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区信息化建设方案十篇社区信息化建设方案十篇

社区信息化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1:31

社区信息化建设方案篇1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社区;档案管理;优势;对策

1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概述

目前,大部分社区按照档案管理规范的要求,加强了信息化建设,总体来看,社区档案信息化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对居民个人、家庭信息的档案信息化,社区居民个人及家庭信息使社区日常管理工作需要掌握的基本信息,为了更加全面地理解居民流动、教育等情况,社区需要联合民政、档案管理等相关部门,对居民进行逐户登记,利用信息技术采集、记录居民信息,建立居民个人及家庭档案,进而为开展针对性的社区服务活动及人口普查工作创造便利的条件。不仅如此,对居民个人、家庭档案信息化,也有利于社区更好地开展服务管理。二是建立特殊居民需求档案,针对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对特殊居民的需求建立信息化档案,以便更加及时、有效地满足居民的特殊需求,如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登记,建立特殊需求档案,对他们的特长、职业发展要求作出细化记录,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培训,并提高他们寻找工作的机会。另外,针对一些居民家庭的家政需求,也可以建立服务需求档案,并及时更新,对居民的保洁保姆等服务需求提供更多的选择。三是社区居民健康信息档案,包括社区居民的年龄、疾病类型、病况及参保形式进行记录,便于更好地开展社区医疗保障,进而为提高居民健康生活品质提供更加切实的指导,另外,健康档案还可以为社区开展疾病预防、计划生育、健康计划等管理服务工作提供深入的指导。四是城市流动人口信息档案信息化,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加快了人口流动,流动人口是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城市人口流动信息档案,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城市人口流动情况,不仅可以提高社区帮助流动人口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主性,还能够为城市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2信息化建设对社区档案管理的优势

2.1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对档案的利用

传统的社区档案信息管理,只重视对档案的保管,忽视了对档案的利用,在信息化建设下的社区档案管理,能够满足社区居民对档案日益提升的需求,提高社区档案工作服务的水平。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居民的信息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根据居民生活、工作及城市管理的需要,提供准确、高效的档案信息查询及应用。

2.2促进了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化建设为社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一方面,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社区突破地域、部门的限制,采集到社区居民管理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社区也能够根据相关的法律规章,实现与社区各部门、管理机构的信息共享,增进了现代城市档案管理工作的协调性,有序性。避免了因信息重复采集、处理而引起的资源浪费,提高了信息统计、应用的效率。

2.3降低了社区档案管理的成本

社区档案管理的成本主要有人力、物力等,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将海量的信息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等平台中,降低了人工对纸质档案的处理要求,促进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不仅能够为社区、地方政府提供准确、全面的档案信息,也为行政管理节省了交通、时间成本。

2.4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信息的提取、处理要求逐渐增强,社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将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信息覆盖其中,进而为居民办理各项事务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使居民减少处理事务的麻烦,促进了人性化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3信息化建设对社区档案管理的应用

3.1完善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制度

制度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在社区档案管理建设中,除了要根据相关的法律,对信息采集、登记做出依法治档外,还应该结合社区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实际,对信息化建设的内容、程序、责任等做出明确、详细的规定,针对信息化建设效率高或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违法违纪的社区或人员,采取严格的奖惩措施,以加强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居民隐私权益。

3.2加强对社区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力度

社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除了要加强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外,还应该联合社会信息技术资源,将社区、街道档案管理部门的档案管理内容、目标等进行整合,促进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与研制,同时,对不同部门、人员的使用权限做出限定,不断提高社区档案信息化的水平。

3.3加强社区档案信息化网络管理

社区档案管理信息化是电子政务建设的组成部分,在社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应紧密结合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及动态,联系居民实际,有针对性地建立居民信息数据库,如特殊需求数据库、计划生育数据库、流动人口数据库、健康服务数据库等,并将数据信息与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联系起来,促进政务办公信息化,进而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公共服务。

3.4加大社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等是社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为了减轻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压力,推进社区档案网络化管理,社区应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地加大对基础设备的投入,为完善信息化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不仅如此,对于社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经费应做到专款专用,可以采用政府采购等方式,改善社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硬件水平,为社区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3.5加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在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中,除了要以科学、合理的机制引进专业的信息化建设人才外,还可以根据社区档案管理的需要,结合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增强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激励相关人员提升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建立一支复合型人才队伍,为推进社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持续、稳定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6丰富档案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内容

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社区档案管理应结合居民的实际困难及需求,利用信息化丰富档案管理服务内容,为居民提供优质、可靠的服务,一方面,社区可以联合其他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人性化咨询服务窗口,针对居民关注的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户籍、计划生育、教育等民生重大问题,提供多种形式的查询服务。向公众公开相关文件、主要信息等,便于群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社区可以联合周边的资源,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将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商业、服务信息进行归类、整理,为居民提供生活化、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如小区物业管理、家政服务、金融理财、法律服务等,拓宽社区为居民服务的途径,增强社区为居民解决困难的能力。

4结论

综上所述,社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社区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及趋势,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社区档案管理效率、质量的提升,有利于社区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高效优质的服务。为提升社区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社区不仅要结合实际,加大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还应该紧密联系群众、联合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相关公共服务机构,将居民需要的不同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并通过便捷的平台满足居民的信息需求,为提高城市生活、管理质量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瑞菊.关于做好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措施[J].云南档案,2009(11)

[2]殷华丽.信息化建设提升档案管理水平[J].中国船检,2012(04)..

社区信息化建设方案篇2

一、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出的背景

(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和社会公众信息知情权的日益觉醒。首先,信息化的核心在于共享信息资源。档案承载着人类活动的大量信息,记载和延续人类文化,在社会信息化和实现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已迈入有法可依的阶段。作为政府公众服务机构之一的档案馆,应满足利用者需求,维护社会公众信息知情权,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二)区域一体化对民生档案管理提出挑战。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一体化逐渐成为发展趋势。其中以经济较为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区域比较典型。以下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地区)为例进行分析。

国务院于2008年底批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对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9市为主体的珠三角地区发展给予了新的战略定位。根据规划,珠三角地区以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一体化为总体目标,共同建立区域生活圈,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等方面开展合作。目前,珠三角的“城市边界”日渐消融,广州佛山、深圳东莞的经济圈层间的融合明显,出现了同城化趋势。由此,珠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原有的档案的管理将面临挑战。

1、共享意识有待提高。随着经济发展和进一步融合,人员流动和交往更加频繁,生活和工作的联系更加紧密,本地居住和异地上学上班等现象更加普遍,区域一体化的特征和发展将越来越明显。当前,珠三角各城市间档案管理仍处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阻碍着档案信息的共享。利用者利用档案信息一如既往到异地获取资料,获取档案信息的成本并未降低,享受不到一体化给生活和工作带来的种种便利。如交通出行存在违章或事故,则从信息查询到交纳相关费用及理赔等,需要不断异地往返奔波;老百姓关注的失业保险等社保档案,如不能在区域范围或更大的范围内异地缴纳和使用,就会出现难以接转和续交的困难,等等。

2、共享规划有待制订。民生档案包含户籍档案、房地产权档案、社保档案、婚姻档案、教育档案、劳动就业档案、交通出行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制定民生档案共建共享规划,可以提高民生档案的有效性和利用效率,档案专业服务的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目前,珠三角正在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发展规划。档案部门应积极应对,争取尽快把档案信息的共建共享纳入发展规划。

3、共享标准有待建立。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应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由于档案工作标准化程度不高,档案整理、保管、检索利用及相关管理系统等缺乏统一标准。此外,各地区行政的相对独立,政府机构实施垂直管理,注重纵向的领导指导关系,许多单位的档案只能向上级主管部门档案机构移交,造成了横向的馆(室)与馆(室)之间信息的相对封闭,导致档案保管存在的分散,不利于民生档案的共享使用。

二、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积极影响

目前,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的政府信息网和档案信息网已建成并开通,档案信息共享所依托的设备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提供了共享的客观条件。此外,数字化发展迅速,通过各种形式将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在文字、声像等多载体形式下实现了数字化管理,为民生档案信息上传、对外、提供利用等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

(一)有利于提高区域内档案部门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当前,档案馆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一直以来,档案馆的服务宗旨以国家利益为重,对社会公众的需求与利益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来源多样化,信息意识普遍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档案馆必须在为用户提供权威信息方面付出巨大努力,否则,档案馆的价值就会降低,档案馆的存在就会变得无关紧要;其次,档案纸质载体的统治地位被打破,视频、图像等数字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多。用户变得乐于通过网络访问档案信息资源,档案馆的服务范围扩大,服务对象与范围社会化。传统上门查阅档案进一步弱化,利用者寥寥无几;第三,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生产活动受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影响,资金、人才等的配置受这一规律支配,由供求关系决定其生产和发展。虽然档案馆作为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不是物资生产部门,但一旦其存在的价值普遍受到质疑,原有资源的配置必然弱化,档案馆的生存必然出现危机。

因此,区域内档案部门应打破地域界线,创新合作,推进档案的一体化建设,推进档案信息的共建共享,必将引起民众的关注和领导的重视,拓宽经费来源,促进参与社会建设,促进信息服务模式的变革,进一步扩大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二)有利于为区域内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提供便捷服务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产业共生、互补性强,而且人文相通,政府、企业、民间往来频繁。区域内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域多次调整变更及经济交融等因素,档案信息资源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许多单位和市民经常需要跨市查询房地产权、婚姻、户籍、学籍、人事等档案。同时,区域内城市间的政府部门就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产业结构、社会管理、环境保护、资源保障等进行统筹、协调和合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互相利用大量的档案资料,在合作过程中也将产生大量新的档案资料。

因此,档案信息尤其是民生档案信息的共建共享,将给区域内的档案利用者在生产、工作、学习、生活、交流、合作等方面带来便利,使其真正享受到区域一体化带来的成果。

三、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的构建

当前,珠三角地区各城市间正加大合作力度,积极探索进行产业、交通、城乡规划、警务、工商、劳动、旅游、金融、户籍、环保等对接和合作的研究和论证。如推动“一卡通”、“一证通”等互通工程,以公共交通ic卡的互联、互通、共用为突破,逐步推广应用到其他社会公共领域;推动社会保险的信息互通,逐步实现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推动医保服务系统的互联、互通,等等。档案部门必须重视区域内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为一体化建设服务,也为自身发展谋求更大的空间。

(一)共享管理机制构建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本,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为利用者提供更加便利和优质的服务。

2、协调发展原则。协调发展就是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协调对象之间相互促进、均衡发展,就是注重形成发展的合力,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入手,促进共同发展。珠三角各地档案工作发展不平衡,可以通过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的平台,促进共同发展。

3、平等互利原则。平等是相互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处于同等的地位,享有同等的权利。最大利益是共同追求的,双赢最为理想,对于相互间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在推进民生档案信息共建共享过程中,合作各方主体平等,共同受益。

(二)共享管理机制的构建

1、建设领导机制

(1)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在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建设中,最大的障碍来自于各地政府的行政壁垒。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也面临一样的问题。因此,省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应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珠三角各市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制定目标任务,明确单位和工作要求,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

(2)以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统筹。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统筹协调,加强与珠三角各市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从整体着眼,向各市有关部门宣传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积极意义,为各市有关部门的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组织提供有益参考,并进行有效协调,实现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3)以各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服务中心。在信息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参与。应以各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工作服务中心,领导和指导本地区档案工作,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化。各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各市间的连接纽带,也统一负责和协调本市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并负责进行开发、传播与服务。

2、建设合作机制

(1)合作思想。开放是档案信息共享的前提。珠三角各市首先要解放思想,树立合作的观念。在合作中,坚持平等、互惠、发展的原则,主动提供自身的信息资源,本着既有利于开放又严防泄密的原则,正确处理档案开放与保密的关系,尽量让关系民生的档案信息得以开发利用。

(2)议事制度。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拟定相关议事规程,确定合作方向,主持召开相关会议。或由各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签定合作协议,轮流主办,确立档案部门的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协商合作议题。

(3)合作重点。当前合作的重点是各自建立民生档案的目录中心,实现民生档案目录资源的共建共享,在此基础上,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逐步实现全文检索。同时,实现民生重要档案信息的互联互通,提供档案异地查询和利用服务,实施同城化管理和同城化待遇。

3、建设运行机制

(1)统一规划。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尚处于探索阶段,档案部门应抓住当前珠三角正在编制五个一体化发展规划的有利时机,以省档案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会同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以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等为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部署,保证共建共享的有序进行。

(2)统一标准。应建立相同的民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和制定一套通用的数据规范。各地信息化建设采用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应用系统等不相同,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技术上的壁垒,无法形成信息互访机制,难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在建设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统一规范,避免各自为政、互不兼容的现象产生。

(3)统一模式。首先,在各市采取集中的档案管理模式,由各市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地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建立档案信息网站,实现档案信息的统一管理,统一对外服务。其次,在各市间采取分散的档案管理模式,各市的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在多方协作的基础上,实现各市间档案信息网站的互联互通,利用网络进行民生档案信息,实现共享。

参考文献:

1、张荣斌:《从“民生档案”着手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上海档案》,2006(01)。

2、黄东霞:《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档案与建设》,2008(11)。

社区信息化建设方案篇3

关键词:和谐社区;社区档案;价值

中图分类号:G472.4

一、宏观价值

(一)社区档案是和谐社区建设的真实记录

首先,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进入新世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活动,其实践过程和效果都将对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各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而社区作为社会结构中最基础的构成要素,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更是不容忽视,和谐社区建设的是否成功也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能否实现。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经过怎样的建设活动才能达到和谐社区的目标,在这些建设活动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以及和谐社区的建设对和谐社会有什么程度的影响等这些内容都需要被记录下来。并且,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活动,通过对这个伟大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可以给我国和全世界各国人民留下宝贵的经验。因此,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档案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社区档案同一般档案一样,记录着社会方方面面各种活动的真实情况,这些档案信息都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和谐社区建设活动中,会形成关于本社区各个建设活动方面内容的大量文件,包括社区居民情况、社区文化活动、社区居民自治活动、社区党建活动、社区卫生活动、社区警务活动等很多方面。这些文件,都是真实反映社区此项建设活动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信息财富,都必须得到完整、系统的保存。

(二)社区档案反过来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从社区档案的角度来看,社区档案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的宏观价值可以概括为:行政价值,指导社区行政工作进行和完善;业务价值,在社区实际开展的各向建设活动中提供原始记录、依据和必要的指导;文化价值,记录并推动社区文化建设活动;法律价值,以社区档案的真实记录为依据解决社区中以及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纠纷;教育价值,通过社区档案向社区居民宣传国家和社区的各项政策和活动内容等等。由此可见,社区档案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推动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活动的开展,从而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同时,社区档案可以为和谐社区建设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一方面,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利用社区档案记录的社区建设活动的真实情况来指导和谐社区建设,另一方面,社区通过主动建档,收集并整理和谐社区建设开展所必需的信息,为和谐社区建设活动提供基础和保障。

由此可见,从宏观上来讲,社区档案不仅是和谐社区建设的真实历史记录,而且还反过来起到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价值。

二、微观价值

与宏观价值相对的是微观价值,宏观价值主要从理论的层面来分析社区档案的价值,这里我们从实践的层面来分析社区档案在和谐社区建设中比较现实的价值,即微观价值。

(一)为建立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体系提供基础

为了更好的进行社区服务活动,社区档案工作要进行主动建档,收集社区服务活动中需要的各种信息。如:收集本社区范围内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特殊人群的信息,汇总加工后建立起系统的服务档案,这样,在社会保障、救助和再就业活动等社区服务活动中就可以根据社区档案中的记录,针对不同种类人群进行更高效率以及更有效果的社区服务活动。同时,将这些信息进行系统的整理,建立起特殊人群档案,也可以使社区保障和服务工作更加系统和科学。

(二)促进和加强社区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尤其是基层党建工作不仅是巩固党的领导、党的政策方针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实现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基础。通过建立社区党建档案,对社区党员信息进行收集,对社区党员的分布、来源等情况做一个清楚的了解,以此为依据定期组织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活动,并且对日常开展的党建活动做好记录,在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密切社区党组织与群众的关系,真正发挥党员的先进带头价值。

(三)维护社区稳定与安全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流动人口不断增加,这些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都转变为广义意义上的社区居民,因此,社区建设和管理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稳定的一个重要单元。通过社区档案工作,形成较完整的社区居民和事务档案,可以在将来的建设活动中“妥善处理各种邻里矛盾、经济纠纷、等,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

同时,对社区内存在的刑满释放人员、解除劳教人员等特殊人员进行建档,合理对他们实现安置帮教,都对社区稳定和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并且,通过社区档案,将和谐社区建设活动的各种真实情况及时向社区居民公开,使社区居民了解社区的各项建设活动,培养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使社区居民对和谐社区建设有更大的热情,同时,也可以使社区居民更加了解和相信社区管理者,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社区稳定。

(四)繁荣社区文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对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会不断增长。因此,社区应通过利用社区档案信息资源,以展览、讲座、宣传等多种形式,对人民关心的如社会大事、生活常识、法律知识等内容进行普及和宣传,在社区内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使社区居民更加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

(五)繁荣基层档案事业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层的社会组织,在和谐社区建设活动中,社区也同样成为了基层档案工作的阵地。通过对社区档案和社区档案管理的各种研究和探索,可以丰富我国基层档案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扩大基层档案工作的价值辐射范围,提高基层档案工作在社会公众间的影响力,因此,社区档案的可以起到繁荣基层档案事业的价值。

以上简单叙述了社区档案在社区建设活动中所具有的宏观和微观价值。通过对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档案价值的了解,不仅可以丰富社区档案工作的内容,也更加证明了和谐社区建设不能离开社区档案。在今后进行的和谐社区建设实践中,如何通过社区档案工作,更有效的为社区建设活动服务,为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服务,也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婉云:《在社区档案管理中也要体现自治》,《兰台世界》,2001年第10期。

社区信息化建设方案篇4

一、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档案工作服务领域

1、着力加强民生档案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积极探索民生档案管理的方法和途径,在摸清民生档案种类、数量、分布、管理情况的基础上,加快社会民生档案信息的统一管理和资源整合,把教育、劳动就业与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涉及民生档案纳入进馆范围,建立和规范民生档案。要建立和完善民生档案利用服务体系,优先接收民生档案,优先整理民生档案,优先数字化民生档案,优先编研民生档案,优先开放民生档案。要着重对现有馆藏的二轮土地承包合同、婚姻登记、复退军人等民生档案进行整理编目,建立专题目录数据库,充分利用区档案馆网站,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在线查询服务。同时,要尽可能把民生档案管理的着力点延伸到指导社区建档、农村建档中去,将涉及民生档案的管理纳入其档案基础业务建设中,确保及时建档、规范管理,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相关民生档案信息服务。

2、提升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继续贯彻省档案局、省民政厅《关于加强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档案工作机制,促进社区档案信息一体化建设,使档案工作与构建和谐社区同步发展。本着“成立一个,建档一个,合格认定一个”原则,加大对万安街道、双阳街道所辖社区档案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争取*8年底前全区基本完成社区居委会建档和合格认定工作。

3、扎实推进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与农业部、民政部联合颁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重点抓好省、市、区三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档案工作,进一步探索、推广符合农村实际、农民需求的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机制与档案服务方式,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继续加强与区农水局、区民政局联系,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做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档案的督促指导工作。贯彻落实好省档案局与省林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工作的意见》,抓好区、乡(镇)、村三级林改档案试点工作,保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的规范管理和完整安全。

二、强化功能建设,提升档案工作服务水平

1、切实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以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契机,按要求设置政府信息公开阅览室,完善相关设施,把档案馆建设成为区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的有形场所。根据政府公开信息送交要求,畅通送交渠道,保证送交信息的齐全完整,做好政府公开信息的接收、管理工作;完善政府公开信息查询系统,做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编目、上架,及时将政府公开信息的电子文本导入区档案馆网站阅览服务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继续深化“已公开现行文件服务中心”工作,在文件收集、查阅利用手段和服务措施等方面狠下功夫,不断完善现行文件利用工作。

2、稳步推进档案资源建设。要加大档案资源的整合力度,将接收档案实体与建立档案目录数据中心相结合。一是制订档案全宗接收名册,划定接收范围,有计划地依法把我区各立档单位保管满10年的到期档案约4000卷接收进馆。要把档案资源整合工作重点放在扩大进馆全宗的数量和范围上,加强重大活动、重点项目档案的征集工作。二是继续做好区档案馆存量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的采集工作,稳步推进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建库工作。

三、坚持依法治档,推动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

社区信息化建设方案篇5

**时期,自治区档案事业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在为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事业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区现有档案行政管理部门107个,比“九五”末增长5.9%;各级各类档案馆138个,比“九五”末增长11.3%;各级档案局(馆)专职人员1387人,比“九五”末增长8.2%;各级综合档案馆总建筑面积66998平方米,比“九五”末增长5.2%;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4139473卷(册、件),比“九五”末增长80%;各级各类档案馆共接待利用者16.8万人次,提供档案资料79万卷(册、件)次。

档案事业宏观管理不断加强。14个地、州、市和92个县、市、区建立了档案事业行政管理机构,充分发挥档案行政管理职能,实现了档案事业管理的科学化和管理对象的重点化,促进了档案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档案法制建设继续推进。**年3月22日,自治区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部分条款的修改。建立完善了档案工作地方性法规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强了档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档案执法检查,认真纠正档案违法行为,查处档案违法案件,依法管理档案事业的水平不断提高。

档案基础业务建设日益巩固。围绕“抓住主体(档案馆),发展两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稳步推进。47个地(州、市)、县(市、区)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目标管理达到自治区级标准,近1000个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达到国家或自治区级标准。档案工作发展深入到农村、社区,延伸到民营企业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领域。全区乡镇建档率达到90%以上,村级建档率达到47%。

档案科研、教育、宣传工作不断加强。《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内外环境及墓内文书质量研究》和《新时期新疆宗教档案管理研究》两个课题被国家档案局立项,一批围绕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保护、档案业务建设与发展等档案课题研究获得自治区奖励,档案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强。档案继续教育、专业培训成效显著,培训人数达1万人次。档案宣传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编辑出版档案刊物、简报60余种,近四年仅在《中国档案报》上刊登有关全区档案工作的稿件就达386篇。

档案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制定了地、州、市和区级机关档案信息化规划,建立了局域网15个,12个地、州、市、县档案局(馆)建立了网站或在当地政务信息网上挂有网页。

档案工作创新服务成效显著。全区107个国家综合档案馆有63个建立了已公开现行文件阅览中心,成为当地党委、政府公开政务信息的窗口之一。自治区和18个地(州、市)、县(市、区)档案馆建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拓展了档案工作的社会服务功能。

档案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全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意识比较薄弱,少数地区和部门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档案馆库建设整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50%的地级档案馆、33%的县级档案馆没有档案馆库,部分馆库已成危房,影响了档案的安全保管;档案馆设施条件较差,部分县、市、区档案馆没有计算机、复印机等设备;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档案事业经费不足,许多正常业务工作无法开展;一些县、市、区档案部门人员编制少,影响了档案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档案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时期,自治区档案事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档战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方向,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档案法律法规为保障,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档案工作整体水平,不断增强档案工作的服务能力,进一步促进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二)主要目标。

**时期,自治区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档案法〉办法》等档案法律法规,切实提高依法治档、依法管理档案事业的水平;全面加强档案资源建设,以各级各类档案馆为主体,以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基础,建成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结构科学、优势显著和区域特色更加鲜明的档案资源体系;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扎实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向现代档案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全社会档案资源的共享;进一步完善档案工作的社会服务功能,努力扩大档案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的服务水平,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努力建设依法治理、科学管理、功能完备,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档案事业发展体系,力争建成西部地区档案工作强区。

三、**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档案法制建设。

1.深入开展档案法制宣传。坚持开展经常性的档案法制宣传,创新宣传形式和手段,注重宣传效果,增强全社会档案法制意识,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20周年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档案法〉办法》颁布实施10周年,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

2.制定和修订档案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期间,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机关电子档案管理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公有制企业档案管理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档案管理办法》;修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公开现行文件中心管理办法》;加紧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档案业务和技术标准规范,进一步健全自治区档案法规标准体系。

3.进一步加强档案行政执法。大力加强档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档案行政执法人员,抓好人员聘任培训和日常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档案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地、州、市档案局配备档案行政执法员5人以上,县、市、区档案局配备档案行政执法员3人以上。档案行政执法员聘任满三年必须重新进行培训。加大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力度,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期间,自治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每年按区级机关总数的20%和地(州、市)级机关总数的5%安排检查,必要时进行专项检查;地、州、市、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每年检查比例。

4.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按照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改革、完善和依法理顺档案管理体制,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大力推行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增强档案行政监管能力,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档案事业水平。

(二)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

1.档案馆库建设。认真贯彻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精神,把档案馆库建设作为档案馆工作的根基,坚持“四位一体”(保管党和国家重要档案的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中心、档案信息服务中心)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档案馆库建设。档案馆库建设纳入基本建设计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纳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统筹规划,同步建设。重点抓好7个地级、66个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新建工作,力争到**末,全区档案馆库条件有明显改善。

2.档案馆设施设备建设。按照强化档案馆社会功能的要求,积极抓好档案馆设施设备建设。各地(州、市)、县(市、区)档案局(馆)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适应工作需要的计算机。到**末,地、州、市档案局(馆)建成局域网。地、县两级档案馆有保证档案工作正常开展所必需的设施设备,档案保管保护条件进一步改善。

3.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硬件建设。到**末,自治区区级机关和地(州、市)级机关有专门的档案库房,并配备有符合档案安全保管和现代化管理要求的设备。30%的县(市、区)级机关有专门的档案库房;其他县(市、区)级机关有档案专用柜架。乡(镇)、村在保证档案安全保管的基础上,逐步改善档案设施条件。

(三)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1.抓好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业务建设。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形成的档案是国家档案资源的最重要来源。**期间,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自治区有关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业务建设的标准和规范,创新机制,完善措施,切实加强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不断提高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确保档案收集、归档的完整齐全和整理质量。丰富宏观管理手段,推动区级机关档案工作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其对行业档案工作的引领作用。按照档案工作分级管理的要求,认真抓好对基层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以抓好非公有制经济档案工作为突破口,促进企业档案工作全面发展;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积极开展事业单位档案工作;以加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社区档案工作、重点项目档案工作、宗教档案工作、家庭档案工作为重点,大力拓宽档案工作领域。到**末,乡镇建档工作全部完成,村级建档工作还没有完成的地区,建档率达到70%;尚未完成社区建档工作的地区,建档率达到100%。

2.丰富馆藏资源,改善馆藏结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进一步扩大馆藏总量的同时,加快馆藏结构调整和优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档案法〉办法》和《档案馆工作通则》的规定,认真抓好到期档案的接收进馆工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拓展接收档案的范围,不断调整和优化接收档案的结构,把接收的范围逐步扩大到西部大开发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档案、名优产品和特色产业档案、科技和专门档案。以抓好声像档案征集为突破口,打造区域档案资源特色建设新品牌;以加强重大活动档案、突发事件档案收集为重点,形成馆藏资源新的增长点;以接收已公开现行文件为契机,构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新框架。采取档案室、档案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三方配合、多管齐下的办法,努力做好档案收集、征集和接收工作,使馆藏进一步优化,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日益突出。

3.加大档案资源整合力度,充分利用社会各类档案资源。进一步完善档案资源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档案资源管理新机制,引进档案资源管理新方法,实现各类档案资源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利用档案信息的需要。大力加强档案馆基础业务建设,不断夯实档案工作基础,提高档案质量。做到档案开放工作制度化、经常化,按照《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及时开放所有到期应该开放的档案,努力盘活馆藏档案存量。进一步加快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的步伐,积极开展珍贵档案特藏建设。**期末,全区国家综合档案馆完成全部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自治区档案馆和14个地、州、市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立珍贵档案特藏室。

(四)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

1.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根据《全区地、州、市档案信息化管理规划》的要求,制定阶段性计划,抓好阶段性工作,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依托电子政务建设工程,建立和完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移交和接收的标准规范体系。积极开展数字档案馆试点工作,加快对馆藏档案规范化的数字处理,大力加强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库建设,逐步建成全方位的档案利用服务平台,使档案信息化与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

2.建立档案网站或网页。进一步加快档案网站(网页)建设,在此基础上以互联网为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档案和已公开现行文件等公益性信息服务;以各级党政网为平台向党政机关和社会相关部门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和政府内部共享使用。**期间,全区地、州、市档案局(馆)和大部分县、市、区档案局(馆)建立档案网站或网页。

3.推进各部门档案信息化工作。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工作是全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单位必须提高对档案信息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切实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本系统、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同步进行。建立健全电子文件形成与归档、电子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对本单位文书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指导,进一步规范电子文件形成和归档、电子档案接收与管理工作。按照《自治区区直各单位档案信息化规划》的要求,努力加快自治区区级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从**开始,自治区区直单位形成的档案,必须以档案目录、档案原件及其数字化形式同时保存。

(五)加强档案馆服务功能建设。

1.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档案服务体系。不断创新档案服务机制,增强档案服务功能。建成自治区民国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两个档案目录中心,为科学研究、编史修志服务;建立新疆名人档案资料库和声像档案库,整合特色档案资源,向社会各界提供特色化的档案服务。建成电子文件管理中心,为各单位提供及时有效的电子文件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强与社会有关方面的合作及档案系统内部的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跨行业、跨地区开展多层次、高水平的史料编辑出版工作。加大对各单位档案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信用档案、工商档案、社会保障档案等大型数据库,为社会各界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2.进一步加强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配合政务信息公开,加快已公开现行文件中心建设步伐,全面提高为社会提供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的水平。到**末,全区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成规范化的现行文件利用中心。

3.加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到**末,全区14个地、州、市和50%以上的县、市、区国家综合档案馆建成本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挖掘馆藏资源,配合重大纪念活动,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档案史料展览,努力发挥档案工作的宣传教育功能。

(六)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

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档案干部队伍。大力推进学习型、研究型和创新型部门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活动。着力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适应档案工作需要的档案行政管理人才、档案事业管理人才和档案专业技术人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加强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和规范管理,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评估制度,充分利用各级档案教育资源,切实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在档案师资队伍建设和档案教育培训的形式、内容上有新的突破,在档案教育培训的效果上有新的提高。坚持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培养各类档案人才,力争**期间,档案人员参加各种类型专业教育培训的学习时间人均达到300学时以上。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档案干部的培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为少数民族档案人才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四、**档案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

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实施自治区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确保档案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到档案工作“五纳入”,即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任期目标,纳入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考核内容,确保档案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政策保障,加大对档案事业的投入力度。

1.加大档案馆库建设力度。把档案馆库建设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大力实施新疆历史记忆工程,根据国家成立中西部档案馆库建设基金的模式,设立自治区地、县两级档案馆库建设专项资金,采取自治区和地、县三级投资建馆的方式,同时积极争取国家财政的支持,拓宽渠道,广开来源,建设73个档案馆库,其中地级档案馆库7个,县级档案馆库66个,尽快改变我区档案馆库建设严重滞后的状况。

2.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切实把档案信息化建设列入政务信息建设总体规划,把公文电子归档管理纳入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框架,并根据国家下拨资金的情况,配套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地、县两级档案馆局域网建设。

3.加大档案事业经费投入。继续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研究自治区档案工作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的精神,按照档案馆馆藏1卷1元的标准,保障档案工作开展的必要经费,努力改善档案工作的保障手段。根据国家财政部、国家档案局的要求,对国家拨付的档案抢救费予以相应的资金配套,尽快完成对国家珍贵濒危重点档案的抢救工作。

(三)坚持依法治档,依法管理档案事业。

深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宣传教育,把档案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纳入普法教育整体规划,列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计划,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机关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法人代表的档案法制意识。进一步明确档案行政执法主体,加强档案事业宏观管理,充分发挥档案行政管理职能。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继续完善档案工作局(馆)合一的管理体制。切实加强档案执法监督,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加大对档案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严格执行重点建设项目、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投资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制度。

(四)大力实施科教兴档战略。

进一步加大档案科研工作的投入,积极进行档案学基础理论和档案行政管理、档案保管保护、档案现代化建设、档案服务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推动档案事业持续快速发展。重点抓好关系自治区档案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课题和重大技术项目的研究,集中力量完成几项国家档案科研项目,提高全区档案科研水平。充分发挥档案学会的作用,大力开展各种学术研究交流活动。

社区信息化建设方案篇6

全面开展社区建档。渝中区档案局把社区建档作为档案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举措来抓。一是制定了一套社区档案工作管理制度和业务规范;二是采取多种形式,搞好社区档案人员培训;三是以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为契机,把社区档案纳入“示范社区”标准中;四是加强指导,配合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和街道办事处,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到2002年底,全区108个社区居委会已全部建档,其中86个社区居委会基本达到了规范要求,从而推进了社区建档工作与社区建设的同步发展,为渝中区2002年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工作做出了贡献。

围绕中心搞好服务。渝中区是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和繁华窗口,也是重庆市的母城,围绕旧城改造工程,渝中区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建设。因此,渝中区档案局围绕打造渝中中央商务区、城区整治开发、危旧房改造、重点建设项目等中心和重点工作,主动出击,积极参与,加强对旧城改造片区工程和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朝天门广场等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的监督指导,保证了片区改造和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安全和有效利用。

积极探索新经济组织建档。改革开放以来,新经济组织的出现、发展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了活力。渝中区档案局把探索新经济组织建档,作为拓展服务领域、发展自身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应尽之责,帮助指导有条件建立档案的单位建立档案,先后重点帮助重庆协信集团、重庆江洲实业公司、重庆互帮公司等一批重庆知名民营企业建立档案工作制度、制定业务规范、培训档案人员,指导他们整理档案,为他们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档案,得到企业的赞扬和支持。重庆协信集团总裁深有感触地说:“档案作为企业各项活动的伴生物,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历史记录,档案的建立,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已离不开档案了。”目前协信集团已建立了以集团公司档案室为中心的负责指导和监督各分公司建档工作的档案工作网络,成为重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私营企业建档先进典型。

不断丰富“窗口”服务内容。档案馆是档案部门的对外“窗口”,渝中区档案馆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方便群众,丰富提供利用工作内容,一是制定档案馆服务指南,将查阅程序、收费标准等内容上墙公布,既方便利用者照章进行查阅,又做到政务公开,便于监督;二是规范“档案证明”格式,既规范标准、便于统计,又方便了利用者,从一个侧面树立“窗口”良好形象;三是积极配合城市扶贫解困工作,对下岗职工、残疾人、低保人员查阅档案实行免费服务,得到群众好评;四是建立现行文件阅览中心,将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现行文件、资料收集整理,为利用者提供服务。

加大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信息化、网络化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渝中区档案局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重点内容,加大投入,积极推进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

为了加强馆库建设,区委、区政府1999年起先后投入800多万元建成了一个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布局合理的新档案馆。新馆总面积2380平方米,其中有四个档案库房,面积600多平方米。整理室、杀虫室、展览室、微机室、查阅室、接待室等功能用房齐全。

社区信息化建设方案篇7

档案工作每年列入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工作目标,为全面推进档案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区档案局结合自身实际,结合全区发展大局和省市业务要求,研究确定工作任务,在目标实施中强化管理、定期研究目标进度完成情况,分析目标实施中的困难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措施,确保各级各类档案目标任务的完成。实施档案目标管理,不但突出了档案工作的方向和重点,还使档案工作成效明显提升,档案工作的作用与影响日益增强,档案工作执行力得到加强。

档案事业连续多年列入区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档案事业经费逐年递增。“十二五”期间区财政拨款300多万元投入档案事业建设,专项用于区档案局(馆)馆库安全、档案软件开发与应用、人员培训、信息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现行文件服务中心等方面的建设。

一是成功创建南京市区级首家“__省aaaaa级数字档案馆”,在全省率先取得突破。

二是在全区范围内积极开展__省4a级数字档案室创建工作,已成功创建紫东国际创意园、区检察院、尧化街道等多家省4a级数字档案室。

三是实现档案信息化服务手段重大突破,远程自助查档终端在__区政府政务大厅正式开通启用,历史性地实现了无需到区档案馆,直接到区政府政务大厅档案远程查档终端服务窗口即可完成对开放档案和个人档案的查阅出证。

四是数字档案管理平台不断升级,目前已实现区政府智慧云平台向区数字档案综合管理系统的公文自动归档和单点登录,并可通过政务网实现馆室数据的实时交互、即时更新、定时备份、在线接收和资源共享。

五是区档案局积极融入“智慧__”建设总规划,进一步在全区推广传统载体档案和数字档案双建设、双归档,实现各立档单位存量档案数字化,当年增量档案电子化,机关部门、街道室藏档案数字化率达50%以上,电子档案当年归档率达95%。建成了覆盖全区的面向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的数字档案馆系统,涵盖区档案馆、部门(街道)档案室,可向基层站所(社区、村)档案室延伸的三级档案信息联动机制与交流通道。

六是积极推进馆内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截至2014年底,区档案馆馆藏实物档案、照片档案、视频档案、音频档案的数字化率均达到100%,馆藏纸质档案已完成包括文书档案在内的涉及婚姻、独生子女、招工、建房等专题109个全宗的共407万页馆藏存量档案数字化,数字化率达95%。馆内涉及全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类照片档案共5万张,视频档案13798条近6万分钟,各类目录数据共计140.7万条,各类电子档案容量突破6tb。

一是档案执法检查和档案年检验收已成惯例。区档案局坚持以《档案法》、《南京市档案条例》和《国家档案局9号令》等法律法规为准绳,积极开展档案执法检查和年检验收,依法推进档案事业发展,并专门就年度档案执法检查和年检情况进行《通报》。通过开展执法检查,进一步增强了全社会的档案意识,推进了档案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档案信息化进程,为全区档案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和环境。

二是规范建档,创建省星级单位。区档案局不断加强建档单位的规范化建档工作,并把规范化建档作为服务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重视加强了财政所、土地所、人社所和社区(村)的规范化建档。目前,全区省星级规范化建档单位达75个;区国土分局所属6个国土所档案规范化管理均达到省四星级标准;区财政局所属9个财政所档案规范化管理均达到省三星级及以上标准,其中__街道财政所为全省首家五星级标准基层财政所

;区人社局下辖9个人社所均达到省档案工作二星级以上标准,其中5个已达省三星级标准;全区9个街道及112个社区(村)100%设立档案室,其中有40个社区(村)达省星级标准,29个社区(村)达到省三星级标准。一是加强对机关档案工作的监督和业务指导咨询服务工作。根据我区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分类指导的方法,有针对性的根据各单位不同的基础条件开展工作。

二是加强经济建设领域的档案、重点建设项目的管理,如对__建设股份公司、三宝科技等单位加强服务指导,抓好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

三是民生领域的档案建设初见成效。率先在全市启动人社局人事档案、劳保所社保档案、低保档案规范化试点任务,以及开展家庭档案建档活动。

四是把合作社、宗教档案建设纳入到档案建设的重点工作中来。2014年区档案局选定了2个农业合作社进行农村土地确权档案规范化管理、24个宗教场所档案工作达星级标准。其中重点完成了__古寺五星级档案室建设工作,并于12月成功创建为南京市首家宗教活动场所省五星级档案室。

区档案馆每年编制档案接收计划,并严格实施,使档案接收进馆工作成为一种常态。“十二五”期间接收文书档案96800多卷(件)、目录126591万条,公证档案5661卷、目录5661条,婚姻档案26693件、目录26693条,建筑许可证档案1256卷、目录6548条,独生子女档案11802件、目录11802条,残疾人档案5092件、目录5092条,拆迁档案1600卷、目录7206条,照片档案14652张。《王氏宗谱》21册、《曹氏家谱》16册,不仅丰富了馆藏内容,同时又有效地调整和改善了馆藏结构。目前,馆藏档案全宗118个,案卷目录和文件级目录146万条,现行文件386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260条,照片档案26454张,光盘1202张,各类图书资料2864余册,现已完成全部进馆档案的整理、编目、录入工作。

“十二五”期间共接待利用者26630多人次,利用档案资料98700卷次,出具各类证明15760件,其中,民生档案利用达24500人次,利用档案资料65630卷次。在解决拆迁安置、低保救助、工龄认定、社会保险、变更婚姻关系、房产交易、民事纠纷、贷款、出国、公证等民生问题方面提供了依据,对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十二五”期间,区档案馆的保管条件进一步改善,在现有查档室、现行文件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的基础上,设立数字化室、电子档案中心、电子档案备份中心、计算机房等。馆藏档案存放均采用统一规格密集架、防磁柜和底图柜,库房全部配备了空调和除湿机,并达到库房内温湿度自动控制与记录的要求,确保了馆藏档案安全与保管,档案馆的管理条件进一步完善,提升了档案馆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馆藏资源共享。

区档案局馆以创新的思路统领宣传工作,实行业务工作和宣传工作的“一岗双责”,坚持档案宣传工作全面融入、主动服务第一要务的原则,努力提高档案宣传工作水平。

一是以“6·9国际档案日”、国家公祭日等重大主题为契机,开展新颖多样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及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观念。

二是不断拓宽宣传渠道,升级改版__档案门户网站,开通政务微博——“南京__档案-方志”和公众微信,普及档案知识,宣传档案工作,传播档案文化,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营造有利于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在2014年全市档案宣传工作会议上,区档案局馆获得了2013-2014年全市档案宣传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受到了市局的表彰。

全区现有档案人员115人,文化程度均为大专以上,其中专业技术职称23名,95%的档案工作人员都通过了岗位培训,获得上岗证书。“十二五”期间编研资料5种,约240万字,其中《__*》、《__*》、《____》图文集分别获得__省档案文化精品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得到社会各界关注与好评。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15号)、省委、省政府两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省档案工作的意见》(__办发〔2014〕35号)和市委、市政府两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市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__委办发〔2015〕8号)精神,区委提出的“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__”的战略部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构建“三个体系”为主线,以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为立足点,不断夯实档案业务基础;不断提高档案馆的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档案服务的主动性、开放性和有效性,提升档案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档案信息资源和服务。

以建成“三个体系”为目标,丰富馆藏、提高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加大对档案事业的投入力度,争取新建档案馆投入使用,且建筑规范、设施完备、功能完善、技术先进、馆藏丰富、服务周到;着力实现“两个转变”,加快推进向社会公共档案馆和数字档案馆转型的步伐,在服务全区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提高档案行政管理水平上取得新突破,在加强档案资源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在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上取得新成绩,在提升全区档案干部素质上取得新进步,努力把档案馆建设成为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五位一体”的公共档案馆,实现全区档案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1)进一步加强对各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督促其按时完成年度归档任务,指导各单位编制本单位的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表,编写组织沿革、全宗介绍、大事记、档案利用事例汇编等材料,不断规范机关档案室建设。“十三五”末,机关档案室省星级标准达到70%。

(2)不断完善档案开放、利用制度,改善利用设施,创新服务形式,把档案利用服务向基层延伸、向群众倾斜,突出服务主题,从全区实际出发,积极主动、扎实稳妥地做好档案服务工作。

(3)进一步完善馆藏民生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积极做好涉及民生的婚姻、公证、执照、招工、知青、

会计、独生子女、收养、生育等专题数据库的建设。(4)进一步创新编研形式,拓宽编研领域,提升编研质量,在“十三五”期间,要编辑出版《__区档案馆指南》、《__区“十三五”档案利用效果汇编》等汇编材料,不断提升工作质量。

(5)加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好务。加强对街道、行政村(社区)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重点规范村级财务档案、农经档案、农村土地确权档案的管理,努力建立与我区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相适应的、覆盖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和全体农民的农村档案工作体系。“十三五”末,行政村(社区)档案室规范化标准达到100%。

(6)加强重点建设项目、民营企业、社会保险、合作医疗、社会救助等档案的管理、指导工作,推动档案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7)加强现行文件利用中心的建设,认真做好文件的收集、整理、保管工作,把已公开现行文件中心利用工作做细、做深、做实,切实把区档案馆建设成为政府指定的公开信息利用的场所,充分发挥桥梁和窗口的作用。

(8)加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拓展档案馆服务功能,配合形势和社会需要,举办各种形式的档案展览、陈列,突出时代精神、地方特色和文化品味。

档案资源是档案工作的基础,进一步丰富档案资源,优化馆藏结构,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1)档案的接收工作。一是依法征集到期档案,加大档案接收力度,加强对各类有参考和凭证价值档案、地方特色档案的收集,进一步丰富和优化馆藏,形成基本满足社会各方面利用需求的档案资源;二是以服务民生为重点,丰富馆藏档案门类。涉及人民群众权益的婚姻档案、土地确权、医疗保险档案等专门档案不低于30%。

(2)进一步加大馆藏满30年档案的鉴定工作,依法做到应开放的档案资料全部开放。“十三五”末,区档案馆应开放档案率达到50%以上,以多种形式推进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

(3)档案的征集工作,要通过征集、主动记录等方式,继续加快对散存在民间的具有保存价值的重要档案资料的征集步伐,鼓励个人向国家综合档案馆捐赠或寄存档案;以“十三五”期间大事为线索,开展各种主题征集活动;主动拍摄、记录全区的重大活动、重要事件,城乡发展的重大变迁等资料。

(1)把档案馆(室)列入重点安全保护范围,建立档案安全应急管理制度,制定应急预案,完善档案安全责任制,把档案安全责任落实到位,确保档案安全受到危害时得到优先抢救和妥善处置,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把“安全第一”作为档案工作的生命线,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和标准建设、改造档案库房,进一步提高档案库房的安全防灾标准,改善档案保管保密条件。按照国家规定建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及安全保密防护体系,推进档案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工作。加强对信息系统、计算机和载体的安全保密管理,严防文件、档案在传输过程中失密泄密。对重要档案实行异地异质备份管理,确保重要档案绝对安全。积极开展档案修复抢救及技术保护工作,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强化对档案开放利用和档案数字化加工过程中的安全保密管控,确保档案信息安全。

(1)坚持依法开展档案工作,依法做好档案服务,依法管理档案事业;进一步完善档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构建法制统一、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服务的档案法制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大档案行政执法的力度,加强档案行政执法干部队伍建设,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档案法制宣传工作要以“六五”普法为基础,根据工作实际,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档案法制宣传活动,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开展档案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宣传,增强社会档案法制意识。

(3)每年开展一次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结合全区重点工作,适时开展专项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加大监督整改力度,依法查处各种违法案件,推动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的可持续性发展。

(1)积极争取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区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工程,加强多形式、多层次共享平台建设,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开、共享和再利用,促进档案资源信息开发利用水平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2)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将全区各街道、机关部门、园区平台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纳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整体设计、同步实施。进一步推进远程查档终端的部署,力争在“十三五”末,实现终端延伸至全区各个社区,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实现档案查询。

(3)着力加强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按照“自愿、引导”的原则,加强全区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力度,加快馆(室)藏档案数字化工作,推进数字档案馆、室评估,力争数字档案室建设形成规模。同时区档案馆在__省5a级数字档案馆的基础上,继续改进,积极争取纳入国家数字档案馆测评体系。

(1)增强档案馆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充分利用档案资源,举办反映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地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陈列展览,紧扣社会热点问题、重大活动及历史纪念日等,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使区档案馆成为党员干部、青少年教育基地和__历史文化展示场所。积极送档案信息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等,努力增强档案信息的社会宣传教育和利民惠民功能。

(2)加大档案工作宣传力度,充分运用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普及档案知识,宣传档案法规,传播档案文化,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营造有利于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扩大和同行业的合作交流,努力拓宽档案工作视野,提升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促进我区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进一步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档案教育培训,建立一支学习型、实干型、创新型的档案专业队伍。

(1)广泛开展学习交流活动。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等形式来提高档案人员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等业务素质,紧密结合档案工作的实践开展档案工作发展趋势和难点问题的学习交流,使档案工作能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抓好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十三

五”期间,全区档案业务人员继续接受技能培训,以提高档案专业实际操作技能,计算机应用技能和现代化科学知识掌握为重点,对不同岗位,不同年龄的档案人员进行培训、考核,提高现有档案队伍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3)加强政治思想建设。从政治、思想、业务、作风、品德等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干部队伍教育,让广大档案工作者把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廉洁意识融入自身修养的全过程,贯穿于档案工作的各方面,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面提高档案干部素质。

1、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结合我区档案工作实际,将档案工作与区委、区政府工作相联系,围绕我区经济发展大局,努力抓住档案工作发展机遇,突出重点,强化落实,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档案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牢固树立服务是根本的观念,优化服务、全面服务,以服务促发展,在服务中实现工作突破和提高,建设档案事业,做好档案事业,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

2、突出主题,改革创新。加速档案事业建设进程,加快档案信息化、现代化步伐,加大工作创新力度,适应新形势,选准切入点,在工作上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3、加强领导,积极组织。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对档案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为推进档案事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继续将档案事业列入区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做到统筹安排,逐年增加档案事业经费。

社区信息化建设方案篇8

一、加强档案业务建设,全面提升工作水平

1、积极争创全省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为进一步引导档案工作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全面深入发展,2013年将争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作为全年工作重点,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示范镇村先行。联合区民政局、区农业局转发了《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实施办法》,提出了区、镇(街道)、村(居)三级档案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同时将张村镇、孙家疃镇设为示范镇,又在每个镇选取了两到三个村作为示范村,集中力量进行打造,从而使各镇(街道)、村(居)学有榜样、赶有方向、超有目标;二是建立协调机制,完善资源体系。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组织、财政、民政、国土、农业、社保、计生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围绕“三农”全面建档,不断完善农村档案资源体系;三是多措加强培训,规范档案管理。通过培训班、档案巡回指导、“走出去”、档案QQ群远程指导等多种方式对基层档案管理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创建水平;四是搭建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在网站上开设涉农档案信息专栏,将政府及涉农部门的涉农惠农政策等在网上公布,为农民搭建集中查询平台,并要求各镇(街道)及有条件的村(居)档案室配备能上互联网的计算机;另一方面坚持送档下乡,向未开通互联网的村(居)及时赠送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光盘及档案服务指南,努力实现农民不出村、不出镇,就可以方便查档的目标。

2、扎实做好各类档案归档指导工作。为全面做好2011年度全区各类档案归档整理工作,从3月中旬开始,区档案局对73个区直部门(企业)、8个镇(街道)、130个行政村、101个社区居委会各类档案归档整理工作进行了集中分类指导和培训。为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各项归档任务,此次归档指导采取定时定点的方式进行,在指导过程中,严把文件材料收集关、保管期限划分关、归档整理质量关,对归档单位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了一对一、面对面地讲解讨论。另外,针对各级档案整理工作的不同特点,我们还编写了《2011年各类档案归档整理需要注意的问题》、《行政村档案整理基本方法》、《社区居委会档案整理基本方法》等教材,对各级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了专门培训。到目前为止,全区归档指导工作已经圆满完成,共指导整理各类档案两万余件。

3、继续加大对专业档案的指导力度。认真贯彻国家档案局8号令、9号令和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规定,进一步加大了对专业档案的指导力度。一是到计生局指导规范整理保管文书以及执法、独生子女审批、二孩审批、统计、财务等各类专业档案,并对各科室档案管理人员就档案管理基础知识进行了集中培训,同时从硬件方面提出档案室改造意见;二是到国土资源局对地籍管理、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土地监察、矿产资源、财务等各类专业档案收集、整理、移交等工作进行了现场指导;三是现场指导区园林处齐全收集、规范整理项目档案,使档案更好地为我区园林工作服务。

二、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切实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1、着力打造档案文化精品。区档案局认真贯彻省、市业务上级及区委关于加快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深入挖掘馆藏档案资源,面向社会广泛征集,通过编辑图书等多种形式,努力推出独具特色、社会影响强烈的档案文化精品。今年,区档案局将编辑出版书籍《民间剪纸》,目的是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剪纸艺术,深层次地挖掘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展示剪纸艺人的从艺历程和艺术风格,多角度全方位地记录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传播功能。为了使书籍的编辑工作顺利完成,我们成立了书籍编纂委员会,并多次召开编辑协调会。目前,已经完成了书籍初稿的编辑工作,9月份将出版发行。

2、积极提供档案指导与服务。上半年,区档案局围绕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联系,加强档案监督与指导,确保相关单位将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及时收集归档,科学管理并提供利用;同时运用接待查阅、来电来函咨询、网络服务、发放档案资料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面档案利用需求。上半年共接待查档利用168人次,调档216卷次,为区电视台传承栏目提供照片136张,录像68分钟。

3、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加强区现行文件阅览中心建设,发挥网络优势,办好网站“现行文件”栏目,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同时利用网站改版,完善现行文件查阅功能,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查阅效率,为社会各界广大干部群众利用政府信息提供便利。上半年共接收各单位现行文件32件。

三、拓宽征集渠道,大力夯实资源体系建设

1、全面促进重大活动档案征集工作常规化。按照省档案局出台的《省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要求,继续加大对重大活动档案的征集力度。将重大活动移交工作列入档案年度检查考核项目,明确职责,超前介入,强化督导,全面促进重大活动档案工作常规化。上半年接收征集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换届工作、香港特首梁振英先生亲笔签名信件及童年照片、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奖杯与证书(由我区电影工作者拍摄的《天赐》获得的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等重大活动照片5725张,录像196分钟,文件11卷、658件,实物档案2件,另外利用这些档案还编制了5套重大活动汇编材料。

2、坚持不懈地抓好“城乡记忆工程”。继续指导围绕城乡改造、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开展城乡记忆工程,上半年共征集百货大楼改造工程、老车站改造工程(天虹商场)、殡仪馆建设、2013市第一届春季单车骑行活动等照片1256张,录像60分钟。

3、继续强化地方特色档案征集工作。重点配合书籍《民间剪纸》的编辑,继续加大对名人、剪纸等民间艺术作品、珍贵资料等各类地方特色档案的征集力度,上半年拍摄剪纸艺术家及民间艺术作品照片2589张、剪纸艺术录像资料60分钟,征集并整理《二十四孝》等剪纸艺术作品37件,征集到孙家疃镇靖子村第六届龙王庙会录像32分钟。另外,征集整理荣誉档案125件,整理印章125枚,整理图书资料136本。

四、加快数字化步伐,扎实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1、稳步推进数字档案室建设,为区域资源共享服务。在去年全区档案管理软件全面改版升级的基础上,继续通过上门指导、电话咨询、档案业务QQ群等多种方式,一方面指导区直部门、镇、街道开展2010年度、2011年度室藏文书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从源头上保证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动态与活力,为档案信息资源区域共享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联合区教育局扎实推进教育系统档案信息化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区教育系统34个单位全部安装了档案管理软件,并逐步开始2011年文书、德育、教学、实物等各类档案的全文数字化工作。

2、切实抓好网站改版升级工作,为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服务。为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发挥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从2月份开始对“档案信息网”进行全新升级改版。为了使改版工作顺利进行,区档案局编写了网站改版方案,精心准备了改版所需文字及声像资料,并与网络运营商密切联系,随时就网站的风格及内页设计细节进行沟通,力求做到改版后的网站结构更加清晰,页面更加直观,内容更贴近大众、更具行业特点和突出服务功能。目前,网站的升级改版工作已经完成。

五、强化宣传,不断优化档案工作环境

认真贯彻全省档案宣传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对档案工作的宣传,不断扩大档案部门的社会影响和民众认知度。一是充分发挥《档案工作简讯》和档案网站的宣传主阵地作用,及时宣传档案工作动态和经验,使其成为向社会宣传档案工作的有效平台。上半年编发《档案工作简讯》7期,网站更新综合信息125条。二是进一步争取电视台、日报、晚报等主流媒体的支持与合作,及时播报档案工作动态,提高档案工作社会影响力,同时力争在《中国档案报》、《档案》等业务期刊上多发有分量的文章,提高我区档案工作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为全区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上半年在市区电视台播报我区档案工作新闻3期,在《中国档案报》、《档案》、档案信息网等业务期刊、网站发表文章7篇。

上半年,我区档案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业务上级的关怀支持下,经过广大档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档案业务建设、档案资源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半年,区档案局将进一步加大措施和力度,创新服务机制,扎实开展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继续扎实开展全省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创建活动。继续按照验收标准,做好硬件设施配备、档案管理以及相关材料的准备工作,并加强与相关涉农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为省市档案局验收做准备。

2、继续做好书籍《民间剪纸》编辑出版工作。对书籍初稿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9月份完成书籍的出版发行,同时配合书籍的发行,举办剪纸艺术作品展览。

3、继续做好各类档案的征集工作。继续做好重大活动、荣誉、地方名人、民间传统艺术、民俗等档案的征集接收工作,继续深化城乡记忆工程,进一步丰富馆藏资源,优化馆藏结构,提升馆藏档案的文化品位。

社区信息化建设方案篇9

关键词: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研究进展

居民健康档案是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为基础,通过居民唯一身份索引,利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基础信息和服务信息的共享,并逐步与各级别医疗机构、专业部门形成信息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是“健康中国2030”战略重要目标之一。我们综述了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为建立我国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化提供参考。

1概念

居民健康档案是科学记录城乡居民健康的系统档案,是以居民个人为核心,贯穿一生各个阶段的健康状况的信息库[1]。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是开展社区公共服务的重要工作之一,以信息化技术为载体,能够显着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对实现居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目标具有战略性意义。

2国外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与现状

电子居民健康档案(electronicresidenthealthrecord,eHR)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已经建立起全国性质的电子健康记录系统,这也是全球医疗卫生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2.1加拿大

2001年加拿大开始建设可交换的全国电子健康系统,该系统由Healthinfoway公司全程负责[2]。2009年,加拿大《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蓝图》[3],蓝图里面包含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卫生信息网络的基础框架设计。以互联网为依托,形成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体系,截止到2016年年底,加拿大已经实现了100%的可交互的电子健康记录[4]。加拿大政府全程参与,旨在提高公众健康,减少医疗差错,使得公民可以更便捷的得到医疗救治,大大提高患者服务,该系统已实现从本地、区域以及全国的电子健康信息的共享。

2.2美国

2004年,美国时任总统布什提出在全国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计划,采用的是以边建设边应用的方式推进电子健康档案的共享利用[5]。近年针对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先后在2014和2015年出台了《联邦健康信息化战略规划(2015-2020)》和《全美互操作路线图》,详细描述了政府的战略,从健康信息收集、共享和利用3个角度制定了五大目标,确定了为实现电子健康信息互操作为目标的未来3年、6年和10年关键行动[6-8]。

2.3英国

英国是目前医疗数据共享做得最好的国家,这主要是得益于成立于1963年的号称全球最完善的居民医疗保健体系-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nationalHealthServiceSystem,nHS)[9]。nHS自1998年起设立国家医疗卫生it发展项目,致力于建立全英范围内统一的数字健康档案集成系统,该项目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it项目[10-11]。截止至2013年3月,超过2600万名英国居民创建了数字健康档案。在医务过程中,130多万医疗工作者使用、更新和共享来自Spine系统的健康档案数据,共有242341份数字健康档案被紧急调用充当急诊参考[12]。

2.4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于1999年实施Healthonline计划,标志着健康信息化建设蓬勃开展。2002年在全国推行卫生互联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预计用10年的时间完成该系统,到2009年,健康档案的使用率已经达到了95%[13]。2012年,通过了个人控制的电子健康记录法,对于健康信息的披露和监管进行了详细的制定[13-16]。根据澳大利亚的专业测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投入避免了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节约医疗成本,每年可节约超过50亿澳元。

3国内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与现状

居民健康档案自2009年开始纳入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目前普及速度快、覆盖广[17]。目前,全国已建成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11个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省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同时,天津、浙江、海南、甘肃、青海等9省份专门建设了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目的在于整合居民健康档案资源,服务于医疗卫生工作。

3.1上海市

2007年上海市闸北区作为国家卫计委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化试点区,开始探索标准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初步实现区域内临床诊疗与预防保健信息一体化,使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多位点实时采集、更新,实现“多档合一”和“动态管理”[18-19]。2011年,上海市在全市推开“上海市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项目”,着力全市推开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3.2浙江省

浙江省于2008年开展“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项目,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应用成效初显,覆盖了22个县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全员人口3大数据库基本建成,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通过共享全员人口信息,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属地化管理。强化健康信息的动态采集和管理,推进全省医院信息系统(provincial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电子病历系统与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互联共享[20]。

3.3天津市

天津市于2009年将居民健康档案实现信息化,2013年启动建设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在建立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业务流程规范和数据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搭建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并形成社区卫生机构内部的信息共享和与外界的互联互通。目前该系统已经运行了近3年时间,现已经存储近3t业务数据,截至2016年底,天津市累计建立电子健康档案9898990份,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为80.11%[21]。

4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工作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和明确的管理规范,后期也需要持续的资金供给以保障对该系统的维护和更新。即便是英国Spine系统,也由于部分地区建设资金不到位,导致系统建设滞后,数据无法与Spine对接,降低了系统整体的运行效果。(2)制度上存在建立档案与更新档案的矛盾,档案建立后的更新模式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由于缺少有效的持续更新机制和方法,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无法真正反映出居民近期的健康状况,尤其是到各级医疗机构就诊情况,导致信息收集不够全面,建而不用,成为“死档案”[22-23]。(3)我国目前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建设工作进程缓慢。虽然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仍然无法在全国形成统一建设标准并予以推广。地区建设差异较大,健康档案数据与医疗数据的整合、共享利用难以在短时间内扩展至省级平台,严重影响了卫生信息化进程[24-25]。

5改善和提高居民健康档案共享可能性的策略

5.1坚持政府主导地位,不断加大项目投入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总体思路,继续加强各级政府领导、加大政府投入和保障力度。

5.2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

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动态化管理,是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有效方式[26]。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居民可通过以身份证号码为唯一识别方式,查看个人健康信息的所有记录,提供连贯而完整的健康数据。

5.3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健康档案意识

要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方式,制定具有特色的居民健康档案宣传计划,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宣传。

6结语

居民健康档案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够为构架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居民健康档案动态化使用的新思路,从而打破传统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单一局面,形成以信息便民惠民为导向,信息开放与隐私保护同步发展,利用大数据平台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实时调阅、推送。促进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社会服务功能的多元化,扩大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影响,为建立“健康中国2030”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S/oL].(2009-05-19)[2019-12-22]gov.cn/gzdt/2009-05/19/content_1319085.htm.

[2]曾光.中国公共卫生与健康新思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31-732.

[3]mCLneeSDK,SaLtmanCD,KiDDRm.Generalpractioners'useofcomputersforprescribingandelectronicrecords:resultsfromanationalsurvey[J].medJaust,2006,185(2):88-91.

[4]KimBeRLYnm,miCHaeLL,paULC.nomoreditheringonehealth:let′skeeppatientssafeinstead[J].CmaL,2010,182(6):535.

[5]秦笃烈.美国推出全国联网的电子病历10年计划[J].办公自动化,2004(11):54.

[6]JHaaK,DeSRoCHeSCm,CampBeLLeG,etal.UseofelectronicHealthRecordsinU.S.Hospitals[J].nenglJmed,2009,360(16):1628-1638.

[7]林丽,邹长青.美国新医改推进医疗信息化对我国的启示:基于《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的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1):7-9.

[8]张俊平,蔡斌.欧美国家与地区卫生信息网络建设与展望[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9):1-6.

[9]maRtinD,maRianiJ,RoUnCeFieLDm.managingintegrationworkinannHSelectronicpatientRecord(epR)project[J].HealinformJ,2007,13(47):47-53.

[10]FeRnanDeZ-aLemanJL,SenoRiC,LoZoYapao,etal.Securityandprivacyinelectronichealthrecords:asystematicliteraturereview[J].JBiomedinform,2013,46(3):541-562.

[11]KoLaHa.eUprivacyandelectroniccommunicationsregulations[J/oL].(2017-12-05)[2019-12-22].icosearch.ico.org.uk/s/search.html?query=privacy_and_electronic_communications&collection=ico-meta&profile=_default.

[12]nationalDataGuardian.Caldicottreview:informationgovernanceinthehealthandcaresystem[R/oL].(2013-04-26)[2019-10-15].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the-information-governance-review.

[13]SCHoenC,oSBoRnR,ZapeRtK,etal.onthefrontlinesofcare:primarycaredoctors′officesystems,experiences,andviewsinsevencountries[J].Healthaff(millwood),2006,25(6):555-571.

[14]GReGHUnt.StrengtheningprivacyprotectionsformyHealthRecord[R/oL].(2018-08-01)[2019-11-15].health.gov.au/internet/ministers/publishing.nsf/Con?tent/health-mediarel-yr2018-hunt100.htm.

[15]minteRe.Salingerprivacy,privacyimpactassessmentreportofpersonallycontrolledelectronichealthrecord[eB/oL].(2011-11-15)[2019-11-10].my-healthrecord.gov.au/sites/g/files/net5181/f/personally_con?trolled_electronic_health_record_pcehr_privacy_impact_asse.pdf?v=1520886932.

[16]FederalRegisterofLegislation.myhealthrecordsact2012[eB/oL].(2017-09-26)[2019-11-06].legislation.gov.au/Details/C2017C00313.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Z/oL].(2009-10-16)[2017-12-18].nhfpc.gov.cn/zwgk/wtwj/201304/b175eb09dfd240f6bae36d2fb67c8619.shtml.

[18]武文娣,吴静,李敏,等.我国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中国卫生统计,2007(4):34-36.

[19]吴思静,郭清.国内外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困境[J].中国全科医生,2011,14(2):226-228.

[20]艾雨兵,孙统达,张颖,等.宁波市鄞州区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硅谷,2014(20):153-154.

[21]张美佳.天津市开展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建设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2018,2(15):54-57.

[22]张玲,曾庆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与展望[J].中国社区医师,2012(33):320-321.

[23]金玉雪.将家庭健康档案由“死档案”变成“活档案”的必要性和途径[J].中国全科医学,2006,22(8):519-521.

[24]高斌,马海燕.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2010(4):281-283.

社区信息化建设方案篇10

一个明显的亮点是,作为国家层面的纲领性文件,新医改方案不仅明确了医疗信息化对于医疗改革进程的重要性,并且作为二十四条意见其中之一,单列出来。这是史无前例的。

事实上,在这部被看作为“四梁八柱”的改革方案中,医疗信息化就是其中的“一柱”。

根据《意见》,我国将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成四位一体、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同时,还将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等机制,其中之一便是“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在北大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何雨生看来,整个医改方案就是一剂汤药,信息化作为这剂汤药中的重要配方,它的表现可以说直接决定汤药的疗效。

另一个引人关注的信息是,未来三年,国家将投入8500亿元用于推动医疗改革,这对医疗信息化的推进,无疑又是一场及时雨。

很多人开始思考,8500亿将有多少指向信息化,各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又该如何规划,电子病历、公共卫生网络、医生工作站……哪些内容将会成为重点建设内容。

不管怎么说,医疗信息化都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局面。

新医改 新机遇

如何从医疗信息化的角度解读新医改方案,未来几年,医疗信息化将迎来怎样的机遇?

最近这段时间,卫生部信息中心副主任高燕婕的电话总是响个不停,打电话“骚扰”她的人不是来自卫生行政系统的同行,就是各大医院的信息化专家,再有就是各个密切关注医疗信息化发展动向的媒体记者。

原因很简单,2009年4月6日,酝酿多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终于。在这部被形象地称为“一顶、四梁、八柱”的医改文件中,信息化内容作为二十四个章节之一,被史无前例地“单拎”出来,成为其中“一柱”。

作为国家层面的纲领性文件,医疗信息化内容以如此的形式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未来几年,医疗信息化建设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哪些方面将成为建设重点,各级医院该如何规划自己的it建设,相关的it厂商该从何处寻找机遇。

面对这些困惑,作为医疗卫生部门信息化建设领域的“老人”,高燕婕自然成为各方寻求信息解读的重要人物。当然,除她之外,来自医疗信息化各条战线的人也在做着各自的解读尝试。

为医疗信息化“正名”

“新医改方案中的五项改革目标,无一能离开信息化的支持。”对于《意见》将信息化“单列”出来的意义,高燕婕告诉记者,“信息化所能发挥的作用,将促进各地区卫生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围绕医改目标的业务流程的变革,为全国范围内的信息资源集中共享,逐步奠定基础。”

在高燕婕看来,医疗信息化的推进可以将过去被动式的医疗服务转变为主动式服务,包括实现病人网上预约、手机挂号、网上医疗咨询;主动提供常规医疗保健服务;给病人提供就医保健指导,合理分流患者;延伸医疗服务供应链,合理利用和选择医疗服务资源;实现前医疗、中医疗、后医疗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规范经济的医疗服务流程。

如果把视角转换到基层医院的信息中心主任,他们对此颇感欣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信息中心尚邦治表示,《意见》把信息化单独提出来,这不仅体现了信息化对于未来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表明了政府已从全局的发展角度加强了对信息化的认识,开始进一步重视起来了。

北医三院信息中心主任沈韬的观点则更显感性,在他看来,此次《意见》的出台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给医疗信息化“正名”。在此之前,医疗信息化建设大都是从医院自身的需求出发,自筹资金自主建设,国家层面并没有给予明确的态度。如今,举国关注的新医改《意见》明确了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这显然是一种进步,背后体现的是国家政府对于医疗信息化不同以往的支持。

“从某种程度上说,国家开始明确给予医疗信息化一个‘名份’了,从以往的‘没名没份’到如今的‘有名有份’,这种进步是值得欢欣鼓舞的。”

“每家医院是信息采集单元”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信息化建设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固然重要,如今又把其定位于新医改实现的支柱之一,但其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在以往的讨论中,各个奋战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一线的人们,都很明白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对于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差错和就医成本,存在直接的促进作用。HiS(医院信息系统)、LiS(检验信息系统)、paCS(医疗影像系统)、门诊系统、住院系统、医生工作站……各种信息系统的应用已经或多或少地在全国各级医院逐步完善起来。

但是,当脱离单独的医院本身,把视角拔高到区域范围内,或者国家层面的话,医疗信息化建设对于新医改的价值又“别有一番风景”。

最近,尚邦治参加了一次由北京市卫生局组织召开的关于近期流感事件的会议,其中,在谈到信息化对于医疗行业的重要性时,卫生局的某位专家就拿流感事件当作例子,解读了这“别有的一番风景”。

为了应对全球爆发的猪流感疫情,我们国家目前已经全面启动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从机场到车站再到港口,各个出入境口岸都严格监测,发现任何发烧发热症状的病人,立刻上报国家监控中心。同样,全国各大医院也严阵以待,紧密监测任何发烧发热症状的病人情况。

当所有这些病情监测信息汇总后,政府就可以掌握全部的形势走向,并作出针对性的决策部署。试想,如果没有这些信息网络,散落各地的病情信息就无法有效采集,也无法及时汇集,从而无法从全局角度判断病情发展,不能做出有效的决策。

“所以,信息化对于整个医疗改革的价值,在于让每家医院成为一个信息采集点,不仅服务于医院内部,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社会全局,发挥协同整合作用。”尚邦治如此强调。

事实上,如果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医疗信息化服务社会全局、发挥协同整合作用的背后,体现的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老大难问题。而这,恰恰又是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所在。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琚文胜介绍,从医生角度说,信息化手段可以改变过去手工纸质的就诊流程,不仅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而且减少医院的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从医院领导角度说,来自基层的医疗信息有助于调整医院的运行管理,促进医院更好更优的发展。

比如说,当把全年某个病种的就诊信息汇总后,院领导可以分析出具体某个病种大概花费多少钱,如果费用出现异常偏高情况,就可判断是否哪个品种的药物使用过度、过频,这样不仅可以监测医生、医院的运行情况,还可及时使做出调整,从而降低病人的就医成本。

从地区卫生行政部分角度说,可以分析判断出本地区哪些病种是长见病、多发病,如果出现某个病种突然异常,则可预警是否有传染病出现,或者是否存在带有普遍性的影响人们生活健康的因素,这样其实可以减少社会整体的医疗成本;从国家层面说,又可把人们的病情信息进一步扩大范围,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判断预警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然后做出有效决策,比如是否需要发放口罩,是否需要向社会公告等,从而把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减到最小。

8500亿有多少惠及信息化?

8500亿,这是解读此次《意见》另一个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在未来三年间,各级政府预计将投入8500亿元,平均每年约2833亿元。在很多人眼中,这是新医改方案中最引人注意、最让人兴奋的一条。

作为支撑“四梁八柱”力量的其中一柱,医疗信息化建设自然包括在8500亿将要惠及的范围内。不过,很多人都在进一步询问:8500亿中,有多少比例的投入会用于医疗信息化建设中呢?

目前,很多人都在尝试着解读。根据iDC咨询分析,2008年我国医疗整体it硬件、软件与服务市场投资规模已达80亿元左右,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20亿元,而2007~2011年,我国医疗行业信息化投资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7%。目前,在国内近3万所医院中,有75%的医院已建或正在建设HiS系统,而在“十一五”期间,将有70%以上的医院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市场需求总量将可能达到两百亿元。

相关的it厂商更为积极。一直关注医疗市场的东软集团首席运营官卢朝霞就认为,未来三年医疗机构信息化的投入将高达100~160亿元。国际it巨头iBm公司则预计,新医改将产生至少15亿美元的软件支出。而甲骨文中国一位中层管理人员则表示,过往国有企业在it信息化的投入,一般只占总体投入的0.6%~0.8%。如果按照这个比例估算,8500亿元中大概只有65亿元用于信息化投入。

而对医疗信息化行业的人来说,他们则相对更为谨慎,但内心又更为迫切。沈韬告诉记者,虽然国家明确将在未来几年投入8500亿到医改中,但具体有多少是细分给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却并不明确。

过去到现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来源基本都是医院自筹,政府给予的支持非常少,当大家都期盼着政府会从8500亿中拿出多少支持信息化建设时,不免又有些期待。

事实上,新医改中提出的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医疗共享平台等内容,每个都是复杂而浩大的系统工程,相应的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

在琚文胜看来,虽然没有明确8500亿中有多少细分给信息化部分,但是,这8500亿投入将会起到一个放大和带动的效应,在这8500亿带动下,各个地方政府、社会机构等可能会跟随做相应的资金投入。从这个角度说,接下来的医疗信息化建设,总是值得期待的。

it厂商顺势而起

对于it厂商而言,新医改意见的出台以及8500亿的巨大投入,无疑是块值得憧憬的巨大蛋糕。事实上,跟随《意见》的出台,许多厂商也开始顺势而动了。

4月8日,也就是新医改方案公布之后的第三天,iBm软件集团全球销售总经理RobertLeBlanc亲自来到北京,与iBm中国开发中心共同宣布成立“iBm医疗行业解决方案实验室”,并公布了iBm智慧医疗系列解决方案。

据悉,iBm此次“应时应景”推出的一系列医疗解决方案,主要面向区域医疗卫生和大型综合性医院集团,内容包括区域医疗信息网络、CHaS临床科研信息整和平台、医疗协同平台、基于云计算网络环境的智慧医疗等。与新医改的目标同向,iBm的这些方案旨在以信息化推进医疗患资源的优化流动,助力新医改扎实启动,从而构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医疗体系。

随后的4月19日,东软集团在深圳也高调了面向“新医改”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早在今年二月份,东软就已成立了“东软医药卫生业务发展中心”,紧密跟踪医改新动向。此次新推出的解决方案以“服务医改,惠及民生”为宗旨,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卫生数字字典为标准,形成覆盖医疗卫生信息化全过程的系列解决方案。

其实,除了iBm、东软之外,英特尔、微软、甲骨文、思科、用友软件等it厂商也已经或正在实施自己对于新医改营造的广阔市场的投入。

由于《意见》中重点提到农村区域医疗体系的建设,因此,县级中心医院和乡镇医院可能成为信息化的重要战场。赛迪顾问分析师张华认为,目前全国有29000多家乡镇医院以及5000家县级中心医院,因此,新医改创造的信息化市场,大概超过75%的份额都将集中在县及乡镇医院。

一直以来,在医疗信息化领域,大型医院等高端用户常常青睐国际巨头厂商,国内企业则占据着中低端市场。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由新医改营造的巨大市场中,国内外厂商将迎来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竞争局面。

未来需求有哪些

虽然各大it厂商已经为新医改有所行动,但对于各级医院来说,下一步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到底在哪些方面,搞清楚这点,才能做到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

“既然国家已经明确了信息化作为医疗改革的手段支撑,那么,从医疗行为的监控,到医疗数据的采集,再到医疗质量的提高,信息化手段都将得到进一步完善。”沈韬告诉记者,“作为新医改的三大要点,建立居民健康信息档案、医疗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区域医疗体系的背后,将给信息化建设带来巨大推动作用,其中关键之一,就是带动各级医院的数据中心建设。”

比女口,社区、农村医疗单位it建设将是热点之一。社区、农村将是目前国家实施基本医疗的主体,也是新医改的重点。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居民就诊就医模式,减轻大医院的就诊压力,解决“看病难”问题。

另外,电子病历的普及和完善也是重点。目前,电子病历大致处于“病历电子化”阶段,接下来,如何让电子病历更好地为临床系统服务,其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都将需要进一步的升级完善。

还有,集成共享医疗系统将是突破点。实现医院间的资源共享,需要规避现存的“信息孤岛”,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一套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大量的系统集成、各种异构平台的整合将是重要建设方向。

总体而言,新医改已经明确了未来的医疗卫生发展方向,给出了8500亿元的巨大蛋糕,接下来,就看各级医疗机构如何从自身的现实情况出发,逐步有效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同时,无论是硬件厂商,还是软件厂商,也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健康设立“守护人”

生事件更是如此。

“健康孤岛”需要整合

“目前,虽然各地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计划明显提速,但是,以社区为单位的电子健康档案就像一个信息孤岛,如何把这些孤岛整合起来,才是成功建立健康档案的关键所在。”尚邦治表示,“而整合过程中需要面临的困难将是艰巨的。”

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不仅仅是把各种有关居民健康的信息电子化,更重要的是在于,如何把各种健康信息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监测,从而为有关决策提供辅助。

因此,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至少面临以下四方面困难:一,尽快明确健康档案应该包涵的内容以及电子化的技术标准,从而为整合共享打下基础;二是健康档案由于记录有病人的众多历史信息,如何从技术和立法两个层面,确保公民隐私的安全保护和信息的合理使用;三是从信息技术角度看,健康档案建立后的海量信息,将以何种方式来实现数据的有效存储和稳定运营,使之真正支撑业务系统的需要。这其中,包括数据中心的建立,数据存储体系及备份方案的制定,都将是确保健康档案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四是建立如此庞大的信息系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从目前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来看,是否会出现地区间居民健康档案的“贫富分化”。

据了解,北京市近期将选取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试点,对其现有网络进行系统改造,统一健康档案的标识、目录索引、数据采集方式。实现试点所辖社区卫生管理系统的数据集中存储,统一展示,即让原本存放在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静态档案“流动”起来。

而深圳市则是将原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单机版的信息系统统一转换成网络版。目前,已将3家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服务信息上传到该市卫生局信息中心的数据中心,以此为整合应用的共享平台。

医疗共享“走在路上”

在区域医疗、社区医疗的快速推动下,医疗共享又将迈向新的台阶,背后支撑运行的信息化建设也将迎来新的局面。

2009年4月17日,也就是新医改方案出台后的第十天,北京市卫生局召开了2009年医政工作会,会议部署了北京公立医院改革规划,拟按照区域医疗共同体思路,重新整合全市医疗资源。

北京市卫生局新闻发言人邓小虹表示,一级基层医院、(区级)二甲医院,三甲大医院等已成患者就医“导航”的传统标准,该标准将随着北京医改进程逐渐淡化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在北京城每30万~50万人口的居住区,由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一家大型综合性医院、几家专科医院、护理院和康复院为主要元素,组建区域医疗服务中心。

显然,这与新医改方案中强调建立区域医疗体系,推进医疗共享平台遥相呼应。

“看病难,看病贵”,这个长久困扰人们的难题正是新医改方案所要解决的,而推进区域医疗体系的建设,实行医疗资源共享,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然而,在一些城市的一些社区,居民的普通感冒等小病,以及一些老年人慢性病的开药等就医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但社区医院的信息化还只停留在结算和药房管理上,医生仍需要用手写的方式完成处方笺和居民健康档案的填写。

如此情况下,这些病人的健康信息就无法与大医院实现共享,那么,双向转诊就可能不会顺利,重复检查还会无可避免。

这其实反映出一个重要问题,信息化手段在深化医疗共享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在区域医疗建设的步伐全面加快的今天,信息化建设又将该如何跟进呢?

“盘活”医疗资源

“全国人民奔协和,有病就去三零一”,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看病就医这件事总保持一个“二八状态”。根据卫生部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中国门、急诊人次达50.1亿,次均就诊费用为169元。中国13.3亿人口一年共有8466.9亿元门、急诊支出。这其中,80%的患者都是去大医院看病,只有20%到社区医院看病。这就是所谓的“二八状态”,“看病难,看病贵”也因此形成。

所以,如何共享医疗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被看作是破除“二八状态”的理想选择。因为,大病去医院,小病到社区,在实现双向转诊的前提下,大医院的患者数量就会分流,从而缓解人们的看病难问题。同时,既然实现双向转诊,患者的病历记录、检验结果、用药情况等信息就可以充分共享,这样既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也降低了患者的看病成本,解决了看病贵问题。

理想的选择背后总需要现实的路径,医疗信息化的配套建设至关重要。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包罗教授介绍,按照医疗信息水平划分,医院信息系统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财务核算为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阶段,第二阶段是以医生工作站和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阶段,第三阶段是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阶段。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已开始从以财务管理为主的第一阶段过渡到以临床信息系统支持为主的第二阶段,并逐步实现“以收费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转变。

此前,很多城市已经在推行病历“一本通”,通过各家医院间的互联互通,衔接诊断和治疗结果,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减少病人的医疗费用。但是,在电子病历被广泛应用的今天,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不同医院要想全面共享病人信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拿最简单的病人iD来说,有的医院的男/女用m/F表示,有的医院用0/1表示,不同的表现形式往往给医疗共享带来想象不到的麻烦。

同样的情况在“地小人少”的新加坡就不一样了。去年底,新加坡已经明确宣布,新一代全国电子病历系统将在2010年全线推出。届时,新加坡的患者踏进公共医院、综合诊所和专科中心,医生都可以从中央数据库中调出病人资料。通过全国电子病历系统,医生不仅可以全面掌握病人接受过哪些治疗及化验结果,而且还能协助医生制定全方位的疗程,减少配药错误,提高治疗效果。

而对于区域医疗共同体来说,医疗共享大多是建立在大型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医院之间,通过把大型医院已见规模的信息系统延伸到社区,比如医生工作站,病人信息集中存储到大型医院的数据中心,如此形式的医疗共享避免了许多技术壁垒,显得相对较容易。

“厦门模式”率先成型

自2005年开始建设,2009年2月28日正式起用的“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则是以区域医疗名义实践医疗共享的典型范例。

“目前,全市86%的医院(共36家)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可通过病人一卡通,调阅市民电子医疗档案,做过什么检查,用过什么药,曾经有过什么病史,各家医院的医生都可查阅。”厦门市第二医院网络中心主任伊桂林表示。

据了解,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是由厦门市卫生局统一规划部署,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全国率先成功建立的一套比较完善的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作为一个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该系统内容涵盖了每个市民完整的就诊信息和体检信息等健康档案记录、妇幼保健数据档案、城市公共卫生数据档案,以及区域医学影像四大部分。

由于厦门全市医院已经实现了就诊卡一卡通,因此,通过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这个平台,市民凭借自己的市民健康卡(或社会保障卡),在系统范围内医疗机构均能以“一卡通”的方式刷卡进行诊病、体检、保健等。

同时,该系统将患者的医疗保健活动完整地记录下来,保存到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中央数据库中,成为组成该市民全面的记录一生的健康信息档案的一部分,还可实现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部分检验结果的共享,为避免重复检查和用药提供技术支持,也有利于医生了解病人的就诊信息。

此外,市民还可以通过上网查询自己的体检情况和就医情况。对于病人而言,通过该系统,可直接提高诊疗质量和诊疗效率,缩短病人治疗时间,减少诊疗费用。

由于这个健康信息系统是以第三方数据中心集中存储管理,区域内的几十家医院全部通过网络互联互通,这样的话,不仅避免病人档案的丢失,还可避免携带大量病历资料及检查报告、胶片等四处奔波和重复检查。

从“1+X”模式开始

应该说,“厦门模式”产生的效益是实实在在的。不过,“由于厦门地方小,医院少,加上政府主导实施,医疗共享自然要顺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尚邦治表示,“同样的事情如果拿到北京来做,未必就有那个效果了”。

因为,医疗共享除了需要信息化的技术层面支持外,配套的管理机制也必不可少。道理很简单,患者如果在a医院做完了检查,然后拿着结果到B医院就诊,B医院势必面临一定的利益损失。

“和国外不一样,中国的医院即便大小不一,但每家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医疗共享难免遭遇利益平衡的问题。”尚邦治表示,“尤其北京的医院有部属的、校属的、区属的、市属的以及部队的,不同属性的医院有其自身的管理单位,如果要医疗共享,面临的协调障碍无比艰难。”

因此,北京市在推进医疗共享过程中,首要以区域医疗共同体建设为主要内容。2007年,北京市西城区启动区域医疗项目,该项目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主,整合该范围内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从最初的展览路和德胜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两个成员,到如今共组建了13个专家团队、建立了13类疾病的诊疗标准和就诊规范,社区医院成员还在不断增加。

在专家眼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这种医疗共享模式被称为“1+X”。“1”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X”指西城区下属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而这背后,是西城区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信息平台在发挥作用。由西城区卫生局牵头,建立了跨医院、跨社区的医疗服务资源管理机制,在技术上实现了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业务流程整合、跨系统的医疗信息共享与交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刘帆介绍,通过这个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基于医疗卫生实现双向转诊、预约医生、预约检查、检验检查报告共享、处方、健康档案共享、视频会诊中心、急诊绿色通道等功能。

据了解,“1+X”模式只是该共享平台的一期工程。2009年2月,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二期平台”试图把该模式推广到护国寺中医院、肛肠医院、丰盛医院以及平安医院4所二级专科医院和7个中心、4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也就是说,在原来三甲医院加社区服务站的基础上,再融入二级专科医院,把医疗资源共享范围进一步扩大的同时,实现从“一点对多点”到“多点对多点”模式的转变。

“数据中心”全面启动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政府主导的“厦门模式”,还是大型综合医院主导的“1+X”模式,随着区域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医疗资源共享逐步深化,背后支撑运作的数据中心将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因为在区域医疗体系中,医疗共享实质上是医疗文档的共享,而医疗文档的共享就涉及到数据的存储及管理。在不同模式的医疗共享体系中,医疗数据如何存储,存储在哪里,怎样管理,这是让医疗共享发挥实效的关键所在。

在业内专家看来,目前已经出现有三种实现形式:一种是完全集中,即把共享数据全部集中到区域数据中心;第二种是分布式存储,即提供的共享数据依然存储在各个医疗机构,只不过这种共享数据是经过以就诊者为中心集成后的归档数据;第三种则是介于两者之间,即医疗数据仍然存储在各个医院自己的数据中心,但将一部分主要表明区域医疗协同运行状况的、查询统计使用频度较高的数据集中到第三方数据中心,通常这种数据中心由区域内的卫生行政机构建设管理。

据伊桂林介绍,目前,厦门市政府正在着手把以前设立在市卫生局的数据中心迁移到市政府信息中心,同时,由于医疗影像的数据量增长迅速,还将重点完善数据中心的存储系统。

另外,类似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建立的以大医院为中心的医疗共享系统,其基本模式大都是在某大医院或地区的中心医院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外联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网络直接享受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如远程挂号预约、远程会诊、“上传下送”服务。

随着医疗信息共享进一步丰富,相应的系统改造和数据中心升级也势在必行。尤其,对于大部分信息化水平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的社区卫生机构而言,为了更好地配合大医院实现医疗共享,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局面。

记者手记

采访中,无论是医疗卫生行政部门的官员,还是各个大小医院信息中心的主任,新医改方案的出台都给他们的工作平添了一份热情。因为明确把医疗信息化内容单列出来,有的人从中读出了一份认可,有的人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激励,有的人则从中看到了一副愿景。

和其他行业的Cio一样,医院Cio对于信息化工作的感受同样是“五味杂陈”。有时候,因为医院的资金投入有限,信息化建设总是迈不开步子;有时候,医院领导对于信息化不够重视,Dio的工作常常也会遭遇“夹板气”;有时候,受限于一些管理机制的冲突或技术规范的缺失,能为老百姓直接带来好处的医疗共享系统建设却无法施展开来……

现在不一样了。“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已被明确写入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要知道,这是最高级别的政策指导,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其将产生的意义和影响都是不同以往的。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琚文胜就说,新医改对信息化的作用,最关键的不在于文件中写了信息化要干什么,而是将信息化列入到了文件中,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进步。

明确了认识,必然会强化态度。这种对于医疗信息化态度的强化,不仅是在医院层面,更重要是政府层面。形象点说,如果说过去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医院内部业务需求的“推力”的话,那么,如今的信息化建设,将会又多一股来自于政府层面的外部“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