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十篇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十篇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1:19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篇1

现代社会是一个思想较为开放的社会,大学生的思想极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若要在此背景下更好的完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首先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坚定的思想以及较强的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抵抗社会中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才能为大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才能为大学生排解各种思想问题,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正确领会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观念,努力学习各种先进思想政治理论,掌握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以便于开展更为全面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必须要坚持发扬和继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不断提高自身的民族文化知识水平和民族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宣传国家的优秀文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另外,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应该提高人文修养,在工作中加入人文思想教育,这对于一个人开阔眼界、开启智力、陶冶情操起着重大的作用,对确立和改造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着巨大的作用。近年来部分院校学术功利化比较严重,真诚协作的团队精神不足,文人相轻的思想有发展趋势等,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和修养。如果我们每一个做思想政治工作者都注意自身的人文修养,我们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更真诚地对待学生,做到在实际工作中言传身教,做好工作对象的表率。

2、积极配合校园软环境的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着力培养自己科学、进步、现代化的教育观念,要认识到我国社会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迅猛发展,正在带动高校职能的不断拓展、高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现如今已不能把教育过程只看作知识传授和学习的过程,应该在学校生活中提倡和培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与创新以及情感的关怀和伦理的关怀等意识和理念;其次要努力推动在师生中培养健康的行为方式,构筑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和校园风貌。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是一所大学的校风、一所大学的精神的体现,也是大学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营造校园软环境的过程中,要着力倡导师道精神,健全师德意识和规范,其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包括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在内的干部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理想的校园软环境,加上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清雅、优美的校园、校舍环境,对师生舒展性情,陶冶情操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包括师主任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推进自己的工作所需要的理想天地。

3、进一步依靠学生党、团组织和积极分子做好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学生,除了应该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还应该依靠学生,主要是依靠学生党、团组织和积极分子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学生中的党、团员和积极分子是学生中比较有觉悟、有思想的一部分,他们最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真实想法和真实需要,而且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班主任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依靠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依靠学生做好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组织、管理工作,依靠学生带动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西方国家的高等院校向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领导能力,我们应该及时改变只注重基础知识学习的老做法,依靠学生中的党、团组织和积极分子,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培养、提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领导能力,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大批合格人才。

4、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篇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下发的文件曾指出:“要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纪律严明、结构优化、战斗力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始终高度关注和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始终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提高教育者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环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对全面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目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我国多年不断的实践与发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与我国高校教育发展水平不协调、高校思政政治教育者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人员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党和国家应该积极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校应该逐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体制,建立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从而确保学校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具体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主要由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两部分,其中具体由学校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共青团干部和社会哲学科学教师、最后还由班主任和辅导员组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直接会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能否提高,能否得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10月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可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对高校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二、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素质不高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他们可以直接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日常动态,但如今许多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教育者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知识结构。例如:许多辅导员和班主任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甚至是来自非政治思想教育专业,因而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心理学和教育学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不能胜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工作。这直接导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整体素质低下。

(二)队伍建设机制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现阶段许多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够重视,缺乏合理有效的机制,没有竞争力,这直接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思想落后,对工作没有积极性,例如:我国教育部门规定高校师生比例应该在150―120:1的范围,由于高校没有建立合理的机制,还是实行终生制教学,导致队伍年龄老化。这些因素直接导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缺乏活力。

三、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辅导员和班主任自身素质

高校应该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建设,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共同承担着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他们与学生的联系更为密切,能够直接关注了解学生的思想价值动态,这样才能有助于教育者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与此同时,高校应该加强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员干部队伍建设,它们是整个思想政治教务队伍的领导和决策层,处于核心地位,这支队伍直接负责组织、协调和实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们工作能力的高低、思想认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支队伍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系到学校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命运和前途。

(二)健全思想政治教务队伍建设机制

学校还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才选拨机制管理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艰巨性,学校首先要明确人才选拨的目标和标准,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拥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只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才能提高整个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例如:学校可以采取全方面、多角度、多元化的选拨方式,培养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人才。又如:学校还应该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通过不断的竞争,才能建设出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因此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积极性,推动我国高校不断向前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不仅是当前我国各大高校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与败。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具有十分中重要的意义。因此,各大高校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校情,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党和国家、学校、教育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篇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我国高校学生素质的提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首先,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及保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加强实效性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可见,党和国家明确规定了我国教育的目标和人才素质的要求,即“德育优先”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规定使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这一目标。

其次,高校推进素质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紧迫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效性建设。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一国综合国力的强大是靠人才来推动的。对此,各国都非常重视人才素质的培养。人的素质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同志强调:“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2\]很显然,思想政治素质不仅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大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做基础,其他素质无从谈起。

最后,党和国家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效性建设。当前,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的发展,促使各国不得不对其人才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为适应时展要求,近年来我国提出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大批具有高尚思想品德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作出新的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使其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张改凤,林彦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初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25卷第2期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的若干阻碍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对此,我们首先要理智分析其原因所在,以便制定出科学的解决对策。

1.社会环境和高校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

社会环境和高校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起着重要作用,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一,社会实际需求的及时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见效的滞后性间的矛盾。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信息的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与此同时,相对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实际需求的及时性这一状况,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作用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就与社会需求产生了一定矛盾,这一矛盾的存在削弱了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后期作用的关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

第二,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化性间的矛盾。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阶段,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呈现多种样式。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对价值观的评价也呈现多样趋势。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高校学生也面临多样的价值观念,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出现了许多充满矛盾的困惑和冲突:是非、利弊、得失、善恶等价值观念的种种变化,使许多原来认为神圣无比、正常合理的观点,现在却变成了过时的、不合时尚的看法;原来被认为天经地义、习以为常的主张,现在却变成了荒谬的、可笑的观念;一些人认为应该弘扬和倡导的事情,另一部分人可能认为是应该鞭挞和抛弃的东西等等。”\[3\]94而当高校学生把思想又回归到校园内部、回归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中时,会发现课本中一些价值观总是与现实有一些不适应。于是他们的思想开始产生困惑甚至是动摇,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有效解决的。

第三,高校环境的特殊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特色间的矛盾。一方面,高校不同于中小学,高校聚集着大批有自己独特思想的高素质人才,他们思想活跃,批判性较强。这就加剧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难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较强,难以与实践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们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4\]7这门学科在承担研究人们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肩负着传播统治阶级思想的任务。因此,这门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把社会实际现象与统治阶级思想有效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四,高校考评体系存在的问题。当前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评价还是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而考试制度是很难有效评价出学生对所教理论的真正内化的。再之,单一的考试评价体系难以避免一部分品行一般的学生却拿高分的现象。这种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是很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的。

2.高校教育主体自身因素存在的问题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

高校教育主体,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修养、能力等方面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高校教育主体自身修养、能力等方面不佳,将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

第一,个别教师自身修养不佳成为阻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少数高校教师不能很好地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思想政治意识淡薄,理论修养不扎实;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合理,功利思想较重;缺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精神;缺乏合作精神,常常自以为是等等。而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又决定了其示范性是很强的(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影响性更大),学生常常会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这就严重削弱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内容的有效内化。

第二,教育主体的教学能力是吸引学生对所教学科是否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更要具备优良的教学能力,这样才会避免“茶壶里的水饺倒不出”的尴尬局面。而当前高校存在一种现象:一些高校教师具备高学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却缺乏教学能力,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严重,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缺乏互动性,不能很好应用现代信息教学,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建设。

第三,不少教师在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政治化倾向处理不当。“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用来进行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必然要用本阶级的思想来影响广大的教育对象,从而把它们引向执政阶级所要求的方向。”\[4\]9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性。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免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它所研究的是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往往“简单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于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宣传的方式解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问题,并往往与政治活动相结合,这就使本应是深入细致地探究人的观念世界、关注人的生存意义的科学理论变得表面化、政治化。”\[3\]95这种对政治倾向化处理不当的实践行为使得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空、过大,学生难以真正的接受教师所教内容。

3.高校教育客体自身因素存在的问题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要是高校学生,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学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度。近年来,国家放宽了高考政策,高考不再受年龄等因素限制,开始大量扩招。这在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国民素质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放宽和扩招后,改变了高等院校的生源成分,不同基础、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能进入高校学习,大学生思想素质呈现复杂化、多样化倾向。”\[3\]94这种大学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加大了高校教师开展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难度。教学理论讲的深了,不利于基础较弱的学生的发展;讲的浅显了,又不能吸引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高校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性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提出了一定挑战。

第二,学生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中的负面影响也在高校学生中开始显现,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新的特点:“主体意识与自我化倾向;务实意识与实用化倾向;进取意识与功利化倾向;创新意识与投机化倾向。”\[5\]这些价值取向一方面促使当代大学生努力学习和上进。另一方面使他们的思想带有功利性,易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建设。

第三,非思想政治学科专业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当前,国家规定各大高校公共课中必须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许多高校非思想政治学科专业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修学分为目的。在上课时不能很好地内化所学知识,在考试前为追求高分而只顾短期“突击”,这种错误思想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建设。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存在的问题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主要载体,其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与否以及教材内容设置的合理性与否等方面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科目繁多且内容重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有8门(后来又进行了一些整合)左右,各门课程之间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重复性,甚至一些内容与中学内容重复。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就和《思想概论》以及中学《中国近现代史》重复性较多。这种重复在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不乏对学生产生一种疲倦感,加之有的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不佳,导致学生缺乏新鲜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抵触情绪,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第二,教材内容脱离实际,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好的教材不仅要兼顾到内容的理论性、逻辑性、系统性,还要考虑到与现实的紧密结合性、针对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更易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少数教材内容往往脱离实际,现实针对性较差。往往是空话、大话、套话内容较多,这不仅加重了学生对过多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更使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严重厌倦情绪。另一方面,教材的编写、审定、出版有一定的周期,内容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及时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而及时改变。教材编写者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写进教材以武装大学生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教材很少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教材内容的根本方法和基本方法及其运用进行重点介绍,使学生面对迅速变化的社会而引发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缺乏有效的分析工具。”\[6\]115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建设。

第三,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导的教化性与网络环境所拥有的多元信息间的矛盾。通常,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借助于单一的媒体、教材等载体传播。不难看出,这些载体在传播时其效果是很受限的。而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之多,更新速度之快使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高校学生不仅借助传统的信息传播载体来获得信息,更重要的是借助互联网获得信息,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加之高校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他们不再只是单一的信奉于课本,而是把教材内容、教师所讲内容更多地与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加以比较。高校学生的这种行为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个人独立思维和批判精神的发展。同时,由于他们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在网络等方面所获知识很难有一个清晰的辨别,阻碍了他们对正确信息和知识的接受。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的若干对策

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应加以重视,并制定科学的对策进行有效解决。

1.优化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

首先,针对社会实际需求的及时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见效的滞后性间的矛盾,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能及时地反映时代最新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各高校要鼓励教师勇于突破教材,在课堂中要给学生讲解最新的国家方针政策,并把所讲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程内容能紧密结合社会发展。

其次,针对高校学生自身特色以及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化性间的矛盾,一方面,各高校要科学引导学生思想发展,引导学生用“扬弃”的辩证思维来分析当前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加以判断,既不盲目信奉,也不随意否定。另一方面,国家和学校要时刻关注当前社会最新发展思潮,严厉打击社会不良思潮对学生的腐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最后,国家和各高校要制定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制度,不能以单一的考试制度来衡量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不仅积极鼓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的内化,而且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行为,制定科学的考评制度来对其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综合考评,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能得到有效践行。

2.提升高校教育主体的自身素质

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综合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对此,我们要努力建设一支理论知识深厚、专业技能精湛、师德风范好、人文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首先,坚持从自身修养和制度约束两方面提升高校教师素质。各高校教师不仅要增强思想政治意识,扎实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使其人格魅力更具吸引力。同时,国家和各高校要科学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和职业规范制度来约束高校教师行为,从制度方面严格要求教师自身行为。

其次,注重培养专业理论知识和提升教学能力。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一名优秀教师自身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同时,各高校教师要防止“茶壶中的饺子有货倒不出”的尴尬局面,在注重培养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自身课堂驾驭能力、师生活动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等方面教学能力。在具体教学方面,坚持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采取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推进电子音像教材和多媒体教学,实施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建设等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

最后,防止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政治倾向化不当现象的出现。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十分清楚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以具体的实际事件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教理论,使理论更具说服力,更具现实性和针对性。同时,在具体教学中要对一些社会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进行理性分析,并对学生加以正面引导,杜绝沉迷于负面效应中不能自拔甚至错误引导学生的行为。

3.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客体整体素质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客体,主要是高校学生,我们要予以高度重视,并从多方面促进其自身素质的整体发展。

首先,各高校可尝试采取分班的形式讲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可针对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区域、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科学分班,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同时,各高校可根据国家政策制定校本课程,根据地方历史和特色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国家和各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培养广大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能力,严厉抨击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最后,加强对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科学引导和理性教育。对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要针对性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使其能更具体地理解所学内容。要制定科学的考评制度进行考评,具体而言,在考核方式上要坚持从原来的纯理论考试转换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核,除闭卷考试外,可灵活采用开卷考试、口试、写论文、写调查报告、讨论式评比等实践性、思维性、情感性更强的考试方式,从而更加科学地凸显真正的考评效果。

4.创新和完善教材内容

首先,科学制定教材,尽量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性。国家相关部门和各高校在制定教材时,要注重教材内容与实际有效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得到不断更新,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贴近国情、贴近学生,及时反映党和人民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总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对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6\]精简教材过空、过大、过套话的内容,使教材能真正简练实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更能增强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同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解决学生现实的思想问题。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网络教学要相结合。信息全球化是当今时展的必然要求,我们不能因为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导的教化性和因网络环境所拥有的多元信息的挑战而回避,要直面这一现实,向现代化教学模式转变,把网络资源合理地引入教学中,鼓励学生时刻关注全球信息,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加以合理评价。要达到学生对网络信息科学的评价,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因此,高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理论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使其在课堂中所学知识受到网络中多元信息挑战时能及时、准确辨别是非,坚定信念。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02).

[2].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19990616(01).

[3]刘小新.大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4]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建设;措施

0.前言

大学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当然,这里的人才不仅是学术方面的,还包括思想方面的。也就是说,高校需要全方面的培养学生,教育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修养。相应的,高校就需要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实施一定的措施,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以保证学生们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形成。

1.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1.1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直接受体

每当提到学生这个字眼,大家往往会想到学习与成绩,但是,在现在这个科技发达,教育占有显著位置的社会中,学生将会是时代的领导者,因为他们拥有智慧,他们有自己的头脑。而大学生在高校中所得到的也会体现当今青少年的风采,在思想政治建中,大学生是直接受体,在他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他们会选择全部接受与吸收。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倘若,思想政治建设中出现了问题,则需要及时改正,否则会影响项目实施的直接受体,从而影响学生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甚至影响学生们以后的发展。

1.2学生的发展是高校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众所周知,各大高校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综合体系,它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的地方,更重要的则是教育学生如何更好的做人,更好的适应社会现如今的发展,所以,学生的发展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的主体。[1]学生的成绩已经不能够体现学生的风采了,成绩好只能说明知识掌握的比较透彻,能够获得高的成绩,而思想道德出彩,则是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一个人的品质优良,社会中需要的也往往是这一类思想上的巨人,品质上的优等生。所以,注重学生的发展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2.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2.1高校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对于现如今的应试教育的现状,各大高校的教学内容逐渐变得毫无意义。相对于老一辈的学生来说,新时代的学生变得懒散,不再积极的接受知识,吸收知识,所以,高校也变得松懈下来,思想政治建设内容变得笼统,不再详细。学生们在接收时也不再理解,而是死记硬背的去记忆,相应的,在考试结束之后,所有的知识全部变成了泡影,不复存在。[3]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在教育时内容针对性不强,也会影响学生的理解与感悟。

2.2实践教学不完善

如今的高校都是忙管理,疏教育,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用的效果,由于高校大学生基层党组织由于缺乏专职的工作人员,只能应付式地将工作重心放在学生发展上,所以上课时,学生变得一问三不知,虽然课程听到了。也就是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学生则仅仅是被动的接受。对于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往往会使得教育没有效果,不能提高学生们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也不能调动学生们实践的积极性。相应的,理论教学也就使得学生仅仅知道知识,却不能扩展学生们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大千世界,而且学生也不能拥有自我体验的机会,教育也就难以达到起初的目的。

2.3教学古板规范,不注重主体感受

现如今的课程讲解变得古板、无聊,使得学生们在上课时昏睡一大片,老师讲课没精神,学生听得更是一头雾水,导致课堂效果很不好。这正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高校的教育方式一般都是传统的,也就是黑板-课本统一为一个整体,而学生们也在这种模式中学习,复习,但是他的古板使得课程不生动,学生不注意听讲,导致获得的知识出现漏洞,从而影响了学生们的理解与感悟,甚至使得学生曲解了政治思想课程的初衷。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建设课程的古板规范使得学生产生一种厌学的现象,这正是由于教学不注重学生感受,只是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方式教学导致的。

3.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建设问题的措施

3.1“以人为本”,抓住主要内容

“以人为本”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主题,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建设时,也要实行人性化的教育,因为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精神。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换位思考,理解他们,这是“以人为本”的完美表现。在课程内容上,则需要将主要内容实施到课堂上,其中要包括课程要讲的内容和增加的课程外的内容,这样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2]将旧知识加入新鲜的元素,使得课程变得多姿多彩,这样,不仅可以抓住课程的主要内容,还可以在增加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箭双雕的事情。所以“以人为本”的实行方式,是正确的。

3.2减少教育灌输,注重体验过程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它需要老师的讲授与学生课堂上的积极配合,所以课堂上也就需要师生共同营造课堂气氛,也就是说教育不仅仅是灌输式的,它需要课堂上的互动。所以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建设时,需要减少单纯的教育灌输,而是注重课堂气氛,带动学生们自主学习,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热情。而且倘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经常和学生见面,深入学生群体,了解他们的需求,和他们沟通思想,交流感情,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那学生们则会更加的想要了解政治问题,因为学习与生活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找到自信,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3.3关注学生感受,适时改变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学生是知识的直接受体,所以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建设时要关注学生的接受与吸收情况,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感受。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者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或者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法,从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的讲授。学生的水平不是相同的,教师也就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教学方案,使得学生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让他们认识到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真正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要求才是高校的目标。

4.结语

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是来源于他的思想教育程度,一个人的思想教育程度则来自于高校的政治建设教育,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高校也需要在进行思想政治建设时,适当的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调查,了解他们的想法,以及他们对于政治的看法,从而选取最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们获取更多的知识,在以后的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8):28-32.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篇5

一.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在当前及今后的一个时期内,将处于一个大发展、大调整、大改革的重要阶段,思想文化领域将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状况。由于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影响,以及其心理不成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难以抵御不良行为和消极思想,他们缺乏必要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尤其遍布于学生周围的网络,更是向大学生提出了挑战。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打开获得信息的大门时,也把一些有害的、黄色的信息带给大学生,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误导。在高校师资队伍中,思想政治队伍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主体,它担当着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任。学校要想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就必须保持其稳定大局,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眼下积极努力加强思想政治队伍建设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办法。

二.加强思想政治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责任感、使命感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积极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大学生能够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立场处理实际问题,逐渐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及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师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骨干力量。各高校应全面认识思想政治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必要性,重点打造一支业务精湛、思想坚定的教师队伍,对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单单是政治和道德的理论化教学载体,特别要求行与知的统一。

2.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思想政治教学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是不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师是系统运行的舵手。在不断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具有活跃的思想,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迅速,然而缺乏社会经验,政治鉴别能力薄弱,思想政治教育亟需加强,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思想政治课应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改变,重点是激发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实现“导”与“输”的有机结合,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要让学生懂得理论学习与枯燥坐禅绝不等同,要让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点和立场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三.加强班干部和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

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途径就是学生会,学生会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学生会的指导工作,是对学生会干部系统地培养,不仅能使党的教育方针得以有效贯彻,而且更有利于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另外,作为学校细胞的班级,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一个班级的班纪、班貌、班风会受到他们思想素质的影响,所以,老师应走进学生会干部的内心世界,对他们内心的困惑要真心实意地去化解,排除他们工作中的障碍,对他们的思想变化要进行了解和掌握,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经常与学生干部交流、谈心,捕捉他们的思想闪光点,缩短距离,促进学生干部的创造性、积极性的发挥,从而使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得以培养和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篇6

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其学风的质量与水平是衡量其办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要想保证高校教导出来的学生能够为社会带来足够多的良性效应,就必须要确保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以及诸多个人品质的优秀。在当前的教育行业发展形势下,由于高职院校面临着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方式,必须要保证学校的学风水平,保证高职院校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确保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地拔得头筹。

1、充分认识到新时期下的高职院校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前的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与行为特点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可以说,每个人都怀着不同的学习目标来到大学校园,每个人的学习动机是有着一定的差异的。随着我国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的发展,给予高职院校了更多的资金支持,高职院校每年接收的学生数量也是越来越多,其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重大改革。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式要做出应有的改变,以满足新时期下的教育发展新需求。

2、提升学校内涵,加强学风建设力度

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应当脚踏实地,而不是浮在空中,重视形式多于实际,并且内涵建设也应当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部分。一个学校是否能够吸引学生,其自身的内涵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学校应当保证自己的学风建设能够满足足够的人才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学风建设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理念相互结合,为创造更加具有人文气息的高职院校出功出力。

3、明确学风建设对高职院校起到的积极作用

高职院校要想向同学们准确传达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办学理念,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其自身的学风理念。在这样的基础上,为同学们的长远发展制定细致的规划。众所周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通过学习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学习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了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还包括了各种课外对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教学,并且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来源于多方面的,片面地考察一个学生是不合理的,如何通过高质量的学风建设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也是当前高职院校需要首先解决的难题之一。

二、注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的结合

作为两个紧密相连又相互有差别的工作类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学风建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在工作当中是不能被分隔开的。学风建设主要与学校的长远发展、文化氛围的构建有关,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学生德育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两者要想发挥最大的工作质量,就应当毫不犹豫地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互补的效果。

1、思想教育工作与学风建设的本质并无较大差异

在以往的学风建设工作当中,整个工作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人处世的水平以及自主求知的能力。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主要在于培养大学生坚定的信念,并将这样的信念贯彻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工作过程中,培养起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风建设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推动学风建设向更好的方向开展,也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将学生作为两种工作的中心,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大学这个大集体的温暖,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风建设的关键所在。

2、思政教育工作与学风建设有着相同的目标

在高质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一套高效的管理体系能够帮助学生灵活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提升学习能力,锻炼工作能力,与他人融洽相处的目的,在学生毕业踏入社会之后才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正能量。而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学校制定的相关规范的引导下,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并努力在学校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以达到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保证其自身优秀能力的目的。

3、思想教育工作与学风建设在内涵上紧密相连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中,注重建设学生的理想、信念、诚信以及价值观这几个内容,而这些重点在学风建设工作中也是核心所在。我们要想显著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就应当着重将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

三、以思想政治教育带动高职院校学风建设

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能跟上学风建设的步伐,要能让两者形成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的作用。

1、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基础来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于一位大学生来说,其学习效率与质量的高低与周围的学习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保证学生的整体学风水平,学校应当充分重视学风建设工作,切实保证学生的学风质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应当搭建空中楼阁,而是应当建立在学校相关资源的基础上,保证校内的相关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确保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基础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思想

学风建设工作不仅仅包括对大学生学习环境的建设,任何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社会的看法都是与学风建设工作是息息相关的。高校相关部门应该认识到,学生应当是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中心点,既是学风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风的影响者、塑造者,因此学风建设工作应当是相关部门工作的重点。在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规划中,应当充分提升学风建设的地位。从大学生最根本的特点出发,强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力度,通过积极的学习环境来提升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主动去完善自己的个人素质水平,为社会贡献出更多高素质的新鲜血液。高校相关部门应当切实发挥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效用。

四、探索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新思路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体制面临着更多的改革因素,高等教育形势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变动。大学生数量在最近几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拥挤在本来就接近饱和的人才市场当中,造成了当前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为了满足新时期大学生与学校的发展需求,各个高校都应当开始规划自己的学风建设工作。学校应当认识到自己在学风建设方面的优势,不断拉近自己与其他学校之间的学风建设差距,进而推动我国各个学校的学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学校的管理部门应当认识到的是,整个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是如此,其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与学风建设水平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时候,高质量的学风建设水平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基础,并且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与此同时,学风建设工作还要与高校的长远发展目标相互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校长远发展的趋势。并且不光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应当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最重要的一点,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学校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制约来激励学校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5-11-10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辅导员队伍的定位

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的第一任“家长”。从新生报到开始,分配宿舍,分配班级,军训,入学教育,开学典礼;到在校期间的日常学习、生活、疾病、评优评奖、思想困惑、心理问题;再到毕业时办理离校手续,找工作,签协议,职业选择,人生规划,爱情事业;再到毕业之后学生初入社会的迷茫、工作生活中的坎坷、身心疲惫时的倾诉、小有所成后的炫耀、结婚生子的喜悦,如此种种,在人生中不断与辅导员之间沟通与分享,奠定了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领域的核心地位。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辅导员影响的不仅仅是在校生,学生离校之后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依然深远。从这个层面讲,辅导员不仅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社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2.辅导员的职责分析

首先辅导员要掌握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把握住学生的思想动态,尽量把可能的矛盾和冲突在萌芽状态解决。要做到这一点,基本要求是辅导员要广泛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仅凭几个班干部和党员学生是无法做到及时准确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一方面是因为信息的来源在于和学生的充分接触,另一方面是由于班级干部和学生党员涉世未深,阅历不足,从而导致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动态变化的敏感度和认知度不足。以上两方面原因决定了要想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需要辅导员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次,辅导员还有为学生服务的职责。比如帮助学生办理勤工俭学、助学贷款、毕业就业以及其他学习生活中各类琐碎的事情。这就要求辅导员要保证信道畅通,为学生提供自由的诉求平台,以学生为本,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最后,辅导员还有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心理健康问题是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对于涉世未深,想问题容易偏激的大学生来说,解决这个问题尤为重要。因此要保障在校学生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上从三方面总结了辅导员的职责,不见得全面,但一定是辅导员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败的关键

以上大致分析了辅导员工作的一些主要方面和重要作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无论是什么样的文件、政策,其最终的实施一定是依靠一线的辅导员。如政策能否落到实处,工作能否做到位。因此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比如辅导员对文件精神领会不当,处理矛盾方法欠妥,自身综合业务素质不过硬以及在工作中精神状态欠佳等,都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造成现实的和长远的影响。

二、如何理解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以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学院为例,从2009年至2015年年平均在校学生人数1000人,年均专职辅导员4人,峰值为7人,最少的时候只有3人,年均兼职辅导员3人,峰值9人,最少的时候1人,始终坚持在专职辅导员岗位的仅有2人,年均辅导员与学生比例不到百分之一。辅导员队伍薄弱、流动性大是普遍现象。对于在校生而言,其影响最大的就是中途更换辅导员。如在校4年换4个辅导员的情况都有。由于每个辅导员的脾气秉性、工作方法全都不一样,学生只能频繁适应。另外,无论是多么认真负责的两个辅导员,交接工作时都难免产生各种问题。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动性大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好的,从这一个角度讲,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定过硬的辅导员队伍是根本保障。由于辅导员工作责任重大,事情琐碎,工作繁忙,待遇相对来讲较低,因此从事该岗位的人员一般都会选择转岗。然而,培养辅导员的周期较长,辅导员除了自身素质之外,还需要在岗位上长期磨炼,而频繁转岗显然无法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质量和工作效力。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是相对的,工作一定年限之后要考虑转岗。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保证辅导员队伍稳定的基础。其实所谓的稳定辅导员队伍,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解决好辅导员未来发展的出路,为其提供更多的可能、发展的平台和前途愿景,才能让在岗的辅导员有工作动力,同时也更容易吸纳新的优秀人员进入到辅导员工作队伍中来。那么关键问题就是“年限”。工作一年或者几个月就转岗肯定不行:一方面,由于工作时间太短而经历不充足;另一方面,转岗过于频繁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学生的管理和发展。那么这个年限如何界定就见仁见智了。一般来说,辅导员经过一届在校学生的工作就能够有比较明显的成长,这包括在校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必要工作事项和程序,也包括各类随机发生和突发的事件处理。也就是说带过一届学生的辅导员一般来说再带下一届学生的时候,无论是工作经验、工作流程、工作方法还是管理思路等,都比较成熟,这也正是培养辅导员的要素――时间和经历。再回到“年限”的问题,如果带一届学生就转岗,显然也不好,辅导员刚成型就转岗,那么每一届学生配备的就都是新任辅导员,从而使每一届新生都成了“试验品”。综上分析,辅导员在任年限至少是两届,以本科学生为例,则为8年。总之,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有两个要素:一是要保证一定的在岗年限,二是要为辅导员未来的发展切实解决好出路的问题。做好这两点才可能实现辅导员队伍的动态平衡,从而保证该队伍的稳定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层次结构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围绕党的领导和政策导向而建立的,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无论哪所高校,其培养的人才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接班人,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这项工作并非简单地按照中央的指示和文件精神去办事,实际工作琐碎繁杂、包罗万象,一时间貌似毫无头绪;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内容逃不过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个层次。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其中的经济关系是根本要素,是催生思想和促进人的思想发展变迁的根本动力,而人类的思想又进一步左右政策的导向。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高校也逐渐具备了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从在校生的表现就可以看得出,追求享受、奢华生活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较为严重,因此经济环境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根本的影响。

政策是从属于相应的政治体制的,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体制和政策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政策对于在校生来说是逐渐放开的,从集权式的管制逐渐发展到今天的尊重个体价值,注重引导的政策取向。由此可见,政策导向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来讲,文化是时间沉淀下来的人类精神活动的精髓,短时间内是无法撼动的,从某种程度上也左右政策的变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了解文化的发展,更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内涵丰富,可以从校风、学风、教风、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得到体现。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覆盖面非常广泛的工作,如果辅导员工作不能实现上传下达的话,那么这项工作就很难得到落实。面对数以万计的在校生,仅凭辅导员的工作是很难覆盖这么多层面的,因此要考虑将辅导员队伍拓展的问题。

四、全员育人与辅导员工作的拓展

1.全员育人的必要性

辅导员的前期工作可能会因为任何一个在校工作人员的言行而受到影响,甚至是全盘。前文所述的校风、学风、教风同属于校园文化范畴,是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校风如何营造?当然是在校园内进行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人营造出来的;教风则是任课教师教出来的,以上两风对学风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要进行拓展,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这个思路并不是要把所有教职员工都变成辅导员,而是将辅导员工作的一小部分通过其他教工队伍进行拓展。教书育人本就是一个整体,如果把高校比作一部精密的机器,那么它的运转效果需要每一个零配件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就是全员育人的思路,也是辅导员工作拓展的出发点。显然要达到较高的育人目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仅凭几个辅导员是无法达成的。这就要求高校录用新员工时要严格把关,任职后要进行相应的培训,学校要对全员育人的目标制定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导向,全体教职员工在育人方面形成合力,以保证良好的校风的建设和形成。

2.全员育人的保障机制

由于高校师生关系较浅,心理距离较远,交流较少,这决定了任课教师在思想教育方面对学生的影响相对有限。另外,思想政治从业人员需要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这恰恰是年轻辅导员的短板;再加上岗位本身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培训不到位、激励机制不充分、政策导向不明确等因素影响,使辅导员队伍建设难度加大。这就更需要全员育人机制的建设和提供有力保障。全员育人一是要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从逻辑关系上讲,教职员工是实施教书育人的主体,这个队伍总体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书育人的效果,因此,培养、吸纳和储备人才是做好全员育人的关键所在。文明必定趋同,文化必须求异,建设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全员育人的第二个保障机制,环境造就人就是这个道理。二是要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层面上形成合力,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对于高校来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不变的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规划好教学资源的布局、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奖惩措施,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才能做好全员育人的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任重道远,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应积极吸纳培育人才,保持辅导员队伍的动态平衡,充分调动全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才能使辅导员队伍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篇8

【关键词】高校基层干部思想政治建设

高校基层领导干部肩负着贯彻落实上级和学院各项政策、决定,领导并执行教育体制改革各项措施的重任。高校能否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的高低。必须在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上下功夫、花力气。

一、加强认识、潜心学习、提升觉悟,在深入自省中推进高校基层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1、加强认识,增强责任

信仰迷失、信念动摇,学风不浓、敷衍应付,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擅离职守、欺上瞒下,打球、变通执行,提不起精神、打不开局面,办事拖拉、效率低下,能力不足、招数不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广泛存在。

高校基层领导班子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基本路线和大政方针能否在高校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改革和发展能否顺利进行,最终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基层干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潜心学习,提升水平

(1)把握学习重点。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论上的虚无与政治上的淡漠,必然导致认识上的偏差与行动上的错位。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有利思想武器。高校基层领导干部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器武装头脑,不断深入学习系列讲话精神,深入学习领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还要学习马列主义原著,学习哲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水平,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行动上自觉。

(2)讲究学习方法。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对照本单位、分管工作及本人存在的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加强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学习,深化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规律的认识,提高战略思维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全面推进学校事业的发展;要认真参加集中学习、专题学习和集中讨论,还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自学,认真学、自觉学、持久学,提高工作水平;要开展法纪教育、先进典型教育,还要开展反面警示教育,对照高校近年来发生的重大腐败案件,尤其是身边发生的腐败案件,深刻检视、反思、讨论,找差距,明确方向,剖析根源,汲取教训。

3、牢记宗旨,提升觉悟

基层领导干部身在人民,根在人民,更应围绕育人这个根本,自觉践行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奋斗目标,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全面落实院务公开,加强调查研究,完善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决策机制。要加强领导干部勤政廉政教育,广泛开展树立正确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教育活动和各种警示教育活动。要切实解决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的利益为己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二、整风肃纪、反腐倡廉,在治理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中推进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党和国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对腐败实行零容忍,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没有、没有特区、也不能有盲区。

1、端正思想,廓清认识

端正思想,廓清认识、走出误区,要深刻认识党和国家的决心,打消过关思想、侥幸心理,真正集干净和干事于一身、勤政和廉洁为一体;从案件中汲取教训、受到警醒,深刻认识腐败带来的严重后果,倍加珍惜岗位,珍惜机会,敬畏权力、敬畏师生、敬畏法纪,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权慎独慎微慎思,走好人生道路。

2、贯彻部署,依法惩治

认真贯彻上级的决策部署,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有案必查、有错必惩,保持高压态势。要自觉在党纪国法约束下履职行权,严格法定程序,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积极查找存在的问题,加大整改力度,完善整改措施。对无视党纪、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要依法惩治、从严查处,推动领导干部习惯依法履职行权。

3、开展督查,落实整改

认真开展回头看,督查整改落实情况,对薄弱环节和新问题,要完善具体规定,落实到位。继续开展专项整治和专项检查,重点抓好对领导干部收受红包礼金、为官不为、执行力不强、吃拿卡要、侵害师生利益、违规选用干部等问题。对整改不力的要通报批评,对反弹回潮的要严肃问责,对发现的典型案件要严惩,要曝光。

三、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在制度建设中推进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建章立制,全面布防。一方面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法规文件,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实际制定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如党代会制度、党委会和党委常委会制度、党政联席制度、学术委员制度、教代会制度、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结合制度、重大项目审批制度、双重组织生活制度、自律、自查和自纠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公开诺廉、评廉考廉制度、公务公开制度等,并予以落实,让建章立制的过程成为思想政治建设的过程。

同时,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1、构建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

以选任为关键,规范程序,创新方式,筑牢严密的程序防线,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把干部考深识准,把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增强班子的整体合力和创造力。要突出抓好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杜绝干部工作中重选人、轻管理的倾向,真正管到实处,严到份上。调整个别软班子和不称职干部,出台和落实关心激励干部的措施。

2、细化切实可行的民主集中制

在制度约束领导行为的同时,大力实施制度实践创新,不断完善和推动民主集中制建设。充分发扬民主,注重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注重征求专家、学者、教学骨干的意见,广泛听取师生的心声。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发挥教代会、工会、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提高民主决策的实效性。定期召开离退休老教师、教师代表座谈会,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实现全员参与建设。要尊重各委员会的决定,不随意否定和干涉。

3、强化全方位的监督机制

加强对重要岗位特别是一把手的重点监督,加强对领导权力运行和经济活动的监督。健全师生监督机制,积极推行公选制、公示制,落实师生对干部选拔任用和任期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完善监督体系,把党组织的监督、党员

干部之间的监督、党员群众的监督和专职机关的监督结合起来。坚持领导述职述廉制度、财产登记申报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加强任期和离任审计制度。

4、强化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

要建立干部考核科学指标体系,既考核尽力而为,又考核量力而行。要加大师生在干部选拔中的权重,从而强化领导干部服务师生的作风导向。要引入公众评价机制,增强师生评价的话语权,推行满意度调查测评,对思想作风测评情况较差的班子和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师生反映强烈的班子进行调整、撤换,真正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5、强化责任追究机制

进一步完善责任制,建立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行事纪实制度,严格失误责任追究。对违背科学发展的行为,要强化离任责任审计,对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给国家和学校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损害师生利益的,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造成恶劣影响的,留下一摊子烂账的,要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经离任的也要追究责任。

加强高校基层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如何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和能力素质,提升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科学化水平,构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新机制,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2013-01-22.

[2]黄百炼.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J].党建研究,2012,(1)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篇9

(一)以法治观武装头脑的必要性

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行为,而一个人的观念又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因此,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卢梭说,一切法律之中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长期以来,一些干部受中国两千多的封建专制社会的人治思想的影响,法律观念淡漠,缺乏对党纪国法的敬畏之心,说话做事渐渐脱离了国家法纪的约束。其后果是工作开展难出成效,工作方式群众不接受,工作结果群众不满意,少部分人在权力私欲的膨胀下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人的天性都崇尚自由,都不喜欢约束,但我们都知道自由一定是相对的,没有基本法律纪律的保障,自由就是空的,其后果是谁都没有自由。从法律的权利与义务角度而言,天下没有绝对的权利、自由,法律在规定义务、限制权力和限定权利的同时,更是明确对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每一个人的保护,维持一个稳定、平等、安全、正义的社会。比如刑法在禁止侵害他人生命和财产的同时,却在保护着每个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所以,坚定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的法治观,既是普法宣传、教育的需要,也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要求。

(二)以法治观武装头脑的可能性

法治观的形成来源于感恩之心。每一个人从妈妈肚子里孕育生命开始,到健康成长,到成长成才,此过程经历了风雨、危险、艰辛和磨难等,有包括父母、老师等无数人为之付出和奉献。对于党和国家而言,培养一个干部要付出很大的财力、物力、时间和机会成本,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培养一个民族和社会的有用人才,常常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进步是因为人类总体上付出远大于索取,因此,作为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不断地为社会、为他人、为家庭付出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感来源于感恩之心,感恩于先人的创造,感恩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他人的关爱。说我们共产党人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有了感恩之心的领导干部就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了感恩之心,就会不断地奉献,而领导干部的人生价值就会体现得更充分,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这是干部们自己的福气,是家庭的福气,也是社会、国家的福气。对于当前我国的法治建设而言,领导干部有了感恩之心,也就会认识到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的治国方略,就会为法治中国添砖加瓦。法治观的树立来源于敬畏之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的规矩就是法律和纪律,它是秩序之源,是公正之源,是高校领导干部规范言行之本。这既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保护,也是对国家的承诺。有了敬畏之心,就会时刻将宪法、法律、法规、党纪政纪作为不能触碰的高压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①从人类不断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法律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推动人类进步最基本的社会规则。如果一个领导干部不带头遵守法律规范,那么,就说明其遵守最基本的道德意识都没有,其政治思想道德素养是不合格的。再者,高等学校承担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每一位高校的领导干部首先是一名教师。师者,学术领域学高为师、为人处事身正为范。对于高校的领导干部,我们首先应当把身正为范放在第一位。因为,在高等学校中,学生看老师,老师看领导干部。领导干部自身带头遵纪守法,就成为老师、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楷模。

(三)以法治观武装头脑的现实性

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所以,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当务之急、必由路径和根本保障。当前,全国各地不断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如《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规划:“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公共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公民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基本形成尚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依法治省新格局。”作为当代中国人,牢固树立法治观,是顺应时代主潮流的体现和需要。高校领导干部是国家在教育战线的干部,自然也是负责法治文化传播、法治思想教育的引领人,牢固树立法治观是时代和职业所需。

二、以构建法律认知体系为关键

(一)为何要构建法律认知体系

时代变了,观念也要跟上时代的变化。在法治社会,人也应当是法律人,不但要有法治观念,也要学习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法律通过相应程序产生并颁布以后,它就对所有人产生法律效力。一个人违法犯罪以后,不会因为他不知道法律的规定而不受处罚。因此,作为一个公民,应当了解法律、学习法律,并以之为安身立命之本。高校领导干部整体上学历更高,接受能力也更强,加之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他们更应该、更能够快速树立法治观念,熟识法律知识,利国、利己、利人。就如同志所说:“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这是领导干部开展工作要做的基本准备,也是很重要的政治素养。”

(二)怎样构建法律认知体系

高校领导干部法律专业出身者是少数,大部分大学时非学习法律专业。因此,在学习时要坚持四个度,形成法治思维方式,构建法律认知体系。学习时要坚持四个度,一是对学习法律的认识要有高度。作为高校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知识,不能仅仅为自己的安身立命,更要站在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去学习。就如,当年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样。二是学习法律知识要有深度。高校领导干部绝大多数是各方面的专家,但多数都不是法律专业出身,需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首先要在思想上要认识到法律是一门科学,是一个专业,只有认识到法律是一门科学,是一个专业,学习才不会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三是学习法律知识要有广度。高校领导干部法律学习的重点是《宪法》、《劳动法》、《教育法》、《教师法》、《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但不能仅限于此。法律是和生活紧密相联的,它来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法律知识、法律规定,比如《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刑法》、《民法》、《知识产权法》、《著作法》等。四是学习法律知识要有长度。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生活的变化,法律也会不断的修改、完善。所以,高校的领导干部对法律的学习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要活到老、学到老。随时了解法律动态,没事的时候看看法律书籍、听听法律专家讲课等,要让法律学习成为生活的新常态。最后,基于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法治精神的理解、法治观的形成,高校领导干部养成了用法律认识事物、判断对错、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三、以做知行合一的守法人为重点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2011年初,我国已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是,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法律体系形成并不代表法治中国的建立,建设法治中国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为之不懈努力。知道也不必然就能做到,明代张居正曾言:“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高校领导干部树立法治观,学习法律精神,践行法律规定,做知行合一的守法人是依法治校的需要,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对十、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高校领导干部做知行合一的守法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深化依法行政意识,强化依法治校理念

高校领导干部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把依法治校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组成部分和体现,从观念、思想作风和管理方式上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手段和体制,依靠法律、法规、规章和学校章程,按照法定步骤、程序、手段,治理学校。

(二)明确行政职能,坚持依法行政

依法建立教育行政执法机制,依法办学、依法督学,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事项做好。正确处理上位法和下位法的关系,明晰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学校章程的关系,依据上位法精神和规定修改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高校管理体系,包括学校章程、人事管理制度、资产财务管理制度、学位学籍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制度等,落实岗位责任制,推行法制化的管理机制,让依法治校在学校各个方面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强化学校文化功能,引领社会法治风尚

法治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及其实践所具有的文化内涵。③浓厚的法治文化,是法治阳光普照大地,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必要客观条件。在高校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知识的传播、能力的培育,而法制教育是做人的教育。每一位师生员工在法治文化影响下,有了自己的责任意识、角色意识,共建共享法治校园、法治社会。如,在高校里,法制教育是培育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养的重要手段。高校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除了带头学法,还要带头普法,做到普法有规划、有举措、有检查、有总结。负责法制教育的领导干部带头走进学校、走进教师、走进学生,法制教育要有计划、有学时、有教材、有师资,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教师和学生,形式要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如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问题辩论、法院庭审观摩、组织模拟法庭及参观戒毒所等),让法制宣传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生活、进头脑。全面发挥高校法治文化功能,既可以推进依法治校,还可以辐射社会,从而引领社会法治风尚。

(四)完善民主监督、促进校务公开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只有公开运行,才能防止被滥用。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④民主和监督有利于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可以促进高校领导干部的守法。学校要构建学校党委会、校委会、工会、教代会、职称评审委员会、学生会、家委会等民主监督的综合体系。充分发挥综合监督体系的监督作用,促进学校领导干部在治校过程中合法、合规,特别是涉及到学校改革与发展、教职工重大权益等事项,能够确保决策程序合法、决策结果代表学校绝大多数师生员工的利益,并及时向全校师生员工公布。马克思、恩格斯曾言:所有公职人员必须“在大众监督下开展工作,这样“能有效防止他们去追求升官发财”及“追求个人的特殊利益”。

(五)依法治校、以人为本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篇10

关键词:和谐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构建和谐校园是社会健康发展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实现高校全面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它具有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稳定社会的作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和谐校园建设,对于高校健康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和谐校园的内涵及特征

和谐校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和谐校园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模式;是民主办学的理念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的观念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的良性治理状态;是一种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学校的服务与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都实现良性循环的动态平衡;是以学生全面成长、教师事业发展、学校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为特征的整体效应;和谐校园应倡导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公平正义是和谐校园的价值标准,民主法治是和谐校园的行为准则。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离不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价值导向功能,能够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和引领和谐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保障和谐校园建设保持正确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凝聚人心,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利于有效汇聚和谐校园建设的合力,加快和谐校园的建设速度;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和谐校园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疏导和凝聚功能,能化解矛盾,解决困惑,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最大限度地消除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障碍,为和谐校园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在为和谐校园建设保驾护航的同时,和谐校园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创新。

三、影响建设和谐校园的因素

认清和谐校园建设面临的有利因素,能增强和谐校园建设的信心;透彻分析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不利因素,有利于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要求全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和谐校园建设有政策支持,面临着比较有利的舆论环境。

从社会环境与高校自身看,和谐校园建设也面临着不少不利因素。中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社会的利益分配机制等出现重大变革,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文化理念等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一是社会出现了利益的多元化,阶层矛盾有激化的迹象;二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多数人的追求,奉献意识减弱;三是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多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受到冲击。

从学生自身的因素看,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一是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高额学费带来的经济压力、激烈竞争带来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使部分大学生难以承受,造成心理健康问题凸显。二是人际交往出现困难。网络化带来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的转变,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人际交往不和谐的现象,少数学生交往面窄,在与人交往中敏感、偏执敌对,甚至易于和别人发生暴力冲突,影响了同学之间健康关系的发展。三是大学生贫富过分悬殊。家庭条件富裕的大学生自然或者故意的高消费与“炫富”,与贫困生拮据困难的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很容易刺激与伤害贫困大学生的敏感神经;加上中国传统上具有的仇富心态,如果缺乏沟通,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之间就易于形成紧张的关系。四是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学生热衷于利用违背诚信的做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考试作弊、学术不端的现象较为普遍。五是就业难日益严重。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就业难给大学生家庭带来较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的同时,也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到了和谐校园的构建。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1.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确保和谐校园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其次,要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确保和谐校园建设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再次,要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确保为和谐校园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要对学生进行民主教育、法制教育、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教育等,要培育学生逐渐养成善于容纳不同意见、善于团结协作的习惯。

2.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

高校在贯彻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育方针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坚持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隙覆盖,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校党委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完善机制,健全队伍,制定规划,抓好落实,全面领导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学生管理干部队伍要结合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党建、学生管理工作,将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要求、重要性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的行为符合和谐校园建设的要求。两课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和谐校园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3.建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服务机制,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党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十分重要的工作原则,也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与亲和力的基础。实际问题解决得好,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亲和力,为和谐校园建设增加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应当从解决贫困生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就业困难等方面入手:第一,扎实做好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与教育工作。学校应建立贫困生档案,加强对贫困生的帮扶,增加勤工助学的工作岗位,增加贫困生的收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创造机会鼓励贫困生敢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并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从容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第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专题讲座,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活动。确保学生接受到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增强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第三,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布局,增设第二专业、双学位、设立创新学分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第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提升学生的就业技能。将学生就业指导课、学生职业规划与创业指导作为学生的必选科目,对学生及时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和就业指导,讲解如何有效获取与把握就业信息、面试技巧、单位签约的流程与注意事项等,增强学生就业的能力。

4.建立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制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

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沟通、协调,并形成制度,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思想状况,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通过建立学校定期向学生家庭通报信息的制度、学生家长进校园制度、多渠道的家访制度等,在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就和谐校园建设形成共识,有利于学生家长帮助学校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5.建立思政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与激励制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有着重要作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应该加强责任制度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有专人负责,促使工作落实到位。第二,建立客观公正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制度,鞭策后进、激励先进,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积极鼓励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在客观分析与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结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创新工作方法等,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规范、有序和高效。不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其媒介与手段也必须不断更新,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手机等现代媒体传播速度快、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等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便捷与灵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总之,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坚定信念、统一思想、协调利益、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当代大学德育走向[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9.

[2]盛秀金,张红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和谐校园建设关系研究[R].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09CZZJ06).

[3]罗维,魏晶晶.和谐校园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决策与信息,2008,(9).

[4]高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