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疗技术授权管理制度十篇医疗技术授权管理制度十篇

医疗技术授权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32:32

医疗技术授权管理制度篇1

鉴于此,为保证专家门诊的出诊医师名副其实,获得高风险手术授权的医师货真价实,具备解决临床疑难杂症的能力,我院依据卫生行政部门的政策、法律法规,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了重视临床实践能力的医务人员资质授权管理体系。包括处方授权,如抗菌药物处方授权、麻醉和精神类处方授权;门诊授权,如专家门诊准入和特需门诊准入;手术授权,如手术分级管理和特需手术准入。这里重点介绍门诊和手术准入授权,现将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1严把准入授权基本条件

在设置专家门诊准入授权基本条件时,我院以医师临床实际能力提升为导向,强调对疑难疾病的解决能力和辅助检查的分析能力,对申请准入医师的临床工作年限和职称晋升年限做了严格的限定。如申请副高专家门诊者应具有副高职称,必须要有>8年本专业临床工作经历,申请正高门诊者应具有正高职称,必须要有>10年本专业临床工作经历,均不包括研究生临床培养的实际时间。申请特需门诊者除院士和终身教授外,博士生导师必须满足晋升临床正高职称>3年的条件,正高医师必须满足晋升正高职称>10年。通过准入授权基本条件的设置,确保了获得准入授权的医师均具备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能力。

2调整授权架构,加强组织保障

我院对门诊和手术准入授权管理架构进行了调整,原来专家门诊准入的行政管理部门为人事科,手术准入的管理部门为医务科,调整后专家门诊准入和手术准入授权均由医务科担任秘书科室,归口统一清晰。准入授权的原审核机构为医院伦理委员会,考虑到医院伦理委员会中的部分成员非临床专家,为保证评价的公信力,医院专门成立了由院士担任委员会主任,各临床三级学科主任担任委员的医疗技术专家委员会,负责对医务人员资质准入的审核评价和授权。

3流程坚持三公原则,关注医疗安全记录

在门诊和手术准入申请流程的设置上,我院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本人向临床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提出书面申请,三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核准后交医务科,医务科审核申请材料是否齐全,择期召集医疗技术专家委员会召开会议对初审通过的申请医师材料进行复审,采用票决制,需2/3以上专家参会方能举行会议,需经到会专家2/3以上同意方能通过。在学科审核和医疗技术专家委员会审核环节中,①我院强调院科两级管理,充分发挥临床学科在医务人员业务技能,日常工作质量和完成情况的评价作用。②我院将申请医师的医疗安全记录和授权管理挂钩,医务科向学科和委员会提供该申请医师近五年的医疗安全记录,对于存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或事故的申请者实行一票否决,延后一年审核。

4依托信息化加强日常监督,实行准入授权动态管理

我院依托信息化,努力实现资质授权管理由"事后监管"向"事前监管"的转变,医务科原来对手术分级的管理,主要靠工作人员核查手术室提供的手术安排表,工作量大,也不容易发现问题,现我院在手术管理信息系统中将每位医师的手术权限与其本人的工号姓名匹配,很好的杜绝了医师越级手术情况的发生。

医疗技术授权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区域医疗信息;健康档案;隐私;安全

目前,区域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各地的区域性医疗信息共享平台不断出现,成为当前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所谓的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也就是区域内不同等级、不同行政归属的部门之间,通过信息技术支持及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医疗信息的对接和设备的公用利用,使得区域内的医疗资源得以合理的配置,在有效降低医疗卫生成本投入的同时,提高医疗机构的诊疗质量、医疗设备的使用率,降低了医疗运行成本,使患者能够明显感觉出医疗费用在降低,原有的看病难、看病贵因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基于此,目前该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必须建立在通信和信息传送技术的高度发达,同时又要保障相关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的基础之上。信息的共享与信息的安全从概念上来说是一对矛盾关系,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又紧密相关。既要利用新技术来确保病人、医院以及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信息交换、共享,又要保障信息在系统内部的保密,防止信息泄露。

区域医疗信息共享,最主要的内容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所谓健康档案,即把公民在活着时参与的所有涉及医疗卫生服务的记录全部记录在案,建立可跟踪性的档案服务体系。这种档案并不单单指病人的身份信息、医院诊断结果,也包括一些其他渠道获得的相关健康信息,如饮食偏好以及运动情况等等。所以可知,居民健康档案具备了疾病的防治和健康的保障双重功能。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将居民的诊疗信息和健康信息全部整合,使得信息共享得到最大化的实现,但与此同时,居民公共卫生信息的泄露风险也相应的扩大。公民医疗信息的访问权限、具备访问权限的组织和个人能否有效保护公民健康信息不被泄露、公民健康信息的储存和传输安全能否得到有效保障,这些都是区域医疗信息安全共享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重点。目前最为有效的确保医疗信息安全的做法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相关问题。同时,政府主管部门也通过立法等相关手段来确保医疗信息的安全,降低泄露风险。

1健康档案记录下的隐性安全风险

目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健康档案已经实现无纸化记录,在电脑或网络系统中进行存档和管理。如何在医疗信息共享平台中保障这些档案记录的私密性和安全性,以及如何平衡一些疾病信息防治案例与居民私人信息保护两方面的矛盾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些信息一旦被泄露,可能会对公民的利益造成损害,也会让个人对公共医疗的安全性产生质疑,这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就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信息安全性两方面考量,都必须对居民健康档案的相关文件进行相应的安全等级保护。

目前造成个人健康档案信息泄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责任意识不强造成个人档案信息泄露

建立健康档案的目的在于居民健康情况的保障和疾病的防治,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但是使用人和责任人都缺乏较为严谨的安全法律意识,使健康档案在使用过程,造成了信息泄露和失真的情况。而且相关的医护人员对病人隐私的忽略和不重视,也就放任了违规性操作。一些缺乏专业素养的医生,将其视为一笔关于病人的信息财富,进行信息的贩卖,这种医疗信息的泄露不仅违法损害个人医德,更为严重的是对居民和医疗机构的利益侵害。

(二)信息安全保护能力欠缺造成个人档案信息泄露

目前,在信息网络中主要通过信息攻击技术,如对一些域名服务器进行攻击、木马病毒植入等手段来非法获取医疗档案信息。因此,对于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者与维护者来说,应具备一定的技术专业性要求,应有针对性地接受网络攻击技术及网络防御技术方面的专业培训,了解使用不同的攻击手段造成信息泄露的路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保护。

(三)使用操作失当造成个人档案信息泄露

共享信息平台建设下医院通过居民的健康信息档案,如医疗治疗信息以及该病例的相关医疗结果、该疾病下的后续保护和康健信息等进行分类汇总整合,并在基于居民信息保密的情况下,进行有限度地资源分享,使医院能够在共享信息平台中最大限度为居民病情预测和病情咨询提供助益。但在资源整合、共享时也会存在一些信息泄露的问题:如权限不够的人员违规操作以获取资源;医疗人员由于一些非法利益进行信息窃取和泄露,甚至严重到进行信息的篡改;在信息整合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信息流失;居民健康档案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无纸化传输和保存,由于信息上传者上传流程中存在失误而导致健康档案的信息泄露和被破坏,或者是由于一些不可抗力或者是一些无法预知的意外事故造成信息的破坏和丢失等。

(四)居民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疏漏造成个人档案信息泄露

第一,目前对于中国而言,其社会医疗系统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法律和管理方面的漏洞,尤其是国家对于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监管手段还较为缺乏。医疗机构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还属于探索阶段。而此阶段中还存在医疗人员的管理、专业制度规定和国家法律缺失、零散和不规范等问题。即使由于人为原因造成个人信息安全的泄露和扭曲,也会因为缺乏法律依据而不了了之,无法可依,这就损害了公众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和个人的实际权益维护,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非法人员对公众信息利益的侵害。

第二,公众的健康信息档案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的信息平台共享,也就是医院对该区域的居民建立一个电子化的个人病例,方便医院对患者健康情况的追踪,也方便了居民的体检和病情诊疗。但由于医生的不固定和记录留存的不规范,使其信息较为凌乱,一旦信息泄露,很难确定相关责任人,并且不仅是医院甚至国家都对这方面缺乏确定的管理机制。

2健康档案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措施

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是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医疗信息的特殊性在于涉及到病人的隐私,因此医疗信息的公开就需要经过慎重的研究考虑。

(一)研发医疗信息安全的新型保护方式

上述对健康档案用户行为的安全隐患的技术安全分析,仅限于在现有的t疗信息安全技术条件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医疗信息泄露和篡改的方式也变得五花八门,在安全技术上加大投入,不断加大研发应用成为一种必然。

(二)建立健全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安全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在区域医疗信息平台上共享医疗信息逐渐成为热门,但是与之相配套的安全法规和政策许可等却迟迟无法出台.没有独立的关于医疗信息安全的明文规定,一旦出现医疗信息泄露或是侵犯隐私,没有法律依据条文作为支撑,让用户维权艰难。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医疗信息凯觑者的篡改信息等非法行为。所以,出台系统完善的专门法规已经成为医疗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内容。

(三)明确规定机构和系统的责任和权力

第一,明确机构权利和责任。区域医疗信息共享涉及多个医院之间的信息传递,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都纳入其中。这就要求在建立健康档案时就明确不同机构使用信息的权利和义务。如不同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接触到怎样不同的信息内容,不同单位可以拥有怎样的权限。只有明确了相关单位调用信息的范围和使用方式,明确不同使用主体对手中信息的责任意识,才能保证信息安全。同时,权责明确还有利于出现问题及时找到源头,避免互相推诱、逃避责任的现象发生。

第二,明确系统权限。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系统设计应注重权限,包括平台中心文档管理员、平台中心授权审核员、审计日志用户、系统管理员、各医疗机构医生类普通用户、各医疗机构文档管理员、各医疗机构授权审核员、患者类用户等。为了提升信息的安全度,就要对不同用户的权限加以明确。如对于授权用户的访问,只呈现部分健康信息,自动屏蔽其他类型用户信息。而医务人员在行使公务行为时,则需要填写相关申请才能获得相应权限。科研人员则根据科研内容提出申请获得相关数据。同时,对于部分研究人员这些数据只能定时查询,不能无限制复制或是浏览。

(四)建立医疗电子档案的授权及审批查阅流程体系

为了保护电子病历,需要在系统中为病例加密,通过各种不同的授权保密方案区分不同医疗文书。目前主要有两类,医生分组授权体系与安全控制流程。其中,医生分组授权审批方案是构筑医用分组分级树状体系,分配授权号,上级权限可以浏览本级或是下级内容。医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等级访问相关病患资料,如果需要越级访问则需要按规范审批流程,提交由平台支持的电子申请,完成相应审批调阅和管理。

(五)建立良好的组织协调机制

在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上,既要让信息访问便捷,又要保护隐私,需要复杂的政策与技术支持。第一,立足于法律法规制定,广泛开展调研。首先,从基本原则和法律规范的制定来看,需要开展系统的研究和调查分析,并征求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加以论证和修改。第二,从实践操作中来看,信息共享平台涉及到信息使用者、患者、医疗服务提供者,协调工作十分重要。这就要求该项工作在实施中,相关机构要做好协调组织,加强患者、医疗服务提供者、行政管理机构以及支付方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保证系统顺利实现。

(六)提高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增强健康档案使用者的信息安全意识

加强继续教育与培训,不断提升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是卫生信息共享平善的重要环节。同时,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教育,也是保证平台顺利运行的关键。除此之外,区域医疗信息是共享性质,涉及人员多,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大事故发生,造成医疗信息的泄露或失真。因此就要尽可能的扩大范围,对使用和接触人员进行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人人有责。

3结束语

随着医疗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医疗信息化发展速度加快,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医疗信息行业的软肋和成败关键。因此,各级各部门不仅要重视医疗信息安全,更要加大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加强人员培训,逐渐建立和完善针对居民健康档案的相关制度,使得健康信息主体的隐私权得到更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马国强.指纹密钥及其在居民健康档案隐私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1.

[2]周天舒.国际临床数据交换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实现[D].浙江大学,2013.

[3]彭聪.基于混合云的慢性病人自我管理系统的健康数据分享服务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

[4]徐影.《管控知识:网络世界中的信息自由与隐私保护》(节选)英译汉实践报告[D].重庆大学,2014.

[5]姜腾.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标准和数据交换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6]谈笑.基于角色、过程、数据三视角的患者电子医疗信息隐私防护特征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3.

[7]李亚子,尤斌,王晖,钱庆.医疗保险信息泄露案例分析及对我国安全隐私保护的借鉴水[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02:6-12.

医疗技术授权管理制度篇3

印发《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次修订)的通知

 

各科室: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院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应用管理,促进学科发展,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四川省第二、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工作制度》等有关规定,结合本院实际,医院医疗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对我院《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管理办法》进行了第一次修订,现全文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

1、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管理办法(第一次修订)

     2、新技术、新项目申报书

3、新技术、新项目收费申报备案表

4、开展新技术、新项目需购买设备、器械申请审核表

 

                                 XX县人民医院

                                2018年7月30日

附件1

 

XX县人民医院

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次修订讨论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

为了加强医院对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规范管理,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学科发展,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四川省第二、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工作制度》等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概念

本办法所称新技术、新项目是指医院新开展的、尚未使用的包含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社会伦理道德、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的医疗技术项目

第三条 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医院范围内临床、医技、护理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管理。

各科室开展的医疗新技术、新项目必须对应相应诊疗科目,医师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应与其执业范围相一致。

第四条  管理组织和职责

1、医疗技术委员会负责对新技术、新项目的准入审查、鉴定审批、动态监管、验收审核;负责制定和完善医疗技术监督评价、中止、技术损害处置预案等管理规定;负责对实施新技术、新项目的人员的技术授权和动态监管;负责对新技术项目实施过程的督查与持续改进。

2、医学伦理委员会负责对新技术、新项目的医学伦理审查。

3、医务科承担医疗技术委员会办公室职能,负责初步审查临床提交的新技术、新项目申请材料;负责医疗技术委员会对新技术、新项目进行鉴定、审批的筹备工作;负责对新技术、新项目的发文、建档、监管、验收工作;负责对新技术、新项目转为常规技术的移交、归档、请奖等工作。

4、质控办负责对新技术、新项目的质量监督管理。

5、医保办负责新技术、新项目有关收费项目的审查以及新增收费项目的申报、审批、备案等相关工作。

6、设备科负责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所需要的医疗器械、医疗设备的购进。

7、科教科承担伦理委员会办公室职能,对新技术、新项目进行伦理学论证、审批、备案的各项工作。

8、各科主任负责本科室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全面质量、安全管理。

9、项目主持人负责新技术、新项目的具体实施,包括申报材料准备、参与人员技术培训、准入后执行、项目自查总结等工作。

第二章 立项管理

第五条 医院对新技术、新项目实行立项审核制度,经“两委会”批准立项的新技术、新项目方可在医院内实施。

第六条 医院对新技术、新项目实行分级管理,按照项目的科学性、先进性、安全性分为部级、省级、市级、院级等四级。

1、部级: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成果,在国内医学领域里尚未开展或尚未使用的医疗技术、项目。

2、省级: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成果,在省内尚未开展或尚未使用的医疗技术、项目。

3、市(州)级: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新成果,在市(州)内尚未开展或尚未使用的医疗技术、项目。

4、院级:具有市内先进水平,在本院尚未开展或尚未使用的医疗技术、项目。

第七条 准入条件

医院鼓励研究、开发、引进和应用国内外先进医疗技术。禁止开展卫计委和或国家法律法规已明令禁止的、已经淘汰的或技术性、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伦理及法律等方面与保障公民健康不相适应的技术和项目。申请新技术、新项目应符合以下条件:

1、拟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符合社会伦理规范。

2、拟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应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安全性、创新性和效益性。

3、项目负责人应具有在本院注册的主治医师或相当于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临床医技人员。

4、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要与医院的等级、功能任务、核准的诊疗科目和专业技术能力相一致。拟开展第二类、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前,项目负责人应向医务科提交申报材料,由医务科负责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指定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在本院实施。

5、拟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所使用的医疗仪器须有《医疗仪器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仪器经营企业许可证》、《医疗仪器产品注册证》和产品合格证,提供加盖本企业印章的复印件备查;不得使用资质证件不齐的医疗仪器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6、拟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所使用的药品须有《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进口药品须有《进口许可证》,提供加盖本企业印章的复印件备查;不得使用资质证件不齐的药品开新的诊疗项目。

7、拟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应遵循卫计委《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法规,执行医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医疗高风险技术资格许可与授权管理制度》、《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等管理规定。

第八条 提交材料

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应提交以下材料:

1、项目申请书:包括技术原理和先进性,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技术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技术应用方案;专业人员、设施、设备条件;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及科室承诺等内容。

2、知情同意书(样式)。

3、项目经费来源证明或相关说明。

4、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具备的资质证明。

5、涉及知识产权应提供知识产权归属协议。

第九条 受理程序

1、申报:项目主持人须详细填写《医疗新技术、新项目临床应用准入申请书》。涉及新的收费项目和需要新购医疗器械设备的,应同时填写《新技术、新项目收费项目医保审核表》和《开展新技术、新项目需购买设备、器械申请审核表》,并附相关报告等资料送交医务科。

2、审核:医务科对项目申请资料初审合格后,于收到申请书的30个工作日内,报请医院伦理委员会和医疗技术委员会进行评估、鉴定和审核。

3、审批:经医疗技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讨论决议后,医务科将审批意见发送给项目负责人,准予开展的发送《准入通知书》。需要医保审核办理的收费项目,经医保办批准后实施。

第十条 不予受理情形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技术委员会不予受理:

1、拟申请的医疗新技术、新项目已被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废除或者禁止使用。

2、距上次否定性结论出具时限不足6个月的。

3、拟开展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主要专业技术人员在一年内发生三级以上医疗事故并负主要责任的。

4、因超范围行医受卫生行政部门处罚不足1年的。

5、提供材料不真实的。

6、违反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它情况。

第三章 应用、监督和管理

第十一条 培训与授权

医务人员在实施医疗新技术、新项目前,应接受相关技术项目的专门培训。按照医院医疗技术分级授权管理等要求,涉及有创操作的医疗技术包括手术、介入、麻醉及内腔镜等高风险技术项目,相关医务人员应获得医疗技术委员会授权并在医务科备案。

第十二条 实施管理

1、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后由医疗技术委员会负责全程监管。

2、实施新技术、新项目的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医院相关管理要求。

3、项目负责人应向医疗技术委员会提交书面自查报告,提交时间为自批准实施之日起第6个月、第12个月和第24个月。医务科负责收集、汇总技术监控相关运行材料。

4、由业务院长或业务副院长牵头,医务科、质控办等职能部门应定期对新技术、新项目的质量、安全、疗效、经济和社会效益等进行追踪管理和评价,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监管整改措施。

5新技术、新项目在监管运行2年期满后,由医务科提交医疗技术委员会进行验收审查。验收通过后医务科向项目负责人书面验收通知书,转为常规医疗技术项目管理。

6、对不能如期完成的技术项目,项目负责人应向医疗技术委员会详细说明原因。医疗技术委员会根据技术项目实施情况向项目负责人提出书面处理意见。

7、开展器官移植等第三类医疗技术、首创新技术、新项目以及首例第二类医疗技术项目时,应将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情况载入相关病历。

8、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实施后,项目负责人应妥善保存好有关技术资料;新项目验收后,应将技术总结、论文复印件交医务科存档备案。

第十三条 首例病例讨论

    为保证临床应用安全,在首例新技术、新项目实施前,项目负责人应认真查阅、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著作及文献,写出书面综述或论证报告(附相关资料),制定各种防范意外情况的应急预案,提交科主任组织全科集体讨论。参与人员应包括业务院长或业务副院长、医务科科长、质控办主任、科室正(副)主任、相关护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充分发表意见并详细书面记录。

第十四条 高风险技术审批

凡是涉及高风险的手术、介入、麻醉等新技术、新项目,在监管运行期内应严格履行手术审批制度,在每一例实施前均应经科主任、医务科、业务院长或业务副院长逐级审批。

第十五条 知情同意

新技术、新项目开展前,主管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委托人进行沟通,重点交待该项技术项目的、意义、可能的风险及防范措施,有无替代治疗方案等,尊重患方选择,医患双方共同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实施。

第十六条 技术损害防范

在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过程中因技术复杂、操作难度大等原因,可能给患者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害。

一旦发生技术损害或意外损害,当事医务人员必须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尽量减轻患者的损害后果,同时报告上级医师。上级医师处理有困难时应立即报告科主任。科主任应立即报告医务科,必要时报告分管院长或院长,及时启动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第十七条 效果评价

项目负责人应定期对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的疗效、安全性、风险性和效益等进行分析、追踪和评价,形成书面报告,不断总结经验,改正不足,使其更加完善。

第十八条 项目负责人变更

新技术、新项目经审批后应按计划实施,若有技术项目增减、项目负责人变更等情况需报经医疗技术委员会审核、批准、备案后方可进行。

第十九条 暂停或终止

新技术、新项目运行期间,如果出现以下情形之一者,由监管部门提交医疗技术委员会讨论,决定暂停或终止该技术项目。

1、申请开展的医疗新技术新业务已被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废除或禁止使用的。

2、开展医疗新技术新业务的主要专业技术人员发生三级以上医疗事故并负主要责任的。

3、在医疗新技术新业务实施过程中因客观原因导致该技术不能继续开展的。

4、自准入之日起2年内尚未开展10例的。

5、违反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凡是已被终止的新技术项目重新开展时应按照本办法规定重新申报。

    第二十条  激励机制

医疗技术授权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医疗信息;技术;医疗质量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4-0091-02

医疗质量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主要的功能是提升医院的医疗管理,现在的很多医疗信息技术能够面向大众开展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的关键服务理念,在加大医疗信息技术以及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很多发达国家比较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都建立和健全医疗质量发展体系。在医疗环境下开展相关的质量管理能够为我国的各项医疗事业改革提供好的方案。

1医疗质量的内涵

1.1医疗质量的概念

医疗质量主要可以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方面解释医疗质量主要包括:安全性、及时性、有效性,另外涉及医疗服务的效率和效益。狭义的医疗质量主要包括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疾病的整体防治效果。所以经常说的医疗质量主要是在现有医学知识的前提下,由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降低,患者不满意的程度以及满意的程度。

1.2医疗质量的结构

三级构成质量主要包括:环节质量、基础质量、终末质量。这三级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基础质量作为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技术、规章制度、人员等。环境质量主要是指各个医疗环境,也可以称之为过程质量。由于区域卫生信息的逐步深化,现在医疗信息网络已经得到普及和应用,比如经常运用的医疗方式有远程医疗、双向转诊,改善患者的就医局限;另外,为让环境质量得到延伸,可以分为院内环境质量和院际环境质量。环节质量以及结构质量是终末质量的综合,其主要基础是数据,通过收集、总结、分析数据,评价整个理疗效果评定,并且反馈结果。

2医疗管理的主要方法

2.1医嘱闭环管理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方便医院管理,以往传统管理医生的很多住房都是需要忽视或者陪护人员记忆,由于工作中的疏忽,很容易遗忘,轻则减缓病情康复,重则会引发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当运用信息技术后,医生嘱咐记住的注意事项会通过医院的信息系统传到病区,护士在巡房的过程中可以一一检查和核算,发现问题马上改正,同时引入条形码技术和无线技术,下达医嘱、核准并且执行动态闭环管理。

2.2临床用药管理

信息技术干预临床用药,提高用药的合理性。执行抗生素分级管理模式,根据职称控制抗生素,对于抗生素的使用要有明确的规定,避免越级使用,另外抗生素的使用量加大的情况,需要有特殊的说明。所有的使用要经过值班主任审核,才能开具使用药量。信息系统也要提供其相关的监督平台,要求职能科室在此进行检查,进一步监管手术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并且详细标明医嘱规定的手术抗生素的使用量、间隔时间、品质,根据手术切口情况严格控制用药,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2.3运用电子格式化单据

在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推行电子单据,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有效地降低流程差错率。取消手工化验单的填写,根据各个科室具体的工作情况,设置不同的电子申请单据。当医生开具化验单时,要根据申请单据填写适当的内容,字迹工整,避免字迹潦草辨认不清。检验科室需要建立相关的条形码,运用仪器自动地识别检验,报告可以直接进行网络传输,如果检测值出现异常,需要系统自动报警,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

2.4严格的准入管理

运用医院管理系统,严格执行各项准入流程,这样才能从根源控制好管理医疗质量。准入管理的严格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员的严格准入管理,根据临床医生的职称情况,运用系统分配处方,病历的各项权限,严禁处方开具人越级。另外专项授权病理科、放疗室,严格的控制来院的实现研究生,对外聘请的专家,并且详细的填写进院时间以及离院日期,如果在规定权限没有离开,权限将会自动的注销,根据情况可以重新申请或者延期;实现学生的权限要与带教教师相关联,系统将会分配其书写病历的权利。第二,手术分级严格管理医院管理系统中需要建立比较明确的分级管理、要根据人员的具体资质进行不同级别的手术和授权。获得授权的手术人员开展手术之前需要申请、记录、安排手术操作,并且在强化过程中准入医疗技术。第三,资质的准入管理,进行系统设置的时候要求只有获得资质的临床医师,才能获得批准后有调整处方的权限。

2.5理疗信息化管理的业务流程

医疗信息技术主要是连接门急诊和住院业务的重要纽带,把病人就医的全过程看我着眼点,充分利用先进的医疗信息系统,全程化的开展医疗质量管理,确保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3医疗管理中各个主要环节

在现代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中医疗信息技术是服务体系的主要支撑技术,其发展对实现医疗卫生管理的转变有着深远影响、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为我国的医疗事业构建提供信息化的保障措施,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3.1面向医疗质量的信息技术

改技术主要解决医疗质量的正常运行,也是医院运作的物质基础以及必备条件,其中包含人员、技术、物质等问题,可以为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典型系统,比如医院的自动化系统、物质系统和设备管理系统等相关系统。

3.2面向环节的质量系统

改项系统主要是解决医疗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将细节信息化,典型系统主要是解决医院协同医疗的远程系统,双向转诊系统和区域卫生信息网络的建设,主要是解决院内相关的医疗信息以及医生和护士工作站等相关问题。

4理疗信息技术在医疗管理中的应用要点

4.1技术应用的主要优势

1)全程实时观测

医疗信息技术让医疗服务实现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对患者和医疗活动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查询。信息技术的建立不断能够控制医疗质量模式,让质量控制的重点呈现具体化特征,这样就能有效的解决质量操控等技术方面的问题,完善医疗质量。

比如,医疗系统的整个业务流程中根据调查显示,如果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医院,其整个的管理效率将会加大,整个流程将会节约部分时间,比如以医疗质量的oLap分析,由于部分分析内容都不是事先制定的,所以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要根据查询系统进行分析,就是oaLp(onlineanalyticalproccessing,联机分析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更为灵活,并且在病例数据库的支持下正常运行,能提供多维视图的动态分析报表,这些功能和office的透视功能表格相类似。如图1所示。

使用过程中要让系统自定义分配好字段(维度)和汇总的字段(度量以及相关的各类统计指标)然后根据实际查询情况分析要进行拖拽的字段、列字段等。其中分析出的维度包括:医疗单位、医疗科室、医生、病例分析等,需要分析的度量包括:病危率、优良率等统计分析指标。

2)多方控制保障信息的透明

质量控制需要在多方控制的前提下,确保整个诊疗过程的公开和透明化,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医疗质量化规医院自己的限制条件,将有利于卫生监管部门以及患者监督医院服务系统,更有利于医疗质量以及指导相应的医疗活动,有效地进行全程的质量控制,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前提下,达成患者的满意。

4.2管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监控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安全问题的时时监控,能够保障医疗活动中信息流产生的准确无误,但是在质量化管理全面推进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操作人员的素质,更要对其应用的系统开展相应的规范,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避免信息泄露的情况产生。

2)多方质量参与机制

由于信息技术医疗质量管理参与平台较多,所以要构建共同的质量控制机制,在改善和完善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可以让质量控制参与主体在平台上开展相关的质量控制,相互的监督,这样能够方便医疗质量的稳步提升。

3)构建与质量信息相关的信息化指标,由于信息技术在医疗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调控,所以质量管理信息化标准十分重要。信息化体系的建立不但能够增强医疗服务质量的整体预警控制系统,更能推动医疗质量的完善,因而在工作中不要忽略相关质量信息化管理指标的构建。

5结束语

国内医疗事业的发展,带动医院信息化的发展,现在我国的国内各类医院正在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财务信息化管理,第二阶段是患者医疗信息化管理,第三阶段是临床信息共享信息化管理。不同的三个发展阶段,让医院积累较多的数据和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和数据的运用,让相关管理人员总结有价值的信息,为医院的智能化监管提供数据基础支持。

参考文献:

[1]吴信东,叶明全,胡东辉,等.普适医疗信息管理与服务的关键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学报,2012(5):23-24.

[2]车永茂,吴丽娟,徐道亮,等.基于信息技术的医疗质量管理路径探索[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21-22.

[3]卢荣斌,许耀良,张连强.基于信息技术基础的医疗设备高效管理模式[J].中国医学装备,2013(5):31-32.

医疗技术授权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医学图像,专利申请,可授权客体

1、医学图像处理方法与可授权客体

医学图像处理包括医学成像和医学图像处理方法,人们用多种方法产生各类医学图像,例如超声(US)、计算机断层(Ct)等,再利用各种图像处理方法对成像进行处理,例如增强、分割、目标追踪等。医生可利用各种成像结果了解病人的病情,并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对病情进行诊断与治疗。因此,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对现代临床疾病的诊疗和研究带来巨大和革命性的影响。

就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专利申请而言,最有可能涉及"疾病的诊断或治疗方法"这一类问题,原因在于医学图像处理恰好是医学信息获取与图像处理方法的结合。医学成像是对受检对象利用医学成像设备检测得到的图像,而对这类图像的处理通常会重点集中在图像观察者(比如医生)需要突出关注的信息,比如病变区域、器官组织、骨架结构等。

对于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的定义,《审查指南2010》规定了:

"诊断方法"是指"为识别、研究和确定有生命的人体或动物体病因或病灶的过程","治疗方法"是指为使有生命的人体或者动物体恢复或获得健康或减少痛苦,进行阻断、环节或者消除病因或病灶的过程,包括以治疗的或者具有治疗性质的各种方法。

通常在医学图像处理发明申请的审查中,需要审查员对发明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本身进行分析,立足立法本意,判断其是否符合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法定义中的各个条件。但在实际审查工作中,对于具体案情的判断都存在不同的争议。

下面本文将结合实际审查中的两个申请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案例中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是否属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不可授权客体。

2相关案例分析

2.1案例一:

1.一种血管内超声图像序列中钙化斑块帧的自动检索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根据iVUS图像径向灰度曲线的斜率值来判断斑块是否存在,具体步骤如下:

a、对各帧iVUS图像进行各向异性扩散滤波,减少噪声和无用信息,同时保留、增强图像的边缘信息;

b、对各向异性扩散滤波后的各帧iVUS图像进行极坐标变换,将其变换到以图像中心为坐标原点的极坐标系中,得到极坐标视图;

c、根据极坐标视图求得各个角度的径向灰度变化曲线;

d、初步检索含钙化斑块的图像:

将每一径向灰度变化曲线的斜率最大值、即极径上的灰度跳变极值,与预设的参考阈值进行对比,如果某方向上的灰度变化曲线的斜率最大值超过所设阈值,则初步认定该方向属于钙化区域,否则不属于;

e、精细检索含钙化斑块的图像:

如果初步认定极坐标视图中的某列像素属于钙化区域,那么判断其邻域内的连续n列像素,如果都属于初步认定的钙化区域,则该区域属于钙化区域,否则该区域不是钙化斑块,最后将最终检测到的钙化斑块的具置显示在图像中。

通过分析权利要求1-3,其请求保护的是一种血管内超声图像序列中钙化斑块帧的自动检索方法,由权利要求和说明书中记载的内容可知,该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血管内超声图像序列中钙化斑块帧的自动检索,因而它是以有生命的人体/动物体为直接实施对象;所述方法根据iVUS图像径向灰度曲线的斜率值来判断斑块是否存在,并将最终检测到的钙化斑块的具置显示在图像中,即得到钙化斑块的具置;虽然该技术方案仅涉及由图像处理方法对目标钙化斑块检测并定位,但是血管内的钙化斑块是由血管壁的粥样硬化病变的钙化产生的,直接反映了人体血管内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脂质沉着形成程度,即人体血管的健康状况,该检测结果可直接用于血管硬化病变的判断,以及冠心病的计算机辅助诊断和介入治疗方案定制。

由此可见,该方法的直接目的是通过分析超声图像进行处理判断是否存在钙化斑以及对钙化区域进行识别检测,得到钙化斑块的具置,用于进行血管健康状况和病变程度的诊断,因此属于影像诊断方法,且该影像诊断方法仍然是以有生命的人体和动物体为实施对象,属于专利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三)项所述的疾病的诊断方法的范围,因此不能被授予专利权。

2.2案例二:

1.一种追踪肿瘤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针对一系列双平面图像中的每对当前图像进行下述步骤:

利用从每对双平面图像确定的所述肿瘤的之前的位置、所述肿瘤的3D模型和双平面几何性和生成一组分割假设;

基于所述一组假设构造体事前概率;

使用所述体事前概率选择一对当前图像中的种子像素;

使用辉度值和所述种子像素构造双平面双图像图形;以及

使用图像辉度获得对应于肿瘤边界的分割掩模以确定所述肿瘤的当前位置,其中,上述步骤在处理器中执行。

本案例中权利要求请求保护一种"追踪肿瘤的方法",在实现该方法时利用双平面图像的特征及图形分割确定图像中的目标位置。虽然在该技术方案中肿瘤是首先被确认存在并被作为先验知识用于进一步追踪,即已经知晓患者肿瘤疾病存在或健康状况,但该案例仍需从该技术方案的背景技术和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来辅助理解其技术方案实质是否属于非授权客体。

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和社会伦理的原因,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当有选择各种方法和条件的自由,而本案例中说明书记载了"粒子束放疗将带电粒子传递给肿瘤同时使得对周围的健康组织的伤害最小"以及"由于随机的全身性的运动,需要在治疗期间实时地连续追踪肿瘤",也就是说本申请技术方案可以辅助医生在对病人进行肿瘤粒子束放疗时利用该肿瘤追踪的位置结果对所定位位置的肿瘤细胞实施粒子束放疗,因而该方法是以有生命的人体为直接实施对象获取肿瘤位置的超声图像,并为使有生命的人体获得健康而进行阻断、缓解或消除病因或病灶的过程,因而属于为实施外科手术治疗方法采用的辅助方法,由此,该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属于专利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三)项所述的治疗方法的范围,不能被授予专利权。

3总结

通过以上2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审查员在判断一项医学图像处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是否属于专利法可授权专利权的客体,应以该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为主,并结合说明书的内容了解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与直接目的,从而判断该技术方案是否为疾病的诊断方法或者疾病的治疗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类观点认为,若权利要求只要在撰写时避开医学图像的技术特征,并且避免在权利要求中直接记载与疾病诊断或手术治疗相关的技术特征而是撰写成图像处理方法,则可以直接认为该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是属于纯粹的图像处理方法,排除在不可授权的客体范围之外。事实上,对于说明书中涉及图像处理方法可用于疾病诊断和临床医疗辅助时,即使该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书在撰写时没有明确记载该部分技术特征,仍有可能属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范畴,此时审查员该如何进行判断和决定需要严谨而慎重地思考。

另外,对于与医学图像方法对应的成像系统是否属于授权客体,目前还存有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讨论。同时,申请人或人对于医学图像专利申请的撰写应当注意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医疗技术授权管理制度篇6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09年12月26日通过,将于2010年7月1日施行。该法第七章就医疗损害责任进行了专章规定,包括医疗损害责任归责原则、患者知情同意权利、紧急情况下知情同意的特殊规定、诊疗活动中如何界定医务人员过错、推定医疗机构过错的情况、医疗机构免责情形、医疗机构对病历资料的制作、保存及向患者提供的义务等项内容。从而为医疗损害责任的认定及其处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将对促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依法执业、改进服务质量、防范医疗纠纷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于2002年9月开始试行,2010年2月卫生部修订后予以正式颁布,新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将于2010年3月1日施行。一部是国家法律《侵权责任法》,一个是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规章《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二者对病历书写、保存有哪些新的要求,又有哪些差别,医务人员应该如何履行病历书写职责、防范医疗侵权损害纠纷的发生?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病历的基本要求

1.1 病历书写要求新《规范》对病历书写的新要求。

1.1.1 书写工具要求使用蓝黑墨水、碳素墨水,需要复写的病历资料可以使用蓝或黑色油水的圆珠笔。修改病历,应在错字上划双线,并保留原字迹清楚、可辨,注明修改时间、修改人签名。

提示:3月1日起,门诊病历不在可以使用圆珠笔书写的范围之内。

1.1.2 医务人员资质要求对于试用期医务人员、实习期医务人员书写的病历,必须经过本机构注册的医务人员审阅、修改并签字。明确了上级医务人员有审查下级医务人员书写的病历的责任。

提示:(1)强调病历的签字权属于本机构注册的医务人员。《执业医师法》和《护士条例》规定,医师、护士的执业注册均在属地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取得了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的医(护)师(士)才具有执业资格。

上级医务人员应指导下级医务人员和未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而且还要对未取得执业资格人员书写的病历进行审阅、修改、签字,即表示承担该项医疗行为的法律责任。

(2)《执业医师法》第三十条规定:执业助理医师应当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其执业类别执业。在乡、民族乡、镇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可以根据医疗诊治的情况和需要,独立从事一般的执业活动。

1.1.3 日期和时间要求书写日期和时间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采用24小时制,nil急诊患者要写到分钟。

1.2 打印病历的要求新《规范》确立了打印病历的合法地位,应符合病历保存的要求,并由医务人员亲笔签名。

2 急诊留观记录

新《规范》要求急诊患者留观后均应书写留观记录,重点记录观察期间病情变化和诊疗措施,简明扼要,并注明患者去向。建议医方还应记录患者住址、联系方式,以便随访。

3 门(急)诊抢救记录

新《规范》规定门(急)诊抢救记录的内容及要求按照住院病历抢救记录书写内容及要求执行。应该包括抢救的时间、病情变化、抢救措施、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姓名及专业技术职称,补记的抢救记录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完成,记录人应签名、注明时间。

提示:门急诊抢救工作易发医疗纠纷,如护士执行医师口头医嘱应在复述一遍后执行,最好同时记录一下时间、药品名称、用法用量、重要病情变化,以免抢救、护理记录发生质量缺陷。

4 住院病历的新要求

4.1 增加项目新《规范》增加了《有创诊疗操作记录》《麻醉术前访视记录》《麻醉术后访视记录》《麻醉知情同意书》《输血知情同意书》等项内容,实际上部分项目已经执行。

4.2 日常病程记录要求由经治医师书写,也可以由实习医务人员或试用期医务人员书写,但应有经治医师签名。对病情稳定的患者,至少3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较原规定最长5天记录一次缩短了两天。

4.3 会诊记录要求常规会诊记录在申请发出后48小时内完成,急诊会诊应在会诊申请发出后10分钟内到达现场,会诊结束后即刻完成会诊记录。还要求申请会诊医师应在病程记录中记录会诊意见执行情况。

4.4 讨论记录各种讨论记录中明确要求应有主持人小结意见。

5 患者知情同意书的签署

5.1 病情介绍及口头告知《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提示:其实,医务人员与患者是“战友”关系,通过医务人员的耐心解释、口头告知,可以加深医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治疗疾病的信心和依从性,也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树立服务品牌的重要项点。

5.2 知情同意书的签署知情同意书作为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利的重要证据,医务人员应认真履行医疗告知义务,由患者行使知情同意权利。

5.2.1 一般情况下知情同意书的签署《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五条规定“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医务人员未尽到前款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提示:此条强调了应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较新《规范》内容具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十九条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所以,3月1日以后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执行新《规范》的同时,还应尽早修订、完善相关知情同意书和制度,7月1日按照法律要求执行。

新《规范》第十条规定“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书面知情同意书)应当由其法定人签字”。

提示:《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十二条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人,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人的同意。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有他的法定人民事活动。第十三条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人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辩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

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人,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人的同意。第十四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人。

上述情况较为复杂,医务人员要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必要时及时请示上级领导。

5.2.2 紧急情况下知情同意权利的履行《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新《规范》第十条规定患者因病无法签字时,应当由其授权的人员签字;为抢救患者,在法定人或被授权人员无法及时签字的情况下,可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签字。

5.3 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界定《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十八条对特殊检查、特殊治疗进行了原则规定。有一定危险陛,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检查和治疗;由于患者体质特殊或病情危笃,可能对患者产生不良后果和危险的检查、治疗;临床试验性检查和治疗;收费可能对患者造成较大经济负担的检查和治疗。

提示:目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前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值得借鉴。建议在为外伤患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之前、尤其是在脱敏注射前与其签署知情同意书,告知医疗风险,把治疗决策权还给患者,同时做好抢救准备。这样,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6 病历管理与医疗侵权损害的防范

2002年8月,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了《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并于该年9月1日施行。规定门急诊病历档案由医疗机构保管,门急诊病历手册由患者负责保管,住院病历由医疗机构负责保管。此举对规范医疗机构的病历管理、质量管理、防范和妥善解决医疗纠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1 病历资料的制作、保管及查阅、复制《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按照规定填写并妥善保管住院志、医嘱单、检验报告、手术及麻醉记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医疗费用等病历资料。患者要求查阅、复制前款规定的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提供”。

《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保密。泄露患者隐私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承当赔偿责任”。

提示:病历资料属于患者的隐私,患者之外的人员须经患者授权或者符合《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相关条款规定可以查阅、复制患者病历资料的人员持有相关证件、法律文书,医疗机构方可以提供查阅、复制服务;否则,就可能泄露患者隐私、发生侵权。

6.2 病历与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的规定《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八条规定“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例资料;(三)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理资料”。

提示:上述(二)、(三)两种情形直接涉及到病历管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医疗机构的恶意,另一方面导致患者很难取得与其医疗纠纷相关的证据资料。因此,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医患双方应当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提交相关材料。医疗机构无正当理由未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如实提供相关材料,导致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能进行的,应当承担责任”。国家卫生部卫政法发[2005]28号文件《卫生部关于医疗机构不配合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应承担的责任的批复》规定医疗机构违反《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不如实提供相关材料或不配合相关调查,导致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能进行的,应当承担医疗事故责任。责任程度按照完全责任判断。

6.3 加强病历管理、有效防范医疗损害侵权的几点建议

6.3.1 认真学习落实《侵权责任法》及新《规范))。医疗机构领导、医务人员应提高对病历书写、病历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依法执业意识,杜绝不具备独立执业资格的人员独立从事医疗技术工作、书写病历。

6.3.2 落实病历书写制度。在规定的时限内,按照规范完成病历书写任务,把技术指导和质量监控落到实处,做到持续改进。

6.3.3 落实病案管理制度。完善病历借阅、查阅、复印等工作流程,从环节人手,避免患者隐私泄露和病历损毁、丢失。

6.3.4 完善和落实医疗投诉、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和流程,依法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医疗纠纷处理的途径,涉及医疗纠纷的病历由医患双方当场复印并封存,避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者法院审理时病历证据真实性遭到质疑或者不被采信。

6.3.4 落实患者知情同意制度。依法并且通俗易懂地向患者进行病情、医疗风险和治疗方案的告知,加强医患双方沟通。在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前做好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尤其要注意术中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时必须再次签署知情同意书,医务人员不得擅作主张;紧急情况下为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因患者及其近亲属无法签署知情同意书时,医疗机构负责人应及时批准、组织抢救。基层医疗机构因本单位技术力量、抢救设备等限制,患者应该转院治疗的,医疗机构应联系120救护车和上级医院,适时转院治疗。向患者近亲属做好病危(重)书面告知。

6.3.5 电子病历应符合卫生部的电子病历技术规范要求。医务人员应及时填写、打印、签字、存档。注意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认真修改、校对,避免张冠李戴、错漏百出。

医疗技术授权管理制度篇7

集团化医院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普遍存在。如何发挥财务管理在集团医院发展中的作用,实现结余增长与资产保值增值,应采用怎样的财务管理模式,本文将从集团医院财务管理特征、财务管理组织体系、责任划分、财务控制等方面,对集团医院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简单论述。

一、集团医院的特点

集团医院与企业集团横向或纵向发展模式不同,为了形成规模优势,关联度较高的几个医疗组织往往通过横向联合,遵循专业化分工协作与规模效益原则,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具有联合性、多单位性、向心性、资源配置最优化等特征的医疗业务服务单位集合体。广义的集团化医院,还包括多家以医疗资源共享,医疗技术合作、医疗人才培养等为交流方式,以一家医院为龙头的医疗联合体模式。医疗联合体还可能具有跨地区、跨所有制特点。

这个集合体可以由一家规模化医院发展壮大分立形成,也可以通过兼并等形式组成。各成员单位可以是具备法人资格的独立个体,也可以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多个专业院所。

二、集团医院财务管理特征

集团医院的不断发展和普遍存在,使集团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彰显。管理内容与单个医疗单位有许多共性,比如都是对医院资金的筹措、使用以及节余分配的谋划,同时都注重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目的都是为了集团的可持续发展,以医疗技术服务社会。但是集团医院的财务管理侧重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集团医院成员单位的资金管理,主要在于日常运营资金管理,如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等。集团医院财务管理更侧重与医院发展战略规划的匹配。集团要通过资源的整合配置实施医院发展统一战略规划,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增强服务能力,还要制定统一的财务战略、财务政策与财务制度,对资产管理、结余分配制定统一战略,实施统一规划,不仅满足集团成员职工成就感和社会的满足感,更重要的是为集团发展推动核心竞争优势不断增强。

二是集团医院财务管理更注重加强对授权审批协调控制。集团医院成员单位即使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但各成员单位日常运行过程中,仍需以各自为管理主体,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要遵循集团一体化管理战略、管理政策与管理制度。成员单位的基本财务管理不能够游离于集团财务战略、财务政策与财务制度之外。这样也从实质体现了集团医院财务管理主体是多元的,以集团为核心的。

三、集团医院财务管理模式探讨

以下我们将从财务组织类型、控制权、治理机制、财务监控和财务信息集中管理这几个方面,对集团医院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简单论述。

(一)集团医院财务管理体制设计

集团医院财务组织体系包含两个层面,即纵向组织体系和横向组织体系。根据目前集团医院发展阶段,受规模大小、财务管理活动事项多少、集团组织结构影响,应建立集团内部横向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即集团医院总部根据财务权力和财务管理活动事项等,分为预算绩效管控部、成本管理部、会计管理部、筹资规划与资产管理部、内部控制监督与风险控制部。这些部门应在集团统一领导下,纵向对成员单位同一类型业务统一管理,即细化管理,强化管理项目效率,又提高控制协调能力。对于多个法人单位组成的母子关系型集团,由于业务量的增加、业务种类繁多,可以在成员单位分设相对应财务管理部门或者岗位。总之,对集团财务管理进行总体上的把握和控制,可以在不影响成员组织业务活动高效率的同时,加强对集团财务的监控。

财务部门的功能定位不能像单个医院主体拘泥于日常财务业务,更要依据集团战略、组织结构及责任定位,对各项财务业务就权利、责任进行划分,合理配置财务管理权限,重点加强对成员单位授权审批权限的监督和控制。财务部门已超越了日常财务核算本身的意义,集管理与核算为一体,还包括从财务职能中分离出来的专门从事某项财务管理活动的其他部门,比如预算管理、经管核算控制部门、物价审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

针对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设计,集团医院采用混合型财务管理体制更加有助于集团业务的管理,即集权与分权结合。对集团产生重大影响事宜决策权,如集团财务管理制度及管理体系的制定、财务管理体制的选择与调整变更、财务战略规划制定权、重大融资财务决策、重大资产的处置、结余分配的管理等,采用集权管理。对于不构成重大影响的一般事宜,如较低层次的日常财务权力等,适宜分权管理。重要成员单位集权管理,一般成员单位分权管理。总之,集权分权都是相对而言的,集权不意味着包揽一切,而是关注重点重要事项,分权不意味着下属的绝对决策权,而是在集团保持重大决策前提下,将一般事宜决策权授予成员单位主要管理者,集权与分权也不是权力简单的集中与分散,在于权的界限及其体现的层次结构。如何把握权力划分的度,则取决于集团战略、组织体系、管理能力以及信息结构与传递速度。

(二)集团医院财务管理责任的划分

集团医院财务管理要在集团治理框架下,明确财务管理职责,保证集团医院财务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由于目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集团医院发展首先对政府负责,对人民负责,重大事项要经集体决策并报经职工代表大会或上级主管部门审批,集团负责人要在集团发展规划与纲领下,以相应的财务管理职责对集团与上级部门负责。集团决策领导层要把握所有重大财务事项决策控制权,日常业务授权审批控制权的分配将成为集团医院财务管理的重点。成员单位负责人要在审批权限控制内,对所经管单位的财务管理负相应责任。

由于传统观念以及旧的管理体制的约束,财务部门与诸多从财务职能中分离出来的财务活动管理部门具有同级别责权,但财务管理活动的监督约束性质又赋予财务管理部门一定高度的管理职责,集团医院总会计师制的实施只有成为刚性管理体制,才更有利于落实集团财务管理战略决策、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财务管理活动各环节的协调统一。

集团成员单位负责人与财务部门的管理职责是具体的、事务性的、经常性的,以提高医院服务能力与效率、资产使用效益为重点,以现金流转为核心,围绕财务战略、行动方案落实及成本、预算控制、财务监督与运营分析等,展开具体财务管理工作。

(三)加强集团财务控制

集团医院财务管理的重点还在于如何加强财务控制,即公立医院在资产国有的所有制基础上,由医院经营管理者协调成员单位经济活动并调节、引导、控制和监督,使医院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促进提高医护人员与社会的双重满足。因此必须防范集团财务风险,在不降低医疗服务水平的基础上节约经营成本,需要按以下方式加以控制。

一是有健全的组织控制结构。建立完善适当的管理组织,并赋予相应的权责,使管理者、集体决策组织、职工代表大会、内部审计监督在相应的责权内实施管理控制活动。

二是进行集团制度控制。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促进成员单位各项财务活动合法规范、资金运动合理有效,建立适当的内部财务关系。系统全面的制度建设是堵塞漏洞、提高运营效率最有效的保证。

三要加强财务人员控制。建立集团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并明确其岗位职责,有利于增强集团财务工作的凝聚力,提高集团财务控制效率。同时加强集团对财务人员控制考核,在日常经济业务活动中规范财务行为,提升财务工作质量。

(四)授权审批控制

建立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授权审批控制,编制常规授权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范围、审批程序和责任,并严格控制特别授权,明确授权审批层次,使授权审批控制贯穿于企业所有业务中。

(五)加强财务信息网络管理

集团医院的财务管理不能是一个分散的管理流程,而要保证集团财务管理信息资源的有效集成,才能及时获得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集团医院可以通过实时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达到各成员单位信息的有效流通与集中,提高信息资源质量,才能保证集团发展战略的正确决策。

实时集中模式需要通过财务集中管理平台的搭建,如HiS系统的整合、移动医疗平台的建设、会计流程及财务业务的一体化、制度的统一等,进而实现集团财务内部协同、集团财务与业务链的协同、集团财务与外部供应链的协同以及与财政部门和银行等社会部门的协同,最终形成信息一体化平台,为医院的运营发展做出正确决策。

四、结语

医疗技术授权管理制度篇8

一、“非典”时期的准行政主体

医疗机构在平时属于公益机构、事业单位,但在“非典”时期必须确认其准行政主体的属性,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理由如下:首先“非典”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内国家的一切工作都围绕遏制“非典”这一中心任务进行,凡是有利于遏制“非典”,救治人命的措施都必须立即采用。赋予医疗机构享有一定范围内的行政主体的职权,有助于医疗机构更好利用国家行政权完成遏制“非典”救助人命这一艰巨任务。其次从行政主体产生的途径看,有法定的行政主体也有授权的行政主体,医疗机构具备授权性行政主体的条件:它是依法成立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工作人员,具备进行技术鉴定和技术检查的条件,符合授权行政主体的资格。最后任何一个机构的权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国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赋予一些不具行政权限的主体行使一定的行政职权,也可以剥夺一些行政主体的行政权限。尽管医疗机构在正常时期并不具有行政职权,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但在“非典”的特殊时期,国家可以通过法定途径,使医疗机构享有一定的行政职权,成为准行政主体。这样医疗机构在“非典”时期通过法定授权就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公益机构和事业单位同时又是享有一定行政职权的准行政主体,医疗机构的职责必须根据其在“非典”时期的双重属性进行界定。

二、“非典”时期的准行政职责

医疗机构在“非典”时期具有准行政主体的属性因而享有行政主体的一些职责。从其内涵来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职权、义务和责任。由于医疗机构的双重属性因而就决定了其行使的职权与行政主体职权有一定的区别:在平时是公益机构,“非典”时期是准行政主体,职权范围必须与遏制“非典”,救助人命有关;行使行政职权时间只能是在“非典”的特殊期间里。其行使的行政职权与职业特点是有紧密的联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留置病人权力、强制治疗权力、检察病人权利。医疗机构在正常时期从事的是公益事业,属于事业单位,医患关系应该属于民法上平等主体这间的关系,病人到哪个医院就医,找哪个医生就诊完全取决于病人本身意愿,医疗机构不得强制病人到指定医院去就医,更不得强行留置病人。因为留置病人势必要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而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主体,宪法和行政法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便授权。在正常时期医院是不能对病人进行留置,对其人身自由进行限制,因为医疗机构不是宪法和行政法上享有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适格主体。但在“非典”时期,一方面为了救治患者的生命,另一方面为了保护更广大的社会民众免受“非典”的传染,医疗机构应享有留置病人的权力,这种留置具有行政上的强制性,但这种强制又是不完全的行政强制。是在坚持说服基础上的强制,强制目的不是为了惩罚公民而是为了救助其生命,因而医疗机构留置病人具有明显的职业特点。留置病人的目的是为了对其进行检查和治疗,如果通过检查确定患者属于“非典”就应对其进行强制治疗,强制治疗决定了病人在治疗与不治疗上不具有选择性,在何家医院治疗也不具有选择性。因为对付“非典”最有效的方法是集中治疗,隔离治疗,以避免“非典”患者对社会其他公民产生传染。由于“非典”具有传染性,为了保护更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非典”患者必须接受强制治疗,在指定医院进行集中治疗。强制治疗、集中治疗从表面上看是限制患者的选择性,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治救患者和维护最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是兼顾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由于兼顾了两者利益因而个人的意志自由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医疗机构为了履行其治救患者和维护社会人众利益的职责,应赋予其对患者强制观察、强制治疗的权力。

三、“非典”期间权责

医疗技术授权管理制度篇9

内修技能外宣常识

天津市西青医院心内科目前已经全面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及临时、永久起搏器的植入治疗等,并以此闻名。介入手术经桡动脉穿刺进入,术后患者恢复快,可早期下地行走,减少了经股动脉穿刺时患者卧床多日的痛苦,目前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手术的成功率为97%。

成立两年以来,心内科科室着重运用各种方式提高本科室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一方面把本科室人员送出去进修深造,诚聘国内外知名心血管疾病专家、教授前来坐诊讲学开展示范手术;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技术手段,建立患者电子化信息档案,利用医院远程会诊平台,与高水平医院专家对接,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学科带头人郑权秀主任医师引进后,在其带领下,广泛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培训与实践工作,如今,心内科的介入治疗技术已得到快速发展。此外,科室还力邀国际知名心内科专家讲座及手术交流,极大提高了科室的国际化水平,如与日本著名心脏专家、日本草津心脏中心院长许永生教授、日本丰桥心脏中心主任土金悦夫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心脏中心主任陈淮沁教授等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合作,此外与北京安贞医院、宣武医院、天津胸科医院、天津安定医院、天津市人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等三甲医院签订协议,获得相关方面的帮扶指导。特别是近1年多来,许永胜教授为心内科疑难重症患者的诊疗方案给予了关键性指导,并与天津市西青医院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团队密切配合,采用世界上最前沿的逆向导丝交换、血管内超声等心血管介入手术技术,为3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进行极高难度心血管介入手术治疗,使3位患者重建冠脉血运,缓解了他们的病情,为西青区域及周边此类疑难心脏病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同时,也扩大了本科室医务人员的国际视野,提高了临床实践技能。

心血管疾病的猝死机率较高,其潜在病因在早期并不容易被发现。因此,识别发病诱因,做好早期预防尤显关键。为向民众普及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知识,心内科不断响应区域政府的号召,满足周边百姓的需求,开展了一系列大型健康讲座,极大地提高了普通百姓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水平。

郑权秀主任常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中老年人讲解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发病症状,强化民众对其潜在危险及后果的重视力度,加强心血管的保养,树立积极就医的心态,同时也为部分有需要的居民进行义诊和基本的健康指导。通过一系列健康讲座,区域百姓对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衰等疾病的预防有了充分的认识。

打造远程会诊中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心内科科室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天津市西青医院已经建立远程会诊中心,与全国多处知名三甲医院签订技术协议,通过开展疑难手术、远程会诊等共同为天津市西青区及周边居民服务。

远程会诊中心是通过两个电子屏幕与外部医院专家相对接,一方面可以与专家本人进行视频通话,一方面可以通过屏幕传输播放患者相关的动态短片。双方可以就患者病情及手术难度,确定最新的诊疗方案,让患者享受到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

心内科与技术力量雄厚的北京安贞医院远程联合,以开展心肺血管疾病诊治为重点,通过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双方可以清晰准确地探讨患者的病情状况。早在心内科成立伊始,郑权秀主任即与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首屈一指专家周玉杰博士等实现了首次对接会诊,讨论了心内科一名疑难患者的病情,并在网上初步决定实施手术方案和操作细节。周玉杰博士在一周后亲赴天津市西青医院,与郑权秀主任医师等共同为一位疑难病人实施了近两小时的心脏介入手术,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通过远程会诊中心平台的广泛应用,科室医生不出医院,即可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与外部知名专家即时联系,准确诊断疑难病情。这种做法使科室重病患者身在西青,即可享受到高水平的诊疗服务,为区域百姓打通了“绿色诊疗快速通道”。

齐头并进引领科室跨越式发展

两年多来,心内科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使用床位数量35张,专业人员包括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3名,医师4名的重点科室之一。并在郑权秀主任医师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

建室初期,郑权秀主任医师即被引进,他拥有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及人民医院的心内科及CCU、急诊科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历,期间并被委派至北京安贞医院、中国医科大学、日本京都市桂病院心脏血管中心、日本丰桥心脏中心进修学习,目前发表多篇论文。

他尤其擅长冠状动脉介入诊治,血管内超声检查和图像解析。目前,完成冠状动脉介入诊治3000余例,血管内超声检查800余例。并且,他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再灌注治疗、主动脉球囊反驳及起搏器治疗方面颇有建树,对心脏病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诊治经验丰富,能切实根据患者特点制作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为提高科室整体医疗水平,郑权秀主任在科室内部全面开展介入诊治医疗技术手段的培训及应用,大力提升科室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广泛进行心血管疾病的宣讲工作,提升区域百姓对该疾病的早期预防与简单应对能力。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主任医师赵仁贵一直从事有关心血管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专长诊断心脏病,对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诊断准确。同时拥有对脑出血、脑梗死后循环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拥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医疗技术授权管理制度篇10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给许多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大数据也同时带来了隐私防护方面新的安全挑战。医疗大数据对传统的就医模式也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但其便于共享、传播、挖掘等特性再加上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又不得不让人们更加重视隐私保护这一敏感问题。本文旨在对目前医疗大数据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可能面临的隐私保护问题进行讨论,并对目前技术与规范方面的隐私保护手段进行梳理,从而为在大数据环境下医疗数据的隐私保护寻求可行的方法,并对医疗大数据隐私保护体系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大数据医疗大数据隐私保护

1背景

由于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与产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产生的数据量爆炸式的增长,大数据(BigData)概念已俨然成为学术界与产业界的热点。大数据正悄然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在维基百科中大数据被定义为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如今,每时每刻均有大量的数据不断产生,其中既有互联网用户主动产生的(如:搜索引擎的使用、微博等),同时各种检测设备也在源源不断的产生大量数据。根据分析调研机构iDC的报告,2012年全球数据总量已经达到2.7ZB,并预计这一数字在2015年将达到8ZB,这更说明了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巨大的数据信息,而是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并提炼出有意义的信息,实现数据的增值。为了实现最终的增值,大数据处理主要涉及以下的各阶段:(1)数据采集与预处理;(2)数据分析;(3)数据解释。

王利明教授在其主编的《人格权法新论》一书中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个人数据作为个人隐私的一部分,也应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互联网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这也引发了许多侵害个人隐私权的问题,其核心问题就是个人数据的权利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个人隐私保护还将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大数据技术就是一个典型的示例,作为一个新兴技术大数据技术在数据处理过程及应用等方面,产生的数据交互、展示等均可能造成对客体隐私的侵害。所以在大数据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大数据技术所带来的隐私保护问题。

冯登国等在《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一文中提出,与传统信息安全问题相比,大数据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大量事实已经表明,大数据未能妥善处理会对用户的隐私造成极大的侵害。根据需要保护的内容不同,隐私保护由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位置隐私保护、标识隐私匿名保护、连接关系匿名保护。而医疗个人数据作为一种机具特殊性及敏感的个人数据,其在大数据环境中如何保护个人隐私不被侵害也变得日趋重要。

本文旨在对目前医疗大数据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可能面临的隐私保护问题进行讨论,并对目前技术与规范方面的隐私保护手段进行梳理,从而为在大数据环境下医疗数据的隐私保护寻求可行的方法。

2医疗大数据的现状

近年来,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各系统的不断建设,信息系统使用的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如电子病历的出现取代了传统手写病历,以信息化的手段记录保存了患者在医院中发生的诊断治疗行为的全过程,除此之外其还提供了其他相关服务。在信息系统被广泛使用后,每天都产生大量的数据,而产生的大量数据不再仅仅是对医疗过程的记录,通过进一步挖掘及使用后均能产生更大的意义。所以根据这些特性可以说医疗数据已经进入了大数据的时代,依照这些数据的性质可以分为医院与区域性平台两个层面:

在医院层面上,信息化系统的使用范围与使用模式已不再仅仅基于原有的挂号收费方式,信息系统应当对患者在整个就医的过程进行全程的记录,并将进一步扩展至患者的其他个人健康信息。

电子病历系统在医院的使用,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就医模式,将原有患者自管的纸质病历改为了由医院统一管理的电子化病历。这样医生就可以更方便、快捷的查询患者之前的就诊记录,有助于医生作为更加安全准确的诊断。其保存的医嘱数据、诊断数据等,更是为科研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作为一份完整电子病历,其还应包括医技科室产生的检验检查信息。

目前医技科室使用的专业化信息系统:如检验科室使用的LiS系统,通过仪器与信息系统的连接,实现了在系统中对实验室样品,数据的存储与管理,与此同时其还提供了报告审核等其它相关的服务,实现了医院检验科室规范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管理。其它的如paCS、手术麻醉等专业信息系统,均如同LiS系统一样为相关科室提供便捷并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医疗质量,减少差错的发生。这类系统的使用也使得收集诊疗数据成为可能,让电子病历变得更加完整,势必也将有实验室报告、影像信息等被记录保存。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专科与专病的需求,还将有其它的患者信息被收集记录,如体征信息,对于高血压病人持续记录其血压、心率等体征信息对于医疗行为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如其它健康信息,患者是否有吸烟史等信息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也是

另一方面,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已成为卫生信息化的建设重点,各地也相继建成区县级或省市及的区域平台,打破了各系统各医院间的信息孤岛,实现了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并建立了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及全民健康档案等。以上海为例,由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自2006开始主持规划的上海医联工程,在申康所辖的38市级医院之间建立了一个信息交换共享集成平台及数据中心。不仅仅是医院数据的抽取收集,而是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利用。

随着数据采集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系统的运作,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区域平台的数据中心中的数据量不断累积,均已形成了医疗大数据的数据中心,

大数据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影响已不言而喻,近几年医疗服务产生的数据总量更是急速增长,所以说医疗行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根据大数据的特性,医疗大数据需要在以下4个方面得到支持:

(1)数据量:诊疗数据、设备产生的数据;

(2)类型:结构化、非结构化;

(3)价值:基于现有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来支持不能种类的业务:如患者病史、归档检验结果分析,实时临床决策分析;

(4)速度:实时数据分析,而非传统的批量处理分析,对于实时运行中的每个时间节点产生影响,而不是事后处理。

大数据则因为有效的数据整合模式,可以满足以患者为中心医疗服务的个性化医疗、协调和沟通、患者支持和赋权以及良好可及性等多方面需求,为其提供卓越的技术平台,从医学研究、临床决策、疾病管理、患者参与以及医疗卫生决策等方面推动医疗模式的转变。

3医疗大数据面临的隐私保护挑战

随着数据采集、加工和应用,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泄漏的情况,也将会造成隐私的泄漏。医疗信息的隐私数据泄露的主要途径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3.1非交互式泄露

从医院内部信息系统中的隐私泄露,在医院的内部业务流程中有多个节点可以对数据进行访问;

3.2交互式泄露

主要针对在信息使用传递过程中,发生的泄露,可能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区域性平台数据交互等可使用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技术,但是对于权限分级、设定、信息分级等方面有较大的难度。

因为数据内容的特殊性,数据未能妥善处理会对个人隐私带来极大的伤害。如孕妇个人信息的泄漏,可能带来的一系列推销、诈骗等问题,而在大数据环境下隐私泄漏的危险不仅仅限于其泄漏本身,而还在于基于数据对于下一步行为的预测与判断。如得到患者的某个检验指标,便可以对其的健康状况进行判断并对其下一步的行为进行预判。在很多情况下人们认为只要对数据进行匿名处理或者对重要字段进行保护,个人隐私就是安全的,但是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可以通过收集其他信息还是很容易的可以定位到具体的个人。如患者的诊断信息作为重要隐私进行保护,但是还是可以通过用药信息或者实验室报告的某个相关指标轻松的推断出患者的诊断。所以医疗数据的隐私保护需要根据保护内容的不同进行进一步的细分。

4现状研究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以下将从制度与技术两个方面对目前针对医疗数据的隐私保护进行展开。

从技术角度而言,大数据的隐私保护主要还是依赖于传统数据隐私保护的一些密码学技术,而医疗数据因为其特殊性对隐私保护技术的要求也有别与其它的系统。针对这些主要将需要保护的内容聚焦于以下几点,并结合目前已有的技术手段,进行讨论:

4.1标识隐私匿名保护

在患者诊疗档案中,往往会以患者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但是这些信息本身就应该是隐私保护的内容,所以需要在不影响信息准性的前提情况下对这些信息进行匿名保护。

童云海等提出了一种隐私保护数据中身份保持的匿名方法,在数据中先删除身份标识准备,然后对准标识数据进行处理,在保持隐私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信息有效性,并采用概化和有损连接两种实现方式。

可以看出标识匿名隐私保护,主要都是采取在保证数据有效性的前提下损失一些数据属性,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目前大部分的技术均采用了这种方式。但是在目前患者电子诊疗信息交互的过程中,信息的损失可能会影响正常流程的运行。在很难同时兼顾可用性与安全性的前提下,需要一种针对医院及区域性平台运作特点的算法,来找到可用与安全的折中点。

4.2医疗数据的分级保护制度

以一份完整的诊疗档案为例,其构成应当包含了各种信息,如患者基本信息、诊断信息、医嘱信息、检验检查信息、药品信息、收费信息、主治医生信息等等。这些信息在隐私保护中都有着不同的权重,如果一概而论对所有信息都采用高级别的保护手段,会影响实际运作的效率,同时也是对资源的浪费。但如果只对核心信息进行保护,也会造成隐形泄露的问题。如只对检验报告进行保护,那么检验数据的泄露可以也容易的推导出检验报告的结果。所以需要建立一套数据的分级制度,对于不同级别的信息采用不同的保护措施,但由于涉及不同的系统和运作方式,制定一套完善分级制度有相当的难度,同时还涉及到了以下的访问权限的控制;

4.3基于访问控制的隐私保护

医疗系统中隐私保护的难点还在于参与的人员节点多,导致了潜在的泄露点也多。访问控制技术可以对不同的人员设置不同的权限来限制其访问的内容,这其实就包括了数据分级的问题。如财务部门的人员应该只能访问相关的收费信息而不能访问医生的诊断信息。

而目前大部分的访问控制技术均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更够很好的控制角色能够访问的内容以及其相应的操作。但是规则的设置与权限的分级的实现手段比较复杂,无法通过统一的规则设置来进行统一的授权,许多情况下需要对角色的特殊情况进行单独设置,也不便与进行整体的管理和调整。需要对规则引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适应医疗领域实际应用的需要。

通过以上对于不同问题不同技术手段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医疗大数据领域技术手段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同时需要建立一套适用于医疗大数据领域的完整隐私保护体系,在医疗数据的存储环节、访问环节、应用环节等形成系统性的保护。而在构建隐私保护体系时,除了相关技术,更应用完善制度保障。

技术作为隐私保护的必要条件,在有了技术的基础上还是需要有相应切实可行的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及技术手段顺利执行。如密码学中的社会工程攻击法,它并没有直接针对任何加密系统,只是利用人们在执行过程中的一些弱点与漏洞来达到攻击的目的,所有隐私保护同样离不开法律、政策等的支撑。

美国在这方面起步的最早,1974年美国就正式制定了《隐私权法》1996年美国国会就颁布了《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Healthinsuranceportabilityandaccountabilityact,Hipaa),2000年美国卫生和福利部(HHS)依据该法授权制定《个人可识别健康信息的隐私标准》。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医疗隐私保护体系。相比较我国对于这方面的法律政策还比较欠缺目前还有专门关于患者隐私保护方面的内容,只是有少数条文零星的涉及。2013年底,国家卫计委下发了关于《人口健康信息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针对患者的电子信息对信息采集方的义务和行为进行规范了说明,并明确“谁采集、谁负责”的原则。除此之外,还需要明确的是患者电子诊疗档案归属权的问题,患者的电子诊疗信息虽然产生在医院并由医院采集保管,但其所属权是否应当属于患者。即电子诊疗信息的用途应当仅限于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若为了其它目的使用时,如科研、教学等,使用者应当告知患者。

5小结

在本文中对大数据环境下医疗大数据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并对医疗大数据所面临的隐私安全问题以及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了梳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大数据已经初具规模。在享用医疗大数据带来的便利同时,不得不去考虑其带来的一系统隐私保护问题。相对而言国内目前的相关技术和制度研究均处于刚起步阶段,还缺乏系统性的整体架构来对患者隐私进行保护。通过对目前一些隐私保护技术的梳理可以看到,每项技术虽然都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其真正在医疗领域的使用范围及性能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对应的制度保障。只有通过对于技术手段和法规制度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医疗领域和医疗大数据的特性,才能构建出一套完善的隐私保护体系,相关的工作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大数据,.

[5]童云海,陶有东,唐世渭.隐私保护数据中身份保持的匿名方法[J].软件学报,2010(04):771-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