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垄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5:02

网络经济垄断篇1

一、网络经济下垄断绩效分析

(一)竞争性垄断

在网络经济大体环境之下,原有借助价格垄断模式也就并不适用,逐渐通过技术进行垄断。部分企业虽然在市场内具有一定竞争力及优势,但是伴随着市场竞争越加激烈,即便企业短时间内在市场内处于垄断地位,也非常容易被其他企业所替代,这也就造成企业无法按照自身市场定位随便定价。除了技术水平之外,在网络经济环境之下,市场准入条件也不符存在,中小型企业在掌握有关技术之后,就可以快速在市场内发展建设,甚至与垄断企业对抗。在这种竞争模式之下,垄断企业需要增加在技术上面创新强度,进而维持自身在市场内占有率,借助新型优质产品吸引到更多消费者。所以,在网络环境内,垄断依旧具有良好竞争力。

(二)提升消费者福利

在传统市场经济模式内,垄断企业在市场内具有绝对话语权,可以通过提价限产形式,提升自身经济利润。但是在网络经济背景之下,垄断企业想要提升自身经济利润,经常采取增加生产数量方式实现,将发展重点放在消费者需求上面,按照消费者意见价格,确定产品销售价格。这也就表示,垄断企业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并不具有产品定价权利。价格并不是企业建设核心内容,开始逐渐将竞争点放在技术水平上面,通过更新换代产品形式,提升自身在市场内竞争力。由此可知,在网络经济环境内,垄断企业可以降低产品销售价格,提升生产规模,进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福利[1]。

二、网络经济下反垄断规制

反垄断法属于国家干预国家经济主要途径,属于间接规制范围之内,主要应用到垄断行业内。垄断具有竞争性特征,因此与传统市场经济垄断之间存在一定差别,这就需要按照网络经济特征,对反垄断规制进行完善。

(一)反垄断规制目标

网络经济之下反垄断规制目标为保证市场竞争有序开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福利待遇。垄断企业通过技术垄断市场,进而有效提升产品性能及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高福利待遇。在网络经济背景下,政府在对反垄断规制完善内,应该将重点放在维持市场秩序层面上,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有效保证消费者自身合法权益,并不是仅仅垄断市场,而是对竞争者进行保护。在这种情况之下,政府需要正确判断垄断企业在市场内是否科学合理,垄断企业在具有一定实力之后,社会效应及效率可以有效提升,借助新型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及性能,政府不进行干预[2]。

(二)反垄断规制内容

在网络经济下,反垄断规制内容核心放在规制垄断行为上面,重点并不放在垄断结构上面。反垄断规制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为垄断规制结构与垄断行为。但是在网络经济背景之下,反垄断规制重点放在垄断行为上面,企业借助科学合理管理手段,提升自身生产效率及质量,积极创新投资模式,换取更高经济效益。与此同时,网络经济反垄断规制重点要是放在垄断结构上面,企业对于创新重视度就会大幅度下降,进而造成市场经济难以进一步发展建设。反垄断机制内容在制定上,需要提升对市场不公平竞争行为关注度上,企业通过自身实力提升在市场内占有率,有效保证消费者合法权益。在网络经济允许情况之下,企业对技术及管理创新,然后垄断市场,基础条件就是借助公正竞争形势实现[3]。

三、结论

网络经济在快速发展建设过程中,我国也逐渐参与到国际市场内,为了能够有效保证我国市场有序开展,就需要积极推动企业创新,保证反垄断政策灵活合理,对网络经济背景之下的垄断和反垄断进行了解,保证市场经济结构科学合理,推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建设,进而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到国际市场大体环境内。

作者:任天真单位:河南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伟,付强.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垄断结构、垄断行为与竞争政策设计———反垄断与规制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J].中国工业经济,2013,09:69-75.

网络经济垄断篇2

关键词:网络经济;垄断;技术创新

网络经济的表现多种多样,参差不齐。最突出的可以表现为我们所熟悉的信息经济,信息技术的成熟使经济建立在知识之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当把观念、信息和技术手段等归入产品的组成部分时,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内容就显著增长了。而数字经济是信息在网络经济中传输的重要表现形式。换言之,在网络经济中,信息处于数字这样的形式之中。网络经济也可以表现为虚拟经济。它是运用网络才存在的非实体形式的经济表现方式。相对于市场交易,网络经济有其自身的优势,如交易费用低、网络外部空间大、替代性强等。网络经济正是由于互联网成为虚拟经济的载体而形成的新经济体制结构。网络经济还具有全球性的特征。它利用庞大的网络将世界各地的生产者跟消费者联系在一起。生产者通过在网上搜集信息,捕捉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新颖的、能够满足消费者切身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来维持生存。网络信息不仅可以将有相同需求的消费者汇聚起来,也可以通过过滤信息将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工以提高效率,进行大规模生产,“术业有专攻”使生产过程更加专业化。互联网构筑的巨大网络还可以通过简化商品流通环节来极大地减少交易成本。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地将自身有用的信息传递到有需求的客户手中,从而获取竞争优势。这样,竞争力度的增加必然促进企业之间竞争更加激烈,从而迫使其进行技术革新。在网络经济中,技术的推陈出新很迅猛,旧产品不断被淘汰,新产品和新服务不断更新,这有利于企业潜力的挖掘。企业要想生存,就需要不断提高其核心技术竞争力。另外,这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好处,推陈出新的加速必然导致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下降,以及品质的提高。虽说网络经济带来了很多好处和机遇,但同时伴随而来的还有挑战。市场无效率就是网络经济中存在的一种情况。同样,网络经济也像传统的市场经济那样有垄断现象的发生。垄断带来的不利影响日益浮现,我国也针对此现象做出一系列应对反垄断的政策,然而,网络经济的到来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垄断因素已经不仅局限于传统市场经济中产生的那些,新的垄断因素有其自身的特征和成因,这使得我们在面对这一问题时,不能再以传统的眼光看问题,而应当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一、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垄断特征

1.网络经济条件下,垄断的形成与先天竞争优势的产生密切相关。一个行业的市场先入者,往往主导着本行业,拥有主动权,并且具有更多技术优势,行业标准一般由这些主体来制定,自然而然,它们也将从中获取更多的机会和利润。而后者只能被动跟随游戏,强者自然更强,弱者只能维持生存。因此,网络经济环境下,技术显然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对企业来说,谁先掌握主导行业的先进技术,谁就可能成为全行业最大的赢家。2.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网络获取的垄断地位呈现暂时性。在传统的经济模式里面,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一般拥有庞大的规模,掌握着一些核心技术,小企业想要通过扩展规模与大企业相制衡是很困难的,这就形成了几家独大甚至是一家独大的市场结构。然而在网络经济中,边际利润对于新进入者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它们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并且能够开发出新产品,就会通过互联网迅速蔓延,跟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展开激烈战争,当其获取到足够的市场份额时就会威胁到处于垄断地位的在位者,因此,垄断在位者就有可能失去固有的市场份额。3.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更注重产品性价比的提高。如上文所述,我们说,在传统的市场交易模式下,企业通常以牺牲消费者的权益为前提以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更大的市场优势,从而巩固其垄断地位。但是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获取垄断地位后则多数选择了相反的做法,即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从而更大程度上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不过,这其中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因为网络环境所带来的垄断地位并不稳定,每天都有大量的新企业想要取而代之,给企业带来了生存压力。另一方面是由于产品开发的成本降低,企业就更容易扩大规模,进而获取更大利润。总之,在网络经济中,一个企业想要做大做好,必须善于发现机遇,只有抢占先机,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但这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根据市场以及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也是巩固自己地位的不二选择。

二、网络经济中的垄断对技术创新的激励

在网络经济中,企业想要形成持久的垄断,就要以技术创新作为其竞争优势。传统的用扩大规模来获取竞争地位的方式已经不足以适应互联网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现如今,新的企业一般会把眼光放在思想和技术上,把这些观念和技术转化成新产品来获取边际利润,进一步占领并扩大市场,最终达到获得垄断利润的目的。垄断地位的暂时性使得不管是新企业还是旧企业都不敢松懈,技术创新的频率不断加快,新的市场容量和市场利润不断涌现,不创新就会被淘汰。通常,在技术创新频率较高的情况下,技术创新越是集中在少数企业甚至个别企业上,就越容易在市场上形成垄断。首先,网络技术本身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虚拟环境和平台,加速了技术创新的一系列进程。信息网络化创造和激发了更大的信息消费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一项新点子能否作为产品进入市场,能否转化为生产力,都取决于其是否拥有足够的创新能力。一个企业只有拥有了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才能如虎添翼,得到更大的竞争优势。其次,在网络经济中,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在传统的市场结构中,企业总是显得高高在上,跟客户之间的距离很远,往往需要通过中介来传递信息进行交流。而网络经济则克服了这一缺点,网络信息的庞大拉近了企业与客户的距离,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近距离地与客户进行沟通。除此之外,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一些基础的运作手段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如远程管理、在线管理、移动办公等,还有一些诸如电子单据、电子货币和网上银行等支付手段的创新,都使得信息流通更快,办公效率更高,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所造成的成本浪费。最后,在网络经济中,出现的另一个创新角度便是推送模式。传统的技术创新一般都把重心放在产品的研发方面。而现在,推广途径的创新也显得尤为重要,产品在被开发出来后就依赖于如何推广。我们常听一个名词,即“概念产品”,其实也就是虚拟产品,在产品没有被实际生产出来之前,还只是一个概念的时候就可以推送出来让消费者先了解它的各方面性能,提出意见,从而做出有利于市场需求的变动。这就是网络经济中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总之,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掀起了一场创新风暴。在网络经济中,网络的不断发展对技术创新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企业需要积极迎接挑战,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善于利用网络促进技术创新增添活力,这样才能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李寒梅.新经济时代市场垄断经济浅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2(9):24.

[2]倪清燃.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J].经济师,2008(2):253-254.

[3]朱俊豪.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的影响[J].中学教学参考,2010(4):118.

[4]江亦婷.网络经济中的垄断与竞争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9.

网络经济垄断篇3

四、ie与windows的捆绑销售问题

微软把ie浏览器与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销售的行为,是微软垄断案涉及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微软垄断案的控方认为操作系统与浏览器是独立的两种产品,因此把微软的操作系统与浏览器不可分开的销售行为指控为“捆绑销售”。微软则辩解说,包含测览器的操作系统是操作系统内容在网络时代必然扩充的结果,ie已成为windows的一部分,包含ie的windows是包含internet技术的操作系统,任何把ie从windows中去掉的行为都会破坏windows的整体性和功能。但杰克逊法官裁定,网络浏览器与操作系统是独立的两种产品,微软的行为是“捆绑销售”。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一般来说,尽管“网络浏览器”一词的含义并非在所有方面都已很确切,但对于网络浏览器提供给用户的功能,软件行业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即它能使用户选择、获取或查询各种网上资源。而且软件行业也比较一致地认为浏览器的这些功能与操作系统提供的功能是有区别的。

网络经济垄断篇4

关键词网络经济 网络外部性 标准化 进入壁垒

新经济下的产业以很大范围产出上的平均成本递减、相对于新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可以获得的融资而言不算太大的资本投入、非常高的创新率、迅速而频繁的进入和退出、消费的规模经济为特征的,满足这些特征,要求在标准设定方面实行垄断或者企业间的合作,纵向一体化在新经济中往往更为普遥。而这些特征都把新经济推向垄断,同时也推向竞争。

一、新经济条件下垄断市场的形成

1.网络外部性、正反馈效应和需求方规模经济

网络外部性作为新经济最基本特征,是指某一信息产品对一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者可兼容产品用户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因用户数目增加而增加效用是产品的直接外部性,而由于用户数目的增加导致更多互补产品供给而实现效用增加则是产品的间接外部性。网络外部性是网络规模扩大过程中的一种规模经济。产生于市场需求,是一种需求方规模经济。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存在,导致某一特定网络产品用户越多,该产品具有的价值越大,从而吸引更多用户,由此形成网络扩张的正反馈效应。在此效应作用下,信息产品市场迅速扩张,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市场垄断性加强,可能形成独家垄断性市场结构。

而工业经济下亦存在的正反馈效应,也有规模经济效应。但是这种来自供应方规模经济导致的正反馈效应,在产品达到一定产量便进入”边际收益递减”阶段,负反馈将发挥支配作用。因此旧工业经济时代,厂商很难将规模扩大到垄断整个市场的地步,单个公司主宰市场的现象难以出现。2.兼容性与标准化竞争

产品的兼容性指一个“系统”中两种组件结合并工作的能力。两种产品结合并共同提供服务但没有成本时,就说是兼容的。这种产品之间的兼容性程度直接影响网络规模大笑,从而影响产品的应用速度和市场地位。如果产品兼容,拥有的网络价值相同,以成本竞争优势地位。但是如果产品之间不兼容,而网络外部性较强,如果厂商采取先发优势进入市场并形成行业标准,在正反馈效应作用下,可以获取巨大的超额利和市场控制力,甚至垄断市场。由于标准选择中的锁定效应,使得信息市场中,消费者预期对产品的市场垄断地位具有重要影响。在信息市场上,新生产品想要进入时,除了自身技术优势,还要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差异化竞争等手段来积极引导消费者,通过正反馈效应来形成和扩大市场垄断地位。

3.产品或市场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导致市场垄断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市场上,先入者的技术标准构筑起后入者的市场进入壁垒,从而导致市场垄断。归根结底是因为信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从网络外部性和消费者惰性产生的锁定效应来看,消费者是进入壁垒的设立者,虽然并非自己选择。但是,信息市场上,技术创新是动态过程,创新而带来竞争的持续不断,竞争可以打破垄断形成新的垄断,技术标准也会不断更新。这些竞争围绕技术标准化展开,先入方用作进入壁垒的技术标准成为后来者进入市场的障碍,竞争也就以此为关键,由此,信息技术不断被替代和升级,也出现了网络经济时代垄断的一方面特征:高竞争和高更替。

4.知识产权和专利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为了鼓励知识产品生产而授予知识产品生产者的一定程度的垄断权,对促进技术持续创新十分必要。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己经如此。企业是要从创新的利润中汲取创新动力的。而利润才通过发明专利加以保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的一种合理垄断。在新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效应更使得企业在信息技术快速变化发展的情况下保持一定市场垄断性。比如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市场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国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网络经济条件下垄断市场的特征

1.垄断市场的技术性

新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技术垄断是企业在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由于有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保护,技术的不断扩散和难以仿制的特点,创新企业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技术垄断,对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这和旧的工业经济时代不同,工业经济时代影响竞争的决定因素在于资本,企业只有拥有足够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因此,竞争的积累主要是资本积累的竞争,垄断的企业多是资本雄厚的大企业。而网络经济时代占有市场垄断地位并不一定开始都是大企业,垄断地位不能单凭市场份额来判断。

2.垄断市场的易变性

在新经济时代,垄断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垄断,技术创新是形成市场垄断的关键性因素。由于创新技术的不易性和进入壁垒,以及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保护,再结合信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特征,垄断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较强的优势和稳定的市场垄断地位。一浪高过一浪的创新活动也使得信息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使得新经济下的垄断具有很强的世时期性和脆弱性,更是暂时性的垄断。新经济下的市场垄断稳定性和变动性并存,造成了整个市场的易变性。

3.垄断市场的竞争性

新经济下垄断与竞争的关系特征也发生了不同于旧工业经济时代的变化。不复是交替性关系态势,而一定程度上互为强化。伴随着技术创新速度加快,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虽短,创新频率提高。另外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完善,减小创新的障碍,所以信息市场,垄断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比尔·盖茨就已在警告员工,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而竞争和垄断之间呈现了交替性,并互相激发。4.垄断市场的合作性

旧工业经济时代也存在企业之间合作,但多以价格和产量的合谋形式存在,损害了消费者福利而为反垄断法所规制。但在新经济中,企业合作大大加强。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企业合作的价值更大。另外,消费者导向的市场之形成也成为企业合作的必须选择。此外,网络技术为企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条件。新经济时代因产品技术性和开发风险的提高,封闭式创新模式已不再适用。

网络经济垄断篇5

   1.1网络外部性、正反馈效应和需求方规模经济

   网络外部性作为新经济最基本特征,是指某一信息产品对一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者可兼容产品用户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因用户数目增加而增加效用是产品的直接外部性,而由于用户数目的增加导致更多互补产品供给而实现效用增加则是产品的间接外部性。网络外部性是网络规模扩大过程中的一种规模经济。产生于市场需求,是一种需求方规模经济。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存在,导致某一特定网络产品用户越多,该产品具有的价值越大,从而吸引更多用户,由此形成网络扩张的正反馈效应。在此效应作用下,信息产品市场迅速扩张,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市场垄断性加强,可能形成独家垄断性市场结构。

   而工业经济下亦存在的正反馈效应,也有规模经济效应。但是这种来自供应方规模经济导致的正反馈效应,在产品达到一定产量便进入”边际收益递减”阶段,负反馈将发挥支配作用。因此旧工业经济时代,厂商很难将规模扩大到垄断整个市场的地步,单个公司主宰市场的现象难以出现。

   1.2兼容性与标准化竞争

   产品的兼容性指一个“系统”中两种组件结合并工作的能力。两种产品结合并共同提供服务但没有成本时,就说是兼容的。这种产品之间的兼容性程度直接影响网络规模大笑,从而影响产品的应用速度和市场地位。如果产品兼容,拥有的网络价值相同,以成本竞争优势地位。但是如果产品之间不兼容,而网络外部性较强,如果厂商采取先发优势进入市场并形成行业标准,在正反馈效应作用下,可以获取巨大的超额利和市场控制力,甚至垄断市场。由于标准选择中的锁定效应,使得信息市场中,消费者预期对产品的市场垄断地位具有重要影响。在信息市场上,新生产品想要进入时,除了自身技术优势,还要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差异化竞争等手段来积极引导消费者,通过正反馈效应来形成和扩大市场垄断地位。

   1.3产品或市场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导致市场垄断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市场上,先入者的技术标准构筑起后入者的市场进入壁垒,从而导致市场垄断。归根结底是因为信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从网络外部性和消费者惰性产生的锁定效应来看,消费者是进入壁垒的设立者,虽然并非自己选择。但是,信息市场上,技术创新是动态过程,创新而带来竞争的持续不断,竞争可以打破垄断形成新的垄断,技术标准也会不断更新。这些竞争围绕技术标准化展开,先入方用作进入壁垒的技术标准成为后来者进入市场的障碍,竞争也就以此为关键,由此,信息技术不断被替代和升级,也出现了网络经济时代垄断的一方面特征:高竞争和高更替。

   1.4知识产权和专利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为了鼓励知识产品生产而授予知识产品生产者的一定程度的垄断权,对促进技术持续创新十分必要。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己经如此。企业是要从创新的利润中汲取创新动力的。而利润才通过发明专利加以保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的一种合理垄断。在新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效应更使得企业在信息技术快速变化发展的情况下保持一定市场垄断性。比如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市场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国的知识产权保护。

   2.网络经济条件下垄断市场的特征

   2.1垄断市场的技术性

   新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技术垄断是企业在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由于有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保护,技术的不断扩散和难以仿制的特点,创新企业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技术垄断,对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这和旧的工业经济时代不同,工业经济时代影响竞争的决定因素在于资本,企业只有拥有足够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因此,竞争的积累主要是资本积累的竞争,垄断的企业多是资本雄厚的大企业。而网络经济时代占有市场垄断地位并不一定开始都是大企业,垄断地位不能单凭市场份额来判断。

   2.2垄断市场的易变性

   在新经济时代,垄断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垄断,技术创新是形成市场垄断的关键性因素。由于创新技术的不易性和进入壁垒,以及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保护,再结合信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特征,垄断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较强的优势和稳定的市场垄断地位。一浪高过一浪的创新活动也使得信息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使得新经济下的垄断具有很强的世时期性和脆弱性,更是暂时性的垄断。熊彼特指出:任何一种垄断地位都不可以高枕无忧的,在公共事业领域以外,一个独家卖主的地位,一般只能在他行动的不像一个垄断者时,才能够争取到并在几十年内保持住。美国着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曾说过:高科技的竞争本来是也必然是一场接一场的“胜者通吃”游戏。通吃垄断只是暂时的,一旦有好的东西降临它就会消失。要获得垄断利润,垄断厂商必须靠不断创新,来维护竞争优势。

   由此可见,新经济下的市场垄断稳定性和变动性并存,造成了整个市场的易变性。

   2.3垄断市场的竞争性

   新经济下垄断与竞争的关系特征也发生了不同于旧工业经济时代的变化。不复是交替性关系态势,而一定程度上互为强化。伴随着技术创新速度加快,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虽短,创新频率提高。另外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完善,减小创新的障碍,所以信息市场,垄断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比尔·盖茨就已在警告员工,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而竞争和垄断之间呈现了交替性,并互相激发。

   2.4垄断市场的合作性

   旧工业经济时代也存在企业之间合作,但多以价格和产量的合谋形式存在,损害了消费者福利而为反垄断法所规制。但在新经济中,企业合作大大加强。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企业合作的价值更大。另外,消费者导向的市场之形成也成为企业合作的必须选择。此外,网络技术为企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条件。新经济时代因产品技术性和开发风险的提高,封闭式创新模式已不再适用。

网络经济垄断篇6

关键词:反垄断;相关市场;SSnip检测法;网络外部性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中国《反垄断法》的经典案例,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在我国的反垄断实践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商务部在《关于禁止可口可乐公司收购中国汇源公司审查决定的公告》中并未对反垄断中最基础的问题――相关市场的界定做出详细的阐述,只是说:“可口可乐公司通过控制两个知名果汁品牌,对果汁市场控制力将明显增强,加之其在碳酸饮料市场已有的支配地位以及相应的传导效应,集中将使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果汁饮料市场的障碍明显提高。”对于为什么将果汁饮料作为该案的相关市场并未谈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反垄断法对于相关市场界定问题规制的实践性并不完善,而笔者认为商务部关于该案中将相关市场界定为果汁饮料市场存在不妥。该案也仅仅是对于传统市场中的相关市场的界定,未涉及对于网络经济中的相关市场界定。

1相关市场界定的意x

1.1相关市场界定在反垄断实践中的必要性

“任何反垄断法都必须要有适当的界定相关市场的方法,否则很多案件就不能审理。因为界定相关市场对认定企业的市场地位以及进而认定企业市场行为的性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相关市场的界定是反垄断实践的基础,对于某种商品或服务,没有相关市场的界定当然也就无法确定该商品或服务的市场份额,从而很难认定该产品或服务是否在其市场中占有市场支配地位,也就无从谈及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来实施垄断行为,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综上,相关市场的界定是规制垄断行为的前提,也是确定市场行为违法性的前提。

1.2相关市场界定在反垄断实践中的重要性

1.2.1有利于增强反垄断执法的公平公正性

法律作为一个社会规范,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公正公平性。如前所述,相关市场的界定决定企业的市场份额,如果将相关市场界定得很小,这会使得企业的相关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会出现虚高的情况,因此对该企业进行制裁对于该企业来说是有失公正公平的。相反,若将相关市场界定得很大就会隐藏相关企业的真实市场实力,对于其他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在反垄断实践中对于相关市场的界定一定要适当,不宜过小也不宜过大,这同样也凸显了相关市场界定在反垄断实践中的基础性地位。

1.2.2有利于市场竞争的良性发展

《反垄断法》作为一部经济法法典,其宗旨是保护市场公平竞争,而相关市场的界定作为反垄断实践中的重要基础,其对于市场竞争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在以市场为主要调控手段之下的市场经济正是因为良好的竞争环境才具有活力,但是同时市场经济也必须面对着一家独大,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打压其他竞争者的负影响,这就需要政府的恰当介入,保证市场竞争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介入只有恰当确定相关市场才能使得真正的垄断者受到制裁,如果相关市场确定不到很容易让真正的垄断者逃脱法律制裁或是“伤及”其他的市场经营者。

1.2.3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消费者本身就处于市场经济的弱势,权益很容易受到侵犯,如果不很好的界定相关市场,抑制市场垄断者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就很难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市场垄断者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然会以各种方式来剥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与其在事后用《消费者权益法》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如提前维护好市场竞争持续,从而避免市场垄断者可能的侵犯消费者权益行为的发生。

2界定相关市场的方法

2.1概述

SSnip检验法主要是依据相关产品互换性来确定是否属于同一市场的。实践之中多是利用经济学上的需求交叉弹性来确定相关产品的互换性的,如果同一时间段两产品的需求交叉弹性大那么这两种产品很可能具有互换性,属于同一市场。在实践中的惯常做法是:假设存在着一个垄断的供给者,设想该供给者将其所供给产品的价格以一定的比例提高,如果这种情况下一定时间内有足够多的消费者转向其他产品地域市场,那么该垄断者就不能从价格的提高中获利,原来作为分析起点的产品地域市场就应当扩大到消费者拟转向的目标市场,此测试一直持续到在某一市场中的经营者能够通过涨价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那么该市场就是需要界定的相关市场。

2.2SSnip检验法的优点

2.2.1综合考虑了需求替代性和生产替代性

产品功能测试法主要是从生产替代性来考虑的,忽视了需求替代性在界定相关市场中的积极作用,而在市场经济之下,市场的调控功能主要是靠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弹性关系来实现的,要探究相关市场产品之间的互换性仅仅只是从供应的角度出发往往会使得最后确定的相关市场的范围与实际的相关市场的范围存在出入,而SSnip检验法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以价格为变量,来测试消费者的反应,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两个市场主体都纳入了考虑之中,更加符合市场规律。

2.2.2将潜在的竞争作为其影响因素

从企业的角度看,市场上只存在两种竞争者,即现有的竞争者以及潜在的竞争者。对比现有竞争,潜在竞争对于相关市场经营者的影响更大,其隐蔽性使得人们对于其的注意程度较低,突然的参与竞争对于相关市场原有的竞争秩序的冲击是极大的。所谓潜在竞争者是指虽然其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不在探究的相关市场的范围内,但是其生产工艺或技术与相关市场具有相通性,经营者只需要稍微调整便可以生产相关市场内的其他产品,参与相关市场内的竞争。

2.3SSnip检验法的不足

虽然SSnip检验法相对于产品功能测试法具有优越性,但是其仍然存在不足。对于SSnip检验法来说最难的便是如何确定基础价格。唐纳德・F・特纳在其《反垄断政策与杜邦玻璃纸案》一文中指出:“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竞争性价格难以确定,只能以涉案产品的现有价格作为测试的基点,而此价格很有可能已经被经营者利用其市场优势进行了抬高,所以假定垄断者涨价后的无利可图并不意味着这些非理想替代品对涉案产品构成了竞争的压力,因此将这些非紧密替代产品包括在内反而不恰当的扩大了相关市场的范围,从而会低估涉案经营者的市场势力”。SSnip检验法的基础价格必须是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市场价格,但是完全竞争很难实现,现实中的市场价格很可能是经过经营者操控过的,难以反映真实的市场竞争状态,在此基础上进行的SSnip检验试验结果也会与真实的相关市场存在一定差异。

3网络经济给相关市场带来的挑战

3.1当代网络经济的本质特征――网络外部性

网络外部性是单位产品的价值随该产品的预期销售数量增多而增加的过程,它是一个经济主体行为对另一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会从货币上或市场交易中直接反映出来,当这种影响增加了他人的收益时,就产生了正的外部性;相反,如果造成了他人的损失,就是产生了负的外部性。网络外部性能够在网络经济中引起正反馈、冒尖、锁定、转移成本等一系列相关现象。当某一网络产品得到了消费者较高的销售预期其便可以吸收更多的用户,进而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经过这样几个循环过程,该网络产品的生产者便取得了相对于该市场内其他经营者较大优势,也就是形成了经济法学上的垄断者,在其取得垄断地位以后再通过提高价格等方式取得较大的收益,但是消费者现在已经被“套”住了,如果再去x择其他产品,代价太大。

3.2外部性给界定相关市场带来的挑战

3.2.1传统的价格机制失效

网络经济的用户的锁定效应使得用户对于该网络产品已经存在了某种依赖,不会轻易的去使用同一市场中的其他产品,因为如果换成别的产品消费者为此付出的代价可能比继续使用该商品还大,再者消费者在长期的使用的过程中已经对于该产品形成了一定的偏好,而且网络经济的市场进入门槛高,消费者可以选择的范围本身就较小。因为上述原因,网络产品的小幅度的价格上涨并不能当然地引起消费者对于该种产品需求较大的变动,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难以实现,同时也给传统的SSnip检验法的实施造成了障碍。

3.2.2网络外部性导致网络产品标准的唯一性

从正反馈效应使消费者选择用户多的产品到用户锁定,即将消费者固定在产品上,直至消费者因转移成本过大而放弃转移,这些现状都使得各种网络产品之间细微的功能、质量差异不能够成为合理替代产品,导致市场上的竞争者数量不断减少,客观上缩小了相关市场的范围,不利于相关市场大小的准确界定。另外网络市场的利润高、低成本、技术强会吸引潜在竞争者进入该市场并努力成为垄断者,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垄断者更迭迅速,使得相关市场的界限变得不像传统经济市场那样清晰,留给反垄断实践界定相关市场的时间也大大缩短。

3.2.3网络经济使得相关地理市场的界定面临挑战

网络经济不像传统经济那样受地域限制,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同时也没有传统产品那样的运输、关税成本,不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使得行政区划不能不再是相关地理市场划分的重大依据。

4对于网络经济下我国反垄断实践提出的建议

4.1相关市场界定标准的发展――“盈利方式”

网络经济之下价格机制很难再发挥像在传统经济中的那种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相关市场界定标准在网络经济上很难在适用。为了应对现阶段的新情况,宜采取“盈利方式”的标准,宜将消费者偏好和相关企业的获利方式作为主要考察方面。

4.2相关地理市场的范围宜扩大

网络经济的销售范围从传统的地理限制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如果还将以行政区域作为主要依据的传统地理市场划分方式再运用于网络经济之中很难准确地界定相关市场。对于面向全球的网络产品应该将其相关地理市场确定为全球,而对于区域性的网络产品则还是应将其相关地理市场范围限制在其销售区域,避免地理相关市场的扩大化造成区域垄断被忽视的情况。

参考文献

[1]王晓晔.竞争法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12.

[2]刘耀华.我国反垄断法中的相关市场界定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3]詹昊.反垄断法下的企业并购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82.

[4]白宝芬.运用“假定垄断者测试”界定相关市场―以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为例[J].商业研究,2009,(14).

[5]田明君,徐斌.相关市场界定的主要方法及其对中国反垄断法的启示[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网络经济垄断篇7

关键词: 网络经济 网络外部性 标准化 进入壁垒

        新经济下的产业以很大范围产出上的平均成本递减、相对于新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可以获得的融资而言不算太大的资本投入、非常高的创新率、迅速而频繁的进入和退出、消费的规模经济为特征的,满足这些特征,要求在标准设定方面实行垄断或者企业间的合作,纵向一体化在新经济中往往更为普遥。而这些特征都把新经济推向垄断,同时也推向竞争。

       一、新经济条件下垄断市场的形成 

       1.网络外部性、正反馈效应和需求方规模经济

       网络外部性作为新经济最基本特征,是指某一信息产品对一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者可兼容产品用户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因用户数目增加而增加效用是产品的直接外部性,而由于用户数目的增加导致更多互补产品供给而实现效用增加则是产品的间接外部性。网络外部性是网络规模扩大过程中的一种规模经济。产生于市场需求,是一种需求方规模经济。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存在,导致某一特定网络产品用户越多,该产品具有的价值越大,从而吸引更多用户,由此形成网络扩张的正反馈效应。在此效应作用下,信息产品市场迅速扩张,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市场垄断性加强,可能形成独家垄断性市场结构。     

       而工业经济下亦存在的正反馈效应,也有规模经济效应。但是这种来自供应方规模经济导致的正反馈效应,在产品达到一定产量便进入”边际收益递减”阶段,负反馈将发挥支配作用。因此旧工业经济时代,厂商很难将规模扩大到垄断整个市场的地步,单个公司主宰市场的现象难以出现。        2.兼容性与标准化竞争     

       产品的兼容性指一个“系统”中两种组件结合并工作的能力。两种产品结合并共同提供服务但没有成本时,就说是兼容的。这种产品之间的兼容性程度直接影响网络规模大笑,从而影响产品的应用速度和市场地位。如果产品兼容,拥有的网络价值相同,以成本竞争优势地位。但是如果产品之间不兼容,而网络外部性较强,如果厂商采取先发优势进入市场并形成行业标准,在正反馈效应作用下,可以获取巨大的超额利和市场控制力,甚至垄断市场。由于标准选择中的锁定效应,使得信息市场中,消费者预期对产品的市场垄断地位具有重要影响。在信息市场上,新生产品想要进入时,除了自身技术优势,还要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差异化竞争等手段来积极引导消费者,通过正反馈效应来形成和扩大市场垄断地位。

        3.产品或市场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导致市场垄断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市场上,先入者的技术标准构筑起后入者的市场进入壁垒,从而导致市场垄断。归根结底是因为信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从网络外部性和消费者惰性产生的锁定效应来看,消费者是进入壁垒的设立者,虽然并非自己选择。但是,信息市场上,技术创新是动态过程,创新而带来竞争的持续不断,竞争可以打破垄断形成新的垄断,技术标准也会不断更新。这些竞争围绕技术标准化展开,先入方用作进入壁垒的技术标准成为后来者进入市场的障碍,竞争也就以此为关键,由此,信息技术不断被替代和升级,也出现了网络经济时代垄断的一方面特征:高竞争和高更替。

  4.知识产权和专利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为了鼓励知识产品生产而授予知识产品生产者的一定程度的垄断权,对促进技术持续创新十分必要。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己经如此。企业是要从创新的利润中汲取创新动力的。而利润才通过发明专利加以保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的一种合理垄断。在新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效应更使得企业在信息技术快速变化发展的情况下保持一定市场垄断性。比如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市场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国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网络经济条件下垄断市场的特征 

       1.垄断市场的技术性     

       新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技术垄断是企业在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由于有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保护,技术的不断扩散和难以仿制的特点,创新企业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技术垄断,对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这和旧的工业经济时代不同,工业经济时代影响竞争的决定因素在于资本,企业只有拥有足够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因此,竞争的积累主要是资本积累的竞争,垄断的企业多是资本雄厚的大企业。而网络经济时代占有市场垄断地位并不一定开始都是大企业,垄断地位不能单凭市场份额来判断。

        2.垄断市场的易变性     

       在新经济时代,垄断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垄断,技术创新是形成市场垄断的关键性因素。由于创新技术的不易性和进入壁垒,以及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保护,再结合信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特征,垄断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较强的优势和稳定的市场垄断地位。一浪高过一浪的创新活动也使得信息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使得新经济下的垄断具有很强的世时期性和脆弱性,更是暂时性的垄断。新经济下的市场垄断稳定性和变动性并存,造成了整个市场的易变性。 

       3.垄断市场的竞争性     

       新经济下垄断与竞争的关系特征也发生了不同于旧工业经济时代的变化。不复是交替性关系态势,而一定程度上互为强化。伴随着技术创新速度加快,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虽短,创新频率提高。另外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完善,减小创新的障碍,所以信息市场,垄断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比尔·盖茨就已在警告员工,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而竞争和垄断之间呈现了交替性,并互相激发。        4.垄断市场的合作性     

       旧工业经济时代也存在企业之间合作,但多以价格和产量的合谋形式存在,损害了消费者福利而为反垄断法所规制。但在新经济中,企业合作大大加强。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企业合作的价值更大。另外,消费者导向的市场之形成也成为企业合作的必须选择。此外,网络技术为企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条件。新经济时代因产品技术性和开发风险的提高,封闭式创新模式已不再适用。 

网络经济垄断篇8

(一)自然垄断及相关经济特性

自然垄断是与资源条件的集中、稀缺性有关的,基于技术、经济因素而形成的垄断被称为“自然垄断”或“自然寡头垄断”,如能源行业、通信行业及交通运输行业等基础设施行业被视为传统的自然垄断行业。具有网络特征的自然垄断产业作为一种市场结构,具有规模经济性、成本弱增性和范围经济性等特征。Clarkson和miller提出了规模经济性是自然垄断的基本特征,认为在一定的产出规模内,自然垄断行业的生产函数呈现规模成本递减、报酬递增的特性,企业为达到临界产量需扩大生产规模追求规模经济性,即规模经济导致市场垄断②。而Baumol和Sharkey提出成本弱增性理论,其核心结论是即使没达到规模经济范围,只要成本函数是弱增性的就会导致自然垄断。即单一企业生产单一产品未达到临界产量前,随着产量的升高平均单位成本是逐渐下降的,即成本是部分可加的③。在生产多个产品的产业中,自然垄断的成本弱增性表现为范围经济性,即多个企业分别提供多种产品(服务)的成本之和高于一个企业同时提供这几种产品(服务)的总成本。综合前述的理论研究成果,部分可加性(Subadditivity)是研究自然垄断行业特性的基础,而成本的沉淀性则是强化自然垄断特性的关键条件。

(二)电信产业自然垄断特性的变化

电信产业广义上包括为用户提供的语音、数字、多媒体等服务的电信运营产业和为电信业提供软硬件设备的电信设备制造产业,本文侧重对狭义的电信运营产业进行分析。我国的电信运营商采用由政府委托国有企业进行经营的模式,比照基础设施行业进行发展监管。电信网具有频谱、带宽等资源有限性、大规模固定成本投入的专用性、沉淀性以及较高的通信技术壁垒等技术经济特性。国外经济学家的数据模型分析,得出电信本地网具有微弱的规模经济性和一定的范围经济,因此传统电信业作为基础设施被纳入自然垄断行业的范畴。但是从动态的全产业意义上考察电信产业,“自然垄断”的定性存在一定片面性。一方面电信市场规模及边界是动态扩展的,如果用户需求量超过临近产量,那么新进入市场的厂商有可能以较高的价格获得市场,从而补偿其较高的平均成本并实现盈利。另一方面是电信业的技术创新替代周期不断加快,技术进步带来电信业生产成本的下降,降低了“市场壁垒”,为企业的价格竞争提供了空间;同时新产品和服务推陈出新,传统意义的自然垄断演变为激烈的替代竞争。从我国电信业务的发展变革趋势看,移动数字通信对传统固话的替代,高带宽的3G和4G移动通信分流固网宽带需求,当前移动互联网ott应用也严重分流移动语音、短彩业务的消费者需求。结合成本部分可加性的特点,当需求曲线稳步增长时,电信产业等原来视为自然垄断的产业,市场结构将逐步变化为部分垄断、寡头垄断或者竞争结构。

二、电信产业的市场组织结构及网络融合的影响

(一)市场组织结构分析模型

20世纪六十年代以贝恩为代表的哈佛经济学家开创了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突出市场结构的重要性,建立了较完善的S(市场结构)-C(行为)-p(绩效)的理论分析框架。三者的联系是:市场的结构(供应商的数量、进入的难易程度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如价格、广告策略等),而市场绩效(如效率、技术进步等)是对行为结果的一个评价。“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模型侧重短期绩效分析,并为公共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忽视了长期的产业配置效率。20世纪七十年代,以斯蒂格勒等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侧重从长期均衡去分析“结构-行为-绩效”的关系,认为市场配置效率取决于买卖的数量和自由进入两个结构性条件。“芝加哥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市场的短期低效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自由进出等途径解决,政府干预反而会造成市场壁垒。因此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电信市场是否具备较高的产业配置效率,核心是分析是否具备可进入性和可竞争属性。

(二)电信技术发展对电信市场结构的影响

技术条件的变化导致市场结构的变化,是不争的历史事实,有争议的是技术因素对市场结构影响的强度与方式。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特性是随着技术条件变化逐渐弱化,为全面引入竞争创造了可能。近四十年来的通信网络技术,包括交换技术、无线技术、光纤通信、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巨大进步降低了新进入企业的技术门槛及沉没成本。首先,技术革新弱化了电信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企业的最佳生产规模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变化的,传统电信市场规模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基于“全程全网”特性和业务的非任意分割性。交换传输技术的跨越式更替使得电信厂商实现盈亏平衡的最优经济规模水平降低,为新企业的进入提供了可能性。例如从传统的电路交换发展到光纤交换,单根光纤的传输容量已达到了tb的量级,根本上解决了交换容量瓶颈。其次,技术发展大幅降低了电信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沉没成本,优化了成本结构。成本下降主要变现为光纤、无线、卫星等大容量传输技术的开发,改变网络投资规模随着网络容量、速率提升正比例数倍增长的产业规律;另一方面光纤通信、分组交换、ip交换、波分复用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长途语音、高清视频、大容量数据等传输的单位成本大幅度降低。技术创新升级降低了进入壁垒,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性弱化,更接近竞争性行业。再次,技术进步使电信业务分割成为可能并获得发展。固定与移动的融合、三网融合、信息通信与物联网融合等网络融合技术发展使电信产业朝着网络结构类型更多元化的方向过渡,区分不同层次的网络,将自然垄断业务与非自然垄断业务的进行较为清晰的剥离成为必然。例如,在传输技术发展到“光速时代”后,只要遵循统一的国际技术标准,不仅话音、数据等不同类型的业务分离运营,网络与业务的分离不会损害电信网的完整性,甚至物理网、业务网等不同层级的网络通过租赁、转售等模式提供,也不影响电信业务的整体性。这极大弱化了网络系统的自然垄断性质,为全面引入竞争提供了技术基础。

(三)网络融合促进电信产业的融合竞争及管制改革

借鉴市场组织结构分析模型,说明不同发展阶段和技术条件下电信业的市场结构差别很大,与之配套的产业竞争发展策略和政府管制机制要进行动态的调整。国内外对电信业市场结构和竞争性结构重组有比较多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armstrong(1998)等提出的理论较为系统全面。五种市场结构的主要特点如下:(1)纵向一体化的垄断结构,产业基础设施(即瓶颈服务)和竞争均由一家垄断企业提供;(2)纵向分离的自由化结构,产业的竞争由两家或以上的厂商提供,瓶颈服务仍有一家垄断企业提供;(3)可以自由进入的纵向一体化结构,在垄断企业一体化运营的同时,其他厂商在竞争环节可以自由进入;(4)竞争性业务与公共网分离的结构,并由公共企业负责建设运营公共网(即产业基础设施);(5)公共通道或联合产权的结构,第四种的区别就在于公共网由竞争性领域的运营商共同出资建设维护。从经济效率的角度衡量,第四种、第五种市场结构的效率是最高的。我国2014年8月由三家运营商共同出资,剥离铁塔、基站等基础设施成立的国家铁塔公司类似第五种市场结构,其改革的效率有待跟踪评估。在电信技术、业务融合的驱动下,电信市场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结构被打破,逐步出现横向渗透融合和纵向分离的趋势。“网络融合”主要从两个维度影响市场结构,一方面是来自不同产业的经营者逐步参与到电信产业,在位厂商数量增加;另一方面,电信业务领域不断扩大,市场边界区域模糊。其中“三网融合”的趋势最具有代表性,电信业、计算机业和广播电视行业具有各自独立的纵向结构之间相互渗透形成新的市场、新的竞争关系,本质上是不同网络平台(电信网络、CatV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所承载业务的融合,未来还将创新提供视频电话、多媒体综合信息等更多信息化业务。网络融合将促使电信业的市场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同时政府监管政策也面临新的挑战。如电信与广电部门的融合性业务双向进入壁垒、垂直线条的分业监管将约束电信市场结构的融合变化。根据技术融合的内在要求调整管制结构,实现纵向、横向产业管制的一致性成为调整管制政策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内生的技术驱动之外,用户需求、市场组织结构和监管策略的动态调整都成为三网融合的外部推动力。

三、结语

网络经济垄断篇9

【关键词】产业融合;市场结构;竞争;垄断

【中图分类号】G211【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市场结构反映的是市场中的竞争水平与垄断程度。由于竞争增进经济效率,垄断损毁经济效率,在经济理论中,竞争与垄断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一直备受经济学家关注。在传媒市场,市场结构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这不仅仅是因为传媒市场的竞争水平与垄断程度关乎传媒产业的经济效率,更主要是因为传媒市场的竞争水平与垄断程度影响着人们的信息渠道、文化的多样性及政治的民主化。

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nicolasnegroponte、Farber与Baran等人的预言正在逐步成为现实,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业三大产业的边界日益模糊、收缩,趋于消失,三大产业的内容生产、传输平台和接收终端不断走向融合,传统传媒业纵向一体化的结构逐步裂变为横向一体化的结构。这是一场全新的产业革命。这一革命中已经观测到的变化和即将发生的变化使我们不得不将此前的电视、出版、报纸等媒介视为“传统媒介”。三大产业与相关产业将融合成“大传媒产业”(陈力丹、付玉辉,2006:p28-31),形成“大传媒市场”。产业边界的模糊与收缩、产业价值链的裂变对未来传媒业的市场结构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自nicolasnegroponte等人的预言之后,产业融合问题开始引人注目,研究文献日益增加。然而,这些文献对产业融合进程中传媒业的市场结构问题缺乏足够关注。尽管这些文献大多论及了产业融合的强化竞争效应,但是,融合如何强化竞争,融合进程中是否存在新的垄断趋势,什么力量将促成新的垄断趋势,强化了的竞争与新的垄断趋势将形成什么样的市场结构,这种结构如何演进,等等,已有文献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尚不十分清晰。

经典的市场结构理论主要是为了解释结构、行为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的出发点是比较准确地刻画和衡量市场结构的状况,通常的方法是用市场集中度来度量。市场集中度中的“市场”即指特定的产业。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产业边界的模糊、产业价值链的裂变使市场集中度的计量变得十分困难,并且,市场集中度的历史数据并不能揭示正在变化中的市场(产业)的结构的演进情况。于是,如何在产业融合进程中研究传媒业市场结构的演进将是一项新的课题。本文的任务即是讨论产业融合进程中未来传媒市场的竞争格局的嬗变。

二、产业融合对传媒市场竞争的强化

(1)市场范围变更拓展市场竞争范围

在产业分立时代,传统的电信、出版和广播电视三大产业之间存在明显的产业边界特征,三大部门均有各自独立的技术设备、特定的传输平台和专用的终端设备,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内容,其产业价值链是纵向一体化的,信息的生产、传输和接收过程自成封闭回路。从而,三大产业部门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竞争主要发生于同一部门内的不同企业之间。

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三大产业部门拥有共同的技术基础、通用的传输平台,为消费者提供类似的数字产品。伴随各国传媒管制政策的调整,原三大部门之间可以相互进入,形成高度开放的“大传媒市场”。一方面,各部门的企业纷纷进入其他部门的传统业务市场,比如,电信业进行高速数据传输、视频传输,广播电视部门开展语音业务和数据传输,互联网进行视频传输和语音业务;另一方面,各部门的企业竞相进入新业务市场,比如iptV,手机报纸,视频电话等市场。于是,原三大部门的企业将在各自的传统业务市场与各种新业务市场展开激烈的竞争。产业融合催生了“大传媒市场”,拓展了传媒市场的范围,原三大部门之间不存在明显竞争关系的企业在“大传媒市场”面临广泛的竞争。

(2)产业链裂变重塑市场竞争格局

一般而言,市场结构与产业周期之间有着一种对应关系:在产业初期,市场是垄断的;在产业趋于成熟过程中,市场从垄断走向竞争;在产业的衰退过程中,市场则从竞争回到垄断,一般收缩为紧密的、勾结性的寡头垄断(谢佩德,1980:p50)。传统传媒发展至今,大多已发展为垄断程度很高的市场。伴随三大部门的内容生产、传输平台和接收终端不断走向融合,原纵向一体化的结构裂变为横向一体化的结构。这一横向结构包括五个基本层次:内容、包装、传输、操作和终端(ono&aoki,1998:p817-838)。这五个层次事实上是“大传媒市场”的五个水平细分市场(周振华,2003:p1-10)。以往我们研究传媒业的市场结构是讨论电视、报纸等纵向市场的结构,而如今则是讨论内容、传输和终端等横向市场的结构。

在内容市场,数字化内容打破了内容生产对传统媒介介质的高度依赖,内容生产得以独立出来,并可以实现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各种媒介的内容生产相互融合形成统一的、庞大的内容产业。新兴的内容市场将是一个不由寡头垄断的竞争性很强的市场。在传输市场,三大产业的专用传输平台逐步向非专用平台转变,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将发展成为“全业务网络FSn(FullServicenetwork)”,相互之间可以实现互联,最终可以实现完全融合(三网合一)。

在终端市场,伴随电子消费品的数字化,原专用终端日渐发展成为“融合”的终端平台。各生产厂商相继进入对方市场,如英特尔、微软、惠普、戴尔的主流pC巨头都开始销售电视机和其他电子消费品。终端市场竞争程度不断强化。同样,包装市场和操作市场都具有很高的竞争程度。

由此可见,在产业融合进程中,产业链裂变重塑了市场竞争格局,传统传媒垄断程度很高的纵向市场结构被瓦解,日益发展为竞争性较强的横向市场,传媒市场的竞争程度由此不断强化。

(3)市场容量扩大加剧市场竞争程度

为什么市场结构与产业周期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按照Stigler的解释,市场容量决定市场结构的演化(施蒂格勒,2006:p111-112)。从垄断到竞争再到垄断,这是由市场容量所决定的某一产业市场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市场容量决定市场的竞争水平。在产业融合进程中,“大传媒市场”的容量将迅速增加,主要体现在:

第一,消费者可以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在任何情境下无间隙地享用已有的和新出现的任何信息服务。传统传媒都是为消费者提供特定情境下的信息服务,比如,消费者无法通过传统的移动终端享用数据服务、视频服务,无法通过电视终端享用数据服务、电话服务,无法通过计算机终端享用视频服务、电信服务。

第二,除了上述弥合传统传媒信息服务间隙的新业务之外,融合还开辟了许多新市场。其一,产业价值链的裂变使传媒业分工深化,生产更为迂回,产生了许多中间产品和服务市场;其二,融合使消费者的每一电子终端都成为了综合信息平台,消费者不仅可以享用传媒产品,而且获得其他信息服务,如在线银行、在线超市等。数据库运营商和一些相关信息服务主体相继成为传媒市场的新主体。

第三,一般而言,消费者对传媒产品的需求富有弹性,伴随数字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各种传媒服务的价格将不断下降,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未来传媒市场是一个规模日益扩大的市场,按照Stigler的理论其竞争程度将不断加剧。市场范围的扩大虽拓展了竞争范围,但竞争仅是一种可能,是市场容量的扩大才加剧了市场竞争程度,竞争由此成为现实。

三、产业融合对传媒市场垄断因素的强化

产业融合对未来传媒市场竞争的强化一直被研究者们津津乐道。然而,在产业融合进程中,未来传媒市场在竞争被强化的同时也蕴含着许多新的垄断因素。

(1)标准设计的垄断效应

在传媒融合时代,传媒产业的价值链发生裂变,价值链的各环节由不同企业内完成,传媒业由一系列横向市场――内容、包装、传输、操作、终端等市场构成,每一市场提供相应的中间产品(或服务),从而,这些中间产品之间的兼容性对所有生产者而言都举足轻重,内容、传输和终端都必须有一定的兼容标准。这里的标准是指产品设计规则的标准化,而非产品的物理形式的标准化。兼容标准通过网络外部性对传媒市场结构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网络外部性是消费环节的一种外部性,指一种产品或服务相对消费者的价值取决于该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规模,消费者人数越多,它的价值将越大。网络外部性决定市场中只有一种产品标准胜出。在具有网络外部性的市场,消费者不仅在选择一种产品,而且是选择一个网络,消费者是否进入市场取决于已经进入市场的消费者规模。当两家或者多家企业角逐于具有网络外部性的市场时,某一企业的产品因已有的消费者规模不断吸引新的消费者进入市场,而其它企业的产品则因缺乏一定的消费者规模而遭受新的消费者拒绝。结果,后者不仅没有新的消费者,而且原有的消费者也将选择另外的产品,最终其用户网络不断萎缩直至消失;前者的消费者则规模越来越大,新进入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多,最终占有整个市场,“赢家通吃”。胜出者的产品设计规则成为市场的产品标准。

标准的制定者在市场中享有垄断地位,它们既可以盘剥其他企业,又可以通过垄断价格损害消费者的福利。网络外部性产生了标准,而标准则意味着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网络外部性。网络外部性容易造成对某一产品的高度使用,导致该产业具有很高的集中度(周振华,2004:p11-18)。由于正反馈来自于需求方规模经济,因此由标准设计而导致的垄断的推动力量源自市场的需求方。这是产业融合时代垄断所表现出的新特征。在传统传媒业,企业大多是纵向一体化的,传媒价值链各环节都可以在同一企业内完成,从而不存在兼容标准问题,企业也就不存在因标准设计而产生的垄断力量。

(2)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增强

规模经济是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过程中的成本节约,范围经济是企业产品组合扩大过程中的成本节约。在传统传媒业中,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就十分普遍,这曾导致了传统传媒市场不断趋于集中。传媒产品的数字化可以使传媒企业在更大程度上享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这将是在产业融合进程中促使未来传媒市场趋于集中的原动力。

规模经济取决于产品的成本结构。在产业融合时代,由于传媒产品的数字化,数字内容产品可以任意复制,并且在传输网络建成后,增加一份数字产品的传输所导致的增量成本几乎为零,从而,当第一份传媒产品生产出来并传输给第一位消费者之后,传媒产品的复制、再发行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意味着,产业融合时代的规模经济将持续存在,传媒企业的规模仅受市场需求的限制,而非成本结构的影响。同时,由于传媒产品的复制、再发行的成本几乎为零,其价格不再由成本结构决定,传媒企业将具有很强的价格控制力量(即垄断力量)。

范围经济取决于产品组合中资源的共享程度。在传媒业,能否实现范围经济,主要取决于每一种传媒产品的内容相似程度和把这样的内容产品再包装为其他不同形式的产品的难易程度(吉莉安,2004:p22)。在传媒产业融合进程中,除一些新的产品形式伴随融合不断涌现之外,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传统传媒产品的产品形式将长时期存在,所不同的是,数字技术将各种形态的内容――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等格式成用“0”和“1”表示的统一的数字信息,这些产品形式可以低成本地重新包装、相互转化。这可以使传媒企业取得巨大的范围经济,它们不断通过跨媒体经营而促使传媒市场趋于集中。

竞争往往是趋于垄断的新起点。在由纵向市场向横向市场的转化过程中,竞争日益激烈,但竞争的结果是,传媒企业在横向市场进行广泛的横向一体化,横向市场的集中度不断提高。为了获得数字化时代日益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传媒企业不断进行兼并扩张,并且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兼并往往是全球范围内的。最终,在产业融合的进程中,许多大型的跨媒体传媒集团、跨国传媒集团迅速形成。

四、媒介融合:竞争性垄断与网络型寡占的形成与发展

从上文的讨论可以发现,在产业融合进程中,一方面传媒市场的竞争被强化,另一方面传媒市场又有趋于垄断的趋势,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市场结构?这一市场结构有何特征?此外,市场中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寡头与寡头之间的关系有何新的变化?

(1)竞争性垄断

在经典理论中,根据市场的竞争程度或垄断程度,一般将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个市场的竞争程度依次下降,或者说垄断程度渐次上升。其中,完全竞争市场仅是一种理论参照,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完全垄断在现实中也极为少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催生了竞争性垄断。这是一种全新的市场结构,与现实中常见的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相比,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它的市场集中度要超出寡头垄断,但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却可以超出垄断竞争,甚至可以接近完全竞争。从其垄断趋势来看,传媒企业规模经济的区间可以无限扩大,范围经济的区间也大为延伸,同时,规则的制定者、技术优势的拥有者“赢家通吃”,传媒市场的垄断程度不断加深。但从其竞争趋势来看,市场是高度开放的,在位企业不仅经受着激烈的现实竞争,而且还面临着巨大的潜在竞争压力,竞争的结果是要么“赢家通吃”,要么被淘汰出局,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并且,传统寡头由于拥有先行者优势可以长期保持垄断地位,而在竞争性垄断市场,垄断者的垄断地位容易丧失,这一方面是因为先行者优势不再无往不胜,另一方面是因为在“赢家通吃”的规律下,竞争的结果必然形成垄断,高度的技术竞争和内容竞争可能随时导致垄断者易位。市场的竞争在于垄断地位的竞争。于是,在竞争性垄断市场中,竞争和垄断双双被强化,市场的开放程度越高,竞争就越激烈,创新的速度就越快,市场的垄断性就越强,集中度也就越高;而垄断性越强,集中度越高,市场竞争反而越激烈(李怀、高良谋,2001:p29-37)。

第二,其垄断的涵义与传统意义上的垄断截然不同。其一,传统意义上的垄断不仅是指企业的垄断地位,而且是指企业的垄断行为,为追求垄断利润,企业的垄断地位必然导致垄断行为,并遏制竞争。而在竞争性垄断市场,从市场集中度上看,它虽是高度垄断的,但从行为上看,它是高度竞争的,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潜在的。企业虽拥有很高的垄断地位,但企业的垄断地位难以形成垄断行为。其二,传统意义上的垄断基于成本形成垄断价格,而在竞争性垄断市场,传媒企业的价格控制程度主要取决于需求方的价格竞争,即消费者对传媒产品的价值评价的竞争(李怀、高良谋,2001:p29-37),主要定价方法是根据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而实施的分期定价和版本定价:前者是先给对价格缺乏敏感的消费者定一个高价,隔一段时间后再给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定一个低价;后者是向对价格缺乏敏感的消费者通过精装版定一个高价,向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通过平装版定一个低价(李怀、高良谋,2001:p29-37)。

第三,竞争性垄断市场是有效率的。传统意义的垄断是缺乏效率的,因为它遏制竞争,致使消费者福利受损,传媒企业创新的动力不足。而在竞争性垄断市场,市场高度开放,竞争十分激烈,竞争不仅促使企业创新,而且创新成为了竞争的主要乃至惟一的手段。从而,竞争性垄断通过竞争与垄断的结合而解决了规模经济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冲突。

(2)网络型寡占

竞争性垄断市场中的竞争是激烈的,是残酷的,但竞争并不是传媒企业之间的所有联系,相反,传媒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联盟极为普遍。在产业融合进程中,传媒产业链发生裂变后,许多传媒企业的价值生产活动是互补的,它们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和联盟来满足市场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对这些传媒企业而言,如果它们需要对方,就必须把对方变为朋友。不仅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迫使传媒企业积极寻求合作和联盟。在竞争性垄断市场,即使是拥有竞争优势的在位垄断企业,它们也时常处于不确定性中,因为潜在竞争者一旦拥有新的技术和内容,它们就会将在位垄断企业转化为潜在竞争者。在位垄断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内容创新。为了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在位垄断企业往往通过合作和联盟来吸纳竞争者的核心资源。

普遍的合作与联盟再次将竞争性垄断市场与传统的寡头垄断市场区分开来,传媒市场日益发展成一个网络型寡占市场。无疑,网络型寡占市场首先是一个寡头垄断市场,有为数不多的寡头占据垄断地位,但与寡头垄断市场所不同的是,它是一个“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协作竞争型市场。除了若干寡头企业外,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围绕寡头企业通过合作与联盟联结成一个网络组织。寡头企业是网络的缔造者,并因其垄断地位而成为网络的枢纽,中小企业则是这一网络中的节点。规模不同的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专事于特定的横向市场,从寡头企业来看,由它主导的网络组织可以取得以往纵向一体化类似的效果。从而,其垄断地位不仅取决于其创新的能力,而且还取决于它驾驭合作与联盟网络的能力。

同样,网络型寡占市场也是有效的。第一,效率源自竞争,网络型寡占并未因合作和联盟而消弭竞争,寡头之间的毁灭性竞争似一把利刃一直高悬于空,寡头与中小企业之间为谋求在合作与联盟中的有利地位也存在较强的竞争,即使是寡头之间经常合作与联盟,但也是“左手握拳,右手握手”。第二,网络型寡占市场中合作与联盟有效地遏制了过度的、分散的竞争。过度的、分散的竞争往往使市场陷入规模经济与经济效率之间的两难困境,并制约企业的技术与内容创新能力。第三,网络型寡占市场中合作与联盟是实现网络经济效益的有效市场结构。网络外部性使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这一网络的使用者规模。在网络型寡占市场,越多的企业进行合作与联盟,它们就将锁定越多的消费者,企业所获得的价值分配也就越多。最终,生产环节也具有网络外部性,一个企业获得的价值取决于合作与联盟网络的规模。

网络型寡占市场与竞争性垄断市场并非不同的市场,它们仅是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产业融合进程中的传媒市场,后者侧重于市场中的竞争,尤其是占据垄断地位的寡头所面临的竞争,前者侧重于市场中的合作与联盟,尤其是由寡头主导的各种合作与联盟。两者是同一市场的两个侧面。

五、结语

综上所述,融合使未来传媒市场的竞争与垄断双双被强化。一方面,在产业融合进程中,市场范围的变更拓展了市场竞争范围,产业链的裂变重塑了市场竞争格局,市场容量的扩大加剧了市场竞争程度。另一方面,在未来传媒市场,标准竞争中“赢家通吃”,标准设计者享有很高的垄断地位,产品竞争中传媒企业的规模经济的区间无限扩大,范围经济十分显著,传媒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市场的垄断程度不断提高。竞争和垄断双双被强化,垄断和竞争共生,未来传媒市场最终演化成一种超出经典理论视野的新的市场结构――竞争性垄断市场。与此同时,由于传统传媒业的纵向结构日渐裂变为横向结构,未来传媒市场的合作与联盟成为必然,从另一个侧面看,它是一个“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网络型寡占市场。

总之,从市场集中程度来看,未来传媒市场是一个垄断市场,但因为竞争的强化而成为竞争性垄断市场,也由于合作与联盟的普遍而成为网络型寡占市场。竞争性垄断和网络型寡占是从不同侧面对未来传媒市场的结构的刻画。

参考文献:

[1]陈力丹,付玉辉.论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J].现代传播,2006(3).

[2]威廉•格•谢佩德.市场势力与经济福利导论[m].易家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ono,R.andaoki,K.,“Convergenceandnewregulatoryframeworks,”telecommunicationspolicy,1998,22(10).

[4]周振华.产业融合: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兼析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案例[J].产业经济研究,2003(2).

[5]乔治•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m].王永钦,薛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王相林,陈明森.企业组织模块化与市场结构的演进[J].东南学术,2007(6).

[7]周振华.产业融合中的市场结构及其行为方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2).

网络经济垄断篇10

论文关键词互联网垄断立法缺失规制建议

一、互联网垄断在各细分市场的初步认定

(一)互联网巨头企业在相关市场支配地位的初步认定

1.搜索引擎市场

百度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服务商,截至2012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营收为62.51亿元。截至2012年第二季度,百度占市场77.91%份额,谷歌占6.32%市场份额,而搜狗、腾讯以及其他众多搜索引擎在分剩下不到15.77%的市场。

2.即时通讯市场

腾讯公司是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截至2012年第一季度用户达7.52亿,总收入为人民币96.479亿元。目前的即时通讯市场有qq、飞信、msn、旺旺及其他通讯产品,2012年qq占据的市场份额为72.9%。

3.c2c电子商务市场

淘宝网是亚洲最大的网络零售商。截至2012年9月,淘宝网注册用户已达到7亿。在c2c电子商务市场中,有淘宝、拍拍、易趣及有啊四个品牌,目前淘宝占据移动购物市场份额为79%。

4.第三方支付市场

支付宝是国内领先的独立第三方支付平台。截至2012年6月,用户数已达6.5亿。第三方支付市场上有支付宝、财付通、快钱、中国银联广州等平台,支付宝占据的市场份额为47.3%,和财付通、银联支付达到79%的市场份额。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第十九条: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的,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四分之三的,可以推定为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通过对百度、腾讯、淘宝和支付宝的市场份额分析,可以初步认定为具备市场支配地位。

(二)互联网巨头企业滥用垄断地位的初步认定

互联网垄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体表现为捆绑搭售、限定交易和拒绝交易、价格歧视等。另外也有缔结垄断性协议的垄断行为出现。

1.捆绑销售、限定交易和拒绝交易

我国《反垄断法》第17条第1款第3项规定: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的,认定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腾讯公司利用其优势,通过qq客户端捆绑搭售如qq浏览器等产品,并且禁止装有360的用户登录qq并限选其自有产品,如qq管家等,严重侵害了用户的选择权。

2.歧视性垄断

我国《反垄断法》第17条第1款第6项规定: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认定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百度利用其支配地位,推出竞价排名。但在同属免费产品的前提下,却对用户提供质量有差异的服务。例如互动百科诉百度垄断案。互动百科作为全球最大中文百科网站,百度却对互动百科网站及网页进行了降权及屏蔽,而对自己经营的百度百科优先排名。

3.排除竞争的垄断协议

金山、遨游、可牛、百度和搜狗在北京联合宣布不兼容360安全软件,这是目前为止互联网市场中最大规模的的垄断协议排除竞争事件。

二、从互联网垄断的规制角度反思我国《反垄断法》的不足

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存在很大区别,而立足于我国实体经济制定的《反垄断法》难免在规制互联网新生经济形式上捉襟见肘,同时相关部门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针对互联网经济的特殊性,分析我国反垄断法在互联网垄断规制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市场支配地位认定标准的不足

我国反垄断法通过第十七、十八条对于市场支配地位进行了定义,并且细化了相关判断标准。而市场份额的确定则是一个通用的判定标准。市场份额通常是企业在相关市场上的销售额除以该市场的总销售额,乘以百分之百所得出的百分比。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真实的反应互联网企业的市场占有情况。

1.市场份额确定互联网市场支配地位并不恰当

网络外部性是互联网垄断的一个根本因素。在经济学中,一般对网络外部性采狭义解释,即“单位产品的价值会随着该产品的预期销售数量增加”。网络外部性导致互联网企业只要能够控制用户等关键因素便可以迅速在相关市场占领一席之地。这也是用户锁定策略成为互联网竞争策略法宝的原因。腾讯基于用户数优势约束利用其用户资源的合作者,正是其用户规模对其市场支配地位的支撑以及对其他经营者吸引的表现。基于用户在互联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用传统的市场份额来判定市场支配地位,不是很有效,更应该重视用户规模因素。

2.知识产权作为技术市场支配地位的重要因素遭到忽略

虽然知识产权是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中的一项,但是知识产权拥有的多少与互联网企业在相关市场的市场支配力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互联网知识产权的确定使得后来者在相关市场中进入困难,且受制于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知识产权中的限制性规定,“当限制减少了竞争或者构成不正当交易时,反垄断法不能轻易判其违法并予以禁止”,在知识产权严重助长支配地位时,应对此产权进行必要规制。目前关于知识产权的互联网案件如腾讯诉彩虹显侵权案就从侧面印证了互联网以知识产权划定市场范围。

3.封闭性标准也应成为当前互联网市场支配地位的重要因素

封闭性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平台或者产品对于相关市场的决定性影响,因为其决定了建立此标准的企业必定在相关市场具有统帅地位。微软windows系统决定了所有基于此系统平台的产品都要符合微软建立的标准。百度基于自身在搜索引擎市场的地位自建竞价排名标准就是一种封闭性标准。而这正是相关标准制定企业垄断市场的法宝。

(二)我国《反垄断法》体系不完整,操作性比较差

1.规制理念过于原则化

目前我国反垄断法在规制方式上实行行为主义为主,结构主义为辅的模式。但是互联网垄断的特殊性要求注重结构规制。互联网巨头企业利用其已经具备的市场支配地位,大肆扩张自己的产品范围,更甚的是窃取小企业的技术产品,而不是用创新来提升企业价值。这样的垄断与实体经济的垄断并不相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创新,应当予以规制。从这个层面来说,结构规制对于互联网等技术行业非常有必要。

2.法律责任存在缺陷

我国《反垄断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规定的处罚,在现实中相对其占据垄断地位所赚取的利润讲,力度微乎其微,且行政处罚的款项收归国库并不能有效地弥补其他经营者所受损失,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权力寻租,阻碍反垄断法的有效实施。

互联网垄断相对于实体经济中的垄断,显得比较隐蔽。同时加上技术因素和易变性因素,调查起来将会更加困难。而其中对于用户影响的直接性和广泛性,已远远超过实体经济垄断的威力。互联网垄断在一定程度上还关系到国家信息安全。所以对于互联网垄断,我们应该加大处罚力度,并且推动私人追究机制,形成更大的威慑力。

三、基于互联网垄断探讨我国《反垄断法》的完善

(一)出台关于互联网垄断地位认定的司法解释

1.将封闭性技术标准作为市场支配地位认定的因素,引导开放性标准的建立

技术标准是目前互联网企业设定进入壁垒、排除竞争的第一道门槛,某一企业的封闭性技术标准很可能导致后来的企业产品必须依附其上才能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求我国互联网反垄断应该倡导建立开放性的技术标准,真正打破技术壁垒。

2.将知识产权的多少作为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因素

因为互联网作为高新技术行业的一部分,知识产权将决定其市场拓展能力和发展潜力。知识产权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他人利用此项技术进行竞争的威胁,而某一产品市场关键性的产权却可以导致极大的市场支配力。

3.将用户规模作为考量市场支配地位的关键因素

社区化的发展趋势和网络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了企业利用用户锁定策略可以快速的占据市场。用户规模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发展潜力的标志性因素,也是一个产品是否成功的绝对性标准。于是应该在结合传统的市场份额判定标准基础上,通过分析用户规模来判定企业市场支配地位。

(二)完善反垄断法规制方法与执法制度,形成更大威慑力

1.在规制方式上侧重结构规制

“在没有反垄断法规制的条件下,垄断结构存在垄断行为的必然性”,互联网垄断的特殊性要求反垄断法在此领域注重结构规制。基于网络外部性和用户锁定策略形成的垄断使得技术创新受到了阻碍,垄断状态的存在便使得中小企业进入相关市场障碍重重。而我国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盲目的扶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这种垄断的不合理性。于是在互联网行业侧重结构规制则更能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现状。

2.在责任制度中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

一个规划合理的威慑体系将把违法的机率降低到一个很低的水平,而且,像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作为副产品,这样一个体系将会保证充分的补偿,除非补偿的执行成本高得无法承受。但反垄断法并不能有效地规制互联网垄断,甚至其惩罚方式也并不能实现反垄断社会公共利益的诉求。而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引进或许可以有效弥补我国反垄断法威慑不足和受害者权益的弥补。美国《克莱顿法》、《谢尔曼法》等都规定了惩罚性赔偿。这样的规定有效地威慑了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同时也为反垄断法的私人执行机制创造了极大的便利条件。这一制度的引进,“至少为民众在反垄断法中扮演监督者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法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