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9:08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1

按照支部统一安排,今天我围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研讨发言,研讨发言稿是借鉴各种学习资料组成的,希望对大家的学习能稍有帮助。

中华民族共同体:指以中国为主要区域,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内涵和外延上包含两方面内容:作为人的共同体和作为文化的共同体。无论是作为人的共同体还是作为文化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在结构上都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作为人的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多元”指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在今天,指的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有56个民族成员,56个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多样性。“一体”指的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及其先民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提出过程: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4年5月28-29日,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4年9月28日,再到党的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10月18-24日。

从历史发展整体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比找到路的方向和归属,更能给大家带来希望和幸福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良好发展即是如此,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识自觉、精神指引和美好追求上,这离不开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支撑。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命运走向,有助于明确政治方向、汇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归宿、巩固国家善治、捍卫民族尊严。

1.有助于明确政治定位,指明行动方向。“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作为党和国家在提出的重要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对新时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政治定位、点亮行动的明灯。在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更有助于确立民族共识、巩固集体认同、铸牢整体意识,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建设性与能动性。

2.有助于汇聚集体智慧,凝聚发展力量。谚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努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量凝聚的过程。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能”。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发挥中,我们党和国家才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跃。因此,新时代仍需努力铸牢这种意识,以充分凝聚人心、汇集有效资源、整合进步力量。

3.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园,提供精神归宿。现代社会在带来丰饶物质的同时,也裹挟了浮躁、焦虑与不安,而后者的凸显即是共同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精神空虚的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是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创新性地构筑安宁真诚的精神家园,形成一个共同认同、栖息的精神意义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养并慰藉共通性的内在心灵,形成精神上的共有归宿。

4.有助于维系良好秩序,巩固国家善治。有情有义,方能行稳致远,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大家有情有义,同铸共同体意识,才能开展有效的互动与合作,形成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与治理格局。共同体意识的存在与铸牢,是善治形成并巩固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其蕴含的权威理念、规范意义,是成员形成正当性、有序性观念和行为的重要依托和体现。与此同时,共同体意识还蕴含着一种对未来的积极期待,从而对秩序的未来延续与创新提供良好的保障。这些都将有助于促进成员主体的多元合作与共治,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福祉。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2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人民网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就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深情回顾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深刻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今天,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富饶辽阔,这是各族先民留给我们的神圣故土,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美丽家园。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3

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发展,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重大命题,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多做务实之事。要继续用好发展这把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按照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各族人民群众。要增强各族人民文化认同,扎实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深入开展守望相助理念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奋力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文化建设,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所有这些都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国情和各民族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共同愿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满足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追求,又保障了中国各民族在统一的国家中共同享有政治平等、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各项权利。进入新时代,为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上千万的扶贫干部深入农村牧区落实党中央扶贫任务,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真正关心各民族发展,把实现各民族平等和谐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

作为一名党员,旗帜鲜明“讲政治”,就要牢牢站稳政治立场,始终加强自身党性锤炼,始终将思想建党摆在首要位置,始终对党和人民、法律法规保持敬畏之心,始终站稳自己的政治立场。要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向人民负责。要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扬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和作风,以“舍我其谁”的气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一生。

加强民族团结,共同守卫祖国边疆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貌、中华民族整体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

增强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4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00多年间,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儿女团结抗争、共赴国难,休戚相关的共同体特征更加凸显,中华民族意识应运而生。中华民国“五族共和”的建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发展。“九一八”事变尤其是“七七事变”以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各民族共同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东北抗日联军、大青山支队、回民支队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战在抗日一线,后方各族人民募集抗日物资全力支援前线。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中华民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普遍认同的共同称谓。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开篇即以“中华民族”为题,从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立场出发,阐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由中国各民族组成。这些论述,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的基本观点。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并肩浴血奋战,推翻了内外敌人,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赋予了中华民族全新的意义。各民族携手走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迎来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纪元。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极大激发了全体中国人的国家认同感,显著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中华民族”一词深入人心,不仅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和许多法律、文件,更成为全社会普遍使用的指称全体中国人的固定用语。2017年10月,党的修改《党章》,增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中华民族”写入宪法。这些都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日益深厚、纽带愈发牢固。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解放全人类的高度,主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经过社会革命走向共产主义,最终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他们指出:“只有无产者才能够消灭各民族的隔离状态,只有觉醒的无产阶级才能够建立各民族的兄弟友爱。”列宁提出“支持一切促进各民族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和促进各民族打成一片的措施”,主张建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统一的民主集中制的国家。虽然“十月革命”后的形势使得列宁选择了联邦制,建立了苏联,但列宁认为这是向中央集权国家的过渡。总之,打破民族之间的隔阂、封闭,实现民族之间的平等、联合,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主张。由于“自由人的联合体”在现阶段还无法实现,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体建设,就成为走向未来“大同世界”的必要阶梯。

中国共产党立足本国国情,在建立单一制国家的前提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把民族团结作为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毛泽东同志号召,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邓小平同志强调要争取整个中华民族大团结。江泽民同志指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胡锦涛同志指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这些重要论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团结在认识上的不断深化。

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论”,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联合思想、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深刻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必然性。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学习的重要论述,就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中,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把“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对立起来,认为讲中华民族就不能讲各民族,或者认为讲各民族就是否定中华民族;另一种是把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土豆口袋同土豆的关系,认为中华民族仅仅是各民族的总称而已。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坚实的现实纽带,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割裂的整体。我们不仅要让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发展好,更要努力把这个大家庭建设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旧中国积贫积弱,国家管理能力薄弱,在基层缺乏组织动员能力,对一些边疆地区“鞭长莫及”,民族地区还实行着封建王朝遗留下来的政教合一、伯克、土司、山官等制度,民族隔阂、民族歧视还比较普遍,社会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国家得到基本统一,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中央政府对祖国大陆各地的有效管辖;确立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等民族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民族地区开展社会改革,扫除了旧制度,各民族共同迈进了社会主义大门,原先连基本人身权利都没有的农奴、奴隶翻身解放,成为现代国家的平等公民;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组织系统,从中央一直延伸到社会的最基层,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上下贯通、集中高效、具有高度组织动员能力的国家管理体系。这些伟大的变革,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组织性获得了巨大提升。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5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从****年起在民族语言授课学校使用统编教材教材。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形成认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各地又有不同的方言。如果各讲各的,谁也听不懂,就难以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推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够消除交流障碍,加深了解、相互尊重,推动各民族价值相通、认同相一,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力量才会越大,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水平才会越高。

我们社会各界要支持使用统编教材,在在推进使用统编教材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还制定出台《关于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对牧业“三少民族”和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其他地区的支持和帮扶力度,完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基本公共服务项目、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的投入。深入开展兴边富民行动,极大地加快了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进程,实现所有贫困**全部摘帽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民族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堂、进头脑。***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多年来,***始终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发展民族教育作为事关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奠基性、先导性、战略性工程,坚持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在事业发展规划上优先谋划民族教育,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优先保障民族教育,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安排民族教育,在就业、就学上优先扶持民族教育,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的崇高荣誉。

加强党对民族教育事业的领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根本保障;强化民族教育事业的顶层设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制度支撑;持续深化民族教育改革创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不竭动力。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基础保障。***坚持不懈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德育教育全过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和“爱我中华”的种子深深扎根青少年心中,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中华民族患难与共、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接续相传、永不中断。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要模范带头践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各项惠民政策,带头维护团结,消除群众模糊认识,为全*团结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6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各民族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携手奋进。

 

2020年以来,昆明市盘龙区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中取得了实效。盘龙区2家单位、5名个人被分别授予昆明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雄达茶文化城等9家单位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主要做法如下:

 

一、坚持高位统筹,强化组织保障。

 

始终牢记的重要嘱托和殷切希望,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了《中共昆明市盘龙区委办公室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政府关于巩固和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盘办发〔2020〕7号),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方向。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常务副组长,区委副书记、统战部长任副组长,区属43家单位为成员的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高位推动创建工作。

 

三是加强协调督促。区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研究、协调解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监督创建工作措施的落实,同时,把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书纳入党建统战目标责任书,同步安排、同步检查、同步考核。

 

四是健全体制机制。结合市域治理现代化和基层治理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区—街道—社区(村委会)—庭院—楼道”五级民族工作机制,形成了区委政府统一领导、统战民宗牵头协调、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五是强化经费保障。区级财政安排创建工作专项经费50余万元,并整合省、市民族宗教专项资金足额保障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二、坚持氛围营造,强化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宣传方式,进行广泛的民族团结政策宣传,深度发动社区常态化宣传,使“三个离不开”“五个维护”“五个认同”深入人心。

 

一是打造宣传矩阵。开通“盘龙统战”“盘龙民族一家亲”等微信公众号,充分运用盘龙区人民政府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在市中心桃源广场、金星民族广场和各宗教活动场所设立了136块专栏组成的民族团结知识长廊,常态化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

 

二是开展主题宣传。“融荣与共·同心同行”昆明市2020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在桃源社区启动,金星、金沙、状元楼、小坝等10余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村)相继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系列宣传活动,开启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新篇章。

 

三是开展教学实践。结合主题党日活动,到云南铁路博物馆、禄劝红军长征基地、昆明市博物馆等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团结教育10余次。

 

四是培树示范典型。把示范单位作为创建工作的试验田,着力培树一批先进典型,营造“学有标杆,赶有榜样”的良好氛围,创建了2个全国,9个省级,14个市、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发挥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三、坚持文化交融,强化共建共享。

 

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秉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念,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是创新社区民族工作模式。依托“数字盘龙”,搭建包括少数民族服务联系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创业促就业服务平台、纠纷调处和法律援助平台、民族社团培育平台在内的“五位一体”服务平台,创新推进城市民族工作数据化、信息化、网格化服务管理,让各民族群众获得优质高效服务。积极创建嵌入式居住社区,打造桃源社区“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市内桃源”,金星社区“民族团结百家宴”,小坝社区“邻里情·一家人”等一批特色示范点。

 

二是推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试点。在金星、金沙社区开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试点工作,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培训、法律咨询、社会救助等服务,真正让少数民族群众留得下,融得进,能致富。截至2020年12月,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10万余份,办理工伤医疗保险  9万余人次,帮助解决就业、就学7.5万余人。

 

三是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建成了少数民族袖珍博物馆、民族科普之苑、民族文化空间、民族团结示范街等一系列少数民族文化阵地;在民族村寨建成了水源地苗族博物馆、乌龙彝族文化展示厅等一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点和民族文化广场。大力实施民族文化“双百”工程。打造“斗牛节”“花山节”等多个民族文化品牌。李四冲苗族芦笙舞、玖雍文化传播公司等被列入全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

 

四、坚持载体创新,强化全面推动。

 

始终注重发挥社区、学校、企业等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不断拓展创建载体,丰富创建内涵,探索打造创建示范带、示范圈,示范创建联盟,推动创建工作全面转型升级、提质扩面。

 

一是实施十大工程。全面开展民族经济跨越式发展,民生保障全覆盖,民族文化精品打造,民族教育振兴,民族人才引领,城市民族工作创先争优,民族团结保障,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典型示范带动,生态文明建设等十项重点工程,健全产业发展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补齐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二是全面推进创建“十进”工作。巩固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阵地、主渠道,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基层政法单位、进学校、进医院、进宗教活动场所、进旅游景区、进街道、进军营“十进”活动。打造了金星社区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三是探索打造创建示范带和创建联盟。昆明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荣与共实践中心在盘龙区小坝社区落成,充分发挥昆明人才荟萃、资源集中、消费力强、辐射力强的优势,汇聚了各州市优质扶贫产品,提供线上线下展销平台,身体力行帮助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同胞同步奔小康,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家人好日子”的创建理念。坚持党建引领,结合北京路党建文化长廊,依托龙江、金星、小坝、颐华路、桃源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打造北京路民族团结长廊。建立民族团结结对帮扶机制,探索打造金康园小学、新迎二小、重工中学、三转弯小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学校联盟,持续推动我区民族团结进步由“创建”向“示范”转变。

 

五、坚持法治引领,强化依法治理。

 

推动依法管理民族事务与依法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深度融合,用法治精神引领,用法治思维谋划,用法治方式推进创建工作。

 

一是深入贯彻执行民族法律法规。深入贯彻《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实施细则》《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清真食品管理条例》,依法依规开展各类执法活动,推动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规范化。

 

二是大力开展法律援助服务。出台《盘龙区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实施办法》,设立少数民族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法律援助达到100%,充分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三是积极防范化解民族宗教领域重大风险。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村)三级同步监管机制和民族宗教领域网络舆情处置机制,切实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应”,将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7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深情回顾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深刻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要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大意义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才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论述,是对党的民族理论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做好新时代边疆地区民族工作的“纲”和“魂”。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做好工作,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夯实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维护北疆稳固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把“模范自治区”这个崇高荣誉珍惜好、维护好、呵护好。

二、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作为学院学习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入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立足职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多维度、立体化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让“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潜移默化到广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努力做实做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学校的自身优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学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把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作为教育培训重点,引导全校师生自觉践行“四个意识”“两个维护”。

作为学院的一员,我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氛围,推动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汗流在一起,情融在一起,画好最大“同心圆”,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力量。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8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国家赋予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广泛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我国做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举措和有效载体。2018年,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特别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高度重视。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杜尔伯特县自2018年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坚持以党的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强化组织领导、活化载体平台、细化工作措施,创建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就如何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提出一下几点意见。

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党校、中小学培训计划。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媒体作用,开辟专栏专题专版,讲好杜尔伯特创建工作故事。扎实推进创建示范单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建设,形成点面结合、合力创建的良好氛围。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9

二是要找准内蒙古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深入分析自己的优势领域和短板不足,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推动相关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注意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全力以赴把结构调过来、功能转过来、质量提上来。要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要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三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内蒙古地广人稀,农牧民生活居住比较分散,生态环境脆弱,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上难度大、挑战多,要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并同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增加农牧民收入。

四是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对于民族团结这方面,我认为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篇10

2020年9月25日至26日,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系统阐释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疆工作的指导纲领。我在会议结束后通过集体学习和自学等形式认真学习了讲话精神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年底按照学校及保卫处党支部要求又一次进行了深入、系统、全面的学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化对治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8个“坚持”:坚持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坚持把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新疆工作总目标,坚持以凝聚人心为根本,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加强党对新疆工作的领导。

强调,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必须牢记20字方针: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要高举社会主义法治旗帜,弘扬法治精神;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要坚持不懈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文化润疆”是这次座谈会20字方针中新增的概念,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六年前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作出这样的论断: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今年的座谈会总书记再次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如何在新疆开展好民族团结工作,作出长远部署:把民族团结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迅速行动起来,不等不靠,努力把会议精神和讲话精神落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贡献力量。

一是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坚定政治立场,将学习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提高政治理论水平,结合实际,努力做好自己本职工作。

二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政策,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积极参加学校及保卫处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与其他民族的兄弟姐妹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