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十篇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十篇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6:14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篇1

【关键字】自主性兴趣多媒体训练

六卷初中历史,第一本到第四本是关于中国发展的历史,后两本书是关于外国历史,内容复杂,事件的跨越幅度非常大,学生不易掌握,而且这些知识是学生以后学习这门课的基础,也是中考涉及到的一门学科。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是必要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使学生在教学中逐渐熟悉对历史学习的形式、方法。学习兴趣和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学习中也尤为重要。

目前初中历史学习方式的状态

1、教师教学方式不科学,学生自主性不够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过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只是一味的在讲台上讲述书本内容,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没有思维的碰撞,学生缺乏思考过程,如果没有激起学生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机械的,无聊的,程式化的。这种教学方式下的的学生,总是在被动依赖老师,缺失主动思维能力,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2、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方法刻板

由于中考历史所占分值较低,初中历史老师和学生对历史课普遍都不是很重视,虽然每个学期会进行一次历史考试,但都是学生考试前死记硬背一些老师所给出的重点内容。历史课不听、做其他作业的现象常常发生,教师的讲授也倍感无力。因此初中学生学习历史是刻板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以形成不良习惯。虽然他们也可以学到一些历史知识,接受教育。但是,这是一种负面影响十分严重的历史学习方式。

3.学生死记硬背,自主性不高

目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方式的注定形成的是机械性记忆,严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学习方式若长期持续的运用,会使历史教育丧失其最重要的人文教育功能,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他们的终身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实践或多或少的会被影响。总之,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是学习历史的障碍,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转变这种刻板的学习模式已成为历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初中历史学习新方式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计算机、电视、录像等现代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开拓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加强了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在一节课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彼此之间有了交流时间,让学生运用新的学习方法。同时也使学生对历史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将课堂转变成学生的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学习也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根据初中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理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直觉和猜测,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历史。在进入新课知识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回忆、表述、整理,调动多种积极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教给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学的过程是一种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关性的特殊交流的过程,教和学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教与学的结合点。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如果按传统传道授业的教学方式难免会使课堂显得沉寂,学生学不进去,教师教起来也没有生气。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的增加一点有趣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仅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时间跟着教师的思维走从,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唐代历史时,老师可以给学生读一首诗《长恨歌》唐代白居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比如,教师在讲唐朝历史时可以给同学们念一首白居易的《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教师可以跟学生说说唐朝君王的凄美爱情,也让他们在教师的解说之中可以很好的记住唐朝的兴衰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联想到唐朝大致的社会发展程度和文化风俗。教师引进历史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激发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最后达到期望的教学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随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学习意识、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精神和责任心。

在训练中学会创新

学生普遍认为历史只要背一背就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练不练并不影响什么。课程改革之后,历史试题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且命题方式、知识考查也千变万化。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同学做材料题时,觉得不知如何写答案,平时学的知识不知该怎样和材料联系起来,经老师讲解后又感到题并不难,答案中的知识点也很熟悉。这是学生的能力分析缺乏所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列举、材料、问答是历史考试的基本题型,若是想要正确解答就要观察问题和答案中的材料,要注意解题时思考问题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也会进一步掌握所学内容。

结论

在初中历史教育改革研究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逐步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从枯燥的、乏味的记忆中解放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以上方式方法,都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老师真正实现教与学的过程中想得到的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新社.探析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J]《学周刊B版》2013(10)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让我们领略到了祖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个文化大国,教育也在不断发展,经济繁荣昌盛,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如果细细去体会中国悠久的历史,那么我们不仅仅可以开阔视野,同时还能学习到古人的聪明才智。每个人都接触过历史,本文笔者就初中历史科目谈谈怎样提高效率,从而更好地学习历史。

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多而没有顺序性,都要靠学生自己去把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慢慢理顺,这样的学习方法会造成时间的过多浪费,还可能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失去耐心。所以,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好跨度大、涉及点多的历史知识。现在,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学好初中历史的一些学习方法。

一、培养兴趣,提高效率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人人都懂。只要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就可以更好、更轻松地学习历史知识,也会把知识记得更清楚、更完整。但是兴趣的培养有一定的难度,只要方法正确就能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难免会使课堂显得沉寂,学生学不进去,教师教起来也没有生气。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的增加一点有趣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仅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时间跟着教师的思维走从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比如,教师在讲唐朝历史时可以给同学们念一首白居易的《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教师可以跟学生说说唐朝君王的凄美爱情,也让他们在教师的解说之中可以很好的记住唐朝的兴衰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联想到唐朝大致的社会发展程度和文化风俗。教师引进历史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激发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最后达到期望的教学目的。

二、学会比较,加深记忆

学习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对比记忆和学习,这样学生就不会将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记混淆,张冠李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最易弄错的知识点就是几个不平等的条约,所以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可以指导学生对这些类似的条约进行对比,比如可以从时间、通商口岸、赔款数、割据地点、造成的影响等等方面进行比较记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记忆知识点,还可以建立起逻辑结构从而了解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当时社会的发展状态。教师的指导加上学生的比较分析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强化了学生的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一来学生在考试时可以随时运用知识点回答问题获得高分,也使得学生把知识点记得更牢固更深刻。

三、联想回忆提升能力

有些人认为学习历史很简单,不过就是背一背、记一记、看一看而已。可是,这样学习历史知识只是暂时性的,记忆会不牢固不深刻,会造成学生厌倦记忆繁多、复杂的知识,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降低。所以,我们在学习历史时可以采用联想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记忆。意思就是,学生在记忆一个知识点时可以联想另一些与此有关联的知识点。比如,记忆某个时间的历史事件时可以联想下一个时间段发生的事件,或者是在记忆一个知识点时可以联想与此类似的知识点进行记忆。如斯大林进行社会改革的措施和中国初期社会发展采用的改革措施,这两种措施的关系是后者对前者的借鉴,但是两个国家的措施都不科学,从而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本质。学生通过联想后可以记忆更多的知识点,也理解到知识点的深层意义,让学生的理解能力上升一个高度。

四、归纳总结记忆法

归纳记忆比较适合总复习。学生在学完知识点后要做好笔记的整理、疏通。一段时间后再将知识点归纳总结,归纳出几个知识点的相同之处与区别,并做好笔记以便记忆起来更加清晰。如在学习苏联改革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可以对几个不同的领导人采用的措施进行分析归纳,斯大林主要强调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是最大程度上造成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其他它领导人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让苏联解体等等,学生可以围绕着改革的手段,社会当时的状况,个人思想等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我们可以归纳出中国在探索阶段采用苏联的改革方式进行的改革。

五、时间线索记忆法

初中历史事件多,时间也同样多而杂,学生在记忆时会感到很苦恼如果学生学会利用时间线索来记忆事件,弄清时间顺序,建立清晰的时间表来记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节约学习时间,记忆起来也会更加简单。比如,学生在记忆某一时间时可以向前或向后推移几年记忆另一个年生的事情,或者通过时间记忆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的事件、发展状况、人文风俗、经济发展程度等等。

总之,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很多,我这里只是就自己的经验探讨一些学习方法。每个人的知识掌握程度都不同,最后希望学生能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更好的学习方法,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学习起来才不会增加疲劳感,反而会有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篇3

一、提高阅读教材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核心内容。从历史学科来看,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能力。提高读史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堂阅读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提出阅读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材,边学习边思考,疑难的地方要求作上标记,以便在听课中加以解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质疑问答,主动学习和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在具体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如在新的知识比较中设疑,和现实生活联系处设疑,课本没有充分论述的地方设疑,自己学习难点上设疑等,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学习实践中提高提问题的能力。

二、采用灵活记忆的方法

增强记忆能力“对史实的掌握永远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记忆基础历史知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记忆能力是历史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初中学生对具体材料的识记多于抽象记忆,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针对学生实际,启发学生理解记忆,避免死记硬背。

许多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有好的记忆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知识的记忆法很多,例如:浓缩记忆法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扣住关键字,把复杂、繁多的材料加以凝炼、压缩进行记忆。浓缩的部分应该是最精华的。如《南京条约》内容可记作“五议港元”。“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议”指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由中英双方商(议)定;“港”指将香港岛割给英国;“元”指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此外还有数字归纳记忆法、谐音趣味记忆法、关键字词法、字头法、、歌诀记忆法等。

三、教会学生纵横向比较历史知识

培养理解能力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历史概念,抓住事物本质。初中学生尤其要学会纵向和横向比较法。通过比较历史事件中的异同,更好的理解、梳理知识。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篇4

关键词:预习;导学案;目标

一、关于进一步研究预习及研究的目的

关于预习的研究是培养历史学习方法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最初,我对预习环节的安排是在课后,自从我开始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后,再加上课后学生预习不够自觉有效,堂上预习更能提高效率。所以现在我将预习任务排在课课内,及时检查预习效果。

对预习环节的研究不是刚刚开始的,而是一个经过研究、实践、调整方案、再修改,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过程。对于这一环节的再研究,最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我们对预习的重视程度。一方面是科任老师的重视,从而让学生也随着重视起来;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有所准备。从方法、时间安排和目标等方面做准备,在教学中辅导学生学会看懂教材,包括正文、异体字、图片等材料、资料回放、学思之窗、本课要旨等栏目。学生掌握了方法,学会预先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于预习的具体做法

(一)学生课前的准备工作

在每年的初一新生入学时,我都会让学生准备三支笔:红笔用来自己批改作业,黑笔用来写作业和考试,2B铅笔用作考试涂卡或记录预习时的疑难问题。另外要准备一个小夹子,用来整理和收集复习资料。因为各科下来的资料很多,一科一个夹子,每单元装订一次,到了期末就是一本完整的复习资料。

在上课时还有必备“老三样”,即教材、练习册和讲学稿,每节课前我都会提醒学生要准备好上课必备“老三样,一个都不能少”,同时还要一个草稿本。这样,就可以边听课边练习生僻的地名、人名,重要的名词等。比如讲秦朝时,我就让学生在堂上将秦始皇的名字――“嬴政”两个字,在草稿本上写三遍,学生反映比较喜欢这种方法。

同时我还让学生准备几本工具书,比如《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典》。因为书中还是有一些生僻的字词,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阅工具书。讲课时碰到不认识的字词,我也不会直接告诉他们,而是“逼”他们自己去查,这次没查下次一定当成作业来提问。就算我偶尔直接说出某个字词的读音,我也经常会说“不要相信我哦,自己去查,字典会告诉你答案的”。只有学生肯自己动手去做了,才是学习的关键。

做好以上准备,才是预习工作的开始,更关键的还在后面,那就是具体的预习方法,具体为预习素材的整合和使用、预习时间的安排。

(二)预习素材的整合与时间分配

在预习中我主要针对教材、练习册《导学与训练》和导学案三样来进行整合。其中以教材为主,先读再练。而且要告诉学生,辅导资料再多也不能脱离课本,要以课本为主;同时,我会在每课导学案第一部分编印“预习建议”,建议学生按几大步骤来进行自主预习。以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为例:

俄国向何处去(导学案)

预习建议:

预习时,阅读教材的方法分为通读、查疑、笔记三步骤。

通读教材,即泛泛而读,包括课文的正文、引文、思考题、图片等,用铅笔标出不懂得地方;查疑,即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者参考书等,自己先初步解决简单的问题,同时略微思考几个标题之间的联系;笔记,即学生自己先作初步的预习笔记。可参照“学评”填空题和大事年表做预习笔记,把课文内容分层、概括段落大意,进一步思考课文标题和章节标题之间的联系。这一项的落实是比较有难度的,需要学生较高水平的语文基础和文字理解能力,所以到现在为止落实得并不是太好。于是我就尝试让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读书时间,一边读课文一边尝试作预习笔记。经过一段时间后,有相当一部分较自觉的学生逐渐掌握方法,还有一些学生仍然需要进一步努力。由此可见,要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不断积累和坚持的学习。

在“学评”的使用中,我主要把“学习指导”中的材料题和“知识梳理”填空题当成预习作业,要求课前完成;而“学习评价”中的12道选择题和最后一道大题当成课后作业。同时,预习作业还有备课组编印的讲学稿,讲学稿一般为少量选择题和趣味连线题等,尽量和练习册达到互补的作用,并且本着内容能少则少,越精越好的原则,尽量不给学生增加负担。因为每周课时少,只有两天有课,我就会把作业分开布置,上完一节课的当天会布置家庭作业,第二天再布置预习作业,以合理安排和分配每天的学习任务。

(三)预习目标的设定

要根据学情和进度来设定预习目标,也就是分层水平。

根据预习达到的效果,大致可以分为三层水平:第一层,看完一段或一目再做预习题,边看边做;第二层,看完整篇课文,一边参考课文一边完成题目;第三层:看完书后合上书,独立完成题目,这是比较高的要求。老师要做的是传达目标,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选择方案,进行规划、循序渐进以达到最高层水平。

这一项如果要落实好,需要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教师的跟进,也是很有难度的。大部分学生还是会“为了做题而做题”,根本是单纯为了完成预习作业所以才翻书找答案,要改变这一现状还需要时间。

针对上述情况,我就对学生做出了其它的目标设定,比如:限时训练。即,让学生无论做题还是看书都要紧张起来,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相应内容;还有,正答率的要求。让学生学习要有目标,做题做题要有标准,以此为目标衡量学习效果。例如,学评每课有12道题,以过关为标准就要作对至少9-10题,错题少于2题即为优秀。

总的来说,设定这样的目标,还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作为出发点的。

参考文献:

[1]《教育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科目特色创新教学设计

历史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强化历史科目特色,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感的增强。在当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应用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使得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明显不足,教学氛围过于沉重和死板。明确历史科目的特色及加强教学创新,是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笔者选择初中历史课的创新教学方法作为研究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一、强化科目特色,创新教学设计――加强创设历史备课设计。

教师要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在保障基本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对教学的创新点进行明确。教师在进行创新点的选择时,需要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与具有开放性和时代性的话题进行联系,可以选择一些还没有实际定论的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使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具有更强的趣味性,促进备课的创新性提高。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初中生的思维得到调动,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给出正确且全面的评价。如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会因为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双手沾满了太平军的鲜血,而被说成是一个刽子手吗,阻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是因为他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而被说成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大大的卖国贼,遭国人唾骂,遗臭万年;可以因为他在洋务运动中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北洋舰队等,为中国的近代化、为中国近代的强军强国梦作出卓越的贡献,而被说成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伟大功臣。教师可以从以上几个角度设计备课,引领学生多角度思考探究分析,从而形成全面、客观、公正、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方法,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另外,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了解,利用与学生需求相符合的教学方法,使备课工作更具针对性。每一届或者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不同,对于初中历史学习的向往也不同,教师要与学生尽可能多地交流,提高备课工作的合理性。比如学生喜爱实践性的学习模式,教师就可以在备课中融入更多实践性活动,学生喜爱自学,教师就可以在备课时留出更多的自由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

二、强化科目特色,创新教学设计――加强创设学习环境设计。

教学环境的创新,是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开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的支持。和谐与轻松的初中历史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提高与动力的激发。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明显限制,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思维的建立与科目特色的明确。在当代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多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与沟通,尊重学生的人格,接纳学生的不足,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更多师生互动环节,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强情感因素的调动。比如在针对《中华文明的起源》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课前的师生互动环节,让学生畅言自己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环境的轻松化,可以使历史教学具有新的活力,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满足学生的创新学习需求。

三、强化科目特色,创新教学设计――加强创设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将初中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需要利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当教学方法合理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很好的配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需要为学生讲解基本知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及合作式教学法等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法对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找到历史学习的特色与亮点。

比如在针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进行教学方法的设计时,教师可以灵活选用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限制。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环境,让学生观看历史纪录片,促进学生历史感的增强。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开展自主阅读,掌握历史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创新性的提高。

四、强化科目特色,创新教学设计――加强创设历史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的科学度,对于初中生历史学习成果的巩固效有直接影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历史学习的特色,进行教学创新,就要对历史作业的设计方法进行创新。在学生对历史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呈上一份具有创新性的作业,可以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好地组织课下时间对历史内容进行复习,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思考,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具有思考性与实践性的作业给初中学生,使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对历史学习内容形成新的思考。比如在针对三国时期的历史学习内容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历史剧的排练,从三国时期的著名历史事件中进行自主选择,三到五人为一组进行历史剧的表演。这样的作业可以使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反复的研究与思考,促进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引导学生更加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这样具有创新性的历史作业,更可以使学生发现历史学科特点,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综上所述,要加强初中历史学科特点的明确性,促进教学设计创新性的提高,就要从不同角度对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进行创新。笔者从备课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及历史作业设计四个方面对初中历史创新教学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正确认识历史的学科特点,树立创新意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与能力的提高。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篇6

一、当前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特点

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

1.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电视机等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近年来电视中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节目相当多)。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应有的严肃性,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感到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

2.轻理解、运用重记忆

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在“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里死记硬背。

笔者认为,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

二、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是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上的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对知识认知和掌握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上的创新性教育

在创新性意识和创新性精神上。教师通过历史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有意识地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地具有独立思考历史问题或历史现象的意识,敢于发表有一定创见的言词并把这种言行经常表现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中,形成一种习惯;

在创新性思维的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的逆向性思维、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等等,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认识、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初步的分析、归纳和综合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材料运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点评历史人物和事件,勇于发表不囿于教材的新观点、新看法并能言之有理的能力。

三、在创新性教育课堂教学总体目标上,要由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向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转变,逐步变知识传授为学习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上的有关历史知识时必须根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的创新性教育目标并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

笔者认为,对于初一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创新性教育总体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初步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方面的创新奠定基础,教师应重视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激情,向学生初步介绍、示范学习历史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模仿和运用这些方法,向学生提供一定的提问思路以教会学生对历史教材上的知识提出问题并逐步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对初二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则重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这一阶段是学生开始逐渐尝试创新性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示范并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教材上的知识时运用恰当的方法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运用中逐步培养流畅、准确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思维,能从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中发现这些资料的新作用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这种“新观点”不是哗众取宠的、否定一些已有的定论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观点),最终形成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发表新观点、新看法的习惯;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篇7

2012年2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初中课标”),它是十年课程改革实践的成果。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叶小兵教授所说:“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并不是对课标实验稿的小修小补,而是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厘定”。笔者认为2011版初中课标新的厘定之一,是在注重初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凸显了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强调了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一、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比较分析

(一)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方面。

1.关于课程性质,2011版初中课标将初中历史课程明确定位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定位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二者的一致性在于:强调初高中历史课程都是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起重要作用。

2.关于课程基本理念,2011版初中课标的第一、第四点分别表述为:“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4.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则有以下的表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可见,二者都提出要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强调教师更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倡导教学评价方式的更新。

3.关于课程目标,二者首先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分别叙述。2011版初中课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共有5条,其中第1、2条主要涉及知识目标,包括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第3、4、5条主要涉及能力目标,包括阅读、观察、想象、理解、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分两段分别叙述知识与能力目标。二者的具体内容相似,只是高中提出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也就是说,二者主要内容具有相似性,但由于学段不同,要求不同而已。2011版初中课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分为五条,其中前三条主要叙述过程目标,后两条主要叙述方法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仍然是分两段分别叙述过程目标与方法目标。从具体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些结论: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对现实进行反思的过程;初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虽有差异,但基本的方法和原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相同的;学习历史需要养成合作、探究的方法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2011版初中课标列出了六条,分别从民族观、认同感、国际视野、人生观四方面提出了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三段,从民族精神、人生态度、世界意识提出要求,二者的基本精神具有明显一致性。

4.关于实施建议,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第四部分均为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利用与开发互换位置)四部分构成。2011版初中课标的教学建议共有7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共5条,二者都有强调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倡导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等。2011版初中课标的评价建议除总述评价的目的、作用、依据、类型外,还分别从评价的设计、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三方面加以叙述,尤其详细地介绍了评价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评价建议总述了评价的目的、作用、依据,重点介绍了几种评价的方法。二者的相同之处除目的、作用、依据外,主要都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提出了评价思路,介绍了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纸笔测验(考试)等共同的评价方法。2011版初中课标的教材编写建议共7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教材编写建议共5条,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教材的编写要以课标为依据,要有利学生阅读,要落实课程目标。2011版初中课标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一是提出了开发历史课程的各种资源,并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利用作了简要的说明;二是提出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议,先介绍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利用与开发的作用,再分别叙述了8种课程资源及开发建议。不难发现,二者都认为历史教科书、图书馆、历史遗存、互联网、历史影视音像资料、教师、学生、家长等都属于课程资源,需要尽力去挖掘利用。

(二)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差异性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差异性首先体现在课程设计思路上。2011版初中课标最主要的设计思路是:“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即初中历史采取的是“板块+时序”的通史体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设计思路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历史选修课分设六个模块。即高中历史新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由此可见,高中“模块+专题”的设计思路是建立在初中“板块+时序”的通史体例基础上的。正因为此,在2011版初中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有了“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的表达。

初中与高中是基础教育的不同学段,课程内容除有包容外,具体要求上自然不同,初中课程内容是高中学习必备的基本内容。初高中课程标准设计思路、课程内容的差异性,充分说明了初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如果初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实现有效衔接,高中历史教学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体例和学习方法无法适应,学习内容也无法衔接。

二、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主要途径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将实现初中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凸显出来,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徐蓝教授所述“如何对初中、高中、大学的历史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与构建、并使不同时段的课程有机衔接,避免重复、断裂、脱节与错位,一直是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从教者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2]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本人实际情况去探索、把握好与高中教学的衔接途径,才能使初中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后困难少一些,衔接自然些。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依据以上的比较,笔者认为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主要途径如下。

(一)重视历史的时序性,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初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目标的一致性和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差异性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历史知识的时序性。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时序性教学,让学生建立时序意识,构建科学的历史体系。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在时序的基础上,每一单元都是分别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叙述的。同时,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因此,教学时还要注意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要适度讲清每一件大事发生的国际背景。适度构建纵横联系的历史知识体系是初中教学的目标,也是高中历史学习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坚持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史习惯

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是历史课程教学中尤为关注的内容。“2011年版初中课标”提出:“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等术语,充分表达出“2011年版初中课标”重视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形成。这也是初高中历史课程基本理念、实施建议一致性中所体现出的对初中教学的要求,与“授之于鱼”精髓相通。教学中除必须重视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传授外,还包括如何预习,如何掌握知识点,如何使知识系统化,如何复习,如何巩固性练习,等等。以此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判断和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

(三)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初高中历史课程都一致强调教学必须改变单一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尽管已经实施了十年有余的新课改,但不少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形式上还是固守唯一的讲述式教学。因此提倡初中教师进一步改变原有的讲授为主,特别是勾划重点以背代学的教学方式,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问题设计、引入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利用图片、影视、原始资料等各种资源(在网络上有很多历史资源可以利用和学习)再现“历史”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下通过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读懂历史,从而进一步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并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适当的熏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初高中历史在知识,理念上的衔接,为高中历史教学奠定基础。

(四)关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部分初中学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长期存在着学科不对口,缺少专业教师的问题。笔者曾在2009年召开的初中历史学科会议期间进行过调查,参加会议的初中历史教师共152人,所学专业(含进修)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历史或政史专业)教师共73人,其它中文、物理、数学、教育心理、法律、生物、计算机、会计学等专业共计有79人。这样的教师队伍严重制约了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但这一现象短期无法得到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在岗的教师,加强学习,除学习课程理念、初中课标、初中教材外,阅读、熟悉高中教材,了解高中教学,关注每年的高考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更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更好的实现与高中教学的衔接。历史和现实是紧密联系的,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历史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无论教学还是考试初中历史教师都要关注时政热点。

通过对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初略研读,让我深感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做了一些衔接途径的探讨。不过,如何才能真正把握初高中历史课标,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还有待进一步实践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叶小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2012,(4):10.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篇8

老师要不断改变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不断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历史课进行探究性学习,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同时,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学环节精心设计,不断增加其艺术性。本文主要就初中历史教学的艺术性进行研究,并分析初中历史教学的艺术性教学的特点和途径,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1)初中历史教学以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地运用知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以史为鉴,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发展,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历史课是一门综合学科,教学活动中学习重点的确定,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历史的教学活动,可以利用历史典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纠正学生学习思维上的偏差,进而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2)初中历史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新课程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以史为鉴,学习良好的待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以及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通过历史典故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进而挖掘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断利用发展的眼光以及辩证的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艺术性的运用

(1)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例如,在讲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时,就可以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例子进行分析。商鞅变法在当时受到多数人的支持,这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改革开放就如商鞅变法一样,是时展的必然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要注重贴近社会和现实,同时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就可以使初中历史教学富有生命力。

(2)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历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结构的限制,历史学科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死记硬背的学科,根本就不需要进行思维性分析。老师要根据这一学习现实,注重把历史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以及纵贯古今的学科特点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强和启发性强的历史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自主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对学习任务和目标进行自主概括以及评价。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增强历史教学的效果。

(3)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热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性。这就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勤于探究的同时,活跃自己的思维。例如,老师可以通过阅读以及演示和竞赛的方式进行历史人物的介绍,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历史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和配合,并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这样,不仅可以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还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以及机械训练的僵硬的学习模式,让历史教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4)对学习情境进行创设,寓教于乐。历史的学习是一个相对枯燥的过程,这门学科的问题都有着固定的答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缺乏理论的思维以及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缺乏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历史内容进行丰富,讲述一些有趣的历史事件,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又或者是对于学生了解到的某一历史事件进行问题的设计,然后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篇9

关键词:考查方式;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教学内容

每个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师在进入高一历史教学中都会遇到学生不重视历史学科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关键的一点是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严重脱节现象。长期以来,初高中教学往往是“各自为政”,初中阶段学生主要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历史,而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学习历史,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历史感到线索乱,理不清头绪,特别是对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理解和分析更是无从下手,更谈不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时间一长,学生慢慢地就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也得不到提高。另外,从教学内容方面看,从初中到高中存在很多台阶,并且跨度比较大。学生也存在着心智发展水平的不同步和学习方法不适应的问题,再加上教师方面,受高考指挥棒影响,老师在教学中有高估学生认知水平、盲目拔高的现象。

因此,如果高中历史教师能处理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那不仅能省去高中历史教师很多“重复劳动”,还能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甚至激发更多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事实上,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下面就来谈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若干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的方法。

一、知识能力考查方式的问题

初中历史学习过渡到高中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历史知识的考查方式问题。当前我们的教育工作最终还是要通过考试的形式来展现,然而初高中历史课在考试方式上却是截然不同的。

初中历史称作“历史与社会”,它的考查方式是全开卷的,允许学生带自己的书本、资料进入考场,任意查找书本上相关内容进行答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确实收到了非常积极的效果。然而进入高中以后,为了适应高考制度的要求,新课程下的历史学科的考查方式仍然采用全闭卷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脱离书本的前提下回答试题内容。这种考查方式的突然转变必然给新高中生带来很大的不适应,不理解考试方式转变的原因,甚至出现了考试夹带作弊等违背考试意图的现象。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给学生指出考试方式的转变只是一种形式,更为关键的是要通过学生们的主动学习,学到真正的知识和培养自己学习历史的能力,这样无论面对何种形式的考试我们都能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其次,是对针对学生没有背诵、识记历史内容的习惯,我们可以通过课前抽问抽测和课堂练习的形式,有针对性的让学生记忆需要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久而久之,当“强记历史知识”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他们初中时落下的“病根”也就不治而愈了。当然背书并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佳方法,而是希望借此来改正学生对待历史学习的态度,使学生尽快适应紧张而充实的高中生活。

最后,对于历史课更高的能力要求,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课外活动,比如研究性学习、辩论赛等,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当然,以上方式的尝试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真正培养他们认识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冲击,人文学科的地位本身就大不如前。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就被认为是一门副课,由于近几年中考只考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综合卷,而且在中考中的比值越来越轻,初中课时安排少,又缺乏专业教师,往往是其他学科甚至音乐、体育这样与历史科缺乏联系的专业教师“越俎代庖”,完全没有正规的教学、学习和训练环节。这使得“历史是副课”的观念早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有意无意地形成于学生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这种态度,也被带进了高中历史学习的课堂。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对历史的学习,在态度上不够重视,乃至轻视。认为“历史学习完全没有用”,因此,对自己的历史学习要求也不是很高,认为只要能够通过考试就可以了,甚至在高一刚入学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高二分科以后就放弃历史的准备……抱着这种想法,从初中进入到高中的历史学习,如果教师不加正确引导的话,那后果就是历史真的被学生“抛弃”!这是同行不想看到的!

因此,首先,需要高中教师在学生入学后,想方设法地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认清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英国文学家狄更斯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英国化学家道尔顿也说:有的人能够远远超过其他人,其主要原因与其说是天才,不如说他有专心致志坚持学习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时间,就是要不屈不挠地去学习。树立信心,坚信自己能够学好历史学科,坚信有几分付出,就应当有几分收获。

其次,高一历史老师要使历史融进学生的生活中,放到他们的世界里,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如: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中在讲述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的内容时,涉及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各自的职责问题。可以不直接提问学生三公各自的职责,而是引用热门的三则时事新闻提问学生:“如果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乍浦港区巨贪现形、中国海军第四批护航编队今日起航赴亚丁湾三件时事发生在秦朝,应该各归谁管?”案例都是学生熟悉的重大事件,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更加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生涩的概念,甚至还可以间接地熏陶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意识。相信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后,当再次提问这个问题,学生的掌握情况会非常扎实,不会出现搞混的情况。

另外,我觉得,可以从历史教师本身的个人魅力入手。提高历史老师的个人修养,通过各种渠道向葛剑雄、史念海等历史界著名学者们学习他们对待历史的认真态度,以及向纪连海、袁腾飞等历史界著名的教育家们学习他们教授历史课的经验和叙述历史的方法。我始终相信:一个学生首先必须喜欢这个老师,才会喜欢上他的课,以及喜欢他所教授的这门学科。高中教师必须做到先提高自己再融洽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我们,应当从自己学生各自不同的实际出发,寻找绝好的方法,尽快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历史学习过渡,使学生喜爱历史,进而学好历史。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

由于初中的历史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更多是介绍一些基本的历史史实和历史现象,更强调记忆,因此,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上比较简单。再加上学生一直养成的学习文科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因而进入高中后,很多学生也沿用了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重记轻思的现象十分突出。

为了纠正学生这种在初中养成的错误的学习方法,在学习高中历史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时候,必须将初高中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结合起来:

1.注意强调史实的整理和归纳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涵盖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初中时期学生的知识往往是零碎和不完整的,这就需要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按照历史年代的先后顺序理清线索。在高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理线索的时候,肯定是觉得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师在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用联想法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如:记忆历史大事的年代,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难点。可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现实的敏感的信息,展开联想思维,联想记忆。如:这届高一新生入学是公元2009年,也是建国60周年大庆。利用这一信息,用周年联想记事法衔接初高中知识,展开联想思维,完成以下的知识构建: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919年,中国爆发。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1979年,中美建交。

1989年,1月15日中国公布《香港基本法》草案。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

这样,一系列初、高中历史中难记的中外大事和年代,运用了联想的学习方法,成为了一个体系,就变得容易记忆和理解了。经过几次训练后,逐渐地让学生丢掉教师这根“拐杖”,学会自己走路,那时,学生会由于学习得法,取得历史学习的成功,在心理上获得成就感,也就慢慢地喜欢上了历史。

2.必须注意史论相结合

现在学生的学习,更多局限于史实的记忆。但是,真正要学好历史,光记住一些年代事件是完全不够的,必须做到“论从史出,以史带论”。这就是要对史实进行科学翔实的分析,认识现象后面的本质,最后得出结论。比如说,在讲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时候,我们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看课后的小字关于江浙地区棉纺织业在鸦片战争前后的销售变化情况,从中得出结论:中国的自然经济在逐步解体。进而教师可以进一步设问: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说明了什么?生讨论后得出结论:鸦片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客观地看待鸦片战争的发生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高中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掌握较多的知识,要具备较高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指导要求学生,在继承衔接初中时期记忆一定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积累学习方法,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有个关于成功的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劳动,Y代表正确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这个公式指明事业成功的三要素。对于学业来说,Y是走向成功的捷径。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有助于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和积累,是送给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一把开启历史知识宝库、开启思维灵感的金钥匙。也为他们后来的发展成才创造了条件。

四、教学内容重复和强化的问题

历史教学所提供的历史知识是在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记载。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间接性、阶段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教材与历史本身相比,往往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广度上有可能大致相同,但在深度上却有天壤之别。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的内容往往比较简单和直接,主要内容还是介绍一些基本的史实性的东西,比如说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等,这些内容在初中的教学中往往只需要学生记住史实或者稍作评论即可,学生也往往不加深入地探讨。而高中的历史教学就要求学生透过这一历史的现象揭示隐藏在这一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1.不忽视课后练习题,以题为目,边讲边练

教材上的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但以教材为依据,培养思维能力,是课堂训练的重点,在讲授上随机训练,即练即答,注重材料解析能力、评价归纳能力、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做到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在点化中领悟,在积累中提高。

2.教师亲自精选精编系列习题,最好一节一练,主客观题型都有,知识覆盖面宽,能力层次全,数量适当

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知识,也便于学生提高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处理好每一堂课,保证留下5~10分钟让学生随堂做,趁热打铁,当堂抽查,天天坚持,积零为整,高一阶段必将为高二、高三进一步的能力培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3.教师在新课中还可以引进科研新成果、新观点、新信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大胆抛弃陈旧、片面的观点,确保学生首次得到的知识就是完整的、科学的,并使学生学会对历史教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正确探究、认识历史,变知识灌输为智能开发,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针对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教育。

综上所述,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社会的发展对教育和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中很强的基础学科——历史,更应该做好初高中新教材的教学衔接,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教育的顺利过渡,走好人生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历史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各地方都在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初中历史来说,也要在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初中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全面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同时,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

1.更新初中历史教学基本理念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是学习历史知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对于学了历史知识之后对学生有什么影响,教师很少关注。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1.1初中历史教学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1.2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解释。

1.3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通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2.采用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方法

2.1设置问题,进行研究式教学。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直接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就不利于教学。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设置问题,进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创造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2帮助初中学生在历史课上提高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增加历史知识,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让历史成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才的一门重要的课。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活、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2.3让学生多参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初中学生大部分不愿意参与初中历史课的课堂活动。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2.4重视史料分析。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几乎没有史料分析,而仅仅是知识的讲授,甚至有的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书呆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首先让学生“愿”学。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会“燃情”,要点燃每一位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全情投入到历史课的教学活动之中。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学生们的情感悄悄地被点燃。同时,教师还要会“煽情”,让学生的情感更深、更持久。在学生需要帮助时,老师能正确地引导,及时地鼓励,这样有利于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可以不断优化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

其次,让学生“乐”学。这就要求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大事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