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十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十篇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2:17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篇1

内容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形成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方面有独特的作用,而教学设计又是这一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着眼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今天,还要分析学生的昨天,更要考虑学生的明天。必须要突破已有的陈规,进行不断的改革,提出一些合乎实际的、具实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方案,以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以真正提高学生的素养。

高中思想政治由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文化常识和哲学常识四大部分构成,这些内容与青少年一生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在提高青少年素质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我国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不大,因此,需要重新审视。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内涵

1.教学设计。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预先设计。随着知识总量的激增,教学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以致由一个概念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但是,由于教学设计者们所关注的对象不同,对于教学设计内涵的界定,至今还没有比较一致的观点。但是,一般认为,根据教学设计对象的层次不同,教学设计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宏观的教学设计—教学系统教学设计。如对一所学校、一个新的专业、一个学习系统等进行的设计。开设一个新的专业时,要分析社会需求、设计培养目标、确定培养规格、构建课程体系、做出课程安排、选择教学资源、制定评价方案等宏观设计。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设计就是一种规划,一般由专门组织的小组来完成。

中观的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如对某一门课程或某一个教学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课时数、教辅资料、评价方案等进行的分析、设计。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设计就是一种课程实施方案,一般由学科教研组来完成。

徽观的教学设计—课堂(一节课)教学设计。如教师根据某一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悄况、学校的教学条件,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安排有序的教学过程,设计可行的评价方案等进行的设计。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设计就是一种操作程序,一般由任课教师单独来完成。

本文中的教学设计是指微观的教学设计,即课堂教学设计,这里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分析课程标准、教材、学生,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的计划、决策与安排。

2,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下位概念,是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是一节思想政治课的实施蓝图。其涵义是:教师根据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自身特点,在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的指导下,对课堂教学进行的计划、决策与安排。具体言之,就是教师依据教育教学理论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自身特点,通过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安排教学过程,设计评价方案的系统过程。

二、离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应有理念

1.人本化。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以人为本”应是教学所追求的理念。在教学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在教学的各环节中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理应人本化虽然近几年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调度”下.教师的教学设计还是重知识、轻能力、轻发展、而思想政治课体现得最明显(由于思想政治的内容多数是陈述性知识)—我们的学生只要记住名词、概念、原理就行,人的发展被置于次要的地位,思想政治课学习几乎成了死记硬背的同义语。笔者利用问题化教学设计使教学得到了人本化。首先,通过教学内容的逐层问题化,把名词、概念、原理等知识和教学目标融人到具体的间题中。在设计问题时,认真分析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使问题难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并且尽量使问题梯度化、层次化,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另外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使各个问题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不仅记住了知识、理解了知识的意义、提升了思想境界,而且也增加了发现问题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达到了教学目标、身心获得了发展。最后,在设计学生的评价方案时,注重学生的自我纵向评价、形成性评价,使学生能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可持续发展。

2、个性化。个性是一个内涵极其广泛的概念,不仅人有个性、教学有个性,教学设计亦有个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个性,“个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一定意义上说,广义个性指事物的独特性,狭义个性指人的独特性”。正是由于个性才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繁荣昌盛、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学是具有鲜明个性化的活动。只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才能有个性化的教学;只有个性化的教学,才能培养出个性化的学生。

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师在课程标准、教材统一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风格、智慧、学生特点个性化的过程。但是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特点是:划一性有余,个性化不足。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都有与课本相配套的教案书。教案书是教师教学设计的蓝本,教学设计往往变成了复制枯贴的过程(把教学设计从教案书抄到教案本上),创造性的应用比较少。这样的教学设计很难顾及学校的个性、班级的个性、教师的个性、学生的个性,最终使学生只能是求助于死记硬背。笔者在进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时,根据学校的条件、班级的特征、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个个切实可行的问题,使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自学、讨论、合作、探究、发现等方法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另外,在巩固知识、训练思维时,用问题解决来代替过去那种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的设汁模式.深化学生对知识意义的理解。

3、生活化。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生活的准备”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等等,许多大教育家都谈论过教育与生活,这说明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是生活的产物、生活是教育的基础,没有教育的生活是不可想像的没有生活的教育也是不可想像的。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教学,若脱离现实生活就会变得机械、单调、枯燥、无味。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更是如此,因为高中思想政治的内容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概括、抽象与升华,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紧密的,所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汁要生活化。这里的生活化不是变成现实生活,而是把教学问题转化为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散发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对它感到熟悉、亲切。长期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以对知识的记忆为宗旨,不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失去了兴趣。笔者在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时,把教学内容转化为生活中的问题,努力使教学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的现实意义,使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充满生机活力。每节课结束后、给学生布置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探究问题,让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向生活世界回归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也应如此,“原本来自于生活,扎根于生活的思想政治课程,向生活世界回归,关注学生主体的‘生活体验’,是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的一项基本原则”。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1.进行总体分析。总体分析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主要从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三方面进行,因为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是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们决定教学的各个方面,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可以明确教学总目标、单元目标对具体某一节课的总体要求,教学内容在思想政治学科及所在单元中的地位;通过分析教材可以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等;通过分析学生可以明确学生的认知基础、接受能力、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即学生的认知准备、能力准备和情感准备。

例如,笔者在进行《价值规律的作用》教学设计时,由总体分析得知:(l)课程标准对《价值规律的作用》一课的总体要求是:记住并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树立平等观念、效率观念和竟争观念。《价值规律的作用》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对第一单元的概括与总结,是学生学好经济常识的基础。(2)《价值规律的作用》一课的重点是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难点是价值规律的前两个作用,知识点是: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其中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是通过分析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而得出的,价值规律的第二个作用是通过分析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得出的,价值规律的第三个作用是前两个作用的推论。(3)学生的认知准备、能力准备和情感准备状态需要根据具体的学生来确定、

2.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明确而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笔者一般把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部分,使教学能兼顾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的发展例如笔者在进行《价值规律的作用》教学设计时.通过分析制定的教学目标是:(l)认知目标:识记并理解价值规津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2)能力目标:能够初步运用价值规津的有关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企业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改革开放意识、科技意识和效率意识,树立正确的市场经济观念、平等观念和竞争观念,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目的,为今后参与、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莫定基础。

3.选择教学措施。任何一种教学措施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总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有优点也有缺点。例如,讲授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实验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但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个别教学有利于顾及学生的个性特征但教学效率、质量比较低,班级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学校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使它们与教学其他要素之间的组合能产生最大的教学效益。例如笔者在进行《价值规律的作用》教学设计时,教学方法以讨论法为主,辅之以教师点拨,教学组织形式选择小组教学,教学媒体采用多媒体,因为这一节课属于原理的应用课,讨论法有利于学生们仔细推敲、互相切磋、集思广益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而小组教学是适合于讨论法的最佳组织形式,这一节课需要的材料多,运用多媒体可以使有效教学时间得到增加。

4.安排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也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使教学各要素有机的融为一体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因为教学过程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中心环节。笔者在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设计时,一般把教学过程分为教学导入、问题呈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课堂评价和作业布置儿个环节例如笔者把《价值规律的作用》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其中材料、二、三都是生活事件.分别能体现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材料四是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综合运用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来解决。

5.设计评价方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一般在课堂教学过程开始时进行,重在对学生已形成的、与新课有关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判断,以便教师调整教学起点、清除教学障碍,通常以谈话、提问和简单书面测试的形式进行;形成性评价一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重在考查学生对某些具体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时地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以便教师灵活调整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通常以提问、练习和观察学生反应的形式进行;总结性评价一般在课堂教学过程结束时进行,重在检验学生对一节课所有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达标情况,以便教师查漏补缺、改进教学,通常以综合性练习或测试的形式进行。因为,形成性评价形式简单、运用频繁,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设计评价方案,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中,一般以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为主。例如笔者在进行《价值规律的作用》教学设计时,把诊断性评价安排到教学导人中进行,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的掌握情况;把总结性评价安排到课堂评价中进行,通过对一个综合性实际问题的分析,来考查学生的达标情况。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篇2

一、主体性教育思想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高度契合

主体性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教育界提出的基础教育新思想,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具有浓厚人文精神的课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引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可见,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是其主要目标之一。其理念与主体陸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真正落实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实施主体性教育,需要国家、社会、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但学生能否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社会主体,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把主体陸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二、用“以人为本”的理念统领教学关系

在进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统领教学关系。www.133229.com首先是师生关系,要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我们必须将师生关系定位为“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让“讲台”成为师生课堂民主、平等交往的“平台”。这就需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依据学生的志趣、才能、资质和特长,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陸,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猜测,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异想天开,而不是扼杀、摧残。

当然,强调民主平等并不是要求教师“退位”,学生“登基”,不等于说教师可以完全放弃自己的责任。相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更要坚持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的关键在于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艺术(含评价艺术)的把握,能适时地因势利导,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把教转化为学,以引起学生的主体参与。

三、教学设计要兼顾学生主体和课程标准要求

1.教学目标设计

教师要在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的同时,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要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体现课程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2.教学內容设计

在教学內容的设计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主体要求,尽可能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1)教学內容要生活化。课程既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新课程教学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高中生群体;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对于生活,正如鲁洁教授所言:“它是用学生的眼睛观察到的、用他们的心灵所感受到的生活,是他们正在过着的生活。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构成学生自身的生命活动。”因此,从社会生活,特别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生活中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籍此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和思维,从而加速学生主体性的成熟,缩短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期。

(2)确定恰当的知识落差,教学内容要有适当的难度。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材这个主体媒介所进行的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的往返流动、交互传递获取的过程。学生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参与程度如何,除了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态度等诸多因素以外,还受制于课堂教学的知识的落差,即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量与学生可能接受的知识量之间的比差。如果落差过大,学生就可能失去招架之力,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相反,如果落差过小,学生就会感到索然寡味、如同嚼蜡,逐步形成厌学心态,失去学习的欲望和热情。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3)教学内容还要有梯度,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愉悦,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学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体验了成功的滋味,才有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3.教学形式设计

学生主体陸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主体性,在活动中表现出主体性,活动是影响学生主体陸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影响学生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各种因素达到优化,使各种不同的活动形式和决定着它们的诸多条件相互促进、紧密结合,进而主导学生的身心发展。

4.学习方式设计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陸,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寻找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内容,并对合作学习的对象分组、过程要求、激励策略等进行设计,以确保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相互尊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5.课后作业设计

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业的设计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一要突出多样性,同一教学内容可以布置多种形式的作业供学生选择,如:讲故事、演小品、演讲赛、辩论赛、讨论会等。二要突出开放性,作业的设计要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放眼社会,把政治学习的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加强知识性作业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布置作业还要给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的机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发展性、独创性。例如可以布置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等作业。三要突出合作性,如以小组为单位,出政治小报或专题黑板报等。四要突出实践性。如学过《公民的储蓄》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假如你家中了100万大奖,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家庭特点与需要,制定一项家庭投资方案。五要突出自主性,可以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自己从练习中选择作业。

6.教学评价设计

(1)倡导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其价值取向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与甄选,而是发挥发展性评价的激励、导向、反馈功能,强调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倡导过程性评价。即将评价重心转向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要求评价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aRCS学习动机模型;学习动机;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编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4-0034-04

有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成绩中有16~20%甚至30%的差异是由学习动机造成的。[1]基于动机的教学应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以获取学生的“个人控制感和胜任感”,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或自我决定”,让学生能“真诚地认可自己的行为”并真正地“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2]激发学习动机是有效教学的应然基点。当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争的事实是“学生不愿意学、教师无激情教”。这一方面显示了动机问题的复杂性,[3]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教学设计中,动机因素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Johnm.Keller教授认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主要有四类:注意(attention)、切身性(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满足感(Satisfaction),简称aRCS动机模型。参照Keller教授的理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教师要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的注意和兴趣;接下来要让学生理解这门课的学习与他密切相关;然后要使学生有信心学好这门课程;最后让他们体验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成就感。在此,aRCS动机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框架来控制和维持动机。实际教学中,如果把教学活动组织成教学准备、内容呈现、学生参与、绩效评价、后续活动等环节,那么在设计教学时要重视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能激发学生的动机。[4]

一、吸引注意力――激起认知好奇心

研究证实,当学生对其知识领域有个人兴趣并投入时,他们会对之维持更持久的注意。[5]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改变媒体的呈现方式一般只是引起无意注意,而使学习者面对有趣的问题则会引起有意注意。教学应更多地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来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6]

1.知觉唤醒:学生好奇心的激发。教师拿着装有不同品牌饮料的箱子进入教室,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到底老师要让我们干什么呢?”(无意注意)这时教师抛出问题:“你会选择哪种饮料?请说说你的理由。”(有意注意)适当过渡,教师就能水到渠成地顺着学生的思维逻辑,将话题导入“矛盾”。当从哲学的视角对此进行再审视时,会使学生感到“哲学原来并不神秘”――“原来这就是‘矛盾’啊?挺有趣,我要学!”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想知道“什么是‘矛盾’?有哪些‘矛盾’?”(有意注意)这样能够维持长时间的学习动机,并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新颖多变的教学策略,把教学起点定位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关注上,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求知欲。[7]

2.唤起探究:探究者的角色定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探究学习的核心。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在必要时给予帮助,但只需点拨而非直接帮助解决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运用“头脑风暴法”,尝试提出问题―假设问题―验证问题,或使学生面对适当水平的学习困惑,或提出反论……例如,教师可尝试案例设疑:有一位国王长得很丑,一只眼睛瞎,一条腿瘸。一天,他召集画家为他画像。画家甲把国王画得非常漂亮,国王看后大怒:“善于阿谀奉迎的人必有野心,拉出去斩首。”画家乙便如实画像,国王依然大怒:“丑化国王,冒犯天威,拉出去斩首。”这时画家丙呈上画像,国王看后喜形于色。试问他是怎么画的?这样,学生的困惑与探究过程,即对案例中美与丑、真与假的有意注意过程,对“矛盾”概念的辩证关注过程,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机“拨开云雾见月明”,就不难将话题导入“矛盾”。

3.富于变化:学生注意力的维持。单一的教学要素会使学生兴趣减弱,此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手段,使用形象化的实例或比拟,增加课堂情趣,有效维持学生注意力。教师可尝试采用板图法导入:板书“最好的苹果酒常带有木桶的味道……”,同时在其旁画一个圆,让学生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对圆进行分割。这样将两个似乎毫不相干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引起其有意注意,而探究的本能势必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已知概念与新授内容之间的内隐联系,导入“矛盾”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建立切身性――生成认知内驱力

研究表明,对于那些与自身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相匹配,并因此为其发展提供恰当挑战的活动,人们通常会沉迷其中并从中得到乐趣。[8]建立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的切身相关性,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与其日常生活有关联,从而生成源于其自身需要的认知内驱力。最基本的手段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活动与他们过去的经验或以前学习的知识或某种利益相关。

1.执行“先行组织者策略”,寻找“最近发展区”。“先行组织者”是奥苏贝尔提出的概念,意即在给学生提出正式课题之前,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介绍一些更为概括、与新的学习任务相关的引导性的或背景知识的材料。这些材料可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事先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即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然后确定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发展目标,让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例如在教学“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时,教师可作如下设计:

教师:【展示“白马非马”的故事】“白马非马”扭曲了“马是作为白马、黑马等不同颜色的马的共同特征”这一基本结论。白马与马的关系与已学的哪对关系很相似呢?“白马非马”的症结又在哪里?

学生:【探究、讨论】白马与马的关系类似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与物质的关系,“白马非马”混淆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教师:【点拨】非常正确。因此,作为“一般”的矛盾普遍性寓于作为“个别”的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作为“个别”的矛盾特殊性通过作为“一般”的矛盾普遍性表现出来。

教师:“解剖麻雀”“抓好典型”如何理解?

学生:【探究、讨论】“解剖麻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意指个别,“俱”强调一般,因此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抓好典型”也是同样道理。

由于教材内在的逻辑结构,学生对教学内容完全陌生的情况较为少见,新材料同过去的学有某种程度的联系。因此,教师要在新授内容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之间“搭桥铺路”,执行“先行组织者策略”,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感到学习内容与己相关,从而小梯度、高难度地引导学生一步步掌握新知识。

2.创设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切身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认知兴趣,使其力图通过思考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产生求知的强大动力。其实质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这种不协调通过设疑而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凝聚到教学内容上,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让学生“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9]在上述内容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情境1)苏州滨湖新城融太湖亲水理念,致力于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化“乐居”新城。

(情境2)汶川集大山大水的雄浑与丛林溪谷的阴柔于一身,新城致力于建成岷江河谷农业示范区、羌禹文化体验区。

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两座城市的规划设计师,边表演边讨论:两个规划方案有哪些区别?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这些区别的产生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由于设置贴近生活,通过角色表演并引出问题,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促使学生生成了学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认知内驱力,可谓“一石二鸟”。

三、提升自信心――培养成功诉求欲

人往往因为自信而成功,也往往因为缺乏自信而失败。要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就要从增强自信心入手。自信来自于有意义的成功,有意义的成功感来自于战胜困难后的心理感受。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展示自我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参与实践,让学生互助合作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任务等,在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10]

1.学习方式的转换:自我效能感的强化。研究表明,学生喜欢积极的学习形式胜于消极的学习形式。因此,采用诸如合作学习、社会实践等学习方式能更有效地掌握、保持和迁移概念、定律和原则。

合作学习可使其成员形成更高效的学习策略,更能从自己的头脑中复现或用自己的话阐述正在学习的材料,也更容易把教师当作激励者而被接纳。如在教学“主次矛盾辩证关系”时,教师可尝试以“‘辽沈战役作战方案’研讨”为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互助合作小组,并帮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理分工,使每位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必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而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通过探讨与合作完成最佳作战方案论证并在全班进行展示,使其深刻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满足和自豪感。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形成追求与活动有关的知识的欲望,激起内部学习动机。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亲自参与并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例如,组织学生开展“高二年级选科方案论证会”“关于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民消费重点的变迁的调查”等活动,在加深其对“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理解的同时,也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成功,领略自身价值,增强自信心。

2.教师恰当的评语:内归因的激发。归因理论认为,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或外部因素,则不会危及自我效能;反之,则能促使其吸取经验教训,进行新的尝试。“智力理论”[11]认为,得到“努力赞扬”(区别于“智力赞扬”)的孩子相信智力是可塑的;失败后,他们认为这是由于付出的努力太少或处理问题的策略失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刻苦钻研、一丝不苟。赞扬固然重要,但批评也不可或缺。研究发现,虽“赞扬组”成绩最高,但“批评组”的测验成绩明显高于“观察组”和“控制组”(既没有被赞扬也没有被批评)。[12]由此可见,批评对学生也能产生积极作用,但不理睬将抑制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的言行尤其是评语对学生的成败归因影响较大,教师应善于运用恰当的评语,促进学生的内归因,激发个体的成功诉求欲。

四、获得满足感――强化持续性动机

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最高的需求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即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技能,体验获得成功的满足与自豪感。因此,教学应不仅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而且能让学生获得及时反馈,体验一种“沉浸其中、乐在其中”的感觉,从而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因为学生通过教学反馈所得信息,能及时调整动机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行动方案。[13]

1.真实问题的有效解决。设置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综合分析、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时,教师可图示2000年以来我国消费率持续下行且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现状,同时列举近年来国家对“促消费”工作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设问“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知识,对‘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的认识”。

2.外在奖励的不吝给予。外在奖励的不吝给予,可以使学生获得他人的认可,成就感、被尊重感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对自身的满足感,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对于此次学习动机的内化和持续。例如,学生能根据所学“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知识正确分析“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等哲学道理,此时教师的一句赞扬或褒奖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而这源于其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从而让学生陶醉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进而强化其学习动机。

aRCS动机模型与教学设计紧密结合,对于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这只是一个启发,而不是一个处方,我们更不能简单地依赖这一模式。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真正使我们的教育“不是‘成人’化”,“不是为了让学生尽快逃离生活,而是使他们作为一个完全的人尽情地享受人生”;必须创造出犹如《论语》中所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的育人“土壤”和“空气”。

参考文献:

[1][4]张祖忻.如何将动机原理整合于教学设计过程[J].开放教育研究,2003(2):9-12.

[2][9]丘火木、罗富登.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率[J].中国教育与教学,2006(9):60-97.

[3][5][8]J・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郑雪明.aRCS模型在远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化,2004(12):60-61.

[7]吴奇.让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充满哲学思维的智慧灵光[J].中小学德育,2011(7):39-41.

[10]邹丽.运用aRCS动机模型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教育教学,2011(1):97-98.

[11]马艳云.西方学习动机理论的发展演变历程[J].教育史研究,2006(1):87-89.

[1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篇4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特点

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兴趣爱好、业余生活、社会认知等个性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一特殊群体,从而正确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本文从以下几个三面概括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

(一)性格和心理特征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性格普遍比较外向和活泼,他们总体上积极、向上,且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自由化的浪漫色彩,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长期的艺术学习经历,使得他们乐于向外界展示好的东西,而对出现的问题试图掩盖。因此,当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往往缺乏勇气,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

(二)思想情感特征

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一样,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在各种公益活动、义务劳动和志愿者活动中,总能看见他们活跃的身影。他们对于政治保持理性的态度,热衷于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国内外热点时事。在思想情感上,他们有着正确的入党动机,并积极客观的表达理想,这是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思想情感的最主要特点。

(三)专业学习的特征

高校艺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大多对本专业的课程学习具有很高的热情,并且能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倾注与专业知识学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都存在“重专业、轻综合”的问题,血多学生对于政治、英语等其他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从而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四)文化知识学习的特点

与其他专业学生比较而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水平要稍低一些,这主要是由于很多学生从小花费了大量精力在专业学习上,而对于语数外等其他课程的学习不够,特别是受现行艺术高考制度的影响,更加剧了他们对文化课程学习的不重视,文化基础薄弱目前已成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并不仅仅体现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身上,更为主要的高等学校领导由于功利化利益追求,也存在这明显的“重专业、轻政治”的思想,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加剧了学生对政治教育的不重视,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也往往抱着完成任务的思想,纯粹应付式的教学,最终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

(二)专业针对性不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都是采取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也被普遍应用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课堂氛围死板,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现如今,在我国各类大专院校中,还没有建立专门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在课程设置上也与其他专业学生没有差别,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并有发挥其应有的教化作用。

(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没有充分付诸于实践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预期目标比较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是因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没有引导他们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知识去指导时间。此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单独设置的,大部分都由辅导员组织开展简单的活动,并没有与专业课相结合进行深入的教学,学生也只是在不情愿或被动的参与,这直接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内化。

(四)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有待强化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为三个相互协作的层次:辅导员、教师和学校党员干部。由于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配备不足,很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都是非专业出身,以前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学习,在自身专业素质不硬的情况,很难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发挥出较好的效果。一种比较恶劣的情况是,由于老师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缺乏感染力,会挫败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形成学不学无所谓的认识。

三、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在前面的两节,我们认真分析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心理特征,全面总结了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的问题。本节将在结合上述成果的基础上,对如何改善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提高思想认识为先导,营造全社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改变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首先必须自上而下转变观念。高等院校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组织保障、资金划拨、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教师要主动加强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要努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学习,确保自身成长成才。

(二)以强化师资力量为支撑,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基

如前所述,强有力的师资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培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水平。理论课教师要有意识的主动加强自身文化素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互动沟通,学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要提高专业课教师道德素养。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他们同时兼具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职责。因此专业课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和思想情操,以自身良好的思想品德去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三是要提高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和实践水平。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辅导员和学生接触最多。因此,辅导员必须提升职业道德和实践经验,提高解决学生思想政治问题的能力,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并与专业课老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互写作,帮助学生解决好各种思想难题。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篇5

一、政治课件在设计和制作时,首先要做到精选的案例要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的特点,不能过于追求形式,违背“目的性”教学原则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的手工业性质的教学方式的时代,走向视、听、形、声结合的现代化的高效的教学方式,这是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但是,是不是只要里面有视、听、形、声结合的课件就能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呢?笔者并不苟同,课件运用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课件的设计制作时能否运用新鲜、身边、关注、热点的案例或视图资料,做到精选的案例要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的特点。这正是思想政治科学本身与众不同的特点:时效性、时代性。

这本来是我们政治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必须应该注意的问题,但由于材料的查找和搜索比较困难,所以导致部分课件制作者在制造的时候先到网上搜索下载相同课题的课件,几个课件合并成一个课件,在加点自己的东西。但是我们常发现网上许多课件里面的案例、图片或者视频太过于老化不合时宜。笔者曾做过一份对课件上课反馈效果调查发现:学生对直接从网上下载或材料老化案例老课件认为不够生活和时代性,满意率地、学习的积极性较差。如拿这样的课件去上课,笔者认为这不仅不能就能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不能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反而认为会更加挫败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导致学生更讨厌学习和认为政治老师就是老古董和就会说教。而对把一些刚刚发生在身边或者影视上的材料或者案例,图片、音乐、视频运用在课件上,积极性提高和学习的高效率竟达到100%。从这份调查发现,思想政治课件的设计和制造在选材上对上课的效果是否成功意义之大。决定着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就决定着这堂课是否是一堂好的课。

要制作和设计这种能让学生满意度极高的政治课件,就必须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研究教材、深入生活、了解社会的热点和最新的学生关心东西,要把这种案例、图片、视频运用到课件上,用课本上的知识和理论来帮助学生来认识现实的社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制作苏教版初二政治《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这一节内容的课件。重点讲安全权、知情权、求偿权、公平交易权。本课是2007年4月中旬上,我就以2007年的3.15晚会的案例作为材料来制作课件,非常突出思想政治课件的时效性,主要采用的图片或视频、案例有郭德刚获200万做“藏秘排油”广告、苏州天水味精添加保险粉、被曝光的《高考试题揭密》、红心蛋等案例。笔者发现学生上这课出现从未有的积极和兴趣,而且非常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分析哪些是侵犯了消费者的什么权利。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材料他们太熟悉了,有的甚至是自己的偶像如“郭德刚”。而且学会把课本理论知识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去,从而让学生知道原来思想政治原因可以用来认识和分析我们身边的热点和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但是,我听过与我相同同这一课,由于该教师在案例举例是运用了比较老和很一般的案例和材料,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没有的那么强烈。所以我们政治教师在政治课件设计和制作材料或案例的选材上,要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的特点达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目的。不能追求形式而违背政治学科的“时效性”的特点,这也符合是陶行知所倡导的“教育即生活”的理论。

二、其次在政治课件设计和制作时还要体现审美教育的功能

思想政治除有“时效性”的特点外,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体现着德育与智育的功能。其中德育也包括着美育的内容,美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从而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社会,勇敢的面对社会和现实。陶行知先生认为:“美术的精神”可以改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但美育不能孤立地进行。美育应与德、智、体、劳各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所以我们教师在课件的制作和设计中也应渗透陶行知美育思想,“以美育人”、“以情感人”,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标,学习。在制作课件时,在图片设计上,对整个课件背景设计,首页的设计,图片处理和制作审美的角度去制作和设计,如图片要达到好的效果可以使用图片处理软件“adobephotoshop”来处理制作,使用简单效果漂亮,课件的图文处理也要合理追求美观,给学生于美的享受,从形式美到内容美,从内容美到教学效果的美。

三、再次在政治课件设计和制作时,还要注意文字设计忌无规则,不科学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学培养合格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这里所说的合格,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知识业务能力合格。对于师范生来说,良好的思维和认识能力、善于沟通的能力、普通话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等等都是必需具备的,但是最重要的能力还是教学能力,因为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基本任务,教学实践是教师最基本的实践,教学能力往往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按照教学工作体系,教学能力可分解为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和活动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四大类。作为教学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的整体策划和综合设计。所谓整体策划是指教师要对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一个教学阶段或一个教学单元做出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整体思考,使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既能体现长远目标的追求又能体现近期目标的递进要求;所谓综合设计是指教师要对每节课的教学进行具体思考,学生现有的教学起点是什么,如何确定教学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为达到此目标需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作为资源和手段,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以及如何组织和形成师生之间多向有效的互动,何以知道目标是否具体得以落实,等等。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就是指为了达到政治课堂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所进行的一种系统性策划。

一般来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前期准备,许多教师又把这个准备过程称之为备课,所以备课也就是教学设计全过程的体现。教师在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充分的准备之后,通常以教案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教学思考和教学准备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案不仅是表达教师教学设计状态与结果的主要载体,而且也是反映教师教学设计理念与价值追求的外显方式。如果说教师的同常教学实践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其教学理念与价值追求的间接反映,那么教学设计就是直接影响其教学实践行为的决定因素,为其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蓝图和前提保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对教学活动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中学政治课教学,成为合格的政治教师,就必须加强对其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教学设计(教案)中常常反映出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没有准确理解教材、对教学内容的概括不全面,思路不清晰,遗漏教学重点。如关于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发现自己的潜能”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接连两届学生,即2007级和2008级学生基本上都忽略了“潜能重要性”这一重要教学内容。有的教学设计甚至先强调潜能多样的、巨大的特点,再介绍潜能涵义,完全忽视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逻辑结构。

2.2教学环节不清楚,尤其导入与新课不分,经常是将导入环节设计过长,用时过多。如关于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一框“诚信是金夕”,课题的教学设计,有学生设计用“九色鹿”故事的影像资料导入,以说明诚信的重要性。但是该资料的播放就需要九分钟,这明显是“喧宾夺主”了。

2.3教学重难点不突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仅摆出观点、提出问题却没有进一步的分析说明,而且提出的问题缺乏针对性,未能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显得教学设计短小简单;另一方面是收集补充的教学资料太多,不知道取舍,显得教学设计冗长繁杂。这两方面的问题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关于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一框“身边的诱惑”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教材有三目,分别是“金钱的诱惑”、“游戏机的诱惑”、“黄赌毒与的诱惑”。学生一般将“游戏机的诱惑”确定为教学重难点,但在教学设计中对三目内容却用力均衡,只是有的简单些,套用教材案例,照本宣科,丝毫看不出对实际教学对象初一学生身上现实事例的引导分析;有的复杂些,除了引用教材案例,还充实了很多寓言故事、生活实例,而且每个内容都展开分析。事实上,不管篇幅长短,这样的设计都不可能将教学重难点讲透。

2.4教学过程缺乏弹性,常常是以师范生自己为中心,以师范生自己的活动为主线来进行教学设计,忽视了实际教学对象初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最明显的就是在教学设计中写出自己所假想的教学对象应该回答的结果,这个答案不仅正确无误,而且还是唯一确定的。不管教学对象的答案是什么,自己就是按照这个给定的唯一答案来讲解,横竖是“以不变应万变”。

2.5未能充分体现当代中学思想政治课“思想性”这一根本特性。思想政治课程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法律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在不断修订,但我们不能忽略思想政治课的根本特性,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要解决如何引导培养学生“怎样做”的问题。遗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设计往往考虑不到这点,如前面提到的关于“发现自己的潜能”课题的教学设计就是只列举他人潜能激发的成功案例,却不懂得强调发现潜能,中学生要从实践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2.6板书设计不规范。有的板书设计与教学内容脱节,确定为重难点的内容,板书未曾体现,而教学内容未提到的,板书却标出来了;有的板书设计过于复杂,几乎是教学内容的罗列,而不是教学内容的概括;有的板书设计缺乏条理,随意性较大;有的板书设计甚至照抄教参,根本不顾及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内容。

师范生的教学设计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他们缺少锻炼、缺乏经验,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还比较缺乏用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对教学做出整体策划和综合设计的能力。

3.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措施3.1重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课程,为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rl主干必修课,其目的是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今后从事本专业教学的能力,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关系到我国21世纪教师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我们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的理论课时从45增加到54课时,除了由本系教学法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理念、原则、内容等原理知识,还聘请桂林市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学政治教师到校举办讲座,为学生介绍桂林市思想政治课改的实际情况与相关信息。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进行了深刻的改革。当代中学思想政治课在课程性质上凸现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课程理念上强调课程建构以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课程教学实施方面强调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中学生自主学习,注重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践行。因而师范生在教学设计中必须遵循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以促进中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教学根本目的,懂得运用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整体综合性的教学设计具有包含性、综合性、有机性的特点,既强调教学中整体与局部的包含关系(如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看做是这节课的一个局部,把每节课看做是整个教学单元或者教学阶段中的一个局部),又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教”和“学”是两个相互构成、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的一个整体。

3.2加强教学设计指导,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能力训练模式。整个训练过程把常规的微格技能教学训练与学校师范生技能大赛的训练以及师范生教育实习前的试讲训练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整体综合性教学设计理念。训练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与指导;第二阶段是参加系、校师范生技能大赛训练与指导;第三阶段是教育实习前试讲训练与指导。三个阶段依次相联,循序渐进,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第一阶段微格教学技能训练实际上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课程的实践部分,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技能、导入技能、讲授技能、板书技能等诸多方面。不管进行哪方面的技能训练,我们都要求学生先撰写课时教案,再进行该项技能训练。并且针对实训情况进行集体评议,要求学生根据小结反思重新进行教学设计。这个阶段的训练受课时限制,基本上是以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上面所列举的种种教学设计问题集中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我们也主要以集体评价的方式给出指导意见。因而这个阶段的训练是面向集体的,是局限在表面的,比较粗糙的,是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开始阶段。我校从2008年起,每年都组织参加广西师范生技能大赛。我系积极响应,具体由教学法教师负责。我们就借助这个契机,将此作为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第二阶段,即发展阶段。我们先组织全系师范生技能大赛,赛程分初赛、复赛,项目分全能与单项。单项比赛含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板书设计、片段教学等五项。我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全部参加系教学设计单项初赛,教师分别进行指导。对于从系复赛中胜出准备参加学校决赛的学生,教师则对其进行精心辅导。经过师范生技能赛的训练,学生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已逐步减少,少数优秀生已能撰写出相当精彩的教案。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是检验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实习前的试讲训练非常关键,试讲不过关的学生是无法参加实习的。因此我们把这个过程作为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第三阶段,即巩固阶段。这个阶段的训练目的性、针对性、个别性很强。我们要求学生先根据实习内容写出教学设计初稿,经指导教师仔细批阅后进行修改。一次、两次、多次、不断地修改,直至合格才能试讲。然后还要求学生根据试讲情况对教学设计作进一步的调整充实。通过这一系列地训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育实习前基本上能够克服原来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不足,按照整体综合性教学设计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从整体上明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规划教学行为、设计教学过程,注意把“备教材”与“备学生”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了实际教学对象初中学生的主体意识。

3.3改革学生毕业考核方式,将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增强师范专业培养目标。从2004级起,我系每个学生均须完成毕业实习,撰写毕业实习论文,考核合格后,方可取得毕业资格。毕业论文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开发创造能力为主,兼顾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和扩大专业知识为目的。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工作计划和组织、检索与阅读中外文献资料、调查研究、方案比较选择、设计、综合分析、数据处理、程序开发、总结、撰写报告等。根据课题要求不同,有所侧重。从2007级起,为了更好地体现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改革了学生毕业考核方式,将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改为撰写毕业设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采用教案(详案)加教学课件的形式。内容采用初中政治教材中任意一课。可以说,毕业设计既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手段,也是我们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途径。经过毕业设计答辩,200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53名学生撰写的毕业设计全部合格,其中30%的学生毕业设计获得优秀。

参考文献

[1]吴亚萍,王芳:《备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高校文化;思想政治;互动

1高校文化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

1.1高校文化

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与之相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社会差异性。高校文化则是在高等学校的特定环境中形成的群体性文化体系。

我国学者许庆华在给“高校文化”定时时,强调高校文化寓教于乐的功能,是指在知识集中、人才汇集的高等学校所特有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具体地讲,就是在高校学校内,由学校的管理人员和全体师生在专业教学、教育管理、辅助服务等活动中共同营造的活跃高校氛围、激发热情、寓教于乐地展示青春气息和时代精神文化氛围。

本文所论述的“高校文化”概念源于:在高校有计划开展的一系列影响高校学生素质提升和人格健全的文化活动。“高校文化的核心便是大学校园精神,它的基本表征包括:教师的文化修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的整体格调。”

1.2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来源于古拉丁语“educare”,该词的含义是“引出”的意思。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我国,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这在夏时期出土的文物中找到痕迹。汉朝更是将儒家文化确定为当时教育的唯一学说。

近些年,我国很多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研究。著名的教育专家陈秉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或统治集团以政治思想教育为重点,为达到统治阶级的政治目标而对社会公民进行的道德、思想及心理方面的教育活动。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实现国家的独立和自由,培育大学生科学、进步、统一的政治思想、德道品质、法律素质和心理素质,健全大学生人格和促进其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为具体内容,是国内外最为科学、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和理论的概况和总结。

1.3互动

在高等教育中,“互动”的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高校教育教学实践当中,是高校实现基本教育目标,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成长,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教育管理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改变大学生被动的、单一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主动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动手操作、亲自研究,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当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也同样广泛使用着互动方法与理论。

日常生活中的互动是指社会上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语言交流或是其他途径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相互影响的过程。稳定的、长期的良性互动关系需要各个主体之间具有共同的目标、相同的价值取向,至少不能是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且不同主体之间有发生相互信赖行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本文中,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即力图寻找一种恰当的方式,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使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或者相似的追求目标,二者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中相互学习,充分发挥出二者的能动性,进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文化良好接合,达到最佳的状态,发挥最大化价值。

2高校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现状

2.1大部分高校对二者重要性的认识较充分

当前,全国大部分高校对于通过高校文化推进高校教改与各项任务和谐发展等方面的意义均有充分的认识。全国各高校均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积极探索高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并将高校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统一的工作安排之中,高校文化建设得到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高校教师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有充分认识。据统计资料表明,全国90%以上的高校教师认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仅9%的教师认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提高学生的成绩没有直接关系。绝大多数高校的教师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提高学生成绩的做法是持支持态度的,他们认为端正的思想态度和进步的思想是学习的动力之一。

一些高校在充分认识到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重要性的同时,也从实践层面对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在对全国一些高校的统计资料进行总结后得出结论,大概有80%左右的高校存在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良性互动的保障措施;大概10%的高校没有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具体举措;剩下的10%高校情况是提出了二者良性互动的理念,但是没有制定具体的实践方案。

2.2高校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工作机制亟待加强

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工作机制做保障。当前,大部分数高校对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互动的自觉意识仍不是很到位,没有建立对二者互动的制度保障措施,使得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建设并没有在高校顺利地开展起来,二者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急需建立起来。

由于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工作机制并未建立,Χ者的良性互动意识不到位,造成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具体操作实施不成熟,二者的良性互动情况并未系统、科学地建立起来,也没有达到高校预期的建设目标。从一些高校成立的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研究协会、思想政治工作、探索与实践等社团组织,开展的各类论文征集评比、学术讲座、技能大赛等活动中可以看得出来,很多高校在二者的结合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实践,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探索实践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各自都是独立的,分散而没有统一的目标。总体来说,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总体目标没有确定、互动计划大纲没有制定、互动活动没有有效组织、互动工作机制没不够完善、互动效果的评估与反馈缺乏,二者互动建设的操作设计缺乏协调性、系统性,整个流程表现出不成熟。

2.3高校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保障机制仍需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普通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国家的高等教育逐步走进普通民众。这样的变化使得高校总体办学规模继续不断扩大,而师资、软件、硬件、组织、政策却远落后于高校扩招的速度,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与低水平的教育政策扶持形成鲜明对比,产生巨大落差,教育科研设施不齐备、教育经费紧缺、教育设备低劣、教学资料陈旧等情况尤为明显。

高校在努力进行学校软件及硬件投入的同时,但是在高校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却极其有效,严重影响国家的科学政治教育和普及。省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经费的投入不足相关建设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不理想与当下高校师生政治教育需求口益增长的矛盾已经严重凸显。因此,进行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建设,投入保障尤为重要。

3高校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一般实现途径

3.1优化高校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社会宏观环境的优化,这对推动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毫无疑问,党和政府及一些行业的主管部门是优化社会宏观环境维护的主体,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行业立法,规范社会公德、严惩戒违法犯罪行为;整顿社会秩序、加强治安管理;重建孝道文化;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宣传环保知识等,以确保正能量的汇集,弘扬集体主义、爱党爱国、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以利于培育“爱国四有”一代大学生。

3.2建立高校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运行机制

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互动的运行机制主要是指两者良性互动的运行原理和运行方式。构建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互动的运行机制包括两个重点。第一,重视互动的作用。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建设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够完成,需要长期的、卓绝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因此,高校应当高度重视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二者互动对高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把二者互动机制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包含在学校的总体建设之中,建立互动观念,使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建设与学校的软件和硬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学建设结合起来,统一安排领导。第二,进行科学的互动设计。高校教师在授课前,要进行教案设计,仔细备课,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也是一样的,在进行二者互动前仍然需要科学的设计。互动设计要牢牢把握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节点,由此出发,找出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依相生双向关系的基本方法,将对方发展作为手段,把自身发展作为目的,促进双方的协调发展,以达到二者良性互动的最终目的,进而为高校培养合格的人才。

3.3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队伍建设

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领导层到参见单位涉及面广阔,涵盖了学校的全体师生。此外,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目标不是高校内的哪一个部门单独可以实现的,需要各部门协调工作,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建立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建设队伍就是要树立良性互动的全员共建意识,建立一支高效的良性互动建设队伍。

首先,一个学校的领导组织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教育部门的教育方针、重大政策的主导力量,是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建设的设计者和倡导者,对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互动需要主要依靠广大学校师生。学校教职员工在教学、管理、科研和生活辅助工作方面,共同参与到学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中,他们对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态势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其中,从事学生工作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建设的主力军,是二者互动建设的具体实施者和组织者。

3.4完善高校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保障措施

高校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需要建立高校人力和财力等方面投入的保障制度,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其中,人力的投入主要是指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高校人员队伍建设,也就是要建立组织内的具体岗位职责,安排专人负责,形成一支专业的队伍,进而达到人员投入的保障。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高校内的全体师生全员参与,覆盖面极广。高校应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每个年级除了安排固定的辅导员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应该安排具体高校教师负责每个教学班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求每个班设置班主任,加强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同时要落实班级干部,制定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方案,不仅在政治课上,还要在课下的班会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的互动。

其次,高校应该投入经费,大力支持高校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大量活动。学校应该拿出一部分资金落实互动培训和宣传工作,同时省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拿出相应的思想教育培训专项资金,大力投入到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活动中去。同时,可以引进社会资金,并给与其汇报。总之,利用一切手段筹措资金,进行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建设。

参考文献

[1]赵新.把高校建成弘扬先进文化的示范区.人民日报,2014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吴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文化坛,2013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篇8

一、改进教学设计的不足

(一)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教学设计能力。所谓教学设计能力是指在理解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能够针对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的、选择教育内容、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教学过程、撰写教案,明确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和教育意义,具有能够把握政治教材,最终形成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无疑是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的巧妙与否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我们要学会正确地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政治教师仍然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很多教学设计不正确,不规范,不科学,不是盲目守旧,整个课堂都以教师自己为中心,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要求,导致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越来越小;就是盲目“开放课堂”,过度活跃课堂,没有保证中学政治课堂的严谨性,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掌控力度不够;再有就是教案编写只谈一点,不及其余或者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课堂导入不恰当,教学过程设计缺乏关联逻辑性等等。那么,正确的教学设计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教学相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本质上并不是一堆矛盾,中学政治教师应该以教师“启发性的教”引发学生“自主性的学”,寓教与学,教学相长。

2.以人为本。在当前课改环境下,政治学科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思想政治的人文关怀,真正把重心专注于学生身上,时时处处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本,而不是过去的以“教师”为主体。

3.深入浅出。所谓的深入,就是深入剖析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教材资源,提前整合归纳课堂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话里有据,内容充实,语句凝练;所谓浅出,就是在宏观把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以简洁流畅的话语向学生阐述较为深奥的理论观点。

二、增强教学实施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所谓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施,就是指政治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具体数来就是指政治教师完成教学设计的预期目标,把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转化,有效传递给学生的一种教学实践行为。教学实施的能力直接决定着教师能否有效地利用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活动。贺永旺先生主编的《提升教师教学实施能力》一书中指出,影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构成因素有: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的经验以及其他外界环境因素。教师的基本功既包括传统所有学科所应掌握的板书、口头语言等,还应有解读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学生灵活沟通,与同行合作共处的能力。而政治教师的教学经验毫无疑问需要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日积月累,不断丰富和完善。

那么,如何有效提升教学实施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课堂调控能力。即组织协调能力,包括:加强教师课堂秩序的掌控力;提高政治教师观察分析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第二,语言沟通能力。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交换反馈教学信息,这就要求政治教师的语言不能够过于死板空洞,应该富有激情、善于启发、抑扬顿挫,从而有效带动课堂氛围;第三,课堂创新能力。一尘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困倦,作为政治教师,应该多多联系国内国际时事,与学生分享名家和自己的见解,创新教学和授课方式,让课堂活跃起来,从而改变传统政治课堂一本正经,死气沉沉的状况。

三、教学评价能力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教学评价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目标,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和方法,对中学政治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的价值评判。

教学评价换一种说法也可以叫做教学反思,作为中学政治教师,应该时常反思这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教学设计落实得怎么样?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如何处理这些差距?课堂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了吗?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否有所提升?除了加强个人反思之外,还应该积极参与本学科老师的公开课评价甚至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互动,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接触积累新颖实用的教学方法。

(一)坚持写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政治教师课后能够针对课堂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反思中,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与失误之处,记录专家或同行的评价,日积月累,教学经验也自然形成了。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是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因此,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即在高校进行普遍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这是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题中之义,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践。当时,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这一工作,为新中国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新型知识分子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对这一历史进程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对当今高校的思想理论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平台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并颁布的《共同纲领》提出了新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1]为改造旧教育、创建新教育,人民政府在接管、接收公、私立高校时,废除了原有法西斯式的训导制度、特务统治和反动的政治教育,取消了“******党义”、“公民”、“军事训练”等反动课程。重视对高校师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早在苏区中央局创办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延安的抗大、陕北公学均开设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与党的基本政策知识课程。新中国初期,在高等学校开设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就成为改造旧大学、建设新大学的重要措施。

1949年上半年,燕京大学自动添设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问题、马列主义基本问题、中国社会史、历史哲学、共产党宣言和联共党史等新课。1949年10月,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各大学、专科学校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暂行规定》,以“废除反动课程(******党义、六法全书等)”、“添设马列主义课程”、“逐步地改造其他课程”为各院系课程的实施原则;同时规定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简史)、新民主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和政治经济学为文学院与法学院的共同必修课程,前两门为各大学专科学校各院系共同必修课。这个规定还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文法学院的文学、哲学、历史、教育、经济、政治、法律等七个系的课目进行改造,各学科添加不少与学科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的课程,这“是用新民主主义的、科学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用马列主义观点和方法,代替******反动统治时充满唯心论、机械论,以及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的反动课程的重大措施。”

1949年11月17日,刚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华北地区及京津19所高等院校负责人会议,讨论高等教育改造的方针,明确指出:当前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加强政治课学习。这确立了政治理论课在新中国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1949年12月和1950年6月先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第一届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再次强调,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新型知识分子作为我们国家建设的新型骨干,高校要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肃清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会议通过的并由教育部于1950年8月14日颁布的具有法规性质的文件《高等学校暂行规程》,把对学生进行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列为高等学校任务的首条。教会学校亦不例外。1950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天主教、基督教问题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教会学校应遵守政府法令设政治课为必修课。之前,即5月19日,教育部颁发了经过政务院文教委员会批准的《北京师范大学规程》,规定政治课约占本科各系全部课程的15%。同时强调,在文化业务课中,也应贯彻革命的思想与政治教育,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这些规定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列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予以法制化。

1951年6月,教育部召开高校课程改革讨论会,针对当时存在的“把政治课与业务课对立起来”和认为“只有政治课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错误的或片面的看法,进一步明确政治课与业务课的关系,强调政治课是各系科的基本课程,要着重于系统的理论知识的讲授。9月10日,教育部就政治课问题向华北各高校发出指示:(一)“各系拟定教学计划时,应把思想政治课作为业务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取消“政治课”的名称,将《社会发展史》改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论》,与《新民主主义论》及《政治经济学》同为独立课目,并“应将上述三课目同其他业务科统一计划”。(二)将“政治课教学委员会改为各该课目的教学研究指导组,由教务长负责计划、组织、督导检查”。从此,在我国各高校,各门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目列入整个教学计划,成为各系、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措施;“十个强化”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3)02-

在第四届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坛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上,教育部有关领导充分肯定了上海高校思政课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指出上海在各方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下,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将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力推动了思政课建设,积累了有益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上海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举措可以归纳为“十个强化”。

一、强化意识:让思政课教师体面工作与生活

上海首先从四个关系中确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的地位与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到巩固执政党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上海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强化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了领导是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教师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的共识。为此,上海着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生活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内在的工作积极性与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荣誉感与自豪感。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下发文件并作出四个规定:一是在评定职称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重点学科高级岗位位置的平均水平;二是“量体裁衣”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在评聘中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的特殊要求与工作特点,注重教学效果,将教学实践能力作为职务评审的重要条件,改变以往仅仅以科研作为唯一评价尺度的做法,使评审机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特点相适应。三是制订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计划,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与考察。四是设立各种奖项,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每年组织中青年教师到知名高校研修,组织国情考察、境外考察研修,给予思政课教师更多的关爱,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安心从教、长期从教。

二、强化领导:提升思政课社会地位

上海市强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体现在五个“纳入”方面。一是纳入“上海市教育十大行动计划”,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德育课程体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渗透作用。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科目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的建设,构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体制。二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调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整合社科研究资源,利用市政府决策咨询课题平台开展大中学衔接研究,整合全社会德育研究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三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德育发展规划,制订了中央16号文件的配套文件及《上海学校德育“十一五”发展规划》,颁布了《上海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年发展规划(2005——2007)》,对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进行整体规划。此外,还制定了“思想道德素质行动计划”,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师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四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经费保障体系。从2005年起,上海每年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重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科研等工作。还多渠道筹集和吸引市教育基金会基金,吸纳社会资金,设立若干个德育研究课题,资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前瞻性研究。同时,确定硬指标,要求各高校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队伍建设所需经费。五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办学评价体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作为对高校党政一把手考评的重要指标,作为高校党建、文明单位考核、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市精品课程评比体系,要求高校宣传、人事、学生工作部门、教务、教学等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强大合力。另外,上海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还体现在各级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情况的的扎实工作作风上。上海市委领导多次亲临高校教室随堂听课,每年的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开结业时,市委等领导都亲自到会。教委领导不打招呼直接到班级听课已成为一种常态。有些主要领导跑遍了上海所有高校认真听课,他们以身示范,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起到了无形的巨大作用。上海还先后成立了“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咨询委员会”、“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从而完善了宏观管理的有效机构。

三、强化规划:以超前眼光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全局

“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视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来做,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划设计放到极为突出的位置,做到顶层科学规划、系统规划、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性推进、最终周密实施落到实处。第一,上海注意构筑学科发展的支撑平台,充分发挥学科作用,使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成为人才聚集地和资源枢纽,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理论、教学和人才提供智慧支撑。同时,重点抓好三个关键环节,即凝聚学科方向,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加快核心课程建设,带动整体水平的提升。第二,促进优势互补。组织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定期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教学、难点以及社会热点、理论难点、思想疑点问题进行集体攻关,编辑出版研究成果,帮助教师准确把握理论和实际问题。上海还大力推动高校间的资源互补,充分发挥不同高校的资源优势,如复旦、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上海大学课件制作的优势、上海交通大学的网络教育优势等,同时,由这些高校的专家担任教学协作组牵头人,带动并辐射其他高校同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第三,加强分类指导。开展分层管理,鼓励各高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模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强化制度:建立思政课长效与保障体系

“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市把建章立制作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稳定长期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创新各种体制机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机制”,文件规定,新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共党员,具有博士学位,兼职从事辅导员或班主任不少于两年。

二是建立“淘汰退出机制”。凡不能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以及政治方向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教师,不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三是建立“评估机制”。制订了“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评估指标”,委托评估机构,每年定期进行检查督促,2007年,调整了“上海高校文明单位评估指标”中思政课的权重比例与评估内容,与“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评估指标”有机结合,进行全面评估。四是建立“激励机制”,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想头、有奔头、有干头。让不同层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有发挥才能、施展抱负的空间和舞台。对于领军人物,吸纳进入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咨询委员会,隆重颁发聘书;对于优秀骨干教师,为其个人建立名师工作室,提供场地、资金等各方面条件;对于冒尖的年轻教师,设立了“晨光计划”,使得人尽其才、人尽其力、人尽其能。五是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机制”,保障有较充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费的投入。

五、强化队伍:精心培育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以及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从加强骨干研修入手,着力打造一支专家化的教师队伍,精心培育一批中青年学科骨一干和学术带头人。首先,制订“100十50十若干”的专家化培养计划。2005年,上海结合高校实际,明确了队伍培养的目标,计划通过开展系统化师资培训和专业化骨干培养,力争5年内培养100名左右中青年优秀教师、50名左右教学和科研骨干、若干名学科带头人,使高校理论课的师资形成梯队、骨干形成团队、学科成核心。在学科带头人培养方面,

上海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权衡,从中青年骨干教师中选出20名45岁以下具有潜质的“苗子”,并调动各种资源给他们“吃偏食”,进行重点培养。同时,主动“施压”,给他们“定任务”、“压担子”,促使其快速成长。在此基础上,上海下大气力强化对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及学术带头人的培养,选出近50名中青年骨干,以课题研究为纽带,以资深教授结对带教为抓手,通过专题读书、教学交流、委托课题等方式,开展跟踪培养。并为他们设立了专项基金。此外,还聘请国内顶尖级的哲学社会科学大家,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等力式,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2006年,上海还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构建了市级与校级两个层次,岗前培训、面上轮训、骨干研修、学科带头人培养四个模块,理论研修、社会考察、学位进修、委托课题、结对带教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同时,设立了教师培训基地,对每一位上岗的教师都要开展上岗教育,严格把好准入关。同时,以教育部示范培训为参照,推动全市高校以教研室和课程组为单位开展面上轮训,并以“每月一讲”等形式,帮助教师掌握教学方法以及形势发展和政策导向,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素养。

六、强化科研:制定各项有利于思政课的倾斜政策

“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制订了诸多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学术研究的倾斜性的“单列”政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平台。如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科研创新项目(人文社科类)、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德育实践课题等有关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上,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行项目单列、单独评审、单独检查。并且在阳光计划、晨光计划中单列计划,在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中也单列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费。在优秀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教师团队评选中也单列指标。通过资助一个项目、带出一支队伍。通过推出一批成果、最终形成一个良性机制。另外,要求评比重点学科时也要单列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上海每两年一次《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指南》,每年编辑一本《上海高校思政课改进教学方法研究论文集》,2008年由上海各学科专家牵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共8本的系列丛书,受到了社会以及广大思政课教师的欢迎。各高校也根据本学校实际设置诸多课题,达到了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七、强化课程:以精品课建设为龙头促质量提升

“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市教委要求各高校把思政课纳入校级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并且以精品课建设为抓手,提升教学质量。上海要求各高校3年内至少有2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并优先推荐思想政治理论课参评市级精品课。在市级精品课申报中,单列思政课名额。上海市积极组织参加教育部“精彩一课”等精彩系列的评比,如在教育部组织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精彩一课评比中,上海市统一遴选教师,统一拍摄、统一制作,在十三所获奖高校中,上海占据三席,充分展现了上海的实力。在教育部组织的部级精品课程评比中,上海有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两门课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

八、强化调研:准确把握学生脉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最终取得实效,就必须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脉搏。为此,上海市多年来一直强化调研工作。一是教委、学校等各级领导的频繁调研。二是任课教师对学生所做的调研工作。如华东师范大学十几年来一直坚持新学期开学时对新生进行全方位问卷调查,取得了良好效果。上海在过去每两年一次上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又做到了每两年一次《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调研报告》;近几年来,上海先后出版了《上海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教育研究报告》、《华东地区大学生调研报告》、《上海高校学生社团现状与发展报告》、《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研究报告》等。这些调查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生活、情感等特点,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较强调课堂教学,对实践教学相对比较忽略,或者没有做系统周密安排。“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高校逐步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与价值,并采取切实措施,逐步深入地展开了实践教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建立了相应的规范制度,纳入到了教学计划与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如规定本科现有思政课中划出2个学分,专科现有思政课中划出1个学分。这就从课程要求方面保障了实践教学的地位。二是实践教学的体系初步建立与形成,明确了实践教学的任务、性质、目标、实践和任务要求,各部门的责任分工等。三是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开展了三个层次的社会实践:如包括参观考察等浅层次的社会实践;带着理论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调研的较高层面的实践教学;直接参与社会的改革和建设,更好地把知与行结合起来,使思想理论转化为内在素质的更高层次的社会实践等。目前,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课外实践活动,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等;寓教育教学于课外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之中的活动等。特别是上海有宏大而广泛的社会实践资源,这些都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十、强化试点——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

近几年来,上海特别注重发挥教学改革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在这方面,上还有许多大手笔,大动作,同时也取得了大效果。如2008年在上海八所高校开展的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上海大学“六个为什么”试点工作等。这些都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推动上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做了有益尝试。上海还分别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等院校建立了名师工作室,旨在发挥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组织、引领与示范作用。这项工作意义较大,并将在上海高校继续开展。

总体看,“05方案”实施五年以来,在上海高校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思政课教师有想头、有干头、有奔头,精神状态有很大改观,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外部环境良好,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在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沪教委德〔2006〕10号:《上海学校德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2]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年发展规划(2005——2007)》.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

[4]上海市德育中心:《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调研报告》.

[5]于海著:上海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报告[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