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地理教学课题十篇初中地理教学课题十篇

初中地理教学课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2:40

初中地理教学课题篇1

关键字: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置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潜能。通过必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知识,使他们的思维在“发散”与“集中”中前行,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应遵循两个原则:

一、设置的问题要由浅入深、逐步深入

根据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过程是有浅入深、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所以地理课堂教学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由浅入深地设置地理课堂问题情境。比如:在学习“非洲的气候”一节时,先请学生阅读教材插图,随后依次设置如下问题:

你发现了刚果盆地和东非高原都位于非洲什么部位吗?(都处在赤道附近)

它们又分别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前者是热带雨林气候、后者为热带草原气候)

两者都处在赤道两侧附近,为什么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因为刚果盆地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终年高温多雨;而东非高原由于地势比较高,气温偏低,降雨偏少)

马达加斯加岛远离赤道,为什么其东部是热带雨林气候?(尽管该地远离赤道但是由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又受厄加勒斯暖流的影响,降雨较多。)由于设问是由浅入深的,以“气候”为焦点,从不同角度将思维“聚集”到“焦点”上来,又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个性见解的产生与发现。

二、设置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活跃的成分是求知欲。即对学习的内容产生认识上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务必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启发思维。如在讲述日界线概念之前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日期上来讲,后出生的人一定比先出生的人小吗?”在讲述地球的公转时提问学生:“为什么远日点是夏季,近日点反而是冬季(指北半球)?”在学生头脑中构成一个悬念,引起好奇,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那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如何通过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维探究活动中,感受地理、学习地理、运用地理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设置问题提问:

1.联系实际的提问

在地理课堂教学提问中,联系些生活常识,尤其是能及时联系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回答,可以增加地理教学的感染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必要补充。如在讲气旋与反气旋问题时,我结合台风在我省登陆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据气象台报道,有一股台风在我省登陆,同时得知,福州当地的风向变化是:西北西南东南,请问该台风是在福州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中的什么方向登陆?”这种问题既将课本知识“活化”了,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还能达到开启学生的智能的目的。

2.逆向思维的提问

课堂提问可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但这种反馈必须是实质性的而不应是形式上的反馈。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提问问题设计的质量如何了。我在听过一位教师讲述空气的组成时,他是这样提问学生的:“干洁空气中主要成分各有什么性质?”这一问题提出,学生照本宣科读了一遍就回答完了,但学生究竟理解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上的反馈,所以我在讲授这一问题时,把提问改成:“假如大气中分别缺少了氧气、氮气、二氧化碳、臭氧那么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回答这样的问题照课本读一遍就不行了,学生就必须根据课本上各种气体的性质,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逆向思维才能把问题答出,既使学生答错了也往往能给教学提供生动的实例,成为澄清教学问题的大好契机,这样的反馈才是一种实质性的反馈。

3.因果相关的提问

初中地理教学课题篇2

通过调查问卷和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笔者发现目前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有:一是教师观念陈旧,教研意识淡薄;二是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三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多以视频式的“灌输”为主;四是课堂教学流于形式,课程特点难以得到体现;五是教学主要拘泥于室内,缺乏实践性教学活动;六是评价机制不健全,影响教学效果;七是教师工作负担重,无精力关注校本课程教学。

二、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改进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增强教研意识,提升教研能力。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缺少教研意识。受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学校和学生的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工作中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常规教学工作上,用于教研的时间和精力较欠缺,教研意识淡薄。因此,树立坚定的教学研究意识,可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正视长远发展,促进专业成长。

(二)精心制订教学目标,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最注重的理念,表明了本次改革的一个态度,即把学生从“书本里”转移到学生的“生活里”。这就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把握好基本方向。

(三)采取多样教学方法,构建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采用“校园审计”的方式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水资源审计”是对学校用水量的一项调查,也是考查当前有哪些浪费水现象的一种方式,需要了解水龙头的数量、厕所的数量及冲水状况,学校教师、学生和食堂工人的用水情况等。学生通过这组数据,绘制简单图表进行分析,帮助学校制订节水计划。这样一来,学生所学课程不再是死板的文本课程,而是鲜活的体验课程,这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创设多种情境,推动学生地理思维的飞跃。

如在学习雾霾等环境问题知识的时候,教师除了让学生搜集雾霾的相关知识外,更多的是引导学生从自家的电器入手,了解其耗电量,以便唤起学生对能源浪费问题的重视,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虽然学生对生活中的家用电器使用较多,但对于它们具体的能耗却不太了解。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这些家用电器使用一小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这样的形式使学生能自觉地在探究活动中学习到知识,并能反思自己的生活实际,在以后的生活中尽量减少能源浪费和碳排放,为保护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五)创造条件,开展更多的地理实践教学。

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在众多的地理活动中,学生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丰富了情感。

(六)进行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开展校本课程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学生的学习动机得以调动,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和潜力都能够得到挖掘。为了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优化,有效的评价方法至关重要。

(七)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初中地理教学课题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图化能力化

在新形势下,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地理教育教学提供理想的育人环境,坚定不移的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理念,把地理学科摆在应有的地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在教学上要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环境,同时要有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最根本的保障,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初中地理课堂教育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一、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专业地理的科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和记忆,缺乏地理情趣。非专业地理的兼课教师更拘泥于课本和缺乏地理情趣。而地理专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和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都充满着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亲切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和环境的气氛。

二、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

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地图化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生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每一个人,不管是住在城市还是农村,生活中都需要地图的帮助,这已成为当代人的共识。此外,学习中也需要地图。大家都知道,地理学习的主要对象之一就是地图,而其它学科的学习也需要地图的帮助。如历史就离不开地图和地理知识,语文、体育、美术、外语、数学等课都要有地图知识,才能学好,事实上所有的学科都是交叉的,不能截然分开。一句话,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是离不开地图这个必备的工具的。

四、在地理教学评价中应重视能力化

初中地理教学课题篇4

关键词:地理教学;素质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5.12.064

0引言

初中地理在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和认知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识到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破坏的严峻性,树立正确的全球观和资源环境危机感,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地理课程学习,探索地球空间和人类发展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可见,初中的地理课程教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地理技能和地理意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①然而,当前我国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在课程定位、课程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还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差距,为了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建立“人”与“地”相对立统一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境危机感和责任感。在新世纪综合素质教育的视域下,地理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强初中地理教学的改革,重新审视传统的地理课程教材存在的不足,设计符合未来素质教育发展需求的地理教学课堂,培养有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新型人才,②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初中的地理教学也是如此,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中,通过培养基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全球空间意识,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关注全球性问题,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③

1初中阶段地理课程教育的性质与地位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发展等问题成为人类发展主题,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口的膨胀以及资源的不可逆转性破坏,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资源不协调,初中的地理课程正是面向培养学生的地理环境观的重要学科,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使得中学生能够科学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④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构成,在地理课程学习过程中,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研究人类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发展问题,建立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模型,为人地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可见,初中地理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地理课程内容丰富,理论严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地理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可见,地理课程教育在培养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⑤

2初中地理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初中地理课程教育还存在教学目标不明晰,定位不准确,评价体系不合理,以及内容分配上存在结构不合理和重点不突出等问题,要进行改革创新。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我国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地理课程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对层次,多元化发展问题不够突出。当前初中地理课程教育的课程设置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地理课程内容分配中,需要重点体现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体现时展需要,在地理课程的内容搭配上,要坚持教材要反映地理学科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学习地理,掌握地理的意识和情操,学习和生活中,利用层次性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2)初中地理教育的定位目标有偏差,不能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需求。初中地理教学的基本要素是地理及与地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自然环境现象,在初中地理教育中,需要更加突出培养学生认识地球和保护地球的意识和责任,而不是强调应试教育。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是一个师生交往并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然而在当前的地理教学中,没有引进国外的先进教育手段,固步自封,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记忆而轻理解记忆的现象,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合。(3)初中地理教学的评价机制和教学手段不尽合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重视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视域下,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评价主要还是采用的是考试的方式,对学生体验人类的认识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机制还没有形成,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兴趣不高。事实上,通过地理课程教育,营造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的整体氛围,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在评价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优化教学手段,实行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3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对策

目前的初中地理教育在教学体系和内容分配上存在结构不合理和重点不突出等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在素质教育视域下,研究初中地理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卫生和能源开发等重大问题,在素质教育视域下,研究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本文结合当前初中地理教育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给出如下几点改进措施:(1)优化初中地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现层次性和多元性。在新世纪综合素质教育的视域下,必须重新调整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不能固步自封,在内容设计上,突出自然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全球变暖与可再生资源利用,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精选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实时地反映地理学科的最新成果,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引导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利用地图、图表、图片、图解和各种信息源,提高学生学习地理,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并应用地理知识解决视觉问题,提高认知水平的能力。(2)革新教学定位,在课堂教学中要变单纯式传授地理知识为地理素质教育的培养。当前的地理课堂教学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以单纯式的传授知识为目标,老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进行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重述教材,学生死记硬背,对地理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素质培养方面把握不够,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地理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需要开展启发式和体验式的素质教育,使得学生通过感知地理事物分布,理解地理环境的规律性展示,在生动的课堂上接受地理素质教学,促使学生走入自然,走入社会,走入自然与社会的地球空间,在地球空间的情境获得地理知识,进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并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环境理念应用到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联系工作生活的实际,接受地理素养的教育。(3)重视素质培养,改革地理教学的评价机制,同时还注重学生的地理品德素质的培养。初中地理教育评价机制应当综合反映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对地理概念、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理解水平。在地理教育评价机制中,无论是对教师的评价还是对学生的评价,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比如,在学习“认识大洲”时,让学生阅读北美洲地形图,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述转换为地理略图或模式图,评价学生实现地理空间图文间的转换的能力。在地理素质培养中,要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形成的价值观和环境保护观以及生态家园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并通过地理教学评价机制,评价学生对环境保护基本态度。同时,可以开展一些地理教学的配套活动,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通过地理教学改革,促进未来的初中地理课程教育满足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4结语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地理课程教学是解开地球密码的钥匙,初中地理课程教育在培养学生了解地球、了解环境资源和了解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地理课程教育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促进学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释

①王涛.自然地理学课程差异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5.7.

②伍光和.从综合走向和谐——自然地理学教学的感悟[J].中国大学教学,2007(6).

③王文福.测绘专业《自然地理学》教改体系的构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

④戴仕宝,王岽.基于不同授课对象的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滁州学院学报,2009(3).

初中地理教学课题篇5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育;素质教育;对策;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122-01

只有抓住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注重理论教育,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积极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总之,造成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常处于被动的角色。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普及,在新课改环境下,对学生的主动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地理学是一门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地理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初中生的地理环境意识,并且对地球、环境等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让初中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地理常识。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加强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认识

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对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学校对初中地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初中地理教育属于可有可无的文科教育,安排的课时不多,只是按照大纲目标进行简单的教学,而且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理念比较陈旧,因此导致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比较落后,使得初中地理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应该要加强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将提高学生的初中地理实践能力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力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的利益和发展为根本,对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理念和模式进行改进。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理念的应用,并且对地理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设计,使得地理教学工作可以有序推进,从而不断提高地理教学水平。比如传统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初中地理课程的教材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教学资源的选择面十分狭窄。对此,应该要对教学素材进行丰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

二、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地理课程教学是一种填鸭式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素质教育倡导要对初中生实行人性化和柔性化教育,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地理教育应该要结合初中生的个性特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

1、加强教学情境的设置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全部用理论知识进行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加强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导入有多种方式,比如事例导如、问题导入等,地理教师想要导入一个初中地理课堂情景时,前期的准备必不可少,地理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创造多样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形式,让学生根据地理教师设置的各种情境,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融合到课堂上,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比如在课堂上利用图片创设丰富的画面情境。具体形象的画面构建,是初中地理课堂情景设置的重要方面,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各种初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就必须要借助多媒体,加强对图片、视频文件的播放,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从动态的图画中了解到更多关于初中地理学科的知识。比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些各国的名族特色异国风情的一些特质进行教学的引入,比如在课堂开始之前首先给学生放一些其他国家的气候、风景、人文等方面的图片,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对初中地理课程更感兴趣,地理教师也能从这些内容中找到全新的教学切入点。

2、注重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强生活化教学

地理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地理教学素材,比如每天的天气情况、城市的地形条件等,这些都是地理课程中可以讲到的知识点。学生往往对自己的生活有很强的熟悉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生活化教学,将地理课堂延伸到课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加强对各种生活素材的累积,比如学生对很多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因此在学习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为了帮助学生累积更多的学习素材,可以从布置作业开始,引导学生对周围的生活进行发现,通过给学生布置课题探究任务,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积累地理知识的习惯,从而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各种植物的观察,在讲解植物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带着自己从自然中挖掘的植物来到课堂上,分析在不同的气候、不同的时期,这些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三、提高初中地理教师的能力素养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只有双方配合良好,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必须要对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进行提升,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进行实践教学,用身边常见的现象来解释初中地理现象,让学生能从生活中体会到初中地理的奥秘,从而加深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学习水平。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以及效率是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解决,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加强对课外教学的重视,以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利英.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1(10)

[2]李学义.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网友世界,2014(01)

初中地理教学课题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导入;案例讨论

新课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新课导入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特点以及物理规律认识等情况为核心,利用科学的方法制订新课导入设计方案,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实验引入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与观察是学习物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物理教师在新课导入过程中,可以根据物理教材中的内容设计简单有趣的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压强”一课,教师只需要准备一个杯子与一张纸。在新课导入前,教师可以先将杯子装满水,将准备好的纸盖在杯口用手扶住并将杯口向下同时移开扶纸的手,纸不会掉落,水也不会流出,让学生轮流进行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这一现象,教师提出“纸和水为什么不会落下来”的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进行新知识的传授。

二、活动引入法

初中生活泼好动并对各种活动充满好奇心。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学生逻辑思维相对较弱,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的物理学习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初中物理教师在新课导入过程中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制订各种小活动,活跃物理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一课中,教师可以准备一张桌布与一瓶矿泉水,在桌布铺整齐后将矿泉水放在桌布上,让学生在不移动矿泉水的情况下拿出桌布,保证矿泉水瓶不能倒。让学生通过实践这个小活动,认识到只有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确保矿泉水瓶不会倒。这时,教师问学生:为什么在抽取桌布时速度越慢水瓶越容易倒,而当速度达到一定值时则可以轻松地抽出桌布?初中物理教师通过各种问题更好地将“牛顿第一定律”一课的内容引导出来,并对学生进行新课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活动引入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三、问题引入法

初中物理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的方式引出教学内容。初中物理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和创造创新水平,在初中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物理知识与实验活动相结合,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其中,提出问题是学习物理的主要方法。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新课内容,通过科学的方法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关系”一课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个完善的电路设施,并将电流表、电压表与电阻器相连接,并通过调节电阻器的电阻值,让学生猜测在电阻变小时,电流与电压有什么变化。教师提出问题:在电阻变大时,电流与电压是怎么变化的?初中物理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让学生在物理教材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最后再通过实验来验证学生答案的正确性。

四、应用引入法

初中物理教w的目标是让学生将自身掌握的物理知识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例如,在导入“简单机械”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升国旗过程中运用到哪些物理机械?在工程施工中将重物运到高空,运用了哪些物理机械?这些机械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五、新课导入原则

初中物理教师在新课导入教学过程中,一般遵循三大原则。首先,初中物理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要以物理教材内容为基础和中心。在制订新课导入内容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新知识与上一课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性。其次,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确保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最后,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性。新课导入设计具有较强的交流性,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新课导入原则,利用实验引入法、活动引入法、问题引入法、应用引入法设计新课导入,更好地促进新课导入设计水平的提高,提升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娟.初中物理新课导入的实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2.

初中地理教学课题篇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追求高效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放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期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初中物理教学,我们在教学提问环节方面需要做出更多的改变。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提问教学策略的实施,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达到进一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一、有效提问有利于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在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中,不能忽视问题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既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起点,又是学生学习初中物理,开展理性思维锻炼的开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有效提问,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提问,能够通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物理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质量”这一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质量这一物理量的认识和理解,我在教学中把质量的概念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会质量的概念和对质量单位的认识,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一组教学问题的出现:同学们身边最常用的物体有哪些?这些物体都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有什么区别吗?这种区别,我们应该用什么概念来表示呢?你能根据你的理解再列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在这些例子中,所表示出的不同需要怎么来表示呢?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了质量这一概念。这样的教学提问,有利于学生对质量这一抽象概念的有效理解。

可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有效提问,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帮助学生突破理解方面的困难,顺利地实现对物理知识和物理概念的深刻理解。教学实践一再证明,课堂上的有效提问有利于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提问需要教师对问题合理设置

课堂中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而决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所以,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初中物理的课堂问题,通过合理地设置提问,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知识的有效构建,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初中物理平面镜知识的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对平面镜知识的理解,我通过精心的准备,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带来了精彩的魔术表演,既通过一个有镜子的盒子,为学生表演纸币魔术。

精彩的魔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可是此时学生并不知道看这些内容与所学的物理知识有什么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地设置提问,在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所以,我在学生兴趣盎然地看完魔术表演之后,提出了一些问题:老师在课堂上表演的这个魔术把钱变没了,是真的没了,还是另有什么玄机呢?纸币的消失与魔术箱中的镜子有什么关系吗?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科学道理呢?通过这一系列问题,有效地在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之间建立联系,把学生的思路引到了需要探究的问题上来,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实现了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可以说正是有了这一系列提问,才实现了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对物理知识的有效探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研究问题的设置。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物理知识,寻找内在思维的逻辑性,将实际现象升华为具有鲜明逻辑性的问题,让这些问题通过合理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为高效教学奠定基础。

三、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种艺术的体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课堂提问必须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这些问题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层层深入并且轻松地掌握物理新知,从而让初中物理课堂充满教学的艺术性。

比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层层深入地理解,实现学生学习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我在教学中设置了具有鲜明的梯度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

初中地理教学课题篇8

一、如何全面理解初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

初中地理“双动两案”应该从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探索一条适合初中学生的地理教学模式。初中生处于智力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课堂上设计梯度目标,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掌握问题。另外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处于发展期,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地理“双动两案”要更加具有活力,让学生产生兴趣,要主动地去运用“双动两案”,而不是把“双动两案”作为一个形式,还沿用以往的“填鸭式”学习方式。

二、如何实施初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双动”

“双动两案”模式要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教学的时间比。比如对于自然地理中的经纬网、地球的运动以及地壳的运动等,这些知识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难懂,所以老师在课堂上所占的主导时间应该多一点;人文地理,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所以大部分时间则可以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收集材料,然后再在课堂上讨论。可见,一节课的“双动”时间要根据内容的难易作具体的分配。

三、如何设计“初中地理双动两案”中的教案

1.初中地理教案的组成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面对学生,既要做到“授之以渔”,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重难点:要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有利于师生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

教学方法:因为是“双动教案”,所以既要写出学法设计,也要写出教法设计;

教学过程:安排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内容;

板书设计:板书要条理分明,能够突出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总结一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也可以重新设计本节课的内容,还可以就某一个闪光点进行分析。

2.初中地理教学案的设计原则

“双动两案”要让学生知道这节课上“学什么与怎么学”、老师要知道“教什么与怎么教”。教案要围绕学案而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老师只是发挥主导与辅助作用。

整体协调原则。第一,教案要与学案协调,学案中的问题都要在教案中进行解答;第二,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协调,不要过于简单或者太难。

3.初中地理教学案的实施

自学反馈。学案要课前发给学生,上课前几分钟教师要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将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整。

尝试解疑和精讲点拨。通过学案问题的设计,教师有目的地指导部分设计的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该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与合作的精神。

归纳总结。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本节课的重难点此时都得以解决。这时还要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总结这节课的学到的知识,这样才能加深印象,老师可以用课堂练习的形式加以巩固。

四、如何设计初中地理“双动两案”中的学案

1.课前预习。因为初中地理相对而言是小学科,所以学生预习的时间不宜放在课后。教师应该把下一节课的预习时间安排在上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比较合理。课前预习,可以给学生呈现比较基础的知识点,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上都能直接找到。

2.合作交流。这部分以填图题或者问答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要通过认真的思考,然后进行探索性解答或者合作交流等方式找出问题的答案。

3.巩固练习。将本节课的重点以习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加以巩固。习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选择题、填图题、论述题都可以。

初中地理教学课题篇9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虽然初中数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背景下初中数学的发展并不明显。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家教育单位对新课程改革的建设和实施,我国的初中数学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初中教师及时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理念,并积极学习和探索,敢于实践,逐渐地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手段和课堂模式,从根本抓起,保证学习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本文就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标准来评价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初中教师要努力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和理念,明确新课改的发展方向

为了进一步发展初中的数学教育事业,首先就必须明确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和理念。学校是良好的新课程的执行基地,初中教师则是执行新课程改革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因此初中的数学教师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相关教育文件,做到正确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切实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深入细节了解入手,抓住改革重点,从而为培养新一代的优秀人才做好准备。

二、建立数学情境,提高初中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意识

建立数学情境,即初中教师可以根据数学课堂教授的内容,联系初中生看待事物的眼界和以往学习的知识掌握度,把课堂教学内容建立成具有挑战性、实际性的情境或者问题,让学生们深度投入到数学情境中来,不断的分析和完善数学情境,提高探索知识的意思。我们知道,数学的基本知识是前辈们对生活的感悟和试验结果,所以我们应该把数字知识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建设数学情境,将抽象的事物转变为具体的数字或者字母内容,使其容易理解,以不断地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其探索知识的意识和欲望。

三、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

1.初中生存有个性特点和差异。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初中生们也存在着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其主要体现在不同的认知程度、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思维角度等。因此教师必须能够充分掌握和理解学生之间的个性特点,满足多元化的需要,以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

2.重视初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新课程改革的标准理念指出,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和谐的教师才能称之为优秀的教师。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知识很强,但是其不能处理好师生关系,那么他的课堂教学质量也不能达到最好。可见重视初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课堂模式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四、不断完善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课堂效果

我们知道,做好每一件事情必须依靠合理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因此教学方式是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元素,是展现国家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主要手段。长久以来,初中课堂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核心,采取独白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模式并不能使课堂效果得到提高,致使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下初中数学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们应自我反思,积极实践,对学生加以引导,从而使课堂氛围得到改善,使课堂环境得到提高,使课堂效率得到加强。例如,在几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立这样的一个题目,如图,在三角形aBC中,D、e分别在aB、aC上,试设一个条件,使三角形aDe与三角形aBC相似?这种问题式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展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协调了学生的思维,营造了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新形势下的教育模式,凸显了初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初中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效率。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尽最大的可能建立新的独特的教学方式,及时深造自己的思想理念,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并且把普遍出现的问题逐渐渗透到课堂中,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课堂和学生的效率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初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提高学生们对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熟悉的同时,还要不断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基本思想的认知,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运用能力。例如,当学生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组的各种解法后,还必须将这种学习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之中,那么我们可以把这种应用问题用方程组的形式表达出来,列一组方程,利用解方程组的方法将未知数解决出来,这即是数学方程的基本思想。数学教师通过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思想的引导和教育,提高了学生探索未知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整体知识技巧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能够开设一些数学趣味活动或者脑筋急转弯,从多个角度指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不断增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运用的空间和能力。

总之,初中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指导下发展初中数学的课堂模式,不断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手段,培养初中生独立学习、共同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和改善,这种变化为初中数学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强大的后备力量,为新一代的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背景力量。

参考文献:

[1]赵亮义.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科技信息.2009(21).

[2]秦如庆.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数学大世界,2010(5).

初中地理教学课题篇10

关键词:教学衔接;顺畅;初高中地理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初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的客观差异

相对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无论在知识,还是学生能力上都客观存在两个大的台阶。初中地理知识侧重地理现象、地理名称等大量记忆性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构成侧重解决地理的规律、原理、地理事物、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更注重知识系统化、理论化研究与学习,教材编排上体现了现代地理科学的精华,学科体系严谨,这一客观差异使初高中地理在知识结构上存在较大跨度。高中地理对学生能力要求与初中阶段有很大不同与提高。初中地理主要了解地理现象、地理名称、地理事物分布等地理表象,较少或基本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分析,能力要求侧重学生的记忆力与观察力。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在明析地理事实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对学生的抽象概括、逻辑推理、分析综合等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2.课程设置造成地理教学的客观“断层”

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可谓几经兴废。初中地理只在初一、初二开设,初三不再开设地理课程;高中地理是高一开设必修课,高二高三则只在文科班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直接造成近一年的地理教学“断层”及学生学习连贯性的断档,人为拔高了初高中阶段的台阶,客观增加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跨度与难度。而同步的初高中地理教材,内容设计并未将这一问题考虑在内。因此,刚步入高中阶段地理学的学生普遍反映地理原理难懂、规律难记、试题难做、成绩难提高。

3.地理课程尴尬的学科地位

地理学科常被看作可有可无的副科,随着地理被纳入高考,高中地理学科地位有所提高,但初中地理在学校中依然尴尬。尴尬的学科地位直接导致地理师资配备力量薄弱,很多农村学校甚至由非专职教师兼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城市学校多配备专业地理教师,但也存在地理师资储备不足,长期超负荷工作,完成教学任务尚可,几乎没有时间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由于副科地位,有的学校地理课时被缩减或为“主科”让路直接被挤占课时。多数学校都面临教学手段陈旧,设施配套差,课外活动和选修课开设少等问题。另外,作为高考科目的地理在重庆却不参加中考,学校、家长、学生普遍不重视。因此,多数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高一地理学习不适应、困难大等现象尤为突出。

二、针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建议

1.研读课标及教材,做好学科知识衔接

(1)寻求初高中地理衔接点。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如高中自然地理中气候相关内容,在初中阶段同样是重点知识,设置在初一年级第一学期。初中地理气候的学习分为气温、降水、气候三节,对世界气候的分布、气候特征、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分析都有具体要求。而高中自然地理气候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区域气候形成的原因并根据气候资料判断一个区域的气候类型”。这部分内容在初高中两阶段有很强的启承关系,也是初高中地理的重要衔接点之一。通过研读人教版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整合出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点与联系点,见表1。

(2)适当延伸,做好学科知识衔接。首先,明析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点后,需要教师在教学上进行适当延伸。初中地理教师应关心高中教学内容,重难点知识教学应适当拓展,向上延伸;高中地理教师也需了解初中教学内容,在了解学情基础上做好旧知复习,向下延伸。尤其是高一地理教师不应只关注高中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还要从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出发,了解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展等。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反馈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做到“知己知彼”,并结合高中教材内容,确立带领学生复习初中地理知识的起点和重点。如讲授“背斜和向斜”时,由于背斜、向斜要借助“地形剖面图”呈现,但不清楚学生对“等高线”、“剖面图”等知识的掌握状况,可以布置绘制地形剖面图作业,以此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

2.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实现主动衔接

(1)转变记忆方式,促使有效衔接。记忆是保持知识的重要方式。任何能力都需要通过不断积累知识来实现,初中学生偏重形象思维,主要依靠机械记忆,教材内容也侧重描述地理事物与现象,告诉学生“是什么”“在哪里”。高中教材内容侧重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原因与规律,要求学生能够回答“为什么”“怎么样”,重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与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并能灵活运用规律。高中地理需要改变过去机械性记忆方式,形成意义记忆学习方法,在理解基础上将需要记忆内容或赋予一定意义,或进行联想、比较,或通过想象思维加以记忆。只有理解地理知识才能体会其价值,才会真正喜欢地理学科,对地理感兴趣,做到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与融合。

(2)形成阅读图表习惯,促使顺畅衔接。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图表是构成高中地理知识的重要内容,如自然地理中大气环流的形成、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洋流分布图等,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中体现更为显著,通常先给出某一区域的分布图、统计图、数据表等。初中地理图表内容简单,高中地理图表复杂、抽象,需要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与技巧,如果学生沿用原来的阅读图表方式,势必会加大地理学习难度,影响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关注对课本中的图像、插图、图表、注释,教会学生读图表的技巧与方法,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养成多看图、会析图的习惯,使衔接教学进展顺利。

3.重视非智力因素,助力初高中衔接

(1)关注非智力因素对初高中地理衔接的影响。初中地理要求低,师生压力小,初中教师多会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高中地理要求高,师生压力大,但从学生终身发展角度看,高中也应做好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初中基础上继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升入高中虽然面临课时紧、容量大、难度高等问题,但仍需重视对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激发。保持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持续性,也是保证初高中地理教学实现顺畅衔接的直接推手。

(2)关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助力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又一推手。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做好学习习惯的衔接。可精心设计与预习、复习、巩固学案,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完成,养成预习、复习习惯;或不定期检查学生笔记,养成整理笔记习惯;也可对出错率较高的问题进行二次过关,养成整理错题、典型例题的习惯等。同时,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普遍感到地理课本简单,内容好理解,但地理题难做,地理考试分数低。因此,教学过程中还应关注学生情绪变化,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消除烦躁、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