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药产业论文十篇医药产业论文十篇

医药产业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16:24

医药产业论文篇1

药学教育主要是为医药产业输送人才,因此理论上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起到决定性作用。第一,医药产业的规模决定了药学教育的规模。各类药学人才是药学教育输出的产品,而医药产业就是药学教育最大的客户,决定着对于药学教育产品的需求数量[2]。根据市场供需理论,如果医药产业的需求大于药学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就会吸引更多的高校开设药学教育,使药学教育规模不断增加。反之,则会导致教育过度,造成药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和教育成本的浪费。第二,医药产业的技术结构决定了药学教育的层次结构。医药产业各个环节、各个子产业的职能不同、任务不同、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决定了药学教育设置不同层次的院校以及不同的学科专业和招生等级。新药研发环节需要高层次研究型人才,药品生产环节需要工程型、技术型人才,药品销售环节需要技能型人才;各产业市场份额的不同影响高校各专业的设置,决定了不同专业人才的输送数量。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要求决定着高校学科结构的数量和质量结构,新药研发、化学药、中药以及生物药品的生产、临床药学服务等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各不相同,影响了各高校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培养模式的选择。第三,医药产业的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方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是医药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生产环节所需人才在数量上会适当减少,但水平层次要求则会越来越高;随着新药研发战略由“仿制型”逐渐向“创制型”转变,需要更多的人才从事新药创制研发工作;医药产业在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技能丰富了药学教育的知识体系;随着人们对于合理用药意识的增强,临床药学服务的全面开展势在必行,药学服务型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二、药学教育为医药产业提供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虽然药学教育受制于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但同时药学教育又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所需人力资源,这是由药学教育的教学功能实现的。人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生产要素,而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医药产业,对于人才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从新药研发到工业化生产,从药品流通到患者用药,实现药品预防、诊断、治疗的作用,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的药学人才。第二,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知识与技能,这是由药学教育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的。药学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而且它还通过各种科研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各类知识、技术和产品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在我国,高等学校是新药研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把药学教育的发展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但要提供人才支持,而且要贡献科学知识与技能。第三,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是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药学教育数量上的不足会导致医药产业的人力资源供给不足,教育结构上的不合理会导致医药产业局部的人力资源供给出现问题。某个环节可能出现人才供给失衡现象而无法有效地推动医药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策略

1.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是保证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药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对医药产业结构和药学教育关系进行分析之后,本文对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目前我国新药研发水平不高,使得医药产业没有能力消化大量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结合产业现状和教育成本,应当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第二,大力发展药学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医药产业市场也存在着“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两种格局,而打破这种局面,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就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采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因此,药学教育应以实践技能教育为重点,以实际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为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质量控制、临床药学服务等环节培养大批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第三,严格控制中药学类专业的规模。目前,中药学类专业规模均超过化学制药类专业的规模。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的赶超,使得这种专业规模布局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不能适应。对药学服务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也迫使药学教育向临床药学专业方向侧重。

2.开设新专业。医药产业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向相关领域扩张,必将需要新的专业来与之相适应。药学教育可以在现有学科基础上根据医药产业结构的发展和调整开设相关专业。高等药学院校可以根据产品关联、技术关联和服务关联三条思路来开设新专业。与药学专业产品关联的专业有化学、生物科学、医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与药学专业技术关联的专业有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化妆品学等;与药学专业服务关联的专业有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信息学、法学等。如民族药学专业可整理和研发我国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化工药学专业可将药学专业技术用于化妆品行业和化工行业;农药学专业可将农业和生命科学有机融合;信息药学专业可将信息化技术用于药学服务的发展。上述专业都是药学相关专业,可培养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支撑。

3.做好药学专业认证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专业认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证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能够相互适应。依靠药学行业协会(学会)或组成权威的中介机构,加强对药学专业认证评估力度,定期公布专业评估结果,真正实行专业设置的优胜劣汰,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社会力量参与专业认证能够及时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执业资格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他信息直接反馈给学校,使学校及时关心了解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因此,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在高校的支持和配合下,建立以药学行业协会为主体的独立药学专业认证机构是进一步完善我国药学认证体系的首要任务[3]。

医药产业论文篇2

关键词:医药产业经济学;医药贸易专业;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238-02

为适应社会对医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很多中医药院校开设了医药经济贸易、医药营销、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是由医学、药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学科的交叉形成的新兴专业。教学实践、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表明,在这类专业中开设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是必要的。该课程立足于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针对医药院校的医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

一、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介于企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产业”,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产业自身、产业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布局规律等的科学。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将成熟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用于分析医药行业,以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中观产业层面剖析医药经济的性质和运营状况,运用产业分析的基本框架揭示医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医药领域的宏微观决策提供支撑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2.医药产业经济学体现了有关学科交叉的特性。医药产业经济学是由产业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药事法规等多种学科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而不是几门学科简单拼凑。它从相关学科交叉点出发,展开医学、药学、经济学等多角度探讨,建立完整体系的学科。医药产业经济学一方面作为产业经济学的分支,要应用其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同时医药产业本身是一个特殊产业,又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特别是结合医药产业实际,注重产业经济理论的运用。如对医药产业经济总体运行状态、医药产业内部结构协调与发展、医药产业内各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行为等问题的分析都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

二、医药产业经济学在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当今医药行业不仅需要专才,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即既要掌握医药专业知识,熟悉医药市场,具备医药的学术背景;又要兼具经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能够将经济管理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医药产业中的人才。目前,这种综合素质的医药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也正是由于相关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不够完善,使得现有的医药产业经济研究水平整体不高,研究体系也不够健全。因此,客观上要求建设一个具备完整且综合知识体系的独立的学科专业,医药贸易类专业作为交叉型学科专业,较好地适应了这种需求。

在现有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经济学类基础课程一般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类基础课程大多开设了医药学综合、药理学、药剂学等;专业课程有医药国际贸易学(偏宏观)、医药商品学(偏微观)、医药市场营销学和医药营销实务(偏微观)、医药企业管理学等。医药产业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是该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的开设使该类专业培养计划更加合理,课程体系联系更加紧密,知识结构更趋完善,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能很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计划中宏观与微观经济理论知识之间的沟通问题。也融合了经济管理类知识与医药专业知识。如医药产业的分类与介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整体概览;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理论对医药国际贸易和医药商品学的学习都提供了很好基础。

2.有助于提高医药贸易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有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医药产业经济学的作用不仅在于成为两类知识的纽带,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管理知识去理解、分析和解决医药行业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侧重于从总体上把握医药市场,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医药产业各环节的分析中。如运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可以进行医药竞争者分析,解释医药市场中的“过度营销”现象;企业行为理论不仅对医药市场营销学中4p策略的学有裨益的,也可以分析医药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技术创新行为等许多实际问题;产业政策的学习和相关案例分析则有助于理解医药政策法规,并有助于学生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相关政策的能力。

三、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探讨

医药产业经济学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该课程的内容设置特点,课程设置既要实现医药学与经济管理两类知识的沟通,又要注重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提高;既要考虑到它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又要体现医药产业的特点。

1.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与知识结构。该课程的前期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和药事法规等。内容上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贯穿其中,以医药行业的分类为起点,研究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产业组织等基本问题,揭示医药产业经济的特征和规律。就内容设置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以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概述。第二部分为医药产业的结构与关联。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通过医药产业的分类、医药产业结构和医药产业关联的学习,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医药产业的概貌,掌握医药产业链各环节,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理解医药产业结构演变及其规律,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第三部分为医药产业组织。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本课程核心部分。通过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和思维模式分析医药产业中出现的大量经济现象。特别是熟练运用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理论。并将医药企业的研发和技术进步等内容纳入到企业行为章节中。第四部分为医药产业的布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目前医药产业的区域发展状况,能够运用空间聚集理论分析医药产业中的一些问题,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高新园区的建设等。第五部分为产业政策及其运用。介绍产业规制理论,分析中国现行医药产业政策,提高学生运用政策的能力。

2.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由于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注重原理方法的讲解,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理论、方法的讲解与其运用相结合,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课后查资料和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相结合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中,就要求学生完成关于中国医药市场结构分析的课后论文,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市场结构度量的相关方法。如针对中国出台的新医改政策,就要求同学们先查找资料后,在课堂上就该政策实施后对医药行业的生产和流通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展开讨论。

四、小结

医药产业经济学科是交叉学科,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加之中国医药产业处于不断发展变革中,因此开展该学科的研究以及学科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高等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医药产业经济学科在医药贸易学科中的地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肯定有很多不足,旨在共同推动这门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曹 燕.吴世玉.姜卫.关于医药经济学研究的若干思考[J].药学进展2004,(10):471-474.

医药产业论文篇3

[关键词]中医药;健康产业;中医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4)04(a)-0075-04

CommentoftheinfluencetoChinesemedicineeducationproducedbyChinesemedicalhealthindustrydevelopment

tianZhenyuanwenXiang

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Jiangsuprovince,nanjing210023,China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Chinesemedicalhealthindustryisahottopicincurrentsociety.therapiddevelopmentofChinesemedicalhealthindustrysuppliesabroaddevelopingroomfortheChinesemedicineeducation.atthesametime,thedevelopmentadvanceshigherdemandsfortheChinesemedicineeducation.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Chinesemedicalhealthindustry,theuniversitiesofChinesemedicineshouldnotonlyinherittheessenc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innovatethetheoryofhearth,butalsostrengthen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developnewhealthproductsandtreatmentmethods.inaddition,theyshouldadjustspecialtystructureofChinesemedicineandcultivatetalentsofChinesemedicalhealthindustry.

[Keywords]Chinesemedicine;Healthindustry;Chinesemedicineeducation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持续水平提高,时展的需求使人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健康理念和健康状况。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环境适应、寿、德、智、美、乐等因素”所构成的21世纪新型大健康理念己成为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目标。我国70岁以上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加大,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使中国渐渐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日益明显。于此同时,不断增大的亚健康人群也使公众对健康提出新的要求。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国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产业作为健康产业的主要分支,势必会推进健康产业发展。同时,意见中提及:要重点培养一些医疗器材、中医药品等健康服务业周边支撑产业,创造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对中医药而言,这是机遇更是挑战。

1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给中医药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1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1.1.1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现状我国健康产业在近几年间发展十分迅速,健康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市场的占有量也在不断扩大,健康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新兴动力。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不断增强,基于我国巨大人口数量形成的市场需求促进了健康产业的飞速发展,不论是在产业规模方面还是在总容量方面都在持续增大。现在,我国的健康产业已经由最初的松散型结构逐步发展形成包含健康服务、健康管理和一站式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健康产业链[1]。中医药健康产业是我国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重要的民族产业和国家战略产业之一。1996年我国启动“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医药产业飞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大中医药”产业。2010年以前,我国中医药及相关产业市场规模总计已超7000亿元,其中中药工业2000亿、中药农业590亿、中药商业800亿、中药保健品800亿、中药食品1500亿、中药化妆品330亿、中药农兽药5亿、中药加工和检测仪器及设备200亿,按年增长8%计算,2015年我国“大中药”产业总产值预计可达1万亿元[2]。

1.1.2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趋势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保健产业、健康产业在发达国家一般都占到GDp的15%左右,而在我国仅占4%~5%,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自20世纪末期开始,欧美发达国家居民对自然健康食品的需求逐渐超过了保健产品。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快速发展,全国13亿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之后开始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问题。简而言之,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健康产业成为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朝阳产业[3]。中医药健康产业属于健康产业的一个主要分支,健康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中医药健康产业快速成长。当前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特性:

一是全程性。中医药健康产业已经涉及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医药健康产业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大健康产业链,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产品需求。从第一产业的药物栽培、有机农作物种植,第二产业的保健产品制造、新型健康保健器械的研发,到第三产业的健康管理、健康服务和咨询集团的兴起,都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全程性发展趋势。

二是整体性。早期由于受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控制,原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就是“不生病”,认为不生病就是健康,只有生病了才会就医。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有所改变,大家对健康的理解除了生理上不生病以外,还要加上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诊疗模式也由原来单纯满足疾病治疗需要向满足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多种需要方向发展。

三是多维性。当前蓬勃发展的中医药健康产品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产品需求的增长,中医药健康产业在保健品、保健器材和保健方式如美容等多个方面同时飞速的发展,其中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和保健服务业的产值已达到6600亿。

1.2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相关人才支撑

1.2.1健康科技研发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永远是走在产品创新前面的,所以中医药健康产业的持续稳步发展离不开科技研发人才。例如健康预防技术的研究人才、新药的开发人才、健康安全技术的研究人才、全民健身技术的研究人才等。

1.2.2健康产品生产管理人才在中医药健康产业链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基础,是中医药健康产业稳定发展的保证,人们对健康保健产品需求日益增多,就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来进行药物栽培、农作物种植和保健产品生产等健康产品生产管理人才。

1.2.3健康咨询管理人才健康咨询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第一批健康管理公司在2000年成立;第一家网上健康管理公司2004年成立;2005年9月,深圳成立了第一家健康管理中心;10月,健康管理师正式为新职业;2007年7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自此,健康管理成为我国居民健康服务体系中的一个独立产业[1]。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依然稀缺具有现代健康管理经验和理念的人才,而国内高校还无法培育出与健康产业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健康管理人才[4]。

1.2.4健康服务人才(养老服务业人才)健康服务人才,特别养老服务业人才是中医药健康产业所需人才的重要一项。有学者研究表明京津地区密集而数量较大的健康服务消费群体需河北培养大量的健康服务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全程服务,增加了健康产业人力资源的需求,有卫生背景的人通过健康相关的职业培训能够快速上岗[5]。

一方面,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另一方面,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高等中医药教育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医药教育学科特色不突出,中医药人才相对缺乏,大师级专家越来越少,健康科技研发人才和健康管理人才极其缺乏,致使中医药健康产业竞争能力不强。可见中医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对中医药人才的要求有还有一定的差距。

2中医教育支撑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近几年来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而中医药教育在中医药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应处于引领地位,中医药健康产业人才需求也需要中医教育的支撑,中医药教育在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前推后引”的角色,是中医药健康产业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给中医药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与中医药健康产业的飞速发展不匹配,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当下摆在高等中医药院校面前的重要问题。

2.1中医药院校学科专业设置与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脱节

中医药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还停留在几年前的情况,远远跟不上健康产业的发展速度,中医药健康产业需要的学科类别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并没有开设,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无法与社会需要相同步,健康产业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人才学校无法提供。教育的滞后性也使得大部分学生毕业上岗后还要重新学习,大大降低了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延缓了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速度。

2.2中医药院校科技创新能力难以支持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我国目前中医人才的现状是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淡薄,创新思维学习不够,实践能力不强等。高等中医药教育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多老师讲课形式单调,缺乏师生互动,加之中医本身理论知识就比较枯燥,学业任务又较重,学生听课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以通过考试为目标来死记硬背。中医过高的学科壁垒使中医学专业学生知识面难以和其他学科相互交融,导致了中医药学生思维呆板、缺乏创新。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兴起,欲在健康产业科研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的大学院校越来越多,但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很少有高校能在中医药健康产业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具有理论、临床、教学三方面能力的教师很少,在青年教师中就更少。现在的医学教育者很少有同时从事科研、临创和教学的,这就导致中医药健康产业所需要的高新科技产品很难被研发出来,或者研究成果和产业需求的切合度不高,再者就是研发的东西很难转化成产业需求的成果。

2.3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评价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标准,也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中医药院校教育规模的扩大,“一刀切”的教学方法难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基础,提出不同的正面的学习期待,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定势,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其处于被动和消极的地位,逐步丧失探索和钻研的兴趣,因材施教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法落到实处。中医药健康产业这种新兴的产业对实践能力要求很强。而中医教育又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过程,中医药的发展建立在大量的临床实践基础上,而院校所进行的基础理论教育、专业理论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人为地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6]。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中医药人才,另一方面,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但是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完善致使产业需要的中医药人才相对不足,中医大师越来越少,中医药健康产业的科技研发领军人物及战略管理人才极其缺乏,致使中医药产业竞争能力不强,中医药服务水平不高,不能充分满足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需要[7]。

3中医药健康产业背景下中医药教育发展的思考

中医药教育与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有着特殊的关系。新世纪带来新的思维理念,也使中医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应清醒地、现实地、用新的理念思维审视中医药教育,加快中医院校改革与发展步伐。

3.1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创新健康理论

中医教育水平要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主要是在继承和发扬两个方面,中医药是传统文化,首先要很好地继承,然后才能谈发展,以往我们的教育、人才培养过于强调现代化,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经典的学习和继承,许多名老中医已经站出来对此做了严历的批评。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精髓的基础上,创新健康理论。中医的精髓部分要讲深、讲透、讲广,使学生深入理解而触类旁通,可适当借鉴效仿,让刚步入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早早接触到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领略他们的医德医风,学习他们的技艺,将有助于坚定学生的信心[8]。然而,单纯师承模式因导师知识结构、阅历、性格、临床技能和擅长的不同,过于强调一师之技、一家之言,难以做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往往使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受到局限,对发展现代中医学术不利,也难以大量培养适应中医药健康产业需求的中医药人才[9-10]。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宽厚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强调中医药传统教育与创新理论教育并重,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新型健康理论进行理性思考、解析和发掘,如中医药健康产业中比较热门的中医推拿、按摩、经络通畅等方面,探索一条既遵循中医药教育规律又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中医药学与新型健康理论融合的教育之路。没有中医精髓的传承,中医教育就有可能误入歧途。

3.2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研发新品型健康产品和诊疗方法

中医药科技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前者主要是科技创新的思维理论的构建,而后者则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在实际应用中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应表现在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个方面。中医药教育要加强中医药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新健康理论体制和机制;创新健康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中医药健康产业平台建设;研究新品型健康产品和诊疗方法,创新产业项目和成果;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等。科技创新的重点在高校,高校在其中要发挥领导作用:首先,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而且要打破常规,组建适应课题需求的科研团队,突破界限,构建科技资源有效利用新模式;另外,鼓励多学科交叉,解决中医药的重大科技问题及难题;同时,转变观念,不断创新中医药健康产业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

3.3调整中医药学科专业,培养中医药健康人才

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而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中医药健康产业人才更是重中之重。在本科教育应注重夯实基础,而研究生教育则要在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首先,应将中医药学的师承教育和现代院校教育有机结合,调整中医药学科专业来更好地适应健康产业发展的要求。如开设仲景学术传承班、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拓展学习第二课堂、建立模拟实习医院、组建教学研究机构、实行多向联合培养、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开展实证对比研究等措施等[5]。其次,在中医药健康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注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与合理的知识结构、时刻准备创新的意识、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灵活的创新思维、有计划的创新学习和努力的创新实践等基本素质的21世纪新型高等中医药健康人才。另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应以提高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信息等优势资源,在中医药健康产业战略发展方面向政府和中药企业提出合理的建议[11]。

[参考文献]

[1]宫洁丽,王志红,翟俊霞,等.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河北医药,2011,33(14):2210-2212.

[2]张伯礼.扶持和促进大中药产业健康发展[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0,(5):8-9.

[3]王恒文.健康产业是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2,25(5):39-40.

[4]刘冬梅,张健,李净海.天津市滨海新区健康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2,(12):1041-1043.

[5]翟俊霞.河北省健康产业进入京津市场的构想与切入点[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4):179-180.

[6]郑玉玲,詹向红,呼海涛,等.中医传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医教育,2013,32(1):8-10.

[7]张丽青,司建平.河南省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战略意义[J].中医学报,2011,26(11):1306-1308.

[8]张莎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教育的现实意义[J].中医药文化,2012,7(4):54-56.

[9]汤朝晖,高永翔,张新渝,等.关于中医新型师承教育模式的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S1):1-3.

[10]孙玲.探析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6):74-75.

医药产业论文篇4

【关键词】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ontheprotectionof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LiUYongqing,Liaoning110163,China

【abstract】withthe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systemestablishedandimprovinginChina,peoplegraduallyrealizedtheimportanceandurgencyoftheintellectualpropertyprotec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owweanalyzditscurrentstatusandimpactfactors,andproposedthestrategyofstrengthingtheintellectualpropertyprotection,topromotetheinternationalizationdevelopmentof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dustry.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protection;Strategy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最具民族特色和技术优势的专业[1]。我国被誉为“中药大国”,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但我国离“中药强国”还很远,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我国给予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不够是一个重要因素[2]。

1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医药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并获得高额利润的情况下提出的。加强对传统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无论在经济上还是传统文化意义上都极具必要性。

1.1传统医药在世界范围地位的提升由于西药的局限性和西药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许多发达国家将一些疑难病、慢性病、老年性疾病的治疗手段开始转向传统疗法,特别是中医药。不论是西方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还是东方的泰国、新加坡,都广布中医诊所,针灸、草药疗法已成为不少民众就医的选择。澳大利亚甚至立法《中医注册法》,新加坡成立了中医药专门委员会等机构,泰国政府正式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3],这些都标志着中医药地位的提升。

1.2“洋中药”对国内市场的冲击近年来人们的医疗健康观念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尚“回归自然”,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在全球掀起热潮,一度使中医药市场升温。据统计[4],国际中药市场年销售额达160亿美元,其中,日本产品占80%,韩国占10%,而作为中药老家的中国仅占5%左右。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的“洋中药”超过1亿美元。不能说这不是中国中医药的尴尬。加入wto以后中国市场日益开放,如果不积极应对,“土中药”将很难抵御“洋中药”的冲击,中国在中药市场上的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中国中医药也很难走向世界。

1.3刺激企业研发新药的的主动性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若不对知识产权加以保护,耗费大量成本研制出来的新药,会被他人任意仿制。发明人非但得不到任何回报,而且当成本难以收回时,其研发积极性将会严重受挫。专利制度可以赋予新药研发者在一定时间内的独占市场的权利,使其凭借此种合法的垄断地位可获丰厚回报,从而促使其继续投入到新的研发活动之中[5]。可以说知识产权保护对新药研发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4文化多样性的维系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西太平洋地区的中国传统医学和东南亚地区的印度草医学是世界传统医学的主要代表。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从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开始,逐渐形成了包括中医药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养生文化等在内的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模式的中医药学成为世界上惟一拥有5000年连续历史、独立于西医的医学[6]。但由于对西医“现代性”、“科学性”的迷思以及诸多原因,中医药相对于西医药全面萎缩,已经面临生存危机。在这种情势下,从知识产权方面保护中药更显示了其必要性。

2目前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我国已经先后出台了许多知识产权法律及配套法规,目前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主要采用以下方式进行:专利保护、中药品种保护、商标保护、商业秘密保护、著作权保护等。但是应该看到现在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政策尚不完善[7],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还存在许多问题。

2.1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从研发角度看,我国70%~80%的中药科技人员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他们大多数只管完成课题研究和论文,通过成果鉴定便大功告成,至于科研成果的保护、转化、商品化却考虑甚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8]。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成果轻保护的现象。

从生产角度看,一些中药生产企业对于知识产业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短视现象[9]:有些企业认为市场营销活动比专利和商标重要,宁愿花巨额资金进行产品的市场推广,却不愿投资科研和知识产权保护;还有个别企业为了吸引外资,竟然不惜将中药处方交给外商,以技术换资本。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必然使我国中药生产在国际上处于更加不利的竞争地位。

2.2针对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制不健全《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规未对中药产业做出详尽细致的规定。中药产品多为复方,而《专利法》目前只能保护中药配方和配方的剂量,对配方的用途、加减则未能有效保护,这对中药复方的专利保护是不利的[10]。又如《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属于一种行政法规的保护,存在着自身的不足:中药品种保护所保护的仅仅是中药品种,对于同一种中药品种,企业所享有的中药品种保护权不具有排他权,专利保护的效力要优越于中药品种保护[7]。

在我国中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不完善的情况下,还存在着行政法规与法律相冲突的问题[11]。《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作为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规定的中药品种的保护期与国家法律《专利法》的规定不一致,使得不享有专利权的中药品种享有了甚至超过了专利的权利。

2.3缺乏精通中医药及知识产权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人是保护中药知识产权的最根本因素[12]。知识产权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专业人员相对较少,而中药知识产权由于涉及行业领域的特殊性,既精通中医药知识又精通知识产权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由于待遇、发展空间等诸多原因,这部分为数不多的复合型人才也面临着流失的危险。

3中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

3.1强化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针对中药行业所面临的现代化、国际化的大趋势,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采取得力措施,提高全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在开拓、占领国内外市场、保护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中起到积极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迫切性的宣传和有关知识的普及,把“知识产权”提高到除人力物力财力外的“第四经营资源”的高度[12]。使中药产业部门和企业科研机构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工作对中药行业继续发展、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性,从企事业单位科学研究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上重视和看待中药的知识产权问题[13]。

3.2完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是市场行为最主要、最有效、最权威的调节器。有效保护中药知识产权必须形成完备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以中药理论为指导完善我国中药知识产权立法,加强执法和司法,有效规范中药市场,维护中药知识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尽快制定法律层面中医药专门法,统一中医药主管体制[14],使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步入正轨。

3.3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加强人才管理,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数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人才流动的控制。人才流动是造成中药企业知识产权流失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15]。要控制人才流动就要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发明人、设计人在知识产权授权或实施后的奖励及报酬,切实兑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奖酬纠纷和知识产权的流失。

参考文献

[1]唐蕾,胡俊勇,陈孝,等.论传统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实用医药,2007,2(34):3739.

[2]雍海英.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探讨.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5):100102.

[3]蔡仲德,雷燕.建立中医药“专有权”法律保护制度的探讨.中国药房,2005,16(14):10461048.

[4]佘超龙.“洋中药”抢了“土中药”市场.科技日报,2005.

[5]张妍,刘亚军.论我国中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郑守甘.文化认同与中医药的发展.第五届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1:7071.

[7]陈凤霞.试析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与对策.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9(2):47.

[8]李昔贵,田保华.试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卫生产业,2007,01:9395.

[9]郭冬梅.关于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中国现代中药,2006,8(9):3637.

[10]虞坚尔,王美静.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医药管理,2005,13(5).

[11]万仁甫,严桂平,徐伟亚.构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探讨.中医教育,2006,25(1):1721.

[12]蔡伟.对当前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几点思考.中国药事,2005,19(8):485487.

[13]陈兆奎,申俊龙.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国医药导报,2006,3(31):9698.

医药产业论文篇5

关键词:彝族医药;传承模式;现代变迁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1-0081-03

彝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药物资源极为丰富的凉山、金沙江、乌蒙山、哀牢山和无量山一带,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彝族医药。彝族医药是根据彝族先民所创制的先天八卦太阳周天历法测度日月运行规律,结合气候时节推算生物的首萌长遍退藏,在此基础上形成以阴阳疗疾理论为核心的医学理论体系,保留着中华上古医药理论的源头,对中国传统医药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价值[1]。然而,这个几千年来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至今的医药文化遗产,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正面临现代化的转型与重塑。

1彝族医药传承模式的现代变迁

1.1以族内传承为主的传统传承模式正在弱化彝族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在历史上虽历经兵燹,依然是西南地区长期以来主要的卫生资源,名医辈出,名方名药享誉国内外。然而受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口传身授为主的族内传承方式一直以来是我国彝族地区人民传承医药知识的主要方式。曲焕章的“万应百宝丹”、侯怀仁的“黑药”和王子荣的“无敌药膏”都是在家族传承的基础上,在彝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地乡土医用药经验,遴选验证,不断改进用药配伍,提升临床疗效,从而创制成功的彝药品种,是云南历史上的三大名药。与此同时,有些彝族乡土医以师承方式培养后继人才。“元江县洼侄区罗侄村李仕甲,精于内、外、妇、儿诸科。民国二十九年,招收本村李长生和白村的李开文、白佑三等人为徒,传授彝医技术,一代一代的延续[2]。云南彝医名老专家王正坤师从玉溪峨山彝医董怀兴,将师传口授的知识系统整理,收录入《彝医揽要》一书。张之道先生四处拜访彝族名医,收集各种彝药的用药经验并加以实践,培养了大批门人弟子,使彝医药代代相传。

然而,彝族传统医药在现代传承中面临诸多问题。①彝族医药文化传统传承模式比较封闭,往往限制在本支系、本地区、本家族内部,没有交流、不利于发展。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彝族社会内部形成了较多支系,分为六大方言区,文字复杂各具特点。彝族医药文化同彝族社会的发展一样,因地域不同而呈现一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3]。传统传承方法强调记忆与体验,文字记录较少,“秘而不宣”、“传内不传外”等的封建思想又使得宝贵的家族用药经验、治疗技术由于没有“适合”的继承人而失传。②现代医疗体系林立,对彝族医药文化形成强大冲击。省级甲等医院、县级乙等医院、乡镇卫生院及各种诊所使本就被贴上“科学性”标签的西医触手可得。随着国家“新农合”的进一步推进,老百姓到正规医院、卫生院所(室)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报销,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许多人不再找民族医生就诊[4]。③彝族乡土医面临非法行医的身份困境。目前的执业医师认定考试要求考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是与彝族医药文化完全不同的现代西方医学知识,以至于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彝族乡土医被阻隔在认证考试之外,更加无法进入国家医疗体系中行医。虽然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管理文件,对经多年实践“确有一技之长”的中医药、民族医药人员进行集中考核认定与规范管理,解决其合法执业资格问题,但彝族乡土医合法行医问题仍得不到解决。④彝族年轻人宁愿选择进入城市打拼,也不愿承习传统医技医术。当一名彝族乡土医由于认知度仅限于当地群众,对外界没有任何宣传,本就收入微薄,有时还需对生活艰难的同乡贴钱治病救人,这样的营生方式,不再为现代年轻人所向往。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着的城市化进程,以极大的引力吸引着彝族年轻人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的外来人口。彝族医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自我更新的速度远远滞后于现代社会变迁和转型的速度,以族内传承为主的传统传承方式处于不断弱化状态。

宝贵的彝族医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就会由于后继乏人、保管不善等诸多原因而流失,其速度之快,始料不及。目前,彝医诊疗方法的掌握者大多年事已高,且普遍没有继承者,潜在传承人数量极少[5]。医术、秘方、经验、思想正在因长者的离世而失传。云南省个旧市保和镇李仲芳毕摩收藏有一部《彝药书》,具有较高的医药研究和实用价值,但他去世时被作为随葬品烧毁[6]。

1.2现代传承模式的重塑得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在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使中华大地发生了从物质生产到观念文化的重大改变,这也涉及到广大少得褡迳缁幔即广大少数民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现代化进程中也获得了重塑和发展,并带来了整个社会生活的转型[7]。文化传承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生活的转型、变革必然带来文化传承的转型、变革。彝族社会生活在经历现代化转型的同时,彝族医药的传承模式也正经历着现代化的重塑。

建国初期,在当地各级人民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彝族医药得到抢救性保护与传承。云南省楚雄州从20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对彝族医药资源进行三次大规模调查,分别始于1970年、1978年和1984年。其中,1978年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为更好地发掘和继承彝族医药遗产,组织了一百余人的专业队伍,在州内广泛开展彝族医药普查工作,除发掘出彝文医药书籍28本外,还系统整理鉴定彝药标本1013种,出版我国解放以来的第一部彝药专书《彝药志》。该书既有彝药名也有汉药名,以笔画为序,共收录103味药物[8]。1984年5月,四川省卫生厅、凉山彝族自治州科学委员会组织召开彝医动物药的科学鉴定会,来自天津、内蒙、湖南、云南、四川等地的医药专家、教授和有关方面的科技人员,一致肯定彝医动物药的用药经验及其新药发展的价值,论证了其科研依据。此次鉴定会对我国现代彝族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云南省玉溪地区药检所、峨山彝族自治县药检所经过两年多的调查、采集、鉴定,精心筛选彝族药物23种,共同编写出版《峨山彝族药》,介绍当地人民喜用的彝族药。近年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当地省卫生计生委等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下,彝族医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进一步推进。2016年4月云南省卫生计生委组织召开彝医药古籍文献及名老专家学术经验整理研究启动会,提出举全省之力完善彝医药理论体系,推进彝医药学科体系建设,为临床、科研、教学、产业等方面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创新源泉。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医药,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彝族医药的现代化传承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1951年12月1日实施的《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中就明确指出:“对于用草药土方治病之民族医,应尽量团结与提高。”1997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各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要努力发掘、整理、总结、提高,充分发挥其保护各民族人民健康的作用。”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支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等指导性规划,对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具体部署,为民族医药的发展规划了蓝图。正是在当地政府政策上保护、资金上支持的大背景下,我国相关研究人员在彝族医药传承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王正坤与弟子共同完成彝族医药领域最系统的研究成果《彝族传统医药知识体系挖掘整理与传承研究》,该成果否定了“彝族医药理论体系不完善”的错误观点,梳理了彝族传统医药知识体系,揭示了彝族传统医药理论的学术内涵,获首届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民族医药传承贡献一等奖,是彝医药领域唯一的一等奖;罗艳秋、徐士奎等我国第一批彝族医药学博士,作为彝医名老专家张之道和王正坤学术思想的整理者和继承者,经云南省卫计委批准,开展了首批彝医名老专家学术思想的整理研究工作;并获得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分别从文献典籍、文化遗产、发展历史三个方面对彝族传统医药开展系统研究。

当前彝族医药传承工作取得不菲成绩,这与各级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密不可分,但民众基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保护与传承机制尚未得到有效建立。

1.3专业化与多元化为特点的现代传承模式初步形成在现代化变迁中,彝族医药正经历着从以族内传承为主的传统传承模式向以专业化与多元化传承为特点的现代传承模式转变。中国现代化进程正在推动着彝族医药走出族内,为族内外的有识之士研究、运用、开发和创新,经历着以专业化与多元化为特点的现代传承模式的重塑。

现代社会的专业化分工在彝族医药文化的传承模式中得到体现,涉及彝药企业、医疗单位、研究院所、学校教育、药材种植等多个行业。自1914年彝族乡土医曲焕章研制出云南白药并产业化以来,云南民族医药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的传承方式得以逐步展开[9]。目前,云南省已经形成部分重要的彝药生产企业集群,彝族医药企业林立,不同规模、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是彝族医药产业发展较快的省份[10]。楚雄州中医医院于1983年成立彝族医药科(民医科)及制剂室,后经云南省卫生厅批准,于2003年组建为云南省彝医医院[11]。全国目前有3家彝族医药研究所,四川西昌彝医药研究所下设有彝医门诊部。西南民族大学2014年招收第一批中药学(彝药学)专业本科生,实现彝族医药现代教育传承零的突破。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西昌彝医药研究所及国内部分彝药企业开展彝族药材种植项目,对濒危彝药、重点彝药种植技术进行研究与推广。

彝族医药现代传承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但当前彝族医药总体却呈现出重药轻医、重应用开发轻理论研究的态势,存在以下不足:①现有彝医临床机构数量少,这与当前彝族人口数量、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不相匹配;②彝族医药基础理论有待阐释,理论体系尚需完善,尚未从源头理清彝医药的发展脉络,阐明其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贡献;③彝族医药现代教育结构有待完善,需开办彝族医学等相关专业教育;④彝医执业资格考试亟待开展,以提升彝族医药从业人员的数量与水平,提升彝族医药科研力量;⑤彝药企业数量多,但未形成良好的整体品牌效应,不如“藏医药”、“苗医药”的市场影响力好。以云南省彝药企业为例,虽以形成一些知名品牌,但大多处于低水平重复发展状态,彼此之间条块分割、重复生产、产业链条衔接功能薄弱[12]。总之,彝族医药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其传承模式正从传统向现代专业化、多元化转变。如何构建适应现代与未来发展的彝族医药传承体系是彝医药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2对彝族医药传承模式现代变迁的思考

彝族医药文化不仅是治病强身的技术,还是防病保健的知识;不仅是经济增长点,还是民族精神的再现,是整个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物质与精神财富。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彝族医药已经被列入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保护、传承、弘扬、发展好将彝族医药,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和新的魅力,是一项事关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课题。

2.1重点保护彝族医药的核心价值彝族医药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彝族先民在与自然灾害及疾病的斗争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保护身体健康和提高体质的经验,包括治疗疾病、预防疾病的实用知识,同时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生命观的认知,其核心价值就是医药知识及保健文化。实践证明,彝族医药不仅是地方性疾病的有效医疗保健手段,它还对目前现代医学的各种疑难杂症及高死亡疾病具有独特疗效,如不孕不育症、生殖器疾病、性病、皮肤病、骨、痛风、风湿、类风湿等疾病。彝族医药的现代化传承就是要发挥好其治病保健的功用,围绕治病救人这个核心价值深入研究、广泛拓展,使彝族医药在相关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与发展。这就要处理好保护传承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不能一味强调彝族医药的经济效益,更要注重传承研究。正确的做法是做好彝族医药文化事业的同时,形成彝族医药文化的经济效益。

2.2增强民众对彝族医药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彝族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于临床医疗实践,具有独特学术内涵,保留着中国传统医药上古时期的理论源头,是打开秦汉以前中华上古医药的重要窗口,其理论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不亚于中医药,对中医药具重要的补充和完善作用[13]。彝族医药文化在古天文历法的指导下,运用五生十成、十生五成、青线赤线、气浊、哎哺、宇宙八卦、天地五行、天干地支、六色、八方位年等古代哲学范畴,将生命与疾病放入时间与空间中探究,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把人作为“天人相应”的“人”进行观察。在强调“天人相应”这一整体观念的前提下,根据个人的五行元素、疾病成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用八卦分析疾病的外因,即时间、季节、气候、外部环境、八方位年;用五行分析疾病的内因,即根据病人的属相、年龄、发病时间、致病因素,分析人体五行的盛衰[14]。彝族医药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彝族人民的自觉、自信,还需要整个中华民族的自觉和自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承和弘扬好彝族医药文化,扩大彝医药的服务面和辐射面。当务之急要宣传、传播好彝族医药文化历史遗产和最新发展成果,在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形成对彝族医药文化的自觉、自信合力。整合各方力量,引入相关学科人才、方法传承彝族医药文化,把文化传播、人才培养与彝族医药文化传承、保护、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

2.3遵循彝族医药自身特点构建系统传承体系第一,统一思想,合力推进彝族医药文化事业。彝族医药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涉及临床、科研、教学、产业等各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医院、学校、研究院所、质监部门等相关单位,需站在推动国家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弘扬彝族医药文化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整合力量,打破小地方、小F体的利益格局,群策群力、合作协同,共同推进彝族医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第二,挖掘潜力,拓展彝医药服务机构。彝族医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产生、积累于彝族人民的生产实践、治疗用药经验,因而彝族医药的现代化传承也始终离不开医疗实践。针对现有彝医临床机构数量少的现实,云南省楚雄州将所有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所同时挂牌成立彝医医院(馆)。这一举措充分挖掘了当地彝族医药文化积淀,在有一定人才基础的当地医院通过培训拓展彝医医疗机构,不仅壮大了彝族医药队伍,而且挽回了彝族医药的群众基础,更有利于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传承与发展彝族医药。

第三,投入精力,加紧彝族医药学科体系建设。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注重彝族医药基础理论的梳理与阐释,使其条理清晰,为彝族医药学科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培养彝族医药学科学术带头人;②完善彝族医药现代教育体系,通过彝族药学、彝族医学等相关专业的设立,本、专科不同学历层次人才的培养,为彝族医药文化事业的现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层次后继人才;③开设彝医执业资格考试,为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化的准入门槛,也是彝族医药学科体系成熟的标志。

第四,精准定位,打造“彝医药”产业体系。发掘彝族医药的特色与优势,统筹运营,用“彝医药”这个大品牌统摄与培育彝族药产业,提升“彝医药”市场竞争力。加强彝药行业间的交流,在企业间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良好氛围,提升“彝医药”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艳秋,徐士奎.秉承中华上古医药理论的彝族传统医药[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3):67.

[2]罗艳秋,郑进.彝族医药历史源流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5):14.

[3]刘圆,阿子阿越.凉山彝族医药的调查报告[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1377-1378.

[4]王志红,向芯慰.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2,35(2):3.

[5]赵富伟,薛达元.中国民族医药传承危机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增刊):19.

[6]普学旺.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工作情况汇报[eB/oL].[2016-05-07].http:///item/7.aspx.

[7]刘宗碧.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当代变迁及其因应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8,28(3):161.

[8]陈桂芳.现代彝族医药研究综述[C].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首届研讨会论文汇编.1996:110.

[9]郭家骥.云南民族文化发展报告[J].贵州民族研究,2004,24(3):78-89.

[10]徐士奎,罗艳秋.云南省彝医药发展现状调研与对策研究报告[J].中国药事.2015,29(12):1293.

[11]许嘉鹏.楚雄州彝族医药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10):71.

[12]徐士奎,罗艳秋.云南省彝医药发展现状调研与对策研究报告[J].中国药事.2015,29(12):1297.

[13]罗艳秋,徐士奎.秉承中华上古医药理论的彝族传统医药[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3):67.

医药产业论文篇6

关键词:民族医药;营销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4;F42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2)8-0021-02

引言:当今,发展“绿色药业”、“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理念已成为人们消费的趋势,这为民族医药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民族医药已逐步从区域的和自然经济的状态走向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但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整体研究水平不高、大部分消费者不认同、民族医疗机构及企业规模小、缺乏高素质的科研及营销人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民族医药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是我国少数民族防病治病智慧的结晶,民族医药的发展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创新和构建新的营销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民族医药产业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民族医药的内涵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所讨论的民族医药指的是狭义概念,是指我国55个少数民族医药经验的总结,是各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医学创造和医学积累,它以各民族医药理论与医疗经验为基础,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民族医药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与传统医药。各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发展起来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传统医药中医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我国民族医药的形成和发展。

民族医药一般可按民族类别、学术形态、地理区域及医药属性进行分类。如按民族类别可分为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等;按学术形态分为第一类(理论与临床体系比较完整,拥有大量医学历史文献,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第二类(理论体系尚不完整,但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第三类(积累有医疗技术和经验,尤其在某些病种和疗法上具有优势和特色,但临床经验不够全面,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民间流传);按地理区域可分为西北民族医药、西南民族医药、北方民族医药、南方民族医药等;按医药属性可分为民族医和民族药。

二、民族医药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很快。2002年全国民族药品生产企业超过170家,年销售额约25亿元,其中以藏药和苗药发展较快。2006年,自治区17家通过Gmp认证的藏药生产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3亿元人民币,2007年约为10亿元人民币,每年的增长速度约为50%,利润和税金年平均增长速度达65%.2010年,苗药“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年销量已过亿,整个苗药产业年产值已超过60亿元人民币。

但是目前,我国民族医药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在民族医药研究方面大部分还处在发掘整理阶段,对已有的药物及临床医疗经验不能深入研究;在组织管理和法律法规方面,缺乏健全的民族医药管理体系及专门的国家层面法律法规来保障民族医药的快速健康发展;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及中、西医的渗透,民族医药的应用逐渐被消弱,少数民族地区利用民族医药防病治病的传统正在被改变,对民族医药的传承思想也不断淡化;加之,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珍稀民族药用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对民族医药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另外,我国民族医药还存在产业化发展程度低、规模小、营销能力弱等问题。如:2008年全国药企6524个,其中民族医药企业120个,只占1.84%;截止2011年12月,我国民族医疗机构有203所,涉及15个民族,远远少于我国保留并至今应用本民族传统医药防病治病的少数民族个数(约30个)。

三、民族医药营销模式的创新

面对当前我国民族医药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更好更快的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必须不断创新营销模式,构建以政府为主导、行业协会牵头、民族医疗机构及民族医药企业为主体、各民族广泛参与的新型模式。

1.政府主导,建立专门的民族医药管理机构;健全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执行力度,保障其有效的贯彻落实。

目前,我国民族医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管理,民族药则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传统医药的发展。应设立独立的民族医药管理机构,负责民族医药的全面管理,统筹产业发展。

医药产业论文篇7

关键词:学习;创新;振兴中华;中医药事业

一、关键词的概念

(一)学习:(1)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学习文化。学习先进经验。(2)效法:学习他的为人。

(二)创新:(1)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要有创新精神。(2)指创造性:新意:那是一座很有创新的建筑物。

(三)振兴中华:大力发展,使中华兴盛起来。

(四)中医药事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中医:是指中国固有的医学。用中国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中药是指中医所用的药物,以植物为多,但也包括动物和矿物。

本文所指的中医药事业,不但包括常见的汉族拥有的中医药事业,还包括少数民族的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是中国民众在长期的防病治病实践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具有“简、便、验、廉”的优势。

二、学习与创新的意义

(一)为什么要学习与创新中医药事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一次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开坛演讲中指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第一批为世界做出贡献的是汉语汉字,第二批能够深入到家庭,给人造福,让人信服,同时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精粹,了解中国人精神和灵魂的,唯有中医。

许嘉璐说,中医对世界的影响很大,美国政府已经宣布,把看中医纳入美国保险的范围。过去在西方中医被认为是伪科学,是被禁止的,现在中医的理论与实践被认为是科学的、神奇的,是西医的理论解释不了的。越来越多的西方政要有了疑难病症以后到中国来治疗。

许嘉璐以“中医振兴:历史的必然,世界的需求”为开讲题目,从哲学理念与文化发展的渊源上,分析了中西医差异的根源,阐述了中医蕴涵的深厚文化根基及其重要价值。

他说,中医药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它本身,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古老的文化。中医药文化的精髓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多源一体、包容、吸纳、整体性、动态论和辩证思维”等特点相吻合。中医药自古就不断吸收各个部落、部族、民族,国家的医学成果;儒、道、释并容;药、针、推拿、养生并举;与西医结合;中医学中的“望闻问切”及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作用与“君臣佐使”的关系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论”思想;“经脉学说”的循环往复和“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原理符合变动不息的自然规律;“六经辨证”、“理法方药”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辩证思维。而西方古老文化的特色是一切从宗教派生,一元化;由不可证明的前提出发,按照“理性”逻辑思维证明。

许嘉璐指出,中国医学应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中医的特点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紧密结合,是一个综合的科学,它不仅医疗人的身还医疗人的心;中医当自强,要珍惜固有的成果、固有的传统文化;同时可引进世界的技术和设备,为我所用,使中医如虎添翼;要树立新的世界观:中国中医药不仅仅肩负着中国13亿人口的健康,而且还肩负着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和生命。

新华网广州11月9日电(记者杨霞、毛一竹)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9日在广州表示,“医改”对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王国强在广州举行的“2009传统医药国际科技大会暨博览会”做了主旨报告。他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在理论上具有独特的生理观、病理观、疾病防治观,其本质特征是从整体、功能和运动变化的角度来把握生命的规律和疾病的演变。

据王国强介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立足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人均占有卫生资源比较少、卫生投入相对不足的国情,在大力发展西医药的同时,将中医药作为医药卫生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措施。

当前,中国已基本建立起遍布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县及县以上中医医院有3000多所,中医从业人员达50多万人。中药产业不断壮大,中医药服务走向世界步伐加快,已遍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对中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2008年中国中药出口已超过13亿美元。

他还表示,中国中医药发展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一些传统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传统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野生药用资源破坏严重等影响和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政府加快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

今年初,中国政府全面启动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对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并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措施。王国强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医改文件精神,大力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他提出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加强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发展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技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中药资源,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和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使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中医药是高科技

中医药发展有数千年甚至说自从有中国人类起就产生了中医药,中医药能在这个世界存在这么长时间就肯定了其具有独树一帜的科学性。为什么说中医药是高科技呢?许多人认为西医具有高科技性,而中医到目前为止很小看到有说其高科技性的说法及理论。其实很简单就可以证明其高科技的。(1)在世界上,中国是人口大国,为什么会成人口大国,证明其医药发达,中国医药在未引入西医时,只有中医。(2)世界上流行多次特大的瘟疫,西方国家的西药无法阻止其流行,唯有中华大地的中医药能阻止这些疫情的流行,并治好了受感染的人群。(3)许多奇难杂证的病只有中医才能医治。(4)现阶段外国许多药品的提练,是通过我国出口中草药原材料研制而成的。(5)中医药的高科技只能在学习与创新中不断提高和发展。

(三)中医专家及接班人后继缺乏人才

据我了解,在100个中医名家中,找不到一个其子女,继承其事业的人。这与过去传统的一代接一代相传,有相违背的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现象,这里应从体制,从经济方面找原因了。因此,从现在起必须加以重视,只有专业人才才能有可能学习与创新中医药事业。

三、如何才能振兴中医药事业

医药产业论文篇8

“未来新药研制应该来自于中国,经过十余年的探索经验,中药国际化的前途无限。”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闫希军在“两会”上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

外冷内热倒逼发展

日前,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蒋作君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大会上,建议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编制并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成立高规格的国家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研究解决中医药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和促进中医药发展政策措施的落实。

国家对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视,已经从战略层面、政策层面,推进到战略实施阶段。把以企业为主体的联盟,推到了中药国际化的第一线。

一股中医药的世界热正方兴未艾。不仅国内许多西医高层次专家在研究络病理论及其指导组方的创新专利中药,国外研究机构如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心脏病研究中心、英国卡迪夫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医学专家也加入专利中药的研究队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指出,“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健康观、疾病观和治疗理念越来越认同,更多国家开始关注和重视中医药的价值和作用,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资金等优势,开展中医药的研究开发,在科学研究、标准制定、产业发展、市场占有等方面都对我国形成了倒逼态势。”于文明说,“如果我们国家不去占领中医药研究和发展的‘制高点’,将来就会在国际社会中失去相应的发言权。”

中医药立法已经初现曙光。据记者了解,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中医药法列入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项目。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分析说,面对国际“倒逼”态势,我国现行涉及中医药的法律法规,未充分体现中医药发展规律和自身特点,未充分考虑中医药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非但不能保护反而制约了传承发展。

张伯礼代表强调说,民族医药已包括在大中医之中,“争议”放到学术层面去研讨。国务院相关立法研究部门要以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加快对《中医药法》审议,及早上报全国人大常委会,确保中医药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

文化认同影响推广

中医药国际化,立法是基础,标准化是关键,文化认同是根本。

中医药走向国际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中西两种文化碰撞的过程,是中医药与现代西医药融合的过程,是语言工具转换、技术方法转变、理念意识转变,最终达到标准统一的过程。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岭药业董事长吴以岭在今年“两会”上提出,目前中医药出现的“国外热国内冷”现象令人担忧,究其深层次的历史原因,还与“西风东渐”与“东风西渐”的文化之争有关。他举例说,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对中医药自身学科规律重视不足,形成了教学的不会看病、看病的不认识中药、研究药的不懂医的“三脱离”现象,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及治疗方药的脱节,导致中医学术缺乏突破性进展;科研方面,对复方中药科学性及原创价值认识不足,认为复方中药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说不清、科技含量低;在新药审批方面,禁止症候中药的审批,从制度上扼杀了像治疗肾虚症的六味地黄丸、脾虚症的补中益气丸等千古名方症候中药的产生。

中医药“说不清、道不明、听不懂”,极大影响了中医药国际化的推广。蒋作君表示,积极实施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战略,通过外交、文化、教育和侨务等部门的各种渠道,发挥孔子学院文化交流、医疗科研机构学术交流以及企业产品推广等多途径、多形式的作用,以中医药知识为载体,促进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壮大我国的软实力。

认证路径仍存障碍

“中医药国际化”口号喊了多年,迈出国门的那道“门槛”仍未消除,中药还一直在家门口徘徊。

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难点之一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难以取得国际认可,迄今为止,除针灸外,中医药尚未进入国际主流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只能以食品、保健品等身份出现,受限于化学药品或食品等标准的技术性和政策性的双重壁垒当中,消费群体也主要限于华人圈内。许多国家还频频以质量安全等问题为由进行警告和封杀,导致国内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面临重重困难,进展缓慢。

“‘缺乏突出优势’才是造成中药国际化的最大障碍。”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文伟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医药走出去需要一个引领,中药外用药将成为中医药国际化的突破口。中医外科有着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中药外用药在外科领域疗效直观、干扰因素少,临床治疗上有着显著优势,因此可以通过中药外用药来促进我们中药的国际化。

刘文伟委员介绍说,我国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领域”类疾病的经验,自5000余年前的周代即有记载。周代医政中设立的“疡医”就是外科医生。1604年,明代外科医家申斗垣在其所著的《外科启玄·疮疡·宜贴膏药论》中最早提出了“煨脓生肌法”,早于英国动物学家提出的“湿性愈合理论”358年。从本质上讲,“煨脓生肌理论”与“湿性愈合理论”均是表明伤口的生长,需要适合的湿性环境。但是“煨脓生肌理论”强调主动修复的概念,通过主动改善创周局部微环境,以达到更有效促进愈合的目的,其理论明显要优于湿性愈合理论。在中医外科煨脓生肌理论指导下,各个医家衍生出诸多经典名药,如京万红软膏、橡皮生肌膏、黄连解毒膏、生肌散等等。

他向记者介绍说,京万红软膏其处方来源于汉代名医华佗高徒吴普的传世秘方。在承袭内涵深邃的企业文化同时,整合现代科研优势,京万红药业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中药外用药研发转化基地——天津市中药外用药技术工程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与京万红药业共同成立了全国首家中药外用药技术工程中心,张伯礼院士任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以京万红软膏深度开发为核心,开展多项中药外用药系列研究,为中药外用药助推中药国际化进程而奋斗。

此外,标准化制约中医药国际化的发展。我国使用中药大多遵循传统的用法,对中药的现代化加工,如提取、分离、精制等由于仪器、技术的限制落后于日本、韩国等国家。在中成药出口方面,日本占世界份额的80%,韩国占了15%,而堂堂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国,只占了3%到5%。很多中药不符合国际检验标准,如重金属、农残超标等。

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技术和经济竞争的主动权。中国在中药标准主导权上的弱势,与中医药在国际上所处的尴尬地位不无关系。以我为主,制定和推广中医药国际化标准,迫在眉睫。

“中医药走向国际化需要体现中华文化特色、扬长避短、注重错位竞争,而这个过程中最难的问题就是资金的问题。”上海现代中医药股份公司总经理卞化石指出。据了解,无论是从原料药向制剂的转移,还是新产品的开发,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单纯依靠企业自有资金很难办到。一种新药通过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三期临床试验大约需5—8年的时间,花费大约5亿—6亿美元。

现代化才能国际化

面对重重阻力,中医药国际化的步履维艰,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和委员纷纷把脉,为中医药国际化指明方向。

创新是企业的立足之道。“前几年我们重点在做产品制造、产品研发、技术创新还有市场、营销。我们现在正在关注把产业链延长,关注源头,包括标准化的种植、种植的模式建立。然后经过平台(推出)的产品都要带有‘身份证’,那么就把这个标准体系建起来了。”闫希军代表结合天士力的实践,提出了“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1997年复方丹参滴丸成为第一批通过美国FDa审批的复方中药制剂,但此后9年,申报陷入困境。面对挫折,闫希军代表总结说,就像部队打仗,战士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也要讲战略战术,还要有精良装备。增强科研力量、提高营销水平,企业要苦练“内功”。

据悉,美国FDa是国际公认药品审批与监管的权威,是中医药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的重要审批关口。然而,FDa对临床试验系统标准要求非常高,对制药过程要求也非常严格,这对于由多味中药组方多组分、多靶点、多效应的复方中药和工艺复杂的中药产业是严峻的挑战。

申请FDainD以及临床试验,需要对照FDa每个程序和规范找自己的不符点,创新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标准体系,即由药材种植(Gap)—有效组分分离(cGep)—研发(GLp)—制剂生产(cGmp)—临床研究(GCp)—直到市场营销(GSp)等每个环节标准构成的现代中药产业链标准体系。

闫希军和天士力研究院对照美国FDa的标准要求,从各个环节入手,总结出1.5万多个与之不符的技术点,并着手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研究、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体系,形成了集药材种植、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制剂生产、临床前和临床研发、市场营销的现代中药产业链。

闫希军代表介绍说,经过十余年的探索,目前天士力正加快推进现代中药复方丹参滴丸申报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全球性iii期临床试验。同时,在美国又启动了三个产品(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穿心莲内脂滴丸、水林佳)的Ⅰ期、Ⅱ临床研究,目前工作进展顺利。

闫希军代表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除了走出去,还要大力实施“引进来”工程。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下,一类生物新药(普佑克)在技术领先的基础上,通过持续的创新研发,又实现了产业化方面的重大突破,哺乳动物细胞连续灌流培养工艺突破了单罐300L培养规模,站在了世界前沿。“同时,我们与法国梅里埃公司合作,通过技术引进、优势合作,进入了抗肿瘤、抗感染类生物药和生物诊断试剂领域,共同在中国建立生产中心和营销中心。我们还正在从美国引进抗肿瘤和抗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治疗性的产品。”

他认为,中医药可以实现现代化,并走向世界。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虽然困难重重,但不是无法克服。中医药的服务技术要走出去,天士力组建了一个中药国际化的产业基金,形成联盟。把基金投资平台和资本平台建立起来,源源不断地推进中药国际化。通过中医药国际化推动产业做大做强,进入新型工业化时代。

顶层设计亟待完善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给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蒋作君经过调研认为,振兴中医药,首先要从国家层面整体规划,完善机制和政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指出,要在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上下工夫。按照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加强战略研究,做好统筹规划,实现协同推进。

同时,要在完善政策机制上下工夫。要着力建立健全中医药产业发展政策,如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优惠政策,完善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政策等。

中医药事业想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规模。中医药产业的“顶层设计”要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及《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重要纲领文件的指示精神,结合我国中药产业的状况和趋势,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对中医药投入倾斜政策的落实,进一步优化中药产业结构,推动我国中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中药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部分,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标准化建设尚薄弱

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是为中医药国际化“铺轨”。中医药学作为我国具有原创自主知识产权的学科领域之一,要走出国门,首要突破的最大障碍就是标准问题。中药的成分不明确、质量难以控制、作用机理难以阐明,中医的症状描述太过主观,不易被西方社会接受等等问题,均需要建立标准来解决。

目前,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还面临不少挑战,包括行业内对中医药标准化的重视不够,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基础还很薄弱,中医药标准实施推广不够,中医药标准化专业人才缺乏等。

医药产业论文篇9

医药经济文献,是医药经济知识或信息与记录载体的统一体,是专门以医药经济管理学科或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献。

医药经济文献涉及到医药领域的经济理论、经济技术、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经济动态、经济信息、经济生活、医药贸易等方面,其目的是反映医药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新进展、新成就、分析新动向、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导医药科研、生产、销售、管理、市场等各方面。

医药经济文献的存在形式

根据医药经济文献本身的特点,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是按出版形式划分如下:

连续性出版物:是医药经济文献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广大经济工作者最重要、最及时,因而也是最有用、最重要的情报和文献资源,其中包括医药经济类期刊、报纸、年度出版物以及丛刊等。

图书:其中包括医药经济学术著作(从事医药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的广大经济工作者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教科书、通俗读物以及文献检索工具书。

档案资料:在医药领域当中,人们在生产、经济研究、生产实践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文献总称。其中包括经济任务书、协议书、审批文件,经济研究计划、大纲、方案、数据、图表以及需要保存的医药经济活动档案材料。

医药经济会议文献:主要内容包括与会者提交的论文、报告、会议记录、会议做出的决议或所制订的方案,对会议内容的报道、宣传、评述纪要,会后出版的会议录、论文集等。

政府医药经济出版物:由政府及政府主管部门发表或出版的各种医药文献,如政府对医药行业下达的经济公报、经济方针和政策、规章法令、决议、指示以及调查统计资料等。

医药经济学位论文:它是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部门的毕业生、研究生为获得学位而在导师的指导下所撰写的药事管理等方面专业论文。

医药研究成果报告:即医药经济研究工作或经济研究成果的正式报告,它的材料翔实,数据可靠,通常代表着行业的科研水平。

特种经济文献:即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特种文献,如医药广告、医药经济图谱、医药经济剪报以及医药经济稿件等。

检索利用医药经济文献的途径

医药经济文献的查找

书籍的查找:利用《全国新书目》、《全国总书目》、《全国经济科学总书目》、《经济管理专题书目》、《外国辞书目录》进行查找。

报刊的查找:使用《全国报刊索引》、《(复印)报刊资料索引》、《内部资料索引》。

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的查找:《期刊索引》、《国外经济文献索引》、《全国报刊索引》。

会议文献的查找:《国内学术会议文献通报》。

法规、法令、标准的查找:可查寻《经济法律知识界手册》、《法律咨询大全》、《外国民法、经济法资料选编》、《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中国标准化》、《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目录》、《美国国家标准目录》、《国外标准资料报导》。

专利文献的查找:通过《专利文献索引》、《专利目录》、《世界专利索引》(wpi)可获得。

医药经济信息的网上查找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主办,以收集、加工、汇总、分析全国医药信息动态,以雄厚的数据库资料,专业化、技术化、智能化的汇总分析,提供各种有效的咨询服务,是具有代表性、权威性,覆盖面广的大型医药信息咨询网络与咨询顾问机构。

全国医药统计网::企业黄页、企业商机、行业资讯、医药法规、政策要闻、公告通告等。

医药产业论文篇10

一、技术创新的含义

技术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综观各国学者的观点,对技术创新可做如下定义: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为了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而重新组织生产要素,从而生产新的产品或提供新的服务,推出或引入新的生产工艺或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应来源,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等一系列技术经济活动过程。

从技术创新的定义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是一种以技术为主体和导向的活动,是一个从技术设想到市场实现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是研究与开发成果的商业化。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来保证企业自身的顺利发展。

二、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的地位之争

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瑰宝,其地位,作用,及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中医药学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自从西医传入中国开始,就一直有“废除中医药”的风波。这一问题让我们感到有必要将中西医药的优劣做一区别,然后寻其原因。

(一)西方医药学

西方的医学一般是与科学,技术相提并论的,互不隶属。因为西方的医学既包括理论,又充满技术因素,而且很多是只需要经验看病治病的,哪一类科学和技术都是不能包含它的。所以西医学被看成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混合体,在严格分类上是一个独特的知识体系。西药是在高科技的支持下,合成的化学制品。有让人服用方便,疗效高,见效快等优点。其相对于祖国传统医药学来看,确实有一些可以看的见的优点。但西医药的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如副作用大,扰乱人体内正常菌群,有抗药性等。当前我国提倡慎用抗生素就是基于以上诸种原因。

(二)中国的传统医药学

取材于大自然的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有许多自身优势。是西方医药无可取代的。比如中医药取材于大自然,副作用小,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和保健疗养,非耐药性等方面都是优于西方医药学的。自古至今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医药新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也显露了一些问题,面临着挑战。例如在中医药理论层面上不断创新,至今仍在研究古人的专著,单单拿先贤的高明来证明中医的伟大,是不易说服人的;中医药学在精确量化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中医药在采集和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我们在利用现代化医学方法来创新和发展中医药方面不够重视等等。由于以上的诸种原因导致了部分人提出了“废除中医药”的口号。

三、天士力药业集团的发展——技术创新

中医药要发展,就要加快现代步伐,用现代医学方法来研究。然而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自古以来强调的是要继成这笔古老的文化,而没有很好的利用现代的医学方法来进行创新和发展。就像牛顿评价他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我国的中医药学也应是在我国优秀文化的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研发和创新,力求再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在现实的生活中,正当一部分人责备中医药是不科学的,应“废除中医药”时,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并没有因为非议而退却,而是用他们的努力来证明我国传统医药学的宝贵价值。其中天士力药业集团的发展创新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天士力集团自成立以来,就立足于中药现代化,不断推动高技术产业化,开发现代中药,全力打造现代中药产业链,构造先进技术制造平台,推动中医药由粗放型传统产业向精益型集约型现代产业转化。天力士集团一直奉行的一个原则是“创则变,变则新,新则胜”的信念。为本企业的进步不断的注入活力,在创新求实中取得了巨大的跨越发展。

天士力的现代中药研究所主要是利用现代化提取和制剂技术,提高生物利用度,使中药效量化,它首次实现了中药复方制剂定性,定量,有效性可控,填补了药典空白,并且在国内建立了三个符合gap标准的药源地与国际标准接轨。巨大的科技投入,同时也保障了天士力现代中药的品质与心脑血管系列药品飞速发展,复方丹参滴丸作为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制成的一种纯中药滴丸制剂,具有溶出速度快,可直接经粘膜吸收入血,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复合剂量小,毒副作用小,速效,高效等现代药剂学的要求。它是我国率先通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临床用药申请,取得了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认证的中成药品。

天士力集团将中国传统中医药与现代高科论文联盟技完美结合,为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展现了广阔的前景。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只有以技术创新求发展才能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才能让中医药在世界上站有一席之地,最终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同时,“天士力”药业集团对中医药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也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我们面对的是如何拯救中医药,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来创新中医药,而不是取消中医药。

四、对中医药的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针对目前中医药学发展所面临的争议,我们应有所创新的继承与发展祖国的传统医药学。下面是对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提出的几点小建议:

(一)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

中医药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键是要做好继承和创新工作。由于中医药自古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总体内容是先进的,不过时的,但是也会有个别的理论概念和方法不太适用于现代。因此我们要有所选择的继承。同时在我们选择要坚定不移的继承我国传统医学的时候,应把现代的高新技术和中医药理论相结合以此起来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

(二)将先进的高科技与传统的中医药理论相结合

中医药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已被广大人民所认同,但由于中医药研制服用具有一定的缺点,比如炮制复杂,服用麻烦等等。要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可以采用创新的方法将21世纪最先进的科技手段与中医药理论相结合,摸索出一套先进的中国式的科技方法与科学规范,让中医药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做贡献。

(三)用高科技的方法来发掘和整理中医药典籍

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首先要重视中医药典籍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工具来收集整理中医典籍,也可以组织在理论上和经验上造诣很深的知名老中医,整理有代表性的中医典籍,并将他们对中医理论提出的认识及其临床宝贵经验利用高科技的方法进行整理和推广,比如将他们所整理的知识制作成软件和课件等等。不仅使医务工作者更全面的认识中医药学和及时的了解中医药学发展的动态,而且也方便了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中医药学知识的普及。

(四)以临床实践为核心,做好继承与创新

转贴于论文联盟

中医是源于临床实践的科学,中医理论和治疗技术都是在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药新药往往是从临床处方,院内制剂的基础上研究的,这是中医药的一个特殊规律。目前中药在研发方面存在着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这对中医药学的发展都存在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对中医药学有所继承的创新时,要保证把临床论文联盟实践作为核心要素。

(五)传统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并用

中医药科研要想有所创新的发展,既要采用传统研究方法,又要积极的运用现带化科技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水平的跨越和突破,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才能得到全世界的公认和推广。

(六)推广高新技术在中成药生产中的应用

传统的中医药制作比较麻烦,要解决中成药生产过程自动化,集成化相关的一系列关键工程技术问题,是中成药生产实现现代化的制高点。通过在中成药的生产中运用高新技术来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中赢得更好的竞争力。

(七)全方位运用高科技推进中医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