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十篇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十篇

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7:38

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篇1

作为校园文化重要内容的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具有共同爱好的学生组成的一个学生组织,是自我学习的一种形式。社团文化的宗旨是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繁荣校园文化。而急救社团这一新兴社团的出现,是当今社会趋势下的必然结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对非医学专业的同学,开辟了第二课堂,扩展知识面,丰富知识网;对医学专业的学生,能巩固专业知识,在学习的同时获得快乐。目前欧美先进国家每2~3人之中就有一名是急救员,而我国在数量和基础上都相当薄弱,急救员极为紧缺。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日常的急救知识了解太少。在嘉兴学院3个二级学院(经济学院、数信学院、医学院)抽取5个专业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有效率96.5%。调查问卷中涉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急救知识,其中包括急救号码是否知晓、毒蛇咬伤如何紧急处理、心肺复苏如何操作、气道异物梗阻如何处理、颈椎伤员的搬运等等,但调查结果不尽人意,大学生对各项急救知识的知晓情况不容乐观,知晓率较低,各项知晓率均低于百分之50(除急救号码外)。因此,在我校开展急救知识的普及更有着重要的意义。

急救社团,作为新兴的社团,在众多的社团中将会成为一枝独秀,成为校园文化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大学生的素质。开设急救社团,通过对救护新概念、创伤救护、心肺复苏、常见急症、意外伤害和灾害事故等理论知识的宣讲,对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及包扎、突发性事件现场处理等操作演示,以及让同学们模拟练习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授方式,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急救技能,它对大学生的影响着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开设急救社团,有利于掌握知识,提升素质。利用学生社团这块阵地,促进青年学生由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发展,弥补课堂教育不足,拓宽了学生视野,陶冶情操,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采取宣传海报、学校广播、图片展、知识竞赛、专门紧急救助手册、专题讲座等形式以增强急救知识普及和宣传的力度,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必要的急救技能。社团所开展的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变化多样,激发了同学们参加活动的要求,从而形成了他们接受教育、提高素质的自觉行动。此举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向为主动学习,不同于医学院高压的环境和严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到知识。

(二)开设急救社团,有利于人格的完善。现今社会,很多人在面对紧急灾害的时候,由于实施急救技术不成熟、救人意愿、施救障碍等种种原因,不愿意、没能力或者没有自信去实施急救措施。通过急救社团的设立,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素质较高的人群对急救实施的紧迫性、必要性有了更好的了解,对急救知识、技能基本掌握,在面对灾害的时候更有能力也更有自信去实施急救措施,这对大学生善良、自信的人格因子的形成与完善起着毋庸置疑的作用。急救社团的开展,也能锻炼同学的应变能力,做到临危不惧,同时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做到耐心、细心、责任心。大学生接受着社团文化的影响,以社会的尺度来要求自己,在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爱好、特长,培养理想、信念、意志,积极自我表现,使自己成为有个性的人、独特的人,受社会欢迎的人。

(三)开设急救社团,有利于各种能力的发展。急救社团的开设,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作为一个新兴的社团,其组织及开课方式都处于思考实践阶段,从组织的申请设立,到社团开课的方式,再到社团成立的效果、意义等,都有待斟酌,这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急救的实施都十分紧急,急救情景模式则使人处于紧张状态,这使大学生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大的提升,同时也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的确,少年于国家的前途是分不开的。“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少年正如那处升的太阳那样,充满希望与力量。所以,每个国家都非常的重视青少年的成长与健康,关注青少年的教育与培养问题。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发展一路坎坷,但是作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它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效,并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对于广大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内容与意义都很重大。

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即“遗传素质”。广义的素质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广义素质。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教育的统称。前者侧重于理论观点、思想认识的教育;后者侧重于政治立尝政治方向、政治观点和态度的教育。两者虽各有侧重,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四个特点:第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最重要的部分。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懂得我国当代最大的政治,坚持这一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决心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第三,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鲜明的思想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辨别美丑,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在假、恶、丑的现象肆虐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鲜明的思想性。第四,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特定的知识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并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融和的。离开了政治性、思想性的“纯粹”的知识性,对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便是无意义的了。

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意义

同志说学校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邓小平同志更是强调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1989年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时尖锐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并不是否定和排斥智育和体育及美育,而是抓住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便不是从政治上着眼,而仅是从健全人格角度考虑,也是为青少年学生最终成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所益处的人打下做人的基础。如果从政治上着眼,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不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同志在1999年6月15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素质教育的问题发表了纲领性的讲话,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同志号召全党:“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足见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

三、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意义是重大的,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因此,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就显得必要而且是势在必行。

第一,突出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地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对于青少年的教育,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占有重要的位置,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教育要重点突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地位,保证学生在道德层面提高自己,达到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今后人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重视家庭教育对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对于人的生活习性,品格的形成,起决定性影响是教育,自然不排除遗传因素的影响。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很重要,而家庭教育是最直接的,有人说看这个人怎么样,看他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就可以了,这正是说明人的这种直接的影响,这个是潜移默化的。因此,要重视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第三,加强社会教育以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社会教育是贯穿于始终的,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伴而行的一个重要教育形式,社会要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社会需要做到为广大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做好舆论宣传,为青少年提供各种实践场所,以助于青少年受到正确思想意识影响,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与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青少年的培养要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入手。总之,不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要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现实保障,达到为国家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青松.推进新时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J].当代青年研究,2004,(4).

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篇3

一、加强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和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主要内容,教好这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和“加强实验教学”。可见,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双基”教学,更不能认为,加强“双基”教学,就是搞“应试教育”。应当十分明确,化学中的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要切实搞好“双基”教学,做好化学基本知识的普及工作,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养,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这是“纲要”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符合素质教育的大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科学态度的建立以及科学方法训练,都需要融合于化学知识教学之中,通过化学“双基”教学来实现。离开了“双基”教学,其他方面的教育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化学“双基”教学,在观念上应有所改变,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我校从2009年开始实行“学案导学”的教学课改模式,目的就是变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它不同于其他教学手段的特点是:学案与导学密切结合,学案指导导学,导学依据学案,重点在“导”,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在课堂上老师说的少了,学生动手动脑多了,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要加强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这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和四个现代化建设必胜的信念。要使学生了解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认识化学问题。要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科学作风和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有关化学、化工的新成果、新进展,以不断充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除了在课内进行外,还可以通过参观、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转贴于

中学化学知识中蕴藏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结合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有助于学生能力、特别是认识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科学信念,即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们有能力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有了这种信念,就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科学探索中,披荆斩棘,开拓前进,这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具有的品格。

三、开展探究性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环节的前后联系,开展探究性的课外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学到课堂上、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而且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创造意识,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这一单元时,教师可设计一节综合实践课,主要以五个话题作为展示学生实践探究的成果。第一,水的重要性。第二,水资源的缺乏。第三,水的污染。第四,水的净化处理。第五,我国政府治水的方略。这些话题都要求学生课前尽量通过教科书、资料、报纸、电视、网络等方式收集信息,采取水样,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进行污水净化处理等。

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篇4

为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深入贯彻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任务,突出素质教育的主题地位

1、实施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总书记指出,教育工作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总理也多次召开教育座谈会,强调要加强素质教育,搞好中小学课程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德和创新精神。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明确素质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主题地位,把素质教育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2、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奠基工程。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提高全民族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当前教育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大临沂,新临沂”的现实需要,是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使命。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和国家、省一系列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积极组织开展统一思想的大讨论,提高对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不动摇,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改进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工作发展的思路转到以内涵发展为主、注重提高质量的轨道上来。

3、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通过推进素质教育,改变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倾向,把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把素质教育作为巩固提高办学质量的中心环节,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要把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4、1999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精神,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项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各级、各部门积极探索、实践课程改革、招生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在学校教育的关键环节创新突破,广大青少年总体上呈现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素质教育取得了新的成效。

5、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还存在不少深层次体制性的障碍。重智育轻德体美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没有得到切实解决;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仍然存在;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刚刚开始,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社会氛围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认真研究解决。

6、我市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有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教育体系结构和制度环境;基本形成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适应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基本形成富有生机活力和鲜明特色的学校教育格局;基本形成因地制宜创造性推动素质教育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学校、家庭、社区教育有机结合的学习化社会框架。近期的主要工作目标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得到初步遏制,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得到减轻,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人才培养方式、考试评价模式进一步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有新的提高,宏观教育体系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素质教育取得显著进展。

二、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构建立德树人的工作机制

7、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德育工作,在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加强德育工作,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推进德育课程改革,加强德育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体现沂蒙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营造浓厚教育氛围。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要通过组织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新童谣”编创等活动,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强化基础道德建设,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少数青少年戒除网瘾等问题。加强法制教育,发挥好法律对青少年行为的规范作用,培养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与法律素质。各级政府要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

8、加强德育基地建设,提高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各类青少年宫、青少年学生活动中心、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对未成年人要免费开放,开展教育活动。要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精心设计、广泛开展经常性、大众化、参与面广、实践性强的活动。市对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维护予以扶持。各级政府要把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运转、维护和开展公益性活动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每个县(区)都要建成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立校外实践教育的社会义务制度,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遍承担学生参观学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责任。

三、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9、增强深化课程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前,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是摆在全市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由外延到核心突破的关键环节。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实现“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对深化课程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推进课程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0、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育教学,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任何地方和单位都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要严格按照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不得随意增加难度和降低要求。普通高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尽可能多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对课程多样性、个性化的选择需求。加强选修课程的管理,不得为学生集体确定选修课程,不得将学生自主选课变为集体必修。高中指导学生选择发展方向不早于第二学年末,高中结束课程不得早于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末。

11、加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设。学校要按要求将省定地方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分年级统一安排课时。要正确处理好学校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成立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引导教师科学设计学校课程与教学方案。学校课程不得编写教材,但可以开发讲义。要坚持学校课程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制度。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加强图书和教学仪器管理与使用效益,改革仪器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图书馆、实验室、网络教室等教学仪器设施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制度,充分发挥学校人力、物力、信息等各类资源的最大效益。要创造条件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切实加强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的开展。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小学生不少于10天,初中生不少于20天,高中生不少于30天。

12、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和水平。要加强教研机构和队伍建设,转变教研工作方式,指导学校搞好校本教研,加强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的研究,以教育科研指导和优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动力。要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研究有效教学措施,切实实现减负增效。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制度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保证课程实施水平,监测教育教学质量。

13、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精神,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开展好体育课教学、课外活动和体育竞赛等活动。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扎实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器材配备,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开展卫生健康教育、防治传染病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加强学校卫生室建设,增加器材配备,提高人员素质。以改造农村学校食堂、宿舍和厕所为重点,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学校卫生工作条件。学校每年要组织学生进行体质检测和健康体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体检的费用要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校要切实保证体育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所需经费从公用经费中提取和安排。

14、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的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15、切实加强技术课程的开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按照国家规定课时,开设好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一定的劳动技能,形成尊重劳动的良好风气。普通高中要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信息技术专用教室和通用技术实验室,配备必需的教学设施,切实保证技术课程的开设。

16、积极发展高中段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积极面向市场,面向生产第一线,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实行“订单培养”,通过校企结合、产教结合、半工半读,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17、依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教育法律法规,全面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加强对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管,建立综合考察学校和教师的评估、监测机制。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行为,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不得以改制为名提高收费标准。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收费的特长班、实验班、“校中校”。努力解决“大班额”现象,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高中不超过56人。

18、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走读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小学不超过6小时,中学不超过8小时。晚间、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不上课。睡眠时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少于9小时,高中不少于8小时。寄宿制学校学生晚自习结束时间,初中不晚于21:00,高中不晚于22:00;早上统一起床时间,初中不早于7:00,高中不早于6:30。义务教育阶段走读生早上到校时间不早于7:30,上课时间不早于8:00。高中走读生早上到校时间不早于7:00,上课时间不早于7:30。

19、严格控制学生家庭书面作业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初中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1.5小时;高中布置作业要涵盖所有学习领域且总量不超过2小时。

五、深化评价考试制度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20、完善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师评价体系。要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评价观,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师德表现、工作态度、专业发展、工作量、工作难度和工作实绩等方面,科学评价教师工作,不得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高低评价和奖惩教师。

21、完善学生评价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在过程性评价的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制度,加强对学生课堂提问、作业展示、实践活动、标志性成果等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矫正功能。

22、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实行日常学习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日常考试实行无分数评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期末考试应由学校自行组织命题、并进行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学校、班级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得按学业成绩排列学生名次。除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教研机构不得统一组织面向学生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

23、改革和完善中小学招生制度。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的办法。积极推进高中招生改革,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以学业考试取代升学考试,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依据,采取多种方式录取新生,逐步扩大高中招生的自。严格考风考纪,认真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六、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4、推进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以及各类教育之间均衡协调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

25、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重点抓好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建设。制订和完善本地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实施方案,大力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全面建设合格的基础教育学校,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要将标准化学校建设经费纳入县区本级财政预算,城市教育费附加要优先用于薄弱学校的改造。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继续抓好危房改造工程,限期消除D级危房。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要适当保留小学和教学点,方便群众,原则上不再减少学校和教学点,县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要经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方能实施。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建立教育教学交流平台,组织优秀课例、教例开发,建设教育资源库,为广大中小学校服务,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26、依法保障经济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和弱势群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继续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实施高中阶段家庭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建立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重视特殊教育,对有能力参加普通教育的残疾儿童允许其随班跟读。

27、重视和加强对普通高中的办学管理,规范普通高中基本建设。认真研究高中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把普通高中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内涵发展上来。未经市主管部门批准,公办普通高中不得擅自贷款新建、改建和扩建学校。严禁占用学校公共教育资源举办复读班或招收往届高中毕业生插班复读。

七、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基本保证

28、认真贯彻落实《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临政发〔2007〕36号),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有针对性地实施各类教师培训工程,在教育改革实践中锻炼一支高素质教师和校长队伍。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加大督导,尽快实现县域内统一工资发放标准。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确定的标准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29、统筹教师资源,优化教师结构,创新教师补充机制。推动城乡教师对口支援、交流的制度化、规范化,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原则上要有1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努力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加强教师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并实施新教师年补充机制。

30、加强师德建设,培养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情感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完善教师行为规范,规范教师从教行为,禁止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全面实施中小学班主任任职资格制度,逐步提高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水平,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八、建立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体系

31、家庭和社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坚持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结合,创造三者互相沟通融合、共同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完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家庭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社区、村居要设立家长学校,学校要成立家长委员会,经常召开家长会,落实教师家访制度,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家长联系和交流。要加强学籍管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建立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有条件的地方要实行信息化管理。家长要依法保证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自觉接受家长学校的教育,提高培养下一代的能力。社区、村居的文化体育设施要向学生免费开放,要创造条件加强对辖区内少年儿童的教育,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助。加强对学校共青团、少年先锋队和学生会等团队组织的指导,小学要配备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中学要配备专职团委书记。

32、新闻宣传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要炒作高考、中考状元及学校的升学率。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按照有关规定管理好网吧,维护学校正常秩序。

九、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创造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优良环境

3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政府必须切实转变观念,以素质教育为主题,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研究制订推进本行政区域素质教育的工作方案和实施步骤。在领导干部中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并将其作为考核、评价政府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

34、坚持依法治教,认真贯彻执行各项教育法律、法规,保证教育方针全面贯彻执行,依法推进素质教育。政府机关要依法规范执政行为,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保障。积极争取各级人大、政协对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监督。

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篇5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素质教育;生命教育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是新世纪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国家的既定教育政策,也是国家赋予教育的使命。当前,高职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延伸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关注集中到对生命的认知和尊重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不仅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学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生命,保持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发现生命的意义,找寻生命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正确认识,全面系统地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以及个体、社会、自然三者的协调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他们将学会尊重自我生命的生老病死之规律,同时也尊重他人生命的自然发展过程。在认识生命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对生命的责任感,在与不同生命个体的交流与互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加强与其他生命个体的协调进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开展现状

21世纪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创造了条件,素质教育进展到现在取得了一定成效,应试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良莠的标尺,更多的关注度集中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上。尤其对于高职学生,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得到丰富,高职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人格不断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成为了教育参与者们关注的重点。然而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在生命教育上起步较晚,存在认识不够全面、内容不够深刻、形式不够丰富等各方面的缺陷。多数高职学生刚刚成年,正处于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然而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职业高中仍然持有这样的观点: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道德、人格、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和培训。有不少高职教师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他们轻视了生命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没有尽到引导学生对人生负责的义务。意志力的磨练、审美情趣的养成、人格的塑造与完善、乃至为人处世之道等在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中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学生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心之所向无处托付,导致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甚至会因为被一时偏激的价值观所遮蔽而丧失整个生活的意义感。

不久前,南京某高校一名大四女生预设微博遗书,宣称自己因患有抑郁症自杀,此事引起网络轰动,广大网友对此唏嘘不已。不论该女生是因为何种原因得了抑郁症,或者造成自杀行为,这件事情暴露出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的深思:在高职学生中,心理问题已经逐渐演化为以生命为代价的心理疾病了,类似例子充分说明生命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程度还远远不够。许多学生在遇到情感、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挫折时,自身不能正确面对,加上外界疏导和关心不及时,造成心理抑郁,导致行为偏差,甚至构成对自己的生命威胁。

类似事件还有很多。大多数选择自杀的学生除了心理疾病的原因外,有很大一部分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仅仅因为父母的责骂、同学的争吵等小事就选择自杀,行为草率而冲动,这种无视生命的做法让人心寒。其次值得人警醒的是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不但对自己的生命不珍视,在同伴遇到危险时亦不会珍惜他人的生命,不仅不去救助反而视而不见,生命的意义在他们的头脑中完全丧失,他们所具有的素质也因一时的冲动而销声匿迹,以上迹象直接威胁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和和谐社会的建设。生命教育已经迫切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教育。

二、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一)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的对象是人,故此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而生命是人存在的形式,则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应以生命教育为初衷,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实现了从人性萌芽到人性完善的过渡。在高职教育中,学校不仅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面向职业需要和社会需求,同时要加强学生身心变化、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综合素质建设。

其次,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健全学生人格发展,范围囊括了“德”、“智”、“体”、“劳”等各方面的内容,其获得途径主要有社会活动和社会经验。尽管新世纪以来深刻的社会变革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体系,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促进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而促进个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共进—仍然没有发生变化,这一内涵与生命教育的核心,即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相契合的。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高职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将育人与育才和谐统一。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必须紧密联系生命教育,高职院校应该把生命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第一位。

(二)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和用人需求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新世纪高品质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三大素质:一是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三是独立的创新精神与不断创造的能力。生命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更要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生命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元,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以生命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他人的关系,并主动帮助他人理解、认识生命的真实意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实际上,人的生命与人的主体有必然联系,生命承载着主体,如果失去了生命,人的主体也无从谈起。因此。生命教育的缺失将影响主体教育的顺利进行,没有生命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善的。就像没有了生命的支撑,思维将无法存在,没有了生命教育,学生缺失了对生命的意识,包括正常的行为、情感和意志等,素质教育更无从谈起。而没有素质教育提供生命教育的有利条件和实施氛围,生命教育亦无从开展。可见,生命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和谐统一的关系。

(三)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结合提供学生全方位的保护

素质教育的形式更倾向于隐形教育,其进展通常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改变和影响学生的行为。生命教育提倡进行人文教育,重点在于对生命的人文关怀,所有和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都应以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为目的,包括正面认识死亡。尽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死亡这个词是比较避讳的,但我们要认识到时代在发展,充分认识到死亡的威胁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在理论性的传授之外,高职学校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文教育环境,将生命教育知识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每一位学生都要爱惜生命,尊重生命。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命主动帮助更多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教导他们如何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世界,引导他们发现生命的意义,挖掘生命的潜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充满活力,健康成长的人。

三、素质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施途径

生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在其进行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基础,生命教育必须“以‘生命’为本”。为了确保实现生命教育的顺利进行,首先要把关注生命和尊重生命的角度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关键,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发展需要知识的促进,激励学生不断丰富身心内涵,形成完善的人格,培养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责任心,最终把自己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和热爱生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各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学科建设的特点和发展优势,加强师生心理交流和互动活动,使教师能及时把握当代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动态变化,透彻地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适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他们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性干预,将危机问题扼杀在萌芽中,保护他们的生命。另外,学校要也及时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有目的地对教师进行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培训,充分利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鼓励教师以身作则,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影响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分享生活经验,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美好情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格陶冶,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可以借鉴业已顺利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特色团组织活动或者开展党员先锋活动来全面实施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活动内容可以针对高职学生迫切渴望接触社会的特点,直面职业要求和社会挑战的需要,充分发挥实践对学生的影响。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红色根据地等,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端正思想态度,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组织面向高职学生的戒毒以及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和法律防范意识;还有组织野外生存,野外踏勘和野外露营,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刺激学生互相帮助,在挫折打击中寻求团结协作,在饱经磨难后体验成功,从困境中反省,在成功中总结经验,从而更加尊重生命,增强生命的责任感,体验和感悟生命的快乐。

(三)建立教育保障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以确保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顺利实施。完善素质教育绩效评估体系,鼓励素质教育中获得成果的学生和教师,严格监督教育进展,重点将生命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生命教育顺利实施的保证条件。

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篇6

1.初中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训练现状分析

目前,素质拓 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属于短期培训,这显然不符合初中体育教学的长期性特点。并且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初中学校在实现人员、设施等素质拓展训练的配备上有一定的困难。此外,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必须以课程化为保障,然而目前许多学校无法实现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化,或者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2.素质拓展训练引入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2.1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传统体育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素质拓展训练能够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例如许多学生存在焦虑、恐惧、自卑、胆小等心理弱点,而针对这些问题,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时,教师可以开设专项训练,使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得以提高,进而避免学生出现消极心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2.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团队意识

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存在共同完成的任务,这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意识。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在教学内容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受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意识弱化,减少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成为许多学生面临的难题。而素质拓展训练就能够很好解决这些问题。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以上问题,设置专门的训练项目,促使学生交流与协作,并通过正确教育与引导,使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意识在训练中得到相应的提升。

3.如何加强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1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设计与安排

目前,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实施,主要是由于其属于一门新兴课程,针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同问题与解决方法,还需要通过实践来证明其可行性,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影响以教学方法等。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素质拓展训练的预期教学效果,就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考虑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设计与安排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课程。如此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初中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为了加强素质拓展训练在其中的应用,就必须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为充分发挥初中体育教学素质拓展训练的教学优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目前,许多初中体育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并不理想,许多学生的体育教师的在素质拓展训练这一方面的教学经验欠缺,无法充分实施素质拓展教学。许多教师的体育教学技能仅仅满足传统教学模式的要求,而素质拓展训练教学的教学方式所强调的内容却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技能不匹配。并且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缺乏对素质拓展训练教学的正确认识。因此,为了使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目前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形势,保证素质拓展训练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引入初中体育教学,充分发挥其作用与价值,就必须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在素质拓展训练教学方面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3.3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由于素质拓展训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特殊性,这就要求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些特殊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和其它教学资源。因此,就必须加强现有教学资源的利用,使其教学价值得 以充分的发挥。例如,学生的操场或者体育馆就是教师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重要场地,或者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限制的桌椅、板凳等,将其作为训练器材,又或者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些相对简单的训练器材才完成素质拓展训练教学任务。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属于一门新兴的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可行性,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加以改进与完善。然而这并不影响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与价值,素质拓展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与进步,符合新课标要求,在未来初中体育教学中必然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莉娟.浅谈初中体育教学当中拓展训练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4(17):342-343.

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篇7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伴随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环境问题凸现,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与环境保护意识,是目前高校需要重视的问题。高校作为向社会推送人才的重要机构,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一、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不难发现,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首先,“三观”教育包括如何建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要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引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可见,通过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与环境保护意识,是目前高校需要重视的问题。同时,伴随目前教育对综合素质得忽视,很多大学生没有具备适应社会以及处理好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没有形成生态文明观念,为此,高校作为目前为我国输送人才最多的组织更应该起到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其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提高以及政治文化的迅猛发展,资源环境隐藏的问题显现出来,由于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造成气候变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人民的身体健康以及国家发展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意识。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主力军,加强他们的生态文明教育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改善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就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单薄,生态道德素质较低,对生态环境现状不加重视,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尤为迫切。再次,在高校中引入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促进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随着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的需求提出,我们发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而处理这个问题就必须基于负责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处理方式将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程度,对于国家与社会来说,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直接促进国家稳定与社会发展。所以,高校必须起到引导学生构建生态文明理念的责任,引导学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依据自然法则,进一步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生态道德素质。最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依赖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这要求大学生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与思想觉悟,通过道德素质的提高进一步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开发。现阶段的高校重视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道德素质有所忽视,而这些恰好成为制约大学生日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少大学生就业后虽然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因为缺乏必要的道德素质而无法适应自己的工作。所以,通过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人与人的关系,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个人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结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的需求,在高校中引入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促进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目前我国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利用,进行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

[2]高晓钟,陈朝阳.论生态道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J].生态经济,2008

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篇8

关键词:民族语言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教育改革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由应试教育向民族语言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改革。因此,民族语言素质教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更是高职院校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但是当前一些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并不清晰。本文着重分析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含义、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意义、职业教育中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特殊性以及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含义

要知道什么是民族语言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明确民族语言素质的含义,民族语言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民族语言素质概念,即遗传民族语言素质。《辞海》写道:民族语言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民族语言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民族语言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民族语言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民族语言素质、智力民族语言素质、身体民族语言素质、审美民族语言素质、劳动技能民族语言素质等。民族语言素质教育中的民族语言素质,指的是广义民族语言素质。

民族语言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民族语言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其实质就是一种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养成和提高,重视学生人格精神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目前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最让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是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负责任,这就让就业市场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反差:一方面,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二、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意义

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于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民族语言素质,而以往所说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多是侧重于政治民族语言素质和专业民族语言素质,即所谓的又红又专,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族语言素质的其它方面,如学生的人格精神,个性发展,生活品味,道德修养及审美情趣的培育。

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人才。实践证明:民族语言素质教育能更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能更好促进受教育者终身发展的需要。能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各个领域拨尖人才。

三、职业教育中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从职业教育的方面看,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提高。然而,就职业教育来说,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普通院校教育有所不同。这种特殊性,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应用型上,即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以适应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不同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由此,这也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民族语言素质教育也必须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和要求,即把人才能力民族语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作为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实质和核心。

能力民族语言素质包括哪些基本方面呢?一般来讲,应包括: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实际工作组织能力、信息收集传递能力、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等。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也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职业教育中的民族语言素质教育,要特别注重对专业技术的把握、实际操作能力、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中的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具有针对性,以充分显示其特色。

四、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把民族语言素质教育提升到了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在培养高民族语言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篇9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校音乐;综合素质;培养策略

由于我国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教育,严重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校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推动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同时还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其日后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教学理念失衡由于我国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很多学校和家长对于音乐教学不够重视,导致很多高校的音乐教学活动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和落实。由于音乐学科在众多学科中的弱势地位,有的学校甚至会出现课时较少的情况,并且在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上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教师在授课时也不会主动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从而导致音乐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教学方式陈旧由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思想非常独立,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会出现不愿意学习的情况。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而是继续采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样不仅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音乐课堂上,同时还会使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消极态度,从而对音乐教学活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教学形式单一虽然个别学校可以保证音乐课堂有足够的授课时间,但是在教学形式上仍存在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的情况。在实际的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继续使用传统的以歌曲教奏为主的教学方式,没能借助各种辅助设备和活动组织教学,这不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师资力量欠缺现阶段,多数学校都存在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尤其是音乐师资力量更是严重不足,在个别的学校甚至还会出现主课教师兼任音乐教师的情况,不仅无法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还会严重阻碍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高。

二、音乐教育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在高校开展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使学生在大学阶段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让其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这对学生的日后学习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会使用很多音乐语言,而这些音乐语言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更多的美好的愿景和内涵,从而促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现阶段,高校音乐教师如果可以将音乐教学与思政教学融合在一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养,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品质,这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这种将音乐教学和思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度非常重要。

(三)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在高校开展音乐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相应的音乐知识,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美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这对提升学生文化修养也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重点启发学生的智慧;另一方面要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由于我国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多数教师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成绩,严重忽视了学生心理方面的培养和提升。由于高校的学生正处于走向社会的阶段,所以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使其情绪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而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美好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和负担,并且学生在歌唱和演奏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

三、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

为了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渗透音乐教育,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需要做到如下几方面:

(一)设置多元化音乐课程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很多先进的文化和思想逐渐涌入我国社会中,这样一来对新时期的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所以,现阶段的高校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社会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但是,从目前各大高校的音乐教学情况来看,高校教育不仅存在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对音乐教学不够重视的情况,使整个教学过于局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音乐其实是一种文化,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传播,并将先进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进行渗透和扩大,以此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所以,在开展音乐教学时,教师必须从多个方面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以此将音乐教学的特征充分展示出来,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音乐能力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程的设置上先开设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然后在此基础上将世界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在突出原有的音乐教育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可以客观地看待中外音乐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可以更加多元化,让学生在不同的音乐熏陶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在音乐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需要来积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爱国意识,并且让其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从而使学生在音乐中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这对其日后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音乐教学中呢?针对这一问题,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然后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用钢琴演奏以及作品赏析等方式来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精神,这样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基础上,还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三)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施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合作和相互启发中实现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化。例如:在欣赏我国著名歌曲《黄河大合唱》时,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将男生和女生分开,然后根据歌曲的音分别进行演唱和二重唱,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体验到与他人合作带来的快乐,让学生明白“合作会产生快乐”。在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也能极大地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实践当中,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

(四)深挖情感内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通过分析高校音乐教材可以发现,教材中含有大量人文思想的歌曲内容。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并紧紧抓住其中蕴含的人文思想元素,将其不断放大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鼓励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重点感受其中潜藏的情感美以及所表达的人文思想,通过这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例如,在欣赏《黑桃皇后》《卡门》《奥尔伽的叙咏调》等作品时,教师一定要将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挖掘出来,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打造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育体系。这样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爱国情怀、民族团结之情、友爱之情等等,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人文素养。

(五)积极利用第二课堂要想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仅仅依靠几节音乐课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利用各种渠道和手段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所以,高校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开设第二教学课堂,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可以真实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经常向校方申请组织学生开展音乐作品赏析会,在活动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知名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和推荐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另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在社会上聘请一些有名的音乐教师以及专家到学校开展音乐讲座和演唱演奏活动,并邀请专家对学生的歌唱技巧和演奏水平进行指点和评价,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实际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因为良好的审美能力对提高学生自身修养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明.关于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重要性探究[J].休闲,2019,(11):22-22.

[2]孝红,苏向东,王海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探讨[J].山东农业教育,2017,000(004):52-54.

[3]朱捷.高校舞蹈与音乐融合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研究[J].北方音乐,2020,(15):12-12.

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篇10

一、注重素质教育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因此,教学过程要把唤起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作为根本任务。一堂好课能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人的发展、生命的完善,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思考寻找生活的意义,感受生命的价值和辉煌。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告诉我们,要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要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性思维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即要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把被动接受“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实施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二、注重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历史学科应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吸收、摄取、加工信息的方法和能力,作为最佳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落实。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学会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心理、学习方法指导的一种策咯。

1.学会阅读。历史阅读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最基本的是要学会读教材、读相关的史料、图画、图表等。可以从教材入手,历史事件的论述是多方面的,但概括精要、揭示本质,最关键的表述往往只一句或几句话。在阅读过程中设置问题,使学生注意集中在所提问题有密切相关内容上。如比较汉唐对外关系的异同点,说明唐朝比汉更强盛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的注意被控制在老师提问所涉及的全部信息上,在阅读中探索提取、加工,逐步得出结论。阅读中应提倡多问、大胆质疑、人人参与。可引导学生对教材或史料中不理解、不明确的问题质疑,对教材不同论点质疑,对尖子生、高年级的学生还可引导能质疑又能释疑,充分开发潜能。

2.学会分析。学会用范例理论原理去认识和解决同类问题,使知识达到有效迁移。示范性的分析历史问题,向学生敞开教师理解问题的思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这是学生学习方法形成的主渠道。胡绍炯老师在讲授“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一节时以“德国”为例引导,让学生用已建立的关于“德国”子目的认知结构去分析、概括19世纪下半叶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其它5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3.学会讨论。讨论是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学生参与讨论历史问题,它的益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占有材料,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争鸣,达到解决问题、深入学习、发展自我的目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了历史的意义,训练了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的理论观点,又解决了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学会了历史思维,从而达到提高素质水平的目的。初中的学生也可以进行小范围的讨论训练,如对岳飞、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但注意指导学生既要注意具体史实又要和阶段性物征相结合,从而得出客观的、正确的结论。

三、注重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条重要原则即是整体性原则,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素质教育对象的全体,二是要把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三是进行多种内容的素质教育必须取向一致,使其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以下分别说明: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后进生,受教育的机会都是均等的。

根据人的素质培养过程规律看,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具备学好历史科基础的潜力,虽然历史讲的是过去的事,但它和现实关系密切,故事性较强,贯穿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可以再设情境,再现历史场面,学好历史可以学到观察事物的方式、方法,增强认识事物和判断事物的能力。改革后的教材,图文并茂,直观性强,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理论上说,没有学不好历史的学生,虽然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是存在的。

2.要把素质教育内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学生的整体成长和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应该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光有“一般学识”或只讲“培养能力”是不完整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即不仅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要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和谐的发展。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好好学习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面向世界,着眼未来,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作为史学工作者,更应义无反顾地以思想教育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贯彻德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