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十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十篇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7:20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篇1

1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 

笔者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接触了不少在校大学生,并对大学生进入社会以后的现实表现进行了一定范围的追踪调查。通过调查,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络和进行了归纳整理,發现了一些问题,梳理如下。 

问题一,在校学生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各学校对专业知识之外的其它方面的教育逐渐重视起来,大学生活多姿多彩,各级各类学生活动、竞赛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的参与热情也很高,这些活动和竞赛对大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从上学那天起就一直强调的德育教育在这些活动中有意无意地被冷落了。大学辅导员和班主任更多地忙于事务性管理工作,对学生的思想状况难以深入了解,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就缺乏了针对性。所以,大学生所接受的缺少了德育内容的素质教育是不完善的素质教育。 

问题二,大学德育教育存在难以深入的问题。 

大学一直都有哲学课、德育课,但这些课程的有效性这些年来备受质疑。大学教改中,德育教育的改革一直为人所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这些年看来总体还是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脉络把握不够准确,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定位不够清晰。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修哲学和政治课都是出于应付心理,对自己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并没有、也不愿去真正理解并掌握。我们一直在倡导思想政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前两者应该是基本都做到了,但在最关键的“进头脑”一环还有很多工作去做。 

问题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放大。 

不可否认,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道德水平产生了下滑趋势。社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易偏激,对这些不良现象缺乏冷静的判断能力,导致部分学生不但不能在一定高度上去批判这些现象,反而引起了他们的羡慕和效仿,这在他们形成健康人格的过程中的影响是极其有害的。 

问题四,对时事政治不够关心,获取信息的娱乐化倾向比较严重。 

大学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信息来源多种多样,但学生对所获取信息的吸收却比较单一。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大事缺乏了解的兴趣,对自己的国家和世界发生了什么和正在发生什么都持漠视态度。在笔者所做的学生上网行为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上网行为的发生多数出于娱乐目的,如玩游戏、聊天、看视频等等,即便是浏览网页,其关注点多数是体育娱乐新闻,对影响更大的国内外政治经济事件缺乏了解的意愿。 

2树立“人本德育”新理念,实时更新高校德育内容 

在当代,高校德育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应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树立“人本德育”新理念,实时更新德育内容。 

2.1树立“人本德育”新理念,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人本德育”即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体现的是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观念。坚持人本德育,调动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对象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改正,以提高自己的品德水平、形成良好的行为。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经得起时间及社会复杂环境的考验,才能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①

  2.2实时更新德育内容,提高德育现实针对性 

高校德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新的形势要求,适时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的主题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高校德育不应回避现实社会问题,应该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靠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大学生所认可的德育知识应该是活生生的,而不是脱离社会实际的、枯燥无味的道德规范知识。 

3开辟德育新渠道,强化高校德育内涵 

在大学所施行的林林总总的素质教育方式中,德育教育应该贯穿始终,并对德育教育形式加以适度包装,使大学生喜闻乐见,愿意参与,并在参与过程中收获成长。为此,笔者就多年来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积累的经验进行了简单总结,简述如下: 

3.1加强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加强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让辅导员实现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者到心灵引导者的身份转变。大学辅导员这一个群体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其他专业课专任教师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能否在大学里实现道德完善,能否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辅导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大学教育的成败,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忽视。辅导员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心灵导师,除了做好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之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1)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人格不断完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自身具有良好修养,才会在学生中以自身良好形象形成感召力;(2)提高演讲与说理水平,让学生听起来言之有物。只有能够说服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3)重视了解学生,使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学生的个人情况千差万别,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特点、智力水平、家庭背景及情感境界,辅导员应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以期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3.2打造隐形的“育德场” 

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软环境,是学生育德育智的隐形课堂。它包含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科技文化、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重在育德,高校的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隱形的“育德场”,对于强化高校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校园内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中汲取营养,使大学生能够在这些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学到为人处事的道理。大学生作为人类社会中的精英群体,承担着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历史责任,他们中的一部分将会引导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所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经典文本的阅读与学习训练应该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3建设网络德育新阵地 

网络的发展即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新渠道,也为德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把握网络德育的主动权,成为高校德育的一大重要任务。网络德育是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进行的德育,是新形态、新领域的一种德育形式。高校可以建设迎合学生特点的兼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使该网成为大学生获得健康信息的来源,可以在网上引导学生多关注现实,多关心时事,让他们在对世界上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例的解读与讨论中提高自身的判断力,做到清醒、理性、不盲从、不偏激,同时,引导学生从更高角度出发去理解和研判国内外政治经济大势,让他们有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明了自己对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4开展形式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今天的许多大学生生活条件较好,对苦难缺乏足够的认知与体验,长期在学校学习、生活,对社会缺乏了解,对实际生活缺少体验。因此特别需要社会实践活动去弥补这部分的教育,组织大学生参加实践教学、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思想、独立自主和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方式,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社会活动设计应更具有针对性,并适当增加一些挑战性,让大学生在付出辛劳与汗水的过程中体验成长的喜悦与满足,在活动中明白责任和使命的意义。 

注:本文为2016-2017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实践育人组织管理体系研究》(编号:2016GJJG1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篇2

关键词: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评价体系;DemateL;矩阵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1-0082-05

一、问题缘起

mBa教育从1991年至今在中国已经发展了22年,目前有273所大学被授权进行mBa教育培养。随着被授权招生mBa的高校数量增加,mBa如何提升教育质量内涵,以增强各院校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社会、mBa院校和考生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各高校间招生数量、学费等差别化的评判关键。

mBa教指委秘书长仝允桓教授指出:mBa教育发展要注意突破招生瓶颈,保证基本规模,理顺体制机制,建设师资队伍[1]。张跃华(2009)从整体mBa教育现状和问题分析,提出了科学构建评估指标的建议。国辉(2003)在确保mBa教育质量的问题上,提出了构建科学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原则。章达友(2010)从中美mBa教育对比中,提出了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文献梳理表明:在已有的mBa教育研究中,对如何达到mBa评估要求的方法和手段的研究较多而对质量内涵提升进行评价和分析的则较少。对已经颁布的mBa评估指标分析,评估的内容涵盖了mBa培养的过程,评估的分值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侧重点。但从已有的研究文献和目前使用的评估指标分析,问题集中在指标的数量多、部分分值不能判断出关键指标及指标的相互影响关系。这对各个mBa院校发展特色化和差异化的战略,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而言没有帮助。我们还需要深入地对影响mBa教育质量内涵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找出提升质量内涵的关键点,为各mBa院校如何发挥各自特色优势提供方向性建议。

二、mBa教育质量内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需求-供给理论,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决定了mBa院校的有效供给。

从图1可以看出,mBa院校从需求出发进行相关的培养目标设定,应当包含7个要素。本文从“提升mBa教育质量内涵”的视角出发,依据2009年版《中国高校mBa教学合格评估方案》[3],结合上述培养目标及研究生培养过程、环节,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指标、过程指标和输出指标来研究。从目标评价出发,根据目标指标、过程指标、输出指标相结合的评价理念初步构建了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有六个维度、二十二个子因素,从左到右依序编号为F1~F22,具体指标如图2所示:

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共同对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产生影响,理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提升mBa教育质量内涵的基础与前提。

三、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评价体系因素分析模型

DemateL(DecisionmakingtrialandevaluationLaboratory,决策试行与评价实验室)是由美国学者提出运用图论和矩阵工具进行系统因素分析的一种方法,是在深入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直接影响矩阵,并通过矩阵的相关运算,计算出各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以及算出各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从而确定各影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和在系统中的重要程度。

DemateL通常采用的0-4标识,但此数据区间表示各因素间相互影响关系时过于笼统,有失偏颇。为了提高其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本文拟采用更加精确的0-9标志来标识[4]。其中,0表示两个因素之间没有相互影响关系,9表示二者之间具有极强的相互影响关系,因素之间关系的强弱从0至9逐步递增,如此得出直接矩阵Y(因素i对j的影响程度用矩阵中的元素aij加以表示),将直接影响矩阵Y标准化为X,即对Y每一行的行元素求和,将Y除以最大的行和,公式如下:

X=1max1≤i≤nnj=1aijY

将此矩阵标准化,并据此求出综合影响矩阵t=X(i-X)-1以及每个元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原因度、中心度。同时,也可得出矩阵中各元素所对应的影响因素所属的种类,即其为原因因素或结果因素,影响度与被影响度之差为该元素的原因度。如果原因度大于0,表明该元素对其它因素影响大,称其为原因因素;如果原因度小于0,表明该元素受其它因素影响大,称其为结果因素。

根据上述步骤的计算,可以计算出每个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以此来判断各因素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和与其他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4]。

据此我们提出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如下图3所示:

(一)原因因素分析

由表3可知,课程设置的原因度最大。可见,合理的课程设置有益于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mBa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实现,课程则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及实施过程的统一,是实现mBa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mBa课程设置结构是否合理,课程质量的高低,其实施是否有效,都直接关系到构建mBa人才合理知识结构和培养必备能力素质的实现。因此,是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的最重要的环节。从原因因素分析的因素顺序,对各mBa培养院校的启示是很明显的。如果在有限的能力、精力、财力和资源或其他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依据原因因素的分析顺利,有重点有步骤地逐步提升mBa教育质量内涵,尤其是若依据各自学院的特色和优势,结合原因因素的顺序分析,对提升学院mBa教育质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结果因素分析

结果因素是由于受到别的因素影响从而对mBa教育质量内涵的提升产生影响。因此,应该找出最原始的影响因素来加以改善,从根本上提升mBa教育质量内涵。由表3可知,教学管理是最大的结果因素,高效合理的教学管理为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但这个因素又受到培养目标、教学设施与设备、师生比、人员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通过控制原因因素对教学管理这个因素的影响,保证为mBa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为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服务。对于剩余的结果因素也可作类似的分析,但是最终都归结于原因因素的影响。

(三)各因素的中心度

根据原因结果图中各元素的中心度可以看出,mBa教育质量内涵提升的关键切入点主要集中在几方面:

1.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这个模式不完全是指现有的全日制和半脱产的时间模式,而更多的是指“贴近实务,注重实践”的培养方式。这个方式区别于以往传统的本科或者其他类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更强调应用性创新,实现从实践中提炼理论,从理论中演绎实践的目的。为达到此目的,科学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mBa教育课程设置的经验,合理设置课程结构与时长、制定适时适校的教学计划,成为提升mBa教育质量内涵的第一步。

2.学生满意度。根据mBa教指委的评估标准,其中学生满意度的评估主要体现在对任课教师的测评和结果反馈。从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这个满意度的测查不能全面涵盖培养的整个环节,而仅仅是课程目标的测查。这就需要各mBa院校,依据自己开展的培养内容,设计更加全面的测查指标,以实现整体满意,从而提升mBa教育质量。

3.教育特色与创新。一个系统能够持续发展,在于系统内充满生机与活力,在于不断实行制度创新,以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5]。从mBa教育的主体特征来看,特色教育主要体现在特定目标人群的选择、特色课程的开发、特定目标人群的不同能力培养等方面[6]。学校作为教育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可以在中心度分析的结果中,从办学定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开发到学员联系等指标方面考虑,找到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特色创新的点,以求突出特色教育的系统化和专业化,从而为mBa目标人群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学习教育。

五、结论

随着mBa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谋求长期生存和发展,mBa教育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各要素进行质量控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对而言,一些要素,如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等的质量控制做得较好,达到了基本的要求;而一些要素,如质量评估、教育特色化和国际化方面,还有待改进和完善。只有各要素的质量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才能从整体上提高mBa的培养质量,从而使我国mBa教育在未来保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仝允桓.认识mBa教育[Z].2010-10-22.

[2]东方慧博.中国mBa现状调查报告[eB/oL].(2007-03-13)[2013-05-06].http://.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高校mBa教学合格评估方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8-41.

[4]段万春,林江珠,孙永河.基于改进DemateL方法的云南省社会中介组织健康发展影响因素辨识[J].经济问题探索,2010(8):92.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发展使命核心要素基本要素逻辑走向

[作者简介]陈炳和(1958-),男,江苏金坛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化学工程、高职教育研究;曹叔亮(1978-),男,内蒙古察右后旗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区域高职教育研究。(江苏常州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1JG002)和2011年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课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与实现途径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10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025-02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命题,承载着高职院校的存在意义与社会价值,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教育宗旨。因此,如何搞好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乃至整个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基点。我们必须从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厘清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逻辑关系、建设使命、系统要素,以及建设主体、内容与途径。从理论上讲,“为什么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根本性价值定位问题;“谁来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主体性选择问题;“建设什么”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要素的进一步细化问题;“怎么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策略选择问题。上述四个问题共同组成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逻辑体系,缺一不可。

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发展使命

经过十年的规模迅速扩张,高职院校已经奠定了良好的量变基础,内涵建设作为质变的表现形式理应提到日程上来。而且,内涵建设是规模扩张的必然要求与最终结果,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交织,互有长短。从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来看,内涵建设逐渐占到主导地位,过快的规模扩张已经告一段落。内涵建设的自身发展逻辑要求必须承担起高职院校的发展使命。

1.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承担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使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所有涉及的系统要素都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密切关系,因此,内涵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职能来说是一项全面办学能力的系统提升。新时期的高职院校要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的教育责任,就必须加强内涵建设。

2.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承担着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使命。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更加倾向于直接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这也是高职教育面向社会、贴近社会、服务社会办学方针的直接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更加重视服务社会的职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有利于教学能力与科技开发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管理、发展与创新提供高效、便捷、质优的服务。

3.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承担着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使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持久性的工程。在当前招生与就业的严峻形势下,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每个学校眼前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内涵建设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对策,是高职院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

4.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承担着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使命。高职院校办学上层次、上台阶、上水平,就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同行之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核心竞争力充分现在高职院校自身的内涵建设上。①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系统工程,也是分阶段、有重点的工程,经过多阶段、多层次、多方面的建设,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提升。

5.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承担着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使命。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育的具体实践者,其办学质量的总和体现着高职教育的质量,而办学质量的最终依托就是内涵建设的成功与否。成功的内涵建设必然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进而推动整个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与吸引力自然会更上一个层次。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构成要素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本身也具有内涵与要素等相关系统性特征,通过系统要素来体现的。但是,不同的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认识角度与理解层次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界定方面,不同学者分别认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并且围绕各自的核心阐述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理念、体系、观点、方法与措施等。综合各种观点并结合办学实践,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是办学质量与效益,所有办学行为都必须围绕这两个要素来进行;而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办学特色、校企合作、教育资源、管理体制等是内涵建设的基本要素,是办学质量与效益的外在体现。

1.核心要素。办学质量是高职院校教育活动的生命线,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②办学质量是办学效益的前提与基础,是影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办学效益可分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高职院校得以存活的必要条件,社会效益是高职院校发展公益事业的价值所在,二者共同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奠定经济伦理基础。

2.基本要素。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涉及的基本要素很多,不同发展时期不同院校有不同的需要与认识。我们认为以下几个要素是具有普遍性的:专业建设是内涵建设的核心;课程改革是内涵建设的基础;师资队伍建设是内涵建设的关键;办学特色是内涵建设的导向;校企合作是内涵建设的方式;教学资源与管理体制是内涵建设的保障。专业建设无疑是高职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职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立足点。③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基石,是内涵建设的基本工作。师资队伍的质量与水平是内涵建设成败的主观要素。办学特色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战略发展问题,是内涵建设的大方向。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提高内涵建设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学资源与管理体制保障内涵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逻辑走向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必须回答以下四个问题:为什么建设(建设意义)、谁来建设(建设主体)、建设什么(建设内容)、怎么建设(建设途径),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内在逻辑体系。第一个问题已经在前文论述过,接下来重点探讨余下的三个问题。

1.建设主体。按照开放办学的思想,高职院校应尽量避免单打独斗的建设思维,把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与社会本位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内涵建设的目标。事实上,内涵建设的多元主体除了自身外,还应该包括政府、企业、行业机构、社会组织等。在高职院校内部,内涵建设的主体还分为集体主体与个体主体:集体主体包括学校、职能部门、院系、班级以及各种非正式组织等,个体主体包括学校领导、专任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在以往的改革中,大多采取自上而下、以集体为主的模式,容易忽视个体主体的主观需要与自发动力,因而适当采取自下而上、以个体为主的模式有时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建设内容。一般而言,内涵建设的内容是内涵建设基本要素的分解与细化。核心要素通过基本要素来体现,基本要素则进一步通过若干项目或单元表现出来。例如,专业建设由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条件、专任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若干个子项目组成;课程改革至少包括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环节。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基本要素分化为具体的建设内容时,经常会有交叉或重叠,需要根据情况加以协调,明确主次先后。

3.建设途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应该根据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社会用人需求,以及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实际条件来选择建设途径。需要说明的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途径很多,我们重点选取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应按照区域发展的需要与市场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围绕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设置课程体系,根据不同专业与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策略。按照专业发展的要求建设标准配备的师资队伍,同时做到专兼职教师比例的恰当合理。(2)课程改革。职业课程开发应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属性。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依据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相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思想,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加强课程建设,实现课程结构、数量、质量的全面提升。(3)办学特色。高职院校应坚持自主办学的区域特色、行业特色、校本特色,紧密贴近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发扬区域特色。同时,高职院校紧密依托行业办学,发扬行业特色可以为学校带来更多的行业支持。高职院校深入挖掘学校发展中的自我积累,可以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带来更多的深厚底蕴。(4)师资队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大力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甚至于向“三双型”(双师、双证、双语)④师资队伍迈进。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实现专兼职教师结合制度。培养或引进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良性发展机制。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改进教师工作业绩考评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5)校企合作。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建专业、开发课程、共享师资、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已经成为众多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加办学效益的共同选择。从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将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6)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一般分为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这里主要讨论硬件建设问题。高职院校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依据正常办学的标准条件按质按量地保证办学条件的到位,以保障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有序、高效地开展。尤其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应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生均标准进行配置和设计,制定严格的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7)管理体制。传统的科层体制在现代高职院校的管理中日益乏力,与此同时,管理效率的低下对教学改革、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产生了掣肘效应。以制定章程为契机,建设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管理途径。在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理念指导下,厘清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边界,调整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重新设置职能机构及其工作职责。重点建设好学校董事会制度、专业理事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教学委员会制度、职称评审委员会制度等关系到高职院校体制机制改革的根本性制度,势在必行。

[注释]

①周成霞.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建设[J].黑河学刊,2009(3):115.

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篇4

素质教育搞了多年,然而总体效果却并不明显,发展也不平衡。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在一些地方流传甚广。此话虽不好听,但它却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目前素质教育的现状。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固然是多样的,但有一个原因,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起决定因素的,那就是我们至今仍没有真正弄通弄懂素质教育这个基本概念,特别是许多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也不清楚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算素质教育。再加之整个社会的某些观念制度滞后,应试教育思想和做法积重难返,素质教育在与应试教育的博弈中往往处于下风和弱势。

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既是教育类型的转变,也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要使素质教育名副其实,首要条件就是要明确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以及要求和标准。比如,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哪些素质?一个人由小到大所必然具备的基本素质中,哪些素质必须由学校培养,又由哪个学段的学校培养?不同时段的素质内容有哪些,这些素质内容应该通过什么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和获得?素质教育如何考核,如何摆正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关系?这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中考、高考制度改革的措施和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考改革必须建立在明确素质教育内涵和标准的基础上,而不是相反,更不是先确定中考的模式,再返回头来改革中学素质教育的方式。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篇5

学校内涵发展文化生成机制

学校文化是学校价值追求的一种具体体现,学校文化影响着学校办学理念的确立,对学校办学目标与办学风格都有一定的影响与制约作用。切实加强学校文化生成机制的探索,能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深层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文化水准。当前,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发展问题极为重视,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文化生成机制的确立。文化生成机制是一个多维度、多视角、多层面的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进行探索。

一、学校内涵发展的涵义与内容

关于学校内涵发展这一概念,一般从“隐喻”之意来分析。[1]可以这么说,内涵发展要求我们注重学校发展的内容和实质,外延发展要求我们注重学校发展的外观、环境以及影响形式。当前,随着对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投入的不断增加,学校在外观、外部环境及形式上,注重了发展的速度及规模变化。学校发展在外部环境上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学校建筑面积的不断增大,校舍条件的不断改善,优美校园环境的营造,校园文体教育形式的极度丰富等。但学校的发展如果仅限于这种外延发展形式,而没有深远的内涵发展机制进行有效支撑的话,就有可能影响学校发展的长远实效。

学校内涵发展注重学校在质量上的发展,它强调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效益,要求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软实力,促进学校集中精力提高办学水平,同时不断促进学校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协调与统一。学校内涵发展也是一种要求精细化的发展,学校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内部细微问题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新问题的产生。另外,学校内涵发展也要注重学校的特色与创新,学校只有形成自已与众不同的品牌特色,才能在发展中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才能吸引优质生源,进而促进社会合力来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学校内涵发展要求我们注重学校文化建设,以学校文化来推动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发展与创新。

二、学校内涵发展中文化生成机制的形成

学校文化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学校内涵发展中的文化生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为有效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有必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

1.凝练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要求。学校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风、教风和学风三个方面,它们是一所学校质量提升的关键元素。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精神力量。学校要重视凝练精神文化,不断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在校风建设过程中,学校要创造条件加强师德教育,具体来说学校可利用政治学习和讨论等机会,组织教师们学习和探讨师德教育方面的文章,分析典型案例,同时结合社会对教育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引导广大教师提高自身修养,提升学校精神文化。在教风方面,积极引领和激励教职工加强社会主义人生观和教育观,做到学为人师,以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来影响学生,成为受学生、家长尊敬和社会认可的优秀教师。在学风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加强学生的自律行为和自觉意识,同时配以一套相对科学的管理体系,通过多个方面的协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进而起到提高整个学校教育质量的目的。

2.凸显学校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优美的环境具有潜在的育人功能,促进师生规范自身的言行。在学校环境文化生成上,不应该停留在表象,而是要为校园环境打上教育的烙印,同时注重对文化的宣传作用,发挥环境对人的培育功能。在环境文化的营造方面,可有效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影响,促进环境教育知识的普及,通过提高环境育人功能来促进师生投身于学校教育的发展与改进。在环境营造方面,可以设置文化长廊,加强对具有时代意义的名人名事进行宣传,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激励,培养学生学会思考未来怎么过有意义的生活,为以后的做人做事和学习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文化不仅仅是“墙壁建设”[2],更是要通过环境营造来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促进师生的精神升华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同时,学校的内涵发展也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要创造条件改善教师待遇,增强教师的归属感,避免过多的干扰因素。

3.强化学校教学文化

在学校教学文化的生成上,不仅要注重书本知识的掌握和传授,还要促进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加强教学知识的探讨和教学改革。学校在教学文化方面应该做好统筹规划,稳步实施。首先,学校要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形成教科室、教师三级互动协调机构,以行动研究法促进教学文化的生成,使教学效果在学校实践和教学总结中逐渐趋于优化,同时更加有效地保证课堂改革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营造良好的教学文化,还要注重加强教师的培训。对教师的培训应该采用校本培训与校外学习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激发教师重视学习的意识,而校外的学习培训则可以扩大教师的知识视野,加强了教学交流,丰富专业水平。

要加强学校的教学文化,需要在锻炼教师方面下功夫,同时与培养“三师”[3]师资结合起来。重点在于鼓励和发扬教师养成勤奋努力、刻苦钻研教学的品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教师自觉加强教学技能,提升教学文化水平,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师生们的尊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业务、熟悉教材结构、积极探索教法,同时教师还要熟悉学生,把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通过文化氛围而带到课堂中去,同时教学文化也包括对学生的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

4.提升学校科研文化

对于学校内涵发展来说,科研文化会让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步入一个良性化的循环。要提升学校科研文化,需要加强科研的制度性保障,良好的制度保障机制是实施科研兴校的基本保证。为了积极推进学校的科研工作,学校要在教育科研组织机构的设置、教育科研队伍的管理、课题申报的管理、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奖励制度等方面加强规范性。

从科研文化的具体实施环节来看,学校尤其要重视教育教学实践中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教育教学特定情况的分析。同时要以课题建设来推动教学改革,要有计划地落实各项课题,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教师主要以课堂教学研究作为重点,但同时也要做好课题研讨活动,要将科研活动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实践当中启发自己的科研才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广大教师要对自己在不同学期的科研任务作好规划,包括研究的重点、研究的步骤、研究的预期成果等,同时要主动撰写教学论文,参加各级教学科研论文评比评比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

从学校层面来看,也要注重对教师进行科研培养,还可以开展科研活动的“青蓝工程”[4],促进老教师对新教师的科研帮带作用,促进教师科研团队的形成。各种科研成果的展示活动,也为教师发展科研兴趣、提升科研技能提供了舞台。学校要注重加强教育科研的质量意识,通过多种措施发挥科研文化的实效性。另外,学校要把科研课题研究当作一个重要抓手,并将课题研究融入到促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中去,应有目的性地研究课题在成果应用方面是否具有转化力,尤其是思考如何将教学经验与科研模式相对接,同时将研究成果渗透于教学课堂,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使教科研活动真正为促进教学服务。

5.升华学校评价文化

学校内涵发展的又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科学性的教育评价。当前学校教育评价活动已演变成一个多途径、多视角、多维度的活动,如何对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而科学的评价,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事情。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基础教育阶段要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加强学校的评价文化。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尽管人们对学校教育评价的标准目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总体而言的评价文化还是具有趋同性。

评价文化主要包含以下四个特点。其一是导向性,学校评价文化就像一根指挥棒,通过评价文化的导向性,促进学校以及其他社会群体探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满足与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其二是诊断性,通过有针对性的诊断活动,能切实发现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这些问题进行有益的改进。其三是激励性,学校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学校工作,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其四是交流性,在学校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多重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如果不同的评价者与不同的被评价者之间能形成相互接触和有效交流,就有利于学校评价文化的科学发展。

今天我们提到内涵发展中的学校评价问题,首先应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科学评价,这就要求制订明确的评价标准。现在学校经常用对教师的考核来代替评价,基本都是通过检查教案、抽查作业批改情况、重点参考考试成绩和相关学校的排名对比,进而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这样做的后果是教师始终处于一个被动接收的状态,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和更多的发言权,只处于被动考核的地位。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急功近利之风盛行,老师和学生均为了考试而努力。显然,学校的评价文化需要重点强调素质教育,而不是考试教育,这样学校评价的科学性才能得以发展和延续,进而才可能制定出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宜的科学评价标准,也有利于学校对人才的全面培养。

三、对学校内涵发展与文化生成的思考

学校内涵发展是学校追求教育质量和提高办学水准的一种发展方式,实际也就是提升学校的“软实力”[5],使学校的规模、质量与效益达到协调统一。学校内涵发展中的文化生成是学校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文化生成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从而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在于外力的推动,而在于学校自身内部的变革与更新,它促进我们正确处理继承、发展、创新等关系,并有效利用和整合学校内外资源,从而将学校发展问题带入新的思考境地。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灵魂[6],也是一所学校与其他学校的区别所在,更是引发学校特色生成的核心因素。文化生成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它通过对学校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来引领学校发展。在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与学校素质教育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对学校文化生成的核心要素进行有效的探索。

总之,文化生成是学校内涵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文化生成对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同时促进学校在工作中逐步摒弃非理性的“机械性评价因素”[7]。对于当前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应认真分析和研究,通过切实有效的文化建设活动来推动文化生成,进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而科学地进行,最终推动学校朝向内涵式发展。

――――――――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学校内涵发展:意蕴与实施[J].教育科学研究,2007(10).

[2]庄海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J].师道:教研,2011(10).

[3]焦建中.培养“三型”教师构建内涵发展的学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

[4]苗锋.依托科研,追求学校内涵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1).

[5]孟宪彬.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与特色发展的关系阐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3(12).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篇6

[关键词]教师素质内涵蛛网教育教学能力

本文获陕西省2011年重大招标课题(JSDwKt10)资助。

目前关于教师的素质内涵以及素质结构的状况的研究,大都限于理论上的探讨,提出了一些看法,但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教师素质是一个系统而动态的结构体系,不是孤立的各个因素的简单组成。目前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是提出各个因素的多,而整体系统的建构与分析很少,这样不便于把握教师应具有的本质和内在的品质系统。本文通过对教师素质的构成因素、内涵,以及核心素质的分析。研究教师素质内涵与结构状况,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教师素质结构的内涵

素质结构,原本是人力资源学中的一个概念,主要指以文化程度划分的各个等级劳动力人口的比例构成。后来,在教师素质研究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拓展和补充。

教师素质结构的内涵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体现教师职业特性,反映教师职业本质。如: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品质等等;2.教师素质应当基于教育教学活动这一中心。如:专业知识、创新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等;3.教师素质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各因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4.教师的素质是结构和过程的动态统一。

教师素质结构的划分

(一)20世纪90年代对教师素质结构划分的观点

对于教师素质结构划分,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很多不同观点。一致的是: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品质的总和。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三维结构模式。

(二)教师素质结构的蛛网理论

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的教师素质结构划分的理论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教师素质是教师应具备的特质;教师素质的表现对象是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素质决定教育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结构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结构。

因此,教师素质结构应当是以教育教学能力为中心的蛛网型结构,如下图:

这个蛛网图形象地说明了教师素质结构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

1.核心素质—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这种能力,是综合性的。

2.思想支撑—品德素质

培养学生的目标,是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教师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在教育工作中用正确的政治观点教育学生,并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中。

3.身体支撑—身心素质

教师的行为,主要是通过他们在身心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作用表现出来的。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必伴随着教师的健康身心素质而产生。

4.能力支撑—能力素质

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打破专业壁垒,吸收各学科之精华,形成纵横交织的知识结构。作为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离不开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精深的专业知识,其二是广博的文化修养,其三是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其四是教师在面临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能够实现教育目标的相关知识,即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

5.观念支撑—理念素质

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现在坚持以学定教的原则上,就是依据不同对象的特点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转变本末倒置的角色观,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解惑者;转变僵死的教学评价和检查方式,树立多元化评价方式和标准,改变单一思维方式为发散、复合、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现在坚持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上,就是转变“物化”庸俗的教育价值观念,树立“教育就是事业,教育就是创造”的教育价值观,努力提高教师的人格修养,心中永远有高尚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赵先寿.21世纪: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师[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科版),1998,1.

[2]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

[3]冯颖.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J].辽宁教育,1997,5.

[4]郭彩琴.挑战与选择:跨世纪教师素质结构的重组[J].江海学刊,1998,6.

[5]周丽.论素质教育和教师素质的提高[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8.5

[6]林崇德等.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7]万福.浅谈教师的素质结构[J].陕西教育,1996,11.

[8]徐丽华.新型小学教师素质结构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1999,10.

[9]佘娟,陈先平.浅析教师的素质结构[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5.

[10]胡晔.新时期教师素质的结构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2005,6.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篇7

摘要: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开展状况,不难看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最重要的在于其中缺乏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特别是随着当前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其面临的环境进一步复杂,因此,完善文化元素,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机制,就极为必要。本文拟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入手,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通过融入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从而探究融入茶文化实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茶文化导入;大学生;思想教育;应用对策;价值理念

随着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不断成熟,如今丰富教学理念,完善教育元素已经成为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涵。传统茶文化体系作为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和关键,完善应用传统茶文化元素,不仅能够提升教学元素,同时更能为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开展融入新的内涵,尤其是能够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因此,融入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开展意义重大。

1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随着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如今无论是具体的教学规模,还是整体教学理念都实现了系统性发展与完善,与普通教学体系所不同的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开展过程中,其并不是以知识教育为核心内容,更多是将学生综合技能培养和思想理念提升放在首要位置。但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大大影响了整个教学活动开展效果,认知其问题和不足,就极为必要。具体而言,其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未能与学生综合培养相结合。对于学生培养活动来说,其更多作为一项系统化活动,无论是学生培养的各项元素,还是时展对学生的具体要求,都有着实质性变化。但是,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思想教育活动与学生培养活动体系之间的脱节,限制了思想教育活动开展的效果。其次,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中,其缺乏时念和内涵的有效融入,因此,整个思想教育更多停留在表面阶段,其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极大差距。随着当前教学环境不断变化,如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全新问题,尤其是在互联网时展应用不断成熟的今天,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元素更为复杂,而整个思想教育活动中,并未对该元素理念进行有效融入,从而影响了该思想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最后,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等多项元素的有效应用。客观而言,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一种教学引导活动,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仅要充分注重教学内涵上的丰富和完善,更重要的是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元素,实现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及时合理有效引导。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体系中,我们都能够从中寻找到很多可以被应用与当前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元素内容,但是目前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忽略了该元素的全面融入,从而限制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

2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理念,从唐朝开始,饮茶就已经发展成为社会大众的饮茶习惯,而随着社会大众饮茶理念不断成熟,整个茶文化体系就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化习惯与整个文化体系相结合的具体内涵。可以说,茶文化体系是我国整个文化的核心与关键,同时更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想要对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进行剖析,就必须选择合适其传承发展的时代元素。茶文化体系,具体而言,其从基础上看是与茶相关物质活动的综合反映。而从核心本质上看,茶文化体系的传承优势在于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理念内涵和价值规范。在茶文化体系认知过程中,我们必须从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物质元素出发,比如茶具、茶叶等等都可以作为我们了解、认知人这一文化的重要元素,除此之外,茶文化体系中也包含了与茶相关的艺术元素,比如茶歌、茶乐和茶画艺术等等,这些以茶为基础的艺术元素中,丰富诠释了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成为当前我们了解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关键和核心。当然,整个茶文化体系中也包含了丰富完善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规范,相对于传统单一的文化元素,通过对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进行研究和剖析,可以看到其中包含了系统化的精神理念和内涵,尤其是茶文化体系中所倡导的精神内涵,能够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精神观念。尤其是在当前快节奏发展模式下,人们期待自身生活中能够融入和借鉴相应的精神原则。对于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来说,其中所具备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元素,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同时更是解决当前各项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结合我国茶文化体系的传承发展要求,不难看出,完善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能够为我们参与各项活动提供重要帮助。

3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

随着当前高等教育机制不断成熟,如今关于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也在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当前教育机制不断成熟背景下,如何实现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就极为必要。具体而言,其主要实施要求,表现为:首先,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将该活动与学生培养活动具体结合起来。思想教育活动是学生综合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知识教育,乃至技能培养,其实际上都是当前学生综合培养的具体要求。其次,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将思想知识教育与学生学习习惯引导全面结合,大学生思想教育对于大学生培养活动体系化开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作用,其不仅丰富了学生培养的具体元素,同时也实现了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合理引导。通过对现阶段大学生培养状况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其思想教育机制中,未能融入应有的价值元素,尤其是未能将学生培养的关键点相融入,从而限制了大学生思想培养活动的有效实施,因此,结合当前学生培养不断成熟这一客观状况,创新教学体系,引入合适的教学元素,对于学生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后,在整个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教学机制,丰富教学元素,完善教学内涵,尤其是要注重结合时代变化特点,构建新的思想教育机制。当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尤其是西方文化、现代文化等多样元素融入其中,学生自身接触到的内容更为多样,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参与整个学习活动,就会影响其学习和成长,甚至影响其思想观念的有效培养。从当前大学生成长的具体环境看,无论是教学机制,还是教学元素都出现了全新变化,尤其是很多大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机制,想要实现整个思想教育活动的理想效果,就必须在丰富完善教学机制的前提下,融入时代新元素。

4融入茶文化实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具体对策

结合当前大学生培养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思想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融入多样元素,完善教学机制,创新教学体系,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当前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时,其着重从以下视角出发:首先,剖析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要将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融入其中,通过从茶文化体系中值得被传承的价值元素入手,结合理念的系统化丰富和综合提升,进而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机制,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在当前时代要求中,实现自身成长和发展。其次,要注重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体系,尤其是要注重将时代元素和价值理念融入其中,当前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各种新现象的出现,使得学生思想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而想要实现理想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效果,就必须注重创新教学内涵,通过完善引导学生了解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进而帮助学生实现自身全面成长。总的来说,当前大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全新问题,而其中大多数内容都是传统思想教育活动中所不具有的内涵,因此,想要创新教学机制,实现理想的培养效果,从而满足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最后,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还要注重将学生的兴趣、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以及整个思想教育活动的特点内涵融入其中,只有丰富教学机制,完善教学体系,才能实现茶文化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融合、促进的最佳效果。茶文化体系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元素,其中所具备的丰富的价值内涵是当前学生成长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而想要实现整个茶文化体系的最佳应用效果,必须从茶文化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融合点入手,通过探究合适的教学理念和机制,从而引导大学生自身形成全面、体系化的成长思路,进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理想目标。

5结语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体系,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同时还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极其值得融入的内涵。无论是文化的价值元素,还是具体导向性,其中所具备的复杂内涵,都值得我们系统化研究。结合整个茶文化体系的研究状况,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将其与传统文化体系相结合,其必然能够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当然,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中,其不仅是教学元素的丰富与完善,同时也是整个教学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王宏军.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9-32.

[2]孙茂玲.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1-52.

[3]张继艳.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5(5):213-215.

[4]马中红.“山寨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9):141-142.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篇8

一、推行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

尽管党和国家对高职教育关注和投入力度逐渐加大,但高职教育自身存在诸多问题,长此以往导致无论是社会还是学生本身将高职教育逐步“边缘化”。这些存在的问题具体可表述如下:

首先,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教师大多安于现状,缺乏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和升级,基础教学水平大多停滞不前;由于学校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这导致从事实践操作教学的师资力量或严重不足,或专业性存在诸多问题。

其次,在教学操作过程上学校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教学。大多数高职院校重视学生书本知识的灌输,强化学生的基本理论教育,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场所,学校却往往弱化了学生基本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结果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变得“不伦不类”,因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从而使得他们在大学生面前丧失了竞争力和优势。

再者,缺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过分强调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忽视了对包括学生综合素养、健全和谐人格、健全心理的关注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薄弱,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二、探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策略

针对上述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推动高职院校转变发展思路极具紧迫性和现实性。在这种形势下,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成为大势所趋,无论在教学方法还是指导方针上都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所谓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简单来讲就是指高职院校在发展和运作过程中以质量提高为核心增长模式,要注重加强学校理念、学校文化建设,切实提高教育科研、教师综合素质及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加大高职院校自身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高和实力的增强。具体来讲,就是要从内部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两个方面为着眼点,推动高职教学的内涵式建设和发展。具体发展策略可表述如下:

(一)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人才队伍是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基础,教师教研能力和综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是培养合格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在师资培养上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严格高职院校教师准入。学校要引进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以充实教师队伍,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术素养的提升夯实基础;第二,学校要加强教师实践和基础教学基本功不断提升,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以更新知识。除此之外,学校还可每年组织教师开展说课、实践操作比赛,鼓励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和技能沟通;第三,鼓励教师通过进修、职称评定、再深造等方式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切实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第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实现“一师多能化”,真正做到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优化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和体系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高职院校要促进自身的内涵式发展,首先且当务之急是合理安排各专业、各学科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高职院校可针对当前劳动力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形势和发展变化,及时了解社会对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要求。最有效且方便快捷的手段是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深入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了解行业或企业人才诉求,针对调研结果学校可有选择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其次,在学科选择上,学校要大力发展具有市场潜力的学科,对潜力较弱的学科予以限制发展,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双向培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动学科平台建设,以一门学科为核心基础,积极推动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培养本院校优势学科,通过创建学校精品课程体系彰显学校专业特色,打响学校的学科知名度。再者,积极与相关企业开展交流,改革教育教学内容,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推动学校、企业合作开发、以共享和共授为手段的课程体制、以工作过程为核心导向的校企课程体系建设。最后,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素养建设,使得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除此之外,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育学生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得学生更好地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求。

(三)深化高职院校制度建设,夯实学校发展的基础

搞好学校的制度建设是高职院校做好其他一切工作的保障。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树立制度建设的意识和理念,通过制度建设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使得学校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自我约束性,积极推动制度创新,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布局合理、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化和专业化、科技创新常态化、后勤保障和管理社会化且有序化。再者,高职院校要建立良性的监督机制,自觉接受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监督工作,并广泛听取师生和来自社会的意见和建议,以此来激励自身夯实自身管理和制度建设,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体制保障。

(四)加强校企合作,施行高职教育育人新模式

首先,高职院校要及时掌握市场格局及市场用工需求变化,牢牢把握行业及企业发展人才需求,依次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本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安排,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学校要积极寻求与相关企业的开展学术合作,高职院校要组建由企业技术人才和学校相关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工作委员会,开发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学科素养双提升。再者,高职院校要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有条件地在企业工厂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使得学生“学有所练”,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摆脱传统教育的“死读书”、“读死书”僵化模式,真正做到“学有所得”,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篇9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教育心理学;传承机制;应用思路;价值理念

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无论是具体的元素内容,还是完善的元素理念,都实现了系统化完善。但是,由于文化理念的缺失,大大限制了整个教学活动的具体效果和质量。但是对于整个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状况而言,文化理念的缺失,大大影响了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传统茶文化元素,具体的茶文化理念,不仅是对我国文化体系内涵的有效融入和诠释,同时更是整个社会元素的价值展现,因此,融入理念内涵将为整个教育活动有效开展奠定重要基础。

1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背景分析

教育心理理念是当前人们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的,所出现的理念内容,而认知该理念的具体内容和内涵,将为心理教学活动取得理想效果,提供有效帮助。但是在整个心理教学运动中有着自身特殊性,比如学生普遍参与,学生参与深度广泛等等,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融入整个心理教学活动的具体特点和内涵,通过完善教学元素,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教育心理理念的价值内涵主要表现为:首先,教育心理理念的目标在于一切内容围绕健康开展,无论是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还是教学方案,都需要将具体的健康要素和知识内容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当然,这就要求,不仅要将健康知识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更要将可能影响心理教育的具体因素进行系统化完善,从而使其能够实现教育心理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其次,教育心理理念的关键在于无论是具体的教学元素,还是体系化的教学方案,都需要充分融入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从而确保整个教育心理活动能够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教育心理活动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心理实际上是一种体系化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具体的方案,还是整个教学计划的基础方案设置,都需要将教育心理的具体要求融入其中,从而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最后,在教育心理理念中,其不仅需要充分注重将健康元素融入其中,同时也要对各种影响教育心理或者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实施预防与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教育心理的理想效果,教育心理,不仅是一种教学目标,同时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同时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具备的意识理念。因此,认知教育心理的理念内涵,将为整个心理教学有效开展提供重要帮助。对于心理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能将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元素融入其中,其不仅能够丰富整个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价值,同时也能丰富和完善整个教育心理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

2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无论是具体的文化元素,还是整个茶叶产业的发展完善度,其都是当前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能够被系统化应用到当前整个社会体系中,当然,其基础和前提在于对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进行全面分析,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内涵和价值,不仅是一种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具备的行为理念和规范要素,其能够对学生成长提供重要的引导。探究传统茶文化理念中所具备的具体内涵,能够帮助我们有效解决当前整个茶文化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状况,因此将传统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整个教育心理学过程中,其能够为整个教学活动优化开展提供重要帮助。传统茶文化理念内涵的具体元素应用将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优化与元素理念丰富奠定重要基础。传统茶文化作为我国整个文化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合理完善应用传统茶文化将为整个教学活动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传统茶文化应用效果,就必须寻找到合适的传承机制和载体。传统茶文化理念融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丰富优化的过程。因此探究两者的具体融入机制就极其必要。传统茶文化对整个文化体系的融入和影响,客观上反映和诠释了整个茶文化价值作用。

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分析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不断成熟,如今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是心理健康意识的融入,其都实现了系统化实施。教育心理学运动作为整个体育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需要在完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完善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随着当前教学体系不断成熟、完善,如今心理学教学的元素和内容也实现了内涵丰富与完善,尤其是一些极具时代气息的心理学项目,但是在对这些心理学项目的价值应用和认知来说,其更多停留在教学方法上,忽略了整个心理学教学活动中潜在风险的有效认知。因此,对于整个教学活动开展来说,结合其广泛参与的具体特点,想要实现整个教育心理学开展的理想效果,就必须通过全面完善融入教育心理的具体理念,完善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潜在的运动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从而实现教育心理学的理想效果。随着当前整个教育心理体系不断成熟,心理教学作为整个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该教学活动的参与人数,还是该教学过程中所具备的价值和作用,其实际上都是当前整个教育心理活动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完善有效开展教育心理活动,就极其必要。对于整个教育心理学应用来说,其在开展过程中,风险不可避免,甚至一些风险,如果不能妥善处理,甚至影响学生的全面提升,因此,结合当前教育心理开展的价值和作用,完善教育心理学体系建设,其必然能实现该心理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

4传统茶文化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具体传承思路

通过完善构建教育心理教学机制,其能够在丰富整个教育心理体系元素和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活动的创新与完善。当然,在教育心理学机制建设过程中,融入传统茶文化元素,不仅是元素理念的丰富,更是一种教学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因此,想要实现教育心理体系的理想效果,就需要从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与融入实施,通过完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教育心理运动的理想效果。当然,通过将传统茶文化元素,完善融入教育心理教学机制,实际上也是当前健康教育理念推广和应用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实际上,通过对当前整个教育心理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和背景进行系统化分析,无论是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是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以及心理意识等等,都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因此,融入茶文化元素,实现教育心理风险防范机制的有效构建,能够有解决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潜在的心理素质问题,从而实现教育心理应用的理想效果。当然,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实际上也是整个教学元素的丰富与应用。不仅如此,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教育心理机制的具体完善过程中,也是从整个教育心理实践活动开展状况中所得到的具体经验认知。通过对目前教育心理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能够看到由于老师和学生缺乏应有的教育意识和必要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大大影响了整个教育心理内涵的有效开展,更重要的是教育心理机制的具体建设,将大大降低教育心理过程中,意外状况的发生概率,从而在确保整个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上,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整个教育心理活动开展来说,其开展的核心目标在于确保学生能够实现健康心理素质。因此,健康教育理念对整个教学活动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而在教育心理理念应用过程中,其存在一系列较难把控的风险问题,如果不能提前认识到教育心理活动的价值作用,其不仅影响整个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价值体现,更重要的是丰富的教学元素,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完整性,因此,如果能够将传统茶文化的具体理念内涵融入到整个教育心理活动中,其不仅能够丰富完善教学元素,更重要的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所具有的各项元素,其能够为整个教育心理活动的有效推广奠定重要基础。尤其是随着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学生培养过程中,其将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

5结语

在当前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人们对心理学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尤其是教育心理学中,其参与人数的广泛性和心理学项目的多元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构建整个心理学教学运动开展的具体元素,从而确保整个教育心理学能够发挥其理想效果和价值。结合目前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开展状况,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加上对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认知不全面,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运动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体系化。而认知这些风险内容并制定合适的方法,将为整个教育心理学活动的具体应用提供重要帮助。

参考文献

[1]罗宇娟.传统文化传承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以《中国茶文化》课程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27-129.

[2]付家东.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传承的现状与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19-122.

[3]臧亚平刘廷亮.传统茶文化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32-235.

[4]胡雁伟.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中外企业家,2015(19):126-131.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篇10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标准 信息素养模式 信息素养教育

[分类号]G252

国外很多图书馆和地区都根据信息素养的概念纷纷制定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作为评价个人信息素养能力、指导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指南,具有高层次的宏观指导意义。对于信息素养本质的正确理解是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体系,找到制约我国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问题,为制定我国科学、严谨的信息素养标准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及实践做出贡献。

1 国内外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1.1国外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信息素养的起源应该是早期的图书馆检索,这时期的信息需求相对简单,检索是由人们手工完成的。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发展和信息需求的日益膨胀,信息检索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来完成,基于此,美国的paulZurkowski于1974年第一次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而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准确表述的是来自美国图书馆协会1989年的定义,即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懂得如何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地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进入90年代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内涵又有了新的解读。布拉格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一个问题。

信息素养内涵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早期阶段的信息素养形态可称为图书馆素养,其内涵主要是强调图书馆手工文献检索技能。随着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被外延了,开始强调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的技能(信息处理)、对检索的信息进行评价,并重视了人的属性(态度和意识),这时期的信息素养形态可称为计算机素养。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信息环境的变化,信息素养的内涵开始强调了信息素养中人的社会属性(如交流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充分重视了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评价信息能力,并强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

1.2国内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国内开始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比较晚,多是在国外信息素养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国内的王吉庆于1999年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信息素养理论,他认为信息素养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2001年,钟志贤教授提出信息素养表现为8个方面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这个观点的提出,强调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2005年,孙平、曾晓牧认为,信息素养这种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智慧、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多个方面。这个观点更强调了信息素养是一种系统知识结构。2007年,吕庆阳和刘孝文在对国内外信息素质概念的诸多说法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后,给予了信息素养新的内涵,即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基本信息水准的测量尺度,包含信息意识素质、信息知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等要素。尽管,国内关于信息素养内涵的表述百花齐放,但是在内涵的本质上基本是统一的,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综合国内外信息素质内涵的研究,可以得出:信息素养的内涵是基于时代特征对人的基本要求而言的;随着社会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变化、创新行为的变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等因素,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要求。

2 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

2.1信息素养标准的理论基础

2.1.1国内外主要信息素养标准

国外的信息素养标准很多,其中以美国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anZiiL标准以及英国SConUL标准最为著名。

・aCRL标准。美国的大学与图书馆协会(aC-RL)在2000年颁布的美国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共包括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86个项具体的三级指标构成。

・anZii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高校信息素质联合工作组(anZiiL)在2004年颁布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它由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7个三级指标组成。

・SConUL标准。英国的国家与大学图书馆标准协会(SConUL)在1998年提出的信息素质能力模式,该模式在名称上不是指标体系,但实际上是一个高校信息素质能力的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组成。

《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作为北京市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重要指标,由7个维度,19项标准,61条具体指标组成,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体系。

2.1.2国内外主要信息素养标准比较本文将国内外经典信息素养标准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对这三个标准的比较可以看出,几个标准共同的信息素养能力包括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创新。SConUL没有提出信息道德的指标,而aC-RL、anZHL强调了信息道德是构成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维度,这与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信任危机有关。anZiiL标准没有提出信息意识方面的考察。另外,可以发现aCRL标准中还有一项是考核利用信息完成特定任务能力,该项能力是信息创新能力的衍生,是信息应用能力具体衡量。北京的标准体系基于美国的aC-RL标准的指标,细化了在信息意识方面的指标。

2.2信息素养标准的实践基础

将信息素养标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具体的信息素养模式来支撑。国内外对于信息素养模式的研究也有很多,如Big6网络主题研究模式、webquest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和SConUL的七柱模式等。其中Big6模式是由美国的mikeeisenber博士和BobBerkowits博士两位学者创立,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信息问题解决系统方案。webQuest模式是由美国的伯尼・道格(BernieDodge)和汤姆・马奇(tommarch)创立,旨在培养学生们通过各种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来源和制定各种解决方案。SConUL的七柱模式阐述了如何从简单的图书馆技能、it技能扩展到信息素质的技能。这个模式强调了信息的创新性,信息获取过程的动态性和周期性,如图1所示:

3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展望

综合国内外信息素养研究进展,笔者认为我国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有必要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出发,并对以下主题给予重要的关注。

3.1信息素养内涵与逻辑关系

国内外已达成共识:信息素养的内涵应覆盖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层面的内容,本文将这四个层面称为四个要素。国内关于信息素养逻辑关系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四要素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制约关系?哪个是基础?哪个是核心?四要素的培养顺序是否有先后,四要素的关系是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等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来给出结论。明确信息素养内涵与逻辑关系,才不能人为地割裂信息素养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为制定科学地、严谨的信息素养标准提供依据;才能使得高校能够有层次、有重点、分阶段地实施信息素养教育。

3.2信息素养标准的权威性

欧美各国都是先制定了国家的信息素养标准,这个标准就成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各高校根据标准制定各自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正是有了权威的保障,欧美国家的信息素养教育成效显著。我国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笔者认为,要制定我国的信息素养标准,首先成立一个信息素养权威机构,从根本上重视信息素养研究。其次,信息素养权威机构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各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支持更多的专业教师、图书馆从业人员参与到信息素养教育中。最后,信息素养权威机构通过整合各种研究成果,比较各经典的国外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及它们的制定过程,制定出适用于中国国情的信息素养标准。

3.3信息素养量表设计与开发

国内的一些学者通常采用量表法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调研,然后分析结果,进而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但是大都没有说明量表的设计过程,无法确定量表的效度和信度。效度是指量表的各个变量的有效性有多大,信度是指量表的变量所采用的测量项的测量误差程度,同一变量各测量项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在设计量表的各个变量时,应考虑各个变量是否都有效?各个变量的有效性是否重复?各个变量的重要程度如何?各变量是否随外界因素影响及各个变量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教育对象等问题。一个设计合理的量表,它的结果应是可靠的,多次反复测量,其结果应该保持一致。

3.4信息素养实践模式

国外大学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是结合信息素养的内涵,除了有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的宏观指导外,还有信息素养实践模式的微观支撑。国内对信息素养模式的研究有三点不足之处:①信息素养实践模式的研究和信息素养的逻辑内涵、信息素养标准体系相分离,这势必导致信息素养模式的设计不合理,培养的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偏颇;②信息素养实践模式的研究没有结合大学生日常生活,这会导致信息素养教育无法顺利地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③信息素养实践模式单一,难以适应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等差异的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