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语文考点梳理十篇高中语文考点梳理十篇

高中语文考点梳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6:30

高中语文考点梳理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梳理探究;分析

1.什么是“梳理探究”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第二个理念就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材中“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三个专题。这些专题有的侧重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

2.“梳理探究”的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梳理探究”部分具体包含的内容是:第一册包括“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第二册包括“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第三册包括“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第四册包括“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进文学大师”“影视文化”;第五册包括“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其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交际中的语言文字应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这七个专题侧重于梳理,其他八个专题更倾向于文化探究。这十五个专题都很注重知识的传递性,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专题对高中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新知识、新概念。

3.“梳理探究”的设计

其源于《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课程目标中的几项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如:第一,积累。整合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例如教材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修辞无处不在”“古代文化常识”等侧重于积累、梳理、整合,同时在整合中能够训练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第二,应用。拓展是“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例如“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等都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发现。创新就是“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4.“梳理探究”分析

刚开始分析“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可能会进入一个误区:“梳理探究”就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写照,比如“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等,以为大体上就是汉字、对联、词语(成语)、修辞等生活中常用的语言文字与必备常识。仔细研究一下,其实,人文性的“语文味”是很浓厚的。“梳理探究”不完全是人们想象中的“综合实践”或是“课外活动”课程,它是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名著导读”相并列的。“梳理探究”中的专题牵涉到语文学科的几大方面如语言学、文学、文艺学等。就以小专题“奇妙的对联”来说,分别从对联的常识、对联欣赏、对联作法三个方面去分析。在对联常识和对联作法上介绍了上下联的平仄、字数要求,同时还列举了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实例;在对联欣赏中还运用了写意、锤炼等一些文艺学方面的知识来说明。

5.“梳理探究”考题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高考语文要求考察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都有难易不同的考查。考试范围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必修一至必修五这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无论是必考题还是选考题,都涉及到“梳理探究”这个大专题的内容。例如必考题“现代文阅读”中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和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等类型的题目都与“逻辑和语文学习”这个小专题有关;古代诗文阅读中的理解、翻译、文言句式等题目都与“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专题有关联。而必考题中的大类型“语言文字运用”与选修课本中的一本书的书名相似,其实是与“梳理探究”中的知识一脉相承的。

从课程标准开始分析,到教材、高考考纲、试卷的大致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梳理探究”这个专题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突出了语文的实践应用。所以,如何开展、组织“梳理探究”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教版必修五册“梳理探究”中,每册都包括三个小专题。第一册中的三个小专题主要是语言文化常识,第二册是语言积累应用,第三册是语文学习方法,第四册是语文学习空间拓展,第五册是文言文能力提升。特别是三、四册说明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所以,语文学习要注重趣味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总而言之,在“梳理探究”中,如果教师让学生亲身体验有趣的学习过程,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将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吻合了新课标的精神,语文老师可以大胆尝试,勇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梳理探究”刍议――以人教版为例[J].语文建设,2013年12期

高中语文考点梳理篇2

一正确认识教材资源

1.教师和学生要转变观念,明确考纲与教材的关系

现行语文教材就功能和性质而言,更多的是要体现人文性,就教材的理念而言,更多着眼于提高语文素养。但语文“工具性”的性质不能弱化,只能强化。对于考试而言,教材是提供知识的工具库、素材库,其重要性不容置疑。

因此,笔者认为考纲与教材是同位的关系,两者可以互相交叉,即教材可以成为考试的内容,而考纲可以作为教材内容的浓缩。知识是语文金字塔坚实的塔基,技能是语文金字塔坚固的支撑,而素养则是建立在知识的塔基和技能的支撑上高耸入云的金字塔顶。没有了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支持,素养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随时可能轰然倒塌。

由此可知,高考复习中,要力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才能得到双赢。

2.高考语文复习莫丢教材,化教材资源为备考资源

多年的实践证明,高考复习不能丢弃课本。注重回归课本、回归教材是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保证,因为无论高考试题怎样变化,都可以从教材中找到需要的基础知识和进阶技能。

只是现行教材并不是直接把高考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摆在我们面前。教材固然是一座资源库,但它不会自动变成应考的资源,只有深入其间去发现、寻找,才能变为珍贵的备考资源。这就需要教师不倦地发现、挖掘与创造,把分散的知识点系统梳理,使之形成有用、有序的考点、练习点,从而将教材资源改造成丰富的备考资源。

二化教材资源为备考资源的方法

1.通览全局,梳理知识

教材要分册,但高考复习利用教材要通览全局,统揽知识。笔者根据所在省份的高考考查点,从课文教材的大分类上提出几点参考建议:(1)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梳理。约120个重要实词;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句式: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固定句式;名句典故。(2)古诗鉴赏知识点梳理。如常用意象;语言特色;表达技巧;题材内容;主要诗人生平和风格;名句典故等。(3)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梳理。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题;警句、妙语等。(4)客观题类知识点梳理。如课文中字音、字形;成语等。

以上所述知识点梳理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梳理时可适当参考教材外的资源,但范例应尽量引用教材的内容。

2.活用教材设题演练,在教材中提升能力

高考语文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考生复习若只是停留在了解语文基础知识的层面,势必要吃大亏。能力的提高又需通过科学有序、持之以恒的训练方能见成效,而这恰恰是教材所存在的巨大欠缺。为此,要想方设法应用或改造教材中的资源,甚至要创造性地设题,使学生得到有效的锻炼,以提升能力。(1)文言文设题:按照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知识板块综合性设题是应有之意,在“文章的分析和概括”设题方面也可做相应的探索尝试。(2)诗歌设题:分项设置若干简答题。(3)现代文阅读设题:选取教材中适合设题的课文,按照高考命题的方式,设置3~4题,可以就重要词语和句子、主题思想、方法结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等设题,此为常规题;也要选择文本中最有探究价值的角度或问题设题,此为探究题,多为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最后一题,对语文的能力考查层级最高。此外,课后现成的习题就是很好的题目,我们不妨借用。

3.建议作文与教材相结合,从课文中转化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是写作的素材宝库。考场作文一怕审题,二怕缺少素材,而写作素材的积累有赖于平时主动积累整理课文素材,考场上灵活地将课文中的素材与作文的话题结合起来,找到契合点,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高中语文考点梳理篇3

【摘要】积累;梳理;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语文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梳理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这是语文素养形成的一个极重要的途径。

语文积累需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学习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我们不能单单通过盯着教材的要求或几篇课文的背诵来积累语文能力,这是肯定不行的。积累的形式一定要多样化。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进行积累和梳理呢?

首先,让学生明白积累的重要作用。新课标中强调要加强语文积累,根壮才能叶茂。过去,我们用“汗牛充栋”、“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读的书、拥有的知识多。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相当大程度取决于这个人的语文积累。厚积才能薄发,这是读书的规律。语文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古语有云:“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都印证了积累的重要性。古往今来,博学才能多识。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学问渊博,才能形成分析概括能力,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不断的积累中形成。读书破万卷,才能出口成章下笔有神;写作表达能力更需要在不断的积累中形成。

其次,明确积累和梳理的关系。光有积累还不够,需要分门别类的存放,记忆才深刻,使用才方便。这就是积累后的"梳理"。积累和梳理的关系是珍珠由线串起的一挂精美的项链,在语文教学中众多的知识如果没有梳理就像一团乱麻,用起来难。不同的文本,学习的需求是不同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如果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善于梳理出学习的方法和体系,那么学习就很难见效果。例如,学散文要抓住写作线索,学诗歌要解读意象、分析意境,学小说要抓住人物描写与刻画,以这些为切入点去学习,才能有效解读文本。

最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下面从以下几点向大家介绍:

一、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积累梳理的能力。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最常用方法,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读为本,读出滋味,读出情趣,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如,高尔基的《海燕》以诗样的语言描写了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大海景象和海燕的战斗英姿,热情洋溢的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乐观、无畏战斗精神。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由情入理,在写花中抒发了积极的人生情怀,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教学中我就采用以读带讲的方法,在读中感悟紫藤萝花开的由衰到盛,从而使学生领悟到花和人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终究是有限的、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才是无限的、永恒的,并在读中积累了优美的语言,并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将自己融入到优美的语言文字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天长日久,积累多了,在说话、习作时自然是信手拈来。

二、培养学生在表达交流中学会积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语言知识的积累,生活素材的积累,或是文化背景的积累,都同等重要,对于丰富表达交流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表达,才可能暴露积累的缺陷;通过交流,才可能发现积累的不足。同样,在积累中,才可能娴熟表达的技巧;在积累中,才能促进交流的自由。诸如开设主题读书论坛、电视新闻时评写作、课前三分钟演讲等等活动都是增进学生在表达交流中积累的有效办法。课外练笔是言语积累的重要渠道。坚持练笔,利于语文积累的整合与更新。

三、培养学生采取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等方式进行记录的习惯。在老师地帮助下,引导学生去分类归纳,让学生去切身的去感受、体验,并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有的时候读书、看报或听广播,特别是一闪而过的灵感,一种新鲜的、有亮点的思想想法,感觉特别好,也应随手记录下来。

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达成资源共享。定期组织班上的同学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相互参阅摘抄记录本,实现资源的共享,每周全班同学分享一次。看谁摘抄得多、摘抄的内容好。通过交流分享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励学生更好地阅读,更好地做阅读笔记,更好地积累,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必定会与日俱增。培养学生积累的意识和梳理的能力需要我们在一朝一夕的教学工作中步步引导、督促落实,只有二者“双管齐下”.才能相得益彰.共同促成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五、通过评价与测试,提高学生的积累与梳理能力。语文要培养的是综合应用的能力,老师在评价和测试中要多关注鉴赏及运用能力方面的灵活评价,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校经常开展的各种活动,不管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内活动,还是以学生为辅的校外活动,都可以作为我们的评价阵地。例如办墙报,出校刊,建立校园广播站,举行读书知识竞赛,演讲、朗诵比赛等。

高中语文考点梳理篇4

关键词:知识思维心态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137

高考语文考什么,这个问题很多学生搞不明白,家长也不明了,甚至教师也犯糊涂。笔者认为,高考主要考四个方面,姑且称之为“四维高考”。就是知识、心态、思维和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这四个方面给学生予以正确的引导。

一考知识。知识是第一位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知识的积累、融会、运用,高考考场不会出现奇迹。

教师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重视语言积累,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掌握最基本的文字符号,积累大量的词汇等。积累语言材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规律的积累。通过听、读理解语言,通过说、写表达思想感受,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关键。锤炼语感就包括锤炼对语言规律的感觉。三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记诵古今中外精彩的语段、篇章等。语言典范往往包含着丰富的语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

第二,除了语言积累,语文学习还必须注意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语言反映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文化,语文学习就是语言文化的学习,不只是掌握语言文字。文化积累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包括了解一定的文化常识,阅读欣赏一些优秀的人文作品,感悟优秀的文化精神。生活积累也很重要。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语文源于生活,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另一方面,语文高于生活,语文又是生活的工具,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认识生活,更好地参与生活。语文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做生活观察、思考的有心人,生活积累的任务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语文知识贵在长期的点滴积累,方能厚积薄发。但是长期积累的知识若不进行适当的梳理就会杂乱无章以至于很多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精力。所以,语文老师教给学生树立知识的方法。语文复习更多的是在帮学生梳理知识网络,查漏补缺。因此,要强调学生对于复习的重视程度。让同学们就在老师的讲解外“结”好自己的知识网。比如说字音,基本上考对汉字常用字的认读,而且以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又常错的字词为主,那么我们就要勤于查字典、勤于做笔录啦!而且顺带连字形、意思也看了,一举两得。其实字音、字形、成语的复习本来就可以三位一体的。再比如说,高考时背诵已增加到5分,决不可以小视,有同学说背这么多还不知能考到多少,我不要那5分了,殊不知这5分不要,哪个5分又是我们可以百分百拿到的呢?其实背诵完全可以化整为零,利用你边角小料的时间搞掉它,既能拿分又不费力,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就是了。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强调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性,还要教给学生怎样梳理知识,让他们重视梳理知识。

梳理之重要,乃是因为它是使积累真正转化成语文能力的手段,要使知识系统化,那么就不可缺少梳理的过程。没有教过毕业班的教师很少思考知识梳理的问题,其实学生在不同阶段都需要梳理的帮助。大量的学习,重复的记忆使他们积蓄了许多东西,但光记背下来,并不代表就会应用这些知识了。如果记背的知识不加整理,使之系统化,那么我们的记忆库就会像一个杂乱的大仓库,当我们需要某件东西时,只知道我有这件东西,但却不知道具体放在哪儿,需要的时候还是拿不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背了很多东西,看了很多书,但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还是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和方式的原因。所以我们要定期给学生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梳理,并能及时和所学课本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进行总结,梳理,那么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梳理之重要,乃是因为它是使积累真正转化成语文能力的手段,要使知识系统化,那么就不可缺少梳理的过程。

二考心态。信心、细心、衡心、慧心、决心是高考良好的心态,否则,知识再多也会影响发挥,甚至全盘皆输。

高考,不仅是对考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其心理素质的检测。有这几种现象需要克服。一是“高原现象”,又称“瓶颈效应”。相当多的高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二是“舌尖现象”。高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也可能看见一些很容易的题目,答案就在嘴边盘旋,但就是写不出来,心理学家称之为“舌尖现象”。三是:“克拉克现象”。一些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优秀,考前准备充分,对某些考试内容甚至可以倒背如流,然而到了考场,特别是到了高考这样的重要时刻,却发挥失常,往往表现为紧张、慌乱,甚至记忆骤退,脑海里似乎一片空白。此即为“克拉克现象”。四是“心理饱和现象”。进入高三,大多数学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考大学。为了这一目标,不再参与其他活动,只是重复地进行着大量的练习,由于活动单一,结果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疲惫、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这就是所谓“心理饱和现象”。五是“阴影缠绕现象”对结果成败的过分关注,结果却让人失望。无论是平时的小考还是大考,过度关注成绩,如果考不好了自信心受挫,长期走不出失败的阴影,这种现象暂且称之为“阴影缠绕现象”。

那么,在考场里,如何引导考生通过自我调适达到一种平和、轻松的心态呢?

一是平静心态法。一般来说,细心、耐心、自信心是考场中的最好心态。一是呼吸松弛法。二是提肛法。即考生可以持续做紧缩的运动,这对于缓和心理紧张,松弛肌肉也是非常有效的。三是中断思维法。考试中,人紧张就会胡思乱想,而使做题思路中断,产生慌张。这时,考生可以自己对自己说“停”,中断原来的思路,迅速转入正常考试。二是自我暗示法。暗示法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调适法。它是指通过语言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三是思维转移法。思维转移法指通过转移对象来调节身心变化。四是集中注意法。集中思维,抑制慌乱,让心神安定下来。

三是考思维。整个卷子的处理顺序、答题的步骤、语言的严密、考点的定位、程式和创新全在于思维,思维混乱知识再多、心态再好也不会出佳绩。以现代文阅读为例。

比如考查方式:解释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或如何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思维误区:牵强附会;掺杂技巧;概括片面。出错原因:第一,不能结合语境从整体上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第二,不知从哪个角度去回答问题,以致从内容和技巧两个方面作答导致错误。第三,材料没有看明白就盲目地答题。纠正方法:所谓“含意”是指言语含有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容方面,而且一般多指言语的隐含信息,而非明示信息(字面意思)。命题者常常选取的重要语句包括:语句短小但含义丰富的语句,多与文章中心、作者思想感情有极大关系的语句,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的语句。做题时要主要采取语境分析法和比喻点染法。语境分析法是指根据语境来理解的方法,因为某一重要句子的意思可能在它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找到充分的解释,如对这些句子进行重点分析,就很方便地得到答案。有的重要语句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比喻点染法就是通过理解比喻修辞格的对应关系来理解句子的意思,既可以用本体来解释喻体,也可以是用喻体来解释本体。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找准其对应关系。

四是考技巧。如何审题,如何利用试卷上所给的条件,如何根据分数确定要点和字数,如何迎合阅卷心理,如何把握时间,如何排除干扰等等都牵涉到技巧问题。比如选择题做完就填答题卡;考前看资料转换思维;遇事都往好处想,有积极的心理暗示;别看他人做题的速度考;高考作文从试卷中找灵感;答题遇困难要镇静;保持平常心;考试时间要合理分配;看着眼熟的题更要留心;不求每题都做但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一定把所有题做完,把能拿的分数全部拿到就是成功;薄弱环节放最后;打草稿也排序;弱项考题不放弃;检查时别轻易改答案;要让自己睡好觉;做题先易后难是真理;答题不要老看表;少注意监考老师;吃穿用尽量不出新;懂得放弃。高考试题分为基础题、中档题和难题。属于自己的,一分也不能丢;跳一跳能够着的,多得分;不是自己的题,放在最后,不留空白,对错由他。

只有教师平时注意引导学生加强知识、心态、思维、技巧方面的积累和训练,使他们养之有素,高考方能出奇制胜。

参考文献:

[1]陈桂生.中国教育学问题[m].福建教育出版社.

[2]干国祥.破译教育的密码[m].教育科学出版社.

[3]吴礼明.建筑生命的课堂[m].武汉大学出版社.

[4]王晓春.今天怎样做教师(中学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考点梳理篇5

一.在生活中积累

从《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阐述来看,积累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书本(课内外阅读)与生活实际。生活中天天发生的、媒体报道的社会生活的新鲜用语很多,可以积累下来。当代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早在前几年就提出了有名的“大语文教育”观点: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二.在运用中积累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要熟悉3500个汉字,能熟练运用300个常用汉字。”有了一定量的字的积累之后,学生就能自如地阅读课内课外的文章。其后是词的积累,要做到理解文章的大意或中心,就必须学习积累一些常用的成语。有了一定量的词语的积累,但要写出一段生动的景物描写或某一生活片段来,还是不容易的。所以还要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多写一些观察的短文或片段,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在搜集中积累

搜集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把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语言媒介和载体显现的语言现象、语言信息搜集起来。搜集活动发生在随时随地,形式比较灵活,学生积累到的是鲜活灵动的生活语言。另外,学生按一定的专题从各种语言载体中搜集语言信息,如在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人生理想的格言,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时搜集吟咏花草的有关诗词。这种搜集有一定的限制、目的,难度较大,但积累到的语言信息容量大、系统性强。学生通过此类活动实现了同类语言材料的链接。

四.在交流中积累

以交流为主要手段的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交流之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等形式。

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要养成的习惯,作为初三的学生,积累和梳理显得格外重要。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指导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诵读。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记诵。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方法二:做笔记、记卡片。中考总复习时,老师帮助学生分类归纳重要知识点,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等方法进行积累。

方法三:阅读。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方法四:测试。测试也是一种较好的积累、梳理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专项整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件完整的知识体系。

高中语文考点梳理篇6

【关键词】提高;高中生;英语;学习;成绩;方法

对不少高中生来说,感觉英语难学,考试成绩不理想。实际上,同学们若能找对方向,掌握方法,善于及时系统梳理和复习,针对性做题,查漏补缺,打牢基础,那么英语学习也不再是难事,而是越学越省力,越学越有趣。对此,笔者总结了提高英语学习成绩的几点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找对方法,单项突破,打牢基础

在高中英语学习中,需要掌握的知识主要集中于词法、听力、阅读以及写作这几个部分。如果同学们能够针对不同的内容,探寻灵活多样的方法,各个击破,那么英语学习也就轻松简单了,考试成绩自然逐步提升上来。

第一,巧妙积累词法。词法是英语的基础部分,基础打牢了,阅读与写作水平也会有所提高。所以,若要提高高中英语成绩,同学们就需要不断学习或自主探索一些背词方法,灵活记忆。如①根据英语词单词构词或拼读规则、形似词等,归类组合,对比中加强记忆;②联想记忆,扩展词汇。即紧扣一个中心词进行延伸或创造性想象,增加单词学习趣味与记忆效果。如“Look”为例,联想常用动词词组,譬如Lookback回顾;Lookforwardto期待、盼望;Lookdownupon轻视;Lookaway看别的地方,把脸转过去;Lookon旁观,观察等等;再如,ignorance愚昧无知,谐音:一个no认识,[联想]斗大的字一个都不认识,真无知。③结合英语词义,自主编写有关背景或情景,在据此用所学的词语造句,或者进行情境表演,在语篇语境中真实学习,加深理解,如此,词汇记忆才会更牢固。④买本小英语词典,闲暇时背背单词,学学语法。⑤借助顺口溜等方式来巧妙识记语法知识等等。

第二,多背、多听、多写。掌握词汇与语法后,就需要读读背背一些优秀的英文文章,以教材为主,辅之以浅显易懂的幽默故事、英文报刊杂志、科普文章等课外阅读材料,学习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拓宽视野,增强语感,消除阅读理解障碍。同时,了解阅读材料的各种体裁及其结构特征,掌握泛读、精读、快读等多种阅读技巧与方法,阅读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快而准地获取重要内容,抓住文章主旨,发掘隐含信息,忽略冗余但次要的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提升做题速度。其次,坚持写日记,熟记一些作文常用套句,总结失分点,把握有关写作技巧,学会审题立意,明确写作中心,切忌泛泛而谈。而英语听力,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坚持听音,看些英文原音电影,模仿练习。

二、系统梳理,查漏补缺,高效复习

复习,既是促进同学们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同学们提高英语学习成绩的有效环节。首先,在高中英语学习中,有不少知识是需要掌握的,随着新知日渐积累,倘若不及时复习,就容易捡了西瓜丢了芝麻之。其次,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学习往往以旧知为基础,未能牢固掌握旧知,就不能灵活提取与迁移,就会影响后面的新知学习。所以,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善于系统梳理,总结归纳,查缺补漏,高效复习。

第一,系统梳理,归纳总结。复习,并非对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或者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效概括,系统梳理,将其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中,便于考试时灵活提取。如知识结构系统化,即整理零散的知识点,使之条理化,简单明了地展示出来;单元知识系统化,即每个单元学习之后,同学们要注意及时梳理各单元知识点,加以总结与归纳,或列出细目,或把孤立的知识点连成知识链、知识网络,形成以点带线、由线带面、以旧促新、以新带旧之效。

第二,针对性做题,查漏补缺。对每位同学而言,都会有自己一些薄弱之项,复习时就可以针对个人弱项有所选择性的做题与练习,尤其是自己不会的重点难点或易失分的题型。同时,注意不要单纯地搞题海战术,要善于“悟题”,即一定题量之后的再整理、思考、分析与触类旁通,从中找出命题规律,探寻更好的解题切入点,获得较好的做题方法与答题技巧,如此,考试时英语成绩才能有所提升。如解答阅读理解题型时,要关注首句与和结尾的关键句,它们往往体现了段落主旨;要留心带有however,but等表示转折性的句子等等。

最后,建立错题集。错题反映出同学们的知识盲点与漏洞,若同学们能够及时整理,找出错因,并将一些具有代表性、易混淆的题目归纳总结,写入错题集里,定期复习,则有助于他们查缺补漏,改善学习策略,增强解题能力,考出好成。如theschooltookthestudent’srequestintoconsiderationthatapartybeheldtocelebratethevictory.a.couldB.mightC.Should。该题考查了虚拟语法用法,request的同位语从句,需运用should的虚拟语气。由于句子中request与同位语从句分开了,因此不少同学未看出来,导致错误。对于这一典型错题就可以纳入错题集里。此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同学们对收集的错题加以改编,反复纠缠,克服思维定势,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在高中英语学习中,若要提高同学们的英语成绩,老师们要注意引导同学们针对英语各部分内容探索适宜的、巧妙的学习方法,特别是符合自身实情的方法,做到各个击破,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同时,注意及时复习梳理,系统归纳,查缺补漏,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发展性学生评价对初中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谭亚萍.南京师范大学2015

[2]高中生英语阅读中的自我效能感调查研究[D].刘凯.江西师范大学2016

[3]高中生英语自我效能感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周江坤.延安大学2016

[4]关于中学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屈秉正.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高中语文考点梳理篇7

【关键词】“问导式”;单元整合;自主合作;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004-03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韩立福教授提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问导式”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任务,贯穿学习过程,驱动学生自学,教师通过组织、指导、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有所得。近年来,学校立足于韩立福教授的理论基础,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有效转变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改革中,五年级语文组积极展开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题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引领每一位教师创造性地展开课堂高效性的探究。我们发现,在“问导式”课堂教学研究实践中,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为“单元整组”教学的内容整合、思维拓展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尝试“单元整组教学”,我们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整体创设的目标中,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具体如下:

一、整体入手,整合单元目标内容

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单元整组教学中,“磨刀”是指师生做好单元整组教学的一切准备,而对教师而言,整体备课就是单元整组教学的基础。

1.整体备课,整合教学内容

所谓“整体备课”,即在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之前,教师需依据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结合单元教材各篇文章的特点和训练重点,在分析学生现状的基础上,确定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再将单元整体目标分散到各篇课文的教学之中,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1)单元整组目标的确定。备课时依据什么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程标准、学生的现状,应当是最基本的依据。但课程标准是相对宏观的,对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有所规定,而具体的教学内容,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对象来具体确定,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把总目标细化、分解到每册、每个单元、每篇课文。

以北师大版本五年级下册“母亲河”这个单元为例,本单元有3篇课文:《长江之歌》《三峡之秋》《古诗二首》,通过诗歌和散文来表达对母亲河的赞美,从而表达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语言富有诗韵和神韵,并且每篇课文都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所以本单元教学目标定为:了解长江、黄河及三峡的壮美景色及被称为“母亲河”的意义,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结构美以及三峡的神韵美。

(2)单元整组目标下教学内容的整合。所谓“教学内容的整合”,指的是对潜藏于教材中的知识、技能、方法、策略、度等语文知识进行增删裁剪,以最终形成语文教学内容。单元整组备课思想下教学内容的整合,其依据是单元整组的教学目标,在具体单元目标的指引下,每课都确立了不同的教学内容,避免了简单重复,每课都要求突破一个重难点,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充分考虑了“母亲河”这一单元教学目标后,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

《古诗二首》中的两首古诗,学生在学校早读刊物《读过》里都学过,主要体会诗人用同一主题表达不同情感以及诗中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长江之歌》是歌词,主要抓对应的写作手法,通过朗读、歌唱来感受作者爱长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三峡之秋》学习作者观察与写景的方法:在文章中,作者在早上、中午、夜晚都写到长江,但是由于时间、地点、角度的不同,为我们呈现出来的景色也是不一样的。

(3)单元整组目标下的教学设计。在单元整组目标与教学内容已经明确的基础上,教学设计主要解决的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以及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为止”的问题。“问导式”教学模式要求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单元学习目标和内容的整体把握、分析比较和梳理、反思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单元课文体裁、作者、题材、中心、表达方式(文章结构、写作手法、修辞方法)等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并质疑,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切入点,尊重学生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教师再适时引导。

2.整体设计,优化课时安排

有了单元整组备课的依托,我们可以优化单元课时安排,这样可以精简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根据单元内容不同,课文长短不同,课文难易程度不同,单元课时安排都会有所调整。以“母亲河”这一单元为例,本单元课文短,学生容易理解,所以我们将本单元安排为12个课时:

(1)用1.5课时整体感知。单元整体感知包括解决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画单元整体网络图,针对单元整体及课文提问。

(2)用3.5个课时自主合作学习3篇主体课文。用“问导式”自主合作学习3篇主体课文,根据课文不同,各有侧重点。

(3)用3课时进行拓展延伸,自主阅读。自主阅读包括语文天地的自学篇目和老师推荐的自主阅读篇目。

(4)用1课时进行单元梳理。单元梳理即本单元的收获和反思。

(5)用2课时完成作文,1课时考试(两个单元一次考试)。

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每个环节都依靠他们自己的自主合作。而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在适时的地方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四、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而“单元整组”教学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节省时间,这些时间我们都可以用来给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1.选文有依托

拓展阅读的篇目以不同的题材、体裁以及形式,拓宽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阅读材料,也可以由教师推荐阅读。

(1)以作者为依托。在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篇,如第五单元“往事”收录了鲁迅和冯骥才的作品,笔者推荐了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而鲁迅的作品比较多,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篇目进行阅读。

(2)以单元主题为依托,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一次主题拓展阅读就像是种植一株榕树,课文是榕树主干,与主题相关的作品就是枝枝叶叶,其中的作品都可能成为一条须根,只需加以“灌溉”,就能散发枝叶。久而久之,在学生心中,就培植了一片茂密的“文学丛林”。

第三单元“母亲河”,我们选择了相关歌词、文章、诗词等篇目,推荐给大家阅读;第六单元,单元主题是“战争”,我们组织学生观看了《地道战》《南京!南京》等电影片段,并要求写观后感。此外,还要求学生结合本单元“研究报告”的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并完成调查报告。总之,针对每单元拓展阅读的篇目,教师都帮学生装订成册,并且还为它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点滴”读本。

2.品读有方法

有了很好的阅读材料,还必须让学生静心阅读。阅读的过程,即学生对文章感知的过程,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阅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所以,笔者会用一到两个课时给学生静心阅读,要求他们边读边思考和感悟,并在读本上进行勾画批注。最后,再留半个课时让全班学生交流,可以口头交流,也可以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最终汇成“点滴”心得。

五、单元梳理,把握收获与不足

单元梳理即单元反思,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反思,提高学习者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对待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传统教学过于重视教学内容而忽视教学行为,致使学生学会了大量知识和技能而不知为什么学、如何学、学得怎么样。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那就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来发展学生的反思思维。单元梳理有以下几种方法:

1.自我梳理

针对每节课的内容不同,学生自己总结收获与不足。可以从学习的课文内容本身进行反思,也可以从自己的课堂表现反思,还可以从“问导式”学习方法来反思。反思角度不同,梳理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2.习题梳理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出题或小组合作出题、小组互相出题等形式考察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3.考试梳理

每个单元结束后,应该有一个小测试,整体把握学生对本单元的掌握程度。测试内容包括:单元字词基础,单元课文整体联系,学习方法的收获,学习能力的自我评价等。

经过一个学期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问导式”的学习方法与“单元整合”的教学策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能更好地对单元整体内容分析比较,把握梳理,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拓展阅读,提高语文素养。而如何让这二者更好地结合,如何让学生把对单元的整体感悟更好地在阅读和写作中加以运用则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条创新之路让我们在“问导”的道路上走得更顺,更稳,更快。

参考文献:

[1]韩立福.论“先学后导”的有效教学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0).

高中语文考点梳理篇8

一、《高考语文大纲》误读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于“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要求,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是这样表述的:“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在这句表述中“了解并梳理”是关键,“了解”“梳理”在认知上只要求“知晓”“懂得”“不陌生”就行了,可是到了《考纲》里就变成了“理解”,而到了命题实践中就变成了“掌握”和“运用”了。

《课程标准》中的“了解”“梳理”和它对文言阅读的总体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关于“文言文阅读”在《课程标准》中的完整表述是这样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是总体要求,其中“浅易”“借助”“读懂”都是关键词,所以后面采用了“了解”“梳理”等关键词。显然《课程标准》在“文言文阅读”上的要求是“浅读”,而命题实践对考生在“文言文阅读”上的要求则是“深读”――深度把握。

二、这样的命题立意有悖于高考命题为高校选拔学生服务的宗旨

也许有人会说,高考不是学业水平考试,它是一种选拔考试,它要为高校选拔学生服务,自然要高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以为这其中也潜藏着一种误区。这句话只从字面上看去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命题实践的落实过程中却存在着问题。

“为高校选拔学生”不是“为高校中文专业或古汉语专业选拔学生”,命题者在落实“为高校选拔学生服务”这一宗旨时,有意无意地用高校中文专业的尺度来设置题目(不只存在于文言文命题中)。“文言虚词”辨识题在翻译中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把握,就是在用“高校中文专业”的水准来要求高考考生的,显然这是在为“高校中文专业”选拔学生,而不是为“普通高校”选拔学生。

谁都知道,99%以上的考生进入高校后不会再深入学习文言文,他们不需要那么准确地去把握每一个文言虚词的各种用法与意义,他们不需要那么准确地去把握每一种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他们的任务是只要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就行了。在高考中实在没有必要来“拔高”对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要求。《高考语文考纲》在“文言文阅读”上的“拔高要求”不仅是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误读,而且与实现高考命题“为普通高校学生选拔服务”宗旨的对接也是错位的,同时,这样的要求也误导了普通高中的文言文教学。

三、从阅读实践上说,在“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上设题实在没有太大意义

谁都知道,对古代文章进行语法分析是舶来品。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在中国学习古文是没有语法分析的,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一代代新人对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古文进行语法分析是一种专业性分析,形成了一门专业学问――“古代汉语”,这样的专业分析与大众对古文的阅读几乎没有关系。甚至与专业阅读也没有太大关系,古人不学习“语法”照样阅读古文就是一个坚实的例证。

中学生学习古文是一种大众阅读。其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得很清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要达到这样的标准,高中生不学文言虚词的用法,不学文言特殊句式,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或者说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中的“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上的设题与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标准没有任何关系。而且,上文已经分析,人对“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的认知与人阅读古文几乎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对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分析,对古代文言句式的把握是一种专业化水准的要求,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真的没有必要去掌握这些与“文言精髓”没有太大关系的僵死而陈旧的知识。

于此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上设题对检查考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实在没有太大的实践意义。

四、这样的要求也是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一种误导

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高考文言文命题将“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也设置为题目,就引发了中学文言教学中的“重言轻文”现象。

“重言轻文”就是教师把90%的教学力量都花在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上,而古文中的精髓――“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古代文学的艺术价值”和“民族智慧”则常常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显然,这是一种“买椟还珠”的做法,这是一种带领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必须摒弃的做法。然而,这种做法却是如今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最为常态、最为普遍的做法。

老师也知道这种“留其皮毛,弃之精华”的做法是不对的,但是他们没有办法,因为高考命题考的就是“皮毛”,真正“精华”几乎不考,只能跟着高考走。而且,“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在高中进行教学是非常困难的。学好这两方面的知识,其前提是学生对现代汉语的语法有一些基本掌握,可是如今初中语文教学是淡化语法教学的,初中上来的学生对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几乎是空白,老师对“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的教学几乎是在构建“空中楼阁”,其难度可想而知,正是因为难度的存在,才使得老师们不得不“弃其精华”而去“留之皮毛”,把大量的精力全都花在了古代文学作品的“皮毛”上。

高中语文考点梳理篇9

语文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背诵能力,背诵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语感。而长期以来,从大量的事实和有关小学生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背诵望而生畏,“谈背色变”或者浅尝辄止,厌恶甚至惧怕语文课文背诵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许多学生还没有掌握系统、高效的背诵方法,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效率低下的问题长期存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比较陈旧,教学观念落后,仍然存在着记忆机械,不重情趣,忽视理解,使背诵变成了孤立、机械的记忆的弊端。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幅、分量随年级递增而增多,小学语文特别是中高年级需要背诵的篇目较多,体裁多样且有些篇目较长,背诵起来比较困难。这些问题现象的存在,给小学生的学习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针对背诵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将浅谈以下几点方法,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提出。

一、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语文知识

在学习那些必背的课文或诗歌前,要自己先通读一遍,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是为之后上课的听讲做准备。有了预先的学习,上课时,同学们就可以节约下熟悉课文的时间,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课文内容和思想的理解和熟悉上。对语文就用一个通透的了解和认识,也是提高语文水平的一个最佳方法。

二、活跃的课堂理解,加快背诵效率

上课时要仔细听老师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和层次的梳理,跟着老师的讲解,把握文章主旨大意。同时,比较自己预习时对文本的理解和老师对课文的讲解是否有出入,再进行重点记忆。课后,把当天学到的课文内容做大纲性的梳理,根据大纲,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这样系统地进行背诵,既能保证长篇课文背诵时的连贯,也能大大提高背诵的效率。

三、反复的课下复习,牢记课本知识

经常的温习巩固也是背诵的重要环节。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科学实验,记忆后最初的一段时间也是人们遗忘最快的时候。因此,同学们在当天背出了课文后,一定要记得,之后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来复习背诵。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就会发现,再长篇的课文,背诵起来也不再是难事。综上所述,是对背诵方法的总体概述。同学们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也应该有相应的梳理方法。例如,叙事性的文章,要掌握它基本人物、背景和情节,梳理故事的发展线索;议论性的文章,要理清它基本的论点、论据和结论,梳理逻辑演进规律;抒情性的文章,则要把握好作者情感产生的起因,内心活动,来梳理情感发展的方向。除了口头上的背诵,具体字词的书写也很重要。这也是同学们再考试中容易失分的地方。如何能有效避免因错别字而导致的失分呢?笔者将列出以下几点建议1、对于一些生活中不常用的字词,同学们可以准备一本生词本,将文章中有该字的句子罗列出来,单独背诵,反复看,加深记忆。2、对于一些书写十分复杂的字,同学们可以在课文旁边放大书写,以便看清这个字的内部结构,同时在草稿纸上反复书写联系,直到自己可以快速回忆后写出该字。3、对于一些古今用法不同的字词。同学们可以再课本中做具体圈划,一般这样的字词在课文附录中都会对应的提示或解释,如果是通假字,同学们也可以准备一本本子记录,这样的好处还在于,不同课文间的通假字有时是用法相同,同学们也可以从中总结出规律。如果是意义不同,那就要看注释理解词义后背诵了。

高中语文考点梳理篇10

一教材的再解读

1.吃透新课程标准

在新课改大背景下,新课标的实施的确给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主导下,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解读新课标,吃透精神,积极探索,才能找出一条正确的教学之路。首先,新课程突出了四个理念: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语文教师理性和感性统一,师生和文本的互动统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统一。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贯穿在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及时转变角色,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引导者,学习的指导者,知识的构建者,信息的重组者,课堂的管理者,学业的评价者;提高自我专业素养,力求教学方式的创新,切实以新的视野来认识语文教育的价值,让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提高,让学生有能力充分展现生命的价值。其次,新课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作为宏观目标。即教师的教育教学要通过恰当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参与态度、价值形成,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目的。最后,新课程确定了“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运用拓展”“发现创新”五大能力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结构的促进者和校本课程的研发者。

2.吃透新教材的文本价值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又是教学中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教师对教材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高度,吃透新教材的文本价值是教师把握教材的基础。新教材的文本价值充分体现了学习语文的目的,即认知价值、思想价值、思维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语言开发价值、写作模仿价值。这七个方面的价值定位凸显了语文学科的特征,既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提供了保障,又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新教材要求教师从人的发展和教育的终极目标出发,以新的视野认识新课程的价值与目标,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使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语文特有的规律,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社会发展对语文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营造语文教学的生态环境。

3.吃透新教材的编排体例与意图

新教材的最大亮点在于让学生主动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的机会多了。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选修各5册。其中必修在不到一个半学期的时间内学完,其他时间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来选修。这样的编排体例既强调了必修内容的基础性、均衡性和对学生学习目标要求的共同性,又兼顾了选修内容对学生个性多样的发展,同时也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与作用。

必修教材紧紧根据新课程标准来设计结构,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模块。前三个模块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四个模块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体现出鲜明的综合性:读中有写,写中有读,文章、文学、文化多方面兼顾,形成立体有序的知识能力网络系统。各模块又根据阶段性目标的不同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各模块可进行灵活拼接,如将读写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将表达交流整合在阅读鉴赏中进行,将阅读鉴赏整合到名著导读中进行等,根据模块内容引出课外内容,从而使模块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教材每个模块由不同的单元或专题组成,

每个单元或专题按照由浅到

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来

设计。单元或专题之间重视

知识点的衔接、突出文体特

征、体现文化生成规律、展现文学史发展轨迹。单元或专题内部又根据学习重点不同来选择作品或内容。

二教材使用中的几个基本策略

使用新教材,教师普遍反映内容多、时间紧、课时不够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教材灵活高效的整合使用。

1.可进行单元整体教学

高中语文新教材各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如第一册前三单元的教学重点分别是:揣摩语言、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教学时,在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本单元所有课文的基础上,以单元教学为突破口,重点课文集中时间研读赏析,其余可一带而过或由学生自学,教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弄清异同,从而辐射单元内所有课文,这样既省时又高效。

2.单篇课文的处理,应注重方法和技巧

新教材教学重点明确,而且每一课只突破一个重点,不要求面面俱到。这就意味着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一定要围绕重点展开教学,不让教学目标“膨胀”而超过课标,要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提升教学艺术,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3.可对单元进行梳理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由于单元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和开放灵活性,并且新教材在每个单元前都有导语,提示单元学习内容和目标,每篇课文后的探究性练习都有提示,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提示中梳理单元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教学情况适度打通,灵活地进行模块整合,如第三册第一单元的三篇小说可以和“梳理探究”板块的“交际中的语言运用”进行整合,“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有三个内容: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前两个内容知识性较强,后一个涉及语句的理解和表达的得体,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价值很突出,《林黛玉进贾府》和《祝福》中人物的语言有不少体现了委婉语的特点,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例子很多。教师在处理委婉语时,可以让学生到小说的人物语言交际中找例子。唐诗单元所选的作品历来有不同的理解,在赏析语言和写法方面个性化阅读的空间很大,可以把“梳理探究”中的“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放在唐诗单元。上文所述将读写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将表达交流整合在阅读鉴赏中进行,将阅读鉴赏整合到名著导读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