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粮食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十篇粮食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十篇

粮食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0:50

粮食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篇1

(一)为了切实抓好“安全生产月”活动,我局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政工股,由政工股股长负责活动的日常工作。

(二)我局及时召开了专题会议,认真传达了上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并对本次“安全生产月”活动作了安排部署,决定从2014年5月29日至6月20日在粮食系统范围内集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强化督促检查,并以叙粮发〔2014〕10号文件印发到各直属粮食企业,确保本次“安全生产月”活动收到实效。

(三)认真检查督导,确保活动不走过场。活动期间,由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局长带队,深入到各直属粮食企业进行检查督导,从2014年5月29日—6月24日止,深入全县26个粮管所、储粮点,对国有资产的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进行检查督导。各直属粮食企业重点开展了火灾隐患和防汛隐患的排查整治工作。通过为期近1个月的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共发现不同程度大小隐患18处,已整改15处,尚有3处正在整改过程中,共投入整改资金3万余元。同时,建立了隐患排查整改台账,实行验收消账制度。上半年,我县粮食系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二、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月”的宣传教育活动

今年6月是第13个“全国安全生产月”,根据叙安委〔2014〕12号文件精神,我局及时制定了《关于开展2014年“安全生产月”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结合本系统实际,部署并落实三项活动计划。一是抓好宣传,营造“安全生产月”活动氛围。在县局中心场所举办了安全生产宣传专栏一期,并要求各直属粮食企业也要相应举办专栏,县局和各公司共举办专栏4期;二是县局分别按县上的宣传标语要求,悬挂了横标一幅,同时张贴了相应的宣传标语;三是开展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咨询活动,按照县安办的要求,于6月16日在西外进行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咨询活动,共发放安全宣传资料500余份。四是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消防演练,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总体安全情况良好,各直属粮食企业干部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进一步提高,各储粮所、点的责任人员能够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和检查制度认真执行,坚守岗位;储粮仓库做到绝对安全;消防器材设施完善,能够维持安全工作的需要。

三、存在问题

通过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极大地提升了粮食系统安全生产的能力和水平,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粮食企业改制后出现的国有资产三无现象:“无粮装、无钱维修、无人管理”及地处乡镇的多数仓房年久失修、仓内泥望板脱落严重、瓦屋面柃子和瓦桷普遍腐朽、电器电路设施老化等问题及易造成新的安全隐患。

粮食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篇2

一、认真抓总结。总结回顾“十二五”及2015年粮食工作。重点围绕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指出的“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粮食安全要靠自己”和总理提出的“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做好‘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三篇文章”指示精神,对大力实施粮食安全工程,构建地方粮食收储、粮食仓储物流、粮油产业支撑、“放心粮油”市场、粮食流通监管五大体系等方面,认真总结成绩找差距、分析原因补短板。

二、致力抓检查。一是积极做好省、市政府首次开展的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考核工作。包括对各县市区的检查和对省政府检查的备检迎检和受检工作。2015年国务院和省、市政府都开始实施粮食安全省、市、县长责任制,根据《省粮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2015年度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工作的通知》(鄂粮安办文[2016]1号)精神,市粮食局作为市粮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在单位,报请市政府于1月22日印发了《关于开展2015年度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考核工作的通知》(x办文[2016]x号),就全市粮安监督考核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1月25日,由市政府副秘书长邓仨主持召开了市粮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安排部署全市2015年度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落实情况自查考核工作,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对照考核细则,集中开展自查自评,收集有关备检文件、数据和资料。2月2—6日,市粮食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四个工作专班对各县(市、区)政府、市高新区、大洪山名胜区管委会进行了实地考核,总结成绩、找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扎实做好迎省检准备。同时,将市本级自检总结报告和自评结果上报省粮安办和省直六个分项牵头部门。3月7日至9日,省政府第六核查组来我市通过听、查、看等方式对市政府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情况进行了进行了核查和量化打分,随机核查了广水市、随县政府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情况,实地查看了随县环保局、随县农业局、广水市武胜关镇农业服务中心履职尽责情况,并深入湖北天星粮油公司、湖北金银丰食品公司、广水市鄂北米业公司和随县厉山国家粮食储备库等单位,考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管好地方储备粮、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保障区域粮食市场稳定、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强化粮食质量安全治理、落实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粮食安全职责等情况。省监督检查考核组认为: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收购工作有新突破,粮食供应保障能力有所提升,惠农政策执行保障有力。同时,对我市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做强做大粮食产业和加快粮食去库存等工作指出了努力的方向。二是接受市委、市政府、省粮食局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各项年度检查和考评。市粮食局2015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重点工作可圈可点,整体工作再上新台阶。经考核,被省粮食局授予全省粮食系统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责任目标考核优胜单位、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胜单位。三是市粮食局对各县(市、区)粮食局2015年度重点责任目标进行了考核,包括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推进粮食流通改革、粮食收购和地方储备、“粮安工程”建设、“放心粮油”工程、粮油工业转型升级、粮食流通监管等重点职能工作目标进行年终考评,弘扬先进经验,推动粮食工作。

三、科学抓谋划。一是规划“十三五”。根据省、市决策部署,结合粮食部门职能职责和xx实际,认真研究、科学谋划“十三五”及2016年粮食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目前,已完成《xx市“十三五”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的统稿、初审工作,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框架、规划定位、重点工作、目标任务,规划文本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总体目标是形成比较完善的“五大体系”,确保粮食安全。重点目标是:“十三五”期间,年粮食收购量在7亿公斤左右,实现购销持平,达到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农民稳定增收、粮食供求和市场基本稳定。到“十三五”末,粮油加工产值突破280亿元,比“十二五”末翻一番,力争达到300亿元。二是部署2016年工作。2016年主要任务是一手抓粮食安全保障,一手抓粮食产业发展,具体目标是收购粮食7亿公斤以上,管好粮食储备;力争实现粮油食品工业总产值152亿元;库存安全粮比例达到95%以上;政策性粮油出入库检验率达100%,军粮供应合格率达100%,粮食经济拉动力、贡献进一步提升。工作重点包括全面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抓好粮食收购创新完善粮食收储供应保障机制、推进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培育粮食产业经济的新动能、完善提升“放心粮油”市场体系、深化法治粮食建设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抓好行业安全生产,全面加强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等八个方面的工作。

粮食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篇3

市是粮食主产区,全市12个县(市、区)有9个商品粮基地县,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非常重要的内容。

1、市耕地面积

市耕地面积年为252.46万亩,年为245.37万亩,减少7.09万亩,年均减少0.788万亩。年、年两年土地普查分别为272.37万亩和278.32万亩,分别比年多27.0万亩和32.95万亩。年为245.98万亩,比年减少32.34万亩,平均每年减少3.59万亩,耕地减少速度显著加快。如扣减年耕地普查面积比年增加的32.95万亩,年耕地面积为213.03万亩,比年减少39.43万亩,减幅15.62%。

2、市粮食播种面积

年年,市粮食播种面积22年年均379.06万亩,最多为年的413.48万亩,比年均面积增34.42万亩,增幅11.20%;最少为年的342.11万亩,比年均面积减36.95万亩,减幅9.95%;最高年与最低年比较,相差71.37万亩,差幅20.83%。

水稻播种面积。年至年,市水稻播种面积22年年均305.38万亩,最多为1990年的353.70万亩,比年均面积多48.32万亩,增幅15.82%;最少为2003年的283.77万亩,比年均面积少66.61万亩,减幅21.81%;最高年与最低年比较相差114.93万亩,差幅48.55%。

3、市粮食总产

年至年,市粮食总产22年年均126.94万吨,最高为年的144.1万吨,比年均总产多17.16万吨,增幅11.90%;最低为1986年的107.58万吨,比年均总产少19.36万吨,减幅15.25%;最高年与最低年差距36.52万吨,差幅33.94%。年比年增20.19万吨,增幅18.42%。

水稻总产。根据市统计年鉴,年至年,市水稻总产22年年均113.88万吨,最高为年的125.22万吨,比年均总产多11.34万吨,增幅9.95%;最低为年的100.36万吨,比年均总产少13.52万吨,减幅11.87%;最高年与最低年相差24.86万吨,差幅24.77%。年比增0.51万吨,增幅0.48%。

根据我们调研情况,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和市、县、乡主要负责人的政绩观影响,统计数字失真幅度较大。以年为例,早稻播种面积统计数字为40.0万亩,而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干部估计实际面积不会超过20.0万亩。各种旱杂粮播种面积,统计数字为102.86万亩,实际面积估计不会超过60.0万亩。由于相当多的山垅田抛荒,中稻实际播种面积与统计面积亦有1/5左右的差距。

粮食播种面积是粮食总产的基础,如果扣除虚报面积,年的粮食总产和稻谷总产均比年有较大幅度地下降。

4、年早稻情况和晚稻播种情况

根据市信息站收集各县统计,年水稻播种244.22万亩,其中双早40.01万亩(平均亩产404公斤),中晚稻175.13万亩,双晚39.08万亩,播种旱粮107.22万亩,其中马钤薯15.63万亩,甘茹35.8万亩,大豆27.39万亩,花生12.99万亩,玉米15.41万亩。据调查后推算,实际面积早稻和双晚面积低于20.0万亩,中晚稻面积150.0万亩左右,旱粮面积60.0万亩。

二、市粮食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情况

(一)粮食生产技术研究情况

市粮食生产技术的研究,主要采用引进消化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从事研究的单位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及各县的县级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现有从业人员主要集中于杂交水稻新组合的研制、引进与开发、推广应用上,杂交水稻新组合的研究方面在省内尚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先后有十余个新品种(组合)通过全国与省审定。继八十年代育成汕优63、威优77之后,又育成汕优明86、ⅱ优明86、ⅱ优1273、汕优82等新组合,水稻区试单产水平提高8%左右。在栽培技术研究方面,主要有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水稻塑料软盘育秧、水稻再生栽培、优质稻栽培技术、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稻烟菜菌优化栽培模式、甘薯、马铃薯脱毒高产栽培、花生、马铃薯复盖栽培技术、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对提高市粮食单产水平和品质,作出了较大贡献。水稻单产20年来提高了50公斤左右,各种旱粮单产增加10%左右,超级稻单产水平普遍达到650公斤,最高的达到900公斤。

(二)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情况

粮食生产技术推广队伍主要由各类种业公司和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组成,主体为农技站。推广情况:

1、水稻良种复盖率达90%以上,旱粮作物良种复盖率达50%以上。

2、优质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基本形成了早稻以佳辐占,晚稻以宜优系列三系杂交稻和两优2186两系杂交稻等为代表的优质稻种植格局。

3、再生稻种植面积和单产水平多年均居全省第一位,年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最高单产水平两季超过1300公斤。

4、超级稻推广面积和单产水平全省第一,年全市推广67.38万亩,平均亩产562.99公斤,比一般杂交稻增产9%左右;年全市落实超级稻81.31万亩,建立了尤溪、沙县、永安、宁化四个省级示范片2.0万亩。超级稻再生技术研究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5、稻烟菜菌优化栽培模式被农户广泛采用,烟后稻、菜后稻、瓜后稻的产量较高,一般亩产超过600公斤,最高亩产超过800公斤。

(三)绿色粮食生产情况

发展“绿色粮食”生产是粮食种植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件大事。我市高度重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工作,着力创建优质稻生产基地,大力推广优质稻的种植生产。并积极通过形式多样的广泛宣传,推介优质稻内在的品种特性和优势,引导农民适应粮食产业化经营需要,根据市场供求安排优质稻的种植。

1、建设绿色食品工作网络。至年底相继成立了市、县绿色食品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绿色食品工作网络建成,为我市绿色食品发展走上正轨奠定了基础。同时根据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状况,及时制定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意见》,并对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企业给予奖励,有效地提高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到年底,全市共有17家企业的26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基地控制面积7800多亩,绿色食品产值16405万元。

2、绿色优质稻米的种植与推广。从年起,我市先后引进了一批高产、品质优良、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优质稻品种。如从江西引进优质水稻品种“987”,平均亩产400-550公斤,市场收购价每50公斤比常规品种高出15-20元,每亩可增收150-200元,深受农户欢迎。我市先后引进“佳福占”等8个优质稻的品种,让农民用上放心种子,确保优质稻种植年年出新,进一步提高优质稻的市场占有率。目前,我市具有一定优质稻生产规模的有泰宁、宁化、明溪、建宁等四个县,面积分别为34483亩、64696亩、35000亩和15000亩。

3、绿色优质稻米的市场建设。我市积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办法,加强与沿海销区的产销链接,发展订单农业,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鼓励、发动沿海粮商到我市投资建仓储粮、联合创建优质稻生产基地。在年省内产销区粮食购销协作洽谈会上,宁化县与共签订稻谷购销合同38000吨,共签订稻谷购销合同24000吨。

4、“绿色粮食”品牌建设。我市积极扶持市场前景广阔、科技含量高、牵动能力大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创新经营理念和品牌战略意识,鼓励其筹集资金,更新改造一批高档优质的精、深加工设备,拓宽优质稻米的生产与发展空间,创立本市绿色品牌产品。目前,我市已有市佳源米业公司、佳穗米业公司和建宁裕芳粮食加工厂等8个企业生产的18个产品为“放心粮油”品牌,“放心粮油企业”4个。

三、市粮食加工、储存、流通、产供需状况

(一)粮食供需平衡状况。我市社会粮食供需平衡现状是:本地生产的粮食从总量上基本能满足当地的粮食消费。但由于我市是水稻主产区,品种比较单一,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小麦、玉米、大豆、优质米仍是调入的主要品种。基本情况是:年我市总人口26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1.67万人,农业人口152.33万人。全年粮食供给总量162.97万吨,其中地产粮116.25万吨。全年粮食需求总量158.53万吨,粮食消费总量119.50万吨,其中口粮消费64.48万吨,饲料用粮45.45万吨,工业用粮3.63万吨,食品用粮5.6万吨,种子用粮0.34万吨。年初各类存粮49.77万吨,年末为54.18万吨。

(二)粮食储备状况。以年为例,一是为确保粮食市场稳定供应,全市地方储备规模共计57000吨(市级21000吨,县级36000吨)全部落实到位,远远超过了粮食安全警戒线,可以作为以丰补歉,救灾救荒,预防突发性事件的物质保障。市区落实大米储备1000吨,确保市区粮食出现异常波动时,大米供应不断档,不脱销。二是高度重视市县中心粮库建设,重点改造扩建市区粮库荆西粮库、东站粮库,仓容量分别为7000、1500吨。三是储备粮品质进一步提高,轮换各级储备粮20623吨,年及年产的粮食上65.5%。年,全市粮食储备订单计划80158吨,其中省级6万吨,市本级8869吨,县级11289吨。

(三)订单粮食收购情况。做到政策宣传到位,让群众家喻户晓;为农民服务措施到位,方便农户售粮;收购市场监督管理到位,维护稳定的农村收购市场秩序。年,全市共收购粮食79463吨,其中订单收购70470吨。年,全市共收购粮食75240吨,其中订单收购69769吨。截止年月,全市共办理粮食收购资格许可证127本,并全部通过年审。

(四)粮食加工情况。我市积极拓宽粮食行业龙头企业的经营思路,提高粮油加工骨干企业产业化水平,发展粮油精深加工。努力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扶持和服务,创新粮油加工骨干企业组织结构,实现以资产不纽带,组建集收储、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企业,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实现综合利用粮油资源,并加强产品结构调整,开发高附加值粮油精深加工产品,提高我市粮食品种有优质化和主食品的工业化水平,占领更多市场份额。据市粮食局年统计,全市粮食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大米579500吨,小麦粉37500吨。现有规模以上企业48个,资产总计7310万元,其中大米4765万元;从业人数433人。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9846万元,其中大米25136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8995万元,其中大米25451万元;利润总额413万元,其中大米301万元。加工企业中大米加工企业47个(日处理原粮100吨以下的44个,日处理原粮100-200吨的2个,日处理原粮200-400吨的1个),小麦粉加工企业1个;大米总产量116274吨,(其等米30156吨,标准一等米84859吨,标准二等米900吨);小麦粉总产量6897吨。从业人数中,大米399人,小麦粉34人。

(五)粮食产销经营情况。以搞活粮源经营为重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产销衔接方式,实施“引粮入明”工程,同时,积极组织供需见面活动,加大产销协作力度,推动产销双方在粮食经贸合作等方面进一步发展,确保全市粮食供需平衡。几年来,省内粮食产销协作不断扩大,与沿海销区签定购销合同由年的25.55万吨,年提高到35万吨;与省外粮食产销协作关系不断巩固,年调入粮食8.25万吨,年提高到13.3万吨。通过产销协作平台,有效地实现了优势互补,建立了顺畅的产销衔接通道,增加我市优质粮食的市场供应量,有效地维护我市粮食市场稳定。

四、市粮食安全生产工作经验与存在问题

(一)粮食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

近年来,市粮食生产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粮食生产技术推广和农田基本建设也均取得较大的成效,但是,粮食生产却呈现逐年下滑的局面。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粮豆大量调入我国,粮豆价格持续低位徘徊,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热情,粮食生产下滑的局面进一步加剧,粮食生产呈现系统性危机状态。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耕地面积、粮播面积、稻播面积、粮食总产、稻谷总产均较大幅度下降(从我市粮食生产历史比较,可以明显看出这种趋势)。农田基本建设多头管理,规划、标准、投入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不一致。个别地方有截留经费补充办公费用的现象。

2、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近两年,农村劳动力价格涨速过快,全劳力日工资从20-30元上升为40-60元,二年之内已近翻番。农资价格只涨不跌,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价格仍然较低,涨幅很小,农民种粮比较效益进一步降低。以年中上田段亩产千斤稻谷的收入成本比较,农民种粮的日工资为40元左右,位于农村全劳力日工资的最低位。按1000斤稻谷计算,单价0.8元,产值800元;成本:n肥65元,p肥20元,k肥44元,农药30元,种子20元,机耕30元,农具折旧30元,合计239元;生产用工:育秧1天,整地1天,插拔秧2天,施肥与病虫防治3天,收割2天,晒谷1天,渠道和田边杂草整治2天,粮食管运卖1天,合计13天,在不计地租情况下,扣除成本,日工资仅43.15元。如遇自然灾害或气候较差年份,产量下降,日劳动工资将大幅降低。中低田段的单产更低,生产用工更多,效益更低。

此外,由于粮食直补大部分均按承包田发放,农民不种粮照样领补贴,也降低了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

3、粮食生产劳动力日趋紧张,粮食商品率大幅降低。由于农业生产条件艰苦,收益不高,青年农民大量离土离乡进城务工经商,务农劳动力年龄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且由于种粮效益低于其他的经济作物,务农劳力的投入更多的是投到经济作物方面,多数农户种粮仅以保住口粮为主,粮食商品率大幅降低。

4、土地抛荒较为严重,粮食复种指数大幅降低。我市几乎所有乡镇均有耕地摞荒现象,但由于行政考核制度的制约,具体摞荒面积无法统计,估计全市摞荒面积达到10万亩。据沙县土地流转工作调查,全县摞荒面积达到8000亩左右,由于土地摞荒多发生在偏远的山垅田,调查人员难以做到逐段逐田核实,实际摞荒面积可能超过统计面积的一倍以上。年水稻播种190万亩,复种指数仅为1.118,比最高年份353.7万亩,复种指数1.6,种植面积少163.7万亩,复种指数降低了0.48点。

5、政府对粮食生产的关注力下降。近年来,政府部门更多的是关注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生产已多年不被各级行政列为重要议题。除了中央强调和出台的相关政策之外,其它各级政府基本上属于口头重视。由于中央减免了征粮和粮食统购,解除了县乡镇干部在粮食生产上的压力,粮食生产已不再是县乡镇的中心工作。相当多的村干部和农民反映,现在的行政领导下村检查工作已经很少到田头了,粮食生产已基本上成了农户个人的事。

6、粮食生产技术研究成果显著,但后继乏力。目前我市不少从事粮食生产技术研究单位,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已是名存实亡。现有从业人员主要集中于杂交水稻新组合的研制、引进与开发、推广应用上,水稻的其他增产技术及非主要粮食生产技术,由于在成果的推广与转化过程中科研单位与研制技术人员无法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几乎没有人员从事这些技术的研究,非主要粮食作物的品种更新等生产技术完全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从外地引进。目前仅存的优势项目--杂交水稻新组合的研究,也因立项困难、投入经费少而逐步陷入困境。粮食增产技术的研究存在“立项难、经费少”的问题。在今年我市的科技计划项目指南中已经没有相应的研究计划了。

7、技术的转化与应用推广工作举步维艰。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原来主要是由各级农业局等推广部门完成的,由于推广经费紧张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市一些县、乡级农业推广部门已经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多数单位部门下乡的旅差费都严重不足。新品种、新技术的生产示范与推广的工作力度、工作成效已较大幅度地落后于前十年,虽然我市杂交水稻育种处于全国先进行列,但受限于人力物力的不足和推广网络的缺乏,科研成果的示范工作成效亦较差,许多科研成果只能是纸上谈兵了。种业公司是现阶段粮食生产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但普遍存在示范规模小、影响力弱、售后服务差等等问题,栽培技术指导工作也严重滞后。且由于种业公司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销售种子来获得经济利益,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只是它们的宣传促销手段,示范推广的费用将全部作为成本计入到销售价格中,在种子销售过程中转嫁到粮食生产者—-农民的头上,无形中又增加了粮食生产成本、降低了粮食生产利润。

(二)粮食加工、储存、流通、产供需方面

1、需大于供将是我市粮食供需平衡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市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外来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在短期内我市的粮食生产在总量上如未能实现大的突破情况下,需大于供将逐渐成为我市粮食供需平衡发展的趋势,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2、企业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机制有待提高。一是部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组织结构、经营机制仍然不够灵活,影响了企业参与市场竟争的能力。二是企业内部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仍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市尚有266人需要分流,其中购销企业217人,缺口支付职工补偿金960万元。三是粮食流通执法队伍有员编制和经费尚未落实到位,市场监管难度较大。

3、粮食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管理落后,发展缓慢。我市大米加工企业有近百家之多,一些个体加工厂规模极小,最大企业日处理原粮200吨。且生产设备陈旧,管理营销手段简单,多数为家族式的管理,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些企业分散在全市城乡的各个地方,为居民的粮食消费带来了便利,但也由于企业规模小而分散,造成粮油加工业发展缓慢,产品品牌效益低下,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同时,市场粮价的波动和资金限制,原粮储备不足,也影响了加工业的发展。

五、保障我省粮食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没有粮食基础的支撑不可能持续。粮食问题历来受到广泛重视,粮食安全受自然技术和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粮食安全应包括:粮食的数量安全和粮食的质量安全。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统筹当前和长远,生产、流通和消费,根据我省情况来考虑保证粮食安全的对策和措施。我省是一个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省份,是个缺粮省份,自给能力仅占50%左右,粮食问题一直是制约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粮食供需将是偏紧的趋势,粮食安全面临着巨大压力。

(一)必须把严格保护耕地,提高生产效益,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保证粮食安全的一项长期战略目标。

保障粮食生产的关键要从政策和科技两个方面保护、发展粮食生产能力。中央已就耕地保护、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控制、粮食收购保护价、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粮食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培训科技示范等方面出台了很多可供操作的具体政策,已为粮食生产能力的恢复发展创造了一个很浓厚的政治环境,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将中央的政策结合我市的客观实际予以及时的具体的落实。

1、依法保护耕地,确保基本农田不被侵犯并运用于粮食生产。近几年,我市能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减少幅度非常可观,很多农田被用于修路、盖房、办厂、植树、挖塘,稍为边远的地段出现较大面积的弃耕抛荒,耕地实际拥有量已较大幅度地低于统计量。因此,一是必须始终把保护耕地作为保证粮食安全的首要政策目标,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特别是要切实搞好基本农田的保护。二是整合农田基本建设机构,统一农田基本建设规划、标准、投入,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的改造。三是组织有关业务部门专家对耕地保护现状进行一次认真严肃的检查,详细调查农田抛荒实况,真正摸清我市的耕地数量。严厉依法查处违犯耕地保护的行为,对于可供恢复粮食生产的被占耕地应责令立即恢复耕作,争取二年内我市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到400万亩左右。四是认真总结农田流转工作经验,引导农田逐步向种粮能手集中,提高规模化集约生产能力和种粮效益水平。

2、要把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粮食是特殊商品,粮食生产是相对效益较低的基础性的弱质产业,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市场将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市场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明显增强。要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必须尊重市场法则,使种粮有利可图。在粮食市场化的新形势下,当务之急是着手研究制定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政策和措施。一要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好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政策。二要采取政策措施降低主要农资价格,加大粮食生产机械的研制推广力度,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种粮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三要根据社会物价水平,及时调整粮食保护价,确保农民种粮效益,同时进一步完善粮食市场服务体系,改善流通设施,为农民卖粮提供便利,保证货畅其流。

3、制定粮食生产技术研究、推广中长期规划,为粮食生产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撑。为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一要继续加强粮食作物的品种选育、引进工作,继续抓好“种子工程”,进一步提高优质种子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二要进一步加强粮食作物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充分发挥优质高产品种的增产作用。三要加强基层乡镇农技站的组织建设工作,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技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农技站推广主力军的作用。四要加大粮食生产技术研究、推广的经费投入,确保经费总量的内在价值量不低于10年前的总量。

4、加强通俗易行的实用型粮食增产技术的研究,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转化与应用步伐。随着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目前在农村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已经出现以老、少、妇为主的局面,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实用技术掌握困难。政府应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应用科技能力的同时,注重引导和加强对通俗易行的实用型粮食增产技术研究的人才发展和经费投入,科研部门要面对现实,致力于农民投入少、简便易行的粮食生产技术的研究,如粮食新品种的更新、抛秧栽培等省工省时、简便易行的粮食生产技术的研究。

5、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中央政府已将农民的职业教育列入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内容。政府要制定农业职业教育长期规划,统合农校、农广校、农函大和市、县、乡各级农业技术部门的农业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大规模地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工作,并将粮食生产的各项技术列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培养、造就一大批年青、懂技术的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

(二)强化粮食市场运作,加强粮食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粮食市场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粮食储备,强化市场运作,确保粮食市场稳定。做到粮食生产供应“保面积、稳粮源、多渠道、保畅通、供得上、调得动、管得住、有保障。”

1、继续完善粮食储备政策,充分发挥好储备粮在调节供求、稳定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各级粮食储备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要根据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等新情况,重新研究确定各级粮食储备的合理规模。包括种子、饲料粮、保健品、副食品所需粮食都要列入其范围。要按照(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的要求,加强和改善中央储备粮管理工作,确保在国家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要督促各地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抓紧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增强地方政府对粮食市场调控的责任和能力,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打好物质基础,确保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买得起他们所需的粮食。

2、统筹省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灵活运用粮食调运手段,为调节省内粮食市场服务。坚持“立足本省自已生产,余缺适时调剂”的方针,根据本省粮食供需和市场变化情况,及时采取不同的手段,灵活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根据本省余缺适时调剂,为实现本省粮食总量平衡服务。同时,要鼓励产销区之间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自愿合作的原则,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协作关系,促进粮食有序流通。

3、创新粮食安全观,实现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化。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一是要建立稳定的粮食生产体系,特别是如何保护主产区利益,稳定提高优质专用粮生产能力,高标准建设国家和省级现代化商品基地。二是粮食贸易供应体系,包括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建设。三是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粮食预警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粮食法规体系建设。

(三)加强市场分析预测,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及应急机制

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及应急机制,是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建设。目前我们对粮食市场的分析预测工作相对薄弱,粮食流通管理部门作为联系生产和流通的桥梁和纽带,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粮食市场的分析预测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既科学合理、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粮食安全预警应急系统,及时发现、判断粮食不安全状态,发出预警报,及时启动该系统应急措施,确保粮食市场稳定,使政府掌握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1、定期分析和粮食供求市场信息,引导生产和流通。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形成快速、更贴近市场的监测系统工程,提升粮食市场信息的收集、储存能力,提高对市场动态的分析和预测能力。

2、完善政府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确定调控预警指标,实施先兆预警。建立政府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具体规定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做到职责分明,才能收到明显成效。特别是粮食主管部门和物价、工商、交通部门应密切配合,做好粮油市场监控工作,及时掌握市场动态,迅速有效地监控全市粮食安全状况。

3、建立全省和区域性粮食应急机制。全省各地市要建立粮食安全预警应急方案和成立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出现情况及时启动议案,确保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并坚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充分发挥政府储备粮食、粮食风险基金以及重点粮食市场和骨干粮店、骨干粮食加工企业的作用,进行调控,及时平抑粮价,稳定市场。

(四)深化改革,促进粮食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发展粮食加工,推进粮食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快发展来解决。总的是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的精神,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推进粮食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的要求,把做大做强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粮食生产重要抓手,促进粮食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1、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根据《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编制和实施粮食加工发展规划,引导粮食加工业合理布局,渐进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根据发展规划,落实分步实施的办法和措施,纳入实施单位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2、做大做强粮食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有发展前景且带动力强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努力搞好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鼓励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兼并,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有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粮食加工企业,从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等方面给予支持,以此来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

3、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规范合同契约订单,逐步扩大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加快农业行业协会建立,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介组织,与龙头企业一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在完善现有合同契约为主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基础上,加快建立股份合作制为主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树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律意识,用法律手段保证龙头企业与农户合同的法律效力。

4、加快粮食加工的集聚地建设。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动员本地乡镇企业、民间能人、个私业主在园区发展粮食加工企业,促进园区成为粮食、饲料加工企业的集聚区,并且带动相关企业发展。

(五)加快发展有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保证粮食的质量安全。

目前我省对粮食质量认证相对较少,粮食是大宗的农产品,也是居民的主要消费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食的质量安全关系到大家的切身利益,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应进一步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健全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体系,普及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知识,引导农民合理施肥、科学用药。要进一步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产品,有效保障农业和农产品生产消费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1、加大绿色食品宣传力度。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开辟绿色食品开发园地,在农业969155网站上完善绿色食品网页,及时宣传有关知识和报导我市绿色食品开发进展情况,引导广大市民和农村提高对绿色食品的认识和参与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树立“不仅要多卖粮,还要卖优质粮”的观念。

粮食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篇4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最近召开的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了进一步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采取的十项措施。这是中央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针对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的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深谋远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粮食供需和市场形势更加复杂,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

从我国粮食供求总量看,当年粮食产需基本平衡,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还需进一步加强。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作用下,*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4年丰收,总产量达到10030亿斤。粮食消费平稳增长,当年产需基本平衡。国家粮食库存充裕,粮食供应是完全有保证的。从国内食用植物油供需看,由于消费持续快速增长,产需缺口逐年扩大、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的状况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保证食用植物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面临很大压力。从长远看,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粮食播种面积继续扩大的余地越来越小,单产水平继续稳步提高的难度加大,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还须进一步加强,保持粮食供需长期基本平衡的任务非常艰巨。

从粮食品种和区域结构看,粮食品种的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粮食薄弱地区的产需缺口有扩大趋势。在品种结构上,小麦由前几年产不足需转变为产略大于需;稻谷由前几年的产不足需转变为产需基本平衡;玉米工业消费增长较快,将由以往供需平衡有余逐步向基本平衡转变;大豆产需缺口扩大,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粮食库存品种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不完全适应,需要进一步改善。在区域布局上,我国粮食生产继续向优势区域集中,13个主产区粮食产大于需,余粮较多;7个主销区粮食产不足需,粮食自给率下降,缺口较大;11个产销平衡区粮食缺口有所扩大。近几年临时存储小麦、稻谷库存增加较多,增强了粮食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但库存大多集中在主产区,主销区库存比较薄弱,国家粮食库存的地区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

从国际粮食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看,全球粮食供需形势复杂多变,国际市场粮价扑朔迷离。去年以来,由于欧佩克石油限产和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粮食减产、生物质燃料生产快速增长对粮食需求增加,国际市场粮食供求趋紧。在美元贬值、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粮食生产成本增加和国际投机资金炒作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国际市场粮价居高不下。未来世界经济增长可能放缓,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石油、粮食等重要初级产品价格受多方面影响,走势难以预测。随着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程度加深,国际市场对国内粮食供求和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保持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难度加大,需要我们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正确把握调控目标和时机,科学运用调控方式和手段,增强粮食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努力提高调控能力和水平。

着力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市场调控,保障粮油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着力加强粮食市场调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粮油市场和价格稳定,对于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既要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又要保护生产者的利益,引导粮油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既要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又要立足国内保障基本供给,促进粮油生产稳定发展和产业安全。

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增强粮食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立足国内发展粮食生产,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油生产稳定发展,夯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引导和鼓励农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保障粮食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坚持和完善粮食支持保护和补贴制度,加大对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补贴力度,认真落实好国务院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十项措施。根据保障粮食供给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需要,统筹研究粮食补贴政策。根据粮食产销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稳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粮食自给水平。充分发挥区域优势,重点扶持东北地区大豆、华北黄淮海地区花生和长江流域地区油菜籽生产,加强油料品种研发,促进油料生产高产、优质、高效。

切实加强粮油市场调控,确保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针对粮食供求新形势,增强粮食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保障居民口粮和饲料用粮供给。当前,要根据宏观调控需要和市场价格情况把握好销售节奏,合理安排最低收购价小麦和稻谷的销售数量,做好中央储备粮的储备和轮换工作,充分发挥吞吐调节作用。建立国家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对粮油供求形势、市场价格的监测分析,建立对规模以上企业购进、加工、销售、库存及价格变化情况的信息监测制度,为宏观调控提供准确信息和科学依据。保障粮油的有效供给,稳定社会心理预期,确保货源充足、质量安全。着力健全粮食宏观调控长效机制,妥善处理好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粮食生产与流通协调发展,实现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资源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远近结合、综合配套、反应灵敏、运转高效、调控及时、保障有力”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健全粮食储备体系和轮换机制,科学调节供求总量和结构。按照既搞好即时调控又注重预先防范的要求,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完善吞吐调节机制,科学调节供求总量和结构。当前,储备粮轮换要以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粮价、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为主要目标。准确分析市场价格走势,注意把握好轮换节奏,避免集中轮入推动粮价上涨。继续加强中央、地方储备粮行政管理,完善储备粮轮换机制,推进储备粮轮换通过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公开进行,加强对储备粮轮换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各地特别是主销区和库存薄弱地区要进一步加强与主产区的粮食产销衔接,改善库存结构,并根据市场需求及粮食应急需要,落实成品粮油应急库存。适当增加成品粮油应急储备数量,保证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去年我国局部地区受灾严重,粮食减产幅度较大,今年南方地区又遇到雨雪冰冻灾害。要积极组织粮源,增强地方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物质基础和应对市场异常波动的能力,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加工、储运、供应网络系统,细化和完善地方储备粮应急动用预案,健全应急机制,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做到需要时有粮可用、有粮可调、有粮可供。

粮食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篇5

一、我市粮食产销形势现状分析

我市曾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市已由传统的粮食主产区演变为粮食主销区,粮食的供需缺口日益扩大,粮食产销形势呈现出“两减一增”局面。

一是粮食生产能力下降。20*年,我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81万亩,与上世纪80年代的220万亩的历史高峰相比,减少了39万亩,减幅达19%。虽然,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采取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农业生产,复耕了部分播种面积,但从长期看,我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降和粮食总产量下降的趋势不可逆转。

二是粮食自给率下降。我市城乡居民历来以大米为主食,约占全市主食消费量的90%左右,按照稻谷出米率70%计算,全市每年水稻需求量为120万吨(按全市实际口粮消费测算)。20*年,我市粮食总产量为77.8万吨,自给率为48.1%;20*年,我市粮食总产量为80.1万吨,自给率为45.5%;20*年,我市粮食总产量为79.9万吨,自给率为43.4%。

三是粮食需求逐年递增。随着我市人口的逐年递增,按人均口粮消费136公斤/年的标准计算,20*年,全市年口粮需求总量为137.1万吨;20*年,全市年口粮需求总量为140.4万吨;20*年,全市年口粮需求总量为143.8万吨,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递增。

二、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针对我市粮食产销形势的现状,局党委通过走出去向兄弟单位学习,走下去听取基层的意见,坐下来确定工作思路等三种形式广泛开展了确保无锡粮食安全专题调研活动,认真查找了制约我市粮食安全主要问题。

一是粮食批发市场急需整合。目前,我市粮食市场小而散、杂而乱,物流成本较高,辐射能力较弱,这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现代物流要求不相吻合,而且也无法发挥粮油市场的集散调节和动态储备的作用。因此,急需建设一个集粮食加工、现货交易、中转、储备、检测、研发、期货交易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现代化的粮食科技物流中心。

二是粮食调控能力仍需加强。目前,我市共有各级储备粮20.39万吨。虽然储备充足,能较好地发挥地储粮稳定市场的“蓄水池”作用。但随着我市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自给率下降,加上我市粮食域外基地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政策扶持、资金配套、运作模式等框架构建没有完全成熟,因此,要确保我市粮食安全,仍需继续拓宽宏观调控渠道,进一步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以应对当前国际粮食市场的冲击。

三是粮食监管能力有待提高。粮食作为大宗食品,其质量安全事关民生、事关基础、事关稳定大局。受当前国内食品药品领域影响,广大群众对粮油产品放心消费的数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加上我市粮食应急保供体系和执法监管体系刚刚成立,还未经受大的考验。因此,粮食流通的监管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开发,监督检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确保我市粮食安全主要措施

在全面分析了当前粮食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对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局党委确定了“精心打造粮安工程,重振无锡米市雄风”的工作思路。粮安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健全“四体系(粮食市场体系、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应急保供体系、市场监管体系),一基地(粮食生产基地)”,其中建设无锡粮食科技物流中心是整个粮安工程的核心。

1、建立健全粮食市场体系。(1)加快有形市场建设。利用对现有的“南北联动”市场框架,做强做大南市场,形成与无锡朝阳粮油批发市场(北市场)相呼应的新格局。(2)发挥无形市场作用。要加快建设“网上粮店”,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大力推进放心消费,将其打造成为民办实事的典范。(3)加快推进无锡粮食科技物流中心建设。2009年,无锡粮食科技物流中心项目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我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重点抓好工程质量、工程进度、施工安全、工程监管、招商引资等环节,强化时间观念,强化效率意识,全力以赴,确保2009年基本建成该中心。

2、建立健全地方粮食储备体系。(1)管理的法制化。按照《江苏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等上位法要求,抓紧制定《无锡市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使其成为政府规章颁布实施,将我市地方储备粮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2)运作的市场化。在确保地储粮安全的前提下,结合深化粮食仓储企业改革,积极探索地储粮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提高地储粮的运作效率。(3)操作的一体化。依托无锡粮食科技物流中心,运用现代物流经营理念,将粮食交易、仓储、加工、运销综合在一起,实现规模化经营,从而减少粮食保供成本、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财政风险。

3、建立健全应急保供体系。(1)严格执行《无锡市粮食应急预案》。要加大演练力度,增强涉粮部门在突况下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粮食应急保障工作走上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2)提高安全预警能力。利用无锡市粮油信息预警系统,调动各信息测报点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分析判断的准确性,为政府做好应急保供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3)完善应急供应网络。将无锡粮食科技物流中心打造成应急保供的基地。并结合市区商业、零售业网点规划与布局的调整,全力打造加工、运输、零售“一条龙”式的应急服务体系。

粮食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篇6

刚才,庆才同志针对一年来的粮食工作、明年的安排和当前粮食收购讲了很好意见,我都同意。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应该说,今年的粮食工作确实取得了明显成效,省委、省政府对此是满意的。云坤书记、洪虎省长对粮食工作高度重视,在省委常委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上专门进行研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贯彻落实好全国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抓好我省的粮食工作。下面,结合我省粮食工作实际,就如何贯彻落实全国会议精神,讲三个问题:

一、我省粮食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10月28日,国务院针对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和供给面临的新形势,召开了全国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研究解决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家宝总理指出,现阶段全国粮食总体上仍然供大于求,但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集中表现为耕地、播种面积、总产量、人均占有量“四个连年减少”。针对当前粮食供求中的新情况,着眼于农业发展环境变化,从全局和长远考虑,粮食安全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9*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呈现下降趋势,由当时的5.12亿吨下降到20*年的4.57亿吨,今年预计粮食产量为4.3-4.4亿吨;粮食种植面积下降,从19*年的11378.7万公顷下降到20*年的10390万公顷;粮食人均占有量下降,由1*6年的每人414公斤下降到20*年的357公斤,今年预计低于350公斤。从*年到20*年,全国的种植业播种面积下降了1%,而同期粮食的播种面积却下降了4.4%。这些土地被用于其他农作物的生产。其中,甘蔗、水果、茶叶的生产有大幅的增加。目前,粮食库存总量连续四年下降,主销区库存不足全国总库存的10%。原来净调出粮食的主产省能调出的粮食越来越少,东部和中部几个产粮大省,有的正在从调出省变为调入省。9个粮食产销平衡省份有6个变为产不足需。地区间库存分布极不平衡。从国际上看,据预测全球2003-2004年度,谷物产量18.18亿吨,同比减少1亿吨,这是从1*9-*年度以来连续第5个年度产不足需。本年度缺口3.38亿吨。受此影响,8月中旬以来国内市场粮价逐步上扬,10月份粮价攀升的势头更加强劲,粮价短期内过快上涨,极易造成人们心理恐慌,市场稳定面临着潜在压力。

针对这一形势,国务院做出了加强农业和粮食工作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大了保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强调各省要把本地的粮食问题放到整个国家的全局中去考虑、去安排,切实负起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平衡区域内粮食供求的责任。

我省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粮食商品率、人均占有量、出口量和外销量均居全国首位。玉米产量约占全国的14%,玉米库存占全国的40%左右。我省的粮食对稳定全国市场,安定民心,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粮食供求新情况,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省粮食工作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省的耕地资源相对丰富,作物生长雨热同季,生产技术储备雄厚,具有发展粮食生产的优越条件,发展粮食生产潜力较大。由于全国粮食产销格局的变化,我省粮食商品大省的地位更加突出,这将有利于整合我省粮食流通资源,与销区建立多种形式、长期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国家决定“适当提高保护价水平”,可以使农民更多地分享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成果,有利于保护和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粮价适度上涨,为尽快消化处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老库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市场空间,有助于提高粮食经营效益,降低改革成本,减轻财政负担,为全面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我省的粮食问题与全国相比,有其特殊性,困难仍然比较突出。从目前情况看,全国减产,而我省丰收;国内部分地区粮食出现暂时的供应紧张,而我省库存充足,泻库任务仍很迫切。当前,粮价虽然有一定幅度的上扬,但我省600亿斤粮食库存中大部分玉米和几乎全部的水稻仍然难以做到顺价销售。根据wto的相关协议,中国加入wto后到2004年粮食进口配额为2200万吨;农业的平均关税税率从22%下降到17.5%,取消非关税壁垒;对大豆的进口关税为3%。在这种情况下,我省粮食占领国际国内市场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因此,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粮食企业的“三老”问题仍然需要高度重视。国家对粮食出口政策的调整、粮价的上扬,也会给我省粮食出口、发展畜牧业和以粮食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带来冲击。特别是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将会不断突出出来。这些矛盾包括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与我省调整结构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矛盾、粮食企业改革与分流职工的矛盾、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与农民自主选择经营项目的矛盾等等。因此,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既要看到国家长远上粮食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也要看到我省的现实情况,顺应形势变化,趋利避害,适时创新工作思路,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开创粮食工作的新局面。

二、今后粮食工作要有新思路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粮食是战略性商品。作为战略性商品,具有战略性和商品性二种属性。正确认识和把握粮食性质对做好粮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对粮食的性质把握不好,就会影响市场稳定和粮食安全。如果短缺,粮食的战略性特点就会突出出来;如果大量过剩,就会成为积压商品。面对当前粮食供求形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粮食性质的认识,把握好粮食工作的规律。要彻底转变计划经济观念,摒弃小农经济思想,强化市场经济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搞活粮食流通,确保区域内粮食供求平衡。

(一)必须把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粮食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经济发展可再生的基础性资源,是优势所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是国家的大局,也是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我们也同时要做好振兴*国家商品粮基地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担负起“双基地、双振兴”的历史责任。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政策措施,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要切实降低税费水平,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与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粮食工作要突破就粮食抓粮食的局限,进一步深化认识,放眼全局,真正把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作为今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积极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产权制度改革是粮食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是摆脱困境的前提和根本途径。因此,必须进行这种脱胎换骨式的改革,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大推进力度。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现代产权制度要求,通过拍卖转让、收购重组、兼并破产、参股融合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要研究和探索根据国家政策划分储备粮、政策性调控粮和市场粮并分别实行不同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国家储备粮是指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而设立的粮食储备,由中储粮公司管理。省级管理的国家储备粮,比照中央储备粮的管理办法,由省储备粮管理公司管理。政策性调控粮是指过去按国家政策收购储存的定购粮和保护价粮,要实行单独管理的体制,按政策规定逐年消化处理,并妥善解决原来的政策性挂帐和贷款。在运作上,要研究锁定过去政策粮总量的有效办法。市场粮是指除储备粮、调控粮以外的粮食,放开购销管理,实行购销市场化。从我省实际看,经营市场粮将是改制后的粮食企业主要的业务。

要探索粮食经营和储存分开的企业设立方式,研究开发先进储运技术,推行粮食信息化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储备费用。目前的储运技术仍较落后,是储存成本高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运输包装设施急需改造。粮食管理信息化对降低储存成本、减少库存损失和完善粮食管理有巨大的作用,要加快建设,全面推行。

实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妥善解决国有购销企业职工分流问题。长期以来,国有粮食企业职工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其切身利益又与现行体制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措施不得当,工作不到位,就有可能出现不稳定问题。所以,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最重要的是搞好再就业工作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在妥善解决好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基础上推进企业改革和调整。要积极开创就业渠道,使绝大多数分流人员尽快实现就业。要切实解决好职工群众在解除劳动关系后的各种保障问题。要研究促进分流再就业的配套政策。

(三)加快建立起对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国家已经决定,在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的同时,把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初步考虑明年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多亿元直接补贴农民。按照这样的安排,我省要进一步扩大对农民直补试点范围,同时将会有一部分粮食风险基金用于直补农民。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东丰县直补试点工作,认真总结经验,严格按照wto关于农业的国内支持规则要求,完善直接补贴农民机制和办法,研究制定进一步扩大试点方案,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保护粮食生产能力。

(四)着力培育粮食流通大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粮食流通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培育统一开放的大市场是必然选择。我们必须树立大市场、大流通观念,打破区域封锁,着力培育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统一开放的粮食流通大市场。要完善市场功能,积极探索并试行期货交易方式,利用其发现价格、规避经营风险、套期保值功能,引导企业、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搞活粮食流通。当前,要彻底放开粮食收购市场,鼓励多元主体入市,加快购销市场化进程。紧紧抓住市场粮价上扬的有利时机,采取有效途径和措施,尽快建立起与主销区和粮食加工转化企业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

(五)抓好粮食加工转化,拉长粮食产业链条。大力推进粮食加工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是解决我省粮食问题的根本出路。要把解决粮食问题与振兴我省老工业基地紧密结合起来,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要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引导农民调整粮食种植结构,突出区域特色,加速建设粮食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精深加工转化基地,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打造绿色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壮大农产品加工支柱产业,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

三、要确保粮食工作取得成效

粮食工作直接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涉及粮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我省经济建设全局和社会稳定,关系国家粮食安全。随着粮食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和粮食购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将会凸现出来,搞不好将由粮食经济问题变为政治问题,这将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领域。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扎实工作,务求实效。

(一)把思想统一到国务院的要求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全国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做出的关于农业和粮食工作的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和粮食工作的高度重视,会议明确的农业和粮食工作的思路、方向,对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结合我省实际,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等重要决策,制定了适当上调保护价水平,合理确定保护价范围的政策。这些政策坚持了市场化取向,充分考虑了种粮农民利益,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充分理解省委、省政府制定收购政策的出发点和导向作用,不折不扣地坚决抓好贯彻落实。

(二)进一步完善粮食省长负责制。确保粮食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是落实责任制。按照国家规定,省里实行粮食省长负责制。负责保护和提高全省的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供需平衡和市场稳定。各地党委、政府必须对本区域内的粮食生产、流通和粮食企业改革负全责。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保证省长负责制落到实处。

(三)切实转变职能,转变工作作风。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要深入基层,及时研究解决粮食生产和流通中存在的问题。要创新服务方式,定期市场粮价信息,帮助农民把握时机,克服惜售心理,适时销售粮食,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收入。

粮食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篇7

尤其近年来,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加剧和土壤逐步退化,粮食安全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在如此背景之下,掌控一国粮食大权的官员自然会受到公众更多的关注。

3月29日,全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在重庆举行。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出席会议,当天下午举行的“重庆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授牌仪式上,他还与重庆市副市长刘学普共同为交易中心授牌。这是任正晓首次以国家粮食局局长身份出席活动。

担任国家粮食局副局长10年

此次履新之前,任正晓担任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已长达10年。据中国经济网的报道显示,3月2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国家粮食局共同主办中国(郑州)主食产业化峰会,出席会议的国家粮食局局长是聂振邦。

任正晓现年52岁,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法学博士,高级经济师。来自湖南的他,曾经在这个土生土长的地方工作了近30年,且一直在和粮食打交道,堪称“资深的粮食人”。

从1981年7月参加工作开始,任正晓历任湖南省粮食局科长、副处长、办公室副主任,湖南省衡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湖南省粮食局局长助理;1994年4月,他任湖南省粮食企业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湖南省粮食局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副局长,1998年3月任湖南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

2001年5月,任正晓从湖南进入国家粮食局,任党组成员、副局长,开始了“国字号”的粮食管理工作。从2003年9月开始,他同时兼任国家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

任正晓在副局长位子上的10年里,他的顶头上司如今也是他的前任---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

聂振邦现年60岁,从工作履历来看,在进入国家粮食局之前,他的工作一度以农林、农村经济和土地为主。

关注粮食著作颇丰

干了一辈子粮食工作,任正晓深有体会和感悟。他喜欢思考,也很善于总结和探索,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专门出版了不少著作,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论述粮食问题。

2006年1月,中国经济出版社推出了他写的《农业与粮食热点问题研究》,这本288页的著作关注了近十年来中国农业与粮食问题的很多方面,包括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关于农村经济发展与政策支持问题、关于粮食宏观调控与市场化改革问题、关于农产品标准与质量问题、关于粮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和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

任正晓坦言,“《农业与粮食热点问题研究》所归集的这些研究成果,都是来自我学习中的思考和工作中的体会。我自己认为,我是一个爱读书肯学习的人,也是一个注重发挥团队力量做好工作的人。因而,在上述这些我十多年逐步积累的研究成果中,无疑也体现了当时一些专家、学者的学术思想。”

而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粮食库存检查实务》则完全从工作实例入手,内容非常具体和务实,而且通俗易懂。这本长达516页的厚书在系统总结近年来全国粮食库存检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有关规定和具体案例,对粮食库存检查的基础知识、内容、程序、方法、工作要求以及检查数据的填表和汇总等进行了详细说明。

当时有评价说,这是全国各地的粮食库存检查人员的必备教材,也是企业加强粮食库存管理工作实用性很强的参考书。

海洋出版社还出版过任正晓的《有关粮油业务会计核算讲解》,该书讲解结束旧账建立新账的处理方法,新旧会计制度在科目设置和会计核算上存在的差异等,还结合粮食业务特点和相关财务政策规定,对粮油有关特殊性业务的会计核算进行了详细讲解。

除了紧扣粮食相关的各类问题,任正晓对农业经济也颇有研究。2007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农业循环经济概论》,这本书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系统阐述了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内涵、主要特征、评价原则与发展方式以及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任正晓在书中深入论述了循环经济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初步探索了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内涵和特征、发展模式的构建及应注意的主要问题,他还通过自己掌握的农村实践,具体阐述了循环经济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具体实践路径。

粮食安全重数量更重质量

戴着眼镜的任正晓看起来既像官员,也像学者,他还在《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粮食经济》等刊物上发表了很多文章,分别论述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农村金融改革设想、粮食财会队伍建设、发展农村教育等不同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正是这些多年实际工作中的经验积累,让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粮食观。

总的来说,任正晓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几个必须:粮食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国内;必须扶持和补贴好粮食主产区;必须千方百计保障粮食安全。

2011年9月,他在《中国经济周刊》上以署名文章论述说,粮食是国家自强、民族自立、民生保障的基本战略物资,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之策,粮食主产区是提供商品粮源、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地。对粮食主产区实行特殊的保护政策,事关国计民生,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他在文章中提到,从社会和民生的角度看,粮食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粮食生产是一种带有社会公益性的行为;从产品生产效率的角度考察,粮食是一种自然与市场风险大、供给与需求弹性小、投入回报率低的产品。

任正晓认为,对粮食主产区实行保护粮食耕地和支持粮食生产的补偿政策,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

他很切实地论述说,将粮食主产区纳入限制开发区,只是从国土空间开发的规划设计和制度安排上,解决了粮食主产区“有地可种粮”的问题;将粮食主产区纳入生态补偿政策的扶持范围,则可以从政策引导上解决粮食主产区“有地会种粮”的问题,从而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任正晓在文章中强调,不让粮食主产区政府背着“产粮越多、亏损挂账越多”的历史包袱来发展粮食生产;依法确定粮食生产区域,划定粮食生产区耕地红线,确保全国16亿亩以上基本农田作为粮食生产用地,国家按实际粮食种植面积实行生产补贴,按当年粮食外调数量实行商品粮调出挂钩补贴,“谁种粮谁得补贴,谁调出粮食谁得实惠。”

在粮食管理领域有着几十年亲身经历的任正晓,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国家的粮食安全既要有数量安全,更要有质量安全”。

2011年7月,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时任国家粮食局副局长的任正晓在发言中表示,保证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也是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更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粮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食品,同时它也是生产加工的重要基本问题。因此,粮食安全是整个食品安全的源头和基础,保障粮食质量安全至关重要。

“我们都知道,国家的粮食安全既要有数量的安全,更要有质量的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确保我国的粮食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任正晓说。

他坦言:“我们以占世界9%的耕地,奇迹般地养活了占全球20%的人口,而且我们让全体人民吃得越来越营养,越来越安全。”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近年来,国家粮食局从制度把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制定和完善了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立健全了粮油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推进粮食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同时坚持开展收获粮食安全的检测。

据任正晓公布的数据,国家粮食局“十一五”期间累计采集和监测新收获粮食的样品达到16万份,取得研究数据近150万个,及时掌握了收获粮食的情况。

与此同时,粮食部门积极帮助指导农户开展科学储粮,并由此收到了成效。在国家粮食局组织的全国性粮食库存清查中,全国库存粮食的质量达标率为97.3%,主要卫生安全指标合格率达到96.9%。

任正晓也承认,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大战役”中,还有不少挑战,比如说加强粮食质量监管队伍和技术队伍的建设,改善监管方式,加大执法力度,尽快实现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等等。

未来10年全球粮食敲响警钟

在任正晓和他领衔的国家粮食局致力于中国粮食安全的时候,世界各国的粮食部门也都在各自出招,确保粮食战略的实施。

不容忽视的是,全球粮食形势很不容乐观。

2011年10月,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和世界粮食计划署共同了《2011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

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全球粮食价格总体仍将居高不下,同时粮价波动的局面会继续存在并可能加剧,这将严重威胁全球的粮食安全,使贫困的农民、消费者和依靠粮食进口的小国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这份报告说,未来十年,人口数量将持续增多,消费者的需求将继续增长,生物燃料的开发也将给粮食系统带来更大的压力,但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区域的自然资源日益稀少,粮食供应将面临严峻挑战。此外,农产品与能源市场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极端天气事件将更加频繁。这些因素将导致粮食价格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波动性增加,进而对粮食安全造成更大威胁。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也警告说,粮价飙升有可能导致全球贫穷国家中1亿人口陷入更贫困的状态,也可能使一些国家在过去几年通过艰苦努力所取得的减贫成果出现转折。

更严峻的是,在粮价上涨的同时,世界粮食储备正在减少,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一些非洲国家和加勒比国家海地因食品短缺和价格上涨一度出现了骚乱。

粮食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粮食自给率自给战略粮食安全全球视野

中国要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保障其粮食安全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本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也是确保世界粮食安全的关键,且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加快,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进程逐步深化,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并将其作为首要工作任务,这给粮食自给能力带来新的要求与挑战。

粮食自给率是国际上衡量一国粮食安全水平的常用指标。一国粮食自给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本国水、耕地资源等自然条件,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投入,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贸易政策等因素。在未来一段时期,面对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带来的新要求、新形势和新环境,中国粮食的自给率应该保持在什么样的水平?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新的粮食安全形势,以现有的资源禀赋与要素条件为基础,按照立足国内“靠自己”和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资源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灵活的粮食自给战略,以有效地保障粮食安全。

一、中国粮食自给率的变化

粮食是一项特殊的战略物资,有着世界人口大国之称的中国,如果不能实现基本自给,当出现极端气候灾害或遭受粮食禁运制裁等自然与社会压力时后果不堪设想。目前,中国的粮食供需处于一个紧平衡状态,在粮食“十连增”的基础上,结构性短缺与区域性矛盾仍然日渐凸显,国外竞争压力显著增加。

(一)粮食自给率总体保持紧平衡

依靠农业科技强力支撑、政府粮食政策有效激励以及自上而下抓粮食生产等众多因素的统筹推进,2013年中国粮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十连增”,全国粮食总产量60195万吨,比2012年增加1238万吨,增长2.1%。自2007年以来连续7年产量稳定在5亿吨以上。伴随着产量的连年增长,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粮食供需总体上始终维持着一个紧平衡的情况。按广义的粮食统计口径,2004年粮食自给率已下降至95%安全水平以下,2012年为88.38%,粮食供求风险进一步加大。谷物口径上看仍位于一个较高的自给水平,自1980年以来谷物自给率位于0.95~1.05的安全区间,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谷物自给率下行趋势较为明显,2012年自给率为97.7%,较2007年降低了4.1%。

(二)结构性短缺日益凸显

从粮食分品种看,中国粮食结构性短缺的情况日渐凸显。目前小麦供求总量基本平衡,2012年自给率为97%,进口的主要是优质小麦以满足国内多样化消费需求。稻谷在居民口粮消费中占主导,比重达60%左右且仍在提高,而近年来南方水稻主产区的水稻种植面积不断下滑,稻谷供求长期偏紧,自给率连年下降,稻谷自给率已由完全自给降低到2012年的99%。作为主要的饲料用粮,玉米需求大幅度增长,2010年起由净出口变为净进口,2012年自给率仅为97.68%;大豆由于种植比较效益低,生产规模连年缩减,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大豆自给率大幅下降,2012年仅为18.3%。粮食品种间以及粮食作物与油料等经济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将长期存在。由于耕地要向主要粮食品种倾斜,其他农产品的进口量飙升,贸易逆差明显增加。

二、提高中国粮食自给率所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粮食产量逐年增长、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同时,粮食需求也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吃饱”向“吃好”转变,粮食需求日益扩大;与此同时,粮食生产基础依旧脆弱,水地资源约束明显,提高粮食自给水平、保障未来的粮食安全将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一)粮食产量增长的制约因素多

未来粮食生产受水地等资源约束、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要素投入边际效用递减等多因素制约,粮食进一步增产面临诸多挑战。耕地资源方面,一是面积仍在减少。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持续开展,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加快、建o用地不断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耕地面积仍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全国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8年的18.26亿亩,逼近18亿亩红线。

(二)国内粮食刚性消费需求增长强劲

一方面,巨大人口基数下的新增人口持续增加,促进粮食消费的刚性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精加工粮食产品和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需求增加,刺激饲料用粮和加工用粮需求的不断增长。虽然人均口粮消费日渐减少,由1995/96年度的人均171.89公斤下降到2012年的147.33公斤;而人均饲料用粮显著上行,其中人均饲料粮由1995/96年度的人均75.64公斤上升到2012年的117.72公斤,其他粮食消费(种用、加工用粮及粮食损耗)由年人均37.16公斤上升到72.77公斤。

三、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的自给战略

从世界范围内看,一国的粮食能否自给是关系国家自立与否的关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规定中国粮食自给率需稳定在95%以上,其中稻谷、小麦保持自给,玉米保持基本自给;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进一步提出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然而,面对未来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有必要在准确把握粮食安全新形势、新问题的基础上,修正现有粮食的自给目标,开源节流,全面统筹规划新时期中国粮食自给战略。

四、结论

粮食自给是一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中国粮食自给处于结构化短缺下的紧平衡、内需求强劲增长、贸易逆差逐渐加大状态,粮食自给形势不容乐观。面对新形势和新环境,有必要从全局层面重新构建粮食自给战略:以口粮自给、谷物基本自给为战略目标,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数量和质量并重为根本保障,以统筹贸易战略、利用国际市场调盈补缺为重要依托,以立足全球视野、强化粮食产业全球布局为长期保障,以提高粮食安全储备效率为重要抓手,以拓展食物来源、减少粮食耗费和浪费为基本方向。“国不可一日无粮”,只有口粮能够实现自给、谷物能够实现基本自给,粮食安全才有保证,国家才能够在安天下、稳民心的前提下,沿着通向强国梦、复兴梦的康庄大道奋勇前行。

粮食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篇9

一、市粮食行业“十一五”末期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十一五”末期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现状

终年粮食收获面积450万亩,市是省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156万吨,全省21个市州中排列第13位,人均粮食产量416公斤,人均消费粮食405公斤。终年粮食收购约22万吨,粮食商品率14%2009年,全市粮食购进22.25万吨,销售23.21万吨,年末库存粮食19.39万吨。市酿酒及工业用粮、饲料用粮比重偏大,已由粮食生产量与消费量基本平衡向需要市外调入平衡市内消费过渡。

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近年来。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已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利设施建设滞后、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市粮食供需在相当长时期内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供应平安将面临挑战。

(二)存在主要问题

但随着乡村化进程加快、国家基本建设用地增加、农民进城务工致耕地撂荒、退耕还林及城乡建设用地扩大、耕地粮田退化等因素的影响,1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呈现“三个减少一个增加”一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市现有耕地220余万亩。耕地面积将逐年减少。二是粮食产量逐年减少。市农业基础设施单薄、水资源紧缺,靠天吃饭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和种植业的影响,粮食产量正逐年减少。三是粮食购销量逐年减少。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粮食购销主体多元化,国家粮食购销网点减少,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办证户数仅占全社会办证户数的4%粮食购销量逐年减少。四是粮食需求总量连年增加。自然人口的增加和转化用粮的增加,使粮食需求总量连年增加,产需缺口呈加大态势。

市市级粮食储藏2万吨,2粮食贮藏体系单薄。一是地方粮食应急贮藏规模小。目前。县级粮食储藏0.9万吨,与国家政策和市政府粮食应急预案要求存在差异。二是粮食收储设施分散、规模小。市有普及各乡镇的粮食收购网点140余个,但主要是老式平房仓,功能单一,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粮食物流的需要。三是仓储基础设施老化,配置差。目前全市总仓容50.5万吨,其中1998年以前修建的仓容34万吨,占总仓容的67.3%。一些乡镇粮管所(点)储粮基础设施老化,局部储粮库点,包括粮食贮藏企业的仓房维修改造滞后,设施设备缺乏、不配套。

产品市场份额低,3粮油加工体系建设滞后。一是粮油加工企业规模小。品牌影响力不强,辐射范围小。市创立了12个优特粮油品牌,拥有5个国家无公害产品,但市场份额占有率低,省内外大、中乡村难觅踪影。二是粮油加工设施落后,科技水平低,粮油精、深加工力度、广度不够,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三是粮油加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企业尚未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品牌战略意识不强,营销模式落后,加之科研人才少,自主创新能力差,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粮油产业化经营规模小,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原料来源“第一车间”粮油产业化基地的建设,优质、专用、绿色粮油生产基地规模小。五是粮食专业合作组织结构松散,粮油企业组织生产形式不当,订单合同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订单履约率低,商品率低,农户缺乏法律及诚信意识。

检验场所面积缺乏,4粮食检验设施设备缺乏。市粮食质量监测站作为国家粮食局授权的国家粮食质量监测机构。功能分区不规范,设备设施急需升级换代。全市区、县仅和建有粮食质量监测站,且专业技术人员较少,设备设施陈腐,难以全面开展工作。国有及控股粮食收储企业和加工、饲料等粮食转化企业虽具备基本的粮油质量检验能力,但设备设施老化,检验能力较差。

库存规模极小,5粮食应急体系和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不完善。全市尚未形成统一的粮食应急设施体系。技术装备落后,应急贮藏时间短,粮油应急保证能力弱,粮食应急压力较大。粮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还未全面建立,粮食信息服务系统硬件建设投入严重缺乏,从事粮食信息服务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和市场分析人员十分匮乏。

市重点打造省内除成都外的次级交通枢纽,6现代粮食物流体系重大项目进程愉快。十一五”期间。交通区位优势日益突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有利于确保地区粮食平安和发挥粮食宏观调控作用。但由于缺乏中、省、市政策资金扶持和现有资产处置变现政策不配套,现代粮食物流体系重大项目建设推进缓慢,特别是市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支撑项目—粮食物流中心”建设面临极大的资金压力。

(三)市粮食行业发展趋势

市粮食年总产基本坚持在150万吨左右,1粮食生产、消费、流通环节的发展趋势。目前。总需求180多万吨,产需缺口达30万吨以上。预计“十二五”期间,市粮食物流节点建设将初具规模,粮食中转和饲料、酿酒、加工等转化用粮将大幅增加,需求总量呈刚性增长,特别是品种结构性需求矛盾进一步加剧,粮食产需缺口将达50万吨以上。预计到2020年,全市城镇常住人口将超过200万人,按粮食应急调控预案城镇人口3个月需求计算,终年需储备粮食8.4万吨,加上转化用粮和以为节点的中转粮,市的粮食流通量将达到140万吨。因此,建立高效、快速、节省利息和费用的粮食散流通设施体系是今后发展的肯定趋势。

重点新建一批现代化的粮食收购、贮藏仓容,2粮食贮藏体系的发展趋势。建立和完善粮食储藏、中转体系是十二五”期间我市粮食工作的重要内容。购置优良的仓储设施。扩大粮食仓容规模。加强仓房维修,投入资金对仓房的防潮、密闭、门窗、隔热、用电线路等方面进行维修和改造,深入开展科学储粮规范化活动,积极探索、创新和应用科学储粮技术,确保储粮安全。

提高我市粮油精深加工的综合利用能力,3粮油加工体系发展趋势。引进有实力和发展前景的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着重发展稻谷、小麦、油菜、玉米、红薯等粮油精深加工产业,并利用其附产物带动我市饲料产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道路。力争把我市打造成为粮油加工、饲料生产基地,推动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粮食生产,助农增收。创建名优品牌,保证营养、卫生、平安粮油产品的供应,满足人们膳食结构调整和变化的需求。

把“粮食物流中心”和“粮食物流园”建设成为市、县两级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载体和平台。同时,4粮食交易市场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次级交通枢纽和辐射范围广的区位优势。引进在粮食主产区有实力的粮食电子交易市场来我市建立分公司,建立汇集仓储、运输、金融、质检等多种服务功能的先进电子商务平台,主要从事组织粮食拍卖交易,期货、现货交易,资金结算服务等商务活动,逐步把我市打造成为连接产区和销区的重要粮食物流节点,确保两地乃至我国西部地区的粮食平安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力推进市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改扩建项目,5粮食检验检测体系发展趋势。着力建设区域性国家粮食检验检测体系。促进我市和周边地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市级粮食质量检化验中心和县级质量监测站,市辖区和各县建立粮食监督检验站,配置完善相应的检化验设施设备。

对粮食应急供应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6粮食应急体系与粮食检测预警信息系统发展趋势。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保证有效供给,确保地区粮食平安成为粮食应急体系与粮食检测预警信息系统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建立健全粮食应急供应网络体系,增设应急供应网点,培育应急加工、贮藏企业;加强粮食应急设施建设,与粮食检测预警信息系统相辅相成,建成反应灵敏、快捷迅速的信息系统。二是加大应急贮藏粮油仓库气密性、隔热性改善等仓储设施的投资,推广绿色、三低”等科学储粮方法,保管好应急贮藏粮油,满足应急之需。

依照仓储、运输、市场、加工、信息“五位一体”要求,7现代粮食物流及配送体系发展趋势。整合低效、闲置资产。投资兴建集粮食仓储、中转、烘干整理、配送、精深加工、现货交易、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粮食物流中心”和“粮食物流园”两大项目,以两大项目为基础,重点培育我市专业配套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和短途汽车散运集并优势,中、短途粮食直达运输中代替铁路运输,变省际间长途包粮运输为多运输工具散运无缝化连接,节约粮食物流本钱,提高经济效益。

二、市粮食行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布置和总体要求,树立“大流通”大市场”大粮食”观念,积极参与“平安”建设。深入贯彻粮食法律法规,增强粮食调控手段、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促进粮食行业发展,着力构筑全市粮食平安保证体系,努力使成为区域性粮食集散基地,确保我市粮食安全,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保证作用。

(二)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

积极推广优质、专用粮油种植,努力稳定粮食收获面积。逐步形成优质粮油产业带,确保粮食有效供给;确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方贮藏粮规模,坚持合理粮食贮藏水平;加快发展以散装、散卸、散存和散运为特征的四散化”粮食现代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本钱,提高粮食流通效率。

维护和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种粮两个积极性。建立健全我市粮食贮藏制度、粮食宏观调控和应急预警机制,1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严格执行国家种粮直接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确保粮食有效供给。

优化粮油生产配置,2发展粮油产业化经营。以“确保粮食平安、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目标。调整种植结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优质专用水稻、双低”和“双高”油菜、优质专用玉米等粮食品种为重点,大力发展订单粮油,通过示范带动,全市建立优质、专用粮油产业带。以粮油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打破我市农业发展瓶颈。

全市重新集中布局一批优良的仓储设施,3加强粮食贮藏体系建设。各县(区)围绕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交通干道建设以粮食购销、仓储和物流配送为中心的贮藏体系。重点新建一批现代化的粮食收购、贮藏仓容,扩大粮食仓容规模;加强仓房维修和仓储队伍业务培训,提高科学储粮水平,确保各级贮藏粮全部达到一符三专四落实”和“四无”要求,做到储得进、调得出、用得上,把打造成为省重要的粮食贮藏基地。

引进规模化、专业化的三方粮食物流企业,4培育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围绕市城区和县建设集粮油仓储、加工、检验、电子信息和“四散化”为一体的粮食物流中心”和“粮食物流园”两大粮食物流项目。着力整合粮食购销、仓储、批发、配送、加工等环节的物流资源。建立企业的电子交易等物流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网络化。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5加强全社会粮食行业管理。认真履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的职能职责。实施有效的行业管理;加强依法行政,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加强粮食流通统计工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数据。

三、市粮食行业“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

(一)粮食贮藏体系建设主要任务

全市重新布局不同等级的贮藏粮库点,一是整合分散在全市的粮食仓容资源。逐步淘汰仓龄40年以上仓容,新建现代化仓容40万吨。二是新建食用植物油贮藏油罐4万吨。三是新建日处理粮食200吨的烘干设施12套。四是加强仓房维修改造,维修、改造分布在全市的粮食收购点仓容10万吨。五是全市新建、推广农户科学储粮装具5万个。

(二)粮油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主要任务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完善全市粮食检验检测机构。扩展服务领域。把粮食质量监督检验站建成国家区域级水平的粮油检化验中心,并以此为平台,各区、县新建相应的粮油检化验站,通过优化结构,组织创新,构成新型的管理机制,形成梯次配置、布局合理的市、县、骨干企业三级粮食流通检验检测体系。

(三)粮食批发市场及电子商务建设主要任务

并以此为平台,新建1个连接我国粮食主产区、横跨地区、辐射中国西部地区的粮食电子交易市场。建成以现货、期货交易为主的辐射地区的粮食批发市场。新建1个辐射我市及周边县、市的区域性二级粮食批发市场。

(四)粮食应急体系建设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的粮食应急供应网络体系。达到应急供应网点20个、应急加工企业16个、应急贮藏企业14个。加强应急设施和粮食检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粮食应急供应能力。

(五)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主要任务

并争取纳入国家在省的现代粮食物流节点项目。县新建1个集粮油储存、加工、中转、配送等为一体的市级现代化粮食物流节点项目。市内新建1个集粮食中转、仓储、烘干整理、配送、精深加工、现货交易、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专业配套的大型现代粮食物流项目。

(六)粮食加工体系建设主要任务

引进日产200吨面粉、150吨大米、20吨干面的加工厂各2家;引导企业争创“无公害产品”绿色环保产品”有机食品”国家知名品牌”等称号,一是做大做强民营企业。扩大现有12家民营粮油加工企业规模。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发展优质粮油产业带。县、区的20个乡镇建立优质、专用水稻产业带70万亩,力争订单量达20万吨;县、县、区的15个乡镇建立优质、专用油菜产业带70万亩,力争订单量达10万吨;县、区、区的22个乡镇建立优质蛋白饲用玉米基地30万亩,订单量6万吨;县的14个乡镇发展优质高油、高淀粉玉米20万亩,订单量5万吨;县、区建立优质小麦产业带30万亩,订单量9万吨。

四、市粮食行业“十二五”规划布局及有关建设项目

全市规划建设仓储、物流、检验、农户科学储粮等粮食流通基础设施项目共17个,十二五”期间。测算总投114690万元(其中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建设800万元)

(一)粮食仓储设施布局及建设项目

维修改造仓房10万吨。规划项目测算总投资42790万元,全市环境良好、无污染源的地段规划新建粮食贮藏仓容40万吨、油罐4万吨、烘干设施12套、粮食批发及电子交易市场2个等设施。要求具备抗击千载难逢洪灾的能力。

配套烘干设施12套。其中:区新建仓容9万吨、油罐2万吨、烘干设施3套,1粮食贮藏仓容、油罐和烘干设施建设项目:全市新建粮食贮藏仓容40万吨、油罐4万吨。区新建仓容6万吨、油罐0.5万吨、烘干设施2套;县新建仓容10万吨、油罐0.5万吨,烘干设施3套;县新建仓容7万吨、油罐0.5万吨,烘干设施2套;县新建仓容8万吨、油罐0.5万吨,烘干设施2套。规划建设项目如下:

1区(含粮食物流中心)

测算投资5340万元。新建粮食贮藏仓容6万吨、油罐1万吨以及配套的谷物冷却、输送、整理等设施,①国家粮食贮藏库迁建项目:项目占地面积70亩。其中配套粮食烘干设施1套。该项目是市城区实施“退城进郊”重点项目。

测算投资3080万元。扩建粮食贮藏仓容3万吨、油罐1万吨,②国家粮食贮藏库扩建项目:项目占地面积20亩。配套谷物冷却、输送、烘干、整理等设施,其中配套粮食烘干设施2套。

2区

测算投资5180万元。新建粮食贮藏仓容6万吨、油罐0.5万吨,区粮食贮藏中心项目:市粮食主产区域规划的重点物流项目。项目占地100亩。配套粮食整理、烘干、输送、检测、粮情测控、通风等设施,其中建设粮食烘干设施2套。

3县

测算投资6840万元。新建粮食贮藏仓容8万吨、油罐0.5万吨,①国家粮食贮藏库迁扩建项目:项目占地145亩。配套输送、整理、烘干等设施,其中配套粮食烘干设施2套。

测算投资1390万元。扩建粮食贮藏仓容2万吨,②任隆省粮食贮藏库扩建项目:项目占地面积15亩。配套的输送、整理、烘干等设施,其中配套粮食烘干设施1套。

4县(含粮食物流园)

测算投资5780万元。新建粮食贮藏仓容7万吨、油罐0.5万吨,国家粮食贮藏库迁扩建项目:项目占地面积100亩。配套谷物冷却、输送、整理、烘干等设施,其中配套粮食烘干设施2套。

5县

测算投资6980万元。新建粮食贮藏仓容8万吨、油罐0.5万吨,省粮食贮藏库迁扩建项目:项目占地160亩。配套输送、整理、烘干等设施,其中配套粮食烘干设施2套。

共10万吨,2仓房维修改造项目:主要针对全市粮食收购网点仓房进行维修改造。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市直的区、区5万吨,测算投资600万元;县3万吨,测算投资360万元;县2万吨,测算投资240万元。

3粮食批发及电子交易市场建设项目: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区新建辐射地区的省级粮食批发市场1个;县新建辐射地区的市级粮食批发市场1个。总投资7000万元。

总投资5800万元。建设砖混框架结构的二层室内交易厅和配送房,包括原粮、废品粮、废品油现货和其它农副产品现货交易区、配送区等,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1区“粮食物流中心”粮食批发交易市场项目:项目占地面积50亩。投资4000万元;建设粮食电子交易市场和粮油信息等商务中心,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投资1800万元。

规划投资1200万元。主要建设粮油交易(现货、期货、电子商务、产业化订单)货物中转、仓储配送、烘干整理、资金结算、粮食质检、办公为一体的粮油批发市场,2粮食物流园”粮食批发市场项目:项目占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二)粮食检化验体系布局及建设项目

规划建设市级粮食质量检化验中心一个,十二五”期间。县级粮食质量监测站三个,测算投资3000万元。

测算投资1500万元。国家粮食局授权的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的基础上,1市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改扩建项目:新征土地2亩。改建实验场所1600平方米,扩建原粮卫生污染预警与监测体系,新建污染粮食回收处置站。

建设区域性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体系的发展方向,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的新建项目建设是市和周边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肯定要求。有利于提高我市粮食质量卫生的预警、监测、应急和处理能力,确保粮油及其制成品质量平安。同时,也是市大型粮食物流支撑项目“粮食物流中心”功能配套项目之一。

建筑面积分别达到500平方米以上,2粮食监督检验站项目:市直辖区、县建立粮食监督检验站。配置相应的检化验设施设备,测算投资1500万元。

(三)农户科学储粮装具布局及建设项目

全市推广农户科学储粮装具5万个。其中:区共2万个,总投资2100万元。县、县、县各1万个。

(四)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布局及建设项目

市城区集中建设粮食应急供应配送中心站1个、零售供应网点3个;各区县分别建设1个粮食应急供应站。测算总投资800万元。

规划投资400万元。新建集粮油经营、配送库1个,1市城区粮食应急供应配送中心站项目(与市军粮供应一并建设)项目占地3亩。包括仓容3000吨、油罐50吨、经营门市部100平方米,达到日经营粮油5吨、配送粮油60吨的规模;市城区布局建设便民粮食供应网点门市部3个,面积500平方米。

规划总投资400万元。分别建设300平方米的粮食应急供应门市部1个(含军粮供应)并配置相应的运输工具。2各区县分别建设1个粮食应急供应站:共5个。

(五)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布局及建设项目

全市布局建设现代粮食物流重点项目两个,十二五”期间。测算总投资66000万元。

新建全国在省的现代粮食物流节点项目,1打造全国在川的现代粮食物流节点项目: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区。同时也是市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支撑项目。

总投资3.6亿元。集粮食中转、仓储、烘干整理、配送、精深加工、现货交易、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专业配套的大型现代粮食物流项目。主要建设粮油贮藏和中转区、加工区、交易配送区、综合服务区等四大功能区,粮食物流中心”该项目占地面积330亩。达到年粮食储备6万吨、油脂储藏1万吨、中转60万吨、销售30万吨和精深加工粮油40万吨的能力。

2市级现代粮食物流节点建设项目:依托“粮食物流中心”现代粮食物流支撑项目在县建设市级现代粮食物流节点项目。

总投资3亿元。集粮油储存、加工、中转、配送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粮食物流园区。主要建设粮食贮藏仓容、油罐、粮油精深加工和交易市场。达到年储备粮食7万吨、油脂0.5万吨、交易20万吨、加工10万吨的能力。粮食物流园”该项目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

以“粮食物流中心”和“粮食物流园”两个现代粮食物流项目为核心,3县(区)级粮食储备、配送中心建设:以新建现代化粮食贮藏库为平台。分别在县、县、区建设县(区)级的集粮食储备、配送功能现代化的粮食贮藏中心,形成辐射全市的粮食物流配送体系。

五、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一)将“粮食物流中心”建设纳入全国在川重要物流节点项目和全省重要物流节点项目

项目总用地331.25亩,粮食物流中心”项目选址市区金家沟火车站。总投资3.6亿元。项目建设周期三年(2009年--2012年)十一五”续建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

建日处理200吨的粮食烘干专用设施6套。1粮食贮藏和中转库区。新建贮藏仓容6万吨、中转仓容1.6万吨、油罐10000吨。

年加工能力40万吨。2粮油精深加工区。主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现代化的粮油食品精深加工企业。

包括原粮、废品粮、废品油现货和其它农副产品现货交易区、配送区等。3粮油交易配送区。建设3.8万平方米的室内交易厅和配送房。

4综合配套服务区。主要建设2.3万平方米粮食电子交易市场和粮油信息等商务中心;建设员工倒班楼、综合服务楼等配套服务设施1.5万平方米。

该项目已完成投资7300万元,截止目前。建成食用植物油贮藏油罐4500吨;项目第一期3.6万吨粮食贮藏仓容完成基础浇筑,1.6万吨中转仓容完成主体施工;完成园区内部分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市场交易配送区3号楼已开工建设。

将形成粮食储藏、整理、加工、检验、销售、配送的完整产业链。拥有年粮食储备6万吨、中转60万吨、销售30万吨和精深加工粮油40万吨的能力。项目建成投产后。

有利于把打造成为成渝两个特大城市的重要农副产品供应和集散基地,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充分发挥交通枢纽和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优势。有利于保证和两地乃至我国西部地区的粮食及其制成品供应和粮食安全,将成为支撑两地粮食物流的重要节点和交易活跃的商贸集散地。

(二)粮食物流园”项目

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县“粮食物流园”项目位于县城南美丰工业园王爷庙工业集中区。总投资3亿元。首期开工10个项目,占地226亩,投资2.90亿元,建设周期3年(2008年--2011年)十一五”期间续建项目。

年交易粮食规模20万吨;引进粮油精深加工企业,主要建设内容:新建粮食贮藏仓容7万吨、油罐0.5万吨;新建粮油交易市场。年加工能力10万吨。

粮食物流园”已完成投资7700万元,截止目前。新建成国家粮食贮藏库一期仓容3.6万吨,并投入使用;引进粮油精深加工企业6个,年加工能力达到7万吨。

(三)县、县粮食仓储改扩建项目

投资600-800万元在任隆主库区扩建规范仓容1万吨,2011--2012年对任隆省粮食贮藏库实行“改扩建”将任隆省国家粮库所辖的蓬南分库进行资产置换。总仓容达到2.5万吨以上,争取中央贮藏粮承储资格;2011年--2012年,蓬莱省粮食贮藏库新建2.5万吨仓容,预计投资2500万元,计划征地100亩,依照国家统一的新式建仓规范新建现代化仓容,购置必需的仓储设备、设施,以及附属设施。

(四)区改建贮藏库项目

新建3万吨储备仓容。将区域的2万吨粮库拆迁至工业园。

六、市粮食行业“十二五”规划的政策措施

大力培育一批粮食流通优势企业。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一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一是培育和做强市场主体。加强粮食流通网络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时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公司制改造,搞活职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收入分配制度。三是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财务管理体系。坚持依法理财,建立财务收支题算管理制度,努力增收节支,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加强财务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四是认真落实粮食工作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负责制。争取党政政策支持,争取发改、财政、银行的通力合作。

坚持粮食供求“紧平衡”二是贯彻国家对种粮农民的价格维护政策和种粮直补政策,二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一是千方百计确保我市粮食自给。维护种粮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三是完善粮食贮藏体系,保证地方粮食贮藏规模。四是建立健全粮食平安预警体系,保证粮食应急供应。五是完善粮食市场价格监测直报制度,形成覆盖全市的粮食宏观调控市场信息监测直报体系。六是搞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和分析工作,为宏观调控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

建立良好的粮食、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工作协调机制。二是加强粮食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三依法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一是加强粮食法制建设。推行粮食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三是建立健市、县(区)粮食行政执法监督体系,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四是推进“五五”普法教育,建立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培训和考试制度,采取多种学法、普法形式,促进粮食系统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形成优质专用产业带,四大力推进粮油产业化经营。一是发展优质专用粮油。科学布局粮油生产基地。发展“订单”粮油。二是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生产规模大、市场前景好、发展后劲强的龙头企业,打造粮油精深加工“航空母舰”三是推动粮油精深加工。采取措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粮油产业化经营向质量和效益型转变。四是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培育壮大粮油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订单粮油稳定发展。五是拓展粮油产品市场。加快乡村粮油超市和连锁店建设,开展面向农村、方便农民的服务业务,搞活农村流通工作。

积极争取中、省项目资金,五建设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一是重点打造“粮食物流中心”和“粮食物流园”两大粮食物流项目。促进项目尽快建成。二是加强现代粮食物流节点建设,积极推进粮食物流“四散化”建立面向乃至中国西部地区的粮食交易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三是整合粮食物流中的各个环节,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功能齐全的第三方粮食物流企业。四是健全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完善批发市场的功能,发挥粮食批发市场对粮食宏观调控的基础作用,加强物流配送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五是发展社会化粮食储运体系,面向全社会提供粮食、食品仓储和技术服务。推进“农户科学储粮工程”降低粮食产后损失和农户储粮损失。

合理布局粮食质检机构,六完善粮油食品平安监管体系。一是完善粮油食品平安检测体系。完善粮食质检机构的基础设施。二是加强粮食检验检测队伍建设,加强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的检验检测技术研究和粮油产品质量评价技术研究。三是配合质检、工商部门最大限度地预防、减轻和消除食品平安危害与风险,防止重特大粮油食品平安事故发生。动员粮油加工经营企业产销更多的放心粮油,让适销对路的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

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主要内容的干部评价体系,七实施人才“兴粮”战略。一是加强干部人事工作制度建设。严格依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选好用好干部。完善干部监督机制。二是完善培训教育体系。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和培训工作的管理协调,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干部职工参与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学习,改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学习时间不少于10天,接受继续教育面达90%以上;强化企业自主培训功能。三是重视粮食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兴粮”战略。开展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

粮食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篇10

衣食足,仓廪实,天下安,这是亘古不变的社会规律。粮食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对我们这样一个泱泱人口大国而言,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用世界近9%的耕地、6.5%的水资源,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中国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趋突出,粮食增产的环境成本也日益增加,粮食安全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必须坚持立足于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粮食安全无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中国粮食结构性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上了新的台阶。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连续9年增产,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万亿斤,201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791亿斤,年均增产353亿斤,年均增幅3.6%。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有两次粮食增产连续超过5个年份的纪录:一次是从1950年到1958年,粮食生产连续9年增产。第二次是1962年到1967年,粮食生产连续6年增产。其他阶段粮食生产一直没有走出“两丰一平一减”的周期循环。这次粮食“九连增”,累计增产粮食3177亿斤,是建国初期“九连增”的近两倍。粮食“九连增”是在国际粮食市场动荡不定、国内自然灾害频发、通胀预期加重等严峻环境和挑战下取得的,确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中国粮食产量不断打破新的历史记录,这确实鼓舞人心,但也要看到,在粮食连年增产的背景下,粮食进口量也直线上涨。1996年以前,我国为大豆净出口国,此后,大豆进口一路飙升,2012年大豆净进口量达到5838.4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不仅大豆需要大量进口,近几年小麦、玉米和水稻三大谷物进口量也激增,2008年进口量为154.1万吨,2010年增至570.9万吨,2011年略降至545万吨,2012年增至1398万吨。目前,三大谷物均为净进口。2012年中国粮食净进口规模达到7748万吨,粮食年度自给率已降至88.4%,其中大豆自给率18.1%。

粮食连年增产,进口量不断攀升,一是与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以及价差的变化有关。最近几年,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快速增加,推动粮食价格稳步提升。而国际粮食价格高位回落,国际市场的小麦、玉米等加上运费、关税和保险等费用运到国内仍低于国内价格。2012年国际国内较高的价差导致粮食进口量快速增加。2012年1—6月,进口小麦到岸税后价比国内优质小麦销区港口价低150—350元/吨,进口玉米到岸税后价低于国内价格大约150元/吨。二是与人口增长有关。2000年至2011年,中国总人口增加7992万人,年平均增加726万人。人口规模扩大直接导致粮食需求的增长。三是更与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深刻变动有关。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膳食结构不断改善,食物消费日趋多样,口粮消费逐步减少,肉、禽、蛋、奶、水产品及食用植物油等消费逐步增加,营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居民人均每日食物热值、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相应地,粮食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大米、小麦和其它粮食在粮食需求中所占比例下降,大豆和玉米在粮食需求中所占比例上升明显。在国内粮食“九连增”的背景下,以大豆为主的粮食进口激增,最主要的驱动力就是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这一点从大豆的使用构成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从用途看,大豆进口主要是满足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后对植物油的需求,大豆加工副产品豆粕可以作为饲料,满足养殖业对蛋白饲料的需要,这些都不完全是原来意义上的粮食需求,而是体现了更广泛的食物需求。中国榨油用大豆需求快速增长,从1996年的570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5620万吨,增长近9倍,在大豆总需求中的份额由1996年的40%提高到2010年的81%。随着榨油用大豆使用量的快速增长,国内豆粕产量显著提高,由1996年的460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4380万吨。中国是既缺食用油更缺饲料蛋白的国家,进口大豆榨油,既可弥补食油的不足,还可利用豆粕促进饲料加工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大豆进口填补了国内市场供给缺口,为发展现代养殖业和改善国民膳食结构提供了有效支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生产迈上了新台阶,粮食进入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粮食生产发展和供需形势呈现出新的变化,即粮食供求总体上呈现紧平衡状况,结构性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所谓紧平衡,是指粮食总供给保障所有人口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在品种结构上表现为:小麦供求总量基本平衡;而稻谷消费比重逐步提高,供求总量长期偏紧;玉米由于饲料与工业加工需求逐年增加,供需关系日趋偏紧;大豆已日益依赖国际市场。

未来10—20年,中国将由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迈进,仍处在食物消费结构持续转变的过程中,除了口粮消费会继续下降外,其他农产品的食用消费都还有较大增长空间,粮食需求总量将会持续增长。同时,耕地减少势头不减,水资源短缺加剧,气候恶化影响加深,国际市场动荡不定,同时全球经济增长格局也将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粮食将面临供需差距拉大的巨大压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今后中国粮食及食物安全目标将是保障全体人民从“吃饱”到实现“吃好”。中国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大国,仅仅局限于国内耕地和水资源,已经难以满足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不断增长的需求。以2010年为例,中国进口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等于在国外使用了7.6亿亩播种面积,这相当于中国201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2%。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不充分利用世界粮食市场和粮食资源,不仅代价太高,而且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布局必须立足于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但中国毕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国,如过分依赖粮食进口,存在着不可低估的风险和隐患。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必须清醒和理性地把握好粮食进口的度,坚持立足于靠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牢牢掌握粮安的主动权。

首先,这是由粮食的极端重要性决定的。粮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不仅具有食物属性,也具有能源属性、金融属性、政治属性、人权属性。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民以食为天。安民之本,必资于食,安谷则昌,绝谷则危。因此,治国安邦必须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其次,这是由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每年粮食消费量占世界粮食消费总量的1/5,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两倍左右,世界粮食市场的供给能力有限,中国如果粮食进口过多,不仅国际市场难以承受,也会给低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不利影响。一旦出现严重的粮食供求缺口,国际市场也满足不了我国的需求。再次,这是由中国农业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中国小麦、水稻、玉米的单产水平已经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56.7%、56.6%和2.6%,但仍然分别是单产排在前10位国家平均水平的60%、71%和67%左右。2011年,全国270个早稻万亩示范片亩产比所在县高122.1公斤,950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比所在县平均亩产高142.5公斤。这说明,如果能妥善应对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科技支撑不足、自然风险增多等不利因素,未来我国粮食增产潜力仍然十分可观。预测表明,即使城镇化能顺利推进,2020年和2030年中国农业劳动力仍会多达2.1亿和1.6亿人。显然,在国内粮食生产仍有很大潜力可挖的条件下,如果过度进口粮食,必然会冲击国内粮食生产,造成大量农民失业,进而影响社会稳定。最后,这是由国际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决定的。据测算,近10年来全球谷物消费需求年均增长1.1%,产量年均增长0.5%。全球粮食产量增长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增长的需要。2008年全球发生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世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受到严重冲击,甚至出现社会动荡。2008年以后,世界粮食价格曾短暂回落,但很快又出现震荡性快速上涨。世界粮食市场动荡不定,价格大幅度上涨,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美元贬值、气候因素和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供给不足,生物燃料和消费结构变化导致的粮食需求旺盛,部分国家出口禁令,国际投机资本在期货市场上的炒作等。世界粮食价格除了受一般供求关系影响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还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外部条件不容乐观。一方面,不断增长的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对全球粮食生产形成制约。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发达国家粮食需求领域的拓展,将使得全球粮食消费持续增长,全球粮食供需矛盾将会长期存在。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南美洲、非洲、部分周边邻国的粮食生产潜力较大。如果能通过加强合作开发,挖掘生产潜力,不仅能够增加中国粮食来源,而且能够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对增加世界粮食市场供应具有重大作用。但应该清醒地看到,出于对国家领土、国民心理、国际政治经济利益等方面的考虑,一些国家采取限制性购买土地的政策,还有的国家采取禁止的政策。海外大规模土地开发,需要在水利建设、品种繁育、机械购臵、道路修建、粮食加工和储运等方面进行巨额投资。全球正在进入高粮价时代,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大。面对不断上涨的国际粮价,各国政府都在想方设法保护国内供给,甚至不惜禁止粮食出口。“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作为快速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对全球粮食市场的影响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责任要求都在不断增加。中国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也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贡献。

加快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面对国内外粮食生产、需求和贸易环境的新变化,应从国情出发,完善粮食市场机制,健全粮食支持政策体系,严格保护耕地,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统筹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市场的能力,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一)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是提高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为此,一是必须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二是必须提高粮食生产用水保障能力。中国水资源紧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和气候资源的匹配不理想,洪旱灾害频繁发生,农田水利建设对粮食生产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要统筹利用现有的水资源,确保农业用水资源不被挤占。要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稳定提高农田灌溉比例,提高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健全防洪抗旱减灾防灾体系。三是发挥科技对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这些年的经验证明,每一次粮食种子革命,都会带来粮食产量的一次飞跃。种业作为农业产业链的源头,在保证粮食和农业产业安全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作用。要增加国家对种子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加强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育种科技攻关,加快选育开发产量高、抗灾强的粮食新品种。构建强有力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探索现代种业发展新机制,大力提升国内种子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机补贴水平和范围,加大大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节本增效。

(二)保持粮食价格合理水平,完善粮食市场机制粮食生产高度依赖水土等自然资源,在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大幅度提高粮食劳动生产率不易,从事小规模经营的农民消化生产成本上涨的能力弱。在这种情况下,粮食价格提高就成为保障供给、平衡工农业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这也是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方式。从国际经验看,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的行业往往是价格上涨最快的行业。自2004年中国开始实施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到2012年,小麦提价幅度达40%以上,水稻提价在70%以上,其中粳稻提价幅度在86%。在最低收购价逐步提高的同时,粮食市场收购价也水涨船高。2012年与2004年相比,三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格上涨了76.7%,其中稻谷平均涨幅90%,玉米为84.2%,小麦为47.1%,大豆只有29.8%。近年来,化肥、农药和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全面上涨,同时,农业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不断攀升,粮食成本增速高于价格增速。2004—2011年,三种主粮土地成本年均增长15.7%,人工成本年均增长10.4%,物质与服务费用年均增长8.7%,都高于价格增速。由于种粮成本大幅上升,种粮收益并不高。从三年平均(2009—2011)收益来看,三种主粮的平均收益只有223.43元/亩。受成本上涨因素的影响,粮食种植实际收益增长缓慢,有些甚至出现负增长。2004—2011年如果剔除消费价格上涨的影响,三种主粮亩均种植收益在7年里一共仅提高了0.8元,其中玉米提高了91.4元,稻谷提高了8.6元,小麦则下降了97.8元。与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物价总水平相比,当前粮食价格总体水平并不算高。从保障市场供应、农民增收、平衡城乡关系的角度看,在全社会物价总水平提高的同时,应当保持粮食价格水平的稳步提高。现行的最低保护价和临时收储价政策还存在明显缺陷,不同品种、不同年份间,成本利润率相差较大,且执行时间不易掌控。例如,2009年以来,粳稻成本利润率上升幅度大,由40%升到59%;小麦油菜籽成本利润率有所下降,小麦由27%降至17%,油菜籽由10%降至2%;大豆稳定在30%左右。要进一步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使粮食最低收购价与相关农资价格保持同步,真正成为粮食最低支撑价,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降低,并逐步提高。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启动机制,国家有关部门在新粮收购上市前,要充分做好市场调查和分析预测,一旦市场

价格低于或接近国家最低收购价,新粮上市后就要及时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坚持主要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粮食价格,提高政府价格干预政策的前瞻性和稳定性。此外,要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粮食市场竞争。重点建设和发展大宗粮食品种的区域性、专业性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成品粮油批发市场。继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推进国有粮食企业兼并重组,重点扶持一批国有粮食收购、仓储、加工骨干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经纪人,为农民提供粮食产销服务。

(三)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培育规模化种粮主体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就业,农村土地流转加快,粮食规模经营呈明显增加趋势。据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对全国205个村5165个农户进行的调查,发生土地流转的农户占农村家庭的15.5%,其中全部转出户占7.2%,村均流转面积占承包耕地面积的15.6%。户均家庭经营实际面积达到9.4亩,比户均承包地面积8.6亩多9%。调查显示,在流转土地中,71.3%的土地在农户间流转。农户转入土地仍以种植粮食为主,占2/3。公司经营的土地面积占到流转土地的19.6%,在有公司租地经营的21个村中,每个公司平均转入土地766亩,其中85%用于非粮食生产。可见,转入土地后,公司的经营行为与农户的家庭经营行为完全不同,呈现出明显的“非粮化”特征。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农村土地流转比例已经达到了17.8%,上海、苏南等发达地区更是达到60%—80%以上。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对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如投资较大的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业,可以鼓励引导工商资本进入。但对于粮食种植,应鼓励耕地流向专业大户、联户经营、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确保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主体地位。对于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应严格农业经营能力审查,规范流转行为。要加快确权颁证,以法律形式确立农户家庭长久不变、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为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规模化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创造良好环境。

(四)完善粮食支持政策,改善粮食宏观调控一是增加对农民种粮的补贴规模,提高补贴政策效果。从2004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种粮补贴,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这“四项补贴”从14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28亿元。尤其是农资综合直补水平大幅度提高,2012年补贴规模达到了1078亿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民因生产成本增加带来的负担。粮食补贴方式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各地一般都是将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发放给原土地承包户,只要有承包地就能拿到补贴,租入承包地的种粮大户难以享受政策优惠。由于补贴方式不够合理,补贴资金的效果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为了更好地发挥政策效能,应提倡补贴资金发放与粮食播种面积直接挂钩,新增补贴向新型种粮主体倾斜,确保种粮农民能真正得到政策实惠。二是健全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2004—2011年间,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年均增长速度已达27.8%,但粮食主产区财力依然薄弱。2011年13个粮食主产省人均财政收入3252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3%;列入《全国新增1000亿斤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745个产粮大县,人均财政收入1200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0%,人均财政支出3040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为改变商品粮调出大县财政拮据状况,中央和省级财政要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增加对粮食主产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教育、卫生、文化、交通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要参考各个省区粮食产量和农村人口比重,完善支农资金分配和财政转移支付机制,逐步使粮食主产县人均财力达到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健全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加强对粮食生产、消费、进出口、市场、库存、质量等监测。加强粮食市场监管,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健全中央储备粮吞吐轮换机制。培育以仓储为基础、加工为支柱、贸易为龙头、物流为延伸的具有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能力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改进粮食运输的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