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节能减排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6:05

小学节能减排总结篇1

根据上级通知安排,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针对校园师生中存在的问题为教育重点,以师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为主线,切实加强全体师生的节能减排教育活动。学校决定从12月20--26日开展为期6天的节能减排专题教育活动。现将我校开展的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教育活动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了以分管副校长为组长,政教处处、团委负责人和班主任为成员的志题活动领导小组。专题教育活动由学校德育处牵头,一是分年级组实施,由教导处负责组织考核各年级各班学生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情况。二是发挥团委会、班干部的作用。将这项活动与“除陋习、树新风”活动相结合,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进校园、进家庭相结合。

二、节能减排知识进教学课堂,作为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要求班主任利用朝会课、班团队课上一至二堂以节能减排为内容的专题课,做教师到有上课教案,学生有听课记录。重点向学生讲明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及相关措施。针对学校的浪费现象进行教育,组织讨论克服浪费的相关制度。让学生真正懂得节能减排与自己时时相关,以班级小主人、学校小主人、社会小主人的责任感投入到节能减排活动中去。注重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来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省粮食、节省日常用品、节省纸张。

三、校园节能减排文化氛围浓。学校团委会安排专人出环保节能墙报一期四版。校园广播站每天播送节能减排专题内容一期长达15分钟。各班出环保节能板报一期,开展一次“节能杯”手抄报评选活动,共评选出30份优秀的节能手抄报。学校团委还组织开展了一次“节能环保知识”有奖竞赛活动,向街道社区、家庭张贴节能宣传知识单。

四、开展节能减排献计进言活动。各班开展了以“节能伴我在校园,我把节能带回家”为主题的活动,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节能的方法措施。向全体师生征集节能的金点子,共收到关于学校后勤管理中节能的良好建议3条:宿舍楼使用节能灯;教学楼每层选出用电学生管理员;各处路灯改用声控节能灯。

小学节能减排总结篇2

一、充分认识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省中小企业暨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和城乡就业的主要渠道。但也应该看到,我省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总体素质不高、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如,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的建材行业,落后工艺的80%集中在中小企业;化工、纺织、造纸以及服务业等行业中小企业也存在用水浪费及超标排放等现象。

做好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是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方针和紧迫任务。做好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有利于改进工艺装备、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有利于引导中小企业尽早走上科学发展之路;有利于增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省中小企业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中小企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积极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投入小、产出多、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为核心,以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坚持节能减排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技术进步相结合,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综合运用经济、技术、法律和行政手段,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努力实现全省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完成“十一五”全省节能减排目标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中小企业能源消耗、用水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达到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要求。使中小企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预期目标。

(三)主要工作任务。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要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全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中小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部门联合行动、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营造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良好舆论氛围。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组织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信息网和主流媒体,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基本知识和先进经验,广泛开展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活动,开展针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相关培训,切实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到广大中小企业及职工心中。

2、淘汰落后产能,控制“两高”行业的发展。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相关法律法规淘汰中小企业中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重点是能耗高、污染大的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密切关注落后产能转移趋向,防止以招商引资、产业转移等形式新增落后生产能力。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搞好规划,按照相关要求,有步骤、分批次实施淘汰“两高”、“五小”企业及落后产能企业。

3、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加快开发节能减排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培育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采取多种方式加快高效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落实全省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深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鼓励重点行业中小企业使用“零排放”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和再循环技术,推动企业实现内资源闭环流动。

4、搭建要素服务平台,健全节能减排服务体系。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强化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咨询诊断功能,积极鼓励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中小企业开展服务;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开展政策性担保业务,为创新成长型企业、清洁生产企业、节能降耗改造项目、整体实施节电企业搞好融资扶持;着力破解人力资源约束矛盾,加强企业节能减排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提升企业整体素质。要及时总结和推广企业节能减排的好做法、好经验,推进工作开展。

5、强化工业中小企业管理,促进节能减排增效。工业中小企业是我省能源消耗的重点领域,加强工业中小企业节能管理势在必行。中小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节能和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强化管理措施。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夯实节能减排基础;引导企业完善产品质量监测管理制度,加入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引导和督促企业依法获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的产品质量资格和许可。加强计量管理,完善计量器具和检测手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动员全体员工参与节能减排活动。

三、加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

(一)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重要日程,抓紧抓好。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建立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领导挂帅,指定处(科),落实专人负责。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保证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认真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吉林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二)要强化保证措施。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协助相关部门,按照“淘汰一批、升级一批、发展一批”的目标,研究制订利于节能减排工作的财税、信贷、担保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并探索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小学节能减排总结篇3

关键词: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潜力结构节能减排联动模型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54(2013)12-92-04

本刊第10期学术天地栏目刊登的《北京制造业节能减排潜力测评》一文得出了北京制造业的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仍存在下降空间的结论,而将这一潜在下降变为现实,需要采用不同的节能减排途径,本文就重点探讨节能减排途径对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的影响。由相关文献及实践经验可知,节能主要有三种方式:一为结构节能,即优化产业、能源等结构,实现能耗总量控制和能耗强度的降低;二为技术节能,即改进生产设备、工艺等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三为管理节能,即加强能耗监测、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样地,减排也包括结构减排、技术减排和管理减排三种方式。立足于政府调控职能,同时考虑到技术与管理两种节能减排方式的量化测评相对较难,本文主要考察北京制造业在结构节能减排这一方式上的潜力,也是为“结构降耗减排”的局限性以及“内涵降耗减排”的紧迫性提供预警。

一、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贡献分析

在对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进行预测之前,首先对近年来北京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贡献率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

(一)结构节能减排贡献模型

1.基于能耗强度的结构节能贡献模型

产业结构调整对能耗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1)

其中,表示第t期产业结构调整对能耗强度的影响份额,和分别表示基期和第t期i产业的能耗强度,和分别表示基期和第t期i产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比重。

2.基于排放强度的结构减排贡献模型

产业结构调整对排放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2)

其中,表示第t期产业结构调整对排放强度的影响份额,和分别表示基期和第t期i产业的排放强度,和分别表示基期和第t期i产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比重。式(2)即表示在排放强度不变的情况下,产业结构调整(-)对减少排放产生的作用。

(二)结构节能减排贡献分析

产业结构变动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外部变动即产业所处区域三产结构的变化,内部变动即该产业构成的内在调整。根据式(1)和式(2),从制造业外部环境和内部层面两个角度出发,测算不同时期结构节能减排的贡献份额并分析其潜力。

1.制造业外部环境分析

对于制造业外部环境方面,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依次考察北京三产结构调整对地区能耗强度的贡献度,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结构调整对其能耗强度的贡献度,以及工业(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结构调整对其能耗强度的贡献度。计算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十五”、“十一五”时期,各类产业结构调整对相应能耗强度的贡献率大多为正值,且贡献度在“十一五”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说明,12年间,北京整体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某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相应能耗强度的降低。其中,结构节能效果最为明显的是三产结构调整,总体节能贡献率约为24%;其次是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即制造业与非制造业占比变动对工业能耗强度的作用,总体节能贡献率为5%。由相关数据计算可知,2000~2011年间,制造业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了11个百分点,可见制造业占比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业产业的降耗。

计算不同时期北京各类产业结构调整对相应排放强度的贡献率,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十五”、“十一五”时期,三产结构调整以及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对相应排放强度的贡献率大都为正值,且贡献度在“十一五”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说明,12年间,北京整体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相应排放强度的降低。而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即制造业与非制造业占比变动对工业排放强度的贡献率始终是负值。这表明,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不仅没有起到减排的作用,反而加大了单位增加值的Co2排放量。由相关数据计算可知,2000~2011年间,制造业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了11个百分点,可见制造业占比的下降、非制造业占比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工业产业的减排负担。

综上所述:在节能方面,各类产业结构调整均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相应能耗强度的下降;在减排方面,除工业外,其余两类产业结构调整对相应排放强度的降低也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总体上还是起到了节能减排作用的。具体来看,制造业占比变动对工业节能减排的贡献情况:制造业占比的下降推动了工业节能同时却阻碍了工业减排,这与近年来制造业能耗总量得到控制但能源结构尚未显著优化密切相关。

2.制造业内部层面分析

在分析了制造业外部环境的结构节能减排贡献度后,重点来看制造业内部(传统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结构调整对其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制造业的结构节能与结构减排贡献率在“十五”阶段均为负值,在“十一五”阶段为正值,说明“十一五”时期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开始有效促进其能耗与排放强度的降低,而之前没有显著成效。由相关数据计算可知,2000~2011年间,传统制造业在制造业总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了14个百分点,可见传统制造业占比的下降、现代制造业占比的上升有力地促进了制造业的降耗与减排。综上所述,“十一五”是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开始发挥节能减排作用的主要时期,传统制造业占比下降、现代制造业占比上升是促进制造业能耗和排放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分析北京制造业外部和内部结构节能减排的贡献率可以看到,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北京整体及相关产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之一,并且制造业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制造业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工业中的占比变化,还是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均明显促进了相应能耗及排放强度的降低。而分析结果也表明,目前制造业外部和内部的产业结构仍处于优化进程当中,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结构节能减排还存在值得挖掘的潜力。下面,就针对北京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进行预测。

二、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潜力预测

利用结构节能减排联动模型,考察制造业内部结构演进对其能耗及排放强度的影响,由此对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大小进行预测。

(一)结构节能减排联动模型

1.产业结构——能耗强度联动模型

制造业结构演进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3)

式中,mSD为制造业结构多元化演进系数,t为传统制造业增加值,m为现代制造业增加值。

根据制造业能耗强度与结构演进系数的变动关系,构建二者的幂函数方程;分别对能耗强度和结构演进系数取自然对数,并记作Lmei和LmSD。2000~2011年间,北京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能耗强度联动模型如式(4)所示。

Lmei=3.1083-4.3795LmSD(4)

(-6.120)

R2=0.789,F值=37.457,aC值=-0.194,

SC值=-0.113

2.产业结构——排放强度联动模型

根据制造业排放强度与结构演进系数的变动关系,构建二者的幂函数方程;分别对排放强度和结构演进系数取自然对数,并记作LmCi和LmSD。2000~2011年间,北京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排放强度联动模型如式(5)所示。

LmCi=3.9623-4.1043LmSD(5)

(-5.636)

R2=0.761,F值=31.761,aC值=-0.159,

SC值=-0.078

(二)结构节能减排潜力测算

在针对北京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潜力进行预测时,本文依据制造业目前发展状况并结合前面有关分析,提出以下假设作为预测条件。

第一,预测以现阶段可获得的最新数据年份即2011年为基年,预测时间段为2012~2020年,跨越了“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五年时期。

第二,已知2000~2011年间,北京制造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0%,其中“十五”时期平均每年增长14%,“十一五”时期平均每年增长8.5%,增速有所放缓。今后发展过程中,北京整体的产业结构会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扩大,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比会进一步减小,而制造业作为工业主体其增长速度很可能会继续放慢。

第三,关于制造业内部结构方面,已知2011年北京传统制造业与现代制造业的结构比约为46∶54。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大现代制造业发展力度,对传统制造业中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予以整改、淘汰,仍将是近期实现北京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根据前述假设条件,分别利用Gm(1,1)模型和灰色成分数据模型对2012~2020年北京制造业的增加值、结构等进行预测,结果如表4所示。

基于表4所列数据,利用式(4)、式(5)对2012~2020年北京制造业能源消耗、Co2排放等情况进行预测,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预测结果可知,在能耗方面:“十二五”末期北京制造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预计为0.61吨标准煤,与基年相比下降了20%,能耗总量预计为1917.35万吨标准煤,比基年增加了12%;“十三五”末期制造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预计为0.36吨标准煤,与基年相比下降了53%,能耗总量预计为1735.51万吨标准煤,比基年增加了1%。在排放方面:“十二五”末期北京制造业万元增加值排放预计为1.81吨,与基年相比下降了16%,Co2排放总量预计为5646万吨,比基年增加了17%;“十三五”末期制造业万元增加值排放预计为1.1吨,与基年相比下降了49%,Co2排放总量预计为5282万吨,比基年增加了10%。

由相关数据计算可知,“十五”、“十一五”期间,制造业的能耗和排放总量均占到工业的50%以上,其能耗和排放强度也与工业水平十分接近,所以“十二五”时期工业节能减排的目标能否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效果。而根据表5的预测结果,在技术水平不变、结构进一步优化的情况下,“十二五”末期,制造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了21.8%,基本能够实现规划中制定的工业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制造业Co2排放总量比“十一五”末增加了16.8%,与规划中提出的“工业排放总量控制在2010年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制造业在节能上基本可以通过结构调整完成节能目标,但在减排上还需同时借助技术与管理等减排途径。

为了更清楚地反映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结合表5中数据及式(1)、式(2),测算未来两个五年时期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见表6。

表6显示,“十三五”将是北京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的主要时期,但与“十一五”期间结构节能减排的效果相比有所减弱。2011~2020年间,制造业结构节能贡献率预计达到20%,而结构减排贡献率预计达到28%。与“十五”、“十一五”时期相似,传统制造业占比减小、现代制造业占比增加仍将是推动制造业能耗和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结构节能减排路线图

在上述北京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潜力分析和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勾画出未来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的路线框架图,以更直观地展现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潜力,如下图所示。

三、结论

经过一系列分析,大致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在结构节能减排贡献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北京整体及相关产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之一,并且制造业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制造业在工业中的占比变化,还是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均在“十一五”期间有效促进了相应能耗及排放强度的降低。由于目前制造业外部和内部的产业结构仍处于优化进程当中,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结构节能减排还存在值得挖掘的潜力。

第二,在结构节能减排潜力方面。根据预测结果:到“十三五”末期,北京制造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预计为0.36吨标准煤,比“十一五”末下降了53%,能耗总量预计为1735.51万吨标准煤,比“十一五”末上升了1%;制造业万元增加值排放预计为1.1吨,比“十一五”末下降了49%,Co2排放总量预计为5282万吨,比“十一五”末上升了10%。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在“十二五”、“十三五”时期仍将对节能减排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与“十五”、“十一五”时期相比结构节能减排的效果将有所减弱。

■参考文献

[1]虞镇国、王琼、石瑛,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对工业节能的贡献[J],中国能源,1995年第4期。

[2]姚愉芳、陈杰、李花菊,结构变化的节能潜力计算的方法论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3]何建坤,我国Co2减排目标的经济学分析与效果评价[J],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29期。

[4]范晓伟、王庆丰、宋丽敏,产业结构调整对河南省节能降耗的贡献度分析[J],河南科学,2011年第29期。

[5]王迪、聂锐、赵月英、龙如银,结构变动、技术进步的节能测算与区域比较——基于中国东部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11年第32期。

[6]亓燕艳、马宪国,上海工业结构调整与节能潜力分析[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7年第23期。

[7]张雷、李艳梅、黄园淅、吴映梅,中国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2期。

小学节能减排总结篇4

关键词: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指标;减排指标考核统计体系;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综合调整机制;节能减排制度

中图分类号:DF4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12)03-0008-09

作者简介:蔡守秋,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从事环境资源法研究。

主持人简介:李挚萍,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从事环境资源法研究。

①本文所介绍的节能减排法律制度是指目前中国实行的、旨在实现“五年规划”规范中的节能减排指标的一整套法律规范的总称。这种节能减排法律制度中的节能主要是指“五年规范”中规定的节能目标、任务和措施,这种节能减排法律制度中的减排主要是指“五年规划”中规定的减排目标、任务和措施,严格地讲,应该称“规划中的节能指标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的实施的制度”,简称节能减排制度。

②例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该报告包括“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回圈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品质明显改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回圈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等节能减排的内容。

③如2011年中央一号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0年12月31日)有节能减排的内容;2012年中央一号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2月1日)有农村环保、防治水源污染的内容。

④《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0年12月31日)强调:“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在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前提下,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统筹兼顾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功能,科学制定规划,积极发展水电,加强水能资源管理,规范开发许可,强化水电安全监管。大力发展农村水电,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搞好农村水电配套电网改造工程建设”;“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各级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

⑤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年)》(2006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都含有节能减排的内容。一、节能减排制度①有坚实的

法律依据和政策基础(一)目前中国大部分能源法律、污染防治法律、自然资源保护法律和其他相关法律都有关于节能减排的法律规定

有关节能的法律规定以《节约能源法》(2007年)最为全面系统,有关减排的法律规定以《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年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修订)和《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修订)等较为突出,兼有节能和减排的法律规定以《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修订)和《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年8月29日通过)较为明显,这些法律规定为节能减排制度提供了法律根据,奠定了牢固的法律基础。

(二)作为执政党和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档,常有关于节能减排的内容

目前中共中央已经制定一系列党的政策文件,如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报告和决议②,中国共产党从1982年以来一年一度的中央一号档③,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的一些决定④,以及其他党的政策档⑤,这些政策档为节能减排制度提供了执政党的政策根据,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三)节能减排制度有一套专门的规范性档

中国的节能减排制度,不仅有原则性法律规定和政策指导,还有一套专门的规范性档。主要的规范性档有:《国务院关于“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的批复》(2006年8月5日),《“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2006年8月5日);《国务院关于“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标计划的批复》(2006年9月17日),《“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标计划》(2006年9月17日);《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2007年5月23日),《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2007年5月23日);《国务院关于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2007年6月12日);《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2007年8月28日);《关于〈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的通知》(2007年9月29日),《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2007年9月29日);《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2007年11月17日),《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2007年11月17日);《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2007年11月23日);《2009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2009年7月19日);《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监督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3月26日);《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6月20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2011年8月31日),《“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2011年8月31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2011年12月1日),《“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2011年12月1日)。

《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2007年5月23日)和《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是将“十一五”规划期间节能减排工作制度化的一个主要规范性档,全面规定了“十一五”规划期间的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重点领域及政策措施,对“十一五”时期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2011年8月31日)和《“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是将“十二五”规划期间节能减排工作制度化的一个主要规范性档,它们全面、具体地规定了“十二五年”规划期间的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二、节能减排制度有很高的

权威和很强的效力(一)节能减排指针是硬任务、硬指针、约束性指标

节能减排工作要通过节能减排指标的实现来体现和检验,节能减排制度的权威和效力也集中地体现在节能减排指标的约束力上。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年)》(2006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22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有8个是约束性的,在这8大约束性指标中有5个是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指标,即:该规划明确规定从2005年至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年)》明确规定,“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具有法律效力,要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约束性指标要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其中耕地保有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等指标要分解落实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谓法律效力是指约束性指标靠国家法律和国家力量加以保障的效力,政府要确保实现,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与一般的规划要求和道德承诺有极大不同。《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综合规定,到201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指出,“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是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承诺。主要约束性指标要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要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主要通过政府运用公共资源全力完成”。

不少规范性档,如《国务院关于“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的批复》(2006年8月5日)、《国务院关于“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标计划的批复》(2006年9月17日)、《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2007年5月23日)、《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2007年11月17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2011年8月31日)等都强调指出了规划中约束性节能减排指标的重要性和严肃性,都强调严格执行这些约束性指标。将节能减排指标规定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硬任务、硬指针、约束性指标,充分反映了节能减排制度的权威和效力。

(二)节能减排工作由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负责,实行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

《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2007年5月23日)强调,“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格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根据《国务院关于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2007年6月12日),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国务院总理担任,这是相当有权威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2011年8月31日),强调“进一步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要求”;“发展改革委负责承担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推动节能降耗工作;环境保护部为主承担污染减排方面的工作;统计局负责加强能源统计和监测工作;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将节能减排工作规定为在中央由国务院总理负责,在地方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节能减排制度的权威和效力。

(三)节能减排制度强调严格执法和监督管理

一项法律制度是否具有权威和效力,最终需要严格的执法和监督管理来体现。现行节能减排制度之所以具有权威和效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有严格的执法和监督管理来予以保障。《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2007年5月23日)强调,“要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要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公开严肃查处一批严重违反国家节能管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典型案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者的责任,起到警醒教育作用,形成强大声势”;“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节能和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落实目标责任,强化管理措施,自觉节能减排”;“对未按规定建设和运行污染减排设施的企业和单位,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对恶意排污的行为实行重罚,追究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2007年5月23日)规定,“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和监察行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对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公开曝光,依法查处,对重点案件挂牌督办。强化上市公司节能环保核查工作。开设节能环保违法行为和事件举报电话和网站,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建立节能环保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力、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2011年8月31日)强调,“要全面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狠抓监督检查,严格考核问责。”《“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2011年8月31日);“国务院每年组织开展省级人民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绩效和国有企业业绩管理,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并对成绩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实行“一票否决”制,这使得节能减排制度具有极大震慑力2007年,环保部上报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在各部委会签时,中组部提出要把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到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中,上报到国务院后,又增加了“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的处罚规定。这意味着减排指标的完成与否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官员的环保政绩和乌纱帽。。

(四)节能减排制度已有较好的效果

一项法律制度是否真有权威和效力,最终由其实施效果决定。由于节能减排制度的健全,在“十一五”时期,各地区、各部门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9.1%,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4.29%和12.45%;与2005年相比,中国4年来新增煤炭消费量近10亿吨,GDp和城镇人口持续增长,但重点城市空气环境中So2浓度却下降了1/3,主要监测断面水体CoD浓度也下降了1/3;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目标,扭转了“十五”后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上升的趋势,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在,很多政府领导不仅会算GDp,也会算节能减排量。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干部的目标,节能减排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节能减排制度的内容全面、

具体,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一)节能减排制度重点突出,控制管理对象明确

节能减排制度考核的指标、控制的污染物十分明确而简单。例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2007年5月23日)明确规定的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是:“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2011年8月31日)规定: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吨、2086.4万吨,比2010年的2551.7万吨、2267.8万吨分别下降8%;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0万吨、2046.2万吨,比2010年的264.4万吨、2273.6万吨分别下降10%。

综上所述,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制度中的节能指标是指各地区“单位生产总值(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标”;节能减排制度中的主要污染物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是指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是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即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另外,《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还要求,在“十二五”规划期间,“要围绕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标,大力开展节能降耗”,“确保完成”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2011年12月1日印发)明确要求,“大幅度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还要求,“控制非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和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这样,主要温室气体或主要污染物的范围就扩大到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

(二)节能减排制度对管理的事务、进行的工作、采取的措施规定得全面而具体

例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2007年5月23日)规定了有关节能减排的9大类43项措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2011年8月31日)规定了如下节能减排的11类共48项措施:合理分解节能减排指标,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调整能源结构,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实施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强工业节能减排,推动建筑节能,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促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推动商业和民用节能,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快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大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推进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完善财政激励政策,健全税收支持政策,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重点污染源和治理设施运行监管,加强节能减排执法监督,加大能效标识和节能环保产品认证实施力度,建立“领跑者”标准制度,加强节能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进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推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特许经营,加快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强化节能减排管理能力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政府机关带头节能减排。这些措施既全面又具体,有较强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节能减排制度对考核管理对象的考核管理办法和措施规定得具体而周到

例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2007年5月23日)强调,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对全部耗能单位和污染源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全涵盖全社会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区域间流入流出及利用效率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实施全国和地区单位GDp能耗指针季度核算制度。建立并完善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能耗统计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加强能源统计巡查,对能源统计资料进行监测。制订并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和监测办法,改进统计方法,完善统计和监测制度。建立并完善污染物排放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和减排措施调度制度,对国家监控重点污染源实施联网在线自动监控,构建污染物排放三级立体监测体系,向社会公告重点监控企业年度污染物排放资料。继续做好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公报工作。

《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2007年11月17日)转发了《单位GDp能耗统计指针体系实施方案》、《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等“三个方案”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等“三个办法”。这6个经国务院批准,由发展改革委、统计局和环保总局分别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的部委规章分别构成了节能减排制度中单位GDp能耗统计制度、单位GDp能耗监测制度、单位GDp能耗考核制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制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制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制度等6项子制度。由于上述规定具体而周到,从而建立了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构成了结构严密的节能减排制度体系,从而将节能减排工作上升到法律规范化、正规化、制度化、程序化的高度。

(四)各管理部门分工明确,相互衔接较好

为了切实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领导和协调,2007年6月,国务院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总理担任该工作组组长,成员由国务院20多个部、委、办、直属局的主要领导担任。《国务院关于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2007年6月12日)明确指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对外视工作需要可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或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制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统一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研究审议国际合作和谈判对案,协调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节能减排工作的方针政策,统一部署节能减排工作,研究审议重大政策建议,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这种领导体制,不仅将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这两项工作有机地联结起来,而且也将国务院各有关职能部门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有关节能减排的其他规范性档,对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和相互衔接作了明确规定。例如,《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2007年5月23日)规定,“省级人民政府每年要向国务院报告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的履行情况。国务院每年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节能减排的进展情况,在‘十一五’期末报告五年两个指标的总体完成情况。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年也要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节能减排工作,自觉接受监督”;“为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展改革委,负责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其中有关污染减排方面的工作由环保总局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2011年8月31日)强调,“进一步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要求”;“要全面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发展改革委员会负责承担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推动节能降耗工作;环境保护部为主承担污染减排方面的工作;统计局负责加强能源统计和监测工作;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各省级人民政府要立即部署本地区‘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和进度要求”。

四、节能减排制度是一项创新性的制度

中国现行的节能减排制度的特色可概括为如下方面:第一,在传统部门法律体系中,节能和减排分别属于能源法和污染防治法这两个不同的法律部门,但大陆推行的节能减排制度却将节能和减排、能源法和污染防治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第二,在传统的国家政策与国家法律二分的体系中,国家规划指标和国家法律规定分别属于国家政策和国家法律这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大陆推行的节能减排制度却将国家规划中的节能减排指标与国家法律有关节能减排的规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第三,在传统的法律制度与非法律制度二分的规范论中,有关节能减排的法律规范与协议、章程、道德等非法律规范分别属于法律制度与非法律制度这两种不同的制度体系,但大陆推行的节能减排制度却将有关节能减排的法律制度与非法律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第四,在对行政调整机制、市场调整机制和社会调整机制的作用和适用范围的无休止的争论中,运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另一只看不见的手”调整节能减排活动分别属于行政调整、市场调整和社会调整这三种截然不同的调整机制,但大陆推行的节能减排制度却将这三种不同的调整机制、三只不同的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下面主要从治理和善治角度分析该制度的特点。

从当代治理(governance)和善治(goodgovernance)理论角度讲,目前中国实行的、旨在实现“五年规划”中规定的节能减排指标的节能减排制度是一种以法律制度为主的、加上其他非法律制度的混合型制度。“节能减排制度”与“节能减排法律制度”的主要区别,是制度内涵的扩大。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具有共同目标和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的集合,它包括相关的法律规范、行政规范、政策规范、行为道德伦理规范等社会规范,也就是说制度包括法律制度、非法律制度和混合型制度等各种类型的制度,例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管理学中的制度就不同于法学中的制度。非法律制度可以由政策规范、行政规范、纪律规范、行为道德伦理规范、自治规范、协议规范以及传统、风俗、习惯、共识等非法律规范形成;法律制度主要由法律规范形成;而混合型制度往往以一种制度或规范为主、兼容其他制度或规范。非法律制度的法律约束力、强制力和程序性不强,它往往通过行政命令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调整机制来维护;而法律制度则具有明显的法律约束力、强制力和程序性。在一个依法行政的法治社会,人们倾向于将一般的、非法律的制度上升为法律制度;但是,由于制度所规范和调整的对象(活动、工作或事务)的多样性和其他原因,有些活动、工作或事务并不适于法律制度化;从治理的角度看,许多有效的制度往往由各种规范组成,而不仅仅依靠某种单一的规范。因此,在一个国家或社会存在法律制度、非法律制度和混合型制度等各种类型的制度是正常现象,或者说“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正当性和优越性。目前中国的“节能减排制度”是一种以法律制度为主的、加上其他非法律制度的混合型制度,这种混合型制度中的某些规范还没有达到“法律规范化”的程度,但它有其存在的理由、原因、基础、功能和作用。将现行的节能减排制度上升为纯粹的、完全的法律制度,还是保留其现状,是一个存在争论的问题。笔者认为,以法律规范为主、兼采其他规范的节能减排制度,是一种管理制度创新,是治理理论在节能减排领域的体现,是在现行体制下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适宜制度;但这并不妨碍将某些节能减排的其他规范在条件成熟时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

治理和善治理论是有关治理和善治的主张、观念、原则、特点、作用和实施途径的总称,是有关治理公共事务的道理、方法、逻辑、管理规则、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的总和,是21世纪国际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之一,目前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范畴。根据全球治理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的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治理的定义和含义如下:“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1]193。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不一定是政府机关;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行政部门的管理与根据市场原则的管理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理想的治理机制称为“善治”(或良治,goodgovernance)。善治的要素是:正当性(legitimacy),透明性(transparency,要求公开的信息),责任性(accountability,常见的中文翻译是社会责任、公信度、公信力),法治(ruleoflaw),效益(effectiveness),回应(responsiveness),协调性(harmony)等。当代善治的基本模式是综合运用政府调整机制、市场调整机制和社会调整机制这三种机制,综合发挥政府即行政、企业即市场、公众即社会的协同作用,来治理或管理公共事务。其中社会调整机制[2-3]又称非行政非市场调整机制、治理机制、第三种调整机制,主要通过利益相关人的协商、社会舆论、社会道德和公众参与等非行政、非市场方式进行调整。它与传统的第一种调整机制(行政机制)和第二种调整机制(市场机制)不同,以非营利、非统治手段的治理为特征,以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以及个人和机构的合作和协调为特征,重视公众或市民社会(civilsociety)即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作用非政府非营利组织(nonGovernmental、nonprofitorganizations),又称民间组织(civilorganizations)、公民社会组织(civilsocietyorganizations,CSos)、独立部门(independentSector)、第三领域、第三部门(thethirdsector)。。第三种调整机制的主体部分是建立在合作和协商基础上的协议手段(eas)、环境公开(又称绿色公开,Gps)手段和公众参与手段。这种手段反映了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承担防治环境资源问题、保护环境资源的责任的趋势,目前大多数国家已广泛采用此手段,有人预计此手段将成为21世纪各国环境资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推行的节能减排制度则是“善治”和“社会管理创新”的体现和成果。我国在构建节能减排制度时,没有采用单纯的或单一的调整机制、调整手段和法律制度模式,而是采取了包括“政府管理、市场调节、社会调整”社会调整机制又称非行政非市场调整机制、治理机制、第三种调整机制,主要以利益相关人的协商、社会舆论、社会道德和公众参与等非行政、非市场方式进行调整。它与传统的第一种调整机制(行政机制)和第二种调整机制(市场机制)不同,它以非营利、非统治手段的治理为特征,以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以及个人和机构的合作和协调为特征,重视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civilsociety)即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作用。第三种调整机制的主体部分是建立在合作和协商基础上的协定手段(eas)、环境公开(又称绿色公开,Gps)手段和公众参与手段。这三种调整机制在内的多种调整机制、综合调整机制,重视综合运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自主治理这“另一只看不见的手”。节能减排的综合调整机制和善治理论反映了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承担节能减排责任的趋势是治道变革和社会管理创新在环保能源领域的具体体现。例如,《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2007年5月23日)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要加强机关单位、公民等各类社会主体的责任,促使公民自觉履行节能和环保义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的精神,进一步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同、教育部、科技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中国科协、总后勤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财政部、国资委、环保总局、中央文明办、国管局和中直管理局制定了《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2007年8月28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包括家庭小区行动、青少年行动、企业行动、学校行动、军营行动、政府机构行动、科技行动、科普行动、媒体行动等9个专项行动,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的工作机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案为了动员家庭、小区、青少年、工青妇组织、学校、企业、军队、政府机构、科技工作者和媒体等各种力量参与节能减排,提出了如下非法律规范性的节能减排的途径和措施:评选1000户“节能环保家庭”;创建500个“节能减排家庭行动”示范小区;“在青少年中大力提倡崇尚节俭、合理消费、绿色消费等理念,养成节约、环保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广大职工中积极倡导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张纸,自觉养成节能环保的好习惯”;“营造节能减排校园文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节能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引导中小学生、幼儿从小树立节能环保的观念,关注生活中的节约方式,学习和寻找节能的窍门和方法”;“制定出台相关节能产品目录和经济技术指针,规范节能技术产品的推广运用。修订制订水、电、气(暖)、油、煤等各类实物消耗标准,修订会议、接待、办公等消耗限额和营房住用限额,以及各类设施建设标准。建立能够反映资源消耗、节约与管理水平的统计、考评和奖惩制度”;“政府机构工作人员要带头增强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的机关文化,为全民节能减排发挥表率作用”;“公民节能减排量化指标体系。制订6大类36项全民节能减排潜力量化指标,直观反映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细节中的节能减排潜力,方便公众了解日常生活节能减排行动效果,提高公众的节能减排意识和能力,激发公民节能减排的潜力和积极性”;“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节能减排成效评估办法,科学客观地开展节能减排成效评估工作。开设节能违法行为和事件举报网上信箱,畅通信息管道,便于百姓反映意见,提出建议,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建立有效的节能减排公众监督机制”;“灵活运用各种宣传方式,营造舆论氛围,达到动员和组织全社会投入节能减排行动的目的”;“及时报道宣传各行各业节能减排的先进典型,普及节能减排知识,宣传动员全民参与和共同行动,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等等。《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2011年8月31日)强调,“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要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要进一步明确企业的节能减排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细化和完善管理措施”,“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推广力度,真正把节能减排转化为企业和各类社会主体的内在要求。要进一步增强全体公民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促进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综上所述可知,节能减排制度是一项综合运用行政调整机制、市场调整机制和社会调整机制的制度,是一项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制度,是一项包括法律(包括法律、法规、规章)规范、行政命令(包括行政决定、决议、通知、意见工作方案等)、政策规范(包括执政党的政策文件和政府组织的政策文件)、纪律规范(包括各种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内部规章)社会道德规范、合作协商规范、节能减排责任书和协议书等多种行为规范的制度。

另外,检查和评价节能减排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统计和考核,节能减排活动能否制度化的关键也是节能减排指标实施情况的统计和考核,目前中国实施的节能减排制度取得了重要突破。从各国推动节能减排的制度和措施看,它们最感头痛、倾注全力并且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是节能减排指标的原始分配;因为节能减排指标的确立、分配和实施基本属于总量控制范畴,而节能减排总量的确立、分配和考核又涉及公开、公平、公正、正义等基本原则,将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各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负责人的依据,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技术上的障碍、管理上的困难和其他具体问题。中国在设计节能减排制度时,既没有停留在有关节能减排总量原始分配这个棘手问题上,也没有被具体的技术障碍和管理困难所折服,而是采取了“淡化基数、算清增量、核实减量”的减排指标考核统计体系。实践证明,这套体系是中国环保人的创新成果,富有中国特色,其他国家并无先例。这套体系的核心原则是“淡化基数、算清增量、核实减量”。例如在“十一五”规划期间节能减排指标的考核统计中,基数即2005年各省的排放量,是由地方政府上报的,而负责节能减排指标考核的主管行政部门考虑的是变化的增量,故而基数不再重要,被称为“淡化基数”。与过去由地方政府上报的减排资料相比,新的考核体系主要是以环保部门为主体来计算、核实数据。这个资料是环保总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燃煤消费量等资料“算”出来的,不是由地方政府上报的。这就是“算清增量”。例如,CoD的源头分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要计算这两类CoD排放量,只要找到GDp的增量和城镇化率的增量即可;So2的增量则由各省的燃煤增加量来确定。在一段时间内,单位GDp产生的工业CoD的排放量是一定的,这就是“排放强度”;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产生的生活CoD的排放量也是一定的,这被称为“CoD产生系数”。

过去,对于地方官员来说,GDp越高越好,城镇化率也是越高越好,这两个数字标志着官员的政绩。但新的统计和考核办法让“GDp”和“城镇化率”背上了“CoD”。如果你为了政绩,虚报GDp和城镇化率的话,那你就要承担由此带来的CoD的虚涨。地方政府报的GDp越高,CoD的新增量就越高,需要承担的减排任务就越重。因此,CoD能有效挤去GDp虚高的泡沫。

计算出CoD和So2的增量具体的计算公式是:工业新增CoD排放量=该省GDp增量ד排放强度”;生活新增CoD排放量=该省城镇人口增量דCoD产生系数”;新增So2排放量=各省燃煤增加量×硫份×固定的转换系数。仅是减排指标考核统计体系的一部分。“十一五”减排目标是在消化五年新增排放量的基础上,再在2005年的基数上下降10%。自2006年起,地方政府每年的GDp都会上升,燃煤量也会上升,环保部门就会通过相应指标算出污染物的新增量。例如,某地区在2005年的So2排放总量为100万吨,到2010年底该地区共排放了130万吨So2,如果要求So2排放总量在2005年的基数上减少10%,该地区要减到90万吨,实际上要减排近31%。也就是说,不仅要消化掉30万吨新增排量,还要消化掉10万吨存量,一共要减排40万吨。对此,地方必须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减排。譬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关停了多少小火电,建设了多少脱硫设施等,这样才能减少So2排放40万吨。这个“40万吨”是由各地政府上报,国家环保部门和直属的各环境保护督查中心逐一进行现场核实,此即“核准减量”。总的看来,这种节能减排指标的核算方法简单易行、富于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小学节能减排总结篇5

这次全市节能减排工作会议,是在“”收官之际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期间,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一个约束性的指标,要求非常严、标准非常高,不仅是对国人的承诺,也是对世人的承诺。今年是“”最后一年,也是节能减排的决战之年、决胜之年、总结之年。前一段时间,省政府分别召开了节能和减排大会,省长结合国务院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发表了重要讲话,语重心长地指出,如果今年和“”节能减排指标完不成,国家就要跟我们算总账。一是要追究责任。大家为了的发展、地方的发展,都非常辛苦、非常不容易,不希望任何一位领导、任何一个单位被追究责任,希望大家都能够受到表彰。二是区域限批。如果节能减排任务完不成,区域就会受到限批,再好的项目也落不了地,再好的基础也发展不了。所以,我感觉这项工作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高度重视。刚才,表彰了节能减排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对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总结和部署,有关单位和企业作了表态,我感觉这次会议开的很好。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第一,要落实节能减排的硬约束

过去的一年,在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和重大考验下,我们不仅实现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胜利,而且取得了节能减排的显著成绩。一是节能减排指标超额完成。年,单位能耗下降5.02%,化学需氧量削减6.01%,二氧化硫排放量基本持平。“”以来,单位能耗累计下降16.96%,占总目标的83.34%,分别超全省0.86个和4.54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累计削减10%,占总目标的84%,分别超全省5.5个和15.4个百分点;二氧化硫排放累计下降4%,占总目标的180%,提前一年完成总任务。二是节能减排工程扎实推进。实施了十大节能工程,建成了东部垃圾处理场、16个污染减排项目、7个村镇生态式污水处理站,处罚违法排污企业47家,关停企业2家,停产治理3家。三是节能减排机制加快完善。建立健全了节能减排工作联动和投入增长机制,—年投入资金5.6亿元,比—年增长154.5%。城乡环保一体化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村镇生态污水处理工程等纳入民生工程,建立了清洁乡村、美化家园工程长效机制,荣获全省节能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奖、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

但是,要全面完成“”和今年的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困难十分复杂、任务十分艰巨。从政治上讲是必需的,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是硬约束、硬任务、硬责任,是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向省政府立下的“军令状”。今年,省里下达的节能指标是下降5%,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1.65万吨,削减2.2%;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在省政府确定的“”总目标之内。据统计,工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点,能耗将增加2个点,排污也随之增加。我们既要面临加快发展、扩张总量,又要面临节能减排、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和双重压力。从发展上讲是必需的,有两大资源禀赋,一个是煤矿,一个是河。煤矿是我们的发源地,煤炭开采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势必增加单位能耗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的发展,既要推进高碳产业低碳化,又要培育低碳产业集群化,既要立足煤,又要延伸煤,更要不唯煤,最终要超越煤。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经历“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提水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污染成害”发展历程,这既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沉痛的教训。我们不仅要解决水多、关注水少,而且要改善水脏、发展水运、兴建水景。这两大资源能不能有效利用,不仅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节能减排的迫切需要。否则,我们的结构就优不了,后劲就强不了,方式就转不了,发展就持续不了。从民生上讲是必需的,节能减排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呼吸空气,都要喝水,都离不开环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从原先关注温饱、关注生存,转向关心生活品质、关心环境质量。创造一个舒适、清洁、优美的环境,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强烈愿望,让低碳走进我们的生活、让绿色走进我们的世界、让生态环绕我们的周围,也成为世界的福音、中国的强音和人民的回音。我们绝不要“带污”的GDp,绝不要“带病”的发展,要坚持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发展、绿色发展。

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做到有科学谋划、有实施方案、有具体措施、有解决办法,还要有进度表、有路线图、有责任书,更要有检查、有督促、有问责、有讲评,攻坚克难,扎实推进。要认真贯彻家宝总理的指示精神,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要认真落实省长的讲话要求,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没有完成目标的要严格实施问责。特别是现在距环保部半年核查仅1个月时间,我们必须以坚定不移的态度、背水一战的决心、只争朝夕的精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第二,要落实节能减排的硬任务

今年的节能减排工作要实现两个确保:一要确保完成“”节能减排总目标。即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化学需氧量累计削减11.9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2.46万吨。二要确保完成今年的目标。当年单位GDp能耗要下降5%;化学需氧量较年削减2.2%,总量在2000吨以上;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在“”计划目标之内。

(一)重点工程建设要不松懈。节能减排工程是实施节能减排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工程建设的快慢、好坏,事关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完成和质量。一是建设要提速提效。节能方面,要加快实施总投资11.72亿元的35个节能改造项目,确保实现23.9万吨标准煤的节能任务。减排方面,要突出抓好19个污染减排项目。凤台县污水处理厂整改工作,要确保六月底前通水运行。山南新区污水处理厂、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工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等工程都要确保按时完成。其它项目单位要倒排工期,加快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早日运行、早日发挥效益。最近,省环保厅按照发科副省长的批示要求,对我市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督查情况进行了通报,有关县区和企业要迅速整改,市环保部门要尽快向省里报结果。凤台污水处理厂,西部污水处理厂要强化治本措施,拓展管网范围,提高收水量,加大运行负荷;田家庵发电厂要加强脱硫管理,保持正常运转。二是运行要提浓提量。要重点解决好污水处理厂收水率不足问题,加快雨污分流和配套管网建设,实现收水管网的全覆盖、生活污水的应收尽收,提高污水处理厂的收水量和进水浓度,尽快达产达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减排效应。各电力企业要加强脱硫设施运行管理,脱硫设施投运率和脱硫效率不低于90%。

(二)淘汰落后产能要不动摇。淘汰落后产能,就是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该关的要坚决关到位,今年没有半点退路,没有半点折扣,必须一步到位。要抓紧制定落后产能淘汰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综合考虑方方面面因素,特别是对历史遗留的、阻力很大的、久拖不决的“老大难”问题,要下狠心、出狠招,一鼓作气,一视同仁,彻底淘汰。重点是按照省政府要求,9月底之前必须完成2台水泥立窑的拆除、2座小煤矿的关闭、53家粘土砖瓦窑厂和6台火电机组的关停。各县区、各有关部门也要在本月内提出淘汰落后产能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并且要在媒体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真正让那些闯政策“红灯”,贪吃“资源饭”,欠下“环保债”的企业退出历史舞台,坚决杜绝“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现象发生。同时,要对近年来关闭淘汰的小火电、机立窑、小煤窑、小矿山等进行全面检查,防止死灰复燃。

(三)重点企业监管要不手软。煤炭、电力、化工、钢铁、建材等企业是我市节能减排大户。据统计,全市能耗的76%在工业企业,化学需氧量的44%、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9%都是工业企业产生的。因此,抓好重点节能减排企业,就抓住了今年节能减排工作的“牛鼻子”。节能方面,要深入挖掘33户年耗能2000吨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潜力。各县区要按照省市要求,切实加大对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强化重点用能企业目标管理,落实“属地管理”;已经完成“”节能任务的用能单位,要继续狠抓节能不放松,为完成本地区节能任务多做贡献;尚未完成任务的用能企业,要发挥综合优势,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技术改造,确保完成“”节能任务。减排方面,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行政手段,确保完成污染减排任务。要按照省里的要求,严格执行节能和环境评估制度,年内原则上不再审批、核准、备案“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对未经审核通过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对没有总量指标来源或超总量的地区和单位,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

(四)重点领域整治要不间断。要发挥规划的管制和调控作用,把循环、低碳和绿色理念贯穿其中,打造低碳经济示范区、绿色生态宜居地和绿色之都。要开展对标行动,盯紧重点领域,特别是对河排污口、烟气排放口、空气和水质自动监测站,进行在线监测监控,确保废水、废气、废渣达标排放。要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城乡建设部门要把好关口,在新建建筑中推行65%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强制执行率要达到95%以上,在新建住宅中积极推广节能保温材料和太阳能产品。要深入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将节能管理工作进一步延伸到学校、医院、大型商场和酒店等领域,建立能耗统计体系,实行能耗定额管理和考核,今年公共机构能耗要比上年下降5%以上。要加强交通运输节能,严格执行车辆淘汰制度,加强车辆用油定额考核,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和清洁燃料。要大力推进城乡环保一体化,切实抓好村镇生态式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农村清洁工程和农村沼气工程,巩固和提高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成果。

(五)开展全民行动要不走样。推进节能减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既要强化工程性、政策性、制度性措施,也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监督、全民受益的良好局面。要继续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从家庭、社区和学校教育抓起,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和典型引导,积极开展节能减排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等体验活动,倡导节约型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促进节能减排由以工业为主向以三次产业以及社区、家庭、个人层面全面推进转变,切实增强全民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要统筹抓好各类绿色创建工作,巩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果,积极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适时启动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抓好环境保护细胞工程建设,大力开展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和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友好企业等创建活动,夯实环境保护的基础工程。

第三,要落实节能减排的硬责任

一要落实领导的硬责任。各级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企业法人代表是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节能减排工作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负责、亲自部署、亲自指导、亲自检查。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作为约束性指标,作为指令性任务,丝毫马虎不得、应付不得、延缓不得。在工作上,要把节能减排工作的目标、任务、责任以及责任追究的办法再细化、再分解、再落实,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层层可追究的责任体系。在投入上,必须坚持优先安排、优先保障,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在政策上,要尽快制定贯彻今年的国发12号文以及省政府相关文件的政策措施,为完成我市“”目标任务提供政策支持,真正做到节能减排工作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资金到位、措施到位、奖惩到位。

二要落实部门的硬责任。节能减排是一项关联度高、藕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市经信委、环保局等节能减排主管部门,要迅速组织开展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节能减排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整改。要切实追究部门主管责任,节能工作搞不好,首先要追究经信委负责人的责任,减排工作搞不好,首先要追究环保部门负责人的责任,这一点绝不马虎、绝不含糊。要健全节能减排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分析研判、综合协调、推进服务的作用。要根据我市“”节能减排的任务,抓紧研究,科学编制“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其它行业主管部门要密切配合,增强工作合力,形成高效联动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在重要时段、重要版面进行系统报道,及时宣传先进经验,曝光反面典型,发挥舆论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引导和督查作用。

三要落实督查的硬责任。市政府由众兵同志、谌伟同志分别牵头,抓紧成立若干督查组,立即对各县区、各单位节能减排工作进行督查,不仅要盯着全年的总账,还要盯住每个季度、每个月的分账。要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分季度、分月的督促检查机制,及时通报节能减排的完成情况,形成倒逼机制,防止出现反弹和波动。要严格执行督查责任制,做到谁督查谁负责,督查组负责人要在检查结论上签字,对被查单位节能减排不达标的,督查组和所在单位负责人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节能减排执法主体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做到不漏一户一企,不留死角死面,杜绝“跑冒滴漏”现象。

小学节能减排总结篇6

关键词:节能减排;条件;方法;措施

abstract:theworkofenergy-savingemissionreductionisthefocusoftheworkofthegovernmentandtheenvironmentalprotectiondepartmentforaperiodoftime,thispaperaccordingtothepracticalwork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energy-savingemissionreductionworkfromputforwardideas,methodsofworkconditionandsafeguardmeasures.

Keywords:energy-savingemissionreduction;condition;method;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继续全面深入推行排放污染物节能减排制度,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控制我国环境恶化加剧趋势的重大举措,也为实现我国“十二五”环境目标提供了一项根本性保障。但是应当指出,实行节能减排,在技术上还有相当大的难度,管理上尚有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县级实施节能减排,从规划部署、计划制定、总量指标分解、监督管理、技术政策处理诸多方面,都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调整和改革与节能减排不适应的地方,避免对节能减排目标实现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结合县级环保工作实际,就节能减排计划的实施提出如下看法。

一、县域节能减排工作实施的准备工作

由于多年来我国环境管理体制是以浓度控制为基础,县级环保部门每年的环境统计范围未能囊括所有排污单位,实际上县域内的排污总量始终未能搞清楚。所以制定节能减排计划首先要确定总量基数,搞清县域境内的污染“本底”,只有弄清底数才能有效地实施总量控制和节能减排计划目标,达到控制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因此,县域节能减排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掌握4个底数:

1.掌握县域境内污染企业的底数。结合正在开展的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分区域、分行业摸清污染企业的总数,并建立动态档案,跟踪各企业变化情况,为制定节能减排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2.掌握污染物排放种类和数量。结合开展排污申报登记、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资料及数据,对未列入监管的企业要重新监测或计算,然后分行业或区域列出污染企业名单、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排放种类等,统一计算口径,建立污染源动态数据库,为节能减排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效数据。

3.掌握县域内主要环境本底值现状。调查了解主要溪流内污染物本底值情况,确定主要溪流污染排放控制指标,调查不同区域的空气质量状况,确定区域大气环境现状,为节能减排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重点控制目标。

4.掌握现有污染企业的治理情况。定期了解和掌握污染企业治理状况,计算治理企业的污染物削减量,鼓励积极治污者,惩罚消极治污者,为节能减排计划的实施提供保障。

二、推动县域节能减排工作可采取以下方法

实施县域节能减排计划是“十二五”期间县级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为确保这一事关全局、事关环保基本国策落实的重要目标的实现,在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1.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1996)31号《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推动节能减排计划的实施。

在关停取缔“15小”污染企业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继续关停一批规模小、污染重、无法治理的“小土”企业,以更大限度的削减排污总量。在发展传统产业和民族工业中,要禁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必须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环境质量为基点,严格控制对水源和大气有污染的建设项目,凡技改和新建项目必须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治理资金、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落实,治理资金不到位,治理方案不可取,治理设施不落实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以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2.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加快现有污染企业治理步伐。

依据国家环保产业发展导向、禁止审批及控制审批项目目录,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引导企业向无污染、少污染方向发展。新建项目,必须实行规模控制和排污总量限额,总体规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执行。对现有未列入取缔关停的有望治理的污染企业,要通过加大投入,进行技改,或走联合兼并、规模集约经营之路,促使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治理上水平,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一些乡镇个体企业“低、粗、多”的现状,向“高、新、强”方向发展。依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大现有污染企业的治理投入,全面推行新型污染治理达标技术,实行分厂治理和区域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下达限期治理项目,力争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做到达标排放,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3.建立以县长目标责任制为龙头的节能减排管理体制,确保节能减排工作有效运转。

节能减排计划实施要充分体现县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把节能减排指标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根据排污总量削减指标制定年度实施计划,由县层层分解到镇、乡,最后落实到企业的限期治理或关停并转项目。为保证目标总量的层层分解,在制定和实施节能减排计划过程中可细分为区域、断面、行业、点源等总量,县政府可采用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的形式,将全县节能减排指标分解到有关镇乡或主管部门,再由他们层层分解到行业、企业、区域等,实行层层有总量、厂厂有指标,逐级签订责任制,横到边纵到底。在县长与有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后,县乡两级政府和环保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强化监督管理。镇乡或个体要新上项目,必须以是否超过该地区总量指标作为审批条件和“三同时”验收的重要依据,凡没有总量指标的地区不得新上有污染的项目。如果要上,必须新老污染一并治理,总体原则不仅新老项目要达标排放,而且排污量要有明显的削减,达到增产不增污和增产减污的目的。

4.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总量收费体系作为的削减污染物的保证措施。

县域节能减排计划的实施必须同排污许可证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在全面开展排污申报登记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治理、点源治理和区域整治,使各治理单位削减排污量,达到分解指标的规定标准,由县环保部门对企业(单位)发放排污许可证。凡需总量削减的企业应结合限期治理,在发放排污许可证时企业必须做到治理资金到位,治理效果落实,治理期限保证。凡达不到治理效果,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必须坚决实行停产治理。达标后仍超过当地总量削减指标的企业仍要进一步制定削减计划,落实削减措施,对停产治理或二次削减无望的企业必须采取关停并转措施,以保证总量削减指标的实现。在实施排污许可证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排污总量收费,按照国务院《决定》的要求,排污费高于治理成本的原则,用经济杠杆来保证排污总量指标削减。对超总量排放的企业要加倍收取排污费或罚款,督促企业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大幅度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三、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保障措施

实施节能减排是今后一个时期环保工作的重要任务。县政府和各部门要切实将其列入政府工作和部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努力工作,讲究实效,使节能减排工作在县域内有效开展。对此,在节能减排计划实施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切实搞好协调,避免环保部门单枪匹马孤军作战。

节能减排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环保工程,需要政府的统筹协调,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协同作战,县政府应委托环保部门建立适应这项工作要求的协调机构。在这个机构中必须有发改、工商、财政、税务、银行、供电、工促等部门参加,制定计划时要广泛听取有关部门的意见,使节能减排计划符合当地实际,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可操作性。要调动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使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各部门的中心工作。环保部门是实施减排工作的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但也不能孤军奋战,关键要搞好协调,加强监督,提供服务。所谓搞好协调,就是经求部门意见,征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调动部门、企业之间的积极性,共同为节能减排计划指标的实现努力工作。实施节能减排需要严格的监督机制,因此环保部门要切实加强节能减排的监督管理,有效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进程。完成节能减排指标要有资金作保证,环保部门要帮助企业疏通资金渠道,监督限期治理企业在未完成治理任务前,其自有资金不得用于扩大再生产。在治理技术上,环保部门要积极引线搭桥,热心为限期治理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2.切实摸清底数,制定好计划,切忌盲目草率,以虚掩实而影响计划落实。

节能减排工作是一项实打实的工作,一定要认真对待,高度负责,特别是总量底数要清,才能够定好实施计划。必须实行以污染源普查数据为基础的节能减排统计体系。县、乡、企业三级排污申报数据库必须建立,要逐步形成一个连续的动态信息网络,为科学制定节能减排计划提供切实的总量基数,还可在总量指标下达后及时掌握节能减排实施的全过程,监督总量削减指标的完成情况。因此,制定节能减排计划前,必须组织力量全面调查摸清原有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勿盲目从事,以虚代实,底子不清而影响节能减排计划实施的效果。

3.切实建立科学合理的总量监控网络,切忌内部关系不顺而造成监控不力。

要切实理顺环保系统的内部关系,管理、监测、监察和法规等部门应分兵把关,分工合作。法制部门作为节能减排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法律保障,必须切实为监理和监测部门提供法律服务,以保证现场监控和技术监控的力度。监察队作为一支现场执法的队伍,应认真检查企业关停、限期治理、治理设施运转等情况,并对现场发现的问题作出处理。管理部门应把好新、扩、改项目的审批、验收关,引导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督促企业落实治理措施,保障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监测站是负责节能减排的监测和技术监控的部门,对限期治理企业的治理效果和重点污染企业排污口水质及境内溪流水质的变化进行定期监测分析,为节能减排计划的实施提供科学数据和效益分析,为节能减排提供决策依据。因此,节能减排计划的实施,给环保部门内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加强内部机制建设,搞好内部协调,使其形成适应节能减排工作需要的内部协作机制,才能使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收到良好效果。

4.切实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节能减排的认识,切忌忽视宣传而造成工作被动。

要改变节能减排是国家实施的重要环保工程,搞不搞宣传无关紧要的错误观点,调动各种舆论工具,宣传实施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大造节能减排工作的声势。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宣传阵地,讲清节能减排的目的、要求、政策手段、实施步骤等,直观形象地宣传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公众的参与率。同时,对那些在实施节能减排工作中做得好的要及时宣传推广,对消极怠工和无动于衷的典型案例要给予公开曝光,宣扬节能减排计划实施中的正气,保障节能减排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形成公众、社会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小学节能减排总结篇7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做好我省下一步节能减排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统一认识,切实增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环保工作。特别是*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节能降耗、治污减排,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突破口,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把节能减排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工作力度越来越大,工作成效逐步显现。但总体来看,我省节能降耗工作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节能减排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节能减排指标虽然遏制住了上升势头,但没有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去年万元GDp能耗下降目标是4.5%,实际完成3.5%;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同比分别削减2.1%和1.6%,成为全国7个双下降省份之一,但也没有完成削减4%和3.5%的目标。二是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三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节能减排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基础工作仍很薄弱。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扭转,不仅难以完成今年万元GDp能耗同比降低4.5%、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5%的目标任务,而且也直接影响“十一五”节能减排总体目标的实现。对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首先,要认识到,节能减排已经不是一项具体的经济工作,而是检验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准和衡量经济发展是否“好”的重要标准。省八届十五次全委会提出,在工作指导上要进一步从加快发展转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上来,做到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又好又快。节能减排就是好字当头的重要体现,抓住了节能减排,就是抓住了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就是抓住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第二,要认识到,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是政府对人民的承诺,更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要求,省级人民政府每年要向国务院报告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的履行情况,地方各级政府每年也要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节能减排工作,自觉接受监督。我省是经济大省,也是能耗大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为解决好这些问题,省委、省政府将节能减排指标作为两个约束性指标,列入了“十一五”规划和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是省委、省政府向中央作出的保证,也是对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困难再大、任务再艰巨也不能改变。我们必须下最大决心、用最大气力实现节能减排既定目标,为全国节能减排作出更大的贡献,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承担我们应尽的责任。

第三,要认识到,推进节能减排,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从根本上讲,要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必须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增长方式,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因此,推进节能减排,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加快我省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认识切实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上来。要把节能减排作为一项硬任务、作为一场攻坚战,突出工作重点,加大措施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切实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

做好我省节能减排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把节能减排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技术进步结合起来,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与开发利用新能源新资源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构建节约环保型的发展模式、产业体系和消费方式,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前,要突出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分解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做好迎接全国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大检查的准备。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是今年和“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的纲领性文件,要结合我省实际,抓紧制定我省具体实施方案。6月9日,军民同志已就此作了专门部署。各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抓紧研究《方案》分解的内容,提出具体的贯彻措施,报省节能办。省节能办要抓紧拟定我省的实施方案,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并按要求在6月底前上报国务院。同时,各有关部门要对照国务院办公厅开展清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专项大检查的通知要求,分工负责,查缺补漏。该补的材料抓紧补,该出台的文件抓紧出,该取消的不合理规定抓紧取消,该整改的抓紧整改,力求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反映我省的工作,取得国家有关部门对*工作的支持。

(二)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思路,加大调控力度,提高能耗准入门槛。要抓紧建立高耗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落实环保和“三同时”制度,实行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格控制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行业新建高耗能项目。要严格执行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的政策。要认真落实国家差别电价政策,根据我省实际适当提高差别电价标准,扩大实施范围。清理和纠正各地在电价、地价、税费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严肃查处违反国家规定和政策的行为。要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淘汰落后产品和生产能力,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意见》,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快淘汰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机械和煤炭7个行业13大类、105项落后工艺和装备,淘汰4大类、15种落后产品。特别要坚决落实国家关于关停小火电机组和淘汰落后钢铁生产能力的要求,制定切实措施,按期完成关停淘汰任务。

(三)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高节能减排管理水平。节能降耗要重点抓好千户企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和机关节能。千户重点企业是全省能耗的大头,要进一步落实各项措施,推动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和节能技改力度,提高节能水平,确保完成今年节能346万吨标准煤,“十一五”节能1750万吨标准煤的目标。建筑节能要严格执行新建城市公共建筑面积节能50%、居住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大力推广新型建筑模式,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建材,所有城市全面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交通节能要推进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加快淘汰破旧汽车和船舶。机关节能要抓好办公设施和设备节能改造,强制采购高效节能、节水产品,建设崇尚节约的机关文化。治污减排重点抓好千户排污大户、百户污水处理厂、5大重点流域和17个城市空气的治污与监管。

(四)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认真实施国务院提出的“节代石油、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利用、能量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节能、监测服务”十大节能工程。结合*实际,着力推广100项重大节能技术和100项重大节能装备,建设100项重大节能示范项目,完成推广节能灯500万支任务。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投入机制,发挥国债资金和省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拓宽节能融资渠道。要加强资源环境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组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集中攻克一批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并做好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节能减排服务产业发展和成果转化。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环保型产业体系。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做好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加快实施循环经济“123”工程(即10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20个示范园区、300个示范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着重搞好废旧家电回收处理试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及城市垃圾资源化分类处置。要积极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加快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进海水利用和农村户用沼气工程,逐步解决我省能源结构单一的问题。

(六)抓好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合力。要深入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企业、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学校、节约型村镇、节约型社区活动,加强经常性的节能环保宣传,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开展。加强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用能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节能减排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要制订节能减排宣传方案,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树立“节能减排、从我做起”的良好风尚。

(七)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依法加强节能减排监管。要从节能减排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快制定完善节能减排的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和鼓励扶持政策,严格执行已经出台的超标准耗能加价收费制度,综合运用价格、收费、税收、财政等经济杠杆促进节能减排。要加强省市两级节能监察中心能力建设,加强省市县三级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大节能减排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行为。要改进节能减排统计评价工作,定期公布各地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实行统一考核奖惩。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单位和负责人,实行“一票否决”。

三、分工负责,密切配合,为节能减排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节能减排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长期艰苦的任务,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为此,省政府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仁元、军民、兆信同志任副组长,在座的各位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政府节能办,具体承担节能减排的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借此机会,我对领导小组的工作再提三点要求。

第一,要建立领导小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贯彻国家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部署;审议全省节能减排工作年度安排;部署节能减排工作,监督检查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全省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随时召开。

小学节能减排总结篇8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为营造“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国家、省、市的统一部署,定于今年6月11日至17日,举办2011年全区节能宣传周活动。根据市发改委《关于2011年市节能宣传周活动安排意见的通知》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制定了井陉矿区2011年节能宣传周活动安排意见,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本次节能宣传周活动由区发改局、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区工信局、区环保局、区住建局、区交通局、区农牧局、区商务局、区文广新局、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区总工会、区团委共同主办,邀请区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参加。共同组织好我区今年节能宣传周活动。

二、今年节能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节能我行动低碳新生活”。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按照要求制定和组织社会影响大、预期效果好的宣传活动。各企业、机关、学校、社区等要把倡导节能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作为宣传重点,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及网络、手机等信息平台,在全社会强化能源资源国情,省情,市情,区情宣传教育,普及合理用能、提高能效、减少浪费的节能理念,进一步提高全民节能意识。

三、区发改局要会同联合主办单位搞好我区的节能宣传周活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公众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宣传实施方案,并安排专项经费支持节能宣传。可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活动,推行节能环保驾驶,倡导公众绿色出行,举办展览展示会、技术交流会,印刷宣传画(册),悬挂节能条幅、播放公益广告等,把节能理念转化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小学节能减排总结篇9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总书记多次就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明了环保工作的方向。国务院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在去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总理再次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问题。为了加快推进这三个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打造最佳人居环境这一建设目标,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静”四大工程,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工作从污染防治为主向防治与保护并举转变,从以城市环境保护为主向城乡一体化环境综合整治转变,从点源防治为主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转变。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生态市建设也取得明显进展,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逐步得到协调发展。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传统发展模式的惯性依然很大,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化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特别是我市作为华东地区重要能源基地和重化工基地,临港先进制造业还有一个发展壮大的过程,“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物质资源的总体需求仍然会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仍然会比较突出,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排污总量等约束性指标仍然面临非常大的压力。国务院/!/下达给我市“十一五”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为So211.12万吨,CoD4.44万吨,分别在20__年总量基础上削减47.87和14.94,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形势逼人,时不我待,全市各地各部门必须拿出更大的力度和更坚定的决心,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夯实全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此次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切实抓紧抓好,使经济增长建立在低消耗、少污染的基础之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硬任务”和约束性指标,是各级各部门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履行自身庄严承诺的重要体现,完成与否,关乎民心,关乎子孙后代,宁可减缓经济发展速度,也要完成预定目标。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将节能减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纳入政绩考核范围。政府部门的责任人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重拳出击,确保目标实现。要严格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逐步推广监督考核结果向群众公开,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对实际工作中不执行节能减排计划的责任人,提拔任用及考核工作政绩时一律实行“一票否决”,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坚决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必须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首先是“控上”,即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上马,超过环境总量和生态承载能力、不符合环保规划要求的坚决不上;其次是“压下”,下决心淘汰一批高能耗、低水平的小铸造、小冶炼、小化工、小电镀、小造纸等企业;第三是“抓主”,抓住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抓住北仑、镇海等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确保重点突破,取得实效;第四是“促好”,要推动优质环保型产业体系的建立,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绿色环保产业;第五是“减效”,通过经济杠杆手段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效益,促其退出市场;第六是“建设”,加大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集中供热等节能减排工程的建设;第七是“增本”,增加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违法成本,一旦发现,从重从快从严处理。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必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制。企业作为节能减排的主体,要认真落实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将节能减排作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废除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企业环保管理水平,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增产增收不增污,进一步增加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要勇于承担社会的绿色责任,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做好本身的节能减排工作责无旁贷,切不可把本应由企业承担的节能减排责任转嫁给社会,造成社会能源需求增加、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真正确立环境道德的企业文化。

小学节能减排总结篇10

关键词:节能减排 优化结构 技术进步

日前,民建中央调研组对江苏省“加快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进行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江苏现设13个省辖市、106个县(市、区),总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1%。2008年末常住人口7,6765万,占全国的5.78%。2008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70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万亿元,增长2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61亿元,增长23.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31亿元,增长2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80元,农村居民纯收入7,375元,分别增长14.1%和12.1%。

据初步核算,2008年江苏全省单位GDp能耗比2007年下降5.85%,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下降4.4%的年度目标,能源利用效率居全国前列。全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削减率分别为4.48%和7.2%。截至2008年底,全省GDp能耗累计降低率、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累计减排量分别完成“十一五”目标的62.5%、78.45%和98.26%。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明确要求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经济效益指标与节能减排指标一起考核、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省政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各地、各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共同推动目标任务的完成,出台一系列加强加快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文件和措施,并在规模达3,000亿元的政府主导性项目中,有37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作为约束性指标的节能减排列为省政府的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并逐级分解到地区部门,落实到行业单位,明确到项目人员,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将节能减排工作作为市县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严格执行督查工作制度,对有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二)调整优化结构

按照“调高、调优、调轻”的要求,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放产业,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发展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同时,严格产业准入,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强化源头管理。

(三)实施重点工程

通过推进节能改造工程、太湖和淮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减排治污工程、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全社会节能减排系统工程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四)推进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根本,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举措。2006年、2007年、2008年,全省用于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新技术研发的省拨经费占全省科技经费的比重分别是13.5%、253%和27.6%,有力地推进了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提高节能减排技术标准,并引导、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节能减排企业标准;推广清洁生产,加快清洁能源区建设。

(五)健全体制机制

一是价格调节机制。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鼓励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展,并对上网电价实行补贴。深化环境价格改革,进一步调整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建立环境资源价格体系,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二是多元投入机制。大幅增加财政的直接投入,建立省级节能减排专项引导资金、建筑节能专项引导资金。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节能环保基础设施,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培育中介机构。三是生态补偿机制。将环境有价的理念引入到流域治理中,探索建立上下游污染赔付的补偿机制。通过这些工作,探索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此外,还通过加强统计监测、完善配套法规、开展执法监督、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营造节能减排工作的良好氛围,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当前和今后工作重点

加强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目前,江苏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任务仍较艰巨。一是江苏具有人口密度全国最大、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单位国土面积工业负荷全国最高的特殊省情;二是全省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长期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依然偏重,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较快,工作中还存在认识、措施、政策、投入等不到位的问题;三是受全球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节能减排面临一些新的情况。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内外需求持续减弱、能源价格下跌等形势,企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下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直接影响节能改造资金投入和项目实施。少数企业甚至可能为降低经营成本,逃避治污责任,将环境成本转嫁为社会成本,增加管理的难度。

(一)今年主要任务

继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优先、环保优先,坚持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三管齐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三种手段”,完善倒逼、约束和激励“三个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确保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4.6%、化学需氧量削减3%、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2.2%的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当前和今后的重点工作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组织实施好12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着力推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和绿色制造,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精传统产业,努力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能源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加快实施节能改造重点工程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培育一批示范园区和企业,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实施治污减排工程,继续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非电行业的脱硫治理。

三是抓好太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促进太湖水质持续稳定好转。结合淮河流域水环境特点,全面开展小流域综合整治,确保两个省界断面稳定达标。

四是严格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健全完善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逐级分解落实年度目标任务。对节能减排任务完成好的地区、企业和

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对未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严格控制国家和省安排投资的项目,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对污染物排放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境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

五是加强节能减排执法监督。突出重点行业、重点环节和重点企业,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依法严查各种违法行为。继续开展环境执法专项活动,提高工业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水平。

四、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继续高度重视和抓好节能减排工作

要把节能减排作为江苏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与节能减排相关的产业。通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生活环境,实现保增长、惠民生的目标。要在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更快地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发展基础和资源条件,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大节能减排投入,通过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和结构节能,为迎接下一轮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二)逐步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尽快修订《江苏省节约能源条例》。二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各级政府应在机构、编制、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三是综合利用价格、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等经济手段推进节能减排。四是加快节能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扶持社会节能减排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提供诊断、设计、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五是完善激励机制。根据鼓励、支持和引导的原则,制定“以奖促节”、“以奖促减”的政策措施,对节能减排工作成绩突出的机构和企业实行优惠的能源价格、税收政策,逐步建立以奖为主、以惩为辅、奖惩结合的激励机制。

(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一是有序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要根据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有选择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重点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国际产业转移。二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业,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三是要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充分利用国家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和苏州、无锡入选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有利时机,通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把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四)促进进能源结构调整

一是调整生产结构。充分发挥江苏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开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工作。二是调整消费结构。要在加大新能源生产投入、提高新能源产品出口水平的同时,制定并出台新能源消费激励政策,提高新能源在省内、国内的使用范围,逐步降低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五)继续做好重点园区节能减排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污水处理场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力度,尽快落实城镇污水处理场和污水处理管网建设计划,并配套建设除磷脱氮设施,加强污泥无害化处理,防止二次污染。二是制定《加强各级各类开发区能源消耗监控体系的意见》,在园区内重点用能单位率先建立能源消费实时在线监测系统。三是选择有代表性、节能潜力大的园区,开展用能设备摸底,为开展节能技术改造打好基础。

(六)加大研发、推广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的力度

一是建立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促进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加大公共财政对节能减排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通过使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现节能减排。二是引导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开展节能检测与技术服务,引导企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建立节能减排新技术推广的市场平台。三是建立节能减排信息制度,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先进的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