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境科学专业十篇环境科学专业十篇

环境科学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44:34

环境科学专业篇1

 

随着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和人类对环境的重视,我国环境治理力度也进一步加大。社会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呈旺盛增长趋势,对于环境科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环境科学专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培养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人才市场的竞争。

 

环境科学是汇集环境化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又结合系统学、信息学、法学、人文学等学科的一个交叉性、综合性的专业。环境科学也是一个理论性与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运行管理能力、动手能力和一些基本技能。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结合我院现有的实际条件,建设环境科学开发式实验教学体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教学实验室是高校完成实验教学及师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必备场所。开发式实验教学担负着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科技人才的重任。它的实验技术水平与管理开放程度从一个侧面标志了一个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因此它是大学的基础建设。加强高校开发式实验教学工作是符合高教事业发展的需要,也充分体现了教学实验室工作在高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开放教学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是大学本科教学上水平的重要标志,并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

 

但是应该看到,由于各地区、各高校情况不同,开放实验室工作至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实验室工作地位认识不足;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不落实;经费投入不足,相当一部分实验室,尤其是基础教学实验室环境设施不合要求,仪器设备数量种类缺乏,陈旧;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不高,资源不能共享,特别是教学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认为实验室开放只是时间和设备概念上的开放等。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讨。

 

1必须首先在观念意识上开放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衡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教学实验室如何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课堂教学可以授人以知识,而在实验室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验室的这种观察、分析、总结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再创造过程,它还能影响人的思维方法和世界观。可以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可以理解、感觉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所以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课堂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树立教学实验室的开放意识,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1)改变以灌输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树立以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原则。

 

2)改变在实验室以教师为主人,以“教”为中心的旧教学方式,树立“教”和“学”并重的原则,“教”应向“学”全面开放。

 

3)教学验室的开放不仅指仪器设备与时间概念上的开放,而是指实验课程、实验项目、研究课题的开放。教学实验室的开放,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也是自身发展和提高的需要。它应以精心设计的课题、优秀的管理、良好的仪器设备和一定的实验研究基金鼓励和吸引教师与学生参与,并为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2实验室在时间空间上的开放是教学实验室开放的必要条件

 

我们应抓住高校体制改革这一有利时机对基础教学实验室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变分散、单一的实验室为集中、复合型的中心实验室。开放教学实验室,打破地域界限、学校院系界限,改变各自为政局面,共同协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打破学科、专业界限,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学校实验室要向校内外开放,为学生提供各类基础教学实验室,解决其因空间条件限制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充分发挥高校实验室的优势,提高办学效益。高校应对教学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在实验室经费、物资、设备使用上,由实验室主任统一掌握调度。

 

对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每年进行岗位考核,并和岗位津贴挂钩。对开放教学实验室工作,学校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和保证,专门设立开放教学实验室补助费,对在晚上、双休日和节假日从事开放实验室工作的人员所付出的劳动给于尊重和承认,并给予一定的补贴,以保护从事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开放的教学实验室从人员、计划、仪器设备、经费实行一条龙管理,合理安排使用仪器设备和实验室,避免多个实验同时使用某台仪器设备。这样,学生的实验场所相对扩大,同时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在办学经费分配上逐渐加大向基础教学实验室建设倾斜的力度。南京大学在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建设中专门调拔专项经费新建了2万平方米基础教学实验大楼,添置了大量教学仪器设备,使基础教学实验室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要尽可能延长教学实验室开放时间,有条件的可实行24小时全天开放,鼓励和支持教学实验室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向学生开放,以拓宽实验时间和空间。

 

3实验内容的开放是教学实验室开放的重要保障

 

3.1对学生实行分层次开放实验

 

根据学院的教学计划分不同的层次进行实验教学,第一层次为基础教学实验层次。主要对一、二年级学生开放,利用双休日开放。第二层次为综合教学实验层次。对高年级学生开放,主要以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为主,所使用仪器全天候开放,每个学生上机前需经考核获上机证,方可上机操作使用。第三层次为研究式实验层次。在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对部分优秀生进入导师实验室,让这些学生早期进入科研,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对第三层次的学生进行科研实验工作,学生可不受教材内容模式的限制,自由地去设计实验和实现自己的构思,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对出现的问题,教师尽量以启发的方式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按三个层次开放教学实验室,并将有关实验内容综合到各层次实验教学中,逐步提高了学生操作规范与技能,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的要求。

 

3.2加强对开放实验室实验内容的科学安排

 

(1)按照实验大纲和实验进度,分段列出实验。有些实验内容比课堂实验要求高,操作要求也高;有些与课堂内容接近,但又不是简单重复,以供不同需要学生选择。

 

(2)将一些经典实验安排成探索性实验。如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要求学生不同外缘物质,及不同浓度的外缘物质对酶活的影响,要求学生探索试剂用量,以取得最佳实验效果。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科学研究。

 

(3)让学生自带课题。比如有的学生从家乡带水来作水质分析等。

 

(4)增加综合性新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实验题目取材于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学生要运用几门课的综合知识才能完成,这样有益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加强对开放实验室的管理

 

1)开放教学实验室根据学生水平和要求,确定开放内容。开放内容包括补做实验和增强实验技能的训练、学生自拟实验等。

 

2)开放形式可采取定时开放或预约开放。定时开放即由实验室固定开放时间,进行教学大纲规定必做的或有关自选实验小课题。预约开放即由学生预先向实验室提出口头或书面申请,讲明要做实验的内容。学生在进入开放实验室之前一星期,可向实验室预约登记所做实验项目,以便实验室做好各种条件准备。自拟实验和设计型实验预先做好方案给指导老师审阅,根据实验室仪器设备器材等条件,安排开放时间。

 

3)实验室根据学生人数多少和实验内容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并配派一定数量的指导老师和实验技术人员。

 

4)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前须做好有关准备,查阅有关实验内容资料,并制定实验实施方案。

 

5)学生完成实验项目后应向实验室提交实验报告或小论文,实验室可推荐优秀论文到有关刊物发表。

 

6)开放教学实验室可根据开放时间、内容、学生人数,向学校实验室管理职能部门申请开放实验补助费。

 

5实验师资人员的开放管理是教学实验室开放的有效保障

 

教学实验室建设要有一批教学学术骨干带头人,同时也要有一支高水平、稳定的实验师资队伍。高校实验师资队伍包括实验课老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教学实验室开放需要做好实验内容的科学安排和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在这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实验室开放的有效保障,是开展创新教育成功的保障。由于长期轻视实验教学,缺乏对实验师资队伍的长远规划,高水平的实验师资留不住、调不进,造成高校实验师资队伍不稳定状况。因此要搞好教学实验室开放,就要把封闭单一的集中指令性的实验师资管理体制转换为开放的、动态的、计划管理与自动调节相结合的实验师资管理机制。实验师资队伍不能仅限于在本圈子范围内调整、充实,要向校内外开放、要服从教学实验室开放的需要,形成大家推荐、培养、评价和造就高校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子。采用专兼结合、特别是兼职人员,不一定明确编制性质,对硕士以上毕业留校的年轻教师可以充实实验教学工作,工作若干年也可再流动,使实验师资队伍保持开放性、动态性、使实验教学工作保持生机和活力。

 

总之,环境科学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必须从观念意识上、时间空间上、实验内容上、实验室的管理和师资人员等方面不断完善,使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不断与时俱进,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环境科学专业篇2

 

在开课过程中,笔者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意义、教学内容的制定、教学方法和手段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开设专业选修课环境与健康的意义

 

21世纪社会的发展对高校各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单一的技术型人才向全面的综合型人才转变,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对多领域的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培养良好的素质。医学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环境与健康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它所倡导的教学观念和教育目标与素质教育要求高度一致,是对素质教育理论和内涵的丰富和补充。

 

环境与健康教育的开设迎合了环境健康评估人才缺口问题,同时也是教学理念的深层次重大的转变,具有超强的跨学科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强调产学研的统一。它所涉及的领域非常的广泛,如医学基础、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固体废弃物处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法学等诸多学科,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中现代科学和教育想多学科交叉、渗透方向发展的趋势。

 

在环境科学专科开设专业选修课环境与健康,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环境与健康基础知识,了解目前国内外环境因子的来源、含量分布、存在形式、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熟悉环境因子的迁移转化、摄入途径及与其他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掌握环境因子的健康效应及与疾病的关系,提高客观环评健康效应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气污染的危害、处理方法及疾病三者紧密联系,是对本专业知识运用的融会贯通与提高。同时,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准则,为日后环境污染相关法规进一步完善奠定良好基础。因此,环境与健康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获得认识和解决环境与健康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成为具有环境安全理念和健康意识的、参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未来新一代环评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环境与健康这门课程坚持“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核心”的主线,结合国内外最新发展趋势,将环境健康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与实际的环境与健康问题有机结合,从不同视角全方位地阐述了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由于授课对象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大三学生,课程的开设建立在对环境科学、医学基本理论有较好的了解基础之上,很多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较高,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在选取授课内容兼顾环境科学、医学知识,深入浅出阐述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经教学实践和探索总结,确定了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重点介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态学基础,人与环境的关系;第二章为微量元素与健康,介绍微量元素的来源、代谢、功能、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疾病预防;第三章为环境化学品与人体健康,介绍环境化学品的迁移转化、健康效应及中毒防治措施;第四章为生物因素,介绍人体免疫系统、不同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反应机制、健康效应、预防控制措施;第五章为物理因素,介绍不同物理因素的来源分布、分类、危害效应及防护措施;第六章为环境因素与生殖健康,介绍生殖系统、影响生殖健康的环境因素、对生殖健康的影响与危害及生殖健康的优化;第七章为大气环境与人体健康,介绍大气管理的标准、来源、种类、迁移转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第八章为水体环境与人体健康,介绍水体环境标准、水体污染的来源、分类、迀移转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废水处理的方法、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处理现状、存在问题、危害、可控程度分析及建立应急处理机制;第九章为土壤环境与人体健康,介绍土壤环境标准、土壤污染的情况、来源、种类、迁移转化、修复技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第十章为居住环境与人体健康,介绍健康住宅、室内环境质量监测、室内外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十一章为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介绍食品安全的现状、流通环节存在的问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安全性、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及评价、对转基因视屏的管理。

 

上述教学内容决定了该课程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社会性、时代前沿性,将当今典型的环境问题与健康问题紧密联系,学术综合性、时效性极强,易于理论联系实际、引人深思,非常适合作为医学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开设,是颇受环境科学学生喜欢的一门课程。

 

3教学方法与考核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丰富的教学手段,有利教学内容的充实。在环境与健康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恰当地利用课件、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由于环境与健康这门课程综合性比较强,涉及的学科众多,容易导致学生很难将知识融会贯通,且医学知识相对薄弱,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和强烈的信号刺激,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围绕教学目的及教学重点,参考国内外最新资料,反复筛选和制作出符合我们环境科学专业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同时,针对教学难点内容,注意收集播放相关制作精良的视频文件,如在讲生物因素一章时,播放免疫系统如何运作的视频,讲述了面对流感病毒入侵的过程中,人类的免疫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及在感染的不同时期所出现的不同症状。多媒体课件和影像资料的结合运用,使得即便是医学专业学生难理解的免疫系统运作可视化、简易化,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难点问题的理解。面对有比较扎实基础的环境问题,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等,温故而知新,加强了本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向学生介绍一些重要的环境与健康网站、医学网站和生态学网站、书籍、期刊杂志等,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拓展知识面。

 

制定严格课堂考勤制度,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和评价。采用考勤、讨论、课程论文、开卷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的方式,其中考勤、讨论、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40%,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这样既考核了学生对本课程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又提高了论文撰写的能力。

 

应用常见网络沟通工具,比如QQ、email、微信等,加强教学管理和师生交流。学生可以随时提出疑难问题和自己的观点,相互讨论,教师定期对所讨论的典型问题进行提炼总结,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补充讲解。目前,我们正在积极进行课程网站建设,以期通过网络教学环境,让学生受益更多,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便捷和顺畅。

环境科学专业篇3

【关键词】物理化学环境科学改进

物理化学是化学及相关专业本专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很多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但物理化学课程由于概念、公式、定律、定理较多,理论性较强,抽象难理解,使得初学者普遍感到困难。物理化学是环境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通常开设在第二学年。与其他化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物理化学课程不同的是,环境科学专业的物理化学通常只开一学期,在这一学期中同学们要学习,其他专业同学两学期的内容。这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更大。本文对环境科学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同时,谈到了改进教学方法的对策。

一、物理化学的特点

有人说当前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姑且不论,但是各种科学知识以惊人的速度在飞速增长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因此,不论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还是以学习为主的学生都必须非常重视这样一个问题,即不仅要通过每门课程获取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可能通过某一课程的学习就能培养出来,而是通过各门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而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化学类专业的学生就是要培养解决化学学科中有关问题的能力。物理化学是化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通过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然后培养一种理论思维的能力,或者说是用物理化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看待化学中的一切问题的能力;亦就是说要用热力学观点分析其有无可能,用动力学观点分析其能否实现,用分子和原子内部结构的观点分析其内在的原因;这种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才能培养,是其他学科能不能替代的。

因为物理化学是解释化学基本规律的科学,因此与化学中的其他学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各有自己的特殊的研究对象,但物理化学则着重研究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本质的化学运动内在规律性。物理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亦正是其他化学学科最关心的问题。所以学习物理化学需要有一定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知识。同时,物理化学研究方法是从物理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所以学习物理化学需要一定的普通物理知识。当然,一般化学学科的研究避免不了公式、定律的推导,一次也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高等数学知识。所以一般四年制本科院校的化学及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物理化学通常在第三学年开课,也就是学生在掌握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的基础上学习物理化学。因此,要学好物理化学需要有大量知识的基础以外还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及理解能力。

二、物理化学教学改进

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同学学习物理化学中最大的难题是在短时间内如何更好地掌握更多的内容。物理化学是环境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通常开设在第二学年。与其他化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物理化学课程不同的是,环境科学专业的物理化学通常只开一学期,在这一学期中同学们要学习,其他专业同学物理化学是化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三年级开设的较有难度的专业课,同时也是大多数院校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考科目。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以一些改进措施。(1)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应用于《物理化学》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可以形象、生动、直观地表现抽象、复杂、枯燥的物理化学理论,动画及声音效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节省了教师大量板书绘图的时间,增大了教学信息量。将与板书相结合,有利于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文化素养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因此,在实际的物理化学教学实践中,采取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手段,即基本的概念、图像、理论采用传统教学,而其延伸扩展的知识及其应用部分采取多媒体教学。例如,在学习相图时,对于二组分完全互溶固溶体的相图、二组分不完全互溶固溶体的相图等基本相图采用传统教学;而对于二组分形成化合物系统、二组分固态部分互溶液态完全互溶系统、Fe-C系统等的相图使用多媒体教学。实践表明,二者的取长补短,既有利于学生消化理解基本理论,又在完成教学的前提下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且节约了时间。(2)编写针对环境科学专业的简明物理化学习题册。尽管物理化学理论性较强,但它仍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物理化学实践环节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实验,其实课后做习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然而,由于教材所编的习题往往题量大,但题型单一,多为计算题,而且课堂教学不可能覆盖整部教材,故而有部分的习题不适合学生,因此,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经过认真的比对、筛选,精编翻写版相应章节的课后练习册,它的优越之处是题量适中,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理论以及方法技能,又免去了重复枯燥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由于题型多样,可以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学习基本概念、理论,加深了对基本概念、理论理解和掌握。(3)优化教学环节。物理化学的理论性强,数学推导较多,概念抽象难懂,若能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强调理论要联系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课堂教学,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但相对而言,学生实践的机会少,生活阅历浅,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时,若所举例子是学生身边的实事,由于亲身体验过,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对理论的理解会入木三分。例如,讲授《电化学》一章时,结合环境科学专业环境保护方向,重点讲述化学腐蚀与防腐,包括电化学腐蚀及如何利用电化学来保护环境,以及避免化学电源对环境的污染。针对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化学基础较为薄弱的特点,在实施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由于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将来就业大都涉及到环境监测,因此对相图的要求较高,在对相图相关内容进行讲述时,要重点突出,面面俱到。但是在涉及化学平衡一章时,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这样既对知识点有一个大概的把握,也为学生因今后自身发展需要而打下自学的基础。(4)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手段,使总成绩成为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和反映。针对环境科学专业通的课程紧时间少的特点,多些课堂考核,减少卷面成绩的比重,建立更灵活的考核方式。

三、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正在受到来自工业生产及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危害。减少环境污染及加强环境保护是我们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时时刻刻意识到的重要问题。物理化学是从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揭示化学规律的学科。理解了化学变化的规律我们才能更好地从根本上减少由于化学物质引起的污染。

【参考文献】

[1]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候文华.物理化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环境科学专业篇4

参照国内各级各类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内容体系及多所院校的教学计划,考虑环境科学专业后续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等专业课程的内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将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化学类课程分设为现代化学基础及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现代化学基础分两个学期完成,理论课时共计136学时。课程的学科内容包括现代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通过对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物质结构理论、胶体和表面化学、环境科学相关的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现代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学生学习后能以化学的观点、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激发创新意识,在未来实际工作中以化学观点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对一些涉及环境科学及生活、社会实际的化学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和创新的能力。

分析化学单独设课,其一,是因为分析化学素有“科学的眼睛”之称,是环境科学甚至其他任何与化学相关的学科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生打下扎实牢固的分析化学基础是非常重要而必需的。其二,分析化学的课程特色主要是“量”,与其他基础化学相比较,更强调“量”的概念,以及相应的思维方式和理念。系统学习这门课程可促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结合实验牢固树立准确“量”的理念,并掌握获得准确“量”的正确操作技术。这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科学研究以及未来的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其三,分析化学也是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的重要基础。采用上述课程结构体系,避免了教学内容的无谓重复,节约了大量的教学课时。同时也使一些环境科学专业非常需要的化学知识如胶体化学、表面化学、电化学、分析化学等得到了加强。

二、教材改革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一本好的教材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便于理解和掌握知识。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完全与我们的现代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相配套的教材。针对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特点,结合本校的课程结构体系,我们对选用的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地删减和补充,采取了教材为主,补充讲义为辅的使用方式。目前选用胡忠鲠主编的《现代化学基础》作为主教材。但其中元素化学,有机化学两部分教学内容则结合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编写补充讲义。元素化学部分侧重于讲授常见重要元素、重要污染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学部分则系统地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对于有机合成则不作要求。通过上述调整后,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得到了提高。考虑到现代环境监测方法中经常需要使用仪器分析和检测的特点,我们选用了华东理工大学及四川大学化工学院编写的《分析化学》(第五版)作为教材。这本教材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教学内容包括了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与我们的课程结构体系相吻合;二是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编写注重应用,简化了某些公式的推导,加强了数据处理和仪器分析的内容,能满足环境科学专业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国内一些非化学化工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虽然在结构体系方面与化学专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但由于教材编写者基本都是纯化学专业出身,缺乏对相应学科的专业知识与背景的深入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基本沿用化学专业的内容,只是在深度和难度上作些调整,没有结合专业特点,脱离生产实际,学生认识不到化学知识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前景与重要性,难以激发学习兴趣。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如下的改革:

(一)夯实基础,注重“双基”扎实牢固的化学基础知识是与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进而将其应用于认识解决本专业问题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始终不渝地坚持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化学基础,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和应用。为达到此目的,我们有针对性地精选了近1500道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习题,编写成课后练习集,让学生通过习题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环境科学专业篇5

1.1构建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在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协调发展为原则。将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从理论教学中剥离出来,摆脱理论教学对实验教学的束缚。在实验教学大纲及改革方案上又与理论课内容相互呼应,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将专业实验课程分成不同层次,进而建设不同类别的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专业实验课程设立必修实验和自设实验2个层次。必修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测试技术和实验操作能力。必修实验分为3种类型,即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验证型实验旨在使学生对经典理论知识有感性认识,掌握实验研究专门技能,并能灵活运用;设计型实验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设计创新能力为目的,通过设计型实验使学生能够获得完整的实验技能的训练;综合型实验是把知识点紧密相关的实验内容连贯起来,体现出内容的系统性,通过综合型实验培养学生连贯的、动态的和有机组合的系列化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运用的能力。自设实验主要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而设置,学生有选择性地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中的问题提出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帮助学生进行资料查阅、方案比对和测试方法选择等工作,对所选择的实验命题提出可行的、具体的实验方案;然后由学生分组根据实施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如环境工程学实验课已经进行的自设实验项目有SBR法处理校园生活污水实验、餐厨垃圾产氢实验、污泥堆肥化实验等。环境监测实验课已经进行的自设实验项目有校园景观湖富营养化监测实验、沈阳商业区环境噪声监测及对策实验、冬季沈阳大气质量监测实验等。环境微生物实验课已经进行的自设实验项目有瓶装饮用水细菌学检测;教室及寝室空气中细菌、霉菌检测;土壤中氨化细菌、真菌、放线菌、硝化菌和反硝化菌检测等。以基本知识学习、基本技能培养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目标的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更新,主要手段有:1)淘汰一些内容陈旧、方法落后及与基础实验内容重复的实验项目,增加了一些与我国环保形势和国际环境学科学术前沿接轨的实验项目。例如,装修污染是现在人们最关注的室内环境污染问题,在环境监测实验中增加了室内空气质量监测;针对北方冬春季节雾霾天气现象,在环境化学实验中增加了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的测定;针对大众关注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在环境工程学实验中增加了超滤-微滤和活性炭等水的深度处理实验;针对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在环境信息系统实验中增加了灾害评估实验等。2)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改革后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专业实验课程的设计型、综合型实验比例占30%;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信息系统专业实验课程的设计型、综合型实验比例占20%。3)实验教学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环境科学是在研究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科学,在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同时,教师积极参与国家、各部委和省市政府的研究课题。近5年来,环境科学专业教师主持了国家863和973项目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项目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辽宁省教育厅项目4项,辽宁省科技厅项目1项,市科技局项目2项,累计科研经费近3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2部,获奖成果7项。教师将科研项目纳入实验教学,开展探索性试验,丰富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了解环境科学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环境保护和生态污染防治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同时以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和资源,在科研项目完成后,将其开发的装置补充到专业实验的教学设施中,增强了教学设施平台,还有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度及与研究前沿的联系。如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研制的污水地下渗滤系统装置转化为环境监测实验课“污水地下渗滤系统中胞外分泌物测定”的教学设备;将863项目的研究成果转化到专业实验课“环境工程学实验”中,开发了“烟气中二氧化硫去除实验”;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到专业实验课“环境微生物实验”中,开发了“土壤中苯酚降解细菌的分离及鉴定实验”等。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验教学之中,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巩固和拓展学生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深度、广度,在培养环境专业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同时促进学科的发展。

1.3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及手段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一般不对实验的具体过程、操作步骤和方法做统一讲解,学生按实验参考书上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操作。根据学生做实验的实际情况和进度,教师选择性的适当的统一讲解,讲解的内容是把学生感性的、凌乱的知识系统化。教师在实验课巡视及辅导过程中,启发学生通过实验现象,从细微处找问题,分析原因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判别优缺点;引导学生用实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在专业实验课教学手段上,对毒性大、不便于操作的实验,将反应或操作过程制作成计算机仿真实验,利用教务处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实验教学,这种方法为学生提供一种系统的、与真实十分接近的实验环境,并且完成了现实环境下不易完成或有一定危险的实验项目。仿真实验成本低、仪器设备及药品损耗少、无危险性,而它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2实验教学与工程应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环境科学学科应用性强、与社会密切相关,承担着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的重任。在实验教学改革中突出了理论教学与实际工程和社会应用相结合,鼓励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1教学实习环境科学专业与多家科研院所、企业、环保管理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拥有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接触工程和社会的机会。这些基地包括:沈阳市北部污水处理厂、沈阳满堂河污水生态处理中心、沈阳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国家电站燃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沈阳老虎冲生活垃圾填埋处理中心等。这些基地能满足不同教学实习的要求,成为实验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2绿色环保协会活动沈阳师范大学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是一个以解决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为己任的大型社团。协会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践行高等院校在环境保护中的历史责任和社会义务。通过支持和参加绿色环保协会的活动,加强学生对外交流,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如开展各类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参加“绿色”系列活动—“新绿色计划”,“地球一小时,我做绿V客”,“你来、我来、大家来”环保标语、标识、金点子征集大赛,与沈阳师范大学后勤集团联合开展“创建节能环保型校园”等活动。这些讲座及活动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调动了学生潜能。

3考评机制构建

建立规范的实验课成绩评定参考模式。实验成绩除了学生的实验报告,还包括学生实验操作、综合运用知识及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和评价。实验成绩中实验报告和能力考核各占50%,成绩全面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验技能掌握程度。对验证型实验主要考核学生对经典理论知识、实验专门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对设计型、综合型实验主要考核学生设计实验、准备和运用实验材料、使用仪器设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和处理实验结果等能力。通过对学生能力全方位的考核,从成绩鉴定转向素质鉴定,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4结语

环境科学专业篇6

毕业生自荐信范文

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毕业自荐书--给我一个机会回报一片精彩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您的信任就是我的动力!

我叫xxx,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普通的院校,普通的我却拥有一颗不甘于平凡的心。

我,自信,乐观,敢于迎接一切挑战。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本科毕业生,但是,年轻是我的本钱,拼搏是我的天性,努力是我的责任,我坚信,成功定会成为必然。

经过大学四年锤炼,在面对未来事业的选择时,我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由于我在大学中锻练了较好的学习能力,加上“努力做到最好”的天性使然,四年中,我在班级的考试中均名列前茅,在班级40名的学生中,我一直保持了前五名的好成绩,在学年230人中,我也总是能排在学年前30名,与学校三等奖学金有着不解之缘。在大学四年中,我也练就了较好的我实验操做技能,能够独立操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核磁共振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与质谱联机等仪器。但我并没有满足,因为我知道,在大学是学习与积累的过程,为了更好适应日后的工作,还不断地充实自己,参加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并顺利通过。在大四时由于专业课成绩较好,被列入班级保送研究生的名单,可惜的是,在班级只有四个保研名额的情况下,我仅以一分之差与之失之交臂。

但是,我知道,一切的辉煌与失败早已成为过去,我将要面对的是更具挑战的未来。听闻贵校招聘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师,我冒昧地投出自己的求职简历,四年的寒窗苦读给了我扎实的理论知识、实验操做技能及表达能力,我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本科毕业生,但大学四年教会了我什么叫“学无止境”,我相信,在我不断努力刻苦的学习中,我一定能够胜任这份高尚的职业,通过我的言传身教,定会为祖国培养环保方面的专业人才。

一直坚信“天道酬勤”,我的人生信条是“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尽职尽责。

一个人惟有把所擅长的投入到社会中才能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别人不愿做的,我会义不容辞的做好;别人能做到的,我会尽最大努力做到更好!发挥自身优势,我愿与贵单位同事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读完我的求职简历,诚祝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环境科学专业篇7

   1.1课程实验

   学校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依据课程体系的设置,开设的课程实验主要有分析化学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测量学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实验、遥感实验、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等。实验分班分组开设,在专业实验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下完成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

   1.2课程实习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实习涉及的课程有环境监测、环境调查与分析、水污染控制及原理、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生态学。课程实习是依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周期一般在一周之内。如在环境监测的课程结束之后组织学生到环境监测部门观摩实习监测方案的制定、布点、取样、样品处理、实验分析、数据处理和结果表达;在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结束之后带领学生到项目区实地考察,依据考察结果进行规划方案的设计。

   1.3野外综合实习

   野外综合实习是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专业课基本结束的第六学期后进行,野外实习的目的在于对三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实践和检验,其内容聚集于专业学习中的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如近年来对于成都活水公园的考察,意在把水污染治理、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对于熊猫基地的考察,意在通过学习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式、过程和原理进行掌握。

   1.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是综合性最强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为期三个月。当前,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应用型,主要表现为进入公司或者行政部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设计、制图,进行环境的监测或执法;二是科研型,比如进入中科院盐亭生态站进行科学实验和辅助科学研究,学习研究方法的设计、样品的采集、数据的测试和处理、研究成果的形成等;三是综合型,体现对于自我能力的全面检验,可能既包括应用型的内容又包括研究型的内容。

   1.5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是学生基于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性的科学研究训练过程。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论文一般在第七学期初启动,通过导师分配、学生选题、开题、数据收集(调研或者实验)、论文写作、指导教师评阅、评阅教师评阅、答辩小组答辩、学位评定小组审查最终通过。毕业论文最终成绩由评阅成绩的30%,指导成绩的30%,答辩成绩的60%构成。

   1.6其他实践环节

   除上诉五方面的实践外,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环节还包括知识竞赛、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设计和劳动等形式。在世界环境日进行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竞赛,竞赛以项目导向和知识抢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科技论文写作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部分,需要学生申请科研课题或者参与教师科研支持科技论文的写作。

   2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实践环节基本完备,实践内容缺乏系统性实践环节的设置是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设计,能力培养的效果需要完备而合理的实践内容来保障。当前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环节设置相对较为完善,但是在内容的条理性上明显不足,比如课程实验中实验项目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完备性,实际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同课程之间实验项目的交叉,或者实践能力不能有效衔接。

   2.2实践能力培养注重泛性,方向性不够明晰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人才要求在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方面进行能力培养,而资源和环境的范畴相对较大,对于本科专业而言,如何实现学生知识的宽泛和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是专业培养方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前的培养模式中,学生在3S(GiS、GpS、RS)技术、环境规划和管理、环境监测和评价、土地规划和整理方面都掌握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如何理顺各种能力之间的支持关系,如何培养和形成这种能力尚缺乏系统化的思路,导致实践能力培养的专注性和方向性不足。

   2.3实践环节硬件建设缓慢,制约了能力培养目标实现实践环节的推动必须依赖于硬件环节的建设,只有硬件环节能够完全支撑实践教学体系的时候才会体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当前的专业实验设备更多利用在传统原理教学中,新的实验设备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及原子吸收方面非常缺乏。实践基地数量及类型较多,基地建设的针对性体现不足,不同实践基地建设的能力培养目标及相互关系没有理清。

   3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实施

   3.1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1)以“工程能力”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导向实现专业能力培养在宽泛性的基础上体现针对性,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专业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工程能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为导向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立足于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既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是实践教学体系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工程能力”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思路能够立足于专业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确定能力需求,以能力需求决定能力培养方式、过程和体系,进而建立起立足于专业培养目标,服从于专业能力培养需求且处理好各种能力培养之间逻辑关系的实践教学体系。

   (2)注重实践环节的优化和阶段性培养目标的设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贯穿教学始终的问题,在强调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系统性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行系列优化和阶段性目标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以课程体系为依托,从课程的系统性设计出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每一环节以实践能力的阶段目标为导向确定实践内容、方式、效果和考核,由此确保实践环节设置的关联性和层次性,避免其交错和缺乏系统性的缺点。

   (3)通过内部挖潜和外部整合提升实践教学软硬件环节通过加强现有教师的进修和深造来改善目前的实践教学队伍,通过鼓励教师深造来实现内部潜力的充分发挥,可以实现在目前的师资条件下的效益最优化。外部资源的整合是在目前条件下优化师资和硬件环节的有力的举措,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应充分利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丰富师资队伍,充分依靠外部师资的工作环境,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设备上和场地上的便利。

   3.2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

环境科学专业篇8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除了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技能,这些要求也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相关精神[1]。虽然全国很多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例如:兰州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但这些高校或者是综合性大学,或者是非工科院校,他们得出的实践教学经验并不适用于普通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因此探索地方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即“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已被国内外大部分高校所接受。基于此背景,黑龙江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从2014年开始比较、梳理和分析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一般标准和补充标准与专业之间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并在2017年通过学校立项工程认证建设的评审,正式启动专业认证建设工作。本文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基于专业认证视角的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及取得效果,为地方院校相关专业的工程认证工作提供参考。

1存在问题

首先,大部分地方工科院校由于专业建立时间较短,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实践教学体系并不完善,都还没有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培养体系。“专业认证”要求只要“产出”的人才实现了培养目标即为合格。其尤其重视实践教学,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对社会及工业的适应能力,很多地方高校在这一方面有所欠缺。第二,很多高校“重理论轻实践”,压缩实践学时及实践经费,在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少。因此多数实习或者实践由长期动手实践变为短期参观接触,这种参观形式的实习,并不能满足专业认证的相关要求[2]。最后,认证需要工业界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与高等学校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建立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便学生培养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使企业真正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3]。但以上提到的重要性,往往被地方高校所忽视,地方院校在与工业界联系方面有待改善。

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2.1深化产教融合,注重“走出去,请进来”

校企合作是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落实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举措[4]。学院邀请省内外各大设计院、环保企业专家,优秀企业校友作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每名校外专家除了指导学生外,还同时配备一名青年教师为助教,在校内校外配合协作基础上,学生和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均得到较大提升。此方法还对促进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有较大帮助。另外,本专业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在入职一年内进入当地环保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这样不但能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还能加深企业和高校的联系。本专业校企合作方面已取得不错的效果。实习(实践)基地覆盖了城市生活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大气污染物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给水处理等领域和方向。构建的“面对面零距离”合作模式,使学生在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技能训练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4]。

2.2以课外实践为平台,加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合创新性实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自主学习以及解决实践中遇到复杂问题的能力。综合创新性实验指导教师结合实际项目开展相关指导工作,如实验项目“菌藻共生系统建立及应用”就来源于本校老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验指导教师应紧跟国际前沿研究的热点问题,选择开放性、趣味性强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学中乐、乐中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在实验成绩考核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通过改进实验课考核方法,改善实验教学的效果。除了注重实验结果,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实验的整体情况,真正做到“学生中心、产出导向”[5]。

2.3深入课程设计改革,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课程设计是在课程之后进行的一项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根据课程内容组织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工艺设计计算,并完成4-6张图纸的绘制。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共设置4门课程设计内容,按开设顺序,分别是泵站与管网课程设计、水污染治理课程设计、“大气”课设、“固废”课设。基于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oBe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课程设计任务单一、内容简单、评价单一的弊端,教师给出的题目增加了深度和广度,提高了设计难度。例如,水污染治理课设内容在原来的二级生物处理工艺设计计算的基础上,增加了深度处理工艺设计,并增加了高程设计计算,并根据设计难度由原来的一人一题调整为二人一题或多人一题,明确分工,不仅学生的绘图计算能力得到了加强,更锻炼了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在结课评价环节中,增加了答辩和学生互评两项考核体系,可以促进学生真正的学懂知识,避免“浑水摸鱼”。

环境科学专业篇9

1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

环境科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环境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问题的解决也往往是基于对多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分析,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具有分析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综合技能。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历史较长,而本科生的招生是从2004年开始,虽然办学基础好,但环境科

学专业实验教学环节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目前,环境科学的专业实验是独立设课,专业实验课程名称为“环境科学专业综合实验”112个学时,其中,验证性及演示实验约占7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约占3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偏低,这对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不利。

2开放性实验项目的确定

开放实验包括时间与空间的开放、实验内容的开放和教学环境的开放[3-4],需要建立相关的体系和硬件条件的支撑。所以,开放模式和开放程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根据本院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实验教学尝试性将部分实验改为开放性实验。目前,专业实验课程中的验证及演示实验比例太高,这部分实验大部分需进行整合、调整,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也需进行优化。我们的改革思路一是对一些操作简单、步骤少、耗时短的实验可以将几个实验整合成一个实验。如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原为一个4学时的独立实验,该实验非常简单,装上滤膜将采样器启动后学生就没有多少需动手操作的环节了。因此,将它与同是监测大气指标的实验如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合在一起在4个学时内完成,因这两个指标的监测都是用大气采样器,可同时进行采样。节省下来的学时可以用来安排开放性实验。二是将一些验证或演示实验直接转化成开放实验,如SBR法处理废水工艺实验是演示实验,因为课时数的限制,原来该实验只是演示工艺流程,改成开放实验的话,学生可选择不同种类的废水进行实验,研究各工艺参数对废水处理的影响。通过对原实验项目和内容的整合、调整,确定4个实验项目作为开放实验,这4个实验项目分别为土壤中重金属的测定、SBR法处理废水工艺实验、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测定和环境样品中多氯联苯(pCBs)的测定。

3开放性实验教学过程

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封闭式实验模式而言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发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只起启发与引导的作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实验基础。所以,我们的开放性实验安排在学生已完成专业实验课程学习,掌握了环境领域中常用的各种指标如CoD、BoD、三氮、总磷等的测定方法以后。开放实验的整个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从4个开放实验项目中选择2个,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好实验方案;然后与实验中心的教师讨论确定最终实验方案,预约实验时间,并自行准备实验所需的所有试剂和其它实验材料、自主完成实验装置的组装、仪器设备的调校,独立操作实验装置和仪器;实验完成后进行实验数据整理和数据处理分析并写出实验研究报告和心得体会。

4开放性实验所需具备的条件

4.1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的保障

环境科学是多学科相互渗透、高度综合的交叉科学,科研和教学涉及到的实验设备和分析仪器不仅种类多,而且对仪器的灵敏度和配置要求高。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性实验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需有这些现代化的仪器设备作为支撑。经过“985工程“211工程”及学校新校区的建设后,我院教学平台配备了一批日常教学所需的仪器设备和装置,科研平台配备有一批现代化的大型仪器如红外光谱仪、元素分析仪、iCp、GC-mS、LC-mS、toC分析仪、孔径及比表面积测定仪、激光粒度测定仪及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设备的硬件条件可保障开放实验的顺利施行。另外,学校也非常重视实验教学的改革,鼓励各学院实验中心开设开放性实验。因开放性实验教学相对于传统实验教学,实验材料消耗高,设备处设有开放实验专项的资金资助,各学院可以申请开放实验的经费。

4.2开放科研平台

科研平台的先进大型仪器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主要为本院的教师、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提供服务,并收取一定的仪器维护费和实验耗材费用。这些大型仪器因为价值较大、操作复杂、维护、使用费用高及单台性,很少在本科实验教学中使用。本科教学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一般是国产的,都比较简单,而且相对落后。而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学生在学校不仅是学习经典的基础理论,更应学习新的科学技术,了解学科发展的动向和前沿。开放性实验是本科生利用科研平台、学习和掌握大型仪器的使用、提升综合能力的机会。目前科研平台有专人管理,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及仪器分析测试程序,每台仪器还配有仪器协管员1~2名,具有向本科生开放的条件和基础,采取向研究生开放的方式对本科生免费开放。

4.3制订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

制订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开放的保障。针对实验室开放的具体事宜,制订实验室守则、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使用守则、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开放制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低质易耗器皿赔偿制度、实验室卫生制度、实验室使用登记、实验室药品使用记录等,用健全的规章制度保障开放性实验的顺利实施。

  4.4加强实验团队建设

因为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实验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改变,对实验团队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稳定的、高素质的、有创新能力实验团队才能满足开放性实验的高标准要求m。所以,一方面学校要提供培训进修机会给实验团队的教师,提高实验团队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加强自身的学习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因为开放实验学生不是集中实验而是比较分散,而且实验室开放时间也延长了很多,所以,需要更多的实验指导教师。但因编制问题,增加实验室教师的人数非常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我校鼓励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到实验室当助理,研究生助理在实验室经过培训,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可胜任开放性实验的指导工作。

环境科学专业篇10

关键词: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学导论;选修课

“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认识专业的启蒙课程,也是很多高校开展环境素质教育的通识课程,同时它还是与环境相关专业,如地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内容丰富、涉及的知识面广,并且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学科发展极为迅速。因此,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需求层次的不同,以及对课程理解所存在的较大差异,有必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吉林大学自2000年合校以来,对地学部的与环境相关专业,如应用地球化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环境科学概论”选修课。本文就这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模式上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针对不同授课对象,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教学对象包括环境类本科生、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公选课学生,因此不能一成不变地将同一教学内容应用于所有层次的学生。对于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该课程注重的是原理、机理方面的讲解以及全面介绍环境科学的概况,使学生对环境科学所涉及的主要领域有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兴趣;而对于选修该课程的与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环境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环境科学中处理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认识与参与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2]。因此,在教学内容深度上应该有别于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而目前大部分教材更适合于环境类专业的学生,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及再版的多本教材,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刘培桐教授主编的《环境学概论》、杨志峰教授主编的《环境科学概论》、清华大学何强教授主编的《环境学导论》、南京大学左玉辉教授主编的《环境学》等,这些教材多注重于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程度较深,更适合于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而将这些内容应用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就较为深奥,钱易院士、唐孝炎院士主编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广度,更适合于作为公共选修课的参考教材,但作为地学类专业学生的教材在深度上又略有不足。因此,对于这类学生的开展的“环境科学概论”选修课很难找到合适的教材。

本校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分析比较国内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了“环境科学概论”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体系。本选修课共32学时,共制定了7章教学内容,包括:环境、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全球性环境问题、生态学基础、生态破坏、人口、资源与环境、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可持续发展等。前五章重点讲解环境科学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以及相关基础知识,第6章涉及内容较多,重点使学生掌握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噪声等环境污染及防治措施的知识。在这一章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的重点又有所不同,如针对水文及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应重点突出水环境,特别是地表水环境的污染及治理方法的讲解;而针对应用地球化学专业的学生,应重点突出土壤、固体废物方面的讲解。总之,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重点讲授相关知识。

二、注意联系实际,及时充实更新教学内容

由于环境科学学科本身具有涉及面广、学科交叉性强、发展极为迅速等特点,即使多数教材以一般不超过5至10年的速度出新再版,一些内容也跟不上当今环境科学学科发展的速度,因此,本课程更应该做到“常讲常新”。可以通过书籍、互联网、电视、期刊、报纸等媒介收集相关资料,把国内外在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相关环保政策、制度、法规和标准的颁布和修订,近年来所发生的环境热点问题等都纳入到教学中[1]。例如,新技术方面,可以将近年来国家实施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情况以及所研发的新型水处理技术介绍给学生;政策方针方面,可将“十”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在讲解可持续发展内容时介绍给学生;热点问题方面,可以将近年来陆续发生的“松花江重大水污染”、“太湖蓝藻污染”、“儿童血铅超标”、“pm2.5”等事故或热点问题作为实例进行讲解。这些及时更新的、联系实际的内容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与参与意识。

此外,在收集最新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们集体的智慧。,例如,可以给学生布置与“新”、与“热”有关的作业,如“介绍正在发生在你身边的环境问题”,“70亿世界人口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如何看待能源危机与核能安全的双重矛盾?”,“如何认识和理解低碳生活?”等。这些作业要求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并以论文或课堂演讲的形式完成,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批阅学生的作业时,也会了解到自己可能未掌握、未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突出多媒体教学,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承载信息量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并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实例多、信息量大的特点,将多媒体如ppt课件、图片、Flas和视频等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介绍环境问题时,将大量的环境问题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的图片展示给学生,通常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极大震撼;在介绍臭氧空洞的形成、水处理工艺流程等知识时,可以通过制作Flas演示相关动态过程;此外,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视频短片资料,如“楼兰古国消失之谜”、“世界公害——水俣病、痛痛病”、“澳大利亚生物入侵”、“广东贵屿:难以摆脱的电子垃圾污染”、“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等视频资料,还可以购买到相关教材所附带的视频资料,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材配套的系列视频资料。这些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资料通常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运用这些Flas、视频等进行演示时,它们的数量以及演示时间应受到控制,例如,一般每节课不要超过两个,每个资料的演示时间不应超过5分钟。时间过长,会影响到教学进度并且部分学生会失去兴趣以至于精力不集中。此外,从互联网上获取的视频资料应该进行适当的剪裁和处理,特别是片头,需要注意去除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如广告,并最好加上适当的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