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理教学活动十篇地理教学活动十篇

地理教学活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7:41

地理教学活动篇1

数学方法,就是运用中学数学相关知识,按照一定的数学原则,分析解决地理学习中的问题。如地方时、区时与经度的换算;地球自转角速度、线速度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气温垂直递减的推算,月球绕地球转动周期的推算等等。举例如下:

(一)简单的数学计算

例如,教材p6宇宙半径的计算,p12每小时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的计算,p16地球自转周期的计算,等等。通过对宇宙半径计算,达到了解宇宙宽广的目的;通过对太阳辐射能量的计算,使学生在心中形成印象,知道太阳辐射能量的巨大。

(二)三角函数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应用

[例1]p17探究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计算,归纳出各地线速度和角速度变化的一般规律,而在线速度方面涉及到数学知识,教师处理教材时可设赤道半径为R,C的纬度为,引导学生构建直角三角形,再求C点线速度。

从图知,赤道处线速度:,连结oC并过

C点作oB的垂线。

设C所在纬线圈半径为,则C的线速度

而,直角三角形中,则。

从而得出C直线速度,而纬度的余弦值从赤道向两极地区递减,从而得出线速度分布规律―自赤道向两极地区递减,极点的纬度为90°,因而线速度为0。

[例2](两楼间的楼距计算)北纬28°一开阔平地上,在楼高为H的楼房北面盖新楼,使新楼底层全年太阳光线不被遮挡,两楼距离应不小于?

这些问题,如果教师引导合理,学生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会顺理成章达到探究的目的。

(三)运用平面几何知识推知地理结论

如教材p24的活动,活动要求归纳出正午太阳高度的通用公式。

已知太阳直射纬度为,B的纬度为,H为B点的正午高度,L1、L2为太阳光线。

解法:把B所在地平线延长交L2于a点,

知:

在直角三角形中

同理,从教材第二幅图中,可推,从而归纳求出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

(四)用直线方程解决城市的功能分区问题

例如,必修iip31探究活动,可根据地价决定城市功能分区(即各功能区距城市远近)。在解决这个探究活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调查距市中心远近的地租情况,从而连出数据,构建直线方程,通过解两组直线方程,计算出各功能区距市中心的远近,从而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五)在解决交通流量问题时,通常用到不等式及数学中的极值等。

[例3]某城市为了改善交通状况,需要进行路网改造。已知原有路标a个标段(注:1个标段是指一定长度的机动车道),拟增建x个标段的新路和n个道路交叉口,n与x满足关系n=ax+b,其中b为常数。设新建1个标段道路的平均造价为k万元,新建1个道路交叉口的平均造价是一个标段道路造价的β倍(β≥1)。β越大,路网越通畅。设路网的堵塞率为,它与β的关系式为=。①写出新建道路交叉

口总造价y与x的关系式。②若要求路网的堵塞率介于5%与10%之间,而且新增道路标段数与原有道路标段数的20%,求新建道路的总造价与新建道路交叉口的总造价之比p的取值范围。③当b=5时,在②的假设条件下,要求造价比p=可行吗?为什么?

解析:(1)由题意得:新建道路交叉口的总造价为y=kβn=kβ(ax+b).

(2)因新建道路总造价为kx万元,所以p=

由0.05≤≤0.1,得4≤β≤9,

所以p的取值范围为;

(3)因为:b=5,所以p≤=≤<

,因此,p=是不可行的。

(六)直线方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读“地租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表”,回答下题。

则住宅区距市中心的范围为。

解析:根据题意,设地租为y,距市中心的距离为x,则可设出商业地租随市中心距离远近的直线方程为y1=;

住宅地租随市中心距离远近的直线方程为:y2=

工业地租随市中心距离远近的直线方程为:y3=

则该方程当y1=y2时,求出焦点x1;

该方程当y2=y3时,求出焦点x2。

则x1~x2的距离为住宅区距市中心的范围。

(七)地理教学中各类统计图的计算及画法

如必修教材Ⅱp9探究活动2。这样的例子很多,说明了地理与数学结合相当紧密,且近年来在高考题中常有体现,尤其表现在太阳周日运动情况及影子问题、地方时计算等等。如07年全国文综卷第6~8题有关地方时和纬度的计算,08年选择题第11题等。

地理教学活动篇2

一、什么是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学习中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学生主动参与、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其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学生有直接体验,二是学生有操作行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与学生单纯听课、观看老师为中心的教具演示、回答教师的简单提问、阅读地理教科书、完成简单的填图填空等作业有根本性的差异。

地理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内活动和课堂外实践活动两种。课堂内活动主要有:回答问题活动,课堂内讨论活动,动手制作、操作活动,短文写作活动以及收集资料信息活动等。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有:社会考察活动,收集信息活动,课外制作、操作活动,公益活动,实际体验活动,探索学习活动,解决问题学习活动等。

二、开展哪些地理实践活动

1.第一步,开展课内实践活动,由课内带动课外

课内实践活动应该是比较好组织的,可以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筹备,让学生在动手,在体验的过程中完成难点部分内容。

如制作地球仪――认识经纬网。经纬网部分学习比较抽象、零碎,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部分内容我们采取让学生熟悉基本概念,如地球仪、地轴、南极、北极、经线、纬线等。然后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现行制作一个地球仪。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老师根据展示,再次指导学生重新完善自己制作的地球仪。这样关于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等抽象难懂的知识便可以一下子化解掉。

学生制作完地球仪以后,我们再次组织学生认识经线和纬线的方向、长度、经纬度变化时,学生自己就能说清楚、弄明白。最难的东西半球的划分,也不再是难点。在这部分学习中我们还加入利用星球教室中可以旋转、倒转的数字地球仪,让学生在一个空白地球仪上画出经线、纬线、找出经度和纬度的活动。无论是亲自制作还是亲自绘制地球仪、经纬网,我们都顺利实现了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步骤。实现化难为易、顺利实现立体和平面的转化。这样的演示、实验等课内实践活动初中阶段可以开展很多。在动手与动脑结合过程中理解难点知识,实现平面与立体,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转化和升级,顺利突破难点,加深印象,深化理解。

2.第二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地理与生活联系

课外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它是一种实践性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强调的是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多样化的实践相结合。下面,我以我们开展的两个课外实践活动以“校园寻宝”和“综合实践考察”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活动:校园寻宝――地图显神奇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的学习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孩子们在小学数学和社会课上已经接触到了简单的地图常识。但是能不能把地图常识真的理解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常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如何去实现呢?我想还是在现实实践中进行检验。于是,以绘制简单校园平面图和使用平面图寻找实物(老师准备的礼物)为主要内容的“校园寻宝”活动诞生了。

“校园寻宝”活动采取三步完成:

(1)制作培训课件,培训校园平面图绘制,明确校园平面图的绘制和评价标准。如可以使用步伐测量法或铁环测量法测量校园各个地标的长宽,如篮球场、运动场等。再如明确地图绘制清要晰,比例尺得当。

(2)提供必要的活动器具,比如卷尺,铁环。让学生独立完成校园的测量和平面图绘制。

(3)利用绘制的平面图,开展寻宝活动。

整个活动是在完成“地图”学习之后组织学生参与实施,从现实的情况看,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无论是绘制过程中,学生主动带来5米的卷尺,家里的呼啦圈带、利用老师准备的用铁环法等,有条不紊的忙碌。还是寻宝过程中的惊险、紧张和欢乐,都可以看出学生对户外的这种实践活动,特别是体现其创造性和独立性活动充满了期待。“寻找宝藏”那天,天气很热,“寻宝”的过程中学生跑得满身大汗,但乐趣无限,我们把这快乐点滴都记录下来了,不管是找到宝藏的还是没找到的,都热情高涨地参与和分享自己的成果。事后学生说,老师我真的学会了定向、定位和寻找事物分布的方法。

课外实践考查活动是一种新的尝试,无论从内容、形式、方法上讲都是新的。在课外调查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丰富了知识、锻炼了胆量、也增强了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合作能力,最关键的是逐步形成了发现问题、对比分析、提出建议的学科科研能力。

三、开展综合性实践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是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拓宽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热爱学校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对于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进入社会,对于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形成鲜活的地理教学素材

地理实践的很多活动,如等高线制作、太阳高度的测量、气温的观测、空气质量调查、校园平面图的测量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素材。这些素材来自学生本身,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形成微课,丰富课堂

对于经纬网、地形区、板块学说等较抽象的内容,在实践过程中把过程和分析录制下来,每次5―8分钟,做成微课,对于今后开展课堂演示、制作和实验具有较强的指示和示范作用,有效丰富课堂素材,让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3.激发兴趣,持续发展

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对于具有强烈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的初中生来讲,实践活动是满足探究欲望,发展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的重要平台,对于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今后的持续发展价值重大。

地理教学活动篇3

一、精心制定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学习主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包括三个方面:注意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分析,即突出重点,克服难点;重视学生能力发展目标的确立;同时还应考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定。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将学生能力和观念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中之重,并遵循学生素质发展规律,设定针对不同学生发展特点的具体要求和实施形式。统一的讲解、答疑、点拨、指导,是应学生的实际要求而安排的活动,只能是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必要补充。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让学习者有可能从个人实际需要与可能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教学目标设计的出发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制定时,一般容易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考虑如何掌握所教教学内容为主,对深层次的教学目的考虑不周或不去考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经验只停留在知识内容或方法上,而忽视能力和素质要求,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淡化了过程。怎样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要精心分析教学内容中的学习结构与学生原有的学习结构之间的差异,提出教学过程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二、用心收集信息资源,并合理适时地体现于教学设计中

教学内容依据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教师应让学生关注和收集地理课堂教学信息资源,适时补充中外最新的地理信息。教师应当确定本节课基本知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种类及每种资源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所起的作用。新教材对教师的知识要求是多元化、综合性和发展性的,教师要提高搜索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会用不同的认知手段去接触新知识,了解新动态。因此,教师平时应注意积累相关教学信息资料,建立教学资源库。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和视频,其中图片、文字可以从各种报纸、杂志、书籍中摘取,视频可从VCD光盘和录像带中摘取,也可从网上下载,信息资源应紧密结合社会经济热点,引用对教学有用和学生感兴趣的,并及时予以更新。

三、认真设计自主学习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传统教学中最常见的导入方式是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但是这种复习式的导入方式却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大大缩小了学生的探索空间。因为某些原本应由学生探索而得的结论由教师代劳了,从而扼杀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剥夺了学生的参与自由。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关联的,我们可以用生动、直观的情境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让学生体会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要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引入案例教学。在进行案例教学中,教师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选择和组织所要讨论的材料,但是,教师往往因为没有现成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而放弃案例教学,使学生失去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失去很好的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碰撞的机会。

2.加强对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发挥学生首创精神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精神。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一个的问题,学生一个一个地回答,看起来学生似乎解决了一个个问题,但学生是顺着教师的思路解决问题的,这种做法无异于教师“钓鱼”,学生“上钩”,久而久之,必定束缚、稚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应克服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教师答,或教师自问自答。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应用启发式主动提问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向老师提出教材中的问题,同时又包括自己给自己主动地提出问题,从而启发自己的思维方式,这才是真正以学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提倡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3.设计符合认知规律的学习活动,真正做到先学后教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经验、学习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现有条件,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把设计重心放在学生自主地“学”上,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人说过:“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不易记,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活动性,即要求学生通过活动的开展,在探索中得到锻炼,通过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探究、自由辩论等,达到认识的升华。

四、写好“教后记”,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要求有“教后记”专栏。新教材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但同时教学中的不定因素也增加了。课后及时反思,可以抓住课堂上创造性的火花。“教后记”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中还有哪些没能达到的;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否与所任班级学生的个人体验、兴趣、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相适应;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教学手段、信息资源是否得当;将教学中处理不当的教学难点、重点、教学疏漏记下来。长期撰写“教后记”,教师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尝试进行反思,可以提高自己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活动篇4

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对教师而言,早已不是个新鲜的话题。地理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在理论与现实、自我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渠道和空间多样化,学习方式情趣化、生活化,地理知识在活动中内化为自身的知识资源,成为终身有用的知识。关于地理实践活动课,本人从以下三方面粗浅谈谈看法。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理论价值

1、地理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实践活动正是以实践为取向、以体验为核心的活动,地理的一些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了一条通往现实生活世界的通道。

2、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践活动正是通过让学生真正参与、获得各种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实现理性认识的巩固和升华。同时,学生也容易体验到知识生成的成功喜悦,从而增强了学习和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3、新课程强调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实践活动本身就具有开放性,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把地理知识与社会、家庭等课堂以外的信息有机整合,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使地理课程内容具有了开放性。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丰富初中地理教学,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

1、通过学生实践活动,深入浅出,鲜活了地理抽象知识,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记得在《地图》的教学中,地图三要素是很繁冗难解的知识点,于是我让学生拿着学校地图,与他们一起活动于校园,观察每一座建筑物的相对位置、量算校路的长度等,通过一系列亲身体会的实践活动,学生对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这些知识的理解深刻许多,比纸上谈兵要好得多。学生实践活动还可以为教材中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例如学习《天气与气候》时,我布置学生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途径,搜集一个月来的气温和降水量,并绘制成统计图表。这一个活动,使书本中毫无趣味的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的来源变得生动、丰满起来,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干劲,使用起来也得心应手。

2、通过实践活动,增加了地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丰富了地理知识的趣味性和探究新,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任何一次的实践活动都不可能单一地使用地理知识,每一个活动主题的完成都是对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和不断探究的结果。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时,让学生调查学校垃圾的处理,学生需把地理知识充分地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再运用数字统计法,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活动调查结果。有个学生还发挥自己的美术天才,把垃圾的分类画成简明、形象的示意图,美化了我们本年段的垃圾箱。不难看出,通过实践活动,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知识迁移等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生对活动饶有兴趣、游刃有余,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地理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力度。

3、通过学生调查体验的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收集资料、归纳知识的能力和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单纯的课堂空间太小、知识也过于单调和乏味,而实践活动能够给予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学生尝试、探究的机会多,动手能力、收集整理能力、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考分析判断能力等无疑会得到大大的提高。由于实践活动经常采取小组活动的形式,学生通常进行任务分工,然后再把调查结果汇总,共同分析讨论,达成一致的结论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合作交流的习惯在不自觉间形成了。

4、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动性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水到渠成。例如,前面的“垃圾处理”活动,学生从中学会了垃圾的分类,懂得可回收垃圾的价值,于是学生自觉地投身于饮料瓶、废纸等的收集工作中。这正是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环保态度,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又如学习《日本》时我让学生作市场和家庭调查,主题是“日本的家电产品占中国市场的比例”,学生在调查报告的最后写到:“……中国应该着力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我们一定努力,让写着madeinChain的产品满世界飘。”学生的爱国热情被点燃了。可见,实践活动犹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水到渠成。

三、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1、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首先,实践活动的主题要与地理科学相关联,与正常教学进度相适应。切忌为了丰富教学,盲目行事,脱离地理教学本质。其次,活动课题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生活中要有相关地理现象存在,方便学生观察、调查、体验、操作等。这样,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能找到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探究空间,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实践活动是个开放的、自主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既要能够体现地理学科性,又要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体特性,要能够在让每位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得到发挥的同时学到地理知识。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教师不可以替代学生,更不能急于求成,在布置活动时过早地把结论透露给学生。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只是个顾问、指导者,而不是操作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可以充分自主、充分自由地开动脑筋,大想象,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地理教学活动篇5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实践活动

新时期下,新课改的进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教学体制改革越来越要求教育工作者注重各阶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各项新的教学方式改革应运而生,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完成国家要求的素质教育的伟大目标。事实证明,在中学地理这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中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带来了显著的效果。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决策者尤其应注意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为国家未来繁荣富强输送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一、中学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就全国范围来看,我国中学地理教学在新时期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其中仍然存在着某些问题。从某一个层面来说,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现状表现为缺乏实践活动。很多中学地理教师往往专注于对地理课本理论体系的讲解,一些学校甚至连简单的地图、地球仪都不曾配备,对于学生的学习只是强调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笔者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学校教育者对地理学科不够重视所引起的。其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学生虽然知道自然灾害、自然气象等一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但到了现实生活中却一概不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被教师等教育工作者所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地理学习的难度也因缺乏必要的直观经验积累而大大提高。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作用

1.培养独立学习能力,树立自信心

很多高中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后,普遍表现出学习缺乏积极性、开创性以及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入适当的实践活动往往能够锻炼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这对于培养个人独立性以及树立地理学科的学习自信心有着很大的作用。具体举例来说,通过天文现象的观察、观测,如月相变化,日食、月食现象,寻找北斗星、北极星及北极星附近的星座等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认识天体运行规律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这在深化学生知识解读的前提下,还给学生的继续学习带来了兴趣。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对于解决学习自信心不足的问题有很大帮助。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实践能力

传统课堂教学包括地理学科,往往重视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能力的关注。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学校教育尤其应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对于中学地理这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尤其如此。具体举例来说,如调查自己家乡人口流动或环境污染情况,从而对地理人口问题以及地区环境问题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局限于书本知识的熟记,更是在内心产生了想要实现地区更好发展、环境更加美化的美好愿望。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实践活动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3.转换教学主体,加强动手能力

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局面,实现了教学主体的转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其间仅仅是一种引导者的身份。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学中做更是在做中学,这对教与学两方面的贡献都不可忽视。如人教版中学地理课本“探究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性规律”一节,学生在深刻理解月相产生的机理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月相的变化,描绘月相的形态,得出月相变化的规律等环节,不断地记录、描绘以及制作调查报告,锻炼了其动手能力。

4.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创新意识

单调乏味的理论知识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厌烦情绪,中学地理这门学科由于其某些特殊的性质本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包括教学模式的陈旧和学生个人的因素。如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学地理的学习兴趣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如野外地质观察与岩石标本的采集,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完成学习任务,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应注重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比较开放的模式,没有成熟的路径可走,所以对活动的选取和设计教师要分外谨慎,活动方案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由于活动场所和方式的多样性,教师要有预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活动前做好充分的预备。实践活动应先以调查问卷、搜集资料为主。另外,实践活动不能过多、过频,使学生轻易产生厌倦感,甚至喧宾夺主,动摇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产生负面作用。

总之,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发展以及学校教育事业的壮大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其所具有的指导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对国家未来的教育事业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活动篇6

与使用多年的原高中地理教材相比,新版高中地理教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不仅形式更加美观大方,让学生爱不释手,在内容体系上更是作了重大调整,如增加了许多地理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了地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从而使其更加符合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更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深刻体验到新教材的优势的确很多,尤其是新教材采取的“问题”导入和“活动”探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应该说是新教材最显著的特色和优势之一。所以,如何搞好地理新教材的“问题”导入与“活动”探究教学,就成为用好新教材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突出“问题”导入教学,落实主体教育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的一条重要教育原则,但在原高中地理教材的使用中,这一原则却很难得到落实。因为在旧教材中,每当学习有关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时,教材总是首先对这些原理与规律进行讲述,尔后才举例加以论证。这种“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编排模式,非常适合教师的讲授,但却不适合学生的自学。因为在学习相关的地理原理与规律时,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没有足够的知识基础。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教师必然会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就被淹没,各种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因而最终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这样的教材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针对此种弊端,新教材在内容的选取与结构体系的编排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一面就是新教材用“问题”导入教学方式取代了原教材中的系统知识讲授,即在学习相关地理原理与规律之前,教材首先给出一个具体的“问题”,通过对这一具体“问题”的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如在学习“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时,教材首先给出了“中国名茶”示意图,通过对示意图图及所给材料进行分析,引导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和对新课的学习;在学习“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时,教材首先给出了“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然后通过对示意图的认识与分析,归纳出世界主要工业区的主要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引导出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和对新课的学习。这种“先见树木,后见森林”的编排模式,非常适合学生的自学。因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就是一个基础知识储备的过程,通过对个别具体“问题”的探究,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原理与规律,顺理成章,清新自然。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落实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用好教材中的“问题”,放手发动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自主,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有如此,才能体现出新教材的思想,用好新教材。

二、突出“活动”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教材不仅在教学内容选取与结构安排上更加体现时代气息,更加符合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上也与旧教材迥然不同。在旧教材中,延续、惯用的做法一直是在新课内容结束后,安排一部分“习题”或“思考题”,以帮助学生检测学习效果,巩固所学内容。它注重的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与检测,而对学生能力的检测与培养重视不够。因为做这样的“习题”或“思考题”,大多只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找找答案,而不需要学生付出其他更多更复杂的劳动。显然,这种仅停留在对基础知识进行考查的练习方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新教材以“活动”取代了旧教材中的“习题”或“思考题”。如“城市空间结构”一节,“活动”安排:从你学校所在的城市或者城市的市区图中,找出城市的主要功能区,看看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并提出你的修改建议。很显然,这些“活动”的安排,不再是让学生简单地到课本上寻找答案(当然,这些“活动”内容大多是无法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答案的),而是要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不要再把学习的目光仅仅局限于课本之中和狭小的课堂之上。而要转向更广阔的社会和更美好的大自然,以杜绝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这样的练习需要学生用自己聪明的大脑、灵巧的双手、明亮的双眼去观察自然、研究社会,开发未知的知识宝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学识去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所以,这样的练习模式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来源,锻炼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有利于促使学生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新型教学模式下的主动求索者。因此,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用好“活动”练习,给学生留下“活动”的时间,为学生创造“活动”的机会,使“活动”的开展真正落到实处。实践证明,“活动”过程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环节之一,“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为地理课堂增加了无穷的魅力,激发起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

地理教学活动篇7

关键词地理教学活动建议农村初中生教学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规定“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教学实际加以选择,也可以自己设计。这说明“活动建议”是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地理教学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列出的“活动建议”有55条。这些“活动建议”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地理阅读视听活动、地理游戏活动、地理制作活动、地理观察演示活动、地理情境模拟活动、地理信息收集交流活动、地理设计创作活动,以及地理课外活动等类型,涉及到自然、人文、经济地理各个领域,对于改革陈旧的地理教学模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利用好这些“活动建议”呢?下文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地理上册为例,对初中地理“活动建议”的教学进行了研究。

一、地理“活动建议”,要与地理课程标准相结合

地理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地理教学的目标,它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有利于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课程中的“标准”是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的,它传达的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信息,至于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传统的地理教学,只要求学生达到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它目标则无法实现。现代地理教学论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强调教师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教学共同体”的共同努力,努力达到“标准”的要求。而“活动建议”是帮助教师从传统教学方法转变到现代活动教学的有效途径。

地理“标准”中的“活动建议”是由教育专家、学者编写出来的,它对我们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有指导意义,大多数“活动建议”包括有标准要求。如:在学习“大陆漂移假说”时,我事先安排学生仔细阅读七年级上册地理p36页“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一文,用课前10分钟,每组选一位学生讲述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然后用5分钟让学生回答p37页的问题,“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我们要学习魏格纳的观察、发现的探索精神;”有的说:“要学习魏格纳坚韧、严谨的科学态度。”最后教师加以归纳总结,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通过这一活动过程,既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对学生进行了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发展的需要。认真学习地理“标准”和“活动建议”,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二、地理“活动建议”,要与课本内容相结合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蓝本,是各种考试的重要依据。地理课本是专家、学者根据“标准”编写出来的。“活动建议”是地理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二者结合起来,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如何把“活动建议”与地理课本有机结合呢?

根据我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可从课前、课中和课后结合。

课前活动,教师要事先把活动要求、活动目的告诉学生,让学生预习教材,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活动,适用于新授课的导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引领学生向新的知识领域迈进。如:我上七年级地理上册p19页“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时,提前一周要求学生从家里、电脑里搜集各类地图。上课前,学生把搜集到的各种地图贴在教室后边的墙上。我说:“同学们,你们把搜集到的各类地图展示出来,很好!老师表扬你们!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课中活动,主要是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课前,教师安排学生准备活动所需的有关材料。如:七年级地理上册p4-5页制作地球仪,学生准备的活动材料是: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示范制作,然后让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步骤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评比,表扬做得好的学生,不足的地方,提出建议,让学生自己改进。

课中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成游戏。如:教学生看地图,怎样学会辨别方向。“有的地图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进一步可以确定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为了让学生牢牢记住地图上的八个方向,让学生在笔记本上画一个十字,在十字上标出方向,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起立做游戏,左手中指往上指,口中说“上北”,左手中指往下指,口中说“下南”,左手中指往西指,口中说“左西”,右手中指往东指,口中说“右东”,右手往前击掌一下,口中说“东北”,右手往前再击掌一下,口中说“东南”,左手往前击掌一下,口中说“西北”,左手往前再击掌一下,口中说“西南”。

课内活动给学生带来了知识和乐趣,那么,课后活动又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呢?

课后活动,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是对课内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如:让学生搜集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5种地形景观的照片,参观农村聚落,了解民族习俗,开展防震、防泥石流的演练活动等。

不管开展什么活动,都不能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为游戏而游戏,一定要紧扣“标准”和教材,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时间,认真组织,及时总结评比,这样才能实现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

三、地理“活动建议”,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农村初中生,个别差异很大,智力水平也不一样,眼界不够开阔,知识储备不足,但他们积极向上,思维活跃,希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因此,教师在设计和选择活动时,必须关注每个学生,使活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乐于活动。实践证明,只有那些有趣味性、针对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的活动才是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活动建议”进行重组整合,以多样化的、新颖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实地理课堂。

农村初中生,普遍具有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适合开展地理计算、绘图、阅读视听、地理制作、游戏等活动。如“活动建议”中的“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争当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员”、“观看地理录相”、“角色扮演讨论亚马逊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问题”等。

农村初中的教学设施,虽然比起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地理活动教学方面的设施还很少。教师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就地取材,为开展地理活动创造条件,活动中多多融入现代教育的元素,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四、结论

活动教学是现代教学倡导的以“活动”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也是当代地理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要给学生装上“地理的头脑”,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教师就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加强学习,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理解《地理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的意义和价值,把“活动”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活动化,努力把“活动”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蔡静.浅谈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有效对策[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20.

[2]曾学平.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反思[J].中学教学参考.2012,33.

[3]陈亚平.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优势[J].新一代:理论版.2012,10.

[4]旦珍.对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教师.2012,9.

[5]郑永周.谈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

[6]吴寒.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体现[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9.

[7]勒春雷.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反思[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21.

[8]王昭懿,唐勉.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教育初探[J].新一代:理论版.2012,7.

[9]张新辉.浅谈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建议[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2,8.

地理教学活动篇8

一、地理“活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活动”教学过于机械化。有些“活动”的过程完全按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授课思路进行,学生必须按照步骤进行操作,有的教师为防止课堂“意外事件”的发生,不给学生提出不同见解的机会。有的教师不能深刻理解教材“活动”的设计意图,只能机械照搬和使用教材中“活动”栏目所提供的案例,不考虑内容是否适用,方式方法是否可行,不对“活动”进行必要增减和优化,一律按部就班地执行,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有效挖掘。例如,教材中设计的利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光照射地球仪”的活动,探讨“当太阳光直射地球仪时,地球在自转过程中,晨昏线与手电筒光线的关系”。由于在短距离内手电筒的光线是发散的,无法集中在一条纬线上且让光线与赤道平行,因此这种“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缺陷,即便操作了“活动”也无法真正达到想要的效果,但是有些教师还是机械操作。

2.“活动”教学过于形式化。有的教师在组织地理“活动”教学方面效率不高,为了“活动”而“活动”,特别是在各种公开课上,“活动”的形式主义比比皆是。一方面,不管“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具有探讨价值,教师都热衷于采取“活动”形式,对于学生通过看教科书就能找到答案的地理问题往往也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如“山东寿光蔬菜基地的区位优势条件”、“长三角城市群数量、服务功能、服务范围的比较”等活动,学生只需要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不需要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另一方面,对真正需要通过“活动”有助于学生思考理解的知识,往往会因为操作较难而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和实践。如“分析南水北调三条线路的优缺点”的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时会快速讲解式完成,导致学生根本无法思考。

3.“活动”教学过于书本化。某些农村中学,由于缺少基本的地理实验设备和必要的实验条件,使得很多地理“活动”教学无法正常开展。一些学校考虑到管理和安全方面的因素,对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持谨慎态度。有些家长担心频繁的外出活动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不愿意学校开展这样的“活动”。总之,多方原因导致当前真正意义的地理“活动”教学较少。大多数教师对教材中地理实验“活动”的处理,都是带着学生在书本上“做实验”,直接描述实验现象,告诉学生实验结果,甚至是只要求学生记住现成结论,无需知道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如“3S技术的运用”、“月相观察”等活动。有时开展的活动也只是无需课前进行充分准备、操作简单的读图、问题、讨论等“活动”。而对于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有一定难度、甚至耗时的活动,教师一般不会涉及,不想尝试。例如:高中地理教学中涉及的“野外采集岩石标本,并确认其名称、分类、矿物成分、主要用途”、“调查当地工矿企业‘三废’排放情况,并讨论其对环境的影响”、“调查当地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内容,教师很少带学生到课外开展调查“活动”。

二、有效开展地理“活动”教学的建议

新课程需要新思维,新教材需要新教法。为解决地理“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活动”的教学功能,实现“活动”的教学价值,现提出如下建议。

1.要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导的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地理“活动”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要改变机械式的“活动”教学模式,让教师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地理“活动”,明确“活动”所要解决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解决”、“怎么解决效果会更好”等问题,然后找出最适合的“活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这样才能提高“活动”效率,从而真正贯彻落实地理教学新理念,有利于促进地理教育改革。

地理教学活动篇9

关键词:地理活动;改革;地理能力;教学形式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230-01高中地理每课都有地里活动,一般的老师视而不见;也有部分老师讲一讲,但大都停留在宣布答案的层面上。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地理活动部分进行教学改革。

1.改革认识态度,正确认识地理活动部分教学的重要性

安排地理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增加实践知识,提高地理能力。地理能力,就是应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亦即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能力。它们之间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地理知能教育体系。如下图所示:

从这一体系中,可以明显看出:地理知识是地理智能教育体系的基础;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是地理知能育体系的纽带,是地理知识转化为地理能力的桥梁;地理能力是地理知能教育的归宿。为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地理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通过地理活动的教学,加强地理智能和地理技能的培养,做好地理知能的转化工作。学生只掌握一些死知识,不会应用知识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不能算完成教学任务[1]。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地理理论知识能指导地理活动中的实践;反过来,通过地理活动,增加了实践知识,又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领悟,从而更好地巩固理论知识。因而,对地理活动的教学不能置之不理,或者只是简单地解说。

2.改革教学形式,多种教学形式并举

备课时,我们要认真分析活动设计的目的,充分考虑完成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条件,选用最适合的教学形式。就教学的场地来说,有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两种形式。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能够巩固学生课堂学到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并且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地理才干和技能。学生可以学会定方向、测量面积、测量坡度、自绘地图等。现以《地理必修1》为例,谈谈怎样安排地理活动的场地。

2.1教室里完成。这些活动对外界条件几乎没有要求,可以通过计算、分组讨论,或简单的动手演示即可完成。如:p12:计算每小时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相当于多小度电;p15: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是有利还是不利;p17:动手演示昼夜交替;p45: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远不如月球表面大。这类活动在教材中占大多数。

2.2学生课外完成。活动比较简单,或因时间关系,或因教室里没有完成活动的物质条件,让学生课外完成。如:p27: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同学之间去交流。

2.3师生课外完成。有些活动必须在教室外或校园外,经过师生共同合作,经过地理实验、地理观测、野外考察等才能完成。如p9:观看月相;p24:简易测量学校所在地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p33:去野外采集岩石标本;p40:观察野外岩石褶皱构造等[2]。

3.改革教学方法,采用直观和逻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有的老师认为:既然是地理活动,只要把道理讲清,学生能掌握知识就行了。这种单独的逻辑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地理事物、地理概念的形象感,难以牢固掌握知识。如果加入直观教学方法,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地理必修1》为例,有些可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法教学,如在讲解"p47活动:塑料大棚的作用"时,可展示塑料大棚的影像资料。有的可自制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如在讲解"p39活动:背斜和向斜的形成原因"时,可用竹枝相向挤压法进行讲解。竹枝隆起的部分为背斜,凹陷的部分为向斜。在讲解"p48活动:热力环流的形成"时,可用在灰斗中燃烧纸屑的方法讲解。燃烧时,可见烟灰在灰斗处徐徐上升,然后在附近下沉。这表明灰斗处的一些气体跑到上面去了。但由于热胀冷缩,还有一些气体跑向两侧,从而使受热处气压变低,相邻的近地面气压变高。

上空与近地面气压则刚好相反。如图2所示:

所以,只要我们开动脑筋,随时可选取身边的材料,进行直观教学。在直观教学的基础,再加以引导、分析、推理,有机地把直观教学和逻辑教学结合起来。

4.改革教学的主客体关系,正确把握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关于教学的主客体关系,观点林立。我比较赞同联邦德国赫耳曼•哈肯的"协同学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教学被组织阶段,教师起主导作用;在自组织阶段,学生起主导作用。地里活动基本属于自组织阶段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适用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地理活动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要求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参与;要求学生主动深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参与,发现问题,获得地理知和地理技能。教师应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学模具,大胆思考、提问,相互讨论,到讲台演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既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地理能力,又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说话能力,使学生有了成就感,可谓一举两得。

5.改革考察方法,也考考部分活动内容知识

物理、化学有实验考试题目,地理同样可以考部分活动内容知识,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总之,地理活动内容部分的教学不可忽视,教学方法要不断改进,这样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提高地理能力。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活动篇10

关键词:实践;活动;地理教学

1什么是“地理实践活动教学”

学生在学校中的所有活动都可以称为学习实践活动。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实践,例如,要从事听课、复习、完成作业、自学和其他教学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是指向学校或学生自身的。二是科学和社会实践,这种活动直接指向客观世界,主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既有课堂内的实践活动,也有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地理讲演、地理竞赛等等。

2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实践获得的知识是“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学生通过实践,能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接触地理事物和地理观念,增加地理的感性知识,巩固、扩大、加深课堂上获得的地理基础知识,并使所获得的知识在实践得到应用和提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1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告诉我,我忘记了;给我看,我记住了;让我参与,我理解了。”这个教育谚语反映了有效学习中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参与了就有体验,有体验就有可能真正理解,真正理解了,才能掌握,学生掌握了,学习才有效。

2.2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组织良好的地理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年龄特点使他们更容易能够在主动参与的操作环境下形成学习兴趣,这种兴趣反过来又使地理实践活动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从而促进了以后学习的进行。如有的教师在进行“等高线”教学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切土豆’的活动……”,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通过“动手做”活动,学生很容易了解等高线的原理,并学会在等高线图上判断地形。

2.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机会,搭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广阔舞台。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比较大,这在客观上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客观条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并在走向野外与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引起深入思考,激发创新欲望。

2.4促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发生质的变化。目前,我国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基本上局限于课堂教学范围内。教师联系实际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动手进行地理实验与制作的能力、组织地理课外活动等方面的能力还需要提高。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的“转型”迫在眉睫。在地理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能够看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并在锻炼中使自身的教学能力发生质的变化。

3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开展的常用形式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内容,不仅科学体系强,而且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知识的介绍有许多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问题出发的。所以“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的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的种类比较多,既有课堂内的实践活动,也有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地理游戏、地理知识竞赛、地图绘制、地理摄影、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墙报编辑等等。现举三方面的列子:

3.1动手制作教具。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既是一个手脑并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过程,也是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过程。案例:在进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时,我事先布置学生根据课本要求准备好制作地球仪的工具、材料,在上课时,让学生独立的自由地对这些材料进行观察、按按课本步骤操作制作地球仪。借助这一活动,学生对经纬线、经纬度、地球的形状及大小等抽象的知识不仅理解的深刻、透彻,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同学们还亲手制作了等高线、时区转动盘等教学用具,在教学中既发挥了积极作用,又弥补了教具不足的现状。

3.2地理绘图。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古人用“左书右图”来说明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正确认识地图、阅读地图、分析图表和绘制图表,能够做到图像信息与文字信息转换自如,是学习地理的良好习惯和有效方法,也是地理《考试说明》中的基本能力要求。新教材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动手绘图,把课本知识“活”起来,既能帮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演才能,寓教于乐。如学完“地图”后,我布置了作业——绘制学校平面图。在绘制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最后将学校平面图绘制的非常漂亮。

3.3地理知识竞赛。地理知识竞赛的方式很多,如地理游戏、地理知识抢答、地理活动中角色的扮演等。我让学生课余时间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模拟一次暑假国内旅行,设计好旅游线路,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介绍沿途经过的城市和著名景点。可手写,打印或制作成幻灯片的形式向大家介绍。然后由学生组成的“专家组”进行打分,评选出优胜者。在学习中国地图时,可以设计拼图游戏,看谁拼的最快、最准确,这样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很快的掌握了所学知识,比一味的记忆效果要好的多。

然而,在地理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的很多困难,如:根据调查分析,由于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过分依赖视觉、听觉的作用,触觉、动觉的作用显现得不够等。中学地理教师可以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通过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创设活动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各种形式的地理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陈澄主编,《地理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2]褚亚平等主编,《中学地理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