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十篇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十篇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0:09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篇1

关键词:初中教学;历史;核心素养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都将历史知识作为教学的重心,过于重视对历史课本教材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历史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国家教育教学工作逐渐转变了重心,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跟随国家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和创新,从知识本位转向以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

一、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由于初中阶段历史课程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较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没有付出百分百的精力学习历史;再加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课本教材的知识,教学方式呆板,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认为历史课程的学习十分枯燥,学习积极性较低,历史教育质量得不到提高。为了改善初中历史的教学局面,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学会用历史角度分析题。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国家教育教学事业的重点内容,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应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主要内容。

二、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研究策略

历史的学习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重要学习内容。历史学习的目的是认识和了解历史,分析和研究历史事件的产生与发展,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历史事件进行评断,汲取其失败的教训,学习其成功的经验,为现在和以后的生活和学习积累知识与技能。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阶段。教师应抓紧这一阶段对学生历史课程的教学工作,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历史知识,学会用公正客观的角度对待历史问题,借鉴历史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应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和实践技能。

1.构建学生为主的历史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时,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知识文化,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思考方向对学科知识进行理解。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由于课本教材较为死板枯燥,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感受历史的魅力。例如,在学习《春秋争霸》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的史实资料或者影视视频,以及对主要人物进行一个较为详尽的了解。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历史资料、视频资料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播放之后鼓励和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以及自己的一些理解。或者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学习,再由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与其他同学分享,让学生在主动交流学习中增强学习历史的乐趣。

2.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回望漫漫历史之路,存在着许多与现代相近的事件与内容,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正面影响。改革是国家振兴发展的主要途径。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素养渐趋落后而逐渐腐朽,不但不能帮助国家进步,反而会加剧国家的落后与衰亡。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为了促进自身的进步、适应世界的发展,都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改革。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并且成功的改革先例,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应带领学生深入分析事件,从改革的背景、改革的主要内容、已经改革的影响等方面向学生进行深入的讲解,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前提下从事件中总结出自己的想法。学会借鉴历史中的精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3.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历史问题,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为了改变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缺乏重视的教学情况,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内容安排给学生讲解,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为学生讲解历史知识。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时难免会遇到较多问题,教师应悉心为学生解答,引导讲解的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史实书籍,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独立学习,并且扮演教师的角色为其他学生讲解,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问题。

总之,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应注重对学生个人素质和修养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将在学校课堂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对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围绕着“核心素养”,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增强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篇2

关键词:培养;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虽然新课改后教师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也做出了很多改变,但是一些学校的初中历史教学依旧没有起色。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很多学生开始出现偏科现象,九门功课同步进行更容易让学生偏向于在不知不觉中有了选择心理,根据目前的学科特点来说,很多学生会偏向理科,觉得文科特别是初中历史枯燥无味,没有意识到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培养学生初中历史核心素养进行探讨。

一、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意义

新课改以后,我国各学科的学习难度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顺应这种变化,教师开始进行科目式教育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并加强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学科特点找到合适的具有一定特点,吸人眼球的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达到学生课堂效率提升的目的。初中阶段安排历史教学是基于我国国情和对学生个人三观培养的基础上的。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的历史,对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在课堂中融入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培养就尤为重要。

(一)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我们都知道,很多学生之所以成为国家的未来的栋梁,是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是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他们有着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为基础。但是,这种个人价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产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初中历史的改革教育就是在学生最容易接受知识熏陶的时候,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今后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对青少年的教育十分重要初中阶段正是懂事又懵懂的阶段,很容易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从而产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在课程繁多、任务量重的初中阶段,初中历史这种具有感情及故事情节的学科就很容易打开学生心目中的世界,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国家发展历程的不易,从而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开始萌芽。

二、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问题

(一)太过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学校甚至教师将考试成绩看做教学考核的唯一标准,将成绩至上作为办学教学的原则。国家推进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培养是要从根本上让学生爱国,提高素质,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不单单只是为了文字知识的死记硬背。而这种传统的唯成绩论的教育方法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初中历史教育的初衷。

(二)教学形式保守且僵硬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传统的寓教于学已经达不到教学要求的深度,教师不再仅仅传播知识、讲解知识。传统的学习生活是十分枯燥的,不仅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教师也会觉得心力交瘁。所以教学生活化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初中历史这样贴近生活的学科,更需要注入生活的血液。但是,在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课堂节奏紊乱、教学进度慢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

(三)学生对初中历史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初中虽然不及高中紧张充实,但在这个阶段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语数外等主要科目所占比例居多,而相较于物理、化学、生物这种理论性学科,初中历史又显得过于简单,所以学生不能对初中历史这一学科产生正确的认识,很容易导致偏科现象的出现。

三、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学校改变学科考核策略针对初中历史这一学科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下,现阶段一些教师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关心的并不是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收获什么,学到什么,而是期末考试得了多少分。可以说,这种教育形式使分数成了学生更加重视的方面。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改变考核策略的方法,让学生重新了解初中历史,如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一起制作一部情景剧,或者制作访谈节目来批判讽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事件或者还原某一事件的原型,教师通过学生的表演形式、表演过程及产生的现实意义,现场打分并一一点评,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考核过程中的优点或不足。此外,学生在准备剧本以及排练的过程中也能够亲身感受到我国发展历程的不易。

(二)教师要不断摸索创新型教育方式,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既然知道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弊端和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教师就应该身先士卒,积极查找应对策略,摸索新的教学模式。比如,人教版教材中关于一些具有丰富含义的语句学生不容易理解,也不能体会到我国先驱者面临的艰难处境。这时教师可以提前备课,将一些不易区分的战争分模块总结,然后运用多媒体立体化或者剪辑相关视频供学生观看,这样一来,就能快速地把学生代入当时的情境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对我国发展历程的含义,还能加深学生的记忆深度。此外,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很多事件发生的时间及目的等,并且这些时间点及目的是很多考试中的必考内容。所以,在这一方面学生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高低就显得尤为明显。关于这些历史事件的时间等细小、繁多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历史图片进行展示,还可以将这些图片配以适时的背景音乐,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被带入到事件氛围中,也能够在自己的记忆基础上加深对每一个事件发生的知识点的记忆,其时空观念自然会得到提高,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也能够得到培养。

(三)尊重学生主导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讨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在心智发展不成熟、对社会环境不了解、价值观人生观未完全稳定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舆论带跑,对学生的心智发展造成影响。作为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要及时掌握时事热点,关注热点新闻,并观察事态走向,引导学生对事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至于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观产生误解,在引领学生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初中历史课程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要思维定式,特别是像历史这种有些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课程,运用思维定式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不仅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不到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得不到提高,很容易产生一定的挫败感。所以活跃课堂氛围对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在讲解时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对某一种做法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自主探讨。例如,教师在讲解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可以提出如果当时的清政府足够强大,会不会造成之后洋务运动的性质有所变化。如果教师觉得自己的问题在探讨过程中得不到一个准确的答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该问题展开历史辩论赛,辩论的正反方由不同小组的学生组成,其他学生作为评审,给出最终的评判结果。这样的授课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也能够使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在此过程中得到提高,同时这样的做法也使得学生占据该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建立良好的历史学习观念和认知理念有积极作用。

(四)学生要加强对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认识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学校是不可离分的整体。在学校和教师都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做出改变的同时,学生也应该对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可以是主动转型也可以是外力推动。主动转型即学生自己试着了解初中历史这一课程,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观看视频、课本预习等方式,提前了解下一节课程的所学内容;外力推动即学校通过开展主题讲座、游园、参观等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初中历史并对其加深了解。当然,这样的方式相对于教师授课来说很简单,有些教师可能会觉得其占用时间长,只有正常的课堂授课才能够加强学生的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建设。其实恰恰相反,这样的方式反而让学生以亲身行动、亲身经历的方式更快地清楚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明白为什么国家会如此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对我国国际历史和本国历史发展的认识有什么影响。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篇3

关键词:学科素养历史初中课堂

新课程改革下,将学科与素养结合起来已经是各个学科对于学生的共同要求了,那么如何将素养与历史学科结合起来,如何做到引导学生夯实历史基础,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感悟,真正让学生做到“读史明智”就是当下对于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与当前新课程标准对于历史学科的要求以及历史学科的特点、当前的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历史学科基本素养的培养方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夯实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初中历史学科的素养包含甚广,但是无论包含的如何广泛,首先必须要扎实的掌握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常识。只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做到将历史知识灵活运用,从而培养历史思维,将历史常识与实际的阅读与生活感悟联系起来,并利用这些基础常识来解决历史问题。好的课堂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方向性,而从历史的主题进行立意,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感悟历史,从而在历史课堂当中对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进行培养。比如“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这一节当中,教材的定位是处于封建社会解体过程当中的欧洲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主要是新型的资产阶级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与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其的指引下,欧洲人开始向外进行探索扩张,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殖民掠夺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可以说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对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世界的近代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而将其作为一个主题进行构建,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又使其思维连成一体,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感知能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其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一个学科的思维能力也是其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如若想要提高其历史素养就必须要具备归纳、概括、分析、推理等能力来帮助其解决历史问题。因而,如果想要更好的运用这些能力,那么培养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则是必备可少的。首先要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养成一定的分析问题与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最后要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将自己的见解、观点记录下来,以便能够在以后的学习、阅读当中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链条,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实现学科内的迁移。只有养成了这些习惯与技能,才能够利用相关的历史知识去评价历史事件、揭示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的发展脉络并最终形成历史思维能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是我们践行学科素养的重要依据与指导方向。因而要将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将课标当中的概念细化成操作法则,引导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进行教学。

最后,树立正确的民族、国家意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中华民族传承着几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其他的民族一样,我们对于民族与国家的感情深厚,学习历史也是为学生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是民族观与国家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也就是培养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是培养社会主义的信念,因而利用历史这一学科的特点,利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那些保卫国家的重要人物与民族应用的光辉形象,与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操,并最终能够学以致用,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与能力指导自己的实践与行动,辩证的看到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史料是还原历史的证据,是我们与历史对话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与培养学科素养的媒介与载体。比如中国与苏联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苏联失败了,但是中国却成功了,这是为什么?可以引导学生从我国有别于苏联,我国立足于本国的国情,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进而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分析的时候,要通过历史知识,运用历史思维贯串历史线索,最终学以致用,能通过历史的学习正确的看待当今的现象与事物,并最终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获得学科能力,培养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春忠.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15,22:14-20.

[2]李小锋.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策略研究述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2:60-62.

[3]贺千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途径初探[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02:21-26.

[4]王必闩.中学历史学科素养基本内涵及培养策略探析[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6,05:40-43.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篇4

[关键词]思想品德;核心素养;国家认同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承担的责任。核心素养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的概念,涉及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等方面的内容。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可从国家意识、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等方面进行。

一、多管齐下,培养学生国家意识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教师习惯了按照教材教,让学生识记、练习教材内容,以期学生在考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就学生的国家意识培养而言,很多教师并没有将其纳入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目标中。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如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教学中,对于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还得引导学生理解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必要性,从而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认同自己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一分子的国民身份。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不能以单纯的讲解为主,要注重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进行,要注重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国情,懂得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热爱祖国并认同自己的国民身份。如在教学《灿烂的中华文化》时要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而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中华文化的无限风光,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力量,从而认同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如故宫,很多学生没有亲自去看过,但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让学生了解其历史和建筑特点,理解其凝聚了我国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坚定信念,提高学生政治认同感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社会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观念及政治权利运作方式所产生的一种肯定、接纳和赞同的情感体验。政治认同所反映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念的选择和判断,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利益追求,它对政治执法、社会政治稳定与和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政治知识薄弱,政治认知能力不高,政治认同感不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感,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心,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而使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形成共识,在行为上成为准则。尤其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提高学生的政治认识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渗透文化,树立学生文化自信力

文化自信,是以文化为基石的民族心态的表征。初中生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文化的认知基础上的,而随着国家间交往的发展,外国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力较大,初中生的文化自信也受到了侵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和自信,还应当在社会生活中成为行动上的担当,自觉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传承并弘扬历史文化。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篇5

【关键词】新课改;新理念;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一、新理念,以史为鉴

信息技术下的历史课堂,惊现出大天空、大屏幕、大容量的可喜局面,必将冲击一根粉笔,一方黑板,一本书,一种声音的历史课堂。教师不再是佛轮道坛上的起吟者,学生也不再是双手合十、双目紧闭的人云亦云者。新课改理念下的历史课堂主张让教师走下圣坛,充当课堂设计者,充当幕后导演,充当“画外音”,还课堂主体于学生。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站在历史舞台中央唱主角,去体验历史,去感受历史,去读懂历史,并完成去粗取精,推陈出新,筛选历史等一系列赋予历史课堂深刻意义的任务。大量事实证明,让学生去查阅资料,寻根逐源;让学生操作课堂,“激扬文字,挥斥方遒”,会是学生产生作为历史主人的自豪感,自信感,从而伴生出以史为鉴的自强感。新发展理念、人文情感、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的核心素养会应运而生,心灵滋养的“暗香”会风生水起。比如,学习《明朝的政治》这一课,课本中的内容只是概论,学生理解起来颇费周折。可是,通过查阅资料,教师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会深度思考历史,探究历史,摸清封建王朝黑幕之后的推手,进一步激发他们以史为鉴的深情,为能生活在新中国而萌生出民族自豪感。并且,“会牢固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意识、辩证唯物的历史观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价值观”。这也是历史课在新理念下创新意识,创新价值观及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

二、新理念,以史为衣

人类发展至今,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有遗恨、困惑和阴影,更多的是丰富且极其宝贵的遗产。它们有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恣肆汪洋的华丽乐章,波澜壮阔的英雄画面,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这一切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重要财富,我们不能等闲视之,更不能随意丢弃,践踏和毁坏。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的做法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正确历史观和价值观。这是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必须达到的目标之一,也是科学发展观思想注入历史课教学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我们离不开历史的“华衣”,因为我们要肩负历史之重任,继续前行,我们会继续穿起历史的外衣,因为那是前辈的遗产,否则,我们将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乞丐”。比如,在学习《两宋科技的发展》一文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精心打造了一席精致而气势宏大的精神盛宴。《清明上河图》再现民间仙境;四大发明启迪人类智慧;海上丝绸之路令人神往。这个情节已足够饱人眼福,但接下来的情节更加让人拍手称快。孩子们畅所欲言的发言和积极热烈的讨论,富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设疑问答,对美好未来的畅想,无不体现着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核心素养的养成和提升,“也为历史课今后的前行指明了方向”。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篇6

一、培养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让其了解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升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效率。从核心素养角度来看,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兴趣是学生学好初中历史的基础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先决条件,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单方面的教学使得学生们失去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学生们就感到很枯燥,课堂教学质量就很低。我们对历史的学习主要是背,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大多情况下都是死记硬背,对知识缺少了解,他们在背的时候不知道思考,所以学习的效率不理想。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历史,了解我们祖国的过去,以此来让学生们铭记历史,刻苦学习,报效祖国。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样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学生们兴趣的培养。

一般情况下,初中历史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近代史,另一类则是古代史,在学习古代史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一下即将要学的内容,熟悉一下所学的基础知识,并且联想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个历史阶段的涉猎。教师可以把学生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们发言,看看学生们对这个历史阶段的认识,不管对这个历史阶段了解多少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中学王燕飞上课的气氛就会变得越来越浓厚,学生们的兴趣就会提高,课堂效率就会随着提高。讲到近代史的时候,很大一部分时间是讲我们国家一段屈辱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下,我们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个是可以激发学生们内心情感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怒和对祖国的热爱,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们的爱国情怀,这样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科学鼓励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作用

把核心素养融入到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能够不断提升教学效率,还能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片面的夸奖学习好的学生,忽视学习差的学生,教师应该摆正自身态度,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尝试采用科学的方法鼓励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们的错误或者是一次考试成绩很差的试卷时要保证持有鼓励的心态,不是批评学生,而是想办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并鼓励学生们要有信心学好。初中生还是未成年人,心灵还是很脆弱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批评,对学生们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甚至对自己的一切失去信心,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影响很大。相反,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或眼神都可以让他们奋发图强,努力学习。所以说一正一反还是相差很大的,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坚持鼓励的心态面对学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的课堂效率,才能让他们有学习历史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面对错误时,学生内心肯定也不好受,这个时候教师更不应该一味地批评学生,批评学生只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教师应该找出学生们出错的原因,然后帮助学生找出知识的缺陷,帮助他们填补知识的不足。这样鼓励的方式会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历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采用分层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成效

由于不同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方法,这样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提前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他们对各种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教师在讲到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做出相应改变。教师可以分开了解,就是每学到一个历史阶段的时候进行一次调查。还可以进行总的调查,教师给学生们发一个问卷调查,对学生们进行一个大体的了解,教师把这些知识点进行记录,然后讲课的时候就要做出改变调整。

从根本上来说,大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分高低,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例如,在学习唐朝文化的过程中,不同学生对唐朝诗人的了解肯定不同,教师在讲的时候就要注意,要根据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讲,这样学生们才能得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他们在课堂上听课的效率才会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就随之提升。还有就是学生们对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兴趣可能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们这个特点分开教学,这样之后,学习的效率就会提升很多。

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的讲解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单一的教学模式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记忆相关的历史事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让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例如我们可以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史料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到曾经发生过的那些'凉心动魄的事件,也变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的思维印象,让他们能够多角度、多渠道地理解历史内涵。为了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除了要多方面运用现有的资源,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方面,我要求学生们多多接触教材以外的书籍,同时也鼓励学生多搜集资料,从不同的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并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在学生进行分析的时候,也是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的时候,我鼓励他们采用小组合作模式,交流探讨,自主创新,正确地认识并学习历史。

五、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要位置,不断完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死记硬背、被动学习历史知识的现状,我们就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探知欲望和好奇心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思考问题,去想象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地参加课堂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然而然会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篇7

一、开放教学

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和初中历史新课标的要求,历史教学活动要体现人文性,初中历史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学生的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培养、引导学生具备科学思维品质和优秀的人文素养。要特别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为此,历史课改必须在传统历史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其中,教学的开放性至关重要。

历史教学的开放是全方位的,既有理论、观念的开放,又有功能、评价的开放。这种开放的历史教学既给广大历史教师提供了展示知识、智慧、才华和能力的广阔舞台,也给广大历史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广大历史教师也需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二、坚持以人文取向为核心

历史教育回归传统,要求历史教学要善于挖掘历史资料(包括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教材体系、学校图书馆、社区课程资源、影像资料、遗址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和网络资源等)中丰富浩大的人文资源。历史教育中的民族意识、开放意识、人文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人与自然环境平衡与和谐的意识等,长期以来在历史课程设计中都没有给予格外的关注。历史中丰富的人文资源,需要历史教师去认真发掘和探索,这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都有着直接的作用。

三、重视培养价值观和态度

作为一名现代公民,要想在社会中过和谐、成功的生活,就必须知道所处社会公认的是何种价值观和态度。历史教育则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对此进行的必要的培养和训练,以期有助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

价值观和态度是公民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教育又是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既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且还将其培养内容与公民应承担的义务联系起来。

四、注重教师与课程的统一

在新课程标准下,应该解放教师。教师应自主设计教学,并且在研究和分析教学过程时,适当地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从而更能帮助学生得出比较全面、客观的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编写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相关教材,丰富课程资源。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篇8

关键词:课程目标;历史思维;公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4289(2012)11-0016-03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所设计课程的总体理解,也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课程目标反映了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是教学运作的方向和灵魂。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都应围绕课程目标的要求展开。课程目标被课程学者称为课程活动的“第一要素”。因此,对课程目标的理解,理应成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简称2011版)研读学习的关键。

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简称《课标实验稿》)相比,在要求和表述上均作出了较大修改。首先,增加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二是产生认知兴趣,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和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三是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的方向。其次,在具体目标方面,在保留《课标实验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对这三个方面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进行了调整和重新表述。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将“知识与能力”目标明确界定为五项具体要求,其中,第1、2条突出知识目标,包括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第3、4、5条突出能力目标,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历史情境想象能力、处理历史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等多方面的要求。“过程与方法”目标同样界定为五条,第1、2、3条突出“过程”目标,包括感知历史、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反思历史等过程。第4、5条突出“方法”目标,提出了历史学习的具体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表达自己见解的方法等。这些具体的方法,使教师在教学中有迹可循,增强了教学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其目标的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2011版则增加了“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不仅呼应了课程总体目标中提出的“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的要求,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实验稿在“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这一部分内容较为薄弱的不足。

2011版这些调整,体现出两大特色:

一、重视历史思维,突出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性特点

历史思维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素养之一。什么是历史思维?不同的研究者对这一概念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但大多主张从历史学科特殊的思维角度去理解。较为通俗的一种解释是:历史思维是以历史现象和历史材料为依据,运用一定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活动,主要指思维的观念和方法。历史思维必须建立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对复杂的历史现象与丰富的历史材料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因此,以历史思维为核心的历史学习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是历史课程培养“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

2011版在“三维目标”中对历史思维能力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如,“知识与能力”维度要求“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件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实验稿也提出了“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这一要求,但是没有进行具体的阐释,而2011版则把它单列为一点,并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阐释,凸显出对时序思维能力的重视。对于时序思维能力,许多国家的历史课程标准也较为重视,如美国历史思维能力标准中,就把时序思维能力列为第一条,其内容包括:“a.区分过去、现在和未来;B.明确某一历史叙述或历史故事的时间结构;C.学生在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时,设定时间顺序;D.测量和计算日历时间;e.解释时间表所呈现的内容;F.创制时间表;G.解释历史的嬗变与延续”。在“知识与能力”维度还增加了“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不仅凸显了历史学科重证据意识的特性,也适应了信息时代对处理历史信息能力的要求。

在“过程与方法”维度,2011版则在实验稿提出的注重探究式学习、同他人合作学习等较为笼统要求的基础上,明确提出“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等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有助于学生“习得一套观察世界、审视过去与现在的方式。不但眼界为之拓宽,思考事物的角度也随之而变”。对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视,突出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性特点。

需要强调的是,历史思维不仅包括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操作方法与能力,还蕴含着思维观念、原则、方法等,即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历史的观念和方法思考问题、观察和认识历史。由于长期以来基础教育战线对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忽视,2011版的规定更体现出其特殊的价值,值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深入理解,并将对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付诸教学实践之中。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分清历史思维能力的类别,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比较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习的具体内容,突出不同的思维能力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训练。以历史比较思维能力训练为例,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比较的地位和本质。比较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之一,又是历史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比较思维能力是发散思维和聚散思维的综合,既要做到“同中求异”,又要做到“异中求同”。其次,明确比较的作用和意义。明确在时空上有一定距离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是进行比较思维的客观基础。通过比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历史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而认识历史的本质,从而拓展历史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再次,明确具体的比较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明确比较点,从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比较点,如从历史内容方面,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思想文化领域、民族领域、外交领域等,从历史事件的要素分,则包括背景、原因、目的、过程、结果、作用、影响、意义、性质等。按照比较的类型分,还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等。最后,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思维能力训练,如比较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洋务运动的异同。

二、关注时展,凸显了公民教育的价值追求

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是当代各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世界上很多国家把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对公民教育的关注较低,对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公民教育的意识淡漠,导致中学历史教育没有发挥出在公民教育方面的应有作用。

实验稿在前言部分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但是,在课程“三维目标”中却未明确提出公民教育的具体要求,更没有对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公民教育提出指导性意见。因此,没有能够引起一线教师足够的重视。2011版在前言部分明确提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程目标”中将“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明确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目标,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从民族意识、历史认同、国际视野、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人生观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首先,在民族意识培养要求方面,强调“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次,在历史认同方面,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这一点是实验稿课程目标中未涉及的内容,2011版在课程“三维目标”中加入这一点,对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无疑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在人生观方面,2011版提出“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等更为具体的要求。第四,在科学精神方面,2011版增加了“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与时展联系更为密切的内容。第五,在国际视野和民主法治方面的培养要求,2011版与实验稿具体要求和表述上并无明显差异,都强调“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强调“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篇9

关键词:学习态度;中学历史新课改;《历史与社会》;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298-02

一、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认识

学习态度问题贯穿于一个人的学生生涯,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等阶段都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初中学生由于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因而处于学习态度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必须把握学习态度的内涵和影响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

(一)学习态度的内涵

学习态度是一种学习方面的内部状态,是学习行为选择的决定因素,是由习得形成的。说学习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是指它是一种反应倾向或反应准备状态,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说学习态度是学习行为选择的决定因素,是指它能决定学习者愿不愿意进行学习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说学习态度是由习得形成的,是指学习态度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实践逐步积累形成的,并通过学习者个体与所处环境的互相作用而不断变化着的。

学习态度是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持久系统三个部分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观念和信念;情感成分是指伴随学习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价值观,被认为是学习态度的核心;行为倾向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企图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意图,它构成了学习态度的准备状态。

学习者对某一方面的学习或某一项学习任务所持的态度不是积极的,就是消极的;不是正确的,就是不端正的。

(二)影响积极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

由于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己、对人、对事、对物的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内部心理倾向,因此,学习态度的形成与学习信念、价值观、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等因素有关。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价值观是学习态度的核心(见下图):

学习态度的结构分析图[1]

1.学习信念。学习信念是学生在事实或推测到的事实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信念尽管是影响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但是学习态度也会对学习信念产生反作用,影响到学习信念的实质内容[2]。如消极的学习态度会对原来在事实基础上建立的学习信念发生转变,会重构为错误的学习信念。

2.价值观。学习态度的产生和表现,经常是在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2]。由于先期形成的观念,代表着人们对自己和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而每一个观念,都把学习活动与一种积极或消极的价值归因联系起来。观念归因的价值或效果,也有助于使人们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学习态度,如果学习活动确实具有这些被确定的价值归因,则有关这一对象的总体学习态度也就确定了。学习态度总是反映着学习活动对学生个人具有的意义或价值。另外,价值观通常与情感态度联系在一起。

3.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促进行为的动力,它是学习态度结构中学习行为的具体表现,更多与实际行为相联系。学习态度是学习动机的上位概念,是学习动机的基础来源,是支配、影响学习动机的心理因素。人们对某种事物的态度,往往会激发出确定的某种动机。如果在态度的基础上,产生了特定的活动动机,则一定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或行为倾向。同时,在某种动机的基础上也能产生态度。如一个学生具有了较强的学习动机,就可能会表现出对具体的某门课程的积极态度[2]。

二、对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培养

随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以“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的中学历史新课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外因,而学生个人是否愿意学习,换言之,学生是否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则是内因,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在中学历史新课改的大环境下研究初中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有其重要意义。

(一)《初中历史新课标》与学生的学习态度

由于学习态度的核心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必须关注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

《初中历史新课标》对初中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目标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规定:“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3]

初一学生是第一次正式、系统地学习历史,大部分学生对它很陌生。但是在系统地学习历史之前,也有些学生会通过看《上下五千年》、《图说历史》之类的历史读物,了解一些历史人物及历史故事。有人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部分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往往要高于其他学生,如果能恰当引导,这部分学生将会成为班内的学习骨干分子。他们渴望了解《初中历史新课标》中规定的诸如“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等内容,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在自觉与不自觉中使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既然是初学,学生们会对历史课程有些好奇,有种期待,这对于教师开展教学也是很有利的。然而,随着历史神秘的面纱慢慢被揭开,众多的人物、年代、事件以及背景、过程、结果、性质、意义等等接踵而来。不少学生开始感到应接不暇,前学后忘。有些学生在历史课上越来越心不在焉,教学状况不容乐观。

针对上述情况,国家进行了中学历史新课改,试图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积极学习态度的培养措施

1.充分发挥《历史与社会》教材内容的思想性,讲明学习历史的重大意义,树立学生热爱上历史课的学习信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重视、不注意这一方面,即使使用的是新编的教材、最具思想性的内容,也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教师在讲授历史课时,都应该在适当的场合下,把历史学的理论、概念和史实同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结合,进行对比,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例如,我们在讲“郑成功”和“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等内容时,可以结合当前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现状进行引申,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更加关心国家和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学习历史来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另一方面也教育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体会以史为鉴的意义,学以致用,树立起热爱学习历史的信念。

2.要用历史学家的光辉业绩教育激励学生。历史学家的伟大业绩有着巨大的理性、道德的榜样和激励的力量。我们在讲授历史知识时,应当穿插讲述古今中外的历史大家的治学经历、高尚品德。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激励对历史特别有兴趣的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树立起初中生对学习历史是一种享受,学习历史同样能够取得一番成就的价值观,勤奋、刻苦学习历史,从而促进初中生养成学习历史的积极态度。

3.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探讨历史问题的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独立思考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较强动机。初中生比较活泼好动,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积极探讨历史问题。在讨论时,教师营造一个宽松、开放、和谐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对回答得较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长此以往,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升华为积极学习历史的强烈动机,从而促进积极学习态度的培养。当然,学习不是游戏,不是娱乐,是一种劳动,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脑力劳动任务。在组织课堂探讨时,教师应当注意,不要把教学过程变成了游戏和娱乐的过程,一味追求轻松、欢乐,甚至逗笑。要知道这样的误区,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会影响学生认真、刻苦学习品格的形成和提高。这不论是对学生在校学习和日后工作都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以上的措施都是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为核心进行的。我们可以结合当前热门的情感教育来实施,改变只注重学生智商培养的传统,走出一条既重视智育又重视情商教育的新路子。

综上所述,一个人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迁移到日后他的工作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在初中历史新课改的宏观背景下,初中生的学习态度对他们自身学业和品德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加以重点培养。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篇10

创新教学教学理念师生关系

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遵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创新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等。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