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4:21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篇1

关键词:河北;乡村;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263-01

一、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建设特色乡村文明

一、河北乡村文化资源丰富

河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丰厚,民间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截至目前,已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1个,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7个;中国传统村落32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7个,经省政府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就有18个。这些民间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体现了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具有鲜明的多元化、地域性、原生态等特点,如以满城汉墓为代表的历史景观;以蔚县剪纸为代表的民间工艺;以吴桥杂技为代表的艺术表演形式;以黄梁梦为代表的民间文学,丰富多样的民间历史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基础。

二、河北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文化的冲击下,以农村为母体的历史古迹、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等民间文化资源流失现象严重,近一半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陷入濒危状态,一些古建筑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民俗民艺后继无人,民俗民艺项目活动得不到有效的传承保护,很多原生态文化样式已在农民的生活中消失。在对民间文化资源价值认知不够、保护和传承意识缺失、民间文化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影响下,河北民间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日益减弱、精神饥荒导致农民的文化认同感急剧下降。

三、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建设特色乡村文明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保障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建设发展的载体和基础,“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投入建设资金9104万元用于建设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做好民间历史遗存的修缮保护工作,发挥乡镇文化站或者文化服务中心对农村文化的辐射作用,积极调动群众广泛搜集一批民间礼仪、工艺、以及传说典故等方面的文字、图片、数字信息资料,鼓励和支持编纂县志、乡史,做好民间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二)依托传统历史文化,提升农民道德水平

传统历史文化记载着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道德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新农村建设中培育文明新风尚,必须以农村历史传统为依托,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积极推广以“邻里互助、和睦相处、扶弱济贫、仁爱慈善、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传统美德,组织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道德进村户、文明育新人”、农村社会公德评议等党的群众路线道德实践活动,评选出“文明家庭”等。

(三)依托传统民间艺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河北民间艺术目前已形成了一些影响较大的文化品牌,如蔚县剪纸、武强年画、吴桥杂技等。民间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做用也越来越明显,其关联领域日益广泛包括旅游、工艺品、演艺、教育培训、原材料生产等。发展关联产业,拉长产业链条,能够有效提高民间文化的价值。民间文化农村文化产业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通过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产业,不断增强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3]

(四)依托当地红色文化,强化乡村未成年思想教育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在当地兴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未成年人活动场馆,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到这些场所参观。将“红色文化”带进校园,组织学生开展“讲一个红色故事”、“看一部红”、“读一本红色文学作品”等活动,通过开展红色专题实践活动。把“红色文化”作为农村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使青少年感知历史,感悟红色文化,接受深刻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五)依托传统民俗活动,丰富农村文化内容

民俗文娱活动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对促进农村文化建设都具有独特的推动作用。除了传统的元宵节、中秋等节日,还有“七月七”以及赶庙会等习俗。节日里的舞狮、高跷等表演给人们带来了节日的喜庆和精神上的愉悦。各地发挥资源优势组织群众参加腰鼓队等文艺队,开展民俗娱乐活动。由此,可以激发农民群众热爱民族,爱家乡的精神动力,提升其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对自我文化价值的认知,有意识地保留传承原生态特色的自然形态。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专项课题:河北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201301303)

参考文献:

[1]张玉娟.河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办法10月1日起执行[eB/oL].(2013-09-29)[2014-02-12]

http:///df/2013/09-29/5337919.shtml.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篇2

关键词:乡村资源开发;秀美乡村建设;影响

一、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秀美乡村建设的影响分析

1.积极影响

当前,江西各地都在积极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乡村旅游带来新机会,在其发展的同时对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这将会解决许多就业问题,同时乡村旅游会直接或者间接的使当地农民收入增加,同时也刺激了消费,当地的经济得到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保障。

政府的收入增加,必将投入钱财来对乡村容貌进行修葺,改善不达标卫生条件,同时维护自然环境,使得乡村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达到新农村的标准,树立文明新风尚。与此同时,乡村当中的公共设施和道路必然会得到提升,也为乡村旅游带来更大吸引力。

2.负面影响

盲目的乡村开发会产生过度商业化的情况,环境被严重破坏。乡村旅游的特点和卖点就是当地的民俗特色,对于乡村而言,最大程度的保留当地特色,保护当地环境就是招揽游客的必要条件,若环境被破坏,那么前来进行旅游的游客必然会减少。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如果走样,会导致城市化、模式化和过度商业化,不利于秀美乡村建设。乡村旅游资源的重点在于乡村,乡村是整个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是在有些地方的旅游资源开发中,对乡村的开发出现走样和商业化现象,过渡模式化之后伴随着的就是巨大的乡村危机,如果不能够合理进行乡村定位,乡村文化的建设很可能误入歧途,最终走向平凡。

二、秀美乡村建设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分析

1.积极影响

秀美乡村建设提升了环境质量,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营造了旅游环境。秀美山村建设过程中,重点建设以环境质量为中心的村落文化,这使得乡村的旅游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改善。简单来解释这一因果关系,旅游场所所包含的几项最重要的元素里就有环境质量,只有环境质量提高到一定水平,环境卫生得到保障,秀丽山村这种集自然环境与人文于一身的旅游景点才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比如省内的南昌县,在最近几年的环境正致力,已经基本解决了消除乡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并且在最新的数据统计中显示农村的清除工程覆盖率已经达到了100%,形成了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秀美乡村建设提升了乡村道路,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可进入性。一些大型车辆和游客等一直为乡村的道路发愁,原因在于乡村道路修理状况很不好,修理起来也非常麻烦,道路狭窄的同时还有些伴随着泥泞或者因为道路材质问题所带来的坑洼。这首先限制了自驾游车辆的进入,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是能够对旅游造成很大打击的。而这也限制了游客的数量,游客达到一定程度饱和之后道路在不进行修整就会造成道路拥堵和乡村内的拥挤,这大大限制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可进入性。所以通过秀美山村的建设,提升乡村道路,可以为乡村旅游资源提供可进入性。比如赣州的石城县,在紧抓生态建设,绿化庭院和道路,并且对乡村道路进行综合政治之后,全县已经有6个乡村被评为省级的生态村了。

秀美乡村建设提升了乡村的知名度,为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形成,从而有助于旅游行为度的实现。上面我们提到了知名度的重要性,村镇文化在中国并不少见,每个地区都有其特色的村镇文化,但是省市知名甚至全国知名的却没有几个,因此打造自身品牌,形成自成一派的村镇风格是非常有必要的,秀美乡村建设提升了乡村的自身各方面水平,有助于知名度的提升,有助于旅游行为度的实现。

秀美乡村对于当地资源、文化的包装,有利于乡村旅游吸引力的形成和提高。乡村旅游无非靠两个方面吸引外来游客,首先是环境和生态,之后就是文化和特色。秀美山村建设斥巨资将本地生态环境包装起来,优化本地旅游资源,更加凸显自身特色,有利于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和吸引力,比如上面所提到的石城村,打造了特色的赣地文化,提升了文化吸引力。

2.负面影响

有些乡村建设不注重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在秀美乡村建设中,有些乡镇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不注重开发又要注意开发程度,不注重自然环境的恢复速度,造成自然环境的过度损害,所以必须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改善和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不要因为信息的爆炸放弃和遗忘传统文明和本地特色,不盲目跟风、不重复建设。

乡村的特色景观以及当地居民良好的社会风尚可能会因为过度的开发而失去原貌,不注重乡村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保护就有可能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在旅行社的发展建设中,不注重对古村房屋、古树名木等文物古迹的维护和原貌的保持,就会导致文物古迹无法恢复的结果。在乡村的旅游开发建设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被严格执行,明确各项环境保护的措施,规范施工行为,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同步进行乡村景区、旅游村庄内的废物废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应与旅游开发,实现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污水、烟尘、垃圾等污染物,将乡村旅游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江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秀美乡村建设的关系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秀美乡村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秀美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整合、保护与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基础上,实施合理有效的监督和指导,稳步发展乡村观光旅游产品,大力提升乡村休闲、度假和体验旅游产品,多方面体现乡村地域的民族性、文化性特色。注重乡村自然景观的保护,避免乡村旅游地的城镇化。重点开发一系列乡村旅游产品,如依托红色旅游资源而形成的乡村红色旅游,依托独特的田园风光资源等形成的休闲观光旅游以及依托深厚文化底蕴而形成的古村民俗风情旅游等。

江西乡村旅游资源在推动旅游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贡献。江西绝大多数农村地域广大、旅游空间景点分布分散、旅游活动空间范围大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环境。目前,江西的旅游业正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广大乡村旅游资源已成为吸引游客到城市旅游的主要阵地。发展乡村旅游资源不仅有利于缓解城市旅游的压力,而且能促进旅游者的旅游质量,促进乡村建设更好的发展。

江西乡村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资源)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发展乡村旅游资源,一方面可以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调查、发掘、继承,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旅游业,积累一定的资金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建设。同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文化也能吸收现代文化,形成一种新的乡村文化,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四、江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秀美乡村建设关系研究的启示与建议

1.江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秀美乡村建设关系研究的启示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秀美乡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是谁也离不开谁的,秀美乡村建设创造了更好的环境质量,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乡村旅游的基础。秀美乡村的建设不单单为是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更为引入和吸引更多的旅行者的到来从而发展可持续的新型的乡村旅游行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政府和人民的收入,使得秀美乡村的建设能够更加迅速。

江西不是一个靠工业和运输发达的省份,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巨大,乡村旅游资源十分的丰富,但其独特的乡村旅游优势并没有很好地展现,因此加速江西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使江西省新兴产业旅游业更好的发展。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中,要科学的保护环境、合理的利用资源,千万不能贪图利益而过度开发。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更好地展现农村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遗存优势,严格保护耕地,珍惜农业资源的特点、优美的田园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当地风俗习惯和实践,融合了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展现江西现代农村的风貌。

2.江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秀美乡村建设的建议

保持乡村旅游资源原真性是抓住本色的核心和本质,是乡村旅游魅力持续不减的基本条件。尽量保护好乡村的自然景观,突出农村天然、淳朴、环保、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尽量展现乡村旅游的农村的乐趣和原貌。

乡村旅行的差异性造就了乡村旅游的良性竞争,秉持着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各个地区利用当地的不同民俗风俗吸引外地游客和本地游客,与此同时,不同的地区也有着不同的乡村活动,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效果。应注重乡土气息的保持与营造,避免商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趋势;注重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体验。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一些乡村旅游产品发生重复,经济效益衰退,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所以一定要通过系统规划,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科学严谨的管理旅游项目。我们可以对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然后进行统一规划,突出不同地区的资源特色,同时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通过与其它资源共同互补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来招揽游客,从而发挥当地资源的整体优势。最后,还要注重乡村特色的发掘、包装与推广;注重一村一品。

目前,游客的体验性与参与性变得尤为重要,乡村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居住在城市的游客能够走进乡村走近乡村,在乡村旅游中体验田园生活,融入田园生活,学习乡村生活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文化,获得在与在城市生活的不一样的体验。

江西乡村自由景观秀美,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极佳,然而对于乡村旅游的广告宣传江西省做的却不是很到位。加强对江西省秀美乡村的宣传吸引大量游客进行体验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第一步。通过有效的宣传,能够招徕更多游客,从而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1-6.

[2]乔海燕.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27-30.

[3]帅丽芳.做好“美丽”文章打造魅力乡村――丽水市莲都区仙渡乡美丽乡村建设的个案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3,01:12-17.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城乡融合乡村治理【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

优先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守护乡土文明家园

同志清醒地认识到,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同时,农村也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是我国乡土文化的根。

当前阻碍农村发展、影响农村社会治理的最大问题是农村民生基础设施薄弱、民生服务体系脆弱、民生管理体系软弱。因此,在推动农村扶贫攻坚开发、区域连片扶贫和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上,首先是将农村民生基础设施的改善作为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着力点。其次是加强民生管理和服务以及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网络。中央提出要搞好农村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重视空心村问题,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使得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更有针对性。

如果说民生优先的决策能够复活乡村社会的基础性活力和生机,那么,同志视农村为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思想,则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治理指引出了另一个核心目标:以良好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守护我国的乡土文明家园,把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家园。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农村的社会治理制度,也必将充分体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守护乡土文明之根的制度基础。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中国农村优秀的传统治理制度、组织和形式,在今天的社会治理中,充分吸收其精华部分,形成极具传统文化色彩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让社会管理和服务真正走进老百姓的心里。

创新管理服务体系,打造党群协商互动的乡村治理机制

农村建设和治理的核心力量在于基层党和政府的有效管理与服务。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同志提出:“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重视‘三农’工作,多到农村去走一走、多到农民家里去看一看,真正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体而言,要在如下三个方面开展改革创新,加快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夯实党在农村的工作基础。

一是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激活基层干部和人才队伍活力。提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同志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先导,强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严查小官腐败和“苍蝇”,初步净化了基层风气。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基层组织带头人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提升村干部“一定三有”保障水平。提出要重视本土“永久牌”和流动“飞鸽牌”两类干部。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剔除杂质、扶正风气、激励人才,就会形成基层工作的新动力和新活力。

二是创新基层管理和服务,健全农村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健全以强化公共服务为核心,政府公共服务下沉与基层群众参与紧密结合的农村社会治理体制。首先,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完善乡镇政府功能。进一步理顺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其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站和乡镇服务中心,便于服务农民群众、了解民情,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水平,解决长期困扰基层群众的各种难题。再次,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工作,实现村民自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是建立党群协商民主机制,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同志提出,要“用心听民声,以情察民意”,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设农村社区民主协商议事平台和机制,是引导农民群众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化解矛盾纠纷、行使民利的重要途径。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

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点,是就农村建设农村,还是在国家工农和城乡整体规划中建设新农村,同志明确提出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必将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篇4

党的*届*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zf的中心工作,人民法院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最优质的司法服务是一项政治任务,义不容辞。

1、深入学重要论述

(一)乡村振兴战略包含哪些内容?指出:“我在党的*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概括,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我们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二)怎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镇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很多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具有深厚的优秀文化基因,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办好农村的事情,实施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2、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强我国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

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增进农民福祉,让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

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乡村振兴,有效治理是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人民法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措施

(一)妥善审理涉农环境资源案件。

对涉及乡村土壤、水源污染等环境侵权案件,探索惩罚性赔偿制度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纠纷案件中的适用,积极营造不敢污染、不愿污染的法治环境。对乡村生态补偿案件,推动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受偿的工作机制。

对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合同纠纷和人身、财产损害等侵权纠纷案件,保障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保护和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助推农业生产方式由过度消耗资源型向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型转变,提供司法应对。

依法审理涉及乡村土地、森林、山岭、草原、滩涂等行政确权案件,加强对乡村自然资源的保护。依法审理因乡村环境监管、污染物排放许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禁牧轮休以及环境保护税等税费征收引发的行政案件,支持和监督环境资源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职。

(二)

依法惩治涉农刑事犯罪。巩固扫H除e专项斗争优秀成果,以扫H除e专项斗争的标准,常态化惩处把持农村基层政权、操纵破坏农村基层换届选举、垄断农村资源、侵吞集体资产等犯罪;利用家族、宗族势力横行乡里、称霸一方、欺压残害百姓等犯罪;在农村地区征地、租地、拆迁、工程项目建设、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渔业捕捞等行业、领域,强揽工程、恶意竞标、非法占地、滥开滥采等犯罪;在农村地区商贸集市、批发市场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收保护费等犯罪;

在农村地区操纵、经营“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以及非法高利放贷、暴力讨债、插手民间纠纷、充当“地下执法队”等犯罪。维护农村大局稳定。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妥善审理因婚恋纠纷、邻里纠纷、土地权属纠纷、征地拆迁纠纷、家庭道德等引发的刑事案件,做好调解工作,争取案结事了。充分尊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农村风俗和生活习惯,审慎审理因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引发的刑事案件。

(三)审慎处理涉农金融案件。

依法保护资金互助等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适合农民需求、符合法律规定的交易模式,促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主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依法保护农业信贷、普惠金融,促进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加大对涉“三农”非法集资犯罪的惩治力度,在农村地区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活动,增强农村群众的防风险意识,维护农村金融秩序。

严厉打击涉农“套路贷”诈骗等犯罪行为,严格依法限制高利贷,加大对变相收取高息行为的审查力度,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在审理和执行涉农金融纠纷案件中,充分考虑经济下行压力和当时形势,特别是结合“六稳”“六保”,对涉农信贷户“放水养鱼”,基于“喘息”机会,促使“造血输血”。深化涉农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以法院为主导,发挥行政调解、行业调解、人民调解等优势,调动金融机构的主观能动性,多渠道、多方式化解金融纠纷。

(四)稳妥审理涉农土地案件。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政策,按照“落实集体所有、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要求,保护农村承包地的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依照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法定权利。依法调处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纠纷,保障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保障农村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的基础上,依法保护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和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农村住宅、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大力支持农村土地改革。

依法保护农户间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新型农村市场主体的保护力度,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依法保护乡村投资人权益,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乡村。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资源转变为资产、资金转变为股金、农民转变为股东而形成的新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依法予以保护。

(五)

促进自治法治德治结合。准确把握村民自治与国家法治的关系,积极搭建法治与德治的桥梁,促进完善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充分保护村民的自治权利,坚持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地位,审慎把握村民自治与国家法治之间的边界。坚持寓德治于法治,用法治促德治,让秉性的道德获得有力的推行,使道德与法律相得益彰。通过发挥司法审判的道德引导,行为规范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

正确把握宗教教义与民族习惯、社会道德的边界,依法惩处打着宗教旗号侵害广大农村群众的婚姻自由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信仰与不信仰宗教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人民法院加强与农村农业管理部门、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妇联等政权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沟通与协作,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选取农民担任人民陪审员,着力提升他们的履职保障水平。涉农审判充分听取农民意见。

(六)依法保障乡村文明和谐。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篇5

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要打造党建引领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的动力引擎,巩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乡村治理,抓稳乡村振兴的“接力棒”,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地生根,把乡村振兴的美丽蓝图变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图景。

全面推进组织振兴,延伸乡村振兴的“工作手臂”。强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wZ。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巩固和拓展“X、X”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用党的创新理论wZ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思想、行动、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齐心协力投身乡村振兴。

提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党建质量。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持续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抓好村民小组党支部建设,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严格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按照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的原则,不断创新适合时代要求和体现农村特色的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使党组织活动更好地融入中心工作、融入党员需求、融入群众关切,构建同心同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锻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力量。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抓手。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要加强乡村组织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整县提升、整乡推进、百村示范、千组晋位”四级联创机制,加强乡镇党委建设,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进一步推动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农村各类社会基层组织,使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农村社会各类群体,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和群团组织建设,规范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育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乡村振兴委员会等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和群众活动团体,延伸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手臂”。

全面推进产业振兴,激活乡村振兴的“发展引擎”。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以党建引领产业振兴,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推动作用,带动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深化改革,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开发农业旅游、文化、康养等多重功能,促进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主体,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统筹发展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坚

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让特色产业给贫困户种出“摇钱树”、让特色产业在乡村“大显神通”,实现从前有“特”没“产”,如今“特别能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党建引领,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个组织化”成果。在产业扶贫上,推广“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把党组织建在合作社、产业链、基地上,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充分发挥党员“双带”作用,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就业扶贫上,加强劳动力培训、提升就业本领作为重中之重,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以培训促就业创业、以就业创业促脱贫,探索一条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从“输血”到“造血”的产业技术扶贫新路子,让其获一技之长、促就业与增收,实现“一人一技,一技促脱贫”的目标;

在易地扶贫搬迁上,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一次搬迁、同步小康”的理念,按照“帮教结合、管服并重”的原则,通过健全基础设施、完善治理机制、配套产业就业等方式,推动搬迁群众由脱贫向小康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过渡,让贫困群众在党组织带领下,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提升生活质量。

因村施策,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培育和发展党组织领导、村民广泛参与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或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加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整合各级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探索集体经济扶持项目向村民小组延伸,利用村级和村民小组集体资产、资金、资源,村组联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全面推进人才振兴,壮大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深化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严格人选标准,提高人选质量,积极推行“一肩挑”,优化班子结构,着力推动整体优化提升,同步做好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推选工作,探索村干部专业化管理长效机制,规范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运行,培养储备村级后备力量。

培养壮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先锋队”。实施农村发展党员“源泉”工程,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健全完善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监督长效机制,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持续推进农村发展党员违规违纪问题排查整顿,推行党员积分制、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着力建强乡村振兴主体队伍,全力激活农村党员“细胞”。建立县级以上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向乡镇流动工作机制,充实乡镇工作力量。建立选派干部驻村帮扶长效机制,重点向集体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等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

回引培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田秀才”。乡土人才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决胜决战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农业农村现代化,落脚点是农民全面发展。要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农民参加农业职业教育和各类技能技术培训,以培训促就业创业、以就业创业促脱贫,着力培育有影响力的乡土人才。

同时,通过政策宣传、选聘下派、组织引导、前景引领等途径,持续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将优秀人才吸引到农村广阔天地,不断壮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体队伍。同时,充分发挥新乡贤具有人熟、地熟、村情熟的优势,重视乡贤的树立和推崇,让乡贤成为一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全面推进生态振兴,打造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生态宜居,规划先行。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统筹作用,按照自然环境、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人脉文化资源等特点,牵头制定村庄布局规划,确保合理有序开发建设,避免抓发展与抓环境治理“两张皮”现象,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乡村美丽,保护为要。绿水青山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引导群众改变落后生产生活方式,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生态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群众主体作用,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引导群众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要求,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改造等,深入开展爱国卫生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农村环境问题综合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做好乡村绿化、美化、整洁化工作。

全面推进文化振兴,留下乡村振兴的“浓浓乡愁”。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要坚持党建引领文化振兴,弘扬优秀文化、文明乡风。优秀文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塑形”。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出台村规民约,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群团组织、农村社会组织和群众活动团体作用,用好村组活动场所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党员群众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红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篇6

大家好!感谢团区委提供这样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下面我就结合××年××满族文化宣传活动的开展,如何做好共青团的工作,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大家进行交流。

“发展集市经济建设满族文化新农村”是我乡今年总体发展思路,作为乡团委我们将围绕这个思路,以团区委提出的“建设新农村,青春新贡献”为主题来统领全年活动,主要是从“文明、志愿、学习、创业”四个方面,来建设和打造六支独具特色带有“青”字号的满族文化队伍,让“青春”在我乡新农村建设中闪光。

一、打造一支青年文艺表演队,活跃满乡文化活动

由乡团委牵头,从政府机关、中小学和现有的满族文艺表演队中选拔名团员青年,组成一个崭新的满族文艺挖掘、传承、表演队。我们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来打造这支队伍,首先,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编排一台集满族起源、地方历史、满族歌舞、满族服饰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艺节目。同时,选派队伍中的优秀团员青年到大中专艺校进修,来提高演员表演水平和节目档次,争取利用一年时间,使我们这支青年文艺表演队成为北京地区一支独具特色的满族文化宣传表演队伍,能够走得出去,演得像样。我们将从今年月份开始,以新成立的青春文艺表演队为主,巡回各村演出把满族传统文化艺术作品送到村头、田间地头引导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满族文化弘扬传承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还将部分优秀青年表演队队员选派到各村传授满族特色文艺节目,提高农村演员的表演水平,促进我乡满族文化活动整体水平的开展。

二、开办青年满文满语研学班,营造满族语言氛围

从中小学和各村选拔名团员青年组成满文满语研学班,外聘具有民俗文化专业教师来为研学班系统传授满族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我们将按照边学边教的原则,先在中小学开设满族历史、满文满语教育课程,使我乡中小学生了解满族历史,懂一点满文满语。号召青少年“争当满语志愿宣传小使者”,动员家长、亲朋好友学满语、说满语。另外镇团委还为各行政村统一购置教学光盘,由研学班学员向各村农民传授满族满语知识。同时,在全乡团员青年中间开展“学习百句满语”活动,年终评出个学习满文满语先进团组织,名先进个人,用典型带动的方式,鼓励团员青年争当学习满文满语的带头人,挖掘保护民族遗产的生力军。通过研学班的教授和各项活动的开展力争通过年的时间,使当地%的农民都能用满语进行日常交流和对话。版权所有

三、成立青年文化产业发展宣讲队,拓展满族文化传播

在全乡范围内选拔名优秀团员青年和名包村干部共同组成“文化产业发展宣讲队”。主要负责满族起源、地方历史的挖掘和整理,开展“进一村、走百户”大型思想宣传活动。要求宣讲队成员用一个月的时间,走访户农民,与群众面对面讲授满族历史,弘扬满族文化,建设满族文化新农村的目的、意义,帮助群众答疑解惑,为建设满族文化新农村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筹建文化产业建设调研团,深挖满族文化内涵

乡团委协同镇有关部门,聘请清华大学城市与发展空间研究所专家和中小学部分教师共同组成“文化产业建设调研团”,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进驻列入建设计划的个行政村。针对各村经济、人口、产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确定不同的文化产业建设思路。比如,把二道河村重点发展以踩高跷为主的文化产业,八道河村以满族歌舞表演为主,使满族文化新农村建设各具特色,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个特色。

五、组建青年农业科技志愿服务队,促进农村增收致富

从华都公司、北京市御食园食品有限公司、西洋参公司等龙头企业和本乡林业站、科技站和种养殖服务中心聘请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青年农业技术志愿服务队”。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块,帮助农民发展优势产业、传统种养殖业。根据长哨营乡产业发展特点,计划分成种植业、养殖业、民俗旅游业等个小组,通过举办小型讲座,与团员青年和群众座谈,现场操作等培训形式,传授农业实用科技知识,引导干部群众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品牌产业。比如:进一步做大做强七道河村西洋参品牌、老西沟瓜果长廊、项栅子杂粮生产和满族特色小吃深加工等。

六、成立共青团工作指导团,烘托团的工作氛围

由乡团委牵头,选拔大沟、老西沟、二道河等村余名经验丰富、实绩明显的优秀团干部组成“共青团工作指导团”。全年计划举办次报告会、进村座谈指导等形式,就农村团组织建设、团员青年教育培训、文化产业建设等方面内容巡回各村,进行现身说法、现场解疑,传经验、教办法,全面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为建设满族文化新农村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当好党的助手。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篇7

关键词:信息时代;资源整合;推动乡镇文化;繁荣

pickto: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theprogressofthesocietyandeconomy,ruraltownshipculturetopromoteandprosperityofsocialistspiritu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playsthepositiveroleofmoreandmoreobvious,alsomoreandmoreimportant.topromotethevillagesandtownsculturalboom,aseriesofmeasuresmustbetaken,thisarticlefromtheinformationagetopromotethevillagesandtownsculturalsignificanceofgreatprosperity,convenientculturaltransmissionchannelfromthebuildtowns,buildingqualityculture,culturalteamofhighquality,standardizationofthevillagesandtownsculturalmarketandpromotetheinnovationinfiveaspectselaboratedhowtoactivelypromoteitsdevelopment.

Keywords:informationage;Resourcesintegration;promoteruralculture;prosperity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

信息时代使文化传播变得更便捷、更迅速。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乡镇文化体系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推动农村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当前乡镇文化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其作用难以发挥。因而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中,积极整合各种资源,推动乡镇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具有积极的作用。

构建乡镇便捷的文化传播渠道、整合文化基础设施

文化传播作为文化繁荣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大力普及,在乡镇地区民众的视野、精神食粮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和城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构建数字化平台,打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其中,乡镇文化站是建设的重点。主管文化的相关部门负责组织,乡镇与村落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推动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

2.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的普及力度,加大投入,综合运用现代化技术积极创新文化信息传播载体及其方式,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主体作用。为群众带去更多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提升其文化品位。

二、构建精品文化,使得精品文化与主流文化统筹兼顾

目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乡镇文化中的通俗文化日益庸俗化趋势。而精品文化极少。因此,解放思想,加强对乡镇文化的整合、大力弘扬乡镇地区特色文化、坚持构建精品文化,促进文化繁荣,有以下几个措施:

1.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针下,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切合群众的实际,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积极引导,使大众文化真正成为民众的精神食粮,同时创立机制,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能力,积极推动乡镇文化的大繁荣。

2.积极发展精品文化,提升文化品位。这就要求乡镇文化管理部门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乡镇文化建设,提升乡镇文化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形式上不断创新和在精神上不断升华,进而培育出优秀的作品。

三、打造高素质文化队伍

人才素质的高低成为制约文化大繁荣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积极提高乡镇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使他们真正肩负起促进乡镇文化发展

的使命。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措施:

1.规范文化干部的选择标准。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把那些思想素质过硬、组织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与创新意识、熟悉文化宣传工作的人才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在选拔中,一方面要做到人尽其责;另一方面,对有一定特长的文化工作人员定期培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为乡镇文化的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广大文化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使其积极参与文化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是他们自愿、自觉地为乡镇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规范整合文化市场

对乡镇现有的文化市场进行整合,以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乡镇文化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建立乡镇文化站,定期对文化市场进行考察与监督。在城乡建设中要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遗址、建筑、街区和乡土建筑的保护。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加快建立健全各级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定工作。

2.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严厉打击与社会主义文化相背离的不利文化。建立文化信息平台,确保各项工作都有据可依。挖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推动开展群众性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要积极探索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国民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

3.整合文化传播内容进行,分类管理。既能加强管理,同时还能方便乡镇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要以对历史、对民族、对人民、对未来负责的精神,加强民族优秀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五、改革创新,激发文化产业活力

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具体有以下几点:

1.积极创新工作,提升新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建立健全的岗位目标责任制,使其达到完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近年来,我国乡镇地区的文化传播渠道得到了较好的拓展,特备是网络文化传播渠道的开辟在拓展乡镇地区民众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食粮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数字化的资源建设为核心,打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其中,村落和乡镇服务网点是建设的重点。

2.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实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进行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改善传统的管理局限,走文化产业化的道路。

3.大力扶持民间文化健康发展,进行市场化运作,积极对优秀地方特色的文化进行改革,对条件适合的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入市场机制,开发民间文化资源,活跃农村文化市场。

六、结束语

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和重要支柱,只有文化发展了,农民文化素质提高了,才有可能取得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各级党政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社会主义乡镇文化建设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始终,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农村、农民的精神、物质、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薛连珍,《抓好乡镇文化站建设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内江科.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篇8

9月1日,永新县在龙源口镇泮中村举行了“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城乡建设”推介启动仪式,江西省文化厅、吉安市文广新局、县委、县政府领导出席仪式,分别主持、致辞及讲话,相关10多个单位负责人到场参加,龙源口镇、村二级干部及部分村民代表800余人参加启动仪式活动,进一步加大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力度,让文化遗产在继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发展,同时,共同探讨了“城乡”与“文化”联姻这个理念,更好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将为实现弯道超车、全面建成开放文明美丽小康新永新,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先天优势:挖掘整理绚丽多彩的非遗和文物

永新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丰沛的文化传统河流中,永新人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其门类比较齐全、各具特色。县文广新局经过多年艰辛努力,深度挖掘、认真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有部级2个《永新盾牌舞》、《永新小鼓》;省级项目10个:《永新三角班》、《永新书法》、《红军斗笠》等;市级项目23个《阿育塔传说》、《永新采茶戏》、《撞轿》等绚丽多彩项目,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耀眼明珠。

同时,大力发掘和整理红色文物,现有部级9个:三湾旧居、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士兵委员会、枫树坪旧址、中共湘赣省委旧址、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省军区总指挥部旧址、湘赣边界特委、红四军军委、永新县委联席会议旧址、七溪岭战斗前线指挥所旧址、龙源口大捷旧址;省级文物保护4个:塘边旧居、中国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团部旧址、南塔、湘赣边界临时特委旧址;县级文物保护单57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70个。这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文化遗产点许多都散落于一个个乡村,星罗棋布,无不闪耀着传统文明的光辉。在如今的美丽城乡建设中,传承着庐陵历史文化,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倾力营造永新一个良好的“精神气候”,让其资源重放异彩,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后天大补:打造美丽乡村与传承非遗产典范

泮中村是永新县南乡片文化底蕴深厚、古韵浓郁的千年古村。走进村子,首先看到的是造型精美绝伦、古朴大气的三座连排宗祠群,令人叹为观止。透过祠堂耸立的飞檐,仿佛能看到南乡人民挥舞盾牌保卫家园的身影,听到小鼓在弄堂里“叮咚”的回响。该村是抗美援朝时牺牲在朝鲜的最高指挥官六十七军军长李湘的故里,墙上遗有多条红军、苏区、解放初期标语,宛如璀璨明珠点缀古村,成为第三次文物普查,县级文物保护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

近年来,泮中村以打造美丽乡村为契机,精心规划,重点挖掘、保护、开发古村文化遗产,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把保留古朴厚重、古村底蕴进行科学升级。修葺了三大古老宗祠群,加固梁木、重刷门窗木雕红漆、粉装墙体等设施;大力修整传统村土建筑如古民居、古牌坊、古桥梁等,培育和发展村土文化体验、寻祖探访等历史文化,让古村文化遗迹重焕光彩;祠堂前修善了农民休闲广场,整齐划一地连接村落的出行,成为建设美丽乡村与保护古村相得益彰的典范。

此次推介活动精心选点,在龙源口镇泮中村举行。活动当天,好戏连台,热闹非凡。在中间古老宗祠戏台上,现场表演,重新再现那些祖辈们唱过的《永新小鼓》歌、跳过的《永新盾牌舞》舞、演过的《永新三角班》戏等本地特色的非遗节目,演得精彩纷呈,掌声时儿响起。右边祠堂的大堂内,书法协会的会员表演书艺,挥笔书写的《永新书法》墨香,一幅幅“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于点画之间”,那种情结的优秀书法作品跃然纸上,让文化遗产重放异彩引来阵阵赞叹。在祠堂前农民休闲广场两边,一边摆摊设点进行珍贵的古书籍、瓷器碎片文物展示,当地老农熟练编织传统《红军斗笠》手艺,让人们大饱眼福;另一边摆摊设点,把本土精髓“和子四珍”、“永新狗肉”、“三湾老酒四珍”等食品摆放,可供与会参观人员现场品赏的,感受千年古村文化食品的独特魅力;在广场中间,还有传统民俗的舞龙灯与村民自发组织的腰鼓队轮番上阵,将现场气势烘托得格外热烈……让与会参观人员感到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收获颇丰、受益良多。

综合效应:人文开发利用相得益彰影响深远

今年4月,江西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要求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利用历史文化村落传统建筑风貌、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彰显美丽乡村建设的地方特色。永新县率先利用丰富文化遗产的先天优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快速推进中,科学规化,积极摸索“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城乡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子。一个个具有现代气息的商贸型小城镇,一个个精致美丽的村庄层出不穷,均传承和保护了永新文化遗产,自觉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气候”,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按照保护优先原则,修缮保护古村落、古建筑,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对具有一定价值的优秀传统建筑给予保护,科学有序地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同时,在符合现代生活条件的前提下,尽量维持乡土古色古香的内外环境风貌,使自然风景与人文元素的和谐融合,与相得益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掘和修缮古村落、古祠堂、古民居、古树木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纳入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项目;以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为基础,结合农房改造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科学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村庄整治环境建设,展现村落田园或山乡意境;因村制宜、综合推进原则,搞好村庄绿化,硬化村道,优化村落景观,修复村内古道,凸显美丽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成果。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篇9

严华银,研究员,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主任,江苏省教育学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高中口语交际》《让语言亮起来》《今天如何做校长》《严华银语文行思录》等。

已然是深夜,但编辑同志要求今晚必须交稿。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反复阅读编辑部提供给我的这些优秀者的样本材料(“寻找最美丽乡村教师”主题征文来稿),并且发表我对这些优秀者的“美丽”真情的感慨和赞叹。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对传统的乡村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中的优秀者的美丽的概念,我记忆犹新。我生长在农村,是乡村教师培养出来的,后来在县中教书,那是“农村的小城”,所以我也算是一个乡村教师。在那样的环境、氛围和工作过程中,我接触过大量的乡村教师,并且在这样的乡村教师生活的浓重氛围中逐渐成长和发展起来。几乎是每年的暑期或者是教师节前后,我都会在行政主导的“师德宣讲”的培训中被“教育”。也许我并没有从那里获得真实的真正的教师精神,但它让我逐渐见识了世人眼中“传统”中国乡村教师的“美丽”。

一是乡土式的淳朴。典型的乡村教师除了课堂之外,几乎都是寡言少语、默默无闻的,低调、软弱,领导说啥就是啥,安排干啥就干啥,任劳任怨;似乎总以为自己来自乡野,难登大雅之堂,比城市里的老师矮下半个头来。二是自虐般的敬业。为了教育、为了学生,从不计较待遇多少、荣誉有无,可以没有自己、家庭和几乎相关自己的一切。这是僧人般的苦行,牺牲般的奉献。三是世俗式的教育价值观。优秀教师为了孩子的成绩、为了班级的荣誉可以加班加点,看到孩子的成绩在提升,总是在蜡黄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颜。这是一种“简陋”而有缺失的教育价值取向。

听多了,看多了,年轻时候的我,总觉得假如教师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状态的话,那教师工作近乎恐怖。它让我想到长期地下工作的“蝉”,它还让我想到在无边黑暗中那一支弱不禁风且越来越小越来越暗的“蜡烛”。这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中国教师、中国乡村教师是不是就应该是这等模样,这等精神状态呢?

阅读完本次征文中的优秀稿件——都是自己或者是身边人的手笔,真实、可读、新鲜、生机勃勃——我感到振奋、激动,它让我对中国乡村教师的进步和发展感到惊讶和欣慰。下列各点十分鲜明。

其一,大爱、敬业、奉献与追求自身生活幸福的高度统一。

几乎所有的乡村教师都传承了先辈教师的优秀传统。爱心即教育,奉献才高尚,敬业是本分。乡村教师身上依然不改的坚守、固执、诚厚成就了他们在学生、同行、家长乃至社会各色人等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但是,教师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作为社会的一员,作为一个家庭中的分子,他不应该是苦行僧,不应该是道貌岸然的传道士。他们也应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幸福。他们可以才华横溢,潇洒倜傥;他们可以时髦装扮,浪漫追求。当现代化早已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老师就应该走在引领现代生活的路上。阅读征文中老师们的生活状态,我看到了老师们身上真实鲜活的一面。这一面便是在为了别人的幸福而奉献的同时也充分地追求并享受自己人生幸福的可喜的方面。这也是今天的老师作为老师更为学生所喜欢所亲近的原因,而真教育也许正是在这样的认同中逐渐潜移默化着实现的。

其二,教育理想的实现与个人发展价值实现的高度统一。

在乡村教师的优秀者身上,几乎都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辉,为了和自己一样的乡民,为了乡村的孩子,为了乡村的教育,很多人在乡村扎下根来,从普通的教师做到能够主持一方教育的校长,应该可以说是功成名就,应该说是功德无量了。但很多老师并不仅仅这样认为。他们中的多数把自身价值的实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追求理想的征程中,自己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优秀教师、特级教师,走向了教师领域发展的巅峰。这是他们最为得意的。与古人之所谓成名成家,几乎是一个概念。宫风华老师写道:

如今,我依然执拗地耕耘在朴素的乡村校园里,学校西边的鲁汀河水潺潺流淌,流走了无数个贫穷而缤纷的日子,却流不走满蓄胸间的幸福和恬淡。泥土般的学生们一直用清脆脆、金闪闪的年华簇拥着我、温暖着我。我常常沉醉在他们用朝阳的热情、五彩的梦幻编织成的故事中,遨游在他们的世界里。

风一溜一溜地吹过,那一簇簇、一片片璎珞似的刺槐花总是雪花般地轻轻地落在我的心里。她那美丽的身姿和清香的气息,连同远去的村小、村小的老师和孩子,穿越了我年轻而璀璨的生命。(《槐花飘香的村小》)

这种精神层面的自觉,这样一种对于自身价值实现的看重,体现了中国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而正是这样的觉醒,中国教育的成长和发展才具备了基本的条件。这是我从这样一批乡村教师的代表身上看到的最为重要的东西。

其三,教学知识、技能、素养与教育教学理念的高度统一。

乡村教师再也不是加班加点的分数机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随着培训研修的强化,加之自身的勤苦努力,他们的教学能力早已不亚于他人。不仅如此,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也开始转换、提升和发展。很多优秀者独立钻研,深入思考,勇于探求。借助教育教学改革的力量,开始寻找和发现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有些人20年左右的乡村教学经历,让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理解和主张以及由此指引下的教学操作模式。“赵洁老师说:‘我没有什么特色,各个年级、不同学生、各种教材我都能教,而且我能够为学生带来他们感兴趣的课堂,让他们爱上学习并学有所得,爱上自然和生活,形成积极的追求并心灵美好……’赵老师不像许多名教师那样,有着个人特色。她就是那样,自然自如自我地行走教育,和学生一起进入各种文本的教学情境,进入教育生活。没有特色,可能就是赵洁老师的特色。只是,无特色的同时,却被几乎所有教过的学生喜爱着,是有原因的。”(注:本段所引用文字出自征文来稿《无特色的优秀者》,讲述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学赵洁老师的故事。因为版面有限,此次征文中很多优秀稿件未能见刊)

这样一位没有自己所谓特色的老师在我眼里才是真正懂得教育教学真谛的优秀的老师,她的淡定、理智、谦虚是她的形象和品质,而其教育教学的变化、因时而动,则恰恰体现了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这才是最大的特色,最好的教育。

个性、独立,思想、创造,不哗众取宠,不随波逐流,不急功近利,不是靠别人的存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正走在专业化的征途上,他们正成为专家型的老师。这些老师才真正是做了一回老师的。

仅仅是二三十年的时间,中国乡村教师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随着教育改革的步履,其精神风貌便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应该可以看成是中国教育成长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由此我想由这样的征文主题发挥几句。

中国乡村正在转型的路上,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转型的路上,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扩张、发展和变形,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乡村在生长、嬗变,乡村在为越来越多的青年和有志者提供发展的土壤、契机和平台。我们当然也看到很多农村教师的艰难,我们也要看到许多所谓城市老师的痛苦,这就好像小城扬州可以成为世界上最适合人居的城市,而北京和上海同样可以成为市民的幸福指数最低的区域。扫除地域的偏见,打破分割的视域,我们才可以时时发现、建设和塑造中国教师的大爱和大美。

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寻找”,而应是平心静气充满尊崇的“发现”和“阅读”,在这里也许最为需要的是深入,借助一句曾经的流行语:“在这里,我们读懂了中国教育。”

我们当然需要这种“美丽”的寻找和彰显,但我们更需要的是,给乡村教师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搭建越来越大的平台,让乡村教师更多地呈现和展示才华,锻炼和培养能力和素养。我们需要的可能更多的是扎实的而不是口号的对于乡村的倾斜、支持,从经济到人力,从技术到智能。

我们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展示乡村之美,乡村生活之美,告诉青年,告诉未来,告诉有志者,告诉一切热爱乡村的人们,乡村,乡村教育,乡村学校,是一个可以去、值得去的地方。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篇10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育一方人。从课改的理念中,我们得到启发,农村德育活动要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必须营造文化,对学生生活环境(包括自身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施以影响,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开展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

德育以往常常是独立活动,将事物从复杂的背景中隔离出来,进行就事论事式的教育;将本来连续的认识过程简单地分割成一个个阶段来处理;将事物整体分割为部分,忽视各部分间的相互联系,年复一年地按时令特点等进行相同模式的标准化教育。殊不知,学生的素质是在活动中综合生成的,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德育活动就应将零散、分项的教育内容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机整合,让学生接受来自生活世界的整体性影响,并产生整体性的体验、认同与接受。

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农村学校德育阵地不断完善,德育活动日益活跃。根据农村特点,因地制宜地寻找德育教育活动的切入点,开展特色活动,开发校本课程,赋予农村学校德育活动的生命力,成了新时期农村教育工作的一条新任务。

一、农村德育特色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重要性

(一)新形势民族复兴的国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要认真挖掘和提炼祖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价值;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要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

要充分体现出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首先必须要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所谓的“实际情况”一是指少年儿童自身的情况,即本课题主要遵循少年儿童成长的规律和特点,以各种实践体验活动为教育途径。二是指少年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情况。教育内容和形式一旦脱离了少年儿童的实际,就不会被他们认识和理解,也就达不到情感上的认同。地域文化有浓浓的乡情,使少年儿童在亲近熟悉的环境中,接受中华文化传统教育,感悟民族精神、民族品质。

(三)坚实的优秀地域文化底蕴。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地处苏南经济发达地区,是省内乃至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历史文化名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四季瓜果飘香,枇杷、杨梅、桔子、碧螺春茶闻名全国。同时,我镇人文底蕴浓厚,历代名人辈出,民间传统文化丰富,名胜古迹鳞次栉比。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德育处、大队部依托历史、立足乡土,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提出了这一课题,开展了一系列有地域特色的德育活动,开发整合了校本课程,使学生们接受并传承了一些优秀的地方文化,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培养了学生鲜明的个性和独立品格。

二、农村德育特色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方式

(一)挖掘农村优势,领略生活与劳动的魅力。

农村的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学习在农村,体验在农村,对于他们来说农村就是学校之外的另一个大课堂。我们苏南广大农村有肥沃的土地、广阔的原野、壮丽的山河,水中游的鱼,陆上跑的马,空中飞的鸟,地里用的农具,家中养的鸡鸭,山上长的野菜,普通花草等这些都是学校开展特色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我校位于江南水乡一个美丽的小镇,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季季花果不断,这里的孩子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根据这一特点,我校结合当地农情,以“太湖生物、果品研究院”等农技活动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

长期以来,我校还开展了多样的特色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走出课堂亲身参与、积极实践、主动探索,不仅领略到劳动与生活的无穷魅力而且真切地感受到:学习不仅是学习书本,更重要的是向生活学习的道理。在这几年里,我校德育特色活动成果丰硕。在苏州市少代会上,学校的碧螺春茶艺展示活动赢得了与会领导、同行的一致好评。

(二)结合民风民俗,感悟勤劳和乐观的人文精神。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育一方人。农村有源远流长的风俗民情、民间艺术,挖掘这些富有乡土气息,充满活力的教育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对学生张扬个性、发展特长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是学校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我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小镇,农家的淳朴善良,叫人动情;为致富,村干部群思集益、四处奔走,使改革春风吹遍乡村,让乡里面貌焕然一新;那多姿多彩的乡俗民情、民间艺术、婚丧喜事,更是让人窥见人间百态……针对我镇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特点,组织结合当地风俗民情,在“土”字上下功夫。

指导学生围绕本校的古迹编写导游词,定期进行“小导游”的培训,为来到本校的客人、老师介绍母校;建立了红领巾编织小组,开辟民间手工艺术工作坊,编制勾篮、缝制老虎鞋等。建立了水乡舞蹈队、碧螺春合唱小组等,利用“乡村艺术节”、“农民文艺汇演”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

(三)整合校本课程,弘扬地方传统文化。

“在充分发掘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从课改的理念中,我们得到启发,德育教育要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

我校把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融为一体,以科研为龙头,带动德育工作创新,全面实施校本课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