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知识管理的原则十篇知识管理的原则十篇

知识管理的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2:36

知识管理的原则篇1

要做好研发,首先要了解市场,倾听客户的意见,还要识别客户的潜在需求,推断需求的市场价值,才能更好的发展技术、赢得市场。适应客户。消费者需要的是性能好、价格低的产品。从产品设计到工艺实现、再到质量与性能评价过程要不断优化,不断提升产品的性能,降低成本,满足消费者需求。提升性价比,可以增强客户满意度,同时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创造空间和机遇。引领消费。技术的发展应以技术支撑产品的差异、延伸产业发展、拓展产业规模,以技术引领客户需求。“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产品”。只要有领先的技术支撑,一定能够取得市场突破和客户的认可,引领客户消费。创新需求。技术的基础作用在于适应不同的产品,技术作用发挥的好,提升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可以利用技术进行产业延伸和集成设计研发,换代产品、扩展市场、创新需求。正如马斯科的特斯拉新能源汽车和他的载人航天及星级旅游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新的产品和服务。

二、要强化标准化原则

下面以产品功能定义、过程实现和结果评价为例,说明专业的发展应以标准化、显性化的过程控制方法满足全过程控制的相关要求。设计可靠。产品的设计定义过程要强化要求的精准、全面、系统和完整,要求的提出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强化产品设计流程规范化和设计方法的专业标准化建设,用不断精益优化、规范的设计方法强化和约束设计结果的可靠性。工艺稳定。产品实现的过程控制方法为工艺技术,保证结果的质量,须实现工艺技术知识化、显性化、标准化。按照成组技术,将结构类似、工艺过程相近的产品编组分类,建立工艺流程规范,将专业技术方法提炼总结、形成专业标准,并不断健全和完善。评价有效。建立健全关键要素指标的有效评价方法并不断完善、形成标准,是目前企业质量保证和技术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要强调实践性原则

技术的发展要特别强调实践性,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提炼、升华发展。深入现场。技术首先来自于现场,来自于工程,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精益的“现地现物”原则就是要强化现场工作,紧密结合实践,不仅知道怎么去做,还要知道为什么那么做,才能真正理解技术。践行应用。技术的价值在于工程实践和解决问题,还要在实践中检验技术的应用效果。思考升华。技术的积累就是在现场学习、理解和掌握,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和升华的过程。技术的研究过程是现象和机理的耦合,是参数和结果的解析,通过研究结果数据和表象识别影响其结果的条件与环境参数,解析其变化规律和内在机理,不断地思考、总结才能提炼出真正具有工程价值的好技术。

四、要坚持多元化原则

要追踪了解先进技术的发展动态,知悉自身不足,借好外力,发展自己。应本着互相促进、合作共赢开展合作。内功为主。航天发展的辉煌成就得益于航天精神,航天精神的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企业要发展技术,首先要自己做好技术规划和技术知识管理,开展技术创新及应用研究,不断创新技术和产品,积累、提升技术知识价值和作用。外力为辅。外力为辅不是忽视外力的作用,正相反,要强化外力的作用。如何整合资源,借好外力,是每个组织或企业发展必须深入思考,还要拿出具体办法来解决的问题。内外结合。就事物的发展规律和矛盾论而言,技术的发展一定是内力为主、外力为辅。要使外因发挥更大的作用,一要做好内外因结合实践研究,二要做好内外双方关系的处理。一般企业对外合作中,甲方需要乙方才能将工作完成的更好,所以甲方应更尊重乙方,借好乙方力量发展自己。甲方、乙方互相信任、尊重,通力合作,才能把技术发展工作做的更好。

五、要适应现实性原则

技术要实用于产品或工程,还要适用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技术的积累和进步需要资金、资源的投入及成本的支出,其回报需要时间,如何投入技术研究资源、把握技术发展的节奏,是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性工作,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甚至是生存。企业特点。技术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和考虑企业的特点。研发型企业对技术适应性、实践性的要求更高,批生产型企业对技术的稳定性、人的因性要求更高。发展阶段。技术的发展要根据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来定。企业发展的初期,应更侧重于基础的夯实,关注生存问题,尽可能采用成熟技术;成熟的企业则应更多地关注产品的升级、产业的延伸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更关注技术创新。

知识管理的原则篇2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知识管理理论已不断向图书情报领域发展,衍生出许多动向与趋势。然而,在研究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绝大部分都是跟踪国外知识管理的理论进展的,并未涉及图书情报学等相关内容。为此,必须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进行强化,从而有效推动图书情报事业的不断发展。

1理念创新

图书馆管理指的是合理利用当前管理学办法,以计划、协调等方式,对图书馆资源实施充分的利用与配置,使其发挥出最大化作用,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对于图书馆管理而言,图书馆知识管理在很大层面上推动了图书馆管理的不断发展。而图书馆知识管理主要指的是利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对所有类型的资源进行配置,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从而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存在很大不同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不同,其中,图书馆管理侧重管理学,而图书馆知识管理更加注重知识管理;

(2)管理对象不同,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对象为图书管系统,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为知识管理系统;

(3)关注点不同,虽然图书馆管理的核心思想为以人为本,将读者放在中心的位置,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只有极少数实现了这一目标,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事务性管理上,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这对于图书馆的发展而言,是极为契合的。

2管理内容创新

依靠图书馆知识管理,可将人事管理、业务管理等结合在一起,其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创新管理,将“知识”本身作为核心概念,对体系及理论实施更新;

(2)应用管理,图书馆有义务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的信息中心,为不同的用户需求开创更为优质的服务,在短期内需要实现复合型的目标;

(3)传播管理,主要是为了推动只是寻求者和知识原之间的快速匹配与传送;

(4)服务管理,图书馆应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帮助,使他们可以更加灵活的运用知识,达到图书馆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的;

(5)人力资源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倾向于培育出更多高素质管理人才;

(6)知识产权管理,图书馆要积极研究基于当前大网络环境的产权保护问题,针对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3管理职能创新

通常情况下,图书馆管理本身具有六项基本职能,分别为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职能相对固定。图书馆知识管理完全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外化职能,通过外部贮藏的方式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结合分类框架进行有效的组织;

(2)内化职能,设法找到和特定需求对应的知识框架。内化时,从数据库当中抽取部分知识,同时采取最适用的方法进行重新布局,再采取过滤等方法找到和用户息息相关的知识;

(3)中介职能,联系某个领域的所有知识与人员,并对相应的管理系统进行确定,从而完成相应知识的快速传送;

(4)共享职能,协助用户发掘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5)学习职能,协助用户处理学习上的难题,促使图使馆成为具有学习型特征的组织;

(6)认知职能,该职能主要建立在外化与内化基础上的,属于知识创造过程。

4管理原则创新

在以往的图书馆管理中,人们通常遵循五项基本原则,即为系统性原则、集中统一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动力性原则与效益性原则。自图书馆知识管理出现以后,实现了固定原则框架的突破:

(1)开放性原则,创建一个具有开放性特点的管理平台,使所有人都能将知识增添至平台中,并且对这些知识进行吸收与利用,以不断丰富知识库;

(2)共享性原则,如果图书馆成员之间的知识可以实现共享,那么知识的总体存量将大幅提升,对知识进行转让的过程中不会造成任何的损失。此外,知识共享的本质是一个具体的过程,需要转让者与接受者同时参与,所以在转让知识的同时还能使成员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3)激励性原则,通过激励系统的闯进,针对不同员工采用相对应的激励方法,以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

(4)发掘性原则,必须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作用,并对其进行深入挖掘;

(5)协作性原则,将共享性作为基础,使不同团队之间的合作更加协调、有效;

(6)增值性原则,知识本身具备收益递增的属性,员工能借助共享措施将个人收获的经验进行分享,缩短团队用于学习的时间,进一步放大知识的重要价值;

(7)层次性原则,其一为信息管理,对各类信息实施收集与整理;其二为知识管理,将收集到的知识进行产品化处理;其三为资本管理,包括人力资本、市场资本以及知识产权资本等;

(8)创新性原则,在遵循创新性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各项知识管理方式,强化内部组织建设,以完善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

5结语

综上所述,图书馆知识管理实现了多角度的创新,比如基本理念、管理内容、管理职能、管理原则等,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别,是图书馆服务功能不断发展的重要表现,旨在完善图书馆管理体系,为用户和读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盛小平.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J].图书馆杂志,2013,10(06):2-7.

知识管理的原则篇3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科学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也把人类带入一个辉煌而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应运而生。这预示着社会生产领域将要出现一场伟大的变革,而且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上,都将会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遍布社会生活、生产各个领域的管理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这场新的挑战。

1、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管理的形成和发展一直伴随着社会同步进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必然也对管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竞争的重点就已转移到经济科技领域,经济知识化步伐也随之加速。特别是到了21世纪,世界经济更是偏重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宣告到来。毋庸讳言,创新是一切知识经济的灵魂,管理更不例外。有研究表明:当代经济发展取决于竞争优势。决定竞争优势的主导因素当然就是人才和科技的管理优势,人才、科技管理的优势则离不开创新。由此可见,对现代管理来管理创新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在说,它不仅是一种时代趋势,而且势在必行。

2、知识经济时代,要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创新,就必须遵循一些必要的基本原则才能行。

在知识经济时代,系统综合能力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人的能力具有较高逻辑起点的鲜明标志,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创新必然遵循系统原则。

(2)价值原则

价值原则也叫需要性原则或科学性原则,它主要是指在创新中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科学科技自身逻辑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知识经济的资源配置无论以智力、无形资产、软产品等资源为第一要素,还是通过科学、合理、优化和集约对自然资源等经济要素的配置,都离不开实现知识价值这个最终目标。所以,也可以说知识经济下管理创新的本质就是实现知识的价值。

(3)理性原则

理性原则是一种方法论原则。它包括普遍的哲学原理和科学基本原理(如能量守恒定律、物质不灭定律)两部分。理性原则对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正确的哲学理论和观念有助于我们发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理性原则的辩证性和运动性,又让它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如今,全球化、国际化、世界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技术和经纪国际化、已无国界之分。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大特征。因此,管理在吸纳和改造资本、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时,只有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分析和接纳,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4)动态原则

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系统实现最佳效益,但任何系统的正常运转都要受到系统内外各个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除此以外,它还会随着时间、环境以及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管理创新绝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是以变应变,这也是所谓的动态相关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瞬息万变,信息日新月异,需求五花八门。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创新如果不遵循动态性原则,必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5)优势出发原则

管理创新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形成具有特色的、有竞争能力的创新,就应该从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出发,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优势,扬长避短,开拓进取。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如日中天,要想在白热化的全球性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把特点当卖点,积优点为胜点,用自己特有的、优势的企业文化占领市场,图谋进取,而不是全盘否定,因嗦废食。

3、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

21世纪是变动更加剧烈、局势更加复杂的一个世纪。企业生存环境举步维艰,市场风云变幻莫测,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并发展壮大,创新是唯一出路。可以说,创新已成为企业除正常运营外的另一主要职能。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就不可能保持原有阵地,更不可能开发新市场,也不可能组织力量进行新产品的开发,长足发展更是妄谈。只有借助于创新这个工具,才能将外界的需要转化为内部的发展;只有顺应时代要求,才能获得市场许可。至于经济利润、市场份额以及社会目标,都将随着有效的创新纷至沓来。因此,我们说创新就是企业管理的灵魂、生命线。

(1)变物本管理为人本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必须建立较为完整的人事管理体系,以系统化的人事管理思想指导,以人为本,让管理理念和工作观念相互适应,把个人的进步和事业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毕竟,作为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人支撑着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承担着企业不同战略发展阶段提供合乎质量和数量的劳动力。从这点上讲,人本管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么,要改变以往那种以工作为中心,而代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具体要如何实施呢?

我认为,主要做到感情、民主、自主三点即可。首先来讲,感情管理是研究人的内心世界,探究人深层行为动因的一种科学。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善于运用各种鼓励手段,联络感情,满足职工的社会心理需要,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民主管理的核心是让职工参与管理,只有决策的制定让执行者参与,才能在执行过程中就会遇到较少的阻力,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因为决策执行者有着更可靠的一线经验,他们参与决策的制定,保证了决策的可行性;第三,自主管理方式是民主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把职工的个人意志与企业的统一意志结合起来,从而使每个职工自觉自愿地积极为企业做贡献。

(2)变信息管理为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原则篇4

【关键词】管理知识经济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移,科研系统在知识经济中起到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等关键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技术立国的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国际竞争力下降,在多数科技领域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而注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欧美发达国家,其相对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为欧美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因此,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国外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当代经济发展取决于竞争优势,决定竞争优势的主导因素是人才和科技的管理优势,而决定人才、科技管理优势的是创新,所以,创新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时代趋势。而把握好管理创新的原则和方法更是尤为重要。

一、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

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无论致力于通过智力资源开发来创造新财富、逐步代替工业经济的命脉和已经短缺的自然资源,还是致力于员工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高度统一的企业文化创新,都要遵循如下原则才能是科学、有效的创新。

1、系统原则

知识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经济发展是人类知识能力的综合。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综合能力已走向系统综合智能型,系统综合能力的凝聚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人的能力具有较高逻辑起点的鲜明标志。因而,知识经济下的管理创新必然遵循系统原则。

2、价值原则

价值原则又称需要性原则或科学性原则。指在创新科研选题中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科学科技自身逻辑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上无论以智力、无形资产、软产品等资源为第一要素,还是对自然资源等经济要素通过科学、合理、优化和集约的配置,都是以实现知识价值为目的。知识经济下的管理创新就是以实现知识的价值为任务。

3、理性原则

它是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及科学发展中的基本原理评估、选择科学假说的一种方法论原则。理性原则对创新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的哲学信念有助于指导创新者去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理性原则自身又是辩证的,它时时处于发展之中,不应视为僵死的教条。经济全球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大特征。全球化、国际化、世界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势若排山倒海、铺天盖地,商品国际化使世界贸易飞速发展,资本国际化使跨国公司,蓬勃发展,跨国企业已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国中之国”,技术和经纪国际化、已无国界之分。管理在吸纳和改造资本、技术等方面时,只有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分析和接纳,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4、动态原则

科学管理把对象视为系统,管理目的是为了使系统实现最佳效益,但任何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仅受着系统内各个因素的制约,同时还受到有关外部系统的约束,随着时间、环境以及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管理创新应随着对象系统的发展而不时修正控制方案,这就是所谓的动态相关特征。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社会系统之间的信息、能量、物质方面的交换和联系日益密切,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的瞬息万变,需求的多样化,使经济环境处于一个动态的环境之中,管理创新必须遵循动态性原则。

5、发挥优势原则

管理创新要从自身的长处出发,充分利用和发挥已有的优势条件,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形成具有特色的、有竞争能力的管理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走向全球化、国际化,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自身特有的企业文化,同时,创新不是全盘的否定。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创新措施

1、以人为本

人是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它支撑着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在经营战略的指导下,人的管理承担着企业不同战略发展阶段提供合乎质量和数量的劳动力,从而体现出人本管理的重要性。那么,应该怎样实现人本管理呢?一是感情管理。现代管理建立在“复杂人”假设基础上,感情管理是研究人的内心世界,探究人深层行为动因的一种科学。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善于运用各种鼓励手段,联络感情,满足职工的社会心理需要,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民主管理。民主管理的核心是让职工参与管理,这也被称作“全员参与”。因为决策的制定让执行者参与,那么在执行过程中就会遇到较少的阻力,而由于决策执行者有着更可靠的一线经验,他们参与决策的制定,保证了决策的可行性:在现代科学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界限正在模糊,越来越多的被管理者参与管理,管理已不再是少数专职管理者的事,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全员参与正在兴起。三是自主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主要是职工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自主制订计划、实施提纲、实现目标,即所谓“自己管理自己”。它是民主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把职工的个人意志与企业的统一意志结合起来,从而使每个职工自觉自愿地积极为企业做贡献。

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管理,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它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企业创新和集体创造力。那么,怎样实施知识管理?一是设立知识主管。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管理对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管理决策和知识化是知识经济的一大特点,在当今社会知识“大爆炸”的环境下,西方国家一些大公司为尽快获得、掌握和保存最有价值的知识,专门设立了一批新式高级经理职务,即“知识主管”或者“智力资本主管”。这些人给公司提供的不仅仅是数据,而是经过提炼和创造的智力资本。知识主管必须能够把结构化的外在知识与直觉相结合,从而感知组织文化和行为中的隐性知识,保证将组织的智力资产最终转化为能为组织带来利润的知识产品,这就决定了知识主管既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又是知识管理活动的组织管理者。二是建立知识共享机制。与其说“知识就是力量”,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知识共享就是力量”,个人或小团体知识变成公司的知识后,共有的知识只有由这个企业共享并恰当地使用,知识才会在企业当中流动起来,创造新的知识才成为可能。

3、战略管理

50年代末战略管理开始进入管理学领域,至60年代、70年代被美国企业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然而在80年代,美国式战略过分注重于建造精巧的阁楼,大量繁杂的量化目标使战略目标失去了灵活性与实用性。90年代却是战略回归的年代,战略管理在企业中重新升温,战略规划也给众多咨询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战略管理已成为新世纪发展的趋势。一是建立企业总体战略。包括公司的宗旨、性质、企业的业务领域、企业的发展建设与规模、企业投资方向等等事关企业命运的战略。二是战略目标管理是战略管理的核心。这是由战略的目标管理在战略管理结构中的位置决定的。战略的成败于企业于环境组织能力发生变化后战略目标是否能予以协调,使三者保持动态平稳。作为一位未来的经理人员必须将战略的重点集中到目标管理上去,只有把住主线才会把握全局的变化。即从空间上把握战略的目标管理,必须将目标管理程序把握于胸,胸有成竹才能运筹帷幄。方向、方案、方法、评价是战略管理的有机四部曲。即从时间上把握战略目标的管理。

4、水平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科技、高知识、高信息、高服务的要求与产业调整的需要,要求进行组织形式的变更。纵观时代演变,不难看出各时代组织运行依托模式的特征;农业时代组织运行属于自然的依托型;工业时代组织运行属于资本依托型;知识经济时代组织运行属于学习依托型,没有知识没有学习的组织在市场竞争中寸步难行。从结构上看组织模式将由等级式向网络式转化,将由垂直管理向水平管理转化。人们希望有一个经济上有效益、职工们情绪又满意,在亲密无间和客观明确之间保持着微妙平衡的组织、这就必然要求组织进行变革,走向水平管理。

【参考文献】

[1]黄瑛: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方法略探[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2]赵风敏:关注人力资源成本[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2).

知识管理的原则篇5

关键词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科研院所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andResearchof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

ConstructionproblemsofScientificResearchinstitutes

tonGXinrong

(the5thelectronicsResearchinstitute,theministryofindustry

andinformationtechnology,Guangzhou,Guangdong510610)

abstractinthisarticle,studyonaseriesofproblemsoftheconstructionof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inscientificresearchinstitutes.Firstanalyzethecharacteristicsofscientificresearchknowledgemanagement,thenonthisbasistofurtherresearchtheprincipleintheconstructionof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inscientificresearchinstitutes.withthewholearticle'sanalysis,putforwardthreeproblemsintheconstruction,hopingtobebenefitformanagementwork.

Keywords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construction;scientificresearchinstitute

1科研院所知识管理工作的特点

要构建适合科研院所的知识管理系统,就必须首先要了解和掌握科研院所知识管理工作的基本特点,并据此有针对性地来开展系统的构建工作。具体说来科研院所所从事的多为研发工作,是知识非常密集的单位,也可以说是人才密集型、智力密集型的知识型组织,因此,概括一下,科研院所知识管理工作的特点主要以下几点:首先,科研院所的工作是以知识工作为主的,与此相对应的,文档也就成为了日常知识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核心资源之一;其次,科院院所的日常工作多是以项目的方式来展开的,因此,项目的整个流程也就成为了日常业务工作的主线;最后,科院院所的工作人员,多为知识工作者,而且随着项目的启动与结束,人员也会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岗位与岗位之间的人员调动十分常见。

在针对科研院所开展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工作时,要始终注意以上所总结的有关科院院所知识管理工作的几个特点,以尽可能地保证所构建的管理系统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构建科研院所知识管理系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首先,业务导向原则。业务导向原则,主要指的是在构建科院院所知识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应以科研院所知识管理工作的需求和日常业务运作的需求为基础,结合科研院所当前的信息化状况和工作特点,以业务流程来作为主线来展开具体的系统构建工作,以满足科研院所多级管理工作的需要。

其次,统一规划分段实施的原则。科研院所的知识管理系统工作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系统,并非一时一日即可构建完成。而要保证整个系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时,必须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个管理系统的层次来设计和规划。但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本单位的使用需求,可以根据需求的紧迫性和实施难度等因素,对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科学的分段实施,从而在满足了现有工作需求的同时,确保了系统建设工作的整体性和科学性。

再次,安全保密原则。所构建的知识管理系统必须要具符合安全保密的原则,具有良好的安全保密管理功能,通过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来避免知识资源的遗失或恶意篡改,以切实保证科研院所所拥有的知识资源的安全性。例如:提供统一的系统入口、采用单点登录的方式以及进行有必要的权限控制等多种方式均有助于提高管理系统的安全性能。

最后,简单易用原则。在针对科研院所来构建知识管理系统时,应尽可能地遵循简单易用的原则。也就是说,在构建知识管理系统时,应尽可能地设计友好的用户操作界面,并以科研院所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特点为依据,设计直观易用的人机界面,以保障知识管理系统操作的方便性和快捷性。

3构建科研院所知识管理系统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构建过程中应重视知识管理系统目标的明确

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目标的明确,是高效、有序地开展知识管理系统构建工作的前提,也是影响所构建的知识管理系统是否科学合理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在开展知识管理系统构建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目标的明确。

而要为科研院所的知识管理系统构建工作设置一个科学合理的建设目标,就要针对科研院所目前的知识生产方式、现有的知识资源的类型以及对知识管理系统的需求和可行性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之上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安排,通常来说,科研院所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目标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所构建的知识管理系统要能够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流程的标准化;其次,所构建的知识管理系统,要能够有助于知识资源的有效积累、共享和运用;最后,所构建的知识管理系统,要能够有助于科研院所的整体管理水平,能够让科研院所的管理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3.2构建过程中应注意结合科研院所的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

在科研院所的知识管理工作中,项目化运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与此相对应的,也是知识管理系统构建过程中的主线之一。在构建科研院所知识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只有注意结合科研院所的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才能保证所构建的知识管理系统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因此,在构建科研院所的知识管理系统时,就必须要注意始终围绕着项目的业务管理工作和知识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来开展工作,要注意体现科研院所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和以知识资源为主的特点,通过采用设置权限、设置门户等多种技术手段,来科学地实现管理系统多方面的要求,满足科研院所知识管理工作的需求,体现科院院所的业务特点。

3.3构建过程中应注意知识的积累、共享、交流等问题

在传统科院院所的知识管理工作中,知识不够系统规范、利用效率不高。知识共享不够通畅等问题十分明显,严重影响了科院院所科院管理工作的成效。因此,在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要避免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共享以及交流等问题。而要实现这一点,由朴素的管理思想可知,知识管理并不是独立于其他管理工作之外的内容,而是与职能管理、业务管理等内容融合在一起的基础管理性质的工作,只有将知识管理工作与日常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才能够不断促进业务过程中知识积累、流通和共享工作,所以,在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应注意遵循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通过管理系统将知识管理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在业务中积累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知识,在知识的积累、交流和共享中促进业务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司伊康.主动性的科研管理在推动科研院所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6).

[2]傅反生,张玉军,曲直,王敬根,蔡金华.试论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的创新路径[J].科技管理研究,2011(3).

[3]季剑平,席与亨,徐玉良,陈善忠.高校科研管理学科建设管理的协调与运作机制[J].科技创业月刊,2006(3).

知识管理的原则篇6

【关键词】知识产权;网络侵权;地域管辖;反置原则

一、我国知识产权的侵权地域管辖现状

对于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地域管辖,目前主要在相关法律法规与司法解释中予以了以下明确的规定:

专利权:“因为侵犯专利权行为而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商标专用权:“因为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而提起的民事诉讼,由侵权行为的实施地、侵权商品的储藏地或者查封扣押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著作权:“因为侵犯著作权行为而提起的民事诉讼,由侵权行为的实施地、侵权复制品储藏地或者查封扣押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计算机网络著作权:“计算机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

计算机网络域名:“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的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该域名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

商业秘密:“商业秘密侵权纠纷案件的管辖法律没有特别的规定,适用《民事诉讼法》有关地域管辖的一般规定,即侵权行为地及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1]

知识产权被界定为无形的权利,它不仅仅含有人身权还有财产权,在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被正式予以确认。其实我国在1982年8月23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就已经拉开了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权利的法律保护。从以上相关规定中可以看到,对于知识产权的侵权地域管辖,在我国主要遵行的依然是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则。对于知识产权纠纷的当事人而言,总是希望以最小的成本尽快解决纠纷,因此关于知识产权的地域管辖,就会成为诉讼人的诉讼成本的一部分。

二、知识产权网络侵权对地域管辖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网络进入了千家万户,依托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交融性和复杂性进一步的提升,互联网服务的内容越来越多地涉及到数字化的语音、文件、音乐、图片、视频等各个方面。知识产权在这样的数据时代,在潜移默化中也由传统的实体化转向了虚拟的网络世界,让人们感受到知识产权在网络的世界中无处不在。在数字的网络世界里,知识产权找到了不同于以往的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网络为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开辟的新平台,让知识产权的发展更为迅速与便捷。作品的上传下载、视频的分享、影视作品、音像制品的传播、专利的第一资讯的获得、商标权的抢注、各种手机游戏的推广等都在网终环境中得以实现。

正是因为互联网空间中知识产权如此飞速的发展,原来传统意义上对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也转移了“战场”,延伸到了互联网空间中。这样的大数据时代,庞大的网民数量和多点上网的方式,不仅为知识产权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知识产权侵权行为逆向、多点侵害提供了契机。

可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平台,知识产权的侵权地域管辖主要遵行的依然是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则,其中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然而此原则面对知识产权网络侵权却显得相当地力不从心。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于知识产权网络侵权案件采用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原则进行管辖,首先面临的是要找到与案件有密切关系的特定区域,也就是我们说的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可是从上述论述中可以发现,互联网空间具有全球性、虚拟性、无边界性的特点,这样使得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因侵权行为提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地域管辖原则无可适从。因此运用传统的地域管辖原则去处理知识产权网络侵权行为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这样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相当不利的。

面对知识产权网络侵权行为,知识产权权利主体对于网络侵权行为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在发生了侵权行为时,可以看到很多的权利主体只能进行谴责与其他方法避免侵权行为,而这些方法里却鲜少有法律的方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民事诉讼法》第65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根据这个规定,当事人提起民事官司,就要对自己所主张的事实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这就是一般举证原则“谁主张,谁举证”。可是纷繁浩渺的网络世界,侵权行为如此猖獗,往往侵权行为人并不是单一的一个人,甚至是存在着若干的不相关或者相关的侵权行为和侵权行为人。这样搜集证据就变成了一项极其浩大的工程。然而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地域管辖原则的规定,令无数权利主体望而生畏,尤其当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侵权行为人或者侵权行为发生地时,而这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人住所地又与权利主体所在地不一致时,权利主体面对巨大的诉讼成本,自然会放弃了寻求司法帮助的心思。

正是因为网络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缺失与低效性,使得知识产权权利主体在自己的权利被侵犯后,被迫性地增大了维权的难度。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讯息,知识产权权利主体无法及时发现自己的权利被侵犯,当发现自己的知识产权受到了侵犯后,便又因为互联网的无地域性而导致举证难的问题,即使有了充足的证据可以将对方诉之法庭,又面临着诉讼成本过高无法承担的问题,以上问题都一一解决了,却发现最终自己得到的补偿远不如自己的付出,存在着诉讼之后得不偿失的问题。因此很多知识产权权利主体都对侵权行为表示出一种无奈,甚至于出现了向侵权人的妥协行为,对于侵权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权利受损主体发现自己通过法律的途径,得不到自己受损权利的有效保护,或者难度过大时,自然而然便会放弃这一途径,这样的结果最终便会出现法律成为一纸空文的情形。

由上述可以看到,正是因为互联网的无边界特性,而我国法律规定的地域管辖原则,不仅没有使得知识产权权利主体的权利得到有效的保护,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维权的阻碍。面对此种情况,不能一味地强调民事案件的“不告不理”,也不能一味谴责权利主体不努力维权,因为如果一意为之,也许权利主体一次司法途径的维权,到最后得到的结果却并不如意,更何况面对复杂的互联网,权利主体真正是有心无力。

三、针对网络侵权地域管辖的反置原则

针对知识产权网络侵权行为,结合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情况,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将侵权地域管辖法条中所明确规定的侵权行为地原则与被告住所地原则反置,亦即对于知识产权网络侵权的地域管辖原则改为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则,其中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住所地和原告便利地。同时对于明知对方是侵权行为,或者在权利主体告知后,依然为侵权行为提供便利的网站服务商,实施连带侵权责任认定。

将传统的知识产权侵权地域管辖反置,由原来的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变为原告所在地,同时本着最大化便利原则,实现原告便利地原则,这样发生知识产权网络侵权案件时,不再以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为标准,以实现原告权利主张的最大便利化。

首先,之所以针对知识产权网络侵权案件可以实现这种反置,也是因为互联网的无边界性特点。知识产权权利主体因为权利受到了网络侵害,因为所有的相关证据采纳都是通过互联网来进行,而互联网的开放性必然决定着不论在何地域,只在有一根网线,有显示器,相关证据都可以裸地显示在大众面前,那么又为什么非要拘泥于侵权行为地呢?对于互联网世界来说,根本没有具体的地域疆界的划分,又何来侵权行为地之说?那么有人就提出通过侵权行为的ip来确定侵权行为地,实际中往往ip地址正是被告人所在地,虽然不是绝对,却也占有很高的比例。

其次,鉴于互联网的便利性,知识产权网络侵权行为变得更为便捷,往往可能只需要一根网线,一台电脑,通过简单的粘贴、复制就可以实现侵权行为,这无疑为侵权行为创造了低成本的、极其快速、易于实现的捷径,针对互联网的便利性,当侵权行为发生后,因为不存在异地取证困难的因素,因此在地域管辖上可以实行反置原则,采取原告便利原则,这样在实践诉讼中无形中加大的是侵权成本,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遏制作用。当然对于此种反置,在具体司法实践操作中,尤其是在后续的执行中,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司法机构打破现在的地域疆界观念。既然不法分子可以将互联网利用起来进行侵权行为或者犯罪,那么相应的司法机关就不能再固守旧观念,也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进行合法权益的维护。

【注释】

[1]以上相关法律规定,分别见于《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法规与司法解释.

【参考文献】

[1]于志刚,于冲著.网络犯罪的罪名体系与发展思路[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1.

知识管理的原则篇7

科学技术正以无比伟大的力量把人类带进一个辉煌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出现预示着社会生产领域的一场革命,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上都将对人类社会、生活、经济各个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贯穿于社会生活、生产各个领域的管理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一、知识经济呼唤管理创新

管理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管理伴随着社会的形成而形成,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管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知识经济源于80年代兴起的高科技革命,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的重点转移到经济科技领域,这加速了经济知识化步伐。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移,科研系统在知识经济中起到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等关键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技术立国的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国际竞争力下降,在多数科技领域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而注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欧美发达国家,其相对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为欧美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因此,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江泽民主席号召:“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管理更是不能例外;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国外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当代经济发展取决于竞争优势,决定竞争优势的主导因素是人才和科技的管理优势,而决定人才、科技管理优势的是创新,所以,创新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时代趋势。

二、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

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无论致力于通过智力资源开发来创造新财富、逐步代替工业经济的命脉和已经短缺的自然资源,还是致力于员工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高度统一的企业文化创新,都要遵循如下原则才能是科学、有效的创新。

1.系统原则知识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经济发展是人类知识能力的综合。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综合能力已走向系统综合智能型,系统综合能力的凝聚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人的能力具有较高逻辑起点的鲜明标志。因而,知识经济下的管理创新必然遵循系统原则。

2.价值原则价值原则又称需要性原则或科学性原则。指在创新科研选题中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科学科技自身逻辑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上无论以智力、无形资产、软产品等资源为第一要素,还是对自然资源等经济要素通过科学、合理、优化和集约的配置,都是以实现知识价值为目的。知识经济下的管理创新就是以实现知识的价值为任务。

3.理性原则它是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及科学发展中的基本原理评估、选择科学假说的一种方法论原则。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普遍的哲学原理。二是科学基本原理(如能量守恒定律、物质不灭定律)。理性原则对创新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的哲学信念有助于指导创新者去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爱因斯坦关于世界统一性的观念推动他在相对论研究中取得卓越的成就。同时,理性原则自身又是辩证的,它时时处于发展之中,不应视为僵死的教条。经济全球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大特征。全球化、国际化、世界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势若排山倒海、铺天盖地,商品国际化使世界贸易飞速发展,资本国际化使跨国公司,蓬勃发展,跨国企业已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国中之国”,技术和经纪国际化、已无国界之分。管理在吸纳和改造资本、技术等方面时,只有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分析和接纳,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4.动态原则科学管理把对象视为系统,管理目的是为了使系统实现最佳效益,但任何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仅受着系统内各个因素的制约,同时还受到有关外部系统的约束,随着时间、环境以及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管理创新应随着对象系统的发展而不时修正控制方案,这就是所谓的动态相关特征。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社会系统之间的信息、能量、物质方面的交换和联系日益密切,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的瞬息万变,需求的多样化,使经济环境处于一个动态的环境之中,管理创新必须遵循动态性原则。

5.发挥优势原则管理创新要从自身的长处出发,充分利用和发挥已有的优势条件,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形成具有特色的、有竞争能力的管理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走向全球化、国际化,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自身特有的企业文化,同时,创新不是全盘的否定。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创新

人类已步入21世纪,这将是变动更加剧烈复杂的世纪。企业的生存环境会更加苛刻,消费需求及替代品的变动将更加难以预测,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业者要求得一席之地,唯有不断创新。一个企业,管理过程没有常规性创新意识,无意于开发新市场、也没有组织力量研制产品,更谈不上战略、组织制度的创新,创新已成为企业的第二项职能,他们借助于这个工具将外界的变化开拓为新的工作社会与职能,一旦获得市场许可,那么不论是经济利润、市场份额,还是社会目标,都将随之而来。总之,企业管理的生存在于创新,创新是管理的灵魂。

1.从物本管理走向人本管理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古典的劳动管理已经不再适应管理的要求,一个较为完整的人事管理体系逐渐建立起来,提出了系统化的人事管理思想,建立了这方面的一些模型。但这些模型主要是强调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例如,在招录人员的时候,强调人对工作的适应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评价标准,取决于工作的要求,工资分配的标准根据工作特征来定。但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对管理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人在工作中的能动性工作效率和质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就是基于这种要求应运而生的。“以人为中心”是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主导思想,这种管理理念着重探求“人”与“工作”的相互适应,把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

知识管理的原则篇8

关键词:知识管理;科学管理;知识

1知识管理的先驱

科学管理对于知识对象和知识过程的认识,是科学管理作为知识管理先驱的有力证明。

1.1科学管理中的知识对象

在科学管理中,知识对象并不是一个明确提出的概念,但是已经开始用知识的眼光来看待对企业有用的对象。

企业中的知识基础很广泛。企业中每项劳动操作,都有一定的操作方法,按照正确的劳动方法,就容易顺利地完成工作。对于熟悉的劳动,操作者常会在实践中积累有一些经验技巧。企业中总是有一些根据特定的工作环境制定的制度,也有一些不是很明确也不是很正式的惯例,还有一些明显的规则或者潜在的规则。这些操作方法、经验技巧、制度、惯例、规则,都属于企业的知识。知识分布很分散。正是这样的分散,使得知识容易被司空见惯地习以为常。企业每天像前一天那样运转,员工每天像前一天那样劳动,在这样的静态环境下,知识在无意中被人利用,而人却不知道利用的就是知识。而一旦静止状态被打破,在动态中,问题就出现了,如新员工进入企业。当一个新员工开始工作时,他就会发现,操作机器需要操作指南,需要前辈师傅的经验,他还需要了解制度安排,需要知晓明暗规则。www.133229.com也就是说,他会发现,工作离不开这些知识。

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对象,有三层含义:一是科学管理将原先不连贯的知识组合在一套统一的组织目标或思想之中,这里制定工作标准的前提就是认识到这些工作规则,也就是认识到知识;二是科学管理将知识标准化,使之在需要利用时,就能方便地获得,知识的价值是在应用中被体现的,知识的标准化加快了知识的价值体现,标准的制定,实际是已经知道知识的价值,而对知识价值都已经了解,显然,是已经发现了知识;三是科学管理通过制定标准,将知识进行存储,为无形的知识提供表现的载体,知识通过载体的表现形式更容易被发现。

在知识管理的研究中,对知识的识别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知识被视为企业拥有、购买、生产、或销售等活动的对象。知识与企业中的生产设备等有形资产一样,都是企业中关注的对象。企业知识管理是为了发展、应用和改进知识。在知识管理中,首先要研究的就是对无形知识的识别,然后在认识了知识对象的基础上才能研究知识的利用等问题。知识管理中对于知识识别的研究,追溯源头,就是科学管理中发现知识对象的研究。虽然在科学管理中,并没有指出知识的概念,但实质上,科学管理是在发现了知识的基础上,对企业知识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使知识发挥了作用。

尽管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对象,但是科学管理对于知识的认识仍是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在科学管理中,只承认管理者拥有知识,管理者制定一切标准,工人仅需照章办事。这是历史的局限所致。

1.2科学管理中的知识过程

科学管理中,也关注到知识的创造过程。知识的创造过程是知识管理中重要的研究内容。科学管理先见地研究了知识的创造过程,因此,科学管理无愧于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前驱。和对知识对象的研究一样,在科学管理中也没有对知识的创造过程作出概念上的详细表述,但是,这并不妨碍科学管理对知识管理的贡献。

发现知识不是目的,利用知识才是最终目的。当知识被发现后,下一步就需要在合理的组织结构中被利用。知识是在应用中体现价值的,也是在应用中又创造出新的知识。知识的应用是根据企业组织结构安排而进行的。因此,企业组织结构对知识的创造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科学管理中,已经认识到合理的组织结构将对知识的创造过程起到激励推动作用。换言之,科学管理已经在寻找更有效的知识创造过程。

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科学管理试图找到更有效的知识创造过程。这些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

计件工资制通过差别计件发放报酬,使达不到工作定额标准的工人只能获得基准工资的80%,而达到标准的工人可以获得125%的工资。这样的刺激办法消除了工人磨洋工的现象。工人按照自身的努力程度获得报酬,这极大的激发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工人的创造力在报酬的激励作用下得到提升。

职能工长制是一种监督方式。具备良好品质的工长负责相应职能的管理监督工作,在工人和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和谐关系,有利于达到利益一致。专业知识是职能工长向工人下达命令的基础,而不是依赖职位的权力。在职能工长的安排下,工人之间更易于产生合作精神。工人的合作将使工作中的创造力得到加强。

例外原则是指工厂中的总经理应避免处理车间中的细小问题,这些问题留给专门人员去处理,总经理应该关注例外问题,这些包括在过去正常情况下未出现过的,或非标准的各种例外情况,既有特别好的例外情况,也有特别坏的例外情况。例外原则能检查出责任承担者是否履行了其承担的责任。例外原则对于责任的追究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因此,责任者将减少在工作中的懒散,而将致力于完成工作,提高工作中的创造力。

科学管理在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等方面的作为,实质是在探索更有利于知识创造的管理模式。科学管理已经认识到,知识创造必须依赖于合理的组织结构,人员在有效的管理模式下,才更易于发挥能动性,创造应有价值。

2科学管理中的知识缺陷

从科学管理的理论逻辑上,可以找到更完善的答案。根据科学管理的知识前提,可以显见,泰勒提出的不可能是知识管理。

科学管理有两个关于知识的前提。

前提一: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

前提二:工人不需要知识。

科学管理制定工作制度的前提假设是: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科学管理,首先是有一个分工的工作安排,即工人进行劳动,管理者进行决策。泰勒推行职能制,计划与执行相分离,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计划部门与执行部门各行其是。生产过程是一个系统,生产任务的有效完成,需要计划、组织、控制三个职能的协调。工人进行劳动,执行管理者制定的计划,控制着生产的具体操作过程,管理者组织整个生产过程运转。工人的操作技能知识和管理者对于组织的知识需要有效的完整结合。管理者之所以是管理者,拥有决策权,是因为管理者更聪明,掌握有科学管理原则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像那些工人一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因此,科学管理详细地制定了规则,工人应做的劳动规定动作,甚至搬运货物弯腰的角度等等。这些表明,管理者是掌握了工人所应有的全部知识,管理者根据这些全部知识做出决策。科学管理在描述用铁锹挖煤矿和搬运铁块的过程中,一再地强调工人要按照所规定的动作劳动。管理者已经充分了解挖掘和搬运的过程,工人不需要再进行思考,而只需要按照规定去做就行。

科学管理的第二个前提是:工人不需要知识。在科学管理中,在挑选工人时候,是以头等工人为参照的。泰勒在实验中以钢铁公司搬运生铁的施米特为研究对象,根据他的劳动产量制定了劳动定额,在普通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是每天1.15美元的情况下,施米特平均每天可以挣到1.70美元。四肢发达的施米特是泰勒理想中的头等工人,在当时的环境中,像施米特这样的头等工人是很少的。科学管理中需要的是头等工人,而头等工人正是像施米特这样使劲出力气干活的人。在搬运生铁实验中,泰勒要求施米特完全按照所规定的时间和强度搬运生铁,施米特所做的就是来回地搬运和定时的休息。显然,头等工人是不需要知识的,头等工人所需要的就是力气。

泰勒在阐述他的工资制度时候,指出每一个部门的目标是:应让每一个工人做他的能力和体力所能胜任的尽可能高级的工作;应让每一个工人尽量达到同级别的头等工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泰勒认为那些在身体条件完全可以胜任工作但是却没有达到最高产量的工人,是二等工人。在科学管理中,对于非头等工人是没有任何用处的,科学管理考虑的基础就是头等工人。

工人不需要知识,仅需要力气,这样的前提,显然是和知识管理格格不入的。知识管理强调的最重要的资源就是知识,就是员工的知识,就是可以共享的知识。

知识管理认为,管理者不可能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工人也需要知识。而管理者在客观上又必须能够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因此在知识管理中就有知识的共享,企业中的所有人,无论管理者或是工人,都能够在统一的知识平台上共同分享对企业有益的知识,知识是企业中最大的财富。

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和工人不需要知识,这两个前提是对知识管理中提倡的知识共享的否认,认为知识是仅为少数人所拥有的特权,这也是知识不民主的态度。在知识管理中,所有人都拥有知识,也都能创造知识。在合作共享的良好气氛中,知识管理提倡的是知识民主态度。

以知识的观点来剖析科学管理,可以看到在“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和“工人不需要知识”这两个前提假设下的科学管理,在理论上的脆弱性和事实上的伪真性。显然,泰勒提出的只能是科学管理而不是知识管理。

虽然以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科学管理有些缺陷,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管理无疑是有突破性和推动性的学说,对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结论

知识管理的研究概括起来,也是对知识对象和知识过程的研究。从静态的知识对象认知,到动态的知识过程创造,知识管理也是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从研究的内容实质上看,知识管理继承了科学管理。虽然科学管理并没有明确提出一些关于知识的概念,而且在知识的前提上有缺陷,但是,这并不妨碍科学管理作为知识管理先驱的意义。

科学管理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先驱,但是,对于知识的解释,知识从组织中抽象出来的过程,知识优化等问题,科学管理并没有给出说明,认识也不足。这些问题是留给知识管理的挑战,也成了知识管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知识管理的原则篇9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系统;研究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革过程中,知识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潮流和方向。高等学校要为当前以知识为推动力的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提供可利用的资源,就要能够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在知识的选择、获取、应用和创新上发挥自身的作用,并能在不断变化的学校组织环境中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从而促进高校的稳步快速发展。

一、内涵和比较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应用、分配基础之上的经济。1986年知识管理概念首先在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对知识管理可以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和存储;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指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和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

我国知识管理的研究还处在理论分析和初步实践的阶段,从中外高校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对比上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外在对高校知识管理的研究中,都比较重视知识管理在其他领域的研究,如对相对成熟的工业领域知识管理的借鉴。(2)中外知识管理技术上也有共同之处,基本上都采用基于计算机的现代信息技术。(3)在高校知识管理的实施方面,国外更加强调将知识管理作为一种过程,而国内高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倾向于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知识资源管理。(4)知识管理实施的客观环境是共同的,即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另外国外在高校知识管理方面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管理的应用。

二、系统影响因素和原则

构建成功的高校知识管理系统,一般来说涉及组织因素、流程因素和技术因素。组织因素包括高校管理哲学和理念的调整,团队成员的相互作用以及教师个人责任的确认等;流程因素包括对解决问题流程、决策程序和交流程序的改革;技术因素包括建立学校知识管理平台系统所必备的知识技术。这些都是影响高校知识管理系统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而从知识本身的特点以及高校这一特殊的知识组织的特点来看,高校知识管理系统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高校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是一项内容繁多、关联广泛、人机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高校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必须从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依靠全体师生员工,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搞好系统建设的规划和总体设计,妥善处理当前和长远、实用性和科学性的关系,对设想目标和实际可能、总体目标和子系统目标、现实系统向目标系统的转换方式等进行统筹协调;同时在开发过程中要加强系统开发的自身管理,安排好各个阶段的计划。另外高校知识管理系统要求对知识进行整体考虑,在传递知识时不仅要考虑接收者的背景与经验,同时要考虑传递的知识内容本身及其发挥作用的背景。

(二)动态原则

高校知识管理系统应是一个灵活的、易管理的动态系统,能支持多种输入,提供多种输出结果,支持不同语境与经验,易于修正和更新;能处理任何形式的知识,包括不同主题、结构和载体的知识;了解它的作用者和所贮存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能为使用者提供知识的能力应不断提高;应能推断出用户的知识需求,并能超出用户所表达的需求,主动提供相关联的知识。

(三)人本原则

高校知识管理系统在设计、操作、监控过程中应处处体现以人为中心、以人对知识的使用为中心。系统必须帮助它的用户在搜索知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决策。

高校知识管理系统采用的技术必须是流行的主流技术,如web技术等,做到简单易学,对师生员工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产生操作意愿;用户界面必须友好且配备丰富的帮助功能,不会大幅度改变用户操作习惯。还应能够提供多种维护功能,即用户负责自己的知识内容的维护,知识内容管理人员负责知识结构与组织,而系统管理人员负责安全、用户组的检索权限等问题。

(四)实用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在知识管理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既要考虑系统的实用性,又要考虑系统本身的科学性、先进性,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系统开发中必须把实用性放在第一位,使系统目标明确、功能齐全、操作方便、运行可靠。然而建设一个综合高效的学校知识管理系统,不仅是计算机的应用问题,而且涉及到校园文化、师生员工对信息技术的心理接受程度等问题。因此系统的开发不仅要勇于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更要维护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内容的科学性。

三、系统开发和构建

高校知识管理系统内涵丰富,系统主要包括高校知识管理技术、工作流程和综合模型等部分,其中高校知识管理技术是支撑,工作流程是范式,综合模型是基础。

(一)高校知识管理技术

知识管理技术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是指能够协助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应用知识以及创新知识的基于计算机的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通信网和web技术为学校知识管理平台系统的实现提供了宽泛的背景条件。

现代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产生的催化剂,也是知识管理得以有效实现的基本前提。高校知识管理涉及到的信息技术非常多,其中intemet、intranet、extranet构成教育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平台,是学校知识管理的基本条件。

(二)高校知识管理工作流程

从高校知识管理工作流程层面看,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步是知识获取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系统把高校教师已有的知识包括经验、事实、规则等,从大脑中或书本中总结和抽取出来并转换成某种形式。而后通过信息搜索获取有关学生信息、教学信息、教育资料的信息材料,对分散的纷繁无序的大量资料进行科学的收集;通过知识编码将师生头脑中和交流中产生的知识编码化,使之成为可视化信息,并通过群体协作、过滤和语义技术,将隐性知识编码化;通过行为记录对教学活动进行跟踪、捕捉、记录,找出师生的知识缺陷。将这三种不同信息全部汇集到信息数据库中。这里所涉及的一个难点是隐性知识的编码并公开化,可采用知识捕获技术,通过提供合适的语言、格式、模板和模式来支持公开化的过程。传统的捕获知识的工具包括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电子邮件和有关软件。更新的技术诸如声音识别、分享工作空间、可视会议将被用来支持知识获取。理想的知识捕获技术支持其他知识生命周期单元,例如,搜集有关文献信息及其产物——如作者、原始数据、技术使用的类型以及版本管理、合著者、连接相关文件等。诸如索引、文摘、综合和重新分类等组织处理形式在知识捕获期间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

第二步,高校知识管理系统的信息数据库对汇总的信息进行初步的整理、分类,并将之储存在数据库中。这一步主要是对获取的信息条理化、结构化,并按领域、学科、局部、全局、一般和例外等,对知识进行分类、编码,以形成计算机容易存取的模式存放于数据库中。由于信息本身的复杂性,获取的信息可能以数字、文字、图像、音讯等各种形式表述,在计算机中无法用统一的信息存贮模式,这就需要对各种表述的信息重新进行整理、编码,并转化成师生容易理解的表述形式进行分类存贮,同时建立相关条目的逻辑链接关系,以实现知识的快速搜索和存取。

第三步,通过知识加工模块从分类数据库中挖掘有用信息,对知识进行分析过滤,找出关联,使之成为有价值的知识并存人仓库中,知识仓库中存放的是结构化的动态关联知识模块,并自动生成知识图,显示在知识桌面平台上,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专家系统和知识资产管理系统。

第四步,知识传递模块里,知识仓库中的知识被再加工,根据师生不同需求,被重组、整合成新的关联体,通过知识桌面平台传递给师生。

第五步,师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和过程后,又会产生新的知识行为,最终会以某种形式被吸纳到信息数据库中,这就又开始了一次知识管理循环。当行为记录模块侦测到师生的知识缺陷时,将通知传递中心,传递中心将此看作一个新的知识需求,从知识仓库中提取相应的内容提供给师生。知识传递中心要解决的问题是师生怎样获得他们需要的知识,其特点是按需传递。师生提出各自的知识需求,知识传递中心从知识仓库提取匹配的知识进行组合;另一方面,当系统检测到师生的某些知识缺陷,会将相应的知识内容或知识路径通过传递中心提供给师生。

第六步,一个流程监控模块贯穿于知识管理活动的始末,监控每个功能模块的工作状态是非常必要的。密切监视知识加工的各个环节,包括知识的收集、挖掘、分析、重组、整合、分配等,及时发现问题,确保知识流的畅通无阻,一旦发展异常,便向知识管理人员报警,也可在一定程度内自动排除异常现象。

(三)高校知识管理综合模型

建立高校知识管理综合模型,包括知识管理基础平台、知识处理过程、促进机制和知识共享与创新等部分,前两者为整个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属于“硬件”部分,促进机制在于为所有组织成员提供一个“软”环境,他们的目的都在于促进高校知识的共享与创新。

1.知识管理基础平台

建立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高校知识管理基础平台,能为教职员工提供知识交流的平台,为知识共享提供友好的界面。校园网及分布于不同物理位置的数字化设备,是构建数字化校园的重要基础设施,既可面向校内外开放,也可以将校园的专有成份纳人系统之中。为了推进高校知识管理的进程,必须建设一个宽带、高速、可靠、安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遍布校园各个角落的多媒体网络平台,并将其作为沟通组织内部各个部门的桥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利而有效的获取信息的手段。同时做好接口,实现与校外网站的有效连接,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信息资源,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流通,让知识流动起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知识管理基础平台不仅包括各种知识管理工具,如搜索引擎工具、信息交流工具、数据库和知识库管理系统等等,还包括各种各样的知识资源库。

2.知识处理过程

知识管理处理过程是整个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处理过程一般包括六个层次:知识收集、知识挖掘、知识分析、知识利用、知识重组和知识发展,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3.促进机制

促进机制的建立是高校知识管理得以长期开展并发挥作用的保证,是整个知识管理系统能否朝着良性运行的重要前提。知识管理是价值观和管理思想的变革,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却又不仅限于信息技术,因此知识处理中由组织和文化空间所确定的知识转移和创新的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其更大的挑战是价值观和管理观念的创新。

高校知识管理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组织文化,它要求改革传统的学校组织文化,营造开放和信任的氛围,打破信息流动的界限。针对学校组织的这种特殊性,笔者认为应主要从管理方式、校园文化以及教师知识管理等方面人手构建学习型高校,为教职员工提供便利的知识交流的设施和环境。

4.知识共享与创新

知识管理的原则篇10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 课程体系 设置

一、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一)理念变化一方面新企业会计准则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基本准则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一目标的确立和理念的升华为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另一方面新企业会计准则改变了原准则的制定模式。由原来的“规则导向”转向“原则导向或目标导向”。我国原有的会计准则是以规则为基础的,而此次新会计准则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iFRS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讲究以原则为基础,允许财务人员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账务处理,以求财务报表能够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价值。

(二)与国际趋同按照国际通行规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人、费用和利润各会计要素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既坚持历史成本原则,又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些规定在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规则趋同。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此前签署的“联合声明”,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事实予以确认和肯定。

(三)准则更全面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从准则层次看,既有居于第一层次、统领驾驭的基本准则,又有位于第二层次、针对性强的具体准则,还有处于第三层次、操作性强的应用指南;从准则类别看,既有普遍适用的一般业务准则,又有兼顾特色的特殊行业或业务准则,还有专门规范财务报告问题的报告准则;从准则项目看,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不仅包括工商企业常规业务,还包括了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的各项经济业务,即使将来出现具体准则没有涵盖的新经济业务,企业也可以根据企业会计基本准则进行判断和处理;从各项准则的有机联系看,环环相扣,衔接有序,规定一致,保证了准则体系的协调统一,促进了各项经济业务的顺利进行和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

(四)具有借鉴性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在制定过程中,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和一些地区性会计组织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与合作,并从中受益;同时,我国的举措也得到了国际会计界的广泛关注和充分理解,并希望在关联方交易等业务领域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帮助和支持。

二、会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体系设置模式固定我国高校现行的课程体系一般采用提前制定、固定实施的操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提前制定本科四年的课程体系,在实施期间体系固定不能变动。由于课程体系是预先制定,因此四年中该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扩充无法反映在该课程体系里,同时固定实施也使得课程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而及时完善。

(二)专业课内容重复较多在各门专业课程建设中过多强调单科内容的完整性,而忽视整体专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如基础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在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目标、会计要素方面,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决策方法、存货管理等方面,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在成本控制、成本管理等方面,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在产品成本计算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这样既增加了各科教师的负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减少了学生有效学习和实践的时间。

(三)专业课与基础课比重失调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基础课安排必须涉及社会、人文、自然、科技等领域,注重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我国目前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中,过分强调政治理论课和专业化程度,不注重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专业基础课内容也很局限,对相关专业课程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前沿问题、税法、统计学或计量经济学、专业外语等缺乏必要的重视。学生很难从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审视和理解会计,从而将会计与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应对新生事物。

(四)课程设置存在遗漏主要表现在:第一,缺少新兴会计分支学科的课程或专题性质的课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管理的加强,对一些新生事物的细化会计研究,已经形成了许多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如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环境会计、养老金会计等。而我们目前的会计教育中,大部分院校都没有设立相关选修课程或专题性质的课程,使多数学生对上述内容了解甚少。第二,缺少国际会计准则、国际经济法、国际会计信息披露等涉外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企业的经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国界,企业中新的会计业务将层出不穷。会计人员如果不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商务惯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就不能为国际经济活动提供高质量的可比会计信息,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境外投资及向外国企业提供会计服务,不能与其他国际会计公司同仁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第三,案例教学、角色模拟、实验室教学等实践性课程有待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课堂模拟实习和社会实习两种。近年来,大部分院校已经开始重视会计模拟实习,纷纷建立了会计实验室,但其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有的高校实验设备落后,没有配备专职的实验员等。同时,社会实习的效果也不容乐观,企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界和学校之间没有形成固定长久的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很少有企业愿意接受学生去实习,因而使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习环节不能形成良好而持久的运行机制。第四,不重视职业首先教育类课程的建设。会计行业是一个对职业首先要求严格的行业,会计人员的会计信息的披露,经济契约的签订与执行以及有关财务管理、资金结算、劳动工资、对外投资等方面都面临着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的考验。目前我国高校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而忽视了对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导致会计核算失实、会计造假以及审计舞弊等案件层出不穷的重要根源之一。

三、基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会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一)先进性原则必须适应21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根据未来会计职业的要求及会计学科的发展设计本科会计课程体系,并及时将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随着经济环境在不断变化,企业中新业务、新情况和新问题大量涌现,使得会计处理和会计规则处于变动和更新之中,为使培养会计本科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必须优化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的具体体现,其应能体现层次性和系统性,尽可能实现最佳组合,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作用。

(二)坚持目标性原则本科会计教育必须与其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即以培养本科会计专业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胜

任能力为基本目标,反映其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专业知识结构及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三)“厚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界限”原则着力解决部分大学本科会计教育课程体系涉及的知识面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重点突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宽层次的知识面。因此应加强基础课程的比重,适当减少专业课的类别。

(四)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原则会计学不仅应掌握完整的理论体系,还应掌握科学严格的操作规范。因此在进行本科会计教育课程设置时,必须重视会计实践课程的开设,将实际工作中的业务融入课堂教学中。缩短教学与实务之间的距离。如将制作凭证、登记账簿、账务处理程序、编制报表的操作规范与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专门原则方法变成生动形象的实际操作。

(五)立足国内和兼顾国外原则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实现基本趋同,这不仅体现在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准则方面,更体现在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实际需要方面,还体现在我国需要大量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金融、贸易、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国际化高级会计人才方面,本科会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符合这一需要。

(六)加大选修课学分比例原则选修课是为了丰富、充实会计学内容,满足各行业以及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各学校应尽量多开设选修课的数量,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反映会计环境的最新变化。但同时也要注意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避免学生选择容易得学分的课程而背离了教育的期望。

四、会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建议

(一)实施以理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原则实施以理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目前,大学按会计职能设置课程体系,以核算为主、理论分析为辅。这种课程设置体系已不能很好地满足会计教学目标的需要,造成以下问题:一是过分强调会计实务操作。教材内容的编写特别是财务会计和审计教材主要以准则或制度为导向,强调的是如何依据各准则进行实务操作,关注的是按照准则怎样处理,至于“为什么”未加以重视。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新准则不断颁布,并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加以修订,这种现状造成教师疲于应付增补教材,学生疲于应付更新会计知识,而并未真正掌握会计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精髓。二是孤立地传授会计专业知识。由于没有重视与相关学科的交融,学生不能站在整个管理学科、经济学科的高度理解、掌握会计准则,影响了职业判断力的提高。会计教育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会计理论为教学的导向,培养学生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利于正确理解、掌握、实施会计准则。所以为了实现会计教学目标,在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实施以理论为导向的原则,以原理为导向,加大会计理论方面的课程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有较高职业判断力的会计人才,只有会计理论基础扎实,才能领会和掌握会计准则的目的和精神,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对纷繁复杂的会计现象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力。

(二)实施“滚动式”动态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流程会计作为商业通用语言,其发展性和变动性极强,加快对我国大学现行会计本科专业课程操作流程的改革是优化课程体系的关键。由此应采取新的操作流程,即“滚动式”动态的课程体系操作流程,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根据学科知识结构及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制定出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第二步,进行该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第三步,每年对该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价;第四步,根据每年的课程体系评价结果、会计知识及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变动情况及时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修正。“滚动式”动态的课程体系操作流程能在课程体系中及时对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更新,并对社会人才需求适时反映调整课程体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