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春色古典文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4:19

校园春色古典文学篇1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校从环境入手诗化校园,营造诵读氛围。张贴优秀中华经典诗文的字画、条幅,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经典诗文佳作佳句。如在教学楼上悬挂了“诵读文化经典,弘扬传统文化”、“花香果香不如书香”等催人奋进的标语。出自《大学》中经典涵义的“一训三风”、如“讲让型仁,博学尚行”等。楼层文化长廊开辟了“古诗角”、“经典壁”、“经典诗文推荐栏”、“诗文图展台”、“学生才艺展示窗”等。学校每天由校园广播播放古诗新韵,以校园背景音乐营造诵读环境,如《春江花月夜》、《渔舟晚唱》、《高山流水》等经典音乐,与学生一起晨读经典。校园处处弥漫着悠悠的书香情愫。

二、听取“娃”声一片

为了让学生在六年的时间里掌握最优秀的经典诗文,我校把“经典诗文诵读”列为校本课程开设。组织语文教师精心采撷包含唐诗、宋词、汉赋在内的国学经典。遵循“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原则,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分年段落实《小学生新背古诗80首》;分年级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大学》、《千字文》、《论语》、《增广贤文》。同时注重古诗的趣味性和审美性,兼顾系统性,以主题的方式编辑如四季篇、言志篇、劝学篇、送别篇、感恩篇等。学生每天在校园背景音乐中吟诵。从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到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从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到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唐诗宋词、美文华章,在音乐的引导下,朗朗上口,此起彼伏,“娃”声一片。

三、红杏枝头春意闹

让学生经典诗文诵读的兴趣长久不衰,必须搭建一个读书的平台,以活动促进诵读,以诵读内化言行。

⒈“一日一诗”。每班教室黑板上设有固定的“一日一诗”栏。教师把每周诵读的诗文抄写出来,教师利用小课间10分钟组织“一日一诗一歌”吟唱。学生吟诵诗文,摇头晃脑,抑扬顿挫,韵味无穷。经典诗文的音律之美、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让学生一下子从喧闹的课间活动回归课堂,聚气凝神。身心的愉悦为课堂学习准备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心境。

⒉创编古诗韵律操。语文老师和音乐教师联手集经典诗文、音乐舞蹈之大成,融亲情、友情、爱国情于经典诗文诵读中,运用顶针手法把古诗串联起来,配上古典音乐和舞蹈动作,演绎古诗与古诗新唱。这样使学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学生做起韵律操来特别有韵味和美感。我校创编的古诗韵律操(一)(二)套,涵括了近百篇古诗文。这套古诗韵律操已被移植到“百校扶百校”结对帮扶学校的龙岗区龙园意境小学作为国学操交流学习。

⒊诵读与艺术教育并举。把寓教于乐的活动是进行诗文诵读的良好途径。我校把诵读与书法、绘画、表演等融为一体,作为校园文化艺术教育的一个载体。如成立“诗文配画组”、“诗文表演组”等,让爱好画画的学生把熟读成诵的诗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绘成题诗图并进行展示。对一些适合表演的诗文则改编成诗文剧进行表演,这极大地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经典诗文的热情。

校园春色古典文学篇2

男:尊敬的各位老师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

合:大家下午好!

伴随着冬日的暖阳,我们迎来了这一次诗歌朗诵会。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如今,我们正在与经典为伴!与诗歌同行!在经典文化的陶冶中快乐着、成长着。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一起来享受诗歌带给我们的快乐。下面,由我们六年级全体师生主办的“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女: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男:用普通话,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华夏文化

女:用普通话,诵读经典美文,营造书香校园

合:今天在这里举行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展示风帆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今天……的到来,让我们以掌声对他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男:它犹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女: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男: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女:打造精彩人生底色。

男:是呀,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

女: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蒙学经典

男: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蒙学经典

女:

男;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流淌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女: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在谐新的乐章

经典诗文诵读不再是语言教学的延续而是成为建设书香校园的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载体是师生生命成长的需要。从关注课堂,到关注生命;从关注语文知识的积累,到关注语文素养的发展;再到关注人文素养与生命品位的提升,经典诵读实现了质的飞跃。

校园春色古典文学篇3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女: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男:今天,我们欢聚在XX民族学校,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女: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读中华经典,聆听诗词书韵。

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女: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男: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际出发,为展现XX民族学校中小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素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今天,我校迎来了“传诵经典红色经典”诵读大赛。

女:下面请允许我为大家隆重介绍担任本次大赛的评委:xxxxxxxXX。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男:下面我宣布“传诵经典红色经典”诵读大赛现在开始。有请四年级xx同学为我们带来毛泽东诗词朗诵《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领略毛泽东诗人的豪情,伟人的风采。大家掌声欢迎!

结束语

男:今天是一个欢快的日子,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学习。

女:今天是一个收获的日子,我们收获美文,诵读精彩。

男: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上美文诵读。

女:我相信,美文诵读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欣喜。

男:老师们,同学们,XX民族学校“传诵经典红色经典”朗诵大赛到这里就结束了。

女: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再见!

红色经典诵读活动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甲:今天的阳光格外温暖,照耀着我们灿烂的笑脸。

乙:今天的校园格外绚丽,飞扬着我们心头的喜悦。

甲:在我们热爱的校园,始终跳动着最活跃的文艺强音,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涂抹上浓艳的时代色彩。

乙:为了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丰富活跃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激发同学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今天我们在这里特举办文化艺术周·红色经典诗词诵读决赛活动。

甲:今天,我们相约在这舞台,回望激情燃烧的岁月,用赤诚的心曲缅怀革命先驱不朽的足迹。

乙:今天,我们相约在这舞台,聆听国学经典的温馨,用仰慕的情怀感受历史蕴含的诗风词韵。

甲:朋友们,让我们一起用真情讴歌理想,畅想美好未来吧!

乙:朋友们,请挥舞激情的双手,共同来奏响我们绚丽的青春乐章吧!

合:20xx年校园文化文化艺术周·红色经典诗词诵读决赛现在开始!

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国学经典,诵读不衰。经典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杯美酒,香醇而清冽;经典是圣贤留给我们的一曲绝唱,温馨而久远。诵读经典,让华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让民族文化支撑起我们的脊梁。请欣赏327班诵读的一首国学经典《国风》

乙:中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人们常把祖国比作母亲,歌颂祖国母亲,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是亿万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请欣赏323班给我们带来的诗朗诵《中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少年自由、少年进步,就如那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哦!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请欣赏338班朗诵的《少年中国说》

乙:抑或是十里长亭,折柳相送;抑或是桃花潭畔,踏浪而歌;抑或是默默无语两行清泪,抑或是对酒当歌豪情干云。让我们一起来欣赏350班齐诵的《送别》

甲:三十年斗转星移,三十年大江东去。我们赞美你啊,盛世中国辉煌的三十年;我们赞美你啊,盛世中国的奋进三十年。请欣赏330班朗诵的《盛世中国》

乙:哦,中国,我要用太阳金色的语言为你写一首诗,用心海浩瀚的蔚蓝为你填一首词,用春天百花的色彩为你画一幅画,用五星红旗的煜煜光芒为你唱一首歌。请欣赏322班配乐诗朗诵《青春中国》

甲:众所周知,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的精华,她沉淀于历史的长河,她升华于现代社会。我们诵读经典,就是在弘扬民族气概,就是在展现自我风采。一首长歌行,仿佛又把我们引上那诗风词韵缭绕的古老年代。请欣赏342班表演的诗朗诵《长歌行》

乙:中国少年如日出东方,光照环宇;中国少年如蛟龙出海,气撼长天。请欣赏326班表演的诗朗诵《中国少年》

甲:祖国万岁,犹如编钟响彻天宇,每一个音符都是惊心动魄的春雷;祖国万岁,一声最响亮的赞美,让我满眼都是如雨的泪水。让我们一起高呼----祖国万岁吧!请欣赏321班表演的《祖国万岁》

乙: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们不能蹉跎了岁月,我们又岂能为明日所累?我们坚信:今天的事情今天做,我们的明天就是一片朗朗晴空。请欣赏346班诵读的古诗《明日歌》

甲:听吧,盛世中国告诉你一个地球的惊喜;听吧,盛世中国告诉你一个东方的奇迹。我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正昂首阔步走进一个盛世中国。请欣赏316班诵读的诗歌《盛世中国》

乙:这是一个流传久远的传奇,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美丽传说。花木兰,一个从古代走进了现今社会的巾帼英雄。请欣赏347班诵舞的《木兰辞》

甲: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伟人的眼中,秦黄汉武算什么?唐宗宋祖算什么?成吉思汗算什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请欣赏334班的诵舞表演《长征》

乙: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想浮动月黄昏。梅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她冰肌玉骨、独步早春、凌寒留香、清逸幽雅,别具神韵的品性历来深为人们所钟爱。请欣赏349班表演的诵舞节目《花魂·梅韵》

甲: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你能知多少?雕栏玉砌应犹在,问您能有多少愁?那愁哟,正像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曲《虞美人》,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给世人留下无穷的反思。请欣赏332班给我们带来的配乐诗朗诵《虞美人》

乙:我们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我们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们拥有四大发明,我们拥有孔夫子、司马迁和岳飞。我们有飞天的梦想,我们也有高喊中国得分的壮志豪情。请欣赏348班表演的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甲:当五大洲倾听东方声音的时候,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当五星红旗在奥林匹克赛场上升起来的时候,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当世博会向全世界人们展示中国力量的时候,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请欣赏328班表演的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万里长征是一条红河流,它流淌的是革命理想;万水千山是一条红飘带,它浸染的是坚定信仰。多少年过去了,我依然能看见那滚滚洪流间红旗招展;多少年过去了,我依然能听见雪山草地中红歌嘹亮。请欣赏352班表演的诗朗诵《长征》

甲:最后,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青少年活动中心为我们表演情景剧《历史的眼泪》

甲: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的心头荡漾

乙:红色经典铿锵音韵还在我们的耳边回响。

红色经典诵读活动主持词

源远流长的红色经典文化,是历史长河中永久的瑰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豪情和斗志。

今天,在这春暖花开、生机盎然的时节,我们来到纪念园,与红色经典亲近,重温革命精神。让我们用美的诗篇尽情展现我们的爱国热情,向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献上我们最诚挚的祝福!

“诵读经典、传承文明”活动现在开始!

1、为了建设新中国,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真可谓“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请欣赏五年

(4)班同学带来的诗朗诵《梅岭三章》。

2、有一首诗词,每次读来都不由地沉醉于那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广阔的胸怀。下面请欣赏五年(1)班同学带来的诗词朗诵《沁园春雪》

3、井冈山,这块红色的土地,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下面请欣赏五年(2)同学朗诵的诗词《念奴娇井冈山》。

4、祖国啊,这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字眼,想起你,我的心弦就忍不住颤动!请欣赏五年(3)班同学表演的诗朗诵《祖国啊,我们爱您》

5、仰望镰刀和锤子,努力去感受,硝烟和隆隆的炮火,洗礼出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在即将迎来建党九十周年之际,让我们深情地仰望党旗,缅怀革命前辈。请欣赏四年(1)班同学带来的诗朗诵《仰望党旗》。

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那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炼就了红军坚如钢铁的革命斗志,下面请欣赏四年(2)班同学带来的诗朗诵《长征》

7、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下面请欣赏四年(3)班同学的诗词朗诵《沁园春长沙》。

8、才饮长沙水,双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现在请欣赏四年(4)班带来的诗词朗诵《水调歌头游泳》。

校园春色古典文学篇4

读古诗词?那么如何拨动孩子诗词的心弦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1.营造氛围激诗心

1.1诗意校园,诗意教室。我校开展了“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全校师生一起动手,给校园中的各种花草树木都制作了古诗词卡片,挂在枝叶间。课间,同学们三三两两一起边观赏花卉,边诵读古诗词,忙得不亦乐乎。很多教室也用学生的诗词书画作品装点,班级黑板报开辟了“古诗园地”,教室前面的黑板左上角设立了“诗词角”,作为抄写每周一诗的固定版面。孩子们徜徉在诗词的海洋,日日诵读经典。鲜活的诗词拨动了孩子的心弦。

1.2诗画结合,诗乐配合。许多诗描绘的离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那么就可借用多媒体中鲜艳的色彩、典雅的音乐,把古诗中描绘的意境直接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形成视觉、听觉上的强烈刺激,自然而然地吟诵起古诗来。

如我在古诗课堂尝试了一个游戏“赏画吟诗”。让孩子们像古代的诗人那样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吟诵古诗,这“风景”有些是写意的国画,有的是写实的照片,但却以强烈的画感引起孩子与诗人的共鸣。如几只引颈高歌的白鹅,孩子们快乐地吟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枝探出围墙的红杏,学生迫不及待地背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看到含苞欲放的荷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有些画面含意深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如当一幅明月图浮现在孩子们眼前,单纯活泼的孩子笑着说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感情丰富的内敛的孩子却吟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对比阅读激诗情。

我们按主题进行资源整合,把题材相同,立意不同的诗词放在一起学习,以题材为桥梁,带领学生对比体会。

2.1四季篇――感受自然风光美。春夏秋冬,寒暑交替,在季节的交替中我们一起寻找,一起诵读:春天,在“杏花雨”“杨柳风”中欣赏百花的娇艳,领略诗词的美妙;夏天,伴着荷花从“接天莲叶无穷碧”到“留得残荷听雨声”,感受生命的轮回;秋天我们诵读杜牧的《山行》,沉浸在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中;冬天,走进雪的世界,体会“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迈……这样,我们用生活验证经典诗词,唤醒了沉睡中的文字,还原了诗词美妙的意境;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诗意,感受着季节的变迁,他们不自觉中就会随口吟诵出一首首经典诗词来。传统诗词文化和孩子的生活编织在一起,融为一体,经典诗词就沉淀在孩子们的心里。

2.2童年篇――感悟古诗里的童年。学生从《宿新市公店》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无比,从《小儿垂钓》感悟到了童年的富有趣味,从《村居》想象到了童年的无忧无虑,从《所见》感受到儿童的调皮可爱,从《池上》体会到儿童的天真无邪……此刻古诗里的童年激起了孩子们的生活体验,一幅幅儿童嬉戏图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久久不能忘怀。

2.3友情篇――品味友谊地久天长。《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四首诗都是写送别内容的,但表达的对离别的态度是不同的。放在一起诵读学习,学生能从字面上的意思比较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依依惜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淡淡忧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爽大气;“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满怀。

此外,我们还可以按古诗中的爱国情怀、节日主题、风花雪月、山水风光等分门别类吟诵。

3.丰富活动激诗趣

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古诗词活动:

校园春色古典文学篇5

武汉大学学生住宿区桂园、枫园、樱园、梅园因其风景而命名,春夏秋冬,桂、樱、梅、枫诗情画意。湖滨、星湖等住宿区都各有特色。

武汉大学校园以樱花最为有名,有樱花城堡、樱花大道、樱顶、珞珈广场等相关景点。每年春季3月中旬,樱花盛开的时候,武汉大学校园都会吸引数百万的游客前来赏花。校园内有种子植物120科、558属、800多种,其中属于珍稀濒危的植物有11科17种,古树名木13株;此外,还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花卉、药用植物和岩生植物,如盘龙参、紫芝、海金沙、金鸡菌、挖耳草、江南毛莨等,珞珈山被誉为全国树木园。拥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的武汉大学校园是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武汉大学校园内先后建有“六一纪念亭”、“闻一多先生纪念塑像”、“鲲鹏展翅”、“李达塑像”、“爱因斯坦塑像”、“阿兰?佩雷菲特塑像”、“李四光塑像”、“王世杰塑像”、“孔子铜像”等人文景观。

武大樱花主要集中在“樱园”。目前主要为为东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高盆樱桃,数量约1000多株。不同品种的樱花花期略有区别,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盛开。武汉大学樱花因为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从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国内就不断引起争议。

校园春色古典文学篇6

关键词:北京大学;融入;时代特征;文脉传承;庭院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6-0122-04

1引言

北京大学人文大楼是笔者与同事(建筑师张祺、班润、史秋实等)在2006年共同创作的建筑作品,在与国内其他五家设计单位的设计竞标中,获专家评审及学校公投第一名,并于2007年1月被定为实施方案,2012年建成。

北京大学人文大楼位于北大未名湖东北侧,基本建在原镜春园旧址上,毗邻朗润园、鸣鹤园和淑春园,园内分散有需要保留的古树三十余棵,属于燕园建筑风貌保护区。

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47hm2,用地为不规则四边形,南北长约204m,东西长约145m。总建筑面积约20000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15000m2,地下建筑面积约5000m2。由1号楼(接待中心)、2号楼(哲学院)、3号楼(研修中心)、4号楼(图书馆)、5号楼(史学院)、6号楼(文学院)共6栋建筑通过地上连廊、地下通道有机的组成一个建筑群。它的建成将满足北大文、史、哲三系教学、科研、办公、会议和图书阅览等综合要求(见图1―3)。

2追本溯源――前期研究

在北大人的心目中,燕园建筑才是整个校园的代表,北大的文科院系现在大都聚集在燕园的老区,在这里形成了学校重要的学术场所。相应的,这里也成为容纳北大精神的新载体,从而使得北大的校园文化在它们之中得以传承、发展。鉴于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1990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又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文物保护区内新建人文大楼使得该项目十分敏感,如何将人文大楼融入燕园建筑风貌,体现北大特有的文化历史气息,是方案设计的难点。既要考虑到新的功能要求,保证建筑风貌与现有燕园建筑风貌相协调,又要注意历史文脉的延续与传承。

因此,我们在工作前先对燕园园林体系以及用地范围(镜春园旧址)进行了考证,探索燕园的历史、挖掘蕴涵其中的价值成为我们开始设计工作的切入点。

2.1燕园园林体系及建筑风格

燕园园林体系(图4)包括蔚秀园、朗润园(图5)、鸣鹤园(图6)、镜春园、淑春园、勺园、燕南园、燕东园以及中关园。燕园建筑风貌保护区大致是指历史上的朗润园、鸣鹤园、镜春园、淑春园以及燕南园几个园林,即现在北大校园内未名湖周边的广大地区。

在建筑风格上,燕园建筑采用中国古典建筑形式(明清风格),显著的手法就是“红柱白墙”(现存北大校园内的古建中“红柱白墙”大都是墨菲的建筑作品)。“红柱白墙的三合院”的有机组合形成了燕京大学建筑风格的总体构架。五十年代,“红柱白墙”发展成“红柱灰砖”,北大南门一组建筑就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作品。

2.2镜春园旧址

镜春园和鸣鹤园,原为一个园区,园最初名“春熙院”,是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乾隆年间为大学士和的漱春园一部份。自嘉庆七年(1802)因和被治罪,漱春园被内务府籍没。为了改做宅用,才将该园分为两部份,东部园区赐给嘉庆四女庄静公主居住,后改名为镜春园。西部园区较大,赏赐给嘉庆第五皇子绵愉(即惠亲王),改名为鸣鹤园,形成东西两园鼎立(图7、8)。

样式雷所绘镜春园平面图(图9)大致可以将镜春园历史原貌恢复。镜春园园门在园东南侧,建歇山式宫门三楹。进宫门后向西进园门,建倒坐回事房各五间。全园布局主要由三组建筑组成,沿园门阜道向西,水道北侧有一组较大建筑组群,为全园中心建筑,院落坐北朝南,建大式歇山顶宫门三楹,宫门东西两侧各建回事房三间。再进为二宫门,进门后正北建大式歇山顶殿堂七楹,前廊后厦。两山建顺山廊,东西配殿各三间,在东西配殿后,各建别院一座,向东建小宫门三楹,南北各建方形小院两座。再进为三进院落,东西各建两层三楹楼阁各一座,两楼对称,雄伟壮观。正北有殿巍然,大式卷棚歇山顶五楹,殿东南角建梢间两间,这样布局十分独特。这组中心建筑四周原有碧水环绕,略成圆形,很像一面镜子,因名镜春园。现在只有西面的小湖依然如旧,就位于通往朗润园大路的东侧。进园门有榆柳夹道南北土阜一条,土阜东侧,建别院三处,有厅房二十余楹。在镜春园西北角另有别院一处,南侧有厅五楹,为大式歇山顶,前廊后厦,后厅五楹,东西配房各三间,四周布折角廊相通。

3继往开来――后期设计

3.1设计要点

人文大楼的规划设计需高度关注未名湖文物保护区的整体环境,建筑采用四合式院落的布局方式,形成错动生韵的庭院空间,与周边建筑神态相依,情态颇具。

梳理湖岸空间,对地段内的水系参照明、清时的风貌适当扩建,为未名湖北侧朝向东南敞开一道风景,藏风得水。

规划保留了现状的古松、古木,建筑见缝插针、随境而成,使建筑错落有致的掩映在林荫之中,生意盎然。

强调车行外环的交通模式,在建筑的东、西两侧依据不同的车流及人流特点,给于不同的尺度处理,强调有弹性的建筑布局,使整体有机生长。

强调人文学院历史与文化特征,对“镜春园”的历史原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布局上与之呼应,以恢复其在历史上的风貌,并与新建筑相得益彰。

依据人文大楼的使用要求,不仅满足现代教学建筑的特点和功能要求,适用、经济,并力求体现其人文、历史、生态、绿色的特质。

3.2整体布局

整个建筑群共六组建筑,围绕南北、东西两条轴线布置,每栋楼各自形成自己的组团。1号楼位于场地西南角,东、南、西三面建筑围合成内院。2号楼位于场地的东南角,南、北、中各一组建筑形成工字形。3号楼位于场地中部,两条轴线的交点上,为九栋建筑围合的四合院(复原的镜春园核心建筑),主入口建筑为三开间歇山建筑,两侧倒座房为硬山屋面,西配房为三开间硬山建筑,一进院正房为五开间歇山建筑。正房两侧设门洞通向二进院,二进院正房为二层五开间歇山建筑,前廊后厦。东西两厢为二层三开间硬山建筑。北侧接复廊通向正房。以厢房为轴二进院西侧建有一座跨院,院内均为单层硬山建筑,整座院落形成了南北向为主,东西向为辅两条轴线。4号楼位于场地中部东侧,为东西向一字形建筑。5号楼位于场地的西北角,南、北、中各一组建筑形成工字形。6号楼位于场地东北角,是由五栋建筑组合而成。1号楼、2号楼、3号楼围合形成了南广场,作为人文大楼园区的主人口。5号楼、6号楼围合成了北广场,六栋建筑相互围合,与整理后的水系构成了整个园区完整的庭院空间(如图10―13)。

3.3景观绿化

规划设计了贯穿园区的南北景观轴线,由南向北,以景观绿化将各园区串接起来,并形成了多个景观节点。结合古园的历史价值,力求延续和展现人文学院的文化特色。

设计充分保留了园区内的古树,并结合建筑群落布局,适当增加草坪和树木,在建筑内院和下沉庭院中植入景观树种,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

同时,结合本方案的特色,建立一条南北轴线,贯穿整个规划,以增强园区的历史观和文化感。在恢复、保留原有景观、绿化的基础上,规划了多个景观节点,轴线尽端以“历史人文园”作为收尾,将保留的古建作为“小型陈列馆”结合保留古树和绿化,将成为园区内一处陶冶情操,缅怀历史的幽静之所。

规划的水系将现有的水系扩展和延伸,使湖水与未名湖的景观相连,使其成为一个连通的水渠,流水潺潺,树影婆娑,将为园区增加灵动之秀美。保留园区内有价值的古树,使规划建筑随境而生,相映成趣,很好的延续了园区的历史风貌。

各个院系均拥有独立的院落,享有各自独立的院落景观,方便各个院系的人们独立使用与交流。与园区的庭园景观相互呼应,互为因借,使整个园区成为一个景观优美,环境宜人的学院(如图14―17)。

3.4建筑形态

建筑外观采用明、清古建筑的型式,满足文物部门对文物保护区的特殊要求,尊重北京大学校园人文性质及文脉特征,结合现代教学的特点和方案的使用功能,在建筑布局和内外空间上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充分满足了文科学院的日常教学和使用要求。方案沿袭了明、清建筑的形制和尺度,在限高的控制前提下,充分结合使用功能,力求使建筑既能反映历史特色又能保证新功能的良好使用。

北京大学人文大楼为六组仿古建筑,其中3号楼为复原镜春园四合院建筑,整体为清式建筑风格。立面外墙采用古建砖(停泥砖)干摆丝缝,页岩砖背里。屋面分硬山及歇山两种形式。歇山屋面有带正脊及歇山卷棚脊两种,戗脊置戗兽及小跑。均为黑活筒瓦屋面。外门为中式木门,外窗为双层窗,外侧为中式木窗,内侧为断桥铝合金镀塑平开窗。外檐梁柱均做一麻五灰地仗,红色油漆,椽望做四道灰地仗。南北轴线上的歇山建筑做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跨院内建筑檐口做苏式金线包袱彩画。其他楼檐口部分为钢筋混凝土挑板,下部贴木质椽子、飞头,檐口做旋子彩画,柱为红色油漆(图18)。1号楼为接待及会议功能,南面为两层,七开间硬山建筑,入口在东面,为一层三开间硬山建筑。西面为五开间大学术报告厅,采用勾连搭的屋顶形式。2、5、6号建筑外观采用清式建筑的型式和尺度,严格遵守限高。中间主体建筑采用歇山屋面,两侧附属建筑采用硬山屋面(图19、20)。4号楼为中心图书馆建筑,为园区最高建筑,采用大式歇山屋顶(图21)。

东、西两面依据用地特点和周边环境现状,建筑做了不同尺度的处理,目的在于梳理校园空间,整合建筑尺度关系,使校园整体更加有机和谐。规划中建筑群落东高西低,东密西疏。东侧面向北大科技园西路,建筑形象完整、威严,富有极强的韵律感和历史感,结合主人口广场设计,成为园区的主要形象点。西侧由于面向未名湖,以景观绿化为主,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环境优美(图22―25)。

校园春色古典文学篇7

关键词:经典;诵读;道德;情怀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2-025-2

一、寓道德养成于经典诵读环境建设中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把经典诵读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作为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文明习惯的重要工程。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学校在校园大环境、班级小环境中,努力探索着能与孩子对话的环境创设方法,注重营造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处处皆经典,无处不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校园的墙壁、橱窗、教室、办公室都以国学主题装饰,教学楼的每一个台阶都张贴着醒目的《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名句,时刻提醒学生做人求学之道。开辟古诗文文化长廊,有古诗文字画展览、名人鉴赏、古诗文中的美德故事介绍、古诗文内涵解析及各项古诗文诵读评比结果的宣传栏等。教室里张贴圣贤画像、名诗名句,给每个班级配备书橱,布置美化图书角,让图书触手可及,让文字举目可见。在班级开辟“诵读园地”和“经典知识角”,让学生把自己摘抄的名句、想象的图画或读后感张贴其中,互相交流。不少班级都把古诗文当作板报每期不可缺少的精华内容,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搞出了自己班的特色。“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的处世原则,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郑燮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等这些警世名言,或是一种规范、或是一种精神、或是一种品质,学生在观赏、触摸、临写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教育。在美化校园的同时,也不断深化着道德教育。以每周一歌的形式,坚持每天早读前五分钟时开始播放古诗歌曲,清晨孩子们步入校园时都会有优美的古诗文歌曲陪伴。经典诗文在孩子们耳边回荡,在他们口中颂唱,进而深深印入他们的脑中。仅仅几遍歌曲,却让孩子们心平静下来,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古典诗文融入孩子们心间,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开办“与经典同行”广播,选聘学生广播员开设古诗文诵读欣赏等栏目,营造经典诵读的良好氛围。

二、寓道德养成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中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通过古诗文进行道德教育,先要找出含有德育内容的古诗文章句。我校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精心编写了六个年级的校本教材《经典诵读》,并开发为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将诵读经典和语文学科学习相结合,和深化课堂改革相结合,和学生做人教育提升学生涵养相结合。该套教材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按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的原则进行编排,除了安排古诗词和现代美文外,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千字文》等经典著作的内容分解在各个年级,配上了插图和注解,极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调整课程设置,长短课结合,每天安排一节15分钟的经典诵读课,每周开设一节校本课程。在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上,我们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又达成了着眼“熏陶”,注重“感悟”的共识,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虽提倡探究但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要承认个体差异,不求好心切,不求程度整齐划一。教师在操作中只有鼓励,没有责备。宁静勿燥、宁简勿繁。引导学生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为使诵读活动为学生喜闻乐见,学校组织舞美老师将部分内容配上音乐、编成舞蹈,让经典诗词名句舞动起来。这样,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强了,效果也提高了,在诵读积累的同时,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可谓一举多得。

我们还适时地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与各学科进行整合,丰富古诗文诵读活动,提高学生诵读兴趣,全方位、多角度启发学生理解古诗内涵。与写字课结合,开展了古诗词书法比赛;与计算机课整合,设计古诗词电子小报;与美术课结合,开展古诗词配画活动;与音乐课相结合,唱响古诗词,歌曲的旋律感染着每个学生的心灵,学生在经典的诗词中,动情的歌声中,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怀。我们把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现代计算机、班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从直观的画面、美妙的古韵中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校的特色教育和德育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三、寓道德养成于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道德教育寓于学生感兴趣的经典诵读特色活动之中,学生定能乐意接受。为使课堂教学、读本背诵中的德育观念变为行动,自2008年,学校就开始坚持每学期都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各负其责、各显神通,创设了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和形式,使学生爱学、乐学、愿学。如:背一背,评选记忆小能手;写一写,硬笔书法展才华;画一画,经典漫画巧创作;演一演,吟颂诗文齐合作;品一品,撰写心得谈体会等。把“诵读”和“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活动的趣味性越强,诵读就越富有吸引力,让学生们通过活动展示诵读收获,得到锻炼。学校已连续三年对外举行经典诵读特色展示活动。期间,学校老师、学生同台献艺,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古筝、二胡演奏,学生大型诗词吟诵、诗词联唱、诗词综合性学习等表演,激越的情感,流淌的音韵,令在场的人怦然心动,惊叹在这里出现了经典诵读的“神话”: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率性纯真、抑扬顿挫的诵读美文。动情的歌声源于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源于诵读活动的长期积累。我们借助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赋予养成教育更生动活泼的形式。生命在诗意中升华,教育在升华中变得美丽。淮安电视台、《淮海晚报》都作了专题报道。

四、寓道德养成于经典诵读常规管理中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德教育,对于学校而言,可谓任重而道远。一个人一下子全面提高道德境界很难,短期内养成健康崇高的道德习惯也做不到,但从一点一滴做起并不难,每天提高一点道德认识,每天形成一点道德思想,每天锻炼一点道德意志,每天获得一点道德体验,人人都能够而且应该做得到。我们每天都将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和经典诵读特色活动结合起来,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每天早晨学生到校后各班开展“晨诵”活动;课间许多学生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和跳皮筋、编花篮等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做到文明游戏、快乐课间;放学时,学生一边背诵古诗词,一边有序地走出校园;中午到校后各班在教室内进行安静的午读、练字;根据学生现状,自编《繁荣小学一日常规三字经》,引导学生在吟诵中讲文明,懂礼仪;对古文诗词进行再次提炼,将其中育人的名言警句汇编成册,这本册子的诗句曾作为周会课上和国旗下讲话的主题,不定期地组织德育困难生吟诵,领悟精髓,从中寻找成长榜样。这些常规管理我们都有专人检查记录评比,无论是个人在各项活动中得到的分数还是集体所得分数,全部累计起来,在学期末予以奖励。这种一荣俱荣的评比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各项活动中我们都会看到热情的参与,全身心的投入,获胜的欢呼。更重要是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德育美育,不是用简单的分数能够完全衡量的。

校园春色古典文学篇8

关键词:培养;建设;文化内涵;发展

一、创设和谐育人氛围,用环境熏陶人

绿色、和谐是我校打造的校园特色。学校坚持“因校制宜,科学规划,注重教育,经济实用”的原则,努力构建“人在林中、林在校中、校在画中”的绿色生态校园。同时学校成立了花卉种植兴趣小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种花、养花,美化校园。如今的腰河小学已经成了一个“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绿色生态校园。在校园环境绿化、美化的同时,师生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

为了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道风景都有内涵,为让校园处处都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处处都发挥德育的功能。今年暑假,学校启动了校园道路、景观、楼宇命名工作。结合我校实际,经过广泛征集、深入调研、总结凝练,现已命名教学楼为“知行楼”、校园主干道命名为“雅行大道”、种植园命名为“青苗成长基地”、环形跑道命名为“阳光跑道”、教师宿舍命名为“园丁小院”。如今,漫步在校园中,一切景色都是那么鲜活、动人。

二、搭建课堂育人平台,用文化发展人

“让诗歌陶冶情操,让书香熏染人生。”我校以经典诵读活动为切入点,开展书香校园活动。本学期诵读的内容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按年级分类,选择与学生水平相适应的古诗词进行诵读。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很多学生已经不满足于教师指定的背诵篇目,自己找来其他诗文诵读。诵读活动开展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知识视野,让学生知道了谁是“诗仙”,谁是“东坡居士”。校园内古诗诵读一时蔚然成风,最多的学生能背诵上百首,最少的也能背30多首。

学校还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组织教师成立编写组,开发出了校本课程《知行乐园》,分为礼仪习惯、学习习惯、安全习惯、卫生习惯等四个板块共十五个主题。本学期,教导处将《知行乐园》作为校本课程排进了课程表,一周一课时,由班主任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三、开展丰富育人活动,用精神引导人

学校坚持开展德育序列活动,如3月份的学雷锋活动月,在唱好一支学雷锋歌曲、看好一场学雷锋电影、办好一期学雷锋板报、上好一节学雷锋队课、办好一次学雷锋募捐的过程中,活动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德育载体。同学们在活动中感知、成长,纷纷认识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之处,并希望以雷锋叔叔为榜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校园春色古典文学篇9

一、笔歌墨舞:培养雅正学子

我校书法社团“墨缘轩”已有二十余年历史,社团活动发展至今日已日臻成熟,学生深受书法艺术的熏陶,从审美到品德得到了全面提升。

1.体悟书法美感,增添一份优雅

审美素养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才可能具有如兰花一般优雅的外在美。书法虽只有黑白两色,但其外形优美多姿,通过社团活动,学生能够逐渐发现、欣赏书法之美,从内心深处对书法这一艺术形式产生认同与赞美,从而培养优雅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

书法之美,或古典含蓄或张扬奔放或遒劲有力或清新秀丽,风格各异,美不可言。欣赏书法作品,让学生感受来自久远年代的艺术大家风范,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中发现与体验书法的形象美与和谐美。当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将书法之美深入内心,自然而然积淀了审美底蕴,日积月累,从内而外地散发出如兰气质。

2.依托书法教育,涵养一身正气

古人云:“书品即人品。”书法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可以启智育德,可以涵养正气。书法是需要静心练习的艺术,长期沉浸其中,能弥补缺陷、净化心灵。我校成立“墨缘轩”书法社,在书法活动中融入品德教育,陶冶高尚情操,培养雅正学子。

古今书法大家的趣闻轶事让学生体会到书法中蕴含的做人道理,产生敬佩之情,继而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学生反复临摹古代优秀碑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爱国精神与一身正气油然而生;一幅幅优秀作品的欣赏与学习,学生产生敬佩之情与神往之意,从而内化为临池苦练的驱动力。

二、笔酣墨饱:探寻支撑力量

“墨缘轩”书法社成立至今,学校致力于寻求各方力量的支持、各类资源的整合,不断发展壮大,书法作为“兰文化――雅正教育”的载体深入每一位师生心中。

1.校园环境,浸润心灵

我校将书法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书法文化环境。“墨缘轩”由著名书法家李伟老师亲题室名,古典的桌椅、飘逸的纸张、浓郁的墨香,伴以悠扬的音乐,成为学校最具特色的场室。除此之外,布置书法长廊,以名家名作、师生作品轮流展示;设置“文房四宝”书法角,将书法相关物品一一呈现;以“行、草、隶、篆、楷”书写学校的指示牌、张贴画,将书法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将古代书法家的故事以宣传栏、张贴画的形式布置于各楼层走廊。“王献之写尽十八缸水”,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唯有勤学苦练、不畏艰难才能有所成就;“柳公权笔谏唐穆宗”,让学生懂得“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道理,学会正直,凝结正气;颜真卿为弘扬书法而辞官,却为国家危难挺身而出、壮烈牺牲,让学生感受到对国家的热爱忠诚、为民族的大义凛然。

2.社会资源,提升影响

名师的指导对在笔墨之间埋头苦写的学生而言恰如一盏明灯,照亮书法之路的方向。社团聘请省市级书法家协会会员为指导教师,请他们走进社团,为学生上课,现场指点学生习作,以自身散发的书法魅力感染学生。

学校联系广州市书法家协会、羊城书法研究会、致公书画院等相关机构,聘请著名书法家来我校举办讲座,将书法活动安排在我校举行,为我校书法室题名等。同时,积极向上级领导部门申请各类书法比赛的承办权,请上级领导为此题词鼓励,以赛事、活动提升“墨缘轩”书法社的影响力与我校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宝源小学因此多次被评为各类书法大赛的“优秀组织单位”。

三、笔老墨秀:开展丰富活动

书法社团的活动,承担着校园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责任,有效促进了学校特色建设。

1.让艺术糅合成为亮点

艺术是相通的,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是完全孤立的。书法亦如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有机整合,将释放出更具魅力的精神气场。

书法社团与美术社团默契配合,将各自成员的作品有机组合,共同开展校园书画展。在摄影展中,书法社团成员为摄影展现场挥毫,以幽幽墨香为一幅幅画面鲜明的摄影作品增添光彩。f紫千红的插花展上,亦可见“行、草、隶、篆、楷”不同字体所书花名,为鲜花的娇艳美丽平添一份清新素雅。在乐高积木搭建活动中,书法社团的同学配合搭建,将古香古色的字体融入其中,在现代的作品中加入古典书法元素,各有韵味而相得益彰。

2.于校园活动注入活力

在书法活动中,我们要注意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让校园焕发生机,使学生充满活力。

搜集名家经典作品,在社团内成立“书法作品欣赏小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书法术语进行描述评价,在用笔、章法、布局等方面认真揣摩,从外在形式美到内在精气神细细品味。父亲节母亲节来临之际,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笔墨书写出内心的感恩之情。学生挥毫写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结草衔环,饮水思源”,家长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孩子的感恩与深情。教师节、儿童节等节日里,学生为师长同学送上最好的作品;日常练习中,高年级同学帮助、指导低年级同学。

3.以社会活动展现风采

我们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馆,参观书法展览,密切关注校外各级各类书法比赛,积极组织社团成员参加,赛前指导、赛中陪伴、赛后激励,学生在比赛中屡创佳绩,社团成员多次在南国书香节上即席挥毫,得到了历练与成长。

每学年寒假临近之时,我组织书法社团的学生写春联写“福”字,他们深知自己的挥毫书写能为社区老人与困难家庭送去祝福与温暖,在下笔之时倾注了内心的情感,呈现的作品自然遒劲有力、行云流水。

校园春色古典文学篇10

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可以说,校本课程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产生的新的课程形式,是国家课程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

2004年,我校开始把经典诵读引进校园,实施了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为宗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并且开发了校本课程《畅游经典》。在此基础上,我们充分挖掘校园及周边资源,发挥教师的潜能,以“幸福星期三”为载体,开展多种校本课程,张扬学生的个性才能。同时,针对现在一年级小学生识字量少的状况,我们开发了一年级校本课程《诵读识字》,为学生的阅读插上腾飞的翅膀。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开展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

在经典诵读中,我们抓住了“看”、“读”、“写”、“赛”四条途径。

看,利用诗文、诗画、名言佳句妆点学校的空间和角落,让学生随处欣赏诗文佳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有意、无意之中记忆诗文。

读,每天早晨课前10分钟,学生自由诵读诗文,每周每班1节诗文诵读课,由语文教师专门指导。

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各个年级确定不同的活动主题,低年级学生做到诗配画、画配诗,中年级学生根据古诗进行改写或续写,高年级学生则根据古诗进行延伸阅读,并能够写出自己的作品,让经典诗文如涓涓细流滋养学生的心灵。

赛,每学期定期举办“才艺大赛”、诗文诵读比赛、诗文舞蹈大赛,彰显师生才能,展现中华经典诗文的魅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抓好经典诵读的结合点

在经典诵读中,我们还注意四个结合。经典诵读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经典诵读与学校课程开发相结合;经典诵读与学生习惯培养相结合;经典诵读与学生艺术教育相结合。

走进我们的校园,随处可见脍炙人口的诗句,教学楼大厅的巨型墙画《沁园春・雪》,墙壁上的梅兰竹菊、山水古诗、经典唐诗、宋词和现代诗歌,教学楼西侧的《弟子规》,各教室内的宣传栏中的畅游诗海和红领巾广播站的诗词赏析专栏……真正做到了让墙壁说话,让校舍开口,每时每刻都享受着诗词文化的芳香。

课堂教学是经典诵读活动的主渠道,我校的语文教研组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出“三个为主”(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背诵为主)和“三项做法”(反复吟诵品其味、边读边想悟其情、熟读背诵感其美)为主要内容的诗词基本教学法,师生手捧历史文化的经典,与圣贤为友,与经典为伴,在诗的国度里畅游。

国学经典是华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中国人的“精神底子”和做人的根本。如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爱心、不尊敬长辈、蛮横、自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开展了《弟子规》诵读活动,通过诵读《弟子规》,学生开始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仅为学生树立了行为规范的榜样,而且还是奠定孩子一生儒雅人格的基础。

适时举办各种活动,是我校推进经典诵读工作的有效举措。学校将经典诵读融于艺术表演之中,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经典,同学们发挥各自的聪明和才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示诗词教学成果,在艺术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收到了“以诗育情,以诗育趣,以诗育才,以诗育人”的效果。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不拘一格显特色

1.幸福星期三,彰显学生才艺

齐河是龙山文化发源地之一,齐河黑陶被中外史学家称为“原始文化的瑰宝”。身为黑陶发源地的后辈人,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周边资源,开发了“走进黑陶艺术”校本文化课程,专门设立陶艺工作室,采取校企联合的方式,开设专门课堂,聘请专家指导,让更多的学生充分了解黑陶文化的发展历史。2012年学校开发校本课程《陶海拾贝》,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为让更多的学生张扬个性,我们开设“幸福星期三”活动,成立京剧、陶艺、剪纸、十字绣、围棋、绘画、诵读、微机、科技制作、田径、舞蹈等多个社团,活跃了师生课余生活,成为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2.诵读识字,书香满园

今年春天,在县教研室组织的一次学习活动中,张云婷校长首次接触了济南育贤实验小学的识字教学。她当即组织业务校长、中层领导、骨干教师再次到济南育贤小学深入学习,回来后召集低年级语文老师多次商讨,并在开学初征求一年级家长的意见,一致决定在一年级开展诵读识字教学。2012年9月25日,我校与济南育贤小学校际联盟暨诵读识字试验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省教科所王汝才主任、济南市育贤小学张立校长以及县教育局领导参加了启动仪式。会上,省教科所王汝才主任指出,提高识字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这一观点的提出,得到了大家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