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9:10

对外经济贸易专业篇1

论文关键词:经济知识化;国际贸易;素质培养

2012年,我国入世已经进入了第十一个年头,我国经济全面较快发展,已经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对外贸易人才的短缺是我国遇到的一个较大瓶颈,这是决定我国经济未来发展速度的关键问题之一。有数据显示,入世1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人才的缺口至少在100万以上。此外,现有的国内对外贸易人才的素质也远远低于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的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如何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对外贸易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从根本上说,市场经济专业人才的素质取决于市场的需求。目前,对外贸易人才的就业渠道较宽,包括国有外贸企业、生产自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条渠道。同时对对外贸易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对外贸易人才的素质要求也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国有外贸公司在巩固传统的进出口贸易的同时,还积极扩大经营范围,寻求新的业务和经济增长点。一大批跨行业跨地区的集团式公司纷纷崛起,业务范围涉及金融、保险、钢铁、化工、纺织、机械、运输、餐饮、电子、信息等诸多领域,甚至组建了上市公司。虽然,其对外名称还是原来的进出口公司或集团,但经营范围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进出口贸易了。随着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企业对对外贸易人才的知识结构的要求也有了很大提高,仅仅懂得进出口贸易的一般程序和一门外语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大批掌握多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这为对外贸易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但跨国公司的门槛是很不容易跨的。据许多外企老板反映,应聘的高学历人才中符合他们要求的很少。调查显示,外资企业希望应聘人才具有的特征是:较好的专业知识与外语能力结合;必要的经验和眼光;无偏向观察问题和贯彻到底的能力;对本土市场的把握和较广的社会关系;合作精神、职业道德水准、守时高效的工作作风。

现代的经济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反过来,要适应竞争,一个人也应有相应的健全素质。一个合格的对外贸易人才应具备以下三种最根本的素质:应具有创新精神,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即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和跨文化的沟通能力,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背景有较深入的了解,即“国际人”或国际型人才;具有健全的人格,善于与人共处。即通常所说的,不仅有很高的智商,还有很高的情商;既有创新能力,还有与人共处的能力,即团队型人才。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以上素质的人,这也是对外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二、对外贸易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途径

国际性和开放性是体现大学一流化的基本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的这种本质更加凸现出来。因此,从增强专业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入手,提出对外贸易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新思路。

(一)采取多种形式改进办学方式

高等院校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与国外一些大学全面开展合作。例如,互换教师,互换学生,互换教学计划和图书资料,互相承认学分,联合进行教学、科研和联合召开学术研讨会,实行联合培养、授予学位,开展学生暑期课程和文化之旅等活动。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把外贸专业的学生送到国外去,做短期交换生,也可以搞联合办学、联合授予学位。通过这些形式的合作,使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和内部管理能尽快与国际规范接轨。同时还可聘任国内外专家任教或讲学,通过各种途径从国内外积极引进优秀人才。

(二)要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生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以人为本,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再好的教育理念和教改方案,都必须通过教师来付诸实施。因此,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要造就千百万高素质的人才,只有借助具有较高素质,特别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质量观念的教师的创造性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如何尽快提高教师的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转贴于

可采取将本校内部教师定期轮训,派他们到国内外重点学校和科研机构深造,以掌握更多的高科技新知识。特别是应该把青年教师分期分批地送出去,帮助他们提高,既要留住他们又要培养他们;鼓励他们通过在职自学、考取博士或者出国进修,来更新知识结构,了解世界学术前沿动态,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素质。打破过去那种教师备一次课讲好多年,知识陈旧的现象,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汲取国内外新知识,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只有让学生学到并掌握世界上先进的知识,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与国际接轨,同国外同行竞争。

(三)要对学科建设具有全面性的了解和把握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兴应用学科,又不断淘汰了一些陈旧学科。因此,应对学科建设有一个全面性的了解和把握,对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更新有一个前瞻性的把握。哪些是要发展的,哪些是要压缩的,哪些是要淘汰的,研究清楚与之相关的动态,不要把别人要压缩或者要淘汰的东西当成宝贝拿过来加以学习,要看到别人的不足和空白,想办法去弥补和赶超,这样才能站在前沿位置。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厚”,即基础理论宽厚;“精”,即精选少开;“实”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就业需要;“新”,即紧紧追赶学科的发展。各院校还可以根据办学特色和所属地域背景,开设一二门专业特色课程,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第三,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应选择部分课程开设双语教学,并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四)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经济全球化使我们和世界各国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活动不断增多,各种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和不同道德规范的人群汇集在一起共同工作,很容易导致文化和道德等方面的冲突。因此,应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重点应包括具有一定的思想、文化、专业和身心素质。思想素质中应突出职业道德;文化素质中应突出博学多才、视野开拓;专业素质中应突出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身心素质应突出灵活的反应力、良好的控制力、较强的适应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得失,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把学生培养成既是国际人才又是爱国者的优秀人才。

对外经济贸易专业篇2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一个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专业之一,受到各个院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院校都设立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培养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概况

2004年7月1日新的《贸易法》正式实施,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增加。2006年中国外经贸培训网的数据显示,全国备案的外贸企业已骤增至18万,5年内国内外贸企业的数量将是目前外贸企业的2倍。外贸主体在迅速壮大,但外贸人才队伍建设却严重滞后,存在大量的供给缺口。我国外贸人才主要是由高等院校培养,目前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约380所。所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每年几万人,与百万的需求相距甚远。而根据2007年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经济类毕业生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按照每家新增企业需要3名外贸专业人才计算,尚有100万人才的大缺口。

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不愿承担培养和训练毕业生操作技能的的费用,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应用型人才。但是,据2005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对83家高等院校毕业生进行的调查,进入到企业后马上就能够胜任工作的仅占10%。

二、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企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数量问题,选择“越多越好”的占54.1%,认为“只是关键岗位需要”的占43.2%。企业招聘时看中的首先是实践能力,其次分别是持续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可以看出,企业更看中一个人面对新事物的再学习能力以及面临新问题的解决能力,也就是应用创新能力。由此看来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很多,从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来看,具体存在如下三方面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理论型

各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偏重于学生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等宏观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而对于国际贸易具体、实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大多数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在具体业务中的岗位要求。

2、专业课程体系趋同于局限纯经济类

在1998年以后.我国政府改变以往以计划为主的调控经济的手段,不断加强宏观市场经济调控手段的运用,通过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发挥来促使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一时间,国内高校也开始重视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类课程,各种经济类理论课程进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在总培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各校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自然就向纯经济类课程体系趋同。

3、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集中于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传授

在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理论型和专业课程体系趋同于局限纯经济类的特点下,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各高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各种实习。但在高校评价体制以科研为主,国际贸易实际、业务实践集中体现在商品流通过程而非生产过程等客观背景下,高校专业教师不得不集中精力侧重研究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以提高科研成绩,外贸公司和企业也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所以,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面对无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精通进出口业务操作的教师流向企业等现实问题,从而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培养方式过于倾向课堂理论教学。

对外经济贸易专业篇3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将贸易经济专业列为目录内专业。实际上,贸易经济是我国开设较早的专业之一,1998年就被教育部批准设置为目录外专业,是教育部保留的特色专业。自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以来,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经历了60多年的兴衰演变。20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贸易经济专业发展较快。但1998年教育部对专业目录进行调整时许多高等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被取消,导致贸易经济专业发展逐渐萎缩。目前,我国只有内蒙古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贸易经济专业,全国每年培养的贸易经济(不含国际贸易)人才不足4,000人,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贸易经济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也使得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陷入困境。由于贸易经济专业长期受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理念思想的影响,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近几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张和学校规格的升级,各高校纷纷吸纳了大量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师不足的现状,但这些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知识以及在企业的工作经验,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也不够深入,致使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二)人才培养模式欠佳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社会需求有差距成为制约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当今社会对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对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数量的要求。二是社会对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在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准确的定位,使得培养出来的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不能适应社回的需要。

 

(三)实践教学手段落后

 

在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教学中,实践教学手段落后,也是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之一。目前,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教学手段,主要以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为主体,以网络教学、实验软件等为补充。多媒体教学由于过于程式化,导致部分学生课堂只记笔记,以应付考试;网络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但由于资料更新慢,技术支撑能力不高,因而教学参与程度较低。而实验软件在选择上由于成本较高,以及适用性比较狭窄,加上课时所限,所以利用程度也不高。

 

三、贸易经济改革思路

 

(一)课程体系改革

 

1.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内外贸有机结合,从事国内外贸易研究和工作的人,同时面临大量的国际贸易的问题,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市场的需要。因此,贸易经济专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谈判、商务函电、商贸英语等特色课程,将奠定复合型人才的坚实基础。

 

2.突出学科发展的前沿,适时增加新的理论性课程,把最新的贸易经济理论研究成果融于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增设专业选修课,其课程有商业创新、区域贸易等,同时开设各种专题讲座,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专业知识。

 

3.当网络经济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经济社会中后,贸易经济问题已经冲破了传统的研究领域,不仅与其他经济领域相互渗透和配合,而且出现了许多新的业态和贸易形式,所以在基本贸易理论和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新的贸易理论和技能课程是必须的,课程主要有流通经济学、商业史、商品学、市场调查与分析、消费心理学、零售学、广告学、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

 

4.合理配置课程模块,突出方向性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的“新”和“特”,增强课程的引导性和学生的选择性,使课程设置更能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加匹配、更具效率,并随着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下设方向以及相应的课程模块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是教学活动效率高低的决定因素。特别适应贸易经济课程的特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坚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核心。必须将教学的聚焦由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到关注学生怎样学上来,在必要指导的前提下,尽可能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三)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设计应符合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理论联系实践。既要让学生掌握贸易经济基本原理,了解我国贸易经济领域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又要让学生学到解决贸易实践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一是实践教学环节。贸易经济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经济类专业,其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研、科研实训和毕业实习等五个方面。此外,还应安排其他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制度化实践活动,如语言能力测试、军学共建和商学共建等活动。

 

二是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组织包括实践教学领导小组、指导教师小组和学生实践小组等。实践教学小组根据统一的课程实验计划、社会专题调研计划及其考评制度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根据专业建设和专业模块方向遴选出实践性强、操作效果好的商贸流通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并不断拓展外省实习基地。每个基地指派一名教师负责。实习去向根据学生意愿,实行双向选择;实习中,要求学生及时分析、主动与实习指导老师和业务人员沟通交流;实习后,学生必须根据实习的实际情况,撰写实习报告,并由实习基地统一考核与鉴定。

 

四、个发展方向

对外经济贸易专业篇4

当今全球化贸易经济大发展是不争的事实,结合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学科专业实际,调研论证了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人才需求的预测。

关键词:

校区;贸易经济专业;调研论证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20602

全球化时代的21世纪是贸易经济的世纪,从生产的全球化到金融和贸易的全球化,一个真实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已经摆在眼前。贸易经济人才尤其是针对一定行业的特色贸易经济人才的需求旺盛,西南大学平台下的荣昌校区,多年的办学历史具有了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即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方向的积淀。

1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的必要性

1.1当今贸易经济大时代的呼唤

据世界贸易组织资料显示,2008年世界贸易总额达15.77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我国以2.5616万亿美元位居第二位。这足以表明贸易经济的大发展已是本世纪不容改变的社会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今天的竞争是商贸的竞争而不是武力的竞争,而商贸的竞争离不开贸易经济人才的竞争,需要培养足量的贸易经济人才。贸易经济专业具有中国特色,是在中国自己的土壤中产生的一门以研究交换关系和商品流通规律为主的一门专业。虽然贸易经济专业曾在20世纪改革开放后得到过前所未有的发展,但1998年专业调整时很多商学院的贸易经济专业被取消。可30年的经济发展以铁的事实证明贸易经济成为了时代的主流,重生产轻流通的时代已完全过去,市场需要大量适应全球化条件下的贸易经济专业和贸易经济人才,需要他们来从事和促进贸易经济的持续稳定和不断发展,也是世界市场经济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载体和机制。因此,培养贸易经济本科人才是当今贸易经济大时代的呼唤。

1.2顺应时代呼唤的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贸易经济大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贸易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逐步形成了以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代表的出口优势产品。官方统计,农产品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61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991.6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4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产品贸易对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调剂国内市场余缺,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解决三农问题,维持国家食品安全及人民生活保障,从而巩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地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而农产品贸易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有大量深谙农畜产品贸易经济的高级应用型行业英才,但长期来部分高校仅有的贸易经济专业培养的多为一般性贸易经济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之迫切要求。

1.3区域经济发展亟待培养大批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人才

重庆乃至中西部地区不失为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区域,要解决好“三农”等问题必须全面推进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合作经济等组织的广泛兴起,对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生产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仅畜产品的产量(肉类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7743万吨,2008年达到8000余万吨,一些地区甚至一度出现猪、禽、粮、果等部分主要农产品卖难的现象。无疑当前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就是农产品贸易问题。要解决农畜产品的贸易问题,推进重庆乃至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优质高效发展,亟待有大批擅长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的人才队伍。

1.4区位和学科资源优势融合的必然结果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具有自己的特色。贸易经济专业(农畜产品贸易方向)的申请是校区所处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融合的必然结果。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重庆市要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农牧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而畜牧业技术的研发和国内外技术的整合是核心,以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为中心的各个环节是关键。西南大学平台下的荣昌校区多年的办学历史已经在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等相关学科方面形成特色,养殖技术研发具有较高水平,涉及农畜产品的鲜活畜产品贸易、加工农畜产品贸易、宠物及其文化和饰品贸易、享用休闲农畜产品贸易、农畜产品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农畜产品生产资料原料贸易、网络贸易等发展迅速。

校区地处有中国畜牧科技城的荣昌,农畜产品贸易区位优势突出。这里是全国的农畜产品尤其畜产品交易和信息中心,国家现代畜牧业中心区域示范区。据笔者调查,中国畜牧科技城内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饲料兽药企业50多家,有吸引了世界各地300多家饲料兽药企业设立办事处、销售部,涉及饲料品牌600多个,兽药品种千余种,年贸易额超过15亿元的西部饲料兽药批发交易市场。仅他们对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尤其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就十分旺盛。那么结合校区现有特色和中国畜牧科技城之县域自然文化资源的贸易经济专业,是区位优势和校学科资源优势整合的必然结果,是按照“入主流、定好位、办特色”的思路抓专业建设的具体体现。

而且本专业的增设在发展西南大学,彰显荣昌校区特色,特别是在完善荣昌校区相对独立办学体系中其作用和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是一门把校区特色与人文社科专业建设有机结合的关键枢纽点。

2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的可行性

2.1筹建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基础夯实

从当前形势看,贸易经济专业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积极开展了贸易经济专业的筹建工作。尤其开展了结合校区所处的特定位置和办学定位以及西部畜牧业发展需求相关的贸易经济学科的研究;从贸易经济专业筹建的教学研究团队现有人员看,学历职称较高,年龄结构合理,学缘宽泛,相关知识与能力结构协调,有5名经济管理及相关学科教授,7名农畜及其相关产品贸易企业董事长和副教授,农业贸易在读博士1人,国际贸易专业硕士学位2人,现有人员在农(牧)业经济管理和农畜产品贸易经济研究等方面初显成果,已发表相关论文10多篇;从专业筹建基础看,软硬件设施具备,有210台电脑的网络实验室和定量分析实验室3个;从专业筹建外部环境看,不仅有中国畜牧科技城众多的企业实例和研究对象以及贸易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且有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对行业特定人才的大量需求;从内部环境看,校区有以畜牧业发展的养殖相关特色学科支撑,具备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从学科与所开设专业的结合看,不但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畜产品加工学,而且更有与校区特色结合紧密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共同发展,教学的开展促进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提供了贸易经济专业学科研究的知识创新基础;从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建设的方法上看,地方高校尤其像校区这样处于县域的分校区办学的学科专业建设,利用地域自然资源和文化,来加强有特色的贸易经济专业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堪称是十分科学的方法。

2.2学校有专业发展规划的全力支撑

西南大学是211综合性大学,学校有工、文、贸、经、管、法、教等较为完善的专业发展规划。校区在学校平台下根据定位,改变目前专业单一,不能更加完好支撑校区发展的局面,制定了以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等为特色,以围绕现有特色学科为中心的学科交互融合发展的经、贸、工等专业发展规划,并拟在近年申报增设贸易经济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规划投入1500万开展支撑贸易经济专业的相关重点学科及培育学科建设,2008-2009年度业已投入近300万元的重点和培育学科经费。可见,学校对专业发展有规划,重落实,能够全面保证增设专业的办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对贸易经济专业的需求人才。

3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预测分析

3.1贸易经济专业人才总体市场需求旺盛

由于贸易经济的发展,对贸易经济人才的需求旺盛,尤其结合一定行业特色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更抢手。根据国家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和多家人才市场的信息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排在各专业人才需求的前20位。仅2008年北京市人才交流市场第四季度人才供求信息排名依次是市场营销、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行政管理、物流管理、土建、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贸易经济、广告等,表明贸易经济专业人才需求排在第9位,需求人数达到12848名。这样的人才市场需求状况也与前述贸易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相一致,充分反映出增设贸易经济专业培养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合乎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国家的需要。

3.2调研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网上调研需求近30%。对成都、重庆、北京等人才网在网上公布的人才招聘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对近期有效的招聘信息中按时间顺序抽出459条信息,将其中的专业要求进行排列后得出的结论是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共137条,占30%,排列在各专业人才需求前10位,略次于南方发达城市,接近全国需求水平。

所在地企业急需行业贸易经济专业人才。荣昌校区所在地的中国畜牧科技城,拥有众多的农畜产品及其相关产品企业,纷纷表示急需和拟储备熟悉农畜产品行业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如“荣昌与澳大利的动物健康联合项目、畜牧科技城内多数Gmp兽药企业”等纷纷表示需求贸易经济专业人才1-3名,合计需30多名;网上调查成都、重庆等西部地区农畜产品贸易企业,也待招聘贸易经济农畜产品贸易方向的专门人才,并深感该类人才不能满足其企业贸易发展的需要。

3.3所在区高校现有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比较分析

校区所在重庆市、成都市等西部地区高校的贸易经济专业,主要的人才培养的目标集中于非农产品的贸易经济领域,从事涉外的非农产品贸易。而校区拟增设的贸易经济专业重点在农畜产品贸易经济方向,培养的人才具有典型的行业特色和专门性,与已有高校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不会产生市场冲击。

参考文献

[1]洪涛.商贸学院应保留贸易经济专业[J].商业研究,1999,(2):9.

[2]王彤.中国已成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eB/oL].中国新闻网,20090814.

[3]沈忠明,张成君著.畜牧业经济管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对外经济贸易专业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117-03

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后危机时代”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一是加大了汇率风险的比例,导致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加重了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二是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贸易摩擦经常出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金融危机的重创,为了恢复本国的经济,推行新的贸易保护政策,手段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三是合同的履约率下降。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滑坡,进口需求减弱,由传统的信用证(L/C)结算方式更换为托收(D/p)或汇付(t/t)合同履约率低。四是政治因素对国际贸易带来冲击。各国的政治因素和政策导向都对国际贸易产生一定的冲击。世界各国为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纷纷出台政策,影响对外贸易,限制进口商品的流入。

我国于2001年加入wto,在带来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遭遇了更多的贸易壁垒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类贸易摩擦。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随时发生的事情,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关键是我们能否利用所学知识做到提前预料,做到面对现实如何应对、如何处理、如何减少和避免损失。这就给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提出一个是否有能力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更高要求,同时也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贴切实际,提出了一个重新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活动为主体,为实现培养目标所设计的组织原则及运作方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等三个方面。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工作的核心,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任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国际经贸发展的态势,能在本地区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2.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和贸易管理等三个研究方向。国际贸易课程多,内容丰富,依据知识点和内在的联系,可以把教学内容划分为七个专题,即国际贸易史、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贸易组织等。这七个专题涵盖了国际贸易专业全部主要内容。开设“国际经济学”、“国际保险”、“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电子商务”等主干课程,学生可在学习专业导论的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

3.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涉及的人才培养活动,既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也包括由学校设计并组织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则主要通过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注重考核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国际贸易的实际问题、国家相关政策及国际贸易的新形势,提出问题,促使大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

现代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促使国际贸易学科的内涵不断丰富,当前国际贸易学科理论与实践都有了新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商学院校纷纷设立了国际贸易专业。通过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得知,真正从事国际贸易及相关行业的人数只有40%左右。而从企业调查情况来看,外贸企业等涉外部门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国际贸易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外贸企业招聘不到满意的人才。究其原因,是高等学校国际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某些偏差。

1.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够明确。“应用型”是相对理论型而言的,而在实际工作中偏重于理论,对实践能力培养不到位,导致了毕业生对国际贸易具体业务技能的缺陷,“职业技能”没有达标。作为地方民办本科院校,从人才培养层次上来说,是培养中、高级层次,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知识的深度和高度,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品德意志等。

2.课程设置缺乏统一的布局。重视理论课程的设置,对实践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与其他经管类学生同步开设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等,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外贸单证、国际贸易系统模拟等实务类课程占教学的比重小,且开设得不够齐全。缺乏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够明显。

3.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对于实习等实践环节重视得不够。实践环节分成两个部分:一是结合课堂教学环节,上模拟软件系统的实验课;二是集中到企业实习。与理论课程相比,实践环节课时比重小,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实习基地建设基础薄弱,学生实践机会少,业务能力提高慢。

4.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民办院校的专业教师都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具备了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但是从书本到书本,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国际贸易业务环节缺乏深入的了解,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理论与具体业务之间的融合贯通,由于学生参与的机会少,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对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凸显出来。就业市场的直接后果便是商务类学生无法找到对口工作。“罗郑胜认为涉外企业是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最大的就业出口”。随着国际贸易往来的频繁,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只掌握单一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外语人才巳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更需要既有扎实外语基础又掌握经贸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1.培养决策型人才——具备敏锐的市场分析能力。随着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分析能力,能够密切关注国际市场风云的变化和贸易政策的变迁,能够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应对国际贸易错综复杂的局面,分析和预测各种可能的贸易机会和潜在的风险;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开拓创新,能了解贸易伙伴的经济基础、信用体系建设和法律体系及文化背景,从而制定出正确的国际贸易发展战略。

2.培养经营型人才——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后危机时代,各种贸易风险加大,如汇率风险、履约风险、政策风险等,都给外贸企业出口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首先要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在向外拓展市场时,能够把握相关的国家政策,减少政策风险;在商务洽谈中,考虑汇率变化因素,掌握主动权,规避汇率带来的风险;在选用支付方式时,采用信用证支付方式,能够据理力争,减少合同履约风险;要采用对我方有利的贸易术语,尽量减少贸易争端。

3.培养合格的外销业务员——具有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一个合格的外销员,不仅要具有流利的外语会话能力,必须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法律,遵守职业道德,当贸易摩擦发生时,能够积极做出反应,坚持原则,按规则办事,不出纰漏,减少损失,最大限度地减少外国对华发动的贸易争端的可能性;能够运用wto规则,维护国家利益,向国外提起贸易争端,保护本国的外贸企业利益不受损失。

四、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1.培养目标需要再定位。为满足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要,地方院校应进一步明确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与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和国家对外贸易政策法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重点为外企、外贸及国际交流等涉外领域提供人才支持。

2.教学方法需要创新。(1)开展以专题为主线的教学改革。为了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探索以专题为主线的教学改革。一是有利于学生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消化理解,学生通过阅读文献,组织讨论,上级机模拟实验的过程,分析具体业务环节,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二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专题教学形式是由学生自己进行案例分析,角色有了转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三是有利于整合知识结构,为学生补充前沿知识。国际贸易是动态发展变化的经济领域,将教学内容列为专题讲座,能够引入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案例,使学生接触到国际贸易最新知识。四是理论联系实际,专题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增加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2)加强案例教学。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案例具有典型意义,它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应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扩大教学视角和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意识的提高。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一是利用国际贸易实务模拟系统,上好实验课。学院实验中心的建立,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模拟仿真的教学应用平台。交易磋商模拟可以使学生掌握商业函电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技能;报价模拟可以训练成本核算能力;进出口贸易物流和结算模拟,使学生掌握业务程序,学习制单结汇。在贸易模拟的过程中,同时学会与各相关部门的联系,如企业与银行、商品与产地、海关与商检等。二是建立实习基地,搭建校企平台。学生在实习中可以利用企业的人才、技术、管理等资源,开阔眼界,养成职业技能。通过与外贸企业的专家进行座谈,增加国际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4.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障。教师应用水平的高低决定学生能力的强弱。应从学生的个体特性角度出发,因材施教。要加强师资培养的力度,增强教师对学生职业引导的能力。解决目前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缺乏对策:一是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外贸企业人才兼职讲课;二是选送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外贸企业学习锻炼,使教师不断获得最新的国际贸易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五、结语

人才培养的经济效益是学校和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学校应考虑以职业资格证书为起点,在追求人才培养投入和产出的社会效益时不断地形成自身人才培养品牌,扩大学院及专业在人才市场的知名度和人才就业市场的占有份额。

对外经济贸易专业篇6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烟台大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231-02

近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跨国公司纷至沓来,国内企业踏出国门,国内外经济互相关联,对涉外企事业单位的影响前所未有,从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为例,以求探索新的外向型人才培养思路。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定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定位是:面向21世纪,适应国际贸易学科迅速发展的需要,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政府机构、涉外经济部门、外资公司从事涉外经济、国际贸易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的学科定位应该是理论与实务并重,侧重应用能力培养;服务定位则是涉外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培养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方式

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应烟台、青岛、威海等开放城市的需求而设立的,十多年来,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省培养输送了大批外向型、复合型外经贸人才。我们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强化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本专业及时把握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持多途径培养高素质外向型人才的专业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是: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严格管理、提高质量。注重素质就是要使学生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培养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化基础就是要加强学生的“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严格管理就是要使教学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严格规定,严格执行;提高质置就是要狠抓教学质量提高,以保证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宗旨。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突出质量要求与综合素质要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把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摆到突出位置。在知识方面,强调基础知识;在素质方面,强调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在能力方面,强调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

2.1 基于市场需要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为了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更符合市场需要,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了改革:

2.1.1 拓宽基础强化素质教育

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减少课时,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具备创造思维、自我开拓、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为此,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减少部分课程的学时。如会计学由3学时减至2学时;统计学由3学时减至2学时;国际商务英语由4学时减至3学时;现代物流由4学时减至3学时。

2.1.2 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教育

尽管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使学生能够应对未来专业知识迅速更新的挑战,也必须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对于不少打算的考研学生而言,夯实理论基础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保留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等作为学科基础课。高等数学课首次根据学生基础差异分层次设置。经济学系列课还另外设置了中级经济学,供准备考研的学生选修。

2.1.3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1)外语教学:除基础外语外,在三、四年级每学期都安排专业外语课,加大双语授课力度,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2)实践环节教育:除课内实验外,每学期都分别安排认识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加大对实践条件的建设。

(3)取消部分课程,如外贸会计(不合实际需要)、金融英语(建议教师在讲授《国际金融》时适当补充有关的英语专业词汇);根据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情况考虑增设新课程,如报关实务、经贸英文报刊选读、商务礼仪、金融市场学等。

2.1.4 加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一定的条件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减少专业基础课的数量,增加专业方向课,为此调整了部分课程性质。如世界经济概论由专业基础课调为专业方向课。学生可从9门课中选修12学分,为学生自主选择所修课程提供更大的空间。为了使学生能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好的规划并做出准备,特别对课程授课时间进行调整,改变“大一、大二闲、大三累”的状况。我们制定了以学生为本的弹性教学计划与方案。如在第六学期同步开设《现代物流》汉语和双语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和需求在双语授课和汉语授课之间做出选择。这种弹性机制的设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也大大地保证和提高了双语教学质量。

2.1.5 教学大纲的制定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从加强基础、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理念出发,参考专业规范的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设计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2 加强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本专业的双语课、专业外语课比重不断提高。继续以双语教学为重要支撑,增加双语精品课的数量,在三、四年级每学期都安排专业外语课,继续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课件制作和发表报告,用英语进行专业问题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再出现。课后,为学生参加报关员考试、商务英语证书考试、英语演讲比赛提供专门辅导,以增强其未来就业竞争力。教师们还积极指导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从事学术研究及课外活动作品竞赛活动,提升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实践环节,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模拟实

验室建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熟悉贸易流程;建立了稳定的包括海关、港务局、国际贸易公司、外经贸局等在内的实习基地。

2.3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自2004年开始,学院与韩国仁荷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生连年成功接待仁荷大学国际通商学部师生访问团,并于2007年起每年都赴韩回访,成功实现了学术和文化方面的互动交流。在韩期间,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师生参观了首尔东大门流通市场、Gm大宇科技园区、仁川自由经济区,进行中国特色小商品展卖活动,双方教授和学生举行学术讲座。与韩国仁荷大学的系列交流活动为我们实现跨国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学院还与澳大利亚edithCowan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四年级时可以参加合作培养班的学习,通过考试的课程可以免学分,第二年在澳大利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通过后获得澳大利亚edithCowan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已有多位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踏上了赴澳洲留学之路。此外,本专业还与美国佛罗里达湾岸大学、台湾东华大学订立交换生计划,使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2.4 以双语教学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烟台大学最早实施双语教学,至今有4门课程采用双语授课,其中“现代物流"2009年被评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每门双语课都形成了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具有很高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并积累了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双语课主要采用原版外文教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自编了高质量的辅助教材。双语教学采用图文并茂的全英文电子课件,统一用英语命题试卷,并要求学生必须使用英语答题和提交英语作业,做到所有书面文字表达100%使用英语(个别图表除外),课堂讲授和讨论要求使用英语的比例不低于50%。主讲教师按照专业知识结构授课,而不停留在语言点的教学上。课程组还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建设课程网站,教学内容、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文献及案例资料)、习题等全部上网,供学生下载阅读,促使学生养成用英文思考的习惯,强化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这些条件都为我们培养出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

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我国对外经贸迅速发展,对高质量的经贸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工作者学习、研究与领会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要求,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力求体现时代要求与专业特色,全面规划,探索新的人才培养途径。基于烟台大学的经验,笔者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以下基本思路:

首先,要加深认识,准确定位,全面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要夯实基础,更好地实施核心课程双语化,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第三,围绕“经济、贸易、商务”的知识结构,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交叉与渗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对外经济贸易专业篇7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形势

引言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开放日益深入,推动了外向型经济水平的提升。由于我国开始融入于世界市场这个大环境之中,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日益扩大,这样一来也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了明显的发展。然而据近期的调查研究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就业率以及收入水平皆较为低下。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专业素质较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憾等。总而言之,当前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一、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形势

我国大学生现今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荒”以及“就业难”的问题普遍存在。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许多文化水平较低的人也进入了高校学习,大学生的总体数量激增。

致使现阶段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是人口总量严重超过了社会岗位的数量,劳动力过剩;其次是我国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没有紧随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最后是劳动力市场有待改善,就业的信息渠道受阻。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尽管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较高,但是其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水平均有待提升,难以快速融入于实际工作当中,致使大学生的总体就业形势极其严峻[1]。

二、导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一)学生的专业素质较低

学生的专业素质较低是致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所谓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就是要和外国的公司进行贸易往来,先决条件便是语言,另外还需熟知国外的相关法律。然而事实上,许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并没有学好外语,甚至连使用最为广泛的英语也没有熟练掌握,无法与国外企业进行沟通交流。而且许多学生对国内的法律都一知半解,国外的就更加茫然。

(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落后

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陈旧落后,而且与实际已经完全脱节了。现今国际经济与贸易公司对人才所提出的要求是多样性以及实用性,但是高校却过于强调书本上理论知识的输送,没有将大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位置。学生们仅仅是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但是不知道如何将其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难以满足公司对人才的多样性以及实用性的要求,从而导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三)大学生严重缺乏实践经验以及职业资格

现在许多企业对刚刚毕业的应届大学生并不十分看好,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毕业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无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许多中小型的外贸企业,并没有过多的资金运用于新人的培训之中。而且外贸行业与别的行业行业相比,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但是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外贸业务,对有关的职业资格考试也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很多学生完全不做准备就参加考试,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这就致使许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毕业生适应期较长,丧失自身的优势[2]。

三、改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对策

(一)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各方面技能

学生应当刻苦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对语言给予高度重视,尽可能做到精通,特别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英语。在学习的过程中,规划好今后的职业生涯,确定自身的奋斗方向。大学生最好在大学期间,寻找一家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企业进行实习,在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使自身的阅历更加丰富,进一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技能。除此之外,还应当密切关注我国对外的国际经济和贸易,适当了解国外的法律及文化。

(二)高校应当转变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校应当对大学生的培养过程给予高度重视,除了向学生讲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将理论知识融入于实践之中,调整人才的培养模式,尽可能满足企业以及市场的需求,塑造出全面性以及实用性相统一的人才。具体可从以下几个点着手,一方面,应当建立基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背景的人才培养思维。另一方面,建立科学完善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新增《外贸软件综合运用》、《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等重要课程。除此之外,还应当强化专业教育,将学生的行业优势、英文优势以及专业优势全部凸显出来,加强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一专业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丰富课程的内容,引进非学历认证教育

尽管外贸跟单员、外销员以及外贸业务员等资格证书和学历教育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考取了这些证书,必定会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一专业的学生的竞争优势明显提升。所以高校可以用选修课的形式将相关资格证书考试的培训内容吸纳进来,发挥非学历认证教育的实用性,让学生们在学校内通过这类考试积累丰富的经验,提前适应工作岗位,缩短适应时间,快速融入与工作之中[3]。

结语

现阶段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式日益严峻,妥善地处理这些问题,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现阶段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落后,学生素质偏低,严重缺乏实践经验。所以高校应当尽快转变人才的培养模式,S富课程的内容,引进非学历认证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各个方面的技能。这并不仅仅局限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而是应当面向整个社会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郭雪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研究――基于西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证分析[J].中国商贸,2015,10(3):186-190.

对外经济贸易专业篇8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

1进一步扩大开放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需求转变

新时代的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着开放领域不断拓宽、开放内容与形式不断深化、开放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的多重挑战,也必然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1对外开放的战略面临着由出口贸易导向向进出口贸易平衡转变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主要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对外贸易政策。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这种鼓励出口、替代进口的方式形成了越来越大的贸易顺差,也产生了较多的贸易矛盾。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逐步向进出口平衡转变,让国际市场更多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2007年,广交会的名字从“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变更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一个字的改变,体现出我国外贸格局从出口导向向注重贸易平衡的转变。2017年,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上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共吸引了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3600多家企业参展,80多万人进馆洽谈采购、参观体验,成交额达578亿美元。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意见》。这些措施的出台,是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我国外贸思路转变的一种表现。

1.2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面临着由商品贸易领域向服务领域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货物贸易发展迅速。201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相较而言,服务贸易发展则相对滞后。2018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中,服务贸易占比为14.7%,低于全球23.1%的平均水平[1];服务贸易逆差约2582亿美元,与同期货物贸易约6100亿美元的顺差形成鲜明对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主动推进服务业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同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自主创新,减轻高端消费服务和高新技术服务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可以预见,由商品贸易领域向服务领域转变将是未来中国对外开放整体结构优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1.3对外开放的市场面临着由产品市场向金融与资本市场转变

2018年4月,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宣布,中国将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确保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的重大措施落地;同时要加大开放力度,加快保险行业开放进程,放宽外资金融机构设立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范围,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2019年6月,在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主席又进一步指出,将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扩大对外资开放的领域。2019年7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推出了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放宽资本市场外资限制。这些措施都意味着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正面临着由传统的产品市场向金融与资本市场的转变。

1.4对外开放的主体面临由“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

早在1998年,党的“十五大”即提出了实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2007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截至2018年底,中国共有2.7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共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4.3万家,分布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位列全球第二位,存量位列全球第三位,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并购活跃,2018年,共实施完成并购433起,涉及63个国家(地区)[2]。可以说,“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趋势之一。

1.5对外开放的经济形式面临着由传统贸易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变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以电子商务、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数字贸易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跨境电商(B2C)进出口202.8亿美元,同比增长52.3%。预计到2020年,全球电商(B2B)的跨境交易额将达到2.32万亿美元,而中国的交易额将达到1.2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一半[3]。2019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让我国在区块链这个新兴领域走在理论最前沿、占据创新制高点、取得产业新优势。可以预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步,中国的对外开放将面临一个更加数字化的经济时代。

1.6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面临着由自由贸易主流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转变

近年来,随着全球各国经济增速放缓,新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威胁论也甚嚣尘上。与此同时,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企业遭遇到的外部阻碍也日渐增加。2016—2017年,针对中国企业或可能对中国企业产生影响的贸易救济调查,包括反倾销、反补贴、双反、反规避、保障措施超过215起;在知识产权领域,美国针对中国企业至少发起了23起337次调查[4]。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将面临更大的外部挑战和不确定性。

2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一些不足

从目前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来看,总体仍是围绕着传统的国际贸易基础理论知识、实务能力培养展开,尚未充分体现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的变化。

2.1缺乏阐释新时代对外开放国家战略的引导性课程

目前许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缺乏对新时代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新技术、新业态发展前沿、趋势进行深度解读的引导性课程。许多学生对进一步扩大开放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应用的认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相对模糊。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一些相关课程,但基本上属于被动性、应付性地增加课程,缺乏课程之间整体性、系统性的考虑。

2.2核心课程、基础课程设定需更新优化

根据最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称新《国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课的建议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则建议从“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跨国公司经营管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国对外贸易、经济法、国际商法、市场营销、消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贸易经济学、物流学、服务贸易、期货市场学、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商务谈判”等课程中选择至少6门开设。总体而言,反映新时代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时代需求的“新课”不多,而且与同一大类学科内的其他专业课程重复度较高[5]。

2.3缺乏面向对外开放重点区域的特色课程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国家对外开放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增长迅速,涉及领域广泛。2018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对“一带一路”沿线的63个国家设立境外企业超过1万家。但是,目前面向“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重点区域的特色课程却是相对缺乏的。一些学校开设的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地理等类课程,有的内容未有实质性更新,有的则缺乏针对性和深度,使得学生对新时代对外开放的一些重点区域的认知是模糊的、有限的。

2.4跨国投资、国际金融、跨国经营管理类课程有待加强

目前,许多学校对国际贸易人才能力的培养仍停留在“贸易”或者说“商品交易”的层面。随着对外开放由“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由商品贸易领域向服务领域、产品市场向金融与资本市场转变,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在跨国投资、国际金融、跨国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人才缺口也越来越大。一些调研报告显示,近年来海外拓展业务的中国企业中,超过65%的企业面临国际投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中资企业内部国际化人才供需平衡的比例分别约为10%(管理序列)和20%(专业序列),远低于外资企业55%和71%的比例[6]。

2.5贸易冲突应对、危机管理类课程不足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加深,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多。从企业层面来看,越来越需要能够应对贸易冲突、进行危机管理的专业人才;从国家层面来看,也需要提高对外开放各类主体的国家经济安全意识,这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从目前课程设置看,这一方面的课程是相对薄弱的。一些学校尽管开始了世界贸易组织概论、国际商法等课程,但基本上是基础性的、理论性的内容,对一些重点贸易对手市场规则的解读以及实务层面如何具体操作的演练是比较弱的。

3进一步扩大开放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建议

当前,中国进入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新时代。原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课程体系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应当紧跟国家战略和时代变化,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优化人才知识结构,为国家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3.1以服务新时代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为课程体系优化的中心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进一步扩大开放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应当紧紧围绕时代需求和国家需要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相应增加一些阐释新时代对外开放国家战略的引导性课程和专业课程,使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同时,应注意课程体系优化的整体性、系统性,避免随意“塞进一门新课了事”的形式主义问题。

3.2以突出专业深度拉开课程体系优化的空间

近年来,一些高校在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等教育教学理念时出现了偏差。以为“厚基础,宽口径”就是什么都要学一点,过度看重数量的增加,忽视了质的问题,导致学生知识基础过于“扁平”而没有“厚度”。这种情况下,过多的同类学科的基础课重复挤占了专业课的空间,使得许多学生产生“我们到底学的是什么专业”的疑问。在新时代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的对外经济将由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提升的阶段,未来更加需要的是人才的知识深度和专业化。因此,课程体系优化应当顺应时代需求,更加突出专业特性,增加一些有深度的“金课”,减少一些“水课”,从而拉开课程体系优化的空间和深度。

3.3增加面向重点区域的特色模块

对外开放由出口导向向进出口平衡转变、由“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对外贸易参与主体面临着由“让别人了解自己”向“深入了解别人”转变。如何熟悉、融入对手成为众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数据表明,中国企业在过去十年海外并购投资失败的案例中,84%的原因都与人员和文化有关,文化融合成为首要的痛点和难点。面向未来对外经济联系的重点区域,比如“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地区,可以考虑增设国家制度、商业文化等方面的课程,以更好地熟悉对手,服务对外开放新格局。

3.4提升面向重点领域的专业模块

随着新时代对外开放由商品贸易领域向服务贸易领域拓展,由传统贸易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变,应进一步夯实“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等“新贸易模块”的课程设置。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国内金融与资本市场的扩大开放,以及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发展,应重视加强国际投资、国际金融与新的信息技术融合的“新金融模块”的课程设置。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家先后开启了自由贸易区、国际自由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新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的试点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特别是这些平台所在区域的高校,应当重视这类“新平台模块”课程的建设。

3.5加强贸易冲突应对、危机管理类的经济安全模块

对外经济贸易专业篇9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能力结构;应用型;课程体系

虽然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严峻影响,我国对外贸易仍然在2010年后扭转颓势保持向上的增长趋势。2014年,进出口总额更是突破了26万亿元大关。在此过程中,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以及贸易方式在不断调整和变化,对外贸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池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池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定位为应用型本科,是校级特色专业,2013年该专业获得安徽省“振兴计划”的支持。在近年来的办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期望能够培养出适应企事业单位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原则

1.1“面向市场”的原则

面向市场是指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相应外贸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当前,中小外贸企业发展迅速,服务外包方兴未艾,跨境电商蓬勃发展,文化贸易日益活跃。中小外贸企业需要外贸人才一专多能。服务外包的发展则意味着外贸人才要熟悉服务外包的业务流程。跨境电商的兴起要求外贸人才熟悉各种跨境电商平台的具体操作。文化贸易的活跃则要求外贸人才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熟悉文化贸易的流程。面向市场原则要求在课程体系优化中,响应市场上的这行变化。

1.2“个性发展”原则

现代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个性发展原则要求,一方面在课程体系设置时考虑为学生留出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另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要压缩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并要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选修课要体现课源多、知识面广的特点。

1.3“合作办学”原则

地方高校大多面临办学资源不足的约束,合作办学则是突破这一约束的合理选择。合作办学的原则要求在课程体系优化中,要突破现有师资队伍及教学条件的限制,充分利用合作各方的资源优势。比如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专家,扩充教师队伍,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共同完成毕业实习等;通过校校合作实现师资共享,教学软件等资源互用等;通过校地、校协合作,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等。

2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能力规格

根据相关调查,当前外贸企业对应用型外贸人才能力的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扎实的外贸专业知识,突出的英语应用能力,较强的业务实操能力,熟练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过硬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1-4]结合当前外贸行业发展的特点,我们将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能力规格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2.1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

外贸企业希望应用型外贸人才具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价值观、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团队精神等方面。具体而言,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职业素养;还需具有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乐观开朗的心态。具体而言,综合能力课细分为价值判断能力、身心调适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通识能力。

2.2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这种专业知识和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两大方面。理论知识方面,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需要具备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预测国际国内经贸形势,初步具备本专业领域的研究能力;需要熟悉外贸业商务电函、文书处理方法,能灵活运用外语进行经济贸易活动;还要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商业活动,初步具备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等。应用能力方面,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需要熟悉进出口业务环节,能正确操作处理外贸业务流程、规范缮制各种业务单证;能适应报关、制单、跟单等外贸具体工作要求;具备互联网贸易拓展能力。若将上述能力进行整合,则专业能力可以归纳为,专业基础能力、专业专长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

2.3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拓展能力要求

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主旋律,大学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熟悉创业的有关政策,具有良好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落脚点是培养就业竞争力强的人才,因此应用型大学生需要具有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此外,应用型大学生还要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上分析表明,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拓展能力可以概括为创新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根据上述对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能力规格的具体分析,可以构建如图1所示。

图1能力结构图

3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适应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迎合人才能力规格的需要。根据上述对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能力规格的分析,将课程体系分为三大平台和若干模块,具体如图2所示。

图2课程结构体系图

3.1理论教学平台的模块结构和具体课程

理论教学平台由四大模块构成,分别是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主干课模块和专业专长课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形势与政策”和“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大学体育”、“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开设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健康的体魄,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乐观开朗的心态,拥有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并逐步具备英语言的基本运用能力。

学科基础课模块开设专业认知能力开设“专业导论”、“经济应用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会计学原理”、“经济法”、“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理分析能力、经济思维能力和基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专业主干课模块开设“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报关实务”、“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语口语”、“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进出口业务环节,学会正确操作处理外贸业务流程、规范缮制各种业务单证;帮助学生熟悉外贸业商务电函、文书处理方法,学会灵活运用外语进行经济贸易活动。

专业专长课模块开设两个方向:网络贸易方向和金融投资方向。网络贸易方向开设“国际服务贸易”、“网上零售”、“公司财务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技术贸易”、“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地理”、“跨国公司理论与实务”、“国际工程承包”等课程。网络贸易方向的设置是为了适应跨境电商蓬勃发展的趋势,让学生了解各种跨境电商平台,学会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商业活动。金融投资方向开设“商业银行经营学”、“保险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期货理论与实务”、“个人理财”、“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金融投资方向的开设是为了迎合我国金融市场开发和金融行业大发展对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这些方向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掌握货币金融、证券期货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法规,为今后从事金融投资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3.2实践教学平台的模块结构和具体课程

实践教学平台由课程实验模块、课外实践模块和集中实训模块三部分构成。课内实验模块包含两面公共基础课程、五门专业主干课程和四门专业专长课程。两门公共基础课是“计算机应用基础”和“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实践”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信息处理技术,具备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能力。五门专业主干课程分别是“SpSS软件应用”、“国际结算实训”、“外贸单证实务实训”、“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实训”和“报关实务实训”,目的在于通过课程实验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外贸业务流程、规范缮制各种业务单证,能适应报关、制单、跟单等外贸具体工作要求。四门专业专长课程分别是网络贸易方向的“网上零售实训”和“跨境电子商务实训”,以及金融投资方向的“商业银行经营实训”和“证券投资实训”。

课外实践模块主要有“创业策划与实战”、“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学科与技能竞赛”、“课外科技创新”等课程,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集中实训模块包含“军事训练”、“专业认知实习”、“eRp沙盘模拟综合实训”、“国际贸易模拟综合实训”、“毕业教育”、“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

3.3素质拓展平台的模块结构和具体课程

素质拓展平台包括文化素质课模块、社会实践活动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和双学位辅修专业模块四部分。

文化素质模块开设“大学生科学素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大学生艺术素养”、“大学生德行素养”、“大学生劳动素养”以及不同学科的选修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也能够帮助大学生价值观、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团队精神等的养成。

社会实践活动模块包含“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课程或活动。该模块所开课程是为了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模块主要开始“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素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和一些与创业相关的实践课程,目的是发掘学生潜能,增强其发展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有85.8%的外贸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确认会优先录取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1]因此,特别在此模块中开设了“职业技能(资格)鉴定”课程。

双学位辅修专业模块主要是鼓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辅修外语地位学位,一方面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扩宽就业面向。

3.4课程结构比例

按照能力结构进行划分,综合能力平台课程学时合计为772,占总学时的32.5%,学分合计为56.5,占总学分的34%;专业能力平台课程学时合计为1601,占总学时的67.5%,学分合计为105.5,占总学分的63.6%;能力拓展平台占总学分的2.4%。按照理论课和实践课来划分,理论课课时总数是1989,学分总计为117,分别占总学时的83.8%,总学分的70.5%;实践课课时总数为384,学分总计为49,分别占总学时的16.2%,总学分的29.5%。从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构成来看,必修课总课时为1933,学分合计为129.5,分别占总学时的81.5%,总学分的78%;选修课总课时为440,学分合计为36.5,分别占总学时的18.5%,总学分的22%。

4未来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方向

4.1构建“经管一体、外贸专长”式的课程体系

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将会带来外贸公司的微型化甚至个体化。这些小微企业或个体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往往更加注重综合能力。外贸人才既要能从事外销、制单、跟单等具体业务,还要具备综合管理能力。这意味着,未来学校需要培养具体技能突出,综合素质出众的“复合型”外经贸人才。构建“经管一体、外贸专长”式的课程体系将是未来改革的一个方向

4.2构建“订单式”课程体系

随着对外贸易向纵深方向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除了一般的综合素质和外贸业务能力外,还需要具有相关行业的具体知识。然而,学校由于师资力量和办学济源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开设设计各行各业产品知识的课程。校企合作、校协合作构建“订单式”课程体系也不是未来改革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黄晶晶.外贸专业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2):52-54.

[2]高国辉.外贸企业人才需求特征调查与分析[J].环渤海经济t望,2014(8):16-18.

对外经济贸易专业篇10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070-02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外贸企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因此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这样就要求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要具备的实践能力包括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具体如图1,而这些专业技能与能力的培养又必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实现。

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也是落实邢台学院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必然要求。我院办学定位于教学应用型地方院校,明确服务地方经济、注重实践的办学方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正是我院办学指导思想的体现。2010年7月,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因此,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就显得十分重要。

2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实践教学体系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

2.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着眼学生就业岗位和发展的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熟悉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法规和惯例,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邢台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定位于以就业为导向,依托地方经济特点,贴紧地方外贸企业的需求,培养掌握扎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理论,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业务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

2.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化。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

2.2.1认知实践

认知实践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接触社会、锻炼学生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体验。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认知实践环节通常是由专业教师组织、指导和带领学生到外贸公司、企业、海关等单位进行观摩,了解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外贸发展前景、进出口产品状况及外贸的整个运作流程。同时也请有外贸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做报告,介绍国内外国际贸易发展状况,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经验教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

2.2.2社会实践

我院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实践教学内容,分配一定的学分,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到外贸公司、外贸型生产企业以及海关、商检机构、保险公司、银行等展开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可以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国情和企业的现实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2.3实验室模拟教学

国际贸易实验室模拟教学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借助模拟、仿真手段和虚拟环境,应用信息资源和软件资源进行教学的方式。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引进南京世格国际贸易模拟软件、浙科国际贸易模拟教学软件、单证教学软件、国际贸易仿真沙盘等软件对学生进行模拟教学。在实验室模拟教学中教师只是起指导的作用,要以学生为中心,利用软件提供国际贸易模拟业务操作,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进口地银行、出口地银行和辅助人员等角色的相互配合、相互交易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让学生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要面临的工作环境和需要处理的各种具体问题,培养和锻炼学生在模拟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实习,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教学过程。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习单位的联系和确定可采取院系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单位合作、学生自主联系等灵活多样的方式。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可熟悉进出口各环节及相关业务的操作技能,掌握国际贸易与国际结算的实际运作过程,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2.5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生必须完成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要经历选题、开题、查阅资料、撰写、修改、定稿、评审、答辩等各个环节,从选题到最后答辩的每一个环节专业指导教师都从严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整理文献资料和实际调研,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独立的分析、研究和探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2.3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确保教学目标完成的重要要素,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体系。

(1)建立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关于实践教学大纲的规定;实践教学文件的编写规范;担负实践教学工作人员的管理规定;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实践教学检查、评价、奖惩等方面的规定等。

(2)建立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实践教学监控体系是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现的重要手段,我院构筑了以教师、学生、教学督导团和信息员为主的教学监督链结构。教学督导团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学生信息员定期对于教师的教学环节进行评价和总结,并采用简报方式进行反馈。

(3)建立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体系是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前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体系能够有效地检验实践教学效果。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制订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条件评价、实践教学过程评价、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等。实践教学评价考核的具体方式可以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评定。

2.4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保障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保障、资源物质保障、财务保障等方面。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通过下列途径建设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邢台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不断按照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三个层次来引进和培养师资队伍,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及“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一是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到外贸机构挂职锻炼,获得直接的外贸业务经验。二是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外出进修,相继派出教师到北二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进修学习,不断地获取最新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三是外聘行业专家指导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如请今麦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强久集团业务经理、邢台市进出口检验检疫局、技术监督局等专业人员为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指导。

(2)加强资源物质保障。为了更好的建设我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学校进一步完善保障实践教学所需要具备的教学资源,提供实践教学所需要的资金支持,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在保障实践教学所需要的设施、设备、材料等物质条件上。

(3)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例如,邢台学院与河北强久集团签署协议,在校内建立邢久车业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即实训基地。在公司为学生开辟实习岗位,学生享受带薪实习待遇,由公司的业务员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学生利用强久集团的自行车产品进行国际贸易业务。充分利用河北邢久车业科技研发有限公司,把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引入到课堂,让学生“真题真做”,实现了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外贸业务的直接对接。

参考文献

[1]尚爱英.加强国际贸易特色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6).

[2]张汝根.国际贸易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