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职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8:59

学前教育职业前景篇1

[关键词]高职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校企合作;品牌意识

[中图分类号]e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148-02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和整个高等教育一样发展很快,有些地方招生规模扩张较大,但对这类教育的规律研究不够,教学基础相对较差及其他诸多客观原因使其存在着不少问题,致使社会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远远不够。

1教学资源的现实状况

20世纪90年代,是高职教育规模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在高等教育总规模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大幅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定,并将招生计划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发展高职教育。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高职教育,有条件的市(地)可以举办综合性、社区性的职业技术学院”。1998―2005年,全国高职教育招生数从43万人增长到268.1万人,在校学生总数从117万人增长到713万人。2006年,全国高职高专招生数达到270万人,2007年超过28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1.1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误区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大幅度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现的。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高职教育又面临诸多的发展困难和挑战。一方面,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发展缺乏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许多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简陋,生源不足,高水平的师资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普通本科录取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把高等职业教育看成是地位明显低于本科教育的“低层次”的高等教育,甚至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嘴上说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并重,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也表现出对高职教育的相对轻视。在许多人的观念中,高职教育还是“二三流”高等教育,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再加上在高职办学、收费、招生、升学、就业等政策上还存在许多歧视性的不公平现象,也增强了社会对高职学校观念上的误区。

1.2专业设置与师资配备不协调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计划中要求培养应用型、技术型的高素质人才。基于这一职业教育的特点,从办学效益和吸引生源两个因素出发,招收高职学生的院校热衷于开办所谓“报考热门”的专业。譬如:注册会计师专业、电子商务专业、软件设计专业等热门专业,从社会需求上来看,的确是紧缺人才的好专业。但是,专业的开设应与师资配备相协调。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是有差别的,要求教师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而目前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尤为缺乏,生源进入学校,师资却没有跟上,这就明显阻碍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缺乏专业技能特征,自然会在与普通本科生的就业竞争中面临极为不利的局面。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总体上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质量不高,多数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下,社会认同度也不高,反过来又极大地妨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1.3高职教学模式单一,校企合作意识缺乏

自我国高职教育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以来,从理论到实践,从中央到地方,普遍重视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和创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也表达了要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强力推进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实现更加融合的急迫意志。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中从实践观念到实践行动都存在着重大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3.1缺乏统一的思想观念

高职教育发展的二十多年来,无论从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学校本身,对“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观念,都还处于“叶公好龙”阶段。关键的问题是双方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的思想。从企业的角度说,他们只是使用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从学校的角度说,学校主要是培养人才,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生产实践等因素的考虑,在出现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本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时,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

1.3.2政府制定政策问题

虽然我国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试点、试验,但国家由于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政策,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而且国家也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同时,从校企合作的形式上来看,主要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的合作动力不足,活力不够,合作所需政策法规也不到位。

2改革教育思想观念,积极发展高职教育

要发展高职教育,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思想观念,提高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笔者认为,改革教育思想观念,拓宽办学方向,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2.1树立高等职业教育新理念

2.1.1发展创新意识

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办学,是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特点、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新模式,及时掌握本学科教改情况和前沿的最新科研动态,总结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并对培养对象的未来走势进行预测,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前瞻性和发展的预见性。同时培养创新精神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创新不仅是时代的要求、现代化的要求,更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改革中要做到四个创新:体制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手段创新。

2.1.2市场竞争意识

随着教育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教育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牢固地树立起市场竞争的观念。竞争有两个层面,一是教育市场竞争。要求职业院校加强软硬件建设和学校形象建设,打造名牌学校、名牌专业和名牌“产品”,全力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学校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开展全员聘任制,打破职称职务终身制;切实把工作数量、质量与效益挂钩,设立各种有利于调动全员积极性的单项奖励制度;设立科学的教工工作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提高教工的综合素质;深化后勤社会化、产业化改革,直接引入市场竞争。

2.1.3品牌战略意识

品牌战略就是要使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社会来确定自己的整体优势和特色,通过优秀人才、特色学科及知名教师等因素不断开拓市场,讲究教育效益、经济效益,使学校的特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品牌战略引入高职院校不是对企业品牌战略的简单移植。企业引入品牌战略的着眼点在于产品的经济效益。高校自身非营利性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更看重社会效益。要实现品牌效应,必须通过优秀人才、特色学科、科研成果及知名教师等因素,以优势专业、精品课程、科研成果来做出品牌,以培养有敬业精神和诚信意识、动手能力强、开拓创新的优秀毕业生来体现品牌特色。

2.2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不少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各种途径和本科学校联办一些本科专业,专升本教育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推广。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对技术人才的要求层次也有所提高,在这样的态势面前,很多学校逐步地把眼光往上看,只顾升本科,却忽视了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色,在毕业生就业市场方面,就业难的问题则显得相当突出。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制订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它虽属高等教育序列,但有着自己的独特“身份”,它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它的根本任务可以具体化为:培养高素质的有相应专业、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3要体现“大职业教育”的视野

要使高职教育抓住历史机遇,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彰显高职教育的价值,未来的高职教育政策在思想观念上,要体现“大职业教育”的视野。即在纵向上,构建高职教育完整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层次;在横向上,设计与高职教育系统沟通的渠道,搭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由此,在社会心理上有利于克服高职教育就是低学历教育的偏见,在办学上有利于拓展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激发高职教育的活力。

2.4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高职办学的宗旨。高职教育要充分发挥优势,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经济建设、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要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和技能创新的中心。教学模式应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建设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石哉.以创新思路架构高职高专发展战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1(12):25-27.

学前教育职业前景篇2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许多方面前所未有的各种消极因素聚集。围绕“以培养技能为核心,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改革发展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大胆地进行内涵建设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重大转机。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内涵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和创作良好的外部条件,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才能实现目标,体现自身价值。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困难大,把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农村后备力量的任务,当成是农业职业学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才能对农业职业学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技能培养服务社会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经过职业学校的培养使其具有了一定专业技能的中等技术人才,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同时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也得以实现,价值得以体现。所以,初中生进入职业学校接受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一环,关乎职业学校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图表反映初中毕业生流向,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功能在哪个环节起到重要作用。

1.职业教育发展一般过程

初中学生毕业后,有三个流向,第一是进入普通高中学校学习,之后考进普通高等院校,或者考进高等职业学校,考进高职学校之后进入社会高技能群体为社会服务。第二是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经过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作用,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观念等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进入社会为社会提供实用的技能服务。第三是进入社会,成为没有明显技能的“社会无技能群体”的一部分,这部分人数量不小。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功能可以在此过程中发挥优势,经过教育作用使其变成具有社会技能的群体是对社会贡献的显现,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应该得到强化。

2.中等职业教育一般教育职能

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促进我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是中等职业教育重要任务。除此之外,“十一五”期间和2011年的实践表明,中等职业学校走出学校实施“送教”功能也得到突破性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领域扩大,承担社会功能得到加强,今后职业学校的发展在这方面将会有更大的作为。

3.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服务功能

体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对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人群进行培养方面上,当然,主要方面还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般教育功能。中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宽,是学校发展战略调整的要求。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在办学经验、师资等许多方面有大量的积累,内涵储备丰富,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碰到了发展中的困难,需要有新的突破实现教育目标;另一方面,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处于金字塔底端的有一定技能要求的技术型人才,企业的自身培训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同时也造成宝贵的教育资源的浪费,这就必然要求学校参与企业的发展,参与社会服务,并且提供服务水平,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二、农业职业学校发展战略浅议

1.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方面

从农业职业学校总体情况看,表现出几个特点。第一,优势方面,农业职业学校开设较早,办学经验丰富,师资队伍较强,专业开设和储备较多,办学自主性强,办学模式多元灵活,从以往的办学经历看,社会声誉较好,社会影响大。第二,劣势方面,随着普通高校扩招、高职扩招,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学校尤其是农业职业学校数量锐减,导致学校数量减少,由原来的每地(市)有一个甚至几个,缩减到目前仅存为数不多的具有实质性的农业专业类学校,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对农业职业学校的发展起着淘汰选择的作用,造成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不稳定,在校生人数逐年下降,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类型日益复杂,管理体制不规范,运行机制不调配等。第三,方面外延条件。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大,政策落实的好;社会服务能力重新得到认可,社会贡献率有所提高;专业重复建设,办学经费少,保障性差等弊端。

2.内涵建设的重点

第一,办学理念的转变。相对其他类型的职业学校,农业中等职业学校更显弱势,传统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农业劳动者,造成农业职业学校在招生、培养、就业方面都存在着困难;社会上不正确的认识和宣传,加剧了困难局面。改变这种状况,固然需要综合措施解决,但更重要的是学校必须首先从自身出发转变理念,在正确的办学纲领制度下,摆脱困境。

第二,体制建设。农业职业学校从成立以来一直延续着带有行政色彩的管理模式,存在着层次多、针对性差、责权不明,效率低下等弊端,思想上“等靠要”,行动上“机关模式办职校”明显不适用社会要求,构建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在新的框架下,建立管理体制二级管理全面铺开,在教学上,形成了“学校—教研部”管理模式,转变职能,突出服务功能。

第三,课程改造。课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直接因素,课程内容和实施手段影响到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办学的优劣最终从社会的反映而映射到课程上来。农业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脱胎于传统的“大一统”思想下的办学理念,不管南北区域、经济发展、人群素质等都使用同样的教材,使用同样的方法,另外,课程的技能性不突出,学生到社会后不能很快适应要求。对于一些侧重技能培训的课程,以服务社会为目标进行改造,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

第四,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活动。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素质提升中起着引导、熏陶、持续的教育作用,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等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往往是决定学生选择职业的转折因素,校园文化的建设对新时期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当前农业职业学校的学生从行为习惯、学习目标、择业动机等很多方面出现“反校园文化”现象,以德育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发展任重道远。

学前教育职业前景篇3

摘要:职业教育可谓是教育界的一朵奇葩,每年数以千计的高中毕业生纷纷选择职业教育深造来完成他们将来的淘金梦。近来国家相关部门允诺了一项协议:对高校毕业生实施就业跟踪服务并提供一定的就业指导,这项政策无形中扩大了职业教育的就业范围。本文拟探讨当代就业环境下职业教育的就业前景和就业现状。

关键词:就业前景和就业现状职业教育

1.引言

职业教育可谓是异军突起,它的发育和形成也不过几十年的光景,然而各大电视和报纸上铺天盖地的广告让我们领教到了它强大的造势能力。家长和孩子们仿佛也对职业教育充满希望,他们用实际的行动来表达对于职业教育的一分忠诚和信任。到底职业教育的就业前景就真有那么乐观,让我们一一来了解职业教育的就业现状。

2.职业教育的就业现状

2.1上岗就业不是难题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也有不少教育人士和专家纷纷指摘职业教育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诸如学生素质低、学生毕业后社会地位低等等,然而结合现实来看职业教育的确有它值得推崇的地方。职业教育的常规管理模式是三年的教育或者更短,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们一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边学习专业技能,当然专业技能的学习占主要位置。不仅如此学生们多半会去工厂进行一段时间的职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锻炼这为他们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凡事讲求实用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得到人们的赏识,因为再没有比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的教育。

再看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在众多的行业领域里数电子产品拥有极大的市场,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这便给了许多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一个一展身手的机会。纵观我国社会就业现状,职业教育的学生但凡毕业上岗就业问题基本可以解决,不同的是因个人掌握技能水平的差异而就职于不同的地位[1]。

2.2个人有足够的提升空间

有不少人认为职业教育出身的人大抵就是在工厂玩命地干一辈子,非但如此他们技师的身份没少给他们添麻烦。许多白领阶层甚至于普通工人就瞧不起他们,因此不少职业教育的学生自我贬低认为纵使以后就业也会面临毫无提升空间的窘境。反观当代职业教育的就业现状,在许多工厂里我们都可以看到胸前悬挂不同牌照的技术工人,他们也有初、中、高三级之分,不仅如此一些资力雄厚的技术工人他们不必亲自操作技术只需一旁言语指导下级工人的技术。因而在当代就业环境下,职业教育背景出生的学生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还是大有提升空间的,提升的关键在于他们是否愿意付出努力为目标奋斗。

职业教育出身进而做出一番自己事业的人不在少数,技术工人只是他们成功的一块垫脚石而已,真正的成功还是与他们的加倍付出有密切关系。在认清自我的情况下,利用原有的技术水平在职场突破不是没有可能。

2.3职业多元化的选择空间

许多人认为技术工人就是传统的机车工人,他们要么负责机器的维修要么负责生产仪器等等,人们普遍认为进修职业教育虽然就也不难但就业的方向太过狭隘甚至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权力。然而纵观当代职业教育不同门类课程的开展我们就可以找出反驳的理由,就以传统的护理专业着手来说明问题。护理专业在以前属于本科专业的范畴,也就是说必须达到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选修这个专业。近年来随着实际需求的需要,许多职业教育高校纷纷开展了护理高职高专专业,相比前者而言后者因为修习的时间少、门槛低引来不少人的关注,许多学生经过正规的培训和学习同样是可以进入各家医院应聘护士工作。因而从职业教育的实际发展来看,职业教育背后的工种选择是多样化的[2]。

3.职业教育就业前景

3.1学生成为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可能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于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提出“术人并重”的教育理念。“术”强调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高端的技术水平而不应该停留在一些浅显的技术水平上,“人”则是指规范职业教育学生的言行举止道德素质,“术人并重”是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目标。教育机构通过引进了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的教育经验并加以借鉴从而制定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政策,另外职业教育机构也通过引进“双师”型教师使得学生在技术和素质上均有所提高。

在现代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许多职业教育机构均开始谋求自身的改变以便使学生们能够良好的就业打响职业教育的品牌。学生们通过认知和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其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都明显地得到了提高,而这样的一种复合型人才是抢手的,企业必将想尽办法获得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下,职业教育势必将掀起就业浪潮里的又一股热潮[3]。

3.2学生参与和主导上流社会的可能

据调查显示许多上流社会的人对职业教育背景出生的人是持不赞赏态度的,在他们看来这些出身低的人因自身能力不足所以选择低门槛的职业教育来实现自己的淘金梦。非但如此,企业的一些高级领导同样是对这些技术员工不屑一顾、不委以重任,尤其是提拔管理者他们宁愿提拔一些资历低的本科学生也不愿重用一个职业教育背景出生的优秀员工。因而职业教育背景出生的员工大多无法进入上流社会更不谈能够主导上流社会,因为他们连上流社会的门槛就进不去只能顾影自怜生活在既定的圈子里实现一些小的可怜的抱负。然而国家的宏观调控给予了他们希望,在国家大力扶植和建设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许多学生便多了一些自信认为这是他们获得集体认可尤其是上流社会认可的重要机会;另外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学校硬件、软件设备的更换也给了他们提升自我的空间,于是三年的历练他们大幅度地提升了自我。

拥有了实力,他们就不怕进入不了上流社会,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职业教育背景出生的人也不会例外,有了国家的关照他们抬起头来做人慢慢成为可能[4]。

4.结语

当代就业环境尽管是激烈的,然而职业教育出生的学生以其明显的优势获得了许多企业公司的青睐,在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寄予的同时也为社会输出了更多的复合型人才,相信这些职业教育出生的人才经过实践的考验后必将占据社会的主流位置。

参考文献:

[1]宋桂苓.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J].科技资讯,2006(22)。

[2]崔明.论职业教育的软实力[J].社会探究,2008(2)。

学前教育职业前景篇4

(一)民族旅游的涵义

民族旅游是指游客在异域被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所吸引,而前往“异域文化”人群去体验异域风情的一种短暂的旅游经历。强调的是旅游的一种类型,发生在特定区域、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文化范围,旅游目的地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民族文化[1]。民族旅游往往具有民族性、神秘性、乡土性、参与性、原则性的特征。民族旅游的发展往往依托了民族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民族旅游地往往因为其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吸引游客,成为了游客追逐的旅游目的地。

(二)民族旅游地对人才的需求

旅游是涉及面极广的服务性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旅游人才是旅游业生产要素组合的必要条件和结合点,是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主动和最活跃的因素。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经济潜力。民族旅游业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等多重背景的复杂形式,而人才是民族旅游业发展和创新的原动力。而培养、发展符合民族旅游发展地域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等特点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提升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保障之一。

二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2]。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在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有助于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保证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对民族旅游的发展背景、发展前景和行业需求的认识,提高学生从事民族旅游业的兴趣和热情,增加学生对民族旅游发展的信心与决心,有助于培养民族旅游地发展的后备人才。

(一)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识自我

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加强职业生涯教育,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从学生进校初始即对大学生进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在职业生涯认知、规划过程中,学生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对自身、对职业选择进行合理的调整,大大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明确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的职业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自我认识、认识旅游、认识民族旅游、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情况和民族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出发,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当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兴趣和爱好决定将来从事民族旅游行业时,进而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潜能,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扩大对旅游业的了解和对相关学科的认识,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大学学目标和阶段的人生目标。

(三)有利于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民族旅游地的就业能力

虽然民族旅游地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迫切,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其对就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通过实施及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其积累职业发展的各种潜能,包括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感、基本技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康和安全习惯、个人特质等,提升其在民族旅游地的就业能力。

三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旅游地的问题

民族旅游地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融入到民族旅游开发当中,为其带来新鲜的血液,把握住民族旅游开发的特色和方向,开发个性的文化底蕴,提高民族旅游商品竞争力。但民族旅游开发起步较晚,从业人员文化专业素质偏低,管理水平待提高,民族地区经济水平落后,信息闭塞,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落后于经济水平较高、旅游资源开发较早的发达地区。外加民族旅游地容易存在景区管理模式落后,产权关系不清晰、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致使民族旅游地无论是从经济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对他们都难以形成吸引力,致使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缺口大。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问题

我国旅游行业前景广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面相对较广,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满足于在旅游相关行业就业,纷纷选择服务相关的行业或者其他行业就业。而学生在应试教育、学历教育的影响下,在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很少正面接触职业世界的丰富信息,致使学生职业教育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重视,尤其是对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了解不多,看不到其光明的发展前景,学生愿意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不愿意留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旅游地工作,加大了民族旅游地旅游人才的缺口。

(三)旅游管理专业院系教育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高校在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出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的指导下,纷纷开始职业生涯教育相关课程,并将其纳入到《就业指导》课程当中,致使现阶段职业生涯教育带着很强的就业指导痕迹。特别是在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缺乏对民族旅游发展背景的整体把握,对民族旅游地具体旅游行业的研究和对学生自我认知的教育。同时,学校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训练,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操作技巧,以及行业工作背景。外加教学方式以课堂授课+讲座+报告居多,形式简单,不能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不了民族旅游地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

四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发展对策

(一)重视教育引导,凸显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政府和高校已经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还要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尤其是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各大高校要统一认识,在教学管理系部、授课老师、学工口工作老师方面统一认识,在与学生接触时和授课时有意识地提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并穿插介绍民族旅游业发展的前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从认识到接受再到重视旅游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有志于投身从事民族旅游业当中。

(二)强化教育理念,突出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阶段性

旅游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有计划的系统性教育活动,贯穿了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为了适应民族旅游地旅游行业人才市场发展需求,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要强化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并有意识地融入到不同的课程中,让学生及早地认识民族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发展方向,并有针对性地结合自身性格特色,以谋求自身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分阶段、有针对性、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见表一)。

(三)理论联系实践,提升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用性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和深化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不仅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感性认识和职业适应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因此可以通过多途径的方式加强理论联系实习,提升学生对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知,增加其实用性。诸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民族院校或学校所在民族地区等各方面的资源,让学生在教学环节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生产实习等环节当中,开展职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民族旅游地的旅游行业发展动态,让学生未出校门先到相关的工作岗位上锻炼,提前体验工作内容,积累经验,缩短了从事民族旅游工作的适应期;其次是吸引学生参与学校老师承担的课题,尤其是涉及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课题,让他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增加对民族旅游发展的认知与好感,增加毕业工作的决心;最后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各项实践当中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的差距,及时调整和补充,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为将来从事民族旅游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教学水平,强调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

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势必要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具备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旅游管理实战经验,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研究创新,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发展的背景、现状、问题、对策及前景,结合民族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提出可行的规划方案,能够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并为之实现而不断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刘晖.旅游民族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4).

学前教育职业前景篇5

p键词:市场经济;高职教育;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159-02

高职院校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织途径。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需要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根据社会和企业发展对于人才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国家和社会真正需要的栋梁之才。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高职院校教育的模式较为死板,部分高职院校甚至仍然处于“闭门造车”的境况当中,和社会的衔接不够。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所催生的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给高职院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迎接挑战,如何制定科学的策略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和社会、企业衔接,成为了高职院校教育工作改革的重点、难点。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市场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才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即越有市场所需的能力的、越能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人才,才能越能真正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站稳脚跟,在社会中谋得一席之地,实现个人的长远发展。高职院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如果要有效实现推动社会进步、融入时代的车轮轨迹当中,就必须以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为导向,开展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工作。这给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一)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无法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存在金钱导向。部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者盲目追求经济收入,在教学工作中精力被分散,甚至突破了身为教育工作者的道德底线,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重学术而轻实践,重普教而轻职教,片面强调理论的重要性,缺乏实践的充分训练,并且所重点开展的理论教学内容较为落后,无法充分和当前飞速发展的行业前沿接轨。在传统教学根深蒂固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教育要想实现顺利转型,使教育工作获得社会认同和职业认同,就必须首先克服教学观念的问题,这是一大挑战。

(二)院校办学定位不够明确,未能突出自身办学特色

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各行各业都被深刻挖掘,并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充分结合,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以往“隔行如隔山”的形势在现代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教育如果仍然广泛开展多种领域的教育,必然导致教育的内容粗放化、教学的重点模糊化,这在当前强调“点突破”的时代中,是难以行得通的。此时,高职院校应当将教育重点集中在某几个领域当中,重点挖掘、重点发展,然后全面带动其他领域的教学,以特色鲜明的办学方式实现教育水平的提升。但从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现状来看,不少高职院校仍然存在办学定位不准确、办学重点不突出的情况,导致有限的办学资源和师资力量被分散,无法形成强大的教学突破力。在没有自身办学特色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饭碗必然会被其他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的院校抢去,高职院校所能获得职业认同也会逐渐下降,最终导致招生困难。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实习实训存在较大困难

和全日制高等教育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教育的优势就在于:重点突出、职业导向强、实训机会多,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教育在开展过程中,由于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给予学生的实习实训机会越来越少,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不少高职院校仍然采取“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采用“试卷做题”的考核方法,使得学生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知识的记忆当中,而缺少动手实践。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实践能力”,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将失去最优势的能力指标,这对于刚刚步入社会急于寻求一份工作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是非常严重的打击。部分专业由于面向的企业较少,造成了一定的实训基地建设困难,这也是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实训困难的一个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校方没有找到科学的课程设计方式,没有挖掘出合理的实习实训培养策略。

二、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提升对策探讨

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模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亟待转型。在此,结合实际提供几点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提升对策,供相关人士参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办学定位

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高职院校教育的亮点就在于其职业教育的专业性、针对性。高职院校应当在这方面有充分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重点,将学生培养为职业领先、行业拔尖、独当一面的专业型人才,赢得市场经济下激烈的社会岗位竞争。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建立“能力重于学历”的教育观念,万万不可看轻自身的教育工作,而应当认识到当前社会竞争是能力的竞争,以此为学生营造一个锻炼能力、提升自我的学习氛围,结合国家对于高职院校教育的政策倾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高职教育学习环境。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办学定位,转变模糊的、多领域的办学方式,集中自身优势教学资源,包括教师资源、专家资源、行业资源、实训资源、地方资源等,确定自身主体办学定位,突出自身办学优势条件,特征鲜明、方向鲜明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吸引大批的学生到来。

(二)完善教学体制,科学设计课程

高职院校教育当中,良好教学体制是教学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下,高职院校的教学体制需要逐渐改变、完善。一方面提升教学体制的灵活性,将教学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应起来,社会对于人才的能力要求,就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社会的人才能力要求发生变化,高职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而变;另一方面,以良好的教学体制,从国家政策中借力。目前,国家吸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为国内高职院校的发展制定出台了不少法规、政策,这为高职院校教育的开展扫清了很多障碍,通过教学体制的改革,高职院校应当实现和国家政策法规的接轨,更好地推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在教学体制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科学的课程设计工作,在强化理论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将理论课程教育和实践实训教学结合开展,以“动手”促“记忆”,以知识引导实践,充分发挥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育效果。

(三)加强师资建设,培养高级教师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各行各业的快速变革,高职院校唯有仅仅跟随行业的发展进行人才培养,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师资建设成为了一大难题。老一辈的教师知识陈旧、缺乏创新,而新的教师引进困难、培养乏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师资建设,培养高级教师。一方面,应用激励竞争机制,在教师群体之中开展竞争,改变以往教师“铁饭碗”的师资模式,选拔专业知识拔尖、紧随行业进步的青年教师为教学代表,改善先进教师的师资待遇,推动全体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将行业先进人才引入到院校师资力量当中,在和行业进行交流、和企业开展合作的过程中,挖掘和发现行业先进人才,以灵活的方式和良好的策略,将其引入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当中,应用其掌握的行业先进知识、行业先进经验,为学生进行最新的、最有使用价值的知识讲解,帮助学生尽快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职业知识的更新。

(四)拓展合作方式,加强社会沟通

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产学研一体化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部分院校由于一些客观因素,无法实现充分的“学研”结合,但仍然应当致力于充分的“产学”结合的办学方式,即发挥自身优势的办学资源,充分和具有足够资质的企业开展合作。高职院校为企业直接输送可用之才,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使得人才培养策略更加灵活,人才就业途径更加稳定,而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利用自身的场地条件、软件设施,让学生在企业当中得到良好的实习实训,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巩固知识、训练动手能力,促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即对即将进入的行业有充分的了解,在毕业之后即可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熟练开展相关工作。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校、研究机构、社会企业的各自优势,并将三者的优势充分整合,实现了人才培养、人才就业、人才应用的综合效果的提升。相关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者,应当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积极投入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构建当中,推动人才教育质量的提升,推动学校教学的长远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是艰巨的,但挑战背后同样隐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相关的高职院校办学工作者应当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立足自身办学资源现状,着力拓展高职办学方式,不断创新,锐意进取,通过良好的办学提升策略,实现高职院校教育的有效转型和深刻改革。在市鼍济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此时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更加应当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相关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万不可松懈,万不可迷失,而应当坚定不移地以市场为导向推进高职教育改革,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凡.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9):53-55.

[2]董霞.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69-71.

[3]霍淑芳.我国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经验[J].职教论坛,2010,(20):34-36.

[4]柯继红.互联网+时代高职教师职业能力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8):30-31.

学前教育职业前景篇6

摘要社会的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中高职层次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从高职人才培养岗位能力、方向定位、课程设置、师资结构、人才输出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更好的做好人才培养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职景观设计人才培养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十七大中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并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追求环境优美、舒适、协和、生态等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美化、绿化、人文、生态、安全的城市公共空间建立有助于人类和谐发展要求;从城市区域景观建设到乡镇、矿厂以及新农村建设都为景观设计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为景观设计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我们作为高等教育中高职层次的职业教育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吻合,并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以及职业发展方向。

一、高职人才培养岗位能力分析

什么是职业教育?简单的一句话:职业教育必须以培养专业的从业人员为主要目的。如果把职业教育理解为培养技术工人,也是错误的。今天,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非常成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经济支柱之一。有别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是根据每一个不同职业的需求而设立的教育系统。今天中国所缺乏的正是一个直接服务于社会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一名设计师,要满足行业的职业要求,必须从技能、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上达到从业标准。通过对社会景观行业网上调查以及亲自体验景观设计师工作,多数用人单位基本上的职业要求有:职业素养中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合作协作能力、刻苦耐劳等;职业技能中必须具有创新能力设计理念以及较强的手绘表现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能力,掌握设计行业标准与规范,熟悉工程测量、结构构造以及施工方法能力,具备预算与项目管理组织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潜力就是有再学习创新能力。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

高职教育要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区别,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科学准确将有利景观行业健康发展和人才就业工作,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景观建筑设计行业企业所需的景观设计、室内、广告设计和景观工程施工与管理等相关岗位,牢固掌握作为景观设计与管理人员职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景观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助理、景观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景观工程项目效果图制作、房地产景观设计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可适应的职业岗位:在景观设计企业、建筑设计企业以及各类设计企业从事景观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助理、施工图制图员、效果图制作员、建模员、CaD绘图员、景观植物配置师、建筑设计绘图员、项目经理、概预算员、工程施工与管理人员等岗位。

三、人才培养特色专业相对应的课程设置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工作岗位能力的要求,有针对性行地开展对应教学课程,课程体系分为职业素养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三个课程体系;职业素养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身体素质课程,外语和计算机基本素质课程和爱国主义和公益教育等;专业理论课程包括景观设计理论、工程制图理论、设计艺术理论、美学和文化理论、生态学理论等;专业实践课程包括设计项目实践训练、景观设计视觉能力课程如素描、色彩、表现技法的训练,方案快速表达训练等,计算机辅助课程中CaD、3D、pS以及其他软件熟练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实习实训、顶岗实践教学课程等,工程测量学、工程施工与管理、施工实践项目训练、工程概预算以及实例操作训练以及项目组织与招标组织等相应课程。

四、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结构及要求

教师是执行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执行者,一名合格的景观设计专业的任课教师必须是一名合格的景观设计师或者对景观设计行业人才培养标准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要以师徒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

教师在教学课程过程中要做到课程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前置和后置课程之间关系必须有主次层次衔接,教授理论课程教师对实践教学课程要所理解和熟悉,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各课程教师要抓住一个人才培养目标来做好教学工作。

教师的队伍结构中,必须是老、中、青结构比例合理,师资配备中级职称以上占60%以上,教师要求必须具备双师型教师工作能力,即使具备景观设计师职业能力同时有具有教师职业工作能力,聘请具有一定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丰富实践经验的景观设计师承担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教学任务,是比较符合高职景观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规律要求。

五、人才培养输出的模式

人才培养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学生就业质量,通过几年来人才培养学生就业岗位和质量调查,学生毕业所从事单位主要是设计咨询服务公司、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施工建设单位、城乡管理单位、房地产集团公司等;就业的质量在3―5年间从设计绘图员提升为设计师或者设计助理等,今后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向以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模式等探讨。

六、结束语

高职高专景观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职业教育的探索是在不断完善过程中,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层次分类,景观行业各工作岗位人才需求分析,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工作践经验能力在教学中体现,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观念和方法改变以及师资队伍培养工作等因素。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今后教育教学工作所解决的问题,只要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准确和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加之有合理科学课程体系,不断加强实践教育教学,真正做到职业教育的要求,为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水平提高到相当高的程度,真正做到符合人才培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职业前景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现状;教学问题

研究背景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

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学前教育职业前景篇8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高等职业教育

一、互联网+背景下会计工作的变化

互联网+背景下对商业模式、交易方式、管理活动等的改变,会计工作的许多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互联网+背景下会计职能将从传统的信息处理和提供转向信息的分析使用和辅助决策,从事后算账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由核算职能转为管理职能,实现会计职能向业务前端嵌入。第二,互联网+背景下,随着电子发票的应用、支付模式的改变,会计业务不再是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而将更深入拓展到单位内部控制、投融资决策、项目论证、经营数据分析及运营风险管控等管理领域。第三,互联网+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快速发展与应用。企业借助这些新技术不断加速转型升级,会计流程、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将有机融合,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将融为一体。因此,互联网+背景下会计职能、业务、流程的转变必然从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技能要求上改变对人才的需求,即从原来对核算型会计人才的需求转向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

二、互联网+背景下会计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措施

(一)树立互联网+教育理念,做好会计教育模式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统筹考虑系统内部各个层次和各个要素,基于最高层次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互联网+教育是一种智慧教育,是会计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推进器。因此,有必要基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管理系统以及会计学专业课程与教学三个层面做好当下会计教育的全局规划与统筹安排。

首先,互联网+背景下会计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离不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会计教育离不开web3.0,其可以为全新教育模式下的差异化、个性化以及一站式服务提供信息手段支持。如大数据可以预测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存在的潜在问题,还可以发展预警系统,设计干预策略。

其次,互联网+背景下会计教育的施离不开教育管理系统建设。会计学习管理系统是建立的网络支持与服务平台,用以实现师生间的教学、互动、评价、考核、分析、预警与干预。教务管理系统是融合互联网+建立的相关数据仓库群,升级与创新传统教育下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建设、教学奖励以及实践教学。

最后,互联网+背景下会计教育的完善离不开课程与教学建设。学生的教育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互联网+教育的用户,学生需要熟悉管理系统的使用、网络教学原理以及网络课程设计的方式,以便于及时适应互联网技术下的全新教育模式。在课程设计上,全新教育模式需要采用实体课程与网络课程相互融合的机制。教学评价是对会计教育成效的检验,基于互联网+的全新教育模式本身是一项尝试,因而有必要构建系统质量、课程质量、教学质量、学习效率及学习效果等模块,确定科学的评价指标,规划动态的会计教育评价体系。

(二)完善教育管理,加强会计师资团队的组织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管理理念有待创新,有限教育资源的配置以及教育活动的协调需要向会计的网络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方向倾斜,并且会计教育管理中有必要强化网络化管理意识,提升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能力,重视对网络资源的筛选。

对于新时期的会计教育,高校还需要加强会计师资团队的组织建设。会计教师是全新会计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执行者,教师团队的风格与气质决定着整个会计教育群体的文化。互联网+背景下对会计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会计教师深入分析与把握互联网+对会计理论的影响、对会计行业的冲击以及对会计教育模式的挑战,通过持续化的知识发现、知识管理与知识创造提升自身能量,持续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与创新,努力实现互联网+会计+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推进教学改革,将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教育模式落到实处

信息时代的发展是会计高等职业教学改革的根本动因,当今社会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快会计教学改革的步伐,努力将融合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教育全新构想落到实处。

首先,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他们的会计软件分析、设计、开发能力和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力。会计信息化不同于会计电算化,其充分利用网络实现信息的实时性和集成性,为信息使用者服务,提高决策的效率。通过会计教育过程向社会培养会计+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是未来会计教育的发展方向,要更加注重于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会计软件开发、操作与维护能力,财务信息系统分析与决策能力,以及网络通信技术运用能力的综合性培育。

其次,完善会计课程体系,优化会计教材内容,改革教学组织方式,提升成绩考核水平。互联网+背景下会计教学需要提升会计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开放性、系统性与创新性,以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并做好相关课程的衔接。在教学内容拓展上,要紧跟当前国内外会计理论的最新动态,融合互联网+对会计领域的挑战,尽可能采用案例分析与实务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会计发展的前沿问题,提升学生决策与创新能力。在教学组织上应尽可能借助于互联网+,有效做好课堂教学与网络教育的有机融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争取运用多元化的组织方式、生动化的学习案例来提升学生的创新驱动力,基于学生视角为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论

互联网+背景下会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要充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重视互联网+的应用,做好会计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工作,让学生掌握更多会计知识,提高会计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高等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寿有.高职会计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改革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4(31)

学前教育职业前景篇9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背景重要性发展

去年,有几所高职院校公开招聘辅导员,招聘简章上都明确表示专业学院都要求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应届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只有个别学院不限专业,所谓具有相关专业背景也就是要求辅导员的专业经历要与比本校学生的所学专业一致或相近,也有一些本科院校招聘的辅导员来自本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具有专业背景的毕业生担任辅导员将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个新趋势。具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可以有效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出专业技术更强的优秀毕业生。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技术水平现状

社会普遍认为高校辅导员是单纯的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且现有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大多在不限专业或者限教育相关专业的招聘条件下进入高校,他们的所学专业、研究方向各不相同,导致专业水平良莠不齐。同时,许多毕业生对辅导员岗位是望而却步,潜意识觉得自己不是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专业的毕业生,高校必定不会需要,首先就把自己淘汰,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辅导员并不具备专业背景,跟所带学生的专业也毫不相干。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涉及学生的事情,事务多且繁杂,大多时间用在了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学生专业学习的主要由任课老师负责,辅导员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投入时间较少,而且自身的学习时间及做课题项目的时间相对较少,加上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导致辅导员的专业水平整体偏低。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具有专业背景的重要性

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职院校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具备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在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方面占有很大优势。首先,具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可以在学生入学教育期间对学生专业做一定的讲解,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和职业理想,使学生尽快找到学习的方向,在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同时,辅导员可以开展专业相关的主题班会,提高同学们的专业兴趣,培养专业素养,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其次,工科专业大多枯燥无味,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时候大多会遇到困难,容易造成心理压力,产生厌学的负面情绪,辅导员具有专业背景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当前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临近毕业的学生有许多显得力不从心,对未来的职业道路感到十分茫然,具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对专业发展的前景有清楚的认识,在与学生密切的联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可以帮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专业特长选择适合学生的就业单位以及岗位,这都是不具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不能做到的。最后,辅导员能够接触到自己的所学专业,密切关注本专业及行业的发展动态,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发展和科研能力。高职院校着力培养具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团队,是高职院校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保障。

三、高职院校具有专业背景辅导员的不足

具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有明显的优势,亦有不足之处,首先,具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在担任辅导员之前只进行了简单的相关培训,这对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大多数具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遇到困难,在生活中容易忽略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在与学生的谈话过程中缺乏技巧,不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辅导员的另一项工作是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出身的辅导员没有接受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培训,往往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成效。学生工作复杂繁琐,具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不具备充足的管理知识,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却缺乏有效的技巧和手段,这都是专业背景辅导员会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四、具有专业背景辅导员的发展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招聘具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的利大于弊,而具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也必定会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具有更好的发展优势,现有的高职院校管理者观念逐渐转变,鼓励辅导员申请科研项目,为辅导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物质支持,支持辅导员外出学习培训,对辅导员的学术发展提供了保障。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各项工作紧密围绕这一核心开展,辅导员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的胜任辅导员工作。目前,提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为辅导员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辅导员的身份具有双重性,在现有的职称制度中,辅导员既可以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职称,也可以评行政职级。而且,对于热爱专业学习和研究,取得一定科研成就的辅导员可以转入教学岗位。

五、总结

总的来说,建设具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具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自身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具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学习,弥补不足,在提高工作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科研能力,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职业前景篇10

abstract:aimedattheprominentcontradictionoftalentmarketdemandandvocationaleducation,thepaperexplaine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trainingworkandprofessionalcompetenceandproposedcooperationplatformforschoolsandenterprises.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能力;实景实训

Keywords:cooperationbetweenschoolsandenterprises;professionalcompetence;professional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9-0191-02

0引言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我们以非常措施全面应对、非常力度保经济增长、非常办法促结构升级、非常政策帮扶企业,把国家拉动内需的宏观调整政策全面落实到位。这种“非常”的社会经济发展更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这也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我们职业教育要不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职教攻坚,构建紧跟时代步伐的职业能力建设机制,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形成较强的职业能力,真正突破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提高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

1职业能力建设的出路

1.1市场职业岗位需求与职教职业能力建设的突出矛盾市场的职业岗位需求是巨大的,企业很多技能型岗位明显出现人才短缺,但目前多数职业教育院校的“总体就业率”还不是很高,甚至有很多学生就业后不久又面临二次择业,究其原因就是其职业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这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突显出当前职业教育在促生有效的岗前职业能力方面的不足:一是职业素质或能力需求的定位不准,造成了学校培养人才工作中源头的无序;二是职业能力培养过程缺乏校企有效互动,缺乏与真实工作过程相关的实训,造成了学校培养人才工作中过程的无序。前者导致实训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后者导致实训过程不真实,最终容易导致两个极端:一是片面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培养出高水平(理论)、低技能人才;二是过分注重操作技能,培养出“简单操作型”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长远发展要求。

1.2实景实训是构建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关键是实现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要的人才相符合,这就必须开展基于工作过程与岗位职业能力的教育与教学工作即实景实训,注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实景实训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两方面的岗位真实实践环境,真刀真枪地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培养解决生产实践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实训期间的考勤、考核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职业道德培训。

由此可见,实景实训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职业能力快速形成的有效途径。但由于职业教育实训项目众多,基地建设规模不一,其建设如果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万万做不到也做不好的,尤其是工作过程的真实性方面,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更不易实现其长效性。

2构建“政府统筹、职教集团主导、校企合作”的实景实训建设模式

2.1政府统筹布局、职教集团主导为促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政府要统筹规划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加快发展符合当地经济特色需要的职业教育,充分发挥政府及职教集团的职能,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引导各行业、企业主动支持和配合职业教育实景实训建设工作。

政府根据产业布局、行业特点、企业条件等做好实训工作的统筹布局,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途径,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协调、制订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从总体上构建长效的职业教育实景实训机制。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作用,对当地支柱产业、名优企业等的关键工艺技术要适当建立市级实训基地,统一规划、统筹使用,实现资源共享、效益优先,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实训设施,避免多次、重复建设。

政府可组织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协商,分工至企业或举行招标等,由企业具体负责某一实训项目或流水线的建设。在建设中兼顾生产与教学的条件,企业可组织正常生产,学校可穿插安排“少部分岗位”的顶岗实习,保证正常生产,实行“既企业化又非完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

政府在用地、资金及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采取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和企业投入实训基地的设备建设,用政策引导企业到职教集中办学区办“实训企业或基地”。

2.2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在政府的引领下,创新职业教育的实景实训教学环节,大力推动校企合作,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工学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从而构建长效的职业能力形成机制,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①企业的人才素质需求由校企双方全方位地共同调研、确定。企业最了解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学校应该更多地与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设计,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将多数企业的共同需求定位为专业必修课程模块的依据,不同或边缘需求作为选修课程模块的依据,学生实现大幅减负,将有限的时间用到确保构建必需的职业能力;学校可以确保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师资、实训设施等),企业也可以确保获得满足基本生产过程要求的人才。②人才培养的过程由校企双方全方位地共同参与。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必须有企业的参与,如企业派人到实训基地指导,或企业提供实训岗位、基地,或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特别是企业提供相对固定的学生实习实训设备,积极为实训基地提供实验实训设备和实习场所,引进真实、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工作之前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工作过程,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不同职能,在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中实现学校、企业和人才(学生)三方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真正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求发展的核心精神与要求。

3校企合作构建职业能力的良性平台――实训经济体

3.1企业顶岗实习的不足当前,职业能力形成较高级的方式是到企业实岗“顶岗实习”。但学校的教学目标往往与企业经营目标在一定程度的冲突,部分企业甚至把顶岗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技术含量低的岗位尤为突出;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学生“顶”不了,使得实训的效果大打折扣,职业能力不能有效形成。

3.2实训经济体实训工作要尽可能争取和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实习,努力建成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经济实体。要通过构建校企合作框架下的实训经济实体这一平台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实训经济实体作为一个有独立生产运作的单位,引入企业真实环境,既企业化又不完全企业化,引进企业参与开发模块化实训课程模块,把各具体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转化为若干个实训模块,突出实践教学,同时有选择性地丰富学生的理论基础,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实训经济实体在实训环境上要创造相应专业的真实情境,请企业参与设计和建设,确保实训的仿真性;在技术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并且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在服务面向上不仅能承担学历教育的基本技术技能实训,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鉴定、专业技能比武、竞赛与服务任务(对外承揽业务),还可开展一些特色工业旅游项目等,使学校实训紧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

实训经济实体必须有政府的强力支持(用地、办证、税收等)、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学校的主动牵头。特别是学校必须熟悉行业企业的相关运作、管理,不能一揽子丢给企业,真正参与企业化的管理。

3.3实训经济实体实现职业能力构建的长效性要实现职业能力构建的长效性,必须构建校企合作框架下有行业、企业的不同程度参与的职业教育实训体系,培养、促生有效的职业能力。企业最了解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素质与能力需求,企业又长期拥有最贴近职业岗位群的实践工作环境与条件,且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其长效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职业能力目标的长效性:目标的制定依据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改变了纸上谈兵”见子打子”的做法;②实训基地建设的长效性:基地的建设纳入了企业的总体规划或有企业的长期支持,解决了基地建设一系列的后顾之忧;③工作过程的长效性:引进了企业与市场长期适应的工作过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有效的工作环节,促生有效的职业素质与能力;④效果检验与反馈的长效性:仿真或真实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在岗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工作能力,大大提升了职业生涯的成功率,学校也能及时调整完善教学体系。

当前,在国家教育发展新纲要的指引下,职业教育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职教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有利形势,牢牢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努力创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实景实训方面取得有效突破,实现职业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