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十篇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十篇

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10:32

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篇1

关键词:文化翻译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1-

一、引言

翻译理论界对文化翻译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文化因素如自然环境、传统习惯、、文化心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对翻译过程、译文和译语文化的影响在理论和个案层面都有了一定的研究。从所有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文化是影响翻译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中笔者认为文化翻译观研究同时也为翻译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支持。作为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新视角,文化翻译观研究把文化作为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引进到翻译理论中,它对翻译教学所产生的最直接的启示就是让我们认识到传统的重在讲授翻译技巧的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在翻译教学中我们有时发现学生翻译能力低下并非因为他们英语语言水平本身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纯语言形式的外语教学已经无法适应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翻译教学要想取得大的进展必须要把文化纳入教学过程中。

二、文化翻译观与翻译教学

文化,翻译研究及翻译教学之间关系密切,紧密相连。王克非指出,“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价值,又具有民族、地域、时代的特性,因此不同文化需要沟通。这种沟通离不开翻译,因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可见,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翻译的难与易、好与劣,与其说与语言有关,毋宁说主要与文化有关”。

翻译教学的普及推动了翻译研究,同时也带来了翻译教学思想的更新与发展。从翻译教育的思想来看,在50年代以前,翻译基本上被看成是一种技能,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从50年代早期到整个60年代,翻译被认为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翻译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待译文本中语言要素的意义,然后在目标文本中寻求最恰当的对等语言单位。到了70年代,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从其他学科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中吸取了更多的营养”,如心理学、交际理论、文学理论、人类学、哲学、文化研究等等,功能主义的翻译教学方法因此逐渐兴起。人们认为,译文应该为“行为框架”中“特定语境下特定的接受者服务”。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语言单位的转换,而且是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能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译文必须在目标文化中产生预期的作用,发挥相应的文化功能。

三、当前翻译教学中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欠缺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英语专业在翻译课的课程设置上基本是一致的。根据穆雷的调查,“基本上所有的外语院系都把翻译当作本科生高年级的一门必修课。以英语为例,课型主要有汉译英和英译汉……汉英翻译和英汉翻译分开上的学校多一些,但也有一些学校把英汉互译作为一门课来设置。”在授课方法上,大多数高校还是传统地把翻译教学看做从属于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在翻译课上一般是教师给出要翻译的原文,学生进行翻译,在做出译文之后,教师根据参考译文对学生的译文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和评价。其主要的目的是发现学生翻译过程中的错误并进行纠正,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然而这种“纠错”式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只集中于进行语言训练,而欠缺培养学生在文化信息的提取、选择、判断等方面的翻译能力的训练。在授课效果方面,传统方式的翻译教学方式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翻译课变为学生学习汉英双语的从属课程,而非提高整体翻译能力的专业课程。由于翻译这个行业对实践方面的要求非常高,所有尖端的翻译人才基本都经历了广泛而大量的翻译实践练习。然而这些人才却很少有从事翻译教学的,目前从事翻译教学的大都是各大高校翻译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些教师理论水平很高却相对缺乏实践锻炼机会,因而在授课时一般是依靠参考译文,局限于分析评价学生在语言转换上的得失,使翻译课无意识之中变为学生深化语言学习的辅助工具。

第二,即使教师在理论基础之上也具备足够的翻译实践能力,这种重在改正学生错误的授课方式占去了有限课时的大部分时间,使得学生难以有充分的翻译练习实践机会,同时也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从另一方面来看,传统的翻译教学颇为零散,缺乏严密的体系和系统性,满足不了复杂的翻译实践活动对翻译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翻译学科自身发展不够完善,翻译课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欠缺独立性。二是因为翻译活动的内涵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社会文化环境、译者、翻译目的等因素对翻译结果产生的影响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目的性,致使翻译教学过程中形成了简单化、机械化的教学方法。

因此,笔者以为若把培养文化能力作为翻译教学的重心,则能改进翻译教学的授课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兼顾翻译活动的方方面面,全面训练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四、翻译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

(一)重新设置翻译课程

通过笔者调查发现,当今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的设置方式基本是一致的:一、二年级不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独立的翻译课一般安排开设在本科段的三、四年级,每周两节课。在第一、二学年中学生只有在精读课中才有机会接触少量的翻译练习,教师在讲解这些翻译练习时,也仅是将其作为精读教学的从属部分进行简单的讲解,很少顾及文化方面的因素。此外,最后一学年学生由于毕业实习和论文撰写等活动的冲击,上课一般不超过二十五周,也就是说翻译课最多不超过五十课时。可想而知,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既要了解必要的翻译理论,又要讲授并使学生熟练使用常用的翻译技巧是很困难的,更不用说将翻译能力提升到文化的层面了。因此,笔者认为重新设置翻译课程是极有必要的。当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适当增加课时,可以将现有的每周两个学时增加到三至四个课时,或是将现有的英译汉或和汉译英课程重新设置为翻译语言对比课与翻译文化对比课,将语言的对比研究逐渐过渡到文化的对比研究,从而整体掌握翻译这门学科。

(二)重新编写翻译教材

对于任何课程的教学,一本合适的教材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翻译课程的教材很难令人满意。当前的翻译教材要么拥有较新的译论和体系,运用当代翻译理论阐述翻译基本问题,然而却无一以文化交流为指导思想;要么把翻译看成是跨文化交际行为,考察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然而基本上未涉及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仅仅列举大量具有文化因素的英汉互译译例,这虽然能从某种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但却很难帮助他们掌握翻译技巧和提高翻译水平。因此,笔者强烈呼吁加紧编写新的、合理的翻译教材,它应该既要兼顾基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又要注重文化传播,以文化双向交流为主导,完成整个翻译教材的编写。

(三)改革教学方法

按照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的规定,翻译课既要讲授翻译理论,总结常用的双语翻译技巧,又要有大量翻译实践;既要研究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又要进行汉英两种文化的比较。那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这个要求呢?首先,笔者认为在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学习中,教师不应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词法和句法的层面,而应该引导学生对比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并用大量的翻译练习加以实践。其次,在整个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文化素养,不但要注意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的讲授,更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要时时牢记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调动并提高译者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理解运用能力。

(四)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虽然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承担着一个主导者的角色。但是正如笔者在前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翻译教师缺乏足够的职业背景,在授课时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参考译文,限于评析语言转换的得失,这对于学生整体翻译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笔者最后强调在课堂上传播知识和技能,尤其是翻译课堂,对教师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要求都是非常高的,教师必须时时刻刻努力提升自己在这双层面的综合能力,以满足学生方方面面的需求。

五、结语

翻译教学是外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翻译并不只是“系统地研究双语转换规律”,也不只是研究以一种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的技巧,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具有最直接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意识到翻译的本质应该是把源语文化的内涵用适应于译入语文化和环境的语言完善地表现出来。文化因素应该是我们衡量作品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翻译批评研究中文化因素应该成为翻译价值观论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翻译教学中,文化理念应作为学生翻译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培养和强化。

参考书目:

[1]Bakermona.RoutledgeencyclopediaoftranslationStudies.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8.

[3]张柏然、姜秋霞.对建立中国翻译学的一些思考.中国翻译.1997(2).

[4]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篇2

【关键词】语用学;翻译;语用等效翻译理论;语用学关联理论

一、语用学与翻译

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新兴起的一个领域,它是研究如何使用语言的一门学科,也就是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意义。翻译是译意,而语用学正是对话语意义的研究。把语用学引入翻译领域,就会给翻译带来新的活力,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释翻译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使译文与原文达到语用的等效。

二、语用等效翻译理论

翻译等效论是翻译学本体理论之一,可以追朔到公元7世纪。伟大的中国翻译家玄奘提出翻译的指导原则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19世纪末,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拓者严复更进一步明确了这个概念:“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经过古今中外众多翻译学家长期的探索、研究,其已得到充分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交流的加深,等效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日益受到关注,因为等效论本身是翻译的一个目标和实践原则。而语用翻译是一种力求等效的新理论模式,也属于一种等效翻译理论,它强调语用下的翻译等效。换言之,译者是在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运用语用学原理指导自己的翻译达到最大程度的等效,从而显示出语用学与翻译的密切关系。语用学的翻译观主要探讨口头语言和艺术性语言的翻译,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语用学的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的顺利进行。

语用翻译等效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即通过对比两种语言来实现最大程度的等效翻译。这种翻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但求保存原文内容。它和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相仿,即以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译文来再现原语内容,以实现等效。二是社交语用等效翻译。这种等效翻译则是从社交语用学的角度切入,是一种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服务的等效翻译。这类语用翻译可以通过多途径来实现等效。译者只需根据原作所提供的语境依从读者的文化习俗,在忠实原作内容的前提下将其转化为他们易于接受的译文而不必拘囿于原文的形式。

例一:everytimeicomebackfromabusinesstripitmakesanewman.如果翻译成“重新做人”,就和原文意思大相径庭。原文含义是:跑完生意回家,疲劳消散,精神得到慰藉,从而感到自己“仿佛换了一个人”。因此该句可译为:我每到外头跑一趟生意回来,就叫我耳目一新,精神一爽。

这种翻译实在精湛,值得学习。

例二:“金利来”是一个中国男装品牌,它的英语译文是Goldlion。因为在西方狮子象征着名流和高贵的身份。翻译成中文“金利来”而非“金狮”,是因为“狮”在粤语中和“尸”、“输”同音,有不吉利之嫌,而“金利来”可以使人联想到滚滚而来得财源,正符合中国人喜欢旺财的心理;英语译文是Goldlion,又象征者高贵的名流身份。如此翻译,东西方的客源都会很旺,实为佳译!

因此,翻译时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本着等效的原则,但不拘泥于完全等效或等值,力求打造达意传神,恰如其分,明白畅达的译文。

三、翻译中关联理论的应用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理论,强调了语境效果及推理模式;翻译是一个对语言进行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二者都是对人类交际与话语理解进行研究。关联理论把翻译看做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了翻译的本质。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译文语篇的连贯性涉及译者及译文读者在交际过程中的认知推理和心理消化,它产生于交际参与者对话语关联性的寻求。因此为了与最大关联相一致,译者有必要提供与译文读者最相关的语境假设,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以最小处理努力来获得最大语境效果。

根据关联理论,语用等效翻译即强调译者首先要正确认知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识别源语的意图,然后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找出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差异,正确评估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以及考虑译文在译入语环境的可接受性等。译者若一味地照搬原文形象和表达方式,完全不顾译文读者的认知背景和差异,就会给读者带来超负荷的阅读负担,导致读者对译文失去兴趣或者不理解,导致交际失败。因此,从语用学关联理论的角度看,译文无论怎样处理,只要能传达原作的用意,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就是一种可行的译法。只要有理论的正确指导,翻译的技巧是可以灵活运用的。

例一: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说到:“请慢走!”很多时候被翻译为:pleasewalkslowly.实际上简单地译为:Goodbye!或者Seeyou!反而更能让人感觉明白易懂。这是因为此译法已经把原句的语用含义表达出来了,达到了语用效果。

例二:我们在受益后经常向施益者说:“你辛苦了!”用严格的“等值翻译”是很难找到一个恰当的译文,于是我们可以根据语境,按照语用学的等效原则和关联理论,翻译成:allyoureffortsarehighlyappreciated./Goodjob,thanks./thankyouforyourwork!

可见,关联理论可以用于应对各种复杂的翻译现象,给翻译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使人们对翻译的本质有了彻底的认识,从而更有利于进一步对翻译开展科学合理有效的研究。

四、结束语

中外翻译学家对翻译标准提出了因人而异的见解,但是每一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离不开“信”。然而要做到两种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完全对等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人们使用语言的目的是传递信息,如何在此情况下把原语所传达的信息用译语表达出来,这是译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随着翻译学与语言学等多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特别是语用学最新研究成果对翻译学的渗透,语用等效翻译理论和语用学关联理论成了译界的两大焦点。二者视译文的效度为翻译的首要标准,强调译文在实现与原文同样的交际效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与原文语言、意义内容及风格等方面趋同。由于原文作者的认知与译者的认知之间存在着差异,而译者的认知也不可能完全等同于读者的认知,因而,翻译中对原文的语言形式、意义内容及风格特点等的绝对忠实我们不可企及。译者的职责在于采用动态的阐释法把原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以明确的方式再现给译文读者,从而适应读者的认知期待。只要译文取得了与原文同样的语用效果,译文就达到了翻译的效度。译文没有效度,也就无信度可言。总之,为保证译文的质量,作为译者我们必须追求一种建立在译文效度基础上的信度,这样才能较好地处理了译文的效度和信度之间的关系。

总之,语用等效理论和关联理论为翻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因此我们要在翻译中正确运用二者,使译文和原文尽可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最大程度的信效对等,从而更好地进行忠实流畅,达意传神,恰如其分的翻译,使翻译的花园更加绚丽多彩,五彩斑斓!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7-108.

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篇3

关键词:译者素养;翻译教学;高校英语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语专业六级学生应“能运用翻译基础理论,初步熟悉汉英两种语言对比,并掌握常用的翻译技巧”。然而是不是只要掌握了翻译理论和技巧,就能学好翻译呢?因循传统的翻译教学法,教师往往通过“实例法”向学生传授翻译技巧,固然能够帮助初学者在入门阶段有效地掌握和应用某种翻译技巧和方法,但其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却不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翻译水平。这是因为由于缺乏翻译实践,学生基本上不具备翻译能力。如果直接从理论上接触翻译技巧和很有说服力的译例,就会使他们误认为掌握了几条技巧就能从事翻译活动。而我们知道,“实例法”教程上的译例是编者从大量翻译作品中精选出来,或是编者自身经验的积累,可以说是高度集中的成果。一旦将它们放回到翻译实践的海洋里,很难让人明显感觉得到。当学生根据教程上所提供的方法、技巧对一系列程序编排式的例句和翻译材料进行模仿、练习之后,会发现自己仍无力应付那些超出教程范的较为复杂的选材。美国语言学家奈达尖锐地指出:“有些翻译理论家企图规定很多公式来确切地具体说明在每一种情况下应该怎么译。可是各种不同的情况太多了,各种不同的体裁太多了,各种不同的读者太多了,各种翻译和交际的目的也太多了。我们所需要的不是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理论,而是对于语言的表现力、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翻译的艺术性特别敏感的译者。”

扎实的双语功底是译者的基本功。提出这一点是基于客观现实的差强人意和译者主观上的普遍忽视。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培养翻译方向的研究生。该学院院长庄绎传指出,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院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其中包括:使用英语不够精确,知识面窄,母语水平低。语言水平不够理想似乎是各地翻译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金圣华教授从她所教的硕士研究生班长篇翻译习作中归纳出一些常见译病,认为很多译病都是由于语文基础不好所至,“由于语文程度不够,在翻译长篇作品时,感到捉襟见肘、力不从心”。香港大学潘汉光教授也指出:“现在香港的大学里学习翻译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汉语语法学多片面而欠系统;到了大学正式学习翻译时,又忽视了语法知识的重要,令翻译教学难上加难。”一位外文编辑的感慨更令人堪忧:“近年来,我们发现一个倾向,就是年轻译者普遍对原文的理解不差,而中文表达却不够通晓,年轻一代在汉语基础和造诣方面比起我们的父辈、祖辈要逊色多了。如果我们不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攻读外文的同时,不重视对本国语言的不断学习和语言水平的提高,那么译文的质量不仅上不去,赶超老一辈优秀的翻译家更是一句空话。”

广博的文化知识是做翻译的前提,原因在于:“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首先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但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他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他不仅需要深入了解外国文化,而且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他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在翻译中,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王佐良先生这段话生动地概括了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无论是对原文的理解,还是译文的表达,译者都须有丰富的百科知识和常识。比如要翻译《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就必须对美国这段时期的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翻译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就不得不掌握中国明清时期乃至以前各个朝代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等知识)。译者文化知识面的宽窄会直接影响到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表达。

为了做好翻译工作,译者必须是一个杂家,一部活的百科全书。这当然是个理想化的目标,但每个译者都应向这个目标努力。为了提高翻译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翻译教学质量,北外、上外、广外三所试点院校以及其他翻译院系都提出,要在翻译本科阶段增设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经典作品研读、中国现当代文学、高级汉语写作、中西方文化、中西方哲学、中西思想史和逻辑学等课程,打下比较坚实的国学基础,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其认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台湾翻译家思果在这个问题上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译者应该多少是个学者。他至少要能查书,知道哪些地方可以找到他要的东西,向哪些师友求教。在文字方面,他应该有些语言学的修养;在一般学术方面,他应该有些考据求证的经验。至少他有一两门是比较精通的。译者的常识学识越丰富越好。”

较高的鉴赏能力之所以是译者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是因为“译事虽近舌人,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在谈到一个翻译教师应该具备的修养和素质时余光中先生说:“做翻译教师应该兼有‘二高’,那便是‘眼高’加上‘手高’。眼高包括有学问、有见解、有理论,正是学者之长;手高则指自己真能出手翻译,甚至拿得出‘译绩’,也就是作家之功”教翻译的人固然应朝着这二个方向去努力,以期成为一个称职的翻译教师。然而这岂只是对翻译教师提出的要求!所有从事翻译工作的人,理应兼有这“二高”之素养,包括学习翻译的学生们。至于这“二高”之间的关系,笔者以为要想手高,必须眼高;眼高是手高的前提。南开大学翻译学教授刘士聪一语中的:“一个合格的译者,不但要有过硬的语言能力,更要具有对作品美学价值的鉴赏能力。”这个“鉴赏能力”指的就是“二高”中的眼高。

写诗若仅仅局限于诗内功夫,历史上就不会产生陆游这样伟大的诗人;写武侠小说如果只注重行侠仗义,便不可能造就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西方文化思想于一身的金庸;学翻译的人如果只学翻译,永远译不好。有很多东西要学。如果不在基本上下功夫,如中西书读得多,读得通,文笔好,仅仅研究译学,恐怕此路不通。走也走不了多远。一个译者所应具备的五大素养正是翻译教学的培养目标,借用陆游的诗句即“汝果欲学翻译,功夫在翻译外”!

参考文献

[1]隋然,赵华.翻译教学山重水复[J].中国翻译,1945,(5).

[2]钱冠连.论外语学者对母语研究的建树―――再论“两张皮”[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4]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5]刘士聪.读书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篇4

[论文摘要]将翻译作为外语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促进英语学习、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有着重大的意义。文章首先论述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状况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试图探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法及策略,提高翻译教学效果,达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中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各类专业翻译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更是对听、说、写、译等能力分三个层次(一般、较高、更高)做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没有设置专门的翻译课程,没有适合公共外语的翻译教材,平时也没有检测学生翻译能力的测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便成为许多英语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这需要对我们的英语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本文根据教学实践经验,试图讨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以飨同行。

二、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努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思想过度强调阅读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翻译课程设置;也没有专门的非英语专业翻译教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安排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倾向,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一普遍问题,有许多大学英语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提出了改进意见,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例如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对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进行重新修订、为非英专业学生增设翻译课等。为了改变大学英语翻译课不受重视的状况,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型增加了句子内部汉译英考试题项,这一改革措施对重视翻译教学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笔者的工作单位在每一学期的英语期末考试中都设置了翻译试题。然而,总的来说,教学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从学生的平时翻译作业和多次翻译考试结果来看,相当一大部分学生的翻译能力存在不足,如语篇缺乏连贯性、搭配错误、语法不通、逻辑混乱或严重存在中式表达等等,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深究起来,笔者发现,主要是翻译基本理论知识及常用技巧欠缺造成的。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英语教学中,本科生的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培养之间缺乏协调,需要总体规划的全方位教学指导思想。此外,由于一些高校压缩大学英语教学课时,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客观条件难以保证将翻译能力培养融入总体教学过程中。最后,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工作量较大,学校又不断强调科研工作,往往批改学生的翻译作业是只提供标准答案,没有试着去进一步启发学生就翻译答案的非唯一性进行辩论。

三、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翻译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翻译教学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到位,进而解难释疑。因为翻译的实质是两门语言代码的转换,其过程有理解、表达、校对三步,尤其需要调动译者对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运用能力。只有正确理解原文,才能谈得上表达、校对。要取得正确理解,就必须对文章的语言现象(词汇、含义、句法结构、习惯用法)、文章内容、上下段落的逻辑关系有个全面的把握。在做翻译练习时,要求对原文的理解达到90%乃至1oo%,而在一般阅读中,正确理解的要求只要达到70%就可以了。因此,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首先,重视翻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割裂的,学生通过大量的英汉互译练习获得语言知识,认识到英汉的不同表达习惯,并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规律,增强英语思维表达意识。其次,全面培养翻译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看,翻译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整个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非翻译的其他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对于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提高翻译能力也是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再次,从现有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说明及编写内容来看,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课后附有大量的句子汉英互译练习,更加重视将接受技能和产出技能的训练进行有机结合,注意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注意语言知识与翻译能力的关系。此外,各种各样的四级、六级模拟试卷也或多或少地提供一些翻译习题。笔者认为,适当做些翻译练习可以检测学生对所学的生词、固定表达、句子结构等的理解能力和句法表达及语法规律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基本策略

学生翻译能力如何有效地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如何。教师首先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基础和翻译实践,通晓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打好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基本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翻译兴趣。

1.将基本翻译理论引入教学过程中,使单纯的翻译实践课受到理论的指导。翻译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翻译水平的提高确实需要大量的练习,但是也不能完全靠单纯的翻译劳动,还得靠翻译理论的正确指导。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师应给学生介绍基本的方法和翻译的一些基本理论常识,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常用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法、增译法、删略法、省略法、词类转换法、正反和反正法、长句拆译法、替代法等。英译汉时,注意被动语态、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及状语从句的特殊译法。从而使学生对基本的翻译理论有所了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翻译理论,使其翻译实践更有成效。翻译教学必须重视中外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如直译、意译、可译度等概念导入对学生理性地认识和掌握翻译原则和技巧是非常有益的。教授翻译理论可以使学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翻译问题,自觉监督具体的实践活动。翻译理论必须和翻译实践相结合,这是因为翻译理论一方面来自于翻译实践,另一方面翻译实践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一定会更加科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通过分析大量的例证,让学生能够领悟到所学的理论知识,课堂上可以先讲解一些理论,当场提问学生做些课堂练习;然后再布置课后有针对性的练习,下次上课是先讲评作业,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得的翻译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并且在翻译实践中自觉地、进而无意识地运用理论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2.适当介入英汉两种文化的对比,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众所周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知识的讲授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符号,语言反映它所代表的文化。翻译是一个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传递文化内容的过程,译者作为两种文化的传播者,其任务是使原作者和译文读者彼此互相沟通。受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比如说课时非常有限。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实用性的原则,适时、适量地导人一些文化知识,结合英汉语言对比进行本质上的文化比较,从而提高翻译教学的教学效果。独特的文化知识总是代表某一民族的基本特点,是该民族语言得以传延的沃土。这就是说,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当今世界,虽然各种文化日渐趋同,但是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仍然存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就难以避免文化冲撞和心理不适,从而给语言的翻译带来种种障碍和困难。难怪,有人说翻译活动就是“戴着镣铐在跳舞”。因此,对比两种文化的异同,尤其是差异之处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激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十分重要。这些差异包括英汉词汇知识、中西思维模式、民族历史及心理文化等各个方面。

3.进一步增加英汉语言对比的内容,提高翻译的准确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翻译实践练习时,缺乏对英汉两种语言比较的认识,常常以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是一种简单的替代关系。他们对两种语言不同的地方,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在翻译教学中,对比翻译是常见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内容、含义和形式的比较,找出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两种语言的内涵和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审美观,相对准确地译出异域文化中人们容易接受的语言,而整个貌似简单的翻译过程,却是在知识记忆网络图的作用下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和汉语语言结构的对比,鼓励学生主动发现英汉表达习惯的不同,以增强他们对英汉语言差异的理性认识,认识到英汉语言除了有相似之处,更有相异之处,引导其自觉探寻并逐步掌握两种语言相互转换的基本特点和常用的翻译技巧。通过练习翻译作业,学生呵以达到自觉培养翻译意识,遵循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尽量减少汉语的负面影响,选择英语中最地道的表达方式,正确译出原文信息,提高译文质量,从而提高对英汉语言宏观结构的认识水平。

4.利用精读课堂教学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课前预习一教师课堂讲解一学生课后做习题一教师对答案。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加大语言输入,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听教师一个人讲解,缺少自由表达机会,对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不太有利。由于增设翻译课受到课时、资金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利用精读课教学时间进行翻译教学,既达到了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目的,又达到了全面学习英语的教学终极目标。《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是进行翻译训练的绝好材料。因为翻译能力的获得离不开一定量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应该减少英语语言点的讲解,让学生在课外利用课文辅导材料自学,充分利用课堂授课时间对课文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技巧训练。

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篇5

[论文摘要]将翻译作为外语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促进英语学习、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有着重大的意义。文章首先论述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状况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试图探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法及策略,提高翻译教学效果,达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中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各类专业翻译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更是对听、说、写、译等能力分三个层次(一般、较高、更高)做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没有设置专门的翻译课程,没有适合公共外语的翻译教材,平时也没有检测学生翻译能力的测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便成为许多英语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这需要对我们的英语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本文根据教学实践经验,试图讨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以飨同行。

二、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努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思想过度强调阅读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翻译课程设置;也没有专门的非英语专业翻译教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安排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倾向,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一普遍问题,有许多大学英语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提出了改进意见,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例如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对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进行重新修订、为非英专业学生增设翻译课等。为了改变大学英语翻译课不受重视的状况,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型增加了句子内部汉译英考试题项,这一改革措施对重视翻译教学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笔者的工作单位在每一学期的英语期末考试中都设置了翻译试题。然而,总的来说,教学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从学生的平时翻译作业和多次翻译考试结果来看,相当一大部分学生的翻译能力存在不足,如语篇缺乏连贯性、搭配错误、语法不通、逻辑混乱或严重存在中式表达等等,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深究起来,笔者发现,主要是翻译基本理论知识及常用技巧欠缺造成的。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英语教学中,本科生的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培养之间缺乏协调,需要总体规划的全方位教学指导思想。此外,由于一些高校压缩大学英语教学课时,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客观条件难以保证将翻译能力培养融入总体教学过程中。最后,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工作量较大,学校又不断强调科研工作,往往批改学生的翻译作业是只提供标准答案,没有试着去进一步启发学生就翻译答案的非唯一性进行辩论。

三、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翻译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翻译教学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到位,进而解难释疑。因为翻译的实质是两门语言代码的转换,其过程有理解、表达、校对三步,尤其需要调动译者对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运用能力。只有正确理解原文,才能谈得上表达、校对。要取得正确理解,就必须对文章的语言现象(词汇、含义、句法结构、习惯用法)、文章内容、上下段落的逻辑关系有个全面的把握。在做翻译练习时,要求对原文的理解达到90%乃至1oo%,而在一般阅读中,正确理解的要求只要达到70%就可以了。因此,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首先,重视翻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割裂的,学生通过大量的英汉互译练习获得语言知识,认识到英汉的不同表达习惯,并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规律,增强英语思维表达意识。其次,全面培养翻译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看,翻译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整个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非翻译的其他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对于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提高翻译能力也是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再次,从现有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说明及编写内容来看,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课后附有大量的句子汉英互译练习,更加重视将接受技能和产出技能的训练进行有机结合,注意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注意语言知识与翻译能力的关系。此外,各种各样的四级、六级模拟试卷也或多或少地提供一些翻译习题。笔者认为,适当做些翻译练习可以检测学生对所学的生词、固定表达、句子结构等的理解能力和句法表达及语法规律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基本策略

学生翻译能力如何有效地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如何。教师首先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基础和翻译实践,通晓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打好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基本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翻译兴趣。

1.将基本翻译理论引入教学过程中,使单纯的翻译实践课受到理论的指导。翻译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翻译水平的提高确实需要大量的练习,但是也不能完全靠单纯的翻译劳动,还得靠翻译理论的正确指导。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师应给学生介绍基本的方法和翻译的一些基本理论常识,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常用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法、增译法、删略法、省略法、词类转换法、正反和反正法、长句拆译法、替代法等。英译汉时,注意被动语态、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及状语从句的特殊译法。从而使学生对基本的翻译理论有所了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翻译理论,使其翻译实践更有成效。翻译教学必须重视中外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如直译、意译、可译度等概念导入对学生理性地认识和掌握翻译原则和技巧是非常有益的。教授翻译理论可以使学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翻译问题,自觉监督具体的实践活动。翻译理论必须和翻译实践相结合,这是因为翻译理论一方面来自于翻译实践,另一方面翻译实践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一定会更加科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通过分析大量的例证,让学生能够领悟到所学的理论知识,课堂上可以先讲解一些理论,当场提问学生做些课堂练习;然后再布置课后有针对性的练习,下次上课是先讲评作业,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得的翻译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并且在翻译实践中自觉地、进而无意识地运用理论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2.适当介入英汉两种文化的对比,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众所周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知识的讲授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符号,语言反映它所代表的文化。翻译是一个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传递文化内容的过程,译者作为两种文化的传播者,其任务是使原作者和译文读者彼此互相沟通。受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比如说课时非常有限。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实用性的原则,适时、适量地导人一些文化知识,结合英汉语言对比进行本质上的文化比较,从而提高翻译教学的教学效果。独特的文化知识总是代表某一民族的基本特点,是该民族语言得以传延的沃土。这就是说,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当今世界,虽然各种文化日渐趋同,但是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仍然存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就难以避免文化冲撞和心理不适,从而给语言的翻译带来种种障碍和困难。难怪,有人说翻译活动就是“戴着镣铐在跳舞”。因此,对比两种文化的异同,尤其是差异之处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激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十分重要。这些差异包括英汉词汇知识、中西思维模式、民族历史及心理文化等各个方面。

3.进一步增加英汉语言对比的内容,提高翻译的准确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翻译实践练习时,缺乏对英汉两种语言比较的认识,常常以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是一种简单的替代关系。他们对两种语言不同的地方,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在翻译教学中,对比翻译是常见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内容、含义和形式的比较,找出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两种语言的内涵和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审美观,相对准确地译出异域文化中人们容易接受的语言,而整个貌似简单的翻译过程,却是在知识记忆网络图的作用下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和汉语语言结构的对比,鼓励学生主动发现英汉表达习惯的不同,以增强他们对英汉语言差异的理性认识,认识到英汉语言除了有相似之处,更有相异之处,引导其自觉探寻并逐步掌握两种语言相互转换的基本特点和常用的翻译技巧。通过练习翻译作业,学生呵以达到自觉培养翻译意识,遵循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尽量减少汉语的负面影响,选择英语中最地道的表达方式,正确译出原文信息,提高译文质量,从而提高对英汉语言宏观结构的认识水平。

4.利用精读课堂教学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课前预习一教师课堂讲解一学生课后做习题一教师对答案。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加大语言输入,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听教师一个人讲解,缺少自由表达机会,对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不太有利。由于增设翻译课受到课时、资金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利用精读课教学时间进行翻译教学,既达到了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目的,又达到了全面学习英语的教学终极目标。《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是进行翻译训练的绝好材料。因为翻译能力的获得离不开一定量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应该减少英语语言点的讲解,让学生在课外利用课文辅导材料自学,充分利用课堂授课时间对课文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技巧训练。

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篇6

关键词:纯语言翻译观;传统观点;颠覆;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5-0148-05

德国翻译理论家沃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于1923年发表的《译者的任务》被视为文学翻译研究的经典。他从语言的亲缘性出发阐述了纯语言翻译观。本雅明的翻译观被埋没多年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译者的任务》被重读,其价值为解构主义学派所发现,成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奠基之作,该学派代表人物保罗?德曼[1]曾声称谁若是不了解本雅明这篇文章,他就是无知之辈。此种说法虽然夸张,但足见本雅明翻译观的重要地位。

本雅明的翻译观与其哲学观、审美观、历史观、神学观交织在一起,甚是深邃、神秘、晦涩难懂,其翻译观被引介到中国后,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乔颖[2]从本雅明的历史观出发论述了译文和原文之间断裂性的关系;曹明伦[3]从科学与神学的视角阐释了纯语言翻译观在象征与被象征、源语与“纯语言”之间的转换;喻锋平[4]探讨了纯语言翻译观的哲学基础。这些不同视角的研究对纯语言翻译观的颠覆性均有提及,但很少有文献对此进行系统的阐述。鉴于此,笔者将从翻译中的形式与意义、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可译性三方面,通过比照,归纳阐述纯语言翻译观对传统译论的颠覆,旨在揭示纯语言翻译观带给文学翻译的启示。在此要说明的是“传统”不是指时间先后的概念,而是指方法论上的区别,虽然纯语言翻译观提出的时间相对较早(1923年),却被认为是后现代翻译的先声。

由于宗教思想的渗入,纯语言翻译观具有神秘的救赎色彩。有人认为它提倡意义虚无主义,将“纯语言”理解为一个“抽象”的概念或是“不可译的东

西”[3];有人将其视作“玄学、乌托邦理论”[5]。也许在这种认识倾向的影响下,现有的关于纯语言翻译观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理论层面,在揭示其精神内核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然而,其实践层面的应用研究有待探索。刘宓庆教授曾指出:“本雅明言之有理的翻译对策是可以操之在我的。”[6]孙致礼教授[7]也倡导优秀的译者有义务为追求“纯语言”这一目标而付出艰辛的努力。据此,笔者将进行纯语言翻译观研究的新探索:通过翻译实例的分析,揭示其对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纯语言的概念与翻译的目的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纯语言”的概念,他将“纯语言”定义为[8]:各种不同的语言之间有一种超历史的亲缘关系(kinship);这种亲缘关系存在于每一种语言各自的整体意指之中——然而,这种意指(intention)不是任何单一的语言可以通过其自身实现的,它只有通过各种语言互为补充的意指集合(thetotalityoftheirintentions)才能实现,这个意指集合就是“纯语言”。语言的表意包括意指对象(objectofintention)与意指方式(modeofintention)两个方面,不同语言的意指方式各不相同,例如法语中用pain,而英语中用bread,但意指对象都是“面包”。本雅明认为意指对象具有相同性,意指方式具有互补性。各种语言通过各自意义表达形式的互补交融,达到语言之间的和谐完满。

要了解本雅明的翻译观,首先得了解其充满神学色彩的语言观。本雅明认为语言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三种:物的语言、人的语言和上帝的语言。人的语言又分为人类被逐出伊甸园之前的命名语言和堕落后的判断性语言,伊甸园中人类的语言承载着上帝的精神,那时候的语言是大同的语言。后来有好事之徒,欲建通天塔,上帝为之一怒,将人的语言分解为各不相通的语言,即人类堕落后的语言(人类现在使用的自然语言)。本雅明的翻译观中充满着对人类语言堕落现状救赎的冲动,对伊甸园中人类大同的语言与上帝语言回归的向往。翻译的使命就是使通天塔之后的语言碎片重新整合成纯语言,完成语言的救赎[9]。

本雅明从纯语言的哲学高度对翻译的目的与本质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在《译者的任务》开篇中,本雅明即以艺术欣赏作比,他将翻译视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但是其目的不是为了迎合读者。本雅明否定的不仅仅是“服务于读者”的翻译目的。德里达曾对《译者的任务》有一精炼的概述:翻译一不为读者,二不为达意,三不为再现原文[10]。那么翻译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本雅明认为,翻译是为蛰伏在所有语言之中的“纯语言”服务的。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纯语言”、抵达“纯语言”,就是要把作品中那些内在的、固有的特殊意蕴(不同语言之间的亲缘性)传递出来。让纯语言从不同语言各自意指方式的融合中呈现出来,显示出语言之间的亲缘性,实现语言的救赎。

在方法上,本雅明认为纯语言是通过直译而释放出来的,直译是形式再生产的保证,直译强调的是尽量传达原作的语言形式、风格特征。本雅明的翻译观以追求“纯语言”为终极目的,颠覆了传统翻译观中的一些基本翻译思想。

二、纯语言翻译观对传统翻译观的三大颠覆及启示

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篇7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备考策略

近年来,高考加大了对文言文考查的难度,由以往的5分增加到8分甚至10分。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纵观近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题,我们还是能找到文言文阅读翻译的解题技巧和方法的。命题人在题型的设置上有一定的用意(即设置了得分点),我们只要把握好文言文阅读翻译的得分点,翻译时就能游刃有余。那么,如何把握好文言文阅读翻译的得分点呢?

一、析词义

文言文阅读翻译题,往往在一些重点字词上设置障碍。所谓重点字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主要是重点实词。实词是高考语文测试的重要内容。《考试说明》提出的要求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句子中重点字词是翻译的难点,也是高考考查的得分点。重点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翻译时首先要联系全文,特别要结合语法特点、上下语境仔细推敲,因为文言文中的词,孤立地看,一词一义的情形很少,绝大多数是一词多义。然而它“在文中的含义”即在特定的语境里,其含义却是唯一的。一个词一旦进入了这特定的语言环境,就只能表示一个意思,而这个特定的意思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因此我们要在重点字词上多下工夫,多用心分析,翻译时就能更游刃有余。

二、悟文意

我们知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因此,阅读翻译文言文词、句,就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先读懂全文,了解大意,然后根据上下文意推断并悟出词句的具体意思。

从宏观上,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敲判定悟出要求翻译的句子的整体意义,按照“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要求来翻译。从微观上,要在服从整句大意的基础上,能正确利用相关的文言知识,如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文言句式、文言修辞格、文言中一些特殊的表达现象等来灵活地翻译指定的句子。即从总体上把握这句文言句子的意思,能将文言句子尽量按照原文逐词逐句地进行翻译,让原文在译文中字字有着落,译文在原文字字有根据。

三、看词性

高考翻译题常以“词类活用”为考查对象。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文言文中的实词在固定用法之外,常常还有临时活用的情况。同样一个词,所属词类不同,理解则有别。翻译句子时,要注意看有否词性活用的词,如果有,翻译时应注意正确判断它的活用类型。词类活用现象是文言文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虽然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在句子的语法结构上,还是基本一致的,即按“主+状+谓+定+宾”(倒装句除外)的顺序排列,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我们翻译活用的词时,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来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四、辨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一直是文言文阅读翻译题考查的重点。从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看,难点在于辨析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重点在于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从意义上看,虚词表示实词(短语)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表示语气,有的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词语翻译出来,有的不能;从功能上看虚词有的能充当状语(副词),有的与实词组合充当状语(如介词)。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要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因为虚词是句子构成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在翻译时,关系搞错,翻译也就失真了。

五、观句式

文言文句式属高考考查的范围。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特别要注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这些句式一般来说都有语言标志。如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又常在主语之后加上“者”字表示提顿,在谓语之后加上“也”字帮助判断。被动句可以分为“于”字式、“为”字式、“见”字式等类别。宾语前置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充任宾语时,宾语置于动词之前;二是疑问代词充任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三是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要前置。省略句,翻译时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

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篇8

关键词:关联理论语境语境对等

一、引言

“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范仲英,1994:13)。而传统中有关直译、意译,形式翻译、内容翻译,归化、异化等二项对立的争论,都有一个被忽略的要素,即翻译活动进行的语言环境。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意识到在翻译过程中语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探讨翻译中误译、“对等”与“非对等”的现象。

二、关联理论概述

随着语言研究的发展,传统的以语言结构本身为重点的语言学研究开始慢慢转向语义研究,语言学家们开始注意到语境对于语义理解及表达的重要意义。早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J.austin就创立了言语行为理论,奠定了语用理论研究的基础,后来的美国哲学家Grice提出了会话含义、合作原则及其相关准则等概念,推动了语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语用学终于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1986年,Sperber和wilson合作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一书中提出关联理论,这是对Grice合作原则的发展,在语用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关注的焦点是认知与交际,其理论基础是把交际看作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推理过程,从根本上指出了交际的本质,正如Sperber和wilson在书中所说“每一个明示交际行动,都传递着一种假定:该行动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

关联理论提出语言交际是由思维支配的认知活动,人的认知追求最大关联(maximalrelevance),而语言交际则讲究最佳关联(optimalrelevance)。关联理论的形成基于以下事实:“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何自然、冉永平,1998)

关联理论的实质是把语言看成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明示是一种表明自身说话意图的行为,说话人将其要表达的信息用话语的形式表达出来;推理则是推测他人说话意图的行为,即听话人运用自己的语言经验并结合当时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获取说话人意图表达的信息。这个理论强调在语境中来理解语言,认为必须要借助源语文本话语和具体语境,找出其中所蕴涵的最佳关联,然后进行推理,才能准确地理解原文,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尽管关联理论最初不是翻译理论,但却可以阐释翻译规律及翻译本质,指导翻译活动。

三、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在关联理论产生之前,各种翻译观采用的都是静态的观点来阐释自己的翻译理论,把翻译简单地看成是原文作者和译者之间的二元活动,这种观点忽视了译文读者的认知过程,因此这样的翻译理论只能是狭隘的、片面的。在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理论则是一种动态阐释的观点,它把翻译活动看成是由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组成的一个三元活动。其中每个翻译活动参与者的认知结构不尽相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方面要努力找出原文的最佳关联,形成对原文的认知,即翻译的理解过程,同时又要把自己对原文的认知以最佳关联的方式传递给译文读者,也就是翻译的表达过程,至此翻译作为交际活动才算完成。

语境对翻译起着制约作用,翻译的前提是在原文语境中正确理解原文。根据关联理论,要准确理解原文必须先重视原文的具体语境,通过对原文的反复推敲,找出原文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

翻译中的对等是翻译追求的目标,而无数的翻译实践告诉我们,完全意义上的翻译对等是不可能实现的。传统中有关直译、意译,形式翻译、内容翻译,归化、异化等二项对立的争论,都有一个被忽略的要素,即翻译活动进行的语言环境。语境对翻译全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译者除了必须注意从原文的角度看待原文在语境中的意义外,还必须选择恰当的译文语言来表达原文的意义或语言信息的自然对等,因此译者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传达作者的意图,尽可能取得原作与译作的对等,实现语境对等。

四、翻译中的语境与语境对等

对于语境,弗斯指出:“每一个词用在新的语境中就是一个新词。传统中有关直译、意译,形式翻译、内容翻译,归化、异化等二项对立的争论,都有一个被忽略的要素,即翻译活动进行的语言环境。”这说明一个单词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成了一个纯粹的符号,完全没有意义可言,但一旦进入语境便获得了意义。

对等是一个科学描述性概念,语言学中的“对等”概念与“同一”的概念不同。对等是相对的,并不是要求达到完全相同,而是争取达到可能范围内最接近原文风格,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对翻译对等概念做出较为全面论述且影响较为深远的是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这包括意义上的对等和风格上的对等,我们可以将奈达的对等理论延伸到语境对等。

语境对等是指原文的语境对原文产生的效果与译文的语境对译文产生的效果基本相同。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相应地,语境对等可以分为语言语境对等和非语言语境对等,包括文化语境对等、风格语境对等和情景语境对等。

(一)语言语境对等

语言语境指上下文语境,即指词、短语、语句或篇章的前后关系,它可以帮助理解词或短语等语言成分的特定意义。上下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上下文语境指全段、全章乃至全书与其语言成分的语义关系;狭义的上下文是指特定语言成分的前言后语。英语一词多义的现象极多,不结合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势必导致误译,所以把握上下文可以帮助译者排除歧义,以取得上下文语境的对等。例如:

therearedayswhichoccurinthisclimate,atalmostanyseasonoftheyear,whereintheworldreachesitsperfection,whentheair,theheavenlybodies,andtheearthmakeaharmony,asifnaturewouldindulgeheroffspring.(extractedFromemersonnature)

此句中出现的“climate”,如果孤立地看,不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是“天气,气候”的意思。该句中若译成“气候”,则是完全理解错了原文的意思,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整句的意思是说在某片区域里的自然特征,所以此处的“climate”,我们可以译成“气候区”。此句出现在爱默生的《自然》中,由于语境的制约作用,其语义也随之确定,所以整句话应译成:

在这片气候区里,几乎一年四季总有些这样的日子:世界万物尽善尽美,空气、天体、大地完满和谐,犹如大自然在纵容着她的儿女。

(二)文化语境对等

文化语境是研究语言使用和功能的重点之一。“每个言语社团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规约、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这种反映特定言语社团特点的方式和因素构成了所说的文化语境。”(黄国文,2001:124)世界各国社会文化千差万别,这对译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原文文化语境与译文文化语境差异越大,翻译就越难。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根据具体语境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在不违背原文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例如:

thesehalcyonsmaybelookedforwithalittlemoreassuranceinthatpureoctoberweather,whichwedistinguishbythenameoftheindiaSummer.(extractedFromemersonnature)

译文①:在十月寻找那风平浪静,我们格外喜欢的“小阳春”的日子更有把握。

译文②:在十月寻找那风平浪静,我们称颂为秋高气爽的日子更有把握。

要准确译出上面这个句子,必须先了解“halcyons”的意思,它原意是指翡翠鸟,但此处如果译成“翡翠鸟”,则跟作者意图相去甚远。在这里应指十月印第安风平浪静的日子,而句中“theindiaSummer”也是指印第安秋高气爽的日子。译文①中将其译成“小阳春”,目的语读者肯定不知所云,因为“小阳春”完全属于中式表达,译文②则较好,更能传达作者的意思。由此可见,译者要充当两种文化桥梁的角色,要设身处地地从原文文化语境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原文,从译文文化语境着眼,将原文信息重新表达为译文读者可接受和理解的语言形式。

(三)风格语境对等

“风格”是指作品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而鲜明的风貌和格调,即作家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风格语境对等主要强调的是作品的思想情感、语言特点与时代特征的统一性、形式的多样性以及作品整体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它更多地关注译文与原文在风格上的对等,即如何使译文在与原文对应的前提下,又能做到风格表现上的一致。例如:

theUnitedStatedwas,inBritisheyes,untilrecently,acomparativelyinsignificantfact,yetvastlymorecomplicatedthantheyimagined.each,ofcourse,perfectlyknewthefaultsoftheother,assessedwithanunerringcousinlyeye.theamericanbraggedinanasalwhine,theBritonpatronizedinathroatyburble.

以上片段选自Harrymorganayres的文章americaandtheenglishtradition。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英美两国间隐秘高明的互相讽刺,因此在翻译时,应牢牢抓住语言表达上的风格特征,故译文如下:

曾几何时,在英国人眼里,美国就是个无足轻重的国家,而事实上美国远非英国人想象的那么简单。而英美两国血脉相通,所以深知彼此的缺点。美国人鼻孔朝天,一副自高自大的样子,英国人喉头一响,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势。

译文力图保持原文的语气,恰当地运用增译法,使得原文的幽默感和讽刺意味跃然纸上,在语气、风格上与原文基本达到了对等。

(四)情景语境对等

按韩礼德的观点,情景语境包括三个方面: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场(fieldofdiscourse)指言语活动发生的环境,即正在发生的事情或正在被谈论的事;语旨(tenorofdiscourse)指参加者间的关系,包括参加者的社会地位和彼此的角色关系;语式(modeofdiscourse)指言语交际的渠道或媒介是以书面语还是口头语的形式呈现,是说明、描述还是劝说等。这三方面是互相影响的。例如:

StartYoung,StayYoung.

这是世界顶级化妆品牌雅诗兰黛的一则广告语。要准确地翻译出该广告语,要求译者首先能够判断出它属于某护肤品牌的广告,即该句的语场,然后具有相关的广告背景知识,了解广告语应具备简洁精练的特点,这便涉及到该句的语旨和语式。所以,将该广告语译为“始于年轻,始终年轻”,富有极强的召唤力和感染力,不仅符合广告语的特点,也忠实准确地传达了原文信息,实现了两种语言间的情景对等。

五、结语

在翻译活动中,每一个译者都在追求与原文某种程度上的对等,而完全意义上的对等是不存在的。翻译只能在某种程度的传意上,力求与原文接近。本文运用关联理论下相关的语境知识探讨了翻译活动中的“对等”与“非对等”现象,阐释了翻译过程中语境因素的重要性,希望能给翻译工作者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Firth,J.R.papersinLinguistic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1957.

[2]Sperber,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

oxford:Blackwell,1986.

[3]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4]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1.

[5]何自然,冉永平.Grice语用学说与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

1998,(3).

[6]闫杨,王青梅.目的论观照下的化妆品广告英译[J].现代语文

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篇9

关键词:字幕翻译 翻译教学媒介 价值

1 引言

当今社会一部分人通过字幕来获得外部知识和学习语言。某些学者认为,字幕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它可以被人利用为一门极权主义的政治工具(ShoehatandStam,1985)。字幕不断地侵入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字幕翻译也日渐成为一门效率高趣味性强的翻译教学工具。Gottlied将字幕翻译定义为“对瞬时性、多符号型文本的一种书面的、追加的、同步的翻译类型”。近年来,字幕翻译作为翻译的一个门类,其研究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翻译者和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结合我国目前翻译教学迅速发展的现状,将字幕翻译引入到翻译教学中,研究其作为教学媒介的价值所在。

2 文献综述

信息时代的到来,沟通变得越来越关键,而字幕在信息传播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众传媒的世界化和网络的普及化。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国外的电视节目和原声电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想理解其内容就要依赖于字幕的帮助。以往,学术界认为“字幕翻译”难登大雅之堂,然而随着字幕翻译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近年来有大量的学者开始将字幕翻译纳入其研究范围。对于字幕翻译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1)对字幕翻译策略和技巧的研究,如:陈燕(2009)、程思(2009)、李运兴(2001);(2)运用翻译理论研究字幕翻译:(2003);(3)对于字幕翻译的评价机制:李棠佳(2009);(4)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字幕翻译:王红霞(2009)、郭乔(2009)。

综上所述,字幕翻译的研究多集中于翻译学和语言学的领域,从教学的角度研究字幕翻译的文章较少,因此笔者将二者结合起来,旨在探讨字幕翻译对于翻译教学的影响。

3 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

在谈及字幕翻译在教学中的运用,笔者注重其对翻译教学的影响。这就涉及对“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分。关于这一对基本概念。国内从二十年前就做过相关的论述,但一直以来未引起关注,直到十年前重新引起学者的争论。有些学者认为这一对概念的区分无关紧要。但是穆雷等学者认为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有着本质的区别,对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的本质区别认识不足,导致人们把翻译能力的培养等同于语言能力的培养,误以为只要有双语能力的人,就可以成为好的译员,因此把翻译课上成了语法练习课,课程重点成了比较语法和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在表达方式、习惯用语等方面的异同。穆雷在《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一书提出按教学目的把翻译教学分为三类:一为辅助外语教学而进行的翻译教学,即教学翻译,其目的在于提高双语应用能力,其重点为比较语法和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在表达方式、习惯用语等方面的异同;二为培养译员而进行的翻译教学,即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其目的在于培养翻译工作者,其重点为培养正确的翻译观和提高翻译能力;三为推行素质教育而进行的翻译教学,即对非语言专业不以日后成为专业译员为目的的大学生开设的翻译课,其目的在于提高双语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了解多种文化及其交流的过程与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广义的翻译教学包含教学翻译。对于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主要区别详见下表(穆雷,2007):

总而言之,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教学翻译是为辅助外语教学而进行的翻译练习,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外语词汇和语法,提高运用能力,是外语教学的辅助手段。翻译教学是为培养翻译工作者而进行的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培训,它的目的是运用翻译理论全盘规划翻译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翻译理念、技能和方法。笔者将字幕翻译与翻译教学结合,探讨字幕翻译在培养译者中的功用。

4 字幕翻译与翻译教学

将字幕翻译作为培养专业译员的一种教学工具,字幕翻译较之于其他教学手段有其独特之处。除了能够教授学生翻译技巧之外,字幕翻译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更易掌握和认识翻译行为的本质,提高综合翻译能力。

4.1 接触真实的语言

传统培养翻译人员的做法大多集中于翻译理论的教授和文本材料的翻译实践。学生通过教科书来学习语言,他们接触的都是书面语和正式语体,与实际生活的语言相距甚远。字幕翻译让学生通过电影和电视节目接触到不同语言变体,认识到语言的鲜活性和多样性。同时字幕翻译要求学生深入到电视和电影中,关注说话人所处的情境、人物心理等多方面要素,将字幕翻译与真实世界联系起来。这就突破了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练习老师评价的传统模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翻译的课堂更加活泼生动。

4.2 学会如何筛选词汇和句法

上文提到过字幕翻译的瞬间性特征。除此之外,字幕翻译还受制于空间。字幕必须与话语差不多同步。且不会停留在屏幕上太长时间(3秒到6秒),并且字幕不可太多。英语字幕每行最多35个字符,可同时一次出现两行。中文字幕一般13到15个汉字。且只允许一行字幕出现在荧屏上。因此字幕必须简练清晰。这就要求字幕翻译者必须做到用字精辟,句法洗练,从而使得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内容把握大意。字幕翻译的特点往往使得学生顾此失彼,掌握好了时间和空间,译文往往失去了原文的细节和韵味,信息量不足。而充分表达出原文的信息量时,又往往句式过于复杂,花费大量的空间和时间。不便于观众的接受。学生必须学会在译文和观众中保持一种平衡。既做到忠实于原文,又可以使观众不费吹灰之力理解和欣赏影片。这种训练方法培养了学生浓缩和省略的技巧,在字幕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中既翻译出原文的意思,又为观众理解影片扫清了障碍。

4.3 注重翻译的语用和语篇分析

字幕翻译的译者所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文字信息,更重要的是译者可以获得话语发出者当时的动作、表情等视觉符码,以及说话人的语言特点如口音、方言,用词特征等。要想重现这种言语行为的真实性,学生就要对电影和电视节目进行充分的语篇分析。这比较只提供给学生文本的翻译活动更能使学生理解翻译活动的本质。香港中文大学方梓勋教授认为可以将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引入到字幕翻译中,因为“会话合作原则”能够教会学生有效地解读影片的言外之意,但是学生需要注意到“会话合作原则”所适用的语境。在字幕翻译中学生应该有所选择地利用这一原则。提高字幕翻译的质量。学生通过此项训练可以提高文本意识。有助于他们进行其他语篇的分析。

4.4 提高语境意识

字幕提供给学生图像、声音等其他的信息,从而可以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语境中。视觉图码和声音都会对原文的理解产生重要的作用。此外影片本身所处的时代背景、话语产生的场景等信息都会提示字幕翻译的译者留心文化和民族特质、时代在语言上所留下的痕迹。学生要注意字幕的上下文,将语境的因素充分考虑到字幕翻译中。这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境意识。学生要尝试把自己融入到电影世界中,设身处地地感受剧中人物的思想,在语境的大前提下理解原文调整译文。

4.5 提高语言技巧

Helenwilliams与Davidthorne于2000年进行了一个名为“电讯文本字幕作为语言学习媒介的价值”的实验研究项目中发现字幕培训有助于学生获得语言技巧,包括:

4.5.1 字幕培训可以改进学生的听力技巧,教导他们兼顾内容和形式:

4.5.2 学生学会寻找视觉线索,把语言置身于有意义的语境:

4.5.3 字幕培训令学生注意语言的语域:

4.5.4 通过观看不同类型的节目,学生的词汇量能得以增加;

4.5.5 学生更加清楚了解本身的母语能力(或缺失);

4.5.6 他们在解释和评价自己的翻译时会更加主动:

4.5.7 他们的文化和历史意识能得以增加。(williamsandthorne,2000)

Helenwilliams与Davidthorne所总结的语言技巧对于一个译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良好的双语基础,译者是不可能出色完成翻译工作的。学生要想完成字幕的翻译训练,就必须反复地观看和听取电影对白。这有助于学生内化将要翻译的台词。不仅可以使学生记住大量的对白,甚至可以帮助学生模仿剧中人物。通过模仿影星的语音语调,学生可以改善自身的发音,把外语说得更加地道动听。

4.6 深刻体会语言和文化的紧密联系

翻译是把意义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而每种语言都反映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字幕翻译要求学生同时关注原文和译文中所体现的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两种文化中不断转换角度,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学生要学会在非语言的特征里抓住文化的细微差别。同时加强自身深谙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的能力,训练自己居于译出语的世界,并保持开放的思想,时刻关注译入语观众的语言和文化需求,将字幕翻译放置于文化中考虑自己译文的质量。

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篇10

关键词:翻译教学;文化导入;英汉文化对比

一、引言:文化、语言与翻译

什么是文化?英国文化学家爱德华•泰勒(e.B.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一种复杂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那么,在各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必然存在着差异。

就文化和语言的关系而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另一个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制约,反映文化。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一个民族的语言特点常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学习理解语言必须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理解文化必须学习和了解该语言。

所谓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完全确切地表达出来的一种创作活动。不言而喻,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两种文化,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一种跨文化的活动,即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语言的文化信息。美国翻译理论家nida(1993:109)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我国学者王佐良先生曾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可以说,翻译研究本身就是文化问题的研究,尤其是涉及两种文化比较的研究。

二、在翻译教学中导入文化和进行文化对比的重要性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的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由于汉民族和英民族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其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英汉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语言结构、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文化干扰势必成为英语教学的“难题”之一。而翻译是涉及到两种语言的一种跨文化活动,翻译教学当然离不开对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因此更要遵循对比分析的一个重要基本原则——文化对比的原则。

翻译学家nida(1993:110)曾说过:“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译者的双文化能力甚至比双语能力更重要。”在翻译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英语国家的文化导入,还要引导学生学习自己汉民族的文化。通过有目的地进行英汉文化知识的对比,可以增强学生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有助于把握和运用所学的语言,在翻译时能准确表达出原语的文化内涵,提高翻译能力。

三、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一)翻译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

1.相关性原则

翻译教学中文化内容的导入应该与学生所学的内容密切相关,有意识地把文化知识渗透到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从而激发学生在学翻译的过程中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两者的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翻译能力。

2.循序渐进原则

在翻译教学中导入文化时,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做出合适的选择,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3.系统性原则

翻译教学中文化内容的导入不能只是随意介绍一下,而要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结合循序渐进原则对要导入的文化知识进行合理安排,分层导入。

(二)翻译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在翻译教学中,我们按照文化内含中的层级关系,把文化内容分为三种:与语言结构相关的文化,与语义相关的文化和与语用相关的文化。

1.与语言结构相关的文化,就是指英语词汇、词组、句子及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即“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结构差异”。

2.与语义相关的文化:就是指英语词语的内涵意义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即词语的文化涵义。

3.与语用相关的文化:就是指人们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和不同的场合下交际时使用的话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文化对比在翻译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英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熟悉其语言结构,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但是如果想真正提高翻译能力,在了解英语文化的同时,还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在翻译教学中,通过英汉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可以更具体地了解两种文化的特色和差异,从而在翻译实践中,把握各自语言里的文化含义,忠实地再现出源语言所表达的语言信息及文化内涵。

下面将以《新时代交互英语——读写译》(第1-2级,学生用书)中的实例翻译从语言结构、语义、语用等方面的差异来对英汉文化进行对比。

(一)思维模式不同导致英汉语言结构的差异

思维模式受不同文化、个人知识结构、社会中工作环境及习惯的影响而形成,因此,思维模式通常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不同文化的人对外界认知模式的差异,往往导致思维模式的差异。由于思维与语言是相辅相成的,语言语法结构方式可以说是该民族思维方式的语言表现。

例1:itisimpossibletosayhowgladiwastoseeyourhandwritingandtoknowwewereagainincommunication.看到你的笔迹,知道我们又在互通音信,内心有说不出的喜悦。(先表达后叙事先叙事后表达)Chapter1(Booki)

上句反映出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英汉语叙事论理表达方式存在的差异。汉民族凡事习惯从整体到局部;而英民族则从具体到局部到整体。基于思维方式的这一差异,英语叙述顺序是先道出结果,再分析原因(如例3);先下结论,再给出前提;先说明议题,再交代背景。而汉民族论述方式则是先因后果(如例3),先给出前提,再下结论;先交代背景,再说明议题。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注意要在英汉互译时调整语序,以符合英汉语各自叙事论理的习惯。

例2:Someverystrongdrugscanbetakenforalongtimewithfewsideeffects.有些强效药物可以长期服用而且几乎没有副作用。Chapter3(Booki)

例3:Fishingwithlightsinthephilippines,butthelawisoftenignored,asitisabetterwaytocatchfish.在菲律宾夜间点灯捕鱼是违法的,但由于用这种方法比较容易捕到鱼,人们常忽视这条法律。Chapter4(Booki)

这两句英语原文都是被动语态,汉译时则转换成了主动语态。这也是因为英汉思维差异对语言结构的影响。英民族注重客观思维,受此影响,英语重物称、英语主动与被动两个范畴泾渭分明,且经常使用被动语态;而汉民族表达思想时则非常注重主体意识,常用人称主语、多用主动语态和无主句。

(二)词汇语义内涵反映出的英汉文化差异

受宗教文化、典籍文化、地域文化等的影响,英汉词语文化内涵也有差异。

首先,英汉语言中指称意义或语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可能具有不同的内涵意义。

譬如文化差异导致的英汉颜色词汇内涵意义各异。在Chapter7Loveandmarriage背景知识中介绍西方习俗婚礼上新娘穿白色婚纱,因为英语中的white可表示美好、幸福、善意、公平等涵义。而在汉语中“白色”没有相对应的含义,传统的中国婚礼上新娘应该着红装,而不能穿白色衣服。当然这种习俗现在已经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就“红色”而言,虽然在英语中也表示欢乐和喜庆,但没有汉语中的含义那样广泛。在中国凡是与吉祥、兴旺、热闹、顺利和成功等有关的事物,在汉语中都喜欢用“红”来表示,如“红利”、“红火”、“红包”、“披红”、“开门红”、“满堂红”“红运”、“红歌星”等等。

其次,英汉词汇在文化涵义上的具有不等值性。英语中的morning与汉语中的“早晨”是不等值的,因为英语的morning可用于凌晨至整个上午,而汉语的“早晨”只限于早晨。如下面Chapter3(Bookii)中的两个句子在翻译成汉语时,就分别译为了“清晨”和“上午”。

例4:afteronlyafewhoursofsleepthatnight,wearoseinthedark,coldmorningtoattendtheearlyChristmasDayserviceinSwedishattheLutheranChurchinSanFrancisco.那天晚上睡了仅仅几个小时之后,我们就在黑暗寒冷的清晨中起身,去参加旧金山路德教会用瑞典语作的圣诞日礼拜。Chapter3(Bookii)

例5:thelasttimeisatwithJuneonaSaturdaymorninginherbedroom,shewashavinghardtimebreathingandgettingcomfortable.我最后一次同琼坐在一起是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在她的卧室里,当时他呼吸困难,身体特别不舒服。Chapter3(Bookii)

再次,在词汇及语义上,英汉文化对同一对象的观念划分也存在差异,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英汉语中对亲属的称谓方面。例如:

例6:auntJuneplayedtheaccordionwhilemyUncleKendancedwithhissister,mymother.肯舅舅和他的姐姐,也就是我的妈妈跳舞的时候,琼恩姑妈演奏了手风琴。Chapter3(Bookii)

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很大,它既可以指伯父、叔叔、舅舅,也可以指姑父、姨父,同样“aunt”一词既可以指伯母、婶婶、舅妈,,也可以指姑妈、姨。这句中的aunt,uncle就根据实际所指翻译成了姑妈和舅舅。类似的称谓用词还很多,像grandfather,grandmother,nephew,niece,cousin等等。尤其cousin一个词就包括了汉语中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等平辈的亲属称谓。

(三)传统习俗的不同所导致的语用差异

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传统文化习俗,它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语用的得体性、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受传统文化影响,同样的话语在不同语言交际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英汉两种语言在打招呼、称谓、恭维、致歉、致谢、告别等习俗方面,都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比如:在汉语中,当别人向自己表示感谢时,人们常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如果直接翻译成“itismyduty”.或“ioughttodothat.”在英美人听起来就不恰当,可能导致不愉快、造成误解。他们会认为你的帮助不是出于本意,而是履行职责、不得已而为之。得体的回答应该是“Youarewelcome.”、“itisapleasure.”或者“notatall.”。

五、结束语

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文化作为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价值观或行为观,时刻在控制、指导人们的行为。作为跨文化活动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着莫大的关系,受它们的影响和制约,而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他(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所以,在进行翻译的时候,翻译者需要经历从语言能力的成熟,最终到文化能力的成熟这一必经的过程。

通过两种语言文化因素的比较有助于学生了解与熟悉英美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真正提高翻译水平。因此,把文化教学贯穿于翻译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将文化信息的传导结合在翻译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使学生在掌握翻译理论知识、技巧的同时又获得有关的文化知识,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p105-115)

2.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a].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李瑞华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翻译通讯,1984(1)(p2-6).

4.《新时代交互英语——读写译》(第1-2级,学生用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第二版).

5.《新时代交互英语——读写译》(第1-2级,学生用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第二版).

6.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7.冯锦.英汉对比分析与翻译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7).

8.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