政治智慧和财富,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部最富哲理的教科书。这些都是执政兴国的珍贵镜鉴,是资政育人的生动宝典。只有深入学习党的历史,才能继承和发扬我党的光荣传统,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0)

对领导干部而言,读史最为重要的是要形成唯物史观。要把学史的过程,变成净化灵魂、改造主观世界、确立正确人生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借助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来看待历史事件,评判历史人物,分析历史原因,衡量历史价值,确定历史意义,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11)

学习历史要牢牢抓住重点。历史的内容纷繁复杂、浩如烟海,面面俱到地学习所有的历史既不可能也没必要。要从选好适合自己阅读的史书开始,遵循“由浅入深、由博到精、由生到熟、由零到整、由点到面”的学习方法。要从自身工作的需要出发,着重把握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着重把握历史上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着重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使学习取得实效。只要我们肯下苦功,日积月累,温故知新,学思结合,读记并重,就一定能学有所获,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

(12)

历史学科的魅力篇3

1.物理学彰显出科学给人类带来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目前人类可以把宇宙飞船开进太空,去探寻更多、更深、更远的领域,人这无不彰显出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人类能把宇宙飞船开入太空的基础就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空气动力学知识,都属于物理学知识。到了20世纪90年代,物理学领域的纳米技术开始发展起来,人类便可以根据需要对原子或原子团进行重新排列,制造出纳米材料,使人类文明有了质的提高。物理学的发展彰显出科学给人类带来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也是物理学魅力的有力体现,在人类社会中表现出巨大意义。

2.物理学使人们能揭示出物质本质的奇妙特征。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结构和相互作用、运动规律的自热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可以小到原子、粒子,也可以大到整个宇宙,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物化成果使人们了解到物质的本质特性,认识到物质许多奇妙的特征。另外,物理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的科学体现在它的研究对象上。从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再到今天的信息时代,无一不体现出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的地位。

3.物理学的最大魅力在于魅力需要人们去探索去发现。物理学魅力除体现在它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史上外,物理学最大的魅力在于需要人们去探索,也就是说物理学的真正魅力在于物理学的探索性,人们在探索物理学知识和探索物理学魅力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情感体验才是物理学最根本的魅力所在。物理学的理论具有简洁性、抽象性等特征,连同他结论的奇异性可以把人们带入一种奇妙的境界。物理学理论的简洁性、抽象性和物理学结论的奇异性,能让人们在研习物理知识和实践物理理论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的美妙感觉[2]。

二、物理学魅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能激发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从心理学角度和社会角度分析,没有人愿意去学习那些没有用的知识,也没有人愿意去钻研那些枯燥无味的知识,然而物理学的理论的简洁性、抽象性特征,结合其结论的奇异性可以把中学生引入一种奇妙的境界,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愿意主动地钻研习物理知识。所以,物理学魅力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

2.能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有助于中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印迹的人物,都是为物理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中学生在研习物理知识的时候,能受到他们精神的影响[3]。人们的内心都有成为有用的人的愿望,只是缺少引发它的条件因素。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物理学魅力,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做一个能为社会作贡献的有用人才

三、如何打造物理魅力课堂

物理学是一门具有巨大魅力的自然科学,物理学魅力对中学物理教学和中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那么,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发挥物理学魅力的作用呢?笔者基于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在分析相关资料的前提下,提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很好地发挥物理魅力作用的建议。

1.将物理学发展史引入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每一个物理知识和物理概念、定律都有一定的历史故事,中学物理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发展故事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万有引力知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把其历史故事作为导入的背景,从而实现物理知识与物理历史的结合。

历史学科的魅力篇4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有效引领;魅力课堂;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49-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的理念如雷贯耳,广大教师也在不断地想方设法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证明,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历史学习的主要阻碍是学生对于该学科的消极情绪,认为历史是一门枯燥的、没有什么学习价值、依靠死记硬背就可以取得高分的学科,从心理上就有所抵制。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生的主体性备受关注,教师的作用就是将学生引进历史的广阔天地中,消除学生的抵制情绪。其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艺术来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立足于学生本身,挖掘课程内容中能够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历史学习的信心,并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例如在《秦王扫六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对秦朝统一六国的史实的兴趣。例如,燕国在危急时刻发生的一件悲壮的事,即“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学生会被荆轲的壮举感动,也会为燕国的命运感到惋惜:“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这样的生命付出中,燕国依然没有摆脱灭国的命运,也没有能够使秦国吞并的脚步放慢一些。那么秦国是如何做到的呢?在统一六国后它又做了些什么呢?在这样的故事引入和问题设置下,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学习的欲望,迫不及待地翻开自己的课本。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发动进攻呢?”这样的角色扮演,对于初中生而言,无疑是一种较大的学习推动力,他们乐于在角色中实现自我价值,并且展示出来,赢取同学的关注。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历史课堂由枯燥变得有趣的条件,在课堂导入或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立足真实,创新方法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受到新的教育模式的启发,觉得照本宣科会影响课堂的灵活性,往往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历史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例如在初中历史《洋务运动》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合作探究环节设置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引起学生的激烈讨论:“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表现可以算是积极的,有的人认为他是一个具有改革开放思想的进步人士,卖国贼这个称呼根本就是对他的一种诋毁,大家对这个问题持怎样的态度呢?”学生立即对此进行了积极的讨论,课堂活跃度很高,问题也出现了两种答案,教师在引导学生的时候却倾向了正确的观点。虽然这个问题目前还有争议,但是教师这样的认同是错误的,历史教学就得还原历史的真相,不能对一个模糊的问题下一个错误的定论,这是对历史学科的一种亵渎,不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历史观。

灵动中带着严谨的历史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科教学,这符合历史的学科特点,教师在探究环节设置能够引发学生激烈讨论的问题,提高历史课堂的活跃度,而这种热烈程度不是一种表象,更应该是深层意义上的一种展示。

三、把握语言,增加动感

教学语言从属于教学环节,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决定一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可以通过故事的讲述来使历史人物变得更加丰满,风趣幽默、多用修辞,让学生在语言的魅力下爱上历史,也让历史课堂在语言艺术中获得更深远的发展。

例如在初中历史《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在距离日军侵略中国的时间已有几十年之久,很多学生不能真切地感受到战争带给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教师可以利用语言魅力来激发起学生的义愤之感以及爱国之情,如饱含深情地为大家朗诵抗日的诗歌,还可以为大家讲述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场面,使学生产生共鸣,还可以借讲述赵薇穿日本军旗装事件引起学生的关注,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增加一抹浓重的色彩。

教学语言是课堂的一个有力支撑,艺术化的语言表现对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极具积极意义的。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小品、相声等多种表现形式,吸引学生的目光,巩固课堂知识。

四、尊重主体,唤醒思想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给予后人最真实的借鉴,感慨之余更多的是自省,历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历史事件中受到深刻的启示,以此来指导自己以后的生活。引导学生去思考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重新审视历史、思考历史,才能做到以史为鉴,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只有在历史学习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才能真正地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初中历史《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鸦片会引起社会问题?对于当前社会上一些吸毒的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学生了解了鸦片对国人的精神毒害后,普遍产生了抵制的思想,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去吸毒呢?很多初中生在新闻中看到明星吸毒的报道,评论说他们的精神世界特别的空虚。那么教师由此便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这便涉及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对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总之,灵动的历史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与学生积极地配合,让学生在思考的天空中尽情地飞翔,掌握课堂主动权。立足于历史学科的精准性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中采用适当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课堂必将如山水般灵动。

参考文献:

历史学科的魅力篇5

历史,可以是一列列的编年、一栏栏的官职、一片片的残简、一本本的线装古书,之乎者也,典章制度,记不准的年代,数不清的姓名。

历史,可以是深刻的追寻,广阔的瞭望,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地悠悠处的一声长叹,在阅尽沧海桑田兴兴亡亡后的一刻豁然。

总之,历史可以轰轰烈烈也可以平平凡凡。它是记录昨天的生活给今天的人看,使之从中汲取生命的真谛。

交相称赞,史学“魅力观”

著名历史学家李开元先生有言:“人生如行旅,行旅的人生进出于历史之中。”而历史就是人生前行的智囊。或许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历史学是一门增长人智慧的学问。在西方,这种对史学的热爱也被称赞着。美国开国三杰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一切有用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学习好的历史而自我获得。历史可以将人类所有美好的品质,尤其是刚毅的美和为公众服务的精神深深地印在青年人的脑海之中。”由此可见,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础学科一直被古今中外的智者所推崇。

同学们进入大学前总问自己所选的专业有没有用。毫无疑问,历史是非常有用的,而且也完全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徐永志教授很好地将自己在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知识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目前他主要从事民族文化遗产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和区域与景区文化旅游的策划与规划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与了《拉萨纳木错湖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青海环塔尔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提升和景观改造规划》《敦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湖南永顺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总体规划》等20余项区域和景区景点规划的专题研究与编制工作。不但服务农村、服务边远地区,也提升了自己的生活品质。

在民大历史文化学院的蒙曼教授看来,史学既有科学的精深严谨,又像艺术一样有美妙动人的艺术魅力,在人类社会中确实是永恒的。这种魅力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根本上说,了解历史,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固有方面。所以不要把历史学习看成就业求职的培训,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时更不该如此。史学提供的是一种特有的训练,我们从一些看似枯燥艰涩的东西开始,逐渐去领会一种学术的境界,去掌握一种求真的技能,去积累一种贯通今古的智慧,去培养一种关怀人类命运的情怀。那理性和良知的训练,才是使人终身受益的东西,也是我们的校园被称为“精神家园”的原因。

明德尚行,学贯中西

——史学“专业观”

大学的历史学习和高中有所不同,高中历史只是向学生介绍所有的事件,还有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只是一种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大学历史主要是研究,特别是当今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观点的问题,如果喜欢历史的话,在高中学好基本知识,到大学再深入研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从历史学的培养要求来看,主要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需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接受从事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应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和水平。最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理性的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历史是已经过去的事情,理论上讲,没有任何一位历史学家可以真正地还原历史的原貌,但正如茅海建先生所言:“探究历史的原貌却是史学家不灭的梦境。”为此,在史学研究过程中不能迷信古人,应根据史料实事求是地如实直书。

历史学主要开设的主干课为: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导论、中国史、西方史学史、考古学通论、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中外历史文化原典导读与选读、中国断代史等。从古代史到现代史,从中国史到世界史,从史学史到史学理论,每一节课你都将感受到史学的魅力。蒙曼教授的《隋唐史》课程在一开始就给你强烈的震撼——精美的图片、生动的话语、引经据典的故事、鞭辟入里的分析,将引导你走入一个非同寻常的盛唐时代……在此过程中,你可以去阅读,去思考,去讨论切磋,去心有所得。我记得蒙老师在讲述武则天君临天下时意气风发的样子,回忆此景,不禁令人热血沸腾。在这里,我看到了对历史的另一种解读:大多数人认为唐高宗是武则天的傀儡,但蒙曼老师认为,武则天和唐高宗一直相互信任,为共同的利益行动。这鞭辟入里的解读至今我仍印象深刻,蒙曼老师说:“武则天独特的性格魅力就在于她的性格很矛盾。一方面特别自信、很残酷,另一方面又很自卑、很温柔。她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有一种心理障碍,当上皇帝感到有负罪感。这跟她的女性身份有关,她最大的困难就是解决身份的合法性,很多矛盾都围绕这个展开。”蒙曼老师试图为我们揭示一个真正的武则天,并且觉得武则天尽管跟现代人有契合点,但毕竟是有距离的,当她想要冲破传统文化为女性所设定的生活空间时,就需要做出很多现代人们所不能理解的残忍的事。研究历史要设身处地地去包容和理解,如果单单站在现代人的角度评头论足,那不可能客观。

想你所想——史学“就业观”

历史学作为文史类基础学科专业,就业前景主要是:其一,继续深造学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历史学是人文学科的基础学科,所以只要有一定的史学功底再跨考其他人文学科硕士、博士都有明显优势。历史学为此也一直被认为是各学科的母学科,是“贵族学问”。有些高校如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设置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简称“基地班”,保研率高达40%~50%。

其二到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由于历史学的基础作用,学习历史的人知识较为广博,在公务员考试中有一定的优势。因为众所周知,我国中央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题中,历史常识题的比例最高。而且,在行政岗位上,历史学人的谨慎、以史为鉴的态度可以帮助他们走得更高、更远、更稳。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等政坛精英在大学期间均选择的是历史学专业;有“铁娘子”美誉的撒切尔夫人在牛津大学被迫选择了化学专业,因为她想报考的历史学专业实在是太受欢迎了。

历史学科的魅力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习兴趣;师生关系;教育技术

历史学科的现状真是令人堪忧,历史学科在初中教学中属于所谓的“豆芽科”,中考时政史合占100分,有的地方是开卷考试,有的地方甚至不计入总分。在分数决定学生一切的今天,学生的学习也明显带有功利性,许多学生坦率地说“历史课不是做其它作业就是打瞌睡,为学习其它课养精蓄锐”历史课也因此经常被语数外理化挤占。同时,历史学科由于其特殊性,即讲述的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它不会重演,所以,显得枯燥而不易理解,再加上许多学校无专职历史教师或专职教师少,因为是“豆芽科”而由部分学校行政兼职,即所谓的挂几节课,以后好上职称,有的由班主任或其它工作量不够的教师兼职,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学科要想有它的一席之地,要让学生喜欢历史,有兴趣学习历史,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那是难上加难的事。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认为:“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人们进行学习和创造性劳动的动力。”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初中历史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与大家一起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和策略。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让学生喜欢历史的重要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坚信常常以教育的巨大的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师行为,而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建构。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里也指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促进个性发展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氛围。

1、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有人这样描述教师对学生的爱:“像母亲热爱子女那样无私,像父亲热爱儿子那样严格,像兄长热爱弟弟那样宽容,像姐姐热爱妹妹那样体贴”,人们常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生如子、大爱无疆可以说是教师职业文化的核心。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它过于强调教师的尊严,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格,也是师生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洒向学生的都是爱,尽可能地充分的尊重学生,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时下的学生“面子”观念很重,因此,不要轻易批评学生,特别是当着全班同学面批评,也不要轻易罚学生站或者其它什么惩罚,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课下与学生单独交流沟通,多真诚地鼓励表扬学生,往往一句表扬比教师的十句责罚效果要好得多。

2、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正直、真诚、亲切、宽容、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等内在的人格魅力是得到学生喜欢和尊重,保持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成为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人,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自己这一学科。在学校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两位资质和教学水平相当的老师,一位教学成绩不错,而另一位却教学成绩平平。通过调查了解,原因就在于一位是学生喜爱的老师,而另一位是学生不喜爱的老师。学生们说,他们喜爱的这位老师“处事公正、亲切、随和、责任心强,懂得如何和我们交流沟通,了解我们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像父母一样关心体贴我们,我们喜欢听他说话、听他讲课”正是这种各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喜欢这位老师的同时当然喜欢这位老师所讲授的这门课,教学效果自然就很好了。如魏书生、李镇西等就是由于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学生,从而建立起了和谐的的师生关系,保证了他们教学改革的成功,也成就了一代名师。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历史教师要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入手,建设和谐的、积极向上的历史课堂,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学科的魅力篇7

关键字:历史教学;人文素质;培养

人文素质是指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体现。现在的人文素质是指,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而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

人文素质的培养依赖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实施依赖于人文学科。作为人文教育之中比较重要的学科,历史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因为历史学科比其他学科更加地反应人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样历史学本身的特点要求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加关注。[1]

在历史学教育之中,如何正确把握好人文素质以及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挖掘历史学科本身的魅力,是历史学教育者现今面临的重大问题。

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历史学科自身特点要求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1)历史教学内容自身具备着丰厚的人文教育资源。历史学本身丰富的人文资源使得学生可以在历史教与学之中采纳以及吸收优秀文化。着彰显了历史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独特的魅力。(2)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在历史教学过程之中很好的把握好史实、史观、史法三个层面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历史教学之中逐步把握好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2](3)进行历史教育,使得学生以史为鉴,更能够培养学社学习历史、服务社会的重要思想。以史为鉴,可以是的学生逐渐掌握人文素质之中基本的素养:坚持国家统一;认真学习党一系列正确的方针等。

(二)素质教育的推行客观要求加大历史教学之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推行使越来越多的教学不再限于应试教育的牢笼,历史学教育者,不再只是注重智力开发以及解题技巧的训练。虽然新课改以来,从教学目的到教学内容以及形式上,有了令人感到欣喜的变化。但目前,高中生们依然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分数依然是学生以及教师和家长的主要关注。所以,应试教育方式的保留使得历史学科改变较小,但是素质教育的推行却客观倒逼历史学科根据自身的特殊性改变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缺乏。

(三)高中生发展阶段特殊性的要求

高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自我意识独立性加强,对于所接触的事物的情感以及所接触的情感处理有了自己的判断以及认知。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对历史事实以及在立场或者感情定位之上的偏差,从而不能正确的评价。因此,加强高中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能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

二、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实现途径

(一)深入挖掘历史学科自身特殊魅力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总结,它容纳着古今中外丰富的文化遗产,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会在不自觉中对这些优秀人物的精神和能力进行模仿、有选择地借鉴吸收,这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促使他们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增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主动认识并发挥历史学科的天然优势,引导学生切身体会历史的基本内涵,领略由历史知识延伸出来的精神和情操。

(二)打铁还需自身硬,历史教师增强自身人文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的直接模范,其自身的人文素养对于历史教育能否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教师要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进修和培训,扩大自身知识面,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塑造历史教师的个性,树立良好的师德;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认真领会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如此,才能在给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历史精神,做到学以致用,以古鉴今。历史教师肩负着以史“育人”的神圣使命,其价值观、世界

观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只有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了,才能在学生中间树立威信和良好的形象,起到模范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文素质的提升。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条件。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接受程度的强弱,因此教师应当不断追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如贯彻启发性教学方法,要不断地依据教学目标、教训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人之水平和教师本身的教学特点来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每一节课程的讲演不能够拘泥于单一而且传统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应摆正师生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动力,运用了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其次,努力建立新型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创造合作、互动的课堂氛围,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3]比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可以采取故事激趣法,形象再现法、艺术表现法。并且在这合理方法情况下可以辅助适当的多媒体资料,突破历史教学课堂的单调、枯燥。如此,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就能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更加有利于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结论

学生在历史学教学之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而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历史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深刻地分析理解教学内容,把人文素质培养渗透到每一节课、每一次历史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和升华。在教学实践之中,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并且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尽最大努力,是每一个历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晓春.浅谈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1,(29)

历史学科的魅力篇8

师哲口述李海文著

九州

>>历史细节的还原与再现从细节处宝贝你的身体于细节处彰显德育魅力的生物教学还原情境,打造细节,凸现情感魅力从细节处抓中心让你的作文从细节处闪耀从细微处发现语言的魅力从“小”处领略作品的无穷魅力历史细节增强历史课堂魅力还原历史的生动还原历史的真实从细节处把握教育契机从细节处看网球伤病预防从细节处精读绘本城市环保需从细节处着眼从细节处规范化学复习从细节处反思等级制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细节的魅力细节激励的魅力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政治>从细节处还原历史的魅力从细节处还原历史的魅力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唐山")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

师哲口述李海文著

九州出版社

2015年2月版

说:“把话收回来,不请他了。”

斯大林好似也懂得我们在谈什么,于是问我:“他说什么?”

我回答:“是我们之间的话。”

这段对话发生在访苏期间,因中方未按要求与苏联、蒙古同时批驳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言论的声明,斯大林就此提出批评。为缓和气氛,斯大林用自己的车带大家返回,但始终不发一言,中方翻译师哲邀请斯大林有机会访问中方代表团住处,斯大林欣然同意,但猜出谈话内容,于是便出现了上面那段有趣的对话,如非当事人,恐怕永远想象不出这样的场景。

师哲曾在苏联生活14年,并长期在格别乌(克格勃前身)工作,回国后名义上是任弼时的秘书,实际上主要担任的俄文翻译。与普通译员不同,他曾担任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主任等,熟悉高层决策过程,视野更开阔,所以他的回忆录特别“有料”。

比如为出版《选集》俄文版,苏联派来顶尖哲学家尤金,与他一见如故,尤金当面总是夸发展了马列主义,但在私密场合,却会不经意地说:的这个观点和托洛茨基是一样的……

尤金第二次访华时,为敲山震虎,曾指着师哲说,他们陕西人中就有人反对我(高岗也是陕西人),尤金不明所以,和同事讨论了半天,此后开始躲避师哲,连看他的眼神都变了。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是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中方根据苏方建议,在递交国书仪式后举办宴会,苏方特意订了全聚德烤鸭,没想到鸭子经长途跋涉,到场时已凉透,根本咬不动,后来接国书仪式不再举办宴会。

这些有趣的细节,俨然将读者拉回历史现场,而书中另外一些细节则对全面理解历史有着特殊价值。

比如1947年3月初,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与莫斯科有单独的电报联系,由师哲负责,让师哲销毁全部往来文件。考虑到档案珍贵,师哲问可否择其要者,自己随身携带,不同意,反问道:如果你被逮捕了呢?师哲回屋正准备,已带着女儿来了,名为陪孩子玩,实为监督。全部烧毁后,还用木棍拨开灰烬检查了一番。转战陕北期间,居无定所,但每到一个村,调查工作立刻展开,村民情况尽在掌握。

再比如,1950年10月,“抗美援朝”前夕,秘密访苏,通报中方意见,表示中国刚刚结束战争,正在恢复中,无法入朝参战。斯大林表示理解,并着手安排下一步的办法,而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电报通知,中国决定出兵。这个戏剧性的逆转,蕴含了太多的艰难。

在回忆录中,许多地方看似信笔带过,却意味悠长。比如延安时期,基本不亲自迎接人,即使访苏归来,离别数月,也只是几天后办个欢迎会,而听说回来,立刻前去迎接。

再比如,“岸英回来时已22岁,他在苏联长大,养成了苏联人的习惯,中国人接受不了,再吹枕边风,甚感烦恼”。可惜的是,未见更详细描述。

本书许多细节起到了澄清真相的作用,比如高岗“里通外国”的问题,苏联人柯瓦廖夫说高岗曾在中苏会谈中“建议宣布东三省为苏联的第17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访苏时,柯瓦廖夫负责接待,故此说风靡一时,但通过师哲回忆可知,“他见了斯大林像个小学生一样站得笔直,十分紧张、拘谨。回答完了问题,斯大林示意让他出去,他就赶快退出会场。所以他并不知道谈判的经过”。科瓦廖夫曾说,高岗曾私下表示会向他提供中共高层情况,但高岗不懂俄文,科瓦廖夫不懂中文,他们如何交谈呢?可见“里通外国”说纯属子虚乌有。

不否认,师哲的回忆中也有一些误忆,比如称斯大林未曾建议国共划江而治;为了“抗美援朝”,苏联提供的贷款是一笔糊涂账,后来被赫鲁晓夫狠敲一笔……凡此种种,并无依据。这也说明,回忆录并非信史,读者应保持警惕。

本书此前曾出版过,并引起巨大轰动,但重读时却有如在读一本新书。究其原因,在于其细节异常丰富、翔实,每次阅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亮点。所谓杰作的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此次增订补入了与婚恋等部分,使其更加完整。《中国2015:看清新常态》

胡舒立主编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5年2月版

2015年是中国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身处巨大变革中的我们,如何充分认清这一新时代的特点?吴敬琏、许小年、周其仁、胡舒立等各行业的学者、企业家,从各自从事的领域出发,给出了极具建设性的观点。《另一片海:阿拉伯之春、欧债风暴与新自由主义之殇》

张翠容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1月版

这是一本刻画地中海两端变局的见证之书,作者要讨论南欧国民面对欧债危机时的反抗和北非的“阿拉伯之春”运动。这两起事件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涉及更深层次的国际政治、金融问题。到底“地中海的变天”会造就一个“春天”,还是给世界带来“冬天”?作者是香立记者。《沧海之后:当大师都是普通人的时候》

简繁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历史学科的魅力篇9

   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论述,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着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所作出的精辟论断是深入总结我们党近八十年历史经验,深入思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紧密联系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现实状况作出科学结论,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新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二十一世纪,我们要建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一个党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一)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共产党人的使命和生命所在。要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把个人的人生追求统一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目标中去。科技是先进生产力,这个论断已被人们接受,30年来世界科技成果,比历史上两千年科技成果的总和还要多,这意味着知识进入一个急剧发展和爆炸时代。科技成果商业化的周期大大缩短,从发明到应用,电磁波通讯用了26年,集成电路用了七年,激光器只用了一年。中国目前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是40%,发达国家是70-80%,按照“胜者全得”的观点,技术上领先哪怕是一小步,就可以占领大部分市场。我国目前电视生产量居世界第一,固定电话居世界第二,移动电话居世界第三位,但是其中知识产权和集成电路都不在自已手上,84%的市场份额由国外控制。世界每年生产的7000亿块集成电路,中国只占1/8。中国有句老话,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事实上,在高科技领域,人才是不可替代,如果一个研究所,资金政策都有保障,但只有二流的人才,那么只能建立一个二流的研究所。目前我国从初等教育起,投入3580万元,培养5300人才能产生出一个博士。由此可见我国基础教育还是相对薄弱,投入产出比太低了,基础教育的状况极待改革。当务之急就是要解放思想,破除“小进则满,小富则安”的满足感,树立干大事业,求大发展,力争上流,不断开拓的精神;破除在困难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意识。(二)先进的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终身的过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才是提高思想境界,分清是非,才能真正做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教育承担着延续历史的使命,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是传递人类精神文明的基础。“青少年一代全面地占有前人劳动的成果,把它作为他们创造新的历史的起点,这就是教育的永恒职责。知识飞速的增长,要求提高学习效率,孩子背着书包进校门,他们不是作为享受者来分享历史文明的成果,而是作为命里注定的受难者来接受苦役,他们必然本能地逃避这种苦役,而教师则出于职业责任感,千方百计地监督、强迫孩子学习。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全面探索学生与社会、与历史、与未来生活的关系问题,这就深刻地触及到人类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原苏联八十年代中期革新者提出“合作教育学”、美国提出“合作教育”、中国九十年代提出“素质教育”的思想,都呈现出人们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探索。世界《财富》论坛,1999年9月27日,在上海召开,来自世界8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胡鞍钢说:中国未来最大的挑战是“安全”挑战。他论为,且不说国家安全地,仅就现在中年以上的中国人而言,他们的工作安全,收入安全、健康安全、养老安全或多或少都有点问题,诸如下岗失业、收入减少或拖欠、医疗养老保险等等。他建议:中国的经济决策人要以人为中心,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政府公共政策的基础,改变过去那种过分重视项目、轻视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教育更要以人为中心来考虑一切工作。如校风建设,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好的校风就会给社会、家长、学生带来一种“安全”感,带来一种期望。校风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积累。如教学方法的改革,还要以人为中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要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贯彻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精神。如德育工作,要改变重灌输轻交流,重说教轻实践重管压轻疏导;重教育轻心理的现象,同时还要重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学习,还要坚守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如教育教学评价,要以人为中心,要改变只重结果(分数),不重过程的评价;要改变只重他人评价不重自我评价;要改变只重单向评价不重双向评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深入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有的教师工作几十年成绩平平,有的老师只工作十几年教学成绩就硕果累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没有改革的精神,有没有深入地开展教科研与教改的实践。八十年代美国强劲地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教法改革---“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使基础教育的立足点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什么,而是还要让学生学会探索什么,从而为美国在二十一世纪继续保住科学技术的霸主地位奠定基础。从九十年代起美国的科学家参与中小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成为美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潮流。英国、法国的政府官员认为,我们需要数学家、物理学家......,但不需要太多,我们需要大量的数学教育家、物理学教育家......,也就是“教科研型”的教师,以教科研为导向是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教师是一种崇高的社会职业,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离不开教师的劳动。因此,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人格特征的人才能胜任教师工作。还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强调指出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的人格特征是什么?华东师大心理系的师生曾就这个问题,向240名高中生、中专生、大学生作了调查。调查结果按其重要性排列如下:(1)平易近人;(2)没有偏见;(3)关心同学;(4)态度认真;(5)要求严格;(6)颇有耐心;(7)言行一致;(8)朴素大方;(9)开朗活泼;(10)品德高尚。一位哲学家说过:“最柔和的慈爱,最无畏的坚毅,最温柔的情感,对德性最崇高的热爱,所有这一切都成功地使他震颤的心房充满生气和力量。”这就是人格魅力。不少教师透发的正是这种人格魅力。较之容貌魅力,才华魅力来说,人格魅力更凝重,持久,具有巨大的激荡力。由此可见,教师的魅力应该是学知和完美人格的体现。

历史学科的魅力篇10

【关键词】课改初中历史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心理学的理论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都揭示了一种规律,即人对有兴趣的事物,干起来总是心情愉快、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因而也容易干好。正因为如此,才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格言。实践使我体会到:兴趣是智慧和成就的起点。因此,要学生学好历史,就必须使学生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

一、给学生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

1.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态。现在的学生对教师要求很高,如果一个教师精神松散、衣衫不整,学生就不会喜欢你,更不用说听你讲课了。学生喜欢教师穿着大方、整洁、自然,不希望教师不修边幅,也不希望教师过分修饰。教师的表情也很重要,对初中生应该严厉中加入关爱,这样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你。这种爱如果通过教师的微笑表现出来,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2.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与学生始终保持了,但却在笑声中记住了佛教的发源地,而且可能终生不忘。另外教师的语言要适当口语化,口语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二要注重直观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挖掘教材中的直观内容,比如史料、图画、文物等,再运用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配合教学。这样,本来用许多事例才能说明的问题,通过学生的亲自观察、体会,很容易就理解了。

二、上好起始课,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历史是副课”,不少学生尚未学习就有此认识,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怎么能有起色呢?所以说要使初中历史教学有一个好的起点和基础,上好起始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要深入地讨论和讲述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纠正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不正确认识,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历史的重视。事实证明,如果教师能把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融智怡情,赏心悦目的话,那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拴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我上起始课时,往往用生动的历史事件把学生有所了解的历史人物展示出来,让学生自由地讨论和评价,然后我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正本清源,帮助学生去伪存真,使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历史并不是死记硬背的”。因此,一节精彩的起始课将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有了良好的开端,就要继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人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都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教师要认真备课,并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选取恰当的内容激起学生质疑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要正确对待,正确的要加以肯定,错误的要加强引导,切不可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2.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发挥集体的优势来促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知欲,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人人参与,取长补短,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去烈士陵园扫墓,参观历史遗址等,用现实来教育引导学生,在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一个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令人敬重的品格。正直、真诚、亲切、宽容、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等内在的人格魅力是得到学生喜欢和尊重,保持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成为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人,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自己这一学科。在学校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两位资质和教学水平相当的老师,一位教学成绩不错,而另一位却教学成绩平平。通过调查了解,原因就在于一位是学生喜爱的老师,而另一位是学生不喜爱的老师。学生们说,他们喜爱的这位老师“处事公正、亲切、随和、责任心强.懂得如何和我们交流沟通,了解我们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像父母一样关心体贴我们,我们喜欢听他说话、听他讲课”正是这种各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喜欢这位老师的同时当然喜欢这位老师所讲授的这门课,教学效果自然就很好了。如魏书生、李镇西等就是由于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学生,从而建立起了和谐的的师生关系,保证了他们教学改革的成功,也成就了一代名师。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历史教师要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人手,建设和谐的、积极向上的历史课堂,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新教材给我们老师学生都提供了很大的活动舞台,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先导和持续的驱动力,只要做好了兴趣的培养工作,教学质量才能得到真正提高,新课改的精神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