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村金融行业调研报告十篇农村金融行业调研报告十篇

农村金融行业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8:19

农村金融行业调研报告篇1

以经营品质的全面提升增强农行在县域市场的示范引领作用——对提升县域农行市场竞争力的调查与思考

通胀紧缩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路径探析

完善现行信贷业务流程的思考

对基层网点储蓄存款、基金、保险和自主理财产品销售与协调发展的调查报告

对对公业务营销组织体系建设及营销能力提升的调查与思考

浅析产业链融资及其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问题

激活优质客户资源战略路径的思考

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是欠发达地区农行提升经营品质的理性选择

对黄冈农行县域法人贷款客户流出情况的调查报告

对提升县域农行在农村金融市场引领力的调查与思考——以农行罗田县支行为例

小业务撑起了大经营——农行浠水支行业务经营情况调查与思考

以供应链金融模式服务农业产业链发展——对农行黄冈分行“三农”信贷创新的调查与思考

农户小额贷款操作流程与运营模式的实践分析与思考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非现场审计探讨

做好信贷审查“五部曲”提升信贷资产发展品质

电子银行业务法律风险及防范策略思考

农村金融服务:atm能否补位——以农行黄冈分行为例

基层农行电子银行渠道建设思考

农行团风支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基本做法

建始县中医院

坚持求真务实

推进武陵地区区域金融合作发展的研究报告

把握战略机遇做好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金融服务

关于做好金融服务积极支持黔江经济发展的思考

新经济态势下的县域经济与农业银行经营策略——以湖南省怀化市轄县域为例

提升恩施农行价值创造力的思考

对湘西州商业银行困境与出路的解析

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风险控制的警示及应对措施

发展低碳金融业务推动增长方式转型——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农行业务经营转型的思考

低碳经济时代金融支持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发展路径选择

湄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金融服务工作试点启示

县域农行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对农行张家界分行县域业务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发展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思考

浅析县域农行服务“三农”及风险防范

试论农行业务发展中的理性营销问题

增“动力”添“活力”挖“潜力”农行遵义分行保险业务发展迅速

做强保险业务提升价值创造力

对后危机时代农行信贷经营思考

好的班子要有“五气”

把握本质内涵着力客户建设

深化服务“三农”“3510”发展规划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域农行资产“空心化”现象成因与对策的研究报告

当前中间业务发展态势与建议——农行湖北分行营业部中间业务发展调研报告

现行考评体系传导执行特点、问题及对策——农行湖北分行绩效考评调研报告

零售业务实现跨越式大发展思考

如何运用金融工具规避贸易性汇率风险

在完善与创新中发展——对农行武穴、罗田支行惠农卡及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调查

县域农行服务“三农”及风险防范思考——农行英山支行服务“三农”及风险防范调查

在服务“三农”中创造价值

对小额贷款发展与风险管理的思考

贫困山区农行资产营销调查与思考——以农业银行浠水县支行为例

如何迈出职业生涯第一步——给新入行大学生的一席话

与农有缘

当前资产业务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股权质押贷款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如何当好支行行长

农村金融行业调研报告篇2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求;调查;江苏泰州

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在建设领域、建设目标、建设方法、建设内容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内涵和指向。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具有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特定时期发展战略需要而采取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方针导致了农业和农村在一定时期内没有能够得到足够的发展,在经济转轨和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不仅面临世界各国农业和农村建设所面临的一般性问题,更需解决由于具体国情和特定建设路径所导致的特殊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充分表明先进的金融制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构建先进的金融运行方式,其首要前提是调查清楚中国的实际国情,研究当前农村金融制度的基本状况、存在的制约性难题,在此基础上分析具体的原因以及造成这种原因的深层次因素,从而为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提供先验性的原始资料。

江苏泰州位于江苏省中部,承南接北,同时该城市也是长三角经济圈内的重要城市之一,该城市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地理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泰州作为具体的个案研究对象,不仅可以从微观角度挖掘出农村金融现状中存在的一般问题,同时通过对较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的考察还可以提炼出可资借鉴的做法,而针对泰州农村金融运行中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对当地还是对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实践也都将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本调查报告将以泰州作为基本调研对象,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构建数据基础,提出初步的理论解释。

一、对泰州地区农村金融供求现状的基本调研情况

(一)调研设计及说明

本文所依据的数据来自于2009年7―9月份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对泰州近100个自然村进行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具体情况如表1、表2、表3所示。调查共收回农户问卷485份,其中有效问卷378份,有效率77.9%,涉及到泰州四市两区的30个村,对农户基本信息的调查包括农户基本金融行为、信用状况、金融意识、融资需求以及实际的融资状况等方面的内容。农户样本选择的依据为:第一,在保证四市两区都有一定分布的前提下,对农业比重较大的乡镇进行重点调查;第二,在具体乡镇的选择上,其随机性主要通过对相关地区调查员的随机选择来实现;第三,选定调查员后,由其所在乡镇和所在村随机选择有一定差异的农户群体进行入户问卷调查。

(二)样本农户金融供求情况特征

1.农户融资需求日益多样化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经济形态的多样化,农户融资需求多样化的特征表现较明显,从实际调查的样本农户来看,融资用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从表4可以看出,资金需求用途中,农业生产等涉农方面仍然居于首位,子女教育、就医、房屋修建、投资等用途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农户的融资需求显示了生产和生活的双重特性。从借款来源渠道来看,来源于银行和农信社的借款主要用于发展农业(25.5%)和投资(24.3%),建房用途和孩子教育费用的用途占比分别为14.1%和11.2%。

2.贷款需求较大,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提供充足的资金贷款

从调研反馈情况看,农户贷款需求较大,约占样本农户的35%,约有23.7%的受调查农户认为需要银行或农信社的贷款,但正规金融机构并不能满足生产用途和生活用途的资金需求,其中,看病、建房等生活型资金主要来源于亲戚朋友。根据调查,能够从银行和信用社获得资金的农户比例不到60%,农村信用社是农村正规金融的主要代表,也是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取得资金的主要渠道。正规金融机构的供给不足必然会导致农户在存在资金需求时转而求助于非正规金融机构,如亲朋好友等。

3.借款期限多为中短期

在问卷调查的82笔借款中,期限在1年以下的占到了18.6%,期限在1―4年间的为63.5%,4年以上的占到了5.3%,银行和农信社发放的贷款大多为3年以下,而来自亲朋好友的借款则期限较长。长期借款中,用于投资型工商业生产和建造房屋的比例约占50%,医疗、子女教育及其他用途约占30%。从这一调查数据来看,除了工商业生产所需资金周期较长外,子女的教育投资对于农户来讲也是长期投资。

4.农户融资成本差别显著

农户融资成本一般包括利息和其他费用,从调查的实际情况看,融资成本最低的借贷方式为向亲朋好友借款,也可以认为,非正规融资渠道的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从正规金融渠道来看,农户的融资成本不仅包括了利息支出,也包括为争取到贷款而付出的额外费用,构成了农户的隐形成本,因此有部分农户面临两难的境地,即大额的融资款无法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取,而要从正规金融渠道取得长期大额借款又面临着较高的额外费用。此外,农户对农信社的服务评价也可以印证这一调查结果,受调查农户中,对农信社服务表示满意的占到了51%,而对其不满意的则占到了12.5%,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需要额外费用才能获得贷款。此外,贷款过程效率较低、服务品种少也是评价较低的主要原因。

5.农户融资能力差别较大

调查表明,收入较低的农户其收入来源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而这部分农户由于其收入较低,收入不确定性较大,对资金的需求更为迫切,但由于农业生产的先天弱质性以及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等因素,这部分农户收入相当不稳定,这也导致正规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如果要获得资金,只有向亲朋好友借贷甚至借取高利贷。而收入来源多元化的农户,如收入中既包括农业收入也包括养殖业收入或是自办企业收入的农户其借贷能力则相对较强。一般来讲,贫困型农户从农信社贷款比例占其全部借款的5.34%,而小康或富裕型农户该比例达到了10.56%。

二、调查分析及总结

(一)调查结论

根据以上对泰州市农户融资行为调查的统计分析,本报告得出以下结论:

1.信用社是农村最重要的正规金融组织。尽管在具体实践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受调查农户普遍认为在正规金融机构存款的安全性最高,贷款额在农户的各种借款来源渠道中占据着很重的比例。

2.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具有普遍性,相对正规金融来讲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从借款金融看,农户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的融资超过35%,而从借贷发生的覆盖面来看,非正规金融则超过65%,其中亲戚朋友渠道是选择最多的借款方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非正规金融融资的比重在增大,出现了更多的农户由向亲戚朋友借款转向私人放债者获取借款、无息借款逐渐转向有息贷款的趋势,非正规金融展现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3.从农户借贷资金的用途看,主要用于农业生产投资,但工商业经营、子女教育和医疗支出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当前正规金融渠道仍然过于单一,难以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农村金融产品种类也相对缺乏。

(二)基于调查结论的政策建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农村现代金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从调查结果看,当前农户融资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渠道的资金投入。因此,解决融资问题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步骤。为此,本报告拟提出如下建议:

1.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消除农户融资的制度。尽管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决定了应由中央政府承担农信社的历史包袱问题,但从地方来讲,微观层面上的改革可以也必须有所作为。就贷款手续而言,可以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利用现代电子技术简化审批手续,缩短贷款期限。就农信社本身而言,可以着力提高农信社的信息透明度,提倡实行股份制改革,增加农户参股等等,以达到增强外部监督的目的。

2.鼓励正规金融机构制定差别化和个性化的金融支持政策,增加融资政策的针对性。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性,制定出能够满足不同类型融资农户的金融政策是十分必要的。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收入水平和区域的农户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对资金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金融机构所制定的贷款政策应该尽可能地多样化和个性化,如果仅是出台一刀切的相关政策,其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

3.进一步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信用担保体系,降低担保风险。在调查过程中,调查者发现收入较低的农户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而导致融资更为困难。因此,必须建立覆盖面广的社会征信体系,营造良好的信贷环境;可以尝试建立农户信用档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正规金融机构缺乏对农户基本信息的了解也是其不愿意放贷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能够建立有效的农户信用档案,增强信息透明度,不仅可以降低金融运行风险,而且可以增大金融机构的贷款意愿度,从而使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从根本上得到优化,各类金融机构也才愿意开拓农村市场,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单一这一结构性问题也才能得以解决。

4.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还必须着力构建多层次的信贷服务体系,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和民间融资等非正规金融机构渠道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应该互为补充,农村金融的发展既要做好正规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也要构建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的外部条件。

5.要积极培养既熟悉地方经济情况又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本土高级金融管理者,优化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人力资源环境,同时更要在农村大力宣传诚实守信的现代信用文明,以农户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其进行必要的金融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的金融素质。

6.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地区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可以较好地解决区域内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问题,具有正式金融机构不能替代的功能,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构建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周爱文.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的若干思考[J].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

[2]王国红.湖北省农村非正规金融调查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7(9).

农村金融行业调研报告篇3

回顾大理金融发展的历史,其核心就是金融制度的变迁史,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大理州的金融史既是金融创新的历史,同时又是一部金融监管的历史,它总是在创新中发展在监管中不断前进的。

一、落实执行稳健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一部金融发展史也是一部金融发展的协调史,金融协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不协调制约和干扰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渐明显,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与之相伴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作为地方金融机构如何应对这种挑战,趋利避害是摆在人行大理中支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促进信贷社会效益实现

在多年的金融发展中,人行大理中支突出工作重点,立足实际,与时俱进地创新和改进信贷政策实施方式,积极督促和指导金融机构不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支持全州重点项目、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特别是在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主动、灵活地调整工作思路,结合大理州“生态优先、农业稳州、工业强州、文化立州、旅游兴州、和谐安州”的战略目标,持续保持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切实提高货币信贷政策的导向力。

一是围绕“三农”,及时发放支农再贷款,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实力。近3年来,人行大理中支支农再贷款限额155.69亿元,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163.05亿元,同比增加8.04亿元,增长5.9倍,使用支农再贷款的机构由去年末的3家增加到21家。二是建立完善制度性监测机制,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民贸民品生产等贷款的监测,不断促进信贷政策发挥社会效益。近五年,全州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余额20.66亿元,同比增长1.2倍,其中贷免扶补贷款余额15.52亿元,同比增长1.17倍。助学贷款余额189.80万元。十一五期间,累计审核民贸民品贷款7830万元,贴息51.8万元,责成金融机构清退多收的3.3万元贷款利息。三是结合大理州作为林业大州的实际,中支对辖内金融机构提出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举措。同时,建立了林权金融服务联席会制度和推进会制度,推动林权改革发展,促进国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近几年来,大理州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0.41亿元,同比增长1.17倍。四是联合出台了《建立完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服务机制的意见》,推动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和个私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解决融资难问题。

(二)切实履行中支对外职责,巩固基层央行权威地位

大理中支与当地党委政府、经济综合部门、银监局、执法机关等部门不断完善信息、数据共享、工作往来平台,坚持与州级商业银行工作联系和定期约见制度,加强对外沟通联系。继续利用金融联席会、金融运行分析会、项目推介会、专题座谈会、定期向党委政府汇报金融工作、列席州政府常务会等载体,适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金融运行情况,提出经济发展建议,向金融机构提示经营风险和意见建议,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传达和实施。通过牵头组织重要活动、会议,协调金融具体事务,召集金融系统负责人联谊等方式,营造了人民银行与政府、银监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系统之间和睦相处、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人民银行在金融系统和地方党政中的话语权、地位显著提高。

在此基础上,注重整合调研课题资源,突出金融调研工作实效。在调查研究中,人行大理中支尽可能地注意到各种方法的综合。一是历史比较分析,注意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多样性;二是新经济史的研究方法,理论与历史的统一,以理论为工具,以历史为依据,写出理论性来;三是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提示金融结构与金融功能的关系,结构变动,功能也变动。因为,金融发展的结构上的原因常常是金融变迁的原因;四是从经济发展的视角,研究金融发展的历史,融入到经济的大背景来分析,让人们看到金融和经济的关系。大理中支在制定调研计划、整合调研资源的基础上,统筹安排时间和人员,深入基层,做好调研工作。近五年,上报政务信息专报690期,被成都分行采用352条,昆明中支采用585条;被州政府采用620条,采用累分居全州部门第二,被省政府采用134篇。对稳定物价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建议、大理州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动县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调研报告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行长调研报告《大理州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调查》、《对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思考》被分行采用,并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

同时,稳步推进“两综合、两管理”,创新实施双向评价机制。中支创新“双向评价法”,即对外要结合发现问题对被查单位执行金融法律法规和人民银行制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把握风险点和监管重点;对内要对照发现问题审视人民银行自身日常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升管理和服务质量,建立“双向评价”机制,有效发掘和促进检查成果转化。

(三)落实“一个创新、两个建设”,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发展

一是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深入贯彻全省金融服务“三农”、“一个创新、两个建设”工作精神,在洱源县为农村支付体系建设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了大理州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贯彻意见,州政府印发全州实施。中支总结大理市、南涧、永平、漾濞县等地创新试点工作经验,积极探索开展了以“两权一宅”(即林权抵押贷款、经济林果收益权抵押贷款、宅基地上房产抵押贷款)为主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以农村信用社推出的“背包银行”为主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南涧县在全国首发经济林木(果)权证,并依托权证推出了抵押贷款产品。南涧县联社已累计发放经济林果权证5670本、授信130户、金额5568万元,实际发放贷款127户、6680万元。大理州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经验在全省林业金融服务会上做了汇报交流,在《金融时报》、《大理日报》等媒体刊载。南涧县“两权一宅”贷款金融服务经验在《大理日报》刊登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起到了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荣获2009年度云南新闻一等奖,并在2010年的全省经验交流会上交流。二是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中支以巍山县为试点,以惠农支付服务点为重点,推动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设,目前,南涧、祥云、漾濞、宾川、巍山已审查设立惠农支付服务点153个。三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果。将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试点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结合,创造性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做好全省唯一的州级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建设试点工作。同时简化贷款手续,提高贷款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

二、全面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金融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人民银行不仅要探索国内金融改革发展问题,更要加快对经济发展的研究。这是历史赋予人行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研究经济工作对其历史进行客观全面和准确地了解,去寻找一条适应大理实际情况的经济发展道路进行调查分析,获取更多的第一手历史性、风险性的对比研讨资料,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大理州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持续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下,暴露出将经济建立在“产业链最低端”带来的脆弱性和波动性。针对全州在农业结构特别是品种、品质结构尚待优化,需要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步伐,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实际,大理中支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动支付结算体系建设,提升支付结算服务质量

在具体工作中,人行大理中支规范结算账户业务管理,组织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开展了资格考试,发放《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办理资格证书》835本。严肃支付结算纪律,对工行7个支行进行了支付结算执法检查。开展了对新设金融机构加入支付系统的准入考试和现场核实。加强账户审批管理,全州共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12422户。会计集中核算、大小额支付清算、大理市同城票据交换清算、支票影像交换等业务系统高效安全运行,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处理各项业务,确保资金安全。办理支付清算业务122万笔,5940亿元,同比增加432亿元。推动信用卡建设,在大理市发行了全省首张将居住证与银行卡(牡丹卡)结合为一体的复合型借记卡:居住证(卡)。认真履行经理国库职责,顺利完成各项收支任务,经理国库167万笔,收支847.00亿元。财税库银财政非税收入横向联网正式实施,审核参数近39000条,并实现全部成功导入,提高了国库电子化核算的管理和监督水平,国库部门连续13年被省会以上表彰为先进集体。

(二)提高科学规范管理能力,努力做好货币发行工作

发挥大理中心支库对滇西片区的辐射作用,做好发行基金供应预测,合理摆布调配,保证货币供应。累计投放发行基金779亿元,回笼503亿元。从昆明中支调入发行基金10.92亿元(12次),调入县支库30.9亿元(17次);各地州中支从大理发行库调出168亿元(71次);调入203亿元(48次)。配合公安机关和金融机构加强柜面堵截收缴工作,收缴假币273万元。大理钞票处理中心每天清分机清分钞票约1840捆,实际运行1730天,共清分340.5亿元,联机销毁1416亿元。规范库房和发行基金管理,坚持查库制度,确保全年安全无事故。

同时,进一步转变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加大外汇管理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各项工作任务较好完成。近五年,全州结售汇总额89,100万美元,同比增加2821万美元,增长23.2%。顺差28718万美元,同比下降26%,符合总局减少顺差的要求。

(三)搭建金融数据共享平台,提高金融统计信息质量

当前,大理金融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金融业改革发展工作任重道远,机遇和挑战并存。在新形势下,建立大理州金融统计标准化协调机制,完成对村镇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统计标准化验收工作。与大理州金融机构签订数据共享协议,实现金融统计数据信息业内共享。按时大理州、市金融统计月报。完成对12个县农村信用联社将新增存款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以及涉农贷款数据的清查工作。强化征信管理职能,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企业信用评级实现零突破,对祥云县龙云经贸有限公司进行了企业信用评级,获得2a级认证,是云南省获得2a级以上认证的2家企业之一。许可发放贷款卡492户,年审贷款卡2120户,受理信用报告查询312户。

三、切实加大内部管理力度,推动工作水平有效提高

金融创新是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如何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正确把握方向、力度和节奏,较好地处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控制通货膨胀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有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大理中支一直追求的发展目标。从大理的金融发展史看,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必须在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增强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健性,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内部规范管理运行,全面提高制度执行力度

健全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制,提高制度执行力。贯彻落实内控制度,加强要害岗位人员管理,对从事保卫、发行、会计、国库和微机专管员、系统管理员等要害人员进行建档、建卡管理,防范要害岗位人员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继续分年度汇编全行性内部规章制度,对多年来的全行性内部管理制度进行了梳理,分为政务管理、党务管理、财务管理三大项14个规章制度办法,汇编成册,促进了制度建设和机关规范运行。认真落实《中支工作规则》、《行员履职问责办法》、规章制度办法,完善了督办工作机制,按时保质完成上级行下达的各项任务,建立了重要工作按旬报告和按月通报制度,加强上下沟通,促进工作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

(二)突出重点业务环节审计,加大同级监督工作力度

加强了对基础业务、重要岗位和应急管理的专项审计。加强审计整改落实工作,建立违规问题责任追究和惩处机制,推进县支行和同级业务部门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内审作用充分发挥。近几年来,完成了履职审计、后续审计、专项审计、审计调查4大类110个审计项目,涉及8个支行,12个科室435项次,查出各类问题920个,提出建议474条,发出整改通知书139份、内审意见书66份。加强整改落实和责任追究,对106人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责任追究。

在此基础上,规范财务费用核算管理,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建设。严格执行24小时双人武装守库坐班制度。坚持节假日安全保卫大检查制度,对全辖组织了120次安全大检查。对办公大楼消防报警系统进行全面维修,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正常运行。认真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文明小区建设和维稳、工作,争创“平安单位”,多年来,全辖无任何案件、事故发生。

(三)提高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切实抓好应急保密工作

建立健全各类业务风险预案23个,修订完善各类业务风险预案30个。加强预案演练,机关完成了发行库突发事件、网络及系统等11项演练任务。组织开展了网络及重要应用系统切换实战应急演练,得到了昆明中支观摩团充分肯定,并在全省介绍经验。深入有序推进政务公开,央行各项职责依法履行。依托网站、触摸屏、办公场所公示栏、电子显示屏等常态化公开履职信息,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公开体系,推动“法治央行”建设。

农村金融行业调研报告篇4

农村金融更受重视

乡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浩淼船队中,属于“小舢板”,但“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特点,使金融危机对他们的冲击不是那么直接。在大船队纷纷被狂浪卷噬的时候,小舢板们不仅可以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市场策略,同时,也可以获得一些特殊的机遇,比如比以前更多的融资额度。

国际金融危机加大了中国银行业的经营难度,对于相对缺乏应对周期大幅波动经验的中国银行家来说,中国经济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下行周期,政府的货币政策剧烈变动,这两座“大山”压在银行的肩上,让其倍感压力。

尽管这样,大多数的银行家对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势和银行业的发展都持比较乐观的态度。一方面,因中国的经济形势在国际经济环境下算是“风景独好”,银行业不至被拖疲;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的形势之下,支持中国银行业长期发展的社会变革因素并没有改变,居民理财意识的提高、对金融服务要求的提高、财富收入结构的变化,一直是中国银行业高度关注的三项长期变化趋势,这些趋势将会给银行经营带来新的机遇,让他们从“红海”的搏杀中腾出更多精力,来关注此前注意力稍逊的地方,农村金融市场正是其中之一。

在市场动荡、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农村金融呈现出小而稳的特点。银行业作为整个金融行业的领头羊,支持农村金融发展,既可帮助农村居民实现金融改革,同时也拓展服务范围,夯实业务基础。

农村金融业务成为各银行关注的市场,但据报告显示,各类银行在参与农村金融的意愿度、方式选择上仍然存在不同。几乎一半的未上市银行高管认为,着手推进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很有意义,而上市银行高管中同意这个观点的约占14%。在开拓农村金融业务的方式上,40%的银行高管表示将“与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27%的银行高管表示会“发起、参股设立的村镇银行”,另有13%则表示会“参股、重组现有农村金融机构”。

由此可见,金融危机让银行业调整方向,从农村金融业务中储备力量,厚积薄发。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层若能利用自己的专长,帮助企业领导把握这个机会,可谓大功一件。

加大扶持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企业群体,2008年下半年,诸多中小企业因资金断链铩羽而归,诸多职业CFo还未等大展拳脚,就不得不因四处筹钱却无力回天而扼腕称叹。

报告中,“中国银行业对未来公司金融业务的发展重点”一栏,有80%的银行都选择了中小企业贷款。可以看出,银行家对中小企业关注度提高,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越发凸显出来。在对银行高层所做的访谈中,绝大多数银行高管表示,中小企业贷款具有发展潜力,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和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可以考虑增加投放规模。

新能源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可能成为国家未来的一个经济增长点,中国银行业对新能源行业贷款的支持力度加大,有47%的中国银行业高管选择新能源行业作为贷款投放重点。

中小企业业务收益高、发展潜力大,备受青睐,能吸引银行对其增加信贷投放,但银行在加大信贷投放的同时,也强调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平衡。控制风险的手段之一,便是把不良贷款严格控制在低水平。根据调查报告的内容可以预测,当前良好的贷款质量状况将在未来3年得以继续保持。在访谈中,有一半以上的银行家认为,未来3年中不良贷款率会控制在1%~5%之间。

此外,调整信贷结构,加大防御性行业贷款的投放力度,加强对纯量资产的风险排查,以及对业务前期的风险审核力度,这些都是银行业管理风险的有效手段。所以,即使银行业有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之心,也仍然会对企业的前景和经营模式做比较周详的考核。因为在金融危机之下,企业的盈利状况多变,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也造成产业景气转换,银行业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外向型经济比重较高的珠三角地区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海外征途结伴而行

即使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银行业并未改变国际化进程。同时,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寻找发展机会引发的“海外并购潮”,也需要银行业更多的支持。

虽然有极少部分银行高管认为,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发展战略会因金融危机而受阻;但大多数银行家并未觉得危机会改变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战略,只是,银行家表示都会谨慎看待当前的海外并购机会。

银行业的国际化战略还出现这些现象:

1.国有商行艰难“走出去”。

国有商业银行虽然通过采取并购,或者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初步实施了海外战略,消除了海外经营的陌生感,但在“走出去”的战略中仍有重重压力。单就国有商业银行的调查可以发现,银行家将走出去的最大困难归结于“自身管控能力有限”,而不是对海外环境和制度缺乏了解。所以,在国有商业银行迈出国际化的一步时,要在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方面多练内功,同时注重经验的整合和理念的设计。

就笔者所知,一些政策性银行此时表现出更大的竞争力。例如,属国务院领导的政策全资拥有的国家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中国管控的进出口结构、对外研究机构和外国政府贷款的转贷机构,这已经变成了船舶出口、高新技术出口等海外投资领域的主力银行,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政策性融资的主渠道。借助政策性银行的力量,可以帮助CFo更有效地拓展海外市场。

2.战略投资者多元化。

几乎所有的银行家都同意,引进战略投资者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未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受访银行中,有54%表示有引资计划,长三角地区受访的银行中“尚未引进战略投资者,但有此计划”的比例为71%,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背景下,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3.外资银行未构成有效竞争。

农村金融行业调研报告篇5

一、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状况

(一)信用村镇创建初见成效

从1997年起,人民银行就提出了创建信用村、信用乡镇的工作思路,以此为抓手努力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广大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积极响应,开展了以农户为基本单位的信用村镇创建活动,为整个社会信用意识的培育树立了典范。一是建立了农户经济档案,对农户的家庭状况、主要经济来源、守信履约情况进行详细登记,掌握了第一手的基础数据;二是开展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评级发证工作,通过对农户信用状况进行评级,并在此基础上给予贷款授信,实行“一次核定、余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有效破解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三是以年检、动态管理为手段,根据农户履约情况和经济条件变化情况适时调整授信额度,极大地提高了农户诚实守信的积极性。

通过创建“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工作,提高了农民群众的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为达到信用村镇标准,享受信用村镇的优惠政策,一些村的干部和群众通过现身说法宣传诚实守信的思想,帮助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个别赖帐户也在舆论的压力下主动到信用社归还贷款或签订还款计划,乡村诚实守信气氛日益浓厚,群众信用意识明显提高。

(二)农村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已实现全国联网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人民银行于2006年组织建成了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该系统已经覆盖全国银行类金融机构各级信贷营业网点,诸如农村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广大农村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管理中均已把上网查询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作为了解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一些原本拖欠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不还的客户,由于其信用报告存在瑕疵而不能在其它银行机构获得贷款,迫使其不得不主动还清陈贷。征信系统在帮助农村金融机构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地区客户诚信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三)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宣传工作日渐加强

近年来,人民银行每年都要组织“信用记录关爱日”宣传活动,尝到征信体系带来甜头的农村金融机构更是积极参与,纷纷通过户外广告、宣传专栏、设立咨询台等多种方式开展信用记录关爱宣传。部分地区还采取了送戏下乡、举办晚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诚信光荣、背信可耻”的理念寓于文娱节目之中,更加便于群众理解和掌握。同时,个人信用报告查询功能也悄然向非信贷客户开放,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只要带上自己的身份证件,履行简单的授权手续后,就能轻松查询自己的信用状况,从而增进了广大农村群众对个人信用报告的直观了解,也激发了他们的守信积极性。如今,在广大农村地区,“信用报告是我的第二双眼睛”的观念已经渐入人心。

二、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县域及以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缺乏主体规划

据调查了解,当前县域及以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缺乏全面的、具有中长期的整体规划,在现行体制下,各行业、各部门分别负责各自的征信系统建设,如前所述,农联社从1997年以来,紧紧依靠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开展农户信用等级集中评定,为解决农民贷款难发挥了阶段性的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公安、工商、税务、交通等部门也都在做信息系统建设,为改善地方经济发展环境的作用是明显的,但这样发展下去,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不明确,领导不统一、协调不一致、建设不到位。信用信息的采集和使用缺乏全国统一联网和查询的基础数据库,并造成重复采集信用信息,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投资巨大,信用信息披露不权威等。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

当前,农村金融改革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再次列入当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但国家尚未建立社会征信体系方面的法律框架和系列法规,更没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信息征集主体还不清楚,信用评估标准还不统一,信息征集查询使用和范围不明确,没有建立市场准入、运行、退出机制。农村信用信息市场监管特别是对守信者的激励和失信者的惩戒缺少硬约束。县及以下政府大多没有出台农村信用信息征集、农村信用评估、农村信用报告查询、农村信用信息市场监管等行业管理制度等。特别是对信用信息涉及的国家机密、商业机密、个人隐私等内容该如何保护没有法律依据。所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的进程非常缓慢。

农村金融行业调研报告篇6

左站长首先向记者介绍了过去一年省农经总站取得的工作成绩。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根据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省农经管理总站确定了继续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稳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全力推进农村“三资”管理、全面完成农业保险任务、探索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等重点工作内容。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二是加强和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从总体看,我省的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在全国试点数量最多、工作进程最快,得到了国家农业部的充分肯定。三是稳步推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新增20个县(市、区)和40个乡镇成为第二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10年我省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41.2万公顷,比2009年增加2.2万公顷,增幅5.6%。

农业保险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调整和完善政策,指导全省保险工作。在认真总结经验、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各部门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全省农业保险工作情况的汇报》,并在此基础上代领导小组起草了《关于做好2010年农业保险工作的通知》,全面指导全省农业保险工作。二是启动了承保日报制度,随时掌握各地参保进度。对各地承保进度情况每天调度一次,为省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依据。三是开展了阶段性调查,及时发现解决保险期间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成立专门调查组,选择重点地区和县市,深入到村屯、农户,对承保情况进行检查;另一方面,针对去年我省出现的暴雨和洪涝灾害,及时下发文件对灾害情况开展统计,并深入重灾县市开展调研工作。四是召开了全省农业保险承保情况调度会,及时分析农业保险形势,研究解决当前保险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全省农业保险工作。五是开展了审计调查,及时发现解决保险期间出现的问题。省农村审计站对全省15个县(市、区)2009年度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情况以及经办机构费拨付、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

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全面落实了“三项制度”。围绕省纪委落实“三项制度”,加强“三资”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重点做了5项工作。一是根据《关于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扩大)会议精神贯彻情况督查调研的通知》(吉农廉办〔2010〕4号)文件要求,按照省农廉办的统一部署,于2010年6月中上旬,采取抽查、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四平、松原2个地区、5个县(市、区)、12个乡(镇)、2个村的“三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了督查调研,并形成了督查调研报告。二是起草了《关于的说明》和《关于上报的请示》。三是参与筹备了4月26日召开的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四是针对白城市、辽源市、镇赉县等地在落实“三项制度”过程中的好做法、创新经验和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扩大)会议内容,编辑下发了11期简报。五是组织召开了全省落实“三项制度”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经验交流会。

全面加强农村审计工作

一是结合村级换届选举,部署了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力保障了村级选举的顺利进行。二是组织开展了农业保险专项审计工作,对全省9个地区的15个县、85个村、502个农户的2009年农业保险理赔资金兑付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据统计,2010年全省各级农村审计站共审计6658个单位,审计金额35亿余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88余起,涉及金额2578.62万元,有效地维护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全面部署农村经济管理统计工作

为全面掌握基本资料、基础数据和基层情况,设计了6大类、16张统计表格,涵盖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村审计监督、政策性农业保险、农经教育培训、农经体系建设、农经信息化等方面工作,并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经济管理统计工作的通知》(吉农经发〔2010〕7号),对农经统计的时限、汇总、上报方式提出了明确要求。

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方式

根据全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会议部署,在东丰县和梨树县开展了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探索,由县级农经部门组织协调当地商业银行、农业保险机构和参保农户开展银保联合,将银行卡作为农业保险承保理赔卡,一卡两用,拓展了农村金融服务方式,降低了银行贷款风险,降低了保险公司工作成本,同时降低了农民贷款门槛、减少金融服务程序,实现了银行、保险公司、农民三方受益的效果。

积极参加“政行风”热线和“12316新农村热线”,解答农民来电咨询

一是积极参加走进“政行风热线”直播间活动,接受农民来电咨询,通过电台为农民答疑解惑。并对热线中农民提出的问题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反馈,调查了解情况,形成《关于“政行风”热线直播间农民提出问题的答复反馈情况报告》。二是参与“12316新农村热线”,通过热线电话、广播电台、电视专栏解答农民咨询。半年来,通过“政行风热线”和“12316新农村热线”接待农民咨询2800余件。

左站长针对今年的工作重点进行了简要介绍:

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调研,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体系。二是积极推进我省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试点进程。三是加大仲裁工作力度,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问题。四是继续加强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

全面做好农业保险工作

根据省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继续加大农业保险工作推动力度。一是开展农业保险理赔资金审计调查。对2010年全省农业保险理赔资金发放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二是开展农业保险调查研究工作,科学地确定我省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保险的目标与任务,为省级补贴预算提供依据,使农业保险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产及财务管理工作

一是抓好“三资”管理工作。努力推进“三资管理”省、市管理平台建设。二是健全和完善村级财务会计制。确保制工作的连续性和权威性,巩固和强化农经工作。三是探索设立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联系点。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在城市近郊选择一个经营性资产较多、自主产业比较发达、经济实力较强的村,作为省里产权制度改革联系点。

继续强化农村审计工作

以专项审计为重点,不断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认真总结银保互动试点工作经验

农村金融行业调研报告篇7

在10月14日上午,孙玉华从老伴的电话里得知一个消息——“咱们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以下简称“咱们合作社”)突然停业后,心里一惊。

咱们合作社是灌南县五队乡的一个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孙玉华是当地的村民。在这家突然停业的合作社里,他存了4万多元钱。

第二天一早,孙玉华赶到咱们合作社门口,成为了上百名讨要存款的村民中的一员。合作社大门紧闭,负责人袁某的手机处于关机状态。

关门的并非只有这一家合作社。

几乎在同一时间,灌南县新安镇“现代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汤沟镇“兴农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张店镇“便民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和五队乡“咱们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4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突遇资金周转困难,共涉及约2500名储户、1.1亿元人民币。

目前,出事的4家合作社中,除便民合作社仍处于营业状态外,其余3家均已停业整顿。

案发

五队乡村民胡可章曾是农民合作社的受益者。从2011年1月起,他陆续在咱们合作社存入了26万元。

胡可章之所以愿意且放心将钱存入合作社有两个原因:农民合作社的成立有灌南县农工委的正式批准;15%年息和年底分红的诱惑。

投资很快就有了回报。2011年年底,他从合作社拿到了5万多元的利息和分红。

汤沟镇村民宋怀军则要不幸得多:他在兴农合作社存入的4万元尚未等到年底分红,合作社就已停业。

“如果不是犯罪嫌疑人自首,我们到现在可能还没有发现问题”,灌南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梁公祝接受《新商务周刊》采访时说,“除了每年由专业的会计事务所年审外,我们还对合作社进行不定期抽查,都没有发现问题,他们的假账做得太专业了”。

据梁公祝介绍,首先是“兴农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和“现代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7名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自首,他们不仅供认自己参与了龙诚集团的非法集资,同时还举报另外两家也有参与。

江苏龙诚集团的董事长王明龙是这起案件的主导者。让合作社负责人自首的直接原因,也是10月初龙诚集团资金链出现问题后王明龙的神秘失踪,导致无法兑现农民存款。

案件发生后,灌南县公安局对其开展追捕行动。10月24日中午,王明龙投案自首。

据了解,出事的4家合作社负责人长期将吸收到的存款贷给王明龙,并收取高额利息。按照2006年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若干意见》规定,合作社的资金只能投入农业生产中,而龙诚集团的投资范围则主要是房地产、期货、电子商务、物流、网络游戏、餐饮娱乐。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事实上龙诚集团所谓“集网络、物流、娱乐、电子商务、房地产、金融期货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集团公司”,不过是几家网吧、KtV和炒黄金为主营业务的投资公司。其中,作为核心业务之一的炒黄金,则是通过注册在香港的企业内地投资者买卖伦敦金。今年3月份,其旗下的江苏博盛投资公司的黄金业务已被盐城警方取缔。

因此前王明龙及龙诚集团在盐城的大规模民间集资行为,目前王明龙以及其旗下公司已被盐城多名债权人告上法庭。

退款

记者从灌南县委宣传部了解到,10月17日灌南县成立了由县委农工部、民政部牵头,合作社股东和社员参加的工作小组,共同研究储户资金兑付和资产处置方案。从10月21日起政府开始退还储户的部分资金。

10月26日,记者在新安镇主街道边的“现代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门上看到一则“停业整顿”的通知。第二日,又多了一张“此房出租”的横幅。

而在五队乡的咱们合作社紧闭的大门上,则贴着一张落款为“五队乡处理王明龙非法融资案工作组”的通告——《关于清退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社员互助金的公告》,落款时间是“2012年10月19日”。

公告规定了具体的退款方法:对存入5000元以下的社员,合作社予以全额退还本金;存入金额在5000到1万的,退还本金总额的90%;存入1万到5万的,退还本金的60%;存入10万到50万的,退还本金总额的30%;存入50到80万的,退还本金总额的20%;存入80万以上的,退还本金的10%。

此外还规定了具体的退还时间:自2012年10月21日开始,对于互助金本金退还的差额部分,将于2013年10月退还本金剩余部分的50%,2014年10月之前全部退还所剩差额部分。

据了解,灌南政府计划拿出4300万元,拟分3期兑付给在这4家合作社存款的社员。截至目前,已有1000余名储户获得共2000余万元的退款。

记者从灌南县委宣传部获知,用于退还事发合作社社员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合作社账户上的储额和龙诚集团的清理资产,并没有财政资金的投入。

互助金融模式

在灌南县,自2009年3月第一家农民合作社——灌南县新民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成立后,农民合作社的规模迅速扩张,至2009年年底,已在全县14个乡镇发展为25家。

“每个乡镇少则一家,多则3家”,梁公祝说,“合作社确实给农民带来好处,在生产经营、农民增收等方面起了推动促进作用”。他举例介绍:养猪大户在仔猪不能出售,又缺少饲料的情况下,通过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帮助,解决小到3000-5000元、大到30000-50000元的资金,100头肥猪就可以出栏销售了。在银行贷款的周期长、程序复杂,而合作社办理取款手续通常只要15分钟左右,一般不超过20分钟,便捷省事。

“农村居民居住分散、收入低下,生产有明显季节性,单笔存贷款规模小,生产项目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比较大,缺乏必要的担保与抵押品等特点,决定了农村信贷的风险较大,这些问题都不是正式的金融机构所能解决的”,农信之家咨询中心秘书长谢勇模告诉《新商务周刊》记者。

谢勇模认为,正是由于这种农村的市场需求旺盛和金融机构不完善的矛盾,带来了农民合作社的兴起,“农民合作社是合作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需要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而农村合作金融是农村金融的基础。”

2004年7月10日,吉林省梨树县闫家村的8户农民创办了全国首个农民合作社,当时这一机构并未得到官方的认可。

200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同年12月,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若干意见》,“准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银行,批准在农村可以设立村镇银行、信用合作组织、专营贷款业务的银行全资子公司;并允许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发起设立为入股社员服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的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

自此,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将社区农村信用合作组织列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007年2月4日,中国银监会印发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示范章程》。同年3月9日,梨树县闫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被中国银监会确定为全国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

“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社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经银监会批准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截至2012年6月,共有49家;第二类是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支持的村级扶贫互助社,已有万家;第三类是地方政府引导和农民自发设立的资金互助社,虽然没有确定的统计数据,但是在吉林四平、山东临沂、江苏盐城、河南信阳等地已经连片发展,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一家”,农村合作推动者姜柏林告诉《新商务周刊》记者。

姜柏林认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成立必将会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带来新的竞争、新的活力和新的商机。”

缺位的监管

农民合作社一方面拥有广大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却也长期游离在制度之外。此次灌南县4家农民合作社被利用为非法集资平台并非首例。

深圳一位从事金融业的人士认为,农民合作社只是一种“村民穷帮穷的自救行为”,“农信互社出问题是预料中的事,无任何监管,完全靠经营者的个人操守来为弱势的农民理财,这是放任农民合作社变成合法的诈骗机构,专门欺诈弱势的农民,最终发生金融风险是必然的,如此,将形成非常不稳定的社会问题,爆发大规模的农民兑付运动”。

在灌南县,农民合作社的成立需要经过农工部的审核,在民政部登记,农民自愿加入和退出。农工部是农民合作社名义上的主管部门,而实际上与农民合作社仅仅是业务指导关系,民政部也未将其列入监管范围。

农民合作社的身份更多是“民办非企业”机构,却承担着金融机构的角色。

谢勇模认为,江苏4家农民合作社发生非法集资案件,是监管制度出现漏洞的必然。

“从其组织形式上,不是合作制度,而是公司制,一两个人就办了一个农民合作社;而真正的合作制是限制大股东的,比如说银监会规定合作社的最大股东不得超过总股金的10%,确保合作社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管。从业务模式来看,高息揽储,挪用资金放高利贷;而农民合作社应该是通过为社员提供服务、所产生的利润按存(贷)款的交易额进行二次返利来密切联系社员。从其监管模式来看,非专业的监管部门(农工办)进行监管,让犯罪分子钻了空子。”

事实上与灌南县农民合作社案件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据《中国青年报》2010年6月23日报道,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山寨银行”泛滥,在长荡镇不到100米长的中心街道上就有6家,挂着“资金互助社”的牌子,行非法集资之实。

“问题不是出在农民合作社上,这个机构本身发挥的是积极作用,问题出在政府的监管和制度的漏洞上”,姜柏林告诉《新商务周刊》,“农民合作社是一个市场的主体,政府有责任去完善它、监管它,不能说一出问题就关闭它,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

“像江苏这4家合作社,正是由于得到当地政府批准又不能有效监管而发生了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杜晓山说,“实际上比较好的办法是中央重视,各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由金融办来牵头,统一协调管理,把工商部门、公安部门、财政部门等方方面面的部门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协调一致有效的监管审批处置工作机制,这样这种问题才能解决。”

在具体的监管制度上,谢勇模认为应当“建立分类监督管理制度、市场准入管理制度、资金来源管理制度、存款利率管理制度和风险处置制度”。

其中“资金来源管理制度”所涉及的正是农民合作社面临的另一大问题:融资难。

“首先存款来源受需求与政策双重条件约束,包括需求贷款的社员比例高、存款利率没有体现风险溢价、缺少银行机构融资支持;其次,向银行机构融资难主要因为政策不配套;第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有合作意向,但没有上级机构或监管机构相关融资规定办法,而无法操作实施”,姜柏林认为这是导致农民合作社融资难的三大原因。

农村金融行业调研报告篇8

关键词:征信;农村金融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6-0139-03

1.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研究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对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有着明确的意见和要求,要求通过加强金融服务,提高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切实解决农村信贷难问题,进而解决农村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职尽责。为做好农村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

1.2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金融体制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尤其是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使得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注重防范风险、追求利润,因此,造成了农村金融服务萎缩。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收缩县以下营业网点,上收贷款权限;农村政策性银行机构改革和业务调整;邮政储蓄资金的外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使得农村贷款更加困难,究其原因,农村金融机构是经营信用和风险的单位,但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征信制度体系很不发达,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几乎无法了解,造成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和消费信贷的高风险性,贷款回收困难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3年12月开始,我国开始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要求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国的农村金融环境正处在变革和调整时期。征信是专业机构依法采集、保存、整理和提供企业和个人在以偿还为条件的货币借贷和商品交易等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信用信息,以此作为投资者和信用交易机构判断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道德水准和偿债能力,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决策依据。在目前形势下,如何将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自身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显得十分现实和迫切。笔者认为农村金融征信制度的完善应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有效的、符合农村实际的农村金融征信系统将有助于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我国农村金融征信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2.1我国农村金融征信系统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深化和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征信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两个系统数据库;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信用村(镇)试点工作,农村征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是建立“信用档案”,并为各商业银行提供个人信用信息的专门机构。

2.2我国农村金融征信系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征信系统发展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2.1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对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系统数据库建设缺乏积极性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力量薄弱,而且大多地方农村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贷款渠道选择性单一,发生异地贷款的可能性很少。加上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信用社对贷款对象比较熟悉,在进行贷款调查时,更加看重自己实地调查得到的信息。影响了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对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系统数据库建设的积极性。

2.2.2信用信息采集困难

在实际工作中,征信系统数据库数据的采集难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例如人民银行规定个人信息集,包括很多内容,涉及个人基本资料、贷款情况、担保、欠息、诉讼、纳税、交易、电话费、水电费有无拖欠等多项信息,但目前真正能够采集到的信息也仅限于一些基本个人情况和在金融机构的贷款信息,其他信息采集都比较困难。

2.2.3农村金融征信系统数据库信息收集途径单一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征信工作主要由农村金融机构向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系统数据库查询企业和个人有关信息,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也主要是通过收集企业和个人在贷款时向银行提供的有关信息建立征信系统数据库的,途径比较单一,不能有效地借助征信中介机构全方位地掌握和了解贷款人的相关信息。

2.2.4农村金融征信系统数据库信息收集范围有限

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原则上只有企业和个人在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向银行提供有关信息才能收集到这部分企业和个人的信息,因此,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系统数据库所收集的只是部分企业和个人的相关信息,收集范围相对有限,不能反映全部企业和个人的资信状况。

2.2.5我国农村金融征信系统建设处于无法可乘状态

虽然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主要是对违法行为的事后处罚,没有从事前进行约束,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规范征信市场行为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实务操作方面主要是依据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公布的《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在信用信息与非信用信息的界定、信息披露、公共信息和征信数据的获取和使用程序、信用中介机构行为规范、失信的法律边界和失信惩罚机构等方面,都处于无序管理、无法可依的状态。征信立法的缺位,严重阻碍了农村信贷征信系统的建立和发展。

3.建设农村金融征信系统的意义和价值

建设农村金融征信系统的基本目标是使农村金融机构能够综合了解贷款人的资信状况,从而帮助农村金融机构防范信用风险,以保持金融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并促进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树立信用意识,积累良好的信用记录,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和进步。

3.1有助于贯彻落实党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对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有着明确的意见和要求,要求通过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切实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农村金融征信系统是农村金融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实质性的意义和作用。

3.2符合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贷征信系统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并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贷征信系统”。建立农村信贷征信系统符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有助于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贷征信系统;农村金融征信系统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3建立农村金融征信系统在防范信贷风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减少、农村信贷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村信贷风险大,回收贷款难,金融机构作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从经营的角度会缩小农村信贷规模。农村金融征信系统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不仅有利于防止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过度负债,防范信贷欺诈,降低不良贷款比率,提高审贷效率,而且在方便广大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借贷,促进生产、消费和就业等方面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农村信贷征信体系将有利于化解农村信贷风险、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是对现有的银行征信系统的完善和发展。

3.4有利于加大农村金融机构信用信贷力度

我国《商业银行法》中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人应当提供担保。商业银行应当对保证人的偿还能力,抵押物、质物的权属和价值以及实现抵押权、质权的可行性进行严格审查。经商业银行审查、评估,确认借款人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的,可以不提供担保。”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对收入稳定、良好的个人和信用评级良好、获得授信的企业实行不提供担保的贷款,广大的农户和农业企业根本无法获得信用贷款,做好农村金融征信系统建设工作,可以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农村企业和农户进行信用贷款,加大农村金融机构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3.5建立农村金融征信系统有助于公平信贷

征信有助于贷款人获得更公平的信贷机会。合理、有效的征信系统可以使贷款银行通过了解信用报告里的信息,核实贷款人在借款申请表上填报信息的真实性,减少相关的调查环节和事务、减少环节,节省时间,提高贷款效率。征信系统提供给银行的是客观的信用资料,减少了人为的主观感受、个人情绪等因素对贷款的影响,让贷款人得到更公平的信贷机会,提高效率。

4.建设农村金融征信系统的途径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如果没有信用机制作桥梁和起调节的作用,单纯依靠法律制度来维护的市场经济将缺乏活性和效率,需要支付高昂的运营成本。建设我国农村金融征信系统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增强农村金融市场主体活性,提高信贷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和风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4.1明确建立农村金融征信系统目标,有效获取信息资源

建设农村金融征信系统,就是要把农村信贷目标客户群:有信贷动机的所有农户和中小企业关于信用的信息收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数据库,各种信用服务机构通过信息资料的分析和评价,最终以信用报告等信用产品的形式提供给金融机构,作为金融机构进行信贷活动中决策分析的依据和参考。针对我国信息资源的发生和存在状况,建立农村金融征信系统必须借助工商、税务、物价、司法、公安、教育及与日常生活消费相关的部门,实现信息数据共享。同时,由于功能完善的信用数据库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必备的基础设施,建议银行等部门建立行业或部门的数据库,将自建数据库中的部分内容提供给信用中介机构或与信用中介机构共享。

4.2推进农村金融征信系统标准化管理,提高信用产品质量

建设农村金融征信系统应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国务院已经赋予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的职责,人民银行应积极引导信用行业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抓紧制定和规范信用信息采集的技术标准,如信用主体的标志、信用信息分类及编码、信用数据格式和征信数据库建设规范等通用标准,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农村信贷信用监管指标体系。提高信用信息的采集和使用效率,加速整合全社会的信用数据,规范征信行业管理和服务,促进信用信息的专业化和标准化。

由于农村金融征信系统主要是为金融机构从事信贷业务提供服务的,因此,提供的信用产品的质量将直接决定商业银行的需求。从信用服务的供给来看,要有有实力的机构或企业来提供高质量信用产品,增强信用产品的权威性。解决好信用产品的市场需求问题是农村信贷征信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之处。

4.3科学确定农村金融征信系统发展模式,促进信用中介机构规范发展

结合我国目前推进市场化进程的现状和现行的金融体制管理,农村金融征信系统建设应采取以下模式:以人民银行作为政府主导的代表,负责筹建相关征信数据库,向征信机构有偿提供数据、资料服务,由银行监督管理部门对征信机构进行监督管理。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征信机构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成效,以最小筹建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同时,职责的分工也有利于避免“内部人违规、权力寻租”现象,有利于监督管理。

建立农村金融征信系统应做好与其他信用信息系统的衔接,处理好农村金融征信系统与联合征信示范工程的关系;通过政策支持,促进信用中介机构的建立与规范发展,扶持一批具有公信力的社会信用中介机构。

4.4加强对农村金融征信系统的管理和监督

由于征信数据及其处理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比较敏感,要加强对农村金融征信系统的管理和监督。当前,需要通过立法形式确立农村金融征信系统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框架,加强对农村金融征信系统的管理和监督。

4.5加快农村金融征信相关立法工作

要加快农村金融征信相关立法工作,一是要对我国现行的一些不适合、甚至有碍于建设农村金融征信系统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整;二是要加快农村金融征信系统相关立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

[2]《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

[4]农飞龙,傅华.农村信用村镇创建成效与农村基层征信工作现状的调查[n].防城港日报,2007-10-5.

农村金融行业调研报告篇9

关键词:民间融资法律建议

一、目前农村民间融资的主要特点

从相关的调查报告来看,目前农村民间融资主要有以下特点:

1.覆盖面广。民间融资广泛分布于城镇、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过去借贷资金主要集中在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农牧业生产流通领域,现已扩大到农、工、贸和服务等行业,企业和个人通过民间融资的比例越来越高。

2.交易活跃。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权限上收,经营重心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对县级及县级一下机构进行撤并、降格,农村信用社的借贷门槛过高,手续繁琐,同时邮政储蓄所“只存不贷”的情况为农村民间融资提供了客观发展条件,部分经济相对发达且有经商传统的地区,民间融资活跃,借贷规模逐年上升,交易额逐步扩大。

3.利率高。民间融资的利率虽然各地略有不同,但是基本上企业借贷利率水平一般在10%~15%之间;个人借贷利率水平稍高于企业,一般在20%左右。

4.业务分散,期限短,季节性强。“早借早还,再借不难”是民间融资的信条。企业借贷一般为一年左右,两年以上不多见,个人借贷期限一般为3个月至1年。而且在冬春两季年末岁首,金融机构一般要收回贷款,这时候是民间融资活动最为活跃的时候。

5.隐蔽性强,真实情况难以掌控。民间融资的最大特点就是借贷双方均不太情愿向外界透露借贷信息,处于“保密”状态,因此很难掌握真实和全面的情况,相应的法律也很难做到监控和保障。

6.生产性借贷为民间融资的主要部分。民间借贷的主要是用于企业的生产性借贷,农户的扩大再生产借贷以及居民和农户的一般消费性借贷。

二、民间融资活动发展的必然性

1.正规金融服务不足是农村民间融资问题发展的诱因

首先,我国以农业银行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长期垄断和封闭的运行体系,其主要职能是从农村吸收资金向非农产业转移,因而造成了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不足。而且如上文所提及的,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都逐渐加大了防范金融风险的力度,县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缩减,信贷审批权限普遍上收,大额贷款必须通过省级商业银行审批,基层行信贷权十分有限,大部分只有调查和申报权,可是一旦贷款出现风险,基层行又是第一责任人,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这些举措削弱了基层行投放信贷的积极性。

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的银行信贷政策和信用评价等级制度对于绝大多数的乡镇中小企业而言,缺乏现实有效的可行性。

最后,国有商业银行繁琐的贷款手续,也无法适应农村贷款急、频、小的特点。

2.充裕的民间金融资产为民间融资提供了资金支持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了,我国的民间资本已经积累了相当规模,形成了稳定的民间资本来源。一方面,我国居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农村闲置资金增多,一部分存入了国有商业银行,还有一部分则成为民间金融资金的来源。另一方面,民营经济的整体实力快速增长,使私人资本的规模迅速膨胀,成为民间金融的重要来源。

3.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相对旺盛的资金需求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及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对资金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户的扩大再生产,乡镇企业短期资金周转、购建固定资产、投资新项目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三、规范、引导民间金融的法律建议

在当今中国的发展现状之下,民间金融的存在是不受体制因素制约的,也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没有直接联系,它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融资安排,而是一种与正规金融并存的必要的融资方式,简单的打击和取缔并不是规范民间金融的正确方式。2005年5月25日央行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认可了民间融资的重要地位,2006年以来,银监会按照《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贷款风险定价、分账核算、审批流程激励约束、人员培训、违约信息通报等“六项机制”,鼓励开展小企业授信业务;制定《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试行)》,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变经营理念,创新金融体制,通过流程改造和美化差别化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是这些并不能从跟本上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现状,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必须从体制入手,完善现有金融运行体制。因此,我们要在有效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度开放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鼓励各类资本按商业原则到农村投资,确立民间金融的法律地位,引导民间金融有序成长。

我国目前对于民间金融的政策界限是模糊的,对于同一行为,不同部门往往有不同的规定。例如,1984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9条和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适当高于国家银行贷款利率,具体标准由各地人民法院根据本地区情况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但却没有规定什么范围的民间借贷属于合法,什么样的民间借贷属于非法。而国务院1998年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对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做出了明确界定,按照规定界定是否合法的基本标准主要就是看这种活动是否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而这一规定的假定前提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能正确无误且及时的做出批准,显然这一夹定是与现实情形相脱离,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相抵触的。因而当务之急就是我们必须制定和完善《民间融资法》、《合同法》等法规体系,将民间金融合法化、规范化,将民间金融纳入法律管理之中,为民间借贷提供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将一些合理的民间金融行为规范化,同时禁止违法的高利贷活动,以规范、约束和保护民间金融活动,促进正当的民间金融活动有序开展,充分发挥其拾遗补缺的作用,促进我国民间金融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丽玲,贾丽博,詹漫丽.我国民间金融行为的影响分析[J].广西金融研究,2006,(9).

[2]杨新华.浅析农村民间信贷[J].安徽农学报,2004,(10).

农村金融行业调研报告篇10

健全金融机构信贷配置机制

陕西要因地制宜,在农业科技创新的信贷投资中把握重点。一是根据种、养、加、储、运、销等农业产业链及各个环节不同类型农业科研与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融资需求,有针对性、多元化、多层次地开发与创新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二是积极探索适合农业科技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鼓励商业银行探索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降低信贷风险。三是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灵活的差别化的利率定价机制,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尤其是农业科技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需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农业竞争力和农民人均收入在全国均处于劣势、金融体系欠发达的省份,陕西应特别重视本省迅猛发展的农村合作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置作用的发挥。据陕西银监局资料,2011年陕西有农村合作机构(含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2937个,从业人数23984人,资产总额3734亿元,法人机构107个;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机构)9个,从业人数154人,资产总额12亿元,法人机构7个;农村互助资金组织1450个,覆盖率达5.31%,在西部仅次于宁夏和重庆。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小额贷款公司数据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3月底,陕西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4878家,从业人员53501人,实收资本3871.37亿元,贷款余额达4447.25亿元。陕西应全面培育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互助资金会等新型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方面的小额信贷和联户贷款业务,解决农户采用农业科技的资金需求。

建立科技创新投资的产、学、研、园利益联动机制

鼓励涉农企业、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园区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满足农业科技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创新人才培养等不同需求,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利益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科研院所的基础与引领作用,农业科技园区对科技创新的平台作用、科技成果全程式跟踪评价和示范带动效应,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整体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陕西的农业企业整体实力及在农业科技创新投资中的主体作用较弱,尤其是在国内上市的农业类企业偏少,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农业科技融资的企业少。陕西要重视对涉农企业科技证券化融资的培育,鼓励企业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融资规模。处于种子期、创建期的农业科技企业尤其要吸引风险投资基金的投入,成长期和成熟型的农业科技企业要设法拓宽银行贷款、上市融资等渠道。不仅如此,陕西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大力扶持小型微型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通过星火计划、科技惠民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科技富民强县专项活动等扶持并激发小型微型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力。“十一五”期间中国省域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显示,陕西科技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陕西农林科研院所具有巨大潜力,杨凌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优势平台,陕西应利用这一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建立科技创新投资的产学研园联盟,以市场机遇和经济效益为驱动力,形成利益联结与制衡机制,互动互助,相辅相成,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迈向新台阶。

建立对农户科技创新投资的引导与激励机制

农户需求是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标尺,农户对农业科技应用投资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及其成果的应用。农户对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应用的投资量、投资结构、投资效率受产业特质、劳务收入、土地制度、劳动者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户投资行为具有创新、模仿和保守性并存的特点。因此,要从关注农户的投资需求,提高农户的投资能力,引导农户的投资结构,解决农户投资的资金来源,改善农户的投资环境等方面建立农户对科技创新投资的引导与激励机制。一是引导和鼓励农户的资金投入,可尝试以劳力股形式入股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等。二是优化投资结构,从偏重化肥、良种、农机等硬性技术投入转向对农业生产的新方法、新工艺的投入。三是尽快建立政府投入与农村金融服务有机结合的引导机制,重点引导农户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子女科技文化教育的投资,创新农地流转机制,提高科技产品开发与农户投资能力和意愿的协调性。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江苏的45%,居全国第27位。较低水平的收入制约了农民对科技的投资。另外,陕西农业依倚的特色产业,如以苹果、猕猴桃为主的果业、蔬菜业和生猪、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等产品价格近几年波动剧烈,农民所承受的市场阵痛引致了他们在这些产业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上投资的被动性和盲目性。由此看来,除上述措施外,增加农民收入,培养农户的市场意识与投资技能,给农户科技投资进行一定的配套资金支持,以引导和激励农户自发利用多种渠道加大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金融投资,对陕西这样的欠发达省份显得尤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