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十篇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十篇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6:37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篇1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和学生积极地参与是案例教学得以实现的基础,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情境中来是教师在准备期间要先考虑进来的。通常来说,学生对热点事件关注率很高。教师要多搜集一些鲜活、真实的事例。如现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雾霾天气,有些地区禁止焚烧秸秆,以缓解雾霾,这雾霾和秸秆有什么关系呢?讲大气时引用,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也能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案例教学实施的注意事项

1.应注重系统的理论知识与传授

案例教学不是万能教学法,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分析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案例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

2.案例教学准备要充分

案例的选择和呈现形式对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成败,因此,在案例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上教师要特别谨慎和细心。首先,选择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案例;其次,案例的呈现形式要多种方式相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图文并茂的案例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案例教学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案例把地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如讲常见天气系统的时候,联系当地雨季,降温天气等。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会发现地理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主动运用地理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重视案例讨论过程的引导和总结

学生的高中地理课堂讨论是自由的,教师必须在讨论过程中加以引导,以便于快速进入下个问题的讨论,如果跑题了要及时引回主题,同时要注意讨论过程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秩序的保持。教师除了在讨论过程中要及时做阶段性的总结外,还要对所展示的案例进行有效总结,让学生明确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

5.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篇2

1.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为此,案例的选择应遵循下列几点:

(1)选取的案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贴近热点。案例材料要阐明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基本规律和隐含的基本原理。教学中不一定采用教材提供的案例,教师可根据本地、自己学生的情况适当采用贴近生活的乡土地理材料,也许效果更好。

(2)选择案例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要反映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地理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覆盖面很广,因此教师一定要选择能反映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剥茧抽丝,找出其中符合相关原理、理论的材料。

(3)案例要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随着社会的发展,事物的变化,教师选择的案例也应该不断变化和更新,离学生时间距离越近,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效果也越好。

2.案例的呈现

给学生呈现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而言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教师应尽可能地渲染案例所描述的氛围,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地理案例的提出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发放文字材料、多媒体展现图像影像资料,或通过学生的描述、实际情景的模拟、实地参观考察等。以上几种方式可以兼顾,但无论使用何种方式,都要让学生尽快进入案例的情境之中,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讨论做好准备。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时,可利用案例——我国西北地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案例,使学生似乎来到“现场”。

案例的呈现不能仅仅停留在感知阶段,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为此,在呈现案例的同时要提出符合实施教学目标的问题。对上述案例,可以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

①请描述荒漠化的景象和荒漠化形成过程是怎么样的?什么叫做荒漠化?

②我国西北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③请为荒漠化防治提出对策和措施。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一次又一次地突破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

3.案例的讨论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案例的讨论分析可分为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两个阶段实施。

(1)小组讨论。在学生通过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地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并不是非达成共识不可。在这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维度和深度。

(2)班级交流。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可以采用辩论会,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并发生碰撞,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巩固和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将案例的内容与相关地理知识、地理原理联系起来,研究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造一个“整体参与、充分民主、鼓励竞争”的开放式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致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4.案例的评价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篇3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

新课标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让学生具备关于地球和宇宙环境的、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掌握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等多方面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以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在对具体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促进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在此过程中实现传授学生知识,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方,进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地理案例教学的显著特征

1.以学生为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

案例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性,将学生感兴趣的地理问题放在课堂中进行学习和讨论,在贴近生活的实例中促进学生理解,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和解决地理现实问题,让学生更好体会地理知识的应用性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由于地理案例具有直观的特点,能帮助助于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探讨,进而提高了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兴趣和能力。

2.促进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理案例教学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引入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实际状况,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学生围绕某个地理案例,主动收集信息资料,而后进行必要资料整理和分析,进而解答高中地理案例中的问题。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可以该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图书馆、网络上中主动收集和分析资料信息,一方面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知识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主动思考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改学生坐等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习惯,大大培养了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

3.注重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运用源于现实生活的高中地理案例,例如社会热点问题来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已有经验分析案例,而后教师根据案例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看法,鼓励学生将个人看法表达出来供其他学生学习和讨论,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述能力。

4.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以老师为中心,通过系统性的课堂授课,促进学生对知识有系统的掌握,而案例教学通过富有探索性、创新性的形式,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而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在案例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通过讨论并发表个人看法,在此过程中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合作和交往、沟通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个人职业技能要求较高。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教学职业技能不足,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进行良好的准备组织,不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和指引,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启发和点评不够深入,对学生不能形成启发,不仅不能达到教学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对高中地理课程产生厌恶感。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不适应案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和配合,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善于发现社会问题的思维敏感才能达到地理的案例教学效果,然而学生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传统学习方式,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

3.案例质量低,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中,良好的案例选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促进师生交流和互动,高中地理的知识属于综合性质,而高中地理单一知识点案例较多,综合案例较少,简单案例难以发挥引导教学的作用。

三、提高地理案例教学效果的策略

1.做好地理案例的选择

案例选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促进师生交流和互动,在案例的选择中需要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是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选取地理案例是,要合理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能够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典型特征;其次是具有较高的客观性,符合客观实际,只有实际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是要求具有较高适时性,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的实例,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促进学生思考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最后是要求实用性,案例与生活紧密相连,从生活中选取促进学生参与。

2.合理有效的运用地理案例

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效合理安排教学过程能较好的达到教学目标,首先是提出地理案例,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提出地理案例,可以采用教师学生描述、印发地理文案材料、现场参观考察等方式,达到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拓展学生的知识;然后是分析地理案例,将案例与地理知识、地理原理紧密联系,研究讨论其发展规律[2]。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形成开放式课堂环境,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后是评价地理案例,在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讨论并表述之后,教师对地理案例进行讲解和评价,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并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四、小结。新课标对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通过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不仅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还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同时还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焦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2008,(06).

[2]李端蓉.基于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的案例教学研究[D].2006,(08).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地理;组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256-01

"案例教学法(cooperativelearning)"就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依其任务类型或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了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小组全程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效率[1]。

2.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取得了一些可人的成效,但还是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其一,合作学习的时机选择不合适。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地理教师因为只想片面地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盲目地进行合作学习,因为选择的时机不合适,并不能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其二,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对学生分组不合理。由于在高中地理教学时,一般采用的分组方法是根据周边四个学生组成一组,表面上看起来这组合作的分组方式非常简单,可以学生的层次分配不合理,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起到合理的搭配,相互协作,相互进步的效果。

其三,分组不规范。由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复杂,不能很好地设置合作学习的问题,难易分配不当的话,学生案例教学法时的规则就不确定,让学生学习起来不能得心应手,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且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应对分组讨论的问题,反而适得其反。

其四,学生在讨论学习时间不充足。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地理教师并不考虑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思考时间,特别是针对一些比较难的讨论问题,没有足够的讨论时机,不能将讨论的问题弄的更透彻,解释的更清楚,对学生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并且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2]。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学习。

2.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1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案例教学法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但如果不能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学习时机和良好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比较大。由此,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来看,在设置讨论问题方面,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预见性,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和消化学习内容方面有所成绩。只有采用适应于学生自己的案例教学法方式,才会带动学生一起进步,可见,好的合作时机在案例教学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正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推行,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案例为载体所展开的教学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并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试就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2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推行,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案例为载体所展开的教学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地理课堂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地理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地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团结、民主平等,体现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3]。

2.3设立完整有序的合作规

教师要控制课堂秩序,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有序"的合作规则,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1)明确责任分工。在"案例教学法"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盲从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

2.4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1)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随时调整学习氛围和课堂环境,只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真正地去学习,才会给高中地理课堂增添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案例教学法的乐趣。学生在高中地理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课堂合作学习环境变化,要适当地让学生多接触外面的世界,才会让学生视野宽广,合作学习的内容更加创新。(2)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交际操作和语用知识探究、讨论和成果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语言能力都得到发挥[4]。

2.5结论:综上所述这,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必须要采取新型的教学模式,才能改变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本文通过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这为后期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秘海书.地理实践课的小组合作式学习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4:206-207.

[2]马正国.初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误区及策略探讨[J].科技视界,2013,12:120-121.、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篇5

关键词:分段式模块备课地理教学备课格式

一、传统备课格式下的问题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然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传统备课格式在使用时越来越显露其局限性与弊端,根据多年对备课的思考与分析,我认为传统备课格式下的教学设计存在粗糙、随意、模糊、应付等缺陷。

1.内容格式粗糙,教学安排混乱。

传统教案格式一般包括课题、目的要求、重难点分析、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是属于从头到尾面面俱到的统一格式。因此,教师备课主要是备整体框架、备教学计划、备课时目标、教学过程与重难点把握等,教案中的大量篇幅是用来写教学过程的,因此,这样的教学设计往往存在教案内容随意,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混乱等弊端,致使课堂教学内容混乱,教学品质低下。

2.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品质低下。

传统备课格式由于撰写教学目标的空间有限,因而不可能写全具体的、明确的、可测的教学目标,这样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描述就比较模糊、随意,而且教案中对教学目标的描述、重点与难点的处理等都是对整节课而言的,显得比较粗糙、模糊,不明确的教学目标导致课堂教学目标指向不明,教学比较模糊,效率品质不高。

3.时间设置缺乏,教学过程随意。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也是十分宝贵的,教师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然而在传统备课格式下,由于教案格式中没有备教学时间,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常把教学内容安排得满满的,没有把学生思考、回答的时间安排在内,致使课堂上以教代学、以讲代练、方法简单、过程无序、教学随意等教学面貌普遍存在,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当快则快,当慢则慢”,精心预设课堂45分钟时间。

4.备课脱离学生,应付现象严重。

在传统备课格式中,通常教师只重视有形教材的备课,重视知识点的教学和教师自身的准备,强调以本为本,以纲为纲,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技能、能力等的准备,忽视对学生情感、兴趣、个性等的思考,教案只起教学备忘录的作用。再者,按传统格式拟写教案时,助长了教师在备课中抄袭、下载、剪辑与拼凑的现象。多数人写教案不是为了教学,而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考核,备而不用、先上后备、盲目照抄等现象屡见不鲜。

二、“分段式模块备课”的基本要素

所谓“分段式备课模式”是指将一堂课45分钟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方式进行组合与切分成几个段落,相应的教学时间、目标和程序也切分为几个区段的备课格式。“分段式模块备课”要求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备好每一节课”,运用该新备课格式进行备课,关键是将课堂45分钟时间进行分段,确定各段落中教学内容模块,有效选择教学方法,以分梯度、分步、逐级实现教学目标。

下面具体介绍新备课格式中的时间段落、教学目标、内容模块、教学过程与方法、课后反思五大要素。

1.时间段落。

所谓课堂教学的时间段落,是指在整节课中完成每一块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教学时间,就是时间段落。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一节课大致分成几个段落,每个段落大致用时多少分钟。建议一般情况下一节课以“三段”为宜,每段时间可因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的不同而不同。

2.段落目标。

分段式备课格式中的“课时目标”转换成“段落目标”,这一教学目标的转换,目的是使课堂教学的每一时间段中均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由模糊转向明确,促使课堂教学从“低效”转向“高效”。

3.内容模块。

“分段式模块备课”中所指的内容模块,是指教师把一节课的总教学内容,按照一定方式进行重新组合与切分而形成的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的几小块教学内容。凡是教师按合理方式放在同一时间段一起教学的教学内容板块,称之为内容模块。

4.教学过程与方法。

所谓教学过程与方法,是指在每一节课中,教师对于自己设计的各个内容模块的教学过程,必须事先有一个大致的教学方法与方式的设计。如对于任一内容模块来说,教师必须考虑选择什么教学方法?需设计哪些问题?是通过教师自己讲解,还是让学生回答?

5.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实际上是回顾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任务完成得如何,学生反馈如何,尤其把思考的焦点集中在那些使自己一时难忘的教学细节、教学事件上,然而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体悟与得失记录下来,这个过程就是教学反思。课后反思,要求教师善于从鲜活的教学实践案例中,总结经验,提炼思想,以及对原有教学设计进行修正。

三、“分段式模块备课”的优化策略

根据“课堂45分钟分段式模块教学设计”的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课题组强调该教学设计改进的关键在于备课格式中时间段落、教学目标、内容模块、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等要素的优化设计与实践改进。

1.规划时间段落。

由于一堂课时间段落的划分与确定,反映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与时间结构安排的精细化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对每一节的教学段落与时间安排进行仔细设计。我们建议一般情况下一节课以三段或四段为宜,比如在“四段”式新课学习中,第一段通常是新知识的自主学习,第二段可以是教师引导下的疑难问题的解释,第三段可以是课堂知识的提升,第四段可以是练习巩固与反馈。

案例:人口的合理容量

时间段落:第1段5分钟,在教师缄默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3分钟。

教学过程:

活动一:观看巨大垂直温室设计。

问题设计:这个垂直温室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方法一:学生自主思考3分钟。

方法二: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

时间段落:第2段18分钟,在教师缄默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10分钟。

教学过程:

活动二:阅读楼兰古城案例、新加坡案例。

问题设计:

(1)楼兰古城为什么会消亡,说明什么因素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2)新加坡这么个弹丸之地,为什么能养活那么多人口?

方法一:学生自主思考6分钟,后小组讨论4分钟。

方法二: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

……

设计意图:“分段式模块备课”要求教师预设每个段落几分钟,教师缄默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几分钟,提问几分钟等。通过时间的精细化预设,控制教师面面俱到的讲解,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这样促使课堂中教师精练语言,教师对时间的把控从随意挥洒到分秒必争,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空间,以充分解放思想,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真实有效。

2.明确教学目标。

“分段式模块备课”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教学目标由原来的“课时目标”转变成“段落目标”,而且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与具体内容模块相结合,不求大而全,应更有指向性,更细化,使之更明晰,要求段落目标的陈述主语必须是学生,而且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作业化、可测性、全面性特点,体现教学目标由模糊转向明确的过程,进而实现课堂教学从“低效”转向“高效”。

案例:人口的合理容量。

时间段落:第1段5分钟,在教师缄默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3分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说出目前全球面临的人口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图片,引发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正确人口观念。

时间段落:第2段18分钟,在教师缄默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10分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炸”的特点。

(2)能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分析和总结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

设计意图:“分段模块备课”的一大特色就是将目标模块化。教学目标更明确、清晰,更细化。对哪几分钟教师应该努力促使学生实现什么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规划,而不再是一盘散沙,教学实际过程更容易操作,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3.构建内容模块。

在构建内容模块时,教师要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适当增补,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向现实、有趣和富有挑战性方向转变。对于内容模块的陈述,有时对完整模块内容加以陈述,有时用“指示牌”的方式指清内容。但不管以何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分段式备课要求教师从呈现目的、呈现内容与呈现方式等方面有选择地呈现,使教学内容呈现的布局既合理又明晰。

时间段落:第1段5分钟,在教师缄默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3分钟。

案例:中亚的自然特征。

内容一:中亚地理位置。

(1)土尔扈特回归路线。

(2)第二亚欧大陆桥。

时间段落:第2段18分钟,在教师缄默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10分钟。

内容一:中亚的河流和地形地势特征。

(1)河流发源地、流向、流经地区的流速和地形。

(2)中亚地形地势特征。

内容二:中亚的气候类型和特征。

(1)哈萨克斯坦东、南、西、北四个城市阿拉木图、乌尔根奇、阿斯特拉罕、阿斯塔纳的气候直方图对比。

(2)中亚降水特征和水汽来源。

(3)中亚总体气候类型和特征。

……

设计意图:对于内容模块的构建,有时是按教学章节、篇段或不同学习材料等进行构建的,有时通过编辑精致问题链构建内容模块的,还有把所有要讲评的题目重组在同一模块,重组依据除了原本编排的题型、题序外,还有按题目的难易程度重组的,按知识点类别重组的,按解题方法似同重组的,按学生答题正误率重组的等,具体使用哪种重组整合方式,完全由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实际确定。

4.编制教学过程。

“分段式模块备课”明确每个段落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从一个模块过渡到另一个模块,块块相连,井然有序,上课流程自然清晰、简单明了。学生很容易抓住教师的上课节奏,循序渐进地获取知识。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安排,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时按课本(教材)呈现的先后顺序教学,有时重新安排教学内容顺序进行教学,课堂上我们尽力避免“以教代学”,必须遵循“少教多学”、“学生主学”的操作要领,尽力做出从“多教少学”到“少教多学”,从“教师主讲”到“学生主学”的调整。

案例:农业的区位因素(课时一)。

时间段落:第1段20分钟,在教师缄默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10分钟。

活动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设计:

(1)吐鲁番盆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何能生长高质量的长绒棉和哈密瓜?

(2)南方地区是我国的水稻种植区,为何长江流域以北地区种植单季稻?海南和珠三角却能实现一年三熟?

(3)古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何西安不能实现荔枝的种植?

(4)杭州的“明前龙井”世界驰名,日本茶道研究者曾经把茶种带到日本栽培,但效果始终不好,请问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方法一:学生自主思考6分钟,与同桌讨论4分钟。

方法二:教师提问某某同学,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纠错和总结。

……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疑点,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运用哪些教与学的方法、策略、手段等,这些要连同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一起重点设计。以课堂上叫学生回答问题这一细节为例,事先需设计课堂上能供应多少时间思考,让哪个学生回答,还是哪几个学生回答,叫几个学生板演以暴露共同问题,还是叫学生站着回答,教师一边听,一边讲,一边问,一边板书,一边诱导唆使。因为分段,教师对课堂的把握更胸有成竹,对课堂的驾驭更轻车熟路,对课堂的重点更心中有数。

5.总结反思心得。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撰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是很重要的,可以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自我,需要每一位教学实践者执著尝试,勇敢反思。通过“分段式模块备课”的教学反思撰写,在实践中渐渐掌握新备课格式背景下课堂“缄默”的操作要领:缄默不等于放任自己看书,缄默并不等于阅读理解,而是学生在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下自主学习、思考、训练、学习顿悟的过程。

案例:非洲自然地理特征。

问题:刚果河河口为什么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学生自主学习6分钟)

在这次缄默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其实能产生很多问题,学生的思维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而且仔细倾听之后,我发现他们的想法很多是有一定道理并且经过理性思考的。有的人考虑了地形,有的人考虑了气候和植被,有的人还考虑到人为因素。学生各抒己见,整个环节精彩纷呈。过去,我们总是将自己的思维强行灌输给他们,不仅没有让他们得到思维的锻炼,反而阻碍并且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争取将“缄默”教学调控得更好,使课堂变得更高效、更活跃、更自主。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篇6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案例教学这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被许多老师采用。本文着重探讨在新课改的倡导下,地理案例教学的实际意义,特色优势和实施技巧。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

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实施,带动众多地理教师青睐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把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探究、运用的方法。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地理教学中选取真实的案例,这些实例中隐含相应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规律,在对这些实例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使其获得地理知识和能力。

一、新课标下地理案例教学的实际意义

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材提供了一些直观且形象的典型案例,供师生使用。案例教学是势在必行。

1.授人以渔,而非鱼

传统教学中,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归纳总结,灌输于学生,使其感觉上课枯燥。事实上高中地理知识很多是深奥和抽象的,而采用案例教学则可以加深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及原理的理解。通过对案例的综合分析、探究,使学生可以真正获得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案例教学法是使学生可以获得地理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索者。教师摒弃了灌输式教学而成为引导者,与学生一起分析研究案例和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地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践的“纽带”

新课程理念提倡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使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案例教学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这些案例大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不用真正深入实践,就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一方面使他们很轻松就学到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也可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探索的兴趣,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目标,将课堂与社会连接起来,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3.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案例教学中,教师的合理引导,可以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讲四川地形,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添加些当地的楼宇文化或饮食文化,就可能会带动学生的情绪被吸引,进而地形学生的求知欲就会被激发,提高他们对四川的全面认识。由此我们会发现一旦激发学生的兴趣,给案例增加新鲜感,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学习。认识和情感的有机结合,更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热爱。

二、案例教学特点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主体是学生,“讲”和“授”不是主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教学的核心。所以,案例教学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转变,是教师角色、学生角色的转换。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当中,除案例由教师提供,对案例的分析,讨论,结论都要由学生来独立完成,案例教学中学生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学生通过课前准备、参与讨论、分析思考等,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可自主的思考、自主的交流、自主的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要点,从而能最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教师应适当的引导学生把课程中相互分割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透过表面现象探寻其本质,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最透彻并能灵活运用。

2.教师担当多重角色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充当“主角”,而在案例教学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提供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对结论进行评价。教师在整个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应善于充当着多重角色,同时是引导者、合作者和协调者。

教师课前精选案例,组织学生搜集和整理生活信息;教学过程中,教师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而在案例教学的组织中,教师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既是组织者,同时也是案例讨论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思考解决问题,彼此成为合作者。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学生的思维不同,就出现很多解决方案,如果把握不好,就可能出现场面失控,使课堂处于“放羊”状态;又或是案例题目与学生实际不合,出现“冷场”。教师则积极协调,综合各种思维得出的方案进行研讨往往会令人惊喜。

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对于学生独到的观点,只要符合教学体系的基本原理,就给予肯定;对于不成熟的观点也加以启发,使学生养成一种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中心是“问题”探究

将地理问题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整个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地理原理的学习过程。以“问题”探究为中心打破了过去教师一味传授知识的尴尬局面,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合作探究与解决问题,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学效果显著。

三、案例教学实施技巧

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都有一系列技巧。

1.选编案例最好是选取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密切的典型案例,而且案例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杜撰,必须有时间、地点或者人物。根据课堂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有针对性与系统性的案例,内容应该具有丰富性和完整性、情境性,难度一定要适合,这样的案例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2.呈现案例地理案例具有精练、典型性的特点,地理学科的案例呈现,呈现方式上可以是文字、图像、图形、数据、景观等多种形式。在呈现时机上,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案例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时机。总的来说,教师在呈现和展示案例时,要注意时间和方式恰当。

3.分析案例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对于同一案例,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理解。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大胆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将地理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地理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

4.评论案例案例教学得出的原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其作用就是总结出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性原理,再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可实现原理迁移,因此,启发性是其明显的特征。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教师进行点拨。对于学生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对于学生的案例分析发言,应以肯定鼓励为主。地理教学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它可以极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另外一方面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个中学地理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及技巧,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运用好案例教学这一手段,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周德魁,阊定军.高职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篇7

一、高中地理课堂有效信息传递中的问题

第一,过分依赖多媒体,降低了学生接收信息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多媒体教学因其直观、动态、便捷、交互的特点而在地理课堂中广泛运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理课堂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然而,过分依赖多媒体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在地理教学课堂中,有些教师不从实际需要出发,求新猎奇,忽视所教授的内容,将所有内容都全部做成课件播放,要么完全无板书要么有板书也洋洋洒洒,致使滥用多媒体而导致了“过犹不及”的后果。在一次授课中,学生所能接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完全依赖多媒体而忽视板书或板书不完整,严重影响高中学生课堂接收地理信息的有效性。另外,多媒体直观呈现的信息让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和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第二,教学板书运用不灵活,影响了学生的思维。

与过分依靠多媒体的教师相反,有些教师单纯依靠板书来讲解。这类老师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教学板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但将其夸大化了。在地理教学中板书虽然能突出要点、调节课堂节奏,但也有其局限性。尤其在教学绘图时,这种局限性更为明显,比如绘制世界气温分布图,这个图很复杂,对教师绘图能力要求很高,若在课堂中板书,不仅耗时多而且也会产生较大的误差;要是只绘制几条简单的线条,又不形象生动,不仅传递信息不准确,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二、发挥教学板书在地理课堂有效信息传递的途径

在地理课堂中,板书是教师课前经过深入钻研教材、紧扣教学目标而设计出来的运用文字、符号和图表等形式呈现在黑板上的教学要点或提纲。常见形式有填空式、表格式、结构式、提纲式、板图式和图文并茂式。好的板书,能够融教材的编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于一体,发挥“微型教案”的作用。

1.打造微型教案——发挥教学板书作为信源的承载体的作用。

黑板、粉笔这些形成板书的材料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媒介,能够呈现与传递教学内容、信息,服务于教学内容的讲解。一般而言,教学板书分为筹划和编制两个阶段,通过筹划和编制板书结构,教师能够为充分发挥板书的教学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编制、设计板书结构的过程如同艺术家雕刻作品一样,体现了教师独具的匠心,而这两个过程都承载了大量的信息。

2.板书艺术化——发挥教学板书作为信道的特殊魅力。

教学板书具有直观形象、简洁明了、生动有趣、启发引导等特征。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板书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环,其设计和呈现活动丰富多变、灵活多样,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和审美倾向,渗透着教师独特风格,能让学生启迪智慧、愉悦精神、陶冶情感,是一个全面育人的过程。作为过程性的板书活动,具有节奏性、即时性、生成性的特点。在教学中,为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和教学结果的积极有效,板书活动的完成通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伴随教学过程的推进而演化的过程。例如在“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课程复习时,教师可以再次利用新课时使用过的板书,但留出空白,让学生填空,既有利于教师把握课堂节奏,又有利于学生回忆巩固知识点,保证课堂信息的顺利传递,能更好地实现板书的激发、启示、引导、强化等功能的发挥。

3.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发挥教学板书对信宿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提高;优化;完善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8-0045-03

【作者简介】朱学尧,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43)教师,高级教师,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优秀班主任,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无锡市德育带头人。

地理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引导学生对具有完整情景的案例进行剖析和研究,进而生动呈现教学内容、深刻揭示地理规律、有效训练学生能力的情景式教学方法。经过广大地理教师的种种实践探索,案例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理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并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内容,提升了地理教学的水平和质量。然而,新课程已实施多年,很多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理解和使用仍较为混乱。

为了能使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益,笔者以本校高二、高三学生为调查对象,对目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余份,问卷涉及三类问题:选编案例质量优劣、教学实施环节完整性、学习评价合理度。

调查显示,学生对高中地理课程重要性的认知度普通较高;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内涵有一定的理解并对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是接受的,学生也认同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合作小组的异质组建方式。同时,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目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三类问题。

1.选编的案例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评价案例优劣的首要标准是案例的典型性,而且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质量一般,16%的学生认为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质量比较差。近30%的学生认为教师所选编案例质量较低的原因是“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背景材料复杂,缺乏典型性”,25%的学生认为教师所选编案例质量较低的原因是“教师所选编的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总是缺少思维量”。

2.案例讨论的准备工作存在困难。50%的学生认为案例材料应该提前一周发放给学生做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而近70%的教师是在上课前才将案例学习材料发给学生做课前准备工作,而事实上只有近10%的学生课前认真阅读了案例学习的材料。

3.案例学习评价不合理。从调查中得知,只有不到30%的学生认为目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笔试评价形式是合理的,超过50%的学生认为此种评价形式不合理或很不合理;超过50%的学生认为目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评价形式不合理的原因是笔试形式的评价过于简单。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认为教师在今后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案例选编质量

案例教学的核心是高质量的案例,案例的类型、案例的内容和案例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课型来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材所提供的案例是教师教学的首选,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面临两个困境:一是教材的案例与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并不是完全匹配的;二是案例思考题的答案已经明显地出现在案例中,因此教材案例没有太多的思考价值和讨论空间。所以教师常常要自己选编案例。

那么什么是高质量的案例呢?研究案例的著名学者(towla.R.)说:“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是以案例的存在为基础的,而有效的案例教学是以高质量的案例为依托的。

事实上,案例教学实施的困难之处不在于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而在于如何选编适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认知水平的案例。那么,教师如何才能选编出高质量的案例呢?首先,教师选编案例的前提是吃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第二,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基础、思维能力等条件;第三,教师在选编案例时必须在案例中包含教材所阐述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第四,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要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以免学生通过案例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现实不符;第五,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要能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多种可能路径,不能用唯一的、标准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最后,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要有足够的思维量和启发性。基于以上六点教师选编案例的大致过程是:“撰写案例说明书、草拟案例、关键评估、编辑修改、配置教案、案例定稿等环节。”

二、优化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包括:精心选编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充分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及时对案例教学进行评价总结,组织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五个环节。教师和学生课前的充分准备是保证案例教学顺利进行不可或缺的环节。

从调查中得知,目前导致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是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除了教师要选编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如果学生对研讨案例所包含的地理理论知识掌握不牢或根本不熟悉,课前没有认真阅读和分析案例材料,对思考题没有认真分析和思考,要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见解是不可能的,这会严重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案例教学的课前,学生应该认真阅读教师布置的案例材料,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围绕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写出个人发言提纲,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划分的合作学习小组或学生自愿组合的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需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做保证。目前高中学生每天可以自主安排的学习时间平均只有半个小时,而根据调查得知,学生要做好一节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平均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在课业负担和高考的双重压力下,学生投入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教师首先必须精简案例的篇幅和内容,压缩学生阅读案例的时间,把相关内容纳入课堂学习中;其次提前一周把案例材料发放给学生,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最后给出3~4个相关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了解案例。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案例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构建一套与案例教学法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机制是保证案例教学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但这历来是一个难点。因为,案例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式上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从调查中得知,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笔试形式不合理或很不合理,原因是笔试形式过于简单。所以,在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价中,要兼顾案例知识的习得和案例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学习历程,将教师规定的全部学习活动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活跃度、参与度、讨论的焦点与案例核心问题的相关度、观点的深度与广度。重点考查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判断、决策和交流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学生的个人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由学生的案例准备、课堂表现、讨论深度及协作配合程度等构成,期末成绩由笔试成绩构成。在笔试方面,丰富考试形式,除了传统的选择、问答等题型外,选择案例题分析作为笔试的题型,通过针对案例提出多个解决方案来考查学生对案例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在案例教学的评价中,充分运用发展性评价机制,通过持续的、系统化的考核评价,使学生能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更加明确今后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会使学生素质得到提升,教学效益和质量得到提高。

综上,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优越性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然而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优化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其优越性还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探索。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相信经过地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会越来越完善,也必将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活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1]尚正永,陈炳飞.地理案例教学的利弊分析与灵活运用[J].地理教学,2011(24).

[2]康小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07).

[3]康星.中学地理“变式案例”教学研究及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2).

[4]李茂森.案例教学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04).

[5]戴黍.参与式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写作――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04).

[6]王玉萍.心理学案例教学法的Swot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04).

[7]夏正江.案例教学法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一项持续四年的行动研究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13(07).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篇9

【关键词】高职德育课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65-02

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对一个案例的描述、分析,总结归纳出所要讲授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能够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具有诱导、激励作用和协调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德育课教学中的作用

在高职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必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德育课的教学中具有以下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项知识传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采取的是师生互动的双向知识的学习,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师生之间有了充分的交流沟通空间,学生的参与度加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花费更多的精力,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选择具有正能量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分析,与学生一起探讨,相互提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能够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德育课的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该是被动的,更不是一个机械的接收教师传授知识的接收器,而是具有独立思考、健全人格、丰富生活阅历的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纠正不正确的认识等等。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增强德育课吸引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一个案例是现实社会或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真实事例,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的凝聚了正能量,有的可以吸取反面的教训。通过对案例的描述、分析,能够吸引、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生活阅历、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等等。

(三)案例教学法具有诱导、激励的作用。一个活生生的德育课教学案例,不但可以唤起学生的心理注意,增强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保证教学秩序有条不紊的进行。而且能够诱发学生深入思考案例反映出的道德问题和包含的人生哲学,思考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明确自身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四)案例教学法具有协调作用。选择符合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课案例进行教学,既能消除德育课教学给学生造成紧张不安的心理,又能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德育课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行真挚的情感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都会产生紧张不安的心理,另外,德育课本身有着与其它课程不同的特点,有的问题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而案例教学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营造了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消除了学生紧张不安的心理,发挥了协调师生间关系的作用。

二、如何正确运用案例进行高职德育课教学

在高职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要完成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正确运用案例教学,必须在案例的收集、选择、运用的方法上进行探讨。

(一)案例的收集。德育课教学案例的收集途径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资料收集。资料收集就是指教师通过阅读大量的与德育课教学有关的资料,进行案例收集的方法,是常用的、间接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案例收集方法。教师通过阅读大量的图书、报刊杂志、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等,进行案例收集。尤其要注重收集在社会上、理论界、学术界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思考的、有争议的案件,是德育课教学的最好案例。这样的案例不但能够说明一般的理论问题,而且能够让学生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的盲点,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和探讨意识、兴趣。

2.网络收集。网络收集是指教师通过不同的网站进行案例收集的方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给人们提供了学习的平台。是教师收集资料、备课的最有效的渠道。由于网络信息多,内容更新快,教师可以通过网路收集到最新的典型案例,运用到德育课教学中,增强说服力。

3.实践收集。实践收集是指教师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进行案例收集的方法。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德育课教师也不例外。深入社会、深入实践、深入生活进行调查研究,是德育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德育课教师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收集案例,通过收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并把收集到的案例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更能生动形象地说明问题,更好地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二)案例的选择。

选择符合教学内容,准确反映基本原理的案例。通过资料收集、网络收集、实践收集到的案例,并不一定都适合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因为,德育课的内容包含了许多基本原理,德育课教学所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要包含或者准确说明德育课中的某一个基本原理或知识点。同时,德育课中的许多基本原理贯穿于不同的章节中,因此,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某一个基本原理,作为德育课教师,不但要精心阐述、论证德育课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而且要通过案例的具体描述、分析进行说明,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深入地思考,分类选择。选择那些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具有说服力的、准确反映基本原理的案例。

选择案例的原则。如前所述,德育课教学内容包含了许多基本原理,有的还贯穿于不同的章节中,德育课教师在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分类选择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目的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

1.目的性原则。所谓目的性原则,就是依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案例选择。选择案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德育课的内容和基本原理讲清楚,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内容,准确理解和把握德育课所讲授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案例选择,做到有的放矢,切记脱离教学内容和实际的纯粹的选择案例。

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案例要始终坚持以科学思想为指导,从现实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真实的故事,也就是以事实为依据。德育课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德育课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具有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课程,选择的案例必须要准确说明德育课的基本原理,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必须选择具有科学思想、聚集正能量、使学生能够产生正确思想认识的案例,杜绝选择具有非科学思想的案例。

3.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指选择案例要针对德育课教学中某个章节、某个基本原理、某个知识点,尤其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案例。案例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教学内容,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所以案例的选择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如果案例选择脱离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再好的案例也不能说明教学内容,更谈不上什么教学效果。

(三)案例的运用。运用案例教学是为了说明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一种方法,所以,运用案例教学要跳出案例看案例,正确运用案例。

1.案例的运用以具有正能量的案例为主。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应以运用具有正能量的案例为主,那些反映社会阴暗面的案例对学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尽量不要在教学中运用。另外,运用的案例既要简单,又要说明问题,复杂的案例,最好不要运用,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2.案例的运用在精不在多。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案例,但是,并不是运用的案例越多越好,过多地运用案例,不但占用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会影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讲授,对学生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过度地运用案例,要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意识的运用即简单明了,又能说明问题的案例,突出一个“精”字。

3.案例的运用要适时更新。任何一个案例都有特殊的适应范围和时限,即使同一个案例能够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都能运用,也不能反复运用,如果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反复运用某一个案例,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所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案例,要适时更新,每一个案例最好运用一次,说明一个基本原理或知识点,最多使用两次。

参考文献:

[1]王跃.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有效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08期

[2]陈钧芩.浅谈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年19期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篇10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案例选择;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77-02

随着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不断推进,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案例教学虽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及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但是不重视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案例教学就会停留在形式主义上,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梳理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回归教学本源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选择适用的管理案例相对困难。在管理学原理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或多或少地采用案例教学法。目前,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选用合适的案例成为一个难题。由于案例教学法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适合课程内容的本土案例相对较少。很多情况下是直接借用国外现成的案例资料,但是国外的经济政治环境、文化背景与中国完全不同,这使得学生对案例的制度背景、人文环境等方面难以理解,达不到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其次,国内一些学者编写了不少的案例集,但是大多数案例篇幅较长,背景复杂,所涉及的问题较难,那么案例教学就会变成案例阅读课,无法在课堂中有效地进行讨论与分析。另外,有些案例过于陈旧,不能反映企业现在真实的状况,学生热情不高,这显然违背了案例教学的初衷。

2.活跃的课堂气氛营造困难。案例教学需要师生相互配合,共同营造轻松、活泼的气氛。但是目前达到这种效果的课堂不是很多,主要是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现在的学生长期受到灌输式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公共场合里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不愿意批判他人的观点。一旦教师提问,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生怕会让自己发言。他们更愿意习惯于接受知识、被动学习。另一方面,教师的引导有限。当前不少高校教师忙于做课题、写论文及评职称等,对教学投入相对较少。而案例教学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对案例的选择、讲授内容的安排、课堂讨论的设计、评价与总结都要进行详细的安排。一旦某些环节处理不当,就会大大地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3.大学本科生的特点难以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自由、视野开阔、知识面宽,这对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提出了挑战。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其理论构架与知识体系必须同企业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才会被学生转化为“形象化的理解”,否则学生觉得课程内容相对空洞、枯燥。此外,案例与课本知识脱离太远,学生难以接受;案例太过于熟悉,学生会失去讨论的兴趣;只有教师亲身实践的才会有感染力。而很多高校教师是从“校园”到“校园”,没有实战经验,又缺乏实践方面的培训,因此,运用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把握学生的特点与要求是比较困难的。

4.案例教学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当前高校在《管理学原理》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一是案例库良莠不齐,大多数案例偏重综合案例,缺乏代表性与新颖性,并且案例的知识点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的效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二是案例教学小教室紧缺。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室都可容纳200~300学生,桌椅一体化、固定化,上课学生多,无法开展案例教学活动。

二、《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1.加强案例库建设,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加强案例库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可以借鉴哈佛大学每年更新现有的案例库,把编写教学案例作为指定的教学任务的做法,不断完善案例库的建设。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选择典型实用、针对性强、时效性强的案例,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密切关注,有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另外,教师需要加强平时的案例积累。空闲时间通过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把管理实例加工成具有现实特点和典型意义的教学案例,不断充实管理学原理教学的案例素材。

2.更新教学理念,改善课堂气氛。案例教学对管理学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丰富的管理学原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之外,还需要具备节目主持人般高超的演讲才能与场面控制艺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思考、发表看法,教师适时把握讨论方向,不断引导并开阔学生的思路。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及时地归纳与总结。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需要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采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和幽默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与学生平等相处,尽可能从学生的角度探讨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3.把握学生特点,提高教学水平。“90后”大学生的特点是比较鲜明的,有现实性、多元性等特点,他们普遍具有实用主义倾向。作为管理学原理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住这些特征,应多讲授实践知识和相关的操作经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此外,学校应主动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分批组织教师去企业、下基层进行挂职锻炼,提高实践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同时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产学研的循环机制的形成。

4.完善案例教学设施。学校首先要完善鼓励教师积累案例、更新案例的管理制度。其次,配备良好的案例教学场地。例如,我院开设了一间案例讨论教室,教室课桌总体布局为“四边形”,从后往前呈“阶梯状”排列,教师站在中间通过仰视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的反映。教师旁边摆放了移动黑板、投影仪、话筒及签字笔等必备辅助设施。最后,对案例教学班级人数进行适当的控制,人数最好是在40人以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地交换意见,使讨论变得更加热烈而深入,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从案例、教师、学生、基础设施等方面入手,探求更好的方法与解决途径。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在研究,虽然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有效推行和自成体系还有待提高,但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希望能够继续不断地去改革与探索,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曾瑞明,张健明,许敏.本科阶段公共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新模式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8,(9):28-30.

[2]兰荣娟.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5):87-89.

[3]刘云芬.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高教高职研究,2012,(81):158-159.

[4]李尽梅.高校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困境及其破解[J].新西部,2013,(12):145-151.

[5]李小明.《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