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专业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5:27

建筑工程专业培训篇1

(1)培养市场化。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方式是一种新型模式,它有效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就业难的问题。在教学之中,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摆脱了“学非所用”局面。根据社会以及市场的需求,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真正做到将建筑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缩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2)教学资源整合化。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着较为先进的建筑工程技术理论知识,而这些理论知识是形成技术的前提保障,也是建筑工程企业最为缺少的。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方式让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实现教育资源的互补,以保证双方实现共赢。

(3)实习基地企业化。虽然高职院校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建筑工程理论知识,并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环节,但是实践时间相对较短,无法做到真正符合社会要求。而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方式,可进一步强化实训环节,为学生提供一线设备与场地,学生通过在企业的一线实习,更加有利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开展教学工作。

(4)实训车间化。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方式则有效改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流失状况,企业不但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同时企业也在考查学生与实习岗位的磨合情况,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1)强化岗位实习教学过程。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想要真正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方式,让学生获取真正的建筑工程职业能力,就需要不断强化实训基地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强化定岗实习环节的作用。学生的定岗实习要充分注重实训基地的作用,通过具有达标性的项目进行教学。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性目标。只有这样,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才能成为真正的“实训基地”。

建筑工程专业培训篇2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素质

随着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一些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花费巨资建设实训基地,紧跟人才市场发展变化,加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培养力度,期望培养出动手能力强、掌握最新工程技术的企业和社会急需人才。各高校的出发点都非常明确,期望值也很高,但是,实训基地如何构建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高额投资能否达到建设初衷,如何避免实训基地摆样子、走形式,如何充实实训内涵、提高实训质量,如何科学评价实训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训基地如何为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提供实训服务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确定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就业岗位群、课程体系等内容的纲领性文件。我院建筑工程系(以下简称我系)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多次研究、讨论,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等形式,制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新型工业化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从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实施与质量控制、施工组织与管理、成本控制等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建设行业一线高素质技术管理人才,主要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测量员、资料员等岗位就业。

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及能力体系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加强内涵建设,突出职业岗位需求,积极完善“双证书”制度,以造就建筑企业一线需要的“精施工、会管理、懂设计、通经济”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工学结合的“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一”指搭建一个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校企共建的合作平台;“二”指构建毕业证和上岗证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三”指通过三阶段工学交替,实现三级能力递进,达到“零距离”就业。三级能力指基本能力、综合能力、顶岗能力,如图1所示。

(一)基本能力

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了11门学习领域课程,每一门学习领域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代表一个专向能力,因此形成11项专项能力:施工图识读与会审、建筑材料监测与应用、建筑施工放线、施工安全预防与监控、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砖混结构主体工程施工、现浇结构主体工程施工、建筑防水与装修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资料整理与归档等。

(二)综合能力

按照行业和职业岗位需求,以真实的建筑工程项目为依据,创立专业综合实训,包括工程招投标训练、施工图纸会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程预算、项目实施监控、技术资料归档、工程质量验收等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综合实训,努力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教学情境,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顶岗能力

通过在真实工作岗位上顶岗训练,使学生具备顶岗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

实训基地建设要求

11门学习领域课程都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需要真实工作任务的实训室或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需求见表1。

综合能力培养需要建设的实训室有工程招投标、技术资料归档、工程质量验收、施工建造实训室。为培养学生的顶岗能力,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一批校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于是,形成以下建设思路:(1)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结构模型;(2)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材料检测中心;(3)将施工建造实训中心建设成为砌筑工、抹灰工等工种鉴定中心及施工员等资格认证中心和企业的职工培训中心。

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我院作为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既要考虑实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要控制建设成本。从我院实际情况出发,形成以下建设方案:

(一)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模型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建筑结构拔地而起,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例。通过利用大型的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强大建模功能,能建立起全面逼真反映建筑结构的模型,还可通过设置不同的材料、实常数、单元类型等参数,快速、有选择地展现所要观看的构件或细部构造。

通过编制apDL程序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能达到如下的预期目标:完整地、全仿真地建立整个建筑的结构模型,包括基础垫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等;真实地显示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各种钢筋的形状、弯勾位置的定位、钢筋弯弧内半径、钢筋的锚固、钢筋的层次关系等,都必须与真实的结构完全一致;能确定钢筋的下料长度;能统计混凝土的体积;能统计不同种类钢筋的体积;能显示施工缝的位置等。

建筑工程有其独特性,不仅受季节、场地限制,而且技术含量高的还属隐蔽工程,施工完毕后多为不可见。数字式三维仿真建筑模型是以真实的建筑工程图纸为蓝本,进行1∶1的全真建模;可设置混凝土为透明的而钢筋则为彩色非透明;可随时随地、身临其境地进行实训或进行建筑翻样。

仿真建模系统将提供一个巨大的仿真演示平台,在该平台上实现施工、预算等功能,使建筑视图与施工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明白。

转贴于

(二)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我系已与武汉广益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该中心定位于在石家庄周边承揽检测任务,同时为我系在校生提供实习实训服务。该中心成员以武汉广益公司的试验检测人员为主,同时由我系教师指导配合,以后实行以我院优秀毕业生为该中心的主要技术力量,我系教师为指导的模式,同时兼顾教学与业务开展。并且可以聘请广益公司的技术骨干来我系进行授课与实训指导,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长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也为我系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服务社会开拓了渠道。

建设目标与实训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满足学生专项技能训练需求。该检测中心建成后可方便我系在校学生开展建筑材料检测与验收、力学性能试验等专项技能实训项目,包括水泥基本性质检测、混凝土基本性质检测、砂浆拌和物基本性质检测、常见建筑材料力学性能试验、钢材拉伸、冷弯试验及钢筋焊接试验等检测内容;能够满足本系建工、造价、监理、钢结构、建装、室内六个专业相关课程实践教学需要。(2)强化施工生产性实训环节。按照建筑施工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以及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开设与之相适应的施工建造实训项目。利用该检测中心开发施工建造取样与成品检测、工程质量与施工现场检测等实训项目,确保学生通过技能训练熟练掌握职业岗位需要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工作任务的高度融合,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该合作项目已经开始实施,我院提供了600m2的场地,武汉广益咨询公司已投入了近100万元的设备,设备调试已完成,建筑工程等专业学生将于近期在此中心实训。

(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在建设数字化三维结构、生产性检测中心的基础上,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建设测量、施工、管理三类方向的综合实训中心,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中心主要实训室建设方案见表2。

校内实训基地不仅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要成为技能鉴定、就业培训的多功能基地。我院是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已在建设厅指导下开展施工员、资料员、预算员等行业资格鉴定工作,因此,我们力争将建筑工程管理实训中心建设成为施工员、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等建设行业职业资格鉴定基地。与质监总站合作将建筑工程检测实训中心建成质检员、取样员等职业资格鉴定中心。与石家庄市就业服务局合作将建筑工程施工实训中心建设成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再就业培训基地,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

以培训基地为依托,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2008年,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在我院设立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该基地旨在形成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学校共同建设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平台。该基地于2009年2月成立了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委员会,召开了基地建设委员会一届一次会议,参加企业达38家。

校企双方在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在各委员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聘请成员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学院将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导下,进一步扩大基地成员企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成员企业达到100家,以保证专业建设的需要。

结语

实训基地建设是三级能力递进培养体系中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我院三维数字化建筑结构模型软件、校企合作生产性检测中心以及工程测量实训中心等三个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虽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基本上满足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力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建筑工程专业培训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Bim教学平台;卓越高职院校

正文:

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正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前沿和趋势所在。依靠Bim技术,可以实现对施工质量、成本、进度的精确掌控。同时,将建筑行业全过程完全贯通,将立项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维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如此,住建部发文,在2020年,凡国有投资项目90%以上必须采用Bim技术。在此趋势下,行业对于Bim人才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

2015年,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省教育厅申请湖南省首批卓越高职院校,获得立项。同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正式组建。笔者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骨干成员,有幸从一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全程参与,对如何基于Bim平台建设建工专业群,有着较深刻的认识。下面笔者就从三个大的方面谈谈如何建设。

一、以Bim为平台建设专业群,必须从建立坚实的发展基础开始,主要体现在师资、实训条件、课程体系和教材四个方面。

1、针对Bim技术,加强师资培养

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只有刘孟良院长一人对Bim技术较为熟悉,要想开设Bim系列课程,师资匮乏,无从谈起。

为此,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大力培养师资。(1)院长带头学习、授课、培训、科研,以示范作用引领专业群发展;(2)分批委派黄治、刘钢、曾猛、谢奕欣、陈东艳等专业骨干教师赴北京、西安、驻马店多地参加Bim师资认证培训;(3)组织胡超雄、李峨、马慧、张又方、曾丹等专业实训教师参加有关Bim考核的相关文件、报名程序、组织流程学习;(4)提供信息,动员专业课教师参加Bim学习&交流研讨活动;(5)发动专业课教师下企业调研,加强教师对Bim在行业一线应用广泛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2、针对Bim技术,完善实训条件

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实训条件在校内来说比较好,对原来的专业教学也足够,但是在新形势下,针对Bim技术搭建教学平台,就显得拙荆见肘。

我们的目标是依托湖南省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和建筑职业教育集团,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与专业群课程体系无缝对接,改善院办企业、专业实验室、情景实训场、职业技能鉴定所等已有条件,重点建设生产性实训平台和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工作室,基于Bim技术平台,建成以“教学+生产+社会服务”为核心的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培训、生产、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五大功能。为此,我们必须改善院办企业、专业实验室、情景实训场、职业技能鉴定所等已有条件,重点新建Bim建模一体化实训室(40台高配电脑)、建筑工程多工种技能培训室外实训场、Bim考试中心(40台+30台+30台)、Bim大师工作室(“刘孟良大师工作室”)等9项实习实训场地。更新与购买Bim系列应用软件。作为湖南省建筑工程技术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基于Bim技术共建技术推广中心5个和1个培训中心。

3、针对Bim技术,重构课程体系

新技术推行后,原有的课程体系受到极大的冲击,需要我们基于Bim技术重构课程体系。围绕建筑行业,通过人才需求分析、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等途径,构建“基础理论学习+核心能力培养+职业技能进阶”的三平台建筑工程专业群课程体系。

依托信息化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基本方法理论类课程通过慕课探索“线上学习+综合考核”;技能类课程通过微课、建筑信息模型(Bim)探索“线上模拟+线下训练”。

4、针对Bim技术,重视教材开发

目前Bim的系统教材比较少,尤其是针对高职教育,深入浅出的Bim教材就更少。所以开发相应的教材,是老师们应该重视并亟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不能为任务而编写,为名利而编写。

为此,我们强调在编写教材时,要注意几个原则。(1)为课堂服务.以教案为基础开发校本教材,进而中南大学正式出版,相关院校争先选用;(2)为实训服务。以实际工程项目――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工实训基地为载体、任务驱动方式编写的模块化教材;(3)为比赛服务。教材编写认真,内容全面细致,可以作为参加各类Bim建模及应用比赛的最好指导书籍;(4)为教师服务。鼓励专业教师加强自学,尽快提高Bim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5)为教材开发服务。以示范方式为Bim系列教材开发、实习实训指导书开发树立模板,鼓励专业教师开发出更多、更好适应于专业教学的教辅书籍。

二、以Bim为平台建设专业群,必须紧紧围绕核心目的,那就是Bim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开设、专业比赛和培养目标等方面。

1、针对Bim技术,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专业群内每一个专业都需要重新审定,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线”,全面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在“因需施教、订单培养”、“项目主导、学岗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经验上,进一步探索“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程造价(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将分别在“系企一体、工学结合”、“教学工厂+工作室+企业”三层次的专业建设模式下,进一步探索实施“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2、针对Bim技术,逐步开设Bim系列专业技术课程

Bim系列专业技术课程的开始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目前我们的研究来看,必须遵循先基础后综合,先示范后推广的基本思路。

(1)核心专业率先开课。开设Bim课程教学三届(13级建筑工程技术(设计方向)选修课一个班,14级建筑工程技术(设计方向)必修课,15级建筑工程技术(施工方向)选修课两个班);(2)其他专业紧随其后。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含土建、安装两个方向)14级、15级教学中全面应用Revit、magiCaD、广联达GQi、广联达GBQ等Bim系列软件;(3)全专业群共同开设。对于Bim技术的应用学习全面铺开,16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将Bim建模作为专业群里四个专业的专业共享课程,将Bim审图、梦龙、mC等作为专业技术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

3、针对Bim技术,开展比赛训练

以赛促学,以赛代练是高职院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捷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所以,我们在建设专业群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通过比赛寻找差距,打开局面,树立信心,打响名声。

(1)校内组织Bim专业比赛。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定期组织“广联达算量计价比赛”、安装方向定期组织“安装专业识图比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定期开展“Revit建模比赛”;(2)参加行业企业比赛。笔者多次带队参加广联达举办的“Bim毕业设计大赛”,中建协举办的“Bim网络大赛”等,均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3)参加院校、主管部门比赛。每年参加技能抽测,经常参加区域院校之间的技能比赛,都有不错的发挥。

4、针对Bim技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才,高职院校除了要培养新鲜血液,更要注重对于社会行业人才的再培训和再教育功能。

所以“加强对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增强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行业人才培养贡献力量”是我们专业群的口号。具体来说就是:作为湖南省建筑工程技术高端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向行业输送800名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5%以上;开展Bim社会技术培训年均达10项,实现培训年均达300人次以上;积极开展技能鉴定工作,实现年均鉴定达600人次以上;开展建筑工程多工种专业技能训练项目社会技能培训达10项,实现培训达500人次以上。更为可喜的是,2016年,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正式授权在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设立“中国建设教育协会Bim应用技能报名考试点”。我们拥有了Bim资格考试和培训的资格。

三、以Bim为平台建设专业群,必须走出去,广泛的开展Bim技术拓展合作,这样才能真正的引领行业发展。

1、建立大师工作室

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基础建立“刘孟良大师工作室”,涵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设计、Bim应用、管理等主要专业工作内容,对专业群建设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

目前,“大师工作室已经建立有几个月时间,工作成效已经开始凸显。(1)2016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刘孟良大师工作室;(2)和湖南众智、沙坪建筑等企业签订了技术服务指导协议;(3)积极筹备2016年6月Bim应用技能考核;(4)已组织参加多种部级赛事。

2、科研服务

目前,专业群基于Bim技术的研究,已经正式立项两个课题。一个是中国建设教育协会课题,《Bim工学结合的模块化实训方案研究》;另一个是湖南省建设人力资源协会课题,《Bim工学结合实训室建设研究》。

3、校企合作与行业联盟

依托湖南交通职教集团和湖南建筑职教集团、湖南省工程管理学会,对湖南建工集团、湖南第六工程公司、中建五局等行业企业进行深度调研,与湖南中天置业有限公司、湖南点石家装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居众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珠海兴业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金诚建筑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社会服务。

2016年5月25日,湖南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我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作为理事单位,正式受邀参加联盟成立大会。

建筑工程专业培训篇4

摘要:目前建筑施工专业培养的人才应是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以文化课程学为载体,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块、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培养生综合素养,二是以技能训练为突破,从技能训练项目、训练原则、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关键词:复合型;综合素养;专业能力

21世纪是处在信息时代的知识经济社会,对于建筑施工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时除了有学历要求,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市场需求导致劳动分工出现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的转变,技术进步也要求学生应具有综合职业发展的潜力1。并且目前职校毕业生就业面向主要是一些民营的建筑施工单位,规模小,工程项目的人员配备往往不够齐全,因此对建筑施工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是某个单一的材料员、质检员、安全员等,还要具备在工程实施中的技术指导、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沟通能力。因此对建筑施工专业培养的人才,既要训练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灵活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表述能力和一定的组织管理才能。对学生而言,对社会和岗位的适应能力以及在其从事的工作中能否独当一面,将对其能否顺利就业及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改革教学方法和管理机制,强化学生技能训练。”2。现代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具有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这就要求教育者树立通才培养观念,扩大学生视野,建立开放的科技和人文结合的知识体系。积极寻找与人文学科结合,努力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怎样培养复合型建筑施工人才,作为承载主要教育职能的学校一直都在努力地探索。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在教学中也在不断地尝试,以下就是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以文化课程为载体,培养生综合素养

1.增加传统文化课程,提升专业审美品位

职业类学校的教学,一般是以技能教学为主线的,但是技能教学不能是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全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我们选择增设传统文化课程如音乐、美术欣赏、建筑艺术等,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专业审美品位。让学生感受到建造建筑物如同在雕琢一件件艺术品,带着创造美的心态从事建筑施工,将会使学生产生崇高的职业自豪感。

2.设置特色教学模块,提高专业学习能力

大多数职业学校现在都非常注重技能的教学,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也相对文化课、专业理论课要多,比如我们学校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时间比为6:4。理论学习时间缩短,就更加强调理论教学的效率,强调教学的针对性。所以我校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针对本校环境因素和学生学习实际的需求,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文化教学中嵌入专业教学,既不失文化课教学的独立个性,又能使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步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语文中设置了六个教学模块,分别是:古代建筑篇、地方经典建筑篇、西方建筑篇、走近建筑大师篇、建筑励志篇、建筑文言文篇;在数学中设置了八个教学模块:走进建筑中的数学、建筑中的数学美、磁砖铺贴中的数学、建筑制图中的数学、建筑测量中的数学、建筑施工中的数学、拱形中的数学、施工决策中的方案优化;英语中设置了三个教学模块,分别是建筑材料篇、建筑构件篇、建筑施工篇。

在语、数、英学科设置与建筑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其目的就是让文化课为专业课做铺垫,以期能够更加顺畅地进行专业教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又因为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也使学生能以发展的眼光、变通的思维来学习学科知识,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能力。

3.创新文化课堂教学模式,营造专业学习氛围

建筑物的建造过程是多专业、多工种的协调、沟通的过程,作为在施工现场的技术人员,既要领会设计意图,将设计要求转化为施工组织要求,又要指导建筑工人进行施工。因此建立多层次的交流渠道是建筑施工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沟通、组织管理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协调。特别是文化课,应摒弃只注重课堂讲解的单一模式,配合专业课,利用建筑专业的实训设施、设备,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给学生营造交流、协作和创新的学习氛围。

⑴“双师一课”教学法。双师一课教学法,这里是指由文化课老师和专业课老师就涉及到与文化和专业相关内容的章节,共同备课,共同完成某一章节的教学任务。这种双师一课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文化课与专业课相分离的做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双师打造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达到学生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

⑵建筑情境教学法。建筑情境教学法是将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与建筑相关的场景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施工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如数学课教学,可以紧扣专业课程,在讲到平面图形的镶嵌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在建筑施工实训室进行,插入瓷砖的铺设这个情境,在铺设的过程中讲解相应的数学知识。这些做法让学生在实习现场或车间,学练做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⑶工程案例教学法。工程案例教学法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我校为了形成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教学特色,营造专业学习的氛围,在文化课教学案例的选取上,是以工程案例为主。如在语文课上对于语言运用的分析是选取建筑工程合同作为案例;数学中的方案决策这一部分的教学,就着重进行“施工方案的决策”进行教学,运用实际工程中的典型案例——建造一圆锥形仓库用于存储,怎样的方案在技术、经济上才算是最优决策。利用文化课知识解析实际工程建设的案例中,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以技能训练为突破,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技能训练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提高理论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操作技能,锻炼学生的意志,促进其身心发展,为其将来参加工作做好准备。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在技能训练方面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1.设置技能训练项目,提高技能训练的针对性

按照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办学定位和实际情况,设置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训练项目,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我校职业技能培养设置操作类和技术类两个模块(见表1),模拟建筑工程施工的对象、内容、手段、产品及组织,构建仿真的施工环境,使理论教学与职业技能培养相互交叉,形成整体,既传播理论知识,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职业技能项目的设置遵循职业成长和认知学习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入繁,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入手逐步向综合知识、专业技能延伸,通过系统化、过程性的培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形成技能。

2.设定技能训练原则,提高技能训练的科学性

要想通过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就必须坚持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遵循技能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然后根据规律去确定技能训练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然后依据这些基本原则进行技能训练,使得技能训练更具有科学性。

⑴操作技能培养标准化。建筑行业对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大,而技术工人的操作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建筑产品的生产效率,操作的规范性又关乎建筑产品的质量,所以在职业技能培养中应注重标准化、规范性的训练,并努力使其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思维。为此,我校操作类职业技能培养形成如下培养机制:①聘请校外专业人员示范标准操作的过程,并制作视频,供学生反复观摩学习;②制作每道工序的操作标准卡贴在工位上,卡片上注明操作方法和要求,学生按工序标准卡要求进行操作;③根据学生操作中的问题,教师进行指导,多次循环训练,强化训练。

⑵专业能力培养综合化。建筑产品生产具有不可复制性等特殊性,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不仅仅要求技术工人操作规范化、标准化,还要求技术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实现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这就要求本专业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沟通应变、综合运用等能力的培养。如我校施工员职业技能训练设置三项内容:①施工方案编制,提供多种工程资料,学生根据工程资料搜集本地材料、机械及施工技术资料,综合分析考虑后,编制该建筑工程施工的可行性方案,着重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和灵活运用能力;②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提供工程事故案例,学生分析事故原因,制订解决方案,模拟与发包方、设计方、监理方等方面的协调情境,并由学生利用ppt等方式汇报,旨在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应变能力;③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学生分组成立协作小组,综合运用识读施工图、计算工程量、调配材料、机械和劳动力等知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包括进度安排、施工协调等等,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3.建立职业技能评价机制,提高技能训练的实效性

通过职业技能训练评价,可以检验技能训练的效果,促进师生研究技能训练的方法,提高技能训练的成绩。所以适合的职业技能评价机制也很重要。

⑴组织技能竞赛。为了检验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成效,并提高师生进行技能训练的热情,我校每学期都会开展“技能月”活动,在技能月中组织各类技能展示活动、技能比赛,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职业技能的机会,同时选拔技能突出的学生参加市级及以上各级各类比赛。使学生通过比赛检验自己的技能训练效果,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获得职业能力。

⑵组织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为了使学生的技能训练成果得到更好的体现,我校安排学生参加劳动部门、建设主管部门组织的考工及资料员、造价员、施工员等考试,学生可以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也提升了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竞争力。

复合型建筑施工专业人才培养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的重要使命,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必须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开创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生存与发展:能力本位的现代教学思想的基点[J].职教论坛,1996(2).

建筑工程专业培训篇5

学结合”的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同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26号)进一步明确“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作为第一批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近三年的专业建设中,认识到建立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的机制与制度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机制与制度建设,要在由“组织、机制、制度”构成的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下展开,并确保运行有效。

机制与制度建设首先必须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组织机构体系。各组织机构在一个统一的机制下,展开建设工作;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要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长远发展的规章制度,以制度为依据,衡量机制建设的成效,保证机制建设的质量,促进机制的不断创新。因此,机制与制度建设应立足于“组织体系构建、校企合作、教学运行管理、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七个方面。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这几个方面不是各为一体、相互独立,而是紧密联系、互相融合,共同服务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分工合理、渠道顺畅、职责明确”的人才培养组织机构体系

机制与制度建设的有效进行,首先要建立分工合理、渠道顺畅、职责明确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组织机构体系。依托院系,我们建立了“院、系、专业”三级组织体系,确保机制与制度建设的有序开展。

学院层面,由教务处负责,协调其他相关职能处室参与制定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和规章制度,对系部及各专业的机制与制度建设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系部层面,成立由主任牵头,专业负责人、实训中心主任、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人等参与的组织机构,负责学院层面相关机制与制度的运行实施,并对专业层面建设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专业层面,成立由专业负责人牵头,骨干教师、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的组织机构,负责机制与制度的具体运行,并就机制创新与制度建设进行积极的研究探索。

二、建立“深度融合、双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认识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就是全方位地服务企业,谋求校企的深度融合,形成校企共赢的格局。在建设过程中,我院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办公室,从合作企业的选择机制、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等方面着手,形成了以“深度融合、双方共赢”为特色的校企合作机制。

(一)合作企业的选择

针对目前有些合作企业存在合作层次低、时间短、项目不规范等情况,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对合作企业的选择过程做了一些改变。选择一批已经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作为与其他企业沟通的纽带,充分发挥这些“纽带”的辐射作用。通过与这些企业的深入合作,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的员工,实现“订单式培养”。由此,产学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在校实习的职业针对性和技术应用性,提高企业的合作积极性,最终更好地实现工学结合。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经同上海鲁班软件、中建总公司、中冶建设集团、中铁建筑集团、浙江东南钢构集团、浙江中南建设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持久稳固的合作关系,并通过这些“纽带”企业新发展了二十余家新的合作企业,目前,共与九十余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员工培训、订单培养、科研攻关、学生实习等多方面展开合作。

(二)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学校全方位地服务企业是校企合作的动力和源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实现“深度融合、双方共赢”的校企合作目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企业合作动力和校企合作模式两个方面。

1.提高企业合作动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主动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认识企业的文化,利用学校专业多样、教师理论扎实的优势为企业建设出谋划策,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一道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几年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主动为企业服务,无偿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工艺技术难题,按照企业需要开发订单式培训项目,与企业联合申报开展科技攻关项目,得到建筑企业的高度评价。在全方位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企业为我们校内外实训基地软硬件建设提供了大量支持。企业还精心地安排实习岗位,全面周到地安排技术人员指导,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2.探索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校企合作建设过程中,通过多样化校企合作模式相结合,实现“深度融合、双方共赢”的校企合作目的。例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课程开发过程中,成立由建筑类行业协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顾问委员会,多次召开研讨会讨论、交流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信息及趋势、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课程设置及内容的合理性。再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现有工程造价和招投标实训室的基础上,又筑巢引凤,提供潜在资源,与河北新奔腾软件公司、上海鲁班软件公司合作,结合专业机房,建立了鲁班软件教室,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库和潜在的客户目标群;企业则免费提供行业软件,介绍培训指导教师,并承担《建筑工程定额预算》等课程教学及实习指导任务。与工程一线紧密结合的课程学习,切实强化了职业能力培养,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鲁班软件教室还承担对外培训业务,为邢台市各企业培训技术人员50人次,服务了区域经济建设。

三、结合专业特色和行业特点,建立教学运行管理机制

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建设,主要从组织机构、教学机制与制度层面进行。

建筑工程系现有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建筑钢结构技术、建筑设备五个专业。五个专业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专业平台,其他四个专业是优势资源,如工程监理、工程造价、钢结构安装、建筑设备等方面是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通过重点专业的建设来带动这些专业的发展和提高,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目标。

基于此,建筑工程系成立以主任、教学副主任为领导的教学管理组织,在教学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试行教研室和专业建设小组双线运行的管理模式(如图2所示)。这种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由于教师在专业和教研室方面隶属关系不同,以教研室为单位难以开展专业建设、专业教研活动的问题。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学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制订实施细则与相关补充方案,从课堂教学组织管理、实习实训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方面着手,保证教学活动有序运行。同时,还积极进行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如在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机制上,首先根据顶岗实习管理流程图制定了严密的工作方案,将顶岗实习阶段分为计划准备、过程管理、考核评价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均由多个工作环节组成,每个环节有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责任人,有效地改善了以往“放羊”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高了顶岗实习效果。

四、以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为目标,建立与“工学结合”相配套的课程建设机制

(一)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开发”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机制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开发模式,确立了行业企业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建立了校企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模式,并明确双方的角色定位。在课程开发中,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深度咨询,对企业专家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结合教学规律加以吸收利用,但切忌盲目照搬。

(二)系统化设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作为系统工程来考虑。在凸显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素质养成的框架下,以市场调研为基础,以行业企业、学院教师、课程专家为主体,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学内容改革为关键,从设计理念到课程考核形式,从课程标准到课程教学资源与实施条件都进行了系统的设计。

(三)制度化规范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步骤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进行工作过程分析和教学分析,形成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思路,然后通过选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借鉴“六步教学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进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教学实施采取布置任务、教师讲授、分组练习、任务实训、成果展示和综合评价的步骤,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探索“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训练。

(四)将校内外实训基地,作为工学结合课程实施的重要场所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通过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以真实(模拟)的项目为载体,以具体的学习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并按照工作过程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利用校内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场所或校内生产性与仿真性实训基地,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学校专职教师为辅,完成整门课程或课程部分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在学校和企业指导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轮岗完成课程的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职业素质的提高。

五、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一)建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双师型”专职教师培养机制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重点抓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结合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国外进修培训、国内高职师资基地培训/下厂锻炼、学院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的三级培训体系。

此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还根据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培训方式。例如,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教师实践能力培训;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技能水平考试,获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依托合作企业,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培训;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兼职,实现“学校、企业、个人”三方共赢。

(二)建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双师型”优秀人才引进机制

积极引进已具备“双师型”条件的人才,这是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的辅助途径。引进企业中那些博学善讲、既有教师素质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不仅能够满足教学需要,还能够为学校的课程建设带来生机。学院对这些人员在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待遇福利、科研条件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条件,从而吸引优秀人才、优化教学团队结构。

(三)建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兼职教师聘用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在聘请企业教师上基本上都是采取一对一的单聘形式,存在多种弊端。为保证兼职教师能够参与专业建设,顺畅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突破常规思路,通过与企业(如邢台市定额站、邢台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等)合作而不是与个别技术人员合作,实现了与企业共建兼职教师资源库的聘任方式,消除了一对一单聘的弊端。互聘企业依据教学任务的相关要求,统一安排企业资深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工作,并将教学工作纳入其工作范畴,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为校企深度融合奠定了平台。

六、因地制宜,健全、创新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机制

“立足院内、依托院外、相互支持、共谋发展”是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明智选择和遵循原则。除了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规章制度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还结合专业实际,根据建筑行业特点,与企业联合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车间建在企业,企业能工巧匠承担实训指导工作,依据企业、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项目开展生产性实训,形成了“企业入校、校驻企业”的基地建设特色。例如,建筑工程技术综合实训场就是通过长期租赁场地的形式,直接建立在合作企业的生产加工基地,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进行实训,可以非常便利地得到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指导,实训效果很好。

在实训基地管理方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将实训基地进行科学分类管理。配合学习领域设置工种实训室、建筑材料检测中心、综合实训场、工程造价管理实训室。为了实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满足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训练,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于课程,依托实训基地,建设了满足课程需要的理实一体的专业教室。

七、建立院、系、专业三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保障教学质量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学院教学管理机制与制度为基础平台,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对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质量管理特色。

建筑工程专业培训篇6

关键词:建筑技术人员;培训;问题;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3.093

1现下建筑技术人员技能培训工作出现的主要问题

1.1建筑技术人员对职业技能培训不够重视

多数建筑技术人员对社会机构提供的就业培训表示怀疑,他们更多的把业余时间花在娱乐、游玩等上面。一些建筑技术人员思想观念依然迂腐落后,前瞻性不足,只关心眼前的利益,没有认识到强化技能对经济收入的重要性,不肯将时间和精力花在职业技能培训上。另外,建筑技术人员找到一个合适的岗位非常难得,工作强度大、时间长,又是摆在每个建筑技术人员面前的现实难关,让他们放下工作参加技能培训变的更困难。所以没时间进行职业培训或是培训时间太短效果不明显,也是制约建筑技术人员进行职业培训的一个主要因素。

1.2职业技能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质量较差

建筑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出现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脱节的情况。建筑技术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提升自己技能水平。培训教师容易忽略建筑技术人员的接受能力,未能全面的考虑建筑技术人员的个体差异,技能培训多数是学,同建筑技g人员进行互动,教学效果不明显,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并且对建筑技术人员往往只开展电焊等的培训,培训科目少。在专业设置上主要以初级技能为主,而对日益发展的制造业所急需的技术专业却很少。此外,一些建筑技术人员在选择培训内容时更在乎短期收益,经常进行在短期内可以获得收益的项目的培训上,并且自费培训的积极性不强。建筑技术人员多数只在乎从业能力培训,对在城市中生活要求的一般性认识,和对自己的保护等各方面的意识不足。目前的培训资源比较散乱,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建筑技术人员参与培训变动较多,由于个体具备的知识水平、能够参与培训的时间的差异,以及面对培训的态度比较随意。很多因素都制约着培训效果。

1.3就业服务体系尚不够完善

我国建筑技术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尚未健全。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及落实行营可行的培训政策,从法规条例上加强政策的落实力度。积极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培训工作的展开。从整体上看,我国培训制度有所欠缺,不能对现有培训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资源整合的能力不足。培训机构没有城镇用工信息,导致培训项目与市场实际需求脱离,建筑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后就业质量不高,受益效率低,打击了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化运作的就业服务体系。很多建筑技术人员找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朋友介绍,找熟人推荐,不经过就业服务体系,导致培训机构难以获得建筑技术人员的培训需要,无法制定迎合市场和建筑技术人员需要的培训计划,所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培训放在就业服务体系中去思考。

1.4职业技能培训的经费不足

职业技能培训最主要的问题是资金。我国现下施工技术人员培训资金长效机制欠缺,培训资金来源几乎是以政府投入,企业贴补为主。资金投入不够规范化、常态化,资金链的时断时续和投入不足,严重制约施工技术人员技能培训工作的正常实施。培训资金的来源问题大大限制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展开。国内很多用人单位在培训问题上不愿投资,建筑技术人员工资待遇不高,再支付一定数额的培训费,困难是巨大的。这导致一些建筑技术人员虽工作十余年却从未参加过技术培训,职业技能方面未有所提高,一旦遇到企业结构调整或技术升级,便被淘汰出公司。

2建筑技术人员培训的对策及建议

2.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政府要主动担负起支持倡导建筑技术人员参加培训的责任,提倡企事业单位与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的相关培训课程。并且对施工技术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教育,加强施工技术人员的维权意识。此外,积极举办各种各样的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知识教育,提高施工技术人员就业和再就业的能力。对建筑技术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既能增加其谋生本领,提升薪酬待遇,

2.2加强供需对接,围绕市场抓培训

可以通过展开劳务洽谈会,走访联谊知名企业、向经济发达地区派驻办事处等形式,加强劳务对接,积极与外派劳务公司合作,开拓沿海及国际劳务市场。文化水平不高,又缺少专业技能及稳定收入的建筑技术人员,主要对他们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培训过程中,考虑建筑技术人员的实际水平,理论知识要少而精,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对于文化水平较高的建筑技术人员,就可以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培养他们掌握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具有初级职业技能的建筑技术人员,进行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或是技师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保证其高质量稳定就业。对经考试合格的,颁发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培训在加强理论培训的同时更要着重通过现场演示、实地操作等实训方式,提高建筑技术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切实提高建筑技术人员的生产技能和自身综合素质。

2.3健全技术培训体系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建筑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的相关制度,通过各方面的改革和完善来消除制度。督促各级部门形成培训管理的制度和评价体系。针对当前建筑技术人员培训管理现状,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统一制定教育培训计划,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技术人员培训成本。建立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培训管理体系,使建筑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发挥出最好的社会效应。

2.4建设培训资金多元投入机制

建筑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工作中要考虑各个行业的具体要求,明确被培训建筑技术人员的基础水平,再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采取合适的培训内容与形式。此外,建筑企业还需提高员工的工资待遇、改善单位福利和工作环境,避免建筑技术人员频繁更换工作,减少建筑技术人员培训风险。

3建筑技术人员培训的案例分析

3.1江苏以行i需求为导向,积极实施大规模、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

对建筑技术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成果:2015年专业技术人员培训17.6万,技能人员10.6万,农民工19.7万,继续教育19.8万培训内容、流程和重点:

(1)联合开展市县领导干部培训(省厅会同省委组织部):城镇化专题培训、援疆项目建设专项培训。

(2)专业管理人员培训:同浙大联合培养村镇规划管理研修班,并组织管理技术人员前往北大清华参观学习(宿迁市规划局)、邀请知名专家开展城管业务培训(淮安城管局)、自编教材(南通市公积金中心)。

(3)开办多形式的公务员培训,如“南通规划讲堂”(全省各级各部门)。

(4)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包括职称评审系统的使用,国家、江苏省层面的各项高层人才项目申报和资金申请等工作。

(5)实施各类继续教育,截止2015年已培训19.8万人次(江苏省建设教育协会)。

(6)高技能人才培训及多形式组织农民工培训(省建设职业技能指导中心)。

(7)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8)建设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苏州-农民工业余学校信息化建设;开展部分岗位网络教学系统;建设人才网络培训管理整合,目标”一个平台,多个入口(各地市住建委和建设局组织农民工的各项培训)

3.2河北引入标准化理念,确保培训质量

成绩:近五年举办培训班482期,39000多人次(高端培训省厅主导,各地市建委配合)。

培训内容、流程和重点:

(1)开展专题培训:市、县住建系统行业局长及执法骨干培训班和周末大讲堂等专题培训“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

(2)与高端专业培训机构联合办班:如与国家行政学院、全国市长研修学院合作。

(3)着重课程设计,系统改进:按培训主题拟定教学方案和课程设计;加强与业务处室沟通,不断完善方案;面向培训对象,开展调研和意见征询;制定课程需求单,与授课教师沟通。

(4)创新教学方式,突出能力培养:突出能力教学;组织论坛和经验介绍;采取教学互动。

参考文献:

[1]刘平青,姜长云.我国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与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15(09).

[2]谢建社.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06).

建筑工程专业培训篇7

【关键词】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实践建议

一、专业建设背景分析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基本建设规模持续增长,建筑业处于重要战略发展阶段。2009年,宁波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筑业转型发展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全市建筑企业实力不断提升。2014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3714.14亿元,同比增长18.46%,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创新高。建筑业抓住新型城市化战略机遇,依托大桥经济迅猛发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打造产业发展平台,为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途径是非常关键的,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建设进行了实践与思考,供大家参考。

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的实践

笔者所在学校的建筑专业,创办于1985年,主要培养建筑施工基层管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分施工、装饰、造价三个专门化方向,目前在校学生600多人,在宁波地区现有开设该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中是规模较大的一所。其中,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是浙江省示范专业,并且是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的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学校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实习条件改善上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创新岗位群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以建筑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深入探索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人才需求,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从事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确定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施工中员岗位课程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以学校实训基地为依托,将工种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的体验式教学。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学生自主选择岗位方向,借助校企合作的施工项目部环境和员岗位的顶岗实习,形成五大员岗位(施工员、质检员、资料员、安全员、材料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最终达成近距离对接行业企业岗位群的需求。通过实践,所培养的学生成绩喜人,无论是技能获奖还是高职升学都有显著的进步,尤其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工程算量、建筑CaD、建筑装饰等项目中均获得一等奖。

(二)建立岗位群对接模式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以“要用”“够用”为标准,打破原有体系,以工、员岗位的工作项目为中心将知识重新整合,使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行业规范、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在课程中统一起来。通过不断创新,已逐步建立起适合施工过程导向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第1―2学期,学生通过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建筑概论、建筑识图等课程)的学习,形成岗位专业基础能力;第3―4学期,以工种实训教学项目为载体,整合传统的材料、识图、构造、施工、质检等内容,通过项目体验形成员岗位基础能力;第5学期,学生从五大员方向中自主选择学习员岗位课程,并初步形成岗位能力;通过最后学期对接岗位的顶岗实习,强化员岗位能力,达到培养的目标。

(三)构建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

基于员岗位群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理念设计,根据建筑施工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企业的岗位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教学设备和师资条件,同时参照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的课程标准,确定了准行业化建筑工程项目部的评价方式,分为工、员两种。工种课程根据考评标准采取分层分级考核,即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改变原来传统的评分方式,学生每个工种学习阶段可进行工种等级预鉴定,通过初级的同学可以进入中级的学习与考评,学生可以在多种工种选择一项或者多项较强的项目。另外,通过参加全国工种等级鉴定,达到多层次、多工种的考核,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参与评价把关。学生在完成工种岗位课程后,结合自身发展,通过项目部中五大员岗位群中五选一形式,自主选择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方向,进行理实一体的校内外学习。此外,还可以尝试采用员岗位对工种岗位的学生评价方式,不断丰富评价多样性。

(四)打造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建筑专业教师是专业建设的主导者,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素质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但专业教师中大多数以年轻教师为主,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打造一支教学教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更为迫切。以本次重点专业建设为推手,动员全体专业教师主动参与进来,切实做好提升计划,提高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另外积极聘请社会“能工巧匠”和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专职或兼职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充实专业师资队伍。选拔优秀教师为专业带头人为重点培养对象,制定培养目标,通过参加国内外先进的中职教育考察、培训、研修、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挂职锻炼等途径,提升专业带头人的职业能力与素养,逐步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研发团队,主持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课程开发与改革,参与课题和教材的编写,提高专业带头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注重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并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建设,由行业能手、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优秀教学团队,其创新协作能力不断增强,整体的学历、年龄、职称结构日趋合理。团队中多人获得“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宁波市专业首席教师”“专业术能手”和“宁波教坛新秀”等称号,专业教研组被评为当地的“工人先锋号”。

(五)建设工员融合的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是人才孵化中心,应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积极创建以“工”到“员”岗位能力提升相适应的实训条件,形成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部式的实训体系,实行实验实训室规范化管理模式,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基于项目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要求,整合原有的校内实训基地,结合项目化、高仿真、理实一体的要求,调整校内实训基地布局,优化实训项目,提高实训实习效果。在原有的建筑工程实训区,根据建筑工种类别和建筑功能要求,重新优化实训区,划分为施工工艺流程展示区、工艺流程学习区和工艺工种操作区,布置时三个功能区相互穿插,做到教学做合一。

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创建五大员岗位对接的工作室,完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设模拟工作环境,建成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部专业员群岗位,包括施工管理(施工员)工作室、质量管理(质检员)工作室、资料管理(资料员)工作室、安全管理(安全员)工作室、材料管理(材料员)工作室,骨干教师担任工作室负责人。引进建筑企业管理制度,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室的建设工作,聘请相对应的优秀技术人员和专家进行业务指导,创建企业五大员工作室必备的实训设备和教学条件,引入工程项目必备的软件系统(如操作软件和仿真系统),进行真实项目化教学,实现学生从单项能力到综合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上岗能力的培养,并着力打造工作室牌子,提高地区知名度,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并成功评选为浙江省示范基地。

三、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的发展建议

目前,建筑施工技术日新月异,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程度有限,且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更好地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建立以教学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建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提供帮助,为专业发展提供咨询与指导。通过对本区域建筑行业企业的调研,基于区域建筑行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强化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以工作项目进行编制,把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和建筑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融入教材编写中,根据岗位群的课程标准,整合基于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训课程教材。丰富与之配套的专业数字化教育资源,构建数字仿真、信息模拟教学等新的教学平台。利用构建仿真的工作场景或仿真软件进行理实一体教学,使学生通过真实角色进行仿真的协同工作数字化仿真实训,容易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二)提升教学团队和专业辐射效应

虽然教学团队取得不俗的成绩,但是由于专任建筑教师总量不足,转岗教师占建筑专业教师的比例较大,所以工作相对集中在部分骨干专业教师身上,任务重,事情多,如何调动和发挥骨干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团队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我们团队建设应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导师制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助推中职教学改革,有助提升整体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借助企业、行业专家指导,以优秀教师作示范引领,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能够激发专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有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建设岗位群对接的校外实习基地,知名建筑企业为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实习基地技术骨干为指导教师,通过企业岗位的真实锻炼,提高顶岗实习率和实践能力,逐步扩大专业辐射效应。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专业培训篇8

关键词:课程训练;实训基地;实践教学

abstract:trainingpracticebaseconstructionandpracticeofteachingresearch,knowledgechart,buildingmaterials,mechanics,measurement)corpusisakeyprojectofteachingreformofhousingandurban-ruraldevelopment\"architecturalengineeringtechnologyprofessionaltrainingbaseconstructionplanandpracticeofteachingresearch\"thetotalunderthetopicofcorpus.SinceJanuary2011thetotaltaskstartlater,inJune2011tomay2012toformthecoursetrainingpracticebaseconstructionandpracticeofteachingandresearch,knowledgechart,buildingmaterials,mechanics,measurement)corpusstudy,formsthroughsummarizedinthispaper.

Keywords:trainingcourse;practicebase;thepracticeteaching

中图分类号:e2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04-0000-00

一、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1.专业基本情况

据2010年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开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校已达540所(包括本科和高职院校),在校生22万余人。这些数据表明该专业是在市场需求下发展势头良好的专业。根据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国22个省53所高职院校的调研结果表明,近年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个学校的建设情况差异很大,校内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落实的比较好的主要是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和以建筑类为主的高职院校,而对于其他高职院校开办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30%的左右的院校校内实训基地不能满足专业的需要,不能完成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规定的实训项目和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个别院校根本不具备实训基地,也不开设实训项目。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与实践教学研究就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2.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根据对国家高职示范校及骨干校的重点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其结果基本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建施工类专业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基本要求。课程设置如下。

普通教育内容:

思想与道德教育;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等。

专业教育内容:

(1)专业基础理论:数学、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测量、建筑施工、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2)专业实践训练:工种实训、建筑材料检测、测量实训;施工图会审、招投标与合同、施工技术管理、技术资料管理。

拓展教育内容:

主要是为了适应学生就业专门化需求而设置,主要涉及部分土建工种操作实训、建筑结构设计实训、建筑节能施工和特殊构造实训等内容。

在非建筑类高职院校开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专业实践训练内容开设的较少,而拓展教育内容基本不开设。

3.课程训练(识图、建材、力学、测量)实训基地现状

课程训练实训基地建设及实践教学研究(识图、建材、力学、测量)子课题,主要研究对象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理论教育中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及测量四门课程。通过调查发现在建筑类高职院校中建材、力学这两门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比较好,基本能够满足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规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而测量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稍显薄弱,识图课程实训基地的建设由于课程的特点各个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差异较大。

二、调研分析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正处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过渡阶段,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很快,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很大。建筑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数最多,分布地域广,主要从事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活动。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建设任务量仍然逐年递增,建筑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仍将持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建筑业仍有400万技术人员的缺口,尤其是基层技术应用与管理岗位的缺口占很大比重。鉴于以上形势,各高职院校争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方面解决了部分高职院校招生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2.各学校课程实训及实训基地基地建设差异的原因

通过对全国高职建筑类院校和非建筑类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尤其是近5年内新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院校的调查,结果表明各院校间在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上差异很大。分析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经费和场地短缺

高职建筑类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本上都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开设时间长,有历史积累也比较受重视,尤其是国家示范校和骨干校在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上投入较大。而非建筑类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般不是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从资金上和场地上都得不到满足,因此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薄弱。

(2)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认识不清

近几年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校,由于是根据市场需求仓促上马的专业,在师资配备上不尽合理,一方面是原有其他专业转过来的老师和引进的应届毕业生,另一方面有很多学校采用临时外聘的方法解决教师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客观上造成了专业内涵建设上的缺陷,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中课程设置以及专业培养目标上都存在偏差。

(3)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缺乏经验

由于一部分非建筑类高职院校和近几年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院校在专业建设上欠账较多,实训基地建设经验较少,这也是制约这些院校课程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因之一。

三、思考建议

面对当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现状,我们认为,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某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如师资结构、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投入等),将会严重影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的整体水平,也会制约我国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和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建筑工程专业培训篇9

【关键词】中职院校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建

【中图分类号】G712;tU-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12-01

引言

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能直接反应学生对相关建筑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体现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就对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建进行了探讨,为实践教学的规划和建设出谋划策,以期能不断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一、明确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的目标

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为了树立实践教学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为建筑行业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所以实践教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能力,如工程定位放线的能力、分项施工工艺要求及质量验收的能力、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能力、组织现场施工的能力、处理施工中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分析常见质量事故原因的能力等;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管理能力,如编制建筑工程招标和投标文件的能力、编制工程预决算和进行合同管理的能力、进行工程审计的能力等。依据这些建筑专业工作能力要求,中职建筑专业教育应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

二、制定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制定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起来,建立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的教学计划。当然,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以中职建筑专业培养目标为前提和基础,遵循实践教学的一般规律,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在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加强与建筑行业相关企业的交流与联系,调查建筑行业的市场发展动态,把握建筑行业整体发展的方向,严格依据社会以及建筑行业的需求来制定相关的时间教学计划,并完善中职建筑专业教学大纲体系,彻底改变传统的繁杂的理论教学,及时的更新教材,丰富实践内容,从建筑结构基础知识、工程质量、分析管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出发,建立具有针对性的适用于中职专业实践教学的完善的课程体系。例如,针对建筑施工技术以及工程测量和工程管理方面的实践教学,需要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要求,丰富实操内容,及时的删减一些过于理论化的课程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

三、规划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

中职建筑专业实验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种类型,其中校内实训基地由专业的实验室、施工模拟室、施工设备以及器具展示区、施工技术练习区以及施工演示区等等,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并辅助以相应的施工项目多媒体演示,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整体的认知,对具体的施工方法、组织以及施工管理的措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便于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建筑专业技能。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学习,熟悉建筑行业工程项目一线施工环境,在实践学习中逐渐的完善自身的建筑专业知识和技能,锻炼自身的建筑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使得中职院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人才需求相吻合,不断的改善实践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综合型的建筑行业专业人才。

四、加强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整体效率,所以,加强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一方面,需要加强建筑专业教师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提高教师整体的教研以及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建筑专业教师相关的专业实践技能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的专业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让相关的实践教学教师深入工程项目实践,接受建筑企业专业的技能培训,或者是聘请建筑行业有关的技术人员和专家来学校开展专业研讨会,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当然,还可以通过聘请企业教师来充实中职建筑专业教师队伍,通过企业教师与建筑专业专职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坚强理论与实践在教师队伍的融合,为中职建筑专业培养出一支“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求。

五、完善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机制作为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的评价准则,无论是对于中职建筑专业的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实践教学评价机制需要充分结合中职建筑专业的特点,将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论文答辩、课题设计以及基础知识和工艺技能等各种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引进社会评价、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等综合评价机制,以全面的评定实践教学的效果,保证实践教学评价结果的公平、公众、公开以及合法性,便于依据相关的实践教学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促进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

六、结语

综上所述,创建科学合理的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按照具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开展教学工作,顺应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满足行业市场人才需求,全面的培养实用型建筑专业技术人才,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长期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毕丽红,战启芳.谈精品智能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1:20.

[2]王晓冰.浅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学时代,2014,14:20.

[3]张云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3,02:79-81+270.

建筑工程专业培训篇10

关键词:教学体系基础建设依托行业落实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建筑装饰专业也逐步明确了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培养面向装饰行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学校教育改革必须服从这一目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区域经济、行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深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加强管理,形成特色,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能适应未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学校的教育事业才能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高职高专教育中的建筑装饰工程专业是一个艺术性与科学性结合紧密的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主要培养方向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内设计和效果图表现能力,适应建筑装饰生产一线需要的建筑装饰施工和管理能力的综合型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而目前的教学模式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虽然也穿插有参观、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但均不够深入,与现实工作场景毕竟相差甚远。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学到知识技能,而知识的应用技能、操作技能及职业综合素质在课堂内是永远也学不到的。这一模式必然造成学生技能的缺乏,从而影响市场竞争力。

就此,我校建筑工程系在不断探索,找准专业定位:持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把强化专业应用技能,培养良好的岗位职业能力视为高职高专建筑工程专业的唯一目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深化改革,谋求发展。

一、深化教学改革,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是发展的基础

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以及培养过程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体制的基本依据,也是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具体体现。我系在制订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时,以调研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知识结构分析确定课程体系编写专业培养方案专家论证制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专家论证定案程序为基本思路,先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走访了学校所在地的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装饰公司、南阳市建筑总公司、南阳市宛城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业之峰南阳分公司等几家大型国有企业及私有的有市场优势的小型企业,充分了解建筑装饰业的人才市场需求,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得出建筑装饰工程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员,扩展的岗位群为设计员、预算员、质检员和监理员;分析职业岗位能力如图1示;对应知识能力结构分析如图2示;最后围绕能力培养把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是通过三个模块、四个层次来构建。三个模块是指知识技能实训、操作技能实训和技能证书实训。知识技能实训是指学生通过实训熟悉或掌握基本理论的一种实训或实验,如:各种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操作技能实训是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实训,如:建筑装饰施工各工种基本操作技能;技能证书实训主要是学生通过考核取得各种证书的实训,如:CaD证、预算员证。四个层次主要是指基本技能实训(建筑识图制图实训、美术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等)、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建筑材料实验、构成艺术实训、房屋构造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等)、专门技能实训(表现技法实训、室内设计实训、装饰施工实训、装饰工程预决算实训、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和综合技能实训(毕业设计、模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等)。在学时分配上,实践教学学时占总理论教学学时的44%,而理论教学学时还包含了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等基础课,从而加大了专业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时间。

在课程体系安排上,构建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岗位能力训练,确保实践能力训练不断线:第一学期进行整体感觉认识实习、《制图与识图》和《美术》集中周实训;第二学期进行《建筑材料》认识与实验、《装饰CaD》和《构成艺术》集中周实训;第三学期进行《民用建筑构造与装饰设计》课题设计集中周实训、《3DmaX计算机辅助设计》集中周实训;第四学期进行《室内设计原理》《装饰表现技法》、《pS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计集中周实训、《装饰施工技术》常用岗位工种操作实训;第五学期进行《室内设计原理》、《建筑装饰预决算》、《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课题设计集中周实训;第六学期进行毕业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同时,保障计算机技术应用和学习不断线:第一学期开《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第二、三、四学期开《建筑装饰aUtoCaD》、《3DmaX》、《pHotoSHop》;第三、四、五、六学期应用计算机知训进行建筑装饰构造设计和室内设计;第五学期进行施工组织、管理和预算应用软件学习;第六学期利用计算机进行毕业调研、毕业实习、模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和毕业设计。针对核心课程,在学时分配上理论和实训各半,有些主干课程更偏重实训部分,例如:《CaD》、《3DmaX》和《pS》理论均不超过36学时,而实训则均占40以上学时;《室内设计原理》理论占80学时,而实训占3周至少90学时;《装饰施工技术》理论72学时,而实训140余学时。另外,应紧跟市场,紧跟社会,拓宽专业知识面,以便更好适应社会,附加如《监理概论》、《施工项目管理规范》等课程,穿插《三法一条例》、《安全法》等工程建设相关法律;《建筑设计规范》、《结构设计规范》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专业规范知识;并进行安全、组织、预算、管理等案例或名人专家讲座,尽可能与社会接轨。

教学体系的科学合理安排主要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专业技术不是考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理论知识一般掌握就行,主要是学会应用,只要通过了生产实践中的考核,怎会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也只有在生产实践中考核合格,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加强基础建设,为培养基本技能创造良好的保障条件

首先是建立一支具有特色的师资认伍。教师是教育的先驱,办学特色的首要条件是以师资队伍为中心的人力资源,课程的开发和落实都要靠教师,师资队伍代表学校的力量和水平。只有结合工科教育的要求和特点,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实力较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有效地传道、授业、解惑。我校建筑工程系已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的占50%以上,最终要求达到80%。

其次是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养成。因而,在能力培养上,应注重环境的建设。根据专业特点的要求,为满足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系除相继建成建材实验室、画室、模型制作室、装饰构造展览室、建筑装饰工程综合实训室、计算机应用操作实训室、塑钢门窗加工实训室等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的实验实训室,满足了正常的实践性教学;还设立了南阳市嘉年华装饰工程公司,对外承揽业务,由我系教师承担公司的设计与施工指导,并为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是我系产学结合、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

建筑装饰工程专业各课程的教学均可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社会交往仿真情境,边学边做,现场模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经反复练习,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方面得到发展。另一方面,为后期向实战型现场转变典定了基础,既培养了学生的市场运作能力,又避免了单纯消耗性实习的弊端,节约了大量的实习经费。

三、服务行业,依托行业,强化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经验告诉我们,发展高职教育不能离开行业的参与和支持。高职建筑装饰行业的人才培养业务规格,主要是要使学生掌握有关装饰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施工控制和项目管理方面的原理、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专业基本原理、方法、单项技能等,均可以在校内通过讲授、实验、实训完成,而施工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到建筑工地进行。我们利用所在区域的优势,与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四公司、南阳市建总公司、北京业之峰南阳分公司及南阳市地方的私营、民营公司等单位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些企业为学院提供人才需求的种类、规格、数量,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行业主管部门及时提供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国内外发展动态,使学校及时掌握行业发展信息。企业同时为学校提供有实际经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作为我院的兼职教师,他们除了从事专业教学、实习指导外,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的建设和修订(2002年以来,已有2名装饰行业的高级工程师固定为我系服务,从事教学等一切活动)。学生在这些企业的工地顶岗工作,在工地技术管理人员和实训教师指导下进行施工员、质检员、设计员、预算员、技术员等岗位的实训,真正走出课堂,走进岗位,真刀实枪的干起来,从而受到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岗位技能训练。真实环境下的真实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项目中的设计创新、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经过职业规范化训练,完成关键能力的培养,达到完成职业道德素质和企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目的。另外,这不但解决了学生实习问题,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学和生产的结合;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从事工程实践的现场,为培养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提供了条件;有利于产业技术人员和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交流;又使科技人员能够及时地接触新知识、新工艺。

四、建立、建全各项管理制度,抓落实,促实效,确保技能的实现

第一,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确立教学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实行目标责任制。建立建全检查监督机制,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上有系主任主管,下逐层设立实训中心主任和各部门负责人,任课教师也列为目标责任人。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建全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学生各项技能的培养、考核扎实到位,达人人考核成绩合格。

第二,在校外实训基地,引入现代学徒制,通过签订学生培训合同或协议,在企业内设立组织教学的专门机构,负责制定实习计划、实施、监督、检查与整体协调,实施教学目标标准化管理。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基地后,按所制定的培训计划和实训教学任务书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要有详细的实习日记,实训结束时由企业及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给出评语。对于成绩不合格者,将继续实习,直到合格。否则,将不得毕业。

我系紧抓两项制度的落实,一方面确保技能得以实现,同时,还轻而易举的考取了建筑工程专业相关的各类岗位证书,为后期就业提供了绿色通道和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