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学常用原理十篇经济学常用原理十篇

经济学常用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1:40

经济学常用原理篇1

前不久,当代产权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张五常教授,应华中理工大学之邀,在华中理工大学以“产权为何重要(1)?”为题,概括了当代产权理论的精髓。这是他在华工的演讲实录。现在经济学似乎已非常技术化、非常复杂化,但是事实上我们所归纳出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却是非常简洁的、非常简单的。我总是前不久,当代产权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张五常教授,应华中理工大学之邀,在华中理工大学以“产权为何重要(1)?”为题,概括了当代产权理论的精髓。这是他在华工的演讲实录。现在经济学似乎已非常技术化、非常复杂化,但是事实上我们所归纳出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却是非常简洁的、非常简单的。我总是试图用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来解释世界,而尽量避免复杂的技术。经济学中有两个基本原理,对这两个原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能反映一个经济学者的水平。其一,是约束条件下的极大化;其二,是在一般情况下需求曲线斜率为负。也许有人认为规模效益递减也是一个原理,但是,我认为在一般情祝下,当你牵涉到实际问题时谈到产品需求或要素需求已经足够。换句话说,在实际运用中没有必要把后两个原理分开,它们讲的其实是同一个问题。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两个最基本的原理:1.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2.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在我看来,整个经济学讲的就是这两个原则。现实世界当然非常复杂,但是这两个原则已足够解释世界。我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只有这两个原则可以解释我们碰到的所有经济现象。我跟其经济学家的不同之处也在于,我只用这两个原则来说明问题。其实,这两个原理都是武断的假设。有一点非常重要,这就是,世界上任何经济规律都离不开这两个原理,如果有任何经济规律违背了这两个原理,那么,整个经济学就自相矛盾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这两个原理是对人类行为的武断假定。我之所以说这两个原则是武断的,意思是说你不能跟我在这两个原理上有任何不同意见。我觉得经济学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我们能只用这两个原理来解释世界。它们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认为它们是对的。任何一个好的经济学家永远不会有任何其它原理跟这两个原理矛盾。同时我也认为,任何经济学家如果用其它的原理而不是这两个原理来解释经济现象,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好的经济学家。谦虚一点说,有99%的可能不是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阿尔钦、科斯和我都遵守这两个原则。那么,下面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这两个原理到底有多大的用处。要想检验在解释经济现象时这两个原理的有用性,唯一需要做的便是去思考这两个原理意味着什么,以及从这两个原理推测出来的假定是否正确。对于经济学家而言,首先重要的是确定那些经济变量是可观察的。比如,需求规律表明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其中,价格是可观测的,但需求的数量上升是不可观测的。所以,需求规律本身是不可观察的,它只是经济学家想像出来的,其实并不存在。也就是说由于消费者的意愿没法测定,从而导致整个需求规律没法检验。所以,一个真正有成就的经济学家就会设法把概念转换成可观测的变量。如果你看一下经济理论的汪洋大海,其中很多规律并不存在,它们都是经济学家想像出来的。在经济学领域中,很多人在创造大量名词的同时却不知道其确切含义。例如,有人认为短缺是个很重要的概念。但是,短缺到底是什么?如何测量?他们并不知道。短缺等于需求超过供给的那部分,正如我们已指出的,供给和需求反映的都是意愿,没法观测。所以,从本质意义上,短缺没法测量。在经济学家队伍中,有很多人并不是真正的经济学家。他们满嘴都是自己想像的变量,我跟别人不同之处在于我只用最简单的、最本质的原理解释经济现象而能直指本质。在我讲产权经济学以前,我重新强调一下,人的行为的基本原则是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当然最大化的是自己的效用或福利等。显然测量效用和福利也是机会成本。因此经济分析究其根本可以归结为三点:1、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某种利益,而所谓最大化某种利益,指的是至少有某种东西,对于你而言,有比没有要好,即经济物品(经济物品的意思是说多比少好);2、需求曲线斜率为负;3、机会成本。下面我们先看一个最简单的经济体系--罗宾逊经济。在这一体系中,他也要最大化某种东西,他有自己的需求曲线。由于只有一个人;所以不存在市场,也就没有市场价格。但是,如果他想得到某种东西,就必须以牺牲另一种东西为代价,这种牺牲可看作是他的成本价格。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成本指的也是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也存在上述三个基本原理。对于一个人的经济体系,我们只要花费两个小时就能说清其中一切问题。经济

经济学常用原理篇2

[关键词]经济思想;经济学;教学;渗透;措施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18.162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1

1在经济学教学中渗透经济思想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趋势的带动下,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有效开展经济学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经济思想也非常必要,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1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途径

教学的实质是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因而加强教学的实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前提。电子商务及国际贸易不断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各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在这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要及时融入新思想,以更好地帮助企业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传统的经济学教学理念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加强经济思想的渗透可改善教学现状,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1.2经济学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

经济学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培养专业性人才,帮助人们客观分析当前的经济环境,为下阶段的经济活动做准备。虽然当前的高校教学中现代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实际教学质量仍然存在较大不足,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等弊端,导致经济学教学的优势无法有效发挥出来。经济思想的渗透可以很好地改善经济学的教学现状,突破传统的经济学教学。

2经济学教学中的不足

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配合才能实现,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能力、教学设备及教材等都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1教师自身不足

这种不足不仅表现在专业能力上,同时也表现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上。教师自身的专业经验对教学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高效的经济学教学需要教师依据自身经验,全面理解并合理安排教材内容。这就对专业教师提出较高要求。

2.2学生个人意识的影响

经济学在高校中比较普遍,其作为一门基础性较强的学科往往无法得到学生的重视,学生仅出于对学分的需求,侧重于对考试技巧的掌握,而在系统性知识与思维的培养中存在较大。

2.3经济学自身教学特点的影响

经济学对师生的要求比较高,且涉及的知识面也非常广,在实际教学中,部分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受教师个人教学习惯的影响,无法充分发挥当前先进教学设备的优势,在营造课堂氛围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不利于学生个人兴趣的培养。

3经济学教学中经济思想渗透的措施

3.1加强重视,改进教学理念

经济学是一门较为实用的学科,在具体的教学中可结合实例具体分析,从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经济学的作用,转变意识。经济思想的渗透可帮助学生了更好地实现角色转变,主动承担相应责任,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3.2教师的自我完善

由于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定期扩充专业知识,更新教学理念,发挥先进教学设备的优势,重视新思维的学习与分析,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着手,有针对性的进行经济思想的渗透,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3教学重点转移到经济思想和原理方面

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中,应将教学重点转移到经济思想和原理方面。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讲授经济学课程时应把教学重点放在经济学经济思想和原理方面。在经济学课堂上多穿插一些经济思想方面的内容,包括近来的经济学思想与早期理论的联系。

3.4采取融合的教学思维模式

教师在讲授原理之前要为学生提供各种背景材料,在解释过去文献的基础上介绍最新的理论,并依据不同背景点评经济学家的处境和思想,从而引出东西方经济思想的差异性。结合原理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特征,据此讲解经济学基本原理,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定义和实质,总结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模型,利用简单的方法和模型解读经济学原理,理解其内在规律。

4结语

经济思想在我国的发展比较久远,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提升经济学教学质量非常必要。在经济发展的需求下,要逐步将经济思想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正确认知经济学,使其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科学掌握经济学原理及技巧,成为新时期的全能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经济学常用原理篇3

本文简要叙述了“经济学”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并说明了这些改革的教学效果,既为同类学校“经济学”课程的讲授提供一些参考,也为以后经济类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

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经济学”课程是辽宁科技大学的省级精品课程之一。经过长期的积累、探索和实践,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为以后经济类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经济学原理课程体系包括微观经济学体系和宏观经济学体系两部分: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市场交易理论,即价格理论。具体包括: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理论;②消费者行为理论;③生产者行为理论(Ⅰ);④生产者行为理论(Ⅱ);⑤市场结构理论(Ⅰ);⑥市场结构理论(Ⅱ);⑦分配理论;⑧微观经济学的总结: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⑨微观经济学的最新进展。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运行中有关经济总量的决定与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和汇率等整体经济问题,故又称总量经济学。具体内容包括:①导言;②国民产出的核算理论;③总需求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消费与投资;④国民产出决定理论(Ⅰ);⑤国民产出决定理论(Ⅱ);⑥失业理论;⑦通货膨胀理论;⑧国民产出的波动:经济周期理论;⑨经济增长理论;⑩宏观经济政策;B11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B12国际金融理论。

在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我校经济学以培养“合格+特长+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为出发点,积极优化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竭力为学生奠定“宽、新、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上,强调深入浅出、突出重点、讲清疑点和分散难点,要求教师精讲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具体案例相结合,力图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在这个学科领域中过去发生了什么,现在正在发生什么,未来还会发生什么。

本门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单纯依靠课堂理论教学,还努力做到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经济学原理课程梯队成员经常深入到机关、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研,经常给学生做有关热点经济问题的专题报告,经常通过组织研讨会或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关注热点经济问题,例如,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是否需要升值、就业、通货紧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农”问题等。此外,还定期组织学生赴地方政府机关、某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或公司考察和实习,并要求学生写出考察或实习报告,主讲教师对学生调研报告给出客观的评价。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建设

“经济学”课程教师梯队全体成员,经过18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与教学经验积累,目前已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其中主要有:

(一)“双语”教学。据了解,在省内高校中,我校《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师梯队较早尝试选用英文原版教材,探索“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能准确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将英语与经济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其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甚至引导学生用英语思考经济学问题和讨论经济学问题。《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师梯队从1996年开始在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中尝试“双语”教学,经过几个学期的试验,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试点范围逐步扩大到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之中,取得了令参加改革试点学生及主讲教师都满意的教学效果。本项改革于1998年获原国家冶金部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二等奖。

(二)Cai多媒体教学。近年来,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平台支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在我校《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并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形成了课程教师梯队的独特风格。通过Cai教学将课程内容准确、清晰、直观、形象、生动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多媒体和网络系统特有的交互式开放体系中完成《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模拟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设置一定的场景或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为经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提供全方位“真演实练”的现场,从而为学生在课内外开展模仿理论创新活动和模拟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也为课程教师梯队成员开展学术研究,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提供技术支持。目前,我们采用的模拟教学主要有情景模拟、虚拟现实、案例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通过模拟教学使经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学生学会如何确立经济或经营目标,如何捕捉市场非均衡状态下可能产生的有利或获利机会,如何有效率、低成本地去广泛组织实现既定目标所需要的资源,以便最终实现既定目标。课程教师梯队成员在《经济学原理》课程模拟教学中所持有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派生出来的上述教学行为可归纳为培养学生这样一种意识与能力,即“树立目标、抓住机遇、组织资源、实现目标”的意识和能力。

(四)案例教学。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采用案例组织学生个人自学、小组或班组研讨,从而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准确表述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五)考试方法改革。为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教师梯队利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建立了试题库,研发出“无纸化随机命题、自动评分、成绩登统与分析管理智能化考试系统”(简称“智能化考试系统”),该系统具有自我学习和一定的自我更新功能并杜绝了命题过程中的随意性和试卷评阅中的“人情分”等现象,有效地降低了主讲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教学劳动效率。目前,该考试系统已正式上网并即将投入使用。

此外,我校经常邀请兄弟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政府官员到校与学生共同进行互动式的学术研讨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维教育教学模式,并取得十分可喜的成果。

四、教学效果

经过18年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实践,《经济学原理》课程形成了属于鞍山科技大学鲜明特色和教学资源比较优势。教学效果可描述如下:

(一)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对《经济学原理》课程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异常高涨。需要说明的是,我校的“学苗”素质与省内重点高校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在日常的学习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以及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热情,有少数学生甚至是为了家长,为了考试,为了毕业文凭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但在《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学习中,特别是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验与实践教学中,学生却一反常态,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涨的学习热情以及强烈的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意识。

(二)经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在《经济学原理》课程学习中,出勤率较高,学生向主讲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多,尤其是他们特别关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热点或焦点经济问题、经济现象,例如,怎样用经济学的观点看待国企改革的成效、再就业、通货紧缩、利率调整、利息税、人民币升值还是稳定、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上的腐败问题等等。

(三)经济、管理学科各专业大多数学生都能按时完成课后的作业题,抄袭作业的现象极少;能够按主讲教师的要求主动、认真地阅读指定的参考文献能够精心准备给定题目的讨论课;能够利用课余时间,特别是利用寒、暑假开展与经济学有关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并写出有一定理论与实践价值的专题调研报告或学术小品文;少数学生于毕业前夕在省级经济学专业报刊杂志上,累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学术小品文2篇以上。

(四)在经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中,有部分学生,通过学习《经济学原理》课程,诱发了深入探索和研究经济学的浓厚兴趣。近几年来,先后有十几名非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直接考入了国内著名大学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五)《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师梯队的主讲教师多数深受学生欢迎,并有多人次被评为“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先后有多人获得院、校两级教学质量优秀奖;有一人次分别获得宝钢教育基金理事会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及优秀教师奖、辽宁省鞍山市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称号等。

(六)在学校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历次教学评估或抽查中,《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师梯队的主讲教师多数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

(七)我校工学类有关学科、专业的部分学生一度要求开设《经济学原理》选修课的呼声较高,经学校批准,本课程已正式纳入全校范围内的公开选修课,采取限额报名,主讲教师教学任务量也在不断攀升。

本门课程继续建设,涉及到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等多方面约束,是一项长期、艰苦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建设也存在一些不足,也恰好是我们下一步努力主攻的方向,这就是如何将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授课、讨论、作业、实验、实践、考核、教材等环节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功能性,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精品课的建设需要持续地进行下去,我们也在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内容,巩固既有成果,力争在不久的将来做出新的更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经济学常用原理篇4

最初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国家市场经济规律的经验总结,但经过融合其他包括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并抽象化为理论形成了现代的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已经不再是仅适用于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理论体系,对于市场经济占主导的发展中国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价值。在我国高校已经普通西方经济学课程近20余年,成为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后续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必备基础。

一般西方经济学研究中所用的分析方法较为复杂,因此如何通过适当的方法,将经济学研究成果,特别应用西方经济学于我国实际经济问题的成果转化为本科生可以接受的教学材料成为提高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重要课题之一。只有将新鲜的、下实际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料,才能培养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热情,才能培养学生们的理论应用能力,也才能更好地衔接本科与更高层次的学习。

二、国内西方经济学教学材料的特点

(一)、重视理论内容,缺少理论检验

注重对理论的说明是我国西方经济学教材的一般性特点。西方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总结,及经验上抽象出来的理论。因此注重理论的内在逻辑梳理,提供理论背后的经济学直觉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多引用国外研究成果,较少使用国内研究成果

近些年来,各大高校不断强调案例教学,使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对一些研究成果的介绍也略有增加。但增加的内容更多引自国外经典教材中的案例或研究成果,而基于我国实际的研究成果却很少能够进入材料中。使得学生在教学中无法得到关于西方经济在我国实际经济中真实运用的知识,客观地造成教材与实现之间不容的现象。

将研究成果写入教材变成教学材料是一个具有风险的工作。一般认为,只有经历了严格实践检验的成果才可以成为教学材料。然而饱受责难的凯恩斯理论依然是本科宏观经济材料中的最核心部分,原因就在于所有的经济学理论也只是在其假定下才成立。

(三)、内容陈旧,对最新成果涉及较少

虽然在一些本科教材中增加了不完全竞争市场、寡头竞争等内容,也引入了实际商业周期、新凯恩斯等较新的理论,但常常都是一笔带过,整体上内容仍然比较陈旧。这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对一些研究动向缺乏必要的启发性介绍,如预期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对一些重要的研究思想和方法缺少适当的介绍。

三、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材料的方法

经济学前沿研究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关注动态调整过程,即强调动态分析。分析中所用的动态模型一般包括多个动态方程,整个模型一般难以获得内生变量的解析解,所以常采用动态模拟的方法分析经济变量向均衡调整的动态过程。这些经济学前沿分析中所需的数理方法也常超出本科低年级学习范围(西方经济学开课时间),甚至超出本科阶段的知识水平。降低研究中模型设定的难度,保持研究的主要结果、结论是经济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主要原则。

(一)、流程图示意

前沿的经济学研究成果一般多采用动态模型,变量之间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如一个经济变量对另一个经济学变量不仅存在直接影响,还有多个间接影响途径。这些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常常是模型的关键。如何将这些机制以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示,是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难点之一。流程图可以很好地阐述变量之间复杂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方向。

流程图是解释、说明复杂影响机制的有力工具之一,已经在生物学、化学等学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流程图与现行一般教材中常见的单一图形不同,有许多单一图形所不具有的优点。除上述优点外,采用流程图以流程形式表现经济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和方向,可以降低阅读者对数学推导过程的畏难心理。在完整展示整个经济模型后,可以将经济变量之间的直接、间接作用机制分解开来,逐个进行说明。

(二)、比较静态分析

经济学动态模型分析中一般涉及均衡(或稳态)的变化及向均衡移动时的动态调整的内容。前一个问题的研究难度低于后一个问题,也与现行教学材料的内容更为接近,容易被学生接受。经济学动态模型的均衡或稳态分析时,可以将不同时期的同一变量视为常数,如动态优化后消费的euler方程中可能包括同期消费、滞后的消费和未来(预期)的消费,在求解均衡和稳态时可视为同一值进行加减运算。所以求解均衡问题转化为求解多元的方程问题。如果所需转化的模型涉及的变量略多,如模型中包括6-7个变量时,还可以通过代入法减少变量。

(三)、动态模拟展示

经济学动态模型的核心内容是分析从稳态到新稳态过渡或者向稳态收敛的动态特征。研究成果转化时可以采用与原来研究过程不同的方式展现动态调整的过程。如论文研究中可能是在对模型进行对数-线性变换后进行模拟分析,但转化时可以采用与原研究相同的的模拟,也可以直接对原动态模型进行模拟。

转化后仍用对数-线性模型的模拟,便于与原论文中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并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但缺点在于模型的对数-线性变换需要一些繁琐的数学推导过程,可能是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直接采用动态模型进行模拟减少了对模型进行对数-线性变化的工作压力,也更为直观,因此容易被学生授受。但不便于与原论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四、结论

经济学常用原理篇5

我曾经听说在中国有这么一个调查,被调查的对象是在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接受mBa或者emBa训练的企业管理者或经理人。当他们被问及在他们的课程表中什么课程是最没有用的,答案往往是管理经济学。这是一个看起来颇为奇怪但实际上又可能非常正常的答案。在几乎所有的mBa教学课程表中,管理经济学常常被作为“思维框架”的核心课程之一。既然是作为思维框架的课程,那么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为我们的管理决策提供一个标准的经济学视角。但问题是,建立起一个新的思维框架肯定不等于提供一套解决问题的现成方案,因此,管理经济学这门课程在中国非常有可能被管理者视为并无多大用处的课程。在他们看来,支付高额的学费是希望“购得”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用来接受“智力训练”的。

这的确很有意思,开设管理经济学的目的本来是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个不同的思维框架,也就是建立起看待决策问题的一个不同于管理学或会计学的思维模式,而不是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在这里,解决问题或者决策是由这些管理者自己做出的,管理经济学不可能替代管理者做决策。但是,这个思维框架的训练有助于管理者认识到做出一个好的决策是多么的困难从而也多么的有价值,因为管理经济学告诉我们做出一个好的决策是需要条件的,而我们一旦认识到一个好的决策所要求的条件是什么,我们就能清楚地了解在现实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这些条件以及我们面临的选择是什么。经济学(主要指微观经济学)本来就是研究做出最优选择的条件和逻辑的。不用说,能做出的最优选择自然也是最好的管理决策。但是,做出最优决策的那些理想条件在现实中往往并不存在或者并不完全存在,因此重大的和成功的决策才具有了很大的边际价值。正因为如此,在今天的社会里,成功的企业家或管理者就变成了受社会尊敬的人物,甚至是公众人物,而管理决策的经验与教训也成了当今商业社会最有价值的话题之一而受到热烈和持续的讨论。

虽然人们并不能够容易地做出管理的决策,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者是基于常识和过去的经验来进行决策的,因此事实上,我们熟悉大多数的决策逻辑。经济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实际上就是在讲述常识,尽管常识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却常常在复杂的或者重大的决策中忘记常识,而被纷杂的表象和零乱的信息所干扰。在杂乱的信息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抓住核心的问题是管理者做出最优决策的关键。而管理经济学提供的就是一种将现实世界高度简化的处理方法,不仅如此,管理经济学还为我们发展了基于“利润最大化”目标模式的决策逻辑与思维方式。

即使这样,管理者还是常常不能理解经济学在决策上的用途。为什么呢?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在经济学里,决策的逻辑完全是为了帮助“经济学家”更好地理解管理决策的逻辑,而不是帮助管理者做出决策。比如,在为管理者所写就的经济学书籍中,经济学家往往集中突出了最优决策的基本结构,即最优的决策是在约束条件制约下进行的。既然取得自身赢利的目标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决策的内容就是能发现约束条件的变化并及时调整实现目标的手段与方式。这个手段被经济学家表述成了“边际等值”这个数学原理。可是,当管理者希望经济学家告诉他们“边际成本”和“边际收入”这些经济学术语怎样才能指导他们的实际决策时,我想,经济学家常常会发现自己的确没有办法回答,因为“边际成本”和“边际收入”是用来帮助经济学家“理解”管理者决策的概念工具,而不是提供给管理者自己做出决策的操作工具。实际的情况应该是,管理者常常会做出对自己的经营合理而有利的决策,而不用经济学家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成功的决策总是那些能发现约束条件的变化并能及时调整实现目标的方式以便更好地赢利的选择。对于企业家或管理者而言,他们对市场总是保持着敏锐的目光,他们懂得及时捕捉所有可能出现的市场机会,而这决不是在他们懂得了“边际成本”和“边际收入”这些概念之后才学会的,他们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是经理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

有意思的是,尽管管理经济学不被管理者看好,但那些厚厚的教科书总是可以总结出几个简单易懂的“原理”来证明经济学对管理决策的用处。不过,这些能总结出来的原理对管理者的决策过程来说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管理者需要一本帮助他们懂得而不是帮助经济学家理解决策逻辑的《管理经济学》。这些原理通常是:

(1)使用任何(自己拥有的或他人拥有的)资源的真实成本是“机会成本”,这意味着,只有当资源可以流动(买卖)起来时,我们才有可能发现资源的真实价值。所以,只有更多依赖“市场机制”或“市场化”的生产或经营活动才能发现真实的赢利能力,才可能有效率地存在。

(2)是自己生产还是让他人生产,是自己拥有还是从市场获得,这是管理者面临的一个基本的决策。

(3)长期而言,保持持续的赢利(指经济利润)能力是管理决策的根本出发点。以市场占有率、产量、规模、资产扩张、人均收入以及其它短期考虑为目标的决策在长期可能会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

(4)对于绝大多数已进入市场的企业或经营者而言,关注、研究和不断获得关于市场消费者的偏好变化以及市场需求结构的动态演变趋势的信息是管理决策的重要方面。

(5)在短期,记住“固定成本与生产决策无关”这个结论是重要的。从理论上说,决策在短期只与“可变成本”的变化(即边际成本)有关。这意味着,如果你的决策是在已经发生和支付了固定或沉淀成本之后做出的,那么你的决策就不该建立在对这些成本的考虑基础上,相反,仍然应该建立在对市场需求的预期基础之上。换句话说,你的决策应该是朝前看而不是朝后看的。但从长期来说,你必须考虑你的全部成本才能做出最优的决策。换句话说,在长期,只有保障经济上(成本上)有效率的决策才是最好的决策。

(6)在短期,单个要素持续投入的“边际报酬”最终总是递减的,因为高效率(生产率)的要素总是首先被使用。这是导致企业面临“U字型”平均成本的主要原因。因此,企业寻求“成本最小化”的决策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找到“适合”的要素比例结构,充分考虑要素的相对价格。对于一个企业和经营主体而言,没有最高级的生产(经营)方式,只有最适合的生产(经营)方式;同样,没有最先进的技术,只有最适当的技术;没有最大的规模,只有最恰当的规模。

经济学常用原理篇6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网络经济;生产;消费;效用

当时马歇尔所处的社会与现如今有了非常巨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也许就是现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经济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网络经济显然具有与传统经济很多不一样的特点,比如全天候运作、全球化、虚拟化等等(网络经济及其对经济理论的影响)。我在拜读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的过程中,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经济学原理》作为经济学的经典著作,是否也适用于网络经济之中。

如果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载体具有相同或者类似的性质的话,其规律或者原理就会有更多的共性。显然传统经济的载体主要是物质的产品,而网络经济的产品则是虚拟的产品为主。本文从《经济学原理》中对生产和消费这样最基本的观点的分析出发,解读一下马歇尔的观点是否适用于网络经济。

1、生产

生产都是在劳动的基础上进行的,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这样对劳动定义:劳动是任何心智或身体上的努力,不是直接从这种努力中获得愉快为目的部分地或全部地以获得某种好处为目的,而是部分地或全部地以获得某种好处为目的。

关于生产,马歇尔这样认为:人类不能创造物质的东西。诚然,在精神和道德的领域内人可以产生新的思想;但是,当我们说他生产物质的东西时,他实在只是生产效用而已;换句话说,他的努力和牺牲结果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或排列,使他能较好地适合于欲望的满足。在自然界中,他所能做的只是整理物质,使它较为有用,如木料做成一张桌子,或是设法使物质能被自然变得更为有用,如播种于自然的力量会使它生长的地方。

从木材的接收者或者说使用者的角度看,木工将树木变成木材,更为有用了,商人将木厂运送到家里,也更为有用,这就是木工和商人所创造出来的效用,即让使用者可以更方便得使用。他们都是生产效用的,都不能生产别的东西,而这种效用,则是体现在物质的接收者或者直接使用者的。

马歇尔在解释生产劳动的时候,强调的是人们在生产物质的东西时,只是在生产效用而已。但是在人类可以进行创造的精神和道德领域,并没有下定论。但是其实网络经济的虚拟产品,与精神和道德领域的新思想有更多相同的特点,而且比完全虚拟的思想更具体一些。那么,网络和精神中生产的这些虚拟产品,是否可以同样用效用的理论来解释呢?

马歇尔在书中说:效用是被当作与愿望或欲望相关的名词。这种是为了满足或者实现一个人的愿望与其付出的衡量其价值在经济学研究的事例上的体现。

当欲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认为使他的愿望和欲望得到满足的物质或者思想或者其他是有效用的。精神和道德领域产生的新的思想,可以解释人们的困惑、指明前进的方向,使人们得到舒适、明朗这样的正面情绪,就可以认为这种新的思想是有效用的。虚拟的精神和道德领域的效用并不能通过外在的物质而直接显现出来的,但是可以通过得到它的人的反应来确定。

在网络经济中,不管是电子商务、即时通讯、搜索引擎还是网络游戏,使用网络的人通过这些得到了比不使用更多的便利。游戏玩家在网络中玩游戏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放松、愉悦、紧张等情绪,这就说明网络游戏对于游戏玩家来说,产生了效用。网络经济中的虚拟产品,与新的思想在对人的效用方面是基本相同的,虽然不能带给人具体的物质,但却不能否认其效用。

马歇尔的效用理论充分解释了虚拟产品的价值。网络经济中的生产与传统经济无异,都是生产效用的,这要是生产的价值所在。

2、消费

所谓消费其实就是负生产。也就是和人一样所产生的是效用,所消费的也是效用。人能生产的效用和其他的非物质事物也是可以消耗的。正像他生产物质产品实在不过是物质的重新整理,使它具有新的效用一样,他消费的这些产品也不过是打乱了物质的排列,减少或破坏它的效用而已。确实,其实我们常常谈到人消费的时候只不过是他持有东西的另一种支撑。

马歇尔的观点就是,消费的过程就是效用递减的过程,当物质的效用达到零或者达到人们的期望效用以下的时候,物质就会被淘汰。

根据上文中我们的解释,在思想或道德领域,创造出的新思想并在人们接受并反复使用的过程中,并不会损耗。网络经济中虚拟产品的消费亦是相同,一个人和一万人使用同一个产品并不会让这个产品产生任何损失。从产品本身来说,虚拟产品与物质产品的消费特点是有很大区别的。

但是,如果像生产那样从接收者人的角度来分析虚拟产品的消费的话,其特点与物质产品十分相似。物质产品对人而言也是欲望满足的方式,虚拟产品同样如此。根据马歇尔的欲望饱和规律,任何事物对人的效用,此时会根据他对事物所有增加而增加,这个增加不及所有量增加快。如果所有人对这个事物的所有量是同样比例的增加,那么所获得的利益是递减的比例。换而言之,某人对一物体所有量得到增加而增加那部分的利益,事物对所有人的边际效用,是根据每次增加而递减的。

由于人们对于虚拟产品的获得是非常迅速的,所以虚拟产品对人的效用非常容易得到满足,同样的产品重复多次出现效用是递减的。

此外,一万个人心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虚拟产品的接受者非常容易在主观上对其进行改变。然而,大部分个人主观上认知的不同并不能产生共性的效用,所以可以忽略。但是这其中仍然有少数的人可以对将自己对这些虚拟产品的改变推广出去,例如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改进,例如程序员对原有程序的改进,皆是如此。由于改进的虚拟产品的传播仍然基本不需要费用,所以人们对于新的产品的接收是非常迅速的。而由于原有虚拟产品的效用递减,而新的或者改进的产品获得十分及时有效,虚拟产品的更替才会正常进行。(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年10月第1版(2010年7月第9次印刷)。

[2]亚当・斯密,《国富论》,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3月第1版(2011年4月第2次印刷)。

经济学常用原理篇7

1现有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第一,教学内容多,课时偏少。微观经济学需要讲授的内容特别多。目前很多本科院校都以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作为教学用书,该教材共有十一章,涉及的内容包括需求、供给和均衡理论,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结构论等,教师很难在规定的50个(左右)课时之内完成教学任务。第二,理论性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弱。微观经济学主要是对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一些经济学原理的介绍,理论性非常强,难免会有些枯燥。并且,现在讲授经济学的基本上都是年轻老师,缺少实践经验,对一些经济问题、经济现象缺乏深刻理解,讲起理论来自身都感觉空对空,没什么依托,底气不足。学生的主要精力也放在了看课件和记笔记上面,很少联系实际。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丧失了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热情反过来也受到了打击,教学陷入了恶性循环。第三,研究方法多而杂。研究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很多,经常采用的有均衡分析法、边际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和数学方法等。但在运用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能被学生所接受。像有些数学模型,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就难以接受。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很重要。第四,教材的选用存在问题。国内高校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原版的《微观经济学》,主要阐述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一些经济学思想,为西方学者所写,更有权威性;第二类是中国学者根据自身对经济学思想的理解并综合中国的实情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在国内得到大多数的认可并运用;第三类是照抄别人的教材而组编形成的教材,编者对研究一些经济学理论的假设前提、经济学思想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易误导学生,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教材质量层次比较低。第五,考试方法单一。选择什么样的考试方式关系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目前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试方式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微观经济学课程最终的教学目标是学以致用,现有的理论闭卷考核方式不能真正考核到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情况。

2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对策

第一,调整教学班级的人数规模,班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这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课堂交流中,学生可自由提问、自由发表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上课前要充分备课,吃透教材,吃透所要讲授的理论,才能在交流中游刃有余。第二,教师应首先把理论讲透,再联系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枯燥的理论。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很贴近生活的科学,对消费者、生产者和商品价格等进行研究,其实就是对日常经常经历的事情进行讨论。比如,物品的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当一方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价格的波动。教师可联系实际生活,如夏天热就会引起对冷饮的需求增加,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需求发生变化时会影响价格的波动,那么需求是增加还是减少了?影响需求增减的因素有哪些呢?商品的价格、收入、偏好、预期等等是属于什么因素呢?第三,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些经济学理论。通过建立模型,可把一些次要、粗糙的东西去掉,留下一些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东西,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事物的前因后果。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具体化数量化,而数学模型的建立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经济学中有很多数量方面的关系,有时候数学模型可以帮我们清楚地了解这些数量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的真实存在性。但数学模型的建立也要适当,对数学基础好的班级可适当多讲一些。第四,教师应尽量采用双语教学。目前一些比较好的微观经济学教材都是外国人写的,很多原著都是英文版。有的用英译过来的教材,有的用国内学者组编的教材。由于翻译上的习惯和文化差异使得那些非原版教材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经济学的原始概念,而这种原始概念更能体现经济学的精髓,因此教师应该尽量采用双语教学,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表达经济学的一些思想。第五,建立更科学的考核体系。以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版本为例,章节内容非常多,48个课时连课程内容都讲不完,根本没时间复习,有时学生学了前面的忘了后面的,仅通过闭卷考试很难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应该建立更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如可以把闭卷考试和平时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期中测试等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考核。

3结语

经济学常用原理篇8

【关键词】高职经济管理实训课程建设分析探讨

一、前言

高职经济管理专业近些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主要是因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很大程度上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性人才,同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要想最大限度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那么必须参加实训课程。因此,实训课程建设质量的高低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很有必须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研究。

二、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一些实用性的人才,那么相关的实训课程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当中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近些年来,我国开设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院校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相关专业技能,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建设实训课程并且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虽然实训课程在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与完善,但是在建设的过程当中仍然还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实训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介绍。

2.1实训课程所包含的内容不系统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虽然已经设置了相关的实训课程,但是这些实训内容几乎都以比较分散的形式存在的,分布于多门相关课程当中。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大部分还主要以单项性实训为主要实训模式。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过程当中在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训内容相对于理论内容来说占据的比例还非常的小。据有关资料统计,实训内容只占据总内容的三分之一左右。第二,实训的内容深度不够,非常的简单,不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三,实训内容的不规范性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第四,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所采取的实训模式至今还比较机械化,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实训模式,以此来使得实训模式变得更具灵活性。总之,实训课程所包含的内容不系统以及采取固定的训练模式都影响了实训课程的建设。

2.2综合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

开设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院校为了更加明显的突出实训的特点,也开设了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实训课程。综合性实训课程的开设虽然对实训课程的建设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综合性实训课程所设置的内容还比较分散,在系统性方面还有待提高。第二,综合性实训内容的层次与国外相比还比较低。第三,综合性实训课程在规范化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小。第四,采用的实训模式还是比较固定的,灵活性方面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3教授实训课程的教师专业素质比较低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要想通过实训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在实训课程的讲授过程当中,必须有一个专业素质比较高的教师。但是,现阶段我国高职经济管理专业虽然已经开设了比较多的实训课程并且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事实训课程讲授的教师的专业素质没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讲授实训课程的教师所接受的理论方面的教育还是比较多,参加的实际培训相对来说还比较少。因此,从事实训课程教授的教师专业素质的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课程的建设。

三、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课程建设所遵循的原则

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在实训课程建设方面虽然采取了比较多的措施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建设的不合理性,至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待我们去及时的认识清楚,以此来提出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因此,我们在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课程进行建设的过程当中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3.1实用性与仿真性原则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对相关实训课程进行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遵循的两个首要原则就是实用性以及仿真性的原则。实用性以及仿真性原则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课程建设过程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最大限度的体现实训的特色,即使实训所设置的内容与真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是一定要尽可能的做到实训内容具有较好的仿真性以及实用性。实训内容在进行设置的过程当中,要采取一些措施尽可能的让实训内容与实际情况相接近。总之,实用性以及仿真性两个方面的原则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实训课程设置当中必须遵守的。

3.2完整性与动态性原则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对实训课程进行建设的过程当中,除了要必须遵守实用性以及仿真性两个重要原则之外,还必须遵守完整性以及动态性的原则。动态性原则是为了提高实训内容的复杂程度、系统性以及层次性。大部分实训内容都采用静态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实训内容在很大的程度上显现的非常的单一,层次性比较低并且系统性也比较差。除了要遵循动态性的原则之外,还要遵守完整性的原则。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进行实训课程的建设过程当中,一定要对设置的实训内容进行充分的考虑,以此来保证实训内容的完整性。与此同时,在保证实训内容具有较高的完整性之外,实训内容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4.结束语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至今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实训相关课程的建设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我们必须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课程科学合理的建设,针对一些实际情况及时的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对策。总之,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进行实训课程的建设过程当中,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于若冰.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课建设的途径探索[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3).

[2]梁秀文,郭玉梅.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考核方法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7(8).

经济学常用原理篇9

亲爱的卧底经济学家,[英]蒂姆・哈福德,中信出版社,2010

一本农卓恩的《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一本蒂姆・哈福德的《亲爱的卧底经济学家》,两本正在同步阅读的经济学随笔,让我想接着《“鸡毛蒜皮”经济学》的话题再说点什么。

大约在一年多以前,我写了那篇文章,核心观点是:当年加里・贝克尔等人闯入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非经济领域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是源于他们对经济学方法路径的充分自信,从而开启了一个“泛经济学研究”的新时代,那么,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今天经济学可以如此鸡毛蒜皮、如此八面玲珑、如此别开生面,甚至如此庸俗八卦――我指的是《你身边的经济学》、《魔鬼经济学》、《鸡尾酒经济学》、《卧底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在小吃店遇见凯恩斯》、《在超市遇见亚当・斯密》、《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谁赚走了你的薪水》、《买房子还是买股票》、《性越多越安全:颠覆传统的反常经济学》、《超级购物经济学》、《在星巴克你要买大杯咖啡!》……没错,这些经济学通俗读物的层出不穷、竟相出版揭示了一个道理:人家贝克尔是在做学问,而我们是在搞普及,所以我们可以很平民、很生活、很娱乐。

如果说这是一种“经济学帝国主义”在出版上的转向的话,那么,今天读到的两本书或许可以说明,在“鸡毛蒜皮经济学”的写作类型中还可以细分两种写法:一种是“解释经济学”,一种是“用经济学解释”,前者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后者如《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和《亲爱的卧底经济学家》。

有啥区别?区别大了。解释经济学,就像它的字面意思那样,用来解释什么是经济学,有哪些经济学基本概念、原则,经济学的各家流派又有哪些,等等。据不完全考证,在华语世界里,写这一类文章最好的当属张五常,他的《经济解释》系列(香港花千树的版本)、《卖桔者言》堪称经典。在他之后,香港《信报》创始人林行止也算个中好手。早年曾读过他的《经济家学》、《经济门楣》和《一脉相承》等系列,都算是不错的经济学入门读物。而在国内,茅于轼、盛洪、王则柯、梁小民、夏业良等大家名角也都出版过一些旨在介绍经济学原理、普及经济学知识的读本。其中,梁小民在这一条道路上走的时间最长,行的路程最远,丰收的成果最多。粗略统计,他的专论结集大大小小共有几十本,如《经济学内外》、《寓言中的经济学》、《经济学是什么》、《写给企业家的经济学》、《读经济学书》、《黑板上的经济学》、《话经济学人》、《我看》、《小民说经济》、《小民谈市场》、《小民经济观察系列》、《宏观经济学纵横谈》、《微观经济学纵横谈》,《在历史与经济之间》、《活学活用经济学》等。这些年来,梁小民写了很多走平民百姓路线的作品,倘若要问彼此有什么本质区别,这着实令人为难(包括梁小民本人)。但除去学术价值不谈,小民的贡献在于让经济学在侃侃而谈、娓娓道来间进入寻常百姓家,读上几本,从此人人都能张嘴成本,闭嘴收益,外带一个理性人假设。

结论或许有些武断,但不得不说“解释经济学”的文本类型已经穷途末路、日薄西山了,要想再写出一个有所超越的作品,真是谈何容易呀。然而,“用经济学解释”这条路从近来的表现看,或许还能呈现出一种千姿百态、百花齐放的盛况来。同样基于有限的阅读经验,在笔者看来这一创作领域中,史蒂芬・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合著的《魔鬼经济学》算得上是集大成之作。在这本书中,两位作者取材日常生活,以经济学的方式来探索日常事物背后的世界,它包括:念书给婴儿听会不会使他日后成为一个好学生;游泳池比枪支还危险;贩毒集团的结构其实和麦当劳的组织很像,而且基层员工和小弟都没赚头,钱都进了总裁和大哥的口袋;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对孩子影响不大。是的,你没看错,这些表面看起来与经济学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在他们眼里都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而且绝对能自圆其说,让你大开眼界。

至于蒂姆・哈福德,他应该称得上在“用经济学解释”领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佼佼者了。他是《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主持的专栏就叫“亲爱的经济学家”。在这一方天地里,蒂姆・哈福德用最新锐的经济学原理解答人们五花八门、疑难棘手的问题,并不时展露出诙谐、幽默,奇思妙想充满智慧的一面。比如,有人写信询问,儿子迷上经济学,越没收经济学书籍,孩子越会从父母的钱包里偷钱去买。这位提问者哀叹道,该如何让孩子过上正常的生活,像别人一样经常去酒吧?

经济学常用原理篇10

油气集输评价系统的创建的必要性

油气集输系统评价的创建是油田企业发展形势的需要。油气集输系统每年要处理五十万吨左右的油量,切实需要一个完善的评估机制。随着油田采出程度的提高,绝大部分主力区块进入油田中后期开发阶段,金马油田开发公司油气单位操作成本在2000~2004年相对稳定,2004~2006年单位操作成本呈明显上升趋势,就目前成本紧张的形势,需要科学的决策,需要对处理成本投入实施全方位的科学跟踪管理和评价。因此,优化处理成本投入,探索一套适合油田集输系统的科学评价方法势在必行。

油气集输工作实现管理创新的基础

通过油气集输评价系统的创建与应用,能够形成油气集输系统经济运行参数论证,过程跟踪、实施后评价一体化的措施评价格局,实现了生产与经营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油气集输系统的基础管理与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推动了公司油气集输系统的经营管理向纵深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始运行油气集输评价系统,推行联合站、污水深度处理站、污水常规处理站,以及站队—集输作业区—公司三个级别进行控制。对各个站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严格评价,真正把评价体系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在生产经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司注重基础资料的录取,由联合站、小队、集输作业区经济评价员录取第一手资料,上报勘探开发经济评价中心,由公司评价中心进行运行参数的维护,输出经济评价结果,集输作业区按照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方案和指导下步生产。根据油气集输评价系统录入的各项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充分利用处理单元经济评价成果,发挥经济评价的作用,创建油气处理单元网络数据库,建立处理单元评价档案,为以后油气处理单元的经济运行提供技术支持,为集输单位生产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量化依据,不断地把经济评价成果推向纵深发展,使经济评价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全过程的跟踪管理是保障

油田建立科学的油气集输评价系统,要从提高采油系统经济有效率,实现油田高效开发是下功夫、上举措。要在实施单井效益分析系统的基础上,创建油气集输评价系统,对油田油气集输系统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跟踪管理,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延伸了单井效益分析系统,填补了油田开发中,油气水处理评价的空白,实现了油田开发的科学管理。利用油气集输经济评价系统,对各个处理单元的经济运行方案进行评价,对联合站、污水深度处理站、污水常规处理站的加药量、运行参数、经济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实施油气集输处理过程的跟踪评价,及时调整运行方案,保证油气水处理在最佳范围有效运行,从而有效地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通过实施油气集输评价系统,要及时调整油气集输处理系统的最佳加药参数,及时改变加药方式,实施了按季节、按处理量科学确定加药参数,为经济决策提供有利的依据。经济评价系统的科学运行,将对公司生产的全面平稳运行奠定坚实基础,并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油气集输评价系统的内涵和创新点

油气集输评价系统的内涵。油气集输评价系统的构建,以寻求油田集输系统最佳经济处理费用为核心,以提高油气处理效率为目标,通过现代化管理手段,优化投资方向,降低无效、低效投入,提高油气处理质量,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油气集输系统经济评价方法,就是以联合站为基本评价单元,分段统计计算吨液、吨油、吨水的处理成本,归纳总结集输系统分段消耗与处理量的最佳关系,确定油气处理经济评价参数,研究出油气集输系统经济评价方法,指导油气集输生产。

油气集输评价系统的创新点。创建了一套适合公司油田开发集输评价系统。油气集输评价系统的构建,改变了原来集输系统粗放管理模式,根据目前油田集输系统把油井生产的油气进行集中和必要的处理,使之成为合格的原油后,再通过长距离输油管线送到首站的整个流程,建立联合站、天然气、污水深度处理和污水常规处理4个评价分体系,对油气集输系统实行全过程跟踪监控管理,形成产出与投入并重的经营管理模式,把有效投入、科学决策以及集输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处理成本投入,实现了油气集输系统的科学管理。

油气集输评价系统的创建技术要求

必须以原油处理流程为依据,确定集输系统评价单元。目前油田集输系统就是把油井生产的油气进行集中和必要的处理,使之成为合格的原油后,再通过长距离输油管线送到首站。在集输系统内部要经过原油脱水、水处理等过程,联合站主要是在规定范围为由采油液量进合站开始至油水彻底分离部分,以及油到外输部分,由油水一级沉降罐,缓冲罐、成品油罐和外输泵泵房构成,主要功用是把混合液量分成污水和成品油两部分,污水去污水处理站,成品油用于外输和自用;污水常规处理站由联合站各级沉降罐分离出的污水进入污水处理站开始,至处理成合格的水井注入水、油井掺水和外排水,含注水泵部分;深度污水处理站由联合站各级沉降罐分离出的污水进入深度污水处理站开始,至处理成合格的锅炉用水,含输出水泵部分;天然气净化站由采油站天然气进入净化站开始,净化、增压,至外输消耗点(如采油站、注汽锅炉、加热炉等部分)。

必须以行业规范为原则,确定集输系统处理标准和评价参数:

集输系统处理标准的确定。油气集输系统包括联合站、污水深度处理站、污水常规处理站、天然气净化站等,在运行过程中要达到设备设计标准,处理后原油、污水、天然气等达到使用标准。

联合站处理标准:原油达到外输标准,含水≤3%。

污水深度处理站处理标准:污水达到注汽锅炉使用标准。

污水常规处理站处理标准:污水达到注水标准。

天然气净化站处理标准:达到外输使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