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6:08

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篇1

一、报纸的优势和特点

报纸是一种特殊产品,它不仅要面向市场,还要面向政府,面向公众。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报纸建立了完备并广覆盖的专业采编队伍,发挥着强大的信息引导价值,获得了被社会所信赖的内在力量。人们对报纸的信息传播方式已形成了习惯和依赖,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民众普遍更愿意相信报纸所带来的准确信息,报纸承载着完成舆论引导和议程设置的历史使命。据日本《读卖新闻》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90%的人认为,报纸是最值得依赖的信息来源。人们信赖报纸,这就为报纸广告业务的拓展提供了平台和空间。

二、报纸广告业务的拓展

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环境下,只有充分利用报纸的优势和特点,在受众的心目中树立报纸强势品牌形象,获得受众(客户)的信任,形成忠诚度,报纸广告业务的拓展才有基石,才能有效实现。

1.树立报纸品牌形象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报业竞争的主要目标是提升报纸品牌影响力。报纸作为信息产品与实体产品的混合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需坚持“内容为王,形态制胜”的品牌化发展之路。新闻内容是报纸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内容,这张“王牌”就没有占领市场的基础,没有内容,就没有了灵魂。报纸要重视受众并不断更新自己的受众观,准确进行受众定位,在满足受众需求和实现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才能长久地得到受众的信赖,才会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通过增加报纸的信息量、可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要素,遵循“主流、好看、轻松、实用”的办报理念,以“创新传媒价值”为品牌核心,为报纸广告业务的拓展增加砝码。

2.创新广告经营模式

报纸广告业务的传统方式主要依赖人脉关系、业务员电话联系寻找和目标客户追踪服务的营销方式,这一方式形成了报纸的基本广告业务。但如何让业务源源不断地找上门来,报业还需要创新广告经营模式。媒体作为市场的一个主体,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要制定“以市场为导向,以内容为基础”的经营思想,转变广告部门职能,让广告部门逐步从单纯的售卖部门,发展为公关、活动策划甚至媒体推广部门,以丰富媒体的收益方式和渠道。

3.办好分类广告,扩大业务范围

报纸分类广告是指在报纸广告专栏上以主题归类、分栏刊出的形式非整版类广告。分类广告在美国地区性报纸占据广告收入的35%~40%,而我国报纸分类广告的发展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处于起步阶段。分类广告服务的主要客户是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小团体。针对广泛的行业、广大的潜在客户,报纸应有自己经营内容的侧重点,要在自身熟知的强势领域形成强项,形成特色,使其成为受众参与并热爱的栏目,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受众对报纸的忠诚度,又能扩大报纸的发行量,达到扩大广告业务的目的,带动整个分类广告的发展。

4.开展主题活动,拓展广告客户

主题活动就是以报纸为平台,利用各种商机,策划周全、目标明确,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展开一系列活动,以活动吸引众多商家参加,吸引民众参与。如会展、论坛、行业峰会、商业活动、关爱健康活动、各类信息会、各类庆典、各类评比、各类公益活动等等。这类广告活动是指以广大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在前期以软文的形式进行宣传。这类广告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它的直接目的不是促销获取利润,而是为了提升企业的形象,建立企业良好的信誉。这种活动的宣传以软文的形式出现,所以受众更易接受和信任,相比硬广告更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结语

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篇2

1报纸广告营销的发展现状

在电视、杂志、互联网等传媒的强势影响下,报纸广告的市场空间被不断抢占。北美和欧洲报纸广告的市场份额已经下降了4%左右;我国的报纸广告收入虽然年年保持增长的势头,但是在广告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在过去的5年中下降了4.5个百分点,可见报纸广告的发展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1.1未树立广告营销观念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报纸业属于卖方市场,作为稀有资源的广告版面,报纸的广告部门根本不需要寻找广告客户,就会有很多广告客户四处找关系要广告,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广告人员养成了等客户上门的习惯。随着现代广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经常出现一些报纸广告量极少甚至没有广告的现象。但我国还有不少报社缺乏市场营销意识,没有树立广告营销观念,不知道广告营销的重要性。

1.2把握不好适度原则

报纸作为对公众影响力很大的传统媒介,追求利润是其生存的主要目的,但是还要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就是说报纸广告也要承担相应的公益责任。因此在报纸经营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受众的公共利益。报纸既向受众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又向广告客户提供媒介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在当前许多报纸广告竞争激烈的时代,报纸的广告部门一定要以客户为中心,用心经营广告客户。但是过多的广告版面必然会减少受众所能获取的信息量,从而导致报纸受众的减少、发行量的下降。

1.3对广告客户的认识不足

大多数普通的中小型报纸企业的广告经营存在诸多问题,如企业一般没有系统的广告客户管理规划,对自身的广告客户群体的特点不清楚。如一些报社通常是根据某一时间热点事件随机地寻找广告客户。由于报社对广告的规划不明确,造成广告客户结构的散乱性,不利于广告的长期经营。

1.4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作

报纸广告的营销活动不仅仅是报社广告部门的事情,更是报社全体员工的事情。报社要培养广告资源会涉及每一个部门与员工的利益,更关系着报社的持久利益。因此,报社的每个部门都应积极支持广告部门的工作,其他部门也应积极协助广告部门广告制作、宣传的各项工作。然而在现实中,许多报社的各个部门往往是各自为政,内部协调不好,造成很多广告资源的浪费。

2报纸广告营销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告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广告整合营销与网络营销时代已经来临。现代整合与网络营销作为整合时代的趋势,引起了广告业的广泛关注。报纸广告营销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强化营销观念,这样才能跟上时展的趋势。报纸广告营销将决定未来广告经营的成败,没有营销的广告将没有发展前景,离开营销的广告将无法获得生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广告也将会是未来广告发展的又一新趋势。由于互联网的便捷、高效,它将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到2011年12月底我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5亿,可见未来网络用户将成为报纸广告营销的重要目标。越来越多的报纸开始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电子报纸的时代已经来临。

3报纸广告营销的发展策略

在广告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商场中,报纸广告如何解决现存问题,不断提升报纸广告的竞争力,是关系报纸广告长久经营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建议报纸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升业务水准,促进报纸广告的持续发展。

3.1强化报纸广告整合营销观念

唐•e•舒尔茨教授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协调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对现在和未来的传播活动的计划、开发和实施进行思考的方法。”报纸更应该强化整合营销观念,要做好目标客户群体的规划。每个报纸都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吸引具有长期合作的稳定的大型广告客户,形成较为固定的重点客户群体。无论何时,客户永远是企业利润源泉,企业离开客户就无法继续生存。因此,报社在对广告的规划中,要根据不同的报纸进行细分,如专业性比较强的报纸就要侧重从读者方面进行定位。只有报社与广告客户群体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与依赖关系,建立良好的客户结构,才能为报社创造更多利润。因此,一个合格的报纸广告销售人员,必须清楚了解各大企业的目标消费者,这样才能够吸引来优质广告客户,才能促进报纸广告更好地发展。

3.2广告量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读者会根据喜好的不同选择购买不同的报纸,因此广告需要掌握适度原则,否则将会让读者反感。现在仅仅为了看广告而去购买某份报纸的读者还太少。一份报约在有限的资源里就存在着广告与内容争夺版面空间的矛盾。现在有许多报纸为了利润,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甚至可以牺牲受众的利益来获得广告客户的满意度,他们不知道这样其实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为了报纸的长远利益,报纸一定要严把广告关,让广告与内容保持科学合理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使报纸经营进入良性循环。

3.3要有规划细分市场的能力

细分市场是占领市场的基础条件,首先要对自己所要拥有的市场了解清楚,然后根据不同的特点细分市场,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根据市场营销学原理,企业经营者要经常研究市场来了解消费群体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他们所运用的一个方法便是市场细分。因此,市场细分对报纸的广告经营同样重要,因为只有对报纸的广告市场进行详细调查与细分,才能明确地了解目标客户的详细信息,才能最好地为目标客户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最终达到精确营销的目的。

3.4提高策划能力

报纸广告销售策划是指报纸广告部门以自己的主要广告客户为对象,适当结合特定时期的热点,推出有创意的主题,对广告版面进行推销。广告销售策划一定要从广告客户的兴趣出发,使广告客户能感受到广告对他们的影响以及会带给他们的好处。不少广告主在进行资金预算时,并不仅仅满足于购买版面,也希望借助报社的资源,通过各种活动来提升企业与产品形象。为了体现广告策划的周期性和广告深入的渐进性,报纸广告可以以系列广告的形式按一定时间间隔循序,以获得最佳的效果。报纸在为客户提供广告服务时,可以适当进行各种广告或公关活动的策划,来满足广告客户的需求。好的广告策划能为报纸带来经济、精神、品牌塑造等多方面收益。

3.5加强与新媒体的营销组合

近年来,报纸已经受到一系列新媒体的冲击,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虽然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但相对于报纸这种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又存在着公信力不足,不具备新闻报道权的弊端。报纸在采编方面比网络优势大很多,报社具有成熟强大的采编队伍,但是报纸版面有限,因此报纸与网络营销组合应该是大势所趋。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四大传播媒介之一的报纸,一定要抓住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加快自己网站的建设步伐。目前各省市主流报纸推出的手机报和网络报,就是报纸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发展前景将非常好。通过手机报纸广告和网络报纸广告来弥补传统报纸广告的缺口,也必将会是我国报纸广告未来的发展趋势。

3.6加强创新,扩大广告经营空间

创新对任何企业与行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报业要扩大广告经营空间,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有创新意识。企业的高层尤其是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重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自己在市场上的资源优势。其次要使员工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在广告的内容、设计、编排上都要不断创新,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报纸的受众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受众需要不同的资源,所以要不断整合资源,才能满足不同的广告客户需求。因此,报纸广告经营者要转变落后的思想,要重视大众传播,要努力使大众传播与小众服务相结合,建立起客户数据库,实现数据库营销。广告策划应力求创新,在传媒广告组织中,必须以创新取胜,时下社会可谓日新月异,人们的观念、社会形态和商品款式都无时不在发生变化,广告策划更要进入创新时代。这就要求传媒经营者不仅要勇于抛弃过期或者正要过期的理念,还要站在更高的位置,大胆地将自己置身于同业广告中的最高平台。

3.7制定动态营销策略,提升报纸品牌形象

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篇3

一、报业面临的形势及成因

2008年整个报业面临着空前严峻的形势,是河北乃至全国报业前所未有、最困难的一年。集中体现在:一是新闻纸等原辅材料上涨过快,成本压力对报业经营产生了较大影响。二是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和政策性工资调整,使报业人力成本大幅度提高。三是广告下滑,1992年到2004年的12年间,河北报业广告年均增长率为28.31%。2005年广告收入增长速度下滑,同比仅增长5.3%,2006年、2007年分别为6.99%、6.74%。报业广告经营陷入了空前的低迷状态。四是2009年党报普遍提价,对报纸发行带来不稳定因素和不利影响,进而影响报业整体经营。

造成当前报业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外部因素,还来自报业本身的不适应性。一是报业内容和运营的同质化以及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带来媒体选择的可替代性。二是报业传播信息的生产方式与现实社会的结构变化脱节。当今社会结构层次的复杂化,使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突出,而报纸尤其是综合性报纸工业化的大规模泛众传播方式与受众碎片化的趋势不相适应。三是收入结构、盈利模式单一的问题日益突出。四是报纸同质化竞争加剧,引发恶性竞争,造成经营成本加大,影响了可持续发展。五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仍是制约报业发展的瓶颈,突出反映在报业经营者的动力机制存在问题。

当前的形势对报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报业的真正危机在于传统的纸质媒体面临数字新媒体的激烈竞争时,自身创新力不足。我们要学会转“危”为“机”,在新的转折点上,抓住机遇,坚持创新,不断适应受众的阅读需求,加速从单一印刷媒体向多媒体平台转变,不断增加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加强科学的管理和系统的市场运作,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只有如此,报业才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报业的发展

现在传媒竞争已不仅是内容竞争,而且是技术、渠道与服务的竞争,是制度的竞争,整合机制的竞争以及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竞争。特别是对于报业经营而言,渠道、技术、服务等各种资源和体制机制的优化整合与运营模式创新更为重要。

1.处理好“追求数量”与讲求效益的关系。报社用提升报纸的发行量来获得广告客户的关注没有错,但是有些“无效发行”值得商榷,比如在农村建立晚报村,问题是农村读者对都市的新闻是否关注,是否会成为都市广告产品的购买人群?因此,究竟什么样的发行是能够影响到目标读者和广告价值高的读者的有效发行,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发行数量大未必能取得好的广告回报,发行数量必须建立在目标市场广告容量的基础之上。

2.处理好“内容丰富”与“厚报”的关系。有的报纸为了内容的丰富和加大对读者的覆盖,一味追求“一报在手,什么都有”。面对快速、覆盖范围更广的网络媒体的竞争,试图以海量信息和厚厚的报纸页码来应对网络注定不会成功。在信息日益碎片化的情况下,受众会通过更加便捷的媒介手段来获取信息,因此如何通过“瘦身”,更加精准地精炼报纸的内容,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是报纸媒体在纸张涨价之时需要及时转变的思路。而且“厚报”的盈利模式以成本倒挂为基础:亏损发行,以获取较大发行量,吸引更多广告投放。这种盈利模式能否实现报业可持续发展,有待实践检验。

3.处理好竞争与竞合的关系,报纸竞争要坚持“共赢”原则。前几年的发行大战,报纸之间比着赠款赠物搞优惠,结果是每年要付出几百万、上千万元的代价来维护市场份额。既不利于报业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报社之间的团结。

三、强化服务意识

服务是品牌营销的重要环节,就发行而言应搞好为读者服务,包括报纸投递准确率以及质量投诉的及时处理率等。就广告而言应搞好为广告客户服务,包括前期的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和刊后的效果反馈及改进方案。延伸开来还应包括为读者提供便民服务,为客户提供各种增值服务,使读者和客户形成服务依赖,进而形成读者和客户的忠诚度,以服务创造价值,用营销升华经营,锻造品牌服务优势。

四、加强资源整合

报社作为媒介组织,自身的资源都差不多。近年来发展比较快的报社,并不具有特别的资源优势,而恰恰是在创新资源整合思路中,形成了独有的竞争优势。

笔者最近带队到浙江报业进行了学习考察,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发展网络电子商城,值得借鉴。杭报集团从2005年起加大投入,将发行站改造成营销终端连锁店,使发行站由单一的报纸分发场所转型为复合型的商务终端。目前已经有100余家知名企业近千种商品加入发行配送网络,主业和副业均呈良好发展态势。主业方面,报纸发行量保持稳定增长;副业方面,商品配送、Dm广告等业务收入超过1000万元,盈利近500万元。正是通过对商家资源、网站资源、报纸资源和发行网络资源的整合,造就了杭报集团的电子网络商城,也实现了杭报集团自办发行的转型。

相比之下,我省一些报社已经建起了一支人数可观的自办发行队伍,但是渠道网络没能得到充分的整合利用。多数只做报纸发行,经营品种单一,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因此,通过资源整合,发掘网络价值,增加附加值,逐步实现发行网络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是我们应重点关注的课题。

五、创新制度建设

市场竞争,说到底是制度的竞争。制度创新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人才是制度的产物,报社队伍的状况如何,优秀人才能否发挥创造潜能、脱颖而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的设计和创新。制度创新的程度,决定着队伍的素质和质量。在缺乏激励机制的大锅饭式的分配制度下,人的进取心受到抑制,惰性却得到滋长。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得差没有受到制约,干得出色的得不到相应回报,优秀人才的创造天性受到遏制或扼杀。久而久之,能人、勤人,也会变成懒人和庸人。而激励机制的作用正是通过形成差别境界而发挥出来的。在公平竞争的激励制度环境下,在扬优抑劣、奖优罚劣中形成比较明显的差别境界,贡献突出的职工收入增加,形象光彩,而碌碌无为者则收入减少,脸上无光,从中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出于维护切身利益的本能,碌碌无为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贡献突出的职工看齐。

相信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省报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共克时艰,战胜困难,实现河北报业又好又快发展。

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篇4

[关键词]查新机构 查新报告 查新队伍 查新管理

[分类号]G251

1引言

科技查新是一项以科研活动和科技管理为服务对象,以科技文献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检索和分析研究为手段,为查证科学技术内容的新颖性提供服务的工作。科技查新工作的作用贯穿了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是科技管理活动中进行创新评估的重要手段。伴随着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查新行业不断壮大,科技查新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决策科学化的一个有效支持系统,为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断增加。为了保证科技创新投入的合理分配,提升科技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需要从科技立项、过程控制、项目验收和成果鉴定等多个环节对创新活动进行控制,这给科技查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在机构分布、行业管理、人员素质、报告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将在深入分析我国科技查新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整个查新行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2 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开始于1985年,最初在医药卫生和国防科工领域开展,随后,原国家科委(现为科技部)逐渐开始推动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并加强对科技查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比如,原国家科委于1990年10月印发了《关于推荐第一批查新咨询科技立项及成果管理的情报检索单位的通知》,授权11家文献信息单位为一级查新单位,又于1992年拟定了《科技查新咨询工作管理办法》,并起草了《科技查新咨询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在经过长时间的查新实践和管理摸索之后,科学技术部于2000年12月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国科发计字[2000]544号),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科技查新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2.1科技查新机构的管理系统

在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各级科技管理部门、教育部、卫生部、农业部等国务院职能部门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等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出于服务于本部门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需要,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都纷纷开展了科技查新机构认定工作。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对全国科技查新机构的调查数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截止到2001年6月,全国通过各级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的查新机构共有300多家(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查新机构主要分布在各地的科委、科技厅系统,国家部委次之,这一方面体现了国家科技管理工作对科技查新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使科技查新工作更好地为科技管理工作提供服务。

2.2 科技查新机构的地区和查新数量分布

通常情况下,科技查新机构以本地的科研和科技管理活动为服务对象,查新咨询工作具有比较强的地域性。根据可以统计的信息显示,部分查新机构的地域分布以及历年来查新项目数量的分布见表2。

科技查新机构的地区和查新数量分布是由一个地区的科研和科技管理需求决定的,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地科技查新工作服务于本地科技活动的能力。当这种地域性的差别超过一定范围时,将影响本地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这就需要借助查新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来实现各地查新工作的均衡。

2.3教育部系统科技查新工作现状

2003年2月27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和改变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式的决定”,取消了406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第26项为“科技查新机构业务资质认定”。此后,科技查新机构业务资质认定和科技查新业务培训不再属于行政管理范畴。但是,为了保证科技查新工作为高校科技查新的支撑作用,教育部还持续开展了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站的认定。到目前为止,教育部已经分4批完成了67所科技查新工作站的认定,教育部部级查新机构的年检数据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我国查新机构近年的发展状况。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查新站数量增长的同时,查新机构年均完成的查新项目数量也保持了持续的增长。这说明高校(包含高校以外的单位)科技创新活动对查新工作的需求量还处在不断上升的趋势,科技查新工作的重要性日显突出。

为了加强对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教育部还制定了《教育部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并于2004年4月13日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育部科技查新机构工作的意见》,对科技查新机构资质的认定和管理等方面的规则做了明确的规定。同时,还通过年检、查新员、查新审核员培训等多种途径保证科技查新工作的质量。

3 科技查新行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科技查新工作在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持作用,并逐步形成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但由于查新机构的认定和管理部门不一致,查新人员质量良莠不齐,查新机构在管理规范、服务理念上的差异,从整体上来说,科技查新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3.1 科技查新行业缺乏统一管理和引导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查新机构认定部门多达10多个,不同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的管理从总体上遵循科技部颁发的《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同时,又根据部门自身的特征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各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认定标准、管理细则、人员水平等要求的不一致,导致了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特别是国家取消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行政审批之后,科技查新行业实际上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查新机构的权威性无法认定,查新质量无法保障。管理的分散导致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从而无法体现整个行业的合力,限制了科技查新工作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的发挥。

3.2 科技查新业务量分布不均衡

由表1中可以看出,截止到2001年6月,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除港、澳、台外),都设有查新机构,其中北京查新机构最多,共36家;其次是江苏和广西,各17家,而查新机构最少的青海和地区,分别只有3家和2家。全国平均每家查新机构的年均受理量为142.80项,其中13个省市地区的平均每家查新机构年均受理量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河北、广东、黑龙江三省的平均每家机构年均受理量分别为

347.67项、285项和239.67项,分居前3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青海和则居于最后3位,仅为26.67项、25项和12.5项,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来说,经济发达、科技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拥有的查新机构和完成的查新项目数量更多。显然,这是查新需求拉动的结果,经济发达、科技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查新的需求更高。但这种地区分布不均的现象将会对经济和科技发展本来就落后地区的科研工作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不利于我国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

3.3 查新报告质量控制机制不完善

查新报告是科技查新项目的最终成果,是查新机构交付给查新委托人的最终产品,是科技查新的作用和意义的直观体现。查新报告的质量不佳,将影响查新委托人和科技管理人员对查新项目科学技术内容新颖性的判断,误导科研活动与科技管理决策。

根据文献研究以及对部分机构查新报告的分析,笔者发现部分机构的查新报告在报告格式、内容描述、查新结论表达等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比如:查新报告格式过于简单,与《科技查新规范》中的规定不一致;查新报告数据的采集缺乏全面性,查新结论的描述缺乏专指度和深度;查新项目创新点的提炼、文献对比分析的内容与项目的科学技术内容不一致;查新报告用词缺乏规范性等。

查新报告质量良莠不齐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查新报告的质量控制机制和评估准则。《科技查新规范》中虽然对查新程序和查新报告的内容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由于整个查新流程和每个步骤的工作都依赖于查新人员的智力劳动,而且这种智力劳动分布在所有的学科和研究领域中,当前还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手段来控制查新报告的质量,也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准则。

3.4 查新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

《科技查新规范》对于基本术语“查新人员”解释为:“是指参与查新工作的人员,包括查新员、审核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其中查新员和审核员是查新人员的主体。对于查新员和审核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在《科技查新规范》中也有明确规定,包括其法律意识、道德修养、查新资格、业务知识、业务能力、职称、学历、工作经验等多方面。在实际查新工作中,科技查新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包括查新中应用到的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情报检索的实践能力、查阅外文文献的外语认知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及信息情报检索和分析等能力。这些能力整合起来就是准确查新,出具一份专业、严谨、公正的科技查新报告的能力。另外,查新人员是查新工作的具体实施者,除了应具有以上提到的这些业务能力,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以及较好的语言沟通和理解能力等。

目前,由于查新机构的认定和管理还比较分散,仍有一些查新机构不重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查新人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不熟悉新学科、新领域的发展趋势及进展情况,信息分析能力不高。对整个科技查新行业来说,由于人员流动量大,工作经验积累困难,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仍严重缺乏。

4 促进科技查新行业发展的措施

科技查新工作是我国科技创新管理的重要支撑手段,为了促进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更好的服务于科研活动和科技管理活动,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促进整个查新行业的发展。

4.1加强规范化管理和统一布局

科技查新机构管理的分散以及业务量的不均衡,限制了我国科技查新行业整体效能的发挥。为了充分发挥科技查新工作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把关作用,促进查新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从行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入手,严格推进对《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科技查新规范》等管理办法的实施。同时,需要对全国的科技查新需求进行摸底调研,统一规划科技查新机构的区域布局,以适应科技创新活动对查新工作的需求,避免科技查新行业的无序竞争。

4.2 加强查新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查新队伍是科技查新行业发展的根本。随着科学研究的交叉渗透,新兴学科的不断产生以及科技信息资源检索途径和工具的不断演进,科技查新人员的查新技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为了促进查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对查新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具体来说,需要建立规范的查新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要求查新人员接受学科知识、信息检索、文献分析等方面的培训,并通过严格的考核,持证上岗。同时,还需要加强查新人员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这可以通过举办查新研讨会、组建科技查新行业协会等多种途径来买现。

4.3 加强对电子科技信息资源的综合发掘和利用

电子科技信息资源,包括各种文献库、数据库、专利库等等,是当前科技查新中使用最广泛的查新资源,各查新机构在电子信息资源上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增长。但电子信息资源种类繁多,质量也良莠不齐,如何有效的甄别、选择合适的电子信息资源,保证查新检索结果的全面、正确和有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随着电子科技信息资源数量的增加,有限的资源建设经费也限制了查新机构资源建设的完整性,从而可能影响查新的质量。面对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由信息资源建设专业人士和学科专业人员联手加强对电子科技信息资源质量的评价;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对网络免费信息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只有从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人手,才能为查新工作的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4.4 加强科技查新用户满意度建设

科技查新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用户满意度是查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决定因素。只有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查新机构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查新项目,才能体现存在的价值。作为创新评价中的第三方机构,科技查新的用户同时包含了科技查新项目的委托人和科技管理人员。为了加强用户满意度建设,查新机构不但需要不断在服务态度、查新专业技能等方面下功夫,以获取查新委托人员的满意,还需要坚守客观的科技查新立场,保证查新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以获取科技管理者的满意。

4.5 建立查新用户反馈机制

为了保证查新的质量,提升查新报告的质量是关键。为此,学术界和查新实践人员都不断探索通过查新报告质量评估来促进其质量的提升。查新报告质量评估是从事后评估的角度来保证查新报告的质量,可以促进查新机构和查新人员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查新报告的最终用户是查新委托人和科技管理者,而且由于科技信息的滞后性和查新报告的时效性,只有查新用户在消化和使用查新报告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对查新报告质量最准确的认识。因此,可以通过建立一种查新用户的反馈机制,搜集查新用户对查新报告的质量反馈,通过对质量反馈结果的综合分析,来获得对查新机构或查新人员的查新报告质量评估。

4.6 开展科技信息增值服务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积累了大量的科技信息资源,大批的信息咨询服务专业人员,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科技信息服务能力。随着科技信息服务市场化的逐步推进,科技查新机构要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深入挖掘自身在科技信息资源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信息增值服务,充分发挥科技查新行业的服务能力和潜力,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

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篇5

一是内容联盟。2006年元旦前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向全国其他38家报业集团发出了《发起全国报业内容联盟的倡议书》,呼吁“共同制定向网络媒体提供新闻内容的定价规范,提高网络转载的门槛,捍卫自己的知识产权,让新闻内容回归应有的价值”。

二是发行联盟。2004年8月,由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天津今晚报社、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以及北京青年报社等29家报刊社加盟,以小红帽发行股份有限公司为发起单位的“全国城市报业发行网络联盟”成立。

三是广告联盟。2005年5月,珠三角报业广告联盟在深圳成立。该联盟宣称,成员单位将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强强联合,形成覆盖整个珠三角经济区域的报业广告组合优势。在珠三角颇具影响力的19家主流媒体组成报业广告联盟,2004年日发行量已超过200万份,全年广告收入达到30多亿元。

总的来说,无论报业结盟是出于应对目前市场上媒介激烈竞争的需要也好,还是面对报业“寒冬”所做的战略调整也好,其最根本的立脚点均是效益。这里的效益包含四方面内容:一是社会影响,二是经济利益,三是合理的投入产出比,四是品牌的延伸。要达到这个目的,报业联盟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内容联盟成功基点:发展定位

建立内容联盟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要有符合报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二是建立联盟至少要解决报业目前发展的一些问题,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目前建立内容联盟的最初目的大概就是将矛头指向了网络内容的定价权。《发起全国报业内容联盟的倡议书》中说:“曾经,传统报业自相竞争激烈,使得我们无暇对宝贵的新闻内容资源进行保护;如今,我们应该觉醒,应该联合,找回新闻产品公平合理的价格‘准星’。”当然这种权利争取是无可厚非的,而且这个问题也迟早要有一个公平解决的办法。但是报业经营者也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门户网站用的稿子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与网站有签约的媒体,基本上都有转载稿子的授权书;报纸与网站尤其是门户网站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割舍不开的关系,但若算起记者利用网络做第二落点或寻找新闻线索的,厚报时代的报纸又有多少内容是原创的;更为重要的是,在争取到了转载收费话语权后,能不能解决报业发展的症结,这应该是建立联盟的关键所在;退一步讲,即使这种“内容联盟”在操作上是可行的,其实际效果也值得怀疑。即使有几家报纸不予合作,还会有别的报纸合作。即使报纸不合作,还会有通讯社、广播、电视、期刊及博客们的丰富资源。

报业要实现报纸内容增值和提升品牌最终还得靠自己的平台。以前,报业经营缺乏战略思考,只专注于报纸本身,对报业发展新媒体的思路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投入严重不足,在网站定位、特色化创建和发展规划方面没有去做进一步的考量。因而尽管报纸拥有发展一个网站所需的大量资讯和原创新闻,却最终没有构建出自己的网站品牌,而是将其大量的新闻信息免费送给了商业化的门户网站。

在网络媒体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报业已经错失良机,面对目前报业经营的严峻形势,报业必须诚恳地对待新媒体,必须有自己的新媒体发展战略。从发展网络媒体战略而言,大概三种道路:一是整合资源办门户网站。目前全国性的门户网站已被商业性网站牢牢占据,在短时间内难以撼动,但报业完全可以凭借其“内容提供商”和“观点制造商”以及长期积累的品牌优势,整合已有的网络资源,赢得竞争的一席之地。当然如果利用自己已有的网站优势,进行收购和兼并也是可以的,如2005年新闻集团接连收购网络媒体,先后以5.8亿美元收购了intermixmedia,又以6000万美元收购了体育网站Scoutmedia;《南方都市报》并购“深圳热线”等。不过笔者认为,报纸对于网络建设,抛弃已有的形式,从头再来,似乎大可不必如此浪费资源。二是中国39家报业集团都有自己的网站,利用已有品牌,办好区域性的门户网站也不失一条道路。2006年元旦,中安网已经正式并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山东报业集团办的大众网,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办的大洋网等等都在力争夺取区域网民的第一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三是建立有特色的专业网站。如《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刘洲伟曾经说,《21世纪经济报道》将建立大财经网站。

发行联盟成功之策:整合资源

建立报业发行联盟,关键是如何整合资源,寻找报业集团发展的又一利润增长点。按照“全国城市报业发行网络联盟”的设想,联盟成立后,将以小红帽发行股份有限公司为运营实体,建立发行网络的中枢系统,发挥中枢系统中央采购、中央配送、中央信息处理、中央管理等功能,广泛联系全国各地报业发行网络,努力打造出版物发行总地区批发零售的三级发行网络格局,广泛开展报刊发行、投递广告、城市配送、数据库营销等业务。

对于发行联盟来说,似乎对于区域媒体并不太重要,因为区域媒体的发行一般是在区域范围内,但是可以通过发行联盟合作,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将除采编部门之外的报业生产其他部门进行剥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公司化运营体制,为报业发展营造一个个新的增长点,同时加强其投融资的能力,进一步壮大报业的资本实力。

如何使发行联盟真正为中国报业做大做强、营造新的利益增长点,笔者认为必须要遵循三个概念:

一、总的原则应是以做大、做好、做强为战略,以社会化、专业化、集团化和跨地区发展以及资本运作为手段,寻找报业内容或品牌增值的新途径。

二、发行联盟必须公司化。与报业集团的关系维系在资本的纽带下,从改革发行领域不符合市场运作的发行理念、发行模式和组织结构等问题着手,建立起新的、符合市场竞争需求的运行机制,与各报业实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现代营销组织。报业实体应按照自身特点把传统的发行部门改为营销策划部门(或公司),从关系推销转变为营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市场运作的道路。公司化的发行机构和报业实体是母子公司关系,可在财务上实行二级核算。

三、开展资本运作,广开投融资渠道,发展规模经营。报业发展,资本运作是必不可少的,报业经营在完成对发行联盟的第一次投资后,在经济上应当彻底“断奶”,但是可以在同一品牌的框架下,给予一定人才支持和内部政策上的支持。如何让发行联盟更多地活着,办法是一方面业务扩展,如物流配送等;另一方面打开投融资的渠道,进行资本运作。报业今后的发展可以尝试在国家允许可以放开的前提下,将报业生产除采编以外的其他部门进行分拆独立出去,打造多个融资平台,或寻求联合,或寻求资本合作,或包装上市。

四、发行联盟并没有固定的框架可言,并不一定结盟都是来自报纸这一行业,可以横向结盟,也可以纵向结盟。横向结盟如以小红帽发行股份有限公司为发起单位的“全国城市报业发行网络联盟”。纵向结盟如2005年下半年,内蒙古的北方经济报社与呼和浩特市邮政局联合签署了战略联盟合作协议,并积极筹措成立北方报业发行物流有限公司。

五、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发行为报业发展提供的最大动力应该是对受众群体的掌控。谁掌控了受众资源,谁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如中国几亿人有手机,对于手机报来说,谁能掌控手机的读者资源,并将服务细化,谁就能盈利。

广告联盟胜利关键:共赢与服务

建立广告联盟,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平衡利益的前提下,如何整合广告平台,实现共赢。在解决了上述问题之后,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充分发挥资源、信息和媒体平台互动的优势,更好地开拓新广告资源,提升媒体对广告主的吸引力。如根据珠三角报业广告联盟的协议,联盟的成立,将实现区域各城市主流报纸间的新闻与广告资源共享,丰富各媒体的信息流量,进而大大提高区域整体新闻传播与广告到达率,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和消费者。

二、投资上可以由报业集团控股,将报业生产链条进行拆分,可以利用报社品牌进行投融资活动。在运作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完全市场化运行,建立如风险规避制度等。

三、充分利用媒体影响力,整合报业广告部门的优势,创建事件媒体,增加报业新的赢利渠道。如《商业周刊》的事件媒体(5个会议):Ceo修炼、Ceo高级峰会、CFo(首席财务官)论坛、e.hiz直播会议、数字经济会议。《21世纪经济报道》利用每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举办的“房地产论坛”、《中国经营报》的“企业竞争力排行榜”都给报业带来不只是品牌的提升,而且是可观的利益收入。

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篇6

根据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资源中心所提供的数据资料显示,截止到2012年,此中心共收集到1833家企业的4095份可持续发展报告,共涉及包括电力、电信等31个行业,其中旅游业仅有4家。自2006年以来,陕西共有30家企业相继了59份展示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社会环境报告。随着政府、社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重视和消费者对旅游资源环境要求意识的加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自愿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企业自愿可持续发展报告仍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在我国是一个相对新鲜的事物,它是指一个企业自愿的、公开的,主要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向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方展示本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谋求企业和社会最大利益均衡的非财务信息报告。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背景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科技革命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人类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大增强。但同时,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极度透支的基础上的,使社会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成为日益尖锐的三大社会矛盾。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迫于政府的压力和自身的发展需要,开始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环境信息,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非财务报告——环境报告。而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是在环境报告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环境问题的发展而发展,反映了人类环境意识的提高和生态水平的进步。

21世纪以来,我国各地由破坏生态环境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不胜枚举,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深刻的教训。尤其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各地的严重雾霾天气更是极度影响到了人民的正常生活,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污染排放的增加。据有关资料披露,我国每年废气排放量达11万亿立方米,废水排放量达365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量达6亿吨。据估计,我国每年由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多亿元,而且还呈现出逐步递增之势。其次是大气自净能力的衰减。在一定程度上,自然界本身具有再生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及时将环境中垃圾吸收、净化和转换。但自然界本身的这种能力也会饱和,根本无力承受人类如此大规模的环境破坏。

在当今人类社会温饱问题还没完全解决的情况下,人类把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作为第一目标无可厚非。但是,在现代工业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其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此背景下,企业更应该做好节能环保的表率,定时定期披露企业关于环境方面的信息,展示企业为保护环境做出的努力。

在我国,推动企业自愿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因素比较复杂。其主要因素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源、人口、环境与发展,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四大基本难题。

其二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迅猛发展。近几年来,经过社会、媒体的大力宣传,企业意识到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对公司的声誉、形象、社会地位以及持续发展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开始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社会责任方面的问题。同时政府对企业非财务报告方面的信息需求也日益高涨。因此,当前很多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财务报告的同时,还其他形式的非财务报告,例如:企业环境报告,企业环境白皮书,企业公民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这些报告虽然名称各异,但内容大同小异,都涉及到了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或者几个方面,因此统称为可持续发展报告。

其三为国有企业的示范效应。根据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资源中心的资料显示,国家电网公司、中铝在2005年分别企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之后,中远集团、宝钢集团、中国移动等大型国有企业也在2006年以来积极可持续发展报告。这些报告引起了巨大反响,国家电网的报告还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中央的肯定,舆论的支持更加强化了国有企业的示范效应。

二、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发展现状分析

在绝大多数国家,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属于自愿披露的内容。国外不少大公司会采用“年度社会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等形式专门定期披露公司社会责任信息,而我国在这方面目前还没有相关规定。

经过将近十年的发展,我国企业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在介绍、借鉴、继承并局部创新的基础上缓慢发展,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还不成熟,与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从1993年开始,每三年一次对全球企业的企业责任报告进行调查哪。2005年的第5次调查涉及全球16个国家(无中国)的1600多家企业,这些被调查的企业都是该国前100强的企业。从数量上来看,独立可持续发展报告数量最多的两个国家是日本和英国。调查显示,在过去三年,各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企业数量都呈现出逐步递增的趋势。

虽然这次的调查报告不涉及我国企业,但是,随着我国和其它国家贸易的加强,国外贸易额的增加,寻求海外市场的扩大,以及跨国公司不断对我国市场的依赖,这些因素都将促使我国可持续发展报告状况的改善。

2008年1月到11月期间,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就达121份,的数量已接近此前历年报告的总和。2010年,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数量和质量还在继续提升,数量增长较往年趋于平稳。

现阶段,企业有责任为社会环境改善作出自己的贡献,可持续发展报告已成为企业的普遍共识,同时也成为社会监督企业履行自己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的参考依据。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必要性

自二战以来,旅游业以持续的增长速度而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产业,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旺盛的活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长期以来,旅游业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就是广义的环境。众所周知,旅游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十分紧密,一方面,它依赖于环境,从环境。中获益;另一方面,它的发展又影响着环境,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破坏着环境。旅游业发展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破坏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破坏。许多地区的有关部门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调查论证和实地评估,匆忙的开发造成当地旅游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因此,在旅游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他人和后代享受旅游资源留有余地。

如何保证旅游企业和环境的和谐共生是学者一直以来研究的焦点所在。我国的旅游企业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以后逐渐成熟,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在不断的增加,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理念应运而生。

根据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资源中心的显示,自2009年以来,共有包括中国国旅、中青旅等在内的4家旅游企业了9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其中中青旅从2009年开始每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旅游业中社会责任报告最早的一家企业。相对其他行业来说,旅游业报告的企业为本行业的领头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较强,全面地体现了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积极的举措和成就,更为中国整个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

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运行安全对策

1.旅游业经营方式需转变。未来的旅游业,除需要继续实现商业上的成功外,也应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作出应有的贡献。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旅游业生态化发展之路。旅游业生态化就是依据产业经济学、生态学原理,运用产业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管理和经营旅游业,使旅游业生态系统内达到合理优化耦合,以实现旅游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和废弃物多层利用的产业生态体系。

通过实行旅游业生态管理,旅游企业可以大幅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降低旅游产业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减少旅游消耗和碳排,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发展。

未来消费者对适应新需求、新生活方式的环保类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寻求以更加透明化环保化的经营方式满足消费者的这一需求,在取得业绩增长的同时也注重可持续发展。

2.进一步发挥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能效。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在报告中过多的披露了正面的和积极的信息,而对于具有潜在负面影响的或者不好的信息缺乏披露,使得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流于形式,成为一种广告和公关手段,极大削弱了信息的可信度。报告的质量有待提高,实质性信息的缺失仍是使多数报告的作用被局限于公关的层面主要原因,未能有效发挥和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作用。

3.要重视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我国企业利用报表提供环境数据的企业少之又少,很难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同时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的环境信息管理。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的环境特点,将环境数据运用于可持续发展报告。

4.提高旅游企业会计人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企业层面来看,会计人员在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推进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界对非财务业绩(尤其是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重视日趋重要。此外,会计公司也应开始开发有关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专业服务。

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篇7

当2010年中国报业广告增长18.9%,跑赢广告市场总体的时候,不少人都会怀疑这是不是昙花一现?但今年前三季度,报业广告增长15.3%,再次领先总体大盘时,我们不能不冷静地思考这是为什么?

2011年报纸广告继续跑赢广告市场总体

根据CtR媒介智讯的数据,2011年1~9月传统媒体广告市场增长13.9%,其中,电视广告增长13.7%,报纸广告增长15.3%,再次跑赢市场总体。与2010年报纸广告18.9%的增长率相比,2011年上半年的增速降低了3.6个百分点。但由于2010年是在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增长,具有恢复性增长的因素,而今年前三季度应该是常态的增长,这就说明报业广告仍然有着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2011年前三季度各月来看,1、2月由于元旦、春节的影响,环比、同比都出现下降。之后的四个月增速都保持在20%以上,但进入第三季度后同比增速有所放缓,特别是9月的同比增长率下滑到个位数,可能是一个严峻的信号。

1~9月最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和汽车两个支柱行业的不同趋势。前三季度房地产成为最给力的行业,广告额大增37.4%,而汽车(交通)广告额却下降2.7%。这再次印证了产业景气对广告投放影响的规律。

始于2010年4月的房地产调控已经持续了一年半多,市场冷清,销量大幅下滑使得开发商资金链的问题开始凸显,这导致部分房价已经开始松动。有观点认为,房地产市场的拐点已经到来,房价将进入下降通道。我们曾经说过,房地产景气与广告投放似乎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当房子热销时,广告不会随之同步增长,而房子滞销时,广告却反其行之。这种情况已经发生过多次,似乎成为一种规律。从这次调控对房地产广告的影响看,2010年4月中旬开始调控,5、6月广告就出现负增长,7月以后虽然恢复增长,但一直处于个位数的低水平。但到第四季度,突然出现超过20%的大幅增长,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2011年,而且有不断加快的迹象。由此看出,调控之后的两个月是开发商的观望期,之后,产业景气与广告投放就呈现出明显的背离趋势。

总体来看,前三个季度在报纸广告的增量中,房地产行业的贡献高达55%,其虽然带动了报纸广告的增长,但由于贡献行业过于集中于房地产,也使广告经营的风险大大增加。9月房地产广告的增速大幅减缓,似乎警示着我们,面对拐点的到来,开发商会不会又处在一次观望期?如果是这样,今年第四季度甚至明年的报纸广告将受到不小的冲击。

汽车行业正相反,产业景气与广告投放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点已经被近20年的事实所证明。2010年,生产汽车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的1826.47万辆,同比增长32.4%,销售汽车1806.19万辆,同比增长32.4%。在市场繁荣的推动下,汽车广告大幅度增长38.8%。但在2011年前四个月汽车广告还有增长,5月开始就转为负增长,虽然今年前三季度,汽车累计产销量突破1300万辆,但产销同比仅增长2.75%和3.62%,与2010年形成巨大反差。在汽车市场低位徘徊的影响下,1~9月报纸汽车广告下降了2.7%。

有业内人士称,近期车市没有反弹迹象,甚至仍有继续探底的可能,不过年底前或将企稳回升。可以预计,如果车市不能反弹,继续维持目前的状态,接下来广告投放趋势不会改变。2010年拉动报业广告增长的主力行业,今年将成为最困难的行业之一。

除了上述两个大幅变化的行业之外,娱乐及休闲、金融、教育培训分别增长42%、30.5%和41.5%,成为推动报纸广告增长的主力行业。而医疗保健行业继续下滑,1~9月出现5.6%的负增长。

1~9月报纸广告的态势能否延续到年底,从资源层面上看,还是取决于几个主要行业的变化。这几个行业的景气趋势延续的可能性比较大,在前三个行业中,房地产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汽车广告由于车市短期难于回暖,还看不到回升迹象,9月开始增速减缓的趋势有可能延续至2012年。因此,2012年广告经营将可能面临较为困难的局面。

在新传播环境下,报纸传播价值的回归是广告持续增长的保证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传播环境变化有目共睹,尤其是近两年微博的高速发展,使传播环境更加突出了自媒体传播的特征。人们普遍认为,报纸是受新媒体影响最大的传统媒体,由此“报纸消亡”的观点曾一度不绝于耳。但至少到目前我们看到的事实是,报纸并没有“消亡”的迹象,在新传播环境中主流大众媒体的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在加强。如何解析这种现象?报纸是“回光返照”,还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经过近10年的探索,报纸开始适应新的传播环境,逐步找到了在新环境中报纸的存在价值,而这种存在价值恰恰是新传播环境所必需的。这是一种新的价值回归。

共存与互补是现阶段媒体环境的基本特征。新媒体的成长并不是以“消灭”某类传统媒体为目标,而是给受众更多的接触媒体和传播信息的机会。CtR中国城市居民调查(CnRS-tGi)的数据显示,2010年平均每天接触3种以上媒体的人群比例达到73.5%,比2007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而70%左右的高端人群每天接触的媒体达到5种。这表明,传播环境的变化使受众接触媒体更方便、更多元。

同样,受众的媒体接触时间变化也反映了这样的趋势。CnRS-tGi数据表明,2010年,受众每天平均读报时间为37.4分钟,读杂志时间为31分钟,分别比2007年减少了3.4分钟和3.3分钟;2010年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为131.8分钟,收听广播时间为30.2分钟,分别比2007年增加了5.5分钟和7.5分钟;而同期上网时间达到189.4分钟,增加了52.1分钟。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受众接触媒体的时间长达7个小时,比2007年提高了近一个小时。由此可见,媒体已经全面介入受众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多元媒体的存在正在给受众提供更大的方便。

从时间的分布上看,网络的接触时间大幅度增加,已经占据受众最多的时间,而电视、广播的接触时间不降反增,只有平面媒体的时间有所减少。笔者认为,时间结构的变化恰恰说明新媒体的成长并不是要取代传统媒体曾经所占据的“受众时间”,而是与传统媒体共同创造了新的媒体环境。至于平面媒体的受众接触时间略有减少,也不表明“消亡”会到来,它也说明了平面媒体存在的必要性,在多元媒体的时代,每天有半个多小时看报纸足够了。在接触其他更便捷媒体的同时,阅读报纸正体现了报纸的公信力和话语权。因此,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

自媒体时代更需要权威大众媒体。网络的发展使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量在爆发式的增长。但是面对海量的信息、新闻、资讯,受众却感到困惑,找到有价值信息的难度增大,受众接近事实真相和对事件、信息解读的要求增加。“7.23”动车事故后的传播过程实际上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传播最快的是微博,它在第一时间发出现场信息引起广泛关注和转发,并不断发出新的信息,微博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大量的信息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片面甚至失真的信息,即使是真实的信息,也可能是局部的、某一个侧面的、某一个视角的。因此得到微博信息后,受众更关心的是更加详细、全面的情况,以及事故的直接原因、深层原因,处理过程和深度分析。

我们看到,动车事故的报道和传播形成了一个多媒体、全方位的立体传播体系。各种媒体相互补充,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报纸在全面、客观、深度和解析上的表现尤为出色。很多报纸采用大量版面连续报道、深度解读,采访专业人士,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并在报道中采用微博信息,分析微博传播。这些报道被大量的网络媒体转载,形成了巨大的二次传播力。可以看出,大众媒体虽然没有在第一时间传播,但却统领了事件报道的话语权,而有价值的微博信息也通过大众媒体放大了传播效应。

默多克曾经说:“人们越是陷入信息沼泽,可能会转而只相信权威信息。”这实际上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各类媒体当中,报纸尤其是具有影响力的主流报纸无疑是受众认为最权威的媒体,因此,在接触网络媒体的同时,看看报纸怎么说正在成为受众的媒体接触需要。

适应企业营销要求,抓住区域广告资源,实现广告传播价值

经过分析我们得出,报业在进入新媒体时代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并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竞争激烈在所难免,报业要想继续企稳,仍然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适应企业营销变化,做企业联系消费者的营销平台。报纸广告经营的增长原因,不仅在于逐步适应新传媒环境,还在于适应企业传播要求,将广告平台转型为营销平台,实现媒体价值的回归。

在后经济时代,消费者的认知和体验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因为消费者的认知和体验决定着企业能否持续发展,企业提供的不只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满足,更重要的是满足消费者的消费价值欲望,稳定而长期的消费者关系将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媒体在企业建立消费者关系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因为媒体关注并挑选消费者需要的信息,可以超越产品的交易和消费,引导消费者内心深处的消费价值欲望,是消费者获取品牌信息、认知品牌的最基本的平台。这样,企业与消费者的连续性关系就存在于他们所信赖的媒体之中。

正是企业与消费者关系的这种发展,成就了报纸广告的发展。报纸广告市场的绝大部分源于地方报纸。本地化、民生化的优势,使报纸成为连接企业的细分市场和目标客户最有效的媒体。我们知道,欲望因地区而存在差异,碎片化使欲望差异更加明显,但消费者就以这些差异而细分,品牌落地就是落在差异之中,营销的落脚点最终在区域。而地方报纸最了解受众感兴趣的信息,能够针对不同细分顾客提供不同信息,触达企业与消费者的接触点。

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型媒体的特点之一是具有传播无限性,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接触到媒体新闻和信息。毋庸置疑,这是网络媒体的巨大优势。但是,物有一长必有一短,传播无限带来的广泛覆盖使其新闻和信息难以做到对每一个局部城市的充分聚焦。本地新闻、本地民生、本地文化、本地消费、本地习俗等恰恰是城市报纸的优势所在,而受众最关心的则是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这就使地方新闻、信息、文化、消费为主要传播内容的城市报纸有了充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发挥区域媒体优势,吸纳区域广告资源。根据CtR媒介智讯的数据,在传统媒体广告总量中,投向全国性媒体的广告占总量的1/3,其中超过90%投在中央台和省级卫视,而2/3的广告投向了区域性媒体。这表明广告资源的主要流向在区域市场,这一市场分配格局在报纸中更加显著,报纸广告总量中高达98%以上的广告是投向地方性报纸的。

广告资源在媒体分配上的这种格局,实际上反映了广告主投放广告的目的。无论什么品牌,其市场份额都是由一个个区域市场组成的,只有落地于一个个区域市场,才能成为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品牌,更何况绝大多数本土品牌还处于地方品牌阶段,它们依赖的只能是区域性媒体平台。

报纸广告的行业构成已经诠释了广告资源的市场特征。房地产广告是报纸的第一大广告来源,占到报纸广告的27%左右,零售业广告是第二大广告来源,占到19%左右。两个行业占到近一半广告资源,而最重要的是这两个行业所需要的媒体平台都是地方性媒体。

广告资源的市场格局也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在新媒体飞速发展阶段,为什么新媒体对报纸广告的分流并不显著。那是因为无限传播是新媒体的优势,而区域传播目前还不具备竞争优势。

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篇8

报告关键词:

能源保障、安全生产、关爱员工、扶持地方经济

作为我国能源支柱产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勇于承担历史使命,敢于担当时代重任,为承担国家改革发展责任作出了巨大努力。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梁嘉琨介绍,2011年,我国煤炭产量35.2亿吨,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率分别占77%和70%,有力保障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煤炭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自身发展质量大幅提高。目前,全国千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有45家,产量达到23.2亿吨,在全国煤炭总产量中的比率达到66%,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安排就业500多万人,为2000万人提供了生活保障。2011年全行业职工人均收入5.4万元,同比增长22%。

本次的报告从各个层面披露了各自在推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实现的发展绩效。

在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方面,神华集团2011年原煤产量突破4亿吨,商品煤销量突破5亿吨,建立华东、华中煤炭储备基地。中煤能源集团2011年原煤产量达到1.64亿吨,同比增长11.4%。山西焦煤集团2011年原煤产量达到1.10亿吨,其中精煤产量达到4618万吨。中煤地质总局是首次社会责任报告,该局成立以来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3万亿吨,提交可供矿井建设利用的煤炭资源储量2000亿吨,均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

对于安全生产责任的履行,各企业围绕安全投入、安全培训等方面,了一年来取得的成绩。如截至2011年底,兖矿集团已连续安全生产2011天,安全产煤2.5亿吨,该集团下属的兴隆庄矿连续安全生产十周年。多家企业的百万吨死亡率在0.1以下。

此外,各家煤炭企业也在关爱职工成长、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深入的探索。淮南矿业集团2011年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81167元,加上住房公积金和企业年金,人均年收入达到10万元,是2001年的10倍。该集团还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从2003年开始,已累计投入82亿元,建成43个小区、2000多栋居民楼,回迁安置5.4万户居民。神华集团2011年向社会各界捐赠6.9亿元,并以“双六”工程为载体,招聘大学生村官1458名。河南煤业化工集团2011年新增就业岗位1.05万个,招聘及签约大学生3161人,吸纳农民工2万多人,接收安置复转军人458人。山西大同煤矿集团2011年担负了向大同、临汾、朔州、忻州、运城5市低收入农户供应124.5万吨煤炭的任务,进入供暖季节后,专门调拨10辆大卡车送煤上门,将优质煤炭送往村里。

新目标:

树立新的经营观,发展观,能源观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虽然只是第二份社会责任报告,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尤西蒂却在发言中强调,报告对企业自身的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他这样诠释这个亿吨级煤炭企业“热爱能源,驱动变革”为核心价值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管理体系:热爱能源,成为我们的价值情感,因为只有热爱,才能满腔热情去对待能源;驱动变革,成为我们事业的追求,因为只有变革,才能让能源更好地服务社会、温暖社会,才能让能源企业更加得到社会的尊重。这是一种超越局部、超越自身的责任。他表示,编制社会责任报告,使我们深入思考了国有能源企业发展的本源问题,思考了能源企业的发展方向问题。作为煤炭企业,我们的责任是不断用最好的方式为社会提供能源,让能源成为人类社会的福祉。

他认为,新的时代,能源企业应该有新的经营观、发展观、能源观,从而不断改造提升我们的社会责任观。这种责任,不是被迫、被动和无奈的,而应当是自觉践行,主动追求和不断提升的。这应当成为能源国企社会责任的新境界。

对此,神华集团副总经理王晓林十分认同。他表示,神华集团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为社会发展提供绿色能源”为使命,坚持将责任理念融入企业的文化和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企业绿色价值链,不断提升和增强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努力将神华建设成为“心存责任,身有担当”的国际一流企业。

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篇9

一、竞争战略的转变:从规模竞争到结构竞争

十年前,武汉报业市场的报纸主要有3家:《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1997年,《楚天都市报》悄然进入市场,而当时正值《长江日报》、《武汉晚报》大规模借贷投入基建、高额负债经营之时,《楚天都市报》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没有强劲竞争对手的排挤下,快速成长和壮大,发行量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攀升到100万份。此后1999年《武汉晨报》创刊,2000年《现代健康报》、《农村新报》、《体育周报》创刊,2001年《楚天金报》、《投资时报》创刊,2006年《长江商报》创刊……武汉报业市场新军突起,规模逐渐变大,竞争日趋激烈。

可以说从1996年到2003年是两家报纸规模扩展期。这一段时间,湖北日报社和长江日报社非常注重规模的扩张,不断“招兵买马”,积蓄力量,把摊子铺大。达到一定规模和实力之后,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和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挂牌成立,两大集团分别拥有主报和几家子报,这样武汉报业竞争格局从“战国七雄”转为“两军对垒”了。过去,武汉的报纸散兵作战,不能形成规模效应,而现在两个集团在竞争中对各自的信息资源、客户资源、广告资源,社会资源进行调整,实行整合经营,报业竞争也从以前跑马占地式的扩展规模转向提升品质,搞结构竞争――卖内容、卖影响力以及经营传媒的品牌,经营传媒所掌握的客户系统。以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为例,该集团现有6报7刊1网站。过去,社内媒体广告沿袭“小而全”、“小而散”的运作方式,内耗外争,形不成合力。2002年,湖北日报报业集团进行广告整合,各媒体广告统一由楚天广告公司经营管理,实行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创意、媒介投放、效果评估等全方位、多元化、专业化的现代广告运作模式,大大提升了集团的广告效益。该集团成立3年内,广告额从2.49亿元,上升到5.33亿元,其中2004年比上年净增现金1.09亿元,同比增长25.7%。①《长江日报》也在通过一系列的规模扩张之后,形成9报2刊1网站的媒体结构。集团充分优化内部资源,调整结构,先后合并印刷厂、组建外埠广告部等,集团成立当年的销售额就翻了一番,收入回款增长50%,有效避免了内耗,拉动了增长。

从武汉两家报业集团的成长历程来看,它们都有着非常明确的发展思路:先做大,后做强,先扩展规模,把架子搭起来,再充分整合,把效益提上去。这种转变是一种战略意义的转变,因为扩大规模,实行规模竞争,不一定能够形成规模效益。规模扩大之后,对集团进行有效整合,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产业机构,提升集团效益,这是解决集团发展的根本问题。武汉报业从规模竞争到结构竞争的转型中表现出一些很鲜明的特点。其一,在武汉报业的规模扩张中,其途径以内生式扩张为主。这种扩张耗费成本较多,经营风险较大,成长速度慢,并且一旦办不成功,对整个集团实力会产生很大影响。而国外大型传媒集团的扩张大部分靠的是兼并重组的方式,集团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扩张。其二,结构竞争水平还不是太高。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两家报业集团的整合还不是太充分,有待加强,特别是在信息资源、广告资源整合等方面。其三,规模竞争和结构竞争不是截然分开的。2003年之前,武汉报业规模扩张表现得比较突出,其后,各集团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搞结构竞争,规模竞争和结构竞争是相伴相生的,只是在不同的时期侧重点不同而已。武汉报业经营模式目前还处在结构调整之中,随着资源合理配置,产业集中度提高,资产和赢利逐步增长以及中国传媒产业经营政策的变革,报业集团的新一轮扩张是必然趋势。

二、赢利模式的转变:从一点支撑到多点支撑

一般来说,传媒产业的赢利模式有四种:一是“卖内容”;二是“卖广告”;三是“卖活动”;四是资本运作。但是在我国,媒介产业过分依赖于广告,这一点在电视、报纸等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据悉,在中国有41.5%的媒介其广告收入占经营总收入的90%以上;另外37.9%的媒介其广告收入占经营总收入的50%~90%;只有21.6%的媒介其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50%以下。②在中国,“媒体生态调查表明,2004年被访媒体广告收入占媒体总收入的平均比重为72.5%,与2003年相比,这一比例下降了3.1%,继续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广告收入依然是媒体经营的主要经营收益来源”。③武汉报业赢利的主要途径,过去是广告,现在依然是广告。不过,现在武汉报业的赢利模式在悄悄地发生转变,尽管这种转变还没有产生质变,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其影响是巨大的。

(参见《湖北:迈向报刊强省――湖北报刊业崛起探析》,来源于《湖北日报》2005-12-19)

近年来,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不断尝试拓展广告以外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取得一定的收益。从表1中可以看出,湖北日报报业集团近年来广告、发行和销售收入逐年上涨。其中,广告在三年里增长了一倍,销售收入增长了73%,发行收入增长了37%。尽管其他方面的赢利收入增幅没有广告增幅大,但从其发展趋势来看,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目前正在谋求新的赢利模式。湖北日报报业集团还开始了跨行业、跨媒体、跨地区运作的尝试,并且收获颇丰,为集团拓展了新的赢利模式。该集团跨行业经营主要涉及商贸、房地产、保健品经销等,2005年,投入3亿元巨资与浙江客商联合兴建“楚天传媒园”――一个集媒介生产、信息、产品流通于一体和跨媒体经营的大型、现代化的传媒生产基地。在此之前,湖北日报报业集团进军房地产界的首个项目楚天都市花园,已经取得不俗的业绩。2003年,该集团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意识获得低成本扩张的机遇,兼并了《三峡晚报》,实现在省内的跨地区兼并;2004年,《楚天都市报》推出宜昌、襄樊等四大地方版,开始向省内区域城市扩张,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今其影响力已经延伸到省内近20个市县。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在赢利模式上也有一系列举措。近年来,该集团经营长江宾馆、长江超市、长江汽车修理厂、长江墙板厂,还与捷龙高速运输集团公司合资组建“长江报业捷龙快车运业有限公司”等。

武汉两家报业集团都在积极拓展新的赢利模式,形成多点支撑的格局,但其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一方面,尽管在赢利模式上有新的探索和举措,但依靠广告生存的格局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对于湖北日报报业集团而言,目前的广告经营份额占全集团总量的70%左右,在湖北日报进入集团化发展阶段以后,广告经营在未来一个很长时期内,仍然是报业集团经营的主体。”④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的情况也基本如此。而在传媒产业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广告收入占媒介集团收入的比重一般要比中国的低。“据了解,国际成熟的媒体营收结构中,广告收入至多占了50%的比重。”⑤中国的传媒行业过分依赖广告来赢利,对于传媒发展来说,存在较大风险。“有研究表明,广告收入在传媒整体收入中超过70%,或某一类别的广告或某一广告公司提供的广告占传媒收入的30%以上,对于该传媒而言,都将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⑥由此可见,武汉报业的赢利模式还有较大风险。另一方面,在拓展新的赢利模式的时候,武汉报业涉足一些不太熟悉的行业,或者是与主业完全不相干的行业,这一点也是值得警惕的,因为国内有些媒体涉足一些不熟悉的行业,有过失败的教训,前车之鉴不可忽视。

三、竞争方式的转变:由同质竞争到品牌竞争

过去,武汉报业竞争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同质竞争比较严重。武汉参与市场竞争的报纸的报业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机关报和都市生活类报纸两大类,这些报纸主要是综合性新闻品种,缺乏具有一定实力、能参与市场竞争的专业性和差异性报纸对市场和读者进行细分。都市生活类报纸在市场中占据很大的发行和广告份额,而这类报纸的突出弊端在于报纸之间的相互模仿、同质竞争,报纸缺乏个性和特色。主要表现在,报纸在新闻报道、版面安排、栏目设置等方面存在严重的趋同现象。这些报纸的读者定位大同小异――主要面向普通都市市民;其发行定位也主要集中于武汉。不过,现在各家报纸已经注意到这一缺失,它们正力图通过差异化定位、打造各自报纸的品牌栏目、形成独特风格等方式,进行差异化竞争和品牌竞争。这样的竞争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报纸的实力,增强其竞争力和生命力,使报业长久生存下去。

武汉几家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都市生活类报纸目前都在着力培育自己的品牌栏目,以品牌竞争代替同质竞争。《楚天都市报》的《楚天关注》、《楚韵》、《汉味茶馆》、《百姓生活》等栏目已经成为武汉市民家喻户晓的品牌栏目。《武汉晚报》经常利用品牌栏目为公众“设置议程”,关注社会焦点,该报的著名品牌“范春歌工作室”,以其独特的方式、丰富的内涵和平民化的视角,捕捉了一个个独家新闻。从事舆论监督报道的栏目《胡俊视点》已经成为《武汉晚报》的“焦点访谈”。《武汉晚报》开设《自力说天》、《新闻148》、《田巧萍导医》、《黄峰淘房》等服务性栏目也形成了晚报的品牌,提升了该报的竞争力。《楚天金报》和《武汉晨报》在报业竞争中也非常注重打造品牌栏目。《楚天金报》的口述实录栏目――“真情倾诉”,已经成为该报的重要品牌,近4年来,共接待了近万名倾诉者。“王浩峰的眼”是《武汉晨报》所经营的重点品牌栏目,被誉为“市民的眼睛”,在武汉读者中有口皆碑。栏目主持人王浩峰经常乔装打扮,深入到各个角落暗访,揭露社会上的各种丑恶现象,社会效果很好。

打造品牌栏目,进行精细化、个性化操作,已经成为武汉几家报纸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对于各家报纸铸造个性和特色、实现增值有深远的影响。同时,这对于形成报业高水平竞争和有效竞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国际市场的价值链看,生产环节创造的增加值占30%,剩下的70%来自以品牌为标志的研发和营销环节,名牌的增值效应更加明显。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统计,名牌在全球品牌中所占比例不到3%,但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销售额超过50%,个别行业超过90%。⑦报业品牌竞争的意义可见一斑。报纸品牌竞争可以培养报业的创新意识,减少报业之间同质竞争,同时有助于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尽管武汉报业竞争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比如低层次重复建设、报业结构单一、规模效益不明显等,但也应该看到,近年来武汉报业市场异常活跃,报业竞争正在经历全方位转型。随着报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多元化赢利模式的推进,以及报纸品牌的塑造等竞争模式的采用,武汉报业市场将变得更加成熟,市场结构也更加合理。

注释:

①②杨步国、张金海等:整合:集团化背景下的报业广告经营〔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③《现代广告》媒体调查专项综合报告(第一部分)〔J〕.现代广告,2005,(2)。

④杨步国、张金海等:整合:集团化背景下的报业广告经营〔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p272。

⑤胡怡林:上海文广集团合资的策略性“游戏”〔n〕.经济观察报.2004-3-31。

⑥喻国明: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p12。

⑦李孟刚:中国外贸发展悖论〔n〕.招商周刊.2005-5-18。

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篇10

新企业会计制度主要从报告期间和分部报告两个方面对传统的财务报告体系进行了发展和改进。

首先,新制度更加重视报告的及时性,提出了编制中期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中期财务报告通常指以短于一年期间(如半年、一季、一月或更短)为基础所编制的财务报告,其优点在于能使使用者了解并评价被投资对象前期的经营成果,并能根据已发生的经营情况对今后的发展作出合理预期,从而降低未来不确定的风险。相对于以往传统的年度报告而言,中期财务报告更具有及时性、相关性。新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中期会计报告的确立也满足了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披露及时性要求。

其次,新企业会计制度提出了分部报告要求。所谓分部报告是指在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中,按照确定的企业内部组成部分(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提供的各组成部分有关收入、资产和负债等有关信息的报告。通过编制分部报告,企业集团管理当局可以及时地了解各行业、各地区分部的具体情况,以制定整个集团和全面发展规划。同时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得到更多的有关企业集团和信息,对企业进行未来经营报酬和经营风险的分析。可见分部报告的提出可以达到一个“双赢”的效果,较之传统的财务报告体系,这可谓一大进步。

二、新企业会计制度下我国财务报告体系存在的不足

新企业会计制度实施后,我国财务报告体系行到了一定的改进,但应当看到新制度还不能解决现阶段财务报告发展所存在的所有问题,我国财务报告体系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亟待改进。

1.缺乏充分提示。所谓充分提示是指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并使用户易于理解,换言之,若某项信息被忽略或遗漏将引起用户对财务报告的误解或误导决策。随着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财务报告需要披露的信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表内项目”,许多“表外项目”如衍生金融工具、知识资本、人力资本都应当予以重视。同时财务报告使用者还需要更多的关联方信息,而这恰恰又是当前财务报告还有待改进的方面。

2、财务报告模式受到标准化的禁锢。现行财务报告是一种通用财务报告,它提供给使用者的是相同的报告,即财务报告是一个标准化的模式。这样做虽然确保了财务信息可比性的原则,却丧失了灵活性,难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影响了财务报告的普及率,而标准化的模式也很难全面地表达一个企业的财务信息。

3、缺乏超前性。财务报告是反映过去一个年度内企业的经营业绩,这固然可以作为信息使用者作出判断和决策的依据,但作为以历史性信息为主的财务报告只能作为一个参考而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一个未来前景的预测。笔者认为“立足过去,放眼未来”是一份优秀财务报告应该具备的要素,而目前的财务报告只是完成了前一半的功能,其后一半的功能还有待我们去发展。

4、财务报告难以与社会融合。我们遵循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每个企业在完成一定的经济责任的同时还应负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财务报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几乎没有涉及,这就造成个别企业只重经济效益,不重社会效益,难以和整个社会相互融合。笔者认为作为社会经济体系一分子,企业理应通过财务报告来反映自己在改善能源利用状况、减少污染等方面的行为,这样财务报告才可以真正做到融社会性和经济性于一体。

三、对完善和发展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思考

笔者认为一份充分而实用的财务报告应当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它既要各种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又要考虑到信息使用者自身的理解能力,同时经济环境、时代背景、法律环境以及本国历史传统都应当考虑在内。当然企业信息可否披露也应当重视(某些会计信息属于企业秘密,是不能随意披露的,又或者某些信息需求是不合理的,难以为企业所披露或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完善和发展我国财务报告体系也应当做到既有创新,又要立足现实。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种构想来加以完善和改进。

1、以一定的形式在财务报告中对“表外项目”加以披露。加强对企业科技含量、文化因素、知识性资产、人力资源等的披露是网络信息经济时代的需求,财务报告应当做到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突破以往以货币对实物资产加以计量的模式,加强对财务信息质的描述。我们可以通过报表附注来对质的信息加以披露,尽可以直接将一些要素归入报表中或者重新构制一张反映企业“软件”资产的报表。总之,对这些“表外项目”尽可能地进行披露,可以满足当前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2、采取多重选择的计量模式。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价值等计量模式具有很高的决策相关性,可以作为我国财务报告计量模式的一种选择。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已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对财务报告计量模式的多重选择可以丰富财务报告的内容。

3、塑造多样化的财务报告模式。信息技术革命为财务报告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我们可以通过传播媒介来转输财务报告信息,通过图像表述、文字表述、语言表述等多种形式来丰富财务报告模式。据悉美国目前开发成功的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财务报告语言(XBRL),按此语言,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工、处理网上获得的财务报告信息,而且可将按照国际会计标准编制的财务报告信息转换成按照本国会计标准的财务报告或其他所需要的财务报告,这大大增加了财务报告的实用性。这种财务报告模式也是值得我国财务报告模式借鉴和改进的。

4、鼓励企业出具社会经济责任报告。这样可以使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加强有关人员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的监督,加强企业的责任意识,使财务报告更具有社会性。

5、加强财务报告的预测和分析功能,使报告的历史性与超前性做到统一。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在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的条件下,他们很难直接用过去的报告来推测企业的未来。因此,能反映企业未来前景的报告是信息使用者所急需的,而财务报告加强其预测性也才能真正体现其“立足过去,放眼未来”的功能。

6、应在财务报告体系中补充第四报表——增值表。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所披露的内容主要是与投资和信贷相关的企业盈利能力,财务状况的信息,但没有体现企业对社会的真实贡献额,也不能反映这种贡献的分配。因此,为能给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更多信息,建立完整的评价考核体系,笔者认为有必要编制增值表业作为第四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