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理信息技术教学十篇地理信息技术教学十篇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7:22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篇1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若学生对很多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演变没有过程性的演示和直观的感受,单纯靠教师的讲解和课本中静止的图片是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准确把握的。而现代信息技术有特别的信息处理能力,通过演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动画展示,使地理课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从而变静为动,准确而完美地再现过程,这样不仅使教师能更好、更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地理意义的教学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学习内容,单靠教师的语言讲述比较空洞、抽象。而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就可以直观地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学生学习起来既有兴趣,又能加深理解,从而将抽象难懂的地理现象轻松解决,形成严谨而准确的地理概念。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地理课程在内容的编排上,范围广、内容多、知识点繁碎。有些章节重难点较多,课堂教学任务较重,教师为赶时间,讲解起来会为讲而讲,使得教学过程仅流于形式,使得学生分不清课堂的重难点,理解起来艰难费事。而现代信息技术可有效地将繁杂的知识概括化和系统化,易于学生掌握,这样既可增加知识的生动感,又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增容加量,拓宽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往往仅局限于本节课课本的知识体系,对于相近的或有关联对比的地理知识很少涉猎,知识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扩大课堂容量和密度,将课本知识细化和深化,把与课本知识有关联、有对比、有趣味的知识通过电脑多媒体呈现于课堂,将实时相关的知识、图片、歌曲穿插于课堂当中,这样既加深了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增强了知识与现实实际生活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又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增强学生的学图视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图片资料如地图、地理景观照片、画片、书本插图等需要向学生展示。地理教学与地图是融为一体的,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可是一般的教学地图内容繁杂,针对性不强,主题不突出,或者有的资料可能会存在图片太小、无用信息太多等缺点,还有些图片由于时间的关系,地理事物的发展演变会出现数据或图片失真、不准确的情况,因此不能被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这就需要通过对其进行加工整理。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则具有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功能,它可将一幅完整的地图根据教学需要分解成很多小的部分,使知识点具体化,同时保证图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确保学生能顺利、准确地完成地图的学习和掌握,为地理的学习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五、当堂检测,减负增效,及时反馈,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的目的是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具备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遵循“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向45分钟要效益。如果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许多知识都需要学生课后去背,不仅教师无法及时检查教学效果,而且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负担。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则可以把有些教学练习在课堂通过多媒体课件准备好,当即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思考、总结。在课堂内就能完成课外的部分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当堂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又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篇2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中学;地理教育

一、地理信息技术概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进步给地理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勃勃生机。由遥感(R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信息网络与虚拟现实等组成的地理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各领域,并正在走进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地理学习内容,也将发生巨大变化,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把3S,即地理信息技术纳入必修的地理课程内容范围,并把它列为七大地理选修模块课程之一。地理信息技术不仅作为学习内容引入中学地理课程,还可与其他计算机技术一起作为教学技术手段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其中以GiS的应用最为广泛,在几乎所有与空间分布有关的学习中,都可以使用现有的基于GiS技术的电子地图。将GiS应用于中学地理教育,将会对中学地理教育的目标、教材、教法、学法、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变革。

二、地理教学在初中地理的应用

2.1GiS操作实现辅助教学

GiS操作实现辅助教学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GiS软件对地图的操作、简单查询和分析辅助讲授特定教学内容的方法,如通过地图图层(主题)的操作、显示能直观地显示地理信息,表达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状态、要素间因果关系等,达到辅助教学的目标。根据GiS软件的共同的基本功能,可以将GiS操作实现辅助教学分为GiS地图操作显示、地理空间位置分析、缓冲区教学应用等几个方面。

1)GiS地图操作显示主要是指直接利用GiS图层或者主题显示的地图辅助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操作简单便捷,应用比较普遍,适应性比较强,是GiS辅助教学应用初期比较适用的方式。

2)地理位置空间分析教学应用:地理位置的空间分析主要是指利用GiS所具有的查询功能,直接在主题图档中显示查询目标,进行直观教学的方法。如定点查询、范围查询和线路查询都能在地理教学中起到良好的辅助教学目标。定点查询教学应用以某一地图主题为对象,查询符合某一条件的地图要素,经过简单操作,使符合条件的地理要素直观显示。例如在GiS软件arcGiS中,选择中国政区主题,查找乌鲁木齐,也可以根据属性来查找,例如美国城市主题图层,选择查找海拔大于1000m的城市。定点查询的结果显示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性认识地理事物的直观分布概念,也有助于地理教师借助GiS软件实现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化解教学的难点,使地理教学变得生动形象。范围查询教学应用主要是指查询离某一确定地点一定范围内的对象。例如查询某商场服务范围内(小型商场的主要顾客群的居住距离)的人口或者其他商场、教育单位等。这一方法既是决策研究分析的基本方法,也是GiS辅助教学应用的常用方法。例如查询上海市500km范围内地级市分布,查询结果的直观分布图对于讲授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带、城市群概念有非常好的辅助教学效果。加之GiS本身显示的多样性、可控性,使教学更简便、高效。线路查询教学应用主要是指两地之间的路线查询,查询结果一般包括线路及相关信息,如线路距离、途径的站点等。例如可以查询一个城市内某地到某地的线路,及较大区域内一个城镇到另一个城镇的线路,一般还可以提供多条线路选择,伴有文字说明。线路查询在区域教学中讲授区域气候、景观、资源分布等内容时有积极的作用。

3)缓冲区教学应用:缓冲区是指与某一个点(或线、面)有一定距离的空间范围,也可以同时建立多个点(或线、面)的缓冲区范围。缓冲区的教学应用往往为讲授某一地理要素的属性影响范围等知识,如污染源的有害范围、集水区范围、经济辐射区域等。这类知识点的教学直观性用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呈现,而应用GiS缓冲区教学则事半功倍。例如,查询长江干流50km的缓冲区。

2.2GiS专题地图辅助教学

无论是地理科学本身,还是地理教学,直观性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注重要求学生运用好地图册以及其他有关的富含地理信息的材料,这里面相当一部分是各种各样的专题地图。许多专业软件(如mapinfo、arcinfo,国产GiS软件)都可以用来辅助设计专题地图。GiS软件本身附带有地图属性数据,其它软件或某些光盘提供的矢量文件都是制作专题图的素材。如arcview带有的世界、美国、加拿大等的图形和属性数据,可以设计制作一些交通图、地形图、行政区划图、旅游规划图等。在教学中,GiS专题图比普通地图更具有教学辅助意义的是GiS专题图能根据需要,灵活改变显示形式和添加附加地图要素,包括图注、图例、图标等信息,而且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完全能够满足要求。

三、总结

总之,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如;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师范大学相关院系、各级教研部门和出版社等,可以联合起来,为解决课程面临的问题做出努力,特别是尽快开发适合中学教学使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配套的教学资源。具备上网条件的学校和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基于GiS技术的网络电子地图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篇3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改革;计算机类专业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国土管理[1]、城市规划[2]、灾害评估[3]和公共安全[4]等诸多领域。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和这些新技术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5]。目前,许多高校开设了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等,培养相关专门人才,同时,一些其他相关专业,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由于行业应用的需要,也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课程。地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分支,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深入了解,因此,很有必要在在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相关课程。

1课程性质及特点

在计算机类专业,地理信息技术一般作为专业方向课或专业选修课开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需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相关应用,为学生在信息技术中综合集成地理信息技术打下坚实基础。由于课程的特殊性,该课程明显具有以下特点[6]: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具有前沿性特征。

1.1多学科交叉

地理信息技术课程以3S为核心,集成了地理学、地图学、测绘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是多科学交叉的产物。由于涉及学科领域众多,要求学生必修具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学生仅仅具备了扎实的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严重不足。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需要适当补充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1.2实践性强

地理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技术体系不断完善,进而促进了相关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时,新的理论体系进一步促进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断扩展应用领域。因此,地理信息技术学科内容包括了基本理论研究、技术方法和技术应用三方面,既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解本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又要巧妙地将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前沿性

地理信息技术自诞生以来,已经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随着新兴it技术的不断涌现,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更新也日新月异。因此,地理信息技术课程呈现了前沿性的明显特点。

2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2.1明确教学目标

不同专业的地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教学目标的不同,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完全不一样[7]。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而言,地理信息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地理信息技术专业技术人员,学生需要掌握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典型应用,为后序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其他相关专业而言,地理信息技术的课程的教学目标则是以专业知识为背景,地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技术手段更好的解决本行业相关的问题。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地理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为将来在工作中综合集成地理信息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2.2改革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地理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很好的规划。为了能够与专业更好的紧密结合,在介绍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的同时,特别需要突出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和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几方面的内容。经过实际的教学探索,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①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坐标系统和地图投影;②GpS与定位技术,主要包括GpS工作原理和其他定位技术;③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及地图制图;④遥感技术(RS),主要包括遥感基本原理和遥感图像处理。以上教学内容基本覆盖了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2.3丰富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对比教学方和项目驱动教学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探究式教学是指将探究式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与协助下,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通过提出问题、搜查资料、形成对问题的解释以及论证解释等探究环节,自主建构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性活动[8]。例如,在讲解空间数据结构之前,教师给出空间数据例子及特点,让学生根据学过的数据结构,自行总结在能够将空间数据在计算机内组织存放的方法。“对比教学法”是将教材中有一定联系和差异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讨论和分析,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将有关的知识和理论迁移到另一对象上[9]。例如在讲解空间数据结构时候,让学生比较矢量结构和栅格结构的优缺点,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空间数据结构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在讲解空间数据库的时候,让学生将空间数据库和适合存放大量结构化数据的关系数据库进行对比,进而引申出空间数据引擎的概念及作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10]。例如将讲解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时,要求学生结合所需知识,完成一个典型的“学校选址分析”的实际项目,教师只提供具体问题、基础数据,详细的问题建模、数据处理和结果表达均要求学生自行完成。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信息技术;意义;整合策略

当前,以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且这种影响力已经蔓延到教学领域。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教师的教学和工作,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高中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地理教师应当不断改革和创新,重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促进地理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从根本上讲,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可以彻底改变教师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本文立足于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意义,阐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策略。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整合的意义分析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渗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主要如下:

1.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教条式的教学模式,难免会使得学生感觉到枯燥和乏味,加之地理学科在高中阶段学习中的处境和地位,势必会使得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缺乏兴趣,严重影响了地理学科的改革和发展。而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与运用,可以彻底改变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模式,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发展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一些地理知识的讲解,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深奥的知识讲解,教师依然只能使用语言的讲解和表达达到学生认识和了解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抽象,而且难懂。而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的整合与运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以集音、形、色于一体为主要特点,图文并茂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松地给学生讲解和描述一些抽象化的知识。此外,对于一些类似于天体运用等自然现象,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天体运动的过程用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对天体运动的过程有一个直观且深入的了解,从而极大地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持续转变。

3.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升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学习到很多的知识,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随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只是在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学生要善于辨别一些不良的信息,避免网络暴力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影响。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策略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怎样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整合起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策略和注意事项: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地理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创设地理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地震这一自然现象时,对于从未经历过地震的学生而言,是难以完全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的。而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地震的过程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教师亦可借此给学生讲解一些地震的常识,地震的过程中如何逃生,如何自救和帮助他人,以及地震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事项等等。这种直观的教学法,可以更加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的投入和兴趣是促进学习效率提升的基础和保障。

2.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传统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教条化和程序化,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发展。众所周知,地理学生综合性极强,它不仅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甚至还涵盖一些军事化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将多领域的信息和地理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和全面性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而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改变传统落后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面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3.利用信息技术不断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

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将信息技术和地理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起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通过形象化和生动化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与运用,可以有效地改变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效率。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当重视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⒖嘉南住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篇5

摘要:我们已走进了信息时代,无论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已无法离开信息技术。高中地理教学也是如此。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快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所面临的难题,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地理;信息技术;教学

一、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并且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如今,国家急切需要全能型人才。为了完成新时期教学的任务,为了迎接信息新时代的挑战,更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应该结合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更改传统的教学模式,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新课改之后,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等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此时更加要求教师做出相应转变,一改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新时代的信息技术运用到高中地理的教学当中去,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效率。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多媒体教学的有利条件。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些教师拥有多媒体教学的条件却不懂得利用,他们不重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效率。因此,如何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当今的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结合的意义

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当今高中地理的教学。在地理课堂上,教师熟练并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与不同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总体看来,共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由于机体的需要而产生的稳定内动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寓教于乐,使得教学内容活泼生动、妙趣横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高一学习俄罗斯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放映不同旅游照片、短视频,如海参崴不冻港、喀斯特岩溶地貌等多种地域风情,激发学生对俄罗斯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图画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想象不同的景象、地球的自转和时区变化等抽象的过程。但是,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直观地展示这些抽象的过程,并简单地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资源,进而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时区问题是高一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语言表述,教师往往无法清楚、透彻地描述出天体运动等自然现象和时间因时区不同而更换的抽象现实。但通过先进信息技术的帮助,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相关的视频供学生观看,使学生深刻体会天体运动和时区的转换,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时区的差异性,进而解答时区变换的地理难题。(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高中地理提供了很多网络资源,既包括认识理解型的教学内容,又包括练习型的习题等。很多时候,学生可以自己在网上进行搜索学习,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图片、视频等资源,为自己学习提供帮助。学生还可通过这一探索过程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结合方法

(一)创设地理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创设出更好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兴趣盎然的状态学习,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从而使学习效率得到相应的提高。例如,在讲解自然地理中火山地震一课时,教师可通过放映三维动画等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力量的巨大破坏力。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思考:火山、地震带的位置有哪些?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人类能否利用火山?再如,讲解山地的垂直地带性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泰山、长白山等山地的资料引入到教学当中,展现出一座山峰的不同高度所展现出的不同景象,既能通过旅游美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又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山地垂直地带性的内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解决传统教学面临的难题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多个领域信息的综合利用和某些地理事物的演化过程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只能通过描述、画图、模型等方式进行讲解,并不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但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的充分结合,可化抽象为具体,轻松弥补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感官方面的不足,突破难点,轻松完成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一课时,传统教学需要画出俯视图、正视图、切面图等多个图形供学生理解,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不显著。而当今,教师可以通过Flash动画的演示,让学生理解背斜、向斜是由于地壳运动使水平地层弯曲变形生成的,并看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缓慢镜头,理清地理事物演变的过程。

(三)实现初高中相关内容的衔接

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教学,可以形象生动地演示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既能对新知识点加以铺垫,又能对旧知识点加以总结,加深学生对新旧知识点的理解,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

(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由于地理的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很多时候需要学生主动挖掘。对此,学生可以网络为基础,通过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建立课题模型,发表研究成果等方式达到网络信息共享,相互交流,探讨研究,探查地理现象的本质。例如,在学习新能源时,教师可以在讲解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后,让学生搜索相关资料,了解不可再生资源,并进行相互讨论,深入探究不可再生资源的特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能源问题的理解,使学生更加珍惜资源、爱护环境。

(五)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加工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思索身边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综上所述,在崭新的教育形式下,我们应该具有全新的教学方式,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探索出全新的教学模式,解决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所面临的难题,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篇6

1.将信息技术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1.1有利于引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自身生活经验相结合起来,只能通过想象对知识加以理解,这样枯燥的学习只能使学生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重难点知识简化,创设地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2有利于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

高中地理理论知识较深入,大多是文字描述。地理本身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但书本上的知识理论性较强,知识太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地理教学中,能够将原本抽象且难以理解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不仅仅学会知识,更懂得如何真正地将这些知识合理的运用在具体实践中。

1.3有利于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落实到具体教学中

高中地理课本内容主要是围绕人地协调的理念而展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明白技术运用的真正目的,并通过对地理知识的深入掌握,能够从中领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4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地理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理解,更多的是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从而学会分析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能从中明白知识所带来的真正的意义。

2.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2.1将多媒体与地理教学有效结合

绝大部分的高中地理教学方式都是通过老师的讲述从而获得理论知识。但是这样只能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必须将多媒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简单易懂,学生才能够深入掌握地理知识,对地理学科真正地产生兴趣。多媒体包括很多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既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新鲜感。比如,在讲到人地关系的矛盾时,可以考虑给学生播放一些由于人地关系不协调导致的一些灾害,在观看视屏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对接下来的人地关系知识产生兴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2有效地对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和教学方式的专业化进行培训

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一个新技术的出现伴随着另一个新的技术的产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信息技术远远落后于新兴的科学技术。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首先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只有树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才能够实现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学校要注重对教师的信息技能的培训,让教师在培训中真正学到新的技能,学会新的方法,并将所学方法和技能有效地展示在课堂中。在实际生活中,教师要细致观察学生感兴趣的地理内容,多渠道地搜集相关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积极思考怎样将抽象深奥的地理知识转变为简单易懂的并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轻松地学习。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自己的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当代社会高中政治教学的需要。

2.3促进学习资源有效合理地共享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信息技术整合教学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85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优秀成果。这一技术手段功能强大,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其功能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为新课程标准教学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以初中地理教学为例,对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

一、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地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其中蕴含了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我们要学习地理知识,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要深入了解自然事物,掌握世界各地人地关系、生产发展和人文特征,所以,我们不能只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会阻碍学生由感性认知过程向理性认知过程的发展。信息技术具有形象生动、直观逼真的效果,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为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内容,并且将这些知识以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例如,海陆的变迁、降水的变化、大气运动等内容抽象性强,依靠教师口头阐述很难讲解清楚,这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动画模拟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空间的概念,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理解知识体系

赫巴特曾经说过:“真正的感觉观察比单纯的描述更可取。”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挂图、地图册、课本中的插图进行教学,这样的地图即使投影在大屏幕上,也是静态的,甚至有的是模糊不清的,学生观察起来比较费劲,也不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而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立体的学习环境,突破教材局限性,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体系,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气候知识的时候,教材只是简单介绍了不同气候的差异,而且过于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不同国家的不同气候特征,展示不同气候之间的差异,通过实际来加深学生对气候差异的理解。最后,我们还可以开展小组交流互动,通过交流师生共同探讨问题,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自发参与到地理学习活动中来,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因此,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建立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读图是一种基本技能,所以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读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在读图过程中,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正确读图,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概括、综合、推理和判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地图”时,其中对于“地形图的判读”,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地理事物入手,通过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引入地形图的讲解,逐步引出山谷、山脊、缓坡、陡崖等地形特征,并在地形图上标出等高距,借助立体垂直切割的方法呈现两个山顶之间的相对高度,由此绘制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通过引入现代化技术,可以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克服使用挂图教学而导致的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等弊病,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如,在教学“地形图的绘制”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中的闪烁功能来凸显山顶、山谷、河流、山脊或陡崖,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分析地理空间事物的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延长知识存储期限

初中教科书中的很多内容几乎很多年都不变,例如中国及世界的地形图、地图图解、表格、与教科书相配套的影像资料等,都是长时间不变的,只不过在文字表述方面会有所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将相同的信息储存在U盘或光盘中,只要有相应的器材设备就能长期使用。只要建成了配套的信息系统,就能在地理教学中一直保持长期使用。这样一来,地理教师的备课效率就大大提升,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备课和研究,从而发现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由于知识储备的期限得到延长,教师的工作负担也大大减轻,再加上信息技术程序中除了有教学内容与地图以外,还可以存储同步习题、期末测试题、期中测试题等,以确保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这样一来,教师只需要跟踪学生的学习进程即可,还可以省下更多时间进行教研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其作用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应体现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想、行为、能力等方面,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合理运用共享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延长地理知识素材的存储期限,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乐安.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的研究[J].商,2014(6).

[2]曹巍.也谈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整合[J].科技创新导报,2011(34).

[3]袁佳敏.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11).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现代信息技术高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0-0-01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运用于现代教育教学领域,带来了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将一系列的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可以借助多样的形式来将那些原本抽象、枯燥而深奥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对地理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探究热情,更能有效地突出重难点,便于学生的理解。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符合高中地理学特征,能实现高效教学。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谈如下几点体会。

1加强地图教学,提高学生识图能力

地图在整个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重要的地理学习内容,同时也是主要的地理学习方法。加强地图教学这是地理学科的内在本质需求。尽管现行地理教材图文并茂,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到了插图、图册、挂图等,但是地图数量有限,教学相对静止,并不能充分而灵活地将这些地图进行叠加或拆分,并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动态地进行展示,空间感不强,这一直是传统地理教学的一大瓶颈问题。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充分满足地理教学的空间分析要求,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灵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在充分运用课本插图与地图册的基础上,强化教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殊功能与效果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加强地图教学,更好地进行知识的讲授,强化学生的理解水平,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地图实现对新知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学会读图识图,是掌握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

例如,“黄河”这一节内容,传统的口述加地图式教学,教学枯燥,并不能直观而立体地来展现相关知识点。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利用其特有的图文、声像表现效果,整合地图、图片、历史资料、视频截图等,向学生形象而动态地展现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包括黄河的发源地、入海口、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黄河的主要支流,等等。这样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逐步演示,可以将这些繁琐而零碎的知识点集中于直观的地图之中,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这正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2动态模拟演示,引导学生掌握其本质

地理是一门涵盖知识面广,阐述各种地理事物及现象的产生、分布,反映各种地理事物及现象的相互联系、地区差异,探索地理事物及现象的发展规律以及和谐人地关系的学科。而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是通过教师的单纯语言描述,很难将地理事物及现象的运动变化过程动态地再现于学生眼前,而只能让学生从图片、教材以及教师的语言描述中来获取信息加以理解,这在无形中增加了知识的难度,学生并不能深入本质进行理解,理解只是浮于表面,只能是死记硬背,而并没有真正地形成技能与能力。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模拟演示功能,可以整合图片、声音、文字等多种地理素材与信息,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将教材中那些用静止而抽象的文字来阐述的事物规律转换成精彩的视频,将整个过程展现出来,从而能够有效地解决地理空间的广阔性和课堂教学局限性的矛盾,使得学生能够深入地理事物与现象的本质,从而达到对这些知识的本质性理解。例如,在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这一节时,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是这一节的重难点,运用挂图并不能将其形成过程直观地展现出来,为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模拟河流横纵剖面的水流动态,再加以教师必要而精炼的语言点拨,这样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从中获取大量直观的感性材料,这样更容易上升为理性认知、本质理解。

3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开阔学生地理视野

在以往的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机械地按照教材,学生的思维与视野完全限定在教材上,所学知识有限,不利于见闻的增长、视野的开阔与自身能力的整体提高。而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可以彻底地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学习。互联网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库,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共享,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更为宽广而自由的学习平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畅游于神奇的地理世界。

一方面教师可以收集更多的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我们可以依托互联网这个强大的资源平台,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类素材,如图片、视频、历史资料等,充实课堂,让学生身在教室就可以接触到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真正实现地理教学与生活同步,与社会接轨,这样的地理教学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以此为平台来展开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掌握学习方法这是新课改下各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我们可以布置适当的课题,让学生利用网络的查询功能来收集与整理所需要的各种资料,丰富学生的表象思维,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进而掌握所学知识。这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符合地理学科本身的独特特征。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不要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与口号上,而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创新,善于总结,这样才能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使之成为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山东省昌邑市第一中学,山东昌邑261000)

参考文献:

[1]赵洪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意义[J].新课程学习(上),2013(9).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篇9

关键词地理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054-02

当前人类已迈入了一个知识和信息占突出地位的新世纪。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再是传授固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与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锻炼与提高。利用信息教育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所必备的各种知识、方法、技能和品行。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协作精神以及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将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必将给地理教学带来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是地理教师自身素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万事万物只有在不断地与外界交流、碰撞中,在不断地追求与创新中才能永葆活力。在实施整合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和信息素养,能够结合教材编制出简洁美观的网页,能申请并建立起自己的个人主页等等。教师个人要对整合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在实施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有全面而详细的了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开放的网络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适时的“调控”和引导,以确保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技能结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这必将促进教师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整合”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还没有符合我国教学实践的现成的模式可供模仿或借鉴。因此教师要知道“整合”的必要,还要不断吸取国内外关于学科整合的先进思想与理念,通过不断的尝试,逐步对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进行扬弃。使“整合”教学行为由最初的要求和愿望发展到形成一个如何实施的基本脉络,并进而形成清晰的“整合”教学思路。

通过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这一策略的推广、实施,使我们认识到,新课程的教学不再是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单向传输教学,而应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勇于探索、改革、更新课堂教学方法,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全组教师确立了“教中研、研为教、研促教”的正确理念,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完善的行动研究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朝着使每节课都能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方向而努力。通过课题研讨课,教学反思活动的有序开展,提升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科能力。

二、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过程是教师学生传统地位改变的过程

传统的地理教学是采取的以教师、学生、教材为三点,以教室为学习中心场所的相对封闭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班级授课,利用黑板、粉笔、挂图、地球仪等其他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传递或灌输给学生。在这一模式下,教师是主要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与传统教学存在本质的区别:①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②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弯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③将媒体由原来教师演示的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④更有效地实施因人施教的原则,学生可以自身能力控制学习进度,只要主机不关,就可以利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计算机随时访问主页,延伸了课堂时空。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将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宏观、微观的演变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立体感、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将深奥的抽象理论变成具体生动的形象,使学生的地理视野得以扩大,地理思维得以发展,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课中,降水形成是微观变化的过程,学生难以想象,于是我设计三维动画模拟大气降水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惊奇、兴奋、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增长了知识,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再例如:有些学生对气压、气流、降水三者的关系难以理解,我设计了三维动画,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得出了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

三、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是对现行教材进行整合的过程

信息技术同黑板、粉笔一样,是我们展开教学的一种工具,也就是说并非所有学习内容的学习都必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一些情况之下,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为了能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我们就要对现行教材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所谓“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我们应重新整合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的“顽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难点化为“燃点”,诱发和激发学生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四、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是教师会提问的过程

在“整合”教学过程中,要想使教学过程有效地进行下去,要想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设问是关键。好的问题设计,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促使学生将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已知的事物相联系。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兴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完整体系。适当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评价、纠正错误。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接受媒体,从媒体中引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让问题与媒体结合、促成学生的知识迁移;如何在过多的人际交流中有效地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等,是我们在“整合”实践中要注意和思考的。

五、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是备课组及备课组内部各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的过程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学;实践研究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两大特点。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存在于遥远的地方和广大的空间,发生于久远的年代和漫长的时间,而学生的活动一般都局限于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这对于形成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掌握与运用地理概念、原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造成很多困难。那么,我们必须努力寻求一种教学方法使得地理教学能够跨越时空、整合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

如今,我国在地理基础教育领域正进行着一项意义重大的课程改革,在这场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以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依托的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具有重大意义,并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就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条件。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起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得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并且是在快乐中学习地理知识。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听课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保证。这种浓厚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可以使得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求知欲,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兴趣作为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图文音像的有机结合,展示丰富的色彩和动画,利用直观的教学效果来创设生动、愉悦的学习氛围,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给地理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比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地理学科中我们难以看到大气环流、水循环,以及板块运动、火山喷发等各种地质地貌过程等很多画面通过动态过程表现出来,使学生感受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使原来比较枯燥的地理内容变得形象化,使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增强他们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比如,讲授“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大部分自然灾害学生并没有经历过,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只能简单的讲述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影响,这样无法使学生形成直观感受,很难激起学习兴趣。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展示“唐山大地震”、“印度洋海啸”视频和图片,者动画模拟火山喷发,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的感受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开展讨论,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

将信息技术融入地理教学中,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而且创新了教学模式,促使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学质量。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模式主要有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以及基于多媒体和研究性学习的“小组协作探究―新闻会教学”模式。

比如使用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学习“地球的运动”,教师把教学资源上传至个人空间,在网络教室进行教学时,学生选择教学资源中的内容自主学习。在网络上活动的教师与学生一起都成了学习者,在网络中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看成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对教师的恐惧心理消失了,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他们不仅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同时也可以同教师探讨问题,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交互式学习氛围。

三、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地理教学与地图是融为一体的,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目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针对不同的问题,设计不同的地图。比如利用颜色的变化来突出地图平面层次的变化,使问题更突出、直观。还可以运用它的动态变化,让地理图像更为生动,可以根据需要先展示图像的一部分,再逐渐展示其它的内容,把图像分解讲解,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展示的这一知识点,更有利于图像的掌握。

“气旋和反气旋”是“常见天气系统”中的教学难点,传统教学中由于无法展示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往往造成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先展示出一张等压线图,如果四周气压高中间气压低,那么气流就会从四周流向中间,这就是气旋。当气流向中间不断聚集会使得空气被迫抬升,空气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其中水汽容易凝结形成降水,所以气旋过境时往往会形成阴雨天气。相反如果四周气压低中间气压高,那么气流就会从中间流向四周,这就是反气旋。当气流不断由中间流向四周,空气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不会形成降水,所以反气旋过境时天气晴朗。这样动态的逐步展示和讲解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于所要讲解的知识,针对性较强,使教学难点容易突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促进知识考查,巩固教学效果

教学中必须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最便捷和快速的方法就是练习。练习是课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一般说来,练习的形式有两种: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将课后作业上传至学习平台的教师空间,学生通过登陆学习平成课后练习,平台根据老师提供的正确答案评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并给出正确答案以及解题方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大大减轻了老师批阅作业的难度,也可以更清楚的了解班上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以便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行加强。

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建立好教学目录,将每个知识点优秀的文章、课件、教学视频上传到自己的空间,学生通过访问老师的空间,对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老师也可以根据知识点访问的次数来了解学生哪里还有不懂的地方,需要针对性的进行讲解。

五、加强知识拓展,促进自主探究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会给学生展示很多图片、声音、视频资料,这些资料给学生很大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让学生在学到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联想到更多的知识,有效促进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在生活中或学习中更加注意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产生更多的疑问和想法,进而进行探索,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探索能力。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早在2002年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广义上就是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而网络恰恰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观察星空”是学生们普遍感兴趣的内容,常常选做研究性学习对象。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了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学习星空中星座的形状、位置以及天体的名称和所在的星座,并通过个人空间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是请求教师的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气球宇宙环境真实的直观了解,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此外,教师可以将所需的教学资源整理好,上传到个人空间,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由学生自己在网络或资源库中去搜索相关地理素材。常用的地理教学资源网站有:地理频道、地理时空/yxx/、中国国家地理.cn、趣味地理/qwdl/、高中地理在线等若干个。

总之,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中,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克服宏观和微观限制,无限延伸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既扩充了教学容量,加强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又实现师生互动,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感知并认识地理事物,从而有效掌握地理知识,使得地理教学向多样性、个性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新辉.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8):41-44.

[2]曾祥霖,张绍文.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6(1):50-54.

[3]曾淑珍.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8(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