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金融系统行业分析十篇金融系统行业分析十篇

金融系统行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5:32

金融系统行业分析篇1

【摘要】互联网加时代的兴起正是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的必然结果。互联网金融不仅是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而且会推动我国的金融效率提升、交易结构和金融架构的深刻变革。互联网金融对原有商业银行带来“去中介化”“泛金融化”和“全智能化”的新的挑战,商业银行需大力发展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渠道创新和平台模式创新以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挑战。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响分析

系统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活动或交易所在的整个系统其中包括机构系统或市场系统,因为外部因素的冲击或者是内部影响而发生剧烈波动、危机或瘫痪,使单个金融机构不能幸免,从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系统性风险包括政策风险、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汇率风险等。这种类型的风险不能通过分散投资加以消除,因此又被称之为不可分散风险。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国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2013年被称作“互联网金融元年”,这一年开始互联网金融渐渐被人们所熟识。进入到2015年,互联网金融更是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模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此背景下,银行从业者需要对互联网金融概念、特征及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文章会着重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同时为商业银行的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的方式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互联网金融和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

金融行业网络发展迅速,使得投资理财等项目均可在网上实现,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的悄然发展,使得新的支付方式迅速兴起,异地支付、手机银行以及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加速了“无钱包”支付时代的到来。

本文所指的互联网金融是狭义的电子货币。二十世纪末期,欧洲中央银行《电子货币》报告上对狭义的互联网金融――电子货币提出了解释,在技术设备中以电子方式存贮的货币价值,它作为储存预付值的支付工具,不必经过银行账户,被广泛用于向除电子货币发行人以外的其他人的支付。值得注意的是,概念中排除了单一用途的预付值卡,即所谓的封闭系统的储存卡,如电话卡、公交卡等。这是因为这种卡对消费者及整个金融体系来说风险很小而且影响也很小。电子货币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对现金有替代效应,进而降低了银行的现金漏损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降低,提高了商业银行的预期盈利能力,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本文选择银行卡年末消费总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值作为电子货币使用率的指标。

二、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对策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来说是把一双刃剑,一方面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服务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非金融机构加入互联网金融阵营的步伐,加剧了市场竞争,对商业银行的业务产生一定的冲击。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防范银行系统风险,商业银行应积极利用互联网金融技术,创新服务模式,以提高子货币使用率来规避银行系统风险,缓解存款分流的劣势并获得新的发展。根据以上分析,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防范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建议。首先,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抢占互联往后金融货币使用率的方式来有效防范银行系统风险。从金融环境的市级情况来看,在互联网新环境下的电子货币的使用对商业银行系统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应当拓宽与电商平台及第三方支付企业合作的渠道,加大自身在支付结算覆盖的领域,拓宽资金运用的方式,着重加大资金的运用效率,将目前的经营范围不断实现多元化处理,进而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商业银行还应当不断的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发展电子银行软件、自建对应的电子商务平台,扩展线上服务等等,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稳住现在拥有的客户,重新回收流失的客户。在互联网新环境下,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电子货币的重要性,利用抢占互联网货币使用率的方式来有效防范银行系统风险。

第二,商业银行应创新服务模式,加大产品创新以满足用户不同需求。由于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网络银行和第三支付平台等机构对商业银行存款的分流影响银行存贷比,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系统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创新服务模式和创新金融产品,满足用户不同需求,吸引流失的存款,减少对商业银行系统风险的负面影响。

第三,优化资产结构,完善风险防范机制。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控制贷款增长率的过快增长可以有效地减少对银行经营的影响,增加商业银行的安全性,防范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可以正确使用金融期权、金融期货和金融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减少银行经营和资金运用的风险,这将有利于优化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完善其风险防范机制最后,商业银行系统风险还与汇率波动息息相关,因此,在当前金融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商业银行时刻关注并积极应对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完善风险预警机制,降低汇率波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威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并非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是有着互相协作、互相补充的关系的存在,失去任何一方的支持和敦促,另一方的可持续发展都会受到非常严重影响。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兼容性、包容性是值得商业银行借鉴和学习的,商业银行在面对互联网金融提出的挑战时,也应该在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以及经营规划等方面做出改革和创新。简言之,互谅网金融和商业银行都是金融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二者的协调发展必将在今后的金融体系中展现喜人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邹静,王洪卫.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7,(01).

[2]朴岩.关于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影响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28).

金融系统行业分析篇2

金融审计信息系统是面向金融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通讯设备,对金融数据进行全面采集和加工,持续提供金融审计信息服务的集成化人机系统,主要由金融审计人员、安全的通讯网络、金融审计数据平台和金融审计应用系统共同组成的。

二、金融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一)建立金融审计信息系统,是发挥金融审计综合性优势,提升金融审计宏观性作用的需要。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而且各金融企业的信息系统架构千差万别,数据库相互独立。

金融审计信息系统,将建成面向客户跨行业统一的金融审计数据库,不仅可以利用标准化的金融审计分析体系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以资金为导向”的跨行业审计分析,揭露金融业存在的系统风险;而且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方法从金融审计数据库中发现相关联的问题并展开趋势预测以及宏观决策分析。金融审计信息系统的建成将充分发挥金融审计的综合性优势,实现对金融业的统一监管,大大提升金融审计的宏观保护性作用。

(二)建立金融审计信息系统,是加强金融审计连续性、实现动态监管,提高金融审计科学性的需要。

有效的金融监管,应是保持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动态、预警、连续的监管,保持整个金融体系的相对稳定。金融审计数据库的建设,是实行审计对象的动态管理的基础工作,对已审计过和未审计过的金融企业,建立详实的数据库,有利于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动态对比分析,并为确定审计计划项目提供科学依据,为最终实行网上实时审计奠定基础,有效提高金融审计的科学性。www.133229.com

(三)建立金融审计信息系统,是开展金融绩效审计,充分发挥金融审计建设性作用的需要。

信息化条件下,金融审计信息系统是开展金融绩效审计所必需的基础条件。金融审计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对金融风险的过程监控和对系统全面分析的优势为开展金融绩效审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金融审计信息系统建设面临发展良机

(一)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为金融审计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金审工程”不仅加强了审计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还极大地改善了开展计算机审计的软件环境,大大提高了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并为后续推广奠定基础。这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建设成果都为金融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作为国家审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审计信息系统已经纳入审计信息化建设日程。

(二)金融审计数据存储平台的建立,为金融审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储备了必要的信息资源。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都加快了“数据大集中”工程的建设步伐。“数据大集中”不仅仅是银行业对技术支持系统的一个改造,更是对传统银行业的整体管理理念、管理经营模式的彻底再造。为了更好地整合这些商业银行的数据资源,审计署已于2008年起陆续在各银行建立起了基于oracle数据库的金融审计数据存储平台。这一存储平台的建立为金融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储备了必要的信息资源。

四、金融审计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构想

(一)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金融审计信息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图

1.审计客户端。

审计客户端为系统的第一层,这一层主要是实现表示逻辑,它直接面向操作人员。其主要功能是:提供用户操作界面,实现用户与计算机的人机交互和数据表示;向中间层的审计分析服务器提交各类操作请求,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用户。这一层一般不进行业务逻辑校验,或者只作简单的校验。

2.审计分析服务器。

审计分析服务器为系统的中间层。这一层主要是实现业务逻辑。它以中间件为基础进行构建,在系统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接受客户端对数据库的请求,将请求提交到后台数据库中,最后将处理结果返回客户端。

审计分析服务器对服务进程进行任务调度、负载平衡和故障恢复工作,保证了系统主机的高效运行。在审计分析服务器中包含系统主要的业务逻辑,使大部分的业务逻辑校验在服务器中完成。当业务逻辑发生变化时,只需修改服务器端的程序即可,无须对所有的客户端进行更新,另外也降低了客户端的负载。

3.审计数据库。

审计数据库构成系统的第三层。这一层主要负责存储数据,管理数据资源,响应数据请求,完成数据操作。

这种三层体系结构的优势非常明显。它可以将部分或全部的业务逻辑控制安装在审计分析服务器上,减轻了客户端的负载;只有审计分析服务器和审计数据库直接相连,由审计分析服务器处理客户端对审计数据库的连接请求,降低了对数据库资源的占用;数据以交易包的形式传输,网络流量小,同时客户端可以共享审计分析服务器中的公共数据,节省带宽,提高了反应速度。

(二)网络与安全设计。

金融审计信息系统的网络拓扑图如下图示:

金融联网审计信息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图

1.金融审计信息系统的组网基于金审工程内网平台实现审计端与被审计端的连接,保证金融电子数据的传输安全。

2.在审计数据库与审计分析服务器中间增加数据库透明网关,用于和国家审计信息中心的db2数据库服务器之间交互基础数据。

3.采用单刀双掷网络开关实现物理隔离,当被审计端数据库采集生产系统数据时从审计内网中脱离,确保各网段互不联通。

4.路由交换两端分别部署防火墙和pki/ca基础设施,切断网络入侵。

(三)数据视图设计。

各金融企业的信息系统都有自己的业务逻辑,而审计人员对金融企业业务流程的认识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因此金融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数据规划既要兼顾审计数据库结构的统一,又要兼顾各金融机构各不相同的数据库原型逻辑。要将二者统一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数据视图设计,把被审计单位原始数据库完整克隆到审计数据库,从数据库视图里构建字段映射关系,审计数据库结构设计的调整只需调整视图。

用数据试图设计搭建统一的审计数据平台具有很多优点:

1.不会破坏原始数据库包含的约束条件和事务流程,不会降低数据处理的效率;2.审计数据库可以随原始数据库实时更新;3.可以根据审计需要随时调整数据结构设计;4.便于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科技人员沟通;5.可以省略审计数据库的安全备份机制。比如某项金融审计业务逻辑发生了变化,我们只需相应地调整视图设计,而不用去变更审计数据库的事实表。

(四)数据分析设计。

1.sql查询分析。

sql查询分析主要包括图形化查询、索引建议、预览采集、动态汉化、excel交互等功能,并能对查询结果数据透视图分析。

2.多维数据集分析。

多维数据集分析有利于总体决策,提供对汇总数据的分析功能,主要包括切片、切块、旋转、上钻、下钻等功能。通过建立以时间、地域、客户、币种、科目、业务品种等要素为维度,以金额、数量等指标作为度量值的多维数据集模型,向决策层提供各家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和各项业务经营状况的总体情况。

3.数据挖掘分析。

数据挖掘分析是将高级智能计算技术应用于大量数据中,选择一种或者多种挖掘算法,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潜在的、有价值的信息并建立相应模型。这些模型可以用来预测、支持决策,主要应用于信贷欺诈的建模和预测、风险评估、执行走向分析、收益率分析等领域,从风险损失的历史数据中归纳潜在的联系和规律,对审计重点关注对象实施定量分析和科学预测,建立预警模型,改变审计“事后审计”为“事前预测”。

金融系统行业分析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发展农村,繁荣农村经济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在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着商业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合作性金融机构,形成了三鼎支农的态势,本应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重要支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非常差,农村资金外流严重,造成了三鼎难支农的局面。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寻求改进途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借鉴金融生态的理论,通过构建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以期能够为分析和改善农村金融质量做出一点贡献。

1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内涵

金融生态是个仿生学概念,由周小川博士(2004)最早系统性地引入金融领域,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和成果来分析和研究金融问题,开创了研究金融问题的新视角。中国社会科学院运用金融生态的理论,研究了我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将金融生态定义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的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共同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徐诺金(2007)将金融生态定义为金融与非金融成分环境之间通过资金和信息的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在参考他们的定义的基础上,本文将农村金融生态定义为农村各类金融活动主体之间、金融活动主体与其外部生存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动态平衡系统,它具有关联性、适应性、相互依存性、演进性等特点。如同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和谐以及各种生物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和谐构成良好的自然生态一样,各类金融主体之间以及金融主体与金融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也构成金融生态平衡的根本标志。其中金融主体包括农村的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各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以及农村保险机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农村的经济基础、社会信用、中介服务、法治环境、政府公共服务等。

由于我国城市与农村无论是在经济基础、法律环境、社会诚信、中介服务,还是在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构建农村的金融生态质量指标评价体系时必须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选择合适的指标来评价农村的金融生态质量。

2 农村金融生态质量指标体系构建

2.1 指标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2.1.1 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必须基于农村的实际情况,能够真实地反应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程度,并能够利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以充分度量农村生态金融系统的质量。

2.1.2系统性原则金融生态是用生态学的视角研究金融问题,是个系统性的理论,因此在选取指标时既要选择反应农村金融机构的指标,如金融机构流动性指标、资产安全性指标等,也要选择反应金融机构所处的金融环境的指标,包括金融机构所处地区的农村经济基础、社会诚信、政府公共服务、法治环境等,通过系统性分析才能够真实地反应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质量,也才能够找出农村金融质量差,农村资金外流的真正原因。

2.1.3 层次性原则金融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若干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又可以分为若干个更小的子系统,这些不同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在确定指标时,指标间要有一定的层次性,避免简单加总而导致评价的低效性。

2.1.4 可操作性原则由于国家在做调查统计时,并没有像统计城市数据那样对农村数据进行逐项统计,使得农村的很多指标数据难以获得,因此在选取指标时需要考虑到可操作性的问题,保证所选指标数据能够如实获得且易于量化,对于数据难以获得又不能用相关指标替代的对金融生态系统影响的指标,要从指标体系中剔除出去。

2.1.5 可比性原则 农村是个大区域,包括若干个村、镇、县,在对农村金融生态质量进行评价时,所选用指标要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比较,所谓横向比较就是在相同的年份不同的区域之间进行的比较,纵向比较是对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情况进行比较。如果选用的指标不能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比较,该指标体系的可信性就十分差,利用该指标体系得出的评价结果也就难以令人信服,从而也就失去了该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2.2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指标评价体系设计

农村金融生态是由农村金融主体和其赖以存在的金融环境构成,为此农村金融生态指标评价体系也相应地由金融主体指标和金融生态环境指标构成,基本框架如图1。

2.2.1 金融主体指标的设置 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发展状况是衡量农村地区金融主体实力和金融生态进化演进的动力的重要方面。本文选择三项基准指标加以衡量:①安全性指标。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其风险一旦发生,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局部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引发金融危机,因此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给予特别的关注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选择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两个指标加以衡量。②流动性指标。流动能力是金融机构生存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衡量银行变现能力和偿付能力的主要指标,金融机构只有保证资产的流动,才能保证信贷资金的正常循环周转,金融机构才能生存和发展,流动性不足,就极易造成支付风险,导致金融秩序混乱。本文选取流动资产与总资产比、贷款与核心存款比和现金与总资产比三个指标。③营利性指标。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果最终都会反应到收益或者亏损上,取得合理利润是金融机构增加积累、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基础,同时营利性指标既可以衡量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也可以反应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本文选取平均资产收益率、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两个指标加以衡量。

2.2.2 金融生态环境指标设置本文在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是农村经济基础。农村实体经济是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根据、服务的对象和生存的空间,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的经济发展好,产业结构合理,就会吸引较多的资金服务农村经济,为农村经济的扩大再生产,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农村经济的壮大,使得农村具有较强的偿还能力,在信用环境、法治环境等相同的情况下,可以使得处在经济基础较好的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质量也较好。为此本文选取经济规模(农村GDp、农业产业化产值、农村工业产值)、产业结构(传统农作物产值占农村GDp的比重、农村工

业占GDp的比重、工资性收入在农户收入中的比重)和市场化程度(民营企业占农村GDp的比重、农产品的社会收购总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农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三个指标衡量农村的经济基础。

二是农村社会诚信。一个地区的诚信文化、企业和个人诚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机构改革信贷经营的空间结构、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农村作为一个广大的区域,信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进入农村的资金量,同时也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有很大的影响。在此,选择农村逃废债额占贷款总额的比率、农村拖欠款增额(包括电费、税费、通信费等)、农村信用户数占农户总数比重三个指标。

三是法治环境。完善的法治环境能够有效地保护金融主体产权,有效地遏制恶意信用欺诈和逃避金融债务行为的发生。目前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业的经营效益不高是一个原因,农村的金融法治环境不完善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只有建立良好的金融法治环境,才有利于农村地区形成“资金洼地”,吸引大量资金流向农村,支持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又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基础,在良好的法治环境下,才能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以形成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用农村每亿元GDp经济案件发生率、法院结案率、金融债权诉讼费用率等指标加以衡量。

四是地方政府行为。政府干预经济和金融的现象不论是在现在,还是在以前,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并对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综合各国及历史的发展情况来看,适当干预能够促进经济金融的发展,不当干预会阻碍经济金融的发展,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农村地方政府行为是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本文选择政府财政支农资金占农村GDp的比重、因政府干预当年产生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政府工作人员占当地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三个指标加以衡量。

3 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综合评价及意义

农村金融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综合农村金融主体和金融主体所处的金融环境进行评价,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计算。

3.1因子分析法介绍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把一些错综复杂的彼此之间有机联系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公共因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当几个公共因子的累积方差和贡献率达到80%以上时,就说明这几个公共因子集中反映了问题的大部分信息,且彼此之间不再相关,信息不再重叠,再以各主因子贡献度为权重的大小,即可以分别求出所研究系统的综合评价值。本文之所以选择因子分析法来综合评价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就是因为因子分析法可以克服所选择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和信息的重叠,可以很好地对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分析各因素对农村金融生态质量的影响程度。

3.2 评价步骤

用因子分析法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公式为:

其中:di表示标准化后数据;xi表示原始数据;x表示某项指标的平均值;σ,表示某项指标的标准差,标准化的时候注意,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等逆指标,要先将其转换为正向指标。

第二步:计算因子得分和因子的累积方差和贡献率,并根据因子选取原则(累积方差在80%以上)选择主因子。

第三步: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得出具体区域的农村金融生态综合评级得分。

金融系统行业分析篇4

【关键词】金融统计挑战与应对经济全球化

上个世纪90年代时期,金融危机的出现显现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与弱点,并且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弊端。因此各国国家开始架构国际金融体系,制定与实施国际通用的各种标准,遵守国际金融标准就能够给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奠定基础。在加入GDDS的背景下,对我国金融统计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进行研究十分有必要。

一、新时期金融统计面临的挑战

(一)加入GDDS带来的新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全球各个国家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想。我国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GDDS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必然阶段,同时也是我国完善金融体系,与国际化接轨的重要阶段。因此,我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国际审计的新环境。就目前来看,我国金融统计在加入GDDS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统计指标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统计需求,统计制度方式存在明显的缺陷,无法适应新时期国家宏观调控的需求,更加无法满足GDDS的要求。

(二)建设金融危机防范体系的要求

根据当前金融国际化的运作特点来看,利用电子技术来强化资金,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已经成为了大趋势,这一情况使得金融危机十分容易蔓延到全球各国国家。市场需求的改变使得金融资源需要在不同的市场上进行资源调配。同时,一些金融交叉业务逐渐形成,人民群众开始有了新的金融需求,例如消费借贷、投资理财等。交叉金融业的形成与发展给转变不合理融资方式的比例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我国建立金融危机防范体系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三)经济全球化的金融环境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体系已经逐渐改革创新,以适应国际金融发展的原则。当前我国应用的金融统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下的国民经济需求。金融统计体系的缺陷已经无法准确、完整、真实的反映我国目前的金融数据,并且也无法从其中正确认识到目前我国的金融状况。因此,这需要对金融统计体制进行改革创新,以创建能够满足我国实际情况,又可以和国际接轨的全新金融统计体系。

(四)金融统计人员的素质要求

专业的金融统计工作人员是保证金融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添加之一,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金融统计工作的质量。金融统计工作人员不单单要对常规数据进行编制,同时还要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给金融决策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与资料。金融金融统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成为了全面提升金融统计质量的重要挑战。

二、新时期金融统计的应对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金融信息体系

创新改革传统的全科目式金融统计制度,并且使得新旧金融统计制度在过度与衔接上保持平稳,以全面保证金融统计系统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建立人民银行与证监局、保监局等政府金融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走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就,准确清晰的认识目前的金融发展状态[3]。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国家金融发展需求来建立科学使用、层次合理的金融标准化体系,最后构建完善、统一的金融统计体系,从而对金融统计体系进开展全面、真实的监控。

(二)强化金融统计数据的控制分析

金融统计工作中最为关键就是保证金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金融统计工作所涉及的数据范围十分复杂,数据量巨大,因此要进一步强化金融统计数据的控制分析。严格审查所有数据来源,从源头上做好质量把关工作。对各个金融机构的账目需要做好合理分类分析,尤其是信贷业务方面,要对数据统计的整体态势进行检测,从而建立成全程统计的效果。因此,全面强化金融统计数据的控制分析,就能够建立其数据化的发展模式。

(三)健全金融统计制度

金融统计工作的对象是海量的金融信息与数据。工作十分繁杂。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快健全金融统计制度的脚步,完善对当前金融统计制度的修订,去除与目前金融环境不匹配的指标,对当前使用的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创新。同时,参考国外先进的金融统计制度体系,建立与我国国情相符的现代金融指标体系。完善金融稳定统计制度与金融统计应急制度,对重大突发性金融事件作出完整的信息提供,给维护国际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给予稳定的数据支持。

(四)提高金融统计人员素质

要全面提升金融统计的工作质量,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就是要保证人的因素的稳定性。金融统计工作人员要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充实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的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强化对专业知识与统计技能的学习,以熟练的掌握各种统计方法与统计技巧,以全面满足当前金融统计的工作需求。另外,金融统计工作人员要正确认识并且处理好与地方政府、领导和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仅可以有效提升金融统计信息的利用率,以便更加的为中央银行管理目标实现所服务,同时还可以用有效的提升统计部门的地位,以推动金融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

三、结束语

完善优化金融统计工作不单单可以给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一斤,同时还能够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状态进行真实的了解,从而探析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规律,正确判断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给金融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许宪春.中国政府统计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中)[J].中国统计,2008,(05).

[2]赵艳飞,张燕.统计方法在财务风险管理和金融预测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5,(15).

金融系统行业分析篇5

【关键词】apt金融行业网络安全防御

一、引言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开发了许多信息化系统,比如证券交易管理系统、银行现金管理系统、央行结算管理系统等,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这些系统也容易成为黑客等非法人员的攻击目标,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随着apt技术的诞生和发展,金融行业系统安全及防御模型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提出了多种安全防御技术,以提升金融信息系统的防御能力[1]。

二、apt攻击原理及特点

高级持续性威胁(advancedpersistentthreat,apt)具有极强的针对性、隐蔽性、持续性,对金融行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攻击者利用金融企业或组织信任程序存在的漏洞,将木马、病毒嵌入到程序中,搜集目标主机、服务器的信息,这种攻击行为采用专业的黑客攻击软件,难以被信息安全软件检测到,apt可以利用数月、数年的时间观察、收集金融行业信息,逐渐渗透到金融企业内部系统,获取较高价值的信息,进行贩卖或交易,轻则影响企业安全和信誉,重则威胁国家金融系统。构建一个有效的防御系统,狙击apt攻击,具有重要的作用[3]。

(1)apt目标和途径。apt攻击的主要目标是金融行业有高级权限的员工、有价值的资产,攻击渠道较多,攻击渠道包括信息收集,获取金融机构组织架构、人际关系、网络架构、防护设备、资产存储等信息;利用社工发起试探,获取im通讯记录、邮件等;利用0DaY技术实施针对性攻击,取得内部员工的控制权;渗透到目标核心资产,利用加密传输通道把数据外发,实现长期获取机密信息的目的。

(2)apt攻击防护思路。apt攻击防护思路包括安全需求分析、威胁模型分析、测试内容分析、安全测试预备、安全测试、安全报告等流程。

三、多层次融合apt攻击防御模型

(1)安全预警。安全预警可以分析金融信息系统自身是否存在apt可以利用的漏洞,辅助观察apt攻击行为、攻击趋势,实现攻击行为预警和趋势预警。金融信息系统拥有的子系统较多,每一个子系统都可能采用不同的架构、技术开发,这些系统集成在一起,难免会存在漏洞,比如系统集成接口漏洞、系统兼容性漏洞等,降低了系统的安全系数,为apt攻击留下了隐患。我们可以采用补丁修复、攻击行为预警、攻击趋势预警等方法,提高系统的防御能力。

(2)安全保护。金融行业信息系统采用了各种安全保护技术,包括杀毒软件、防火墙、网络入侵检测、应用防火墙、访问控制、防篡改、数据加密、数据泄露防护等,这些防御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金融行业系统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和机密性。

(3)安全分析。安全分析是多层次融合防御模型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入侵监测、网络抓包等方法获取网络流量信息,分析数据包每一个字段的内容,利用上下文信息观察是否存在病毒、木马等攻击流量,构建日常网络访问模型区分异常流量,及时将威胁报告给管理员,快速发现潜在的apt威胁。

(4)安全响应。如果防御系统发现了apt攻击威胁的病毒、木马,可以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使用杀毒软件清除病毒或木马专杀工具杀灭木马,同时使用防火墙阻断通信传输,终止apt的持续性威胁。

(5)系统恢复。金融行业系统运行遭受apt攻击是不可避免的,一旦系统遭受攻击,系统管理人员应该采用系统恢复技术,尽可能地将损失降到最低。系统恢复技术主要包括备份和恢复两个阶段,数据备份包括数据离线备份、在线备份、增量备份;数据恢复技术包括定点恢复、全部恢复等,两者集成在一起,可以将系统恢复到一个未受到apt攻击的正常状态。

结束语:金融行业信息系统安全防御是一个动态的、自适应的调整过程,随着攻击技术的提高,安全防御也需要创新理念,坚持动静结合的原则,在防御系统引入更加先进的技术,防御apt攻击,提高金融信息安全防御能力。

参考文献

[1]付钰,李洪成,吴晓平,等.基于大数据分析的apt攻击检测研究综述[J].通信学报,2015,36(11):1-14.

金融系统行业分析篇6

   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现代银行的出现,将货币经营与信用活动融为一体,虽然金融市场有所发展,但金融活动主要集中于存款货币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金融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货币银行方面;20世纪30年代随着宏观经济学的出现,金融学建立起宏观货币经济学理论体系;50年代后各经济主体迅速增长的理财需求使得以金融衍生工具创新为核心的金融市场迅猛发展,金融学理论从宏观抽象理论分析转向了微观金融分析,运用投资组合理论、Capm模型和mm定理对资产组合、衍生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进行研究等逐渐成为金融学的主流。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大一统的计划金融,不存在金融市场,金融只研究宏观的货币政策、理论和银行存贷款业务管理;改革开放后从大一统的计划金融转向了多元的市场金融,形成了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建立了多层次金融市场,微观金融发展迅速,金融研究转变为注重研究微观个体的金融决策;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城市信用合作社等地方性商业银行和证券、保险、基金和租赁公司以及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全国各个地区纷纷成立,主板市场包括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技术产权交易所以及债券市场等多层次金融市场迅速发展,投融资工具及其衍生工具等金融工具创新,如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为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能力、能将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业务操作与创新能力融为一体处理各类金融问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而目前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还不能适应各地区经济金融迅速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许多金融机构招不到所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学生面临相当大的就业压力,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结构还适应不了经济金融部门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要。因此我国金融学专业人才质量和结构的矛盾已成为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建设中必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是由专科院校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其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等各方面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存在较大差距,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却缺乏特色,和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基本没有什么差别;而且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再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笼统地定位为高级金融人才是适应不了我国经济金融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基本沿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和实验室教学以及实践实习等设置课程体系,主要注重宏观金融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论文撰写的训练,新型微观金融理论和数理知识传授以及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相对不足。虽然宏观金融部分教学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金融政策,但如果缺乏微观金融基础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金融的内在本质与运行机制;数理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现代微观金融三大核心理论Capm模型、mm定理和B-S欧式期权定价模型的学习都可能感到困难,更不用说深刻理解和运用了[1]。虽开设了与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相对应的《会计原理》、《证券投资学》等课程,但对加深学生对金融市场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开设相对不足;只开设了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实时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实验课程,还缺乏外汇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期货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及保险实务模拟等方面的实验课程。

   (三)实践性教学相对不足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虽然专门安排了实践性教学,但由于与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缺乏深入的合作关系,有的学生找不到金融机构进行各种实习,即使到金融机构的各种实习业大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深化对金融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强化技术技能培训。

   (四)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大部分是来自高校的博士硕士,虽然受过较为系统的经济金融学学术训练,具有较深厚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但由于大多没有在金融机构工作过的经验,自身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业务工作经验;虽然也从金融机构等实践部门聘请一些高管和业务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学,由于他们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系统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探讨

   (一)人才培养目标创新

   由于和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各方面差异的实际存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存发展必须要寻求错位发展,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其培养目标是应该为本地区金融业发展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培养学生良好基本素质、掌握金融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更应突出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特色,强化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微观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就能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业工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应该是服务本地方经济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培养的学生应全面掌握金融学专业基本理论体系和和专门知识以及金融领域基本工作技能,形成良好的金融专业素养;主要应关注金融及相关领域的原理性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侧重学习掌握基本经济金融理论及其应用以及金融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技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必须的工具以及良好的人文品德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才具备的应用型特色应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然应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是有差别的,不仅要求熟练掌握运用各种金融微观业务操作技能,更要求具有坚实的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宏观理论分析能力,那就是工具主义教育,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题中之义了。[2]

   (二)课程体系创新: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突出能力导向

   应根据金融学专业对应的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应从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在坚持学科专业导向的基础上、强化能力导向,不必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专精深,而应关注专业知识的广度和交叉融合,在基本掌握经济金融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突出对现代金融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

   2.课程体系模块化

   打破原有的按学科范畴设计教学内容的框架,以基本素质、经济学基本素养、分析工具、宏观抽象、微观分析、操作技能等能力培养进行金融学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可分为通识模块、基础模块、方法论模块、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实验模块等通识模块主要强调学生品德操守、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政治思想理论课程;基础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为后续的金融学理论和专门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经济法等;方法论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的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的金融分析工具支出,由于金融创新出于规避风险和管制的需要,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发展迅速,其定价对于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金融分析工具要求很高,这是现代金融人才所必须掌握分析能力,主要包括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程序设计等;宏观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概念、宏观思维方法和抽象分析能力,使学生能深刻理解金融现象的本质,主要包括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金融监管学;微观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科的微观化、工程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金融新发展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要求,主要包括投资模块(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投资银行学、金融工程学、公司金融),银行模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银行信贷管理、银行会计)、保险模块(保险学、个人风险与保险);实验模块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缩短理论学习与实践差距,强化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其关键在于开发设计有效的实验课程,要涵盖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主要涉及的实务操作,当然可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情况有所侧重,主要包括银行实际业务操作模拟实验(如国际结算业务、银行会计业务等)、公司财务业务模拟实验、证券投资业务模拟(如外汇、期货)、保险业务模拟、金融工程实验、金融统计分析等等。由于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存在着较多的内容交叉与重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确定专业建设定位与特色,在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中注意综合平衡,做到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课程体系模块化改革的关键就在此。

金融系统行业分析篇7

【关键词】it需求专业人才需求分析面向对象软件工程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业务开始应用it技术,银行业务的金卡工程,证券交易的电子通讯渠道,股票交易所的全自动化交易,信用风险评级系统的it创新等。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使用极大地降低了金融通信与数据处理的成本,提高了金融管理技术开发与信息传播速率,推动了金融领域的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只有与网络结合、进行it创新,在结构调整、产品个性化、服务多元化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拓展新的业务空间和利润空间,才能决胜千里。

一、我国金融创新中的it需求

金融创新是指通过在金融领域对各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变革来改造或引进新事物,包括机构、工具、业务、市场和技术创新,在此我着重讲后者——信息化推动金融创新。

首先,积极开发新的电子技术,进行金融服务的创新。全球银行业已从传统银行时代逐步进入“超级银行”时代,商业银行要加快金融电子化的步伐,大力提高支付结算系统的现代化程度,抓紧建设国家金融网络主干网和同城、区域、全国一体化资金清算系统,努力推进票据清算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信用卡授信系统、外汇业务系统等重点应用系统的开发,早日实现全国性金融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处理电子化、交易活动电子化和资金汇划电子,提高支付结算的效率。

其次,要逐步建成全国性的主干网和分区网相互配套的应用软件系统和卫星通讯系统有机结合的自动网络系统,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准确、快速、便利、周到的金融服务。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的科技创新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动力。在西方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已不再是银行的核心而退居次要地位,各类业务都与高科技手段结合,如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等日益成为发展趋势,成为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国内金融业要借鉴外资银行的先进经验,摸索新型技术手段,实现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

再者,抓好素质教育,实现员工队伍知识结构的创新。

二、商业银行金融软件创新存在的问题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潜在金融市场,将为金融业提供巨大的商业机会;但同时我们应认清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软件创新方面存在的缺陷。

1.我国金融电子化起步较晚,整体水平不高,技术设施不完善,尚未形成规模经济;服务手段较落后、服务成本较高,软件工程行业没有规模化的金融软件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水平较低,网络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较差,不符合日益增长的金融市场需求。

2.金融机构软件人才素质不高,需求分析差错和双方交流障碍。金融应用部门的需求描述不明确、缺乏远见,造成软件的通用性、重用性、可用性较差;开发部门由于缺乏金融知识以及对业务需求的严肃性认识,造成开发工作返工,最终后果是开发的人力和时间成本过高。

3.金融机构与软件开发机构的关系难以处理:早期软件开发作为硬件产品的附赠品为金融机构使用,软件开发费用常常入不敷出,导致软件技术含量较低;金融机构过多个性化需求加上软件开发平台不能统一。金融软件前瞻性较低,没有面向对象的软件产品参数或借口模块技术,各银行独立软件没有重用性,交付后维护困难。

三、金融创新中的软件开发策略

中国金融行业面临着国际竞争者和国内渗透着的双重压力,面临着传统与新兴业务之间的竞争。金融行业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助推器,利用金融与信息技术的良好结合,降低营运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

1.金融软件需求管理

软件工程理论提到,在软件生命周期中,需求分析是最重要的阶段,提高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的准确性有利于后期开发的高效性和交付后维护的低成本。需求工程主要分为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规约、需求验证和需求管理等阶段。

在金融软件开发过程中从应用部门提交《业务需求书》到开发部门建模(数据流图)形成《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都属于需求管理部分,这些环节中只有应用部门与开发部门密切配合和良好交流,才能产生高质量业务需求、获得优秀的软件产品。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至关重要,必须遵守完整性、准确性、通用性、前瞻性、稳定性、可行性、权威性、安全性的约束,对需求进行负责制、规范化的管理,建立完善的需求管理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交流,培养全方面高素质人才。

2.流程优化:软件开发过程的面向对象分析

传统软件开发的结构化方法重用性和可维护性差、不能满足用户需求,面向对象引入类、封装、继承、多态、抽象等概念,通过实现“对象”的方法对客观世界的系统建模。如图是银行账户建立的传统范型(左)与面向对象范型(右)的比较,对象周围实线说明对象外部不知道“账户余额”的实现细节。

以“银行账户”为例,在传统范型角度它是一个涉及储蓄的产品,包括一个属性accountbalance(账户余额)和三个操作(取钱、存前和计算余额),账户余额的所有细节对各个模块都是可见的;而面向对象范型中建立“银行账户”对象实现信息隐藏,对象周围的实线将内部运作封装,实际操作中只需确定不同的消息即可,这样就提高了软件的可重用性,不仅减少了交付后维护的成本,同时可以满足不同银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3.金融网络系统

首先,金融企业内部通信网络平台整合。软件开发部门应根据业务部门需求,采用先进通信技术,将以前不同用途、不同技术的网络构建成技术统一、应用统一、管理统一的综合网络平台;例如,通过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基于ip技术的组网技术,建立虚拟专用网络实现金融企业各分支机构及重要合作伙伴之间的网络互连。

另外,还应从业务平台入手,进行数据整合、服务与流程整合。数据集中后,银行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安全与管理流程,最大限度降低营运风险,保障银行业务处理系统的平稳运行。

4.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比较短缺,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综合性人才,因此需要培养具有全方位、多角度、多学科的知识的从业人员,吸纳一批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银行经营管理、既懂货币市场业务又能融会贯通资本市场业务、既能开发设计新金融产品又懂市场营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形成金融创新的人才优势。

金融业务的it创新势在必行,全新的在线经纪业、专业化和创新意识都对传统金融方式形成了巨大冲击和机遇。apC公司从桌面系统、大型数据中心的全方位产品服务到电源解决保护方案,惠普开放式系统和金牌服务,iBm公司“创新e客户”策略,这些都推动了金融行业创新。我国商业银行既需要引进国际上的惯例和经验,又要结合国内本地的需求和经验,把it与业务紧密结合,实现金融创新的最大价值,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Ronalweber.“informationSystemControlandaudit”,prenticeHall.

金融系统行业分析篇8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金融尖点突变营运资金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产业组织的主流模式,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表现为不同供应链之间的整体竞争。随着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管理的日益完善,也对供应链财务层面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广泛的关注。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从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视角,给出分析供应链金融的生态环境的一种路径,以从某种程度上丰富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供应链金融

(一)供应链金融研究综述

供应链的概念是在价值链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Christopher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组织网络,所涉及的组织从上游到下游,在不同的过程和活动中对交付给最终用户的产品或服务产生价值(SimonC,2000)。allennBerger(2004)等人最早提出了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些新的设想及框架,初步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思想。

陈祥锋(2008)主要通过模型分析的方式研究了资金约束条件下,供应链外部融资服务和内部融资服务为供应链带来的收益,并认为供应链金融服务能有效地增加供应链的总体收益(闫俊宏等,2007)。邹武平(2009)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的三种基本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作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胡跃飞等,2009)。

总体来看,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在我国近几年的供应链金融理论与实务研究中,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界定、具体模式已基本取得了共识,基于银行视角、核心企业视角、物流视角等角度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基于金融生态系统的视角研究供应链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方面还存在不足,而这正是该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方向。

(二)供应链金融的国内实践

深圳发展银行是我国国内第一家提倡供应链金融的银行。基于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迫切的融资需求,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以及一些传统国有银行也都推出了此项服务。这些银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金融品牌,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2003年深发展在业内首次提出了“自偿性贸易融资”理念,率先推出了“1+n”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2005年提出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转型策略。2006年深发展推出了“供应链金融”品牌,并在产品、流程等方面开展了深化创新。2007年兴业银行推出“金芝麻”系列服务产品,试图一站式解决企业面临的资金难题。招商银行是国内电子银行市场的领先者。2005年电子票据在招商银行面世,2008年招商银行全面推出了U-BanK6.0。国内商业银行推出的特色供应链融资服务,在很多大型、稳固的行业供应链中已得到应用,已成为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物流公司共同关注的焦点。

根据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本文定义供应链金融是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将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联系在一起,将资金流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来,为所有成员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系统性的融资安排。因此,企业可以借助它获得金融机构资金支持的机会,从而缓解营运资金短缺的问题。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涵义及构成

(一)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涵义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金融的良好运行更加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杨晏忠,2007)。同样供应链金融要想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也离不开一个良好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的支持。金融生态系统的普遍特征也是供应链金融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具备的。因此,通过参照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学者对金融生态的定义,对“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做一个系统的阐释。

本文将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划分为两部分: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和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它是由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之间、参与主体与其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在这个系统中,外部生态环境构成各参与主体行动选择的约束条件,而参与主体的创新活动又可以对已有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并进而推动参与主体产生新的行动。

(二)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构成

供应链金融实质上是对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它主要涉及以下参与主体:一是资金的需求主体,包括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商等;二是资金的供给及支付结算服务的提供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三是环节外包主体,包括物流公司、仓储公司、保险公司等;四是监管机构,主要是指各级银监部门。

它的外部环境涉及以下内容:一是制度环境,首先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动产抵押登记原则、受偿的优先顺序等法律。其次是司法体系。另外还包括监管部门的业务监管制度;二是技术环境,包括金融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

完整的供应链金融体系除了包括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和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以外,还应包括供应链金融产品以及供应链金融市场。供应链金融具体产品主要是指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类产品,如存货质押贷款、保理、预付款融资等信贷产品。此外,金融机构还提供中间增值服务,如财务管理咨询、现金管理等服务。从供应链融资市场来看,它基本上属于短期的货币市场,从融资用途和期限的角度看,基本上可以归入广义的短期流动资金授信的范畴。

尖点突变模型的特点及原理

(一)尖点突变模型的特点

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于1972年提出了突变理论,这是一门用来研究各种突变现象的新兴学科,主要方法是将各种现象归纳到不同类别的拓扑结构中,讨论各类临界点附近的非连续特性。雷内·托姆归纳出了七种初等突变模型,其中尖点突变是最简单最常用的模型(见图1)。它具有以下典型特点:

多模态性。对于控制变量的某些取值,系统可能出现多个不同的状态。

不可达性。中间皱褶部分有一个不稳定的平衡位置,系统不可能处于此位置。

滞后性。突变发生在分叉集线上,从上叶跳到下叶与从下叶跳到上叶发生的位置不一样。

突跳性。突跳性指的是系统从一叶到另一叶过渡时出现突跳现象。

(二)尖点突变模型的原理

尖点突变模型的势函数方程为:

v(x)=x4+ux2+vx+c(1)

其中,x是状态变量,u、v是控制变量。令v`(x)=0得出势函数的平衡曲面方程m:

4x3+2ux+v=0(2)

由v``(x)=0求出势函数的奇点集S:

12x2+2u=0(3)

联立v`(x)=0与v``(x)=0,消去状态变量,得到分叉集B:

8u3+27v2=0(4)

平衡曲面是势函数所有临界点的集合,奇点集是所有在平衡曲面上有竖直切线的点的集合,分叉集B是所有使状态变量x产生突跳的控制变量的点的集合。

图1为尖点突变模型的突变流形和控制平面。平衡曲面由三层组成:上叶、下叶、中叶。分叉集B(b1ob2)是奇点集S在控制变量所在平面的投影,是系统发生突变的临界位置。当控制变量没有越过分叉集时,(u,v)的平稳变化会引起x的平稳变化;越过分叉集时,x会产生不连续的变化,表现出状态的不稳定性。如图1所示,a1出发演化到a2,当接近中叶边缘时,只要控制变量有微小的变化,系统的状态就会发生突变。从C1到C2演化路径中,控制变量的连续变化引起状态变量的连续变化,从而系统是稳定的。

平衡曲面方程实际上是一个关于x的一元三次方程4x3+2ux+v=0,实根数目由判别式=8u3+27v2的符号决定。>0时,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尖点突变模型的构建

(一)实证研究

1.公司概况及发展。aBC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BC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中小型服务经销企业。国内钢铁供应链条是“铁矿石-钢铁生产-钢铁经销-各类用户”,aBC公司处于该链条的中游,扮演着经销商和采购商两个角色。它的上下游合作伙伴都是实力强大的大中型企业。

2001-2004年恰逢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升级阶段,国内高级板材缺乏,需求量持续增加。aBC公司把握发展机遇,得到了迅速发展。2002年底公司总资产2536万元,销售收入达到11534万元,实现净利润834万元。2003年底销售收入达到22796万元,净利润达到1757万元。但是销量的迅速增加也使aBC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营运资金压力(见表1)。

由表1可知,尽管公司流动资产从2002年的2533万元迅速增加到2003年度的4538万元。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依赖于预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的迅速增加,而货币资金却急剧减少。aBC公司在稳固的供应链交易关系下,短时间内虽然获得了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面临着严重的流动资金缺口。

2.融资困境及其化解。aBC公司属于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有限、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很难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它的融资困境表现在:自身信用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实现信用授信的条件;通过担保公司获得担保授信,会导致融资成本过高;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很低,难以通过抵押授信解决资金缺口。因此,传统贷款方式不能帮助它破解流动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

eF商业银行根据aBC公司供应链和财务状况的特点,2004年,提供了采购阶段的“未来货权质押授信”融资产品,提供了2000万授信额度。2006年,双方办理了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保理”融资,获得4600万元授信余额。

3.尖点突变模型的应用。阿伯丁大学“2008供应链金融市场的状态”的调查报告总结出四条与供应链金融有关的绩效指标:平均现金周期、过去一年现金周期的相对改进量、应付账款天数、应收账款天数。本文选用影响营运资金周转四项关键指标:应收账款余额、预付账款余额、货币资金余额和存货余额,通过对主要指标尖点突变模型的建立,分析当年各指标的数据是否发生了突变(见表2)。

利用尖点突变模型来分析2004-2008年间,aBC公司营运资金四项指标数据变化所隐含的突变信息。首先对预付账款余额进行尖点突变分析。考虑到尖点突变函数是四次函数,因而先用四次函数来拟合历史数据。取时间为自变量x(以2004年为基准,作为第一年,其他年度依此类推),取预付账款余额为函数y,用四次多项式以最小二乘法拟合表中的数据(见表3),得到的四次多项式为:

Y(x)=-64.5x4+842x3-3780x2+6706.5x-1810(5)

从图2中可以看出,运用四次多项式拟合的结果非常好,相对误差极其小。实际应用中,通过对四次多项式进行初等变换得出尖点突变模型的势函数方程,设四次多项式为:

y(m)=a0+a1m+a2m2+a3m3+a4m4(6)

为消去(6)式中的三次项,令m=x-n,n=a3/4a4,(6)式变为:

F(x)=b0+b1x+b2x2+b4x4(7)

其中:

进行变量代换,令得:v(x)=x4+ux2+vx+c,得尖点突变模型的标准形式。

对(5)式进行初等变换,得:

n=a3/4a4=-13.05,b0=-557410.9,b1=911618.4,b2=-36721.8,b4=-64.5。

再进行变量代换,得u=569.33,v=-14133.62,c=8642.03,即尖点突变模型为v(x)=x4+569.33x2-14133.62x+

8642.03。

计算该尖点突变模型的分叉集:

B=8u3+27v2=8×(569.33)3+27×(-14133.62)2>o

同理,对应收账款余额、货币资金余额及存货余额进行突变分析,会发现分叉集也都大于0。分叉集>0时,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主要为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存货和货币资金,因此影响中小企业营运能力的主要因素可用这四个指标的余额来表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四个变量进行处理,合成为两个综合指标。

u=0.825x1+0.282x2+0.897x3-0.484x4

v=-0.040x1+0.918x2+0.182x3+

0.805x4

主成分u、v解释了全部方差的83.115%,基本概括了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把u和v的表达式带入尖点突变模型的势函数方程,可得该模型的突变条件:

4[0.825x1+0.282x2+0.897x3-0.484x4]3+27[-0.040x1+0.918x2+

0.182x3+0.805x4]2

当企业营运资金的关键指标值满足公式(8)时,资金链条会面临断裂的危险,发生突变。由上述结果可以判断,2004-2008年间aBC公司的营运资金流转未发生突变。这与aBC公司利用供应链金融后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符。aBC公司2004年获得融资后,有效解决了现金不足的压力。2005年末销售收入达到27396万元,资产规模稳步增长到6799万元。2006年获得融资后,应收账款的占用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2006年,公司的销售收入和资产规模继续稳步增长。

(二)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定性分析

本文运用定性的方法对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进行突变分析。平衡曲面是状态变量,代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总体状况,它受u(代表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和v(代表供应链成员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两个控制变量的影响。

政府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鼓励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外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后,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此时,供应链成员企业会出现不同的行为。中小企业中信用较好的成员会有效利用这一工具发展产业,处在平衡曲面的平稳过渡部分。信用较差的企业会发生虚假交易、挪用资金等行为,引发资金流、产品流的中断,给其他参与成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健全,系统会过渡到>0的状态。企业的行为受到生态环境的有效约束,系统状况会得到明显改善。供应链金融将中小企业变成和大企业风险水平相当而受益水平更高的客户群体,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提高的同时也都会守信用,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综合成本的降低。

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与定性分析得出结论:一是供应链金融主要是解决企业短期资金缺口问题,当影响营运资金的四个关键指标满足公式(8),就会引起系统状态发生突变,企业面临经营困境或破产。二是灵活运用供应链金融有利于中小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实现流动资金的良性循环,促进整条供应链各环节的顺畅合作。三是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有效约束企业的失信行为,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促进供应链金融生态的平衡与升级。供应链金融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就需要供应链金融各方参与主体共同努力。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中小企业应当努力达到供应链融资的准入条件;核心企业应有效利用供应链融资技术;商业银行加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政府加强改善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构建公共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SimonC.Supplychainmanagement:ananalyticalframeworkforcriticalliteraturereview[J].europeanJouralofpurchasingandSupplymanagement,2000(6)

2.allenn.Berger,GregoryF.Udell.amoreCompleteConceptualFrameworkforSmeFinance.worldBankConferenceonSmallandmediumenterprises:overcomingGrowthConstraints,2004(10)

3.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摸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4.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

金融系统行业分析篇9

一、统计范围较窄,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一)金融统计面窄,不能完整反映金融整体运行情况。目前人民银行统计范围仅限于银行业,而不是整个社会金融统计,单一的银行统计指标较多,缺乏完整的金融指标体系及与整体经济运行相联系、相融合的综合性、联动性指标。(二)统计指标设置笼统,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基层央行的统计报表重点是对存贷款常规业务进行统计与分析,没有反映基层商业银行资金上存情况,以金融机构经营效益为中心的相应统计指标未设立,中间业务及其分类指标也有缺漏,消费贷款、助学贷款、下岗就业贷款、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相应指标设立不完备,不能够完全满足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的信息需求。二、金融统计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薄弱(一)系统纵向统计分析功能薄弱。基层金融统计仅对数据进行横向地简单地分类、罗列,没有对各金融机构上报的数据进行深加工,报表体系中缺乏深层次的分析指标和报表,系统的纵向统计功能薄弱。这使得花费诸多人力、物力收集起来的金融统计数据没有被充分利用,造成了金融统计数据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二)报表科目口径不统一,数据衔接不到位。具体表现在:1、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贷款按流动性分设为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两个指标,在短期贷款指标下又分设了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建筑业贷款、农业贷款等按行业分类指标,而在中长期贷款指标下又分设了基本建设贷款、技术改造贷款等按用途分类指标。指标属性的不统一使得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指标下属各子项之间衔接性不强,通过阅读报表只能了解短期工业、建筑业贷款有多少,而不能了解整个工业、建筑业贷款的情况,降低了报表的可读性。不良贷款的剥离及核销情况在报表中也得不到体现;2、在本外币信贷收支表与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前者存款分为企事业单位存款、储蓄存款等五种存款类别,后者则将企业存款单独统计,比前者多财政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和农业存款三个存款类别,指标设置不统一降低了本外币报表与人民币报表之间的可比性。三、金融统计与金融会计信息处理不匹配现行金融统计制度规定,金融统计报表以会计报表为基础,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决定了金融统计数据的准确度。虽然现行金融统计制度统一规定了统计指标与会计指标的对应关系,但从实际执行的情况来看,对应关系并不是数据准确性的决定性因素,具体体现在:(一)会计数据处理本身出现差错,导致统计数据失真。如贷款到期后没有按时归还的,没有及时转入逾期贷款户,致使统计数据中不良贷款指标反映失真。(二)会计与统计的制度改革不同步,导致会计科目与统计指标设置不同步。表现为统计指标调整滞后于会计科目调整,导致统计数据不实。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发展,中间业务、衍生金融产品等不断涌现,会计科目调整将更加频繁,这种矛盾亦会更显突出。(三)统计与会计在核算时间上不一致。如部分地理位置偏避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其电子化建设相对落后,核算数据不能适时传输,为应付统计时效性要求,人为把统计或会计核算时间提前二至三天,而地理位置较好、设备较为先进的农村信用社则仍按照正常核算时间进行,这种时限的差异产生了一些数据估填失真现象。(四)央行会计核算体制改革因素附带效应影响。在对基层央行实行会计核算“四集中”及国库“大额支付”后,因联行帐务数据、损益类数据与资产负债平衡表关系、中心支行与各县“待结算财政款项”、“地方财政库款”归属等会计元素的处理变化,导致对应关系模糊,致使“金融统计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人民银行分县信贷统计数据难以体现全面、真实和准确。四、现金收支统计制度有待修订完善现行的现金统计制度是人总行于1999年制定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要求,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如建筑企业从银行提现时,开出支票的用途为“工程款”,金融机构往往将其全部统计入“工矿及其他产品采购支出”中,而“工程款”中的工人工资部分应计入“工资性支出”中,按照现行现金统计项目归属则无法进行准确统计。几点建议:一、央行应扩充金融统计信息处理范围,保证指标体系的全面完整根据人民银行宏观调控职责要求,金融统计职能范围应延伸到保险、证券、外资机构、基金组织等在内的广义金融机构,设置的统计指标、收集的数据源、信息源应随之调整扩大到整个金融领域。同时,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部门,人民银行还应该关注主要金融指标的变动与经济运行的关系,并建立起与国民经济统计相一致的金融指标体系。综合、全面地反映经济金融运行态势,使金融数据拥有更明确的经济可视性含义,以便更好地适应监管职能分离后,基层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的需求。二、规范金融统计指标体系,扩展金融统计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功能(一)调整与补充相结合,确保金融统计指标设置的合理性。金融统计的分类体系、编码体系、行业划分、种类划分等标准,应与国家统计部门的现行标准相适应,以满足统计信息处理和使用的规范化要求。既要以结合当前金融运行的状况和金融稳定的要求,及时调整和补充各项金融统计指标,力求全面反映各项新业务的开展情况、清楚的反映资金的流向,又要明确各项指标界定标准,方便统计人员的操作。(二)设立并扩展与金融交易相关的流量统计指标。做到存量、流量统计并重,力求体现金融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性,便于分析和描述经济活动与趋势,展示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三)加强金融统计指标的预测预警功能。提高中央银行决策的可预见性和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使金融统计成为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有效的决策与支持系统。(四)升级金融统计监测系统。规范和统一报表科目口径,加强报表中数据间衔接,增强报表的可读性,提高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及预测能力。三、拓宽数据来源与整治会计信息失~结合,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度对数据来源、统计口径、处理方式、分析方法作出规范性要求,简化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渠道。整治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建立会计、统计联系制度。在出现新业务,努力做到统计指标与会计指标的同步调整。拓宽统计数据来源,在各金融机构贷款台帐系统或信贷登记系统逐步完善的前提下,可考虑从以上系统提取相关信贷数据,以增加信贷统计数据的准确度。四、完善金融统计的法制建设金融统计法律制度建设应与金融业务发展相适应,要具备完整性与实用性,为支撑统计数据的“准、快、全”要求提供制度约束和法律保障。

金融系统行业分析篇10

一、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互联网工具及通信工具来实现资金互转、支付等业务的新兴行业模式。这种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依托的是互联网技术水平,然而随着互联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互联网金融也在快速地发展。

二、大数据及其特点

(一)数据分类

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中,数据贯穿了整个网络金运转过程。在互联网金融交易中主要有:参与者(客户)、互联网金融企业及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互联网金融不仅仅可以输入、保存参与者(客户)信息数据以及提供产品信息数据,甚至还可以保留参与者(客户)在对互联网平台进行操作时的各种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正是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库,是网络金融的基础。根据互联网金融数据的操作过程,可将其分类为:用户信息数据、成交信息数据、用户操作数据等。

用户信息数据是指每个参与者(客户)在建立账户时要填写的基本资料,这些资料被保存后就会被自动储存到企业的信息系统里。用户资料数据关系到每个用户的私人资料,所以企业必须对此数据进行严格保密,进行统一的管理,不能被泄露。

成交信息数据是指互联网金融行业为用户提供了商品及服务,然后用户对此商品或服务进行购买成交时,有成交信息数据,可以保留你成交过程中的整个操作,作为你安全成交的凭证和依据,防止交易过程中产生的风险。用户操作数据,是记录用户在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平台进行操作时相应过程的记录。

(二)数据特点

互联网金融数据分为以下特点:规模广、多样化、高效性。首先,规模广是指互联网金融数据涉及广泛,覆盖广。其次,多样化是指互联网数据涉及种类多,信息数据的多元化。最后,高效性是指对互联网金融数据信息处理及时、准确、高效。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风险,主要体现如下:第一,用户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概念不清晰,投资风险意识不强,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创新投资,与传统金融不同,其实互联网金融与改变传统金融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第二,存在技术不足与人为破坏导致的风险,互联网金融虽然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互联网技术风险还是存在的,例如计算机故障与其他类型的风险,例如:黑客、病毒等。

第三,经营多样化导致监管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多样化导致风险监管难度更大,涉及到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业务交叉性强。第四,互联网金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金融市场相冲击。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冲击的,使得银行间的竞争增大,相互抬高利率,而且还改变负债的结构。

四、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一)以数据为基础

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可操作性,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建立时,要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方便、安全、易操作;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要有利于操作,这样才能快速识别风险,作出防范。

第二,及时性,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数据我们必须及时处理,具有高效性,所以在进行建立该系统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时限性,确保能够及时地发现风险及不足,这样才能有充足的时间去预防,避免出错,造成不良损失。

第三,准确性,在建立该预警系统的过程中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才能避免对风险作出错误的判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系统数据分级

在互联网金融预警系统分为四个级别,分别如下:

1、数据管理

互联网金融预警系统是以数据为基础的,预警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所以要对数据的管理建立健全系统。这样可以更方便地对数据进行导出、整理及存储。

2、数据整合

数据整合主要是风险预警系统对数据进行整体的分析,进行风险预警。

3、数据分析

风险预警系统进行数据整合后,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来判定风险。所以,风险预警系统必须具备智能性。

4、数据结果

数据解释就是数据分析能够对风险进行解释及反应,并且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