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历史全部必背知识点十篇初中历史全部必背知识点十篇

初中历史全部必背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0:13

初中历史全部必背知识点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历史是什么?按照历史学的观点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历史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过程;广义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狭义指人类史,即人类以往全部活动及其历程。在这个简单的概括中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是一门涵盖范围极其广的一门课程,但是否就真的很难去学习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掌握正确的方法去学习历史,你将会沉浸于历史的美妙中。初中阶段学习历史是比较基础的,学习主要是以记忆理解为主,拓展应用为辅。以下是本人归纳的一些学习初中历史的方法:

一、熟读教材掌握教材重难点

在初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学习集中点就是考察在教材上的熟练度。对于初中历史的考察属于比较简单的阶段,但是想要学好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就现阶段来说,初中历史教材课本的知识容量并不算大,并且主要是按照通史的角度加以讲述。因此,在教材上同学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最简单的了解就是查看目录,教材的目录是整本书内容的一个缩写,从目录中可以了解到该本教材的主要内容以及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按照一般教材的编写来说,在每一课通常也会分为几部分的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因此同学们应该对大字部分进行精读,掌握该课的主要知识点。小字部分一般来说是对一些历史时间的描写或者对相关人物的介绍,主要是为了便于学生对大字部分的以及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因此对于小字部分的内容可以采取略读的模式。对于教材的熟练是初中阶段获得历史高分的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向上面说的那样,毕竟初中对历史的考察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对课本的考察。

二、加强记忆掌握背诵巧方法

很多同学都认为学习历史最吃力的就是背诵了,也有很多同学在最初学习历史的时候兴趣满满,但由于各种需要背诵的条条框框使得同学们心力交瘁,也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兴趣。其实对于历史条条框框的记忆并不难,掌握一些背诵巧方法总能使记忆教材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个人关于记忆历史知识点的一些方法:

1.晨读记忆法:早上是背诵的黄金时间,是背诵历史这类文科性知识最适合不过了。如果所在学校是已经安排了早自习,那么可以在课前就给自己定下一些背诵目标,根据老师总结归纳好的一些知识点进行。一般来说,学生可以拿好老师归纳的笔记进行背诵,背诵完毕后,可以盖上笔记或者课本,闭眼重新回忆所背知识点,若有不熟悉的可以重新加深记忆。

2.关键词记忆法: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很多同学表示记忆起来格外吃力。每一个点有长长的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需要背诵很多知识点,这无疑给同学们背诵加大了难度。因此,背诵时往往可以选择抓住关键词,先记住关键词,然后不断拓展。比如在记忆为什么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时就可以先抓住文学、,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目标、,私人讲学这些关键词,再不断加以扩充,记忆起来也就更加简单了。

3.提纲记忆法:初中历史对于事件时间的考察可以说占有较大的比例。在同一时间,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可能同时发生着一些大变革大事件,在笔者看来,建立时间轴是个不错的选择,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综合起来记忆比较,也是一个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的好法子。毕竟在考试中,出题者往往利用学生事件时间发生情况记忆模糊而设下陷阱,但如果同学们对于这些知识点记忆深刻,也就可以减少丢分了。

三、巩固知识掌握答题小技巧

很多同学都会出现记过的知识点再次忘记的现象,这便是巩固不到位的结果。那么,应该要如何巩固知识呢?课后的练习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练习容易造成对所学所背知识理解不深入的情况,理解不深入则答题无法达到要点,得分也必然会不尽如人意。历史这门课程,答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客观题给出的史料材料等,在问题的设定上也必然存在联系。比如,很多设问往往会说材料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得到什么启示和教训等等之类。像这样的问题,若材料中提到了买什么,花了钱等等就是涉及济方面;若是材料中提到了制度的革新等方面则是政治方面;传教士之类的方面则是涉及文化方面;关于军队等则是军事方面诸如此类。但有些材料表达得较为隐晦,可能无法找此类关键词之类的,那么,笔者的建议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写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分点作答,并且尽量使得所写答案与所学教材有所关联,尽量使用术语,避免使用日常用语,还要注意的是,答题尽量使得卷面整洁。掌握一定的考试作答技巧会产生意想不到效果,往往可以使自己在同类答题中得到更多分,成为佼佼者。

以上是工作中总结而来的一些小经验,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同学重新树立对历史的兴趣以及在历史学科中得到自己满意的成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全部必背知识点篇2

一、要指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的观念

从小学到初中,有些学生形成了上历史课就是为了听故事的观念,还有同学认为上课讲故事少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其实这是错误观念,从学习内容来看,小学历史重在知道“是什么”,初中历史重在“为什么”、“怎么样”。

从学习要求来看,初中重在知识的再现,甚至还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历史问题。由于有这些不同,初中历史课不可能变成故事课,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跟上教师的上课节拍,积极思考,努力挖掘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

二、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理解教材

1.以把握历史知识结构基本要素特征为支点,进行有效的历史学习。原因一般可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背景与条件;各个侧面原因,等等。

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个人、政党、组织、阶级)、方式、重大事件等。

特点、意义一般包括性质、功绩、经验教训。

性质一般从目的、人物、内容、结果等方面思考。

2.阅读与辩证思维相结合。也就是说,阅读与理解和思考相结合,流畅地读,有理解地读,有思考地读。

三、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1.预习习惯。坚持每次历史课前都要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这样在上课听讲时就更有目的性了。在课前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

2.认真听讲的习惯。抓住课堂45分钟。历史听课重在听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事件的原因与影响、学习历史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历史知识框架的建立和历史规律的揭示。另外,切不可忽视每堂课的结束语。还要做好课堂笔记,让学生可以把历史笔记就写在课本上的相应空白位置,所谓“天头地脑”;这样做既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听和想,又可以使笔记和课本内容交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内化,也有利于将来的复习。

3.及时复习的习惯。课后复习是保证学生课堂有效学习持续性必不可少的环节。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包括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学生就可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四、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方法

1.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搭建历史知识结构。对初一新生来讲,历史教材内容是比较完整和系统的,但没有历史老师的指导,他们自己很难形成知识体系。老师指导初一学生首先在学习主题内部理出知识线索;其次是给学习主题以准确的“定位”;最后是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即教材的主线。

2.要让学生学会一些有效的历史知识记忆法。初一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记忆显得尤为重要。历史知识记忆法有重复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定点串线记忆法等,要教会学生从死记硬背达到活记软背。

3.学会探究历史结论。从历史史实说明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加上自己的理性思考,就能很好地理解它。

4.要学会比较。有同学在思考比较类的问题时,往往感到很困惑,无从下手。

有一个化难为易的方法,就是确定要比较的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比如说改革类,都包括改革的背景原因、领导阶级、内容措施、结果、性质和影响等要素,根据构成要素自己设定比较项目。

5.要培养识图和用图能力。新教材不仅图文并茂,更重要的是书中图片作用很大,一定要重视并学会运用,还要用好地图册和填充图册。

6.要培养学生材料解析的能力。要充分运用课本中选取的材料,培养答题技巧;注重老师平时对这类题目所进行的训练,归纳总结方法和思维操作。

五、指导学生学会复习

1.夯实基础。仅从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考试题来看,容易题占80%以上,中等难度和较难题只占20%不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与复习时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绝不可避重就轻,一味地深挖难题。

2.融会贯通,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追求的是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把握全部。

3.灵活地运用知识。在考试中要把记住的材料灵活运用,这就不仅要记得牢,记得死,更要理解,理解得活。

4.捡“渣子”,即查漏补缺。在复习过程中,一方面强化记忆,另一方面查找有没有遗漏的知识点,以求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5.翻饼烙饼。教学与复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否则就要夹生。记忆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因此复要两三遍才能完成。

初中历史全部必背知识点篇3

【关键词】微课教学;初中历史;教学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023-02

近些年,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促使社会步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微小说等“微”事物层出不穷。如何才能有效地抓住“微时代”的契机,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是当前全体授课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初中历史教学也不例外。而微课则是“微教育”背景下所诞生的一种全新教学产物,可以显著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所以对其应用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教学思想,明确应用思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等智能终端设备的快速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才能有效地获取必要的信息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微信、微视频、微小说等诸多微事物,这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供了极大便捷。而微课则是教育事业在微时代条件下所诞生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然而,在当前的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大多数授课教师依旧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甚至部分教师将微课教学直接理解为看视频的活动,从而影响了其实际实施的效果。因此,为了提升微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质量,授课教师需要加快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和途径,以更好地贯彻教学知识。此外,在实际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同样需要明确微课教学的具体授课思路,以便为后续的应用奠定扎实基础,确保其应用的质量和效率。

首先,要根据实际的历史课程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的情况来合理制作微课课件,以便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通常而言,微课课件一般要控制在15分钟左右,但是必须要确保内容的“精”,不可一味地追求“小”,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其次,要注意微课导入教学环节。鉴于微课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授课教师需要尽快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多思考,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有效性。再次,讲课线索要清晰。虽然当前初中教学中的大多数课程教学都主张讲授线索的清晰性,但是微课的讲授最好要保持一条主线,以确保内容的突出性和明晰性,必要的时候可以对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删改。然后,要确保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明性。在微课讲授的过程中,由于时间比较短,对教师的语言具有较高的要求,应确保语言内容的完整性和精炼性。最后,收尾要迅速。好的教学总结可以降低学生记忆的难度,深化学生对于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记忆的效果,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巧制微课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年龄大部分都处于13~16岁,此时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较差,所以授课教师需要对他们加以引导,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而初中历史作为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更应该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否则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是由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主要是回忆已经发生的社会历史活动,无法进行重演,此时如果可以合理运用微课来开展教学,则可以充分利用图片、实物、文字等直观教具来将那些抽象的历史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尤其是可以增强历史知识的生活性特征,从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历史知识。

此外,初中历史教学中涉及大量历史知识,并且包含了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和过程,这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记忆难度,部分甚至因此而产生了畏学的心理问题,这和当前的“乐学”教学背道而驰。因此,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授课教师需要合理运用微课来为学生展示一些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以便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例如,在讲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授课教师不可只简单地按照教材的顺序来展开阅读,更不可将班禅、达赖以及册封制度等重难点知识一带而过。针对该部分的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教学的形式来导入有关的教学内容,如可以加入唯美的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等风景图片,再配以精妙的文字点拨,接着再引入班禅、达赖等制度知识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以便使学生在经过5分钟的微课学习之后对相关的教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此一来,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学习这些历史知识的学习热情,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巧用微课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长期以来,如何才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一直是各门课程教学的重要课题,初中历史教学也不例外。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却常常将这些重难点知识流于表面的教学形式,却很少考虑其该如何开展,从而影响了这些重难点知识的讲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如果历史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微课资源来开展授课,那么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解《战略大决战》这部分历史内容的时候,有关辽宁战役战术分析以及三大战役在东北首先打响原因等知识是该部分的重难点知识。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部分重难点知识,授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一个下述的微课课件。比如,在微课课件中插入1946和1948年人民和军队人数变化对比简图,使学生充分了解二者的军队人数变化从最初的3.31逐步发展到1.31,这充分凸显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军队人数多于,此时兵力上有优势,从而使学生明确兵力优势是其选择在东北打响抗战第一枪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史料,加之教师的精讲,就可以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当时的敌我态势:沈阳为军队的主要分布区域,但是解放区的群众基础好,地势也比较开阔。加之图文配合展示,使学生明确东北在战略地位上也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抗战,以便逐步了解和掌握该部分的重难点知识。

四、利用微课课件,锻炼学生思维

新课标要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学习思维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历史信息处理的能力,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图表方式或者合理设计问题等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是那些古迹或者历史遗物等学生无法亲身观看的事物,历史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来为学生展示一些生动、具体、形象的图片或者视频短片,加之问题的合理点拨,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学习思维,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初中历史全部必背知识点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对策

初中阶段,历史课作为学生正式学习本国家所经历的荣辱兴衰的开端,是学生对自己国家认识的起点,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范围,让学生真正达到博古通今、博学多闻的渊博知识程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国热情,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名中国中学生有必要借助于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来了解历史,了解人类、社会以及文化的发展过程。但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偏离了人格培养的教育目标,过度强调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而在新课改要求下,素质教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各初中学校极为重视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历史课堂教学对策,以实现历史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研究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及完善对策不仅能够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有着深刻意义。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1.1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过程包办,养成了学生过度的依赖心理。大多数历史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历史课堂上讲整整一节课的知识,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也没有思考的时间,只能将教师的讲解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按照教师的背诵要求进行课下背诵,缺乏对知识的内化过程。另外,还有部分教师认为历史教学只要让学生记住课本知识就行,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知识框架,让学生根据框架填内容,缺乏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并且,学生接触到的历史知识都是抽象的、教材中总结的较为简单概括,虽然教材中有部分例子,但是教师常常忽略例子而着眼于理论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接触到的都是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

1.2课堂教学形式

虽然初中历史教学十分重视教学改革,并积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但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方式种类繁多,各有优势。而且并不是每一种教学方式都适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很多初中学校忽视了教学方法与本校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方式的结合,导致历史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不适应,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另外,还有部分初中学校一味强调学习模式的套用,е滦驴胃南碌睦史教学流于形式。例如,虽然部分历史教师组织了辩论、历史剧表演等活动,但是,很多学生都是作为旁观者的角色,没有深入到历史知识的探索之中,教学效率不高。

1.3课堂教学目标

虽然,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加强了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但是,仍有部分初中学校的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考试能力为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的知识运用,忽视了学生对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的思考,缺乏对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很多初中学校固守应试教育模式,认为历史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忽视了学生历史文化素质和正确历史观的培养。

2.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完善对策

2.1提高历史教师素质

历史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初中学校应加强重视历史教师素质的提升。首先,初中学校应积极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担任历史教师,增强历史教学的专业性;其次,初中学校应加强在职历史教师的培训,组织历史教师参加在职培训,学习新的历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另外,学校应积极组织历史教师开展教学研讨会,集中教师智慧,探索教学方法应用于本校历史教学的策略,使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符合本校历史教学的需求。最后,初中学校应积极引进历史研究机构的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向学生讲解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历史发现以及历史研究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2.2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对象,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因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加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历史课堂教学。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历史水平和认知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另外,初中历史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依据设置教学内容,并且,初中历史教师要加强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2.3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初中学校应积极改进历史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首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实际历史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从案例中了解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其次,初中历史课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剧,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使学生深入体会历史人物的处境、思想,从历史角度和人物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历史人物的行为;最后,初中历史课堂可以采用任务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并为每一个小组布置好学习任务,以任务为向导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开展知识讨论、整理讨论结果。运用任务教学法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并为学生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高效性。

初中历史全部必背知识点篇5

关键词:教科书;整合;再开发;知识重构

中图分类号:G6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8-0093-01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材观,树立新的教材观,即实现从“唯一课程资源”向“重要课程资源”转变、从“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转变,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本,还要对课本进行再开发。对教材再开发的意义在于从学科思想与方法出发,保证课程标准、教材文本、实际教学三者的一致性。因此,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对教科书的开发和研究。

一、初步分析目录,了解单元体系

初中历史教科书通常是采用主题形式来呈现知识内容的。从目录中可以看出,“内战烽火”一课属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单元,而从单元题目不难看出本单元主要有三个学习要点:“人民”“解放战争”和“胜利”,其中“胜利”是结果,“战争”是形式,“人民”是关键。教师可以根据对目录的解读进一步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内战烽火”再度燃起符合人民的意愿吗?挑起内战会成功吗?为什么?从单元目录可以初步看出这单元主要分为几个阶段?……通过这些问题的巧妙设置和引入,就可以在课程内容开始之前让学生对这一单元的体系结构和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分析重构知识,理解知识结构

“内战烽火”一课主要设计了三个小标题:“重庆谈判”“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如果以三个标题呈现板书的话,就会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断层的感觉,也就无法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因此,教师有必要对标题加以适当改变,重构知识,使各知识点之间产生内在联系,更好地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知识。例如,可以把“重庆谈判”作为“人民解放战争”的小背景;把“转战陕北”作为战争的第一阶段――战略防御;把“挺进大别山”作为战争的第二阶段――战略进攻。这样,既弥补了知识的跳跃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单元主题的全局把握,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掌握历史知识。

三、重视课前提要,引发学生思考

本课的课前提要是给的一封电报,这封电报里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如“延安”是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中央所在地,“倭寇投降”指的是日本投降,“陪都”指的是重庆,“蒋中正”指的是等。简单的一封电报,实际上就隐含了重庆谈判的时间背景、地点和人物。通过对课前内容的阅读,会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初步的认识。此时,教师可以顺势抛出问题:“从电报文字上看,这封电报的目的是什么?”“国内和平的局面实现了吗?”“会去参加谈判吗?为什么?”这些问题可以把学生猎奇的心理充分调动起来,激发他们想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四、补充典型史料,突破重点难点

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往往采用直接概括结论的论述方式来陈述历史事件,缺乏对事件细节的描写,这样做的缺点显而易见:一方面,教材并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究问题的空间;另一方面,学生只是对结论进行机械性的记忆,并不能理解其所包括的内涵。例如,在揭发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这一板块中,课本虽补充了美国帮助运送军队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论述,但学生对此内容的认识并不深刻。这时候,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史料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如可以提供重庆谈判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中国共产党的态度等内容来补充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此举的真正目的。

五、借用图片地图,构建空间观念

学生拿到教科书后,往往会先看书中的图片,特别是有些教材的图片是彩色插图,这些彩色图片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本课中一共出现了4张图片,每张图片都包含了具体的历史细节,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有益补充。教师应该对图片加以利用,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历史教学情境化。如《率党中央和人民总部转战陕北》一图,一方面从着装和环境背景中可以反映出内战初期中国共产党艰苦的环境,使学生认识到胜利的来之不易;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率领军队转战陕北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与其他历史事件相区别。

六、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历史知识,而应该在备课时认真阅读教材,挖掘其中的问题,并适当处理教材、突破教材、发掘教材的深刻内涵,实现对教材的再开发。只有在增加史料、还原历史之后,才能使教材散发出新的光芒,并使其成为科学合理的课程资源,从而达到树立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全部必背知识点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历史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教师需要解说历史,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历史的价值,让学生感到历史离自己并不远,让学生理解历史,明白历史中那无穷的奥秘与其独特的魅力。这就需要历史教师用不同于以往常规“强行灌输”的教育理念,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营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育新模式“学决定教”,“教服务学”,打造教与学的最佳组合。

一、历史教学的中心是“学”,而不是“教”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育中,教师是主题,是中心。学生的历史学习常常局限在课堂、书本,这样使学生成为历史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一切为了学生”不应该只挂在自己口上、留与纸中,更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施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消化吸收、理解记忆的有效放大和得力措施。历史课程要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了解学生的特点和他们的个人喜好来选择教育教学材料,因材施教,这样往往会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把自己当成历史教学的中心点,从历史从找自己,让历史回归现实。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理解现实,建立自信,也让课堂教学的价值在学生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与老师之间进行互动,形成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过关,而是成为了个人潜力的一种体现,也是生活的必须。因此,在普遍而开放的素质教育中,学生是自觉主体.学生在带着兴趣自觉的学习中,也体现了学生的自我价值。这就就使的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其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

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历史课程学习中,学生对知识获取的迅速性、对知识记忆的长久性、对知识认识的标准性,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体现。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需要教授历史知识学习的方法、规律。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历史知识点、概念都有不同的记忆方法,在众多的知识点、概念中找出其规律,合理地理解、消化知识,做到举一反三,面对不同的知识点,找出最合理的认识、记忆的方法。

让学生营造历史事件时的环境因素,引导学生假设自己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实现历史角色与人的互换,从而拉进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就加强了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程度。

许多历史事件都有不同的地方,或背景、或经过、或影响等,学生如果靠单纯的死记硬背,只会一时的记住,并不能完全的理解通透。这就需要把知识点化简,找出其中的关键词、重点词,了解知识的大意、中心思想,这样也便于掌握知识。

历史的不同内容中也不是独立的,也有其联系。学生需要建立一个知识框架,进行系统的掌握。可以分为几个主题,如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再分为几个小主题,如政治中可分政局,政体,政策等,经济也可分生产力、生产关系、农、工、商等。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些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自己理解历史知识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也就达到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效果。

三、让学生理解学习历史知识背后的意义

读历史,学历史让人明智,历史是人类智慧的宝库,包含了社会发展进程的种种变革和奥秘,包含了数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与知识。历史是时间的旁观者,能超越时空;历史又是真理之光,让学生更深地了解人心,教会我们不要盲目地听从与轻信。了解历史,了解历史知识背后的意义,是学生对历史知识更深层的一种学习。

教师教授历史知识,不单单只是为了让学生把考试关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历史知识背后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觉悟,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格品位。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深刻了解,加强学生本人对社会的认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使学习成为自己生活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从以往的经验教训中吸取经验,明白那些行为可取,那些行为不可取。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在现实社会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摆正自己在社会中“参与者”与“创造者”的定位。以史为鉴,更好地在学习乃至于以后生活中展现自我。同时也开阔自身的眼界,以便于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提早地适应。

四、总结

“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以往学生机械地听讲、记忆、练习,达到了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融入于历史之中,从而更深地理解历史。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必然要与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观念有所碰撞,从而再形成新的学习理论,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效果是令我们可喜的,是学生容易接受的。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中得到成就感,愉悦感。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紧密结合教材与实际情况,采取灵活而多变的策略,客观公正地评说,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加丰.我国历史教育面临的几个深层次问题[J].历史教学问题,2005,(06).

初中历史全部必背知识点篇7

关键词:文明史观高中历史教学整合

一、高中历史课程与文明史观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内容的变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课标为依据,采用课标“模块?专题”式的历史课程结构,古今中外贯通地编排。这种变化拓展了历史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传统的通史体例,人为地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散在不同的模块里,结果导致学生学习后感觉知识很散乱,时空观不强。另外,由于知识编排跳跃性大,造成学生知识连贯性差。[1]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自学、多视角分析问题、中外对比等能力,这要在其初中历史学习后具备了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考察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等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展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古代朝代顺序了解不清、部分重大历史人物张冠李戴等等,严重缺失上述的学习能力。[2]

因此,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教材存在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材观以及处理教材的能力,思考怎样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并进行取舍增减,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对课本的超越,真正落实新课改。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新课标、新教材吸收了许多新的学术成果和史学观念,文明史观是其中的一种。文明史观由来已久,以文明视角来透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共同推动人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它为诠释历史提供了一种视角和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用文明史的范式解读新课程体系,适应近年高考命题用文明史观阐释人类历史的命题机制,对高中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3]

二、以人民版必修(i)、(ii)、(iii)为例的探讨

(一)教材的整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i)、(ii)、(iii),我们大多将其理解为政治史、经济史和社会文化史,多按其顺序来教授,但是这样会割裂历史的完整性。如讲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必然要讲到新兴地主阶级、私田的出现、土地政策以及法家的思想等等,但这一主题的内容在必修一,而有关经济、思想方面的内容却在必修二和必修三,这样不便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因此,根据文明史观的内涵,笔者认为对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可借用数学中的纵坐标和横坐标。纵坐标就是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而横坐标就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同时可掺入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对比讲解,这样既有利于具有时序特点的通史体系又没有打破现行的专题史教学。

总之,对于教材的整合,可以以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为主线,并说明这一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融入一定的现代化史观),再串之以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可掺入中西方文明的比较,突出文明的交往、融合与多元性(融入一定的全球史观)。在整合的过程中可以从历史时期、地区等不同的角度入手,多层次的整合教材、方便教学。

(二)教学的整合

教学整合,即把一些零散的历史事实、结论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通过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

1.以加强时序联系为目的的整合

时空观是历史学习的要素,但是在教材编写中,为了适应专题的分类,具有因果关系的历史事件往往被切割开来重新编排。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清历史事件的先后关系,须按时间顺序加以重排。这种整合一般针对具有因果关系的内容进行,如此整合,是为了更好地揭示其内在因果联系。[4]

2.以说明高中知识点为目的的整合

高中历史学习专题是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但现行的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更注重结论性阐述,史实部分有所削弱,在教学中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知识基础,对部分内容要加以强调,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这种整合一般针对历史背景知识在课本上没有适度展开的教学内容进行,某些条件下,这样的整合因为偏重叙事讲述,也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5]

3.以对比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常采用的整合办法,一般采用列表比较。其好处在于可以把纷繁的头绪化为对比性强的条目,知识点的有序可以加深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这种整合一般针对若干有可比较性、并可加以深入分析对比的知识点进行。

4.以突出核心问题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现实的高中历史教学仍在为高考服务,听从高考的指挥棒。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常规考试中不常出现的知识点加以处理,目的既是为了缩短学时、突出主干,也是将相对更重要的知识点进一步厘清与突出。一般来说,常常把某些教材内容处理为另一部分教材内容的背景材料,或让学生自主归纳。这种整合一般针对在考试中不占主要地位、但在教材编写中又占较大篇幅的内容进行。一般来说表现为提炼历史背景,但也可表现为总结历史结论。[6]

综上所述,由于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近年高考命题机制中文明史观的引入,以及课改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用文明史的范式来整合教材、教学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汉国,马世力等.历史?必修一、二、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

[3]易克萨维耶.罗日叶著.整合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范晓云.中学历史课程的整合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5]王立.试析文明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7).

[6]王光宇.基于文明史观的高中历史教学初探[D].苏州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1

初中历史全部必背知识点篇8

一、变“副”为“主”,转变观念。

历史科属中小学必修课,中小学教育属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无“主”“副”之分。长期以来,人们只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视为“主”科,而其他科目则视为“副”科。“主”科则教师重视、学生重视;“副科”则漠不关心,无人问津。加上学校无必备的历史课教学实施,无合格的师资,抓好历史课教学,学校是纸上谈兵,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一个初中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知华盛顿、拿破仑是何许人也,成为一个地道的“历史盲”。

要搞好历史课教学,必须彻底改变落后的历史教学观念。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改变目前教育评价体系。学校应当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历史课教学摆上重要位置。历史科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业务水平,不断探讨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新方法。

二、变“讲”为“导”,转变教法。

传统的历史课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谈话法、教具演示法等,其实质都是以教师“讲”为本,教师独占讲台,包揽一切,把学生看成是知识“储存器”,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表面看来,“满堂灌”注入式教学似乎少了。有些老师上课看来很活跃,不仅让学生自学、预习,还向学生提问,可是提问缺乏计划性,对学生的回答是否有缺漏,是否正确,既不作出小结,也不再引导学生补充、讨论,自己便讲起来,这样,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现代教育方法的体现。教师必须变“讲”为“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保证他们活动的时间占很大比重,灵活地组织、调度、指导,让他们有事可做,有新鲜感,有所得益。教师应注意不仅当“讲师”,更应当“教练”,像体育教练员那样,把学生带到运动场上去,指导他们自己去练一身过硬的本领。而那种只管讲,不管练,只管传授知识,不管能力培养的做法,跟不上当今历史教学方法改革的潮流。

三、变“死学”为“活学”,转变学法。

时下,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主要手段还是靠死记硬背。历史课上,教师侃侃而谈,照本宣科;历史课后,学生闭目强背,苦不可言,时不过久,所强记的那点知识消失殆尽,其主要原因就是学法陈旧。

初中历史全部必背知识点篇9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

一、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洋务运动”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新文化运动”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新文化运动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发展。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二、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而必修课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教师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可教师却在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如前所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初中历史全部必背知识点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在我国历史长河当中,博大精深的历史造就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我国作为非常注重进行历史教育的国家,同时在现实当中持续提升对于历史教学质量的要求。学习历史,既能较好地构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历史观,又能培养学生爱国明理的理性思维方式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理解与掌握初中历史知识的最佳方式。

一、做好情境切入,提高学生参与度

第一,以讲述故事的形式作为切入点。中学生由于受到自我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切入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师应按照教学内容引用部分相关历史小故事作为课程切入,使得学生能够轻松融入到教学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例如,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课程《统一国家的建立》时,可通过电视剧《秦始皇》当中有关秦始皇“统一六国”作为课程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理解秦代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寻找历史的答案。

第二,应用诗歌辞赋作为切入点。我国古代文学当中的诗歌辞赋源远流长,从诗词当中能够体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历史风貌,也可作为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因此,可由历史教师按照所叙历史朝代背景选用相关的诗词作为切入点,借助诗词认知历史,让学生与历史近距离接触,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课程《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可以运用明代李东阳所题写的《清明上河图》跋诗当中的“清明上河俗所尚,倾城士女携童儿。”等句作为切入点,透过诗人对于北宋京城“东京汴梁”的民俗风情画面的描述,让学生对于诗歌所处的时代背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以此让学生主动学习宋代社会风貌这一课程的相关知识点。

第三,应用歌谣作为切入点。由于历史学科当中存在不能将历史片段重现的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当中难以充分融入到历史教学情境当中。充满童趣的歌谣具有趣味性,能够较好地体现出相关的历史时代背景,将歌谣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当中,有助于学生迅速融入教学情境。例如,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课程《伐无道、诛暴秦》时,可让学生共同来唱“大楚兴,陈胜王”切入秦末陈胜起义,使学生通过简单的歌谣体会在秦末暴政下,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历史,让学生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史实。

二、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构建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的前提。师生应该彼此尊重、建立互信,并一同营造轻松愉悦的历史课堂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全面发展。历史教师肩负着督促学生学习进步的重任,教师应与学生深入沟通与交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第一,教师应关爱与帮助学生,并指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具有爱心才能进行教育,在传统的教学当中,重点以教道尊严为主,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特别注重的是不可在全班同学当中批评任何一个学生,教师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应以课后一对一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并充分激励学生,有助于学生全面提升。其次,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历史教师既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又需要拥有亲和力、对人真诚、讲求信誉等优秀的品质,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因此,教师应有效提高自我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校内经常会有两位教学水平相近的教师,但是会出现教学成绩差距较大的情况,按照实际调查结果显现,重点即为一位是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而另外一位是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非常具有爱心与责任心,从而获得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并能够与学生主动沟通。由于此位教师无微不至地关爱学生,可为学生处理部分现实问题,让学生喜欢上该教师的课程,如此可显著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三、有效利用不同的教学资源

首先,充分应用历史教材插图,使历史知识更具有形象性。历史教材插图能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地表现历史主题,这同时是初中历史教材当中具有的自身特点之一。在我国实施的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下,更加注重编写历史教科书。因此,历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较好地应用此部分历史插图,特别在教学活动当中应用部分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历史插图。其次,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伴随当前我国注重发展教育的趋势,在当代多元化教学技术方式层出不穷,应用多媒体可充分融合文字、影像、图片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学方式获得了推广应用,特别因为历史知识年代较为长远,和当代社会生活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较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将原本抽象的历史知识形象化,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当中。如学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此课,教师可以播放影片《开国大典》的相关视频片段,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波澜壮阔的培养历史,体会到全国人民的欢欣喜悦。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这段伟大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体验爱国主义情怀。

综上所述,历史作为初中学习阶段当中的必修学科,学生既要认真学习历史,又要深入学习与掌握历史。教师的教育目标应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笔者围绕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此有效提高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刘丽霞.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15,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