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十篇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十篇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9:59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篇1

QualityFeaturesofoutstandingVocationalCollege

StudentsandtrainingStrategy

ZHanGHui,GaoYuan

(CollegeofBusiness,YunnanUniversityofBusinessmanagement,Kunming,Yunnan650106)

abstractthispaperthroughavarietyofmethodsofliterature,questionnaire,frequencyanalysismethodtostudytheYunna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VocationalStudentsneedtohavedevelopedexcellentprofessionalqualities,abilityandquality,personalityandideologicalquality,andforfourqualityfeaturesitemsmadeoutstandingvocationalstudentstrainseveralmeasureswithaviewtotrainmoretalentsmarket.

Keywordsoutstanding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qualityfeatures;trainingstrategy

1研究背景

2014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要十分重视,并加快其快速发展。李克强也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并大有作为,要通过不断改革把职业教育办得更好,做得更大,让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更好发展。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了很大发展。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2491所,高职(专科)院校1321所,占全国普通高校的53%,高职(专科)招生260.8万人,占到普通高校招生总人数的37.6%,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愈发凸显。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如何更好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职优秀人才,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并在素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培养措施,为高职教育优秀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作用。

2概念界定

麦克利兰认为素质是个体的基本特性,它与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业绩密切联系,并且可以测量,并将素质分为:动机、个性特征、自我认知、知识、技能。本文将素质定义为: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各种特征的总称,这种特征可以被测量并且与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密切联系。赵阿华(2008)认为高职学生的素质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科学技术素质、基本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肖润花(2013)认为高职学生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职业素养,分别是思想素养、心理素养、专业素养、行为素养和社交素养。许家琴(2013)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与人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毛尚华(2013)将高职学生素质评价指标分为思想品德、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基本能力、身体心理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赵玉霞(2014)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评价指标包括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知识三个方面。以上研究提出了高职学生素质模型建构的方法和思路,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研究,本研究将弥补这一不足,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对优秀高职学生素质进行科学的调查,由此建立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模型,并提出相应培养对策。

3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分析

3.1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研究过程

在万方数据库上以“优秀高职学生”为关键词,搜索近年来的学术论文,以“素质”、“特征”等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搜索到有关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论文55篇。阅读文献并提炼论文中有关优秀高职学生的素质特征,归纳出69种素质特征。其中,频数排在前十二位的素质特征分别是:专业技能、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学习能力、专业知识、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人际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责任心、诚实守信。

在搜索文献的同时,对教师和学生中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要求被调查者至少填写优秀高职学生三种以上的素质特征。开放式问卷发放3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46份,其中教师卷30份,学生卷216份,对收集到的素质特征进行统计,总结出了133种素质特征。频数排前十二位的素质特征分别是:尊敬师长、人际交往能力、专业知识、良好的学习习惯、专业技能、责任心、道德品质、积极进取、团队合作、诚实守信、讲文明、创新能力。

将文献和开放式问卷总结出的素质特征频数进行汇总并归类。参照国外学者麦克利兰(1973)的素质模型以及国内学者赵阿华(2008)、毛尚华(2013)、肖润花(2013)等关于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研究成果,初步提出了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至少应具备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人格素质、思想素质这四个一级特征。

根据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一级指标,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的素质特征进行合并汇总,然后按素质特征频数出现的多少和所属类别不同进行归类,构建了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二级指标,最后将构建好的素质特征模型请相关专家进行评定后,经过合并和删减,保留了优秀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12项二级素质特征指标。

3.2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表现

经过以上多种方法研究发现,优秀的高职学生素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一级指标方面,分别是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人格素质和思想素质。在专业素质方面需要具备的二级特征是专业技能强和专业知识扎实;在能力素质方面需要具备的是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高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在人格素质方面则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积极进取和诚实守信;在思想素质方面需要尊敬师长、道德品质高尚和心理健康。

4优秀高职学生培养对策

综上可见,一名优秀的高职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健全的人格素质以及良好的思想素质。如何培养优秀高职学生的些素质,可以从以下方面出发。

4.1培训优秀高职学生扎实的专业素质

培训优秀高职学生扎实的专业素质就是要求高职学生在毕业时具备较扎实知识底蕴的基础上,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技能。可以从这几方面努力:首先,要配备优秀的师资队伍,师资团队必须是教学和实践方面都有丰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能给予高职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其次,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课程的设置和课时数要根据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最后,教学设施要配备齐全,并达到一定水平,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设施和实训教学设施,学校要配备现代化的课堂教学设施,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训设施要与课堂教学和工作实际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训课程的学习能迅速掌握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本领。

4.2锻炼优秀高职学生较强的能力素质

锻炼优秀高职学生的能力素质主要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在学习方面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配备认真负责有业务能力的辅导员在学习和生活上指导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能力素质;二是设置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教育必须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专业教育应与行业的各个就业单位进行广泛的合作,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中心的方式实现对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三是利用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能力锻炼,使学生适应社会要求,高职学生应充分利用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与工作相关的各种能力;四是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引导学生主动提升综合能力,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使学生在大赛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学习,加强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锻炼。

4.3铸就优秀高职学生健全的人格素质

铸就优秀高职学生健全的人格素质主要要求高职学生做事有较强的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学习和工作积极进取,并且能诚实守信。优秀高职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学校要为高职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格培育环境,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的认识和思考问题,为学生人格的发展创造健康的氛围;二是提高学生人格自我塑造能力,学生应该从自身出发,通过自我塑造和自我调控使个体与社会要求相符;三是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形成稳定的人格素质,大学阶段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驿站,有职业理想并且热爱专业的高职学生,会全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这样的学生能体会到生活的充实和激情,相信他们的人格也会朝健全的方向发展。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教学性格培养

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问题。人生的过程,其实质是个体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不断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过程,随时都会遇到坎坷与磨难,能否直面人生,往往不是人的智力因素而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人的完善的人格力量,而非智力因素是人格完善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素质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体育教学实践也使人们认识到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在开发智力和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非智力因素中的性格因素

在素质教育中,通常所指的非智力因素是那些不直接参与智力活动,但能在智力活动中具有动力和调节效能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智力活动中,非智力因素虽然分别独立地发挥着作用,但是性格是非智力因素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它决定着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性质。

所谓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体现在个体对待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方式之中,对人的智力发展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良好的性格特征对智力的发展和智力活动的进行具有促进作用,对智力方面的缺陷具有补偿作用。相反,不良的性格特征会阻碍智力的发展。同时,性格教育也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落脚点。首先,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最基本的优良性格特征,才可以在此基础上,成为一个具有较高觉悟和思想的人。其次,道德教育的内容如果不落实为受教育者的稳定而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那么,这种道德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着手,让学生掌握对待外界事物的正确态度和行为方式,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生动具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

二体育教学对优良性格形成的独特作用

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教学形式,在培养学生优良性格特征方面,起着其他教育形式难以企及的作用。

第一,体育教学是开放式的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的、固定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一个广阔的领域里尽情遨游、运动,因而平时被意识控制和掩盖着的心理活动、意志品质、性格特征也可以充分地展示出来,又可以在各项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也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参考。

第二,体育教学中打破了师生双边交流的模式,学生有着广泛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交往及角色,为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特征,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第三,体育活动内容的多样化,适合于不同性格学生的发展需要,各个项目除了需要对某些共同的心理品质保证外,不同项目又需要不同的心理品质,并有加强的作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以上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应充分其发挥自身优势,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优良性格特征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三体育教学培养良好性格的原则和途径

1.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体育教材有一定的思想性,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性,如清华大学就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提议。另外,启发学生经常地、主动地从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角度分析自己的思想、言行以及所从事的各项体育活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还应努力把良好的社会规范,体育项目所反映的价值观,结合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通过生动的教育形式传授给学生。2.结合不同项目,进行学生性格培养

体育活动具有丰富多彩,无论是游戏,还是竞赛,都可结合进行教育的特点。例如,长跑侧重于坚毅与恒心;球类项目侧重于自信果断,勇于拼搏;游戏侧重于机智灵活等。由于不同项目对参与者的性格特征要求不同,也为不同性格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一般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完成该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2)让学生了解某种性格特征对顺利完成活动的必要性。(3)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掌握适当的行为方式,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3.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

培养性格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这是教育的内化和深化,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要教育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与反省。能客观地、全面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身的长处,勇于承认和正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另外,还要在正确地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学会自我调节,发挥自身优势,并勇于改正缺点和错误。具体到体育教学,教育学生遵守课堂常规,遵守竞赛规则,学会自律。同时,要正视比赛成绩与结果,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在努力提高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的同时,完成性格的自我教育。

4.加强心理品质方面的教育

心理品质虽然是相对独立地发挥着作用,但也是相互影响与补充的。通过智力培养(特别是创造力),可以发展学生认识方面的性格特征,通过培养性格以外的非智力因素,可发展学生的情绪、意志以及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在体育教学中,适时讲解有关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心理学规律和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对有心理障碍或学习有障碍的学生,要进行专门的学习指导,带领全体学生共同努力,以促进优良性格特征的发展与完善。四结论与建议

随着体育教学实践的发展,体育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学生特点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运用性格培养的规律和原则,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在教学的各环节,努力为学生优良性格特征的培养与完善,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使学生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身心全面发展的祖国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吴志超.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

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是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核,针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则是对教育起点、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的信息搜集、分析、诊断与反馈,能够有效保障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当前在我国的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吸引力。然而,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其中涉及了诸多因素、线索与层面,现以学生发展为主视角,对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特征、指标以及实施等问题进行粗浅思考与剖析。

一、中职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特征不明显

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应关注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体现中职教育的类型特征。但在实践中,不少中职学校受传统思维影响,在中职教学质量评价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常常与普高教学质量评价混为一谈,无法从本质上凸显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在特征。即便部分学校在教学评价方面做了职教特征设计,也往往只是形式上的表征,并没有真正触及职校学生发展的内核,故而无法真正发挥教学质量评价对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作用与功能。

(二)评价标准不清晰

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性应建立在一套清晰的评价标准之上,但调查发现,当前在部分中职学校中,一定程度存在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清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标准制定缺乏科学依据。在评价标准制定过程中,常常根据领导意志或凭借经验随意制定标准,与教育研究机构组织的专业评价联系不多,与行业企业的要求相差较大;第二,标准内容缺乏核心指标。标准内容的目标指向不明确,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泛泛而谈,缺乏具有支持学生发展的专业学科特色的核心指标;第三,标准水平难以评测。大量的评价标准停留于模棱两可的描述层面,没有达到可操作的量化水平,致使评价人员只能凭主观判断。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

中职教学质量评价问题的消解,关键在于对教学质量内涵的准确理解,并据此确立一种复合型多层次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关照下,以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为基础,中职教学质量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为:其一,基础性与专业性兼容,在为学生提供一定宽而深的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关注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实现人与社会职业的有效链接。其二,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并重,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帮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提炼实践经验,满足现代行业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其三,人的发展与职业适应相契,以人的职业适应为基础,完善人的发展,关注人的生命价值,追求人的幸福。围绕上述中职教学质量的三大特征,提出相对应的以“文化基础—专业知能—职业素养”为基本维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该体系以学生基本素质为基础标准,以专业能力为核心标准,以职业素养为职业发展的价值标准,并在此框架下设计各维度的下属指标及其表征、权重。

(一)学生基本素质

根据中职教学质量的基础性特征,评价学生发展的基础维度应是基本素质,这既是学生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本素质”维度下属指标具体分为:身心素质———指学生在身体、心理方面所具备的良好素质,拥有健康的体质条件、一定的运动能力以及正常的心理状态,这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之基础。道德素质———指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符合一定的社会要求与规范的特点和倾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个人修养以及端正的行为品质。智力素质———指学生在语言文字表达、逻辑数学运算、视觉空间觉察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一定存量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这是学生发展必要的知识文化基础。情感素质———指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比如在艺术欣赏、情感表达、情绪管理、人际沟通等方面拥有较好的素养。实践素质———指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学生专业知能

从教学质量的专业性特征来看,学生的专业知能就是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维度,依照“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并重”的基本特征,该维度可进一步分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由于受到不同专业特性的限制,因此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具体结构、内容以及水平方面,需要结合具体专业要求设计。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例,要求学生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具体掌握:学前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学前教育学科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涉及的“健康、科学、语言、艺术、社会”五大领域的专业知识;学前教育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幼儿园管理的基本知识。在专业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教学技能,即指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实践操作技能,即在弹、唱、跳、说、画、演、做等方面实践和创编技能;幼儿保育管理技能,能够对幼儿进行日常保育、管理、沟通的技能;幼儿园活动设计、实施的技能;与家长交流合作的技能;以及开展幼儿教育研究的技能。对于“专业知能”指标的评价,主要可以从下列评价参考入手:专业理论课程学业水平、专业技能课程学业水平、实习见习课程学业水平、专业技能比赛成绩以及职业资格证书获取。

三、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框架

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评价机构、评价制度、保障措施等诸多要素与关系,因此对于教学质量评价实施体系的全面呈现与阐述是一大难题。笔者试从支持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以学生学习的起始水平、过程表现、最终成果以及后续发展作为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的纵向流程,以教学质量评价核心指标为横向要素,对中职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的基本框架进行初步探索。

(一)基线水平测评

在学生进入中职学习的第一周内,由学校教学评价管理部门组织对各专业学生的学业基线水平进行测评,并建立学业评价信息平台,将每一个学生的基线水平存储进入数据库。针对不同评价指标,学生学业基线水平测评方式也有所不同,具体为:

1.基本素质的基线测评

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对学生五项基本素质进行测评,主要利用日常行为评价量表、情感态度评价量表等对学生道德素质、情感素质进行测评,获得基线数据B-a1、B-a2;以语、数、外、音、体、美等文化课程为主要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身心素质、智力素质进行测评,获得基线数据B-a3、B-a4;最后通过社会实践等课程考核获得学生实践素质的基线数据B-a5。

2.专业知能的基线测评

由专业教师组织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行基线测评,通过理论笔试与技能实考等形式,获得专业知能B-B1和B-B2的基线数据。

3.职业素养的基线测评

参考国外职业素养测评专业量表,结合学校生源特点,按职业道德、职业关键力、职业情商与职业个性四项维度,编制校本《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测评量表》,组织学生进行量表测评,获得职业素养B-C1、B-C4的基线数据。

(二)过程监控管理

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管理,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体现,教学评价管理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评价:

1.课堂教学监控

这是教学质量过程评价的主体环节,做到“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相结合,通过建立“评价部门—教学组—教师”三级监控机制,对基础文化课程、专业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监控管理,由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实时监控,并将评价信息登录评价信息平台;由教学组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开展教案检查、听课评课、教学反思等常规教学监控活动;最后由评价管理部门对各个教学组的活动进行统一监控管理。

2.实习见习监控

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两大指标的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对实习见习活动的监控管理。以“学校—企业”为教学评价双主体,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联合对学生的实习见习过程进行评价,将学生在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方面的变化信息反馈至评价信息平台。此外,学生在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中的成绩作为参考指标纳入本环节的评价内容。

3.阶段性水平测评

以学期为一个阶段,针对教学质量评价核心指标,按照基线水平测评的方法程序,进行阶段性水平测评,将测评结果按学期分别标为i阶段、ii阶段、iii阶段等,并将每个阶段水平与基线水平进行统计,经诊断分析,形成教学质量评价报告,反馈给教师、学生,并对存在的问题发出预警,提供改进建议。

(三)发展水平评定

对学业发展水平的评定,既是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最终评价,也是对于学生发展的关注,主要分为:

1.发展水平测评

在学生完成学校全部教学计划之后,由评价管理部门组织对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知能与职业素养三大评价指标进行最终成就水平测评,获得学生发展水平数据(D-a1—D-C4),发展水平(D)与基线水平(B)之间的统计比较结果,成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信息。

2.资格证书审核

对资格证书的审核主要是对专业知能达成水平的最终评价,通过对学生获得的职业资格书数量、比例、等级等数据进行统计,以此反映学生在就业竞争力方面的水平以及学校职业教育的质量。

3.毕业去向统计

中职学校毕业生已不再全部面向就业市场,毕业去向的多元性已经成为中职教育的一大趋势,主要包括了就业、升学深造、出国留学、自主创业等,对学生的毕业去向进行搜集统计,既是对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多样性的评价,也为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进一步关注学生后续发展,可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追踪。例如,定期与学校毕业生取得联系,调查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状况,建立学校毕业生数据库,实现职业教育对人发展的终身关怀。

作者:叶盛楠单位:浙江宁波外事学校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篇4

【摘要】

我国素质教育中使用的“素质”一词的具体内涵应当是:人通过合适的教育和影响而获得与形成的各种优良特征,包括学识特征、能力特征和品质特征。对学生而言,这些特征的综合统一构成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素养或基本条件。素质教育是把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培养成现实的人、人性的人、智慧的人、创新的人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和社会更好地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实践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科素养演绎思维归纳思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主导思想与主流实践。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调动了中小学教师投身于教育改革的热情。但是,素质教育的涵义和根本口的是什么?素质教育难以落实的症结性问题在哪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载体或有效路径是什么?这些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

1“素质”的学理意蕴与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素质”,人牛而有之、先天赐予,这是多年以前教育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学科赋予它的惯有解说。《现代汉语词典》解:“素”,即本色;“素质”,即事物本来的性质或心理学所指的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性的先天特点。《教育大辞典》解:素质,即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易患某种心理异常疾病的遗传冈素;公民或某种专业人才的基本品质。科学概念的基本内涵应该是永恒的,但具体内涵则应是发展的。素质,从其总体构成看,应该包括自然性的素质(如先天的遗传)、通识性(普遍的)的素质(如社会公德)、专业性的素质(如医生、律师、艺术家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从学理意蕴看,素质首先是一种基础。“素”的本意就是本色,即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基本要素和元素;“质”的含义是指事物的性质、本质和质量。落实到人的身上,素质表现为人所具有的做人、做事、交往、生活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这些基础性的成分既是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也是人实现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基础。缺少了这个基础,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人能否顺利地完成面临的各种任务,而且也会影响到人终生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素质是一种条件,表现为一个人经过学习而具备的能够顺利完成既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条件包括先天赋予的生理条件、正常的智商及生理解剖结构等,亦包括经后天教育和努力而形成的符合工作需要的各种基本素养。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全面素质,它包括学生的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等。教学实践中要着眼于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其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那么,素质教育中教师如何更新教学观念呢?

2素质教育重过程轻结果

素质教育宏观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穿插有效的教育手段,不同学科,不同科目有不同的穿插方式。如化学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中要强调重过程轻结论的实验操作方法。教师只把所需要的实验用品提供给学生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为了某个结果,学生需要动脑、想办法、也许结果可能不尽如意,但学生会回过头来核实错误出在哪里。为了进一步发现问题、规范地进行操作,学生会更认真地去观察、去比对思考、去动手查资料。实验结束后,学生觉得很充实,从头到尾由理论指导实践,由实践去验证理论,养成科学的实验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客服了以往教师准备所用实验仪器和药品,并规范操作步骤,学生的实验操作只是表面化的演练过程。因此,要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自觉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

3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目前,有好多学生已感到高中阶段信心的紧迫性,觉得努力学习了,可是收获甚微。这是因为学生缺乏学习的信心,对每个知识点不求甚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十分重要,教师要传授给适合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些学生很少翻阅名人传记、《读者》等有启示性的文章,教师应该用自己或他人成功的经验给学生以启示,或以优美的短篇文学陶冶学生情操。我曾多次用“智慧背囊”的小短文给以学生学习的方法和个性发展方面的启示,如“一分钟”、“禁门”等。培养学生学习时以高效、用心、不做假为主,提高速度、准确度并增强信心,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4以文教化,学会做人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篇5

女童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促进女童自身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而作为受教育的女童,她们素质的高低又影响到她们的家庭、她们今后的子女、她们周围的环境、她们所属的民族、她们所处的社会的人口素质的高低。

(一)女童教育在教育中的特珠地位和作用

今天的女童将是明天的母亲。有经验的教师和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他们父母的影子,特别是母亲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子女的影响最大。母亲的关怀和爱是孩子最先体验到的情感,母亲的人品、母亲的思想观念、母亲的兴趣爱好也在不知不觉之中传给了孩子。可以说,母亲是孩子心理和行为形成发展的一盏指路灯。母亲自身的修养、素质的高低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国内外许多研究也表明,受到较高水平教育的妇女,服界开阔、思维敏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对子女的教育中站得高,看得远,善于吸取人类教育上的精华。能用高标准要求孩子。反之,文盲或文化水平较低的妇女,由于她们知识的局限,只能凭借自己的主观认识和生活经验来影响孩子,难以为孩子确立较高的奋斗目标,也不能给孩子必要的导向。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来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母亲。高素质的母亲从何而来呢?只有抓好女童教育,才能造就出高素质的母亲,人口素质的提高也才能落在实处。

(二)女童教育中的几个关健环节

针对女童失学严重的现象,有研究提出了要让女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的行动口号。只有解决好女童教育中“学得好、用得上”的问题,才能从本质上解决女童整体素质提高的间题,长期保证女童进得来、留得住,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潜能得到挖掘,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作为教师来讲,一方面应掌握女童身心发展与教育规律,根据其发展的特点按照教育规律引导和培养;另一方面也应懂得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社会的需求去创设或编制恰当的教学内容,采用女童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怀着极大的热情去塑造和培养女童。

二、女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成因与教育

(一)女童在认识过程上的特点与教育

由于目前的教材不大顾及性别差异,学校教学内容统一,而使初中及以上的女童性别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到高中的教学内容就更击中女童的薄弱环节,不利于女童能力的培养。为此,国内外在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增投适合于女童特点的专业课,如外语口语、文学艺术、专门技能等课题,使女童教育切合女童的实际,有利于使女童“学得好、用得上”。

(二)女童在情绪反应上的特点与教育

女童的情绪波动比男童的大,容易兴奋也容易消沉,女童的情绪反应比较外显,容易流露真情实意,爱笑也爱哭。特别女童到11、12岁以后,由于受生理变化和学习的影响,情绪波动更大,容易表现出焦虚不安、紧张、烦燥易怒等情绪特征。‘所以培养女童乐观、愉悦的情绪特征对女童教育很有帮助。教育者应当抓住女童情绪反应的特征,做细致耐心的引导工作,关心爱护她们,特别对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女童,要让她们学习和懂得女性生理特点,解除焦虑紧张的心理负担。对于学生中出现的早恋、男女同学间不正常的交往等现象,教育者不能当众指责和侮骂,应当做些深人细致的说服引导,不要伤害孩子们的情感,特别一些家庭压力大,学习吃力的女孩,更要保护她们。

(三)女童在人格特征上的特.奴及教育

人格特征一般包括能力、性格、气质三方面的特征。从一般能力来看,男女儿童能力上差异不明显。因为能力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后天的培养教育,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孩子的能力发展都有促进作用。气质特征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征,与人体神经活动的类型有关,与性别的关系也不是很大。因此从人格特征来看,我们主要讨论性格方面的性别差异。从对不同性别群体的调查结果来看,女孩比男孩的乐群性的得分要高些,表明女孩更合群些。女孩子的人际空间比较小,她们容易被别人接近。大多数女孩子,对自己成功的期望值比较低,与男孩子相比抱负不是很高。国外有一专门的研究发现,如果让女孩子单独完成任务而不必将她的成绩与他人比较时,她们的自我评价还比较公平,但如果要让她们在公众的场合进行自我评价,那么她们往往会把自己的成绩估计得过低。女孩子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这是女孩子最大的“心理缺损”。作为教师,应当对女童的个性情况有一清楚的了解,特别要注重女童自信心的培养,让女童多获得一些成功的激励,多体验到自我实现的愉悦,让女孩子在任何事情面前敢说:“我能行!”

(四)性别差异的成因

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既有主观努力学习的因素,也有客观环境特别是家长、教师有意识地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素质的高低,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教师素质的高低,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是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外部因素,儿童自身素质的高低则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内部因素。性别角色也有优劣之分,优秀的性别角色为社会进步所必需。所以,作为女童教育,应当认准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优秀女性,她们既要有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思想品德、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的素质,还应具有女性优良的心理品质。

三、如何有效地促进女童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一)优化女童教育的整体环境

要让全社会关心女童,要让家长和社会成员们懂得女童素质提高对社会、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价值所在,并能克服困难自觉自愿地把女孩送到学校读书;要让教育管理人员和学校教师们懂得女童教育的重要性,为女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增强学校对女童的内在吸引力。

(二)创建有利于女童学习的学校环境

深化学校的教育改革,创建适合于女童能力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教学内容中应逐渐融人一些适合于女童的课程,有利于女童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应当结合女童的心理特点,多讲解、多启发;还应当特别注重女童的个别化教育,利用女童乐群的优势开展互帮互学,促进女童学习成绩的提高。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篇6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一路坎坷,不容乐观。

浙江省诸暨市滨江中学教师王少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着眼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现实情况,深入探索素质教育内涵与有效途径,以睿智的理论观点和切实的调研成果,为素质教育的“实至名归”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强调,只有理解了“素质”的内涵,才能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只有把握了“素质教育”的实质,才能用这样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

他在《从过程到素质》一文中,从人与社会的发展的角度探讨了素质的内涵。素质是发展的原因,同时又是发展的结果;发展出自素质,又回到素质。素质是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特征,素质和发展具有自一致性。社会要科学发展,要和谐发展,这就决定了素质是多重性的统一,而过程具有使世界的多重性得到统一的功能,因此素质教育应该与过程有关。然后分析了过程的固有矛盾:在过程中存在着时间与绩效的矛盾的集中爆发,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一过程难题的办法,认为建立教师――学生知识建构系统,建设有机的课堂,提出素质教育者的成绩观是破解素质教育困局的可能的致思方向。

在《素质教育的人本主义特征》文章中,他缜密地论述了素质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这两种不同教育理论的背景、相互的关系,指出:社会已经产生了变革教育的需要,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为什么还会出现“轰轰烈烈谈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现象呢?在“跳出教育,看教育”之后,看来我们还需要深入到教育内部再来看教育,在教育内部残存着发展素质教育的阻力,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了的教育评价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之一,那就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也就是说,需要我们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把素质教育理论与评价实践连接起来。评价是一根有力的杠杆,教育改革需要这根杠杆去撬动。

王少敏认为,“应试教育”是“填鸭式”的,素质教育则应该是“斗牛式”的。当学习内容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和反应时,你就要去“招惹”他,就像斗牛士拿着块红布去招惹斗牛那样,以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刺激他们产生足够的反应;当学生产生学习行为后,又要去引导、调节好这个学习过程,通过“互动”去引导和调节,而不是通过简单的“课堂命令”去引导和调节。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篇7

论文摘要:教育要分阶段性。学生在不同阶段,他们的年龄、生理、心理、知识等方面都有不同特征,根据他们不同的阶段特征,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才是活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

所谓教育的阶段性,即是说学生在不同阶段,教育者都应研究被教育者的心理特征,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根据他们年龄、生理、心理、知识等的不同特征,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护士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能自觉克服各个阶段出现的不同矛盾,以适应各阶段的学习特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知识,成长为合格的护理人员。

随着市场人才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综合性强的中级医护卫生人才,已成为中专护士生培养的主要目标,而素质教育贯穿于护士生培养的全过程中。教育者能不能根据中专护士生的阶段性特征,探索出一些管理思路,从而使我们在学生管理中有效的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中专护士生在各阶段中得到成长,使教育者在各阶段中有效的施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达到培养合格的护士生目标。

长期以来“素质教育”的概念逐渐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一种实践模式,成为教育界使用频率极高的通用语言,可以说在社会上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且倍受学生、家长的关注。各个学校都在依照自己的方式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然而,许多教育管理者都忽视了对素质教育的认真探索,尤其是缺乏对素质教育的阶段性的理解。

素质教育的理论概念:“素质”这一范畴具有多重含义:从本体学说而言,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在心理学上,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就社会学的分析看,是指后天造就的多种能力的总和与统一;从青年学研究的角度看,是指青年后天获得的各种生活、工作、学习能力的统一机制。广义的“素质”强调在头脑健全,智力正常条件下,经过后天的努力和实践,是可能变为现实的决定因素。狭义的“素质”是指智力发展和成才的物质基础。综合来看“素质”既人的生理、心理的基本属性及其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的社会实践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是在整体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人的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这种“基本品质”的形成是有阶段性的,在各个阶段都具有特征性。大量的学生管理实践证明素质教育在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蕴含着不同的内容,大致可分分三个阶段:一年级的导向期,二年级的定向期,三年级的志向期。在不同的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表现不同,教育工作者要针对这些不同阶段的特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一导向阶段——转变适应期

中专接受教育的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属未成年人。一年级中专生面对新的中专生活,他们充满理想和幻想,决心奋斗一番。然而,这些刚刚结束中学生活的学生心理上还残留着“依赖性”、“理想化”、“盲目自信”等心理特征。进入中等医学学校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种矛盾摆在他们的面前,他们一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教育工作者在这个时期指导新生做好转变工作,使新生尽快适应新的中专学习和生活。这个时期称为转变适应期。

1.在导向阶段学生的特征:

(1)心理上的自豪感与失落感并存:一方面,从农村到城市读书,有幸进入护理中专学习,为将来成为白衣天使而自豪;另一方面,在新的集体中,陌生的大家相聚在一起,失去了在中学受宠的地位,加上父母不在身边,在心理上萌生了失落感。

(2)学习上紧迫感和厌倦感并存:一方面,在填写自愿和面试时,在入学教育时,心理构画着一名白衣天使的前景,有想尽快掌握医护知识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紧迫感;另一方面,中考的艰辛印象还没有淡漠,一年级的“数理化”基础课,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中专教学方式的一时不适应也使学生滋生厌倦感。

(3)生活上的新鲜感和孤独感并存:一方面,入学之初,离开父母的约束,在同龄人之间学习、生活感到新鲜;另一方面,时间一久,依赖性强的学生对“三点一线”的生活感到枯燥,不会交往,使同学关系感到生疏,产生孤独感。

2.针对导向阶段的特征开展素质教育工作:

(1)生活方式的转变:引导新生熟悉生活环境,熟悉作息时间,熟悉规章制度,开展“爱我校园”、“爱我教室”、“爱我寝室”、“爱我同桌”等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培养训练“我的新的一天”活动,开展培训各方面的养成教育和习惯。使新生从旧的、不良的行为模式中迅速脱离出来,融入到新的教育模式中去。

(2)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新生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心理需求,树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寻找良好的学习方法。

(3)思维方式的转变:引导新生改变初中的死记硬背、抄书、抄笔记的学习方式,培养综合性思维方式,培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判断力、创造力。

二定向阶段——成才关键期

在度过适应期后,学习的内容起了变化,开始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参与活动增加,人际关系融合,存在着适应感、随意感、自信感。

1.在定向阶段学生的特征:

(1)人生观基本确立:关心政治及人生价值,把所从事的医护专业和社会医护现象及医护专业的发展前途联系起来,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使自己适应社会的需要。

(2)事业心基本确立:二年级学生经过对医护知识的学习探讨、思考,逐步稳固了专业思想、开始了解行业内的事情,事业心悄然升起。

(3)服务观基本确立:通过对医护的实习课程,开始有为同学、朋友、家人服务的想法,对照书本知识,尝试着为他人服务。

2.针对定向阶段的特征开展素质教育工作:

(1)培养奉献精神:敬业奉献是党中央为全体公民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医护人员更要遵守,要进行“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奉献”的思想教育。

(2)培养各种能力:工作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培养各种技能:利用多种渠道,大量开展“一专多能”的活动,让每位学生施展各自的特长和才能。

三立志阶段——就业准备期

在医护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已经基本学完全部基础课程,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他们的内心产生了独立工作、进入社会的愿望,交际范围扩展到社会,就业的压力逐渐增大,开始寻找工作单位。

1.在立志阶段学生的特征:

(1)对将结束的学习生活,有一种轻松感:对开始的实习新生活又有一种愉快感、新鲜感,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2)对将来能否找到工作,有一种忧郁感:面对就业的压力,担心自己的前途,感到信心不足。

(3)对理想化东西少了,有强烈的现实感:经历过多次双选,面对家庭、朋友,所去单位的工资、待遇、住房、晋升等问题开始考虑了。

2.针对立志阶段特征开展的素质教育工作:

(1)双重身份意识教育:实习生既是医院实习生,又是学校学生,受双重约束和双重管理,受双重奖励和处罚。

(2)职业道德意识教育:高年级学生已从课堂走进病房,走到病人当中去,对每一个病人的诊断及处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医德培养过程。

(3)就业择业意识教育:开展礼仪培训,就业培训,提升自我保护,自我推荐,自我介绍能力,了解就业信息,准确评价自己。

(4)勇敢竞争意识教育:面对现实,积极参与竞争,人无我有,人有我兴。

(5)职业生涯意识教育:开展内职业生涯,外职业生涯的培训,设计自己的职业,创业就业教育。

以上三个教育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关系,所有在教育工作中要既相对分开,又要互相融合。在一年级中既有三个转变的教育,又要有职业道德教育;在二年级中既要有职业教育,又要贯穿就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在三年级中,既要有职业教育,又要进行新的三个转变教育。

综上所述,中专生在完成三年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按照学生年龄和年级的增长,教学、教育阶段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素质教育方面尝试依据各阶段的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使教育工作既有阶段性,又有融合性。在各阶段中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中专生各阶段的教育成为活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这样才能做好中专护士生的教育培养工作,有效地培养教育出社会需要的合格护士。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篇8

关键词:胜任特征;胜任特征模型;长学制中医学生;中医教育

中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中医药卫生专业人才。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中医学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医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医教育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与挑战。作为中医院校主要的培养对象,长学制中医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成绩优秀的学生与成绩一般的学生之间的素质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不同年级学生所具备的素质差异如何?这些不仅成为学生制定自我发展及学习计划的基准,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培养和指导学生需要考虑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对处于某一工作岗位或完成某项任务的人进行能力或素质方面的研究,多采用“胜任特征研究”。胜任特征能够从本质上反应出人才的核心能力及潜在特质,对于人才培养、测评和选拔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对于长学制中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与评估,尝试引入胜任特征的概念与测评工具,是对现有长学制中医学生培养与评价体系的有益补充。

1.胜任特征的概念与发展

20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对科学管理的研究,后来被称为“管理胜任特征运动”[1]。他应用“时间——动作分析”的研究方法,界定哪些因素导致了优秀工人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过程和结果。

1.1胜任特征的概念

基于对美国新闻署(USia)官员的调查研究,DavidmcClelland在1973年发表的《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forintelligence》一文中将胜任特征定义为绩优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2]。Spencer夫妇在1993年提出,胜任特征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3]。胜任特征自上而下包括以下几个层面:①知识:岗位任职者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信息;②技能: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③社会角色: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和理解;④自我认知:个体如何看待与认识自己;⑤个性特质:个人所具有的生理、认识与心理特点;⑥动机:人们内心深处反复出现的一种牵挂,它驱动、指导并选择行为。

1.2胜任特征模型的概念

胜任特征模型是指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最终确立起来的与绩效高度相关的胜任特征结构模式[4],它是做好某一特定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力要素的总和。mcCleiland于1973年提出了冰山模型,把一个人的特质比喻成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人们通常所看到的特质,是整个冰山浮于水面上的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而对个人职业生涯、工作绩效起决定性作用的深层次胜任特征,是潜伏于水下的部分,较难一眼观察到,即社会角色、自我概念、自身特质和动机。

1.3胜任特征在医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加拿大皇家医师协会在90年代初期即制定了相关的胜任特征框架,用于评价医生的关键知识和技能,描述了医生提供好的医疗服务应扮演的7大角色,即医学专家、交流者、协作者、管理者、健康支持者、学者和专业主义者[5]。patterson等人于2000年通过3个独立试验对全科医生的胜任特征模型进行三个不同角度的分析研究,发现除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包括替代体验及敏感性、沟通能力、概念式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个性特征[6]。Ronaldm.epstein&edwardm.Hundert认为胜任特征建立在基本临床技能、科学知识及道德发展之上,包括认知功能、整合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情感/道德要求、临床技能、习惯性思维、背景分析七个维度[7]。董海瑛等人通过研究医学生对各胜任特征要素的态度评价,利用因子分析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括职业发展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个人特质、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辅助知识及成就导向和行动六个群的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8]。

2.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研究对中医教育的启示作用

长学制本硕连读培养模式是中医院校的重要教育模式之一。因为学制长、专业课程学习难度大、专业性强,中医学长学制学生早期树立专业取向与信念、培养专业学习胜任素质尤为重要。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到中医学生的培养、考核与评价体系中,其对于中医教育领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明确培养目标,促进教育机构制度化建设

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的研究为教育机构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理论基础。以往的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侧重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对于影响中医学生专业技能掌握及发展的综合素质要求较宽泛。从中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明确人才素质需求、细化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方案,成为教育机构应逐步加以完善的重要方面。

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的研究是对中医教育标准的完善和补充,促进了教育机构自我反馈与修正的制度化建设。同时,也为教育机构职能发展由原先单纯的知识传授提出培养社会型、职业化、高素质中医人才的更高要求。

2.2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教学法研究

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研究为中医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价值理念。中医院校可以通过建设校园环境、完善规章制度和树立良好教风学风以及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对中医学生施加责任心、事业心、同理心、成就导向等方面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的个人特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更好的达成中医教育的目标期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同时,也应加强培养方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尽管目前的中医教育教学改革已经逐渐在消除以往单纯强调知识传授的弊端,越来越重视中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对于中医学生个人特质和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仍然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体现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中。在现有的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中,借鉴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或者对现有课程难以培养的其他潜在胜任要素,开发新的课程,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加强教学法研究,为突破现有教学瓶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利用数字图书馆及临床教学基地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早临床、多临床,树立扎实的专业思想。

2.3创新方法,完善考核评价模式

在考核评价模式的研究中,米勒金字塔是一个非常好的用于分析评估的理论框架。米勒设计了包括4个水平的金字塔模型,用于评价医学教育的结果,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评价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的理论模型。这4个水平分别为知识(knowledge)、能力(competence)、表现(performance)和行为(action)。目前对于长学制中医学生的考核评价模式主要包括课程考核、理念综合考核、临床技能考核几个部分。这些考核都分布在米勒金字塔的最底层,即知识、能力维度。对于高层的表现和行为,包括自我管理、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主动性、在实际医疗环境(病房或急诊室)中的表现等等,在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则没有涉及。因此,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的研究,为中医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标准。一方面,考核方法需要更新;另一方面,考核内容需要完善。 2.4完善学生自我评价体系,促进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长学制中医学胜任特征的研究为建立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中医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体系提供依据,为医学教育质量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和中医人才选拔提供新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思路,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与自我修正的习惯,为处于不同阶段的中医学生建立胜任特征标准参考,帮助学生为自己设定更高水平的学习目标,促进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中医学专业学生应认识到胜任特征的两个层次中,冰山水下部分的潜在特征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在学习中重视知识技能提高的同时,更要注意提高个人修养、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品质,逐步塑造人格要素中对于成功起着关键作用的心理特征。

3.小结

中医教育应该重视不同胜任特征的培养,明确哪些胜任特征是优秀中医师所必需的,根据这些需要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测什么及如何测。中医教育不是简单的培训,不能只强调传授知识,为适应医疗保健基础科学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特点,应将重点转移到如何处理知识上来,应进一步更新与明确教育目标,并使考核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相一致。

参考文献:

[1]SandbergJ,UnderstandingHumanCompetencatwork:aninterpretativeapproach[J].

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0;43:9-25.

[2]mcClelland,DavidC.testingforCompetencratherthanforintelligence[J].americanpsychologist,1973;28(1):1-14.

[3]SpencerLm,SpencerSmCompetenceatwork:modelsforsuperiorperformance.Johnwiley&Sons,ine,1993:222-226.

[4]BarrySmyth,elizabethmcKenna.Competencemodelsandthemaintenanceproblem.Computationalintelligence,2001;17(2):235-249.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篇9

在我国现代教育中,素质教育成为近年来重点关注话题。素质教育指的是一种在顺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的情形下,在学生在身心个性发展上,充分发挥和挖掘其潜能,使学生能够在教育上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对于现代教育来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教育战略,特别是在中学语文教育上,语文素质教育对于中学教学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能为中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提前铺垫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文化教育。下文就语文素质教育中的个性特征进行探讨,进而阐述一些如何在教学上充分发挥语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二、语文素质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具有民主特性,它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语文在众多的学科当中属于与人生活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故其可以说得上是学生掌握生活的首要“工具”之一。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具备掌握语文素质的这个工具。作为语文素质教育,绝不是学生每天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来学校将教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一一记下来,它是一种体现现代教育民主、科学以及个性的素质教育,是为顺应时代教育而拟行的一种长期教学战略,是为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一种教学手段。所以对教育知识日益重要的现代化来说,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必然的。

三、语文素质教育中体现的个性特征及其运用策略

(一)语文素质教育具备立足实践性

中学生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上进行全面的培养和发展。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是立足于实践去进行教育,而非仅仅对学生进行表层的知识灌输和技能培养。如果只是按照传统的概念去理解素质教育,那对于现代化教育来说就并不能顺应学生全面身心发展的特点。特别是对于九年级的中学生来说,临近高考,如果还是一味地讲解知识,不让学生付诸行动去查找解决方案,去发现问题,从而实践解决,那么,素质教育就达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里,它的教材内容具有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内容上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九年级上下册的课本里,编排有古典小说,戏剧阅读,小说散文等,这些都是越发贴近生活的内容。但是在教学上不能总是强调学生背诵,教师可以进行课堂模拟化,如对于戏剧阅读,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编排一段戏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演练中背诵,则是学生对课文实践记忆的一种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和学习方法。故在教学上,要想更充分地实现素质教育,就要从教学策略上出发,即让学生先通读,然后产生质疑,再去理解和概括,最后便进行实践。按照这五步程序来进行教学,那么,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积极性便会随之产生,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二)语文素质教育培养了学生“质疑求答”的学习精神

科学的教育并非是一本书、一支笔、一个笔记本就能够将一堂课完全讲完的模式。正如恩格斯所理解的科学教育的观点:科学的教育任务是教学生去如何创新和发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上,过度重视传授学生书面上的知识,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性学习过程,这就阻碍了学生对一个问题的探究和解决,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真正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励学生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行动去训练创造能力,从而感知世界,认识世界,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发展的可行性。故在教学上,教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形成一种“疑难求答”的自主学习精神。

(三)语文素质教育以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为核心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上,常常较为重视背诵,而写、听、说的训练比较少。语文素质教育既要求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素质教育中,以训练“听、说、读、写”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就要在教学上得到改善。

如何改善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性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将口语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进行语言表达;读不只是限制在课本内,而是鼓励学生多读些课外名著,再通过自己的读后感进行一个小小的概述和总结,以此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结语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篇10

[论文摘要]本文从“双师型”教师一词产生的背景出发,阐述了“双师型”教师的本质、内涵及特征,进而论证了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意义。这对职业院校正确认识和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促进意义。

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时期,“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考核与鉴定等问题已引起职教界的广泛关注。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人们认识不同,表述不一,难免在工作实践中影响其功能的发挥。笔者从“双师型”一词形成的起源谈起,还“双师型”教师的本来面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特征以及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意义。

一、“双师型”教师一词产生的背景及“双师型”教师的本质

在国家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一词是在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闻名世界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它在我国职教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因此,“双师型”教师其实是“双元”式的教师,它是指既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能力,又有一定的相关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并能把这两种能力有效付诸教学实践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师。

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可用如下四个方面来概括。

1.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应具备普通教师应有的素质。此外,还能掌握现代教育的理论知识,具有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2.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中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结构,了解本学科或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3.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特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熟悉生产实践,能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开发和专业技术服务工作,具有与学生获取的多种岗位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相关的证书(级别要高于或等于学生所获取证书的级别),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并能及时掌握本专业群的最新操作技能。

4.具有一定的专业操作指导能力。双师型教师在其理论教学的相关专业要有较强的亲自动手示范、亲自解决疑难问题的现场指导能力,能倾注相当的精力抓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工作。

三、“双师型”教师的特征

“双师型”教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结构。“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应具有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与从事普通基础教育的教师不同的是,双师的知识面应更宽。因此,中职教师需要掌握多门知识,除了要精通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技术外,还要通晓相关专业、行业的知识、技能、技术,并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2.能力素质。“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指导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指组织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将自己的知识、技能、技术卓有成效地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是指履行职业岗位职责的实践能力,是任职顶岗所必需的实用性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技术应用能力,包括熟悉技术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操作流程,掌握职业技术规范、熟练运用职业岗位主要工具的能力等,同时还包括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专业指导能力是指在本专业的实践过程中,亲自动手示范、亲自解决疑难问题的现场指导能力。

3.职业素质。“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括职业品德和关键能力,职业品德是指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着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转贴于

四、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意义

1.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指引下,在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展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时期,师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前不久,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推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此计划之实施。该计划强调:支持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切实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显然,“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1月4日,周济部长在教育部2008年度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当前,我国教育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最基本的阶段性特征,就是进入了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新阶段,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从职业教育来看,规模快速扩展的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但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日益迫切”。可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当然,包括提高职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已经历史性地摆在我们面前。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职业教育需要一定数量具有渊博的专业理论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重职责的“双师型”教师。

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手段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适用的各种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职业教育教师不仅需要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不仅能在专业理论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而且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其结果是有效地优化了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办学成效的目标。办学成效包括教育教学效果、效益与效率,效果的体现是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改进;效益的体现是用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更大的产出(即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效率的体现是用较少的时间来达到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双师型”教师所追求的正是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也是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和校长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的目标。

3.“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这里每个“——”的后者都是前者的必要条件,即欲达前者之目的,后者缺其不可。可见,要使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必然要有相当数量的“双师型”教师。

总之,正确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特征,清醒认识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意义,才能使我国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景懿,李友林.职业教育法规文件选编.沈阳出版社,19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