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八年级地理教育叙事十篇八年级地理教育叙事十篇

八年级地理教育叙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8:08

八年级地理教育叙事篇1

与戏剧梅花奖、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同级的中国舞蹈“荷花奖”标志着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成就的专家奖,为中国舞蹈艺术的最高荣誉。舞蹈《八班教室》朴实出新、平淡见真的创作风格和信仰追求得到中国舞蹈界的好评,在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中得到全体评委一致亮出的最高分,从27个省区市的300多个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作品金奖的第一名。这是自1997年“荷花奖”举办以来湖南省获得的唯一“荷花奖”金奖。

黄葶,1980年出生。现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教授。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先后获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学士学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硕士学位。独立承担或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等7项;在部级专业权威核心期刊《舞蹈》《中国舞蹈》等刊物上30余篇;创作的舞蹈《八班教室》《吾语・卜算子・咏梅》《一样的青春》等作品先后获部级金奖3项和省部级一等奖5项。

一间教室,一支青春之歌,一段青春往事,一千年的青春激情。2014年7月25日19点30分,在中央民族歌舞团民族剧院的舞台上,《八班教室》以理想之“心”朴实见风华;在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评奖活动的现场,《八班教室》以师生之“情”真实绘青春。当一位步履蹒跚的老教师在回忆或重述着一个校园里的故事时,事实上带着我特别的个人心理倾向――理想之“心”,师生之“情”,青春之“意”。这种心理倾向无不影响了自己对有着“红色”印记的"“第八班教室”新的观察与思考。如何在自身之社会文化“心理构图”上重新建构这个故事,如何有别于一般舞蹈的表现形式,更具有主题的深化与展现的特色,能借助这个“事”来传情达意,在宏观的语言――结构,微观的结构――语言中来表达我内心想要述说的“情”。在宏大叙事和微末叙事并存的场域中,最终选择在宏观的语言上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联姻;在人物情感关系发生和变化的网络系统里,将宏大叙事观照日常情感表达。在微观的结构中从浪漫主义情结到现代主义的吸收,用自己的风格去书写最本质又最富有生命力的青春力量。

一、集体形象的情感结构与宏观语言的群体造境

在历史环境和时代共名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独特的理想主义表达方式。将个人理想寄托在相隔百年历史的“第八班教室”,以自然本真的表现方式依靠着集体形象的情感脉络推衍思想的逻辑。通过一位老教师和代代学子们的集体形象塑造生动的青春理想航标,群体造境的回忆架构营造精神世界的理想国,与之探讨整个民族的精神底蕴。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进行联姻来布局结构,努力开掘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内心情感的真实。在老师的默默奉献中挖掘出蜡炬成灰的精神,在代代学子的英雄之气中提炼出匹夫有责的担当,在老师与学生的双重形象中升华出青春无悔的坚守,这些都成为形成宏观语言结构时自我表达的核心要素。在营造教室环境、烘托青春氛围、丰富空间构图,使用有着舞台“造境”功能优势的群舞是最合适的选择。充分发挥“群体表情”的语言功能,从而营造出具有丰厚的舞台意境,这是《八班教室》宏观语言的选择倾向。为了打破通常群舞创作当中的舞群构织规律,在首尾之处使用“留白”之方式。“空空的教室”是一种感觉的升华,且主题醒目并突出主体。可以使作品中《八班教室》的“有”与生活里“第八班教室”的“无”,在“空白”之处的结构下能被观众潜意识或不自觉的填补进自己的心理感受,而生成虚实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虚纳万物的深远意境,成为一个可个人解读的“群体表情”。李泽厚曾在《华夏美学》中指出:“想象的真实使华夏文艺在创作和接受中可以非常自由地处理时空、因果、事物、现象,即通过虚拟而扩大、缩小、增添、补足,甚至改变时空、因果的本来面目,使他们更自由的脱出逻辑的常见,而将想象着重展示的感性偶然性的方面突现出来。人们常说中国艺术里的时空是情理化的时空,它们也来自这里。”“白”是“有”的对话者,人类想象的能力使舞蹈形式本身与作品意境互相对视而存在对比、映衬、呼应、对话的多种关系。老师年轻身影的一个回头转身,带出来的是满满课堂的青春学子,这时“群体表情”与情节之间的关联是叙事语境的一种描绘。“流动画面”的时空倒叙与“固定画面”的对比形成舞群之间的独特调度,老师引领着学子们所呈现的运动路线和流动朝向是“流动画面”的内容,即学习、即提问、即引导、即展望。学子们主动的回应是“固定画面”瞬间的生活定格,多次的“快闪行动”可给观众产生瞬间的视觉停顿,解决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无限的生活空间这一矛盾。在人物情感关系发生和变化的网络系统里,既有真切生活的描摹,又有对历史时空穿越的回望与思考。

八年级地理教育叙事篇2

一、从说理的载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讨论

1.因人说理。

举例:人教版七下课文《邓稼先》,先是叙述邓稼先平生贡献,然后用两句议论对邓稼先进行高度评价:“邓稼先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说明:这两句话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所在,但也不能很突兀地说出来,在完成人物生平和贡献叙述后自然而然地引出来了,体现了因人说理的要求。

2.理随事显。

举例:人教版八上课文《蜡烛》,讲述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为牺牲的红军战士点燃一对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用于悼念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红军战士。在叙事完成后,最后写道:“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说明:这些议论的语言表达了崇敬英雄、敬爱母亲的感情,赞美了不是母子胜似母子、超越了民族的深情,深情讴歌了残酷炮火下的人性之美。纵观全文,叙事占绝大多数,说理虽只有一句话,但恰好诠释了理随事显。

3.融理于景。

举例:人教版七上课文《紫藤萝瀑布》,“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是稀落的,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计划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在完成对比性的景色描写后,作者紧接着发表议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说明:这篇课文乍一看挺深奥的,其实所有的写景只有两类,盛开的藤萝和衰落的藤萝,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幸的时候要想着将来幸福的时光,要乐观坚强,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打倒。道理巧妙地融入景物描写,令读者可读可感,不露任何痕迹。

4.托物言志。

举例:人教版八上课文《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对主人陋室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发表议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说明:作者明写陋室,实际上是写自己和自己一样的读书人,表达一种闲雅自在、清高自得的情怀。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从说理的呈现形势来看,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究

1.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就是指既叙事,又议论,穿行,层层推进。例如《邓稼先》全文六个部分,每部分前面安排叙事,后面安排议论,有机地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美之情传达出来,因为夹叙夹议,令人信服;《陋室铭》开头先发表议论,后转为对陋室的叙述,最后用一句议论结尾。

2.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是指在大量叙述的基础上,在文章结尾处直接将道理点出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相比夹叙夹议来说,这种呈现方式简单易行,便于学生模仿操作。例如《蜡烛》《爱莲说》都是先叙述,后在结尾议论点明文章所要阐述的道理。

三、从操作层面上来看,可以考虑三个策略

1.从简单说话层面做起。

初二学生写记叙文尚能够胜任,但要求他们在记叙文中说点道理比较困难。在正式写作此类作文之前不妨先做说道理说话训练,从说过渡到写可能顺畅点。具体操作上可以考虑:先用几句话叙述人(或事、景、物),再说一两句议论性语言。

2.从对教材课文模仿做起。

我们的语文课本是写作的最好范本,对于“说点道理”的作文同样适用。本文前面例举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一遍,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经验再挑选部分符合说道理的课文补充给学生阅读,加深学生对“说点道理”作文的认识,可以先选择课文进行模仿,师生共同研究评判。

3.从熟悉的人、事、景、物写起。

前面两个策略是学生写作开始前的热身,到本环节才真正进入写作层面。说道理是建立在熟悉的人、事、景、物叙述基础上,“人、事、景、物”任选其一即可,不必求全,字数300~500字即可。这里强调“熟悉”一词是保证有内容可叙,议论有据可依、有感而发,道理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八年级地理教育叙事篇3

村委会破天荒地邀请附近村里的男人们来打了一场篮球比赛。晌午,“懂球”和“不懂球”的村民们,将新建的“郎妹体育场”围个水泄不通。这个在上世纪80年代就将早熟蔬菜、八德西瓜、优质米等农副产品打出名气的布依族村,现在利用文化体育建设和谐农村,又一次在远近寨子里出了名,进而被誉为“郎妹模式”。

“三农”政策何以解

山歌快板找答案

十七大闭幕后,活动的幕后总策划――担任郎妹村6年村委会主任、13年村支书的卢邦叙又坐不住了。他开始琢磨,怎样才能调动这些村民的积极性去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呢?卢邦叙一想,以往几年编写的现实题材的山歌和快板都得到村民们的首肯,那将十七大精神也编成山歌,肯定行得通。

“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十七大期间,卢邦叙对总书记的报告曾反复地推敲和研究。

结合郎妹村的实际情况,卢邦叙在山歌中写道:

“十七大报告暖人心,

条条规划为人民。

过去五年好处多,

群众实惠特别多。

农业税费全免掉,

退耕还林绿满坡。

粮食补扶给群众,

良种补贴暖人心。

合作医疗人人欢,

入学减免书杂费。

农村低保已铺开。

宏伟蓝图规划好。”

作品出炉后,卢邦叙心里多少有些忐忑不安。他在家用布依小调配上歌词反复修改和哼唱,几天后,他突然听见妻子无意间随口唱了出来。这时,卢邦叙心里的石头才落了下来。

其实卢邦叙关注“学”与“用”的结合,并不偶然。几年中,他结合政策与实际,共写下以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党风廉政等多个题材的山歌、快板近百首。

“利用山歌和快板来学习十七大精神的方式很好,大家容易接受!”村民张惠群说。他认为,村民们普遍认为这样的方式实用又好记,唱几遍以后就知道十七大都讲些啥了。

八德乡宣传委员李发瑞告诉记者,通过唱山歌来宣传十七大精神,“是郎妹村群众乐于接受又便于消化的宣传形式”。李发瑞说,他发现,当地很多不识字的老人都知道“在北京开了党的十七大”。

“结婚证,办好了,凭证办理生育证。两证手续都齐全,合法生育人人敬。生男生女都一样,多生儿女受奔波……”从2003年开始,卢邦叙编写的计划生育快板,就被县计生部门赞扬为“郎妹模式”。这一模式,让群众自编、自导、自演,通过山歌、芦笙、小品等演出方式,广泛宣传计划生育。

谈起创作初衷,卢邦叙说:“以往传达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总是反复开会或用广播宣传。”但后来他发现,“效果并不好,会一结束又都忘得差不多了”。卢邦叙想,郎妹是一个布依族聚居的村寨,节日歌舞是村民的传统习惯,而“三农”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子女教育等问题,农民最为关心,所以,“让村民在山歌和快板中找答案,是事半功倍的”。

寓教于乐树新风

谱写和谐新农村

“什么年龄段的叫育龄妇女?”

“什么是晚育?”

“我国的人口政策是什么?”

……

每到农历新年、六月六、5•29计生协会活动、7•11世界人口日时,郎妹村的千年古榕树下总会站满密密麻麻前来“观战”的村民。

从2005年起,郎妹村党支部、村委会总会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主题抢答赛”。卢邦叙说:“去年春节组织的一次抢答赛,我们给答对题目的村民每人发了10块钱现金,村民都很高兴,没能答对的村民纷纷表示回去一定重新学习,争取下次能获奖。”

这个在节庆娱乐项目中加入了物质奖励的举措,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拥护。

村民罗大奇告诉记者,“从一袋洗衣粉、一条床单到现金10块钱,都是‘奖品’的一部分”。这些“奖品”,正是郎妹村从村里的办公经费和县、乡有关部门的支持中“挤”出来的,这样的互动活动,使当地群众的参与热情非常之高。

卢邦叙说,文体活动丰富了,“搓麻”的人自然就会变少。通过一系列的健康活动,郎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最终目的,还是要通过这种途径转变农民思路、培养更多的致富能手。

李发瑞向记者介绍,郎妹村有着较好的自然条件,年均气温18.5度,无霜期在340天以上,田土肥沃、土壤湿润,水源好而且光照充足,素有“天然温室”之美誉。早在10多年前,该村就踏上了种植“地膜西瓜”之路。通过多年摸索,农户已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如今,他们又开始早熟果蔬和优质稻的种植。

“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了盐巴辣子钱”的清贫日子,早已成为过去。

如今,郎妹村是县农业局确定的肉牛基地示范村,有25户村民每年每户都能分到7500元用于种草、养牛、修圈。另外,牛来香公司对该村的灰鹅全部实行“订单收购”,每只均能卖到100―200元;全村250多户村民有95%用上沼气;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达到80%以上。

决策权“下放”

实现真正“自治”

卢邦叙回忆,2005年的一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

当时,村里要对面积为1万平方米的进村公路进行水泥路面硬化改造,乡政府从上级部门争取到项目资金40万元,但要具体实施还得需要村民们投工投劳,并涉及到占用农户的土地问题。他于是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大家商量。

会上,村民代表就硬化公路一事发表意见。村民武明龙说:“用这笔钱把路延伸至坡脚田坝头,就可从山上直接将水果运到市场上去卖。”而村民罗正恒则有不同意见:“延到坡脚,这点钱肯定不够,还要涉及占地,还是先把进村的路搞好再说。”

经过几番激烈而充分的讨论,大家最后通过举手表决:决定让硬化路面直接延至村公路。卢邦叙感慨地说:“村里的事大家管,事情就好办多了。”

八年级地理教育叙事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在班级中提倡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进一步加强班级的团队精神建设,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二、工作目标:

由于新的教学改革,本学期我们班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虽然我们班学生基础较弱,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算可以,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将尽力让每一位学生尽快适应这种改变,帮助他们及时克服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

三、重点工作

1、安排班级活动

根据学校德育工作安排,引导学生开展各项实践活动。活动要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活动之前要制定好计划,明确活动要求,设计好活动并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力求取得主题教育的最大效应。班主任与学生一起确定好本学期各项活动的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内外活动,如主题班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一些联谊活动。

2、营造向上氛围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平等、团结、和谐、进取、竞争的班级氛围。

(1)制定并修改班级公约、班规。

(2)布置教室环境,使学生在一个比较舒心的环境中学习。

(3)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供显示学生才华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自理自治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创新精神。

3、指导培养班委干部

班委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要认真选拔,同时要精心培养。

第一,帮助班委干部树立威信;

第二,鼓励班委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

第三,严格要求班委干部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

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

第四,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

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

和进取心。

4、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做好安全教育和防范工作,主要做好交通安全教育,确保不出安全事故。

总之,作为一名班主任,重在有爱、有智慧、有方法。我将不断的学习,反复的实践,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以适应新要求,做一名出色的班主任。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根据新颁布《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通过深入学习体会《大纲》精神,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一系列教学工作计划,以便使自己的工作能有序开展。

一、教材简析

本学期所使用的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订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本教材分为六个单元该教材有以下突出特点:(1)立足学生实际(2)体现现代意识(3)弘扬人文精神(4)突出开放性(5)注重策略引导。

二、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从整体来看,这两个班级的学生少一部分同学爱好语文,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有部分同学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仍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陈旧,抓不住要领。

三、教学目标

1、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打下基础。

2、学习目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a、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b、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c、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d、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e、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f、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措施

1、本学期的重点做好转差促优的工作,提高优等生的水平,带动中等生,鼓励后进生,尽量缩小差距,使其与优秀的距离有所接近。

2、课堂结构和时间的把握需进一步提高,向单位时间要产量。

3、引导学生把知识系统化,比如古诗词,可按作者、按类别、按主题分别进行

分类,形成经纬交织的网络。

4、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讲解新知识的同时注意对旧知识的回顾。

5、经常督促学生养成一些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如要求

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学会对课文中关键字词进行圈点句画;养成勤查字典的

习惯,尽量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心理等。

6、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因此,平时将定期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章、

好的诗词等。增加学生的日常积累。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课外

读物,多关心一些时事,多看一些报纸杂志、时文,以拓展学生的眼界。

7、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常练习字,养成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习惯。

8、除课堂的大作文外,鼓励学生平时多练笔,从句段开始,多写一些短小精悍

的文章来,使学生写作能力能渐渐地得以提高。

9、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自己办手抄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

自己的能力。

10、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

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

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五、本学期个人提高计划

1、业务提高计划

(1)定期参加听课活动以及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搜集优秀的课例进行研究。

(2)写好教学反思、教学日记并及时进行整理,升华为随笔和经验。

(3)上好每一节课,精心的科学设计、思路创新的探索以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实

际。

(4)课堂结构要严谨有序,丝丝入扣,生动有趣,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5)黑板上的板书要字字珠矶,既有利于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又锻炼学生的

书法。

八年级地理教育叙事篇5

关键词:人称选择改造巧妙最佳

记叙文在写人述事的过程中,由于作者叙述的立足点和视角不同,于是出现了不同的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等。各种不同的人称叙述,均有各自的优势,但也有各自不同的局限性。

为了扬长避短,作者在下笔写作(特别是小说写作)前,常常要根据素材取舍和主题表达的需要,结合自身写作的习惯与特长,对人称叙述进行反复考量、慎重选择,有时还要作一番精心改造、巧妙设计,以便确立一个最佳的人称叙述方案。这种人称叙述的选择与改造,大致有下面三种情况:

一.把本来应该属于第三人称叙述的素材,直接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来写;或通过适当交代说明,化作第一人称叙述来写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属于前者。《孔乙己》中第一人称“我”的身上并没有作者的影子,作者履历中根本就没有当过酒店小伙计的这段经历,但小说第二段开头写道:“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小说最后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则又属于后者了。小说首尾各有一段说明性文字,交代正文故事的缘起和“我”(约瑟夫·达佛朗司)的怜悯行为的由来。开头这样写道:“一个白胡子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约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5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结尾又这样写:“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5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于此。”小说首尾之间的主体部分用第一人称叙述写了—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通过“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态度前后截然不同的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金钱关系的本质。小说开头一段话中的“他”,是故事讲述者约瑟夫·达佛朗司,同是这个“他”,到了故事开讲时,一下子就成了“我”。这样作者于平淡自然中巧施神技,暗转立足点,借助第一人称的优势来写,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这里还要接着交代一下的是:小说收入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时,编者删去了它的首尾两部分,这更使本该属于第三人称的叙述,不留痕迹地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第一人称叙述。

二.把本该属于第一人称叙述的素材直接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来写

这种情况多见于自传性文体。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再如清人郑燮的《板桥自叙》,开头便以局外人身份自叙道:“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又说:“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显得很客观。再如当代著名诗人流沙河,在《这家伙——流沙河自白》中曾这样写道:“看这家伙(作者自我戏称)怎样写诗,实在有趣。他在一张废纸上面涂涂抹抹,一句句的慢慢拼凑,一字字的缓缓雕琢,真是老牛拉破车呢,嘴里还要嘟嘟哝哝,就像和尚念经。看了叫人心烦,又常常停下笔来查字典,一点也不爽快。”这里客观之外又多了几分幽默和谐趣。

三.把本来可作第三人称叙述的素材,刻意选用第二人称叙述来写

这种情况在抒情诗和抒情散文(尤其是咏物类)中时有发现。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开头用了第三人称,叙述了大堰河和“我”的关系,描述了大堰河荒凉孤寂的坟地,但在诗作的第二部分,诗人便利用第二人称便于抒情的特点,也兼用了第一和第三人称,充分展示了诗人情感的波动。作者用第二人称,连续八句“在你……之后”,刻画出大堰河是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中无怨无悔地抚育着我的画面,感激之情溢于诗句之外。当代诗人师日新有一首题为《露珠吟》的短诗这样写:“洗去了/长夜留在草叶上的泪痕/荡掸了/风沙蒙在花瓣上的灰尘/你的生命只有短暂的一瞬/却浇灌了永不干枯的草根。”诗人不顺理成章地说“它”怎样怎样,却偏偏选用第二人称叙述,说“你”如何如何。诗通过对“你(露珠)”功德的赞美,亲切、真诚而又含蓄地颂扬了渺小者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八年级地理教育叙事篇6

学科教学计划

科目语文

年级四(5)

教师叶文莉

诸暨市暨阳街道浣纱小学

2004年2月

2003学年度第2学期小学语文第八册教学计划

2004年2月

一、班

本班共有学生69人,男生32人,女生37人。语文成绩呈两头尖,中间大分布,其中大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比较稳定,10人左右的成绩不理想,郭金洲、斯永泉常不及格,这与他们个人因素有关,如基础差、家庭不和、学习习惯差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学期,我将写作、阅读作为重点之重,尽心辅导,力求质量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以训练促思维,促进语文水平的提高。

二、

本册教材在训练方面的特点是,继续学习分段的方法,并概括段意。学习已经学过的自然段归并法和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的基础上,本册学习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抓住重点分段。在习作方面,重点是条理清楚地记叙一件事情,包括活动、参观和访问等。听说方面的训练重点是,割据日常生活的需要安排,如听广播,说重点,看望长辈等,有条理地回答问题,体会语文的交际性、应用性特点;另一方面,跟习作训练配合,体会语文的思想教育是有散而无序和分法丰富多样的特点。因此,要根据课文特点并充分利用来进行教学。

三、

1、

2、会读写400个左右的词语,并懂得意思,部分能口头表达或书面应用。

3、初步学会写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初步用毛笔临贴,养成认真临贴的习惯。

4、初步养成有礼貌地认真地听人讲话的习惯,能边听边思考,听出别人说话中表达不当的地方。

5、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长句子的意思,在阅读时学会常用的读书记号,能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和抓住重点段分段,说出段落大意,能详细复述课文,认识省略号,初步读懂说明书,并按说明书操作。

6、初步学会有顺序地重点观察图画和周围的事物,能有条不紊、比较清楚地记叙参观活动,初步会写简单的状物和写人的文章,语句通顺连贯。初步学写通知书,会使用书名号。掌握常用的几种删改换补的修改符号,能修改明显错误的句子。

四、

1、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以课标理念指导教学,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特点。

3、力求质量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以训练促思维,促语文水平的提高,充分保证学生的自主、自学时间。

4、强化阅读、作文训练,尽心辅导。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

日期

单元及总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1

2.8—2.14

第1单元

1、幸福的回忆

2、一定要争气

八年级地理教育叙事篇7

   使学生懂得父母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师,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培育。教育学生要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

   二、教学要点

   1.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育。

   2.要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

   三、教材分析

   《母亲培育我成长》一课是属于六年制小学思品第五册教材第二单元中"热爱人民"这一教育范畴里的内容。是贯彻《教学大纲》中年级教学要点第八条关于"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育",要"接受他们的正确教导"的要求。可结合《小学生守则》第八条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四条进行教学。本课的教育内容是在低年级的要爱爸爸、妈妈,心里想着他们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要求使孩子们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点滴的进步都凝聚着父母的心血,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培育。从而激发孩子们要热爱父母,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的道德情感。

   本课教材选取美国发明家爱迪生(1847-1931年)少年时期在母亲培育下成长的故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不只是给课文开个头,而是对全课文的高度概括。最后一个自然段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有说服力地做出:"是母亲培育我成长起来"的结论。第二自然段叙述母亲特别重视引导爱迪生思考,对爱迪生提出的问题总是耐心解答,促进思维的发展,使他的求知欲望更强。第三、四自然段叙述了爱迪生的母亲无论春夏秋冬总是耐心地给爱迪生上课;讲历史故事;指导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共同讨论化学和物理方面的问题;引导他做实验以及在爱迪生做实验遇到危险时,曾引起母亲的忧虑,但她并没有因此禁止爱迪生做实验,而是热心帮助支持着自己的儿子继续做实验。

   教学这篇课文要紧紧抓住爱迪生的母亲是如何对待爱迪生提出的问题,如何让他拓宽知识面,让他对实验产生浓厚兴趣的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爱迪生的母亲不仅仅教给他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用自己伟大的母爱培养出了爱迪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兴趣和钻研精神,爱迪生才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要实现本课的教学目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必须把这种兴趣和钻研精神的意思,渗透到本课的全部教学过程,尤其是二、三、四自然段。

   本课的教材内容分插图、故事、练习三部分。

   课文配有三幅插图:

   1.母亲在耐心地解答爱迪生提出的问题。表现出爱迪生善于思考,母亲善于启发爱迪生的积极思维。

八年级地理教育叙事篇8

关键词:德育目标;班主任叙事;评价机制班主任叙事是班主任完成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衡量班主任叙事的优劣需要有效的评价机制。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决定了德育工作的方向。它的完成情况是班主任叙事效果最直接的体现。从德育目标入手构建有效衡量和考核德育工作成效的评价机制,可以帮助班主任认识叙事差距、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叙事、教育叙事与班主任叙事

叙事,简单地讲就是“讲故事”。《韦伯第三国际辞典》解释“叙事”为“讲故事,或类似讲故事之类的事件或行为,用来描述前后连续发生的系列性事件”。1969年法国文艺理论批评家茨维坦·托多罗夫提出“叙事学”[1],叙事自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学界对叙事的深入研究,叙事的内涵与外延得到了更多层面的阐释,“叙事学”也迈出了文艺理论的范围,进入了教育学等领域。

教育叙事,又称为“教育叙事研究”,是叙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而产生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加拿大课程专家克兰迪宁和康纳利等人的倡导下,教育叙事学形成了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他们的研究,人们了解了教育研究中叙事式的思考方式,以及如何让叙说、聆听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可以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指的是“叙事研究者以教育生活世界为出发点,把教育经验组织成有意义的事件,通过对事件的描述分析,挖掘内隐于教育事件背后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和教育理论”[2]挖掘故事背后的教育意义是教育叙事研究的重点,也是教育叙事的目的之一。

班主任叙事是教育叙事应用于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体现,是班主任在完成德育工作时常采用的教育方式。班主任叙事的主要任务是从故事的讲述中挖掘德育细节,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受到教化。叙事学告诉我们,同样的故事在经历不同的讲述时会传达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与人生意义,听众的接受程度也会有差异。由此可见,班主任叙事会影响学生对德育的接受,从而影响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从德育目标的四个维度来衡量班主任叙事的实效

德育目标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起点与归宿。班主任叙事目的、叙事内容、叙事方式、叙事接受程度都会影响德育目标的实现。从德育目标的实现情况来反观班主任叙事,可以构建有效反映班主任叙事效果的评价机制。

(一)从德育目标看叙事目标的设置

叙事是一种交流的过程,除了传递信息,还会从不同层面影响听众。设置适当的叙事目标可以帮助叙事更有效的传递信息。班主任叙事的目的即是完成班主任的工作任务。班主任工作并非单纯地传递信息或表达态度,它所要完成的还包括德育教化。因此,班主任叙事的目标与德育目标密不可分。目标的完成情况表现了叙事的效果。将德育目标与叙事目标进行比对可以预测叙事效果,衡量班主任的叙事准备。

从学生的德育需求入手才能得到合适的德育目标,而叙事目标的好坏则取决于多大程度上迎合了德育目标的要求。德育目标因学生群体的不同而具有差异。所以,在叙事前进行一定的德育“学情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德育目标的体现与叙事实践的可行性则是判断叙事目标设置是否合理的标尺。

(二)从德育目标的表述看叙事内容的筛选

班主任叙事应根据德育目标对叙事的内容进行筛选。对于同一件事,叙事内容的详略差异会引导听众进行不同的思考。班主任叙事则需要针对叙事内容中具有德育意义的细节进行差异化叙事:将这些细节通过适当的详细描述,提高叙事“曝光率”,让学生在叙事接受的过程中咀嚼其中的含义。

通过适当筛选后的叙事内容能够将德育目标叙述得更加准确到位、也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关注与理解。德育目标无法直接被学生吸收,需要叙事的演绎才能被学生认知与接受,而叙事的内容就是德育目标的载体。德育目标在有限的叙事过程中是否得到足够的描述是判断叙事内容筛选的指标。这一项指标可以通过学生对叙事内容中德育细节的获知总量来进行定量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德育细节会发挥不同量级的德育效用。在定量分析的过程中,对德育细节进行分类,然后加适量“权重”,可以让班主任叙事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准确。

(三)从德育目标的理解程度看叙事方式的选择

叙事的方式能影响听众对叙事内容的理解。不同的叙事话语与叙事视角等会营造出不同的叙事空间,制造不同的叙事体验。正如站在不同的立场说话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偏好与价值取向一样,不同的叙事方式调整着叙事内容的传达,改变了听众对叙事内容的理解。

班主任叙事的方式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状态而选择。这些状态包括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家庭教育影响、心理及性格特征等。针对学生的状态,班主任调整叙事视角及叙事话语等,从而改变叙事方式,让叙事内容中的德育意义被学生理解。通常情况下,从学生立场出发的叙事视角容易引起学生更多的注意,与学生贴近的叙事话语容易被学生接受。然而,这并不能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全面的理解德育意义。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叙事的德育目标,就需要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叙事方式。从实践中调查学生对德育目标的理解程度,可以衡量出班主任叙事方式的适合度。这是能够帮助班主任进行叙事调整的评价手段。

(四)从德育的接受程度看叙事效果的体现

班主任叙事的效果体现在学生对德育的接受程度上。学生是否认同叙事内容中的德育观点以及多大程度上接受德育教化是德育目标完成情况的判断标准。德育目标是根据学生的德育需求而设定的,而班主任叙事则是完成德育目标的手段。因此,从德育的接受程度入手衡量叙事效果,能得到最为直接的评价。

这种衡量方式还可以根据学生接受德育的详细情况进一步细化评价方式。学生对不同的德育细节与观点的接受是不同的;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德育细节与观点的接受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评价班主任叙事效果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接受情况进行近一步分析,从学生差异化的接受情况中得到更有区分度的评价结论,从而为班主任进行叙事改进提供更有参考价值的意见。

三、反思:班主任叙事的实践性与评价的实效

在班主任叙事的实践过程中,叙事的物理环境、初始气氛、师生关系等都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叙事的效果。此外,还有一些非主观因素会以偶发的形式干扰叙事,如天气骤变、紧急避难等。这是班主任叙事的实践性所决定的。在评价班主任叙事的过程中,这些因素会造成评价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甚至使评价机制失效。因此,在构建班主任叙事评价机制时,不能不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内,以期最大限度客观地评价班主任叙事,为班主任叙事提供有借鉴价值的改进意见。(作者单位: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八年级地理教育叙事篇9

关键词:现代中国;被异化的人;内容

引言:初读《十三步》,确实被震撼到了。陌生的叙述方式、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大胆的用词,没有想不到的,也没有不敢写的。读完之后,回味,觉得其实很有深意。从《十三步》荒诞而又真实的描写中,我看到了现代中国被异化的人。

本文从高考、生存和情感三个角度来看现代中国被异化的人及其他们的可怜处境。

一、高考

从《十三步》第八中学可以看出高考制度对学生、教师和学校造成的压力。

为了提高升学率,“学生累得要跳河”,“第七中学高三班四个学生集体跳河,有两个淹死了,两个自己游上了岸”,“高中一年级就分科,学文科的根本不学理、化;学理科的不学史、地,高中毕业是初中的水平”,“不学一切与高考无关的东西”。由此可以看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学习本来是轻松快乐的,但为了提高升学率,学生的学习任务多、心理压力大,以至于“累得要跳河”。本来是处于生机勃勃、满有激情的青春年华,却被高考给压得失去了生活的兴趣。这是人正常的成长中的一个异化。此外,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文理分家,学文科的专学文科,学理科的专学理科,不学其他,这样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全面发展,甚至在一些常识方面都很缺乏,在某些方面可能会造成缺陷。从长远来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能会造成一个人的“异化”。而且,学生不被学校开除,是因为能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学生的人格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被升学率给“异化”了。

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累得要上吊”,“这几年他一直送毕业班,而毕业班每月只有一个星期天,号称‘大休’,校领导强令老师每天晚上都要去学校坐班,连国家规定的寒暑假也被剥夺得几乎干干净净”。可以看得出,为了追求升学率,老师的工作量加大了很多,负担也重了很多。第八中学物理教师方富贵就是累死在讲台上。并且学校借他的死来推动升学率。正如张赤球对活过来的方富贵说,“学校正在要同学们化悲痛为力量,以高分数安慰你的亡灵。校长说同学们,多考上一个大学生就等于多为方老师献了一个花圈,一个最美丽的花圈”。为了提高升学率,方富贵累死在讲台上,死了之后,还被校长借来推动升学率。教师的工作和奉献被急功近利化了,他们的价值没有得到正确的看待和肯定。教师本身的意义已经被“异化”了。

在高考制度面前,学校也是“受害者”之一。第八中学的校长说出了学校的心声,“难道我们愿意追求升学率吗?大家都追求我们不追求就说明我们教学质量差,就说明我们工作不好,教师晋级就少分名额。国家教委的文件连一张废纸都不如,为什么不制定教育法呢?谁搞片面追求升学率就依法论处”;校领导也为难地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危害,我们并不是不知道,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市里把高考升学率作为衡量学习工作好坏的惟一标准,我们有什么办法?我们也想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可是不敢……”。由此可以看出,在政府的压力下,学校正常的功能也被异化成了提高升学率的机器。

政府制定的高考制度,它的负面影响使学生、教师和学校都脱离了原来的轨道,被异化了。

二、生存

《十三步》中的生存意识也很强烈。从张赤球、方富贵、屠小英和李玉婵身上能够看到生存在他们身上发生的异化。

第八中学教师们的生存状况确实不好。年轻教师小郭的话道出了教师们的真实处境,“我没有资格找老婆,这几个工资刚够我自己开销。涨价,同志们,涨价,同志们,涨价,同志们,价格如同一匹发了疯的野马,或者,如一支沸水里的温度计!明天我准备辞职贩虾酱去”。教师们的工资只能供自己开销,跟不上物价的上涨。张赤球的家“这个三代同堂的五口之家,只住着一间半房,老人住着厨房的一半,两个儿子则睡在墙洞里……”,可以看出教师们居住条件很差。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们迫切地需要改变目前的状况,以至于他们不愿意方富贵复活。因为“方富贵以他辉煌的死――累死在讲台上――为第八中学、也为全市的人民教师,争得了同情和光荣”,“广大的呼声从千家万户发出,汇成一个运动。呼声:关心教师生活,提高中年教师的工资运动!向赚钱的企业和富裕的个人募捐,建立‘中年教师保健基金’”,“方富贵的死比方富贵的活更有价值”,“为了改善全市教师的生活条件,延缓他们的生命,方富贵如果复活是反动,方富贵活着进殡仪馆是大人道”,“鲜花和荣誉像雨点般打在你的身上,像破砖烂瓦、像泥土沙石,镇压着你的胸膛。死去的不许复活。这是铁的定理”,“学校里正在利用您的死做文章:借您的死向社会呼吁,借此改善活教师的生活……”,“你要是不死又活了,不知要有多少人受苦受难……”,“你要是又活了不死,教师们的房子又要成为泡影”。

上述说出了教师及其家属们的心声。教师活着,工资不能提高,房子生活不能改善;教师死了,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来改善他们的待遇。教师以他们的死才能引起社会对他们应有的一些关注。这真的是人生的悲哀和荒诞。因此,大家不愿意方富贵活着,大家愿意方富贵死了,死了的方富贵比活着的方富贵价值更大。教师们因为生存的压力置别人的生命于不顾,变得自私自利,不让方富贵享受活着的权利,他们的人性已发生了“异化”。

而方富贵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要死去,但舍不得妻子儿女,忘不了美酒佳肴”,“要活着,就要伤害校长,伤害同行。死不了,活不成”。张赤球提供了一个万全之策:换容术。整容师李玉婵说明了其中的原委,“现在大家都想方设法搞‘自救运动’,俗话说‘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每个人都要想办法从自己的职业上捞油水,你们教师没油水,只能搞这种换容术,你去上班,让红球去做买卖赚钱”。“方富贵顶替张赤球挣来的工资和张赤球经商赚到的钱要合在一起,然后再一分为二,用来供给两家的生活”。为了妻子儿女,为了生存,方富贵同意换容成张赤球代替他去上课,张赤球也愿意到外边去做买卖赚钱。可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方富贵本以为换容之后,可以与妻子儿女相认团圆。可是屠小英看到的是张赤球的容貌,不认他,把他当成鬼。方富贵虽然身在李玉婵这边,心却在妻子屠小英那边。可是屠小英却一直把他当作张赤球不接受他。方富贵的内心是痛苦而无奈的。当他听到屠小英说他们的女儿被张赤球的两个儿子给领跑了,他已经不想活了,特别是他找到了方虎和大球而劝告无效时,方富贵彻底绝望了,“他摸到了一个绿色的粉笔头,便急忙塞到嘴里去。嚼着它,他眼里流出了苦辣的黄水。他想起了自己早已是死人。死人应该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不要给活人添乱”。之后,屠小英自杀了。方富贵更失去了活下去的欲望。他本来是想活着跟妻子儿女团聚,让她们吃好的,住好的,可是他顶着张赤球的容貌,顶着张赤球的身份生活。屠小英不认他,儿女也不认他。他在李玉婵这儿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顶着别人的身份生活,自己想念的妻子儿女明明就在隔壁却无法相认。他天天忍受着这种痛苦的煎熬。直至最后,屠小英自杀了。他也最终失去了生活下去的欲望,也自杀了。

张赤球也没有做成买卖,也没有赚大钱。张赤球拿着小卖部女老板给的四条烟去卖烟。一路上,张赤球开始是在思想上与顶着自己容貌的方富贵作斗争,接着被警察抓进监狱,忍受着饥饿的痛苦,被警察罚了仅有的一百元钱,张赤球决定回家。在回家的途中,张赤球被人看不起过,饿得“腿痛脚软”,还得经受着大雨的冲刷。当张赤球“穿着那身油渍麻花的屠户服”回到学校时,学校正在开“都以为是张赤球其实是方富贵的追悼会”。校长在表扬过张赤球的敬业精神后,又像从前那样借他的死来推动升学率。张赤球本想回到学校继续教书,但现实粉碎了他的愿望,顶着他的身份上课的方富贵老师自杀了。

不管是方富贵还是张赤球,他们的结局都是一个悲剧。生存的压力使他们发生了“异化”,愿意换容顶替,方富贵愿意失去自己的身份顶着别人的身份,张赤球愿意别人与自己共享一个身份,这会导致精神的分裂和痛苦。方富贵的自杀和张赤球最终选择弃商从教说明了这一点。

三.情感

从整容师李玉婵的身上可以看出其情感的异化。

在少女李玉婵的家庭里,“性是不神秘的,表现出美好的容貌,坦荡而真诚。蜡美人建议十五岁的李玉婵衣服与她一起在院子里行走,进行有利健康的日光浴,母女俩,昂首阔步,可谓志同道合”。父爱和丈夫的缺失使李玉婵和她的母亲彼此欣赏自己的,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和对对方的关注。

父爱的缺失和母亲不正常的教育,使得李玉婵放纵自己的欲望,与她母亲的情人、比她自己大很多的王副局长发生了关系。父爱的缺失使得李玉婵对爱的理解发生了异化,她放纵自己的欲望。

长大后的李玉婵嫁给了她起初并不爱的张赤球,因为她怀了孕才嫁给他,“那时,去医院流产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情,要出示结婚证明,要出示单位证明,要有丈夫签字”。结了婚之后,张赤球多次批评李玉婵身上有一股死尸的气味,连她的牙缝里都渗出死尸的气味。“他知道自己神经过敏,整容师曾当着他的面用上等的香皂洗身体上下所有的地方,连一根毛也不放过,但他还是闻到那股浓烈的难以用文字表述的气味。而每当此刻,他就变成了废人”。张赤球没有从心里面真正接纳李玉婵的工作,没有真正地理解李玉婵的工作,因此他觉得李玉婵身上有一股死尸的气味,不能接纳李玉婵。李玉婵从她的丈夫这里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爱,于是放纵自己的欲望,与“美丽世界”的馆长、猛兽管理员和方富贵胡搞在一起,而不觉得有什么愧疚。

少女时的李玉婵和结婚后的李玉婵都因为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和丈夫的爱,而在情感上发生异化,放纵自己的欲望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李玉婵是一个可怜的人。

《十三步》是一部意蕴深厚的作品,以上只是从现代中国被异化的人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的。

参考文献:

[1]莫言.十三步[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1-261.

[2]朱玳青.莫言创作新趋向探源--兼评长篇小说《十三步》[J].小说评论,1989,(5):40-42.

[3]汪毓楠.人类叙事中的人称问题--以莫言的长篇小说《十三步》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6):82-83.

[4]王西强.极致化的人称视角转换构建的叙事迷宫--论莫言小说《十三步》的叙事视角试验[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1):83-84.

[5]张灵.莫言小说中的现代寓言营构[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32-37.

[6]温如敏,叶诚生.“写在历史边上的故事--莫言小说的现代质”.东岳论丛,2012,33(12):6-9.

八年级地理教育叙事篇10

一、从成人的角度进行叙事

角的特点是“叙事者站在成人经验世界的立场,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和描写现实世界,叙述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与建构少年儿童的经验世界,重在体现作家的主体意识,体现成年人的人生感悟与生命经验,并以此来引导、影响乃至规范小读者”。[2]这类作品的叙事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1.直视现实人生,反映社会变化

作品通过文字向少年儿童表达出从儿童时代过来人的人生经验和生活感受,倡导文学作品“告诉儿童真的世界和真的生活”,表现出成人社会中的沉重、丰富和复杂,并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引领小读者关心现实人生,在社会中磨练成人。这种叙事策略坚持儿童题材作品直面人生、反映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形态发展变化的特点。如毕淑敏的《一厘米》虽然写的是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逃票。这在许多关注天下大事的人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

2.童年记忆、童年情结

童年是人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童年经验是人生今后知识积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童年的记忆和经历往往潜滋暗长成为一种情结,终生挥之不去,童年情结是童年时代埋下的长期萦绕心田的感情纠葛。[3]因此,童年记忆和童年情结就常常转化为儿童题材叙事的重要资源与途径。作者以亲历者的角度,通过直接叙述自己的童年生活,或者以童年生活作为创作素材,表现出对童年、故乡、母亲和土地深深的热爱和留恋。常带有明显的自传体色彩,如七年级上册鲁迅的《社戏》、《阿长与》、于漪的《往事依依》、七年级下册魏巍的《我的老师》、宋孟学的《柳叶儿》等。

二、从儿童的角度进行叙事

一般说来,作家从儿童自身生活层面与儿童经验世界入手,直接描写儿童生活、关注儿童心灵的作品,大多属于儿童视角,如七年级下册贾平凹的《月迹》、上册黄飞的《甜甜的泥土》、七年级上册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片段等。还有不少儿童题材作品直接以第一人称切入,主人公以儿童“代言人”的身份出场,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在描述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时,准确地运用了符合人物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的儿童语言,如“心里很害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很怕”和“骂”逼真的表现了一个不爱学习的小学生对严厉的老师的害怕心理;“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这完全是一个不爱学习、贪玩的小学生的语言。此类作品还包括七年级上册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告别》、秦文君的《伟人细胞》以及九年级下册萧红的《呼兰河传》等。

作为儿童题材作品,其主要的叙事视角就是儿童视角。然而,由于作家是成人,成人身心经历了众多的变化,人生经历也比较复杂,所以不可能再回归到纯真的儿童状态。因而成人作家在创作儿童题材作品时要选取“儿童视角”,首先就要进行角色转换,使自己重新“回到”童年状态,用儿童的感受形式、思维方式、叙事策略和语言句式,去重新诠释和表现所在的世界。

近年来,一些未成年的少年以自己的眼光来观察同龄人,观察世界,来写同龄人,写世界,这种少年作者的视角也属儿童视角一类。这类作品常常直接描写少年作者自身或同龄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描写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烦恼和体悟,因此,他们的作品大都显得比较真实。也因为他们表达的是大多数同龄人的实在感受,具有亲历性和亲和性的特点,所以很能引起同龄读者的共鸣。如七年级上册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写的便是她自己在北大求学两年的经历和感受。

三、从两代人的角度进行叙事

两代人之间,由于生活兴趣和人生经历的不同,常常会出现“代沟”现象。儿童题材的作品也就成为沟通“代沟”的最好途径之一,是两代人进行对话的途径之一,因而两代人进行对话和对比也是儿童题材作品最常见的叙事视角。七年级下册程海的小说《三颗枸杞豆》,写的就是虚度一生的三叔临终前的悔恨和他的悔恨对“我”的教育,促使原本厌学贪玩的“我”珍惜时间、抓住生命,后来成为了一名植物学家。八年级下册宋镰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作者通过其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当时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对比,告诉马生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总之,初中生正处于从幼稚期到青年期过渡的重要时期,儿童题材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文中,儿童题材的作品有三种叙事的角度:儿童视角、角、两代人对话的视角。对叙事角度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选文的特点,提出编写或改进的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泉根主编.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