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管理会计知识体系十篇管理会计知识体系十篇

管理会计知识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1:14

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篇1

一、知识资本管理会计文献回顾

(一)知识资本管理会计的形成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并逐渐取代土地和财务资源成为第一生产要素,知识资本取代财务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资本。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知识资本概念的提出,如何突破原来基于“资本基本主义”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构建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相融合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知识资本管理会计作为这种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余绪缨指出,与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相联系的智力资本管理会计将成为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其形成和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呼唤着知识资本管理会计,知识资本管理会计的时代正悄然走来。

知识资本概念最早由美国加尔布雷斯(J.K.Galbrainth)于20世纪八十年代末提出。在知识资本概念提出以前,作为其先导的人力资本概念以及人力资本管理会计,已经经历了将近30年的历史。会计学界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研究和探索。但人们对人力资源这个概念提出了反思。尽管会计学界和实务界对知识资本管理会计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知识资本管理会计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知识资本概念的界定 学术界对知识资本的界定目前还未取得一致意见,有部分学者将其定义为在企业中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也有学者将知识资本区分为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顾客资本或市场资本。

加尔布雷斯认为,知识资本是一种知识性的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资本,而不是固定的资本形式。尽管第一个提出了知识资本概念,但他对知识资本的阐述并不具备定义的基本要素,不构成一种定义。

Stewart(1991)在《知识资本:如何成为美国最有价值的资产》一文中提出了知识资本的概念,并于1994年进一步论证了知识资本是企业组织和国家最有价值的资产。edwinsson和Sullivan(1996)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是知识企业物质资本与非物质资本的合成。Sveiby(1997)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一种以相无限的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Dzinkowski等(2000)将知识资本定义为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基础的权益,它可以是知识转化过程的最终结果,也可以是转化为知识产权的只是本身和企业的智力资产。

我国学者也对知识资本的概念做出了界定。唐韬智和王荣党(2002)认为,知识资本是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各种知识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企业获取超额收益能力的知识,它与无形资产相比具有不同特性。在实践中,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来确定、评估知识资本。他们还认为知识资本具有整合型、增值性和媒介性。贾银芳等(2004)认为,知识资本是组织系统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能给组织带来经济效益的知识资源。它包括给组织带来效益的手段和方法,同时也包括掌握和运用这些手段和方法的人。

(三)知识资本的评估 由于对知识资本的界定不一致,其评估方法亦有所区别。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形和需要采用适当的评估方法,并在评估方法的基础进行准确的会计计量。

(1)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法。Sveiby(1997)与edwinsson及Sulliveal(1996)对知识资本计量进行了初步研究。他们认为,知识资本计量的可行方法是用企业公允价值减去企业账面价值,所得余额就是企业知识资本的总额。这种方法很简单,但企业账面价值是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本身就包含属于知识资本属性的无形资产。同时,企业市场价值的确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由于这些原因,用这个公式计量知识资本显得有点困难。

(2)结构法。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明确知识资本的构成。由于项目的划分不同,其表现形式也不同。Stewart(1997)将知识资本分为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和顾客资本,并分别进行计量和加总。安妮・布鲁金(1997)将知识资本分为四类,即市场资本、人才资本、知识产权和基础结构资本,分别进行计量、汇总。malone(1997)将知识资本分成财务、顾客、流程、更新与发展、人力五个项目,在每个方面分别找了100多项指标,通过这些指标来表示知识资本的贡献与运用状况。

(3)tobin比较法。利用企业的重置成本与企业市场价值的比值来衡量企业的知识资本,即重置成本/市场价值。如果一企业的重置成本低于其市场价值,那这个企业就获得了超额利润或者高于一般水平的投资回报,而知识资本正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源泉。进而,企业可根据情况和需要,用市场价值,重置成本来衡量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该方法与第一种方法一样,可用于同行业企业之间或不同行业间知识资本的比较,而且亦受外部因素较大影响,故须与其它财务指标结合使用。

(4)推算法。由于所采用指标或思路不一致而有不同的推算方法,但其基本原理相同。列维(BaruchLev)创建的方法分为以下步骤:首先明确公司标准年份的预期总收益,这些收益是由公司中有形资产、金融资产和知识资产共同创造的;其次,将有形资产和金融资产分别乘以预期收益率,计算出其收益额;最后,将预期总收益减去有形资产与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即为知识资产收益,再用之除以知识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即贴现,就可得出知识资本数额。该方法将知识资本视为无形资产,它是建立在企业价值=有形资产+金融资产+无形资产+知识资产的基础之上的。上述方法只能确定企业整体知识资本,没有对知识资本的具体项目加以区分和评估,不利于企业掌握知识资本运营情况,对知识资本的管理和开发意义不大。而“结构法”有助于弥补上述几种评估方法的缺陷。

二、知识资本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一)知识资本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传统的规范会计研究在西方理论界占绝对统治地位,随后,实证会计日渐兴起,并对规范会计研究提出了严峻挑战。从近30余年来的发展态势看,规范会计研究日渐微弱,实证研究成为会计研究中的主流方法。无论从方法论角度还是从会计发展的实际来看,两大会计研究各有缺点但又有其存在的理论及实际意义。因此,在对知识资本管理会计的研究中,两大会计研究方法应相辅相成、相得宜彰,甚或应相互接纳、整合创新。要在更高层次上有突破,从克服传统会计学局限的角度着手,拓宽研究视野,构建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相融合的知识资本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这是一个更加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实现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重大突破。

另外,这种研究不能局限于从会计学,管理学或者经济学的角度对知识资本管理会计进行研究,要从心理学、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个角度研究知识资本管理会计,除了物质层面,还应注重对精神层面的研究。

(二)知识资本管理会计的计量与记账研究 知识资本计量方法是知识资本管理会计的难题之一。可以借鉴无形资产计量方法及其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知识资本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知识资本计量的方法及其评估体系。要像其他已有的会计项目一样,有一套被公认的计量方法,在此基础上,才有会计记账存在的可能性。

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知识体系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构成经济信息系统重要部分的会计与财务系统的作用日益重要,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原有的会计与财务管理教学知识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经济类专业的毕业生无论在企业还是非盈利组织工作,都需要懂得和熟练应用会计与财务知识。因此,在新的环境下如何对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进行调整与创新非常必要,而且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应用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课程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应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在配合专业教育的条件下,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知识体系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对这些非会计专业学生实施合理的会计教育,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成为研究的重点。

一、调整《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

在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完整的知识体系中,会计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的教学大纲都把会计学课程设为必修课。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传统的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采用简化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做法不能较好地满足非会计专业学生的需要,应该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非会计专业的专业特点,设置《会计基础》这门课。根据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会计基础课程的内容既不应是《初级会计学》的照搬,也不应是对《初级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学》的简单组合形成的《会计学》,而应是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完《会计学》后掌握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各种经济业务的核算。但这种教学只注重会计方法的灌输、会计制度的记忆、具体会计方法的详细介绍。即只侧重会计信息的数据来源,忽视了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地说,教材内容以具体方法为主,面面俱到而太过细化,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也很难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讲解透彻。学生完全建立在抽象理论基础上的理解也很难抓住重点。因此在对会计学内容讲解时,应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要求突出重点,调整《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加入简单的会计实践课程,形成《会计基础》这门课。

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应包含以下具体内容:第一章概述:本章从会计信息对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性导出会计的概念、特点,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应遵循的会计原则、会计规范等会计基本知识。第二章会计循环:本章主要对会计等式、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凭证和账簿、试算平衡、结账进行介绍,使学生初步熟悉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理解会计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对会计工作循环有初步的了解。第三章结合专业特点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从各专业的特点出发,介绍用借贷记账法对各行业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中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使学生能够根据记账规则对简单的经济业务活动熟练地进行账务处理。第四章财务会计报告:本章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使学生加深对各种会计报表的认识,理解各种报表对企业管理工作的独特作用,为下一步进行财务综合分析的学习打基础。第五章实践环节:从经济业务发生产生原始凭证开始到会计报表的编制,进行一个会计循环的模拟实践,使学生在学习会计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会计实务有一个全面而真实、形象而具体的认识,从而了解会计在所学专业中的作用。第六章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三大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使学生树立会计报表分析整体性、综合性的观念,在理解财务报告编制的基础上,掌握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方法。

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帮助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树立会计思维方式,了解会计工作实践,对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全面认识会计与其专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职能管理的关系,达到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

二、调整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

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对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包括的专业课程有: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西方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行业比较会计等。这些课程可以根据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财务会计体系、管理会计体系和财务管理体系。财务会计体系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西方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行业比较会计;管理会计体系包括: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体系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笔者认为,应该根据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对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体系重新设置。

首先设置会计学体系课程,会计学体系课程是奠基管理基础知识的课程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财务分析与企业业绩评价等。该课程体系包括了原有三个方面知识体系的基础部分,以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分析、决策为主线,阐述会计与财务的基本理论、方法;提供了认识、核算企业经济活动、看懂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知识基础与技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其次是工商管理提高层,设置决策与控制会计、财务管理课程、其内容包括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学、证券投资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该部分以对经济活动的决策与控制为主线,阐述会计与财务应用在企业内部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以及酬资、投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经济类(工商管理类非会计)各专业可在学习会计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本课程。将会计与财务体系划分为两个层次、重新组织设置课程,与只开设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两门课程相比更广阔地包括会计与财务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科学合理。

调整之后的课程体系除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的内容外,还包括财务报告分析与企业业绩评价等内容,并且更加注重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企业。会计必须满足企业经济决策的需求为经济决策服务的观念,吸取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学教材的精华,使教学内容与国际相协调更好地满足培养经济(非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

三、实现会计学与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课程的交叉互补

经过以上会计学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和会计、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调整,在对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课程时注意两类专业课程的交叉互补、融会贯通。

国外许多高等学校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本科教学的专业设置上往往把本专业需要的非专业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有机结合,设置复合式专业。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会计学和经济类(非会计)专业的课程,如企业管理、金融学等是企业内部与外部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会计学中有很大一部分与企业管理中的会计核算与控制的问题相关。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完善,企业竞争也不尽规范,目前不少企业的管理停留在传统阶段。反映在教学上也相对落后,从教材到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沿用传统模式,有关会计的核算与控制、财务管理内容的教学并未完全进入经济类(非会计)专业教学中,或是不能有机结合。为此,应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上进一步促进两个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可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中增设会计学知识体系和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有关课程,并统筹考虑课程训练、技能实践和专业实习,做到外在结合和内在结合的统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篇3

【关键词】知识管理系统企业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企业已经具有明显的知识密集特点,知识和信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据此进行的企业管理是企业内部的主要实践活动。为了实现企业有效的知识管理和高效长期发展,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必须要对企业内部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新时代的企业发展必须要面对大量的数据、信息,将这些转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有用的知识,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实现企业内部员工直接的交流沟通来促进企业的改革与知识创新。综合来说,知识管理系统是将计算机技术与内部的信息资源管理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的手段,通过对信息、知识资源进行系统化的管理以提高运作效率和竞争能力,也是现阶段信息管理活动最有效的方法。[1]

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知识时代特有的产物,不难发现知识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内在资本,知识管理的出现也体现出了知识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将日常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知识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知识和信息资源的独特作用,产品的知识含量、科技水平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到企业生产管理之中必然会带来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的转变,自此知识作为一种资本正式进入企业内部。知识管理与企业内部的物资资料一样也是一种投资,知识可以代替物质投入,从而降低对物质资源的消耗,节约生产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并且呈现出一体化趋势的背景下,知识的进步对于一个国家、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想要在世界舞台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合理有效的知识管理必不可少。知识管理在知识快速更新和技术换代的潮流中,对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知识管理的形式只有不断更新才能适应这些变化。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知识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理论保障,信息技术在改变人们交流沟通方式的同时,也为知识的创造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综上所述,知识管理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企业内部形成的知识管理体系无疑将会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2]

2.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现代化的企业对于外部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如何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快速应变能力是构建新型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最终目标,传统的管理系体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的企业外部环境对知识管理的需求,这也是知识管理系统面临的严峻挑战。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s)是运用计算机软件对知识进行管理的整理、分析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知识库管理和协同工作能力,是现阶段实现知识管理最有效的手段。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的前提条件是强大的计算机供给能力,能够保证从大量复杂的信息中,进行有效的分析运算,为构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提供资源保障。合理高效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成为解决企业信息问题,强化网络技术与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相互结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新型策略。高效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完整的知识管理方案,其有效性贯穿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为企业的所有活动提供技术保障和知识支持。运作良好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还应当与企业内部的其他应用系统相互配合、紧密联系,帮助企业内部员工有效的完成生产的各个流程。此外,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一定要以企业用户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根据需求的变化,及时的调整知识管理系统,保证其运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3]

3.构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现阶段我国对于知识管理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管理的领域和范围方面,对如何构建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研究相对较少,因此,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充满挑战。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简单来说是一个以计算机为主导的应用系统,对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创新。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主要有计算机系统、知识库系统两个部分构成,高效的知识管理系统要求计算机系统具有大容量和较快的运行速度以及基本的网络功能,知识库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存放企业内部专业知识和信息以及外部环境相关知识主要场所。在知识库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数据资源的获取和输入是遇到的主要的难题之一,完善有效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必须要建立在完备的知识库的基础之上,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将零散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化为可以识别的数字信息,知识管理体系才能实现自主分析。知识管理系统由于其涉及领域广,系统的构建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求整个系统必须要有很强的团结协调能力,企业背部各个环节相互配合,集中优势力量完善知识管理体系,以适应不断更新的知识信息。[4]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与企业内部其他系统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建设知识管理系统必须要与其他环节相互补充、互相完善,只有企业内部的整体系统具有切实的政策统一性和一致性,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作用和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知识管理系统运作的过程中,通常会包含着与其他生产环节之间不同程度的合作与协同,换句话说,知识管理系统运行效率的高低会受到企业内部生产活动与人员专业素质的影响,政策的制定常常需要在大范围的讨论之后做出,具有良好生产效率和反应能力的活动也会有较高程度的协作性。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运行是否良好,主要是通过对其结果进行评价测定的,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能够将知识简洁的提供给使用者,帮助其进行分析决策。由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加,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有必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界面设计,在实现对信息资源有效处理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实现对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应用,满足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在复杂多变的企业外部环境中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复杂多变的环境要求知识管理系统为企业管理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才能满足企业用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快速变化的应用环境。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运用强大的计算机技术为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为企业更好的实现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提供了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勇,陈钰,曹国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结构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2002,25(11):107-110.

[2]赵曙明,沈群红.知识企业与知识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0.

[3]常志平,蒋馥.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柔性战略分析[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23(9):89-92.

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篇4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对策

1 知识经济的涵义

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阶段,现逐步开始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在农业经济发展阶段,土地是单一的生产要素;在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前期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与资本,后期则还包括企业家的管理能力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到了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当推知识,尽管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仍是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但已不再像工业经济时代那样至关重要,而知识却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表现在国民财富中,人力资本所占比重已大大超出二分之一,而信息产业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 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对会计对象的冲击。现行的会计模式是以企业的价值运动作为自己的对象,对财富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财富,对获利驱动力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对象的冲击具体体现在对会计要素的冲击。会计要素的定义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进行修改,以更好地服务于会计目标。例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整个资产总额中的份额将超过有形资产。因此,资产及其他会计要素的内涵将发生变化。

(2)对会计目标的冲击。关于会计目标,理论界形成了两个学派:一是受托责任学派,二是决策有用学派。显然这两个学派在会计导向及信息质量特征的侧重点上是大相径庭的;在导向上,前者是面向过去,后者是面向未来;在信息质量特征侧重点上,前者强调可靠性,后者则更着重相关性。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是会计发展的主旋律,代表了会计发展的方向。因此,未来会计的目标将是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兼顾受托责任信息。

(3)对现代成本管理的冲击。成本管理的对象应全面化。当前,普遍认为企业的成本管理只是对企业整个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耗费的,即在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中的各种成本进行的管理,而却忽视了抽产前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过程的成本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种耗费支出将上升为整个产品成本的60%~70%。因此,也应把这部分支出纳入到成本管理的对象之中且作为管理的重点。成本管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因素是决定企业成本高低的关键,成本管理要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人力成本问题成为整个成本管理的关键。

(4)对资产概念的冲击。企业的经济资源在工业经济时代主要指物质或财务资源,通常表现为有形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知识资源。知识资源是由人力资源和知识两部分构成,其中人力资源是知识的载体;知识通过人的积累、运用、创新而发挥作用,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源泉和动力。把人力资源和知识纳入企业资产的范围,无疑是对会计观念的重大挑战,它意味着传统的资产概念将被赋予新的含义。资产范围的扩展,将为会计的核心问题之一——资产计价带来新的课题。

3 加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管理工作的对策

3.1 树立全新的会计观念

(1)树立面向未来的时空观念。传统会计采用的是一种面向过去的回顾型时空观。通过对过去业务活动的记录和总结,对过去的业绩和行为结果做出评价,并以此指导现时事务。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的时空观要由回顾型转向展望型。通过对现在的认知。为更好地把握未来服务。第一,要建立面向未来的会计观念和理论体系。第二,构建一种紧跟时代面向未来的会计组织结构体系及方法体系,使会计系统与周围环境紧密地融为一体。第三,改变以定期结算为基础的传统财务报告。第四。利用网络世界的时空优势,构建网络会计体系,实现会计的实时动态处理、在线管理及远程控制等。

(2)树立创新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整个时代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它渗透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和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创新是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因此。会计领域也必须具备创新的观念。会计创新包括结构体系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3)树立网络系统观念。知识经济是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即网络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系统设计、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体系的构建,都必须以网络系统观念为基础,做到会计系统结构网络化、会计理论网络化、会计方法网络化、会计信息网络化。

(4)树立动态时点观念。知识经济时代要树立动态的会计观念,从动态角度对会计环境及会计要素项目进行评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实施以时点为基础的动态实时会计系统。

(5)树立积极的风险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高风险的时代,风险伴随着人类的一切活动。面对日益增加的风险,我们应该通过积极的风险管理。有效地预测和控制风险。承认风险的必然与可能,采用积极的方法去认识、反映和控制风险,使会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风险反映系统,一个预警系统。承认风险与收益并存,正视风险,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地创造收益。

3.2 重视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

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表明,经济系统的知识水平和人力素质已经成为生产函数的内在部分,成为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大。

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使人们关注两个基本定律: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是人力资源是比其他任何经济资源都更为重要的资源。只有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才能促进经济的繁荣与稳定。近年来,美国经济出现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许多经济学家指出:企业家精神、现实主义与创新精神是高高举起美国经济的几大支柱,其前提是巨额的人力资本投资。美国每年投人1000亿美元用来提高实业界人士的素质。

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篇5

知识经济的概念及时代意义

概念。知识经济与新型经济的理论有关,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展与应用。其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形态相对应,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理念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一切有关知识经济体系的机构属于知识经济的引导者,教育机构的研究与开发是知识经济时展的主要部门,是为知识经济提供知识和高素质人力资源最主要的渠道。

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知识和创新精神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其在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更大的活力和机遇。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知识的扩展和延伸,不仅提高了人们综合素质水平,还能够使人们运用知识改变自身贫困的局面。在不断壮大和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其创新体系能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还能提高社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所面临的挑战

针对山东省临沂市京沪高速公路临北管理处的在通行费管理工作中提出的规范化服务,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领导的决策部署,以发展、管理、服务、创新为主题,以坚定信心、凝聚力量促发展,齐心协力构建和谐、良好的公路交通。通过提出的建议,了解并分析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所面临的挑战。

会计工作性质的挑战。对于会计工作的性质理解,还存在很多模糊地方,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其理论依据没有得到全面的论证。过去的会计性质主要是关于管理活动方面的理论,而对会计性质新的认识表现在其信息化、管理化以及控制化。但总结起来,旧的认识和新的认识并没有体现出会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因此,从知识经济时展的角度分析,会计性质的理解可以表示为知识的劳动者和创造者,通过这种全新的认识,使会计性质更加具有时代性、知识性和理论性,也能够表现出会计工作在知识经济时代中重要作用。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会计所必须转变思想,摆脱传统会计理论的束缚,从全新的角度分析和理解会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重新论证会计工作性质。

成本统计与控制的挑战。由于传统会计工作中对成本统计与控制大多以变动成本和成本控制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没有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有效控制,这也导致会计在统计和核算过程中出现较大的财务漏洞。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会计对成本统计与控制受到严重挑战,因知识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形态存在很大的差异,对知识性企业或创新型企业来说,在成本统计、核算、控制上,主要知识成本和创新成本为主,对企业变动成本和产品成本的统计与控制上几乎没有实行相应的会计工作。

资产计量的挑战。针对企业资产的统计和核算情况,其主要强调固定资产和经济效益这两个方面,而无形资产只有技术和专利计算在固定资产范围之内,知识资产根本没有算入固定资产当中。从知识经济的角度分析,从资产结构上就存在很大的分歧,对于知识经济时代来说,知识就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而知识的掌握程度就决定其在创新领域的能力,只有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充分发挥其创新精神。这一方面也给会计所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会计所需结合知识经济的形态,对资产结构进行调整,打破传统资产结构体系对知识性资产的忽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知识水平,提高创新能力。

财务报告方面的挑战。开展经济活动需要知识经济为基础,并建立网络化结构体系,使企业能够利用网络与投资者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这种网络化经济活动的扩展性和信息需求给会计财务报告带来挑战。因此,会计需改变时间与信息对象之间的信息披露方式,借助知识经济时代下先进的信息网络媒介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传递。

利润形成与分配方面的挑战。传统的经济体系中,企业资本是创造利润的基础,但是,在利润获取及分配过程中,大部分利润归属投资者所有,而参与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只获取社会劳动基本工资,没有参与到利润的分配过程中。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利润是全体劳动者用知识和智慧共同创造的,劳动者利用自身知识技能和能力为经济活动创造最大利润的同时,也许得到应有的知识利润。

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做好会计工作

加强会计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经济需与信息经济相结合,电子信息技术作为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手段,加强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速度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的结合,为实现会计管理一体化奠定基础。加强会计信息软件的开发力度,将传统的软件应用模式逐步向管理模式转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推动会计管理不断发展。

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提高会计管理中财务信息的处理和控制,必须满足其高效、便捷、快速、安全的特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财务信息量不断增加,要实现会计工作中财务信息的资源共享,就必须加强财务信息网络化。通过财务信息资源共享,来吸引投资者和消费者,以此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财务信息网络化是推动会计管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会计素质教育的界定

会计素质教育是指学习者的分析、综合、解决会计问题能力、有效传输会计信息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继续学习会计知识能力为目标的会计教育方法、手段的总和。具体的说,作为会计专业人员首先应具对一般经济事项分析、综合问题的基础能力,这就需要其具有较为宽广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然后是信息处理能力,也是会计人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三是具有较为深厚扎实的宏观、微观经济基础知识并且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也是其为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的一种潜能。

二、会计学科体系改革

我国现行会计学科专业知识课程多且导向不一。现行会计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从传统的单一会计操作转向管理、咨询、企业诊断等,所以教学要求也由应试模式转向素质教育模式,因此会计学科体系的改革必须提到日程上来。在会计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上,笔者赞同可分为三部分:一般基础知识、相关商业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各部分所包括的内容应根据现行会计职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循序渐进重新改革。

1.一般基础知识

会计学科一般基础知识与其他经济类学科基本类同,主要包括英语、汉语写作、哲学家学和社会主义建设、政治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统计、法律等课程。一般知识课程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掌握历史、社会文化、经济学等基本知识,培养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理解、分析能力和交流沟通技能。笔者认为,对一般知识课程体系应进行如下改革:首先将汉语写作提高到语文文学高度,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修养,加厚其文化底蕴;二是增加自然科学知识和工业技术基础知识,以利会计人才掌握相关知识,胜任会计工作;第三,适当删减和合并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建设课程,以增强这些课程的科学性和可读性;第四,作为会计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应当缩减其篇幅和课时。经过改革后的会计学科一般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构成:英语、汉语言文学、哲学及政治经济学基础、数学、计算机、自然科学基础、工业技术基础、统计、音乐、美术和法律。其所占课时比例宜保持在40%左右。

2.经济基础知识

现行会计职业早已超出记账、算账的范畴,成为一个开放系统。在经济基础知识课程体系设置上,应明确,一是企业理财和税收应属于会计学科专业知识体系范畴,企业理财技能是会计人员基本要求。管理咨询、企业诊断及企业财务报表离不开企业理财知识的运用,企业理财知识贯穿会计业务始终。同样,税收知识也是会计职业中的基本技能。这两种知识不是对会计人员素质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是会计人员职业生涯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因此这两项课程内容应纳入会计专业知识体系中,同其他会计课程体系一起进行规范管理;二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政府管理手段从直接型的行政管理转向间接型的经济调控,会计人员必须更清楚地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经济的影响,这一知识结构也应是会计素质的必备要素,会计学科课程相关商业体系中设置完整的宏观经济学很有必要;三是随着企业经济业务的日益发展和注册会计师管理咨询业务的兴起,会计职业更多地深入到企业管理内部,全面的微观经济知识也是会计人员必不可少的会计素质,与宏观经济学相对应,微观经济学开设也十分近切。因此会计学科一般商业知识应由国际贸易与金融、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微观经济学基础、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宏观经济学等构成。其所占比重宜保持在25%左右。

3.会计专业知识

在会计学科改革之中,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的是会计专业知识课程。现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较大的重复,如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等。特别是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重复至少达到30%以上。会计学科中的企业管理应立足于管理咨询、企业诊断和经营审计,课程编写应不同于其他经济学科和企业管理类管理课程。为了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会计学科体系中尽早开设《会计案例》课程。案例的设计应与经济情况仿真为宜,由于现实经济情况的复杂性,因而案例编写综合性较强。这样素质教育下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企业理财、企业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收理论与实务、审计、会计电算化、国际会计、政府会计、会计史、会计学习方法学、会计案例、会计职业道德实习等,其占课时比重仍保持在35%左右。

参考文献:

[1]罗宏,朱开熹.“不做假账”与会计学素质教育[J].会计之友,2002(1)

[2]殷国滨.浅谈新经济下的会计人员素质[J].现代会计,2002(2).

[3]李泰峰,周通德,.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研发[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1).

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管理会计培养策略

1民办高校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1时展对于人才的客观需求

时代的发展让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从最初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到如今的复合型人才,对于人才要求的提高就让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变化,而就目前市场形势而言,管理会计人才极为稀缺,因此,高校会计专业不断将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时展对于人才的客观需求,高校也要遵循这样的客观规律,尤其是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其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因此,管理会计专业人才是大势所趋。

1.2教育改革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

伴随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才培养目标越来越清晰,当代社会需要的是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不断提高人才的知识运用能力是当代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就民办高校会计专业而言,不断结合时展要求,服务教育改革目标也是必然要求,因此,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除了适应时展潮流,也是对我国教育改革相关政策的有力落实。

2民办高校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各个阶段的教育体系,其原因在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各阶段教育仍然以应试为主,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很大部分是出于对考试的应付,这种环境下很难开展真正的知识运用和实践,因此,调整课程结构设置势在必行。同时,就管理会计而言,其既具有传统财务会计的知识要学习,也有管理学和其他知识的学习,而对各方面课程设置的不平衡不科学也是影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

2.2“双师型”教师缺乏

“双师型”教师对于民办高校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师资力量的不足也是影响当前民办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症结所在。首先,传统教师没有企业实践,单纯的理论讲解个实践知识运用存在很大差距,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不足;其次,部分高校引入了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但通常矫枉过正,有了实践经验,但存在授课能力不足的问题,不能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有效的传输给学生。

2.3学生评价体系不科学

当前民办高校人才评价体系仍然以传统的考试成绩为主,这种人才评价方式已经不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潮流,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人才评价方式大大扼杀了人才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就民办高校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更加倾向于知识的运用,因此,考试成绩只能反映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这与当前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人才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才是当前社会与市场需要的,因此,这种较为落后的人才评价体系是需要更新和完善的。

3民办高校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调整课程结构,适应时展要求

课程结构调整是我国教育改革对于当前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课程结构不合理直接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基于应试教育体系下的课程结构是不符合当前社会对于人才需要的。要充分理解当代人才培养目标,所有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都要服务于当代实践性人才的培养目标,着眼于人才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于管理会计这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要不断为学生提供能够实践操作的平台和机会,通过教学模式创新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不断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知识,为以后的实践应用奠定基础。同时,调整课程结构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对于当代高校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3.2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大力引进“双师型”教师

教师对于人才培养意义重大,根据我国教育改革要求,现阶段课堂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知识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这不是降低了对教师的要求,而是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这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知识,更加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将教材知识通过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展现到学生面前,从而吸引学生。就民办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而言,学校要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力度,“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可以将教师的实际企业工作经验带到课堂当中,另一方面通过教师良好的授课能力,能够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双师型”教师能够将教材中没有而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管理会计知识的实践应用。此外,民办高校还要注重教师授课能力的培养,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通过参与比赛等其他形式不断夯实教师知识基础,让教师获得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促进管理会计专业教学课堂质量的提高。

3.3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给予学生科学公平的评价

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以及知识学习的成就感,因此,就现代教育体系而言,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考试成绩,而更多的应该是关注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在高校管理会计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平时的表现给学生打分,从听课状态、回答问题的活跃程度或是参与比赛时的成绩评价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仅占到总成绩的40%,从而让教学更加灵活,对学生的评价也更加立体和客观,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给予学生知识学习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此外,教师也要带领学生参加各级比赛项目,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学以致用,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给予学生展示所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结语

管理会计作为时展的产物,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而就现实来看,管理会计人才缺乏是影响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桎梏,因此,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而基于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在高校培养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可以有效弥补此缺憾,虽然我国目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还存在一定问题,但这是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其中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我国管理会计人才质量也将不断提高,为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徐言琨.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转型建设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4):291-292.

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篇8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经营,不但要转变现行的企业经营与知识产权保护理念,调整组织管理结构,更重要的是建立企业以知识产权为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从我国的中国科学院单位到各部委企业化转制的r&d研究所,没有哪个单位有某个人可以一口说出其科研成果的收益是盈是亏?投入多少?产出多少?一是因为其会计管理都是以物权管理为基础。现行会计管理体系突出表现了按生产型企业制定的特点,会计信息对企业内部由材料到成品的生产物流的价值转移全过程真实反映,对外部合同或项目的资金流与物流交换完整描述,最终形成损益、负债、资本和现金的管理,而对生产、经营活动是以占有大量知识产权为基础的r&d型企业和部门,现行会计制度只对日常的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开发等四技合同进行独立会计管理,年终只以项目或项目组为核算单位进行一揽子经济决算,可以知道一件产品或一个项目在研发过程中用了多少材料、多少工时、多少费用和多少设备折旧等,不要求对每项科研成果进行投入产出核算。二是因为知识产权的物权非排他性决定了其价值转化的特殊性。从微观看,研发成果或产品是凝聚了多项专有技术,某项专有技术可以用于多项成果或产品,现行会计制度对具体某项专有技术的盈亏无法进行核算;从宏观上看,技术成果的大额投入并非可以一次性从某一产品或四技合同中回收,在技术成果转移后技术仍在企业中,可实现多次转让和继续衍生。其根本原因在于专有技术的无成本复制和多用途等无形特性,与实物产品和资本有着质的区别。如何计算一个技术的成本和收益,并在会计管理信息中清楚、真实、完整的反映技术研发和价值转化过程?这是摆在每一个r&d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开展知识产权经营前急需解决的会计问题。

二、r&d企业知识产权会计管理的误区

1.在现行会计管理中,一提到知识产权,就与无形资产相联系。一提到无形资产,就用资产的属性来要求和管理。在新会计制度中,把无形资产的一般特性列为:①没有实物形态;②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③持有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受益而不是为了转卖;④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⑤是企业有偿取得的。对r&d企业的技术成果而言,其满足①、②、④、⑤条款,只是在“不是为了转卖”这一关键点上有出入。应该说企业所有资产应该都是允许以经营的观念来买卖,企业应从事其产品和资产的同时经营,这是现代企业经营的最大特征。

2.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又设置了一个专有技术,即发明人垄断的、不公开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先进技术、资料、技能、知识等。实际上其中垄断性和不公开特点都不是其作为会计管理客体的条件,只有后面有实用价值、可为企业创利的特征才表明它具有会计管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3.项目的研发阶段和应用阶段常常出现跨几个会计期间、分属不同科目管理的特点。如在日常运作中,会计按项目、合同分科目管理,作费用的收支记账,而某一成果的研发和效益实现通过不同的合同和项目,即合同无法与某一成果的全部研发成本和盈亏相对应,无法真正实现按技术成果核算。

4.技术成果是无形资产,具有无成本复制和多用途特性,无论是买来还是自创,其市场价值和企业价值应该是非线性变化的,且具有显著的时效性。其时效时间是不可以用合同期限来确定的,也无法用折旧方法管理。

5.现行的损益表中只有金融资本和实物资本的计量。而在某一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的多少才直接反映了一个r&d企业的实力,其有形资产占有量仅仅是辅助因素。

实际上,r&d企业是知识的原创者,对它而言新技术成果类似于生产型企业的产品。一个产品的产出有资本投入、购进材料、加工半成品、装配成品、推向市场的过程,一个知识的原创过程也相似,它经历了资本投入、试验材料和设备购进、基础技术整合、成果物化的加工、推向应用的过程,只是往往它的投入过程与产出过程分离,且投入成本较大、时间较长,往往不能一次从交易中收回,要跨会计期间,通过许多次、许多年收回。如果用“产品”来认识,知识产权在经济活动中的关系会更加合理。只要改变对产品的认识方式,把一项研发项目看成为一次投入的一批产品,且不是通过一个合同在一个会计期间转换成利润,来代替目前把研发看成为单件产品的利润实现,突出产品的可多次买卖性、创利性,就可以把知识产权与产品的会计属性统一起来。这样一来也解决了企业知识产权与企业固定资产占比失衡的问题,用产出成本与销售价格的关系来解决作为资产类管理中出现的转出价格只可低于买入价格的矛盾。同时,消除了作为资产管理不可经常转卖的限制。脱去自创知识产权在价值转移的资产特性,体现知识产权的创利性、经营性等产品特性,也克服了自创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认证支出和交易支出分开记账的成本核算难题。

但具体应如何制定r&d企业自身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以达到用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会计管理终极目的?在什么程度上与产品生产、工程、服务类企业的会计实务相一致?等等,这些是解决r&d企业会计管理的现实问题。

三、r&d企业知识产权的会计管理基础

在r&d企业的会计管理中把知识产权作为原材料和产成品,纳入成本管理,而不按无形资产管理。这样变化以后,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如何适应?

1.与新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一致性

①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目的很明确:“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是会计管理的终极目的。对r&d企业而言,会计信息应真实、全面、完整的反映其知识产权原创的全过程和市场交易盈亏、损益情况,此应为r&d企业会计管理的目的。

②新会计制度适用范围包括r&d企业,同时给出了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会计调整,制定政策和方法,以适应企业内部实际会计管理水平、业务特征和管理要求,只要不有悖于相关法律、制度和企业会计规定即可。r&d企业与生产(服务)型企业相比的最大差异就是以原创知识产权为经营活动特征,这里只调整了会计管理对象,把研发的专有技术转变为产品进行会计管理。

③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有四个基本前提、三个一般要求和十三个基本原则。对照会计主体来说,应以对r&d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转移过程中的各事项和交易等方面做会计记录为基础,用会计信息反映其原创、产品化和经营活动。且这种活动对r&d企业和现代企业资产经营来说都有持续性,并可以实现以交易合同和研究项目为核算实体的分期核算。对研发成本、合同价值等都可用货币计价。对照记账一般要求看,按材料成本管理处理知识原创成本支出,三个一般记账要求都能够满足。对照基本原则来看,只有对项目这种内部知识产权原创过程和合同这种知识产权交易及再创过程进行描述,才能实现对r&d企业科研、经营过程不虚、不歪曲、不失真的客观反映,这是真实性原则的前提,同时也是实质重于形式和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配比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的根本要求;也是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相对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实际成本原则等实现的基础。也就是说,对r&d企业和企业资产经营业务而言,把知识产权由资本性支出转变为成本性支出是合乎企业经营客观规律的,是“科研活动”实质重于“属性”形式的表现,是“原创经营”重要性的突出体现。总之,把r&d企业的知识产权按产品类做收益性会计管理是不违背会计制度的基本目的和原则的。

2.知识产权作为产品进行会计管理的基本认识

对r&d企业知识产权的原创过程进行财务管理,不能简单的用知识产权代替产品来进行会计管理。知识产权和有形物品一样是现实存在的事实,它与有形产品相比较有许多特性差异和相同点,这些异同点决定了会计管理方法的异同。

首先说明,这里一开始就用“知识产权”这个词,而不用自创无形资产、专有技术、科技成果等名词来作为管理对象,是因为“知识产权”具有产品与资产二重性,在使用方为资产,在原创方为产品,有别于自创无形资产;科技成果缺少社会承认和市场的产权交易特征,并且不具体,它是一个知识创新成果体的总和,也不包括相关研究方法创新;专有技术的面太窄,不可涵盖买来的专利、引进的技术成果、未货币量化的技术等。虽然以往知识产权的概念包括必须社会认证的条件,但是应该清楚地看到在产品交易过程中,未交易前的产品就已经具有了物权属性。同样知识在原创后就应具有产权属性,一定要社会认证后才有权力属性的传统条件限制应该取消。

知识产权不但在产权属性方面与产品可比,在成本与市场价格不完全相关这一点也与产品相同。知识产权的原创需要有办公费、材料、实验室租赁、设备购置、工资及福利等项成本支出,而其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也与原成本相对脱钩,以实际交易合同额计算,与成本之差为半纯收入。实际上产品本身的利润来源于有意识劳动,无论这种劳动多少由机器做,多少由设计者做,多少由直接劳动者做,多少由管理者做,都是脑力劳动的结果。知识产权与产品不同仅仅在于其无形与有形的差异,实质上产品是知识产权的一种物化形式,以产品实体结构、组成和功能体现知识成果,而著作、图纸、思想、方法、工程、服务为另一种表现形式。如设备折旧转买无利润,只有残值,而当其组成生产线转卖,就有技术含量,就有了创造利润的能力,就有了市场经济价值。

在会计管理中知识产权也不能简单的与产品划等号,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知识产权的原创过程一般分为创意、实验、形式化、物化、价值转化等五个过程。在各环节中需要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支持。在会计核算时,应该注意到,在知识产权的原创成本组合中存在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种成分,前者是间接的有形实物价值转换成本,后者是无形的,不需要本期支出成本,是在以前工作或学习过程中已付出成本积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成本核算中应能够反映这种早期成本和后期收益的后效性特征。其二,一个知识产权包括了理论基础知识组合、技术方法组合、和如此结合实现特定功能的正确性肯定等三方面无形内容,不是单一知识的体现。如同产品由材料、零件、配件、套件等一级级组成,知识也有一级级知识元组合的存在形态。但是,每一个知识元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产权,在这次组合中它为产品,在另外一次组合中它为配件,在知识结构中有较复杂的结构关系网络,其关系的隶属层次不稳定。因此知识元的成本管理的账务结构不同于实物材料管理,对一个知识元会有多次收支记账,不同期间的收支不同。其三,知识产权不具有排他性,理论上可以无数次创利和衍生,只有当其生命周期结束时才以纯基础知识的身份存在。它不存在库存积压问题,其存量越大,r&d实力越雄厚,而越小越落后。这也是r&d创利能力大于生产型企业,资本经营创利大于产品经营的根本原因。在损益评价中,其库存越大,平均成本越低越好。在会计管理中应该反映这种沉淀成本和存量价值属性。

在库存积压问题,其存量越大,r&d实力越雄厚,而越小越落后。这也是r&d创利能力大于生产型企业,资本经营创利大于产品经营的根本原因。在损益评价中,其库存越大,平均成本越低越好。在会计管理中应该反映这种沉淀成本和存量价值属性。

四、知识产权的会计管理解决方案

知识产权的原创-推广的过程跨几个会计期间,分在不同的研发项目科目中。不像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随实物形态转移,价值转移。知识产权可无损复制,与价值转移不一一对应。所以存在一组知识产权产生一组新的知识产权后,要合理分摊原创成本的问题,这是其会计管理的基本特点。这要求rr&d企业的会计管理实务应以知识产权管理为中心,以项目成本核算和交易合同核算为基础,在现行会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面向知识产权核算的会计管理体系。具体记账方式的原则如下。

1.科目归类

在建立知识产权会计管理体系时,要坚持以现有会计管理体系为基础的原则。在资本、负债、权益、成本和损益等一级科目中,知识产权从资本科目中移出,纳入成本科目中管理。其二级科目中包括商标、版权、商誉、专有知识等分类,专有知识又有按知识元分类,知识元细目对应原始凭证的序实号。不同的是专有技术的细目是变化的,是以知识本身的概念结构来编码的。在项目研发完成时随着新知识元的增加而增加,在年终知识库盘点中,删除丧失价值的知识元。

2.研发阶段

在原创阶段,知识创新过程是按项目管理。在一定研究目标下,具有特定知识基础的人组成一个研发实体开展工作。其工作中需要办公、调研、实验、资料、福利及工资等支出,一般对此采用分门别类的项目费用独立核算。当项目完成后,应把项目中新增设备以残值转入设备类固定资产,把项目收集的资料以残值转入图书类固定资产,把研制的产品化样机转变为产品,折价记账,最后核算研发项目总费用分摊计入各取得的新知识元中。

新知识元是把项目完成取得的创新点分解,逐项编制说明资料(包括实验成果和条件),注明可能的外推应用领域,会同总的研究成果资料一起入知识库。库中采用概念的结构化分类管理,并把剥离固定资产剩余的全部成本按各知识部分的价值评估,用系数分摊成本。

在评估中要注意,总项目应与各分项目分开评价,同时计算系数,并按系数分摊成本;评价中要考虑其可能使用领域、使用区域、使用时期和创新组合能力,以及成果中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不要过分减少总项成本,加大分项成本。这样把原创项目成本分解成为各项知识产权成本。

知识元的细目编号不随部门和项目编号的注销而注销,独立存在。知识元的成本为企业或部门的沉淀成本,表示知识投入量。

3.交易阶段

r&d企业往往是以四技合同实现知识产权交易,这是知识显性化和创利润的过程。在完成合同的过程中,有直接材料、测试、整机实验、福利、工资、交易等项费用支出,形成有形产品成本。产品转移到对方企业,以合同额进入对方企业的固定资产账或费用账。如合同执行中购置的设备应折残值进固定资产,剩余资料折价进库存。特别是合同执行中的新创成果编入知识库中,按评估系数折成本计价进入知识库中成本记录,再扣除合同的各项其它费用,计算项目盈亏,结算合同利润;合同执行中使用知识库中成果和新创成果,都按原来成本分摊比例,分摊一定比例的利润,另外一部分利润由完成该项合同工作的人员或部门、对该项合同管理有贡献的部门分摊。其中知识产权和管理部分的利润记入企业盈利账中,而自创成果和正常工作创利为该合同利润,记入研究组创收。年终分部门形成盈亏核算结果。

4.知识产权的损益

在实物资本计算之外,从知识库的总沉淀成本中减去当期总收支和前期收入,得出当期知识库盈余;由项目所涉及知识元的收支核算中计算当前某项技术投入的盈余;由合同核算中计算部门知识产权推广应用的总盈余。期终在计算新增固定资产、管理收支结算、信贷收支、资产经营收益等,累计出本会计期间总收入之外,计入本期间知识产权投入、当前知识产权盈余;计算企业知识产权成本沉淀和累计收益,反映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整体状况。再用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利税计算方法等计算总利润,随后划出各风险准备金,计算利润分成,完成期终会计结算,形成实物资本和知识产权两个经营报表。

综合分析上面四个过程,实质是在目前r&d企业进行合同、项目独立会计管理中间增加一个知识库管理环节;在项目完成决算时,对其成本和收入进行分摊;在会计期间对企业或项目进行损益统计。从而使会计信息能够及时跟踪反映研发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资金收支活动,分清了合同的获利属性与项目的投入属性的差异。实现了直接对各知识产权进行逐一经济核算,以及参考知识库的收益客观评价r&d企业经营状态的目的。

五、以知识产权为中心会计管理体系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这一会计管理过程中还有如下一些问题需要明确:

①其知识库的各项知识产权不用折旧来摊消成本,而采用固定成本(最多加入二次开发、提高、改进、改正等成本),用收益分摊来自然折抵成本。从而解决了在知识产权多次无损复制和对外转移中存在的一事多计的会计管理难题,与一事一计原则相统一。同时解释了在会计信息中出现的知识产权摊消为零价值或过量摊消等客观现象。

②知识库中的各项知识产权管理按其生命周期,综合考虑其应用领域、地域、时期,以及作用关键性和相对独有程度来评价其理想现值,得出效用预测曲线。在企业作用市场,当该技术普及率达50~70%时,其理想限制为零,企业可停止使用该知识产权;在理想市场范围,当该技术普及率达70%时,该知识产权失效,理想现值为零。这种管理方式比以往采用专利有效时限、合同有效时限和无形资产10年等机械式的生命周期管理更客观,适应每年调整,甚至每季调整的实际需要。

③知识库的总成本减总收益为总盈余。其总成本反映开发投入历史,总收益反映创利能力,总盈余综合反映经营效益。知识库理想现值总和为r&d企业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以此解决传统管理中出现无形资产过大、与固定资产比例失调的矛盾。另外对各相关知识方面的成本、收益和盈余进行会计核算,反映其技术创利水平、库存底蕴,预测发展重心偏差,发现技术应补充、均衡和重点攻关投入的方向,以及与实物资本、金融资本的配比关系。这样用会计信息客观、全面、完整的反映r&d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的过程和状况,合理评价研发实力。

④知识库中对知识进行三维管理,一维为专业技术门类,二维为会计属性,三维为生命周期属性。生命周期属性是指按基础知识、初创成果、成熟技术、产品化技术、有用知识和废旧知识等分类,分别建账管理。对每个知识点都要反映出所包括的基础知识、方法和应用推广范围,以及成本、收益、原创项目来源、理想市场价值等属性。以及记录成本分摊、合同收益情况的分册名细账。当该人不在本企业,企业又无外来和内部接替掌握此知识,其产权即刻丧失。这反映知识所具有的人本特性。

总之,在现有会计制度下,从产品的角度认识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采用以知识元为基础的会计账务处理和成本核算,实现对r&d企业知识产权经营过程的会计管理。这一企业会计管理形式的调整,与现行会计原则一致,且有利于实现对企业技术实力和知识产权经营做全面、定量、及时的经济评价,促进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经营管理;有利于形成以会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生产、研发、经营、人力资源、情报资料、知识产权引进等职能一体化的管理体系。这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改革的关键。当然,这仅仅是一个解决方案,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讨论和研究才能达到实施程度,如变科目知识库结构、知识元的剩余成本结算方法、成本/利润分摊比例和方法、知识元理想价值的计算模型等等。这里提出解决方案供大家讨论。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制度研究组(编)。(企业会计制度)及讲解。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于玉林等。现代无形资产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

[3]武晓玲。会计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10.

[5]李寿德,万威武。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影响因素的哲学思考。理论与方法,1997,8.

[6]袁健红。论企业内知识资本评估。中国科学论坛,2002.43-47.

[7]范徵。知识资本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模型。中国工业经济,2000,(9)。63-66.

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篇9

人类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演进时,政治经济中心正从“生产”转向“发现、发明和创新”。知识正在成为创新的核心。网格技术将带来知识管理的革命,知识网格将成为知识创新服务的大平台。网格(Grid)这一名字,第一次出现在90年代中期,为高级科学工程所描述的分布式计算永久性基础所用术语。LanFoster和CarlKessman的著作《theGrid:BlueprintfornewComputinginfrastructure》中第一次对网格作了解释。他预见到未来的网格将是全部计算资源,而目前www只是包含信息的文献。网格用户能在他们的分布式高性能计算机上访问和处理存储装有tB数据的全球数据库,通过适当工具来控制资源。

目前,Grid在美国引起革命。加里福尼亚州最近投资3亿多美元在圣地亚哥附近成立了“加州通信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所的所长是“国家高性能计算应用中心”(nCSa)的前主任,元计算(metaComputing)的发明者LarrySmarr.nCSa在历史上曾参与了因特网、mosaic测览器、计算可视化等多项重要发明,也是目前美国网格项目的一个重要中心。该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开发新型的信息网格技术来构造一个“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很多通过因特网互联为一体的服务器将与公路上的传感器和汽车中的电脑无线地联为一体,从而更有效地控制交通。

美国目前的民用计算网格已含有一百余个结点,每个结点有几十亿到几千亿次的计算能力。最近,美国开始了StaRtap计划,试图将网格扩展到全世界。目前加入StaRtap计划的有加拿大、新加坡、日本和中国台湾;即将加入的包括巴西、俄罗斯、北欧、法国和亚太一些国家。信息网格(informationGrid)是中国21世纪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不亚于电网、交通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不亚于两弹一星。

说到网格为大家带来的好处,我们不能不了解网格的基本组成。

1、网格的构成与功能

网格是因特网的后继,它是一组一体化的共享资源,将计算机、网络、软件、数据库、仪器和人通过公共的分布式服务连起来。网格实现统一软件标准,互操作环境(Coe);服务层能提供无缝的基础设施,形成用户希望的问题求解环境;网格像电力网一样向用户提供计算和服务能力;网格提供巨大的合作机会。网格体现出4大特点:自优化、自组织、自修复、自保护。

网格由6个部分组成,即网格结点、数据库、贵重仪器和设备、可视化设备、宽带网和网格软件。主干网将所有网格结点联成一体,其带宽可达GBpS量级。网格软件提供单一系统映像、透明胜、负载平衡和资源共享等功能。网络系统中的网格操作系统层提供网格的底层管理功能;为编程和使用环境提供用户接口,使一般应用和专门为网格开发的应用能方便和有效地利用网格资源。网格结点、数据库、设备、主干网和网格系统软件构成了一个网格平台。

国家计算网格可提供下列功能:

①广域的高性能计算环境,不仅支持远端的高性能计算?浞掷?酶咝阅芗扑阕试矗欢?铱山?魍?窠岬愕淖试葱?鞴钩闪?霞扑慊肪场?lt;BR>

②在internet/web上,数据和计算资源零散地分布在各个网络站点。而网格中,资源得到统一管理和使用。用户可以通过网格门户(portal)之类的技术透明地使用整个网格上的资源。他们看到的是一个逻辑门户上的若干与自己相关的频道,而不必在成千上万个网站中去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

③网格操作系统提供目录和缓存等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网格信息查询和浏览速度,减少网络流量。

④用户、管理员和系统软件协同将零散的原始数据组织成一体化的信息和知识。

⑤网格结点是地理上独立的计算和信息中心,根据计算能力和使用方向分为两类:以科学计算为主的结点和以海量信息处理和服务为主的结点。以科学计算为主的网格结点配备有不低于每秒100亿次的计算能力。以海量信息处理为主的网格结点配备有可扩展到tB级容量数据存储设备,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信息查询和计算能力。

2、网格技术对知识管理的挑战

实现网格应用的关键在于网格管理软件。网格的服务包括文件消息、计算、信息内容、事务处理和知识服务等,因此网格可大致分为计算网格、信息网格与知识网格。

网格管理软件在操作系统之上,可以看成是一种中间件。网格管理软件实际上是更高层次的网格操作系统,其核心技术饕?且惶寤?男畔⑵教ǎǖヒ幌低秤诚螅?⒂镆逋?荆?emanticweb)、智能(agent)和知识本体(ontology)技术等。

·计算网格:提供原始计算能力,高速宽带和数据处理。完成上述功能,必须是与网络连接和具有浮点计算和逻辑数据处理能力。

·信息网格:采用接口连接主要的信息资源,允许同质对非同质分布信息进行访问。信息网格也需要高级分析以减少得到各种形式的信息所带来的技术的复杂性。

·知识网格:使用基于知识的方法学和技术学。包括知识工程工具,智能软件,数学建模,模拟,计划等。知识网格也应对决策制定(从控制室到目标思想者)和假设产生提供智能指南。存储在知识网格中的信息资源应允许支持低层信息和数据的挖掘。

传统知识管理模式的缺陷

传统的信息管理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是将文献与科技结合;60年代,重点研究信息处理基本技术,提高传统图书馆和信息服务工作效能;70年代,重点研究信息处理自动化,图书馆管理自动化、联合编目,计算机检索系统;80年代,重点开发联机检索系统、区域网络化、现代情报分析研究与决策支持;90年代,重点发展互联网信息服务、电子出版、内容开发技术、竞争情报和全球网络化。

传统文献管理方法或是对文献的外部特征进行标引,以提供检索点,或是按文献的学科性质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法,或是按文献内容的主要对象选取主题词——主题法。这些方法,在以手工方式为主来组织文献的年代,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在运用计算机进行文献管理的最近几十年中,应该说也还是在继续应用图书情报学的这些传统的成果与方法。但是,国内外的许多有识之士,早就对这种以文献为单元的管理方法提出了质疑,而把目标定位在知识管理上。传统的情报学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应该突破传统的专业角色和视野来总结和发展情报学,并提出了建立“知识体系科学”的建议。

“知识组织”这个概念早在1929年英国著名的分类法专家H·e·布利斯就曾使用过。1989年,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了国际性学术机构“国际知识组织学会”(iSKo);1996年,iSKo华盛顿年会决定将iSKo秘书处移至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学院。此外,自1993年1月1日起,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国际性学术刊物《国际分类法》(iC)更名为《知识组织》(Ko),由iSKo主办。时至今日有关研究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方法的改进上。但方法毕竟只是工具,不断改进工具不能作为某一学科的目标和研究领域。

80年代初,著名的情报学家布鲁克斯提出绘制“认知地图”的任务。他尖锐地批评了当前在图书馆界和情报界流行的分类法和主题法,认为这两种传统方法组织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的载体——文献,以此组建的检索系统只能提供文献线索,而不能提供情报用户真正需要的知识。美国情报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斯摩尔(H·Small)提出用思想“网络图”揭示重大发现。用学术思想“网络图”来表述重大发现的来龙去脉。

“情报组织”往往被局限在情报存贮与检索系统领域,从信息、知识和情报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信息污染和知识存贮无序化的角度来看,“情报组织”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适应信息社会乃至知识社会的发展,也不能适应情报科学的发展。布鲁克斯指出:“情报学的任务就是探索和组织客观知识。”而现有的组织知识方式(如题录、索引、文摘、文献数据库等)有两大缺陷:其一,组织的是知识载体——文献,而不是知识本身;其二,检出的文献只含已有的知识,未能揭示其间的内在联系,为产生新知识提供营养土壤。

如果说在手工操作时代,要想对海量的文献信息管理深化到“知识单元”层次只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的话,那么,网格技术的发展,已经从技术手段上为人类的这一梦想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现在的障碍在于,传统的图书情报学理论与方法能否对人类迄今的全部知识成果进行全面的梳理与组织,构建起“知识体系”的框架,并确定各个知识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我们认为,图书情报学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应该突破传统的专业角色和视野来总结和发展情报学,朝着建立“知识体系科学”的目标发展。

知识网格对知识管理的革命

知识存在生产、管理、利用过程,要采用知识链标引与检索。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转变,要解决信息与知识变换。知识网络将由哪些要素构成?一般的,知识网格是知识链路组成的知识网络图。知识网格是由“知识结构”、“知识单元”、“知识元”采用关联和链技术组成的层次知识链网状知识关系图。“知识元”构成了知识网络的最小单位,是求解问题的证据,是知识网络的核心。知识元具有独立性,封装性,继承性,被消息通讯性等特点。知识网络通过网格计算实现知识动态调用,达到知识动态利用。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是知识元的抽取与知识元的对象化关联。

·知识的组织排列:把文本中的知识点看成“知识元”,一个文本中的“知识元”不是孤立的,“知识元”之间必存在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知识元”之间的逻辑依存关系,把这种关系用“知识链”表示。分析“知识链”的构成规则,由知识链构成一个文本的“知识单元”。建立“知识元”与“知识单元”之间的对象关联关系。

·知识检索:利用知识单元和知识元的对象关联关系,建立检索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知识单元”对象与“知识结构”对象存在部分与整体关系,同时知识元对象与知识结构对象存在继承性关系。

·以对象理论建立知识链对象关系模型。解决知识利用的自然性和有效性。

对于知识管理而言,借助知识网格,我们可以预见到:

·对知识管理技术的要求:应用网格技术建立知识链与知识网络结构,达到对单元知识的任意存取。

·在此基础上引入用户因素,变对用户提供间接模糊的文献服务为直接的专指知识服务。

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篇10

关键词:大数据;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

大数据时代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社会各行各业对数据分析需求大幅上升,需要借助数据分析实现数据的增值,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为其经营管理决策、投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具有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应用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攀升,也引发了对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能力的更高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能够广泛应用定量分析技术,能够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效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有用信息,建立相应的模型,作出最优决策。统计学是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众多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以后深入学习相关定量方法类课程(诸如计量经济学、管理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的基础。因此,统计学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取有效数据和分析数据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

一、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定位模糊。

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的最大弊端在于一直按照前苏联划分方式将其归类为一门偏重于简单数据整理课程,而将相应的统计分析所采用方法和理论归为数理统计,因此在教学中不重视对后者的学习。然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统计学课程是同时包括这两个部分内容的,尤其是后一个部分内容是定量分析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传统统计学教学定位下,学生只认识了基本理论与概念,却掌握不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这与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社会各领域对经济管理人才素质的新需求。

2.课程体系有待完善,与经管类专业融合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设置只涉及理论统计学这一领域,未将统计分析方法与相关经管类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这样的课程体系安排下,学生虽然掌握了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但难以体会到统计在本专业学习中的应用价值,当面临现实的经济、管理问题却无能为力,不会运用所学统计方法,结合专业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分析。这种状况与经管类人才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目的相违背,难以实现具有创新能力的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如能结合经管类专业特点,对统计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建设,势必能够培养出具有定量分析技能,满足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符合大数据时代人才素质要求的经济管理人才。

二、大数据时代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

1.明确课程教学定位。

目前,统计学教学中偏重于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和基本方法的理论知识学习,系统性较强,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统计学的知识体系,但是对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统计方法的应用重视不够,这不仅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从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能够学以致用,在自己本专业深入学习过程中不会运用统计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经济管理问题,而在教与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源头在于教学定位不够准确。因此,本文提出新的课程教学定位: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为目标,结合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特点,通过统计学的理论教学、案例分析、课程设计、实验(践)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和统计应用能力,具备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管理领域有关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经济管理人才的新需求。

2.课程体系优化建设。

根据新的教学定位,统计学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是课程体系设置要强调基础知识、注重灵活应用、突出定量分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二是课程结构上,突出专业针对性,强调统计学科和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的有机结合,使课程特色化;三是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为学生提供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实训平台;四是将统计分析软件的运用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加强统计分析软件的技能培养。因此,本文将运用模块化系统集成思想,根据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的要求,提出按专业分模块,按模块分层次,按层次定内容的改革方案,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子系统课程模块具体内容”的递阶控制结构模型。在统计学课程体系优化建设中,我们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构建出模块化、层次化集成的课程体系在整体功能上达到了最佳状态。课程基础子系统是统计学理论基础和统计思维培养阶段,由统计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构成,体现了“厚基础”的功能。课程应用子系统和课程案例子系统是统计分析能力训练阶段,首先结合认知性案例模块系统介绍统计分析方法,让经管类专业学生了解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其次进一步结合专业特色案例模块和统计分析软件模块,通过分专业教学方式,使不同专业学生能够体会到统计学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强能力”的功能。课程实践子系统是统计应用能力实践阶段,是培养大数据时代应用型经管人才的重要环节。课程实践主要包括课堂实践和实验室模拟,课外实践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实训实习和相关竞赛,通过课程实践和课外实践两大平台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选修子系统是统计应用能力扩展阶段,该阶段在学生掌握统计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选修统计预测与统计决策两大模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

三、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应注重强化基础理论,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做到统计知识与实例分析相结合,与软件应用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根据经管类各专业特色,以“知识+能力+应用”模式进行模块化、层次化课程体系设置,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数据素养和信息素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需求,使具有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2]曾五一,肖红中、庞皓,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2,(2).

[3]姚寿福.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2,(3).

[4]朱怀庆.大数据时代对本科经管类统计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4,(3).

[5]姜钮,姜裕,吕洁华.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