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信息管理相关知识十篇信息管理相关知识十篇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3:34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篇1

数据不但是被分离出来的实体,其本身存在状态也是分离的。在数据向信息的演变过程中,知识能够提供一定推动的作用;在信息向知识逐步演变之时,也需要数据的指导。反过来说,知识会对信息的获取和数据的收集产生影响;而在知识对数据选择产生影响的过程中,需要信息参与进来提供决策帮助。因此,数据、知识和信息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的。

二、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数据、信息与知识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看出知识与信息是相辅相成的,能够相互产生影响和促进作用。以此类推,信息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信息,而知识管理又主要以知识为研究对象,可以预见的是,它们二者也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管理信息化的深化,信息管理逐步进入到各项管理活动中。管理信息化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从而使的信息管理的地位在整个业务管理行业中迅速提升。很明确的说,当今社会如果没有信息管理,管理也就无从谈起了。与此同时,知识管理也属于管理的范畴,知识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会从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方法中获得收益。信息管理的现有构架能为知识管理提供完备的平台基础,能为知识管理提供各个方面的技术支持。但信息管理并不等同于知识管理,他们主要是针对每个不同的问题会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两者并不存在谁可以代替谁的关系。众所周知,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与平台。但是相反,知识管理也会给信息管理带来巨大的影响。对于知识管理这一部分,包括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利用以及知识的评估。总之,知识管理的根本口标是创新,而信息管理的核心是信息的组织和利用。

三、以知识管理为背景进行信息管理的创新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员工需要从组织的内外来获取一些知识,而最后一项知识的共享是非常重要的。而评估则主要是有关知识的目标与反馈的这个过程。这样我们就会了解到信息管理还有一个支持的功能,这更是我们企业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首先,我们要对信息管理的对象进行拓展。过去我们队信息管理这部分研究的对象基本上都是静态的。但是在当前只是管理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我们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基本上都是动态的。所以,我们不能想过去一样单纯的将信息管理的对象局限在静态这个范围,要加强对动态信息的关注。其次,对于信息管理的目标要进行扩展。所谓的知识管理目标主要就是我们可以把最合适的知识放在最合适的时间然后传递给最合适的人。所以,对于信息管理我们要创造一个较好的交流环境,进而确保知识的准、精、新、全。最后,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那么信息管理必然也离不开这一部分。过去我们信息管理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企业的一些资本流进行监控,并不能满足当前信息技术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信息管理技术的创新,将知识资源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分配和共享,达到提高社会福利的目的。

四、结束语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篇2

关键词:危机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价值选择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1―0062―04

21世纪以来,从2001年美国“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到2011年的日本海啸,各种突发事件接踵而至。如何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将风险降到最低,已成为世界各国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大量的危机管理实践可以看出,信息管理始终是与危机管理相伴而行的,危机信息管理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危机状态下的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和利用是有规律可循的。研究这些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把握危机信息管理的本质,有利于构建和优化国家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公共危机信息体系的整体功能和应急反应能力。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需要察觉问题,收集相关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实施行动计划。事实上,决策者在决策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怎样把相关的信息准确及时地收集起来?如何整理、管理、传递、共享信息?如何利用知识和过去的经验做出正确的决策呢?在危急状况和特殊时刻,必须要尽可能快地做出恰当的决策。然而不及时的信息获取、分析变动信息的不确定性、超负荷认知产生的混乱认识,都可能导致决策迟缓甚至做出错误决策。

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做出决策、实施决策。知识管理体系能够帮助决策者选择需要的信息,预测需要获取、传递的信息。提高知识管理效率,不仅能够帮助决策者降低成本,而且能够使信息被不同的团体共享。这些对成功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一、概念与问题

(一)危机管理(Cm)

美国联邦危机管理委员会把危机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危机前阶段,及早发出危机警报,管理危机资料的收集和更新,监控与危机有关的信息源;危机阶段,组织间交换信息,传递需求,协作救助计划和实施活动信息;危机后阶段,总结危机处理总的教训,运用现有的工具和方法的调整计划。在不同的危机管理阶段,对于不同的人员,信息需求是动态变化的。比如,捐助机构需要了解危机发展趋势、受害者的应急需要等;救援人员需要了解救援物资的分发信息;危机处理中心领导人需要迅速汇集专家小组的信息,依靠各种各样的经验和知识选择适当的危机处理活动。

(二)知识管理(KtVl)

讨论知识管理之前,必须要了解什么是知识?Davenport和pmsak(1997)认为知识就是汇总经验、能力、贯通的信息和处理问题的专业视角所形成的评价和合成新的信息和经验的体系。Liebowitz和Beckman(1998)认为知识就是运用信息来指导实施任务,解决问题,做出决策。t2Jearl和Scott(1998)认为知识区别于数据和信息,但又与其有关。

目前关于知识管理没有一致的理解。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知识管理(Km)是指个人或组织通过维护或影响知识资本的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从过程角度,知识管理(Km)定义为运用高科技,提高识别、管理、共享,再利用所有企业的信息的综合途径。在本文中,Km指的是支持危机管理活动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的获取、管理和利用的全过程。然而,Km应用于危机管理尚处于初期阶段。

(三)现有的危机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对于危机管理组织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信息和数据分散地掌握在各种各样的机构。危机发生之后,必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并转化为适时的、多维的危机情况下通行的一目了然的资料。在以往的危机管理实施过程中人们没能很好地组织知识资源并有效利用。一些机构有他们自己的信息资源;一些机构没有,甚至不知道在危机发生时到什么机构寻求需要的信息来进行决策或应对危机;一些机构逐步建立框架去收集有效的信息进行知识管理,大量的信息被收集但未能被有效地利用。尽管有高科技成果,很多在危机状况下做出的决策所使用的信息远远少于人们手中所掌握的信息。

当然,危机信息管理网络也存在问题,如危机反应阶段没有足够的沟通机制,多数信息还是原始的形式,在关键的危机时刻不能被分析和利用。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提出支持危机处理的知识管理框架。

二、危机处理的知识管理框架与内容

(一)知识管理框架的构成

知识管理框架是以知识和获取的信息为中心,通过获得、评估、统计分析灾难信息制定应对决策。从各种渠道收集所有的信息和知识,直接或间接地保留在知识基础体系中,构成知识库,用来为决策制定提供建议,为系统的灾情分析提供支持,通过共享信息创造新的知识。知识库主要包括:

灾难事故库:以往发生的特殊的灾难信息被记录下来,诸如事件情况、减灾机构做出的相应的减灾活动。回顾过去的经验,应用于目前同样的灾难情形。灾难事故库有利于未来的决策制定,关键是识别保留什么样的能够为未来的决策再利用的必要信息。

危机管理机构库:主要包括危机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责、分布情况和相互关联的信息等。当灾难发生后,人们能够快速地得到这个地区的减灾机构的所有信息。

卫星影像和地图库:在灾难过后,图片和资料被储存起来。

灾难知识储存:包括不同灾难的系统知识,如疾病防治,减轻措施等。

(二)危机中的知识管理内容

知识管理,或者说知识管理模型就是组织运用信息取得知识,进行决策。其间,组织试着去了解变化的复杂环境并创造知识。Leonard―Barton(1995)认为知识管理框架由四个中心能力组成:员工知识和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以及把所有重要的系统联合建立一个中心系统。其中知识和信息的处理是核心问题。

1.知识的获取

当危机发生后,单一组织没有足够的减轻灾难的信息资源。大量的信息掌握在不同的组织手中,这成为信息共享的障碍。如何获取具有多样性和异质性特征的信息和知识,是信息获取的中心问题。获取信息要识别重要信息来源的组织或机构;为每一种信息和知识建立标准的框架,比如,原始灾难情况报告模式非常简单,必须提供卫星影像和地图;检查获取信息的过程确保其精炼,能够得到信息和技术系统的帮助;并建立一个信息专家小组,使决策者在需要时知道从何处获取信息。这样,一旦需要某些重要信息,能够在知识体系中找到其原数据和位置。

2.筛选、过滤信息

从各种渠道收集到信息之后,需要进行筛选,剔除无关的重复的信息。信息过滤的目的是对那些收集到的动态的大容量的信息进行排序,

然后找出对需要者可能有用的信息,它不同于传统的信息检索。这是连续的获取,而不是一直停留在收藏夹里。最近自动过滤网络信息的研究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信息过滤方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特征。最简单的是基于内容的过滤,依据信息内容间的交互作用和使用者的喜好进行过滤。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法是根据用户的反馈意见自动重建和提炼其信息文档。信息过滤会降低知识体系中无关和复杂的信息。

3.信息的分类、检索和关联

由于在知识管理框架下要收集和存储多种灾难信息,这就需要一个高效的知识管理框架下的信息整合。在灾难信息知识体系下,信息的检索、分类和连接承担起信息和知识的整合工作。检索是快速的搜索信息的重要方法。如何确保在恰当的时机获取正确的信息或知识,信息检索的索引是一个关键问题。检索资料应当足够精炼以保证在未来的各种各样的情况下的有用性,并且能够容易理解,它可以作为多媒体数据本身的分析基础,也可以用于文本描述方面。所有这些信息和知识需要依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灾难类型和发生区域。信息的关联指在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以使与知识管理体系中有关的独特的灾难事故通过信息和知识的相互联系能够被迅速地获取资料。

4.信息知识的创造

新的信息能够通过不同的过程从数据的形象化到数据的挖掘中得到。数据形象化使数据的使用者从多重角度观察数据,使他们能够区分数据间的关系。以图标方式提出数据帮助人们发现未来的灾害发展趋势,也可以通过进行统计数据资料分析的方式来获取新的知识。信息提取挖掘技术(ie)可以用于审查机读文本,便于抽取了解灾难情况的重要信息,在把原始的资料提炼或降低到一系列的原始的灾害报告或文本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5.信息共享

信息和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体系中一项最重要的作用。信息和知识共享有效地突破了在灾难事故联络中经常会隐藏信息的传播和可利用的知识有效利用的瓶颈。灾害管理组织能够依靠知识体系合法地同其他组织共享信息和知识,获取有效的建议。今天,互联网已被人们认可为在网络上传输技能、信息和知识,横跨多种领域的媒介。通过互联网信息和知识能够快速、便捷地以较低的成本共享灾难信息。同时,必须考虑信息的网络安全和成本计算问题,以保护信息专有权和给予信息所有者一定的补偿。

6.信息支持

知识库不断更新、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删除过时的复杂的信息。比如,如果机构不存在了,就要把名称从信息库里删除。有效的灾难减轻策略应该替代那些无效的策略,确保知识库的信息和知识最新。

三、危机信息管理中价值选择的数学模型

危机信息管理中,知识和信息效用的增益、信息选择的价值判断和信息价值的传递是信息实现物质化的必要条件,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直接影响信息扩散与交流的效果。

(一)危机信息效用的增益模型

在危机信息扩散过程中,我们以8表示危机信息的一次传递系数,传递系数的大小与接收者对知识的吸收、学习、共享和对危机信息的敏感程度有关;以g表示危机信息的传递效率;以a表示单位时间危机信息源产生的信息量。根据信息的n级(多级)传播模型,经过n次传递后,危机信息的增益量可表示为:

由(3―1)式可知,若6和n不变,则危机信息的传递效率g越高,其传播信息效用增益m就越大;若g和n不变,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敏感度仍越大,信息传递的增益m也越大。由此可见,危机信息效用增益受传递效率、信息量、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以及信息传递层级的多重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在危机特定情境下均趋向“活跃”,在特定的信息场域形成螺旋式循环和蔓延趋势。此时可能有两种结果发生:(1)倘若危机信息管理者对事实判断失实、政府信息闭锁、主流媒体失语、信息保障滞后等情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发生且无改善,必将加剧危机信息效用增益量,导致危机传言(流言或谣言)的产生与扩散。(2)与前一种情况相反,危机信息管理者对事实判断准确、政府采取积极姿态公开危机相关信息、主流媒体对危机事件客观报道、信息管理机构及时提供决策信息和相关背景知识,此时,信息效用增益量的增加将促进和改善危机状态下的信息流向有利于危机管理的方向流动,遏制危机传言(流言或谣言)的产生与扩散。

(二)危机信息选择的价值判断模型

我们用to表示危机信息接收者的价值判断准则(思维方式),ato表示将信息i同化到tiD的结果,e为被信息接收者排除的信息,则危机信息选择的价值判断模型可由(2)式表示:

由(32)式可知,危机信息接收者价值判断准则不同,他们对同一客体所得到的信息与所作的选择会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其同化的结果aiD以及被接收者拒绝(排除)的信息也不同。 (三)危机信息价值的传递模型 如果我们以F(a)表示危机信息接收者面对可选信息宽度(范围)为,接收者选择的信息为为修正常数,则对符合自己思维方式的价值判断标准信息的选择几率可表示为:

从(3―3)式可以看出,当n=a时,当信息接收者选择的信息与信息接收者的价值判断准则完全相同时,F(口)的值最大,也即信息接收者选择此信息的机会最大。由于(o―‰)。i>0因此,aa=a―‰越大,也即意味着某信息符合信息接收者的思维方式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偏差越大,信息接收者选择此信息的机会就越小。另外,如果值越小,表示可供信息接收者选择且符合其价值判断标准的信息越少,那么信息接收者就越容易选择符合自己思维方式的价值判断标准的信息,但可选择的信息就越少。反之,如果越大,表示可供信息接收者选择的信息量要相对多,从而增加了信息接收者选择符合自身价值判断标准的信息量,但同时也增加了信息接收者选择信息的难度。而事实上,危机信息价值传递的针对性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危机信息的价值取向必须以危机事件发生的客观事实为基础,同时也必须与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总体价值取向和社会认同相一致。

四、结论

危机处理需要全面的信息、有用的知识和来自各个机构的帮助。有效的知识体系能够帮助决策者制定决策已经被广泛认同。知识管理框架提出多重的知识管理程序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基础,为决策者在适时的灾难实施中制定决策提供不懈的支持,提出基于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对危机的可能解决方法。知识体系一直在加速发展,调查表明,知识框架已经使灾难管理机构跨越来自信息综合和共享过程中所产生的障碍。同时决策者的危机信息管理价值选择和判断从根本上决定危机反应机制的运行。这个框架也同样适用于类似的决策环境,如危机管理和突发的医疗事故援助。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篇3

通过研究相关资料我认为个人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技巧:1、检索信息的技巧在进行信息检索时,首先要明确对信息的需求,选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在这些技巧中既包括技术要求比较低的一问一答也包括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数据库查找信息的技巧。这就要求个人必须对搜索的概念技巧等有一个充分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从无限的信息海洋中获取自己的所需的信息。2、评估信息的技巧对信息进行评估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它不光要求个人能够对信息的质量做一个判断而且要求个人必须能够判断信息和自己的问题有多大的联系,也就是相关度的一个判断。3、组织信息的技巧组织信息简单地说就是对获得信息进行存储,并加以描述,方便以后对信息进行检索和利用。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不管对于什么样的信息,经过组织之后都更加的偏于有效利用。4、分析信息的技巧在这个环节中就牵涉到了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出有用的结论并且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实现知识的迁移。5、表达信息的技巧在表达信息的过程中,可以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而且知识在交流和共享中可以得到升华。6、保证信息安全的技巧7、信息协同的技巧

(二)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

根据个人知识管理的特征和技巧,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在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用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以个人为主体个人知识管理要体现个人的主体性,和组织的知识管理区别开来,从个人的需求出发,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使知识管理长久的进行下去。2、积累原则个人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进行知识创新,提高自身的能力,而知识积累正是个人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的基础。3、共享原则在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共享可以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4、交流原则交流是增长知识的一种方式,通过交流可以学习和吸收别人的优点,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交流是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

要进行个人知识管理首先要分清楚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关系,只有通过对比,对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实施个人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关系根据实物的两面性我们知道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两者之间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组织知识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进行管理的过程,是为了提高组织的生产力和效率,最终是为了提高价值。这里涉及到一个价值的问题,在过去一个组织或者是企业,所拥有的设备、固定资产等就代表了它的价值,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个价值不光包括它所拥有的资金数,还包括这个组织团队的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敏锐的市场嗅觉以及对不同市场状况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但是组织知识管理从形式上来说是以组织的形式存在,那么如何实现组织的知识管理。归根到底就是需要去提高每一个成员的创新能力、社会竞争力。

组织成员的能力得到提升并且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共享,从而是组织总体的能力得以提升,所以说个人知识管理是组织知识管理的基础。在信息社会,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信息,凭借个人我们很难有效地处理大量信息,而且由于个人能力、视野、知识面有限很难提取出有效的知识来完善自己。而组织则不同,它可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并且组织成员之间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共享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知识。可以学到别人的先进思想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组织知识管理又是个人知识管理的前提条件。所以从这两方面来看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知识管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同时有共享就有竞争,之所以要进行组织知识管理就是为了提高组织的竞争力,组织成员之间同样存在竞争,在与他人共享知识的同时也可能提高了他人的能力所以这又与个人知识管理的共享原则想矛盾,由此可见两者之间又是矛盾的。所以总的来说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其又有自身的特点。虽然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管理一样涉及到了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存储、分享、利用,但在每一个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并不完全相同,时刻体现着自身的特点。

1、个人知识的获取

获取知识首先要明确自己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也就是说要做一个知识资源的需求分析,有了目标才能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而且在确定需求的同时也可以进行简单的分类便于以后的整理分析。其次个人要培养学习知识的强烈愿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最后要掌握获取信息、知识的相关工具。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收集和加工知识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我们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2、个人知识的存储

知识存储就是对知识进行整序,将知识按照一定的特征表达成一个个知识元,然后将这些知识元按一定结构整理成为序列,方便以后的查找使用。此外对于隐性知识的存储要格外注意,因为这些只是往往存在于人们的头脑或者文化中,不易用言语表达并且不易传播。同时这种知识对个人来说其价值又是巨大的,是决定个人竞争力和个人价值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对隐性知识进行存储的过程中要不断对其加以贯穿和联系从而使其成为有机的一体化的知识,从而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的水平。

3、个人知识的共享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就已经知道共享可以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又因为知识具有不易损耗性,所以知识共享可以让个人的知识得到升华,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在知识交流流过程中,个人获得的信息与原有知识的结合就是创造的过程。在得到他人的反馈后,修正自己的观点、理论,最终实现知识的创新。在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要以一个人为中心,不断向外延伸,产生个人领悟,这样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获得。

4、个人知识的利用

是否具有可利用性是衡量知识创新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不能利用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所以知识的利用和实践对知识管理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将所学知识及时、有效地加以利用,发展成为个人的重要能力,这才是个人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

三、总结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篇4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知识转移;信息管理

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是企业不断实现管理升级和优化的过程,主要进行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改造和运用等。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等与企业内部的软硬件系统相结合,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但是,企业的信息化主要依靠的是知识转移,有效的知识转移能够大大的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率,并为企业的发展带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做好企业的信息化,就必须实行行之有效的知识转移,最大限度的发挥知识转移的作用。

一、企业信息化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在进行企业信息化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比较多,但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被转移知识的特点和组织文化。在被转移知识的特点这个因素上,其主要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包括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等,是知识转移的重点但也是较难进行转移的。另外一个因素是组织文化,由于不同的组织文化差异较大,而只有将知识双方的文化变得更加具有兼容性,才能够有效的实现知识的转移。

二、企业信息化主体间的六类知识转移

(一)约束型转移

在企业的知识转移中,该转移主要指的是咨询监理方向信息化项目建设方进行知识转移。其转移的效果主要受到转移双方的信任关系和建设方的意愿的影响,但只要存在咨询监理方,约束型转移都是存在的。这种类型的转移在内容上是单向的,主要是咨询监理向建设方进行知识转移,转移的内容主要包含建设方所没有的通用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知识以及质量管理知识等。

(二)指导型转移

该转移方式主要指的是咨询监理方向信息化项目用户进行知识转移,其主要受到相关法律法规和用户方的水平两方面的因素影响。随着监理制的产生,这种转移方式和约束型转移一样也逐渐的走上刚性化。在内容的转移上,主要是咨询监理方将信息化项目阶段成果、信息化解决方案和it供应商评价知识等用户所需要的知识,是一种单向的知识转移。

(三)竞争型转移

竞争性转移的产生主要来自建设方和建设方的竞争对手之间的知识转移,建设方的竞争者主要包括招标意义上的竞争对手和专门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相关it企业。招标竞争者的竞争是一种直接意义上的竞争,主要是进行竞争对手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和相关的实施方法等一些可以公开的内容上的知识转移。相关it企业的竞争是一种间接意义上的竞争,主要是建设方在与这些企业合作研发共同制造的相关成果的转移,其转移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建设方的学习能力。

(四)合同型转移

这种转移的形成主要是委托方和方之间的知识转移,是企业信息化主体间知识转移的刚性转移,必须进行的一种转移。在进行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合同型转移主要是:委托方将行业业务知识、流程知识以及相关的制度知识转移给方;方向委托方进行信息化解决方案和it技术方面等内容的转移。

(五)参照型转移

这是一种进行知识借鉴的转移过程,主要是信息化建设较完善的企业向要进行信息化项目建设的企业进行知识转移。通过对已有经验的学习,实现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这种转移不一定会发生在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其主要受到用户方的水平和学习意愿的影响,是一种可进行也可不进行的知识转移。这种知识转移也是一种单向性的转移,转移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化建设成果、业务流程和需求描述知识等信息化建设较完善的企业所具有的一些成功的经验。

(六)适应型转移

适应性转移的实现,主要受到建设方与建设方相关合作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影响,只有双方达成一定的利益协议,适应性转移才能够有效的实现。与建设方合作的相关企业主要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进行本土化发展的跨国企业,另一种是对建设方起到辅助作用的相关厂商。适应性转移是一种比较长久而且有效的知识转移,能够为信息化项目的假设带来非常积极的效果。在知识转移的内容上,主要包含跨国企业的最新管理知识和it知识等和相关合作厂商独特的知识、理念,是一种双向性的知识转移,但是,这种转移的效果主要是受到建设方和建设方相关合作者之间的关系、学习意愿的影响。

三、结语

知识转移是影响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进行企业知识转移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知识转移的效果,采用模型分析、定性定量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实现相关知识的成功转移。与此同时,还应当将成功的知识转移长期的落实发展下去,并相应的进行知识转移相关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真正的促进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完善,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篇5

关键词:信息;教育管理;控制

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控制主要是人对人的控制过程,换言之,教育管理的控制是以活动主体(人)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为基础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都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发出者,但是他们并非只是接收或者发出信息这种物质形态,而是为了传达一种意识,这里便有一个双方如何理解对方发出的信息中所承载的意识的问题。理解必然需要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于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控制过程的运作机制,我们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教育管理控制的基础――信息传递。

一、信息传递的障碍分析

1.信息传递模型。人们传递信息,作用之一是让信息接收者了解原来所不知道的事情。描述这种信息传递过程的是一般信息传递模型,即:信源发送机信道接收机接收者。

如果重点描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而把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传递所依赖的所有媒介都看作信道,则得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模型,即:信息发出者的大脑发信息器官(嘴手等)信道接收者的器官接收者的大脑。[1]

但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信息发出者的目的是通过传递信息来影响或控制信息接收者的行为。这时,信息发出者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单纯把信息传递出去,而是要根据信息接收者的反应不断地调整自己所发出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使信息接收者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管理控制的目的。其信息传递模型可以表示如下:

然而,根据我们前面对信息的理解,对于人来说,信息是与人的意识体验紧密相联的,对于信息发出者,他发出信息往往是因为其大脑中存在着某种意识;而对于信息接收者而言,他接收到信息之后同样要产生一种意识体验。所以,我们认为教育管理控制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主要是对意识的传输。这里就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意识传输理论。

2.意识传输模型。在人与人之间,除了物质的变化运动之外什么也感知不到。所以,传输意识也就无法以裸的意识运动的方式实现,而必须借助某种物质运动的形式,即传输意识必须利用物质载体,这种载体就是信息。在教育管理控制过程中,管理者的意识以物质载体即信息的形式发出,被管理者把这些信息接收下来,把它在自己大脑中转化为的意识,据此,被管理者才能发出反馈信息(此时被管理者是信息的发出者)。如图2所示:

3.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偏差。从上图可看出,意识的传输者和意识的接收者,所产生的意识可能并不相同,即管理者想传输的意识与被管理者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而体验到的意识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因为,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接收者接收到信息后还需要一个把信息转化为意识的过程,即一个从信息中析出意识的过程。显然,意识的析出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信息接收者必须有与对方相对应的语言知识。假如信息的发出者用英语,信息的接收者却只懂汉语,接收者就无法从对方发出的信息中析出任何意识。其次,如果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知识,就难以推出所要求的结论性意识。最后,如果没有与对方相应的专业(行业或工作)基础知识,也难以析出相应的意识内容。例如,对出纳员讲化工产品的配料如何改进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此,信息接收者要从信息发出者的信息中析出(客观)意识必须具备三种与对方相应的原意识:语言知识(知道如何解码和编码信息)、逻辑思维知识(知道如何推理)、对应的行业知识(为逻辑推理提高依据)。语言知识使接收者能够懂得对方所表达的语义,逻辑知识使接收者能够从前提意识推出结论意识,专业知识使接收者能够在本行业的特定活动内来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实际上它与逻辑知识是不可分离的。[2]

二、信息传递障碍的解决途径

要解决两者意识不同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需要双方有共同的语言知识、逻辑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

1.语言知识。从事教育管理活动的人在教育管理控制过程中是以语言(包括文字)为媒介来相互传达意识。语言交际是人和社会的重要的组织化机制,语言或者说言语既是个体的行为,也是社会的行为。语言交际必然要受社会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的制约,一个民族现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历史地形成的,一个民族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历史,因此其语言表达也不尽相同。当使用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个体之间形成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时,这种对共同语言知识基础的要求就变得更为强烈了,原因十分明显:假设,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一方使用汉语,一方使用外国语(这种情况在当前国际合作办学中会时有发生),或者双方使用不同的地方方言(这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或者双方使用不同的民族语言(民族地区办学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又或者一方使用普通话,而一方坚持使用地方方言(这在我国大力推行普通话的过程也是常见的一种现象),双方之间不知道对方所使用的语言的每个基本发音指代的是什么、每个基本文字符号指代什么、每个基本发音和每个基本文章符号之间是如何联合起来表达意思的,那么他们之间是无法进行沟通的,正常的管理活动也就无法进行下去。

所谓需要有共同的语言知识,就是表示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能够理解对方所使用的语音和文字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用信息学的话来说就拥有对对方发出的信息进行解码和编码的知识。这里的语言知识主要指语音(知道对方所使用的语言的每个基本发音指代的是什么)、文字(知道对方所使用的每个基本文字语言指代什么)、词汇(知道每个基本发音、每个基本文章符号之间是如何联合起来表达意思的)、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那么,这是否表明使用同种语言的个体之间就自然地具有了共同的语言知识基础呢?也不尽然,因为语言既受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的制约,又受个体表达的创造意愿的约束。个人的表达方式既是一个民族有史以来的语言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人一生的语言经验的积累。所以,每个个体即使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时,也会有各自不同的表达习惯,相互了解对方的语言表达习惯,也是对共同的语言知识基础的一种要求。

2.逻辑知识。语言的任何陈述、描述或者报道都是在完成一种行为,因此除了有关陈述的真假问题之外,言语还有是否恰当等问题,这便是一个是否合乎逻辑的问题。这里,我们首先用一个事例来说明逻辑知识基础的作用:一天,秘书送一份材料给领导参考,领导看后说:“材料中的统计数字可能有水分。”(a)并问秘书:“你说是不是?”秘书想:统计数据是我到有关部门作过核对的,都有真凭实据,根本不存在“桌面上出世的”的估计数,何来水分?但又觉得,在领导面前说话还是婉转点好,于是作了如下回答:“我想材料中的统计数字可能没有水分。”(b)秘书的用心是不难理解的,但是,领导听了回话后,不自觉地置之一笑。领导为什么笑呢?这实质上涉及一个逻辑问题。因为(a)、(b)两种句式,在逻辑上称为“或然(可能)肯定判断”和“或然(可能)否定判断”,一般简写成:

(a)S可能是p(或然肯定判断)

(b)S可能非p(或然否定判断)

根据逻辑学原理,(a)(b)之间属于蕴涵关系。这就是说,当你说S可能是p时,S可能非p已经蕴涵其中,即S可能非p是S可能是p的应有之义;反之亦然。在上举实例中,当领导说“材料中的统计数字可能有水分”时,也就同时寓示着“材料中的统计数字可能没有水分”秘书以(b)作回答,除了重复领导所寓示的意义外,别无其他任何意义。也就是说,秘书反馈的有效信息量是零,这对管理者的控制活动不能发挥任何作用。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在教育管理控制活动中要实现有效控制,关键是活动主体之间的语言理解问题。理解特别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理解必然需要逻辑分析和逻辑活动穿插其间,必然要深刻领会彼此的语言逻辑特征特点、规律规则以及相互间的逻辑差异与共同,即是说,在理解过程中,或多或少要涉及言语的逻辑问题。这是由任何语言都有其语音、句法、逻辑等规则所决定的。理解过程中不可能不需要逻辑思维的参与,从而逻辑知识也是不可少的。这种理解不仅是要求接收者理解原文或原话而且要求对包含的思想进行整理。这种思想的整理过程表面上是语言表达过程,深层次上就是接收者思想的逻辑处理过程,即首先感知原文的诸多零碎的思想(词义、句法、结构等,如果是外语还要考虑文化的问题。)然后将这些获得的零碎思想进行逻辑处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理解的过程也就必然要求活动主体双方有着相应的逻辑知识。而且前文我们已经提到,这种逻辑与特定的专业知识是不可分离的,因此在教育管理活动中,这种逻辑知识不仅是形式逻辑的知识更是辩证逻辑知识,是教育逻辑学的知识。[3]

3.专业知识。管理作为一种依附性的活动决定了管理者还需要有本体活动的相关知识,才能与从事本体活动的主体(被管理者)进行恰当的交流。所谓“外行”对“内行”的管理由于双方之间交流的困难终会对管理活动和本体活动造成不利的影响。这种与本体活动相关的知识,我们就称之为专业知识。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也就是要求教育管理者有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和各级教育行政人员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特别是学校校长。关于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相关研究者已经有很多的论述,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三、解决途径的局限性

上面我们给出的意识析出具体图示依然是简化了意识析出的过程,更真实的意识析出不仅仅是三种知识基础在起作用而是信息接收者的整个主体认知图式在起作用。主体认知图式的组成部分包括:主体的观念、意志、个性、情感、动机、需要等,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的主体认知图式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难达到一致,这就导致两者的意识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是经过双方相互之间信息的多次反复传递,两者的意识是有可能趋于相同的。这里我们应该遵循西蒙的满意原则,只需要两者的意识大体相同,能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就可以了,而不必强求完全相同;但是无论怎样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具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对于提高整个教育管理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绍荣.教育信息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篇6

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医学信息管理相关课程的内容,了解学生对医学信息管理相关课程的态度和看法,调整和优化这些课程的设置,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对我校2007—2008级本科学生开展了关于开设医学信息管理相关课程的问卷调查。问卷由封闭式和开放式题目组成,题目主要涉及对这些课程的态度、学习意愿、课程设置、行课时间以及就业意向等,主要采取随机发放,以匿名方式填写问卷;并在医学信息管理相关课程结束后,与研修这些课程的学生进行座谈,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

2调查结果及分析

我们对2007—2008级本科生发放关于开设医学信息管理相关课程的调查问卷,共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8份,回收率95.6%,并用SpSS17.0统计分析处理问卷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学生中,41.8%认为很有必要开设医学信息管理相关课程,有必要的占50.2%,没有必要的占8%;表示有这方面学习意愿的占60.2%;选择从临床医学专业分流的占42.3%、从公共事业管理或者英语专业分流的占39.5%、除临床外的其他医学专业的占11%、从所有专业中分流的占7.1%,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学生无显著差异。90%的学生认为开设医学信息分析、医学信息学、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4门课程是合理的,并能满足需要;选择大学一年级开课的占6.3%、大学二年级的占38.7%、大学三年级的占43.3%、大学四年级的占11%。有从事医学信息管理就业意向的学生占30.5%、没有这方面就业意向的占19.2%、不确定的占50.2%。有的学生对开办这些课程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包括该相关课程分流专业来源、课程内容结构等。其中,有学生特别提出目前临床医学学生就业困难,急需开设该相关课程,增强信息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座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医学信息管理相关课程感到满意,认为这些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不仅扩大了自身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实践能力。一是补充了医学信息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了临床决策能力和科研能力,有利于开展临床工作,适应医院信息化发展。二是掌握了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能独立安装和维修电脑、解决网络常见问题、制作动画、使用绘图软件,增加了一技之长,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另外,有学生建议,应增加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内容;同时,医学信息管理离不开医学知识,最好在医学专业学生中分流。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从事临床医疗工作是就业首选,医学信息管理仅作为辅助工具。

3开设医学信息管理相关课程的可行性及对策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篇7

论文摘要:从信息化与知识管理的内涵出发,结合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探讨如何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进行知识管理。构建了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说明了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知识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1企业信息化与知识管理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合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对象,以改造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等业务流程为主要内容,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主要包括了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企业业务管理的信息化、企业社会服务的信息化以及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当前,企业信息化已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它是我国信息化的重点,已成为企业适应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实现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获得企业的最佳经济效益,促使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水平的提升。

“知识管理”一词由美国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l988年提出,apqc(americanproductivity&qualitycenter,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之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管理成为了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形态下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运用集体智慧提高企业员工的生产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和企业文化全面提升而创造的一种现代管理机制。

企业信息化与知识管理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发展的关系。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工具,它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和资源两个方面强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知识管理也为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出现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利用企业信息化实现知识管理,通过知识管理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技术优势,使两者充分协调,相辅相成,才能不断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2企业信息化背景下的知识管理

企业信息化是为了促使企业增加收益、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企业对知识的依赖程度,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因此,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企业知识管理,就是企业或组织将存放在文件以及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和技能收集起来,加以组织、整理和分类后,存储在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然后,通过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提高信息和知识的存储、查询、更新和交互能力,将这些知识、技能和信息传递到能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地方。

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不仅是企业知识的收集、分类、存储和查询,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共享、再利用以及知识的创新。同时,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的成熟、因特网的普及和企业局域网的应用,使企业内的信息沟通有了物理保证。因此,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之一就是对基于企业信息化的信息技术的应用。

3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如何应用知识管理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为企业带来了发展契机的同时也使企业所面i晦的竞争形势更加严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是全社会的共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企业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知识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基于企业信息化来实现知识管理将是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企业在市场中拥有立足之地的根本保障。

企业信息化和知识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决定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建设目标。对于知识管理项目来说,要得到企业各个层面的持续支持就必须将知识管理项目的目标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找出知识管理内在的根本驱动力。因此,在知识管理的建设中,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的主要目标就是明确我们在知识管理方面需要做哪些事情,预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从而保证知识管理的各种措施符合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

2)建立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集成化系统。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传播和共享开创了一条简单而快捷的通道,它不仅扩大了知识共享的范围,而且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成本。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网络,使知识能够得到快速传播便于学习和交流,从而充分运用内外资源以提高企业面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我国企业在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并充分考虑企业条件与现实的信息需求,避免盲目引进。该系统包括三个部分:①数据信息系统;②信息分析系统,主要通过网络使企业内部成员协同分析,依靠群体决策来完成;③信息提供系统,针对企业不同层次进行分类的信息检索、鉴别、筛选的服务,或者根据企业重大项目、技术创新课题提供专项服务等。

3)推行企业知识编码化。信息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是知识编码化。所谓知识编码化就是对知识进行输入、分类、标准化等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使其便于共享和交流,并能够通过信息手段进行传递。因此,推行企业知识编码化是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

4)构建企业自身的知识库并将网络信息有序地纳入其中。企业把部分研发项目文档资料、企业员工资料文档、市场宣传的积累资料、日常办公业务网络文档、竞争对手产品库等内部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构建企业自身的知识库,为内部人员提供可即时在专业知识仓库和主页上信息的平台。企业员工可在权限管理范围内便捷地将数字化资料、情报信息和经验知识添加到相应的知识库中加以共享。知识库作为知识的集合,要尽可能囊括企业有关的信息和知识,使知识库真正成为信息的源泉。企业知识库有利于信息和知识的有序化传递,有利于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集中管理,有利于实现组织的协作与沟通和对客户知识的有效管理。在已构建企业知识库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成熟的网络多媒体互动和数据库技术,使企业成员在网络上相互交流、协同工作、汇集信息,从而将人们头脑中的灵感和知识组织起来,以供恰当的共享和利用。同时,从因特网上收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经过智能的处理整合后,以个性化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5)重视人才的培养及管理。人是知识创新及知识应用的主体,知识管理离不开人,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缺乏人才则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引进、储备、培养人才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企业还应建立知识管理的反馈系统,以便使企业的知识管理成本降到最低,使知识管理能够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用。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资源,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6)建立知识库的安全和使用权限管理机制。单位内部的知识往往有密级,必须有严格的保密措施方可在网络上共享。机构知识仓库和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安全必须拥有专业安全保障,共享使用权限管理必须在技术上、制度上予以保证。向知识仓库中投放信息必须经过特许,以保证系统安全和内容安全。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新境界,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企业信息集成的一个必然趋势。通过知识管理使企业信息门户成为知识共享、传播和应用的平台,为学习者的学习和创新提供知识服务。

4构建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是对有价值的信息即知识进行强化管理的系统,它采用信息技术与人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并管理联接于客户、企业及供应商之间的知识链,以整合组织知识学习过程,实现组织竞争力的提高。知识管理系统的核心是网络技术与知识仓库,能够对不同系统中的知识进行无缝检索,并通过web浏览器向用户提供知识。从本质上讲,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是使企业在管理上更清晰、透明,以及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收获更大的经营效益。而知识管理系统在信息技术角度上更注重知识的发现、挖掘与沟通,需要对经济数据进行正确、及时的分析,将各种深奥的计算方法、信息查询方法、分析功能等整合到管理信息系统中来,以便于企业决策者方便快捷地使用。

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业务流程构建知识管理系统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本系统针对企业对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和应用的实际需求,为加强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而设计开发。一般而言,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需要由一些基本的系统组件来支持知识的收集、提取和。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组成结构主要包括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知识平台三个组件。

1)硬件平台。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要以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与企业的管理系统进行整合。信息系统的最底层是计算机网络,它使企业员工的用户终端计算机和服务器连接起来形成企业内部网。另外,企业内部网还要与internet相连实现外部网。

2)软件平台。网络操作系统、tcp/ip协议、电子邮件、群件以及电子公告牌的应用,是企业员工信息沟通和知识交流传播的软件工具。

3)知识平台。企业知识库、数据库、数据仓库系统是知识存储与管理的平台。信息被分解成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存储起来。关系数据库中的信息是一种结构化的数据;而文件和基于文本的信息则是非结构化的数据。用户需要以某种方式来存取这些信息,一旦信息被定位,就要以某种方式将其从各种信息库中提取出来。企业信息系统中数据库的设计、知识的表达、索引、抽取以及查询等都是很重要的技术。对于建立数据仓库的企业,数据仓库的设计、联机分析工具和数据挖掘工具同样也是知识表达、组织和查询的关键技术。

具备了以上系统组件后,企业应根据其所要汲取的知识的类型来构建知识管理系统。企业在确定自己的知识资源时,必须从自己独特的业务需求、战略和目标出发,确定企业所需的知识。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成是与知识管理过程密切相关的。知识管理过程是知识生成、知识挖掘、知识重组和知识应用多个步骤相互连接、反复进行的交互过程,因此,知识管理系统可按下面的四个模块进行设计和开发:

1)知识生成模块。本模块的目标是从海量的信息中抽取出针对某个应用领域的知识,它包括:确定某个应用领域,建立一个目标数据集,进行信息整理和预处理,对知识进行标记。

2)知识挖掘模块。本模块的目标是按照一定的知识提取算法,从知识库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获取能改变对事物认识的知识。这些方法主要有关联分析、聚类、概念描述和偏差检测四类。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篇8

【关键词】知识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以档案工作现代化为导向,坚持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改造传统档案工作,确立传统档案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不断促进档案管理方式、方法的升级改造。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档案网站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是在安全性、规范性的基础上,用扫描、压缩等现代技术将传统文件如纸质文件、音像文件集成为有序的数据结构;档案网站建设主要是面向公众和用户的档案信息公开,主要以档案机构主页的形式广泛传播档案工作、档案资源、档案利用的信息,是档案部门服务大众、宣传政策和联系社会的窗口;数字档案馆建设则着眼于无形的信息利用环境,实现档案资料的网络化,利用信息网络远程获取档案文件的现代化信息存储方式,区别于传统实体档案资料馆不可移动、不可复制的特点,数字档案馆是无形的信息存储库,与实体档案资料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简言之,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档案机构,提升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是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特征。

2、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各行各业逐步开展应用,一批机读档案迅速产生,作为对实体档案的补充,信息化档案的应用仍只是档案管理的辅助手段。传统的档案管理依然是主流,实体档案资料依然是主流,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并没有形成根本性的冲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纷纷开始应用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信息化才真正进入到档案管理之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软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管理系统,信息资源的处置、管理逐步实现了现代化,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切实提高。2004年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信息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在部分中心城市建设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各地区、各行业纷纷制定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办法,至此,办公自动化(oa)系统、eRp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得到广泛应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纸质资料文件越来越少,电子文件日益成为主流。

3、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电子文件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档案管理部门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往往只注重硬件设施的配套和完善,缺少了档案资源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具体体现在档案分类编码标准一地一样、一行一样,缺乏统一的技术定标配置。电子档案资源难以顺畅流通。

(2)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参差不齐。传统的档案管理人员有着熟练的纸质档案管理技术和方法,且知识更新慢、知识更新主动性不强,新的档案管理人员则过度依赖于信息技术,对档案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全,尤其是档案的分类管理知识严重欠缺,成为普通的电脑操作工。档案管理的鸿沟在新老管理人员之间难以逾越。

(3)档案信息管理模式有待提升。一些档案管理部门只重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却忽视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档案信息只能够在单位内、部门间进行简单的信息传输,且大多以单机运行为主,档案资料只限于简单地进行查询。即使进行了简单的数据联网,数据安全的保障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二、知识管理与档案信息化的理念融合

1、知识管理与档案信息化建设

知识管理是指在组织中建构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统内,个人与组织的知识得以永不间断的累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将成为组织的智慧资本,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

知识管理理论把组织中的知识明确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方面的内容。针对档案管理部门的知识管理而言,显性知识是指存在的档案资料,这些资料以纸质、音像、电子形式存在,便于进行分类和整理,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来进行管理,包括文件、书籍、期刊、情报、报告、资料、规程规范、法律法规等。而隐性知识是指通过对显性知识的分类和规范,能够无形中给予知识受众潜在收获的知识等。隐性知识的存在依赖于精细化的档案管理手段,依赖于员工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等,隐性知识存在于档案管理者的头脑中,并通过相关的档案显性知识传达出来。知识管理的理念就是要把相关的显性传递给受众的同时把成熟的经验、理念等以固化的方式在组织内部传承。档案信息化建设推行知识管理的理念就是使知识的受众能够在最大的限度和范围内获得共享信息资源,并通过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实现服务公众共享资源的目标。这既是档案管理部门工作创新的目标,也是档案管理部门服务社会的最终追求。

2、档案管理呼唤知识管理理念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迅速信息、率先占有信息、平等共享信息成为信息时代胜负纷争的重要筹码。档案管理工作者作为重要的公共知识存储者应及时把档案资料、数据文件及时、便捷、准确地传播到社会,相应地,档案工作者的角色也要发生变化,正如在上世界90年代,加拿大著名的档案学者特里·库克(terryCook)指出档案工作者应“由实体资料保管员转变为知识提供者”,提出档案工作者不应局限于分类整理知识、保管知识,而应该想办法传播知识、转移知识、探寻知识,并提出要“把着眼点从信息转移到知识上(探寻、传播、理解),从建立数据库到建立知识库上”,“引导利用者从泛滥的具体信息过渡到知识甚至智慧”,倡导把知识管理作为档案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既然涉及到管理,知识管理的内涵就不仅仅是纸质文档的分类保存,更应该涉及到知识的传播。

同时,另一位档案学者高德·拉伯楚克(GordRabchuk)呼吁档案管理界要紧紧抓住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特征,把档案工作同知识管理革命紧密联系,要通过档案管理工作为世界各行业的决策者提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也即“21世纪档案工作者将在有关的知识管理决策中,承担重要责任。”档案管理本身就是在对知识进行管理。档案管理工作如对档案的收集、整理、统计、检索实质就是对显性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以满足公众需求的过程。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档案管理从档案实体管理转变为更加关注于通过隐性能力来实现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实现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形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汇集。

三、知识管理背景下档案信息化建设途径

1、推进知识编码化工作

在知识管理中,显性知识通过传统和现代的技术手段均可以获得,而隐性知识助推着显性知识的可辨性。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求显性知识在更大的范围得到传播,而且要求在更大的广度上有相应的标码认同,同时要求隐性知识能够切实服务于显性知识的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档案收藏中心就需要转变为知识创新中心,而知识编码化工作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可能。

知识实现编码的核心思想是将所需的知识标准化。知识实现编码后能够提高知识传播的效率,能够使知识在更大的范围得到认可和利用。运用信息化的手段通过知识编码并存储编码化的信息能够把档案知识转变为有条理的显性知识传播方式。编码的过程则成为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将工作流程规范化、标准化。最后,建立数据库,将编码后的知识放入数据库,这样,知识就可以被更广泛的受众接收,从而使得知识从无序到有序。

2、推动档案工作者实现隐性知识相互传播

档案是社会生产、管理、经营、历史的原始记录,而档案工作者是熟悉并掌握着这些知识资源。档案的特殊性决定了档案工作者的特殊性。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把档案工作者长期工作的隐性知识作用于档案资料(属于显性知识)的传播是十分重要的任务。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重要的任务是把传统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经验与新进档案工作者相对娴熟的信息管理技术相结合,形成隐性的知识管理技能。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如集体学习制度、技术讨论活动、电子论坛形式等,促进档案工作者的经验交流。促进隐性知识的相互传播。

此外,档案管理部门有必要通过专业技术培训来提升档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缩小管理者和普通工作者、不同岗位工作者之间的知识落差,同时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沟通环境,档案管理部门有必要建立平等开放的学习机制,建立档案工作者之间平等分享隐性知识的激励机制,使得经验技能在沟通中得到传播,新的经验技能又在传播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新的隐性知识。

3、实现图情档信息资源一体化管理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目标是在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使档案工作被动的信息服务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创新服务。图情档作为不同的信息资源,统一于知识管理理念下的信息化建设。图情档资源的人为割裂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资源实现共享,不符合知识管理关于知识传播共享的信息整合理念。档案是社会的原始记录,包含着原始信息,图书是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集成,记录着人类对社会发展的思考,情报则是对社会新知识的探索和记载。图情档信息资源一体化是数据资源共享的需要,是信息化社会的客观要求。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把图情档资源通过信息化技术进行深度整合,能够更好地使受众立体化、全方位地进行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R].2002-11-25.

[2]张斌.企业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2.

[3]柯平.知识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徐鸿.论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知识管理走向[J].档案学研究,2004.

[5]彭明彧.知识管理背景下档案工作的定位思考[J].湖北档案,2004.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篇9

【关键词】知识管理信息资源整合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整合与共享的现状

部门信息管理缺乏规范流程,数据库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我国政府部门信息库建设缺乏宏观规划和顶层设计,各部门各行其是,盲目采集,大量信息资源散落于各个部门系统中,互不连通,形成大量的“信息孤岛”。各部门数据库建设以方便本部门利用为目的,在建设标准和规范上与其他部门有较大差异,数据定义不一致、格式不统一、设备接口不兼容以及数据交换难等问题普遍存在。

部门信息管理系统配置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健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重硬件投资,轻软件建设”的问题较为普遍。为积极响应国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进程的号召,许多政府部门将硬件设备的奢华与电子政务建设绩效相等同,大量采购硬件设备,片面追求硬件设施的配置高档。高标准高价位的硬件使得政府采购成本奇高,而软件建设投入相对较少。加之部分部门缺乏对数据库的有效维护和监管,不能实时监测数据库运行情况,在资料库出现意外时不能及时补救,系统安全问题堪忧。部门资料库存在利用率和回访率低的问题。

条块分割的部门利益使信息流通不畅。部门各自为政,信息资源部门化现象严重,部分部门将掌握的信息资源作为寻求行政利益和提升部门地位的筹码。部门领导功利化思想及小团体主义严重,各部门在建设数据库的过程中以本部门为中心,将具有相对独特性的信息资源垄断,阻碍了信息资源共享。加之我国政府部门信息库建设纵强横弱,重纵向的对口监管和信息协调,轻横向沟通和协作,信息横向流通极为不畅。像地理、人口、金融、税收及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共享状况良好,而包括劳动就业、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救助在内的公共服务信息共享情况不尽如人意。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导致部门间形成信息落差,部门对信息需求量和摄入量的不匹配导致信息交流的不畅以及信息获取滞后、时效性差等问题是造成上述局面的主要原因。

部门领导思想落后,信息管理人员素质低下。政府部门信息管理工作的发展有赖于部门领导的战略规划和行政支持。部门领导对于信息管理工作的认识和长远预见对部门信息管理工作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部分政府部门中,部门领导思想观念陈旧封闭,部门主义和利己主义甚嚣尘上,行政措施、管理体制和相关运行机制同信息共建共享的目标背道而驰,实行部门隔离和信息封锁的策略,将部门创收作为其唯一目标,这严重阻碍了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知识链在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整合与共享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跨部门政府知识获取。跨部门政府知识获取指的是将政府部门内外部环境中的知识转化为政府编码知识,并能够为政府部门和个人所用的知识管理过程。良好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和共享系统,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利用知识化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搭建政务知识网络,一方面与已有信息进行相互对照,减少信息冗余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将社会—技术的获取策略相结合,将多种知识获取途径、知识获取方式以及多层次的获取主体相集成,在搭建政务知识基础平台的前提下,构建完备的知识获取技术系统。知识获取存在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和业务处理过程中,伴随着政府内外部的活动而进行,因此知识获取是长期的、动态的和充满活力的。

跨部门政府知识选择。知识选择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政府知识集成平台的知识进行选择,目前,政府知识集成平台的知识存在状态是离散的、尚未经过关联性处理的,因此该选择是政府知识模块形成的过程;另一方面是部门和个人根据需要对政府形成知识模块集进行选择,该选择是政府知识模块调用的过程。从政府信息资源知识分类可以看出,政府的隐性知识具有非编码化、非正式化、非结构化和高度个性化的特征,不容易交流和分享,需要更为深入地分析和挖掘才能够获得。因此建立跨部门政府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实现隐性知识的充分获取、传递和共享成为了必然。

跨部门政府知识生成。由信息向知识转化的过程,也是知识生成的过程,将分散于政府各部门的知识进行聚合,利用政务知识的相关联性,有利于发现新的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化出新的知识。关联知识聚类形成知识模块,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专业性及应用领域进行切割,形成专家知识模块集和基本知识模块集。部门通过调用两类模块集,实现知识的循环利用。

构建知识管理的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管理模型

政府各部门信息库群集成。信息库群是政府各部门数据库的集合,它的出现与各部门各自建设数据库相关。各部门利用其自身的行政手段、行政职权获取各种类型和不同领域的信息,为跨部门政府知识库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政府各部门信息预处理。信息预处理过程是对政府各部门信息资源的物理化处理阶段,主要目的是实现部门信息的分类排列、信息价值鉴定及信息部门内共享。在该阶段未对信息进行深层次挖掘和精析,信息元素结构化整合、隐性知识外显化、信息跨部门间共享等问题有待解决。信息化处理阶段将信息流初步处理,为政府信息知识化处理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政府各部门信息知识化管理。该环节利用政府信息间的关联性,提取信息元素特征,结合政务知识链,实现知识的获取、选择、生成、内化和外化,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不同层次的分类集成。构建面向对象、面向活动流程和面向主题的知识模块。

第一,面向活动过程的知识模块。该层次的信息单元集成是以活动阶段为基础进行划分的,其目的是实现政府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再造。面向活动过程的信息集成重新审视政务管理活动,分析的各要素及其关系,并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对其进行整合与封装。在信息集成过程中把握政府各部门间信息供求关系与约束机制,形成面向活动过程的知识体和知识簇,实现对政府业务流的支持。

第二,面向主题的知识模块。该层次的集成是以信息应用主题为基础进行划分的。其目的是提高信息应用的有效性,从而达到信息价值实现和转化。将分散于各部门的,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信息以某项应用主题为导向进行集成,建立相应的信息集成体。

政府各部门知识库群建立。将经过知识链处理所获得的政府知识根据内容映射进行分类,由一系列知识子库构成了知识库群,知识库群内知识的高度集成为政府各部门的知识应用提供了较为完整和冗余度较低的知识支持。同时知识库群打破了部门间物理隔离和信息阻滞,传播维度呈现多维多受众的特点。该库模块化和封装性的知识进一步为各部门所调用,支持政府活动。

运用知识管理提高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整合与共享水平的建议

政府部门树立知识管理的理念,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在跨部门政府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推进过程中要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做到各部门数据库业务协同、技术对接、结构统一、资源交换无障碍及标准一致。明确长期建设目标和近期建设方案,以长期规划为指导,制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目录体系、管理办法、元数据格式、参考系统结构及组织结构建议方案等。同时积极开展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技术在部门内的推广以及人员培训等工作。

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管理系统。搭建包括面向对象、活动过程和主题的知识集成模块,实现各部门异构数据的无缝整合和有效对接,并在整合过程中充分利用知识挖掘、知识仓库、知识地图等知识管理技术和方法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实现知识的创新增值。同时,构建政府知识网络平台和知识社区,促进政府部门人员知识共享,帮助部门人员理念交换,扩展人员知识领域和知识面,最终形成良好的头脑风暴过程。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篇10

关键词:竞争情报知识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步成为主流经济,市场竞争成为重要的时代特征,企业为了提高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及时洞察国内外宏观趋势和发展动态,规避政策和竞争风险,监视竞争对手,制定正确的对策,最终赢得市场和得到市场份额,开始逐渐重视经济信息、市场动态、对手情报的收集和利用。随着信息量的剧增使得企业难于在信息的海洋中及时找到准确的信息,所有这些因素都加速了竞争情报的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知识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知识经济正成为社会和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一方面知识经济倡导创新、合作、学习、共享和重视知识资本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知识的迅猛增加,也增加了人们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知识和学习知识的难度,这些客观变化都无疑要求加强对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进行有效地管理,使人们快速找到正确的知识,并快速学习、共享需要的知识,以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竞争力,知识管理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使得整合提高企业竞争力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问题,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和谐运作与发展就成为制定正确的竞争策略,协助企业保持和发展竞争力的关键。

一、竞争情报

(一)关于竞争情报

美国匹兹堡大学Josephm.Katz商学院的John·e·prescott教授认为,“竞争情报”既是指一个操作过程,也是指一种产品。我们可以理解:竞争情报是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战略决策为目的,系统地和科学地收集和分析有关竞争者活动和总体经营趋势以实现企业自身目标的过程,是企业参与竞争的一种工具。

(二)竞争情报作用

将数据、信息、知识转化为有利于企业战略决策的情报是竞争情报成果的核心。其主要作用与效果体现于:

1.为企业的战略决策与行动提供及时有效的情报支援

例如:为企业制定未来的战略计划提供情报支持;在新产品开发和推出阶段评估对手的反应行为及其反制计划和措施,等等。

2.机会和威胁的早期预警

包括预测竞争者的早期行为、技术动向和政府行为。例如:预测和规避可能的技术突破对企业现有和未来竞争优势的影响;预测和规避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环境变化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等等。

3.参与者的评价与追踪

包括竞争者、客户、供应商、管理者和潜在的合作者。例如:提供参与者的评估,以鉴别各类潜在的竞争者、合作者及客户群,等等。

4.支持企业战略规划和执行

由此可见,竞争情报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

二、知识管理

(一)关于知识管理

知识是由信息而来的,它通过对信息的提取、识别、分析和归纳转换而来。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提高组织机构管理能力而提出的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其目的就是使组织机构通过知识共享、获取和利用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企业的成功主要依赖于企业在关键的经营过程中使用的知识的质量。在创造竞争优势、保证企业可持续的发展中,成功使用企业的知识资产至关重要。在各个行业中,知识管理的任务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的职能作用却是保持不变的,主要包括:为联机和非联机的知识建立知识地图,向用户提供知识利用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并提供相应的知识检索工具,监视企业外部知识源。

二、旁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系

(三)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相同点

1.产生的背景相似

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格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都是在物资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

2.研究对象都是知识和信息

竞争情报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内容重组、信息深度加工、以及对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知识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处理,知识的挖掘、重组、转移、创新、共享和显化。由此不难看出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和范围是高度交叉,彼此融合的。

3.都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相关联

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是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缺乏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支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是不能生存、发展的。

4.都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竞争情报是一种特殊的高度浓缩人类智慧的产品,人的经验与高度综合的判断力起着关键的作用。竞争情报要求鼓励每位员工积极主动为企业收集情报,共享情报、利用情报。知识管理考虑的是如何转化人的观念使其愿意提供知识和共享知识,以及如何方便人们交流、学习知识并最终产生新知识。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企业建立以知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企业员工能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并重视个人经验、专业技术和创新,从而为知识的交流、学习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5.最终目标相同——保持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竞争情报本身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即提高活动主体的竞争能力、保持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企业的竞争力无关,这是知识管理的缓效性造成的错觉。事实上,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是直接为企业竞争力服务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知识能力的竞争,而企业知识能力的提升又有赖于知识的有效管理。归根结底,知识管理旨在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6.实施策略的相似

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属于信息活动的范畴,因而在工作方法上存在一些共性。表现在:

(1)对显性信息的收集方式相同。对于诸如专利、技术、会议资料、管理文档之类的显性信息,可以采取相同的收集方式。

(2)部分信息交流方式相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注重加强信息在活动主体内部的流通,如竞争情报机构和知识管理机构都会采用BBS公告牌的方式加强内部的信息交流机制。

(3)对人的协调机制相似。两者都涉及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因而在对人的协调机制上也存在相似性。比如,竞争情报所采用的头脑风暴法、德尔斐法等,有些类似于知识管理为实现知识共享而开展的研讨会、讲习班等。

(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不同点

1.研究范围不同

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的一个信息的转化过程,信息既是这一活动的原料,又是最终产品,信息是竞争情报的灵魂和实质。

竞争情报研究范围可以概括为

3个方面:

(1)竞争主体情报,主要包括竞争主体能力的评估,诸如技术设备和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市场范围、营销方法等。

(2)竞争环境情报,诸如政治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等。

(3)竞争对手情报,包括竞争对手的现行战略、竞争对手的Swot分析、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等。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它的活动是围绕着知识的有效识别、获取、开发、分解、转移、使用、存储和共享而展开的,信息和信息技术只是知识创新的工具和原料,其核心仍然是知识。知识管理主要关注知识获取、转化、传递、共享和创新等问题。

2.研究内容和方法不同

竞争情报以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为主,其目的是有效的组织知识,使其发挥作用。在竞争情报活动中,虽然强调人员的主观作用,但是人的经验知识是作为一种方法而不是对象来对待的。知识管理则是对企业内部知识的组织、管理,强调挖掘存在于人脑中的隐性知识。从而建立知识与信息的共享网络,形成知识的管理体制。

3.外延差异

竞争情报工作只是信息工作的一个方面,其目标、任务和对手都比较明确,主要是为科研、生产和决策者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支持和对策建议。而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知识创新和共享的激励机制及保护制度的确立等。

4.时效性不同

竞争情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能对外部环境变化、条件变化等做出快速反应,并为决策提供有效的报告、建议、对策等,一般不具备可重用性。

知识管理则没有很强的时效于企业的长远战略、计划,通过长时间的运作能促进企业整体能力的提升,是可以为企业全体人员长期共享的。

由上可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和融合的问题,两种理念互相交叉、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和互相融合。当概念上升到理论层次的时候,其边界已很难界定。虽然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在侧重点、操作步骤和实现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他们在产生基础、内容甚至研究对象上,又都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无论竞争情报还是知识管理都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正确认识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寻找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激励绩效,将是企业能否迅速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四、正确理解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一)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互补性关系

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处于主导地位,收集竞争对手的一切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情报人员的加工、整理、分析,最终转变为企业可综合利用的情报。这一过程由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发挥主导作用。其后,由于情报的分散性和无序性,使之利用和吸收率大大降低。因此,需要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建立企业机制,改善企业信息系统的吸收和消化,提高吸收利用率及深度,并将分析后的情报内化到员工的认知结构及企业的工作流程中,以改善企业员工的知识状态,形成企业的专有知识和专有技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管理则明显占据主导地位。

由此可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本身就是融合的。它们没有明显的分界,既相互融合又相互涵盖,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缺一不可。合理地利用二者的关联性,可以使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发展,由此形成并不断完善的系统才能拥有治理资源上的优势,并展开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形成新的竞争力、生产力和竞争策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协调促进竞争力的发展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积累和在企业内的释放和共享,都将会增强企业竞争力,即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知识的挖掘和管理,从企业各个层面渗透知识,建立专有认知结构和特定工作流程,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知识管理是一种可以从企业内部和整体上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它属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范畴,在这一点上它与竞争情报是截然不同的。由于知识管理是从企业内部和整体上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所以由此产生的效果不是一时的而是长久的。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高低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主导权和优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需要精确的规划和长期有效的实施。这就需要企业的各种资源及竞争情报系统与知识管理充分衔接、合作。然而也只有在强大的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才能更好地、更完善地执行其搜集、整理、分析情报的职能,才能更准确地抓住环境变化,才能完成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等等的研究,也才能将更准确的情报递交给企业高层管理者,以辅助决策的制定与执行。

(三)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是知识的载体和来源。“人”在竞争情报系统中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是通过“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出全体员工关注企业生存状况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营造一种“全员重视竞争情报”的企业文化。即发动企业中所有的人都做“情报员”,鼓励每个员工为公司收集情报,并利用情报。例如,摩托罗拉公司的每一个人,不管他处于何种职位,都被鼓励为公司提供情报。

知识管理考虑的则是如何转化人的观念使其愿意提供知识和共享知识,以及如何方便人们交流、学习知识并最终产生新知识。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不断将外部信息源提供的信息转化为情报在企业内部加以消化,以此为基础,企业的知识管理构建了一个以人为主导,以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情报、知识和智慧的联合应用为主体,能够集体共享和交流的学习网络,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