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商管理规定十篇工商管理规定十篇

工商管理规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1:35

工商管理规定篇1

第一条为加强限价商品住房的建设和销售管理,完善住房供应结构,满足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及特殊群体的购房需求,促进我县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限价商品住房(以下简称限价房),是指政府通过组织监管、市场化运作,采取限定房屋套型和销售价格,实行定向销售,用于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特殊群体住房困难的政策性商品住房。

第三条本县行政区域范围内限价房建设和销售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限价房管理工作。

县发改、财政、国土、民政、物价、统计、城管执法、公安、监察、审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总工会等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限价房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二章规划建设

第五条限价房建设应坚持统筹规划、市场运作、分步实施的原则,严格按照土地、建设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组织实施。

第六条限价房建设应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每年开发建设规模由县政府确定,建设用地列入县土地储备计划和土地供应年度计划。

第七条限价房户型按70%为中户型、辅助其它小户型设计,以满足大多数家庭的实际消费需要。中户型住房建筑面积控制在90平方米。

第三章价格管理

第八条限价房建设项目,县政府根据限价房基准价格,确定土地出让起始价格,按照“限房价、竞地价”的原则,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九条限价房的基准价格,原则上比同期同地段商品房评估市场价格低20%—30%。限价房价格由县政府确定后向社会公布。

第四章申请审查程序

第十条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家庭或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可以申请购买一套限价房:

(一)家庭成员中至少有一人具有本县城镇常住户口3年以上;

(二)无住房或所拥有的自有住房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25平方米(含25平方米);

(三)家庭人均年收入在上年度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0%以下。

申请人为单身的,除前款规定条件外,申请购买限价房时,年龄应满28周岁。

户籍因就学、服兵役等原因迁出本县的,可以作为家庭成员共同申请。

在申购限价房之日前3年内,因离婚、继承、出售、赠与以及履行债务等原因,将家庭或个人住宅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给他人的,应当计算原住房面积。

第十一条申请人人均住房面积、家庭收入等相关数据和标准,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民政等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或调整,报县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为支持经济发展,各单位引进的经县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的紧缺急需人才,本人及配偶、子女在我县无住房的,可申购限价房,不受户籍和收入条件的限制。

第十三条申请人的家庭人口,必须是在一起居住且具有法定赡养、抚养关系的人员。包括申请人及其配偶、子女、父母等。

第十四条符合第十条规定且符合下列条件的申请人可优先购买限价房:

(一)老人、重度残疾人员、患有大病或做过大手术家庭;

(二)国家优抚对象及军队转业干部家庭;

(三)市级及以上劳动模范;

(四)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

第十五条申请购买限价房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申请购买限价房的家庭应当推选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申请人,在销售公告规定的时间内,持以下材料到劳动人事关系所在单位、户籍所在单位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申请,填写《限价房申请审批表》。

1、申请人与合并计算年收入、住房面积的家庭直系亲属的身份证、户口簿;

2、申请人和直系亲属上一年度收入证明;

3、申请人婚姻状况证明;

4、申请人和直系亲属住房情况证明;

5、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申请人属引进人才的需提交身份证、住房状况证明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引进人才批文。

申请人应当承诺提交的购房申请和证明材料真实无误,并同意配合有关部门核实相关情况。

(二)所在单位受理申请后,对申请人条件进行调查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在户籍所在地、居住地或所在单位予以张榜公示7日。7日内无异议的在《限价房申请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单位公章,连同其他材料一并报送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对各单位报送的申请材料进行复审,对符合条件的在媒体公示7日,公示期内无异议的核发《限价房购买资格证》(以下简称《资格证》);对公示期间有投诉的,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调查、核实。确实不符合条件的,取消申请资格,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十六条销售限价房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销售公告,内容包括房屋位置、数量、价格、开发建设单位及销售时间、地点、方式等;

(二)符合第十四条规定的申请人凭《资格证》先行参加摇号后,符合第十条规定的其他申请人凭《资格证》再参加摇号,取得《限价房准购证》(以下简称《准购证》)及顺序号,该顺序号即为选房顺序号。摇号情况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根据有关规定予以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日;

(三)准购户持《准购证》和其他资料在规定时间内到建设单位按公布的顺序选购住房,签订购房合同。准购户放弃购房资格的,其缺额依序递补。因房源不足未实现购房的,申请人持有的《准购证》予以作废。

(四)申购过程由监察部门监督,摇号时由公证机关进行公证。

第五章登记与交易

第十七条购买限价房后,应按照规定办理房地产权属登记,权属登记机关应在房屋所有权证书上注明“限价房”等内容。

第十八条限价房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在取得房屋所有权证5年内不得出租或转让。

5年期满后转让的,应当向政府补交土地收益价款。补交的土地收益价款应当按照转让时同地段、同类别商品住房市场价格与限价房购买价格之间差价的50%计算。

本条第一、二款限制性内容应当在限价房权属证中注明。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已购限价房者自办理房地产权属登记之日起5年内,因购买、继承、赠与等原因再次拥有自有产权住宅的,应当在办理再次拥有住宅的产权登记前申请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回购或安排符合限价房购买资格者购买。回购或购买的价格按照原销售价格结合成新确定。

第二十条提报虚假资料骗购限价房或购房后出租及私自转让的,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一)责令其退还所购买的限价房,依法注销其房地产权属登记,按照原购买价格结合成新退回房价款,或责令其补交与同地段商品住房的价格差。

(二)按照申请购买时的承诺约定追究法律责任;申请人属于国家公职人员的,依法依纪给予行政纪律处分;

(三)永久取消其购买限价房资格。

第二十一条对出具虚假证明的单位,依法、依纪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工商管理规定篇2

今年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实施十周年。10年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消法》的主要行政执法机关,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强化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行政执法力度,增强《消法》的可操作性,严格依法行政,依据《消法》等法律、法规的执法实践,拟定了《关于处理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若干规定》。现将《关于处理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若干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二00四年三月十二日

关于处理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若干规定

第一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与消费者的约定或者向消费者作出的承诺履行义务。

经营者与消费者有约定或者经营者向消费者作出承诺的,约定或者承诺的内容有利于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并严于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按照约定或者承诺履行;约定或者承诺的内容不利于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并且不符合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

第二条 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即使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仍然可能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尚未售出的商品或者停止提供服务,并报告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行政部门;对已经销售的商品或者已经提供的服务除报告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行政部门外,还应当及时通过公共媒体、店堂告示以及电话、传真、手机短信等有效方式告之消费者,并且收回该商品或者对已提供的服务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对经营者不履行前款规定的义务的行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职权范围内责令其改正,并在市场主体信用监管信息中予以记载。

第三条 经营者拟订的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中不得含有下述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内容:让消费者承担应当由经营者承担的义务;增加消费者的义务;排除、限制消费者依法变更、解除合同的权利;排除、限制消费者依法请求支付违约金、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等法定权利。

对经营者拟订的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中含有上述内容的,以及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的行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改正,并在市场主体信用监管信息中予以记载。

第四条 消费者接受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后,向经营者索要发票、收据、购货卡、服务卡、保修证等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的,经营者必须出具,并不得加收任何费用。

消费者索要发票的,经营者不得以收据、购货卡、服务卡、保修证等代替。有正当理由不能即时出具的,经营者应当按照与消费者协商的时间、地点送交或者约定消费者到指定地点索取。经营者约定消费者到指定地点索取的,应当向消费者支付合理的交通费用。

对经营者不履行前款规定的义务的行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改正,并在市场主体信用监管信息中予以记载。

第五条 经营者以邮购、电视直销、网上销售、电话销售等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货款;并应当承担消费者为此必须支付的通讯费、不符合约定条件的商品退回的邮寄费等合理费用。

第六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人身、财产损害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与消费者的约定或者向消费者作出的承诺,以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等方式承担民事责任。

工商管理规定篇3

工商管理是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一种合理介入,工商管理使市场经济更加规范.随着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工商管理的作用更加凸显.为了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工商管理.尊重市场经济的特点,对经济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发挥工商管理的积极作用.基于此,分析了工商管理的特点和职能,并且重点阐述了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商管理;促进作用

工商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产品质量、产品价格等问题都在出口中受到质疑.因此加强企业管理,并且帮助企业认识国际市场形势是工商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目前,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职能的发挥还需要企业与相关部门提高重视.工商管理是我国高校经济学院重点专业之一,在工商管理职能发挥上,还应重点考虑民众对于工商管理的认识,对于企业标准化的理解.尤其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一旦造成经济危机,将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而工商管理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可以发挥其对经济不合理因素的控制,因此应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1工商管理的基本职能与特点

1.1工商管理的基本职能

工商管理部门从属于国家工商局,是在工商局的领导下,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的行政性机构.工商管理的整体职能是对企业的行为检查,保证具有相关营业资格,并且在规范下运营,工商管理是促进社会经济规范发展的工具,并且工商管理以经济市场的调控为基本理念.工商管理通过行政之手解决经济问题,对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做到有效的管理.我国经济自成体系,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国际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企业的发展不仅要注重自身的发展,还要注重与其他国家企业之间进行交流.包括资金上的交流和技术上的交流,因此在规范上就要满足基本规定,并且要注重双赢结果的完成.工商管理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可以为经济的发展起到规范作用.工商管理既可以起到宏观上的调控作用,还能够起到微观上的支撑作用.工商管理对于企业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而这种约束事实上是促进了其规范化,减少我国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不利条件.

1.2工商管理的特点分析

从整体上,工商管理从属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是一种典型的行政管理手段.工商管理与其他部门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并且是独立存在的.工商管理部门无独立的项目和资金提供,其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市场经秩序.通过工商管理,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使市场开发、生产和营销均处于合理竞争中.也就是在,工商管理具有行政干预特点,只有在工商管理的作用下,经济大环境才能得以规范,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竞争,将我国经济带人国际市场并且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另外,工商管理的手段不止一种,我国工商管理通过行政处罚与行政指导为依附,对企业进行人性化的、多样化的管理.利用宏观手段解决社会主义经济矛盾.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工商管理进行了完整的规定,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对于工商管理职能的发挥,也恰恰说明了其对企业的规范作用.

2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阶段

我国工商管理经历了从传统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现代化管理三个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工商管理也应随着发生变化,只有时刻与经济发展需求保持一致,才能切实确保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下面我们对三个管理阶段的特点进行简单分析.

2.1传统管理阶段

传统的工商管理主要处于资本主义市场中,这种管理方法将促进劳动力的热情发挥为主,但主要采取强制手段,工商管理的作用体现明显,但存在明显的独断专行现象.传统经验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方法,但有时可能造成标准不统一,使企业的生产效率难以提高.这一时期的工商管理主要是由行政部门以外的部门进行管理,因此管理效率低下,尤其是针对工作规范的提出,并无标准可言,这样很难确保员工的积极性.这一阶段的工商管理虽然显得直接且强制性明显,但却是后来工商管理的雏形,从整体上是促进经济进步的.

2.2科学管理阶段

在上述方法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实现工商管理的科学化.这一阶段国家行政部门正确认识经济形式,并且发挥了工商管理的行政作用.使工商管理能够根据规章制度对片区内的企业进行规范.现代社会企业的发展快,一些企业“死亡”也快.在传统阶段的过度下,我国进一步进行加强了对工商管理规划,提出了现代管理方式.

2.3现代管理阶段

现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促进工商管理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工商管理的现代化是推动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力量.企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产品与工程均需要进行调整与分工,因此统一的、完善的管理方式就成为一种必需.此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更明显.

3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1强化了市场经济管理

工商管理的职能决定其对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工商管理最基础的规范方式就是要求每个企业先取得营业执照,通过严格的管理和规范的条件才能允许运营,这样可以对企业的注册商标进行合理的管理,确保市场的竞争对象能够具有规范性,符合工商管理的基本需求.在对市场经济的这一影响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工商管理可以对市场中的垄断等不正当竞争进行监督与管理,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从而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性与合理性,使企业的出发点处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上,从而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也使企业能够具有高度的积极性,促进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工商管理对于市场经济的保护作用还体现在其对企业商标具有注册和检查的权利,积极的维护了我国企业的商标权,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处于一个较高的地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期,这一作用很明显具有优势,商标的规范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的走向与发展程度.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商标的作用逐渐增大,因此要注重工商管理这一作用的发挥.最后,工商管理促进了行业的规范化,对行业中的虚假信息进行监督和治理.工商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专业的行业规范,来帮助企业降低风险,并且工商管理具有双向性,通过工商管理还可以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价,未来我国应对工商管理相关条例进行完善和细化,强化其对企业发展的规范作用.

3.2工商管理有助于企业体系的完善

工商管理的法律职能使其对于企业的发展体系的完善具有积极作用.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工商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法律和管理机制,促进了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对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查找与规避.尤其是对于企业的一些的投机取巧现象,工商部门能够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干预,以给与企业公平的发展机制和机遇,又使其能够时刻处于警惕状态,以稳定的状态生存与市场经济中.

3.3规范了市场经济主体的进入准则

工商管理对于经济市场的另一个作用在于其对市场的主体,也就是企业具有规范作用.只有在工商管理部门的正确引导下,市场主体才能合理有秩序的进行.在我国多年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严格的审查标准和等级行为,确保了市场准入的合理性.随着工商管理准入体制的不断完善,工商管理部门已经遍布全国各个城市,能够最快实现新生企业资格的验证,并进行最快速度的登记,工商管理部门对于准入机制需要严格审查,并且制定明确的审批程序.所有审批程序均在规定之中,在管理过程中还通过积极的市场反映来获得企业的生存价值.通过工商管理部门的介入,能够维护市场经济的发展轨迹合理化,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4工商管理保证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工商管理从多个方面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稳定,从制度上工商管理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和竞争体质,并且对我国企业发展进行了规划与改革规定,使企业的发展更加合理化.在资源的优化上,实现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工商管理自身是一种制度约束,具有法律效应.目前,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已经制定了完善的企业管理流程与制度,有着法律作为保障,才能从根本上规范经济市场行为.当然,工商管理不仅可以维护企业的利益,也是对消费者的权益的一种保护.工商管理规范企业的行为间接确保了产品的绿色性和安全性,使消费者能够获得最好的产品,增加购买的欲望.国家通过工商管理部门才规范企业行为,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在相关法规的支持下,工商管理的管理范围广泛且高效,在企业的发展全过程中,工商管理都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点上,工商部门应注重其自身作用发挥,保障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得以贯彻.最后,工商管理在多个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如管理、规划、处罚和监督上,只要正确引导,企业就会处于稳定发展之中.从而满足消费者利益,促进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整体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发展中具有更高的地位.

4总结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是我国行政管理的一部分,在企业市场规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发挥工商管理的作用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说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当我国进入国际市场后,工商管理的作用得到扩展.工商管理对于为企业提供个准入门槛,确保了其发展的合理性,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了优质的产品,提高了其消费积极性.目前,工商部门已经发挥了其积极作用,未来企业应进一步重视工商管理的行政手段在企业中的职能发挥,促进基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牟青梅.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09).

[2]吴秀婷.解析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18).

[3]张晓敏,程杨,张渝.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6).

[4]崔亚飞.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财经界(学术版),2015,(11).

[5]张鑫.探究我国工商管理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解决的相关举措[J].科技致富向导,2013,(20).

[6]郑煜杉.企业管理工作中工商管理的实践意义及重要性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13).

工商管理规定篇4

第一条为了切实保护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细则》(以下分别简称《商标法》、《商标法实施细则》),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中的驰名商标是指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注册商标。

第三条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负责驰名商标的认定与管理工作。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认定或者采取其他变相方式认定驰名商标。

第四条商标注册人请求保护其驰名商标权益的,应当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提出认定驰名商标的申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可以根据商标注册和管理工作的需要认定驰名商标。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的驰名商标,认定时间未超过三年的,不需重新提出认定申请。

第五条申请认定驰名商标的,应当提交下列证明文件:

(一)使用该商标的商品在中国的销售量及销售区域;

(二)使用该商标的商品近三年来的主要经济指标(年产量、销售额、利润、市场占有率等)及其在中国同行业中的排名;

(三)使用该商标的商品在外国(地区)的销售量及销售区域;

(四)该商标的广告情况;

(五)该商标最早使用及连续使用的时间;

(六)该商标在中国及其外国(地区)的注册情况;

(七)该商标驰名的其他证明文件。

第六条认定驰名商标应当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认定时应当征询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

第七条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应当将认定结果通知有关部门及申请人,并予以公告。

第八条将与他人驰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在非类似商品上申请注册,且可能损害驰名商标注册人的权益,从而构成《商标法》第八条第(9)项所述不良影响的,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驳回其注册申请;申请人不服的,可以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复审;已经注册的,自注册之日起五年内,驰名商标注册人可以请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予以撤销,但恶意注册的不受时间限制。

第九条将与他人驰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使用在非类似的商品上,且会暗示该商品与驰名商标注册人存在某种联系,从而可能使驰名商标注册人的权益受到损害的,驰名商标注册人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两年内,请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制止。

第十条自驰名商标认定之日起,他人将与该驰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名称一部分使用,且可能引起公众误认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予核准登记;已经登记的,驰名商标注册人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两年内,请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撤销。

第十一条判定本规定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所述行为是否可能对驰名商标注册人权益构成损害时,应当考虑该商标的独创性以及驰名程度。

第十二条未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伪称商标为驰名商标,欺骗公众的,由行为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视其情节予以警告,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三条违反本规定第九条规定的,由行为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比照《商标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处理。

第十四条本规定中有关商品商标的规定,适用于服务商标。

第十五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新晨

【名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修改《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中超越《行政处罚法》规定处罚权限的内容

【题注】1998年12月3日

【章名】全文

为了贯彻《行政处罚法》和《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精神》,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局务会议讨论决定,对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已颁布的《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中超越《行政处罚法》规定处罚权限的内容集中进行了修改。

工商管理规定篇5

自《行政许可法》实施后,国家工商总局废止了“第54号令”,取消了《市场登记证》,但没有重新明确商品交易市场的概念,没有对“商品交易市场”是否应进行工商登记及如何进行工商登记作出统一明确规定,全国各地在总局取消了《市场登记证》后,对“商品交易市场”登记监管的做法不一:

一是只对进入市场经营的主体进行登记。如海南省工商部门,不对“商品交易市场”下定义,不再对“商品交易市场”进行任何形式的登记,只对入场经营者的资格作了限制,核发《营业执照》。二是实行市场名称登记制。如浙江省工商部门,要求凡开办商品交易市场,必须向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市场名称登记。三是实行市场开办者(经营管理者)企业法人登记制。大部分省市工商部门采用这一做法,要求凡申请开办商品交易市场的开办者(经营管理者),必须先到工商部门申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我省珠海市工商部门也是采取这一办法,目前已对84户市场开办者进行了企业登记。四是实行市场开办主体的法人登记和市场经营行为分开登记制度。如上海市工商部门,规定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核定为“市场经营管理”。市场开办者在其注册住所以外的其他场所另行设立商品交易市场的,还应当向市场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再办理分支机构的登记注册手续。我省深圳市工商部门也采取这一做法,目前,深圳市共对542个商品交易市场实施了登记注册。五是继续核发《市场登记证》。如我省大部分市工商部门仍按《广东市场条例》有关《市场登记证》规定的条件,核发《市场登记证》,确认其主体和经营资格。目前,我省工商部门对5745个商品交易市场核发了《市场登记证》。

二、商品交易市场登记监管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

当前商品交易市场登记监管体制的混乱,妨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也妨碍了工商部门市场监管效能的发挥,加大了工商部门执法风险。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国家工商总局废止“第54号令”,导致商品交易市场登记监管工作无法可依。

《市场登记证》曾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第54号令”明确了工商部门所监管的“商品交易市场”的概念和范畴,规范了“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立和开业行为,使工商部门能对符合条件的“商品交易市场”,通过核发《市场登记证》的形式来明确其主体及经营资格,明确了工商部门要监管的“商品交易市场”的对象是什么;明确了工商部门对“商品交易市场”进行监管的职责和手段;明确了“商品交易市场”开办者和场内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另外,基于商品交易市场的公共服务职能和产业引导职能,政府有必要对商品交易市场在规划布局、消防安全、建筑安全等方面进行审查把关和监管。《市场登记证》把这些设定为市场设立和开业的前置条件,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产业引导职能提供了监管手段。

但由于“第54号令”实际上是以《市场登记证》的形式取代了《营业执照》,以《市场登记证》的形式来明确“商品交易市场”的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是对开办“商品交易市场”这种经营行为的一种行政许可。这与《行政许可法》相冲突,因此,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04年8月31日废止了“第54号令”,取消了《市场登记证》。同理,地方性法规有关《市场登记证》的规定与《行政许可法》第15条第二款、第83条第二款相抵触,也必将停止执行。至此,在国家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层面,沿用多年的“商品交易市场”的概念被取消了,“商品交易市场”作为一类监管对象的法律地位已不复存在,原有商品交易市场登记监管体系也随之失效,由此造成了工商部门对商品交易市场登记监管工作的混乱。

笔者认为,登记也是监管的手段之一,“商品交易市场”作为一种特殊的经营主体(下一点论述),对商品交易市场进行登记注册,依登记而监管,这是对“商品交易市场”进行监管的前提和切入点。而对商品交易市场进行登记必须要有一个符合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的统一的形式和条件。《行政许可法》是我国商事登记的基本法,所有商事登记法律法规都必须与《行政许可法》保持一致。根据《行政许可法》关于企业和其他组织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设定权限的规定,工商部门对企业设立唯一合法的行政许可是《营业执照》。核发《营业执照》的条件和程序已非常明确和完善。因此,可将“商品交易市场”作为一种特殊的经营主体,实行企业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后再依法监管。

(二)商品交易市场概念不清,导致当前商品交易市场登记工作无法统一开展。

对商品交易市场进行登记首先要对什么是“商品交易市场”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这是依登记而监管的前提。但目前全国范围内没有任何:一部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对“商品交易市场”作出明确的定义。纵观原有行政规章和地方法规对“商品交易市场”所作出的定义,我们看出“商品交易市场”具有“固定场所、若干经营者入场、集中交易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和有明确的“市场开办单位”等特点,一直以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监管的“商品交易市场”是具有以上特点的有形市场,是狭义上的“市场”概念。但是,这些行政规章和地方法规对“商品交易市场”所作出的概念,要么以“市场”定义“市场”,陷入“定义循环”的怪圈:要么将“商品交易市场”仅仅定义为“场所”,没有抓住“商品交易市场”是一类“经营主体”这一实质内容,由此造成了工商部门对商品交易市场登记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商品交易市场”实质上是一类特殊的“经营主体”,是法人组织,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今天,开办市场已从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服务行为发展为以企业、其他经济组织等多种投资主体为主的一种经营,绝大部分的商品交易市场有具体的投资者(市场开办单位),有独立的资产,有专用的名称,有固定的场所,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有若干进场经营者,能以自己的名义对外开展场地租赁、管理等经营活动并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完全符合企业法人登记注册的要件,因此,其必须依法登记成立后才能开展经营活动。

(三)商品交易市场监管职责不确定导致工商部门“市场监管”职能不断“泛化”。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工商部门相对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在“市场”监管中独一无二的职责主要是:确认市场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等三个方面。

以商品交易市场的法律特征为依据,我们将当前各种形态的“市场”

分为四大类,从工商部门“市场监管”法定职能和“三定”规定出发,区分工商部门对不同形态的市场应承担的监管职责:

第一,监管宏观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这种宏观层面的“市场”是个抽象、广义上的概念。这一广义上的“市场”,包括了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的所有环节的总和,对这一“市场”的监管,必须由政府统一牵头,各职能部门依照各自的法定职责进行依法管理,才能共同管好。工商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只能根据自身法定的职责协助政府进行监管,不能“包打天下”。把原来对商品交易市场进行监管的手段照搬到广义的“市场”中来,是不准确的、不科学的,直接导致工商部门市场监管职能的“泛化”。

监管这样的广义上的大市场,是现代政府的四大基本职能之一,是政府全体职能部门的共同职责,具体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只能是依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授权,对市场主体准入、市场交易行为、市场竞争行为和市场主体退出行为进行综合性的、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

第二,监管有具体交易商品种类但没在固定场所,形成集中现货交易的“市场”。如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科技市场、信息市场、网络市场等。这类“市场”没有具体有形的统一交易场所,不存在具体市场的开办者(经营管理者)。对于这一类“市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对具体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市场准入、退出行为进行登记监管,对其市场交易行为、市场竞争行为等进行监管,监管的部门相应为工商部门内设的企业登记和企业管理部门、消保部门、商标、广告、公平交易部门和市场合同部门。监管依据分别为企业登记监管、商品质量监管、交易行力监管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监管自然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如乡镇的“墟日市场”、城镇的“××商品一条街”等。这一类“市场”有具体的交易商品和相对固定的交易场所,但无明确的市场开办者或经营管理者。这一类“市场”的概念更多的是来源于经营和消费习惯,而不是来源于法律的界定。对于这一类“市场”,工商部门应参照对上一类市场监管的职能分工,在市场主体准入(取缔无照经营)、市场交易行为、市场竞争行为等三个主要方面进行监管。

第四,监管有“固定场所”和“专有名称”、有明确的“市场开办单位”和“经营管理机构”、有“若干经营者入场经营”和“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集中进行现货交易”的市场。对于这类商品交易市场,应采取先登记注册后再依登记而监管的模式。即先通过核发(营业执照)来赋予商品交易市场的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再依法对“商品交易市场”及各类进场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管,维护商品交易市场经营秩序,对商品交易市场进行主体登记注册的职责,其中涉及的市场规划、消防、卫生等职责,应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负责把关、整治和规范。商品交易市场登记为一个独立的责任主体后,依法承担市场监管责任。工商部门也就可以将原来对商品交易市场内每一经营者的巡查监管改为对商品交易市场整体的巡查监管,巡查监管对象将大大减少。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商品交易市场分类监管,将商品交易市场划分为不同的监管类别,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科学调配工商部门监管力量,全面提高监管效能。

三、重新明确商品交易市场概念,构建商品交易市场登记监管体系

要彻底解决商品交易市场登记监管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重新明确商品交易市场的概念和法律要件,界定现阶段工商部门对不同形态市场的监管职能,并依据现行经营主体登记注册的法律法规,重建商品交易市场登记注册和监管体系。

(一)商品交易市场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遵循企业形态法定化的基本要求,参考国家工商总局13号令和54号令对商品交易市场的界定,在归纳商品交易市场现实特征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商品交易市场是指:“有明确的投资开办者或经营管理机构,有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交易场所、设施和资金,有专用名称,能以市场的名义对外承担民事权利义务,为若干进场经营者以集中、公开交易的方式进行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现货交易提供场所和服务的各类经营主体”。商品交易市场作为一类特殊的经营主体,必须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合法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后才能进行经营活动。因此,其构成要件除了满足《公司法》等现行市场主体准入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外,还必须满足以下构成要件:

1 投资主体要件。

按《公司法》等相关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法律法规规定,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均可依法投资开办商品交易市场,成为市场的开办者。政府不能成为商品交易市场的投资主体。商品交易市场投资主体的法律地位应明确为商品交易市场的股东。根据《公司法》第3条关于公司股东所应承担责任的规定,商品交易市场投资主体以其对市场的投资额为限对外承担投资风险,其风险来源主要是投资回报的高低,而不是对市场场内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承担管理责任和连带赔偿责任。

商品交易市场投资主体与商品交易市场在法律责任方面的区别在于:商品交易市场作为独立的经营主体,以其全部财产对市场的债务承担责任,并依法律法规规定,对市场场内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承担管理责任和连带赔偿责任。而商品交易市场开办者只是商品交易市场的股东,不能等同为商品交易市场。

2 名称要件。

商品交易市场以本市场名称对外开展经营活动,名称必须符合《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的规定,包括:区域、字号、行业特点和组织形式。其中,“市场经营”字样是商品交易市场的行业特点在企业名称中的体现。

商品交易市场的名称应具有专用性和唯一性,场内经营者对经核准的市场名称享有与市场约定的使用权。

现实中所谓的“交易中心”、“交易所”、“交易大厦”、“商业城”等都不是商品交易市场的规范名称。此外,商品交易市场名称中擅自使用“国际”、“中国”、“世界”等字样、商品交易市场名称与其他企业名称或商标重名等状况,均须重新进行规范。

3 场所要件。

对于经营主体在场所的要求,《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24条做了一般性规定“公司住所证明是指能够证明公司对其住所享有使用权的文件。”商品交易市场由于还具有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和产业导向职能,因此,除符合其他一般经营主体在“住所”方面的普通要求外,其场所的要求方面还具有特殊性,如集贸市场的设立,必须与市场周边的消费人群数量和消费能力相匹配:批发市场的设立,必须与当地政府的产业布局和交通运输条件相匹配;大型商品交易市场的场容场貌,还必须符合城乡卫生要求和周边建筑外观统一要求,等等。因此,有必要对商品交易市场在规划布局、消防安全、建筑安全等方面进行审查把关和监管。原《市场登

记证》把这些设定为市场设立和开业的条件,为政府的把关和监管提供了法律手段,值得肯定和借鉴。

鉴于商品交易市场的场所具有特定性,在其登记上必须取得法定的场所使用权、消防安全、卫生安全等前置审批条件外,还应符合城乡的总体规划,符合当地政府的产业政策。否则,不但会破坏城乡建设总体形象,还造成商品交易市场之间的恶性竞争。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对这类场所的特殊要求,仍将是商品交易市场在登记注册方面区别于其他一般经营主体的重要内容。如在《广东市场条例》第6条明确:“市场规划必须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第8条也规定:“市场选址符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市场布局总体规划。”

基于虚拟场所的“网络市场”不属于商品交易市场范畴,而所谓的“地图市场”、“成品油市场”等,由于没有形成集中固定的交易场所,也不属商品交易市场范畴。

4 经营范围要件。

商品交易市场主要功能是为商品交换提供场所,为商品交易信息提供平台,其经营行为表现为:市场向进场经营者出租场地,收取场地租金;向进场从事交易活动各方提供服务,收取服务费用。市场不能以自己名义开展具体商品交易活动,赚取利润。与此相对应,其职责是对人场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进行管理,并依法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因此,商品交易市场的经营范围应为:××市场的经营管理。

从这一要件出发,商场不属于商品交易市场。商场与商品交易市场的区别在于:商场是以自己名义进行具体商品交易活动,赚取利润,并独自承担相应的经营责任。

5 进场交易主体的多样性要件。

“有若干进场经营者”是商品交易市场区别于其他经营主体的又一主要特征。“商品交易市场”的形成,是众多经营者出于提高交易机会而逐渐聚集的结果,没有若干经营者聚集在固定场所进行商品交易行为,就不会形成商品交易市场。进场交易主体的多样性决定了责任主体的多样性。在商品交易市场内,进场经营者各自为独立的经营主体,以各自名义对外开展商品经营活动,并各自承担相应的经营责任。

从这一要件出发,只有单一经营者在固定场所进行商品集中交易的,如“××专卖店”以及一般的商场、超市,不是商品交易市场,对于现实中有些商场既以自己名义从事具体商品的交易活动,又出租柜台给其他经营者经营的,必须重新予以规范。

6 进场交易客体的有形性要件。

“进行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现货交易”是商品交易市场区别于其他形态市场的主要特征之一。所谓生产资料,按《资本论》的定义,是指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一般可包括土地、厂房、机器、工具、原料等。所谓生活资料,是指用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社会产品,包括生存资料(如基本消费品)、发展资料(体育、文化用品等)以及享受资料(如艺术品等)。所谓现货交易,是指当场进行商品买卖和货币的结算,即成交时能马上交付货物的交易形式。从这一特征出发,不是进行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现货交易的“市场”,如“信息市场”、“金融市场”、“期货市场”也不属于商品交易市场范畴。

此外,国家有专门的法律调整的商品,如土地、劳动力、期货等,主要由法定的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监管,因此,所谓的“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期货市场”等也应由各自行政主管部门监管,不属工商部门依法登记监管的商品交易市场范畴。

商品交易市场是以上构成要件的集合,只有在满足以上全部要件的基础上,同时符合企业注册登记的一般条件,方可注册登记成为商品交易市场。因此,由经营者自发形成的“墟日市场”、“××商品一条街”等所谓的市场,不屑于商品交易市场范畴。

(二)重构商品交易市场登记体系的基本思路――将商品交易市场纳入企业法人登记监管体系。

一是所有符合前文所述构成要件的商品交易市场,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有关主体登记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向有管辖权的工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领取企业营业执照。商品交易市场的住所应当与该市场实际经营场所相一致。开办者在住所以外的场所开办和经营商品交易市场的,应向市场所在地工商部门申办分支机构登记或重新申办商品交易市场企业登记注册。

二是商品交易市场投资主体方面。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均可依照现行的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法律法规规定,投资开办商品交易市场,法律法规另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外商投资开办商品交易市场的,依照《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的规定办理。

三是商品交易市场名称方面,按《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办理。名称可核准为:区域+字号+行业特点+组织形式,如广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有限公司。在对外宣传中,可以使用简称,如“广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四是经营范围方面。可核准为:××市场经营管理。“市场经营”是核心,其含义主要包括对商品交易市场内摊位进行布局和划分,开展摊位出租业务并收取租金,为场内经营者提供各种服务并收取服务费用,负责市场日常经营管理事务等。对于现有的企业,经营范围只有“市场投资”或“市场开发”而没有“市场经营”的,不属于商品交易市场,企业名称中不得含有“市场经营”字样:对于经营范围含有“市场经营管理”而没有经营管理具体的市场的,经营范围应重新规范为“提供市场管理服务”或“提供市场物业管理服务”,相应的企业名称中也不得含有“市场经营”字样:

工商管理规定篇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第5号令

2003年4月17日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中的驰名商标是指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

相关公众包括与使用商标所标示的某类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消费者,生产前述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其他经营者以及经销渠道中所涉及的销售者和相关人员等。

第三条以下材料可以作为证明商标驰名的证据材料:

(一)、证明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知晓程度的有关材料;

(二)、证明该商标使用持续时间的有关材料,包括该商标使用、注册的历史和范围的有关材料;

(三)、证明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的有关材料,包括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的方式、地域范围、宣传媒体的种类以及广告投放量等有关材料;

(四)、证明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记录的有关材料,包括该商标曾在中国或者其他国家和地区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有关材料;

(五)、证明该商标驰名的其他证据材料,包括使用该商标的主要商品近三年的产量、销售量、销售收入、利税、销售区域等有关材料。

第四条当事人认为他人经初步审定并公告的商标违反商标法第十三条规定的,可以依据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向商标局提出异议,并提交证明其商标驰名的有关材料。

当事人认为他人已经注册的商标违反商标法第十三条规定的,可以依据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向商标评审委员会请求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并提交证明其商标驰名的有关材料。

第五条在商标管理工作中,当事人认为他人使用的商标属于商标法第十三条规定的情形,请求保护其驰名商标的,可以向案件发生地的市(地、州)、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禁止使用的书面请求,并提交证明其商标驰名的有关材料。同时,抄报其所在地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第六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商标管理工作中收到保护驰名商标的申请后,应当对案件是否属于商标法第十三条规定的下列情形进行审查:

(一)、他人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擅自使用与当事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

(二)、他人在不相同或者不类似的商品上擅自使用与当事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

对认为属于上述情形的案件,市(地、州)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当事人请求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将全部案件材料报送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并向当事人出具受理案件通知书;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当事人请求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将全部案件材料报送商标局。当事人所在地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为所发生的案件属于上述情形的,也可以报送商标局。

对认为不属于上述情形的案件,应当依据商标法及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及时作出处理。

第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本辖区内市(地、州)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的有关驰名商标保护的案件材料进行审查。

对认为属于本规定第六条第一款情形的案件,应当自收到本辖区内市(地、州)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的案件材料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报送商标局。

对认为不属于本规定第六条第一款情形的案件,应当将有关材料退回原受案机关,由其依据商标法及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及时作出处理。

第八条商标局应当自收到有关案件材料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认定,并将认定结果通知案件发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抄送当事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除有关证明商标驰名的材料外,商标局应当将其他案件材料退回案件发生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第九条未被认定为驰名商标的,自认定结果作出之日起一年内,当事人不得以同一商标就相同事实和理由再次提出认定请求。

第十条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在认定驰名商标时,应当综合考虑商标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各项因素,但不以该商标必须满足该条规定的全部因素为前提。

第十一条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以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保护驰名商标时,应当考虑该商标的显著性和驰名程度。

第十二条当事人要求依据商标法第十三条对其商标予以保护时,可以提供该商标曾被我国有关主管机关作为驰名商标予以保护的记录。

所受理的案件与已被作为驰名商标予以保护的案件的保护范围基本相同,且对方当事人对该商标驰名无异议,或者虽有异议,但不能提供该商标不驰名的证据材料的,受理案件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据该保护记录的结论,对案件作出裁定或者处理。

所受理的案件与已被作为驰名商标予以保护的案件的保护范围不同,或者对方当事人对该商标驰名有异议,且提供该商标不驰名的证据材料的,应当由商标局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对该驰名商标材料重新进行审查并作出认定。

第十三条当事人认为他人将其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可能欺骗公众或者对公众造成误解的,可以向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申请撤销该企业名称登记,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应当依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处理。

第十四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驰名商标加强保护,对涉嫌假冒商标犯罪的案件,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移送。

第十五条保护驰名商标的处理决定,处理机关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抄报商标局。

第十六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制定相应的监督制约措施,加强对驰名商标认定工作全过程的监督检查。

工商管理规定篇7

一、工商管理中面临的系统性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当今社会,工商管理中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主要形式概括为能力、程序、社会、政策法规、廉政和问责风险等6个方面。

1.能力风险。能力风险指的是工商管理队伍在日常工商监管执法中因为自身能力不足而可能产生的风险。例如:在执法过程中工商管理人员无法发挥自身职能,没有能力完成本该完成的本职工作。

2.程序风险。程序风险是指因为工商管理部门在监管执法程序违法所导致的风险。这一类主要表现在工商管理工作人员在正规程序上因为各种原因走捷径,不能按照正规程序完成监管程序,导致违法所可能导致的风险。

3.社会风险。社会风险是指工商管理中因为执法环境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社会风险。例如在管理过程中,查处一些没有工商执照企业或店铺时,工商管理人员的正常执法却无法得到企业或商铺不认可,以及一些对工商管理人员的误会下导致的负面社会影响。

4.政策法规风险。政策法规风险是指工商管理人员在监管实践中产生的“法规误区”造成的政策及法规风险。

5.廉政风险。廉政风险是任何掌握有一定的执法权力的单位和管理部门一直都在面临的风险。

6.问责风险。问责风险主要与工商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有关,但是也不能排除因为工商管理执法过程中工作人员自身能力不足而导致技术性犯规。这六项风险表现形式大概阐述了工商管理中系统性风险的表现形式,其中,六种风险都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种风险表现都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造成一连串的技术性犯规。

二、工商管理中系统性风险的产生原因

1.主观原因。

1.1思想上不重视。在当前,大多数的工商管理干部都没有树立责任风险意识,这就好比埋在工商管理干部身边的定时炸弹,在不能提高自身警惕性、加强监管的情况下,随时都有可能被麻痹大意的思想引爆,导致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1.2工作责任心不强。在工商管理中,建立了各种责任制度进行约束工商管理人员自身行为和工作内容,但是责任追究制度却并没有落实到个人人头上,直接导致了部分工商管理基层干部责任心不强,对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够及时而有效的进行解决。

1.3工作程序不到位。在工商管理部门中普遍都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管理人员认为实体企业和店铺更为重要,而这些企业和店铺在诉讼或者在具体责任追究中,这些情况就会被追究责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主管的工商管理人员责任同样也要被追究。

1.4业务素质不高。在工商管理中,工商监管的领域面广量大,但是没有一部类似于《税法》的综合性法规,因此导致工商管理人员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技术性犯规”,自身职能不能有效体现,从而造成在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中败诉。

2.客观原因。

2.1法律法规的局限性。法律法规都是在发展中不断进行完善的,在现在的一些法律法规中,有些法律条文对工商管理部门责任的划分规定并不明确,导致一部分不应该是工商部门承担的责任却往往由工商管理部门来买单,这一点直接可以产生的系统风险中的程序风险和问责风险。

2.2来自政府的压力。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追求财政上政绩,要求工商管理部门违规操作,甚至在某些问题上阻止工商管理部门执法。导致工商管理部门不遵守当地的规矩就要承受当地政府给予的压力,如违心服从却又可能面临行政不作为导致的失败、渎职。使工商管理人员自身陷入一个两难的情况中。

2.3执法软硬件条件的限制。市场发展迅速,销售的商品各种各样,品种繁多,现有的工商管理部门存在着执法力量薄弱,在这样状况下实现对所有市场上的商品类别监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时,《产品质量法》也不承认工商部门质量检测结果的法律效力,等等这些都直接制约了工商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职能的正常发挥。

三、工商管理中系统性风险防范对策

工商管理中系统性风险的存在是肯定的,但系统性风险并不是不可防范和减少的。笔者认为,想要规避在工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必须从各个方面下手,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先总结一下六个方面,以作参考。

1.增强执法为民理念。工商执法人员的职权是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是为了工商管理人员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工商管理人员一定要树立牢固、正确的人生观,权利观,铸造牢固的防腐拒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自觉自愿的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只有增强执法为民的理念,才能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2.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法律法规及国家的方针政策,都是工商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依法行政的基础和准绳。所以,工商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和培训,加强对法律法规的考核,从各方面提高工商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同时,对于工作过程中发现的现有法律法规的漏洞,都应及时的向相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完善工商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这样也从另一个方面保障了自己的工作职能。

3.建立预警防范机制。对工商管理人员应加强思想教育,使工商管理人员对与自身有关的系统性风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增强工商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的防范意识。

4.要加强上下协调。工商管理中上级的业务部门要发挥出自己的指导作用,经常深入基层,通过对基层的考察,及时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要敢于为工商基层干部撑腰,接触基层管理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基层一线的管理人员也要主动为地方经济房展服务,赢得地方政府、党委的支持,经常提对工商管理发展有利的合理化建议。

工商管理规定篇8

关键词:工商管理效能 ;发挥; 困境; 有效路径

工商管理效能是管理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是工商管理部门管理力度、管理效果和水平的体现。充分发挥工商管理效能,不仅有利于提高工商管理部门自身管理水平,也有利于各企业生产运营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运作,促进工商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如何开辟有效路径,发挥工商管理效能成为当前的首要问题。

一、工商管理效能发挥的困境

1.没有健全的工商管理制度

工商管理效能发挥以健全的工商管理制度为依据和导向,而工商管理制度也要顺应时展不断更新和改进。目前,我国工商管理制度受传统思想的约束,并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制约了工商管理的效能发挥。

2.工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任何工作都以人员能力的优劣作为衡量工作效率的基础,人员配备在工商管理中也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我国加大了工商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了工商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但是工商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素质培训仍有待加强。在工商管理过程中,工商管理人员因管理方法不当导致的工作失误现象时有发生,以至于工商管理部门不能进行科学有效地市场监管。部分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低,面对突发事件时不能准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工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是目前阻碍工商管理效能发挥的因素之一。

3.工商管理相关法律不完善

在工商管理效能发挥中,工商管理人员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执行,并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工商管理执行过程中的管理依据。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作为工商管理的执行保障和依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工商管理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涉及的工商管理内容不具体,在实行过程中未能达到公平、公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商管理效能的发挥。

二、工商管理效能发挥的有效路径

1.依据市场经济现状,完善工商管理相关制度条例

工商管理制度是制约工商管理效能发挥的关键。工商管理制度的建设,要从完善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结构开始,这也是能否做到信息收取及时、人员合理分配的关键。因此,工商管理部门要从工商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不足之处着手,结合市场经济新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工商管理条例,健全企业注册登记、消费者维权、工商部门检查等方面的工商管理制度,实现工商管理、消费者权益、市场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建设高素质工商管理队伍

工商管理人员是工商管理效能发挥的主体,要想最大化地发挥工商管理效能,建设高素质工商管理人员队伍是关键因素之一。从人员筛选开始,工商管理部门就要招收有能力的人员,并进行定期培训,明确培训目的和培训内容,对工商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便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商管理队伍。此外,工商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工商管理人员的监管力度,惩处管理中不按法律法规执行的工商管理人员。

3.完善工商管理机制

工商管理效能不仅是指工作方面,在经济成本方面也有所体现,加强工商管理机制建设是工商管理效能发挥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科技信息技术能极大完善工商管理机制,落实管理措施,使工商管理走向正规化、科学化。此外,工商管理部门要以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工作的依据和指导,促进工作的有序开展,有效提高工商管理的效能发挥。

三、结语

工商管理效能的发挥,能促进市场经济平衡发展,完善工商管理制度是工商管理效能发挥的基础,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员是工商管理效能发挥的核心,完善工商管理机制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工商管理效能发挥的依据。这些措施是保证我国工商业稳步发展的前提,也是工商管理效能发挥的关键。

作者:宋美静单位:南昌职业学院

工商管理规定篇9

一、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商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变迁

为了理清工商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轨迹,全面检视制度化的变迁过程,以求得更为明晰的实践路径,笔者将30年来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建设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恢复探索阶段(1979―1985年)。1978年9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成立国家工商局的通知,接着又赋予了“六管一打”的职能。1979年11月,恢复建立了全国商标统一注册制度和商标核准制度。在工商系统恢复重建的初期。对集市贸易、工商企业、经济合同、个体工商业的管理主要依靠政策文件和行政命令,对市场交易和投机倒把行为管理主要靠摸索,通过简单、直接的方式进行。1982年,国务院提出“加强经济立法工作”的要求后,工商行政管理法律制度得到了初步发展。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和《工商企业登记管理条例》、《广告管理暂行条例》、《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经济合同仲裁条例》相继出台。这“两法四条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围绕工商的“五项”管理职能而制定的法律制度,推动了工商职能工作的开展。

二是全面建设阶段(1986―1991年)。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秩序,对于工商行政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推进职能履行提出了新的要求。1987年《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的出台,使工商的“打投”职能有了制度保障,推动了经济检查从传统的执行政策向依法行政转变,形成了条条领导为主的执法制度。同年,《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问世,推动了个体工商户确立、监督、管理等制度的建立,也标志着工商主要职能法制化的初步完成。《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的颁布,形成了我国企业法人确认和名称登记管理制度。《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施行细则》、《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是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建设的两大重要成果,对于全系统准确理解、正确适用法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完善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是该时期制度建设的一大亮点,国务院先后出台13个配套法规,国家工商局制定了大批规章,加之地方通过的法规。使经济合同签证、仲裁等系列制度得以确立,1988年推行的“重合同守信用”制度,则成为中国建设信用社会的肇端。1991年的《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成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注重业务制度建设并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标志,对于推进工商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三是强化提高阶段(1992―2001年),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984年、1998年国务院通过的两个“三定”方案,为工商职能转变和制度建设带来了新的转机,一大批与职能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频繁出台。1993年7月,国家工商局全面推行了商标制,2001年出台的《商标管理办法》,标志着商标制度的法制化和规范化。从1993年至1999年,《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合同法》先后出台,使工商监管执法的法律制度层次更高,更具权威性,消费维权也成为新的职能,并催生了12315消费维权品牌。其间颁布的《行政处罚法》,对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健全处罚程序、听证、执法监督等执法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个时期,工商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建设也出现了“井喷”现象,仅1997年,由国家工商局牵头或参与起草《合伙企业法》等法律法规就达9部。制定规章10个、规范性文件92个,与相关部门联合制定规章和规范性文件58件。《基层建设纲要》和《九五教育培训规划》,成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加强自身建设的两个重要制度。可以说。这个时期是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建设的黄金时期。

四是创新发展时期(2002年至今)。积极探索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世贸组织相匹配的工商行政管理制度,是这个时期的突出任务。办管脱钩后,各地先后探索了挂牌销售、商品进货建档、协议准入、厂场挂钩等监管制度,并发展完善成更为科学实用的商品准入制度。随着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开展,监管工作更加注重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和突出治本长效的制度建设,经济户口、商品抽查、警示公示等制度应运而生,首办责任制、“一审一核”制、互联审批制得到广泛运用,一些制度和实践还被《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所吸收。这个时期,国家工商总局先后废止规章356件,审查修订25件,进一步优化了管理制度。围绕监管改革,全系统深入开展了市场巡查、12315综合执法、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监管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等制度建设,食品安全建立了“六查六看”和5项管理制度,各地还创新完善了红盾护农、消费维权、企业服务、商标广告管理等业务制度建设,基层、廉政等管理制度建设也呈现出全面加强的良好态势。可以说,制度创新是这一时期的鲜明特色。

二、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制度的特色

纵观30年来的发展,工商行政管理制度从极度匮乏到探索实践,到法规制度建立,从深入实践到法律完善,再到全面的制度创新。是一个工作实践推动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推动工作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制度化的过程,是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商行政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的过程。其主要特色是:

一是集中体现了中国市场秩序监管的特征。工商行政管理制度以马列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为指导,以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任务为要求,围绕市场秩序领域的突出问题,在实践中有序推进法制建设,在创新中不断强化制度创设,较好地履行了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和维护公平竞争等职能,基本上建立了适应我国政权性质和政治体制要求、市场经济秩序发展需要的具有深厚市场监管文化底蕴和丰富实践内容的中国特色的工商行政管理制度。

二是具体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轨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发展始终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波动起伏紧密联系在一起,管理内容随着当时经济的发展而变化,从以市场培育为重点,到以市场监督为重点,再到以

市场秩序规范为重点而形成的各项市场管理制度客观上直接反映了这种变化。从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国家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则相应地反映出各个时期的经济背景、制度建设和相应的管理措施,也成为推动工商行政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是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监管的体制机制。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在结构功能上,具有法律地位的独立性、组织结构的层级性和职能设置的合理性,国家工商总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其职能由国务院规定,许多法律赋予了工商监管和执法的职责,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具有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非法干预的特性。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在全国,自上而下自成体系,具有业务层级管理和地方党务领导的机构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整合,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设置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形成了注册登记、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消费维权和服务发展等职能有序履行的格局。从领导体制上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领导体制经历了从双重领导到省以下垂直领导的选择过程,并实行局长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具有统一组织、相互配合、容易协调、监管执法权威等优越性。

三、当前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化存在的问题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化”是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化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组织管理和各项工作从传统的、随意的、不固定的方式,向干部职工对工作规则、文化价值普遍认同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变过程,具有程序、控制和强化组织的独特功能。

当前,虽然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低制度化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度缺失。一些监管执法和维权服务的相关领域缺乏法律和制度规制,导致工作运行出现“真空”,有的业务因制度不完备而无章可循,有的制度则明显“落伍”,不适应工作开展。二是制度扁平。没有形成完善的工商行政管理制度体系。三是制度虚设。一些制度“闭门造车”,因缺乏科学的设计、合理的架构,可操作性差,针对性偏弱。四是制度错位。各项制度在订立与执行时缺乏协调,或重复设置,或缺乏衔接,致使执行时相互冲突,强调某项工作时,相关的制度高度重视,其他的则成为摆设。五是制度异化。由于监督不力,检查不够,缺乏与干部职工的互动,导致诸多制度被悬搁,而一些干部职工在执行制度时,“择其利者而从之”,又让部分制度在实际运行时走样。

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化,还要着力破除四种陈规陋习:一是依靠阶段性的集中工作解决某一突出问题,走一阵风突击式的旧路子:二是偏重靠领导意志或思想教育影响干部职工行为,实施管权管事管人管物的旧模式:三是依赖经验主义和行为惯性,开展组织管理和各项工作的旧方式:四是讲形式、重教条、等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旧痼疾。

四、进一步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化建设的原则和实践路径

(一)原则

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化建设,要注意克服制度建设中的不足,把握好制度的普遍性、强制性、连续性、明确性等本质特征,努力遵循四个方面的原则,一是统筹科学地推进制度设计:二是贯彻权力制约、从严管理、制度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建设理念:三是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总结有效经验,合法合理合情地开展建章立制:四是注重制度建设效率与形式的有机结合。运行规范与行为过程的良性互动。并紧紧围绕职能工作的重点、自身建设的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按照科学设计、系统协调、连续稳定的思路,稳步推进制度化建设迈上较高的层次。

(二)实践路径

一是立足全面规划,科学架构制度体系。要根据工作实际和现实需要,着力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业务工作和外联协作三类制度,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管物的制度体系。内部管理制度包括组织管理、日常工作、干部管理、权力制约监督等制度,业务工作制度则围绕基本职能创设各种制度,外联协作制度包含不同地区之间工商内部的联动协作制度、部门联系会议制度、案件协查移送制度、媒体互动制度等。在制度建设中,要注意稳定性、动力性和系统性,保持制度的内容和执行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的平稳固定、齐全配套、互相制约,整体协调一致。同时。按照新形势对监管执法等工作的新要求,谋划工商法律法规框架,通过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稳定畅通的专家咨询和公开的社会意见征集,’加快《商事登记法》、《市场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广告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和修订,并通过持续有效的工商法律法规宣传培训,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律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是突出主要职能,有序推进制度创新。要按照全程监管、标本兼治和长效管理的要求,努力在各项业务上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全面推广注册登记疑难会商、名称核准提示和工商联络员等多项制度,建立网格化巡查、属地综合监管责任制度和重要市场、重点行业、高危商品常态化、专业化监管制度。以食品安全为重点,建立主体把关、商品准入、经营者自律、商品及交易市场分类监管、经营示范店、监测检测过滤、退市处理和应急处置的“八位一体”管理制度,形成流通环节链条式监管机制。完善消费宣传、监督评议、咨询服务和维权指导制度,进一步健全12315行政综合执法制度体系。围绕优化执法办案机制,探索推行分级办案、主办负责、过错追究的经济检查官制度和相对集中的执法办案体制,健全案件线索移交、联动执法办案、区域联合执法与企业协作打假等制度。全面开展商标帮扶、、审查、评审和驰名、著名、知名商标认定的制度化建设。完善监管联席会议、违法广告曝光、案件移交移送、重大案件通报、广告监测、经营者自律、标准核查、媒体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广告管理基础制度和治理机制。

工商管理规定篇10

众所周知,《复议法》与《行政复议条例》相比,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充分地考虑到行政复议制度在解决行政争议方面的积极作用,扩大了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范围: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论是作为,还是不作为,只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这些行为违法或者不当,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都可以依法申请复议,在对具体行政行为提出行政复议同时,如果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抽象行政行为不合法,还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申请。行政复议范围的扩大,提高了对公民权利保护的水平,是法制进步的要求,更是行政复议作为一种公民权利救济制度的独特价值的体现。

作为国务院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行政复议工作历来十分重视,早在国务院《行政复议条件》颁布之前,就在一些法规中给予相对人行政复议权。现阶段,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给予相对人的复议范围与《复议法》中的规定是一致的,即凡是相对人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行使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都可以依法提出复议。然而由于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下简称县级工商机关)与工商行政管理所(以下简称工商所)之间的设置方式、权限划分和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省级以下)之间的设置方式、权限划分是不同的,故而,县级工商机关与其上级工商机关的复议范围也是不同的。那么,县级工商机关受理复议案件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即相对人不服工商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行政复议时,县级工商机关对工商所作出的哪一些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受理,哪一些不可以受理呢?

按照现行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工商所行使职权时有两种方式,一是上报县局、以局名义作出,二是直接以自己的名义作出。毫无疑问,对工商所上报县局、以局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相对人不服的,其复议机关依法是县级工商机关的上一级机关,即地区级工商机关。然而,当工商所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而相对人不服时,县级工商机关可不可以受理其复议申请?可以受理哪一些复议申请?这在实践和理论中,是存在争议的。

一种意见认为,工商所(站、队、分局等)是县级工商机关的派出机构,不是独立的法人单位,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工商所可以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因此,县级工商机关只能受理相对人不服工商所以自己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时提出的复议申请。如果工商所不是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即使以自己的名义作出了具体行政行为,复议机关也不应是县级工商机关。这种看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局市场管理所在2000年1月20日,联合瑞安市城关镇城建监察中队管理无照经营的沙河底菜市场,拆除了部分摊位。沙河底居委会以我局市场管理所违法采取强制措施为由,于2000年2月向我局申请复议。复议期间,沙河底居委会又以我局违法采取强制措施为由,将我局作为被告,向瑞安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我局向法院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沙河底居委会既以市场管理所为复议被申请人向我局提出行政复议,同时又以同一理由在复议尚未终结期间将我局列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讼,尽管无论是将我局或将市场所列为被告,诉讼结果可能相同,但沙河底居委会显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复议法》的相关规定,滥用了诉权。瑞安市人民法院审查后认为,根据现行法律,我局市场所不能以自己的名义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作为我局派出机构,其行政行为可以视为我局行政行为,因此我局受理沙河底居委会的复议申请本属错误,将我局列为被告没有什么不妥。应当指出,我局提出答辩理由后,瑞安市人民法院是相当重视的,经多次研究并经多方请示,才作出开庭审查的决定。因此,瑞安市人民法院的看法,代表了现阶段审判机关的普遍看法。

另一种意见认为,尽管工商所是县级工商机关的派出机构,尽管它行使的不是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职权,但只要它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而相对人不服提起行政复议的,县级工商机关都可以受理。理由是,我国建立和健全行政复议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越权执法本身就是违法行政行为的一种,所以,无论工商所行使了何种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只要这种具体行政行为是以其名义作出的,行政复议机关理应是县级工商机关。当然,按照《复议法》的规定,相对人不服政府工作部门依法设立派出机构以自己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时,也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但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现阶段是实行垂直领导的,县级工商机关是地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直属机构,因此,相对人不服工商所以自己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申请复议时,只能向县级工商机关提出。这样才是《复议法》的本意,符合法律的立法精神。以上述的沙河底居委会诉我局强制措施违法为例,尽管拆除摊拉不是我局市场管理所的权限范围,但既然市场所以自己的名义发出通告、并在市局未知的情况作出了拆除摊位的具体行政行为,那么,无论复议被申请人或者行政诉讼被告,都应该是市场所,而非我局。我局受理相对人的复议申请完全体现了《复议法》的立法精神。很难想象,假设我局以自己的名义行使了国务院的具体行政行为,而相对人将朱镕基总理告上法庭是怎样的一番法律奇观。瑞安市人民法院的做法显然违背了法律的立法精神和宗旨。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现阶段的工商行政管理法规,除直接规定工商所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外,还有二种例外情形。一种如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所行政处罚职权暂行规定》第六条规定的:"下列处罚种类和幅度,经县(市、区)以上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可以由工商行政管理所以自己的名义作出"。这种原则上可以由工商所以自己的名义作出,但必须经过县级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机关为谁,实践中也是有不同看法的。一些人认为,派出机构与设立它的政府工作部门同属一个系统,且在行政关系上和业务关系上均存在密切的领导关系,为了防止部门保护主义,对该种行为提起行政复议,应当向县级工商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首先,县级工商机关依法批准工商所在一定种类和幅度内,可以以自己名义作出行政处罚时,往往采取抽象行政行为形式,即普遍授予下辖工商所都可以拥有这种权利。相对人不服此种行政处罚时,可以对县级工商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一并提出审查申请,但不能直接以县级工商机关为复议被申请人。其次,即使县级工商机关直接参与到具体行政行为中去,批准工商所可以就某个案件在一定种类和幅度内以自己名义作出行政处罚,也并不等于说,这个行政处罚是由县级工商机关决定的。从法律上来说,"决定"和"批准"是由本质区别的。"决定"意味着工商所在该项具体行政行为中丧失了决定权,也不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作出。而在"批准"这种情况下,可以看出:第一,该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仍是以工商所名义,而非工商局名义;第二,县级工商机关并没有对整个具体行政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只不过起着许可工商所某种建议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是原则性的、有局限性的,它并不排除对工商所的指导和监督功能。因此,相对人对这种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时的复议机关,仍应是县级工商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