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信息化的经典案例十篇企业信息化的经典案例十篇

企业信息化的经典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1:50

企业信息化的经典案例篇1

“《案例集》的出版,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到今天的产物。对于社会责任实践案例的总结是推进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案例集》的出版,也是中国优秀的电子信息企业创造、创新的成果。”《wto经济导刊》社长兼主编于志宏在会上表示。

在《案例集》中,8家企业分享了他们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典型实践,分别是:英特尔:创造社会责任的“摩尔定律”;中国普天:信息技术构建新能源汽车新生态;联想集团:it资产环保处置(atS)新模式;索尼(中国):梦想教室让孩子们体验科技美好;京东:以互联网创新驱动未来社会;佳能(中国):影响支点撑起文化未来;摩托罗拉系统:无线解决方案保障公共安全;微软:“未来城市”计划连接未来城市生活。

此次典型实践案例的入选标准有“三个突出”特点:突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创造更广泛价值的社会责任实践;突出社会责任与企业运营深度融合,在挖掘并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运用企业专业优势建立新的商业模式;突出企业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形成企业责任竞争力,实现社会创新。

在案例结构上,《案例集》力图反映企业实践的社会背景、战略思考、决策分析、行动深化、价值发掘等过程,让典型实践可追溯、可借鉴。同时,实践案例也具有开放性,期待企业未来进一步创新。

企业信息化的经典案例篇2

随着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颁布,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又明确提出:“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各地政府、企业高度关注,纷纷抢占先机,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之际,政府和企业都面临着以下问题:如何打破资源瓶颈,构筑特色产业版图?如何突围定位挚肘,实现战略转型提升?如何突破机制约束,推动管理持续创新?如何破解人才困境,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我国首部系统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专业文献《赛迪顾问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第二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管理实践》(以下简称《管理实践》),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从理论知识到实践、从战略制定到具体操作,从人才发展背景、人才发展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各地方政府、企业如何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价值。

《管理实践》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领导的指导下,集数十位产业专家和管理专家的研究成果,兼收并蓄数十位主管部委领导、院士、大型企业领导的指导与建议,并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赛迪经略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策划并组织撰写的。

《管理实践》作为系列丛书的第二部,将重点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管理和人才战略的创新上。全书汇集了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转型和管理创新的典型实践;从促进产业发展与注重管理实践的二维视角,考虑产业发展、产业承载、创新与转型的客观现实,立足于区域、园区、企业的协同发展,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管理实践进行了全面、深刻、系统地研究,着重展示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管理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产业发展、战略转型、管理创新、人才战略、典型案例为主线,按照产业发展篇、战略转型篇、管理创新篇、人才战略篇、典型案例篇依次展开。

产业发展篇对光电、光通信、锂离子电池、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北斗卫星导航、地理信息、卫星应用、三网融合、低碳城市等十大细分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区域分布特征与空间发展格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解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战略转型篇着眼于发展产业的战略转型模式与路径,对区域、城市、园区、大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转型所面临的问题、转型路径和模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管理创新篇着眼于发展产业的管理创新,对城市发展、园区运营、城市新区开发、大型国有企业及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的背景和面临的问题、创新模式、管理创新实践进行了系统地分析。

企业信息化的经典案例篇3

[关键词]跨国并购供应链整合整合策略

引言

跨国公司发展将“走出去”作为一种核心的战略思想,强调利用不同国家的经济资源优势,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经过几十年国际化经营,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生产国际化、交易内部化、经营多元化和决策全球化,在世界经济结构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跨国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并购能够很好的对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配置的不断优化,从而实现更高的资源使用效率,而并购后能更好实现各项资源协同效应的关键则要看供应链整合的成败,因此针对本文将针对跨国并购中供应链的整合策略进行研究。

一、供应链整合

作为一种全新的企业组织形态和运营方式,供应链从客户的需求开始,通过需求分析、产品设计、原料供应、生产、批发、零售等环节将产品送达至终端客户的手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法和发展途径,让企业更加注重通过经营理念的改善、流程的再造和与上下游企业的协作来提高企业的效益,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跨国企业并购的典型案例分析

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中,有一类并购被称为“整合失败的并购”,这是指那些已经完成了并购,但后期供应链整合失败致使企业亏损甚至陷入险境的并购。典型的失败案例要数tCL收购阿尔卡特手机的案例。另一类是“供应链整合决定的失败案例”,最典型就是联想成功收购iBn的pC业务,下面就对这两个案例进行简单分析。

2004年tCL集团表示并购法国的阿尔卡特手机,然而在合资企业运行的开始这一并购就出现了问题。2004年业绩下降,2005年情况进一步恶化。其业绩大幅下滑的原因有很多,企业轻视跨国供应链的整合是最重要的原因。联想的业务基本上是在中国开展,但是在成功收购iBm的pc业务以后,全球供应链的整合就成了联想整合工作的重点,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

下表是一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中国企业并购数量和交易额都在不断的上升,根据投中集团旗下CVSource统计显示,我国企业2010年我国海外并购量和并购额分别达到了2057起和1696.43亿美元,随着并购量和并购额的不断增加,针对并购后的整合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

三、跨国并购中的供应链整合策略思考

(1)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

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定位,供应链的整合必须符合企业的定位。所以,很多的企业都积极地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有优势的区位,把物流中心和生产能力原本生产成本较高的区域逐渐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区域。同时,企业也依据不同区域市场的特点,设计出最好的并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供应链能力,这时,供应链的设计既能符合标准化的要求,又可以体现差异化的特征。

(2)建立高效领导小组和整合计划

企业应适时设立供应链整合小组,并且选定领导人,及时确立切实可行的、高效的整合计划来追踪观察执行结果。供应链整合小组及相关领导人必须由并购企业的高层决定,小组成员要有丰富的跨国并购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经验,能清楚理解和传达企业战略思想。

(3)信息共享和沟通

我们需要从战略、操作、技术这三个方面来理解信息的共享和沟通,供应链稳步、高效运行的基础就是信息的及时共享和有效沟通,这对于跨国并购企业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联想公司在实行对全球供应链系统的整合时,就是因为没有能及时建立起满足自身需求和市场要求的信息平台,才导致了其低效率的供应链整合。

(4)实现需求驱动的供应链整合,在整合中创新机制

企业的供应链整合,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起快速、高效的新体系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收集资源,提高效率,构建人才高地的多种不同手段,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结语

跨国企业为了获得真正有优势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集团供应链的整合,扩大经济规模,及时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学习与创新的能力,保证资源的共享和沟通,从而增强国际化经营战略。因此由此可见,加快我国跨国企业的供应链整合势在必行,希望本文对并购企业供应链整合策略的研究,能为相关实践工作提供一些积极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董博.跨国并购中的供应链整合策略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S6

企业信息化的经典案例篇4

explorationofteachingreform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fornon-computerspecialty

YangDehong,YanHe

(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ComputerScienceandengineering,Chongqing,400054,China)

abstract: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isacomprehensiveandinterdisciplinarycurriculumintegratedwithmanagementscience,systemtheoryandcomputerscience.ithasbecomeoneofthemostimportantcoursesforstudentsofnon-computerspecialtytounderstandandmastertheinformationandinformationtechnologyknowledgefromtheviewofmanagement.thepresentteachingsituation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fornon-computerspecialtyisanalyzed.thecontrolmethodofdifferentiatedteachingobjectiveswithdifferentspecialtyisdiscussed.inordertoincreasethestudents'interestinlearningandturnstudentsfrompassivelearningtoactivelearning,amethodofteachingreforminorganizingteachingcontents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isputforward,accordingtothecaseofelectroniccommercetransactionprocess.

Keywords:non-computerspecialty;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case;electroniccommerce;teachingreform

0引言

miS课程的教学目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管理知识和系统工程思想,了解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并熟悉相关专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第二层次是掌握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学,了解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第三个层次是培养信息开发、实施和维护的能力。对于不同的专业而言,以上三个层次的相互关系和侧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同的。对非计算机类专业而言,强调信息技术辅助管理实践,一、二层次是核心知识,第三层次注重通过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操作来增加应用体验。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基础不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以上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应有差别,但我校非计算机类专业miS课程采用统一考核,差异化教学目标不易控制,从而对于信息技术基础比较薄弱的专业,在讲授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等环节知识时,学生普遍反映miS课程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与自身的专业知识距离太远,难以理解信息系统开发的流程和工程思想,特别难以掌握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方法和步骤[1]。因此,对非计算机类专业,案例教学法非常重要[2-8]。过去常采用制造企业、医院门诊、库存管理、图书借阅管理等传统经典中小型桌面系统作为案例素材,通过案例分析,讲授需求分析方法和系统设计过程,并通过系统演示回答如何针对用户需求来描述功能、设计结构和实现软件,以及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关系。但是,目前是一个移动互联的时代,大量的app应用和电子商务平台所表达的管理信息已进入weB2.0/3.0阶段,沿用过去传统企业信息化的案例显然已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绝大数学生有网上购物和支付的经历,他们比较关心自己喜爱商品的搜索、购物车管理、订单跟踪和网上支付及支付安全问题,同时也非常关心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app的使用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但对于库存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传统桌面系统“背后的故事”已无兴趣。因此,对于非计算机类专业,miS的教学内容必须改变,需要增加个人信息、支付安全等信息技术知识,并以电子商务平台和移动app应用为案例讲授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施过程,才能与时俱进,使学生不自觉地凭着兴趣学习完miS课程。

1非计算机类专业miS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的差异化要求不易控制

miS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学习该课程,使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了解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开发的流程,建立“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是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概念,企业信息化过程实质上是对企业管理流程进行重组的过程,miS能辅助管理者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等相关软件工程理念,有助于学生在工作后面临信息化建设项目时,能很好担当起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沟通者角色,以确保软件项目初期需求调研沟通无障碍、后期软件实施以及整个项目推进工作监控有效[2]。可以说,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各高校面向非计算机类专业按照以上的定位开设miS课程,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沟通者、企业管理变革的提出者、miS软件的使用者、信息反馈者和决策者,为全社会信息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尽管面向非计算机类专业开设miS课程的定位是非常准确的,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对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可能会偏离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分析了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一,过于强调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等技术细节,使课程难度加大。

miS课程教学内容离不开讲授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等技术实现过程,能对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有深入理解的教师大多是来自计算机、自动化或软件工程等专业,他们具有系统的软件开发技术知识和丰富的软件项目实践经验,比较强调软件实现的技术细节,但管理类的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在面向会计、经济、人力资源、物流、人文等不同专业学生讲授miS课程时,难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选择合适的信息系统案例,往往会选择图书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耳熟能详的案例进行分析,教师若过于强调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等技术细节,往往会造成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度较大[4-6]。

第二,不同专业学生差异化能力培养不易控制。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般经管类专业在开设miS课程前普遍仅开设过计算机文化基础、VF课程,会计信息化等少数专业开设过数据库技术基础、VB或pB等课程,少数其他工科类专业开设过C语言等课程。因此,不同专业开设miS课程,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应有差异,应根据学生前期的信息技术课程基础去落实第一、二层方面教学目标,而适度引入第三层次教学内容,但由于目前我校非计算机类专miS课程考核采用统一考试,客观上造成教师在讲授课程中无法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案例,从而不同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差异化要求不易控制。

1.2教学案例选择不恰当,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讲授miS课程离不开案例的分析,教师常采用制造企业、医院门诊、库存管理、图书借阅管理等传统经典中小型桌面系统作为案例素材,通过案例分析,讲授需求分析方法和系统设计过程,并通过系统演示回答如何针对用户需求来描述功能、设计结构和实现软件以及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关系。尽管所选择的案例均来自学生们比较熟悉的行业,讲授相关管理知识和管理流程,学生均能理解,但大多数学生并没实际使用过这些软件,缺乏直接的体验,就不能很好地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对于单机版的桌面系统,本身所表达的管理理念就落后于时代,同时,软件单调的界面、纷繁的数据、烦琐的操作流程,会使学生丧失兴趣。

2非计算机类专业miS教学改革

2.1科学定位教学目标,能力培养要求差异化

对非计算机类专业而言,强调信息技术辅助管理实践,一、二层次是核心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管理知识和系统工程思想,了解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掌握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学,了解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并熟悉相关专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前期的信息技术课程基础情况,合理设置各章节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降低系统分析和设计过程的技术细节要求。强调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弱化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全流程以及技术细节,要求学生具备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文档的编写能力。

2.2改进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兴趣

目前miS教材大多针对传统制造企业信息化流程,按照结构化开发方法组织教学内容,虽然能较完整给出制造型企业的产、供、销、人事、财务等管理业务在信息化过程中如何抽象成对应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信息系统要素,但不同专业学生的财务、人事、销售等管理知识结构有差异,而且对传统制造型企业的大部分管理业务缺乏实际体验,所以以上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好。

在移动互联的时代,大量的app应用和电子商务平台所表达的管理信息已进行入weB2.0/3.0阶段,沿用过去传统企业信息化的案例显然已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绝大数学生有网上购物和支付的经历,他们比较关心支付方式及过程、订单管理、配送流程、签收评价等环节背后的管理流程及其技术实现,也非常关心微博、微信等众多即时通信app的使用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电子商务平台集成了财务管理、物流配送、信息安全、库存管理、员工考核和信息安全等相关专业管理知识,通过分析电子商务管理流程及其技术实现流程,较好地落实了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内容。因此,对于非计算机类专业,miS的教学内容必须改变,要增加个人信息、支付安全等信息技术知识,并以电子商务平台和移动app应用为案例讲授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施过程,这样才能与时俱进。

2.3丰富教学案例,改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教师通过实际系统的开发需求,让学生参与系统的开发设计,在亲身体验中理解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分析应用理论知识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信息知识的单向传递过程,实现了让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的过程[8]。

miS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管理思想、开发流程与企业管理紧密相关,要解决系统开发过程与企业管理实际脱节的问题,必须要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强调在教学中将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这种情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相互交流。

在教学中一种能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较好的方法就是采用“基本知识+案例教学+实践创新”的模式,基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陷入空泛和盲目,实践创新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重要环节,案例是枢纽,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案例教学最重要的是选择典型的合适的案例,选择案例的标准包括:第一,案例必须要与理论授课内容高度相关,内容要新[7];第二,案例的文化、社会背景学生要了解和熟悉,并与现实一致[7];第三,案例要能够贯穿整个开发过程;第四,案例必须与计算机技术内容紧密结合[1]。

网上购物系统或电子商务平台是学生熟悉的,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它与当前的各种技术紧密相关,学生非常关心购物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和信息安全。网上购物系统或电子商务平台可作为教学案例,从网上购物系统的实际开发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学生网上购物和支付的亲身体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思考系统的目标、功能,进行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以及后续的运行和维护,在开发过程的各个环节分析管理的问题、思想,技术的解决方案,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对实际问题进行全局分析和思考的环境,并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对自己使用过的网上购物系统提出自己的意见。

企业信息化的经典案例篇5

[关键词]教学改革;典型生产事故案例;校企合作;案例库

学做一体、产教结合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事实上,高职院校近几年都在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体现,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1]。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依附包钢等大型国有企业,在加强学做一体、产教结合上下工夫,形成了企业典型生产事故案例教学模式,并且在探索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了企业典型生产事故案例库。

一、企业典型生产事故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

根据“由理论到实践,由实践到理论”的职业成长规律,加强企业典型生产事故案例的教学模式改革,学生的学习从单一的学校转变为学校与企业的双校,环境从单一的课堂转变为课堂与车间的双课堂,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学生的角色从单一的学生转变成学生与员工双重身份。对学生,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深化校企合作关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2],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化验员、化工专业生产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等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企业典型生产事故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内容

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对职业行动领域工作过程的跟踪调研,并吸收企业分析专家的建议,基于工作过程重新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现场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分别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职业人,将相关能力培养要求转化为学习项目,形成课程的典型学习项目,通过现场教学和实践操作,将学校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实现贴岗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三、企业典型生产事故案例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方法

(一)构建有学校特色的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框架

结合学校特点,构建有本校特色的实训教学运行模式,研究模式运行保障机制,形成教学管理框架。通过调研包钢焦化厂,包钢技术中心,包钢化检中心,确定以备煤、炼焦、转鼓、小焦炉、煤质化检验为载体,构建教学、实训框架。

(二)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主线,开展课程研究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中担当的作用不同,开展课程研究,文化课要以基本素质形成与专业够用为原则,体现为专业服务的属性,精简理论性强的内容。

(三)遵循职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构建职业能力递进上升式运行模式

第一阶段:基础课程和专门化方向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走岗实习。见习性质的了解工作岗位。通过置身于化工企业的生产、管理的第一线,亲自了解企业的现实运行状况,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主要设备、布置方式等有一个总体了解,增强感性认识。第三阶段:贴岗实习,开展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技能提升课。以企业典型生产事故案例为依托,分别设计相应的实习任务,在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了解事故经过,进行原因分析,确定原因,最终采取相应措施的方法,把课堂教学搬入工厂,研究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案例所涉及的技能点,进行案例工作任务的分解,独立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职业人,实现贴岗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四、形成案例教学库

企业典型生产事故案例对应教学目标,从生产案例归纳提炼出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点,弱化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使之与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一致,成为一个承载了教学目标所要求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案例,因此可形成教学案例库,它可把工厂搬入学校,在《煤质分析及煤化工产品检测》《炼焦生产操作》《工业分析》或相似的综合性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的编写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案例说明、案例背景、案例经过、案例的原因分析、确定原因、采取措施、分析路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方法、思考题及考评等内容。企业典型生产事故案例教学模式可实现现场案例与所学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对工作结果评价与反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当今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继学.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现状[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60-61.

企业信息化的经典案例篇6

挪威海关的正式名称是消费税与海关署(DirectorateofCustomsandexcise),隶属于挪威财政部。挪威海关在全国范围内共有1800多名工作人员。海关总署为领导机构,下设5个部门:行政管理司(administrationDepartment)、科技司(itDepartment)、法律司(LegalDepartment)、税收征管与财务司(CollectionandaccountsDepartment)、海关手续与执法司(CustomsproceduresandenforcementDepartment)。海关总署由挪威财政部授权管理全国海关机构的改革与重组。2002年,挪威海关署长向议会递交了地区海关机构改革议案并获批准。2003年,将原来的10个地区海关合并为6个,监管点也由120个缩减到20个。

重组后的6个直属地区海关包括奥斯陆和阿科什胡斯海关,以及东、南、西、北、中部地区海关。其中奥斯陆和阿科什胡斯海关辖区为奥斯陆和阿科什胡斯及其周边区域,全国约60%的进出口企业以及绝大部分的海运进出口业务都集中在这个区域;东部地区海关主要承担进出挪威与瑞典边境以及通过瑞典进出欧盟的车辆、货物和人员的监管工作,业务量最大,约占全国公路监管总量的90%;中部地区海关承担挪威与瑞典边境的监管任务,渔业监管也是其主要业务;北部地区海关承担挪威与芬兰、俄罗斯边境的监管任务,渔业监管同样是主要业务;西部地区海关的监管业务主要是渔业和石油勘探;南部地区海关的监管任务主要是船舶。

挪威海关承担两大基本职能:一是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二是打击走私,尤其是和高税商品(酒类、香烟等)走私。海关税收在挪威的国内收入中占有很大比例,2006年海关税收高达1721亿克朗,比上年多出179亿克朗,占国内收入的27%(石油收入除外)。近年来,挪威与主要贸易伙伴间的货币汇率较高,导致海关税收有所减少,但海关查获的走私案件逐年攀升。而且,为有效打击走私和恐怖主义活动,挪威海关在各个空港和边境口岸都配备了缉毒犬,财政部还在2003年拨给海关4000万克朗专项资金,用于购买两套中国产车载式移动扫描系统。

边境管理

挪威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面积38.5万平方公里,东邻瑞典,东北与芬兰、俄罗斯接壤,北临北冰洋,南同丹麦隔海相望,西濒挪威海。陆路边境线长2542公里,其中挪瑞边境1619公里,挪芬边境727公里,挪俄边境196公里;海岸线长21192公里(包括峡湾)。

在边境监管方面,挪威和瑞典、芬兰海关进行了双边合作,进出边境的车辆和货物真正实现了一次申报、一次检查。在挪瑞边境的e6和e18公路口岸,对于由瑞典进入挪威的车辆和货物,由挪威海关负责办理通关手续并实施监管,瑞典海关不再进行监管;反之,对于由挪威进入瑞典的车辆和货物,瑞典海关负责办理通关手续并实施监管,挪威海关不再过问。事实上,在挪威与瑞典、芬兰的其他公路口岸,双方也都按照双边约定,仅由一方海关负责办理通关手续并实施监管。

货物管理

货物运输管理

进口方面,海运是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占进口总量的75%,其中60%来自欧盟。公路运输是欧盟货物进入挪威的第二大运输方式。铁路运输所占比例很小,绝大部分货物来自瑞典,运输途中须携带货物运输文件。

出口方面,海运、多式联运和公路运输是挪威对欧盟出口的三种主要运输方式。企业需向海关报关,经批准后货物方可运输出口。

公路运输监管方面,挪威应用信息交换系统(newComputerisedtransitSystem,nCtS)对进出境货物进行监管。该系统涵盖了欧盟及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30个国家,实现了各国海关、企业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大大提高了货物在多国间运输时的信息传递速度。nCtS系统收入了车辆、司机、货物以及运输路线等信息,出口企业通过该系统向本国海关进行申请,海关批准后,系统会将相关信息同时发送到出口企业、途经国家和目的国家海关。货物在运输途中将受到监管,到达目的国边境时,目的国海关将根据系统信息对车辆、货物进行核对,并通过系统向出口国海关发送货物运抵信息,从而实现多国海关对货物的合作监管。2006年,挪威海关通过nCtS系统监管出口车辆17万辆次、进口车辆56万辆次。

货物报关

在货物申报/海关监管仓库管理方面,企业可以将货物运至口岸直接报关缴税,此为“直接清关”方式;也可以将货物暂存在海关监管仓库后再行报关,待海关放行后再办理进出口手续。

挪威海关在边境设有经海关批准的监管仓库,用于存放未办结海关手续的进出口货物。监管仓库分为四种:a类是允许货物进行拆分和重新包装的仓库,B类是物流仓储中心,C类是免税品商店,D类是出口监管仓库。海关审批时可给予三种不同的授权情况:一是存储海关监管货物时不需向海关申请备案;二是大部分情况下不需向海关申请备案,但存放少数商品时需申请备案;三是每次存储海关监管货物都需申请备案。

海关清关

在挪威海关,所有进出口货物均需通过海关在线税务管理系统(tVinn)进行申报,完全实现了报关信息电子化,但它与nCtS系统并没有联动。该系统于1988年开发并投入使用,1996年完成与电子征税系统的合并升级,从此具备了申报和纳税功能,近年来仍在不断完善升级之中。该系统24小时接受企业申报,可以验证申报信息的准确性(归类、货币)并进行逻辑判断。具体来说,企业报关信息发送到tVinn系统后,系统会对数据进行自动检查和分析,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并确定是否需要征税和进行国家管制等。如果申报信息不完整或者不准确,系统将不接受申报,并向申报人反馈原因。系统接受申报并完成自动分析和征税后,将向申报人和监管仓库发送放行信息。申报人和监管仓库凭此办理进出口手续。2005年,挪威海关通过tVinn系统完成的报关单量达到537万票,2006年达到553万票。

旅客管理

在进出境旅客管理方面,挪威海关实行分通道管理,即有申报通道和无申报通道。近年来,挪威海关通过技术革新,在进出境旅客监管方面不断改革,取得显著效果。2006年,挪威海关在奥斯陆、卑尔根两个空港口岸和南部地区的海港口岸试点推行旅客自助申报征税机(pay-machines)。该设备可实现旅客所携应税物品和税款的自助申报和缴税,旅客进入海关检查区前的行李区等待时,可以通过该设备进行申报,并通过信用卡完成缴纳税款,然后在进入海关检查通道时向海关关员出示设备打印出的完税证明。该设备的应用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现场海关的工作压力。

运输工具和舱单管理

所有进出挪威港口的运输工具均需向挪威海关申报。其中,进出境船舶到港后需向海关递交船员、物品、货物等11种单证。目前,挪威海关仍对进出境运输工具及舱单管理实行到港后申报,船舶、货物舱单等信息也仍采用纸面申报、人工处置的方式进行管理,海关方面正努力提高对运输工具和舱单管理的信息化水平。2004年,挪威海关监管进境船舶48000艘次。

海关稽查

挪威海关对进出口企业开展稽查,重点是企业进出口数据、缴税行款以及企业资金流转情况。每年年初,挪威海关都会确定稽查的重点行业和企业。2006年,挪威海关稽查企业1302家,查出违规企业123家。

企业信息化的经典案例篇7

关键词:档案管理;推动;物业上水平

随着物业管理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现代物业企业对档案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档案资源已经成为现代物业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在现代物业企业里,企业的重大决策、服务品牌和人事管理、提高企业服务能力和竞争力、建立和传承企业文化等都离不开档案,离不开对档案资源的管理。

一、加强档案管理,经济效益上水平

实现经济效益是企业追求的目标,矿区物业管理企业也不例外。档案管理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一方面档案资源可以发挥证据作用,为物业企业防范风险挽回经济损失。比如:2010年7月18日阳光佳苑小区B2号楼1楼房屋漏水,将屋内木地板泡了起鼓,为此该业主要求物业公司赔偿其经济损失近5万元。物业公司经过查证该业主办理入住手续时的《房屋验收单》,证明入住时该房屋各项设施设备完好。该业主在铁证面前无言以对。

一个社区物业企业在管理、服务等过程中,通过对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减少了内耗,相对地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本身就是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的表现。

另一方面加强档案管理可以防止知识流失。员工是物业企业人力资本,也是“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和源泉,其掌握物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存储在人的大脑里,尤其是物业管理作为一种共生性的服务工作,服务受众对服务者的认可度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如果不及时加以保留和保存,一旦人员流动或变化,企业将承担知识流失的风险和高额人力资源成本。

二、加强档案管理,领导决策上水平

北宋皇帝本着“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的宗旨,责成司马光编著了历史史卷《资治通鉴》。档案资源是历史的活化石,是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对于企业决策、制定战略具有借鉴作用。借鉴以往的经验,吸取以往的教训,可以使企业领导的决策更加适应市场要求,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更加受到员工拥护。档案资源在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扮演着参谋的角色,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另外,借鉴其他物业企业的成果,利用物业办他人的知识信息和资源,为企业发展决策服务也是很重要的。这需要物业企业密切与开发商、业主会、行业主管部门和其他物业企业的关系,获取更多的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机会,为我所用,更好地充实企业档案和发挥档案的参谋作用。

首先是档案人员不但要在领导决策前根据决策要求,收集所有档案信息,提供相关原始资料和准确完整的数据,还要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当好领导的参谋。为领导提供有价值的材料,供领导借鉴;其次在决策落实后,更要做好收集、整理工作,将决策执行全过程所形成的各种文件资料,及时立卷归档,作为新的信息资料储备在档案之中,以便日后查考。

三、加强档案管理,竞争能力上水平

物业企业的发展主要靠市场开发和提高原有项目的收缴率两个基本途径,档案管理对这两个方面都是有帮助的。

加强档案管理,辅助市场开发。比如,在海信盈城招投标过程中,玉山一举中标,规范的档案证明了物业管理公司,为物业的招投标脱颖而出起了重要作用。

挖掘档案潜力,提高物业收缴率。物业企业应在档案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建立企业自己的资料库,包括服务教材、对法律法规的解释、对某一共性问题例如装修、业主缴费等业主有疑问如何解释等。这样的资料多了,就形成了企业自己的无形资产,它的实际作用是巨大的,可以产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当服务人员遇到任何问题时,只要一查,所有的必要信息和相关流程、作业方法、经典案例等都能了解和掌握,同时,员工也可以在网上随时存储相关信息,并化为行动。这样的服务功能,不仅工作效率提高,而且客户满意度也会提升。

物业企业竞争已经上升为知识竞争,通过从档案和资料库或数据库获取所需的知识资源,更为迅速、省钱、便捷,更重要的是切合企业需要。因此,知识、经验的获取和积累对企业竞争力的帮助极大,可以培养企业的创新能力和集体创造能力。

四、加强档案管理,企业文化上水平

物业企业是典型的服务企业,企业文化的建立与传承决定了这一企业的发展是否长远,因此有必要对档案加强管理,因为它对企业文化是有帮助的。

开发档案资源不仅能产生经济效益,也能起到稳定企业的作用。首先要做好管理人员的人事档案工作,从中发现问题,向领导建议解决流动性强的问题。其次是对管理人员日常的业主档案、使用的工程档案、尤其是好经验、好做法注意收集整理、及时归档。保证了企业在人员调动的情况下能照样服务照样发展,为企业的稳定和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个企业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培训工作是物业企业发展的必要而迫切的事情。学习的内容除了其他企业好的经验,利用企业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和享用,也是很重要的方面。由于物业工作的往复性和受众宏观上的一致性,决定了物业服务经验的可重复性。利用典型案例、经验讲解、举案说法等形式经常性地开展培训教育活动,不断更新员工的知识,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物业企业应重视以企业商标档案为代表的企业文化档案的管理工作。随着经济发展,物业企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必须注重企业商标档案的管理。因为注册商标是企业形象的标志,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财富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商标档案是确立和保护驰名商标专用权的凭证,首先要提高对商标本身价值的认识,重视对商标档案的宣传和管理,以在竞争中赢得商机。其次是收集应完整准确,因为商标的形成经历了较长时间,要多方合作。最后商标的利用多为原件查阅,从保护角度,要规范查阅和借阅制度,由专人专管。

五、加强档案管理,社区和谐上水平

物业企业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综合治理和环境绿化等多方面为社区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工作,物业档案有利于维护社区安定,便利居民生活,保障群众利益,方便居民再就业,为辖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物业企业进入或撤出某一社区,是一件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大事。档案管理在这两个关键环节上起到的是重中之重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的经典案例篇8

关键词:人工智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背景下,管理会计是未来会计领域发展的趋势。传统的财务会计注重数据核算,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现代管理会计主要是充分利用智能化财务数据,结合其他渠道获取的相关信息,分析对比进行事中分析决策。高等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存在不足之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滞后等问题始终存在。人工智能时代,日益变化的经济形势为课程教学带来更大的挑战,管理会计课程转型改革迫在眉睫,未来会计课程教学需要把培养创新型管理会计人才作为目标,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职业能力。

一、智能化时代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2017年,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普华永道、德勤以及安永先后推出财务机器人方案,在会计行业引起很大轰动。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行业基于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形成更智能化、信息化的工作模式。智能财务软件的出现能够实现企业常规性经济业务的自动化处理以及凭证账表的自动生成,例如企业职工的报销、企业间往来账款的结算等,既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又提高了财务处理效率。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助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会计岗位向着智能化、深度化发展,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财务共享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当前,很多大中型企业已开始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基于大数据、云计算、财务共享的各项技术被综合运用,替代传统会计的核算工作。

二、智能化时代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

人工智能技术广泛运用于会计领域,降低财务管理成本与时间耗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大大冲击了传统会计工作岗位,造成大量会计核算人员裁减。人工智能技术顶替了传统低端会计核算工作,只具备传统会计技能的核算型会计人才逐渐失去就业竞争能力,这就意味着传统会计人员需要实现向管理会计转型发展。智能化时代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愈加紧迫,会计必须顺应新时代要求进行转型升级,以财会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管理型会计人才能够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数据信息和决策的建议。人工智能与会计行业的融合,推动了应用型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变革,高校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会计教育+人工智能”模式。[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指明会计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需要对信息技术合理运用,顺应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培育人才过程中,大量引入信息化的教育手段,培养满足智能化时展的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

三、智能化时代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课程体系结构单一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会计专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与影响,但是很多高校会计课程体系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仍停留在核算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层面。目前,大部分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重财务、轻管理”,以“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财务会计课程为核心。缺乏对管理会计课程的重视,管理会计课程结构单一,只设置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等相关课程,缺乏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支撑。课程内容资源匮乏,缺乏创新性,仍然停留在传统管理会计领域,例如经营预测与决策、本量利分析、全面预算等,对管理会计前沿领域知识扩展不够,如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战略成本管理等。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管理会计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然而,很少高校将相关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缺少大数据、云计算、财务共享等内容,信息技术无法与管理会计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学生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了解程度不深,没有真正体会到新兴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管理会计带来的变革。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无法满足智能时代的要求,不利于学生未来就业发展。

(二)管理会计教学模式欠佳教学模式创新性不够,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率低,教师授课仍然采用单一的“ppt+板书”形式,按传统的授课方式“填鸭式”地照本宣科,很少利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学生对教师的讲授产生依赖性,懒于主动发现和思考问题,导致教学活动呆板没有活力,缺乏思想的碰撞,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抬头率低。管理会计课程内容具有灵活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与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并无差别,只注重讲授管理会计相关的计算方法,教学生如何计算,缺乏对最新管理会计前沿知识的解读。教师缺乏良好的思维引导,学生为了应试,掌握的知识大多仅仅停留在成本计算、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预测分析、经营决策等基础性知识上,很难形成管理会计意识,不会加以运用。案例教学流于形式化。管理会计课程选用教学案例内容过于陈旧,鲜有与教学时段相匹配的最新案例,案例综合性差,大多针对某一知识点设计,割裂了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案例教学沦为习题练习,以致学生案例处理能力匮乏,学习深度不够。教师对案例教学准备不充分,没有很好地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针对案例讨论的内容和过程点评和总结不到位,使案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学生而言,由于课前没有充分阅读相关资料,课堂中难以进入案例情景、不积极参与讨论、定向思维比较严重。

(三)管理会计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师除了具备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与智能化时代管理会计相适应的智能财务共享、模拟实践、大数据财务数据分析及云会计平台等知识。然而,会计专业的教师普遍没有接受过与智能化时代管理会计相关的知识,尤其中老年教师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知识储备基本上是传统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不具备管理会计意识和前瞻性,不了解管理会计发展前沿信息,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补充与完善,未能对当下的大数据技术、财务共享、云计算等应用建立正确的认知,将其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更无法通过学科融合合理化拓展管理课程教学资源,如果不能主动增加自身知识结构及层次,很难适应新时代管理会计教学需求。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我国的市场需求,还需要与国际接轨。高校管理会计专业教学应该响应时展的需要,积极培养学生掌握一门外语技能,这是未来管理会计岗位最需要的技能。外语能力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与学生学习掌握新管理会计数字化工具,对此,高校管理会计专业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双语教学能力,从而带动学生外语技能水平的提高,但是这种教师职业培训建设发展较为缓慢。

(四)缺乏管理会计信息化教学环境智能化时代,信息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被广泛地应用,管理会计在进行预测、决策、控制、评估等活动时,都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目前,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会计实验课程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及教学软件更新不及时等现象,不少高校的会计专业实验教学仍然停留在核算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层面,即锻炼学生正确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正确计算成本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技能,却忽视了会计审核、会计信息分析运用、会计预测和决策,不利于会计人才管理与决策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就业时,通常会感受到学校所学和岗位所需存在很大差距,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部分高校由于资金或者认知等多方面的限制,缺乏会计信息化授课所需的硬件与配套设备。校园内的智能教学设备也未引进或未做到及时更新,以致不能给学生足够的实践空间来体验新兴科技给会计领域所带来的改变和影响,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仅仅停留在基础层次,对跨级软件操作不熟练,显然无法满足智能化时代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要求。[2]

四、优化高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拓宽专业课程体系管理会计人才偏向信息决策,需要对会计数据信息进行加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点要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竞争力,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适当弱化财务会计课程所占比例,增设人工智能模块,开设相关拓展性课程,例如:人工智能导论、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工具、财务共享与智能财务、大数据财务决策、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为学生构建全方位立体的专业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对信息技术以及管理决策能力的学习,旨在培养既掌握基础计算机技术,又熟悉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能够恰当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的管理会计人才。合理拓展与丰富管理会计课程教学资源,应能将最新的管理会计理论进行解读。例如,战略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时间作业成本法等,都是目前管理会计课程体系中缺失的,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补充。社会需要管理会计人才具备全面的知识体系,加强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和跨职能的技能融合,突破现有会计专业的局限性,帮助会计人才多维度学习多学科知识,掌握包括财务共享、区块链、大数据、企业供应链等管理知识。人工智能时代,课程资源能够实现网络化,教师要善于发现优质资源,利用优质资源,实现跨校相互借鉴的一种共享学习环境。通过整合资源形成管理会计课程的经典视频、课件、作业、案例分析等,以达到优质资源共享,有利于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补充与完善,拓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二)改进教学模式,注重能力培养在管理会计课堂上,教师授课方式应从单方面灌入式教学转变为师生互动型教学,教师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习惯、信息获取渠道等,将翻转课堂融入教学中,除要求学生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外,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完成案例分析、理解知识拓展,改变以往传统会计课程学习模式,树立管理会计意识。[3]例如,教师在向学生具体讲授管理会计职能的过程中,应能将其与当下的行业发展背景进行联想。即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管理会计若能熟练应用这些前沿技术,可对财务数据进行更加精确的分析与应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等,不断完善大数据思维,处理相关学习任务。结合管理会计课程教学需求,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案例库,包括国内外经典案例库和与教学年度相匹配的近期案例库。可以借助大型集团公司的典型案例,全面讲解全面预算、战略成本管理、平衡记分卡、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内容在集团公司中如何实施运用,通过剖析管理会计应用的案例,提升管理会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多角度对相关问题展开分析。人工智能技术以互联网作为依托,学校应积极构建线上学习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管理会计课程内容,满足学生课下时间的学习需要。通过网络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课外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开展学习。利用线上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引入智能化过程考核模式,让学生动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辨能力、知识整合能力。

(三)提升专业教师教学业务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在人工智能时代,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使其不与时展相脱节,对提高管理会计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注重培养教师的跨界意识,高校应举办会计学相关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叉学习与培训,为实现会计学专业人才的跨专业联合培养打下基础。不能将授课思维只局限于本专业,会计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关注会计准则、税法的变化,还应主动学习人工智能新知识、新趋势,才能将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思想从专业的角度解读给学生。注重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是管理会计的行业趋势,高校应积极地创造条件,提升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比如:聘请国内外的专家为专业教师做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大数据、财务共享等方面的课程培训。会计专业教师应积极参加会计软件升级培训,学习云财务软件的设计、开发与操作,丰富其知识层次与能力结构,以胜任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教师更需要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全面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对会计行业的影响,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反哺课堂教学。高校应该积极搭建平台,将教师送往会计师事务所、大中型企业等进行挂职锻炼,全程跟进企业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了解人工智能背景下管理会计人才所需的各项技能,为后续培养专业性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保障。提高管理会计教师双语能力。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到双语培训中,提升教师的专业英语能力。高校应结合学校发展目标与办学性质,开设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提升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英语水平。高校可以提供资金支持,保证管理会计教师能够获得双语交流机会,为教师多提供一些进修机会,也可以选派一些英语实力较强的教师到发达国家进行访问学习。

(四)优化管理会计信息化教学环境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强化。引进先进的教学软件及硬件,满足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先进技术的实施与运用。例如:引入具备大数据处理功能的“”数据库,数据分析的SaS、SpSS和Stata等软件,管理决策的“用友沙盘模拟实验”和“企业管理决策模拟实验”等教学软件,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人工智能时代,随着“智能财税”“财务共享”理念的提出,共享服务与大财务理念已经成为会计专业发展的趋势,未来会计行业方向为“会计+”或者“+会计”综合实践教学,高校应切实跟进共享财务专业平台建设。[4]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进行成本管理、财务分析、预测及决策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共享平台,实施校企远程合作,在嵌入式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眼界,了解各行各业所处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以及典型企业的财务数据的处理流程,将所学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高效将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融合,实现实践教学升级,努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战训练对接、课程内容与真实动态业务对接、专业设置与岗位对接,使学生满足岗位需求。[5]

企业信息化的经典案例篇9

关键词:信息产业济宁转型升级

济宁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过去“一天三顿饭、顿顿靠煤炭”是其真实写照,长期以来对煤炭依存度过高,产业结构偏重,面临着国内传统能源过剩矛盾不断加剧、环境约束加严、供给侧改革等多重压力。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压力不但没有让济宁经济遭遇“滑铁卢”,而是催发出探索转型道路的巨大发展动力。济宁把信息产业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先导性朝阳产业重点培育,力促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提升产业层次,旨在5年内打造千亿级信息产业基地,形成“硅谷”新高地。近五年,济宁市在煤炭产量没有增加的前提下,产业结构更趋优化,经济总量实现翻番。

一、济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2015年,济宁市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80.3亿元,同比增长50.1%,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361.29亿元、同比增长42.5%;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60.6亿元,同比增长4.3倍,位居山东省第4位,增速居山东省第1位;三大通信运营商共完成电信业务总量58.4亿元,同比增长6.1%。济宁市作为“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近年荣获部级创新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全光网城市、国家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国家北斗产业化应用基地等城市名片。拥有部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院士工作站41个,省级各类科研中心、实验室113个,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126个,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1个。

二、信息产业促经济转型进程及典型案例

(一)招大引强,力推信息产业大项目落地

为加快“两化”融合,促进传统工业升级,惠普、甲骨文等的成功引进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it企业井喷集群式到济宁的落户发展,以中科智造、软通动力、上海钢联、大唐高鸿为代表的一批it企业成功落户济宁,美国微软、英特尔、德国萨普、国内的阿里巴巴、神州数码、华为等it行业巨头正在意向洽谈。令人期待的惠普国际软件人才产业基地、“中科智造”产业园、中兴通讯智慧城市、大唐电信科技大厦、软通动力产业生态圈等信息产业重点项目处于快速推进阶段,文思海辉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综合服务基地、甲骨文oaeC人才实训及产业基地已建成运营。目前,总投资561亿元的58个信息产业重点项目已落地,总投资321亿元的46个项目有望落地,大项目对信息产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

(二)产业集聚,传统企业迎来转型良机

随着济宁信息产业的集聚放大效应,传统制造产业开始逐步享用信息化的饕餮盛宴,加速转型升级步伐。落户济宁的it企业中,不少企业软件业务已拓展应用至本土传统工业企业,惠普公司与兖矿集团、山推机械、如意纺织等8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创建了辰欣药业研发平台、省煤炭交易中心电子交易平台、大气监测治理平台等“两化融合”方案,免费对济宁市100余家工矿企业开展了应用软件测试。it企业的先进的软件技术和成功案例,给传统企业带来信息化改造的转型契机。

(三)两化深度融合,传统企业享用信息化“红利”

总部在济宁的山东如意集团是中国纺织业巨头,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原料调配、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产量计量、统计报表是一项繁缛的工程,信息化程度比较低。近几年在纺织行业不景气的形势下,如意集团的逆势而上,很大程度取决于该企业高度前瞻的引进了“经纬e系统,进入了“信息化”、“大数据”快车道。这套智能化系统涉及监控纺机设备整体生产运行、员工调度、班组产量检测等方面,全方位涵盖车间人员、设备、环境、原料、订单、质量、排产等各工序各单元,将各个环节的信息孤岛环环连接,实现信息共享,节省了人力财力,实现了自动化、高效率的车间生产管理新模式。另外一个成功案例是山推工程机械公司,该公司生产的推土机产品,每台车的一个部分就有上千个零部件。以前工人全凭经验去甄别挑选,不仅生产效率不高,也时有差错出现。企业引进甲骨文系统后,每一道工序对应一个小盒子,工人只需按照标准操作,即可正确无误完成本道工序。一样的生产线,一样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引进信息化系统后,生产效率提升一倍。

三、对济宁信息产业发展的建议

紧抓全球信息产业发展良机,以惠普、甲骨文、中兴通讯等信息产业大项目招引落地为契机,加大辐射带动力度,依托项目平台带来的人才、品牌、技术集聚效应,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层次融合,加速推进智慧城市应用、北斗、云计算、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完善产业发展的相关软硬件环境,形成以信息化牵动经济转型,以信息消费带动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信息化建设的良性机制。

加快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步伐,对工程机械、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等传统优势产业逐行业研究制定技术装备升级计划和信息化提升计划,以信息产业为媒介引起传统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深刻变革。通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相互融合,激发企业技术创新革命;通过信息技术与工业产品深度融合,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促使信息化成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

参考文献:

[1]李邦田.打造信息产业城市新名片[n].济宁日报,2016.2.16

企业信息化的经典案例篇10

 

济宁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过去“一天三顿饭、顿顿靠煤炭”是其真实写照,长期以来对煤炭依存度过高,产业结构偏重,面临着国内传统能源过剩矛盾不断加剧、环境约束加严、供给侧改革等多重压力。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压力不但没有让济宁经济遭遇“滑铁卢”,而是催发出探索转型道路的巨大发展动力。济宁把信息产业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先导性朝阳产业重点培育,力促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提升产业层次,旨在5年内打造千亿级信息产业基地,形成“硅谷”新高地。近五年,济宁市在煤炭产量没有增加的前提下,产业结构更趋优化,经济总量实现翻番。

 

一、济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2015年,济宁市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80.3亿元,同比增长50.1%,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361.29亿元、同比增长42.5%;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60.6亿元,同比增长4.3倍,位居山东省第4位,增速居山东省第1位;三大通信运营商共完成电信业务总量58.4亿元,同比增长6.1%。济宁市作为“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近年荣获部级创新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全光网城市、国家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国家北斗产业化应用基地等城市名片。拥有部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院士工作站41个,省级各类科研中心、实验室113个,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126个,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1个。

 

二、信息产业促经济转型进程及典型案例

 

(一)招大引强,力推信息产业大项目落地

 

为加快“两化”融合,促进传统工业升级,惠普、甲骨文等的成功引进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it企业井喷集群式到济宁的落户发展,以中科智造、软通动力、上海钢联、大唐高鸿为代表的一批it企业成功落户济宁,美国微软、英特尔、德国萨普、国内的阿里巴巴、神州数码、华为等it行业巨头正在意向洽谈。令人期待的惠普国际软件人才产业基地、“中科智造”产业园、中兴通讯智慧城市、大唐电信科技大厦、软通动力产业生态圈等信息产业重点项目处于快速推进阶段,文思海辉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综合服务基地、甲骨文oaeC人才实训及产业基地已建成运营。目前,总投资561亿元的58个信息产业重点项目已落地,总投资321亿元的46个项目有望落地,大项目对信息产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

 

(二)产业集聚,传统企业迎来转型良机

 

随着济宁信息产业的集聚放大效应,传统制造产业开始逐步享用信息化的饕餮盛宴,加速转型升级步伐。落户济宁的it企业中,不少企业软件业务已拓展应用至本土传统工业企业,惠普公司与兖矿集团、山推机械、如意纺织等8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创建了辰欣药业研发平台、省煤炭交易中心电子交易平台、大气监测治理平台等“两化融合”方案,免费对济宁市100余家工矿企业开展了应用软件测试。it企业的先进的软件技术和成功案例,给传统企业带来信息化改造的转型契机。

 

(三)两化深度融合,传统企业享用信息化“红利”

 

总部在济宁的山东如意集团是中国纺织业巨头,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原料调配、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产量计量、统计报表是一项繁缛的工程,信息化程度比较低。近几年在纺织行业不景气的形势下,如意集团的逆势而上,很大程度取决于该企业高度前瞻的引进了“经纬e系统,进入了“信息化”、“大数据”快车道。这套智能化系统涉及监控纺机设备整体生产运行、员工调度、班组产量检测等方面,全方位涵盖车间人员、设备、环境、原料、订单、质量、排产等各工序各单元,将各个环节的信息孤岛环环连接,实现信息共享,节省了人力财力,实现了自动化、高效率的车间生产管理新模式。另外一个成功案例是山推工程机械公司,该公司生产的推土机产品,每台车的一个部分就有上千个零部件。以前工人全凭经验去甄别挑选,不仅生产效率不高,也时有差错出现。企业引进甲骨文系统后,每一道工序对应一个小盒子,工人只需按照标准操作,即可正确无误完成本道工序。一样的生产线,一样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引进信息化系统后,生产效率提升一倍。

 

三、对济宁信息产业发展的建议

 

紧抓全球信息产业发展良机,以惠普、甲骨文、中兴通讯等信息产业大项目招引落地为契机,加大辐射带动力度,依托项目平台带来的人才、品牌、技术集聚效应,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层次融合,加速推进智慧城市应用、北斗、云计算、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完善产业发展的相关软硬件环境,形成以信息化牵动经济转型,以信息消费带动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信息化建设的良性机制。

 

加快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步伐,对工程机械、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等传统优势产业逐行业研究制定技术装备升级计划和信息化提升计划,以信息产业为媒介引起传统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深刻变革。通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相互融合,激发企业技术创新革命;通过信息技术与工业产品深度融合,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促使信息化成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