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十篇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十篇

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3:51

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篇1

党的*报告论述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时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同时提出,要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基层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新挑战。一方面,城乡社区已成为各类社会群体人员的聚合点,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呈多发趋势;另一方面,基层群众自主管理和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城乡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方法存在诸多不适应不符合问题。面对新课题新挑战,传统的城乡基层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和健全,需要确立新型城乡基层治理模式。由侧重管理向管理与服务相结合转变,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由侧重外部约束向外部约束与居民自治相结合转变,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由条线的、单向的管理运行机制向网格的、互动的基层治理运行机制转变,强化社会自治功能。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是形成新型城乡基层治理模式的重要标志。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是新形势下发展基层民主的客观要求,是深化基层机构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的客观要求,因而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目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一是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基层民主和基层管理涉及多方面、多领域、多部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规范有序的城乡社区基层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格局。二是进一步规范基层政府的职责和权限。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开展活动。加强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方式,着力推进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就业服务、社区卫生、群众文化、社会治安、纠纷调处和基础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的财力保障机制。三是完善城乡居民自治制度。修订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健全民主管理和公开办事制度,实行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办。规范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关系,政府对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主要是指导、协调、服务和帮助。对政

府延伸的工作任务,要建立有效的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制度,减轻基层自治组织的工作负担。四是把城乡社区的各类组织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培育发展社区各类社会组织,特别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服务组织。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发挥社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经济组织、社会福利机构、物业服务机构等组织的积极作用。发展社区工作者队伍,广泛开展基层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实现社区工作专业化、社会化。

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篇2

当前,如何解决和保障好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带来的风险,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一项必须应对而又十分紧迫的艰巨任务。

越是困难时刻,越是要高度关注民生

解决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加快发展的目的,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越是困难时刻,越是要高度关注民生。”在国际金融危机严峻挑战面前,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并不断丰富了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大局,我们立足民政工作实际,准确判断形势,进行各项民生保障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部署。着眼于解决基本民生,认真做好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全力保障“三个群体”的基本生活。

2009年,中央财政加大了民生投入的力度,其中,中央补助城乡低保资金达到614.6亿元,补助城乡医疗救助资金达到80亿元,增幅分别达到了69.3%和58.7%。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带动地方财政投入,使各项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因灾紧急转移、旱灾救助、倒损农房等补助标准,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孤儿养育标准等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提高。城乡社会救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全国城市低保对象为2320多万人,比去年底增加近2万人;全国农村低保对象为4520万人,比去年底增加200多万人;全国有552万人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比去年底增加3万多人;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城乡医疗救助356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愈30%。同时,妥善安排了去冬今春6000多万受灾群众的生活。社会救助保障内容继续拓展,增设了因灾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项目;在春节期间为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和城乡老党员发放了一次性生活补贴,惠及7400万人;优抚对象和军休人员生活待遇也得到切实落实。

我们认真履行救灾救济职能,着力抓好受灾群众安置、生活救助和住房重建工作。“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迅速响应,紧急调拨救灾款物、及时救灾信息、有效实施生活救助,广泛开展社会捐赠,扎实推进灾区恢复重建。目前,灾区民生设施快速重建,受灾群众妥善安置,基本生活较好解决,灾区社会稳定、人心稳定,着眼于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继续发展基层民主,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实践,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发挥城乡社区功能,使基层社会和谐的平台日益坚实。指导村(居)民委员会深入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专项部署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的治理工作,促进了城乡基层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的提升,全面深化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实验,使越来越多的城乡社区成为管理民主、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原则,有序发展社会组织,及时引导社会组织,使社会组织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较好地发挥了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认真指导开展平安边界创建和界线联检工作,妥善处理复退军人上访,大力倡导发展慈善事业,全面开展公基建设专项治理,努力营造社会和谐稳定的氛围。

保民生、促和谐的各项工作要下大力气做深、做细、做实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形势是向好的,但是,也应当看到,全球经济正处于从危机走向复苏的关键阶段。我国经济形势好转的基础还不牢固,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还很多,解决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必须下大气力把保民生、促和谐的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从民生保障来看,现阶段,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日益频发的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城乡仍有6000多万的困难群众、年均约1亿人次的受灾群众需要政府给予救助,一些地区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很多低收入家庭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困难。这是我们必须牢记的基本国情。与此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造成了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就业机会减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活压力持续增大,一些社会救助边缘家庭、返乡农民工家庭遇到了程度不同的生活困难。只有让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让人人有基本生活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才有牢固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从促进和谐稳定来看。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给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随着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社会成员流动的不断增强、社会利益诉求更加多元,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内与国外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与以前相比,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难度前所未有。另一方面,城乡困难群众仍面临多方面的生活困难,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征地拆迁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民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原有的矛盾和新的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叠加,一些不稳定不和谐因素随时都有可能触发,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保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天下安。在当前危机尚未过去、困难依然存在的形势下,解决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仍然是我们的头等大事,我们必须把做好民生保障和促进和谐稳定的各项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来抓。

着重解决民生,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种制度安排,对于解决基本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社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城乡低保对象、受灾群众等困难群体的危机承受力最弱,经济困难时期也最容易陷入生活困难。我们要加大对这些贫困群体、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努力保障和改善他们的生活,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不因经济危机而下降。

一是要科学确定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尽管各地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都有所增长,但总体上标准偏低、保障水平不高。要继续把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纳入中央和各地扩大内需、保障民生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之中,争取财政扩大投入。认真摸底测算,合理确定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保障标准,适度

提高救助水平。二是要适度扩大社会救助范围。目前,城市低保已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并向“分类施保”方向发展;而农村低保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做到“应保尽保”,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处在救助制度之外。在城市,要关注新产生的生活困难家庭,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制度。在农村,要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加快实现“应保尽保”的目标。要关注城乡低保边缘群体和农民工家庭的困难,将对低保人员实施的优惠政策适当惠及这些人群,以缓解这些家庭的实际困难。三是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和建立临时救助制度。要改进和完善医疗救助办法,搞好与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医疗救助的惠及范围和补助水平。要研究建立、完善临时救助制度,落实救助资金。四是要继续深化救灾应急工作。要继续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救灾应急预案,切实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继续完善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灾害信息管理机制、救灾应急物资储备机制、救灾综合协调机制和灾害应急社会动员机制,不断增强救灾应急综合能力,确保救灾工作扎实有效。五是要切实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援助等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着力发挥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整体效能。

着重改善民生,推动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方向发展

现阶段,我国享受社会福利的对象主要是“五保”人员、城市“三无人员”、孤残儿童以及为党和国家做出贡献的优抚对象。改善这些群体的民生,让他们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是解决民生、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一是要改善和提高供养水平。对孤老、孤残人员应以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原则核定供养标准。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扶持农村敬老院开展农副业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弥补资金不足;对孤儿,应根据儿童发育成长的需要,科学制定全国统一的最低养育标准,避免出现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供养标准悬殊的现象。要千方百计拓宽收养渠道,促进孤残儿童回归家庭。二是要改善“三孤”人员的居住条件。要将孤儿、孤老、孤残人员的住房优先纳入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危房改造规划。三是要逐步扩大社会福利覆盖面。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扶老、助残、救弧、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的要求,采取资金补助与福利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方向发展,使特殊群体得到更多的实惠,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四是要保障和维护优抚群体的合法权益。要认真落实优待抚恤政策,千方百计提高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和医疗补助、军休人员生活待遇、退役士兵扶持就业补助经费和一至四级残疾退役士兵建房补助经费标准。此外,要着眼于在全社会树立团结友爱、和衷共济良好风尚,积极完善“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慈善事业发展机制,大力推动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

着重筑牢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平台

进一步推进城乡群众自治活动,指导社会组织有序发展,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和和谐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在基层。统筹推进基层群众自治活动,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功能,对于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具有基础性作用。

一是要通过指导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深入发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引导城乡基层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全面提升基层民主自治的水平。要积极扩大城镇居委会直接选举的覆盖面,丰富居务公开内容和形式,发挥居民小组、社区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物业组织等在扩大基层群众自我管理上的积极作用。二是要以建设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为载体,全面深化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建立新型城乡社区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民主、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使社区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良好环境上发挥基础作用。三是要继续重点培育和扶持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类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人事制度、社会保障、职称评定、职业建设等方面的培育扶持政策,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快形成公共财政资助机制。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组织汇聚社会资金,促进就业、提供服务,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生活困难群体提供帮助。

同时,要引导社会组织健全运行机制,完善治理结构。增强自主运作能力;继续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完善社会组织评估体系,培育社会组织品牌;完善社会组织执法机制,探索形成社会组织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大对违法违规社会组织和非法组织的查处力度,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

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篇3

今天的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县扶贫办、民政局分别通报了我县旱腰带地区扶贫开发情况和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兴放同志安排部署了当前旱腰带地区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并就解决好今冬明春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讲了很好的意见,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

一、要始终站在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当前旱腰带地区扶贫开发、安排好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工作的重大意义

加大旱腰带地区扶贫开发力度,推进旱腰带地区率先脱贫,是省市委、政府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准确把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求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内涵,对于全面系统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更高水平的小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要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总体方针不动摇,扎实推进旱腰带扶贫开发和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安排工作纵深开展

要始终牢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以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困难为基础,以发展区域经济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确保我县旱腰带地区率先脱贫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要切实抓好“温饱”扶贫。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是当前全县各级的首要任务。各乡镇特别是旱腰带地区乡镇要及早安排,落实责任,组织力量逐村逐户摸清今冬明春贫困群众的生活困难情况,及时制定救济方案,想尽千方百计筹措救济钱物,最大限度地帮助困难群众度过难关。对一些有自救能力的群众,我们还要从政策上予以适当引导和扶持,鼓励他们自力更生,开展生产自救,依靠多种经营、外出务工等办法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同时,还要继续深入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多种途经,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二)要大力开展产业扶贫。要始终坚持市场导向,紧紧围绕我县畜菜果主导产业,将贫困地区群众自身努力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已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大农村经济人队伍建设,加强龙头企业和农户的联系,建立相互支持、互惠互利的利益纽带关系,做大做强区域性产业,带动旱腰带地区加快发展,群众收入快速增长。

(三)要狠抓基础建设扶贫。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环境恶劣是制约旱腰带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瓶颈。要切实抓住当前新农村建设这个最难得、最现实的机遇,用足用活政策,跑项目、争资金,始终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抓起,努力解决好群众吃水难、行路难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一些问题。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把公共基础设施工程交给那些懂经营、会管理、热心群众公益事业的能人去管理,力争使这些工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达到自我积累、自我循环、长期受益的目的。

三、要始终加强对旱腰带地区扶贫开发和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安排工作的领导,确保我县旱腰带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

能否实现旱腰带地区率先脱贫,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加强领导是关键。

(一)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旱腰带地区扶贫开发、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刚才,兴放同志就落实领导责任制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同意。各乡镇、各部门都要严格按照县上的既定部署,坚持党政领导集体抓,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及时协调解决好各类问题,确保此项工作顺利推进。

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篇4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娱乐人性化管理

城乡居民文化权益是指城乡居民获得文化教育、文化服务、文化消费等方面的权利,是城乡居民的基本权益之一,是衡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而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保障V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切实加强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增强城乡居民的精神力量,满足城乡居民的精神需求。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已经到了非常广泛的程度。有人讲:“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经济,经济的背后渗透着文化。”他们认为:“十九世纪靠军事改变世界,二十世纪靠经济改变世界,二十一世纪靠文化改变世界。”毋庸讳言,在这种情况之下,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主角,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才能促进城乡文化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并使之成为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一、普及广场活动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广场是人们集会、休闲娱乐的重要场地,在广场上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可以让群众自发地成为广场文化活动的主体,有效地组织广场舞蹈等活动。广场文化的日常活动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健身功能,比如扭秧歌儿、交谊舞、太极扇等。广场文化活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标志,对于丰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很多居民群众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少去专门营业的文化娱乐场所消费,在工作之余便会无所事事,这时候等不良习惯便会趁虚而入。而文化广场活动的兴起和发展,让群众业余时间的文化活动就有了目标和方向,因此普及文化广场活动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时代主旋律。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个人或者是群体,都会把文化广场当作业余文化活动的首选之处。不仅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因为精神文化以及审美需求的不断进步,这些变化决定着他们的广场文化活动具备较高的标准,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需要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做到更加创新的节目。这是反映着群众文化的时代主旋律。广场活动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不仅仅只是提供平台,还在于文化导向的作用。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广场文化活动的发展和进步。

二、加强乡镇文化市场的管理,突出了人性化管理理念。

在群众文化发展中,乡镇文化站起着既繁荣文化市场,又维护和管理文化市场秩序的双重作用。文化站在做好监管和治理村文化市场的基础上,建立了辖区内不同形式的义务文化稽查队,做好日常性文化市场稽查工作。同时还积极配合上级文化市场监察执法大队,对辖区文化市场进行综合治理。文化站依靠自身优势,在对于重点项目、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和重点时段进行检查的同时,为上级文化执法部门提供依据,加大监管打击力度。

乡镇文化站在对文化市场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加大服务力度,力求突出为经营者服务和人性化管理理念,将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促进社区文化市场的清洁,保证了群众文化活动健康发展。一方面,乡镇文化站会同司法、工商等部门举办为经营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为残疾、年老体弱的经营者上门办证,为经营者举办行业培训等活动,使社区文化团体和文化事业始终在健康的轨道上前进。总之,在群众文化发展中,作为基层文化事业建设的排头兵――乡镇文化站,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提高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能力和实力。

三、充分利用乡镇文化站做好精神文明社区建设。

乡镇文化站在推动群众文化发展中,一方面深入社区以文艺活动进行公益宣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民间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特殊作用,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本质。总之,乡镇文化站文化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做好人的文章,以群众文化为载体,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以及观念意识。做好这些工作,文化站的公益性主导地位和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

乡镇文化站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层次文化需求,组织和指导乡土人才自办文化节目深受百姓欢迎,既繁荣了基层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又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了服务。

1、善于发现民间文艺团体让其成为群众文化的重要力量。

乡镇文化站在长期的工作中,指导和组建了许多民间文艺团体,成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和主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有6800余家,不同地区的民间文艺团体有着符合当地风格的特点和个性,他们不仅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生力军也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让民间文艺团体成为“文化下乡”的生力军。

乡镇文化站是“文化下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组建和指导的文艺团体在群众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上级文化部门不断搞“文化下乡”活动,但上级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层次较高,老百姓并不乐于接受,而且这种送文化下乡只能满足于一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文化生活不丰富的现状。只有乡镇文化站才能长期根植于基层,依靠培植辅导的手段在群众中“种”文化,发展更多的民间文艺团体。

总之,广场活动在群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和方向上的引导作用。普及广场活动不仅有利于群众文化的培育和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群众的文化品位,促进我国社会文化的进步,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文化的发展需要创新,不能止步不前,而人民群众具有十分巨大的创造潜力,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事业,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奖励措施等来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创作,增加文化的创造活力,走群众路线,把从群众中来的文化成果展示到群众中去,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最终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作者:黄梦其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

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篇5

论文摘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方式的不断改变,农村将何去何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借鉴较为成熟的城市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利用现有的农村社会管理服务基础,探索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之路,是农村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有利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有利于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2009年7月27日至8月10日,我利用暑期时间,来到重庆市永川区三教镇云龙村,担任“见习村官”,到村里观摩学习。在半个月的社会实践中,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生活中,我不断地被农村艰苦落后的环境所震撼着,被当地干部群众战天斗地、致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决心感染着,被农民群众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感动着。半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既是一次从身体到意志的磨砺,也是一次从思想到灵魂的洗礼。半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让我由衷地感悟:群众最可亲,群众最可信,群众最可敬。半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也引发了我对加强农村管理与服务、促进农村更好更快发展的深入思考。

在半个月的生活与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农民最盼望的是富起来,最大的希望是孩子出息,最大的愿望是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可现实生活中,农村的发展还较为落后,农民致富门路还不多,孩子很难接受到好的教育,农村各家各户分散居住十分普遍,文化生活相当贫乏。结合云龙村正在探索的农村社区建设,我认为,要实现国家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农村的未来发展必须走社区化管理与服务的新路子。

一、农村社区化管理与服务符合发展方向

半个月的社会实践,我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社会结构、人员成分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的管理与服务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变化。

一方面,从农民需求来看: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民对聚集居住、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的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他们的追求已不再停留在居有房、穿有衣、食有粮等基本消费层面上,而是逐步向人居环境追求舒适,人际关系追求和谐,居民发展追求个性,社会服务追求便捷,精神文化追求丰富等现代文明需求层面转变。[1]而这些恰好是他们羡慕的城里人的生活。当代农民追求新生活的内在需求和迫切愿望,为社区化管理与服务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另一方面,从农村发展来看:近年来,农村城镇化加速发展,撤乡并镇、撤村建居等行政区划调整加速推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更加频繁。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科学技术向农村传播,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已成为农村发展的方向。推行社区化管理与服务,能促进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改变城乡之间传统的相对分割现状,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农村社区化管理与服务的设想和模式

通过对农村社区化管理与服务的思考,我深刻地体会到,可以借鉴城市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成熟经验与模式,同时结合农村实际,作一些适当改进和完善。

(一)关于组织机构

一是应组建社区化管理与服务的领导机构。根据村民自治原则,依托现有的村支两委班子,组建农村社区化管理与服务的机构。如可通过村社干部兼任或村民代表会议自主推选等方式,产生以村社干部,致富能人及专业经济协会负责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且在群众中有威望的人士组成的农村社区化管理与服务领导班子,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二是应搭建社区化管理与服务的载体。依托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整合五保家园,村级教育、文体、卫生、警务机构等综合资源,组建农村社区居民中心。搭建村民自我服务、强化社会管理、延伸公共服务的活动平台,建成集居民天地、社会平台、政府窗口为一体的社区居民服务中心。

三是应成立社区化管理与服务的志愿组织。借鉴青年志愿者组织、民间义工团体等组织模式,组织发动辖区老模范、老干部、老教师、大学生以及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分子为主体的,自我管理、自我救助、自我服务志愿者组织,开展公益活动。借鉴opeC等行业协会模式,以产业大户、致富能人、驻社区企业代表为主,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协会,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生产,实现致富增收。借鉴大学文艺社团等组织模式,围绕农村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和农民精神生活追求,把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的农民组织起来,组成钓鱼、、歌舞等爱好者协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强农民幸福感。

(二)关于服务内容

一是应延伸政府公共服务。农村社区化管理与服务,政府部门应当牵头。按照城市社区建设的模式,加快完善村级组织办公室、社区警务室、计生卫生室、科普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民政工作站、双拥工作站、综合服务社、村民学校、体育场等设施建设,形成以村民学校为主体的政策宣传、卫生计生知识宣传、农业技术培训阵地,以社区计卫室为主体的社区计生卫生服务网络,以社区警务室为主体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防群治网络,以民政工作站为主体的社会救助服务网络,以综合服务社为主体的农用物资、生活用品销售网络,延伸政府公共服务,实现“一站式”集中办公,确保社区居民“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方便群众办事。

二是应强化经济发展服务。科学的农村社区化管理,便捷的农村社区化服务,必将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2]可以依托致富能手、科技标兵等致富带头人,加快发展水产养殖、水果、蚕桑、劳务输出等农村专业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供生产技术培训指导、生产资料采购、农产品销售等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向契约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转变发展。如组建返乡创业协会,促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周围群众就业;组建劳务输出协会,加强就业培训,推荐村民就业,实现劳务输出的组织化和规模化。

三是应引导村民自我服务。围绕社区居民需求,根据各自兴趣和爱好,组建红白喜事、互助救助、治安巡逻等自愿和爱好服务组织,定期开展环境卫生监督、民间纠纷调解、文体活动开展等各类自愿者服务活动。让社区居民成为参与村务管理和村民自治的主体,拓展村民自治领域;形成建设合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发扬农村地缘相近、血缘相亲特点,形成互助互济的良好风气;开展丰富文体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增强社区群众幸福感;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调解民间纠纷,提升社区和谐水平。

(三)关于运作机制

一是应探索互动共建机制。加大城乡、校社、企社互动共建力度。围绕城乡互动,建立各级机关部门联系试点村制度,组织机关干部开展“回社区回农村”的“双回”实践活动,形成人往社区走,物往社区送,钱往社区投的良好局面。围绕校社互动,发挥大中专院校资源丰富的优势,一所学校帮扶一个村,学校为试点村送文化、送技术、送信息,农村社区为学校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围绕企社互动,建立健全“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基地+农户”等利益联接机制,企业向农村社区提供资金场地、设施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农村社区为企业打造生产基地。

二是应建立多方投入机制。资金投入是确保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有效开展的源头活水。要着眼于建立财政投一点、镇街补一点、村社出一点、居民捐一点、低偿服务赚一点的协会发展资金筹集办法,促进社区服务组织向市场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同时,要注重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捐赠、投资方式兴办农村服务项目。[3]在农事服务过程中,可探索有偿服务的办法,如搞一些低偿服务。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会员主体、群众主动的农村社区建设多元投入机制。

三是应健全责任激励机制。实行农村社区化管理与服务绩效评估和等级达标评定制度,把群众满意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量化指标,兑现奖惩,强化各级部门在农村社区化管理与服务中的责任意识。以农村无职党员为重点,广泛开展“亮身份、树形象、做表率”活动,建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公开承诺制度,完善无职党员分片联系户制度,通过调整无职党员岗位、职责以及公开承诺内容,为无职党员发挥特长细化责任、提供舞台。制定专业经济协会、志愿者队伍表彰奖励办法,每年向村、镇(街道)、区推荐一批优秀志愿者(会员),激发志愿者(队员)工作热情,吸引普通群众积极参与。

三、提高农村社区化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关键

农村社区化管理与服务是一定阶段、一定时期的产物,要保证其生命力,必须始终围绕农民群众的需求,切实能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得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农村社区化管理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在实施农村社区化管理中要充分考虑村级的财力情况,有多少财力,就办多大的事情。例如我到的永川区三教镇云龙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约为10万元,主要来自集体林场和集体煤矿租金。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5000余元。外出务工的1200余名劳动力年平均收入约为12000元,务工总收入超过1400万元。富裕起来的农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对高水平管理服务的需要日益增长。只有当农民群众有了需求,我们因势利导开展社区化管理服务,才能事半功倍。

二是得循序渐进地完善管理与服务体系。实施农村社区化管理,着力点在于建立制度和机制,不断总结,完善提高,循序渐进。对于像云龙村这样的社区化管理服务尚未起步的村,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不应另起炉灶,而应在原有村支两委的体制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村级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机制,配强专职社工队伍,实行包片管理,实现在新的条件下的村民自治。针对云龙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实际情况,建立外出务工服务组织,搭建村民之间互帮互相的平台,帮助村民实行自我管理,急村民之所急,帮村民之所需,必将受到村民的欢迎。

三是得把解决实际问题,让居民得实惠摆在突出位置。农民最重实际,也最通情达理。在云龙村见习期间,我放弃休息时间,教会村民在互联网上练习驾校考试试题;往返与镇里与村社之间,帮助村民办理林权证;抛开城市女孩的骄气,帮助低保家庭晒稻谷……一件件小事,实事,迅速拉近了村民与我之间的距离。只要你为他们办实事,他们就把你当亲人看待。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也必须从农民的实际困难出发,真正为他们解难事,办好事,他们才会积极参与进来,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也才能真正获得强大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水山,许泳峰.韩国的农业与新村运动[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篇6

月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到我市调研考察,重点检查了市场的环境卫生,他在市场检查的点最多,呆的时间最长,不断与“城乡清洁工程”监督员、个体经营户、普通群众交谈,详细了解城市环境卫生整治情况和群众切身感受。书记指出,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关系到精神文明创建,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清洁工作,决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装装门面,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也是生产力的观念,深入持久、坚持不懈地抓好环境卫生,努力坚持数年,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城乡清洁工程,创造整齐、清洁、优美的城乡环境,进一步优化项目环境。他强调,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干实事、解难题,作为清简务本、行必责实的实际行动。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群众要求,倾听群众呼声,体恤群众疾苦,努力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干部要干实事,从具体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抓好落实,扎实推进城乡清洁工作取得实效。

月日,市里召开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再动员大会,市委书记在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全民动员,高标准、高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再次掀起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工作新高潮。要把整治重点范围放在、重点镇、示范村、沿路、沿江、风景名胜区及周边的乡(镇)、村(屯),突出抓好市场、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居民门前、施工现场、公共场所、主要街道的整治。要紧紧围绕“卫生、清洁”做文章,在“彻底、长效”上下功夫,坚持不懈,务求实效。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立即曝光,并限期整改。

月日,在市召开的“城乡清洁工程”现场会上,书记再次强调指出,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必须标本兼治,要把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当作改善城乡环境、树立城市形象、检验干部队伍作风意识的大事来抓好,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广大干部群众在活动中看得见、摸得着、得到实惠。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一定要亲自抓,而且要抓细抓实抓具体;所有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要参与到整个“城乡清洁工程”工作中,形成齐抓共管、共同促进的格局。要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发动群众自觉参与城乡清洁工程。各县(市、区)要建立健全机制,实现长效管理;要超前考虑好本级、本单位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整体规划;要切实组建好环卫站(所)和环卫清洁、城管、离退休干部督查、市容环境卫生突击队、综合执法等五支队伍,对乱丢垃圾、乱停放车辆、乱摆卖、乱搭建、乱张贴等现象进行重点整治;要建立有效的宣传教育、奖惩、监督检查机制等。

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市里多次召开“城乡清洁工程”专题工作会议,充分说明了自治区,市委、市政府对区“城乡清洁工程”工作高度重视,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好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市专题工作会议精神,以此为动力,切实增强“城乡清洁工程”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把区城乡卫生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及时总结,找出差距,切实解决前一阶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自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工作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区迅速行动,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城乡清洁工程”活动的深入开展。截至月日,区已投入资金万元,出动干部群众万多人次,清扫街道面积约万多平方米,清除生活和建筑垃圾多车次,清除卫生死角多处,依法拆除违章建筑多处。各乡镇(农场)及区直各单位充分抓住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契机,认真履行职责,按照《区“城乡清洁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团结协作,层层落实,常抓不懈,采取全民参与的策略,除了调动所有干部职工外,还积极发动群众参与,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做好城乡清洁工程工作。对城乡环境卫生状况进行了全面彻底的大检查,针对存在问题严格整改,健全了城监和环卫管理机制,组建或充实了城监、环卫队伍,建立了固定的中心垃圾处理场(点),制定出台了《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公约》、《“门前三包”卫生责任承包制》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区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有了明显改观,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有效整治,城镇化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城乡清洁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尽管我们动了脑筋,下了力气,干部群众都逐步动员起来了,但由于基础条件比较差,全区的城乡清洁状况还不尽人意,整体水平与现实要求还有不少的差距。当前仍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宣传工作力度仍需加强,群众尤其是集镇居民清洁卫生意识亟待提高。一些单位和领导重视不够,一些干部对城乡清洁工程认识不足,以缺少人力财力物力为由推诿责任,造成协调不力,工作滞后。乡镇居民特别是到中心集镇居住的农民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和长期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卫生意识较差,对正在实施的“城乡清洁工程”不理解、不配合。二是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集贸市场环境不容乐观。集贸市场硬件设施不齐全,市场环境“脏、乱、差”,摊位乱摆、占道经营、污水乱倒、垃圾乱丢、蔬菜禽类混合摆放、保洁制度、保洁人员不到位等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排水排污系统等基础设施没有配套建设,没有垃圾中转站和集中填埋场,或垃圾堆放场所规划简陋,垃圾露天堆放等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三是各种规章制度和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城乡清洁管理有待加强。部分单位门前三包责任制没有效落实,对环境卫生和生活垃圾没有进行有效的日常保洁。占道经营、跨门营业、流动摊贩、乱张贴、乱搭建、乱吊挂等不良现象依然存在。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领导认识不到位、部门责任不落实、责任心不强、工作推动力度不够。各乡镇和各部门都要认真进行“回头看”,围绕最脏、最乱、最差和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四最”问题,看一看,在你这个部门内,在你这个责任区内,责任是否真正落实了,每个党员干部、每个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是否都已经调动起来了;找一找,在环境治理上还存在那些问题,有哪些工作需要改进,哪些方面拖了全区的后腿;想一想,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和行业特点,变突击为长效,建立一个长效的环境治理机制,把治理成果长久保持下去,把工作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三、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努力把“城乡清洁工程”工作推上新台阶

(一)加大舆论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抓与不抓,抓好抓坏,是是否讲政治、是否抓落实、执政能力强不强的表现。开展“城乡清洁工程”,也是考察干部作风实不实,党性强不强的重要体现。从现在开始,各级各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把“城乡清洁工程”摆上突出位置,抓紧抓实,落实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弘扬“清简务本、行必责实”的工作作风,真正拿出一种“说要做的事就要做”的态度和行动,克服畏难情绪,迎难而上。城乡清洁工程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深入持久地开展清洁卫生运动,需要全民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各级各单位要继续通过广播、板报、悬挂宣传横幅、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利用公开栏、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在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开展文明单位(社区)、文明庭院等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全民的清洁卫生意识和维护城镇环境卫生的自觉性,逐步形成良好的卫生意识和行为。

(二)加大财政投入,抓好管理机制和队伍建设。“城乡清洁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各级财政要整合财力资源,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大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维修的投入,增加环卫设施和设备。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环卫硬件设施,搞好垃圾处理场、垃圾中转站以及城乡道路的硬化、绿化和美化。要按照自治区和的部署要求,健全领导机构,落实人员和必要经费,为城乡清洁工程提供有力机制保障。逐步制定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与实施细则,使城乡清洁卫生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逐步形成“城乡清洁工程”科学管理长效机制。

重点建好五支队伍。一是加强环卫站(所)的建设。要配齐卫生工作人员,确保有足够的环卫工人。要在财政上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确保有完善的环卫工具和设施。特别是各地都要组建有一支卫生整治突击队,不间断地对垃圾死角进行清扫。同时,要组建一支保洁队,对重点路段进行全天候保洁。二是加强城管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更加关心支持城管队伍的建设,给予更多精神鼓励、资源保障和工作支持,形成全社会都理解、支持和监督城管执法工作的良好局面。要加强人员管理包括对各类协管人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做到文明执法、协同执法、严格执法。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在经费保证的前提下,可采取聘用或临时用工的办法来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也可以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采取竞标的办法落实承包责任制。三是组建一支离退休干部督查员队伍。积极发挥离退休干部的作用,通过老干部的言传身教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这次书记来,对我们的老干部卫生督查员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要继续发扬,不断完善,发挥更大的作用。四是广大干部职工要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各单位必须对本单位庭院进行彻底清扫和整治。同时,要以建立健全部门卫生责任区为着力点,强化工作标准,落实责任要求。对各单位的责任区,要进行不定期的检查考评,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五是积极争取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城乡居民是城乡清洁工程的主力军,我们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要全面实行门前三包,加强对摊点贩的卫生管理,把城乡清洁工程的开展遍及城市农村、街头巷尾,共同营造良好环境。

(三)强化城乡环卫设施建设和管理,重点抓好垃圾处理。要进一步加快农贸市场、街道、排水沟渠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不断完善卫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垃圾转运站。要对主街道进行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设置垃圾箱,改造或新建公用厕所。要对沿街店面规范摊位摆放、广告牌设置。要加强中小学校食堂管理和卫生死角的整治及学校周边无证摊贩的整治。工商部门要指导市场服务中心加强市场管理,对农贸市场做到划行归市,落实专人管理。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要组成联合执法队进行联合执法,全面清理取缔乱摆乱卖、占道经营现象。城管部门要与交警部门配合,合理设置停车区域,划好停车线,彻底解决乱停乱放问题。各乡镇要组织突击队彻底清理沿街居民(单位)门口乱堆的杂物,使各居民(单位)门前干净整洁。

垃圾是造成集镇“脏乱差”的主要原因,必须把清理垃圾作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重点来抓。要集中精力对集镇所有公共场所、街道两旁、房前屋后等垃圾死角进行全面清理。按照罗殿龙在现场会上提出的要求,对垃圾的处理,我们要做到以下六点:一要实行上门收垃圾,上门收垃圾率要达到,集镇要达到;二要增加垃圾收集点,方便群众倒放垃圾;三要实行定时收集垃圾,不同路段实行不同时间收集垃圾制度;四要配足保洁员,对街道进行分级管理;五要成立清洁突击队,对重点场所、重点路段进行突击清理;六要对屡教不改者,按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切实落实对各单位、门店、住户“门前三包”责任制,定期组织干部职工清扫室内外卫生,每逢重大节日,开展全民环境卫生活动,在全社会树立爱清洁、讲卫生的文明风尚。

(四)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逐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坚持每月开展一次以上全面的清洁卫生运动,逐步建立完善多部门快速联动机制,通过采取定期检查和突击检查、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各乡镇(农场)、各单位进行督查,并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落实整改措施不力的单位要在全区进行通报,并严肃追究相关单位主要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督促各级单位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关于“城乡清洁工程”的工作部署,确保“城乡清洁工程”取得实效。一是要加强环境治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区委、区政府将采取多种方式,对、城乡结合部、主要道路两侧、农村环境治理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各乡镇、各部门都要围绕自己的任务,建立检查制度,经常进行自我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要把集中督查和日常检查结合起来,坚持每季度一督查,及时通报督查情况。要充分发挥街道办、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倾听群众呼声,把环境治理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满意。二是要完善考评制度,创新考评办法。我们要把环境治理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综合考评,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不重视、不努力、不作为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责任,对一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突出的环境卫生问题要给予严格处罚,问题严重的要下岗换人。

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篇7

今天的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县扶贫办、民政局分别通报了我县旱腰带地区扶贫开况和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兴放同志安排部署了当前旱腰带地区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并就解决好今冬明春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讲了很好的意见,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

一、要始终站在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当前旱腰带地区扶贫开发、安排好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工作的重大意义

加大旱腰带地区扶贫开发力度,推进旱腰带地区率先脱贫,是省市委、政府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准确把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求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内涵,对于全面系统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更高水平的小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县是省上确定的渭北旱腰带扶贫开发重点县区之一,旱腰带地区共涉及我县10个乡镇、98个行政村、13.2万人。加大旱腰带地区扶贫开发,始终是我县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大旱腰带扶贫开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增加群众收入、改善民生条件、减少贫困人口目标,大力实施“一体两翼”扶贫战略,全方位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制约我县旱腰带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些主要矛盾依然存在,促进群众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特别是今年以来,由于多种自然灾害以及农产品市场疲软等因素,农村群众特别是旱腰带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一定影响,这反映出我们抵御自然灾害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还不够强,同时也给我们加快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务必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切实抓好旱腰带地区扶贫开发和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安排这两项工作,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要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总体方针不动摇,扎实推进旱腰带扶贫开发和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安排工作纵深开展

要始终牢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以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困难为基础,以发展区域经济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确保我县旱腰带地区率先脱贫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要切实抓好“温饱”扶贫。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是当前全县各级的首要任务。各乡镇特别是旱腰带地区乡镇要及早安排,落实责任,组织力量逐村逐户摸清今冬明春贫困群众的生活困难情况,及时制定救济方案,想尽千方百计筹措救济钱物,最大限度地帮助困难群众度过难关。对一些有自救能力的群众,我们还要从政策上予以适当引导和扶持,鼓励他们自力更生,开展生产自救,依靠多种经营、外出务工等办法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同时,还要继续深入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多种途经,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二)要大力开展产业扶贫。要始终坚持市场导向,紧紧围绕我县畜菜果主导产业,将贫困地区群众自身努力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已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大农村经济人队伍建设,加强龙头企业和农户的联系,建立相互支持、互惠互利的利益纽带关系,做大做强区域性产业,带动旱腰带地区加快发展,群众收入快速增长。

(三)要狠抓基础建设扶贫。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环境恶劣是制约旱腰带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瓶颈。要切实抓住当前新农村建设这个最难得、最现实的机遇,用足用活政策,跑项目、争资金,始终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抓起,努力解决好群众吃水难、行路难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一些问题。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把公共基础设施工程交给那些懂经营、会管理、热心群众公益事业的能人去管理,力争使这些工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达到自我积累、自我循环、长期受益的目的。

(四)要全力抓好科技扶贫和精神扶贫。要始终把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综合素质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积极推进科技兴农,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使每个家庭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要不断凝聚激发贫困地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内在活力。过去有一句话叫“财大气粗,人穷志短”。要通过扶“志”,通过精神扶贫,引导教育广大贫困群众树立穷则思变、自强自主的创业意识,使他们有决心、有信心依靠自己的勤劳双手改变贫困面貌,创造幸福生活。

三、要始终加强对旱腰带地区扶贫开发和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安排工作的领导,确保我县旱腰带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

能否实现旱腰带地区率先脱贫,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加强领导是关键。

(一)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旱腰带地区扶贫开发、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刚才,兴放同志就落实领导责任制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同意。各乡镇、各部门都要严格按照县上的既定部署,坚持党政领导集体抓,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及时协调解决好各类问题,确保此项工作顺利推进。

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篇8

市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半年以来的工作总结

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全面治理“五乱”工作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自2006年10月份以来,我市按照自治区党委刘奇葆书记提出的把“城乡清洁工程”开展成群众的民心工程、企业的信心工程、城市的管理工程、发展的信心工程和干部的作风工程的要求,根据我市的实际,我们把“城乡清洁工程”作为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城乡面貌、改变干部作风、树立宜州新形象的民心工程来抓,加强领导,广泛宣传,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使“城乡清洁工程”和全面治理“五乱”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现将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半年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我市从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和完善相关机制入手,上下齐抓共管,多方联手协作,确保了“城乡清洁工程”的整体推进。具体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部门配合。我市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为常务副组长,市四家班子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全面治理“五乱”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市直单位、乡镇政府等部门单位正职领导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建设局牵头,抽调纪委、组织、人事、财政等6个部门副职领导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分工负责各项工作,办公室人员从各单位、乡镇抽调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强的干部组成。明确由各乡镇、市直各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综合执法,快速反应。我市先后从各单位部门、乡镇抽调300多名干部成立了58个整治“五乱”路段“三包”组、7个整治综合专业执法组。对城乡“五乱”现象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中专项整治。同时对城乡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接到的举报和督办事项,作出快速反应:城区内出现的问题,执法队伍在一个小时内赶赴现场处理;在乡镇和道路沿线出现的问题,争取在最快的时间内处理。

(三)分片包干,落实责任。为了使“城乡清洁工程”向更深层次推进,达到经常化、规划化、长效化,我市制定印发了《宜州市深入持久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全面治理“五乱”工作方案》(宜办发〔2007〕27号)、《宜州市城区整治“五乱”路段“三包”工作安排表》和《各单位联系乡镇(城区)实施道路沿线“城乡清洁工程”工作安排表》等一系列长效机制的工作方案,明确了市直各部门、镇(村)、社区的职责任务,建立“五长三包制”。所谓“五长”就是段长、局长、乡镇长、店长和家长,其中段长由市四家班子领导担任。这“五长”就是清洁工程的负责人。“三包”就是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五长”“三包”抓“五乱”,形成制度解决长期性问题。通过这种承包机制将辖区所有的街道、农贸市场、道路沿线“城乡清洁工程”的责任层层落实到市四家班子领导、市直单位部门、乡镇、商铺和住户,将综合整治和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城区、乡镇所在地街道、道路沿线100米范围内各个村屯各个角落,清除了管理真空和模糊地带,迅速在全市形成了“全民参与,各负其责,协同作战,整体联动,依法整治”的良性互动局面。

(四)强化督导,严格问责。制定了《宜州市“城乡清洁工程”督查工作方案》和《宜州市“城乡清洁工程”抽调人员绩效管理机制》,成立了督查组。由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担任督查组长。根据我市实施“城乡清洁工程”道路、市场分解表,对全城区及道路沿线各相关单位开展“城乡清洁工程”的工作进展情况和抽调人员的不作为行为进行督查,并将“城乡清洁工程”工作纳入部门和乡镇的年度目标考核中,与行政过错责任和问责制挂钩,确保整治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完善监督机制,设立监督电话,受理群众举报的问题,对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难点问题和责任模糊的卫生死角问题,责成有关职能部门快速处置。目前,群众投诉举报和反映的问题均得到有效解决。

(五)加大投入,保障到位。市委市政府对“城乡清洁工程”工作非常重视,加大支持力度,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做到三个“加大”:

一是加大人员投入。从乡镇和市直各单位抽调了248名干部职工组成综合专业执法组,并根据城市区域、工作重点难点不同,统筹安排下到一线开展监督执勤,对市容市貌进行整治,使城市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二是加大管理力量。为了进一步加大“城乡清洁工程”的管理力度,我们又从市直机关抽调58名副职领导干部脱产一年专抓城乡清洁工程工作,实行“分片包干”,“干部包街”的方法,做好城区、乡镇道路沿线清洁工作及“穿衣戴帽”工程,确保乡镇、城区无“五乱”现象。抽调的58个副职领导干部是专抓城乡清洁工程的直接任人,其单位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按照“属地管理、分级管理、依法行政、严管重罚”的原则,要求每个单位落实一段路,负责一条街,街上每天有人巡查、问题有人纠正、执法有人配合。

三是加大经费投入。我市千方百计加大“城乡清洁工程”经费的投入,做好经费保障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在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活动中共投入资金达500多万元。其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450多万元,道路沿线“城乡清洁工程”经费近70多万元。还拨出专款增购了清扫保洁用车、督促检查用车。城乡清洁办公室的日常经费也给予足够的保障。同时,市城乡清洁工程指挥部向全市干部职工发出倡议,号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城乡清洁工程”捐款,一共有84个单位、16个乡镇2000多名干部职工为“城乡清洁工程”捐款,累计金额达25.7万元。人员、经费的保障使我市的城乡清洁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六)加大宣传,广泛参与。

落实宣传目标管理工作责任制,切实做到组织、人员和经费“三落实”,动员辖区内各部门、乡镇、单位、社区、村联手互动,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动员起来,形成全民参与的氛围。

一是实施“五进”宣传措施。即宣传资料进家庭、活动载体进广场、宣传做法进媒体、宣传广告进路口、主题活动进学校。采取组织人员上门入户给市民发放治理“五乱”宣传资料、监督岗点发放等方式共发放《告市民书》、《宜州市城区车辆停放管理规定》、《关于实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的通告》等各种宣传资料109700多份;文化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创制文艺节目,利用山歌、文艺演出等方式到各乡镇开展环境卫生主题内容巡回演出,全市有关城乡清洁工程的山歌赛、演出达80多场次;广电部门通过电视媒体设立专栏,宣传各类法规和各种典型事例达1340多期。教育部门、各学校定期开展爱国卫生主题教育活动1100多场次,参与人员达14万人次。还通过组织开展优秀卫生社区,优秀卫生单位评比活动等,采取多种方法广泛宣传,号召全民参与,营造浓厚的爱护环境卫生氛围。目前,全市召开各类宣传动员会达84次,与会干部群众总人数达到7万多人次;在交通要道设置巨幅标语28块,灯箱广告40多处,在城区和各乡镇主要街道、路段、路口制作和悬挂宣传标语、条幅470多条(块);共出动313辆(次)宣传车辆到各大街小巷、道路沿线各村屯广播宣传,反复广播达630多个小时以上。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了城乡综合整治浓厚的氛围,使“城乡清洁工程”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是广泛动员各方参与整治活动。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各方参与整治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城乡参加专项整治行动驻宜单位、市直、乡镇达200多个,干部群众参与人数共计8.72万人(次),各单位、乡镇出资达150多万元,出动铲车、勾机、拖拉机等车辆和机械1968辆(次),清理卫生死角1574处,清运垃圾1731吨,清理道路372公里,疏通沟渠283.5公里。掀起了城乡清洁卫生综合整治的新高潮,为美化宜州迈开了扎实的一步。

二、工作体会

(一)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思想、行动统一是开展好城乡清洁工程的前提。思想是统帅、是灵魂,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多次讲到,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具有深刻的意义,我们各级组织只有统一到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河池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布置上来,把“城乡清洁工程”纳入各级、各部门的重要工作和年度考核目标重要内容,才能把城乡清洁工程持久扎实地的开展。

(二)营造宣传氛围,提高广大市民的素质是开展好城乡清洁工程的基础。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广大市民群众的素质。通过广泛宣传,使广大市民和群众自觉遵守环境卫生的各项规定,自觉参与治理“五乱”,形成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明确责任、加强管理,是治理“五乱”工作的关键。针对在治理“五乱”工作开展中容易出现职责不清、责任不明、治理效果不突出这个问题,我市先后出台了相关的工作方案,按照“属地管理、分级管理、依法行政、严管重罚”的原则,给四家班子领导和部门、乡镇都划分了责任区域,明确到人,责任到位。要求四家班子领导和每个单位、乡镇落实一段路,负责一条街,街上每天有人巡查、问题有人纠正、执法有人配合。全市形成了“全民参与,各负其责,协同作战,整体联动,依法整治”的良性互动局面。

(四)建章立制,加强督查,是开展城乡清洁工程的保证。根据我市的实际,我们制定了工作例会制度、检查督办制度、执法队伍工作制度、“门前三包”责任制、群众投诉举报制度、责任问责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使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工作有章可循。

三、工作成效

我们针对城区内商铺市场多、旧街小巷多和乡镇主街道、道路沿线卫生死角多的情况,我们在整治过程中,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市容市貌明显改变。经半年以来对全市的主要街道、城乡结合部、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进行重点整治。截至3月29日,累计清理整治摊点乱摆乱卖1320起,取缔了无证摊点97个;查处违规车辆760多辆;查处垃圾乱扔2130多起;清理广告乱贴3.2万处;查处工地乱象70多处;发放限期拆除整改通知书600多份;整改清洗了饭店、排档厨房300多家;拆除违法建筑89处;清理垃圾1731吨。全市城区违章建筑、占道经营、乱停乱放、脏乱差、交通秩序等得到了有效治理,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市容环境质量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市容市貌明显变化。

(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一是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在实施“城乡清洁工程”过程中,我们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同步并进,有机结合。健全各类配套设施,落实好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环卫保洁、消防等配套设施,配套设施与新区一起建成,确保新建一片,建成一片,完善一片,不留以后整治的隐患。同时,加大了投入,维修、更新和完善了城市市政公用设施、道路设施和环卫设施,如投资250多万元的城西开发区人行道建设项目开工、城区800个垃圾桶更新等。同时实施“穿衣戴帽”工程,对旧城区特别是社区小巷进行建设和改造,硬化巷道公路3.2公里,投资达30多万元,使旧城区的面貌彻底改观。二是城乡清洁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抓整治村容入手,充分发动群众,搞好规划,做到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齐头并进,重点抓住房、道路、给排水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硬化乡村道路56公里,建设垃圾池133个,蚕沙池5393个,整治脏乱差,切实改善城乡群众的生活环境。

目前,我市已投入建设经费达450多万元,已经启动城西人行道的建设;在城区和城乡结合部分别增加添置垃圾桶800个;修理完善公共设施25处;火车站至君怡酒店路段路面改造工程投入达60多万元;综合施划停车泊长达5.6公里;新增停车点41个;清洗路灯200多盏;硬化乡村道32公里;投资近30多万元增加环境保洁车辆,增加保洁员60名,提高保洁员工资等等,为市民和群众营造了一个整洁、安静、畅通、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

(三)道路沿线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自从3月5日我市召开“城乡清洁工程”再升温、再加压、再动员大会以来,我市将省道、县道、乡道等各主要道路沿线乡镇划分和将宜州城区各主要路段的“五乱”治理工作分解落实到四家班子领导,在现有市直机关、乡镇抽调的248名城市监管人员队伍基础上,再从市直机关抽调58名副职领导干部脱产专抓城乡清洁工程工作,实行“分片包干”的方法,做好乡镇公路沿线清洁工作及“穿衣戴帽”工程,确保乡镇、城区无“五乱”现象。经过一阶段的综合治理,我市的道路沿线城乡清洁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市道路沿线各乡镇、村屯共拆除违章搭建房屋和拆除废弃建筑物283间,7067平方米;清洗房屋348间,共16322平方米;粉刷石灰、涂料1061户,9.15万平方米;新增生活垃圾桶92个;建设生活垃圾池133个;建设垃圾焚烧场12个;清理垃圾290多处,约500多吨。清理路边摊点90个,清理集市13个;清理道路沿线“牛皮癣”5000多处;挂点联系单位及乡镇投入经费约80多万元。

通过扎实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活动,我市城区和各乡镇市场秩序逐渐变好,摊位摆放整齐,地面干净;有效遏制了车辆乱摆放的现象,交通秩序良好;市民和群众的文明素质逐步提高,不良行为习惯逐步改变,垃圾乱扔和“小广告”乱贴现象逐渐减少;施工现场秩序逐步变好,材料乱堆放、施工扰民的现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道路沿线的环境卫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城乡面貌有了明显改观。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使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也树立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三、存在问题

一是城市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乡镇无垃圾处理场,垃圾桶较少,垃圾运输车不足,公厕少,给市容管理增加难度。二是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市民、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我市财政比较困难,筹措市政设施建设资金难度较大。四是乡镇脏、乱、差现象还有待改善,经费不足,管理难度大。五是农贸市场建设资金筹措难。六是在处罚的具体执行上受到一定的制约。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抓“城乡清洁工程”示范样版建设,创建一个示范市场、一个示范庭院、一条示范街道、一个示范建筑工地、一个示范村、一个示范屯。通过开展“示范样板”活动带动全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不断加速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不断完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区的城市功能。做好小街小巷道路的硬化、亮化,加大垃圾中转站、公厕的建设。

(三)加强城区和乡镇市场的建设,继续加大市场专项治理和长效管理力度,为经营户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篇9

二、总体思路:按照典型引路、全面推进、多方投入、共管结合、深化拓展、不断创新的总体思路,以城乡“互动、互助、互惠”的方式,从共建思想文化阵地入手,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和农村整体文明程度文章来源于.,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目的,实现经济与社会、农村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共建内容:

(一)思想道德共育

通过共育思想道德,进一步加强对机关(企业)干部、职工和农民群众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方针的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通过普及科技知识,普及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医疗卫生、科学健身和生老病死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干部、群众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加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增强干部群众的艰苦创业精神。

(二)文明新风共倡

通过共倡文明新风,进一步开展“六提倡、六反对”,引导农民和干部职工讲文明、讲礼貌、讲信誉、见义勇为、助人为乐,遏止封建迷信和宗教势力,加快推进农村殡葬改革,取缔求卦问卜,红百事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在农村和文章来源于.机关、行业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文化活动共抓

第一,通过共抓文化活动,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图书室、宣传栏板、村民文明学校等精神文明阵地建设。城乡双方定期共同开展形式多样、贴近城市居民和乡村村民的生活生产实际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农闲时期、乡村集市、组织开展民间游艺、文艺演出、民间艺术表演、各种比赛等活动。

第二,不断挖掘民间优秀文化资源,组织城乡民间工艺项目和节目。如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高跷、旱船等项目,到城市社区和乡村上演。

第三,根据城市居民的就业需求,农民的致富需求,农民的文化需求,在群众中开展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科技知识和技术,不断满足群众致富、娱乐的需要。

(四)社会治安共管

通过共管社会治安,进一步在机关、行业和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言行,增强干部、职工和农民的守法观念。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络,禁止“黄赌毒”,打击地痞、村霸等流氓势力。加强民事调解工作,及时化解矛盾,预防和减少发生,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五)环境卫生共治

通过共治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协助落实村建规划,修建乡村道路,治理“脏、乱、差”现象,开展计划生育、节约用地、保护环境等各项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开展鲜花道德工程。在城乡以建设花园城区、花园村镇、花园院落为目标,结合城区和村镇实际情况,特别对主要道路、主要路段、广场、景区(景点)地段进行整治。逐步做到重要路段“天天有花”、主要道路“季季有花”、一般道路“四季常青”的街景或村景。

二是加大环境卫生治理力度。按照城乡整体规划,结合文明城市创建的要求,深入开展“绿色单位”、“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村镇”的创建活动。加大道路、河道、生活小区、公共单位的截污纳管工作,杜绝主要道路、大街干道的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不卫生、不文明现象。

三是完善长效机制。积极推行包村、包社区、包街道、包院落为主要内容的“四包一网络”环卫管理制度。推行"巡逻制"、"保洁制"、"门前三包"制,为群众营造清洁、文明、整齐的居住环境。

(六)党建工作共做。

通过共做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基层政权,抓好党员干部教育和管理,使他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机关、行业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共同发展。

(七)医疗体系共建

我国医疗卫生的供给机制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不同,而且政策明显倾向于城市,大多数农民无任何医疗保障。*年中央开始试点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贴从原来的20元提高到40元。我省也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针对我区区划调整的实际情况,要积极争取,尽快建立行之有效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体现医疗卫生服务的普遍性和公平性,有利于切实解决我区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八)教育资源共享

我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尤其是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不均衡已成为影响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的重要障碍。我们必须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作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把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作为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九)经济发展共促

经济的发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反过来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城乡和谐共建工程,加强信息交流,区直部门发挥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乡村确定发展思路,提供信息、教育、科技、资金、物资等方面服务。帮助农民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致富本领,拓宽致富门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环境,实现全面小康。达到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协调发展道路。

四、共建方法:

(一)进行“社区+村庄”一对一的结对共建。

首先,在政治上,以加强城乡基层党政领导交流为主导。

把禹王台区两个乡的村庄和市里社区根据自愿、互利原则,进行“村庄+社区”一对一的结对共建活动。其中首要的工作是社区和村两委的工作交流和帮助活动。提高双方基层单位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

其次,在经济上,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目的。

各社区从本单位与共建村的实际出发,把社区优势与共建村的特点相结合,把物质扶贫与精神扶智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把共建的着眼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上,以生态村为发展基础、文明村为发展动力、小康村为发展目标,深入调查研究,真正了解共建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与共建村共商创建事宜,规划发展蓝图,确定了以创建文明村为动力,以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为关键,以发展养殖业和建设沼气池为突破口的发展思路,群策群力抓好“三村”建设试点工作。

再次,在文化上,以丰富城乡精神文明为动力。

参与城乡共建活动的社区要积极开展“五送五进”创建活动:一是送政策法律进农家。通过举办培训班、“三下乡”等活动,积极宣传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引导农民树立法律观念,增强民主意识。二是送先进文化进农家。不断完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积极开展“三下乡”、“文化广场”、“文艺联欢会”、“运动会”等活动,使群众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学习文化,增长知识。三是送帮扶措施进农家。针对农村困难户存在的缺资金、少技术、短劳力的实际情况,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千方百计引进资金,提供技术,帮助困难户发展生产。四是送优美环境进农家。要集中力量开展“三清三改三化”(清理垃圾、路障、柴粪,改水改厕改路,力争做到清理经常化、管理规范化和环境洁净化),逐步消除“脏、乱、差、臭”问题,改变环境面貌。五是送美德信念进农家。利用各种方式和有效途径,对农民群众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

(二)开展“部门+领域、部门+村庄”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共建活动。

区委、区政府牵头,协调交通局、教育局、卫生局、文明办、综治办、环保局、爱卫办、武装部、妇联、团委、林业局等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担负起指导、监督、检查、服务的职责。

“部门+领域”就是指区部门要根据禹王台区城乡和谐共建工程的总体部署,完成本部门业务范围内的任务。例:交通局要完成“村村通”工程,教育局要推行优势教育资源共享,卫生局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

“部门+村庄”共建单位围绕共建村道路设施、校园环境、扶贫帮困、绿化美化、文化阵地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达到“五化四进三无二改一发展”的标准,“五化”是:村路面硬化、边沟固化、植树绿化、栽花美化、农户院墙规范化;“四进”是:文化设施、科技知识、道德规范、法律常识进村;“三无”是:村内无乱堆放,无违章建筑,无占道经商;“一发展”是:促进城乡经济和谐发展。

(三)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城乡共建论坛。

在结对的时候注意抓典型、树样板,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办法,定期开展“城乡共建”活动的经验交流会、现场办公会,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定期开办“禹王台城乡共建论坛”,总结成功经验,力争为开封市的城乡共建工作总结出一套可以推广的模式。

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篇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房山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全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完善六个体系,科学把握六种关系,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区人民在共享发展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向更高和谐目标迈进。

一、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全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优先解决城乡“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改善群众生活。着力做好对城乡“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扶助,优先安置“零就业”家庭成员在公益性岗位就业;对安置“零就业”家庭成员的用工单位给予安置奖励,对实现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零就业”家庭成员给予资金扶持。2007年,着力解决全区722户“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采取多种方式,确保“十一五”期间全区“零就业”家庭数“动态为零”。

2、大力推进安全饮水工程,解决全区安全饮水问题。2007年,筹集资金8713万元,解决57个村、6.2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2008-2010年,筹资2.24亿元,通过实施水厂扩户、联村供水、单村供水三大工程,解决119个村、13.1万余人的饮水问题。已正式入住但未接通市政水的城市居民小区,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逐步接通。到2011年,全区安全饮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3、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07年,新建25个村卫生室,解决山区9300多人的就医难问题;将81个山区行政村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乡村一体化管理。把全区未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行政村村卫生机构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乡村一体化管理,到2008年底,基本实现城镇、平原和山区居民分别出行15分钟、20分钟和30分钟以内可及卫生服务的目标。

4、完善基础设施,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加快供暖管线改造,2011年底,房山、良乡两城老旧小区供暖管线改造基本完成。大力发展公交事业,区财政每年拨专款支持公交事业,完善“村村通公交”工作,开通良乡环城线路,到2011年,形成功能齐全的客运网络,群众出行更加安全快捷。规范社区物业管理从真落实区政府关于物业管理的意见,积极探索老旧社区的物业管理模式,严肃查处无资质经营行为。

5、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全区人居环境。强化社会环境保护责任意识,增加对公共领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切实解决危害群众身心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加大北部山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继续实施矿山生态恢复、小流域治理等工程,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城市公用绿地、道路绿地和河道两侧防护绿地建设,打造环境优美的生态园林城市,到2011年,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56%,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成部级生态示范区。

二、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完善促进社会和谐的六个体系

构建和谐社会重在实效。要从房山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以关爱社会弱势群体为重点,从能够做到的事情做起,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1、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增加财政性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完善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逐年增长的筹资机制,以区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和集体经济富裕村为切入点,解决学生、学龄前婴幼儿及五保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进一步完善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努力做好老龄和残疾人工作,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2、完善现代化公共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积极推进学习型房山建设。继续加强教育布局调整,优化区域教育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向经济欠发达乡镇倾斜的教育经费均衡分配机制。大力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新建、改建和扩建校舍50万平方米。到2010年完成全区所有中小学的达标工作。加强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配置,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深入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基础上,完善山区学生的生活保障政策,减轻学生家庭负担,切实维护弱势群体基本权益。

3、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加快实施房山新城医疗卫生设施配套建设,将良乡医院、区第一医院建成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区公共卫生中心,到2011年,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卫生医疗体系,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预防保障进家庭”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加强卫生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卫生人才工程,“十一32”期末全区乡镇卫生院60%的卫技人员达到专科以上学历。逐步完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政府出资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按成本收费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健康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参保农民筹资标准逐年提高。

4、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文图两馆一院”、奥运文化广场、区少年宫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重点抓好“手拉手和谐共建”等项活动。注重在未成年人、妇女儿童、下岗职工、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和少数民族等特殊群体中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全面实施“文化兴区”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创意产业,筹建区文化产业公司,努力打造CBF、周口店、云居寺等文化品牌。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民间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加强社区和乡村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5、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力争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完善并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大力支持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多

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对“4050”人员、农村贫困家庭等困难群体的就业扶助。建立覆盖全区、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社区、村镇就业服务组织网络,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失地农民以及退役军人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引导并规范社会职业介绍机构参与就业服务。理顺全区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体制,做好培训规划,整合培训资源,统筹使用市、区两级培训资金,发挥培训促进就业的作用。强化农民培训力度,开展技能型、专业型、创业型等七大类农民培养,每年培养新型农民3万人以上。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6、完善社会稳定体系,以社会稳定巩固社会和谐。建立完善矛盾调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等机制,开展“工作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积极预防的发生。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在全市率先建成信息系统,实现全区信息互联互通。完善公共安全应急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切实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和平安建设活动,逐步在乡镇(建立)建立综治工作中心,打造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第一线平台。全面推进科技创安工程,继续在社区或行政村安装电子监控系统等技防设施。完善贯彻“严打”方针的经常性工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和黑恶势力。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地段、重点区域的管理和服务,建立社会管理与服务数据库,提高社会动态管理和控制能力。

三、坚持从全局出发,科学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种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我们科学把握“六种关系”。

1、要科学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先进性落实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人民、造福人民。这就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必然促进社会活力的持续进发,促进各种利益关系的妥善处理,促进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不断实现。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在构建和谐房山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

2、要科学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必然统领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既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又体现了和谐发展的要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统一的。我们要把“五个统筹”进一步体现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特别是要进一步统筹好城乡发展,坚持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破解“三农”问题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同步推进,以城乡的均衡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3、要科学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系。十六大强调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道路实质上就是一条超越旧式工业化道路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这条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要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这个角度上看,扩大就业不但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全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劳动力供求总量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增劳动力就业与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就业压力相当大。这个基本区情,决定了工业化是房山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决定了要把扩大就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要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扩大社会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解决城乡“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群的就业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循环。

4、要科学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是农民,重点在农村。抓住了农民、农村,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解决了农村、农民问题,就掌握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动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战略任务。当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差距拉大,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严重制约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最大障碍。构建和谐房山,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这就需要我们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激发调动农民这一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的积极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和谐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