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指导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5:40

民间借贷指导案例篇1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高利贷;借贷纠纷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8-0070-03

非正规金融在世界上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金融现象,国外对于非正规金融的研究由来已久。国际上一般认为民间金融就是“非正规金融”,是指在政府批准并进行监管的金融活动(正规金融)之外所存在的游离于现行制度法规边缘的金融行为。其存在表明,正规金融无法完全满足现实和潜在的金融需求。我国非正规金融产生于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是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不健全和不完善的产物。马光荣(2011)使用中国农村的调查数据发现,在正规金融越不发达的地方,非正规金融对民营经济发展发挥的作用越大。非正规金融活跃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值得关注与深思的是,国内市场曝光的各种“跑路潮”和“非法集资”也在日益加剧。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非正规金融违规借贷大案要案频繁发生呢?目前对于借贷纠纷中的现实成因也有了各种研究与探讨。王劲松(2004)认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产生了对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需求。民间资本为非正规金融市场提供了资金供给,从而使得非正规金融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壮大。但是。从所有制结构来看,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这不仅影响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正常发展,而且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并造成非正规金融的风险累积(钱小安,2003)。另外,通过大多数文献研究均发现,非正规金融市场利率持续地高于正规金融市场利率,从而使整个金融市场的利率呈现出二元结构,这种利率二元结构正是诱发非正规金融违规借贷的重要因素。本文以2011年110件非正规金融违规借贷案例为基础,分析目前非正规金融中违规借贷的成因,希望能为未来非正规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分析基础和政策建议。

一、非正规金融违规借贷的原因分析

(一)高利贷是直接原因

李丹红(2000)将非正规金融划分为三种形式:友情借贷(白色借贷)、灰色借贷(中等利率水平借贷)和黑色借贷(高利贷)。所谓“高利贷”指的是索取高额利息的贷款,盛行于中国旧社会,最常见的有所谓“驴打滚”利滚利,一些人以暴富的心理参与其中,在利率链上层层加码,使得雪球越滚越大,风险越积越重,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当事人或跑路或失踪。除此之外,部分放贷人和资金掮客以高息为诱饵大量吸收公众存款,再以更高的利率放贷赚取高额利差,这也大大地增加了非正规金融的风险。从最低一层的日息到民间钱庄、当铺、小额贷款公司,甚至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每一层较上一层都在不断放大贷款利率水平,高额利息势必加大企业融资成本。一旦实体经济不堪重负,金融泡沫破灭,资金链断裂,就会在金融市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关联方连锁反应和市场危机。

(二)私营企业融资供不应求是根本原因

tsai(2001)基于实地调查的研究发现,中国的私营企业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一直主要依靠非正规金融进行融资。林毅夫(2005)在1996—1997年对中国的私有企业所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88%的企业表示从未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贷款。根据保育钧(2006)等人的《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6年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我国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私营企业的外部融资问题依旧没有大的改观。虽然近年国家号召银行增加中小企业贷款,但增加的贷款大多落在有较强实力的“中等企业”上,而真正需要金融支持的私营企业仍然贷款困难,几乎90%的规模以下小型企业和95%的微型企业没有与正规金融机构发生借贷关系。正是由于正规金融的“抓大放小”,保守放贷,再加上信息不对称,致使私营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概率微乎其微,于是非正规金融的介入缓解了这些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金融困境。

(三)金融体制不健全是重要原因

我国经济金融体制处于过渡时期,市场缺乏足够的监管,并且资金分配体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政府的经济活动扩张越强,私人部门在正规金融市场受到的挤压程度就越强。林毅夫指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融资约束模式方面由于预算软约束的存在而有着明显的差异。由于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存在,其融资成本相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要低。此外,从现阶段来讲,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与银行准备金率的提高以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正规金融环境。同期,为减少坏账,各家银行开始全力同收企业贷款。于是企业不得不以更高成本进行融资,甚至“拆东墙补西墙”,这严重影响了非正规金融市场宏观环境的安全与稳定。

二、非正规金融违规借贷的文献调查

(一)调查方法

为了研究我国非正规金融违规借贷的现状,对以上原因加以解析和论证,研究者对2011年非正规金融所发生的违规借贷案例进行了全面网络搜索调查。主要利用凤凰网、Ft中义网和新浪财经等各种网站,输入关键词:非正规金融、民间借贷纠纷、违规借贷和跑路潮等,按省区分类搜索和归集。共收集到2011年有效案例数110件,案例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笔者依据有效案例的涉案金额及利率、案发时间、案发企业性质及所在行业、案发原凶及结果等因素做了相关统计分析。并对各省区市违规借贷与其市场化指数进行了相应的比较分析。

(二)结果分析

首先,对各案例的涉案金额及利率的分析结果如下。如表-1所示,据统计,2011年总计涉案金额约317亿元,数额之大足见非正规金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大影响力。另由统计得知,110件案例中有合计33家企业涉案金额上亿,占据总案例数的30%。8家企业涉及金额在10亿元以上,占据总案例数的7%。涉案金额最少的也有5万元,其中单位或个人平均涉案金额高达2亿多元。案例中有远远超过一半的违规借贷纠纷源于高利贷。110件案例中年利率超过100%的大有所在,最高年利率达360%,远远超过国家的规定标准。正是由于受高利率的诱惑,更多的民间资本盲目参与投资,这进一步纵容了各种非正规金融。文献调查显示,类似“驴打滚”利滚利,以拖欠款项为理由提高利率或者提高利息款额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在支付本金中预先扣除高额利息。

其次,从省区分布来看,浙江、广东、江苏、山东、河南、内蒙古、福建和安徽均属借贷纠纷较严重的省区。这些省区案例合计99件占据总数目的90%,涉案金融累计占据总涉案金额的82%,其中浙江涉案38件为全国之最。这些省区基本分布于东南沿海区域,开放较早,私营经济发展较快,其中一些城镇,私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依据国民经济研究所樊纲等人(2006)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得知,在不考虑直辖市的情况下,以上纠纷严重省区的市场化指数均较高,其中浙江、广东、江苏2003—2005年平均市场化名列前茅。另一方面,以上110件案例中有98家属于私营企业,接近总案例数的90%。此外,据国家统计,201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其中东南部有405家,占据总数的80%以上。东南沿海地区民营或私营经济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与非正规金融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最后,从时间分布来看,2011年涉案数第一季度6件,第二季度16件,第三季度45件,第四季度43件。从总体情况来看,非正规金融违规借贷案例大体呈递增趋势。第一、二季度违规借贷不明显,2011年下半年涉案数明显增多。三、四季度合计案例数为82件,几乎占据全年案例数的4/5,案例曝光数也明显增加。其中,浙江、广东、江苏、山东、河南、内蒙古、福建和安徽等违规借贷多发省区,三、四季度合计案发数平均占据全年总数的3/4以上。例如,进入2011年9月后,浙江在高利贷与银行的双重挤压下,跑路事件开始波及众多规模较大的企业,众多温州老板跑路,更有甚者跳楼,并最终引发一场地区性的金融危机。

三、结论与建议

基于上述成因分析,研究者提出以下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规范借贷利率和转贷利差。规避高利贷行为

完善和规范借贷人行为。首先,适当地降低放贷人准入门槛。低门槛会吸引众多公民想得到放贷人的合法资格,从而把更多的民间资本纳入到法律规范中来。一旦放贷人合法资格普及、规模化,游离于灰色地带的高利贷也就没有了生存空间。其次,《放贷人条例》应禁止支付复利,禁止以被拖欠款项为理由提高利率或者提高利息款额,禁止在支付本金中预先扣除高额利息。最后,可以适当考虑提高银行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使得手中有闲钱的公民积极将钱存入银行。由大银行转贷给小额贷款公司,由小额贷款公司再放贷给有资金需求的私营企业。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善于发放贷款,这一方面大大减少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也减少了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套利空间,从而可以降低借贷利率和风险,进而减少违规借贷行为。

(二)拓宽私营企业融资渠道,平衡非正规金融需求

首先,增加转贷比例,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茅于轼(2010)指出,根据经济学证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转贷比绝对是利大于弊。例如,可以增加农村资金的供给,帮助更多的私营企业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还能降低借贷利率,这些对完善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成立私营企业发展基金。国家各金融部门应该积极参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建资金“蓄水池”,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私营企业发展基金管理的专业性,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可贷资金,降低贷款难度,规范借贷行为。最后,成立私营企业政策性银行。这样的银行应该是一种公益性的金融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从事公益金融,以服务和支持私营企业发展为目标。

(三)加强金融监管,引导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

高小琼(2004)认为,研究非正规金融必须从制度角度着手,法律法规制度对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宏观金融环境的变化,包括各种政治制度的转变是影响非正规金融违规借贷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金融转型时期,加强金融监管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必须将非正规金融活动加以阳光化与合法化,使其由“地下”走向“地上”。阳光化过程中正确区分“黑色”非正规金融与“灰色”非正规金融,对于既不合法又不合理的“黑色”非正规金融部分要严厉打击。要严格抑制纯属诈骗性质的非正规金融,坚决取缔如洗钱、逃汇、等非法融资行为;对于合理但不合法的“灰色”民间金融部分应当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之合法化并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保育钧.2006年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n].中华工商时报,2007,(2).

[2]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省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6年度报告[R].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2006.华工商时报,2007,(2).

[3]高小琼.制度背景,经济运行与民间借贷[J].金融研究,2004.,(12):135-139.

[4]李丹红.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与重点改革政策[J].金融研究2000,(5):118-125.

[5]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J].经端研究2005,(7):35-44.

[6]茅于轼。怎样确定最优的转贷比例——谈小额贷款公司的前途[J].农村金融研究,2010,(9):50.

[7]马光荣,杨恩艳.社会网络、非正规金融与创业[J].经济研究,2011,(3):83-94.

[8]钱小安.金融民营化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J].金融研究,2003,(2):1-11.

民间借贷指导案例篇2

关键词:民间借贷民间融资融资备案民间融资利率

一、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的立法现状

2012年3月国务院将温州设为首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并且确定了金改的十二项任务,其中明确将“规范和发展民间融资,制定规范民间融资的管理办法,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列为十二项任务之首。①浙江省政府对应出台12条实施细则,在上述背景下,《浙江省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草案)得以立项,并于2012年11月制定完成,并通过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将其列入了浙江省2013年度立法二类计划立法项目,从而使其具备了提交人大会议投票表决的资格。条例(草案)在体例篇章上涉及总则、民间借贷、私募融资、民间融资组织、民间融资服务、民间融资行业协会、民间融资监督与检查、法律责任、附则共9章117条。②如果条例草案顺利通过人大投票表决,届时,在无部级和省级民间融资专门立法的情况下,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就将形成以《条例》为专门、直接依据,以《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国12条)、《关于加强民间融资管理的意见》(2011年8月)、《温州金融综改试验区12条实施细则》、《关于加强和改进民间融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等为间接依据的法律规范体系。据温州市官方统计,全市现有民间资金8000多亿至1万亿左右,并且每年以14%的速度递增,大体相当于温州市2012年全年GDp的2.7倍之多。如此多的民间资金如果不加监管,势必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条例》草案制定则为民间融资提供了法律保障。民间融资的有法可依为温州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作为全国第一部对民间融资做出专门性规定的法规,也必为将来部级、省级及其他地方立法提供参考依据和标准。

二、《条例》(草案)的创新性规定

1.明确界定了民间融资与民间借贷的界限。《条例》草案指出,所谓“民间融资,是指民间借贷和私募债券、私募基金等货币资金融通活动的总称。在温州市区域内发生的民间融资行为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③民间融资因其自身的民间性、概念模糊性的特点要求立法部门在立法的时候必须明确界定民间融资的概念。民间借贷因其手续简单、效率高、方便快捷大量存在于民间,而民间融资作为一种游离于金融机构之外的价值转移及以本付息为形式的融资行为,和民间借贷又不完全相同,如果对两者的概念界定不准确,很容易混淆民间融资和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刑事罪名的边界。《条例》草案对于民间融资类型的列举及分类清楚界定了民间融资和民间借贷的关系:民间借贷是民间融资的一种类型,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2.规定大额民间借贷需要强制备案。大额民间借贷涉及数额较大在事前政府公权力机构并不知情,等到事情发生以后则因为取证困难而较难通过法律的途径来保障借贷人的权利。在这次条例草案的制定中,增加了强制备案的规定:“民间借贷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借款人应当自合同签订之日起十五日内,将合同副本报送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委托的民间融资行业服务机构备案:(1)单笔借款金额300万元以上的;(2)累计借款余额1000万以上的;(3)单笔借款金额200万元以上不满300万元,或者累计借款余额500万元以上不满1000万元,且涉及的出借人累计30人以上的。”④对具体备案的要求明确规定则便于公众明确具体备案的数额要求。更难能可贵的是条例草案对于大额民间借贷备案制度做了正反两方面的设计,从而确保民间借贷登记备案的实际落实。例如规定备案材料具有证据效力、合法性依据等正向鼓励规定,这就从积极的角度鼓励出借人积极主动地向备案部门登记备案来确保自己的权益。反向约束主要有:应备案未备案的,或提供虚假信息的则由金融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公示;情节严重的,处以罚款。通过规定不作为的行政处罚后果来告之融资双方违法的成本和后果,同样可以起到指引的作用。

3.规定设立专业的资金管理机构。这么多的资金犹如洪水一样,如果决堤后果不堪设想,这就要求建立相关管理机构来进行整体调控,通过调控来达到盘活存量资金,加速资金周转的目的,从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达到规范民间借贷、有效配置资金的效果,除了备案外,条例(草案)还规定了设立专业的资金管理机构来管理民间借贷资金,让供求双方更有保障:民间资金管理企业、民间融资信息服务企业和民间融资行业服务机构。通过这三类专业资金管理机构的设立,使得从事定向集合资金募集管理的专业机构、开展融资的中介服务机构和为民间融资活动提供行业服务的机构各司其职,分工协作。

4.规定了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资格准入制度。借贷中介机构在实际操作中乱象丛生,很多不具备资历的公司违反公司注册内容超越权限从事借贷业务,或者违规、违法进行借贷业务,也有的中介机构增设种类繁多的名目收取额外担保费用或者为了追债而不择手段。中介机构实践中往往为了追逐利润的最大化而不惜铤而走险,非常容易滋生违法犯罪问题。因此对于民间借贷服务中介的进入市场应该设置高于《公司法》所规定的的设立条件和资质要求:如《条例》(草案)中规定,“公司申领资格证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元;(2)具有专业的管理人员;(3)有完善的风险管理与内控制度;(4)承诺在民间融资公共服务机构及时备案;(5)民间融资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④这样的规定是不同于公司企业的一般进入市场的条件,而且高于一般的条件,这就为民间借贷中介机构设立了明确的门槛,使那些不具备资质的公司挡在市场的门外,在另一方面也使得进入市场的机构都具备较高的资质,也可以提高专业的认可度和信赖度。除此之外条例草案还对民间融资信息服务机构和机构董高监人员的行为作了禁业性规定,例如规定这些人员不得从事吸存放贷等资金业务等等,这就在规范中介机构行为的基础上对于从业人员的行为也进行了规制,这是有利于整个市场的有序运行的⑤。

5.规定了中介监管部门及中介方违规的处罚措施。要确保良好的市场秩序,民间借贷中介的执业行为同样需要受到监督。我们不可能希冀于规定了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和执业人员的行为后就一定会有一个良好的市场,所以后续的中介服务行为同样需要相关部门来进行监督管理。国家的公权力部门,例如金融、工商及行业主管部门因其自身原因不便于充当这样一种监督者的角色,而无利益冲突的一个监管者更有利于实现监管的目的。所以推荐设立独立的民间监督管理机构:如《条例》(草案)中规定“温州市人民政府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指定或设立民间融资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本区域内的民间融资行为及其相关服务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设立与民间借贷及其服务密切相关的企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颁发营业执照前应征求温州市民间融资监督管理机构的意见。”⑥

中介各方的责任之前是处于一种不明确的状态,这就加重了投资人的对于既定利益的不确定性,往往在中介方跑路、债务追不回时更为明显。如《条例》(草案)中规定,民间融资服务中介机构有所述九种行为之一的,将给予警告等不同种类行政处罚措施。这就通过条例的规定使得中介方明确违法违规的代价成本,从而更好地规范约束自身行为。

三、《条例》(草案)的欠缺性规定

1.民间借贷利率上限未作具体规定。民间借贷大量存在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对于高额的民间借贷利率,而在《条例》草案只作了“民间借贷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利率的规定。”的规定。换句话讲,对于民间借贷利率的实际操作仍然执行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规定,民间借贷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4倍,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而实际上银行同期贷款4倍利率的规定远远不能满足温州的现实情况:根据现在通常银行个人贷款利率6%的规定,4倍也就是年利息24%左右。而一项中国人民银行在温州的调查报告显示:温州民众可接受的民间借贷利率为32%-48%之间。根据经济学“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的规律,必然有不少人为了追逐较大的利率而不惜视4倍贷款利率的规定于不顾,对于这样的民间融资借贷高利率在实践中是难以规制的。法律虽然有规定借贷利率超出贷款利率4倍部分无效,但该规定并不反对借贷双方当事人自愿履行,也没有规定放高利贷的刑事责任。如果没有规定民间借贷保护利率的上限,那么很可能出现民众为了追逐预期的收益而设定高于4倍甚至更高的利率,那样的话监管同样落不到实处。况且央行2002年的通知中虽谈到打击高利贷行为,但在司法实践中并未实际执行,根据民众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点,民间高利借贷现象仍将并会长期普遍存在。

2.未涉及跨温州地区间的民间融资的规定。《条例》草案指出,“在温州市区域内发生的民间融资行为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⑦作为一种比银行信贷更有效率的融资方式,民间借贷本身固有的手续简便、灵活方便的优势受到中小企业的欢迎,这也算是中小企业进行资金调剂的一种有效手段。浙江的温州、台州、宁波等地作为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大量密集地,实际中由于经济的往来频繁复杂,可能大量存在跨地区间的民间融资借贷行为,而《条例》涉及不到管辖权的问题:例如温州和宁波、温州和台州之间的民间融资行为就会受到《条例》草案“温州市区域内”的限制而无法调整,起不到规范调整民间融资行为的目的。对于这类涉及到跨温州地区间的民间借贷在登记备案方面存在登记机构不明确问题,这点条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这就导致管理部门事前不了解具体情况,事发后处理起来比较棘手。

3.合法民间融资与非法集资边界没有规定。民间融资往往因为其数额较大,动辄百万上千万,而在刑法中对于非法集资入罪标准则是比较低的。依据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规定,“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二)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30人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50人以上的;(三)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四)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⑧如果按照这种标准,民间融资差不多都在百万以上,那么按照高院的司法解释都应追究刑事责任,这是非常可怕的。而条例(草案)虽然规定了大量借贷应该强制备案,而且违反其规定应承担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作者认为是存在冲突的,实际操作中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行政责任竞合在一起而难以认定行为,这样模糊不清的界定对于规范民间借贷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四、完善《条例》(草案)中不足的建议

1.对民间借贷利率的上限作出具体规定。建议《条例》增加设定民间借贷利率保护上限的条款。当然我们这里所规定的的上限不是无限高,我们可以结合实际调研中的经验和市场的情况作出合理地规定,比如根据发改委在温州调研调查48%的一个上限规定。这个上限规定是政府进行干预的一个临界点,这与司法解释中规定年利率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部分不予保护的规定并不矛盾和冲突。但在实际生活中民间借贷常发生在熟人间,因为手续简单方便,可以快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流通问题而受到很多人的欢迎,这就好比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利率限制如果不符合人们实际期待的利率会影响放贷人的积极性,甚至最终影响到经济发展。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48%的规定也不会与我国的法律冲突,因为法律的位阶不同;通过规定政府干预借贷利率的上限,可以在充分调动放贷人积极性的前提下又改变过去年利率过高而没有干预的局面。通过规定符合实际的实际利率上限,不仅可以起到平衡借贷双方利益的作用,更主要的是使得管理部门的监管更加阳光透明。我们立法也好、做利率上限规定也罢,关键是通过立法来防范居心不良的人利用资金优势来不切实际地抬高利率,进而影响市场的稳定,设置利率上限则可以起到维护市场秩序的作用。⑨

2.建议增加涉温州地区民间借贷的登记备案制。温州金融领域存在的民间融资问题在全国其他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只是温州爆发早、影响大。所以把温州作为金融改革的试点所取得经验也为其他地区的民间融资提供了借鉴,是可以推广到其他地区的。由于跨温州地区民间借贷处理起来由于地域关系往往由共同的上级部门来管理。但现在由于试点刚开始,省级、部级层面的《民间融资法》虽然其规制地域的范围可以避免出现地区间民间融资无管辖权的尴尬局面,但是我们说温州作为试点刚刚开始无法避免出现跨温州地区的借贷。所以增设规定涉及到温州地区的民间借贷登记备案机构为温州的相关机构,这样就可以避免涉温地区民间借贷登记难的问题。

3.建议出台相应的单行刑法或司法解释。条例即使最终通过,因其地方性法规的局限性特点而可能导致对于地域间的民间融资行为和非法集资行为的界定出现截然不同的评判标准。建议出台国家层面专门的司法解释或者单行刑事法规,通过法律来明确两者的边界,来根除现实中非法集资和民间融资所现的边界模糊、模棱两可、不确定的顽疾。让民间融资在我国的法律框架下有序发展,从而使得合法的民间融资行为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使金融投机、金融诈骗和洗钱等违法集资行为得到法律的追究。⑩

五、结束语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民间借贷为今天的温州民营企业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温州民间借贷长期处于“地下”的状态,管理部门无法进行有效监管,等到民间借贷危机发生以后,也没有相关的民间融资制度规范来保障相对人的权利。作为全国首部规范地方性民间融资的法规,如果顺利实施,将会为温州民间融资市场提供明确的行为规范和法律保障。在目前缺乏部级立法的情况下,《条例》将成为温州民间融资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虽然《条例》在对民间借贷的利率上限、跨温州地区民间借贷及与非法集资范围界定上还不够完善,但作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第一部民间融资管理法规,其前瞻性、创新性、以及针对温州民间融资地域性特点因地制宜的立法特色是值得首肯的,并将为下一步省级和部级民间融资立法的提供参考建议。

注释:

①②金融办.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草案).(2012-12-19)

③红宾、陈成建:“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与民间借贷的关联及其应对”,载《法治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2页。

④郑侠:“民间融资现实状态和法律规则的冲突”,载《民间融资引导与规范研计会论文集》(内部刊物)20lo年版.

⑤高晋康:“民间金融法制化的界限与路径选择”,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4期,第40页.

⑥王从容、李宁:“民问融资合法性、金融监管与制度创新”,《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92页.

⑦HeikoScharrader,“informalFinanceandintermediation”,workingpaper,no.252,UB&SDRC,Germany,iSSn.1936—3408.

⑧最高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4.

民间借贷指导案例篇3

一、工作目标

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培养群众的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教育群众掌握民间借贷中基本的法律常识,引导群众自觉以合法方式维护其合法权益;通过对民间借贷纠纷的专项治理,排查化解一批影响我镇稳定的突出问题,有效防止矛盾激化等不稳定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完善纠纷排查、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四大机制,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纠纷,增进和谐因素,全力维护全镇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活动内容

(一)加大法制宣传,拓展法律服务,提升和强化公民在民间借贷中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民间借贷纠纷的发生。

1.将与民间借贷相关的法律法规纳入“六五”普法规划,开展常规性和专题性的的普法宣传,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法律素养和法律知识水平。

司法所结合“六五”普法规化,大力宣传《合同法》、《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中关于民间借贷方面的法律知识。采取印制民间借贷方面的法律宣传小册、开展普法课堂,教育公民掌握民间借贷的基本法律常识,注意在民间借贷中的相关法律问题,以规避风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通过案例讲解,以案析法的形式,达到办理一案,教育一方的目的。

2.开展法律咨询,拓展法律服务,为公民的民间借贷行为提供法律指导。

民间借贷行为多数以借条形式出现,鲜有正式的借款合同,司法所针对此,除了提供常规性的法律咨询服务,宣传讲解相关的法律常识外,还可帮助当事人起草正式的借款合同,以规范双方当事人行为,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同时制定样式借款合同加以推广,以规范和指导民间借贷行为,预防和减少民间借贷纠纷的发生。

(二)认真摸排着力化解民间借贷纠纷。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和全镇各村(居)委会采取日常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专项排查与普遍排查相结合的办法,深入群众、纵向到底,切实摸清本村,本单位的民间借贷纠纷,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化解,抓早抓小抓苗头,将大量的一般性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完善和落实长效矛盾化解工作机制。通过民间借贷纠纷的专项治理,有效整合资源,形成维稳工作合力,进一步完善建立和完善纠纷排查、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四顶工作机制,充公发挥司法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让群众发生能纠纷有地方诉求,发生矛盾有人调处,建立规范的日常工作机制,对急大难矛盾纠纷进行经常性化解,从源头上防范不稳定事件的发生。

三、实施步骤

这次活动从10月上旬开始到12月下旬结束。具体分四个阶段。

(一)制定工作方案和宣传发动阶段(10月1日至10月20日)。

司法所、各村(居)委会根据本实施方案,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步骤,并召开好专题会议进行布置。同时,广泛开展宣传发动,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进来。

(二)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阶段(10月21日至11月20日)

司法所制定普法工作计划,印制民间借贷方面的法律宣传小册,深入村居开展普法课堂,进行案例讲解使公民掌握民间借贷的基本法律常识,注意在民间借贷中的相关法律问题,以规避风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同时司法所为民间借贷双方当事人起草正式的借款合同,以规范双方当事人行为,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时机成熟时制定样式借款合同在全镇加以推广,以规范和指导民间借贷行为,预防和减少民间借贷纠纷的发生。

(三)全面排查和集中调处整治阶段(11月21日至12月15日)。

在11月下旬针对民间借贷纠纷开展一次集中排查活动,层层开展调查摸排,对排查出来的纠纷,采取强有力措施,集中开展调处、整治、化解。

(四)总结验收阶段(12月15日至12月31日)。

综治办、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办、各村(居)委会对开展“以法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维护全镇社会和谐与稳定”为主题的民间借贷纠纷预排调专项活动,检查验收,总结推广经验,查找薄弱环节,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活动成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镇成立以纪委王昌荣书记为组长,综治、公安、司法、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此次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司法所。各村(居)委会要迅速对这项活动作出具体部署并精心组织实施。各党支部书记要亲自动员部署,深入督导,靠前指挥,解决工作中的难题。要加强工作调度、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指导推动这项活动的全面开展。要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对民间借贷纠纷要发现早,控制好,化解了,切实把这项活动组织落实好,确保取得实效。

(二)部门协调,形成合力。要充分发挥综治、公安、司法、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矛调工作合力,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框架内,尽最大努力化解矛盾纠纷,有效防止因矛盾激化引发不稳定事件的发生。

民间借贷指导案例篇4

关键词:民间借贷;监测方法;监管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6(10)-0061-04

一、民间借贷监测的难点分析

民间借贷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包括借贷监管,借贷要素(主体,利率、期限、中介等),非法集资,过桥借贷等等,因为面广,所以管理异常复杂,多部门监管容易发生“政出多门”,导致监管缺位或越位。

同时,民间借贷具有的隐蔽性、敏感性和扩张性等特点,决定其以非标准化的方式运作,S意和动态调整比较频繁,使得监测数据采集难度加大,导致民间借贷风险不易监控。

另外,民间借贷地域色彩非常显著,不同地域的民间借贷在资金来源、资金需求、担保中介、债务追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统一监管难度较大。

民间借贷交易的隐蔽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二是去向。从来源上看,一方面,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国人往往不愿过度暴露自己的财富;另一方面,出于害怕国家针对民间借贷出台新政策,或者借贷行为可能涉及国家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不愿意暴露自己从事民间借贷的行为。

从去向上看,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安全和便捷的交易平台,交易均未能形成“痕迹”;另一方面,投资者只关注民间借贷的收益,忽视资金的投向,有时资金的使用方,也对于投资方向保密。

总之,交易的隐蔽性导致居民和企业参与民间借贷调查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提供的数据往往经过“过滤”,甚至拒绝借贷信息采集。

二、构建民间借贷监测指标体系

(一)监测指标

为便于对民间借贷进行全方位监测,可按照常规监测、流程监测和重点监测三个方面,建立民间借贷监测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参照银行信贷资金监测与风险防范,常规监测由人民银行负责,主要是对利率、期限、规模以及影子银行进行监测;流程监测主要是从民间借贷来源、交易、流向等方面进行跟踪监测,重点是建立必要的民间借贷信息平台和强制登记备案制度,规定未备案的民间借贷交易将不受法律保护,促使民间借贷由“地下、民间”转变为“地上、民营”,关键是要让民间借贷有“痕迹”可寻,增强对民间借贷的可调控性;重点监测主要是对房地产、能源及高耗能行业、季节性生产行业(诸如淀粉加工、农产品收购等产业)等民间借贷活跃领域的监测,防范借贷集中风险。

(二)监测方法

1、定点与动态监测相结合。监测点的选择决定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有效性,首先要选择好定点监测的样本,应涵盖城乡社会的各种借贷市场,包括公开与隐蔽借贷、直接与中介借贷、个人之间与企业之间借贷等,尤其是要将把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中介机构的隐蔽性活动纳入监测范畴。其次要对监测点进行动态调整,针对监测重点和监测点本身的变化,及时剔除和引进监测样本,以保证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2、抽样与典型调查相结合。对于民间借贷总量、期限和利率等指标的采集,可以根据监测点的数据,依据已有的监测系统,按月、按季进行监测,并且辅之以典型案例调查,全面反映民间借贷情况。对于抽样调查,可以发挥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和典当行及其他社会融资中介等信贷人员、业务调查人员,更接近于借贷参与者的优势,提高调查的准确性。

3、流量与存量调查相结合。民间借贷某一时点上和一定时期内的变动,对于分析和预判民间借贷发展形势都至关重要,因此,可以采取逐月、逐季度的流量分析与临时性的存量分析相结合,进而全面反映民间借贷情况。

(三)数据处理

监测数据采集后,各监测主体应及时报送给人民银行,由人民银行进行数据处理,为后期数据使用和经济金融宏观政策制定提供必要的条件(如图1所示)。

(四)成果转化

民间借贷监测涉及部门较多,因此,可参照金融稳定报告模式,在整理和分析各部门监测情况后,由地方政府主导,人民银行负责编撰辖区民间借贷监测半年报或年报。地方政府利用政务平台,对外有关民间借贷信息,引导居民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促进民间借贷有序、良性发展。

三、民间借贷监管体系构建

(一)明确监管主体,建立监测协调机制

目前,“一行三会”是我国传统金融行业的监管主体,采取“分行业经营、分行业监管”的专业监管体制,恰恰未涵盖民间借贷,民间借贷过程中发生非法集资、高利贷等案件时,由公安机关进行事后处置,对于民间借贷前期、中期行为未明确管理主体和职责,建议从民间借贷的特点出发,建立强有力的监管与监测体系。建议地方政府肩负起监管的主体责任,可以在地方政府金融管理办公室(或称金融管理局)的基础上,授予监管民间借贷或者民间融资的权力,配置必要的专业监管人力资源,参照银监局对银行业的监管模式,比如从市场准入,高管人员任职资格、业务规范等方面进行统一监管,至少可以实现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内控机制建设日益健全,监管机构能够实时、准确掌握民间借贷的运行情况,杜绝非法集资、地下钱庄、洗钱犯罪等违法行为。建议建立月度或者季度形势分析例会制度,通报和分析当前民间借贷的动向、趋势及必要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

(二)明确职责范围,理顺监管重点

人民银行要将开展民间金融市场的监测分析、风险预警和规范管理作为金融监管系统的重要部分,重点监测民间借贷市场的规模、利率和流向,定期开展民间借贷调研和风险评估,并对辖区风险进行必要的预警。同时,要加强民间借贷市场主体、机构开户银行结算账户监管,履行反洗钱职能,特别要加强对大额现金和可疑资金交易的检查和分析,及时认定和通报违规资金拆借和高利贷行为。银监部门要坚决阻断民间借贷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传导;配合公检法机关做好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高利转贷等违法案件的认定;普及民间借贷相关法律和知识,使借贷双方充分理解民间借贷运行流程和自身权利义务,综合平衡投资的风险和收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对民间借贷风险的防范能力。各级金融办要着重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密切关注非法集资、民间借贷异常流动等风险。公检法机关负责民间借贷案件监测,着重是预防和打击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高利转贷及黑恶势力参与的各类金融犯罪活动,处置因民间借贷引发的。

(三)尽快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一是建立民间借贷业务登记备案制度。登记备案制度能够消除借贷中的信息不透明、不对称、不便于跟踪监测等弊端。以民间借贷业务中资金出借和借入方为监管对象,对民间借贷交易实行强制性的登记备案制度。二是设置民间借贷的禁止类条款。禁止为违反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活动提供融资以及参加非法集资,凡用于禁止项目的民间借贷资金均不受法律保护。为了区分正常的民间借贷与非法揽存,必须规范民间借贷中出借者和中介人的融资借贷行为。三是规范民间借贷基本操作要素,如规范借贷合同等。

(四)建立信息和借贷双方权益维护机制

对于个人、企业等民间借贷参与者的权益保护,主要基于对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保护,建立信息保密及分级查询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定期机制,引导舆论导向和公众预期。近年来,民间借贷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在纷杂的社会舆论中,夹杂着一些偏颇和极端的言论,因此,要依托地方政务网、报纸等地方主流媒体,及时进行信息,引导公众形成合理预期,提升公众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课题组.当前民间借贷新动向及风险防范对策.金融经济,2010,(5):15-20。

[2]周荣俊.不同货币政策影响下民间借贷发展的比较分析[J].上海金融,2010,(2):34-39。

[3]高孝欣,肖杰仁.关于央行对民间借贷监管制度的完善与创新研究.特区经济,2010,(9):23-39。

[4]吴伟萍,吴杰.我国民间借贷风险管理问题研究――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经济纵横,2010,(11):45-49。

[5]衷正,邓高峰.我国民间借贷的规范与监管体系建设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55-59。

privatelendingmonitoringmethodsandregulatorysystem

HUoBoxiaoJiaoChuang

(GuyuanmunicipalSub-branchpBC,Guyuanningxia,756000)

民间借贷指导案例篇5

一、我国民间借贷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民间借贷法律制度不完善

1.缺乏民间借贷专项法律规范。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等原因,金融法律主要以正规金融机构为对象,没有专门的民间借贷法律规范。民间借贷立法层次低,缺乏可操作性,不能对我国民间借贷作出全面规范引导,无法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民间借贷立法散见于《民法通则》、《合同法》、《非法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贷款通则》、《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的批复》等法律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民间借贷的定义、主体、范围和法律地位。

2.民间借贷立法协调性差。由于“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指导思想、政出多门、立法技术欠缺等原因,法律之间缺乏协调性、统一性和逻辑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年)第13条规定了国家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公民有权自由处分自己的合法财产,包括借贷的自由货币资金及获取的相应利益。但国务院《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第4条②、人民银行颁布的《贷款通则》第61条,对民间借贷的行为作出了禁止性的规定。由于法律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不同司法机关会对民间借贷的合法性产生相悖的结论,不利于我国民间借贷的规范发展。

3.民间借贷立法长期滞后。我国民间借贷法律规范主要散见于民法领域,民间借贷立法长期落后于民间金融发展的需要。轰动全国的吴英案更是折射出我国民间借贷法规滞后的问题,并引发了如下疑问:民间借贷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是否受到了全面保护?民间借贷有无合法性边界,其合法与非法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尽管《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老36条)的推出,使非公有资本开始获许进入金融服务业,民间借贷的重要作用被重新认可。《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实施后,国家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鼓励和引导力度进一步加大。但是由于立法思想、立法技术等因素,民间借贷法律规范呈现操作性不强、判断标准模糊的特点,导致民间借贷主体的利益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二)民间借贷与民间非法融资行为界限模糊

1.关于我国民间融资的立法。虽然《刑法》第176条③规定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第192条④规定了非法集资罪,但是并没有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进行明确的界定。2010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分别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权罪,非法经营罪以及虚假广告罪等犯罪行为的认定作出了规定,回应了如何划清非法集资与合法融资的界限、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非法集资手法以及非法集资活动涉及的虚假广告者到底要承担什么责任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2.民间借贷与民间融资非法行为界限不明确。我国没有明确规定民间借贷与非法经营、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间的界限,对非法民间借贷的认定和利率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对大规模生产性借贷的法律地位、不同借贷关系的法律责任是否区分、有偿借贷和无偿借贷的出借人是否应承担同样的义务、民事借贷和商事借贷的区别、出借人的瑕疵担保责任等问题,法律法规均未予以明确。由于民间借贷交易隐蔽、监管缺位等原因,非法集资、洗钱活动屡屡出现在民间借贷市场,尤其是高利贷对社会的影响与日剧增。

(三)民间借贷监管机制不健全

1.民间借贷监管主体不明确。由于我国金融业采取“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民间借贷没有专门的监管部门。民间借贷监管主体到底是谁,目前很不明确,需要落实。中央政府已经做了一些政策性安排,银监会也进行了风险提示,但谁来牵头实施,谁来具体落实方案,尚没有明确。《民间借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将民间借贷监管主体明确到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但是没有明确规定国务院具体部门进行监管。监管主体长期不明确,导致公众对社会集资风险无法准确判断,使得社会集资以非法形式广泛存在。

2.民间借贷监管对象不明确。我国对于高利贷、非法集资、地下钱庄、抬会等非法民间金融一直采取严加控制和打击的态度。但是基于对民间借贷认识的偏差,长期以来缺乏对民间借贷适当的监管,缺乏对抬会、私人钱庄、企业之间借贷监管的规定,尤其是对民间借贷中介机构、小额贷款公司以外的职业放贷人、社会集资人等其他民间借贷主体缺乏监管。

3.民间借贷利率规定不明确。利率变化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民间借贷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括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民间借贷利率四倍上限的限定没有理论和实践的依据,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市场供求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难以合理引导社会资源的配置。

(四)缺乏民间融资市场退出机制

由于民间借贷市场不完善、法律规范不健全,我国没有建立民间借贷援助、退出、清算等市场机制。当民间融资机构(包含个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一方面放贷人债权得不到全面保障;另一方面当作为放贷人的个人资不抵债时,无法解决其市场退出问题产生金融风险,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民间借贷市场机制不健全,导致民间融资无序退出,存在潜在的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严重影响着经济金融的稳健发展。

二、规范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民间借贷法律法规

1.制定完善民间借贷法律法规。尽快制定《民间融资法》、《放贷条例》、《民间融资中介机构行业管理办法》等法律规范,完善民间融资立法体系,提高相关法律规范的协调统一性。修订《贷款通则》、《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相关条款,明确民间借贷的借贷主体、业务范围、资金来源、利率税收、风险防范等,赋予民间借贷合法地位,引导鼓励民间借贷规范健康发展。

2.制定民间借贷配套实施细则。制定出台《民间借贷实施细则》等配套制度,明确民间借贷主体在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反洗钱、现金管理、反假币、金融统计等方面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修订《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明确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构成要件,明晰与合法民间借贷行为的界限。

(二)明确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界限

一是从借贷目的看,民间借贷是基于生活需求、生产经营急需,非法集资是以非法占有、牟取暴利为目的。二是从借贷对象看,民间借贷有亲戚朋友、熟人之间等特定范围,非法集资针对不特定社会公众。三是从表现形式看,民间借贷主要以货币形式偿还,非法集资以实物或者权利证券等形式返还。四是从资金来源看,民间借贷资金主要来源于放贷人自有资金,非法集资主要来源于国外热钱、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五是从责任性质看,民间借贷利率在同期银行利率四倍以内受到法律保护,而非法集资利率规定不受法律保护。

(三)完善民间借贷市场机制

1.健全民间借贷监管体制。建立以人民银行为主导,行业监管、民间借贷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制,完善我国民间借贷监管机制。人民银行牵头制定民间借贷监管指标等措施,明确民间借贷主体在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反洗钱等方面的义务和责任。构建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重点监测民间借贷中介基本情况、资金投向、利率水平、借贷期限、借款形式、抵押或担保形式、借款偿还情况等。

2.完善民间借贷监管机制。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信息共享披露、监管协作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布民间借贷相关信息,合理引导民间借贷主体自主投资决策。加强事前监管机制建设,重点加强事前风险审慎防范,将风险消除在风险源头。在民间贷款组织从业人员管理上,应重视资格审查,以确保民间贷款组织是由具备相当金融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在经营管理。加强宏观管理,为金融机构设置安全稳健和预防风险的指标体系,使民间借贷主体准确把握风险状况,不断提高民间借贷主体抵抗风险的能力。

3.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积极推进民间借贷利率市场化,根据地域资金供求关系、经济发展水平,优化民间闲置资金合理配置,推进民间融资健康发展。加快存贷利率市场化的同步推进,降低银行存贷利差,使银行开发更多非借贷中间业务,创造更多的金融服务产品。通过利率市场化,营造相对公平的金融市场环境,促进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四)建立民间借贷市场退出机制

1.建立民间融资机构市场退出机制。修订《破产法》,增加民间融资机构破产程序、清算程序等规定,建立健全包括民间融资机构援助、整改、破产、清算、退出等科学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保证民间融资机构破产或有可能破产时,在政府监管下有序退出金融市场,有效维护民间融资主体合法权益,减少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

2.制定民间借贷保险机制。制定出台《民间借贷保险条例》,明确民间借贷保险主体、保险比例、保险期限及赔付方式。建立大额民间借贷保险机制,规定专门保险机构民间借贷保险,由民间借贷主体借方缴纳一定的保费。当借款方发生经营危机时,由保险机构向借款人按一定借贷数额比例支付部分或全部借贷数额,分散因资金链断裂产生的风险。

注:

①《贷款通则》(征求意见稿)第3条。

②国务院《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第4条:“禁止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以任何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进行的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民间借贷指导案例篇6

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副总理表示:“民间金融和所谓的非法高利贷,就得研究、界定。因为现在我们说真的,民间借贷的这种合理性合法性应该给予,咱们互相借点儿钱的事儿不是经常有的吗?很平常的,但是我们防止的是非法集资,防止旧社会的‘驴打滚’。”

近日,公安部公开的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0年,全国公安机关破获非法集资类案件5,000余起,2011年非法集资类案件全国共立案1,300余起,涉案金额达133.8亿元。密集的案发频率和巨大的涉案金额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使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但是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灵活的融资方式,而这一需求在当前的金融体系中无法满足,所以不得已走向了民间融资之路。

非法集资案件频发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很大关系。2009至2010年,中国的信贷环境相对偏松,刺激了企业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对资金的后续需求量也大幅增加。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恶化,对外出口减少,政策的急速转向,最终引发了比2008年更为紧张的资金供求状况,而这恰恰是宏观调控转向以来出现的情形。2011年的货币、信贷增速仅为13.6%左右,远低于前几年的水平,也低于国务院所指定的16%的增速目标。货币、信贷的相对紧缩,减少了正规市场的资金供给,许多企业不得已转向民间借贷市场。

民间借贷阳光化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在我国经济发展以速度为首选、经济秩序尚不规范时,温州民间资本的投资方式无可厚非,也能得到意料中的收获。而当一切渐渐走上正轨后,如果再继续延续此前的做法,就可能会遭遇意料之外的损失。

国家为了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管理,规范贷款行为,维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提高贷款使用的整体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有关法律规定,自1996年8月1日起施行《贷款通则》。这是我国第一部管理民间金融的法律规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一条款的实施对于整顿民间借贷、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进入新千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民营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现有的金融体系贷款环节繁琐,审查制度严格,使得他们无法从国有银行获取经营资金;而这时民间借贷到了快速发展期,尤其在江浙一带出现了大量的地下钱庄。由于民间借贷灵活,利润比在银行高出许多倍,这就吸引许多百姓把资金从银行中取出,转入民间借贷市场。民间借贷在这一时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但社会问题随之而来。

最早被法学界和金融界关注的是“孙大午案”。徐水县人民法院审理查明,河北大午农牧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于2000年1月至2003年5月间,以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承诺不交利息税等方式,出具名为“借款凭证”或“借据”实为存单的制式凭证,向社会公众变相吸收存款1,627单,共计13,00余万元,涉及611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规定,徐水县人民法院当庭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孙大午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处罚金10万元。孙大午案发后,经济学家茅于轼曾说:“过去制订的一些与市场经济原则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亟待修正甚至废止,违反了这样的法,未必是一件坏事。孙大午错就错在干了一件‘违法’的‘好’事。”自此案之后,法学界和金融界学者开始关注民间金融,而非法集资与合法集资界定不清,也成为当时社会讨论的热点。

2005年之后,我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小民营企业生产规模不断壮大。而我国的货币政策近两年日益紧缩,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实体经济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资金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国有银行更多的面向信誉好的国有大型企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称:“吴英案例反映我们国家在金融领域管理权重和金融权重,我说一个版本的分布,国家的金融权重95%、省级的融资权重是3%、地市级的融资权重是1.5%、县一级融资权重的0.5%,吴英按照正常渠道是不可能融到资金的,所以她走向非正规的融资是必然的。”因为资本市场的链条资本评估、第三方担保、多方协议、托管、置换等,通过正规渠道融资的复杂性比造卫星还要复杂。如果上下庄融资形成一致的话语权,那么他的融资权是非常大的,我们的监管就会出现重大的问题。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梅兴保称:“改革金融体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主要针对大机构设立,但并不适应中小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的需要,特别是不适应他们创新产品发展的监管需要。要积极引导并规范民间借贷,给地方政府相应的金融管理权力,同时让其承担发展经济和稳定金融的责任。”

有专家预测,2012年将成为经济维稳元年,相对紧缩的财政政策还要延续,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更加困难,民间金融阳光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法制引导安全出口

我国目前关于民间融资和民间借贷的相关法律法规有《贷款通则》、《合同法》、《刑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一般意义上来说,民间融资是相对于国家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融资而言,泛指非金融机构的自然人、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政府财政部门除外)之间以货币资金为标准的价值转移及本息支付。

事实上,2006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就建议制定《放贷人条例》,让众多生存于地下的民间金融走到台前。2007年年初,央行研究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放贷人条例》正在研讨中。2008年8月,央行《2008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应加快我国有关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的立法进程,适时推出《放贷人条例》,给民间借贷合法定位,引导其阳光化、规范化发展。但时至今日,《放贷人条例》依然没有颁布。有关部门的专家表示,央行已经把《放贷人条例》送至法制办,但现在不准备继续这项议案,要把《放贷人条例》放到《贷款通则》里面。我们国家一直在用《贷款通则》来规范借贷关系,其中包括企业之间不可以相互借贷,这一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法规是目前借贷法的绊脚石。中国政法大学李曙光教授称:“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我们还是以企业之间不可以相互借贷这样的法条作为贷款的准则,当然会出现孙大午案件、吴英案件,目前《贷款通则》的修改已提上议程,把《放贷人条例》的主要条款放到《贷款通则》里面,新的《贷款通则》出台之后将会给民间借贷带来新的变化。”

2011年2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此次刑法修改的重点之一是取消了近年来较少适用或基本未适用的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但保留了集资诈骗罪死刑。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介绍,2010年全国人大法工委讨论修改刑法时,也曾提到去掉集资诈骗罪的死刑处罚。“但后来立法机关还是采取保守策略,没有修改集资诈骗罪。”陈光中认为,将来集资诈骗这样的罪名很可能降低最高量刑,而在这种情况下,司法本身就应该逐步限制非法集资罪的死刑适用,为取消死刑创造条件。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吴英案,这是在特定时期的特殊案例。我国的法律要面对我们的中国国情,所以我们的改革是一步一步走来的,现在的金融体制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黄京平教授称:“我们这时候要坚持的最基本的法治文明和价值观是非暴力犯罪不适合判死刑。可以用司法的限制来推动立法的限制,我们可以发挥司法的能动性来做到这一点。”

中国政法大学李曙光教授称,吴英的案件要放到一个非常宽广的经济转型时期,这里面就涉及到几个问题,第一,我们的刑法本身是有缺陷的,吴英案主要依据是《刑法》,我们的《刑法》对于转型经济和转型金融当殊的现象和特殊的行为没有关注到,因此也没有做预先的立法。这么多年有很多的修正案,就是因为我们的刑法跟不上我们的金融和经济发展中快速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经济问题无法解决,因此在现实案件判决当中,就用了快速归位的方式把某一个案件迅速的归结到《刑法》的某一条当中。这种简单的黏贴式攻略很容易使被告人罪所非罪。

但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黄京平教授则认为:“立法应该站在适时时间点。2011年已经取消了三个诈骗罪死刑中的两个,在修改《刑法》期间,许多专家也提出废除集资诈骗罪死刑,但是立法机关有立法机关的立场。在多数法学专家看来,《刑法修正案(八)》让废除非暴力死刑成功的推出来,保留了集资诈骗罪死刑,很大程度上是立法机关一个智慧的考虑。刑法作为其他法律的基本法,只有其他各种金融法变动,才可以带动刑法的变动,使得非暴力事件废除死刑真正的做到。”尽管对目前废除非法集资诈骗罪死刑的时间点,法学界说法不一,但是需要废除已经成为共识。

民间借贷指导案例篇7

关键词:民间借贷;监管体制;规范化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d,features,sizeandprivatelendingandprivatelendingrelationship,toexplaintheadvantagesofprivatelending;thenanalyzestheissueofprivatelendingin-depth,analyzesthereasonfortheincreaseofthecurrentprivatelendingcases;fromaprofessionalpointofviewtoanalyzesactualcasesofindividualprivatelending;actualcasesbringtotheinspirationofhowtoregulatethedevelopmentofChina'sprivatelendingcountermeasures.Keywords:privatelending;theregulatoryregime;standardized

中图分类号:F832.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20-02

民间借贷是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企业(包括其他组织)之间,一方将一定数量的金钱出借给另一方,借款人到期返还借款并按约支付利息的民事行为。具体来说,民间借贷是指公民、法人未通过银行或金融机构,而是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要求借贷的主体合格,借贷合同的条款、借贷合同的担保符合合同法、担保法的法律规定,且借款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即可认定有效,而因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民间借贷分为民间个人借贷活动和公民与企业之间的借贷。民间个人借贷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遵循自愿互助、诚实信用原则。

1民间借贷的优势及现状

民间借贷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借贷是民间资本的一种投资渠道,是民间融资的一种途径。自2003年以来,国家逐步放开了民间小额信贷的限制,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国务院曾《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则被称为“非公有经济新36条”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打开了登堂之门[1]。

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相比,民间金融有其自身特点和优势,如信息搜集和加工成本低,手续便捷、方式灵活、交易成本低,灵活的贷款催收方式和特殊的风险控制机制等可以说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有益和必要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社会融资需求,特别是缓解了一些中小企业和“三农”的资金困难,增强了经济运行的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有利于形成多层次信贷市场,是满足各类市场主体融资需求的一个补充渠道。

目前,全国许多经济开放城市中,民间借贷已经十分常见。民间借贷为政府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活跃了地方经济,其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腾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民间借贷的规模越来越大,不容忽视,根据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的研究测算,2003年中国民间借贷的规模有7000多亿元,其绝对规模占同期银行信贷绝对规模的比重重大30%左右。特别是在沿海地区,比如,温州市的民间资金规模超过4000亿元,浙江省的民间规模超过了千亿元,由此可见民间借贷数额之大,比重之高,繁荣之况。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出借人对利益的渴望,以及借用人对资金的需求,如今的民间借贷有一部分正游走于高利贷的边缘,例如东莞民间借贷月息为2%-4%,后半段完全超过了国家的标准,无疑属于高利贷,更应该注意到的,这仅仅是表面上的数字,由于民间借贷市场远非价格统一的市场,个子市场的利率价格差距很大,已经打破了法律的底线。

因此,在看到民间借贷优势之余,也要注意到当前的部分民间借贷正处于金融市场的灰色地带,如果再无严格监管,恐怕将扰乱金融活动的正常秩序,发展成严重的经济犯罪。

2民间借贷案件增多的原因

国家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使得公民手中的财富越积越多。近年来,公民的投资意识增强,纷纷走进房地产与股票市场等,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受国家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整,股票市场被内幕等不正当的交易笼罩,这种投资不仅没了收益,甚至还会血本无归,人们逐渐把目光转移到了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案件得以迅猛增多。

2.1公民法律意识淡薄,民间借贷担保手续不完备

许多公民法律意识淡薄,不知法、不懂法,对《担保法》、《物权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具体体现在办理抵押物登记时没有到房管、交通等相关管理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错以为持有借款人提供的产权证照就可控制住抵押物。法律意识的淡薄加大了借贷行为的风险系数。

2.2市场经营存在风险,借贷人风险意识不强

公民风险意识淡薄,随意签字担保,对相关法律法规也不了解。一些借款人经营失败,经营风险转嫁到出借人身上,无法归还借款,更不用说高昂的利息。还有一些不法之徒,利用出借人盲目逐利的心理,用花言巧语骗取信任,或伪造产权证照提供假担保,诈骗钱财。

2.3银监部门监管薄弱,民间借贷市场缺乏管理

目前银监部门对民间借贷管理不力,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民间借贷民间活动的公司或机构,这些公司的实质为向民间借贷提供中介服务,并收取相关费用。对于此类民间借贷中介行为尚无明确法律法规进行规制,除此之外,由于任何个人、企业及社会组织都可以充当民间借贷中介,导致民间借贷中介服务机构逐渐增多。但由于从业公司、人员良莠不齐,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经验,更加大了民间借贷市场的风险。

3民间借贷的实际案例及分析[2]

2006年5月,陈某在中输了钱,向舒某借钱,当时口头约定按5%的日利率计算利息,即10000元一天的利息是500元。第一次舒某借给陈某10000元,扣除当天利息,实际只给了陈某9500元;半小时后陈某将9500元输掉了;舒某又借给陈某10000元,同样只给了他9500元,一会陈某又将这9500元输掉了;陈某又提出借钱,舒某接了8000元给陈某后就离开了。是个十多天后,舒某、陈某同坐一辆车去一堵场,路上舒某借给陈某10000元,扣除当天的利息实际上给陈某9500元,借钱时陈某均未出具借据。到2006年6月6日陈某没钱归还,便出具了一份38000元的借据给陈某,后舒某向陈某多次催收未获,故诉至法院。

涉赌债务可以结合涉赌债务中当事人主体以及相互之间的行为不同分为多种情况,此案例属于过程中参与的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直接用于的债务。或者是先赌后借,一般是在过程中,因输赢没有实际支付,而采取欠条方式确认的债务,或是先借后赌,是指过程中,一方向另一方先有借贷关系后发生行为。对于这种情况,借款用于支付赌债,用途不合法,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当属无效民事行为,均应认定为赌债,赌债自始不产生债的效力,法律不予保护。本案中原告舒某明知被告而以放高利贷的形式向其提供赌资,目的是获取高额利息,他们之间的借贷合同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由此产生的借据应属无效。最终。法院根据《合同法》第52条第1款第(5)项和《民事诉讼法》第40条第1款之规定,判决驳回原告舒某的诉讼请求。

4规范民间借贷的方法

在对待民间借贷未来发展的问题上,首先,提出了规范发展民间借贷的总体原则:一是合法化、公开化;二是正确区分民间借贷的正面与负面成分,引导规范与打击取缔并重;三是构建有力的民间借贷监管体制;四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多样化地妥善解决民间借贷出路;五是同步进行相关配套改革。其次,针对目前我国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一,在法律上明确民间借贷的地位,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民间借贷构建一个完善的法律环境。第二,建立规范的监管制度,将民间借贷纳入到规范的金融监管体系中。第三,从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多样化地解决民间借贷出路。第四,同步进行相关配套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3]。

在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今天,中国的非公有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所需的资本支持有很重要一部分是来源于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意识到了规范发展民间借贷的重要性,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提出过应该给予民间借贷应有的地位。尽管现在,国家有关方面对民间借贷进行了法律上的解释和一定程度的规范,但这些法律规章对民间借贷在金融体系中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其应该如何与正规金融机构良性共存,如何规范其活动,都还没有一个完整和有效的说明。可见,对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急需补充和完善。基于此,可以认为:尽管民间借贷自身存在着很多负面因素,但是鉴于其的存在和发展有合理的原因,以及其对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巨大贡献,首先,应该明确民间借贷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应有的位置;其次,在深刻认识其积极效应的基础之上,建立良好的机制,规范民间借贷的发展,将其引上一个健康的发展轨道;最后,积极探索民间借贷的出路,充分发挥其有利一面,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5结论

民间借贷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民间借贷游离于官方金融体制之外,长期以来,得不到官方部门的重视,加上民间借贷具有自发性,缺乏外部约束,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等事故,往往会引发连锁不良反应,严重时会危害社会安定,因而具有很大风险,是官方重点的管制对象。但另一方面,民间借贷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对农户的生产经营等民间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国家必须深刻认识民间借贷的双刃性,以法律形式明确其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引导和规范发展其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方面,消除其负面影响,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邓宇,蔡康.中小企业融资难,政府扶持民间借贷发展迅速.海口晚报,2011,8.

民间借贷指导案例篇8

[关键词]民间借贷;发展现状;监管规范;

2011年以来,受国内外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信贷规模的缩放使民间融资日趋活跃。作为对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民间借贷对于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缓解银行借贷资金不足的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问题。近年来,温州老板“跑路”事件,泗洪借贷崩盘,鄂尔多斯借贷人员“自杀”事件的频频发生也暗示着民间借贷存在的巨大潜在风险。对我国民间借贷发展现状的研究以及对其监管立法的思考,有利于我国金融监管部门正确规划、指引民间借贷未来发展之路。

一、我国民间借贷的概念和特点

民间借贷是指企业之间、个人之间、企业和个人之间的资金借贷行为。近几年受央行信贷规模紧缩、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使得民间借贷更加活跃,呈现出一种融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融资规模扩大化的趋势。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民间借贷趋利性强,利率定价总体较高。民间借贷具有很强的趋利性,融资都是有偿融资。并且,虽然有条例明确规定民间借贷最高利率不得超过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但由于近年来资金供求之间的失衡,民间借贷的存在弥补了信贷需求的巨大缺口,利率回报也呈上升趋势。

第二,手续简单,有依赖性。民间借贷在金额大小、期限长短、借款人还款能力调查等方面简化了贷前审核流程,只要借贷双方意见一致,合同便成立,资金很快到位,满足了借款人对资金的急切需要。并且由于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得到信贷支持,无论固定资产投资还是流动资金周转,对民间借贷都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以山西灵石县为例,有近一半的企业认为民间借贷已经或将成为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

第三,民间借贷蕴藏极大风险。民间借贷由于交易隐蔽、风险不易控制、正常借贷与非法集资等刑事犯罪活动交织的问题,蕴藏着极大风险。近年来,温州老板跑路、鄂尔多斯商人自杀事件等等的发生,留下巨额民间债务,都显示了民间借贷其自身的高风险性。一旦出现问题,都将牵涉到一大批相关的各种各样的机构和人群,给金融市场和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风险和危害。

二、我国民间借贷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民间借贷的发展起到了参与市场竞争和为社会闲散资金提供融资渠道的重要作用,其现状有:

第一,民间借贷参与主体多元化、借贷形式灵活化。近几年来,伴随着民间借贷规模的扩大,资金来源也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趋势。目前,放款来源不但包括工商户和企业资金,甚至很多公务员、政府官员等都出现在民间借贷这个资金链中了。不仅如此,信贷资金、私募基金、海外热钱等也出现在民间借贷领域。随着民间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以放债和收取中介费为主的专业中间人,一些诸如专业互助担保组织、投资咨询公司等民间借贷机构应运而生。民间借贷以现金交易为主,融资形式和手段多样化、灵活化。手续方便,资金到位时间缩短,提高了资金的有效使用效率。

第二,借贷行为短期化,借贷规模扩大化。民间借贷立足于解决资金需求方的短期资金缺口,缺乏长期的计划,资金链可能随时断裂,不利于企业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并且由于游离于正规体系外,借贷行为不受限制,规模越来越大。据估算,目前温州的民间借贷有1200亿元,而温州所有银行去年的全部贷款大约有6000多亿元,民间借贷是其规模的五分之一。

第三,民间借贷缺乏相应法律保护,资金纠纷不断。我国迄今为止没有完善的民间借贷系统和监管体系,监管机构、监管职权和监管程序尚不明确,借贷行为的合法范畴很难界定,致使民间借贷一直处于备受争议的境地。以浙江为例,在2008年到2011年三年间,各级法院共受理民间借贷纠纷案高达254324件,并且呈现出一种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案件大多数缺乏规范的借贷合同,手续不健全,有的还存在违法操作,使得监管部门对这些案件的认定更加困难,给审判工作带来不便。

三、相关建议

在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的建议方面,一是要正确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二就是要使民间借贷合法化。在规范和整顿民间借贷的时候,我们要实行引导为主,疏导为辅的措施。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组建民间小额贷款组织、农村融资服务中心、农民融资服务社等,将其转变为正规的、合法的民间金融中介组织,让民间资本进人正规的金融体系,而不是限制其进入,这既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面临的融资难的困境,也有利于使民间借贷阳光化。长期以来,民间融资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民间借贷法”,赋予民间借贷合法的法律地位,从法律上明确界定高利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和正常民间借贷的界限,推动民间借贷走出灰色地带。并且,对民间借贷的权利义务、利率水平、合约要见、违约责任的规定各方面加以明确,让民间金融走到阳光当中,使之合法化、规范化。让更多的资金进来,实现民间借贷流程的规范化、信息公开化,实现盈余资金的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王晓玲.关于完善我国民间借贷立法的若干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09)

[2]周淑娟,祁彬.关于我国民间借贷的现状分析及立法思考[J].前沿,2011(17)

民间借贷指导案例篇9

一、工作任务与目标

严厉打击日益严重的高利贷行为。规范、整顿投资公司、典当行、调剂商行经营活动,严肃查处超营业范围从事高利借贷业务的经营行为,坚持打击非法集资和吸收公众存款的犯罪行为,从严从快处理因高利借贷索款而引发的治安和刑事案件,依法严惩一批违法犯罪分子。有效遏制民间高利借贷行为,确保金融市场秩序正常,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二、工作时间安排

2009年2月至3月

三、职责分工

各部门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围绕提出的目标任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各项工作。

(一)区金融办。要牵头抓好全区打击高利贷行为的组织工作。掌握全区面上高利借贷行为的总体情况,制定打击高利贷行为的总体方案。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国家金融法规和信贷政策。协调好各金融机构,增加信贷资金的投入,尽量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信贷需求。

(二)区委宣传部。在本次行动中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选择一些典型案例,向广大群众宣传非法高利借贷的危害性,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自觉抵制高利借贷活动,防止上当受骗,积极营造打击高利借贷行为的社会氛围。

(三)区公安分局。开展对民间高利贷行为的排查工作,特别是要摸清中小企业资金拆借情况,对一些中小企业借高利贷情况要重点掌握,有针对性地做好提前介入工作。坚决打击因高利贷债务纠纷而引发的治安和刑事案件,对涉恶、涉黑及暴力征讨高利贷行为要从重从快打击,依法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四)*工商分局。要集中组织一次对投资公司、典当行、调剂商行的突击检查,对存在超范围经营高利借贷业务的单位要严厉查处,要规范建立健全经营记录台帐查备制度,即时掌握好各经营主体的经营状况,提高业主诚信经营、守法经营的意识。2月底前召开好投资公司、典当行、调剂商行的业主大会,加强对经营业主的法制宣传教育。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本次专项行动在区政府领导下,由区金融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工作的开展,区金融办负责打击行动的日常工作。各职能部门要制定本系统的打击高利借贷行为的方案并组织实施。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扎实工作,专人分管,要将工作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强沟通、相互配合

在本次行动中,各部门要集中力量,严格执法,重拳出击,将各项打击措施落实到位。要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加强协调配合和信息沟通,形成打击合力和高压态势,取得预期效果。各职能部门要及时向区金融办通报此次专项行动的进展情况,定期进行工作总结。

民间借贷指导案例篇10

中小企业使用民间借贷这一融资方式带来的各类风险问题已经引发了各方重视,各国各地区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等均实施了风险管理手段。本文从设立的相关法规、机构体系,开展的相关活动和现阶段使用的技术方法方面对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多方面概述,并从现状的研究中提出存在问题,分析中现有问题的成因,为下一步风险管理的完善提出参考。

【关键词】

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风险管理

1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风险管理的成就

1.1各国政府出台相关法例法规

美、日、德、韩、法等国家对中小企业风险管理问题十分重视,在相关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下,1953年,美国会通过了《小企业法》,授权联邦政府专门成立小企业管理局(SBa)。198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灵活管制法》和其他法律措施。2010年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小企业就业与信贷法案,创立了一个由财政部管理的300亿美元的小企业贷款基金。2012年4月,奥巴马又签署促进创业企业融资法案,为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松绑。

在我国,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我国制定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第一部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2010年4月30日发出关于印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1.2各国政府设立相关机构体系

日本至今已设立5家金融机构,专门面向中小企业,德国和韩国特别开设银行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

2012年4月,作为民间借贷比例最高的温州市专门设立民间借贷登记中心,对企业和个人民间借贷行为进行管理和统计。浙江省政府2007年提出指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健康有序发展,着力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陕西省政府2011年提出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着力开拓更多融资渠道。上海市于2013年将逐步建立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库,上海市证券交易所于2012年积极展开对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备案工作。

1.3我国各地政府开展相关活动

浙江政府办公室在2007年要求,规范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推进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互利合作。[]太原市2012年7月规定,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进行考核指导。舟山政府于2011年提出要求组建专项工作小组,健全政-银、政-企、银-企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实行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差异化的考核激励机制。江苏省政府于2011年提出加强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投向和最终用户监测,确保用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对资产负债率超过75%的企业,进行资金链排查,防范和处置风险。保监会吉林监管局于2011年规定不得使用保险资金参与民间借贷,浙江省高法2009年规定借贷双方对逾期利率如有约定,从其约定。超出四倍利率额,超出部分的利息,法院一般不予保护。

各地政府均积极开展民间借贷活动的调查和风险排查工作,鄂尔多斯市政府于2010年提出对全市民间借贷活动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准确掌握民间借贷活动的规模和发展状况。建立监测和风险预警机制,强化对民间借贷规模和投向的监测,及时排查、掌握风险隐患,对排查出的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违法案件或潜在的风险隐患,立即采取措施,及时依法处置。

1.4我国风险管理中使用的技术方法

关于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风险评估的方法可以借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印发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对风险评估的有关规定,指引中指出:“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需要用到“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定性方法可采用问卷调查、集体讨论、专家咨询、情景分析、政策分析、行业标杆比较、管理层访谈等。定量方法可采用统计推论、计算机模拟、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等。同时,唐湘娟(2009)也提到了风险评估的方法有概率分布法、趋势分析法、蒙特卡洛数字仿真法等。

2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风险管理现有问题及成因分析

2.1我国专项法规的缺失

同国外相比,我国对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关注度较小,至今仍停留在《合同法》、《民法通则》中的相关规定,而没有一部具体的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法例法规。

从前文各地区风险管理相关活动中能够看出,近年来,各地政府才开始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扶持和监管,但在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规定中仍是对民间借贷一语带过的提及,并没有具体的对民间借贷的形式、利率等做出强制性规定,如怎样的民间借贷形式是受法律保护的,怎样的民间借贷形式要严格杜绝。对民间借贷贷款方资金来源也缺乏严格的限制,这样便会带来前文中提到的对实体经济冲击的风险。

缺乏专项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制造了法律漏洞,作为其主要方式之一的民间借贷容易走向灰色地带,同时也缺少对我国中小企业民间借贷指导性质的法律条例去引导中小企业规范民间借贷,降低民间借贷风险。究其本因,还是我国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小、监管力度差,民间借贷方式的隐蔽性会造成管理方与被管理方信息不对等情况,使得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的真实情况无法得到反映,也就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

2.2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界定不清

在众多研究文献以及的法律通告中,对民间借贷的概念始终没有做出一个统一的界定,如杨晓星(2009)谈到民间借贷主要指“个人之间的借贷、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和以私募方式筹集资金[]”,另有学者定义民间借贷为“游离于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之外的资金融通活动”,以及“除正规借贷以外的借贷”,而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诸如此类定义均没有将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分离开,而民间借贷行为在2004年已经得到了国家的认可,认为其是对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并且在《合同法》211条也对其合法性有明确规定。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的界定不清,容易发生非法集资团体以民间借贷成为其挡箭牌的情况,使他们假借民间借贷的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犯罪行为。

民间借贷方式本身就具有形式多样的特点,本文所研究的6种形式中每种也都包含了很多具体的方式方法,所以要对民间借贷的方式进行统一罗列,确实具有很大的难度。而民间借贷的产生是由于借款人有资金的需求,当这种需求无法在合法途径得到满足时,便很容易被非法团体利用,使民间融资转变为非法集资。

2.3风险管理技术方法有待规范

前文中谈到我国的风险评估是将定性和定量两类方法相结合,但在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的具体操作中,很难运用到位。特别是规模小,管理水平较低的中小企业,对其成本和技术水平的考量,现有的央企风险评估手段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如计算机模拟、失效模式等定量方法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持,调查问卷的回复率无法预计,专家咨询的主观性大,成本较高等均应作为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风险评估方法选择的考虑因素。

【参考文献】

[1]杨晓星.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路径选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2):81-82.

[2]银发[1999]41号-《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

[3]央行2005年5月发-《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4]浙政办发(2007)93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5]并政发(2012)26号-《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实施意见》

[6]苏政发(2011)153号-《江苏省政府关于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的政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