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项目管理基本知识十篇项目管理基本知识十篇

项目管理基本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3:32

项目管理基本知识篇1

[关键词]软件项目软件项目生命周期 知识管理模型

[分类号]F270.7

1 引言

知识管理是一种系统化的特定组织过程,它提供了一种知识在组织内如何被组织和使用的管理框架。软件项目知识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知识的构成来看,不仅包括软件产品业务领域的知识,还包括项目管理领域的知识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从项目的知识载体来看,既有结构化程度较高的电子数据信息,也有非结构化的文档信息,如系统需求分析报告、系统设计说明书等;从知识管理的环节来看,包括知识的获取、检验、存储、使用、共享、查询和创新,这些都给软件项目知识管理增加了难度。同时,软件企业往往在项目结束、总结项目经验、构建项目知识库时,对于较长生命周期的软件项目知识,经常遗忘或流失,尤其是项目生命周期早期阶段形成的知识。现有的项目知识管理系统存在许多缺陷,如知识库规模庞大,关系复杂,项目背景知识难以搜索等。软件项目知识来源于项目的开发与应用过程,项目知识管理必须以系统论为指导,采用不同技术方法促进整个流转过程的顺利进行。本文提出的基于生命周期的软件项目知识管理模型将能克服以上缺陷,实现知识快速查询和重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软件项目生命周期及知识构成

2.1 软件项目生命周期

软件项目生命周期指从项目立项、开发、应用到项目退出以及新系统开发的全过程,本文将软件项目生命周期划分为项目立项、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维护和系统评价7个阶段,按照各阶段知识特征以及关联的紧密程度,可以概括为软件项目招投标、软件项目开发和项目运行维护等三个主要阶段,各个阶段的逻辑顺序关系如图1所示:

软件经过若干年应用,随着技术的进步、组织业务的变迁,经过系统评价后,不再满足当前业务的需要,将开始新的项目开发请求,进入新一轮的生命周期。新的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知识的内涵有着明显的不同:①招投标阶段主要包括对供应商评价、软件组织评价、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子系统划分等方面的知识;②软件项目开发阶段主要包括项目管理、相关的软硬件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的知识;③项目运行维护阶段主要包括软件应用、管理维护和软件性能评价方面的知识。与传统工程项目不同的是软件项目各个阶段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关系,如系统分析阶段形成的逻辑模型知识与系统设计阶段形成的物理模型知识具有一定的映射关系。

2.2 基于生命周期的软件项目知识构成

软件项目是知识密集型项目,由于项目开发过程和软件产品(包括阶段性产品)的不可视性,过程知识的形成和管理相对复杂,不同团队开发不同项目又有较大的差异性,增加了知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软件项目开发有三类信息需要进行管理:①项目的基本信息,如项目的名称、特征、分类等信息;②软件项目开发过程本身的信息,如项目开发过程的阶段划分、各类资源分配、质量、进度和范围等信息,系统规划、分析和设计等一系列方法以及软件组件、文档以及软件开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等;③过程的动态信息,即在项目进行中的某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如在进行中遇到了什么问题,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解决,解决的过程和效果如何。软件开发人员经常需要具有逻辑相关和一定背景的系列知识,而不是孤立的知识元,因此,本文从项目生命周期的视角对知识分类,在知识管理系统设计中着重考虑知识的逻辑性以及相关背景知识。通过研究现有文献、软件项目专家和项目开发人员访谈,本文界定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知识的构成如表1所示:

3 软件项目知识管理的三维模型构架

系统工程是解决大型复杂系统的规划、组织、管理问题的思想方法,软件项目开发周期较长、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多、知识内容复杂、管理过程繁琐,因此,结合软件生命周期理论,应用霍尔的系统工程原理,建立基于时间维(t)、管理维(m)和知识维(K)的软件项目知识管理的三维模型,如图2所示:

・时间维,即软件项目生命周期,包括软件项目立项、系统规划和系统评价7个阶段;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根据项目的具体分工,各个阶段还可以设置若干个里程碑事件,如图3所示:

・管理维,即项目的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集成管理9个环节,各领域均有相应的知识内容。

・知识维,包括计算机物理平台、基础软件平台、软件开发平台、应用业务和软件项目管理工具集等5类知识。

4 基于生命周期的软件项目知识管理模型运行机理

我国软件行业正由手工作坊模式向工业化生产模式转变,软件项目开发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分工要求项目开发人员掌握本分工阶段的知识,了解前导阶段和后续阶段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对于大型软件项目,按照软件生命周期阶段(或里程碑节点)进行项目分工是软件组织一个基本模式,因此,为保证软件项目知识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应对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或里程碑节点处实施知识获取、存储、共享、应用、检验和创新(见图3):①在管理维和时间维(或里程碑节点)的每一个集合点,产生知识维的各类知识和阶段性软件产品(如文档、组件等),项目知识应在里程碑节点处进行收集、整理和内化。②集成管理。知识管理是一种寻求目标的活动,为了开发预期的软件产品,按照软件生命周期的阶段目标,集成其他8个管理领域。随着软件开发过程不断深入,预定的软件开发目标可能会变化,并且软件开发人员沟通过程中,在项目时间维(t)的多个开发阶段与管理维(m)的不同管理过程交叉产生新的知识,集成管理一方面生成各个应用领域的综合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对这些知识实现综合管理。③软件用户层面知识涉及到软件项目开发个人、团队和组织知识,具有综合性和直观性,这个层面的知识往往以问题和建议或软件缺陷的形式表现。④为了实现知识的分类存储和检索,提高项目开发人员的知识管理效率,一方面将知识按照应用层次分为计算机物理平台、基础软件平台、软件开发平台、应用软件业务、软件项目管理工具集;另一方面还考虑知识的生命周期属性以及针对特定软件项目各应用层次和各个阶段知识的逻辑相关性。⑤基于生命周期的软件项目知识管理流程,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以及视角的不同,

软件项目知识管理机制也存在很大差异,但知识的具体管理过程是通用的,笔者在文献[2]中做了详细的研究和论证。

5 软件项目知识管理原型系统

5.1 软件项目知识管理系统物理模型

基于生命周期的软件项目知识管理原型系统,分为知识产生层、知识管理层和知识应用层(见图4):

①知识产生层包括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或里程碑事件的节点处),由软件项目开发人员总结项目进程中产生的新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则填录到知识管理系统中;应用语义处理工具、智能分析工具、分析定制工具和知识管理工具,将开发人员的知识内化到软件项目知识库(KB);②知识管理层包括数据库(DB)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模型库(mB)和模型库管理系统(mBmS)、知识库(KB)和知识库管理系统以及方法库(aB)和方法库管理系统(aBmS),完成知识的管理工作;③知识应用层通过用户界面、集成接口、知识地图、查询和共享工具完成项目相关人的知识请求。该物理模型中的知识生成者也是未来的知识用户,因此,更有利于丰富和检验项目知识库内容,保证知识的正确性。

5.2 建立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的知识地图

知识元模型包括软件组织基本信息、项目基本信息、文档信息、软件产品信息和文件夹信息等。元模型是构成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的知识地图基本单位,如图5所示:

其工作机理:①知识用户首先提出需求的领域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类、软件类、应用业务和管理工具类)以及知识应用的生命周期阶段,知识地图自动映射到相应的知识目录;②建立目录内各条款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管理维的关系;③项目知识管理层根据用户知识请求,集成相应的知识元模型,并返回知识的调用结果。

5.3 项目知识有效度测度模型

对于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同一问题,经常会有不同的知识解决方案,各个解决方案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知识用户往往很难判断各知识元的应用效果,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的知识管理模型引入知识有效度(e(i))的概念。知识有效度是指某知识元的累计使用效果,由该知识使用频次和使用效果评价值的算数平均值计算。第i个知识元的第k次使用效果为e(i),则该知识元有效度e(i)=∑e(i)/k。项目知识的使用人员在每次知识使用后,给出本次的使用效果值(0~1),系统自动计算该知识元的效度和使用频次。这样为今后的系统开发人员识别知识元的可用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5.4 案例研究

笔者在为山东某软件企业项目知识管理系统版本升级时,应用了基于生命周期的软件项目知识管理模型。按照本文的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在系统数据库设计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库表结构,增加了知识元的项目属性、知识的生命周期前导阶段和后续阶段属性、项目的背景信息、知识的三个维度的属性以及知识的效度评价。

5.4.1知识管理模型定义 知识管理模型中定义了领域知识类(DomaininformationClass,DiC)、项目生命周期信息类(LifecycleinformationClass,LiC)、项目管理知识类(projectinformationClass,piC)、软件项目信息类(SoftwareprojectinformationClass,SpiC)和知识元信息类(KnowledgeUnitinformationClass,KUiC)5种信息类。5个信息类之间存在继承、包含等关系(见图5),各类信息类的属性定义如下:

DiC[领域(Domain_iD)、领域名称、备注);LiC[项目生命周期阶段(Lifecycle_iD)、阶段名称、备注];piC[管理(pm_iD)、管理名称、备注];SpiC[项目(pmjectiD)、项目名称、项目类别、开发环境、开始时间、结束时间、项目关键词];KUiC[知识元(KU_iD)、Domain_iD、LifecyclejD、pm_iD、pm_iD、知识内容、类别、任务、过程、资源、产品/服务、执行者、时间、地点、关系、项目知识效度e、相关项目iD,相关知识(KU_iD)]。

5.4.2 主要模块

・知识管理工具,实现5个信息类的编辑、添加、修改、删除等基本功能以及软件项目知识库、知识检索模型库、方法库和软件组织数据库管理、构建和维护等操作。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根据项目知识所属的生命周期阶段、所属领域、管理范畴等关键性信息,创建各阶段各层次的软件产品知识和软件项目过程知识,实现知识的编辑、添加等处理流程,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文档信息对象与其关联,以形成软件组织知识库,其中的文档包括项目生命周期中各类开发文档和阶段性产品(源程序代码),是软件项目知识库中知识的主要表现形式,简化了知识的表现形式,规范了软件项目知识管理。

・软件项目知识共享工具。软件项目知识共享工具为项目开发人员提供软件协同开发、同步数据传送、实时的知识获取、软件知识元搜索、不同用户角色的权限控制和知识库版本控制等多项功能的基础支撑工具,能够解决不同软件项目开发团队成员的知识共享难问题。

・知识查询应用:①根据开发人员提供的项目生命周期、应用领域和项目管理范畴等关键信息对需要检索的知识进行自动过滤,有助于项目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取不同开发阶段所需的项目知识;②整理和查询软件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③支持开放式和协作式编辑,允许具有权限的项目开发团队成员动态增加新的项目问题及其参考解决方案;④支持项目开发人员对知识元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主要接口:①用户界面,为项目开发人员和项目干系人提供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完成对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配置和管理功能;②智能分析接口,提供标准方法完成项目开发各类信息分析和知识挖掘程序的调用;③应用集成接口,实现本系统与软件组织其他应用系统的集成,获取软件项目的相关知识;通过引入知识分析集成框架可以方便项目开发人员灵活地定制各种知识分析和知识挖掘工具,用来集成项目干系人的知识管理和应用程序组件。

5.4.3 系统开发平台 采用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的模式,构建基于生命周期的软件项目知识管理平台。系统开发工具采用了JaVa+Javabeans+ora-cle,并配以JaVaapplet实现。

从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效果来看,开发人员根据项目的进程实时地(或定期)整理描述新生成的知识,并追加到系统的知识库,增强了知识的时效性;按照领域和生命周期目录检索知识,使知识的检索效率有明显的提高;增加了项目知识背景信息和知识效度评价,便于开发人员快速识别当前获取的知识是否满足项目开发的需要,提高了软件项目的知识(如软件组件)的重用效率;按项目生命周期进行知识的收集内化,避免了知识的重复整理录入,减少了系统知识库的冗余和有效地控制了知识库规模庞大的问题,使知识库的结构更加优化。

项目管理基本知识篇2

在构建和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一些关键性能力和知识就是所谓的知识领域。分析当前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依据重要程度可以将其拥有的知识领域分为两种形式:核心和辅助知识领域。当中,一些部分可以直接构成实际实施项目的具体目标,即为核心知识领域,主要涵盖整个项目管理的执行范围、项目成本、项目质量和实施时间等;那些为以上项目目标达成提供相应执行载体的领域,就是所谓的辅助知识领域,主要涵盖在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拥有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等,在整体管理作用之下,以上几种类型的知识领域将有效的服务于知识管理。在当前知识管理信息时代的影响之下,项目管理的中心就会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被呈现出来。从本质上来讲,知识管理也将一种知识领域下的项目管理特征彰显了出来。在实现和提升各个领域项目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都需要把提升知识管理的能力当作主要的基础。

2分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模型

这一点能够利用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所展现出来:当前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作的具体过程可以说密切的联系着整个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和建设过程的阶段划分。在建设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有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这样的几个问题首先予以解决:在预定的研究方式之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应该怎样将相应的计划开展起来,并且对活动进行组织和掌控。通常来讲,应该有三个主要的阶段存在于高质量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即系统选型阶段、系统分析阶段、实施整个系统的阶段,详细到执行和实施项目的角度而言,在一般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有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划分整个项目管理工作为:授权项目、分析需求、选择项目、开发制定和实施项目、评估项目及验收已经完成的项目等,在管理整个项目的过程中,在知识管理这一中心的连接下,这些具体的实施步骤就会通过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展现出来。此外,也能够充分的彰显出来知识管理和业务过程的融合性。

3分析以知识为前提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组织发展层次模型

对于这样一点,有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清晰的进行认识:智力密集和劳动密集,为现代意义上信息系统项目的最大特点,往往有复杂化的内容结构和大量的工作人员类别存在于一个规模化的信息系统项目中。分析项目管理有关工作人员的组成形式、整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及其工作人员本身能力的组成等,同整个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完成情况上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知识管理背景的影响之下,有这样几种类型存在于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发展层次中:智慧型、能力型、创造型、学习型和知识型,在这样当中,知识型结构在其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4分析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总体结构情况

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在知识管理支持下建立起来,构建整个系统的整体结构框架,都要有高效统一的过程、组织关系和内容作为支撑,在构建起知识框架的基础之上,将知识管理当作其中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的载体,对项目管理过程、项目管理组织和项目管理内容等方面内容的协调和沟通上予以实现,保证顺利的实现整个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

5分析具体的实例

以某单位近些年来所开发出来的信息系统项目为例,来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对基于现代项目管理方法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和基于系统开发方法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进行了比较。从一些案例中我们发现,同其他两项进行比较,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存在于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例如,某单位在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平均增加投资、平均开发时间和平均费用节省率等都较基于现代项目管理和系统开发方法优越,甚至能超出10%。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作建立起来,比其他两种形式要优越很多,得到了广大的用户的一致认可,并且各个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又能够有效的围绕这样的工作体系来进行工作,将单位员工们团队协作的能力能够有效的培养起来。

6结语

项目管理基本知识篇3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经营,不但要转变现行的企业经营与知识产权保护理念,调整组织管理结构,更重要的是建立企业以知识产权为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从我国的中国科学院单位到各部委企业化转制的R&D研究所,没有哪个单位有某个人可以一口说出其科研成果的收益是盈是亏?投入多少?产出多少?一是因为其会计管理都是以物权管理为基础。现行会计管理体系突出表现了按生产型企业制定的特点,会计信息对企业内部由材料到成品的生产物流的价值转移全过程真实反映,对外部合同或项目的资金流与物流交换完整描述,最终形成损益、负债、资本和现金的管理,而对生产、经营活动是以占有大量知识产权为基础的R&D型企业和部门,现行会计制度只对日常的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开发等四技合同进行独立会计管理,年终只以项目或项目组为核算单位进行一揽子经济决算,可以知道一件产品或一个项目在研发过程中用了多少材料、多少工时、多少费用和多少设备折旧等,不要求对每项科研成果进行投入产出核算。二是因为知识产权的物权非排他性决定了其价值转化的特殊性。从微观看,研发成果或产品是凝聚了多项专有技术,某项专有技术可以用于多项成果或产品,现行会计制度对具体某项专有技术的盈亏无法进行核算;从宏观上看,技术成果的大额投入并非可以一次性从某一产品或四技合同中回收,在技术成果转移后技术仍在企业中,可实现多次转让和继续衍生。其根本原因在于专有技术的无成本复制和多用途等无形特性,与实物产品和资本有着质的区别。如何计算一个技术的成本和收益,并在会计管理信息中清楚、真实、完整的反映技术研发和价值转化过程?这是摆在每一个R&D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开展知识产权经营前急需解决的会计问题。

二、R&D企业知识产权会计管理的误区

1.在现行会计管理中,一提到知识产权,就与无形资产相联系。一提到无形资产,就用资产的属性来要求和管理。在新会计制度中,把无形资产的一般特性列为:①没有实物形态;②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③持有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受益而不是为了转卖;④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⑤是企业有偿取得的。对R&D企业的技术成果而言,其满足①、②、④、⑤条款,只是在“不是为了转卖”这一关键点上有出入。应该说企业所有资产应该都是允许以经营的观念来买卖,企业应从事其产品和资产的同时经营,这是现代企业经营的最大特征。

2.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又设置了一个专有技术,即发明人垄断的、不公开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先进技术、资料、技能、知识等。实际上其中垄断性和不公开特点都不是其作为会计管理客体的条件,只有后面有实用价值、可为企业创利的特征才表明它具有会计管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3.项目的研发阶段和应用阶段常常出现跨几个会计期间、分属不同科目管理的特点。如在日常运作中,会计按项目、合同分科目管理,作费用的收支记账,而某一成果的研发和效益实现通过不同的合同和项目,即合同无法与某一成果的全部研发成本和盈亏相对应,无法真正实现按技术成果核算。

4.技术成果是无形资产,具有无成本复制和多用途特性,无论是买来还是自创,其市场价值和企业价值应该是非线性变化的,且具有显著的时效性。其时效时间是不可以用合同期限来确定的,也无法用折旧方法管理。

5.现行的损益表中只有金融资本和实物资本的计量。而在某一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的多少才直接反映了一个R&D企业的实力,其有形资产占有量仅仅是辅助因素。

实际上,R&D企业是知识的原创者,对它而言新技术成果类似于生产型企业的产品。一个产品的产出有资本投入、购进材料、加工半成品、装配成品、推向市场的过程,一个知识的原创过程也相似,它经历了资本投入、试验材料和设备购进、基础技术整合、成果物化的加工、推向应用的过程,只是往往它的投入过程与产出过程分离,且投入成本较大、时间较长,往往不能一次从交易中收回,要跨会计期间,通过许多次、许多年收回。如果用“产品”来认识,知识产权在经济活动中的关系会更加合理。只要改变对产品的认识方式,把一项研发项目看成为一次投入的一批产品,且不是通过一个合同在一个会计期间转换成利润,来代替目前把研发看成为单件产品的利润实现,突出产品的可多次买卖性、创利性,就可以把知识产权与产品的会计属性统一起来。这样一来也解决了企业知识产权与企业固定资产占比失衡的问题,用产出成本与销售价格的关系来解决作为资产类管理中出现的转出价格只可低于买入价格的矛盾。同时,消除了作为资产管理不可经常转卖的限制。脱去自创知识产权在价值转移的资产特性,体现知识产权的创利性、经营性等产品特性,也克服了自创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认证支出和交易支出分开记账的成本核算难题。

但具体应如何制定R&D企业自身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以达到用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会计管理终极目的?在什么程度上与产品生产、工程、服务类企业的会计实务相一致?等等,这些是解决R&D企业会计管理的现实问题。

三、R&D企业知识产权的会计管理基础

在R&D企业的会计管理中把知识产权作为原材料和产成品,纳入成本管理,而不按无形资产管理。这样变化以后,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如何适应?

1.与新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一致性

①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目的很明确:“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是会计管理的终极目的。对R&D企业而言,会计信息应真实、全面、完整的反映其知识产权原创的全过程和市场交易盈亏、损益情况,此应为R&D企业会计管理的目的。

②新会计制度适用范围包括R&D企业,同时给出了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会计调整,制定政策和方法,以适应企业内部实际会计管理水平、业务特征和管理要求,只要不有悖于相关法律、制度和企业会计规定即可。R&D企业与生产(服务)型企业相比的最大差异就是以原创知识产权为经营活动特征,这里只调整了会计管理对象,把研发的专有技术转变为产品进行会计管理。

③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有四个基本前提、三个一般要求和十三个基本原则。对照会计主体来说,应以对R&D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转移过程中的各事项和交易等方面做会计记录为基础,用会计信息反映其原创、产品化和经营活动。且这种活动对R&D企业和现代企业资产经营来说都有持续性,并可以实现以交易合同和研究项目为核算实体的分期核算。对研发成本、合同价值等都可用货币计价。对照记账一般要求看,按材料成本管理处理知识原创成本支出,三个一般记账要求都能够满足。对照基本原则来看,只有对项目这种内部知识产权原创过程和合同这种知识产权交易及再创过程进行描述,才能实现对R&D企业科研、经营过程不虚、不歪曲、不失真的客观反映,这是真实性原则的前提,同时也是实质重于形式和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配比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的根本要求;也是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相对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实际成本原则等实现的基础。也就是说,对R&D企业和企业资产经营业务而言,把知识产权由资本性支出转变为成本性支出是合乎企业经营客观规律的,是“科研活动”实质重于“属性”形式的表现,是“原创经营”重要性的突出体现。总之,把R&D企业的知识产权按产品类做收益性会计管理是不违背会计制度的基本目的和原则的。

2.知识产权作为产品进行会计管理的基本认识

对R&D企业知识产权的原创过程进行财务管理,不能简单的用知识产权代替产品来进行会计管理。知识产权和有形物品一样是现实存在的事实,它与有形产品相比较有许多特性差异和相同点,这些异同点决定了会计管理方法的异同。

首先说明,这里一开始就用“知识产权”这个词,而不用自创无形资产、专有技术、科技成果等名词来作为管理对象,是因为“知识产权”具有产品与资产二重性,在使用方为资产,在原创方为产品,有别于自创无形资产;科技成果缺少社会承认和市场的产权交易特征,并且不具体,它是一个知识创新成果体的总和,也不包括相关研究方法创新;专有技术的面太窄,不可涵盖买来的专利、引进的技术成果、未货币量化的技术等。虽然以往知识产权的概念包括必须社会认证的条件,但是应该清楚地看到在产品交易过程中,未交易前的产品就已经具有了物权属性。同样知识在原创后就应具有产权属性,一定要社会认证后才有权力属性的传统条件限制应该取消。

知识产权不但在产权属性方面与产品可比,在成本与市场价格不完全相关这一点也与产品相同。知识产权的原创需要有办公费、材料、实验室租赁、设备购置、工资及福利等项成本支出,而其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也与原成本相对脱钩,以实际交易合同额计算,与成本之差为半纯收入。实际上产品本身的利润来源于有意识劳动,无论这种劳动多少由机器做,多少由设计者做,多少由直接劳动者做,多少由管理者做,都是脑力劳动的结果。知识产权与产品不同仅仅在于其无形与有形的差异,实质上产品是知识产权的一种物化形式,以产品实体结构、组成和功能体现知识成果,而著作、图纸、思想、方法、工程、服务为另一种表现形式。如设备折旧转买无利润,只有残值,而当其组成生产线转卖,就有技术含量,就有了创造利润的能力,就有了市场经济价值。

在会计管理中知识产权也不能简单的与产品划等号,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知识产权的原创过程一般分为创意、实验、形式化、物化、价值转化等五个过程。在各环节中需要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支持。在会计核算时,应该注意到,在知识产权的原创成本组合中存在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种成分,前者是间接的有形实物价值转换成本,后者是无形的,不需要本期支出成本,是在以前工作或学习过程中已付出成本积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成本核算中应能够反映这种早期成本和后期收益的后效性特征。其二,一个知识产权包括了理论基础知识组合、技术方法组合、和如此结合实现特定功能的正确性肯定等三方面无形内容,不是单一知识的体现。如同产品由材料、零件、配件、套件等一级级组成,知识也有一级级知识元组合的存在形态。但是,每一个知识元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产权,在这次组合中它为产品,在另外一次组合中它为配件,在知识结构中有较复杂的结构关系网络,其关系的隶属层次不稳定。因此知识元的成本管理的账务结构不同于实物材料管理,对一个知识元会有多次收支记账,不同期间的收支不同。其三,知识产权不具有排他性,理论上可以无数次创利和衍生,只有当其生命周期结束时才以纯基础知识的身份存在。它不存在库存积压问题,其存量越大,R&D实力越雄厚,而越小越落后。这也是R&D创利能力大于生产型企业,资本经营创利大于产品经营的根本原因。在损益评价中,其库存越大,平均成本越低越好。在会计管理中应该反映这种沉淀成本和存量价值属性。

在库存积压问题,其存量越大,R&D实力越雄厚,而越小越落后。这也是R&D创利能力大于生产型企业,资本经营创利大于产品经营的根本原因。在损益评价中,其库存越大,平均成本越低越好。在会计管理中应该反映这种沉淀成本和存量价值属性。

四、知识产权的会计管理解决方案

知识产权的原创-推广的过程跨几个会计期间,分在不同的研发项目科目中。不像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随实物形态转移,价值转移。知识产权可无损复制,与价值转移不一一对应。所以存在一组知识产权产生一组新的知识产权后,要合理分摊原创成本的问题,这是其会计管理的基本特点。这要求RR&D企业的会计管理实务应以知识产权管理为中心,以项目成本核算和交易合同核算为基础,在现行会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面向知识产权核算的会计管理体系。具体记账方式的原则如下。

1.科目归类

在建立知识产权会计管理体系时,要坚持以现有会计管理体系为基础的原则。在资本、负债、权益、成本和损益等一级科目中,知识产权从资本科目中移出,纳入成本科目中管理。其二级科目中包括商标、版权、商誉、专有知识等分类,专有知识又有按知识元分类,知识元细目对应原始凭证的序实号。不同的是专有技术的细目是变化的,是以知识本身的概念结构来编码的。在项目研发完成时随着新知识元的增加而增加,在年终知识库盘点中,删除丧失价值的知识元。

2.研发阶段

在原创阶段,知识创新过程是按项目管理。在一定研究目标下,具有特定知识基础的人组成一个研发实体开展工作。其工作中需要办公、调研、实验、资料、福利及工资等支出,一般对此采用分门别类的项目费用独立核算。当项目完成后,应把项目中新增设备以残值转入设备类固定资产,把项目收集的资料以残值转入图书类固定资产,把研制的产品化样机转变为产品,折价记账,最后核算研发项目总费用分摊计入各取得的新知识元中。

新知识元是把项目完成取得的创新点分解,逐项编制说明资料(包括实验成果和条件),注明可能的外推应用领域,会同总的研究成果资料一起入知识库。库中采用概念的结构化分类管理,并把剥离固定资产剩余的全部成本按各知识部分的价值评估,用系数分摊成本。

在评估中要注意,总项目应与各分项目分开评价,同时计算系数,并按系数分摊成本;评价中要考虑其可能使用领域、使用区域、使用时期和创新组合能力,以及成果中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不要过分减少总项成本,加大分项成本。这样把原创项目成本分解成为各项知识产权成本。

知识元的细目编号不随部门和项目编号的注销而注销,独立存在。知识元的成本为企业或部门的沉淀成本,表示知识投入量。

3.交易阶段

R&D企业往往是以四技合同实现知识产权交易,这是知识显性化和创利润的过程。在完成合同的过程中,有直接材料、测试、整机实验、福利、工资、交易等项费用支出,形成有形产品成本。产品转移到对方企业,以合同额进入对方企业的固定资产账或费用账。如合同执行中购置的设备应折残值进固定资产,剩余资料折价进库存。特别是合同执行中的新创成果编入知识库中,按评估系数折成本计价进入知识库中成本记录,再扣除合同的各项其它费用,计算项目盈亏,结算合同利润;合同执行中使用知识库中成果和新创成果,都按原来成本分摊比例,分摊一定比例的利润,另外一部分利润由完成该项合同工作的人员或部门、对该项合同管理有贡献的部门分摊。其中知识产权和管理部分的利润记入企业盈利账中,而自创成果和正常工作创利为该合同利润,记入研究组创收。年终分部门形成盈亏核算结果。

4.知识产权的损益

在实物资本计算之外,从知识库的总沉淀成本中减去当期总收支和前期收入,得出当期知识库盈余;由项目所涉及知识元的收支核算中计算当前某项技术投入的盈余;由合同核算中计算部门知识产权推广应用的总盈余。期终在计算新增固定资产、管理收支结算、信贷收支、资产经营收益等,累计出本会计期间总收入之外,计入本期间知识产权投入、当前知识产权盈余;计算企业知识产权成本沉淀和累计收益,反映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整体状况。再用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利税计算方法等计算总利润,随后划出各风险准备金,计算利润分成,完成期终会计结算,形成实物资本和知识产权两个经营报表。

综合分析上面四个过程,实质是在目前R&D企业进行合同、项目独立会计管理中间增加一个知识库管理环节;在项目完成决算时,对其成本和收入进行分摊;在会计期间对企业或项目进行损益统计。从而使会计信息能够及时跟踪反映研发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资金收支活动,分清了合同的获利属性与项目的投入属性的差异。实现了直接对各知识产权进行逐一经济核算,以及参考知识库的收益客观评价R&D企业经营状态的目的。五、以知识产权为中心会计管理体系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这一会计管理过程中还有如下一些问题需要明确:

①其知识库的各项知识产权不用折旧来摊消成本,而采用固定成本(最多加入二次开发、提高、改进、改正等成本),用收益分摊来自然折抵成本。从而解决了在知识产权多次无损复制和对外转移中存在的一事多计的会计管理难题,与一事一计原则相统一。同时解释了在会计信息中出现的知识产权摊消为零价值或过量摊消等客观现象。

②知识库中的各项知识产权管理按其生命周期,综合考虑其应用领域、地域、时期,以及作用关键性和相对独有程度来评价其理想现值,得出效用预测曲线。在企业作用市场,当该技术普及率达50~70%时,其理想限制为零,企业可停止使用该知识产权;在理想市场范围,当该技术普及率达70%时,该知识产权失效,理想现值为零。这种管理方式比以往采用专利有效时限、合同有效时限和无形资产10年等机械式的生命周期管理更客观,适应每年调整,甚至每季调整的实际需要。

③知识库的总成本减总收益为总盈余。其总成本反映开发投入历史,总收益反映创利能力,总盈余综合反映经营效益。知识库理想现值总和为R&D企业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以此解决传统管理中出现无形资产过大、与固定资产比例失调的矛盾。另外对各相关知识方面的成本、收益和盈余进行会计核算,反映其技术创利水平、库存底蕴,预测发展重心偏差,发现技术应补充、均衡和重点攻关投入的方向,以及与实物资本、金融资本的配比关系。这样用会计信息客观、全面、完整的反映R&D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的过程和状况,合理评价研发实力。

④知识库中对知识进行三维管理,一维为专业技术门类,二维为会计属性,三维为生命周期属性。生命周期属性是指按基础知识、初创成果、成熟技术、产品化技术、有用知识和废旧知识等分类,分别建账管理。对每个知识点都要反映出所包括的基础知识、方法和应用推广范围,以及成本、收益、原创项目来源、理想市场价值等属性。以及记录成本分摊、合同收益情况的分册名细账。当该人不在本企业,企业又无外来和内部接替掌握此知识,其产权即刻丧失。这反映知识所具有的人本特性。

总之,在现有会计制度下,从产品的角度认识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采用以知识元为基础的会计账务处理和成本核算,实现对R&D企业知识产权经营过程的会计管理。这一企业会计管理形式的调整,与现行会计原则一致,且有利于实现对企业技术实力和知识产权经营做全面、定量、及时的经济评价,促进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经营管理;有利于形成以会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生产、研发、经营、人力资源、情报资料、知识产权引进等职能一体化的管理体系。这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改革的关键。当然,这仅仅是一个解决方案,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讨论和研究才能达到实施程度,如变科目知识库结构、知识元的剩余成本结算方法、成本/利润分摊比例和方法、知识元理想价值的计算模型等等。这里提出解决方案供大家讨论。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制度研究组(编)。(企业会计制度)及讲解。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于玉林等。现代无形资产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

[3]武晓玲。会计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10.

[5]李寿德,万威武。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影响因素的哲学思考。理论与方法,1997,8.

[6]袁健红。论企业内知识资本评估。中国科学论坛,2002.43-47.

[7]范徵。知识资本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模型。中国工业经济,2000,(9)。63-66.

项目管理基本知识篇4

用友软件公司在推出eRp沙盘之后,也推出了“项目管理沙盘”,随后用友集团旗下的全资控股子公司———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又设计研发了“三位一体”的项目管理实验室,形成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认证、项目管理九五至尊沙盘实训和大项目全景图所构成的三合一的项目管理能力培养模式。其中“九五至尊沙盘”提供了逼真的模拟环境,以良好的体验性、主动性、互动性、实战性以及竞争性使学生参与其中,能切实提高项目管理的能力,因而被许多院校认可。该沙盘模拟的情景是a公司计划建设办公园区,B公司是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承建方,项目的总工期是12个月,合同报价480万元。1、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影响项目绩效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工作流分析的主体架构,项目管理沙盘的组织结构包含了项目管理沙盘模拟过程中的角色及其定位,且每一个角色被赋予一定的职责和权限。因此,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单据流)随着项目的整体推进,不断地在组织结构的各个角色中流转,所以组织结构分析是工作流分析的第一步。2、沙盘模拟的业务流程。沙盘模拟的任务流程是按照项目的启动、计划、执行、监控和收尾五个管理过程有序地展开项目管理的具体活动,并且将项目经理、财务经理、运营经理、生产经理、物料经理和人力经理六个角色分别以a、B、C、D、e、F六个编号记录在各项任务中,形成了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的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二、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的知识管理模式

知识是能力的内核,要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首先需要培养他们的知识管理能力。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的理解不尽相同,有一种观点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进行的管理,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生产力和应变能力,将复杂问题系统化。由于项目具有系统化的特点,在沙盘模拟过程中通过模拟规则的制定和工作流程的设计,在团队成员的密切配合下将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知识碎片进行链条化和工具化,便于项目成员之间实现基于知识的共同决策,避免了难以用普遍规则来描述的项目知识的经验化模式,提升了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教学的科学化。

1、基于决策问题的知识管理

项目管理就是将项目看成一个系统,项目的任务是通过对项目目标进行分解而形成的一系列可控制的单元,这些任务单元由主要责任人按要求来完成,项目的任务是复杂且具有风险的,成功完成一个项目有赖于组织管理知识与技术知识的交叉、依存,因此需要团队成员密切合作,进行知识的沟通与交流,作出科学决策,才能有效连结各个责任单元。从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的过程来看,决策知识贯穿于项目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的全过程。启动过程一般是由项目的外部组织来完成,启动决策是由项目的高层决策者根据本组织对项目的总战略需求或业务需求,从若干备选方案中确定该项目,同时还需根据项目的具体目标、可交付成果的质量、范围、工期以及资源情况作出投资决策;规划过程组主要是由项目经理与团队成员在明确项目总目标、范围的前提下定义一个要素之间最优化的分项目标,由于项目本身是多维的,在不断收集信息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循环往复、多次反馈的原则,在时间、成本、质量、沟通、风险和采购等多个目标中寻求最佳资源配置;执行过程组就是按照项目管理计划中所确定的工作内容,进行资源整合以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该过程组的核心问题是对项目资源和项目信息进行管理,涉及到的决策问题不多;监控过程组是跟踪项目绩效,并识别变更的过程,这个变更是一种综合变更,因此需要科学决策;收尾过程组是在完成所有项目活动后正式结束项目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移交项目的产出物和对项目管理的文档进行归集,这两项工作是常规的工作,但是验收需要业主进行决策,同意验收方能收尾。同时,还需要对项目进行后评价,后评价一方面是评价项目管理的工作状况,以求为今后组织内部项目管理过程中提供借鉴,另一方面是评价项目的产出物与组织运营活动的适宜度,以及产出物的商业价值对组织发展战略的贡献程度。

2、基于流程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与模拟流程的融合最紧迫,在项目管理沙盘模拟过程中,首先分析影响项目战略目标的绩效因素,然后设计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流程。模拟流程是一个或一系列前后衔接、有逻辑相关性的行动,这些行动围绕着特定的目标以确定的方式执行。模拟流程是项目管理沙盘训的基础,流程驱动了项目中所有活动的执行,在执行业务流程的过程中,项目的知识主要集中在团队成员的头脑中和项目执行过程所涉及到的相关单据上。所以,单据的设计以及团队成员的管理是模拟流程知识管理的核心,通过单据反映出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问题,然后团队成员运用知识来协商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新的知识。

3、基于资源配置的知识管理

在项目管理沙盘模拟过程中,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是训练的核心内容。在资源最优化配置过程中,不能忽视人的因素。作为项目的实施者和知识的载体,团队成员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是项目资源最优化配置的智库。因此,在项目管理沙盘模拟之前,要对项目团队成员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有效识别和科学安排,分析团队成员的知识技能属性及在沙盘模拟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对知识的需求,将团队成员的知识属性和项目管理沙盘推演目标相匹配。同时,在最优化配置过程中,还需要团队成员收集信息以及最优化过程所需工具的知识,以便能够兼顾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性指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并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方案的评价,在众多项目管理维度之间进行平衡,寻求整体方案的最优化。

三、结语

项目管理基本知识篇5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4-0010-2.5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在面向社会及市场需求时,不仅存在理工类土建专业的技术型人才方面的竞争,而且面临着同类型院校即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竞争。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除了取决于对这一新专业的认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解决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解决目前在工程管理专业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健康地发展。现从以下方面提出建设措施:

一、培养目标方面

从国内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方面来分析,由于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不长,目前从事该行业的人员中,毕业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只占了很小比例,而绝大多数来自土木建筑相关专业。目前人才市场非常缺乏既熟悉建筑管理,又熟悉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这使得我国当前建筑市场普遍存在工程质量不高,投资失控严重,建设工期拖延,信息管理滞后等问题。另外在国际国内很多建设项目中,我国建筑企业所不足的并不是建筑施工技术和机械设备,而往往是合同意识、现场管理、人员素质、经营机制等工程管理水平。而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项目经理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管理人才,而非工程技术人才,所以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基本知识。对于培养管理类人才,财经类院校比土木类院校应该更具优势,关键是要构建合理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二、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财经类高校的特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偏向经、管、法,而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行业背景知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来说,在保留经济、管理以及法律平台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当然,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进行调整,进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专业的建设应以此为导向,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否则,所培养的人才就会与工程管理行业脱节,不为企业所欢迎。因此,在办学过程中,高等院校要关心市场、关心企业需求,与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联系,根据企业的要求,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尤其要强化技能培养和继续教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能满足企业现实的人才要求,又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工程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近几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要一定的建设法规知识。那么,在专业培养计划中,针对市场就业需求,根据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财经院校特点,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涉及土木技术、经济学、管理学、建设法规4个方面的知识。将课程体系设置为模块体系,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4大子模块支撑:基本知识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业务模块、选修提高模块。具体是:模块一—基本知识模块:包括政治修养、计算机应用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英语应用知识、身体素质等。模块二—专业基础模块:包括制图识图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经济学基本知识、建设法规等基本知识。模块三—专业业务模块:包括建筑技术知识、建筑经济知识和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等。模块四—拓展模块:包括理论选修和实训课程,涵盖土建、管理、财务、经济、法律、信息等多方面知识。

1.基本知识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含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见表1)。

2.专业基础模块:包括制图识图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经济学基本知识、建设法规等基本知识(见表1)。

3.专业业务模块:包括建筑技术知识、项目管理知识、建筑经济知识等内容(见表1)。

4.拓展模块:包括理论选修和实训课程。理论选修课涵盖土建、管理、财务、经济、法律、信息、艺术等多方面课程,实训课程如表2所示:

三、突出专业特色

从目前国内各高校的专业设置来看,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原有类似专业转化而来,主要有原建筑管理、建筑经济、投资经济、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二是新成立的专业,直接按照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设置。前一种情况设立的专业基本体现各校原有专业特色,具有明显的专业倾向。后一种则专业综合性更强一些,这一点从各校的教学方案中可以明显地体现出来。从我校在国内建筑行业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大多数毕业生可能的就业去向出发,我们的人才培养特色首先要突出扎实的技术功底,以适应从事工程施工管理的需要。其次,知识面要宽,既能适应国内工程建设领域的工作,又能在房地产行业、涉外建设项目中有所作为。在此基础上,培养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综合控制与管理的能力,学习管理学、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经济法与建设法规、工程合同管理等课程。同时,学生还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毕业后的就业去向选择学习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专业方向的课程,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和专业技能,提高工作适应能力,扩大就业面。

项目管理基本知识篇6

关键词:档案管理;基建;问题;对策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marketeconomy,theinfrastructurefilemanagementworkmoreandmorein-depthdevelopmentof.thenewcasetheinfrastructurefilemanagementface,therefore,thispapercombinedwithyearsoftheFilemanagementpracticalexperienceoftheproblemsexistingintheinfrastructurefilemanagementelaborate,andtakesrelevantcountermeasures.Forcounterpartsreference!Keywords:filemanagement;infrastructure;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基建档案是指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档案。国家档案局、国家计委在《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基建档案是指在整个建设项目从酝酿、决策到建成投产(使用)的全过程中形成、应归档保存的文件,包括基本建设项目的提出、调研、可行性研究、评估、决策、计划、勘测、设计、施工、调试、生产准备、竣工、试生产(使用)等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文字材料、图纸、图表、计算材料、声像材料等形式与载体的全部文件材料。同时规定各单位要按照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档案的原则,管理好基本建设项目的档案资料,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安全和有效利用。”基建档案记录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应始终同它所反映的工程实体保持一致。基建档案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首先它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稽查、审计、检查、监督的重要依据;其次是对工程事故原因分析、责任认定、提出改进方法的技术依据;第三是工程验收阶段,验收工程质量的必备条件;第四是建设单位维权的依据;第五是工程进行维修、管理、改扩建的凭证。 

二.基建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基建档案管理模式面临着重大的挑战,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能采取规范标准的管理方法和操作流程,基建档案管理各环节不符合质量要求,由于工程参建单位多,档案工作标准得不到统一,如归档的基建档案质量不一,格式和内容不相同,给档案部门带来一定的负担。基建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程序不规范,没有履行监督、检查、指导等职能,基建档案管理措施不完善,对当前的改革形式和现代管理方法缺乏研究和思考。

(2)面对发展机遇,国家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也颁布了一系列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档案管理法规、标准,在传统的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同时产生了问题和困难。基建工程其有工程周期长、流程长、阶段多、涉及部门多等特点,使基建档案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成套性等特点,由于经济利益或赶工期等原因,人们只重视工程本身,轻视工程档案,基建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归档工作与工程建设不能协调开展,造成了摧建档案工作滞后,反而影响了工程各方面对档案资料的利用工作,工程项目管理和技术文件资料处在分散、损坏、丢失等情况下.制约了单位经济和档案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

(3)基建档案管理意识不强,对档案保护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基建部门出于方便工作考虑,不能主动上交基建文件材料。从专业角度来讲,档案人员虽具备档案专业知识,但缺乏工程建设方面的知识,不熟悉基建项目流程。而基建部门工作人员及施工技术人员虽有较丰富的基建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但对于基建档案的日常积累和保管缺乏经验和必要的重视,双方各有所长却不能互通有无,缺乏沟通与交流,导致基建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4)收集难度大。基建档案收集难是众所周知的问题,由于基建档案具有成套性、专业性、形成周期长、涉及部门多等特点,使基建档案的收集工作具有相当难度

(5)档案知识缺乏由于历史的原因,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不一致,对档案的知识特别是对基建档案知识了解得不够,缺乏档案专业知识的学习。

三:基建档案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基建档案管理制度是搞好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保证基建档案的科学管理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维修、改造、扩建,健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系列制度。进行多项改革,随着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日益增多,边建设、边报批、边设计的事情常有发生。这给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应制定相应的基建档案工作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做好基建档案前期的收集工作,力求后期档案的完整、真实,使基建档案资料具有真实性,从而确保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和准确率。

(2)加强文件形成者、档案管理者的业务培训.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员档案意识是发挥档案价值作用的前提。一套完整、准确、系统的档案,必须发挥全体参与人员的档案意识,一起参与档案收集,特别在项目建设初期,遵循项目建设和档案形成的规律,对项目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树立科学的档案观,让科室内每个工作人员都知道、了解、重视基建档案管理这项工作,各负其责,大家尽量配合把好自己的关口。这是做好基建档案工作的有力保证。

(3)提高业务素质和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基建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随着基建档案管理向现代化、科学化、系统化方向迈进,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注意学习新技术,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基建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现代医院管理中基建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熟悉基建专业知识,掌握电子文档管理和网络技术、现代管理理论的技能。以业务素质的提高为着重点,可以争取各种机会参加有关基建政策文件、档案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不能光让马儿跑,不让马儿吃草。(4)增强档案意识,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理念。基建工程档案管理正逐步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积极宣传《档案法》,正确认识基建档案重要性是提高基建工程管理和档案管理水平的关键和保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基建档案人员应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有为才有位,使档案人员和各级领导达成共识,齐抓共管,提供基建档案管理水平。(5)完善基建档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基建工程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根据基建工程项目特点和基建档案管理要求,各参建部门都应设立相应的档案机构,配备专职档案人员,明确各自管理职责,建立基建档案管理网络体系,深化职能,加强各工程人员和档案人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工作沟通。

项目管理基本知识篇7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知识创新;项目驱动型企业;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2-0130-02

1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知识创新

供应链管理,是对商品、资金、信息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组成的网络中流动的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以供应为基点,将生产、流通直到消费者终端连接起来,实施高度组织化和现代化的管理。对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可以提高效率,加快贸易循环,节省库存、运输及生产的成本,还可以提高公司的对外服务质量。知识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是获取潜在利润。

2 项目驱动型企业知识创新与知识整合

知识创新作为项目驱动型企业知识活动整体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基本过程又可分为四个阶段:①新知识的萌芽阶段。项目驱动型企业内个体通过学习与其他人交流,个体形成发散型思维,产生一种新的想法。这时的知识是模糊的,不能具体化为一个显性概念。②知识的明晰阶段。这阶段是知识萌芽创新者将知识的萌芽加以明晰、筛选、修改和丰富的过程。③建立知识原型阶段。知识原型是指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或新的企业管理理念、方法、机制和制度等,即将新的知识加以模型化、产品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过程。④知识的实践与修正阶段。这是将已原型化的产品或管理的理念、方法、机制、制度等放到实际应用过程中加以检验,在实践中了解新知识的不足和缺陷,使之不断完善,经过实践检验成功的新知识才可以成为项目驱动型企业的知识财富,才能真正投入商业化应用。

3 知识整合促进项目驱动型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机制

项目驱动型企业组织掌握知识并进行相应的知识积累是项目驱动型企业形成核心能力的前提基础和必要条件,然而,光有知识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创新过程是复杂的、是由多种条件促成的,但它又不是随意的、完全非理性的,这是探讨创新模式的依据所在。创新模式主要有两种:戴布拉的“莲花式创新”模型和日本的“螺旋形”创新模型。前者的本质是整体性的协作创新,不是竞争性的,而是合作性的,并且必须包括供应商、分销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而人们用得最多的是nonaka和Konno提出的“螺旋形”创新模型――SeCi模型,相对于SeCi四种知识转化的模式,nonaka和Konno提出了四种“场”与其相对应。“场”提供了知识转化与创新的操作平台,使得创新的过程更加易于管理。这一模型着重于个人未编码知识与组织编码知识之间的互动,即交感型知识-概念型知识-运作型知识-系统型知识-交感型知识的循环反复过程。

项目驱动型企业要构建核心能力,需要项目驱动型企业在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将所占有或累积的知识不断地进行“整合”与“协调”。项目驱动型企业知识的整合与协调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层面。项目驱动型企业知识的纵向整合是横向整合的客观基础条件,横向整合是项目驱动型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可以这样认为,项目驱动型企业知识的纵向整合形成了项目驱动型企业的各种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知识的横向整合实现了项目驱动型企业各种核心能力的协同作用并实现质的跃迁,形成了项目驱动型企业的核心能力。在知识整合的具体层面上,纵向层面的整合与协调,主要是自下而上的整合与协调关系。横向层面的整合与协调,是指“能力塔”中每一个层级内部之间的整合与协调。如组织学习层面的整合与协调,需要将组织内部的知识学习与外部的知识学习有效地整合起来;需要将自主研发学习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学习整合起来。单一的能力不能构成项目驱动型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高度整合与协调的能力才能产生强大的竞争力和市场竞争优势,项目驱动型企业核心能力需要的整合是全过程、全方位的协调。

4 项目驱动型企业知识创新活动的保障机制

为推动项目驱动型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项目驱动型企业必须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4.1知识创新决策机制

即知识创新项目的评价与决策机制,项目驱动型企业知识创新项目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项目驱动型企业发展战略是否能得以实现,科学的知识创新决策机制是实现项目驱动型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项目驱动型企业创新资源能得以合理利用的重要保障。

4.2创新资源投入机制

项目驱动型企业知识创新活动需要投入,包括知识、人力资源、资金、物料(包括设备)等,对这些投入资源的保障和管理,是项目驱动型企业知识创新活动能顺利进行的基础。

4.3组织保障机制

即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对知识创新活动实施领导、协调、组织和管理体系。项目驱动型企业应建立有助于知识交流与应用的组织结构。传统的金字塔形的层级制组织结构早已成为知识管理的桎梏,项目驱动型企业应建立项目化(或矩阵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4.4创新激励与约束机制

为推动项目驱动型企业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项目驱动型企业还必须构建一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如创新成果评估与奖励制度、内部组织知识特别是个人知识共享的共享考核与奖励制度、创新人才的福利保障制度等。项目驱动型企业要特别加强对高水平人才的管理,积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为高水平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防止高水平项目人才离开本企业。这是因为一方面高水平项目人才是企业产生新的企业核心能力的最重要的力量;另一方面若高水平项目人才离开了本企业到竞争对手的企业中去,企业高水平项目人才由于掌握本企业核心能力中的较多部分,则对方企业效仿的时间会大大降低,难度大大下降,从而给本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项目管理基本知识篇8

关键词:基于项目管理;知识团队管理;管理模式

一、知识团队的概念和特点

(一)概念

知识团队指由知识工作者构成不定期提供新产品或服务的特殊性团队,以一定任务为导向,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知识团队的组成源于时代和企业对知识的需求。

(二)特点

知识团队作为特殊性的专业队伍,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专业知识技能多样性

知识团队是由来自不同知识领域的高水平知识员工组成的,每个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是团队所需要的,所有员工的专业知识技能也基本达到互补状态。因此,个人无法完成一项任务,团队合作就可以,这也是锻炼员工团队协作能力的较好方式。

2.任务导向性

项目运行的目的是满足顾客的所有要求,而知识团队完成项目任务的方式却不是像企业其他职能部门一样有专门分工,而是以整体项目为基础,搜集资料,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整合后完成项目任务,这也是知识团队最基础的目的。

3.知识工作创新性

随着企业市场的转型,开始以客户为中心,客户的需求也成为市场行为中决定的关键性因素,企业想要有更多的客源,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产品或服务上的创新性,以此来吸引更多客户。而创新产品和服务等就是知识团队的工作,知识员工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将专业知识或技能转变为创新性产品或服务,并能在研发的过程中探寻新的理念、规律、工艺、方法等,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因为客户和社会提供更多福利。

4.团队动态化

知识团队的存在并不是不可消除的,其是服务于项目的,许多企业都是采取项目成立,知识团队成立,项目结束,知识团队解散的方式。知识团队一般人数不会过多,并且是根据项目具体要求来选择知识团队成员,项目结束后,全员离开知识团队。5.收益递延性知识团队的收益是在项目结束审核后才能得到的,在项目期间收益无法确认,企业在将项目交给知识团队后,也无法确认收益,因此具有递延性[1-2]。

二、知识团队管理模式现状

(一)团队成员多以自我发展为主要目标

知识团队的员工来自不同的知识领域,但都是同样的高知识分子,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普通员工相比,能入选知识团队的员工对事业的满足感和追求感更突出,且热衷于有挑战和创新性的工作,将挑战自我当成一种人生乐趣,因此在工作中他们坚持独立思考,追求自主权,且希望在工作中拥有最大的自由度和决定权,对于工作环境,其也希望在更自由的环境和时间空间及氛围中工作。

(二)团队工作过程较难监督

知识团队的员工日常工作时大多是思维层面的活动,抽象且隐蔽,在想法未落实之前都是思维活动,且是来源于工作人员不时的创意和想法,具有不确定性和跃进性,因此在团队工作过程中,对于工作过程很难做到全面监督或监控,若工作过程中出现不可预估的问题也没有蓝本可参照,这也导致不能依据阶段性的成果判断员工们的劳动付出和工作进度。

(三)工作成果无法预估

也正是因为知识团队工作时因为不定期的想法和创意导致无法确认阶段性的工作成果,也难以根据此独一工作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价。完整产品和服务价值需要项目结束时才能实现,时间漫长,在中途出现问题也会延长项目完工时间。而且,一个产品或者项目是团队共同完成的,不能对个人的付出进行考核和评价。若是出现项目中蕴含丰富的社会效益时,其会远超于项目的经济效益,成果更难预估[3]。

三、基于项目管理的知识团队管理模式

(一)强化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交流

知识团队基本特点中还有个信息共享的特点,其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交流,也包括外部的信息交流,内部信息交流便于员工成长,不断创新更优质的管理模式,外部信息交流便于企业提升自身的商业竞争力,并为企业争夺到更多的网络、资金等资源。采用项目管理方式后,能够促进知识团队的自我进化,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利用知识团队本身的优点,结合其他信息系统,将项目管理的优势最大化发挥。

(二)企业提供必需的资源保障

知识团队工作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物质等保障作为工作基础的,企业需在项目确立之时就准备好信息、材料、资金、技术等资源,并做好额外预算,做好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采用项目管理方式后,知识团队员工会根据项目管理的数据知识库提取有关内容,利用现有的资源创造更优质的方案或产品等。

项目管理基本知识篇9

一引言

项目管理技术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工程化方法。内容涉及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九大知识领域和五个标准化过程组,几乎涵盖了软件项目从立项到结束的方方面面,是一门具有相当广度的课程。然而,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

其一、项目管理技术的理论知识多脱胎于工程管理领域,由于国内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刚刚起步,相关教材往往照搬工程管理理论,缺乏完全针对软件开发的必要整理和筛选。因此同软件开发实践结合并不十分紧密。

其二、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师将理论知识“满堂灌”给学生,学生“死记硬背”理论条文,并不懂得如何将理论用于实际软件开发。这种仅以理论的多寡深浅作为对学生评价激励唯一标准的教学手段,必然导致培养的人才实用性不强,职业能力较差,工程化程度较低。达不到项目管理技术的教学要求。

因此,需要对软件项目管理技术的教学进行改革。二基于具体项目的软件项目管理教学软件工程项目相比一般工程项目具有更强的复杂性和更多的不可控因素,传统的项目管理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常常不易使理论知识和实际开发吻合,给学生造成“学习无用之感”;课程本身也难以完全包括软件开发过程的全部情况。最好的方法是通过一个具体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使学生接受项目管理的理念,而软件项目的开发设备相对单一,团队人数相对较少,相比一般工程项目更易进行实践演练。

可以看出,项目管理进行过程将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计划变更、计划控制和计划执行的搏弈和循环。由于软件项目有以下特点:

(1)软件产品是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无法感觉形状,设计也难以直观表示,很难确定产品质量或估计开发工作量。

(2)由于软件的拷贝生产轻而易举,因此,几乎全部的软件项目成本在开发过程中,而不是在制造过程。

(3)软件开发过程属于劳动密集型过程,尚未实现完全自动化,因此对软件项目开发进度的计划和控制比对一般工程项目更加复杂。

(4)软件是逻辑实体,本身很容易修改,但由于其复杂性,又很难正确地修改,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对个别模块的修改可能会带来新的错误。

(5)软件不像其他产品会因使用而磨损,和一般工程产品不同,软件产品的维护常常通过增加新模块功能完成升级。为保证新版本的稳定性,常常需要对新版本的重新设计因此,软件过程主要集中于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相比一般工程项目,项目管理过程组的核心循环表现得更加突出。基于具体项目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阐述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由于课程目标并不在于具体技术细节的学习,而在于体会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因此在项目选择中,不能使学生投入过多精力在技术细节上,而应更多的关注软件项目管理的沟通、计划和控制。我们选择计算机学院行政管理系统网站作为实践项目让学生组队开发,这一项目属于miS(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类,难度不大,且能充分体现软件项目需求不明确、多变、沟通复杂等特点。作为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学生对项目的需求的理解也将更加实际。

2.1基于项目驱动的评价体系“为了解决软件问题,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将整个软件开发任务看做一个可控的、可度量的以及可改进的过程。”将项目管理方法运用于具体软件项目开发的实践或在实践中改进现有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项目管理技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8~13人,充分使学生体会到团队感,增加管理意识。项目经理是靠干出来的,不是靠背出来的。为使学生在具体项目实践中更加投入,必须改革原有的基于卷面成绩的评价体系。我们提出基于项目驱动的评价体系,使学生自觉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用于项目。学生的总评成绩将由团队项目评分、演练与总结评分、期末论文评分三部分组成:

(1)团队项目评分:60%其中20%由教师根据团队分阶段提交的项目资料给出;剩下40%由每个团队的“项目经理”根据团队的成员的表现给出。而项目经理的打分权限则取决于项目完成时专家对项目的评审得分。

(2)演练与总结评分:20%项目结束后各个团队成员对整个项目管理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和反思项目经理的管理过程,教师根据学生个人上课时有关项目的各种演练表现以及项目总结报告进行评分。

(3)期末论文评分:20%要求学生对项目管理九大知识领域进行一定深度的论述。为确保评价体系更加公平、公开、公正,我们规定:

(1)项目经理享有计划和分配项目团队资源,为项目组成员进行打分的权利,同时具有带领项目组完成所有课堂演练环节,完成项目开发的义务。作为奖励,项目经理可以直接获得满分的演练与总评成绩;作为制约,项目经理为自己所打分数只得在项目评审得分5%上下浮动,如果项目经理引起过团队半数以上成员不满,将被弹劾,一旦弹劾,相应权利和奖励同时消失。

(2)项目评审后,项目经理将得到“项目评审得分*团队开发人数”的可分配分数,项目经理根据项目组分数分配方法给团队成员打分,上限为40。

(3)项目评审时将邀请学院软件工程专家、需方代表不少于5人组成专家组对各团队项目进行公开评审,评审将从需方满意度、项目开发文档、项目开发过程三个角度进行打分。团队最终得分通过delphi法得到。可以看出,在以上的评价体系中,基于项目驱动的评分所占比重相当大,不仅注重项目的结果,同时注重项目开发过程。学生的分数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现实生活的“奖金”,而项目团队则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中的软件开发公司。为了使项目成功,学生必须自觉地实践和探索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不论成功与失败都将成为学生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评分中,由于个体学生所能获得的成绩与其所在团队成绩紧密相关,因此,为整个团队获得高分而努力的开发过程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教学实践,这一评价体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超级秘书网

2.2基于项目过程的知识传授和情景演练表1显示了项目管理九大知识领域在五个标准化过程组中的作用。可以看出在不同的过程组中,各知识领域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配合实际项目开发的过程,为使所传授的知识能够及时用于实际项目,我们颠覆了原有教材顺序,按软件项目五个过程组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对教学顺序进行重新安排,基本做到项目进行阶段与所传授的相关知识同步。每次课程教学前后都及时安排对相关内容的情景演练。由表2所示教学实施安排表可以看出,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几乎都能做到安排于项目情景中进行传授,起到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或总结作用。可以看出,每次演练环节一般都是对上次所本传授知识的总结或当次所传授知识的及时操练,知识点覆盖较全面。通过设身处地去当一名项目经理或软件工程师,增加了学生对软件开发项目的感性认识和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管理才能。通过知识传授和情景演练的密切配合,使学生对软件项目的管理过程理解得更加深刻。

二结论

基于具体项目的项目管理教学使学生能够体会项目管理各知识领域的作用,领会各种方法、规范所适用的环境。通过实际开发后自己总结提炼的经验和教训,学生将更加接受项目管理的理念和知识,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学期末进行的教学效果调查中,83%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效果良好。学生普遍反映“项目管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活了,知道怎么用了,印象更加深刻了。”

项目管理是软件工程重要的专业课,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加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万江,姜立新.软件项目管理案例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张海藩.软件工程[m].北京:人写作论文民邮电出版社,2002.

项目管理基本知识篇10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管理;人才管理;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在正确地分析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企业技术创新总体目标部署。企业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时,首先应根据自身行业的结构特点以及面临的市场机会考虑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而制定与实际实施相匹配的技术创新战略。

1.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

1.1技术创新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管理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导向作用。实施知识管理,可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基础。企业必须依托知识管理所提供的技术支撑来保证技术创新的战略实施。

知识管理的战略规划旨在利用知识使用成本和知识差异化方面体现出的竞争优势差异来分析每种规划对应的竞争战略。然后依据竞争战略的特点分析各自应选择的技术。

技术创新知识信息依据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行为的影响侧重方面不同,可以分为市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经济知识信息、人才知识信息、法律政策知识信息和社会文化知识信息。技术创新知识信息能够引发创新设想,促进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知识信息的获取和应用反应出的知识管理水平与企业创新能力成正相关关系。而动态的知识管理是技术创新成功实现的关键。

1.2技术创新知识管理的策略

技术创新阶段信息及知识的不足必然会对创新过程造成制约。做好知识管理工作,对技术创新的全过程而言至关重要。知识管理应做到有效贯穿技术创新工作从获取到处理、从传递到应用的全过程,既体现为对知识信息的积累管理,又包含知识信息的扩充、传播、应用和管理,注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集中处理,力求让大量的隐形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变,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并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在企业内部形成知识网络,组建知识库。企业从知识管理创建的知识库中捕捉到创新点,并依据知识信息保证创新课题的建立、创新任务的实施顺利进行。知识库的建立也可防止出现因核心创新人员流动带来的创新知识断层的现象。

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高效完成知识管理工作。一是认清知识管理工作,建立知识管理人员机制。知识的主体是人,知识管理的主体也是人。知识管理人才是企业完成知识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企业实现知识管理需要大力培养知识管理人员。二是搭建知识管理基础平台。知识管理基础平台包括知识管理信息平台和知识管理实体平台。知识管理信息平台由互联网等高效的计算机技术支持搭建,为企业整合信息资源,构建虚拟平台,提供辅助的知识保障。三是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的合理模式。

2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管理

2.1创新人才的特征分析

与企业其他类型员工相比,技术创新人才具有科技知识渊博,创造性思维能力强,文化程度高等特点;创造欲望和创造冲动强烈,有较强的主体和竞争意识;善于在工作中提出新观点、新理论,并会配合新方法、新思路来解决问题,勇于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以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另外,企业技术创新最关键的主要是技术可行性、已存在的目标市场以及可完成研发任务的业务资源。项目人员需要有能力分析三者的现有状况,清晰地洞悉三者之间的联系,利用已有的资源,快速有效地完成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工作。

2.2创新人才的资源管理

企业对创新人才的管理需要提供公平竞争、择优选拔的发展平台。企业内部需要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促进公平竞争,使各人才充分发挥、展现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同时也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促进企业的迅速发展。

企业对创新人才的管理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多种激励机制综合运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想结合为原则,培养创新人才对创新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满足创新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加强对企业创新人才资源的管理具有战略意义。

3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项目管理

3.1技术创新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项目管理是技术创新能力的保证。良好的项目管理是有效实施技术创新的关键。加强技术创新的项目管理,有利于理清项目管理中人、才、物的关系,明确工作责任,确定技术创新的率先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的创新模式。

许多企业会存在技术战略模糊不清的现象,项目管理只停留在形式上,忽略了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在管理上的相关性,增加了项目管理的复杂性。企业在众多技术创新项目上需要有涵盖全局的把握,将技术创新活动看做一个整体来管理,注重单一项目间的产品和工艺的关联性。力求战略规划和实际技术创新相互匹配。

3.2规范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制度

技术创新的项目管理一般由企业管理者主导,从战略目标出发,依据企业制度、相关计划及工作任务对技术创新的研发项目制定管理机制。合理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有利于规范项目管理程序,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明确项目管理范围、设定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和建立项目考核的奖惩制度。企业需要对技术创新项目研发各个阶段提供规范的管理制度:针对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应相应的制定“项目(课题)申报立项制度”、“项目进度跟踪考核制度”,将项目的研发管理工作划分到各个项目主研人,并对项目的进度、质量、资金进行控制管理;项目成果突出的项目团队应进行奖励措施,项目中出现重大失误的创新团队也应给以适当的惩罚措施。

4结语

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需要有较高的敏感性,注重技术创新的基础研发,培养企业的核心研发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战略规划都必须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战略规划的深度关系到企业目前的技术存量和资源的投入规模,其广度则涉及企业的战略姿态和涵盖新领域的多样化,需要根据预期利润最大化原则来进行决策。企业应从知R管理、人才管理以及项目管理三个方面入手细化管理工作。

做好技术创新的战略规划是企业有效实现技术创新的保证,有利于企业降低研发风险,保持企业技术能力的动态发展和领先水平,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徐建中.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

[2]吕华.企业技术创新人员激励机制研究.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