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0:35

艺术教育方案篇1

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育人为宗旨,以学校为基础,重在普及,激发中小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引导他们向真、向善、向美,展现青少年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二、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活动主题:在祖国怀抱里成长

四、参加对象:全镇中小学生

五、活动内容及要求

(一)*镇中小学庆祝建国60周年“祖国万岁”合唱比赛。

1、以校为单位组队参赛,人数为60—100人,服装统一。

2、每队选唱2首歌曲,曲目紧扣庆祝建国60周年“祖国万岁”主题。

3、各学校以录像光碟形式参赛,2009年9月15日前报中心学校。

(二)*镇中小学校园排舞比赛

1、以校为单位组队参赛,人数为40人(男女生各20人),服装统一。

2、可选成品排舞,亦可创编组合。

3、各学校以录像光碟形式参赛,2009年9月15日前报中心学校。

(三)新创文艺节目展演活动

1、节目必须是本校新创,形式不限,内容健康向上,反映中小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时代性、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体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2、各学校以录像光碟形式参赛,2009年9月15日前报中心学校;城区学校巡回到各校评比,评比时间10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六、活动时间及安排

与*美育节同步,并于9月集中举行一次艺术节展演活动,同时进行总结表彰。

七、奖项设立

(一)*镇中小学庆祝建国60周年“祖国万岁”合唱比赛、中小学校园排舞比赛,分别设一、二、等奖。

(二)新创文艺节目展演活动,设一、二、等奖,并特设优秀创作奖。

艺术教育方案篇2

为认真学习贯彻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一系列批示指示精神,按照县委教育工委《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有关问题的答复〉的通知》、《关于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有关问题的答复》文件要求,制定我支部实施方案。

一、会议主题

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主题,认真贯彻“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要求,组织党员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交流学习体会,查找差距不足,引导广大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实现一中教育教学质量新跨越。

二、实施步骤

(一)认真组织集中学习。我支部在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前,要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党中央指定的4本学习材料,重点学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把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普遍开展谈心谈话。支部委员之间、支部委员和党员之间、党员和党员之间要开展谈心谈话,谈话交流要坦诚,沟通思想要彻底,真正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支部书记要重点同新发展党员、新转入党员谈心谈话,征求对党支部的意见建议。通过交心谈心,相互提醒,纯洁思想,提升认识。

(三)扎实开展盘点检视。党员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重点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盘点和检视:一是学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情况,有什么心得体会;二是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指定学习材料情况,读了多少,有什么感悟和收获;三是对照党史学习教育目标要求,认真查找自身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自觉、弘扬优良传统、加强党性锤炼等方面还存在哪些差距和不足;四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如何,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做得怎么样,为身边群众做了哪些好事实事,还有哪些差距不足。要在围绕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联系服务党员群众、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方面进行检视。

(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支部书记要代表党支部委员会向党员报告半年来党支部工作情况特别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情况,通报党支部委员会检视问题情况,并带头开展自我批评,请党员对自己进行批评。每名党员也要围绕学党史的收获和提高、悟思想的深度和厚度、办实事的进展和不足、开新局的差距和弱项等多个方面撰写个人发言材料,并逐一对照发言。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能只讲空话套话,要联系具体人和具体事,直接点出问题,不搞一团和气。这次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上不开展民主评议党员。

(五)严格抓好整改落实。会后,党支部和党员要根据专题组织生活会查摆的问题,理清整改事项,列出整改清单,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每个党员都要作出整改承诺。党支部充分利用主题党日和党员活动日,定期通报整改措施落实情况,每个党员报告承诺兑现情况,一项一项整改提升。

三、会议安排

(一)会议时间

拟定于2021年9月8日下午4:00召开。

(二)会议地点

致远楼三楼西阶梯教室。

(三)参会人员

县教工委领导、学校党委有关同志、文史艺术教研组支部全体党员。

(四)会议议程

党支部书记韩孟宽同志主持会议,主要议程如下:

1.集中学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2.党支部书记韩孟宽同志代表党支部做半年来党支部工作情况,通报党支部检视问题情况。

3.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普通党员逐一对照检查,自我批评,其他成员对其提出批评意见。

4.县委教育工委同志和莘县第一中学党委有关领导进行点评。

5.党支部书记总结会议情况,提出整改要求。

四、工作要求

1.党支部书记要严明工作纪律。对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参会的,必须按照正规程序向党支部书记履行请假审批手续。党支部书记要及时指出和纠正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倾向,营造严肃认真的氛围。

2.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执行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一起学习讨论、一起交流心得、一起接受思想教育,为普通党员作出示范。

3.开展自我批评要勇于解剖自己、揭短亮丑,见人见事见思想,既要找学习短板、工作弱项,又要找思想差距、作风不足,把自已的问题讲清楚,把问题根源讲透彻,把整改措施讲具体;相互批评不能讲空话套话,必须联系具体人具体事,要真点问题、点真问题,不搞一团和气。

五、会后工作

艺术教育方案篇3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雕塑艺术教育;思考研究

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对雕塑艺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而在理工类院校中开展雕塑艺术教育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是针对雕塑艺术教育在我国理工类院校中的应用开展思考的,经过分析研究为我国培养雕塑艺术人才提供有效策略,从而将我国的雕塑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我国理工类院校雕塑艺术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过程过度重视实践训练

在目前的理工类院校中,有关雕塑艺术教育的必修课程较少,只开设一门或几门的雕塑选修课程,而大部分的雕塑艺术教育课程是实践训练。这一现状就很有可能导致高校学生在没有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就开展实践训练,盲目地参与比赛,这样的雕塑艺术教育效果并不高。由于雕塑艺术活动具有季节性,如果理工类院校的教育过程过度重视实践训练,学生很少能够从理论基础上思考问题,这一现象并不利于雕塑艺术教育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培养雕塑艺术人才的进程。因此,我国的理工类院校应该解决过度重视实践训练这一问题,改善雕塑艺术课程体系,均衡对待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

(二)教育发展过程不完善

由于雕塑艺术在理工类院校中的普及率不高,所以雕塑艺术教育的发展过程并不完善,在各个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也是我国高校应该做出改善的一方面[1]。众所周知,有许多高校还没有对雕塑艺术教育开展正规的课程,雕塑艺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不够全面,我国理工类院校没有对雕塑艺术教育进行正确地认识和理解。

(三)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黑龙江、东北地区的理工类院校中,雕塑艺术教育具有着很强的代表性。在这个地区的雕塑艺术教育有着两方面的应用,一方面是为了快速地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培养更多的雕塑艺术人才。这两个方面的应用虽然是一种双赢的策略,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培养目标不明确,从而产生了一种重视比赛、忽略培养人才的现象或者忽略经济、高速培养人才的现象。由此可以明显的发现,这种双赢的策略导致了雕塑艺术教育培养定位上的不明确。

二、提高我国理工类院校雕塑艺术教育水平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雕塑艺术教学能力

如果想要提高我国理工类院校雕塑艺术教育水平,首先需要保证教师队伍的强大,也就是需要加强雕塑艺术教学能力。一方面,雕塑艺术教育能力的加强,离不开专业教师队伍的建立。培养更多的雕塑艺术人才,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经验中得到进步,让更多的雕塑艺术信息在课堂上更新发展,由此可以得出强大教师队伍对加强雕塑艺术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除了需要强大的教师团队外,还应该具有雕塑艺术专业课程的保障。充足有力的教学资源也是加强雕塑艺术教学能力的关键,它将关系到学生对于雕塑艺术教育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有效的学习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一定的雕塑艺术课程。

(二)优化教学培养方案

改善我国理工类院校中雕塑艺术教育的现状,还可以通过优化教学培养方案来实现[2]。建立一个完善的培养方案,并且优化雕塑艺术课程设置,这在提高教学水平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理工类院校可以创设系统加模块化的教学方式,系统指的是建立一个系统化且合理的教学方案,使雕塑艺术教育开展得更加顺利。模块化指的是理工类院校可以设计有关雕塑艺术教育的不同模块,比如雕塑材料、雕塑工艺、雕塑实践等。另外,培养方案还应该适用于整个理论学习的进度,从而能够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充分地消化吸收,优化教学培养方案,提升雕塑艺术教育质量。

艺术教育方案篇4

关键词:图案;学制;专业教育;“北京模式”

“艺术设计”作为专业名称取代工艺美术或实用美术等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民国初期,艺术设计被称为“图案”,是借用日本人对“Design”的译意,主要指制造建筑、工艺品和各种器物之前所绘制的“图样”和“制作方案”。20世纪中国高等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经历了“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发展演变,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1906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的“图画手工师范科”。1918年北京美术学校设置图案科,首次将艺术设计纳入民国高等专业教育体系。“北京模式”是指从1918北京美术学校到1937年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20年间在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修业年限、教学组织等方面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美术教育教学模式。本文研讨北京模式之图案专业教育的学制类型、课程体系、办学思想、模式特点以及对当今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启示。

一、北京模式之图案教育的学制类型及课程体系

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从1918到1937年经历了北京美术学校(1918~1922年)、北京美术专门学校(1922~1924年)、国立艺术专门学校(1925~1927年)、京师大学校美术专门部(1927~1928年)、北平大学艺术学院(1928~1933年)和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34~1938年)等6个发展阶段,先后实施了“中等”、“专门”、“大学”和“专科”等4种学制类型的“图案”专业教育。由于相关档案资料遗失严重,在此,只能对“图案”教育的各类学制、课程体系进行简要的分析。

1、“中等”学制及课程体系

学校创建伊始,即设立了“中等”学制的图案科,修业年限为“预科一年本科四年”。年龄14~20岁的高小毕业生,初试1门(或中国画或西洋画或图案画),复试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理科、图画等6门,及格者可录取“预科”;年龄15~20岁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复试国文、英文、数学、历史、地理、博物、图画等7门,及格者可录取“本科”一年级。首届招生不足10人,1922年停止招生,但“中等”的图案科教育一直实施至1924年底,共培养学生40人左右。

“中等”学制的课程体系,包括修身、国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博物、体操、教育学等10门文化课,以及习字、图画、用器画、图案法、解剖、手工、实习、美学美术史等8门专业课程。其中文化课共64周学时数,占总周学时数的32.65%;专业课共132周学时数,占总周学时数的67.35%。其中,专业课如,“习字”讲习楷、行、隶、篆、草等书体;“用器画”讲授几何画法、透视投影画法等;“图案法”讲授平面图案、立体图案、装饰图案等;“图画”讲授中国画、运笔法、毛笔写生、铅笔写生和临摹图案画等;“手工”包括竹木工、金工、木工,及(金工、纸类、粘土、石膏等)细工;“实习”包括平面图案新案制作、立体图案的制作、各种工艺及装饰图案制作、建筑装饰图案及新案制作,以及绘画写生临摹、绘画新案的制作等;“美学及美术史”讲授中国美术史、西洋美术史和美学等。

2、“专门”学制及课程体系

从1922年10月至1930年7月实施“专门”学制的图案教育。起初分设“工艺图案组”和“装饰建筑图案组”,修业年限为“预科一年本科三年”或“本科四年制”;后来分组设木工、金工、建筑、陶瓷、染织、印刷等方向;招收普通高中或中等学校毕业生,考试国文、英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图画等8门课程,及格者可以进入本科一年级;而本校“中等”图案科毕业生,可免试直接升入二年级;首届“专门”学制仅招收新生2人;先后培养5届毕业生共40人左右。

“专门”学制的课程体系:工艺图案组开设伦理学、物理、化学、外国语、博物等5门文化课,以及绘画、图案法、实习、用器画、工艺制作法、制版术、印刷术、建筑学、美术工艺史等9门专业课;其中,公共课共20周学时数,占总周学时数(160)12.5%;专业课程共140周学时数,占总周学时数87.5%。专业课程教学:“绘画”开设4学年,每周8或时,进行或中国画或西洋画的写生、临摹及新案制作;“图案法”开设1学年,每周2学时,讲授平面图案法与立体图案法;“实习”开设4学年,每周分别为14、15、18、1时,包括平面图案制作、各种工艺图案、立体图案、建筑装饰图案的新案制作和毕业制作;“制版术”后3学年开设,每周分别3、3、4学时,包括写真版及摄影术、网目版、玻璃版、亚铅版、三色版;“印刷术”后3学年开设,每周2学时,包括石版、三色版、金属版、木板、复色版等印刷技术;“用器画”前3学年开设,每周分别4、2、2学时,讲授平面画法、投影画法、投影画、透视画;“工艺制作法”后3学年开设,每周分别2、2、3学时,包括漆工、金工、铸金、陶器、染织等工艺制作;建筑学讲授建筑学大意,“美术工艺史”开设2学年,周学时2,讲授东西方绘画史、东西方建筑史等。建筑装饰图案组开设伦理学、数学、物理、化学、外国语等5门文化课,以及塑造、绘图、图案法、用器画、实习制图、建筑学、美学及美术史等7门专业课;公共课共30周学时数,占总周学时数18.75%;专业课共130周学时数,占总周学时数81.25%。其中,绘画、图案法、用器画、实习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与工艺图案组的基本相同,只是课时略有差别。其他如“塑造”开设4学年,每周3学时,包括油土、雕刻、石膏模型制作、木质模型制造等;“建筑学”开设4学年,每周分别4、5、5、5学时,讲授建筑学大要、建筑构造、建筑意匠、建筑材料、铁骨铁筋构造、家具制造法及装饰法、施工法、装饰法等;“美学及美术史”开设4学年,每周2学时,讲授中国美术工艺史、西洋建筑史、美学等内容。#p#分页标题#e#

3、“大学”学制及课程体系

1928年7月,学校更名“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图案系也更名“实用美术系”,下设图案、金工、染织、印刷等4个方向,开始实施“预科二年本科四年”的“大学”学制的图案教育。预科招收“1、旧制中学毕业者,2、三三制中学高中一年修业期满者,3、四二制中学初中毕业者”;本科招收“1、新制高级中学毕业者,2、大学预科毕业者,3、专科学校毕业者(未立案或未经认可之学校不能报考)”。1928年、1929年只招收了2届“大学”学制预科生共51人,原“专门”学制学生升入本科班,办学目标“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

“大学”学制没有完成6年的教学周期,且课程设置的档案缺失,仅能从部分课程中一窥“冰山之角”。实用美术系预科二年,开设写生、中国画、木炭画、水彩、图案法、基础图案、图案、应用图案、照相学等9门专业课,以及国文、数学、物理、化学、英文、法文等6门公共课;四年本科,不同专业分组课程体系差别较大,以印刷图案组为例,第4学年开设平版制版、凹版制版、凸版制版,陶瓷图案、装饰图案和铜版实习等6门专业课程,及国文、法文、日文等3门文化课程;其他专业分组课程所知不详。由于“大学”学制与教育部《大学组织法》相冲突,1930年后,不准学校招新生,1933年学校被教育部停办。

4、“专科”学制及课程体系

1934年,学校更名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图案教育实施“专科”学制。原“实用美术系”改为“图工科”,分设图案组和美术工艺组,下设金工、木工、漆工、景泰蓝、照相、制版、印刷、织染、陶瓷等专修方向,修业年限为“三年”,招收在公立或私立高级中学(立案)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学生,入学考试党义、国文、外国文、代数、几何、生物、史地、三角、物理、化学、几何画(或毛笔画或炭画或铅笔画)等11门课程;先后招收3届共66名图案科学生。1936年,学校专业改组,图工科更名图案科,取消专业分组和专修方向,教学采用“学分学年制”,实行统一的课程内容教学。

“专科”学制课程体系:开设图案实习、西画实习、国画实习、雕塑实习、用器画、图案法、构图、工业制图(或商业制图)等8门专业必修课,开设党义、体育军事训练、国文、外国文、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解剖学、色彩学、远近法等9门共同必修课,以及书法篆刻、音乐、手工、图案画、中国书画史等5门共同选修课。必修课程共77学分,约占应修总学分(108)71.5%;共同选修课还需要选修31学分,约占应修总学分28.5%。

北京模式的图案教育,“中等”学制从初中招生,5年的专业训练不分组,统修中、西绘画与图案、手工等内容,培养从事美术及美术工艺的中等技术人才。“专门”学制招收高中生或中等学制毕业生,4年分组进行专业训练,培养高级专门设计人才。“大学”学制招收初中毕业生或高一以上学生,2年预科主要学习基础课程;4年本科实行分组专业训练,培养重视高深学术研究的“实用美术”人才。“专科”学制招收高中毕业生,3年的专业教学,强调实用技能训练,培养应用型的“专科”人才。但是,由于3年的图案专业训练时间还是太短,因此,1937年5月,教育部命令艺术专科学校或大学艺术系必须设立附中,以延长专业训练的年限。

二、艺术设计教育北京模式的办学思想

艺术设计教育北京模式的办学思想,一方面受到国家主流教育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还主要受校长及专业负责人办学理念的影响,并体现在不同学制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以及具体的教学实施之中。

1、郑锦的办学思想:郑锦(1883~1959)在日本京都市立美术专门学校留学、游学12年,担任北京美术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校长7年。筹建学校时,他曾两次到日本考察,虽然没有发表明确的办学言论,然而,他制定的由教育部颁行的《北京美术学校学则》,无论是学校名称,还是设置5年制“中等”学制、4年制“专门”学制,以及课程体系和分组实施专业教学,都体现了他借鉴日本美术教育模式的办学思想,形成了最初具有中国特色的“图案”专业教育体制,奠定了“北京模式”的基本格局。同时,郑锦秉承日本图案教育重视手工和美术工艺等实用技术训练的办学理念,在经费非常窘困的情况下,先后建成印刷、木工、漆工、染织、陶瓷等工场,并配备专职技术员,强调实践教学。

2、林风眠的教学改革和办学主张:林风眠(1900~1990年)担任校长期间(1926年3月~1927年9月),对北京模式的“日本倾向”进行了改革,融入欧美特别是法国的美术教育经验,其办学思想体现在:第一、试行工作室制度,推行主、辅修相结合的“学分制”,主张学生发展个性、自主选修不同课程,延长或缩短修业年限。第二、重视开门办学,推行“艺术运动”,强调艺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3、严智开的办学主张:严智开(1894~1942)从1923年到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开始执教,先后担任西洋画教授、系主任、院长秘书、院长、校长等职务。他留学东京美术学校,办学理念与郑锦一脉相承,主张图案教育重在实用,强调改良课程体系,注意发展学生专长;1934年筹建北平艺专时明确表达其办学主张:艺术教育并非完全为了造就艺术型人才,不能纯粹“为艺术而艺术”,因此,设置图工科分图案组和美术工艺组,重视培养胜任各类图案设计和胜任金工、木工、漆工、景泰蓝、印刷、织染、陶瓷等工艺改良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以及适应市场、能够谋取个人生计的能力。

4、赵太侔的办学理念:赵太侔(1889~1968年)1936年执掌校印,改良严智开的“实用主义”办学理念,指出艺术与技术不同,艺术学校与工艺学校也有差别;艺术学校的使命不是培养技师、不是为了与艺徒出身的工匠争长短,而是应该注重美的创造与设计,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设计人才。因此,他恢复了图案科,并取消了专业分组,强调图案人才培养的普适性、通才型。#p#分页标题#e#

总体而言,北京模式的图案教育,主要是借鉴日本的美术教育思想。首先由郑锦等奠定了北京模式“北学东京”的基本格局,重视图案专业教育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其次,由严智开继承和发展郑锦的办学理念,在专业分组及课程设置方面更加强调图案教育的实用性、职业性,与“南学巴黎”的杭州模式差别更加显著。林风眠和赵太侔留学欧美,引入“学分制”,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创新型的艺术性人才,但是,由于他们毕竟任职年限相对较短,故对北京模式的改变并不大。

三、艺术设计教育北京模式的特点、成效及启示

1、艺术设计教育北京模式的特点与成效

第一、借鉴日本,融合中西,自成体系,成为国家高等美术教育的执行标准。《北京美术学校学则》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唯一的关于国立高等美术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国立美院“图案”专业的教学模式对私立或公立美术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文理兼修、中西贯通,全面发展,实施“通才”教育理念。北京模式从招生考试到各学制的专业教学,都是文理兼顾,中西方文化贯通,图案法、图案画等课程直接吸收西方设计教学的内容,而绘画训练不分西洋画和中国画,以保证学生在绘画和设计领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第三、学术并重、艺技双修,分组教学,多规格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北京模式从招生开始,即严把学生入学质量关,宁缺勿乱,即使无法完成招生计划,也不降低学术标准;除“中等”学制的图案教育外,其它学制类型均实行专业分组教学,重视艺术学理的研究,强调实践技能的专门训练。

北京模式20年的图案专业教育,共培养了6届毕业生60余人。其中,1926年首届有李有行等6人,1927年有雷圭元等9人,1928年仅杜登云1人,1929年有李旭英等6人,1930年有刘距欧等18人,1937年有刘春荣、邬寿萱等24人。相对而言,前10年培养的学生质量较高,李有行、雷圭元等成为我国有影响的一代艺术设计教育家;后10年培养的学生人数虽然较多,但成为名家的相对较少。

2、北京模式对当今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启示

第一,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层次和招生规模上,不能盲目好高骛远、求大求全。北京模式的“图案”教育最初从“中等”到“专门”学制,循序渐进的发展思路和有限地实行专业分组的教学思想都是可取的。但是,后来出现专业分组过细、强行实施“大学”学制并违规发展,而造成了办学成效低微的教训是需要克服的。

第二,建立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稳定地实施人才培养计划。艺术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北京模式初期“图案”专业分组少,设置融合科学技术与艺术,跨越文、理、工的专业课程体系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需要吸取后期专业分组多、变化大,办学不稳定的教训。

第三,建立和完善独立的招考制度,选拔优秀的学生。北京模式面向全国独立招生,考试科目涉及文科、理科、专业术科和中外文,这些做法值得借鉴。当下,文科学生对理科知识涉猎有限,理科学生对人文社科常识不甚了解,工程技术领域知识更是缺乏,需要文、理、工等知识兼备的艺术设计专业,如何改革现有的招生考试制度是值得反思和探索的。

艺术教育方案篇5

案例教学法又称作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是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取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交流、总结等活动,最后做出判断和评价,从而指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方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紧密联系的课程。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技能性、表现性、创造性、审美性等特点,是需要把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学前教育专业学科以及大学语文、儿童文学等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有机融合的一门课程,其追求的教学目标突出表现在“学以致用”方面,即学生通过学习《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能够基本解决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实际问题,初步具备从事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综合能力。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特点与案例教学法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客观真实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实践性、学生主体性、过程动态性、结果多元化等特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实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目标、达到“学以致用”,应用案例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结合教学实践及课题研究,对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可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生动直观、化繁为简

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理解和掌握较为复杂的教学原理和教学策略。

2.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学中,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学生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能够得到及时调节,有利于学员精神始终维持最佳状态。

3.能够基于学生经验帮助建构新知

案例的选取往往与学生的实践经验密切联系,如学生的绘画、歌唱、舞蹈基础以及在幼儿园见习、实习的经历,都能够在案例呈现中引起共鸣,使其回顾、观察、思辨,从而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能力。

4.能够集思广益

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是和大家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是忙于记笔记,而是共同探讨问题。由于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

5.能够实现教学相长

一方面,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掌握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分析、帮助归纳提炼、进行总结评析。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采编、收集、整理案例及相关材料,不断学习、研讨、提升,不但可以扬长避短,而且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效可以反观自我,进一步收集材料、充实案例。

二、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缺憾

1.案例的来源较难及时满足教学需要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无论是幼儿园音乐、美术还是艺术综合活动,往往是教学设计(文本材料)与教学实施(声像资料)相结合,研究、编制、拍摄、制作一个好的案例,至少需要1至2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同时,收集、筛选、编制一个有效的案例需要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此,案例有可能难以及时满足教学需要。这也是案例教学法推广和普及受阻的一个主要原因。

2.案例的分析需要较多的专业储备,对教师要求较高

就算有了一个好的案例,如,学习“幼儿园歌唱活动”时选取一个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案例,其教学价值如何充分挖掘,才能帮助学生明确教学设计如何基于幼儿身心特点、歌唱特点及幼儿教育特点,并让学生观摩、借鉴歌唱教学策略,这需要执教的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水平及实践指导能力,这是一项挑战较大的工作。

3.案例教学所需要的时间较多

由于要进行较为充分的阅读、观摩、思考、分析、交流及总结等活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整个课程教学时间有效,较难保证案例教学的实施。

三、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改进思考

1.遵循原则选取优质案例是根本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好的案例应该既能融会相关知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案例的选取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性、实用性较强,而学前教育的对象——幼儿的情况又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案例的选取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每个案例要以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原理为依据,案例要重点突出、融合基本理念及基本能力,案例要利于思考、可借鉴性强。二是必须从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中,根据《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每个专题教学来对案例进行精心整理,编写出具有实用性的案例,而不能凭空臆造,脱离实际。这样理论与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每个案例源于实际、高于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目的。

(2)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涉及学科知识、技能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是多样的,但这一多样性又是由一个一个具体的能力环节有机组合而成的。因此案例的选取应当考虑案例要突出什么能力指导、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能够引起积极思维等。要从搜集到的大量的原始资料中,分门别类地整理出具有代表性、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作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案例的构成内容。一个类型的典型案例能够充分运用已学的学前基本理论,启发学生明确《学前儿童艺术(下转157页)(接上155页)教育》的教学对象、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样,通过案例教学,就能从典型案例中,学习和掌握幼儿园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活动的基本策略,从而掌握不同类型的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指导要点。

(3)案例应能够承上启下。即注重案例与所涉及知识和能力的前后衔接性。从事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技能和能力较多,所以组织案例时应特别注意尽量少涉及未学的内容,对多融汇已学要点,应注意设计相关问题,突出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联性。

2.建立健全教学案例资源是保障

建立教学案例库。教师要十分重视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的工作,应更多地深入幼儿园教学一线、多参加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收集和筛选案例。这对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执教教师的专业成长十分必要。

3.提高教师实施案例教学的水平是关键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执教教师不仅应具有正确的学前教育理念和良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还必须在音乐、美术、文学、教育技术等各方面具备基本能力,并熟悉案例教学的基本策略,才能胜任教学。

4.配合教育技术呈现教学案例是助力

现代化教学媒体的配合,使教学案例的呈现能够视、听、操作、互动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案例的使用成效。

艺术教育方案篇6

[关键词]艺术教师绩效考核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必先强教。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等职业院校为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创新人才肩负重要责任,因此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也要不断健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绩效管理机制,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为了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我们先后走访了十几所高职院校,并发放调查问卷200余份,其中艺术专业教师70%,非艺术专业教师30%。专职教师占到65%,教学管理人员占17.5%。调查数据表明:5%的教师对绩效考核政策持肯定态度,有近半数的教师对现行的教师考核内容不满意,75%的老师提出艺术类教师的绩效考核办法应与其他专业教师的考核办法有所区别。仅就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师抽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图1)对教师绩效考核政策的态度

(图2)对现行教师考核内容的满意度

相当数量教师赞同艺术类教师的绩效考核办法应与其他专业教师的考核办法有所区别。

(图3)艺术类教师的绩效考核方法与其他专业教师的考核办法有区别的调查:

调查数据表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没有专门针对艺术类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因此,研究和分析针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发现其中的问题与漏洞.才能建构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保证学校持续稳定发展。

二、现行考核体系现状

(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目前该校教师绩效考核主要依据《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实施方案》,包括《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办法》《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考评办法》《系主任及教研室主任听课评分原则意见》等。

针对《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实施方案》的执行,学校成立了由教育教学督导工作委员、教育教学督导处、二级学院教育教学督导组、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委员共同组成的学校督导机构。学院督导处全面负责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协调指导二级学院的教学督导工作及教师综合考评工作。教务处负责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并进行考评。科技处负责教师科研工作的考评。

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评由6部分组成。具体分为综合教育素质评价(二级学院考评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评价)、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专兼职督导评价)、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运行办公室评价)、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系、部评价)、教学事故减分评价(教务处评价)。6部分计对应11张表格进行相应打分评价。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现行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缺乏对艺术系教师考核的针对性,很难实现对艺术专业教师的全面考核.或存在严重偏差。即教学质量在对教师考核中的权重作用显得微不足道,教师更趋向于对科研成果考核的重视,使教学质量的考核流于形式,导致教师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这样既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

三、现行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对本校艺术类教师的了解,教师们对目前实行的考评体系满意率不高,大家一致认为:艺术类教师绩效考核没有针对性,由于其专业特点,完全执行统一标准存在着考核不能反映真实水平和教学质量。

主要反映出的问题如下:

1.考核方法太繁琐。

目前学校采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实施方案》共11张表格,操作起来太繁琐,效率不高。

2.针对性不强。

现有教师绩效考核方案没有针对艺术专业特点,打分项目不适合艺术教师。对艺术设计类教师科研奖励、教师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对教师创作作品的认定不太合理,难以提高教师的创作热情。如艺术教师的个人作品、作品发表、为企业进行的方案设计等成绩在现行绩效考核方案中没有予以考虑。

3.科学性不强。

学校现有教师绩效考核方案要求过高,考核标准统一,不能发挥教师优势。老师压力很大。技能大赛级别认定标准不够科学,有部分行业认可度很高、难度较大的技能大赛获奖级别不被学校认可,难以保护教师承担大赛辅导工作的积极性。

4.考核激励作用不高。

大多职业院校现行绩效考核方案基本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级。对于优秀教师的奖励主要表现在薪酬、评职方面,与教师的职业发展相关度不高,对大多数教师的激励作用不强,并造成少数教师懈怠,疲于应付等消极心理。

四、对策措施

艺术设计类专业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其教学特点、教学成果表现及认定以及教师职业能力评价均具有特殊性。教师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要具有导向作用,要以提高职业教育能力为目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急需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尤其针对艺术类教师的评价应突出其专业特点,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要采取学校、二级学院分级管理机制,加大二级学院的考核、管理力度和权限,从而形成更加科学、客观、可行的体现职业教育和艺术专业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方案。

教师绩效考核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1.评价维度要宽泛。

通过对艺术类教师绩效考核应包括项目进行调查,大家比较认可的针对艺术设计类教师绩效考核的关键因素应包括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教学成果、师德师风、学生评价等多个方面。艺术类教室绩效考核应包括项目调查

2.要分类进行考核。

要根据教师的优势和特长为教师确定适合的岗位,考核标准应按教师聘任岗位性质分为科研型、教学型、科研教学型等不同类型分别进行考核,以充分发挥教师优势。

3.要重视绩效考核的反馈和激励作用。

绩效考核的目的是要让每位教师通过考核明白如何改进自身的工作,不断提升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因此,要重视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沟通和应用环节,扩大激励面,以充分发挥教师绩效考核的意义和激励作用。

4.要重视过程管理。

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是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包括计划、实施,考核、监督、反馈、应用等多个环节。因此,考核方案的针对性要强,计划要完善,评价要及时,奖惩要分明,切忌搞形式主义,才能起到激励作用。从而使教师正确理解、认识和认同教师绩效考核方案,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素质提高。

观点交锋: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创新研讨实况速递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师资中如何引进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教学;企业与学校并行教学时,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协调问题;校企合作中,教育规律和企业(利润)规律矛盾如何解决;专业建设如何对接区域产业;职业教育学生如何“全面”发展;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如何拟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寒暑假怎样充分利用,以便对学生进行职业的培训;如何对教师进行培训。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教学工作委员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简称“研究”)和中国高教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艺术设计协作委员(简称“协作委”)主办的第四届全国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教学创新研讨暨第九届工作年上,这些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中的热点论题成为与者交流的焦点。此次议由中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网、《创意设计源》杂志社协办。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省包装技术协设计委员承办。

2012年7月13日至15日,四川省成都市温江西宫酒店成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领域问题讨论与观点交锋的殿堂。

王正明教授(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作题为《方法论:为设计立言的身份证》的报告,以他和他所带领的团队所参与的几个欧美项目为起点对当前设计教育进行卓有见地的分析。在他看来,一个民族的设计要获得世界的话语权,其根本点在于方法论的创新与坚守。

陈新院长(长沙民政技术学院)的报告题为《回归艺术本质:云技术监控下的“预约式”教学》,他介绍了使用计算机云技术参与教学管理的实践以及作为教学信息化实践之一的“预约式”教学为艺术设计教学带来的变革。

冉卫红处长(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就她所在学院已经进行的长达十年的基础教学改革作了简要的介绍。她的《主题式教学与课程改革》报告向与代表展示了以“主题式”为核心的基础课、专业课一体化的教学成果。

叶波社长(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职高专出版事业部分社)对教育部即将开展的“十二五”期间的重点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作了简要而清晰的介绍。据他介绍,作为对“十一五”期间评选的精品课程的升级,教育部将以高校教师、学生和社学习者为服务主体,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要求,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评选5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体系。

张建国老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就2012年米兰家具展的见闻和感想和与代表作了细致的分享。详细而生动的图片和案例既记录了设计前沿国家的设计师对“设计”这一概念的反思,也反映了中国设计师在艺术与技术、专业与职业方面的思考。

刘洧主任(四川商务职业学院)的报告题为《探索“三增”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在向与代表介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设计艺术系近年来改革探索之路的同时,也向大家展现了西南地区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勃勃生机。

江敬艳博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做《中国高职设计教育网的规划与建设》工作报告。在报告中,他介绍了中国高职设计教育网今年的维护和工作情况,就稿件(含新闻)更新、开设栏目、原创稿件投稿情况、主要线下活动、收到的主要建议、网站运作情况和工作计划等方面作了详细汇报。

与代表发言踊跃,有问题、困惑、疑虑,也有对策、方法、收获。此外陈希副主任(协作委)宣布了艺术设计协作委员第三届委员推荐名单。戴荭副主任(研究)宣读了2012年度艺术设计研究优秀论文的获奖者名单。

2012年度全国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优秀教研论文评选揭晓

艺术教育方案篇7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孕育、萌发形态

从晚清洋务运动到20世纪40年代,我国工艺美术教育主要经由5条办学道路曲折地发展。包括晚清的洋务学堂,外国教会学校的工艺传习所,清政府“新学”中的中小学教育和师范教育,民国前后实业教育中的各种习艺学校,以及一批留日留欧学生回国后,在高等美术院校创办的工艺美术教育。不同的办学道路缘于不同的目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其中工艺教育、手工教育和图案教育是这期间主要的教育形式。

工艺教育:清末民初各种形态的工艺教育,孕育了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产生。为培养工厂、机器生产所需要的熟练工人和专业技术人才,继洋务运动的工艺学堂和教会创办的工艺院之后,不少工科学堂开设与技术、工艺相关的课程,中国学校式工艺教育随之兴起。工艺教育不同于艺术设计教育,它出现早、概念比较含糊,其宽泛程度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工艺技术和造物领域,突出职业性、生产性,具有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的特点,成为不同性质、不同专业细化了的各种职业教育形式。而艺术设计教育是现代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的深化逐渐从工艺教育中分离出来的,并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和独立的体系。工艺教育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萌发形态,在世界各国的设计教育初期都曾出现过,为艺术设计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手工教育:为补充工艺教育的不足,1903年清政府于中、小学及初、优级师范学堂加设手工课,第一次以国家名义对工艺教育、手工教育的专业设置作了具体规定,包括土木、窑业、染织刺绣、金工、木工、漆工、电器、机器、造船和图稿绘画等科目。专业涉及整个工业部门,其中相当一部分专业与艺术设计联系密切。尤其图稿绘画科,突破了传统生产模式,反映出设计与制作相分离的工业化生产特征。我国手工教育的普及是在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正式实行新教之后,为解决中小学美术师资困乏,1906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率先将原有的图画手工课,晋升为图画手工科(专业),开设素描、水彩、油画、中国画、用器画、图案画及金、木、竹、漆等工艺类课程,开启中国新式美术教育的先河,标志我国专业化手工教育的开始。此后,各类新式学堂大都设立此类课程或专业。手工教育是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这种生产与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方式,是传统师徒制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过渡。手工教育作为普及性基本技能教育,主要在中、小学和师范教育中开展。手工教育重技能培养,与追求创造精神的艺术设计有根本区别,但是他们之间部分目标、教学内容和工作对象是相通或相同的,是设计教育萌发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案教育:与职业性工艺教育和普及性手工教育不同的是图案教育。辛亥革命后,中国新式美术教育迅速发展,除原来的师范类美术教育外,一批独立的艺术院校应运而生,成为中国艺术型设计教育的重要源头。1918年我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北平美专成立,设有中国画科、西洋画科和图案科系,是中国图案教育的发端,此后图案教育在整个民国时期发展迅速,1921年上海美专增设工艺图案科,1928年林风眠等创建杭州国立艺专,下设绘画、雕塑、图案三个专业系。“图案”作为艺术设计的专用名词源于日本。我国最早留学日本、从事图案教育的陈之佛曾将图案解释为“制作用于衣食住行上所必要的物品之时,考虑一种适应于物品的形状、模样、色彩,把这个再绘于纸上的就叫图案。”这里的图案是制作物品之前的设计稿,已经是从传统手工制作中分离出来的设计了,与今天的“艺术设计”很接近,与工业设计大致相同。但是,这种设计与制作的人为拨离,和“图案”一词字面的局限,致使图案经常被理解成“装饰纹样”,随之缩减为纯粹纸上的纹样训练,最终被工艺美术教育所取缔。因此,图案教育并不等同于艺术设计教育,而是设计教育的雏形和初期阶段。清末民国50年,尽管出现了各种艺术设计教育的形式或征兆,也培养出一批专业人才,但教育规模小、分散,社会影响不大,不足以推动行业及教育的发展,传统“艺徒制”仍然是技艺传承的主要形式,而图案教育的纸上谈兵,手工教育和工艺教育的重技轻艺、忽视创意,都反映了设计教育初年,曲折的经历及举步维艰的初创局面。

艺术设计教育探索阶段的工艺美术教育

1949年新中国伊始百废待兴,工艺美术作为出口创汇和文化事业受到重视和保护。全国性工美行业调查,国际民间艺术、工艺美术产品交流展,成立手工业联社和专门的工艺美术管理机构,提出“适用、经济、美观”三项基本原则。确定“工艺美术”的概念:作为一定物质材料的艺术加工,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属性,工艺美术的内涵扩大了,除传统手工艺和民间工艺外,增加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内容。50年代初,国家将旧中国分散的、教学性质相近的工艺教育、手工教育和图案教育统一为工艺美术教育,并建立起正规教育与职业培训相配套的高、中、初三级工艺美术教育体系,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工艺美术设计、研究和教育人才的培养。从50年代至80年代初,全国有独立的工艺美术高校1所,设有工艺美术系科的美术学院6所、艺术学院5所、工科学院5所,开设的专业包括陶瓷、染织、服装、家具设计、漆器、装潢、室内装饰、装饰绘画、装饰雕塑、商业美术、书籍装帧、工业造型等;中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具有一定设计能力、并掌握某门专业技能的一线专业人才,1956—1975年,全国有此类学校18所,开设专业主要有工艺绘画、陶瓷美术、染织编绣、漆器、金属工艺、日用品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装潢美术、玩具造型等,这类学校由各地区行业部门管理,专业设置与行业对口,毕业生统一分配到工艺美术企业工作;除全日制院校教育外,70年代工艺美术职工教育机构出现,职工大学、中专和技工学校及行业组织与教育部门合办的职业高中,保证了全国各地区大批工美生产技术工人的培养。

50年代,正是德、英、美、日等国大量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时代,其中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最典型。中国紧随其后,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中国美术学院图案系,合并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院),直属文化部和中央手工业管理局,专门培养高级工艺美术设计师和设计理论人才,作为中国第一所艺术设计高校,它的体制体系一直是我国艺术类设计院校的基本模式。60年无锡轻工业学院(江南大学)创办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成为新中国工科院校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开端。遗憾的是这类学校太少,中国十几亿人口,只有一所独立的高等设计院校(其余都以工艺美术科系的形式夹杂在艺术等其它类高校中)和一批中等职业学校显然是不够的,而且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当时以传统手工艺教育为主,现代设计的内容很少。尽管如此,业内还是有人提出,在全国多建几所工艺美术高校,各地要有分工和特色,除北京外,上海、四川、云南等地也要办。遗憾的是终止了这一切。

总之,建国至20年,中国工艺美术教育格局初步确立。教育规模扩大,教育类型、教育层次日益完备,同时逐步形成了地区、学校间鲜明的特色,如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及学科结构等。最值得重视的是,这些成绩和特色的形成基本是自主探索的结果,与清末民国设计教育受外国影响不同。正因如此,这段中国特色的办学经验弥足珍贵和重要,尤其是60年代设计教育的调整、压缩和提高,很值得研究和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反思

艺术设计教育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对经济活动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教育活动,纵观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史,始终受到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的制约与影响。80年代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致使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开始向艺术设计教育过渡。首先是“工艺美术”这种将手工艺活动和现代工业生产综合在一起的概念遭到质疑。其次是“工业设计”的崛起,用“设计”的概念表述现代社会机器生产的造物活动,成为人们的热议,是“工艺美术”还是“工业设计”?这场讨论始终没有定论,但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问题的关注,开始思考艺术设计学科的内涵、外延、基本属性以及反映在教学上的特征和要求。

80年代初,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湖南大学等率先开设工业设计专业,1987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加速了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1998年,全国有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由7年前的20所猛增至200余所,而且工科院校开办艺术设计、特别是工业设计专业的远超过艺术院校,两种不同课程结构的办学模式,丰富了设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随着艺术设计领域的不断拓展,工业设计已经不是艺术设计的全部了,它和环艺、视觉传达设计等门类一样,成为艺术设计学科的一部分,“艺术设计”取代“工业设计”逐渐为人们所接受。1998年国家正式改“工艺美术”为“艺术设计”,学科定名为“艺术设计学”,但研究生教育却又把它定名为“设计艺术学”。不同名称反映不同的认识分歧,反映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学科研究的成长与异动。

我国艺术设计起步不晚,造成发展缓慢、落后于欧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国情不同、先天不足。中国的艺术设计产生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母体中,既无工业基础又无成熟的商品经济市场;建国后长期的计划经济,缺乏必要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改革开放,工业化、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工业化的任务至今尚未真正完成,企业对设计创意的需求远远小于对商品广告的依赖。因此,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点毋庸置疑。发展初期的艺术设计,不可避免带有跟随性、实验性等缺少内生性和竞争性的缺点与问题。

首先,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是数量而不是质量。利益驱使,各类院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一哄而上,其中既有艺术、工科类院校,也有师范、综合类学校,甚至还有农、林学院。严重的失控与盲目的发展,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教学整体实力的削弱,已经成为当前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设计教育的另一种倾向是,重技轻艺、忽视理论研究。这其中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它已经是中国设计界各种问题的根源之一,也是影响设计未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一个独立、比较完善的艺术设计研究机构,学科研究多半通过工艺美术教育机构完成。近十年来有所好转,无论是设计概念、原理等基本理论研究,还是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等分述理论研究,或是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工艺学、材料学等应用理论的研究。但是,理论研究的浮躁、功利、短视和观念陈旧,研究方向的分散零碎,理论队伍的参差不齐,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

艺术教育方案篇8

我国现今的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一是以传统的图案为设计基础;二是以西方广泛推崇并且相当普及的“三大构成”为设计基础。而如今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通常以第二种为主导。第一种体系注重图形与图案,是传统的工艺美术设计,偏重艺术训练;第二种体系则以“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为基础训练,注重形式美,由二维到三维空间,从形式至色彩都规律化、程式化,培养学生理性地分析美的能力。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一直都是以传统的图形、纹样、图案的设计为主要的训练手段,以传统样式为素材,以民间工艺为表现对象来进行艺术设计教学。但随着改革开放,大量西方事物不断涌入,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变,艺术院校也深受影响。“设计基础”这一领域的教育,改变了以往以图案为主的传统教学,不再注重工艺美术式的训练模式,引入了“三大构成”设计理论,全盘接受了西方的培养方式与体系,忽视了我国的手工艺艺术与民间艺术等传统元素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试分析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受改革开放经济大潮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历史背景的制约。首先,文化艺术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必然受经济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和融合、信息化的普及、信息产业的崛起等等,这些都要求现代艺术设计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与之相适应。而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起步较晚,教学理论与时机都不成熟。为了迎头赶上,所以一切以“拿来”为上。另外西方国家高度发展的经济和生活水平,使得中国大众有了一种强烈的崇洋心理,习惯于把西方的事物奉为圣典。而正是在这盲从的影响下,使得艺术设计教学正逐渐丧失应有的本土文化传统,全盘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其次,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状况相对落后,从理论、实践到教育体系都不够完整。这些可以从我国艺术设计院校的师资水平、教材取用、教学方法等方面窥见一斑。此外,现今社会需要大量的设计人才,迫使艺术设计院校不断加快培养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步伐。而以“三大构成”为主的设计基础教育,正好迎合了这一“快速”要求。传统图案设计教育要求学生进行大量古代图案临摹与绘制的基础训练,在此过程中不断吸取营养来更好地领会我国深厚的传统内涵,从而达到提升学生领悟美的能力、提高基础设计技能的目的。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师法自然、气韵生动、立意中得心源”。说的是从自然中提炼出形象与感觉,最后形成心中的意象与美的内涵。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培养感性的直觉和对美的领悟力。图案设计还很重视寓意与象征,这一点也对设计者的文化背景提出较高要求“。三大构成”则正好与之相反。它以“点、线、面”三要素来概括二维与三维空间的形象,以色彩的形成与配置表达视觉规律。美变得简单和概念化,概括成为“形式美法则”,美都可以方法化、程式化、规律化。只要从这些规则、规律、方法出发,理性地分析形象,归纳要素,就可以掌握美学规律和标准。任何人都可以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美术产品,可以达到人对美的追求。设计变得简单、易学。这种速食、快餐式的培养,只需要很短时间,在短期内就可以打好基础,从而达到“快速”培养设计人才的目的。但它的弊端显而易见:缺乏了艺术应有的文化内涵与底蕴,脱离了文化背景。虽然外表形式优美,但往往并不耐看,太机械化,缺少人情味。其实,这就突显出了一个西方文化的审美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之间的问题。双方的概念与准则在中国的土地上显得尤为冲突。

二、传统的回归

1.传统的文化艺术价值一百年前列强侵略与随之的社会动荡,使得中国民众常以一种卑微的心态看待西方事物与文化,而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却以一种粗暴的态度。古老的、民族的常被认为是“落后的、不现代的、不时尚的”。但是中国艺术是需要中国文化作为其背景的,是要站在民间文化的根基之上的,是离不开传统文化滋养的。那如何理解“传统”呢“?传”即传布和流传,由上代交给下代“。统”即一脉相承,相互联系的系统。总的说就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俗、艺术、制度等。概括起来主要是表现在文化方面[1]p112-113。传统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共为一体。它一直存在,不会受西化影响而改变或消亡“,民族的才是永恒的”。设计只有具备自己民族的艺术特色,适应民族的审美习惯,作品才会与大众产生共鸣,为我们所喜爱。中华文化五千多年来的继承与发扬,经过长时间的取舍,所留下来的其实是最为优秀、最具竞争力的精髓。它们成为传统艺术的载体,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光辉。西方对于文化艺术的传承有着积极的态度。我们赞叹着西方优秀雕塑、绘画、建筑、设计精品的同时,其实也能发现那些精品身上无一例外地有着西方传统的影子,无一例外地都是西方深厚传统文化底蕴造就的艺术作品。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古希腊艺术有着古埃及和两河流域艺术的深远影响;古罗马艺术是古希腊艺术的传承;而伟大的文艺复兴艺术又以古希腊、古罗马艺术为载体;学院派、古典主义是文艺复兴的发展与延续等等。西方现代艺术虽然是百家争鸣,也是因为艺术家们站在了传统的“肩膀”之上,凭着对其深刻的理解与发扬,才使他们的作品得以被世人称颂。所以传统是“根”,只有在“根”的滋养下,艺术设计这棵“树”才能枝繁叶茂,日益强大,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2.中国设计师的身份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影响、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全盘西化等等,这些都对中国现代设计师的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力。由于历史与国情的原因,中国设计师不能够象西方设计师那样有足够时间经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运动和碰撞。而这些经历是能在每次失败或成功后明确其发展方向与道路的。中国设计师一开始就生活在西方设计的阴影之下,接受着西方现成的艺术设计。太丰富与太迅速的设计信息,深深影响着这一代中国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与思考方式,中国设计师迷失了自己的身份。我们应该看到对于中国才起步、很不成熟的设计来说,西方的影响起了一定积极的促进作用,设计是需要物质与技术的保障和支持的。西方现有的成就可以缩短我们的时间,成功的道路似乎并不漫长,彼岸近在咫尺。其实真正在彼岸,需要我们用漫长时间去探索,求得自身的传统美学修养与中华民族共同的艺术语言,而这就是中国设计师的身份。现代设计表面上看是一种外在包装行为,体现着外在形式美,关乎市场与生产。但实际上并不单纯是这些。它需要体现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审美习惯与传统文化。设计师是这种行为的具体实现者。中国设计师在完成作品美学风格的创造之外,更需要达到内在传统文化精神的统一。这样才能唤起中国大众的内在共鸣,唤起人们内心深处亲切记忆。透过表面形式美的包装,中国大众能看到传统的儒雅、民俗、禅幽等。这样的作品往往更会被人们所接受和铭记。所以中国设计师应自省其身份,带着中国古典美学眼光,带着中国大众的审美心理,带着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体现出中国式的智慧、意境与精神,将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更好地融合。

3.中国的传统艺术体现着中国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艺术设计的具体表现通常为图案、纹样,这些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教学的主要手段与形式。很多优秀的图案、纹样得以代代相传,不仅仅因为它优美的形式,更在于它的深刻寓意和它具有的中国“人文精神”。中国的艺术或华丽或朴素、或高雅或通俗,不拘一定形式,但有一定内在永恒性:立意、意境的含蓄和悠远。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特性,也是与西方艺术的强大差别之处。中国传统图案体现优美形式,体现美妙意境,体现美好的精神追求。例如民间图案的“喜上眉梢”,绘喜鹊站在梅花枝头“;连年有余”,绘莲花与鲫鱼。而男女之间美好爱情也爱用图案寓意来表现,例如“鱼戏莲”,绘鱼游莲花、莲叶间,鱼指男莲指女等等。这些传统图案与文字的谐音寓意共同使用,使得人们对其含义理解更为迅速与直接,印象深刻。并且这种间接的表现也符合着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性格。而中国自古以来的有识之士、文人士大夫,更爱追求这种含蓄与道德精神的体现。他们注重自身修养与意志磨练。从“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感受到其高远的人生感悟与艺术哲理。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创造与传承者,所以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人文精神”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也能看到很多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现代设计例子,但常停留于表面,借鉴中国传统某一特征、某一色彩、某一形式,进行复制加工,便以为得到精髓。其实,他们只得到了传统的美丽外衣,缺少了这“些人文精神”。优秀的设计作品必定是在满足审美心理的前提下体现出大众的精神追求、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与内涵的。例如:靳埭强先生所设计的中银集团与中国银行标志,以铜钱为象征。孔方铜钱图形在中国影响几千年,大众的概念已根深蒂固,所以用此来做金融机构银行的象征,合适又贴切。并且在铜钱标志中隐含一“中”字来点题,它的符号化符合设计原则。再比如中国联通标志所用的是中国结造型,原为佛教密宗的八种吉祥物之一,称为“金刚结”。汉化佛教取其“佛说回环一切通明”之意,成为广为流传的吉祥图案,是大众喜闻乐见、熟悉亲切的图案。并且也隐含着中国联通之“联”与“通”之意,恰当点题而又尽显中国传统意味。所以只有在设计作品中把握住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有着精深的美学修养与艺术思想,与大众的文化情感有着共鸣,才能体现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特色。

艺术教育方案篇9

就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材的出版而言,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以及2006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等的陆续颁布,对普通高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目标、设置、保障等均做出了法制性的规定,而且许多普通高校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也专门研究设计了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方向,使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材的编写出版逐步走上正轨。迄今有一定影响的教材主要包括:(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起陆续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其中包括吕艺生等著的《舞蹈鉴赏》,周秦、刘秀梅、张福海著的《戏剧鉴赏》等;(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起陆续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其中包括冯双白著的《舞蹈鉴赏》等;(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起陆续出版的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通用教材,包括吴贻弓、李亦中著的《影视艺术鉴赏》等;(四)其他出版社出版的相关教材,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李中会编《舞蹈鉴赏》,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刘祯编《戏曲鉴赏》等等。以上教材的出版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但也因此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首先,大多出版于2006年《方案》颁布之后,并沿用了《方案》对八门教材的定名。其次,由于时间所限,基本还没有出齐。再次,由于还处在探索之中,故教材体系上差异较大,有的是按历史的顺序,有的是按理论的逻辑,有的是按区域划分,还有的偏重具体艺术作品的鉴赏;此外,已出版教材并没有经过大范围使用的检验,教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充分显现。有鉴于此,对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进行整合及权威修订和出版仍是一个紧迫的任务。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材出版的方案设想

(一)按照国家要求出版高质量的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系列教材

《方案》中列举了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同时该方案要求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应开足开齐上述课程,其他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尽快予以开设。对此,首先应着重开展这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教材建设。对于教材的编写原则,既应当适当考虑各艺术门类知识的完整性,将各艺术门类的历史演进、基本知识、经典作品按其内在的逻辑架构反映出来,做到整体结构科学合理;也应当充分考虑非艺术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使教材深入浅出、点到即止,力求做到专业知识通俗化,充分做到有广度、有深度、有难度、进退有度,学生爱学,学后受益。对于教材的编撰方案,侯春莹、王庆华撰文提出了公共艺术教材编撰的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欣赏教材的编写,共同构筑在相同的一个平台,亦即将这四大门类艺术教材分别编写出一套自身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用书;第二种方案是将四大门类的教材编写在同一种书中;第三种方案是编撰制作艺术课程的电子教材。这一意见提出了可以借鉴的思路。总的来讲,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考虑到不同艺术门类的差异性,我们认为应以八门课教材各自独立、作为系列丛书出版为好,这样便于编撰出版和学生把握。对于教材的出版方案,我们认为应由教育部牵头,组织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形成不同课程的编写组,在充分了解不同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特点、问题、需要的基础上,争取兼顾不同类别高校、不同专业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吸取现有教材所长,编写出知识全面规范、内容详略得当、程度深浅兼顾、图书与电子出版物并举的教材体系。同时在使用中不断吸收各方面意见,及时加以修订。此外,考虑到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一般安排在低年级学生学习任务中的实际,应选取目前高校开设较普遍的课程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的教材加紧进行规范建设并出版,以尽快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重视出版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教材

《方案》还要求各高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并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应将任意性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根据高校目前的教学情况,任意性选修课程一般包括:作品赏析类中的《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等;艺术史论类中的《中国音乐简史》《外国美术简史》等;艺术批评类中的《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等;艺术实践类中的《合唱艺术》《DV制作》等。此外,还应开设的一些突出地方特色的艺术课程有《地方戏曲》《民间美术》等。这些课程的学生需求虽然不如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那样普遍,但是更能适应学生兴趣,更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力,实现交叉创新,因此也要高度重视。为此,出版社应根据自己专业编辑人员的实际,适当出版部分体现学科、地域和师资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教材,供教师和学生之用。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能够把各地特色音乐、戏剧、舞蹈、手工艺术等形成系列入门级的教材,供大学生选择学习,可以极大丰富高校公共艺术课的内容,对于扩大传统艺术形式的社会影响,促进其传承均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应把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戏剧、舞蹈等纳入教材体系,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辅助读物出版纳入出版议事日程

艺术教育课程电子教材的编撰制作也是教材出版的重要内容。原则上,系列教材的各分册都应配有完备的电脑教学课件,以适应信息时代知识学习的需要。电子教科书具有容量大、教学直观和声音、图文并茂的立体交叉应用的特点,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既可集中教学、课堂讲授,又可以进行网上分散的教学。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艺术类学科更需要音像教学作为直观配套手段,通过播放大量的音频、视频内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即便一般常规的艺术教学不使用电子教材授课,制作电子课件和配套音像资料也是很有必要的。在电子教科书的编撰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强调艺术教师提高对电脑软件的熟练应用能力的基础上,注重与计算机教师配合完成教科书的编撰制作。二是编撰电子教科书既要根据电子教科书自身编辑的特点规律,又要兼顾到运用教材授课的逻辑规律;既要体现电子教科书自身编辑的容量大和立体效果强的特点,又要兼顾到公共艺术教育是普及教育的特殊性,注重编纂教材的主次、繁略。总之,多样化的电子教材对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起着重要的辅作用,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喜欢艺术但不喜欢上艺术课的情形。此外,还要关注那些承载艺术教育技能实践环节的艺术团、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的技能课的教材出版,这些课程科目繁多、特点各异,各高校可因校、因师、因生而异,编写出适合本校学生具体情况的、适用于素质能力教学特点的教材、讲义或教案规划。

(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材出版应注意处理好若干重要关系

艺术教育方案篇10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所有的艺术院校都运用传统的以图案为设计基础的教育体系,关注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和民间工艺。然而,当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引入之后,中国的设计教育开始向西方靠拢,图案设计退居次要地位,乃至废弃不用。这当然是给中国艺术设计界带来崭新的艺术视角与新思维,培养出具有现代设计能力、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设计师,然而却枯竭了本土的艺术源泉。本文在对东西方两种设计基础教育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并存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一、两种设计基础理论的比较

以图案为设计基础的教育体系和以构成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因为根植于不同的文化中,所以在设计手法、设计思维、表现语言以及设计效果上都存在着差异。下文将详细地进行分析:

首先,在设计思维上,图案创意来源于生活,只有对生活中大量的图案进行反复的描摹、体悟之后,才能逐渐把握美的内涵,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摄取,而是一种感性的把握。人们之所以不厌其烦的反复描摹一个图形、图案,不仅仅是因为其具有审美意义的外形,还在于这些我们看到的图形符号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层的象征意义,图案只是这些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外在方式。如中国民间图案“金鱼数尾”(图1),因“鱼”与“余”同音,故隐喻富裕、有余,亦用以称誉才学过人者;再如“象驮宝瓶”(图2),象比喻好景象。宝瓶,传说为观世音的净水瓶,内盛圣水,滴洒能得祥瑞,形容河清海晏、民康物阜。

构成的观点与图案的观点有着巨大的不同,如果说图案以感性认知为主,则构成主要以理性认知为主,而此与西方侧重于纯美学的审美观念息息相关的。也正因为如此,构成的创意来源于概念,西方的艺术家首先对美的概念进行抽象的定义,美的概念一旦抽象化之后,美学便独立出来了,美学的内涵、美学的规律等一一被解释清楚,设计便是以美学规律加现代技术手段来进行的。

在表现语言上,图案设计更加注重形象、寓意和象征的表现方式。它往往体现了特定环境下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精神。由于图案本身来源于生活,所以它又非常和谐的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存在着,它即反映了设计者的一种自然的审美情趣,同时也给观众以亲切的心理感受。而以构成为设计基础的现代设计,主要从点、线、面来诠释空间构成,以色彩规律来注解观念的美学规律,以形式法则规范艺术创作。不同于图案设计,它主要以观念先行的美学概念出发进行设计,从而是一种抽象概念的外化,并且往往脱离了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与时代精神,其展现出来的往往是一种视觉的感受。

由于二者在设计思维及表现语言上的不同,其最终的效果也完全不同。图案设计由于从自然中提炼感觉,追求心中的意象,并且表达方式不拘一格,所以能够达到气韵生动、造化自然的境界。三大构成从透视、几何造型、色彩规律等入手,从方法到法则,追求形式的变化和视觉的感受,带给观众同样也是不错的视觉盛宴。但细看之下,这些作品似乎缺少艺术内涵和文化底蕴,新颖但乏味。

二、以构成为设计基础的教育体系的理论缺陷

以三大构成为基础理论的现代设计脱胎于西方早期的纯美术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卡拉契兄弟在意大利波伦亚建立的美术学院,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成熟的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写实技法和美感教育。虽然其纯美术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图案设计给与了足够的重视,但是,纯美术自其产生之初便与西方文化理念一脉相承,他们追求的是技术的高超,以完美的逼真的形象给人以美感,而这种高超技术的延续就是机械化设计的可能。他们用点线面说明透视现象或用几何方式理解空间,并探讨颜色的物理、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调整色彩关系、运用色彩规律、把握色彩调配等以获得和谐的色彩组合。这些理论本来是人们通过长期实践才能领悟的法则,而适时地通过机械工艺的控制轻而易举地达到对产品进行批量生产的目的。这时,美术设计再也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工作了,这种设计模式的转变后果是真正的美术大师或艺术作品的瓦解,艺术滋生的土壤被破坏。

西方美学规律认为人的美观感受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标准化的分析,通过形式法则的运用,可以对任何作品找出最佳的设计方案,从而生产出需要的设计作品。比如曾任教于包豪斯学院的俄国画家康定斯基,名著有《点线面》一书。他在作品《构图九,第626号》里,用了两个相同的三角形,一正一倒,把画面的两端截开,建立了一种数学模式的色彩基础。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平行四边形,又被分为四个更小的同样大小的平行四边形。在这个严格限定但色彩缤纷的背景中,他散布了一些各色各样像是疯狂起舞的小形体:有圆形、棋盘方块形、窄长的矩形和变形虫式的图案。这些形状似乎是从微观世界的幻想中浮现出来的,作品本身充满了神奇的意味。康定斯基对点线面的运用当然是炉火纯青的,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他的作品。

显然,这种构成的设计理念忽略了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也夸大了人的理性认识。爱美是人的天性不假,但美更是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我们不可能进行公式化的描绘、演绎式的推理。如果一个作品的设计方案可能有无穷多种类,在这无穷无尽的方案中可能根本就没有最优秀的方案或者说每一套方案都很优秀,而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在这中间找到最优的方案,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设计的结果可能是使我们不知不觉中放弃了众多的本来很优秀的设计方案,最终留下的不过是其中一套方案而已。长此以往,生产出的产品越来越相似,我们世界将缺少了多样性从而变得越来越单调,美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三、以构成为主的教育体系在我国出现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在引入西方的三大构成理论之后,原来的工艺美术开始转变为以西方现代设计理论为基础的“艺术设计”,以构成为主的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传人,由于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冲突,导致在中国的美术设计教育出现很多问题:

1、信息时代对现代设计人才需求的高起点、批量化,逼迫着中国未成熟的艺术设计教育尽快为设计行业提供必需的现代设计人才,然而中国的设计教育根本就是提供着力不从心的服务。很多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无法满足客户提出的设计要求,也谈不上胜任设计岗位。

2、中国现实的艺术设计教育实践中教学的无序、师资队伍的不整、教材取用的随意、教学方法的陈旧、招生制度的落后,教学正渐渐失去自己独有的宝贵传统与文化积淀,失去个性与光彩。学生思想过时,设计作品缺乏创意,只会盲目追风国外的设计作品,毫无自己的意识与思想。有些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里做设计就是东抄抄,西借借,工作之后这个“习惯”依然存在。事实上,他的头脑是不清晰的,换句话说他不知道他设计的土壤扎根在哪里,而他的观众又是谁。

西方设计基础教育体系在中国遇到种种问题,固然由于起步较晚不很成熟,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基于西方文明的审美标准与基于中国文明审美观念的冲突,以及理性设计理念自身所具有的缺陷。可见,尽管以构成为主的教育体系在我国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但虚有其表。

四、基础图案设计与三大构成整合进课堂

21世纪初,教育界强调文化传承、创造能力与民族个性的体现在设计中的地位,以图案为设计基础的教育方式开始重新得到强调。艺术设计再重新提倡以图案为设计基础教育方式的重要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注重对文化传统的吸收与传承,但并不意味着对以三大构成为主的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彻底废弃。基础图案设计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一系列以各种物象为对象的装饰造型训练,形成整体的图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当然,这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出几张作品,重要的是运用构成的原理形成有秩序的设计思路,提高图案造型的能力。这需要教师从一开始就必须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反复交错可以说是基础图案设计与构成训练的灵魂所在。对于初接触设计的学生来说,基础图案设计与构成无疑是分不开的,如通过对基本形态――点、线、面构成的基本形象的研究,学生学习造型规律和构成方法,探索和发现各种造型语言,并以此开发创造和构想的智能,以达到训练有秩序、开放性的思维的目的。再如图案设计的变化体现了设计者对于形式原理的理解程度,如“调和”“对比”“均衡”“韵律与节奏”等,这些都是贯穿图案设计过程的高层次的,学生应该在图案训练的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这些形式原理,并在运用中不断加深对形式原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