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制造行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0:31

纺织制造行业篇1

【关键词】纺织机械;绿色制造;绿色产品

1.绿色制造的含义

绿色制造也可称为环境意识制造,是一种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考量的现代制造技术模式,其目标是要使产品在整个制造过程和生命周期中,资源合理利用率最高,产生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最小,使得企业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又能与社会利益进行协调优化。绿色制造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产品制造以绿色环保为标准,既能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不会带来环境污染与资源的浪费,推动社会或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纺织机械行业实行绿色制造的必要性

科学意义和发展前景。

(1)绿色制造隶属国际制造前沿技术,其研究价值巨大;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武器,其带来的社会效益重大。

绿色制造所涉及的领域为现代科学的制造领域,交叉多学科的制造科学,将会极大促进制造科学的进步与发展。绿色制造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制造业最好的表现形式,它将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有机的统一起来,既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又符合人类长期生存和社会长期发展需要,是全面性、综合性的长期发展战略。由此可看出,绿色制造为社会带来了重大效益。

(2)纺织机械中实行绿色制造有利于新世纪的纺织机械制造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绿色制造的实施可以使资源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另外,绿色制造可以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或防止因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罚款;同时,绿色制造对于企业环境的美化有重要作用,可以为企业员工创建一个优质的工作环境,从而充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好的为企业发展尽职尽力;绿色制造符合未来绿色产品市场的发展形势;所以,绿色制造对整个企业的发展都是一种机遇。

(3)绿色制造是科学制造技术中极其重要的内容。2002年,在全国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会议中,国家经贸委提出“十五”期间要着重推进重点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被列入其中,“先进制造”中就包含绿色制造、网络制造、数字化制造、虚拟制造、工业智能化、精密制造、快速反应制造,这些制造技术被列为先进制造的六大研究内容。

(4)纺织企业中实行绿色制造,可以消除纺织机械企业在国际绿色贸易中的壁垒,可以有效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近年来,各国对进口产品的要求为绿色性认定,规定要有“绿色标志”。尤其是发达国家,通常以保护环境为理由,制定严苛的产品质量指标,用以抑制外来产品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造的产品流入本国,这就是“绿色贸易壁垒”。绿色制造将极大地提升我国纺织企业产品的绿色性。虽然国际上对纺织机械行业设置的贸易壁垒较少,但是在世界绿色制造研究如火如荼之际,开拓绿色研究领域,可以为未来的绿色市场占领先机,决不能等到别国的企业先占领市场后再趁势追赶,那时将是事倍功半。所以,我们要在纺织机械行业中全面深入的进行绿色制造研究,为中国的纺织机械企业树立国际新形象。

3.纺织机械行业实行绿色制造的基本途径

3.1政府给予支持并制定相应的法规

绿色制造在企业与社会之间形成双赢局面,但是由传统的制造过渡到绿色制造,期间必定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给予支持,并且依靠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推动。国外很多国家逐渐在本国开展主题为环境保护的“绿色计划”。从1991年开始日本开展“绿色行业计划”以来,加拿大、美国、德国也陆续推出“绿色计划”,我国也在《21世纪议程》中,将环境保护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之中,并开展一系列包含“绿色计划”的环保行动,并提出有关“绿色产品”的开发生产工作。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法》中,也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使用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资源、环境问题制定了法律规范。另外,政府应制定出合理的经济政策,使纺织机械行业的绿色制造在市场经济的指引下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3.2宣传绿色制造,提高环保意识

企业的管理高层要树立正确的绿色制造观念,纺织机械行业产出的废弃物、排放的污水、制造的噪音,其造成的环境污染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在这样的形势下,要严格规范治理措施,从源头开始治理,积极主动开展绿色制造。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应建立绿色消费新理念,凭借市场的自主调节推动绿色制造在纺织机械行业正常有序的发展。在很多发达国家,不仅政府开展一系列环保行为或活动,而且广大消费者也越来越钟情于购买绿色产品,绿色消费逐渐成为主流消费思想和新型市场动向,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力绿色制造的进步与发展。并且逐步建立起了绿色标志制度,凡有绿色标志的产品,就可以表示该产品的生产过程是符合环保规范的,而且不会对环境带去危害,资源可以进行有效的回收和利用,不仅为企业产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打开了销路,更为企业占据国际市场竞争先机提供了保障。

3.3建立科学规范的绿色制造系统

绿色制造是系统的、全面的、集成的科学工程,全面的理论基础,完善的制造规划,具备符合国情和贸易行情的设计方案。以此为前提,制定绿色设计方法与理论,创建设计指标评价;在企业中,找出纺织机械产品中的典型代表,建立绿色产品示范点。

3.4坚定绿色制造思想

对于环境和污染问题,关键在于企业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上,绝不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方法。要对纺织机械产品及其产出的废物对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在进行设计制造,依据预测对产品的再设计进行新的安排和规划,结合产品的回收和处理。纺织机械行业的产品制造要贯彻绿色制造精神,以其为指导思想,对纺织机械产品进行高效、节能、环保的绿色制造,以绿色制造全面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从本质上保护环境,防止污染,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未来纺织机械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4.结语

我国作为纺织品生产大国,出口贸易占重要比重。纺织机械的生产,是纺织工业发展的基础,对纺织工业产业的升级、调整产业结构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绿色制造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提升纺织机械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打破贸易壁垒,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和国际对制造绿色产品的要求和趋势。[科]

【参考文献】

[1]李聪波.绿色制造运行模式及其实施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9.

[2]王其来,刘华平.纺织品绿色制造的途径和措施[J].江苏丝绸,2011(02).

纺织制造行业篇2

“十二五”期间,工业转型升级是突出的主题之一,在现有工业体系基础上,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过度消耗能源资源的粗放发展向注重效率、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转变。

纺织机械行业的发展战略是“调整转型、创新升级、科技领先、精良制造”。结构调整主要是产业技术结构和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转型就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动力由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要素投入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技术产品结构由中低端向高中端转变,企业质态由“小而弱”向“大而强”转变。创新升级主要是推进自主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把加强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实现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形成自主技术、标准和品牌,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产业集聚高度化,构建现代纺织机械制造体系,提高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提升传统纺织机械技术水平

采用智能化、柔性化、机电一体化、模块化结构设计,开发具有差别化功能的化纤设备和具有在线检测、计算机网络诊断和自动控制功能的纺织装备,实现传统纺织机械装备升级换代,研发和市场推广的重点是细络联、粗细联、全自动新型纺纱机械等纺纱设备、高速智能型织造装备、非织造装备等的。研发高端纺织机械产品推进产业化

以成套装备的工程化应用为依托,加快新纤维、产业用纺织机械成套装备的研发、推广和产业化,提高设备制造和工程化服务能力。重点开发高性能纤维的专用成套设备,大力开发产业用特种织造装备以及各种高性能的非织造布成套设备和后整理设备等。

发展节能减排型纺织机械产品

在纺织机械产品中,推动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和节能机电产品的配套,降低纺织机械装备能源消耗水平,为纺织工业整体节能降耗提供技术保障。重点发展新型节能减排的染整、毛纺、麻纺和丝绸设备等。研制高性能纺织机械基础件和配套件

以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基础,加快纺织机械专用件、配套件的研发,研究推广高强、轻质、耐磨、稳定的金属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重点发展高性能纺纱配件、高速织造专用部件、针织用针、精梳机钳板、经编机梳栉等;加快纺织检测检验仪器的研发和生产;推广应用智能化在线检测与控制技术。

提高纺机制造水平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加强纺织机械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纺织机械企业的工艺技术进步和机床数控化率;推广精密铸造、精密冲压、粉末冶金、塑料注塑等精密成型工艺,提高精密加工技术水平;推进适合行业特点和管理要求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应用和先进设计软件的应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出口

加强国内外纺织机械制造企业的交流合作,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产品营销战略,扩大先进适用、可靠性高的纺织机械产品的出口。保持棉纺成套装备出口的良好品牌,建立健康、稳定的销售渠道,提升售前培训、售后服务和零配件供应的能力,推动无梭织机、电脑横机、电脑圆纬机、高速经编机、非织造布装备和染整装备的出口。

促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重点企业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完善产品配套水平,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做大做强纺织机械成套设备和整机;中小企业通过精、深加工,做好做精基础件和配套件;以产品、技术、服务和产业链为纽带,促进区域合作和产业集群发展。

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重点推进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标准制订服务体系和检测体系建设,建设好行业科技服务平台:依托行业协会和各种国内外展会,完善行业运行预警机制,及时、准确行业经济运行、国内外市场动态等信息,建设好市场服务平台;依托国家统计部门、相关行业和企业信息直报系统,建设好行业信息服务平台。

“十一五”成绩单

盈利能力不断提高

纺织制造行业篇3

【关键词】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纺织工业;比较优势;纺织与服装出口

一、纺织工业的出口依存度

1.分行业出口依存度(2000-2010)

在纺织行业中,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出口依存度最高,其次是纺织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最低。从发展趋势看,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纺织品制造业出口依存度明显回落,化学纤维制造业出口依存度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总体上讲,纺织工业上游产业出口依存度低于下游产业,这符合纺织服装业特征,即下游产业更趋劳动密集型,我国更具有比较优势,而上游产业则相对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另外,随着纺织经济发展进程,这三项出口依存度正缓慢趋于接近。

2.全社会口径纺织工业出口依存度的评估

现行的产出统计没有涵盖全社会所有纺织工业企业。为了对全社会口径纺织工业出口依存度有一个完整的描述,需要对全社会口径纺织工业的产出做一个评估。根据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供的数据,2005年全社会口径纺织工业销售产值为33000亿元,比照《纺织工业统计年报》关于规模以上企业工业销售产值数据,后者为前者的0.61。我们以此比例估算2000年以来全社会口径纺织工业销售产值,结合海关统计的纺织服装出口数据计算全社会口径纺织工业出口依存度,其结果与按规模以上企业统计口径计算的出口依存度相比,误差不超过0.03,误差项绝对值的平均值为0.016。因此,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的出口依存度基本上可以代表全社会纺织企业的出口依存度。

资料来源:《纺织工业统计年报》规模以上企业工业销售产值和海关统计的纺织服装出口数据及人们币对美元汇率计算。

二、纺织工业出口依存度的影响因素

1.经济增长与国内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速逐步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1990年以来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人均GDp也不断攀升,2001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按照一般经济理论,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一国经济增长将进入一个重要阶段。

可以认为,2001年开始纺织行业出口依存度见顶回落,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当人均GDp超越1000美元后,内需市场悄然发现变化而逐渐成为纺织行业发展的主要支撑。

2.世界经济环境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对世界纺织品贸易及我国纺织品出口影响非常明显,当世界经济出现危机事件,都会导致世界经济增速下滑和对纺织品需求的下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亚洲金融危机对东亚国家造成巨大冲击,其间日本的纺织服装出口1997年和1998年连续两年下降了12%和15%。考察世界经济和世界纺织服装贸易的长期关系,可以看到世界经济与世界纺织服装贸易两者的波动方向和波动幅度密切相关,而中国纺织服装的出口也与世界经济休戚相关。

3.对外贸易政策对纺织工业出口的影响

(1)外贸经营权制度改革

外贸体制改革打破了专业外贸公司一统天下的格局,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逐步形成。到2002年底,全国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内资企业达68000多家,外资企业42万余家(孙玉琴,2005)。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为纺织品创造更多的机会。

(2)出口补贴

1987年以前,外贸企业出口亏损由国家全额补贴。1988-1990年实施对外贸易承包责任制,出口补贴额被冻结在1987年的水平。1991-1993年新一轮外贸企业承包取消了国家对出口的直接补贴,建立自负盈亏机制

(3)外汇留成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对外贸企业实施外汇留成制度,允许出口企业留成一定比例的外汇,改善了它们获取和使用外汇的状况。在双重汇率体制下,外汇留成是出口企业增加总收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刺激因素。1994年汇率并轨后取消了外汇留成。

(4)出口信贷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通过提供出口商品生产专项贷款、为生产出口商品而引进技术的短期外汇贷款、“三来一补”项目中的国内配套资金贷款、出口产品的生产性投资及扶持出口商品生产的周转资金等,来帮助企业扩大出口。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纺织服装业并没有纳入国家出口信贷的主要产业对象,纺织服装企业出口所需的资金,主要来自商业贷款。

纺织制造行业篇4

一、苏浙沪纺织业突出特点

苏浙沪纺织业发展势头之猛改造升级步伐之快使我们深受震动颇受启发概括起来讲苏浙沪纺织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规模大分布趋于集中江苏省作为门类齐全纤维大省、面料大省、服装大省服装年产量、销售额、利润都位居全国前列浙江省作为纺织行业生产大省和市场大省有43家企业进入行业“双百强”支撑着中国印染业“半壁江山”;化纤产量占全国26%印染布占全国50%生丝及丝织品分别占46%、53%针织品占20%服装占15%上海开放性国际大都市中西文化交流交汇点、海派服饰发源地拥有中国纺织大学、拉萨尔国际服装设计学院、上海服装科技信息中心等众多服装教育及研究机构在全国纺织业领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目前国内聚酯聚合能力为1264万吨/年苏浙沪占全国总能力65.2%近年来苏浙沪地区纺织业集群现象日益凸现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牌全国32个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36个特色城(镇)苏浙沪地区占了很大比例如孕育了波司登羽绒服、梦兰家纺、神花经编毛巾7个全国产销“单打冠军”常熟市;拥有江苏阳光、四环生物、凯诺科技、华西村4家上市公司和30多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纺织企业江阴市;唐朝时即已“日出万丈布”如今被形象地称为“托在一块布上经济强县”绍兴县;化纤能力高达140万吨杭州萧山区;领带产量占国内80%、全球30%浙江嵊州市;家纺布艺产品年销量达50亿元余杭区;一个衬衫产品售出15亿元诸暨市枫桥这些市县、城镇纺织业快速发展成为当地解决群众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吸引外来资本、增强经济活力重要支柱

(二)产业链条长专业市场发达苏浙沪地区已形成从纺织原料、织物织造到印染后整理、服装生产较长纺织产业链条上、中、下游产品丰富多样纺织产业市场化程度高专业市场网络化如绍兴市纺织业专业市场起步早、数量多、规模大主要有中国轻纺城、钱清化纤原料市场、越城区轻纺原料市场、装饰布市场、大唐袜业市场、嵊州领带城、上虞伞布市场、新昌兔羊毛衫市场等其中位于柯桥镇“中国轻纺城”全国面料市场“晴雨表”亚洲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纺织品集散中心轻纺产品总销售额占全国1/3名列全国10大专业批发市场第2位去年成交额达226亿元中国轻纺城占地面积49.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5万平方米营业用房1.35万间拥有4大交易区19个专业市场其中纺织品市场13个轻纺原料市场1个纺机及轻工类市场5个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影响力

(三)设备改造步伐快技术装备水平高近年来苏浙沪十分重视纺织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不断加大投入各种新型纺织加工设备明显增加并成为全国喷水织机最集中地区化纤行业多数采用涤纶长丝和聚酯国产嫁接装备织造行业多数为进口纺机、织机主要来自比利时、日本和意大利等世界三大纺机先进国家无梭化程度高部分企业如纵横集团、越隆纺织、南方集团等甚至高达100%居全国领先地位;江苏吴江盛泽、南马两个乡镇拥有无梭织机4万台比绍兴县织机多三分之一拥有千台织机企业不在少数印染行业生产装备通过大规模技术改造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服装行业大力推广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辅助管理技术立体熨烫包装吊挂式生产流水线等国际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大大促进了产业升级

(四)名牌产品多知名度高苏浙沪纺织业上、中、下游产品知名度高部分产品中国名牌甚至世界名牌江苏省437个著名商标中纺织业商标有72个占16.5%;27个驰名商标纺织业产品有红豆、虎豹、波司登、aB、阳光、梦兰、雅鹿等7个占26%;“波司登”羽绒服连续9年全国销量遥遥领先20*年“波司登”品牌价值达36.18亿元成为中国最有价值服装品牌江苏中国面料基地之一“阳光”、“黑牡丹”、“太平洋”等一批面料品牌支撑起了“江苏面料”天空阳光集团、海澜集团等企业生产超薄色织府绸、牛仔布及色织布在国内独领浙江省首次推出十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纺织服装独占七席——湖州织里中国童装、宁波鄞州中国服装、嵊州中国领带、诸暨大唐中国袜业、海宁中国皮革、义乌大陈中国衬衫、义乌中国袜业等七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上海以发展国际时尚品牌服装(饰)博览会等会展经济为动力把服装业全面推向时尚化、品牌化、国际化加快发展步伐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苏浙沪地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依靠改革和开放两轮驱动使纺织业进一步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分析其成功之处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树立超前理念营造先声夺人、先人一步优势苏浙沪地区纺织业发展规模大、速度快、效益好主要根源在于思想解放、与时俱进、理念超前、敢于创新一思想解放早行动快如绍兴人“嗅觉”灵敏“钻空子”意识敏锐“敢为天下先”上世纪80年代初计划经济时代绍兴就发展乡镇集体企业;80年代中后期绍兴人把当时市场经济发育不全、商品流通不畅当成机遇兴办了轻纺市场;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绍兴投入400多亿元引进先进无梭织机3万台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无梭化”革命;我国加入wto前后绍兴人又瞄上外贸出口使出货值五年翻了近四番二商机意识强理念新苏浙沪纺织企业营销机制灵活投资决策快捷如浙江纺织服装民企得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规定部分原产于香港商品20*年将以零关税进入内地市场后从中觅到了商机纷纷准备到香港开设新厂或直接买厂苏浙沪纺织企业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理念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舍得以重资揽才善于以事业用才注重以感情留才积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培养教育经营管理者机制以多种形式培养和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利用引进项目、合资合作等机会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人才共享、智力交流20*年浙江省组织200家企业经理包专机飞抵东北地区网罗人才其中民营企业就占了87.5%地处绍兴市天龙控股集团、浙江龙盛集团、香港裕福服饰等6家纺织外贸类企业老总奔赴浙江工程学院招揽人才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联合成立“上海纺织工程产学研中心”积极推进高校与企业合作已初见成效三定位高目标大上海提出了打造“世界第六大国际时尚之都”目标;杭州市从历史、文化、经济角度提出了建设“中国女装之都”战略构想;杭州市余杭区借助“中国布艺名城”、“中国丝绸织造基地”两张金名片倾力打造“中国女装之都”生产基地;绍兴市正在积极“打造国际纺织中心建设江南水乡名城”这些目标都非常鼓舞人心激人奋进

(二)狠抓科技创新营造规模扩张、产业升级优势一大面积进行技术改造绍兴县为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20*年和20*年连续两年开展“技改投入年”活动分别投资65亿元和85亿元助推绍兴县20*年重返全国十强县去年又晋升到第八强;今年又开展了“产业升级年”活动技改投入力争超过90亿元目前绍兴高温高压染色机有三分之一热定型机有三分之二碱减量机有三分之一平网、圆网印花机有40%属于进口主要引自西欧、日本、台湾、韩国等地嘉兴王江泾镇20*年增加喷水织机5600台70%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实现了设备无梭化无锡市要求新上项目一律使用精密纺机目前有精密纺机13万锭占全市纺锭总数1/3二积极引进和运用先进技术苏浙沪纺织企业借建设新厂机会为全线进口纺纱设备配置了数据在线采集装置并与eRp等管理信息系统联接大幅度提高了信息实时性和准确性许多服装企业装备了CaD和Cam系统配备了吊挂流水线并大力应用新型纺织面料、原辅材料开发花色品种采用先进工艺技术紧跟世界服装产品流行趋势变化提高了产品档次和附加值雅戈尔等公司正在尝试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网上交易恒柏集团、步森集团、冠友集团等一些上规模企业普遍应用了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CaD/Cam技术杭州众望布艺有限公司拥有比利时剑杆织机、法国电子印花机共150余台拥有比利时SopHiS及浙江大学CaD设计系统10套年产值超亿元产品远销欧美、中东、南非等国家和地区三努力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江苏宏源集团通过研究国外先进技术而开发精密纺机、高速弹力丝机目前已基本实现了进口替代并能出口到东南亚地区万吨大豆蛋白纤维项目在常熟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责任公司竣工投产成为至今为止我国在纤维领域中唯一原创技术地处绍兴钱清镇浙江梅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开发纯涤纶仿麂皮系列、弹力麂皮系列等产品其总量85%出口到美国、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绍兴县“舒美特纺织”、“二印”、“稽山印染”等3家企业4种产品获万泰生态纺织品认证取得了冲破欧美纺织品市场“绿色壁垒”通行证

(三)创新营销方式营造产品升值、抢占市场优势一积极打造知名品牌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中主要采用了“外联”、“内合”、“前拓”、“后夯”等手段在“外联”上雅戈尔与美国著名服装公司KeLLwooD签订协议合资组建一家衬衫公司将于今年5月份投产运行预计第一年出口规模不少于250万件全部出口到美国在“内合”上绍兴市数家纺织企业强强联合在“前拓”上波司登、阳光等品牌冲入国际市场在“后夯”上杭州市余杭区“华思特”、“紫曼丽”、“艾森”等4家企业总投资1个亿从国外引进国际最先进流水线浙江民营经济壮大过程其实就品牌提升过程从最初无牌假冒到贴牌生产再到自创品牌现在像浪莎、康奈、衫衫等越来越多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打响了自己品牌二拓宽销售渠道有纺织企业采取网络式通过专卖店、专卖柜、地区总、收购商业网点等形式形成对区域内垄断能力和规模经营;有采取直销式组织车队和人员在省级城市超市连锁店、特殊通路和中大型热点、旺铺进行直销;有采取平台式在大城市扶植一至二家资金雄厚、仓库吞吐量大、管理能力强大型经销商或厂家自设中转库形成一个物流平台加强了对终端控制和服务;有采取辅助式在划定区域内由终端业务员联系业务完成要货订单也就将策划、宣传、促销活动、业务与单纯物流完全分离三重视会展载体如上海举办了国际时尚品牌服装(饰)博览会即将举办国际高档纺织品面料、辅料及配件展览会和大韩民国纤维服装展览会并将逐步在上海建立面料业高层对话机制适时召开国际纺织面料高层峰会绍兴举办了国际纺织品博览会即将举办国际纺织、针织机械及印染设备展览会杭州即将举办首届中国(杭州)·纺织新概念论坛;温州即将举办国际服装面辅料及制衣设备采购订货会、国际服装特许经营交易会这些会展活动对于增强纺织行业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地方知名度将产生强有力推动作用

(四)注重优势互补营造借牌造势、借力推进优势在以上海大都市圈为核心长三角区域苏浙沪三地各有其优势相互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上海作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实力最强、城市功能最强、辐射能力最强城市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又取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主办权为上海经济安装了“加速器”、增添了“辐射源”苏浙两省注重和上海经济全面接轨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承接和放大上海要素辐射苏浙两省甘当“配角”争当“名角”利用和依托上海金融、信息、技术等资源加快与上海有序联动、优势互补浙江民营企业把上海作为平台加快进入国际市场步伐;借助上海改善了技术、管理、人才和企业家才能等要素结构获得了更大发展空间目前浙江在上海兴办企业总数有5万家总投资规模达500亿元这些企业带给上海及周边地区不仅资金更重要还发展经济活力另一方面善于捕捉商机、抢占先机苏浙两省把“接轨上海”当作一个常设课题在政策上、行动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提出与上海错位发展思路即挂靠优势产业填补空白产业以绍兴市为例纺织业在上海经济结构调整中属于扩散和转移对象绍兴市则抓住这一机遇积极振兴和发展这一传统产业使之成为全市工业半壁江山同时绍兴市很多纺织品设计都出自上海大专院校

(五)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凝聚合力、跨越发展优势苏浙沪地区把优化环境作为纺织业做大做强做优和实现跨越发展生命线一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如绍兴县出台了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创立品牌奖励政策对当年新获“中国驰名商标”重奖150万元授予企业有功人员“县长奖”;对获得“国家重点保护商标”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新获“浙江省著名商标”奖励20万元;对获得省级及以上著(驰)名商标本县企业其品牌产业在实施扩产或技改项目时投资总额超过2000万元纺织项目县政府重点扶持;对获得市级著名商标奖励2万元二营造良好服务环境如杭州市为打造“中国女装之都”专门成立了由副市长任组长女装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加快女装产业发展意见和20项政策性措施举办了杭州市女装产业发展工作新闻会开展了“十强女装生产企业”、“十大女装品牌”和“十佳服装设计师”“3个十”评选活动三营造良好设施环境苏浙沪地区以市场、园区、交通为重点大力优化纺织业发展“硬环境”如江苏省无锡市将建设一个比中国轻纺城更大市场挑战浙江省绍兴市中国轻纺城亚洲霸主地位而中国轻纺城也未雨绸缪计划投资8亿元进行扩容并于3月份动工新市场占地30800平方米门店多达1600个将于2005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杭州市决定在江干、萧山区各建一个女装产业园区在西湖边武林路、杭海路各建一条时尚女装特色街四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对于成熟投资商来说规范胜于优惠制度重于政策绍兴县积极树立诚信观念努力打造“诚信绍兴”20*年绍兴县外商投资企业突破400家其中近一半外商将资金投向了纺织服装类企业仅引进无梭织机就达近万台

三、几点启示和建议

通过外出学习考察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与建设全市纺织骨干基地要求相比我县纺织业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外向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距;即使与周边县区相比在发展水平、增长后劲、未来潜力等方面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我县作为全市经济强县之一应当在全市打造“中国棉纺织之都”进程中有更大作为结合这次学习考察立足我县实际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抓紧制定和完善纺织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总体思路上我县应按照“一业特强、多元发展”原则“创造特色抓重点(家纺业、服装业)营造规模上档次制造精品创名牌”力争用三至五年建成行业集中度高、市场竞争力强“中国棉纺织之都”生产基地在产业布局上以湖滨、陈户、闫坊为重点努力打造织布、老粗布(生态布)、毛巾三大纺织产业集聚带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上积极拉长纺织产业链对化纤、纺织上、下游产业进行战略性改造尽快打破“有布不成衣”和“中档产品、一般价格”局面逐步实现产品结构中高档化和高附加值性20*年—2007年重点抓家纺业2008年—2012年重点抓服装业在资金投入上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着力引进外资同时注重内资吸收和利用

(二)进一步加大对纺织业引导扶持力度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纺织业发展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充分激发和调动起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弘扬“看准了就大胆试、大胆地闯”创新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政策介绍、法规宣传、典范推广、信息通报与反馈为纺织企业搞好服务要从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办事效率等方面入手努力做到办事一条龙、收费一窗口建立一条联络热线搭好一个公平竞争舞台提供一套强有力法制保障取消一切不合理审批、核准、许可根治一切“三乱”行为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县人才中心建立人才信息资源库定期各类人才信息为纺织企业搞好人事要合理利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和扶持纺织企业发展大力鼓励和扶持企业争创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建立技术中心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以多种形式利用外资努力实现资本运作对当年实际投入超过500万美元外商独资项目和1亿元以上内资项目给予“一厂一策”扶持

纺织制造行业篇5

关键词:纺织企业融资方式创新

纺织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扩大出口、吸纳就业、促进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代表,我国的纺织工业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现有的纺织企业中,我国自有品牌只有10%左右,大部分纺织企业在做定牌、贴牌的工作。劳动力整体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究其原因。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融资难、资金紧张是阻碍我国纺织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经济环境低迷的情况下,由于受全球市场需求萎缩、人民币升值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纺织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许多企业由于亏损严重、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停产倒闭,规模较大的纺织企业也是不断减产,步履维艰。因此,解决好对纺织企业的融资问题对于改善纺织企业融资困境、提升企业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纺织行业融资现状

我国纺织企业数量超过15万,其中中小企业为数众多,占90%以上,在纺织企业中占了很大比重。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相比于以纺织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大中型企业,纺织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问题更为突出。

1.纺织企业内源融资现状

纺织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当前企业发展面临良好的国内外市场形势,企业都想提高再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因此纺织企业的资金缺口相当大。纺织企业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也由过去维持同常生产经营的临时性资会需求向用于提高扩大再生产能力的中长期资金的需求转变,包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等。调查显示90%以上的企业缺乏资金。对技术改造、产品研发投入的资金紧张阻碍了纺织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步伐。

相比于银行贷款、发行股票或债券等外源性融资来说,在企业目前融资的首选方式中,48.41%的企业选择利用企业积累的自有资金。与一般企业类似,纺织企业的内源融资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总体而言,纺织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还是相对较弱。利润持续下降,企业亏损面扩大。2012年1--5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利润917亿元,同比下降2.4%,增速比上年同期低40.5%;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达18.6%,较上年同期高5.4%;亏损企业亏损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28.5%,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22%。其中,化纤行业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50.1%,棉纺纱工业利润同比下降5.9%。如此低的利润不足以支持纺织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应对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企业只好寻求外源资金的支持。

2.纺织企业外源融资现状

当纺织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单纯的内源融资无法满足其发展壮大的要求,企业必然会寻求外源资金的支持。目前,纺织企业存在外源融资渠道单一的特点,表现为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低、间接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等。

(1)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低

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是纺织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途径。对纺织企业来说,发行债券或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的资金占资金来源的比重很小。

发行公司债券一般受到严格的限制,有时还要抵押或担保。由于债券市场的限制十分严格,发放债券时受到“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约束。纺织企业很少满足发行债券的条件。即使采用发行债券融资方式,大多数企业会选择在非公开的资本市场上,在小范围内发放债券以满足对资金的需求,而这种债券利息一般高于银行贷款利息,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超出纺织企业承受范围。由于发行债券时需考虑的利息支付能力和支付时效等众多因素,纺织企业很少会选择发行债券方式融资。国家对上市融资的企业也有着严格要求,如对发行后股本的要求一项,对于资产规模有限的企业而言,显然难以达到。我国绝大多数纺织企业没能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向发起人、相关部门和内部职工之问发起认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纺织企业的股权融资范围。

(2)间接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

间接融资包括银行贷款、票据贴现、融资租赁等方式。在我国,由于商业信用和票据市场还有待发展,纺织企业较少通过票据贴现进行融资;通过设备融资租赁的也不多。银行贷款成为纺织企业最主要的间接融资方式。四大商业银行贷款在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来源中占69.05%,占据最主要的地位;而其它渠道如股份制商业银行占4.76%、地方性银行和信用社贷款占5.56%,比重非常低。这一状况表明地方性银行、信用社等应在纺织企业融资中占据主要地位的中小金融机构尚未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商业银行仍是国有控股体制,加上不对称信息的存在,纺织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困难仍很大。

二、我国纺织行业融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1.自主创新能力弱

自主创新能力弱是纺织企业成长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弱导致纺织企业技术水平低、产品研发能力弱,品牌价值低,最终导致了纺织企业的整体获利能力低。服装企业表现尤为明显。国内相当数量的纺织企业实行oem战略,为国外知名企业做贴牌生产。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中,自主品牌所占比重不足10%,其余90%均为无牌、贴牌、定牌生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史是聊聊无几。品牌意味着利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导致品牌影响力差,进而导致纺织企业获利能力低,对其融资状况造成很大影响。

2.劳动力比较优势减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纺织企业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但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走强走稳,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劳动力优势逐渐削弱,特别是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已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掘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纺织业劳动力成本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纺织企业的成本提高了54.2%。与此同时,印度联邦纺织数据显示:中国纺织工人的工资为:0.57美元/小时,印度纺织工人收入达0.5美元/小时,巴基斯坦为0.39美元/小时,印度尼西亚为0.34美元/小时,孟加拉为0.23美元/小时,与我国相比,这些东南亚国家拥有更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而且它们也将纺织行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来发展,给我国造成很大竞争威胁。较低的人工成本作为纺织行业的竞争优势目前已经丧失殆尽,较高的人工成本逐渐成为纺织企业的负担。

3.增长方式粗放

我国纺织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原料、燃料的大量消耗和劳动力的大量投入。纺织业迅猛发展,导致对原材料、燃料的需求大幅增加,供需矛盾不断成为。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成为纺织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近几年来,纺织企业相关的各主要原料市场,如石油、棉花、羊毛、化纤市场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随着国内纺织企业加工能力增长过快,竞争日趋激烈,将进一步加剧原料资源的短缺。

劳动生产率不高是纺织企业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表现之一。经过几年的设备更新改造,劳动生产率有很大提高,但与美国、同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纺织企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亟需予以转变,不然企业的发展以及获利能力将受到资源和环境更大的约束。

然而,纺织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纺织企业较低的获利能力无法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盈余资金,没有充足的资金也就无法对技术、设备等进行更新改造,从而影响利润的创造和下一轮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或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最终导致恶性循环的形成。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决纺织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纺织企业较低的获利能力势必会影响银行的贷款决定;而发行债券的条件又较为严格,纺织企业想以这种形式从大众手中筹集资金有着更大的困难。因此,对我国目前的纺织企业而言,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势在必行。

三、对我国纺织企业融资发展的建议

纺织企业融资发展是一项系统上程,只有通过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纺织企业才会走出融资发展的困境。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建设和监控力度,完善国内风险投资市场、担保体系、信用服务体系、企业资金体系等;

另一方面,不论纺织企业采用怎样的融资创新渠道,最后都要回归到企业的经营中,即企业的内控和治理机制中,所以企业良好的发展才是融资最好的保证。我国纺织企业应狠练企业内功,重塑自身形象,树立品牌意识,降低成本,创新观念.提升核心竞争力,转变营销模式,建立学习一变革型组织架构,创建一流的、有效的管理团队。研发设计技术领先、合乎未来市场发展要求的产品,制定合理、可行的商务计划,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等全方位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这样,纺织企业才能既有足够的内源资金支持,又能赢得外源资金,从而真正走出融资发展困境。

1.增强获利能力

企业成长状况决定融资的难易程度。无论是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还是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间接融资,都对纺织企业的获利能力存在很高的要求。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是纺织企业获利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纺织企业只有拥有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提高获利能力,从而根本上增强内源融资能力。

2.提高融通资金的使用效率

近几年纺织产业投资过热,对固定资产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局面屡屡出现,造成产能膨胀、生产结构性过剩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纺织产业升级的重大难题。对于固定资产盲目投资现象的出现,不仅给纺织产业升级带来难题,也加剧了纺织企业融资难问题。只重规模不重效率的成长只能是短期成长,只有资会使用效率推动下的集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促进企业可持续融资能力的提升。

3.增强融资信用度

从纺织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中可知,财务信息可信度低现象存在是导致纺织企业银行借款等间接融资难的重要原因。财务信息是企业向外提供的最重要的信息,而现阶段相当一部分纺织企业往往从融资需求出发,提供虚假信息;在申请贷款上,经常凭借虚假的供货合同、资信证明、财产证明来骗取贷款。融资信用低损害了银行对中小企业支持的信心,最终限制了纺织企业的外源融资能力。

四、结束语

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对国际市场依赖度较高的产业。我国作为世界纺织加工厂的地位不容置疑,但是我们尚未在全球纺织价值链中利润相对丰厚的高端占有一席之地。纺织企业发展面临大好机遇,但其发展也面临劣势,如自主创新能力弱、劳动力比较优势削弱、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

本文深入分析了纺织企业的融资状况,剖析了纺织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纺织企业可持续融资的对策,以期为纺织企业解决融资瓶颈问题,实现可持续成长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郭琴.加入wto后我国纺织企业的融资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2:14,27.

[2]赵晶琴.我国纺织企业应如何应对金融危机[J].消费导刊,2009,(7):63—64.

纺织制造行业篇6

就拿本刊上期刊登的《把握行业特点大力推进纺织智能制造》一文来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优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吴迪从装备、产品、生产过程、制造方式、管理、服务等六个方面对纺织服装行业的智能化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文章逻辑清晰、深入浅出,读后不仅让人对行业智能化发展状况有了进一步理解,也让人对行业未来充满期待。

纺织服装生产的智能化,让人思索,更让人遐想。“服装生产智能化的终极状态到底会是啥样?”了解纺织服装生产过程的人都知道,纤纺纱、纱织布、布染料、料做衣,这曾是亘古不变的生产过程。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理念无时无刻不推动纺织服装行业朝着更加高效、更加环保的方向发展。

或许在多少年之后,在纺织服装生产企业里再也看不到传统的纺织机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集纺纱、织布、印染、裁剪、缝制为一体的机器人,甚至是能够将各种环保纤维溶液直接变成服装的“机器蚕”。每台“机器蚕”接受来自互联网的指令,将五颜六色的“蚕丝”快速“吐”成一件件材质、颜色、式样都让用户爱不释手的、绝对个性化的服装。

专家指出,纺织服装行业的智能化,装备是重点,生产过程是核心。新型的智能纺织装备能够实现对自身工作状态的感知,具有故障类型和部位的识别等自诊断功能,具有自适应能力,能够根据作业数据进行调整,具有通信功能,能够通过互联网与制造商平台连接,为制造商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远程服务提供支撑。

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制造是大势所趋,更是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机遇和必由之路。这就如同几次工业革命,谁也无法阻挡,你不去做,别人也会去做。可喜的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智能化制造的各个领域坚持探索创新,不断推出各种智能化生产制造装备系统。例如,覆盖纺纱生产全过程的经纬e系统、山东康平纳的全自动筒子纱染色系统、上海和鹰的服装全过程生产系统、青岛红领的男西装个性化定制平台、无锡吉姆兄弟公司的男衬衫个性化定制系统……

纺织制造行业篇7

摘要后配额时代,纺织品的国际贸易进入了自由贸易期。在全球纺织品自由贸易的大环境下,中国纺织业遇到了更加严峻的考验。本文通过分析“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业面对的新情况、存在的问题,在后危机的背景下提出应对“后配额时代”挑战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后配额时代“双边监控”体系技术性壁垒贸易预警机制

2005年1月1日,垄断全球纺织品贸易40年之久的纺织品服装配额终于“寿终正寝”,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正式回归到国际自由贸易体系中。纺织品服装配额的取消使得全球纺织品服装生产商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中国纺织行业将凭借较强的国际比较优势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但纺织品配额的取消绝不意味着世界纺织品全面进入自由贸易时代,全球纺织品市场格局也不会因此产生根本性与革命性的变化。

一、现阶段中国纺织业发展趋势分析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状况,特别注重研究2005年后的数据来简要分析我国纺织业现状。在后配额时期,我国纺织业表现的显著特点就是出口增长势头迅猛。

数据来源: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218.249.10.82/

参看图1,近年来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增长势头,甚至在配额制度取消之前,我国的纺织业就实现了出口额的逐年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218.249.10.82/

通过计算平均值,得出2001年到2008年的这8年间,纺织品出口额平均增速达到18.44%,远高于世界纺织品出口平均增速8.32%。但表2中清楚地显示了,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速自2003年以来逐年回落,而05、06年的过度增长正是取消配额后,中国纺织品出口迅速飙升,出口形成“井喷”之势的体现,但是在07年降为18.9%,08年受金融危机冲击直降至8.18%。

短暂的大规模出口并没有给我国纺织业带来持续上升的产值,相反,在某种意义上,我国纺织品竞争力已显现出向下的趋势。尤其是08年,在遭遇了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长率几乎跌至了21世纪以来的最低点,与01年增长水平相当。从我国纺织业自身特点来分析,导致我国纺织品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点:

(一)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逐步消失

据美国weRneR国际纺织权威统计所报告,07年中国沿海地区纺织品劳动力价格为0.85美元/小时,内陆地区为0.55美元/小时,仍具有很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但由于长期高强度使用廉价劳动力,使得劳动力红利逐步消失,劳动力供应相对减少,劳动力边际成本持续上升,限制了我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二)原材料进口依赖性强

中国是纺织品原材料生产大国,但可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可耕地面积的7%,纺织天然原料存在资源供给瓶颈,加上中国纺织品加工能力庞大,每年须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棉花和化纤原料。相比之下,同为纺织品出口国的印度是棉花的净出口国,巴基斯坦和土耳其净进口额也比中国低得多。因此,近年来国际市场棉花油价格的上涨,给中国纺织品生产造成很大压力。

(三)纺织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弱

配额制的取消固然给出口企业带来机遇,但一旦出现有力的外来竞争者、国际市场萎缩或金融危机等状况,我国纺织出口企业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这说明我国纺织业应对市场变化风险的能力很弱。即使是在华东产区的江浙地带――这里的纺织业具有高度的集群效应,在面对市场的不景气时,也不能自保。

二、解读后配额时代

后配额时代的世界纺织市场呈现出于以往不同的新形势、新特点,唯有正确分析并把握这些特点,才能准确评价中国纺织业在这个新时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后配额时代带来的机遇

配额体制的瓦解也打开了发达国家因配额限制而受到保护的纺织品市场,大量增加发展中国家纺织品在发达国家市场的贸易机会。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纺织企业高端产品的压力,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市场也变得进一步开放。配额制的取消推进了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扩大了纺织品贸易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在配额取消后,各纺织品供应国突然释放的生产能力加剧了市场的争夺。市场的优胜劣汰使得过去靠配额的庇护得以生存的企业将被淘汰,而中小生产企业也引来了重组的机遇。

(二)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市场面临的挑战

后配额时代,出口与进口之间的矛盾造成全球纺织品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这一点在欧美发达国家表现的尤为突出。“中国”、“双边监控”体系、反倾销调查、生态标准技术壁垒和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等成为欧美发达国家在配额取消后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的新型贸易保护措施。我国加入wto时做出的让步――与欧美等国家(地区)签署的纺织品“特保”条款也成为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限制我国纺织品进入的最主要措施。上述这些都是我国纺织品在后配额时期受到的挑战,如不能顺利克服,就会阻碍我国纺织企业的发展壮大,进而对我国整体经济造成影响。

三、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业面临严峻挑战的原因分析

进入“后配额时代”后,国际上一些人士认为,中国是配额取消后的最大受益者。而从近年来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情况和受到的挑战中可以看出,中国纺织品出口并没有维持大幅度的出口增长。从配额取消中的到得实惠也不足以抵消国际市场变动所造成的冲击,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低价竞争模式

一直以来,我国的纺织品制造企业单纯追求扩大市场分额,过分注重数量增长,而使纺织品出口价格被压得过低。据统计显示,纺织出口大省江苏省大多数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数量都连年翻番,而单价却大幅下跌。低价抢滩欧美市场,给当地市场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冲击下,中国纺织品的低价优势将必然被看作是倾销的嫌疑。

(二)自主品牌缺位

目前,纺织品行业的利润分配呈“两头大中间小”的趋势。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大纺织品生产与出口国,但赚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等中间环节的微薄利润,在产品原料和销售等大部分利润则几乎都被国外企业赚走。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微薄”的3%-5%;这些纺织品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我国纺织品出口中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超过10%。在整个利益链中,中国纺织品制造商只有10%的利润。

(三)过度依靠国际市场

目前中国纺织品每年的产量中国内只能消化35%,65%都要在国际市场寻找出路。在去年的金融危机的打击下,闽粤、江浙等地的很多小型纺织企业纷纷倒闭、停产。其根本原因不是上升的原材料价格遏制了生产能力,也不完全是工人的工资水平上涨,罪魁祸首是骤降的国外订单数量。

(四)频发的贸易摩擦和恶化的贸易环境

近二十年来,由于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让许多国家暗怀戒心。在各国面临的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全球化时代,当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想在世界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时,必然会遭遇与其他国家企业的冲突。

(五)发达国家过度保护

发达国家的纺织品制造在世界范围已不再具比较优势,但它们能在本国具有优势的高科技产品等领域获得补偿,从而与发展中国家实现优势互补。但发达国家对其纺织业的过度保护激化了其与发展中国家纺织品出口国的利益矛盾。反倾销方面,国外调查机构在计算出口产品倾销幅度时,用所选择的替代国产品的正常价值作为出口国产品的正常价值,常导致不存在倾销的产品被认为存在倾销。

四、中国纺织品应对后配额时代挑战的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增强中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应对后配额时代的挑战。

(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

1.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现代纺织业的发展,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要进行产业升级,而现代纺织企业的一大发展趋势是建立创新型产业集群。所谓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形态,它既有产业属性又有区域属性。同时,它的微观构成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强调一定地域内企业之间的联系,包括产业基地、产业链、特定空间竞争力集聚、各类支撑服务体系4方面要素。

2.开发自主品牌

在后配额时代,还应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而不是单纯以数量增长的途径发展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具体讲,就是要从技术和设计两方面提升产品附加值。企业还应加强品牌研发和推广能力,特别是有资金实力的大企业,一方面可以在国外适宜地设厂,实施资源优化配置,打造全球供应链;另一方面,可以探索介入国外营销网络,开发自有品牌,获取品牌及批零利润。

(二)加强国际间的协商合作,创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应让世界各国认识到,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受益者不仅是中国企业,还包括为数众多的外资纺织服装企业、国际买家及消费者。同时,中国国内巨大的纺织品消费市场也为各国纺织品的销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和纺织品的出口,通过与贸易国的协作是可以达到共赢的。

做到这一点,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充分利用wto协商机制加强与国外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间对话,加强双方沟通理解,开展合作交流。通过客观事实澄清“中国”的错误观点,争取与印度、印尼等国建立合作互利关系,为我国纺织业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三)建立预警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应对贸易壁垒

首先,要密切关注我国纺织企业重点出口地区情况,及时了解国外贸易壁垒的出台及政策动向,建立一套有效的预警机制。一方面及时预警、限制出口量大、价低、质劣的出口纺织品;另一方面及时通报国际纺织品出口市场形势,避免盲目出口,规避出口风险。

其次,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纺织企业出口经营秩序,杜绝恶性竞争。对重点敏感出口纺织品要做好出口价格、国家和地区的监测工作;对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运用科学手段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个别企业竞价销售、扰乱出口秩序等恶性竞争,建立必要的惩罚制度,保障出口秩序的正常化。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面临着有利的机遇,同时也意味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我国纺织业应在这个新时代里,利用自身优势和基础把握住机遇;同时,用全球化的视野分析看待我们自身的缺点,探究原因,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我国纺织品的核心竞争力,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取得更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黎友焕.后配额时代的广东纺织业.广东社会科学.2006(1).

[2]金伟杰.对中国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分析.新西部.2008(4).

[3]陈钢.中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分析.商场现代化.2009(总第565期).

[4]严斌,赵银德.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商场现代化.2006(总第456期).

[5]刘晶晶.关于中国纺织品出口低价的探讨.经贸观察.2009(01).

纺织制造行业篇8

【内容提要】本文从全球纺织品贸易已经进入“后配额时代”的大背景出发,说明我国政府对纺织品出口的“主动配额制”是由当前国际贸易大环境所决定的,同时也是我国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本文重点探讨了“主动配额制”对实现我国纺织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摘要题】中国经济【关键词】中国纺织品/纺织品贸易/主动配额制/可持续发展【正文】2005年6月11日,中国与欧盟贸易委员会联合签署了《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备忘录》,终止了欧盟对源自中国的棉布、t恤杉等10类纺织品的调查,并决定到2008年,欧盟将对中国“全面开放”纺织品市场;同时,我国政府也作出了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的承诺。6月17日,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发言人也表示,中美很可能达成类似于中欧的协议。本来以为在2005年就能进入“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业,却迎来了一个“前全面开放期”,一个被称为“主动配额制”的措施将成为纺织品出口的一个选择,中国不得不在纺织品出口上以“自限”代替“他限”。对此,我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的评价是:协议将为中国纺织品企业创造稳定的出口环境,也为欧盟纺织品企业创造了稳定的进口环境,中国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从理论上说,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制的取消,使世界纺织品市场真正进入了“自由贸易”时代,这为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凭借低成本、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可以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但中国政府为什么恰在此时出台了对纺织品出口的“主动配额制”举措?有人说,这是在欧美等国的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从长期来看,这是我国政府为了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纺织品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我国纺织品国际贸易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而实行的。对纺织品出口实施“主动配额制”,是由当前我国纺织品贸易面临的严峻形势决定的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纺织品出口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据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已达到950亿美元,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份额的20%左右。中国已位于世界纺织大国之首,成为纺织品出口大国。随着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取消,我国各大纺织企业少了“配额”这个困扰自己多年的累赘,都对国际纺织品出口市场充满了信心,一些企业押宝“配额取消”而盲目数量扩张,部分老板过分看重低价策略,扩大出口似乎成了我国各纺织企业最为重要的目标。据海关统计,2005年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出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前7个月我纺织品出口达615亿美元,其中6、7月出口均突破百亿美元,单月增幅较前5个月有明显上升。其中上半年我对欧出口共计86.5亿美元,同比增长130%;6月份对欧出口达21亿美元,同比增长85%。美方宣称的初步统计数据说,前3个月期间,来自中国的衬衫、上衣及长裤较上年同期的增幅超过了1000%;内衣进口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0%。在目前竞争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我国纺织企业蜂拥出货,这种“井喷”现象必然起美国、欧盟的高度恐慌,“特保措施”、反倾销等措施随即而来。实际上,自2011年以来,纺织产业的“中国制造”已经遭遇到来自全球的抵制。欧盟最主要的担心是,在中国纺织品冲击下导致当地产业的失业问题。因此,欧盟委员会在2011年12月13日明确宣布,2005年全部取消纺织品和服装进口配额的同时,在必要时将启动中国“入世”协定书中的有关纺织品特殊保障机制,以阻止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大量涌入欧盟。2005年4月下旬,欧盟又宣布对进口的9类中国纺织品发起调查。5月1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表示,欧盟可能会采取更多的措施来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欧盟扩大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限制的范围,可能会波及到其他7种中国纺织品。压力不仅仅来自欧盟。为防止取消配额后中国纺织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进入2005年5月中下旬以来,中美间关于纺织品的摩擦持续升温。2005年5月13日,美国政府宣布对棉质裤子、棉织衬衫和内衣裤3类中国服装产品进口设限;18日,美国政府又宣布对更多中国纺织品设限,受限产品包括男式和男童棉织和人造纤维衬衫、人造纤维裤子、人造纤维针织衬衣和外衣以及精梳棉纱等。6月1日,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公布对中国出口的包括裤子、衬衫、内衣等7类纺织品实施配额限制,并决定将此限制持续到2005年12月31日。接下来实施的“封关”和“清关”更让大量的中国纺织品滞留在运输路途中。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的大量廉价纺织品出口产生了恐慌。2011年12月16日,阿根廷总统基什内尔签署了两项旨在限制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的法令,实行严格的进口配额管理。规定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量不得超过上年阿根廷全部同类商品进口总量的7.5%和6%。业内人士分析,阿根廷政府的这一举措,为其他国家抵制中国纺织产品作出了一个“危险的先例”。与此同时,65个国家的115个纺织行业组织签署了《伊斯坦布尔宣言》,鼓动并要求延长现行配额体制,限制中国纺织在全球抢占市场……但另一方面,中国纺织品却出现了明显的出口“量增价跌”局面。以美国为例,2005年第一季度,我国对美国新取消配额的产品中,出口价格跌幅超过50%的有23个类别,涉及金额2.7亿美元,占出口金额的15%,对其他地区出口也有类似情况。“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全球化之路,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我国纺织品出口高速增长引发的问题日益突显,已经到了危及行业生存的地步了。如果不考虑政治因素,纺织品为什么会成为欧美特保的目标?纺织品行业本身是否也有起祸之由?当前我国纺织品贸易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是怎样造成的?“主动配额制”也是解决我国纺织品行业现存问题的客观需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生产总量在世界上居于绝对优势。中国服装、棉纺织品、毛纺织品、丝绸、化纤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目前纺织品产量占世界的50%,服装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20%,出口量居于世界第一位,在纺织品服装上充分表现出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然而,从整体上看,中国并不是纺织品生产强国,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仍然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企业多,但规模小。全国数万家纺织服装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0%以上。从出口方面看,目前我国有4万多家纺织品出口企业,但年出口额达500万美元以上的仅3000家。以涤纶企业的规模为例,西欧是我国的3.5倍,美国是12倍,日本是13倍,韩国是30倍,台湾是35倍。第二,设计开发能力弱,名牌产品少。中国是一个纺织品服装“制造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品牌小国”,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的同时,国内服装业目前还没有催生出一个国际性的品牌,这成为中国服装业的一大缺憾。目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中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到10%。之所以造成国际品牌缺失的现象,原因在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设计开发能力弱,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技术装备实力还不强,纺织品面料缺少新品种,没有领导时尚和潮流的能力。有机构为各国的设计能力打分,中国为2.4,日本4.6,台湾地区4.5,韩国、美国4.3,泰国、印尼2.8。第三,产品结构上,中低档产品比重大。由于缺乏自己的品牌,造成国内服装业多年来主要以来样加工或以相互模仿、抄袭为主。目前,制约服装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出口服装类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出口仍然以贴牌为主,出口商品以中低档为主,低价竞销现象严重。虽然我国出口的最终产品已经占到2/3,中间产品、初级产品降到30%,但最终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占50%,大多数还是给外国品牌做加工。这大大制约了出口服装的价值,也是造成出口纺织品价格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第四,行业的组织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微薄。“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仍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真实描述。我国纺织品行业在进入市场时,有些方面是无序的,有的方面是靠互相杀价,许多中小企业靠的就是价格低廉来占领市场,纺织产品出口形成了数量大而价格低的不利局面。从总体上看,在国外最终完成的纺织品和服装销售额中,中国的加工费收入占不到10%,90%的利润都属于国外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和零售商。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为了争取出口机会,仍在竞相压价。“不管价格,先抢定单”是我国纺织品行业恶性竞争的真实写照。现在很多纺织企业以低于成本价20%左右的价格处理产品,比如说棉纱正常价是400元一件,现在很多企业350元左右就卖了。尽管企业受的损失很大,但不这样做,损失可能更大。在历次的广交会上,很多外商挨个摊位谈价格,每次都用上家开出的较低价格来弹压下家,甚至品牌企业也无法幸免地要低价销售产品。这导致纺织服装行业交易成本高,内耗大,形不成良好的企业生态。2011年我国针织衬衫每件平均单价为2.17美元,裤子为2.89美元。2005年1—2月,江苏省棉纺织业利润只有1.42%。第五,市场竞争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我国纺织产品与外国产品相比,在质量一样的前提下,确实具有价格低、性价比高的优势,而纺织品成本低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优势。比如中国制造衬衫的成本大约是1.12美元,而最便宜的拉丁美洲国家也要达到1.5美元,最贵的就是墨西哥,大概2美元,美国大约是5美元的生产成本。因此,中国纺织品行业市场竞争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那么,中国劳动力的价格优势来自哪里?一是工资极低,二是无福利保障。例如2002年我国纺织业每小时劳动工资成本0.62美元,相比之下,韩国3.63美元,德国21.48美元,美国工厂每小时支付21.11美元,其他30个外国国家每小时平均支付14.22美元。但是劳动力成本过低,一方面不利于维护劳动者利益,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面,建立在劳动力价格低廉基础上的纺织品出口低价格,则会冲击国外同行业市场,民众的敌对情绪会影响到政府的态度。从我国服装业所受到的一系列反倾销事件中,我们应当反思:虽然竞争是无情残酷的,但“你失业、我生存,你倒闭、我发展”的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方的社会与经济,这是人家所不愿看到的。如果长期维持这样的价格优势,就容易受到反倾销的指控,且极易招致国际上反倾销打击。中国纺织品在世界市场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小,中国纺织业现在面临的挑战不是如何扩大市场份额,而是增加深加工、高质量的产品。要使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真正从配额取消中获益,纺织服装业就必须强化行业自律,从竞相压价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要根据不同市场和不同时期的要求,积极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服装类产品,从低价经营提升到品牌经营,创出中国的中高档服装品牌。“主动配额制”对实现我国纺织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仍然停留在低档次的数量扩张型水平上,这本身就不太正常。越来越多的纺织品贸易摩擦迫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在新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我国纺织品贸易增长模式进行全面的反思:一方面要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兼顾其他国家同行的利益,消除一些国家的疑虑,最终实现纺织品贸易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对纺织品国际贸易宏观调控的手段,“主动配额制”具有透明度高、公正、公平的优点,主要目的是适当调节纺织品的出口节奏,维护世界纺织品贸易的正常秩序,推动纺织品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主动配额制”不仅有利于改变我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不利地位,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倒逼式”机制,可以迫使我国企业转而生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最终实现我国纺织品行业的生产转型。首先,“主动配额制”有利于消除国际上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恐惧,减少贸易摩擦。从出口退税以增加出口量,到主动实施“主动配额制”,中国纺织品出口变“他限”为“自限”,以限制出口总量。中国政府对纺织品外贸政策的态度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其根本目的旨在缓解一些国家对中国纺织品汹涌而入的担心。我国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客观上是为了消除一些国家的疑虑,创造自由、宽松的纺织品国际贸易环境;从长远来看,在国际贸易领域,妥协与退让未必就是贬义词,如果争议双方都通过磋商选择妥协的话,其结果甚至可能是双赢。因此,中国在美国与欧盟联合施压的情况下,主动选择“主动配额制”之举,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建立纺织品贸易新秩序,缓解贸易摩擦,这不仅能够将实际贸易损失减少到最小,而且对外表明了一个欲以对话方式“和平”解决争端的积极姿态,赢得了谈判的先机。其次,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有助于纺织品行业提升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效益。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传统家庭工厂的低成本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大量“做一单就跑”的小企业不仅扰乱了出口秩序,也毁了中国纺织品的国际形象。从长远来讲,中国纺织品要加强自身竞争力,必须放弃原有的低成本、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走高端纺织发展之路。要解决长期存在的技术研发、设计能力不足、产品单一等不足问题,塑造出一批世界知名的纺织品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主动配额”的分配为中国政府整治纺织品出口行业提供了机会。在纺织品的出口上,我国政府这次采取的“主动配额制”办法,要控制的是“量”,而不是“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抑制低价恶性竞争,这是一种“倒逼式”的产业变革方式。在这项政策下,对质次价廉的商品压力较大,对质优价高的商品压力较小,这将促使纺织品出口企业改变以往“靠低价优势抢占市场”的方法,转向提高纺织产品的附加值,走品牌经营的路线。从长远来看,“主动配额制”政策的调整反映了我国政府改善出口商品结构的愿望,其旨在帮助中国纺织企业在“后配额时代”把握时机,走健康有序发展之路,避免盲目追求数量,推动纺织企业向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最终将导致我国纺织业提升产业结构,实现优化我国纺织品出口结构的目的。再次,“主动配额制”政策有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同许多生产中低档产品的中国生产商一样,低廉的出口价格一直是纺织品占据国际市场的法宝,“中国制造”赚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环节的微薄利润。我国对纺织品出口采取“主动配额制”,主观上也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需要。利用当前的有利形势,提高我国的贸易条件恰逢其时。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出口量减少,客观上会形成“物以稀为贵”的局面,最终导致我国出口纺织品价格的上升,避免出口量增价跌的现象。与由进口国限制进口相比,我国通过出口数量限制,获得了在进口国以高于世界市场价格销售的价格加成收入;而如果被征收反倾销税,这部分价格加成收入势将落入进口国政府囊中。因此,对纺织品出口的“主动配额制”,不仅可以有利于改变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不利地位,同时可以将以前无偿给外国用户提供的“福利”收回给国内,从而达到改善我国国际贸易条件的效果。最后,对纺织品实施“主动配额制”政策有助于改善纺织工人的收入和福利。员工待遇不合理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国企业在劳动力福利等方面比西方企业受到的约束少,我国纺织品服装以价廉物美而取胜,其实是用自己的资源和环境来换取外币。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以牺牲我国劳动者利益为代价的出口模式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是不相符合的,因为我们的理想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将把数量众多的以剥削纺织工人为手段、生产低档纺织品的中小企业淘汰出局,而剩余的则是那些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管理正规的大中型纺织服装企业。随着众多不规范纺织服装企业的退出,我国目前存在的出口市场恶性竞争的局面将得到改观乃至消失,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将增强,我国纺织品的出口效益将得到大幅度提高,我国纺织工人的整体收入最终将得到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得到完善。政策初步效果与预期我国对纺织品实施“主动配额制”政策以来,目前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从实施的政策效果来看,基本上实现了我国的预期目的。首先,从国际贸易来看,“主动配额制”政策的实施,防止了一些国家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形成合围态势,也缓解了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纺织品问题上的矛盾。从两个多月来中欧纺织品贸易的实践来看,中欧围绕着纺织品贸易而产生的贸易摩擦基本消除。由于打破了美欧合围中国的风险,加上其他市场的进展,即使在美国对我国所有纺织品设限的极端情况下,我国纺织业2005年、2006年的出口总额仍然可以超过上年。而反观中美纺织品贸易,由于种种原因,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尚未成功,因此,中美纺织品贸易一直是问题不断,摩擦不止。8月底,随着新的一轮即第四轮中美纺织品磋商未达成广泛的一致,9月1日,由美国商务部牵头负责的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立即宣布,将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合成纤维布和胸衣以及其他内衣等两大类产品设置进口限制。该委员会还同时宣布,将对中国其他4类纺织品进口设限决定的审查期限推迟到10月1日继续进行。对于美国的这种贸易霸权,我国政府理所当然地要坚决进行反击,以维护我国的贸易权利。但中欧和中美纺织品贸易目前的不同处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实施“主动配额制”政策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其次,从国内来看,中欧纺织品贸易达成协议后,国内纺织品企业开始感受到协议带来的诸多好处,一是我国纺织品企业有了一个稳定的贸易环境,不再忧心忡忡、不知所措。出口纺织品配额一旦确定后,大家都可以按照出口计划进行生产,从而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扩张和无计划性。近两个月来我国纺织品行业产品增长速度放缓就是明证。二是加快了国内纺织品行业重组兼并的步伐,促进了纺织行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如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纺织大省浙江,如何实现企业的资本联合、力促产业升级,已成为新一轮纺织品产业升级的焦点。据宁波市外经贸局有关官员说,目前该市100多家中小型纺企开始尝试资本联合。由6家慈溪民营企业和香港公司联合投资5亿元组建的浙江杭州湾腈纶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已顺利投产。江苏启东市大多数企业表示,他们不希望通过简单的出口数量增长来挤占国际市场,而是希望通过结构升级,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水平,保持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启东市最大的服装出口企业亨达公司2005年斥资3000多万元建设新的厂区,并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缝制设备。一些中小企业,如启东群英制帽有限公司投资数百万元,扩建了近7000平方米的厂房,先后购置了电脑横机、电脑圆机等自动化设备,并投入数十万元在网上建立起企业形象平台。提高产品品质,以谋求生存发展空间,目前已成为大多数纺织品生产者的共识。此外,“主动配额制”政策的实施,导致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数量下降,已经引起欧洲纺织品零售市场的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虽然因为价格反映的时滞性,我国目前出口到欧洲的价格是在“主动配额制”政策实施之前就协议好的,因而经济效果还不太明显。但从不太长的时期来看,很可能就在年底,我国出口欧洲纺织品的价格必将上升,这将大大改善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贸易条件。再次,“主动配额制”政策的实施,使中国在纺织品贸易方面开始掌握了主动权和话语权。中欧纺织品协议生效两个多月后,欧盟开始体会到自己设限的尴尬:截至8月中旬,协议涵盖的10类纺织品配额已经基本用完,大量按订单发往欧洲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积压在欧洲各港口无法入关,欧洲的零售商们正面临着“无货可卖”的窘境,欧洲的进口商们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导致欧盟内部要求取消纺织品贸易限制的呼声不断增大。荷兰、丹麦、瑞典、芬兰和德国更是公然反对配额限制,并敦促欧盟尽快改弦更张。在内部压力之下,欧盟贸易委员会于8月24号来华寻求货物压港解决之道;欧盟委员会也不得不表示,为避免给欧盟进口商和零售商造成损失,欧盟将允许部分超出配额的中国产套衫和长裤这两类纺织品进入欧盟市场。欧盟对纺织品问题的反复和内部压力,有利于中国对欧盟纺织品的出口。从长远来看,欧洲纺织品制造业和贸易业、零售业之间的博弈,将使中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矛盾转化为他们的内部矛盾,从而更利于中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针对“主动配额制”政策实施以后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国际形势,一方面我们应该继续严格执行纺织品贸易的“主动配额制”政策,消除其他国家的疑虑,为我国纺织品出口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可以利用目前欧洲纺织贸易业、零售业给欧盟政府造成的压力,加大我国政府与其谈判的力度,争取尽可能多的纺织品出口配额,为我国纺织品企业赢得更多的利益,并最终达成国际纺织品贸易的自由化目标。至于中美纺织品贸易方面,尽管双方暂时未能达成一个协议,但我们可以继续针对遗留问题取得进展。因为从长远来看,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最终也只能通过谈判来加以解决。一旦中美纺织品贸易达成一致,我国纺织品行业发展与出口就将进入有序和可预期的稳定阶段,行业形势将趋于好转,配额取消所带来的实质性利好将逐步呈现。也就是说,即使中美达成的方案是最差的一种,其对于不确定性的消除的意义仍远大于限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其意义仍然是正面的。另一方面,也要以此为契机,加大我国纺织品行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推动我国纺织品行业产品结构的升级,实现整个行业出口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我国纺织品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纺织制造行业篇9

本次年会是在世界经济开始复苏的背景下召开的。与会演讲者围绕年会主题,对“加快数字时代的品牌构建”、“如何开展电子商务”、“从产业的视角看待工业和零售”等多领域发表了真知灼见的演讲,与会代表积极互动讨论,为各国纺织业克服当前的困难和推动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思路。

孙瑞哲在以“中国纺织工业――现在和未来”的主题演讲中,阐述了纺织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国内外市场、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产业配套、节能减排和产业转移等角度指出中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不断增加、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所带来的人均纯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为中国服装、纺织品的消费结构升级等带来了巨大的内销市场潜力,中国正由“世界工厂”转变成“世界市场”,从而为中国纺织业和世界纺织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孙瑞哲强调,未来中国纺织业发展的趋势是从关注“产品”到关注纺织产业的“社会价值”这一中国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同时,呼吁全球纺织业积极建立可持续生产体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承担共同责任和使命。

会议期间,孙瑞哲与国际纺联董事会成员举行了会谈,并正式邀请各国纺织业代表于2014年相约北京,参加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itmF)2014年会。会后,中国纺织代表团参观考察了奥地利兰精公司总部和生产基地、德国道尼尔公司、瑞士立达集团和德国海恩斯坦研究院,并与相关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宗边)

全国经编工职业技能竞赛考评员培训班开课

9月13~14日,2013年全国纺织行业“润源杯”经编工职业技能竞赛考评员培训班在江苏常州举行,来自全国的49名学员参加了培训班。

在为期两天的培训时间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人事部副主任、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孙晓音向学员讲授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程》的课程。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林光兴简要介绍了《经编工国家职业标准》和经编工操作规程。

最后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了考评员的考试。2013年全国纺织行业“润源杯”经编工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将从获得考评员证书的学员中选拔产生。(李英)

14项纺织技术列入《发展指南》

近日,工信部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3年)》,确定了当前优先发展的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工业、电子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通信业和信息化与生产业等8大领域,共261项技术。其中涉及纺织技术14项。

纺织关键共性技术包括仿棉聚酯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高新技术纤维技术,耐高温过滤材料技术,棉纺成套设备智能化加工体系,纺织制成品智能吊挂流水线系统,印染在线检测控制技术,高效超微细过滤纳米纤维膜的批量化制造关键技术,生物基合成纤维关键技术,海洋生物基化学纤维关键技术,新型纤维素纤维关键技术,生化原料关键技术,循环再生材料制备技术,产业用纺织品新材料加工技术,纺织印染节水、节能、减污新技术等共14项。(郝杰)

2013年全国色织布行业年会即将召开

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主办,中棉行协色织布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13年全国色织布行业年会定于10月18~20日在南通市海安县召开。

本届年会将以“色彩经纬,创意时尚”为主题,重点研讨色织布产品的流行趋势,生产、后整理的新工艺、新技术,产品质量控制以及色织生产的清洁化等内容。

主要专题报告有:《色织产品设计与流行趋势》(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超低浴比纱线染色机如何应对色织布行业成本效益需要》(立信染整)等。

另外,本届年会将对参加2013年全国色织布新产品评比活动的获奖单位进行颁奖,对评选的优秀论文进行表彰。(韩大伟)

第三批淘汰落后产能名单涉及14家纺企

纺织制造行业篇10

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Citme)与itma亚洲展览会(itmaaSia)联合而成的“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自2008年起,每两年一届,在上海已连续成功举办了3届。2014年6月16日~20日,两大展会联袂携手,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2014年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继续助力亚洲及世界纺织工业发展。

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在与“itma亚洲”联合之前,自1988年起,每两年一届,已成功举办了十届,是我国国际化、专业化程度最高的纺织机械类专业展览会,并于2002年成为UFi(国际展览业协会)认证展览会。“itma展览会”被誉为世界纺机业界的“奥林匹克”,历史上众多全球先进的纺机技术正是从这里走向世界。

2008年7月底,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68纺机制造家企业与来自96个国家和地区的8万多名专业欢众共同见证了“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和“itmaaiSa”的首次联合秀,展出面积达126500平方米,其中海外展商数量及参展面积均占到参展企业总数和总面积的55%,海外观众所占全部观众的比例也超过了20%。

2010年,虽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纺织工业的严重影响尚未消除,但同年6月底联合展的成功举办有力地促进了纺织各行业对发展前景的探索与交流。期间共有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1171家企业与海内外99个国家和地区的82000多名专业观众云集上海。“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依然成为2010年全球规模最大的纺机专业展会。

2012年的纺织工业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形势下,积极应对,加大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力度。同年6月成功举办的联合展为中国、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的纺织工业添加了新的活力与机遇。联合展上,全球纺机业界的知名企业悉数亮相上海,共有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300家纺机制造或相关企业参展,展览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较上届增加近30%。在5天的展期中,展会共接待了92000多人次的专业观众和业内人士。其中25%的观众来自海外93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2014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攻坚年。当前,中国纺织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纺织机械行业作为给纺织行业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核心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不仅有了飞速的发展,更有了质的飞跃。

“2014年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将继续秉承为全球纺织机械制造商和纺织行业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借助“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和“itmaaSia”两大展览会强强联手的合力,为中外纺机和纺织制造企业打造一个促进技术交流、把握市场新机遇的贸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