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十篇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十篇

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6:33

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高职阶段;核心素养;内涵构建

一、引言

1972年,德国学者梅腾斯在给欧盟题为《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的报告中最先阐述“核心素养”,将其定义为:“一种超越具体职业的、可广泛迁移的、对人的终身发展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能力”,它在人的能力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除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交互发展,职业领域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互赖性逐渐加深,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各国的专家学者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人才核心素养的培育这一主题上来。2003年经合组织(oeCD)在《核心素养促进成功地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研究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核心素养(KeyCompetencies)”这一概念。随后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提出相同或类似概念并形成各自的基本框架体系,但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差异,对“核心素养”的认知和关注点也各有不同。我国在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随后我国开始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9月正式向全国,将“核心素养”这一“舶来品”做了中国化改造,明确了中国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并强调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容面对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为中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每个阶段应重点培养哪些核心素养?并没有进行具体地说明,这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留下了广袤的研究空间。因高职教育直接为社会输送各种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的职业素养就是其核心素养的集中表现,因此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更应得到高职教育的重视。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着力研究高职阶段要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因为只有知道要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后,才能在各个专业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针对性地去培养这些核心素养。

二、高职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内涵构建的基本依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将人的发展分为3大类,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大类,综合表现为六大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方面。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2]为了使其在实践中更具操作性,又进一步将六大素养细化为18个基本观测点,并对基本点进行了具体描述。这就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深入分析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其三层结构在维护人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方面,不仅继承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使用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同时还引入了哲学中主客体关系即主体性的人与外在对象之间关系。它不仅重视外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结果,而且直接指向人的内在品质,既体现了对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三维目标的提炼,也体现了对“全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关照,为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参照依据或蓝本。不同阶段的教育者可以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一步构建各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框架及具体要求。核心素养研究应用到高职教育中,是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前提,构建高职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内涵体系就是要弄清高职学生需要培养哪些职业素养。因此,根据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结合高职教育特色和学生特点,进一步构建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内涵及其具体要求是职业素养培养的首要工作。

三、影响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内涵构建的因素

核心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毫无疑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各要素指标在高职教育阶段应继续培育,但不同阶段、不同培育对象、培育的侧重点应有不同。那么,在高职教育阶段应着重培育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呢?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世界发展潮流趋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高职学生特点及教育发展宗旨等多个因素。首先,要考虑世界的不断发展变化给职业世界带来的变化和要求。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数字化、技术革新、职业变更、环境危机等新形势,人类职业的变化日益加剧(旧职业快速淘汰,新职业不断涌现),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产品的创新快速发展,职业流动性加强、失业风险增高,为了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和社会创新性的需求,高职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超出特定专业之外的核心素养。只有从业者具备广泛“灵活的、可迁移的、跨领域的胜任力”[4],如交流与合作、创造与创新、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等能力,才能跟上快速变化的时代步伐,单一的职业技能已经无法应对这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其次,要考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及其新战略。十以来,中国开启了由“富起来”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等重大发展战略,对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国制造2025”所强调的工匠精神培养和技能人才的工业文化素养,要求技能人才更具整体观、质量观、责任感和伦理规则等方面的素养;为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则强调技术技能人才要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沟通能力等;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互联网+”时代的工作方式的变化则呼唤人才的信息素养。同时,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增长方式转变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强烈要求人才的创新精神。再次,要考虑高职学生的具体特点。由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群体的独特性同样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绝大多数高职学生都是基础教育或是应试教育中的牺牲品或失败者,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就是多数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有被忽略或被瞧不起的感觉,学习能力、态度和习惯普遍缺乏,学习的内驱力不足,厌学倾向比较突出,依靠外部物质利益驱使比较明显。二是习惯并依赖于教师知识传授,缺乏批判性思维,没有质疑经验和权威的勇气,创新精神缺乏。三是多数学生是在经济生活条件日益丰富、智能手机普及的独生子女家庭社会环境中成长,很多学生娇生惯养,劳动意识、吃苦能力和自控力也极为缺乏,怕艰苦、不愿意干体力活、责任心不强。高职阶段发展核心素养、培育职业素养正是要从高职学生的这些问题出发,探索、明晰和界定此阶段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然后,要主动借鉴别国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中的成功经验。在核心素养的培养实践方面,一些国家已经走在前面,必然有一些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例如英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和社会职场对员工的核心需求,构建了包括沟通交流、多元信息解读、数字电子技术应用、团结协作、处理问题和自我完善六项核心素养的培训结构认证体系。又如美国劳工部依据企业的实际要求,提出所有的从业者应具备资源处理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运用科学技术能力五种核心素养。再如新加坡劳动部门根据本国自身产业发展的需求,对从业者提出十项基本职业工作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享技术、处理问题与策划、创业素养、沟通交流与协调人际关系能力、持久学习、全球一体化意识、自我完善、自我协调心理技能、安全、规范工作能力等。各国都重视的核心素养,一定是我们在构建中应该重点关注的方面。最后,要考虑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3],在高职教育领域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目标的新定位与价值追求,体现的是对职业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宗旨的回归。过去片面的“专业化”的功利追求容易引发“全人”教育的缺失和教育宗旨的偏离,“工具式”的人才培养导致学生成为主体异化、知识储备单一、视野思维狭隘、精神世界空虚、责任意识淡漠、惯性盲从或者缺乏自信的职场“奴仆”[5],根本无法满足当今世界时代变化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无法满足个体对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幸福人生的追求。而“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从“人”本身出发,以高瞻远瞩的视角来思考和规划人的发展。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构建要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基本依据,考虑影响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构建的各种因素,坚持时代性、整体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原则,既要关注高职学生的特殊性、回看“前高职教育阶段”应有的核心素养是否养成,又要着眼于教育的共通性、应对现实和未来核心素养的培育,彰显核心素养的“职教元素”,并将其核心素养内涵细化为以下可操作的具体要求。因而,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构成,需要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行深入切实的研究。

四、高职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

据中国学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来看,大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内涵有共通之处,其“三方面、六大核心素养”都要继续培育和发展。但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核心素养的侧重点应有不同。首先,由于高职学生多数是中考或高考的落榜生,文化基础较薄弱,人文底蕴有待丰富,科学精神尚未形成,因而高职阶段应进一步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其科学精神。一是要重点培育学生人文情怀,提升其健康的审美意识、价值取向和能力;二是要重点培育其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其次,由于高职学生多数在基础教育阶段自主发展不均衡,学习生活能力和素养不健全,高职阶段应进一步提升其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一是要重点培育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乐学善学;二是要重点培育其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三是要重点培育其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能力。最后,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试为主,学生社会参与不多,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都有待培育和强化。一是在责任担当方面,除了进一步强化自律、诚信、宽容、感恩、奉献等品格外,重点培育其团队意识、履职尽责、明辨是非、公平正义、规则法治意识、尊重自然、绿色生活、可持续发展等素养。同时要培育其国家意识、文化自信、爱党拥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复兴信念等国家认同感和全球意识、开放心态,尊重多元文化,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际理解。二是在实践创新方面,要重点培育其劳动意识、习惯和技能,培育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并培养其工程思维和掌握应用技术的兴趣和意愿等。目前虽也有部分关于职业院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的探究,这些成果为制定高职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如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研究报告中,将职业核心素养定位为信息处理、问题解决、交流表达、语言能力、创新改革、与人合作、数字应用能力、自我学习等八项能力[6];在《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并将“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作为四大关键能力[7]等构建。但个人认为,这些内涵构建还不够全面、精准,应在全面考虑权衡考量上述影响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内涵构建的因素、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同时,并在对市场企业人才需求作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不断筛选、调整和确定高职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因为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职业教育还必须兼顾当下的企业需求。例如,在相关调查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责任担当被企业家列为首位,并从遵守规范、主动学习、时间管理、全力以赴这四个方面给予解构[8]。另据有关调查显示,企业最关注的学生素养因素排名前十位的是“工作兴趣和积极性、责任心、职业道德、承担困难和努力工作、自我激励、诚实守信、主动、奉献、守法、创造性。”[9]在学习借鉴综合上述国际国内各种研究成果,考虑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彰显核心素养的“职教元素”,结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学生特点和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对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内涵构成进行了整合提练,以力求简洁、具体、针对性、操作性更强。为了直观起见,用表格展示(表1)。

综上是笔者对高职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内涵构建的一点探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愿能起到抛压引玉的作用,有更多的学者加入探讨,对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一个完整、科学、系统、具体的构建,进而运用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具体方案中,能在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对高职人才表1素养培养起到可操作可量化的定向作用,使高职阶段的人才素养培养有章可循,并通过各种举措贯彻落实,使上述核心素养得到培养与强化。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更是要借鉴英国等外国成功经验,依托现代学徒中心,针对这些核心素养专门开发出一套高绩效行为评价体系与机制,通过末端考核来倒逼教学改革,促使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7-12-05;

[2][3]人民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eB/oL].2017-12-05.

[4]马健生,李洋.核心素养的边界与限度———一种比较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5]杨倩倩.教育功利化的现实困境与祛除路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5-15.

[6]《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研究报告[eB/oL].

[7]《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

[8]陈向阳.核心素养的职教表达与可能路径[J].当代职业教育,2018-02-15.

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能力;德性涵养;培育策略;课程视野

中图分类号:G4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04-03

随着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公布,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及以课程标饰总纲而编制的学科教材也将陆续出台,中学教育由此迎来核心素养时代。因此,“为核心素养而教”理应成为广大中学教师的价值取向和实践选择,这必然会对教师的学科能力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学教师惟有提升学科能力,才能适应时代要求,有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笔者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为例,就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教师学科能力提升问题作一粗略探讨,求教于方家,并期待能引发对这一话题的深入思考。

一、教师德性涵养:学科能力提升的根本要义

德性是一个人的道德品性和精神长相,德性涵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素养。毋庸置疑,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其德性涵养较之他人显得更为重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陶行知说,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所以自古以来,无不把教师之德性摆在其素养能力的首要位置。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教师的德性素养同样是其各方面素养之核心,是教师学科能力提升的根本要义。

1.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

党的十明确将教育的根本任务定为立德树人,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就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突破口、具体抓手及实现路径。因此,教师作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实施主体,其德性涵养的现实状况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具有决定意义。教师对学生最重要的影响向来不是其学问,而是自身高尚德性所体现出来的品行示范及人格魅力。教师的高尚德性涵养反映的是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与修为,也彰显出教师对这份特殊职业的高远情怀。如果说仅仅把教师学科能力理解为狭义的学科教学技能,那么无疑教师的德性涵养所体现的教育情怀为教师教学技能规定了性质并指明发展方向。如果从广义上理解教师的学科能力,德性涵养应该成为其学科能力的重要内容,这在教师整个学科素养能力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教师如果不具备高尚的德性涵养,其所有的能力素养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教师德性涵养是提升学科能力的根本要义。

2.培育核心素养要求实现教学向教育的转型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未能处理好教学与教育的关系。在应试教育下,教育只剩下“教”,几乎完全抛弃了“育”,忘却了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既然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那么我们就必须改变当下只重视“教”而淡化甚至放弃“育”的教育现状,树立并践行“教”是为了“育”,“教学”要切实为“教育”服务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教学”向“教育”的转型。而转型的执行者就是教师,当前不少所谓的优秀教师无疑是教学的高手,但还未必称得上是教育的行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除了教育者要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的正确方法外,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者自身的素养水平尤其是其德性涵养水准。教师的德性涵养向来是最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如果没有教师自身高尚的德性涵养为支撑,所谓教育也必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当下,必须实现“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转型,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提升教师的德性涵养就成为首要前提,只有教师的德性素养水平提高了,再加之对于教育规律以及科学教育方法的掌握,学科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3.思想政治学科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各学科教育的共同任务,提升德性涵养也是各科教师的共同要求,但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性质决定了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德性涵养较其他学科教师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在基于核心素养而编写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作了如下的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确立思想政治方向、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提高法律与道德修养的公民教育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德育工作的基础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它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由此看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依然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政治教师在这块阵地上要提升学生作为公民的道德修养,要突显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德育工作的基础性,要与学校的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这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而言,可谓重任在肩,而要完成这一重大使命,提升广大高中政治教师自身的德性涵养无疑是第一要务。

二、素养培育策略:学科能力提升的基础内核

这里的素养培育策略,指的是就具体学科而言的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计策和谋略,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而采取的学科行动方针和方式方法。显然,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是教师学科能力的基础与关键,如果不具备科学的素养培育策略,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就无法真正落地,只有掌握了科学合理的培育本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才能顺利并有效开展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并借助于学科教育教学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显然这里的培育策略也就成为各学科开展教育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为基本的操作系统。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主要有:

2.课程的开发整合力是未来教师核心竞争力

选择学校意味着选择课程,而选择课程意味着选择了未来。一所学校,无论以什么名称和标志去描述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品牌或办学特色,其核心表现都是课程。对国家教育而言,其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课程;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不久的将来拼的也必然是其课程的设置;同样,对一名学科教师而言,拼的是其对于课程的执行能力,但这还不够,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及跨学科的课程整合与融通能力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越来越来重要,这种能力必将成为未来教师的核心竞争力,谁拥有它,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占得先机,就能够更加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出更多的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更全面的人才。因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本身就需要全学科共同的参与,要进行跨学科的整合。未来侧重于某个学科但又不囿于自己学科的全科教师或者在常规教育教学以外还有多方面才干的复合型教师,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必将展示出更为独特的优势。因此,在以把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性作为教育评价重要依据的教育新生态下,学科教师的课程开发、整合特别是跨学科的课程融通能力必将成为教师学科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拓展教师的课程宏观视野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客观要求。

当然,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师学科能力提升理应包括诸多内容。比如,当前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是在教育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背景下进行的,“互联网+教育”新生态必然要求教师自身信息技术素养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与能力也必须是核心素养时代教师学科能力提升的题中应有之义;又如,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核心素养,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提升教师学科能力自然也应该包括学科核心素养在内的各项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等等。限于文章篇幅,这里不作赘述。

⒖嘉南祝

[1]管建刚.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J].人民教育,2015(17).

[2]王锦飞.构筑“为核心素养而教”的素养工程[J].师资建设,2016(4).

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篇3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

小学阶段是学生们进行数学系统学习的一个起始阶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着力培养小学生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则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与意义。1.“核心素养”是小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而数学素养则是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一些思想、方法,以及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不是泛泛而谈的,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体现与浸透。所以,在不同领域不同学习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关注具体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多加关注这些知识技能中所蕴涵的核心素养。2.“核心素养”体现了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理念与目标。小学数学素养的形成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价值体现。因为,良好的小学数学教育不仅可以使小学生熟练掌握、理解并运用相关的数学概念,还可以运用有效的数学方法和数学基本思想,来积累数学思维活动以及经验。

二、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的思考

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的思考有:1.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性。小学阶段是小学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期,小学生的思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思维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加深数学核心能力的培养。2.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是发展着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能力不同,小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非常的迅速。3.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在学习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应该逐步培养小?w生的创新思维,注重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放在教学的首要地位。

三、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力

提高公民素养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数学素养则是最基本的公民素养之一。数学核心素养是在传统的计算、统计、测量基础上形成的具体思想方法,充分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价值和作用,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还能分散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师在向学生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这一小节内容时,课前充分了解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会学生从理论上掌握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还鼓励学生由实际的物体,思考其计算方法的得来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疑惑,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重视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

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不断探索培养的途径、方法、策略,要仔细地研读教材,不断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不仅是对于认识数字、进行数学运算、测量和统计等长期训练形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还应加深数学在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数学的核心素养是来源于知识技能,又高于知识技能的,要在数学知识技能的培育过程中逐步培养数学的核心素养。公式、法则、性质、定律、定理都是小学教学中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些内容要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充分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模型、推理思想学好数学和解决问题,不断加深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

五、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思考与建议

当前新课程改革要求尽快形成和具体落实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实践探索需要从教学策略和编制核心素养测试题两方面进行:1.教学策略。目前国内外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并没有聚焦于同一个层面,也没有深究影响其的教学因素,为了改进教学方式,需要形成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教学实践中应该明确核心素养有助于小学生的思维成长,但不能局限于此,还需要注重学生身心发展中要求的非核心素养。教学策略只有结合核心素养和非核心素养,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编制核心素养测试题。目前各类考试设置的探究性和开放性问题没能清楚说明测试核心素养的哪一方面,一些国外的相关测试题虽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与我国的教学实际情况不相符,由此,我国还需深入研究编制高质量的合理的核心素养测试题。

六、让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走进生活,

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科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46

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从课堂教学开展的角度谈谈培养初中生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概述

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完善人格为目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关注社会和人生,提高思考的兴趣和品质,培养公民责任感,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心理品质。关于政治学科素养的内涵,教育行政部门尚无明确的界定,广大政治教师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国家与社会认同感、民族与文化认同感、民主与法治认同感、道德与价值认同感、生命与科学认同感、交流与开放认同感等,但不是政治学科知识的总和。

二、通过思想品德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重视指导学生关注社会,养成主动收集和分析信息的习惯

思想品德学科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分析社会信息的良好习惯。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不可能也不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获取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关于学科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表述为:“(初中阶段)能够认真观察社会生活现象,提取相关信息,并运用所学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知识,全面解释、说明相关社会生活现象。”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关注社会,收集信息。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养成对信息的内在需求。

(二)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树立榜样

德洛尔说:“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榜样。”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一生影响巨大,教师自身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日本教育理论家小原国芳说:“只有不断努力、具有进步的热烈的探究精神的人才能使人灵化,迸发出感人的火花。这就是唤起他人的自觉与引发他人的灵感。”若要学生具有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我们的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并且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将这种素养表现出来。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积极性。

(三)注重引领课堂,在对话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说:“教学是形形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课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课堂中师生的思想互动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苏格拉底以他特有的“精神助产术”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通过层层设问、步步引导、弄清问题、明辨是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这种基于问题的教学引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显而易见的实用性。

(四)设置有效作业,回归生活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要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体验,在形式多样的课堂内外实践中,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知识的价值,以及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意义,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人生的学习体验”。思想品德课的基础理论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并又回到生活指导人们的实践,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践、探究,更有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设置有效的作业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探求的欲望,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在苏人版八年级《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的教学中布置如下作业: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路口观察车辆、行人的交通状况;2.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一份建议调查报告;4.针对当前流行的“路怒症”和“中国式过马路”,发表看法。

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语文;培养;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策略研究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所说的“核心素养体系”一词,郑重提出研究各个学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发展的任务,明确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终身的和必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体系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上定位,是提升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1.核心、核心培养的概念、意义和内容

什么是核心素养?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核心素养在今天主要是时代教育的需求,现代年轻人的特点两个重点问题;

本世纪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式,主要解决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这已经是一种世界趋势,也是我国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探索之路。

2.甘肃省会宁县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想与基础

甘肃省会宁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干旱山区,虽然“干苦甲天下”,但是也是“西北高考状元县”,这里的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一点也不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加之会宁县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崇文尚德、人才辈出。

随着全世界“核心素养培养”教育理念的提出、推动与发展,我国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甘肃省会宁县教育系统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理论指导下积极主张、探索和研究,根据本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指导“核心素养培养”教育研究。

时展、教育改革、社会需求,那些“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的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

3.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包括的“核心内容”

3.1信息素养:网络时代,对于网络的获取、利用与创造的能力,对于重要信息的选择、加工与交流,对于培养运用网络文化知识的学习、分析于写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2思维素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当代高中学生不可缺少的核心培养内容;

3.3人文素养:向着文明方向发展的人文素养目标培养,实现当代高中学生民主与法制、人人平等、正义与诚信等等;

3.4专业素养:让新时代的高中学生具有一技之长,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实现做人和生活的价值取向。

4.培养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必须实施的策略

4.1Z文教材的认真教学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我们知道,语文教材是高中学生(包括每一个年级的学生)学习文化和文学知识的“精品”,因为,语文教材是在浩瀚如海的“文学”资料中精心选编而来的,有外国的中国的、有古代的现代的、有各种体裁的,包含着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所以,作为一名高中学生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和用好语文教材,把握好语文教材的基本要求、落实好语文的教学关键、培养好语文的学习能力,着重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教给学生字、词、句的来源、含义和运用,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4.2语文教材的强化阅读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二:高中语文素养的培养在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扩大阅读数量,这个“扩大”不是漫无目的,而是具有选择性地实现阅读,当然包括课本阅读和课外阅读两个方面。

4.2.1课本阅读是在教师本着培养高中学生各种素养的基础之上积极的、有效地、科学性阅读,是教师利用课本所含有的文化和精神素养的积极有力指导,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达到语文学习、语文教育和语文培养目的地“重要材料”。

4.2.2课外阅读的高中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所“圈定”的范围内进行阅读,让高中学生阅读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素养性”的课外读物,在提高文化知识的基础是提高思想素质,从而加强语文素养的有效果、有顺序、有质量的课外阅读。

4.2.3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可以采取阅读“汇报”、读书“数量”和文章“成果”的预测和衡量,比如:阅读书籍(文章)的题目数量、写作发表文章的数量、读书笔记和读书随笔的记录数量等等。

4.3语文教材的灵活方法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三: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教育方法问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得当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和提高文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所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不可缺少的。

4.3.1在备课、授课和总结中渗透语文素养:

4.3.1――1课前准备:在互动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权益和需要,把每一个学生看成是具有创造潜能的人,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培养学生。

4.3.1――2上课环节:上课过程中可采取很多种方法来调节学生学习的热情、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积极融入互动;主要方法有:

4.3.1――3课后总结:总结是经验的来源方式,教学是总结的基础,高深的理论来自于教学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是为下一次更好的教学作好基础。

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质;课程;构建;实践

一、数学核心素养及其主要特征介绍

1.1、数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学习者在进行某一科目的学习过程中最终能够能够获得的能力。目前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较为关注,尤其注重的是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达到的具有特殊性的综合能力,没有特定的知识点或者是技能要求,与过去理解的数学能力有一定的区别。在以往的数w学习中往往要求达到掌握知识点,能够完成教学应试教育所需内容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要掌握知识技能,又不是简单的只完成知识技能的学习,主要要求的是学会在完成数学学习的时候理解到数学的本质和理念。目前的核心素养教学有明显的特点,在下面将具体解释。在对教学课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了解数学本质的目的,这是核心素养教育中很重要的过程。数学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思维模式的能力,在生活中遇到直接或者间接与数学有关系的问题时,能够通过事情所表现出的,理解出数学与自然和社会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以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的发生。简单的说就是数学学习已经不再是对知识技能的简单掌握过程,而是一种数学思维模式建立的过程,这个过程建立在技能掌握的基础之上又高于这个过程,在遇到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时候,能够很快建立数学思维模式,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是一个能力培养的过程。

1.2、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主要特征

1.2.1、阶段性,持续性。具体的说就是在数学过程中,素养的形成是分阶段的,但是在阶段之间还存在一定的持续性。学生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这就是阶段性的过程,但是这种学习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终身学习的过程,伴随着人生的成长变化,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是变化的,因此每个阶段的素养都是不同的,这是十分自然的形成。我们可以理解为,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数学学习就是以运算和对知识点的总结为主,因为孩子的需要和能力有限,学习和能力培养就以此为重心,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会以此为第一个阶段。但是到了中学时期,孩子的理解能力逐渐加强,开始有逻辑思维的能力了,那么重心就会偏向于逻辑思维的培养。到了社会上,更多的是解决问题,实用性较为重要,那么学习就变成培养能力。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对数学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这种阶段是根据成长的经历而划分的,数学素养将根基不同的需求而变幻形式,适应能力的需求,这种能力将逐渐变得深入。这些不同的阶段并不是独立存在,或者有明显界限的,而是持续发展的过程,因此二种特性同时存在。

1.2.2、抽象性,情境性。在对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只需要将具体的公式或者定义牢记于心,再能够灵活应用那就是优秀的学生了,这种数学知识获得的过程简单直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获取,但是核心素养重在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简单存在的,能够实际感受或者总结经验就能获得的,这种能力十分的抽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需要一些情景或者模型等工具作为辅助才能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这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社会实践,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多去思考,善于总结和主动解决问题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因为能力培养就是为应用而存在的。

1.2.3、综合性。关于这个特性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核心素养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数学为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扎实的数学知识基础,数学能力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及用数学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要培养的目标,最终将综合体现在学生身上。核心素养的学习不是浮于表面,而是在参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阶段都在不断培养。教师会把知识点强调给学生,学生在运用知识点解决习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培养数学技能。但是态度和能力是无法传授的,只能在上面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善于总结和发现,这种能力不是先天的,更不是简单的背诵和学习就能获得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培训获取的。因此我们才要对课程进行构建,设计出适合能力培养的方式,来辅助学生尽快找到获取能力的途径。

二、目前在构建小学数学“数学核心素养”课程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核心素养教育对于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和对学生今后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十分重要,目前很多院校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且不断的尝试课程设计,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素质,反而会将学生带入一种误区之中,因此必须及早发现和解决。

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洛克;核心素养;道德品质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

素养一词由来已久,可以从古书中寻找它的踪迹。在《汉书・李寻传》中曾有这样一句话:“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过分关注对知识技能的传授,使得教学逐渐演变为一种“心灵隔离”性质的训练、控制,萎缩成职业准备的附庸,甚至将个人修养、社会责任、家国情怀抛到一边。因此,我们急需建立具有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素养目标,促使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回归正常的育人轨道。

二、洛克眼中的核心素养

约翰洛克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并制定了绅士教育计划的教育家,这里的绅士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素养的培养。洛克认为道德品德应该及早的形成,良好的习惯素养可以使儿童终生受益。如下将列举洛克的思想中出的关于中小学的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

(1)身体健康

洛克不仅是一位教育家,哲学家,同时还是一位医生,在1674年获得了医学学士学位。因此从医生的角度看来,一切的绅士培养,一切的素质教育都是基于一个健康身体的基础上,没有健康的身体后者的素质教育和绅士培养将很难进行。所谓“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努力使自己的身体达到最佳的状态,我们才能发挥最好的自己。他是教育家中第一个提出精密的体育理论的人。洛克根据自己当过保健医生、教师的体会,提出了一套经过仔细研究的、适应当时科学水平的体育制度。他认为应该采用游戏、运动、冷水浴、用冷水洗脚、游泳、过户外生活等方法来锻炼身体,使受教育者将来能适应疲劳及各种变故的特殊情况。小孩子不宜穿太多的衣服,要多睡眠、多呼吸新鲜空气等。只有加强锻炼,保证饮食得当,才能使儿童的身体健康地发展。

(2)规范德行

洛克特别重视德育,他指出,“我认为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洛克用新兴道德论来代替过去完全以宗教和“先天思想”为基础的道德观念。中小学时期是道德素质培养的最佳时期,一个人需要健康的身体和从善的心灵,缺一不可。所以在教育中两者要同时进行,不能忽略了任何一个,知识获得的多,如果心不善,也不会做利于社会的事情,只会危害社会,知识将会成为那些心术不正人手中的利器。同时教养和德行对一个人的社交很有影响,有教养的人会很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结交很多的朋友,所以在培养孩子德性和知识的同时需要注重教养的培养,这是一个人气质的所在。

(3)创新思维

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指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惟一来源。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块白板上以后会刻上什么都是不确定的。当人成长到一定的阶段,思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范式,要想再突破固定的范式,创新思想,有批判精神将会变得很困难。我们需要在中小学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让他们从小就具有创新意识。而在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中,家长和老师应当给与帮助,不能束缚孩子,认为自己见识的比孩子多,就以一个长者的姿态去批判孩子,有时候我们需要聆听孩子的想法,若其说的对就应赞扬,使其获得动力,鼓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时候成人在社会久了被社会化以后,看问题的角度反而没有孩子单纯,越是单纯越是可能发现不一样的意义。好奇心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基础。

三、结论

总之,在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中,我们应注重身体健康,规范德行,创新思维,与人合作的培养。我们在开发课程时,要将这些素养融入于学科之中,一定要强调课程的整体性,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以整体性之课程培育整体性之素养。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需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同时我国的教师培训需要整体变革,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重新建构教师培训的目标、课程、模式等。

参考文献:

[1]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教育科学研究,2014(3).

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篇8

一、高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制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各类学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学业质量标准落实到各个学科中去。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满足学生对即将来临高考的学习的诉求以及实现学生个人未来发展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具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练习,引导学生能?蚪?所学习到的地理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现实中去,让学生真正得到地理知识、技能及方法,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环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观念,即可视为其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培养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进一步落实新课改标准,助推地理学科不断向前发展,还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充实国家人力资源、提高公民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就地理学科而言,学科素养的培养能够促使地理教学方式更加优化,并由单元教学向素质教学进行转变,便于高中地理教学进一步发展。(2)就教学者而言,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不断提高教师对地理教学的掌控能力,极大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助于改善教师跟学生的关系,对教师教书育人有着重要的影响。(3)就学习者而言,核心素养的渗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其他观念,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以生为主,为其核心素养发展拓宽空间

在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注重地理知识的讲授,从而忽略学生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导致学生不能够将地理知识更好地和现实结合起来,处理现实地理问题能力弱。这样的高中地理课堂限制了学生发展,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所以,教师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要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要以生为主,学生占据课堂学习主位,让学生主动探索地理知识,并主动分析、理解、掌握地理知识,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结合,以提高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懂得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索,并适时地加以引导,以便提高学生探索的效率,只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农业区位因素”一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以及常见的分类,再让学生试着找出农业区位因素,先让学生个人进行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出农业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区位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联系的普遍性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接受水平,选取适合学生进行探索活动的内容,借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地域联系”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像和影音素材,采用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把握住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借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实例讨论入手,理解交通运输、商业贸易以及通信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更要帮助学生深切感受到随着地域联系的加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多样化课堂,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特色

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篇9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培养

《课标》中提出了小学数学的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学的教学过程不应该只停留在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层面,更应该关注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处理事务的能力。数感作为重要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意在培养学生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能以数学的思维去研究。要学好、用好数学,培养学生数感极其重要。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学者们对此众说纷纭,但其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无可置疑。结合各位学者的理论基础,数学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的数学能力。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形成的能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具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以数学知识技能为基础,但是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核心素养反映数学的本质与价值,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

数学核心素养一般与一个或几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在学习数的认识、数的计算、用字母表示数等内容时与建立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联系。在数的认识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数感,在学习图形的认识内容时应注意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为今后更深层次空间几何德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推理在几何中经常运用,特别是实践阶段的平面几何的证明。在数与数中也常常用到推理。例如:数学运算律的学习是用归纳推理的方式来实现的:3+4=7,4+3=7,3+4=4+3;15+6=21,6+15=21,15+6=6+15;24+58=82,58+24=82,24+58=58+24;……a+b=b+a数学核心素养旨在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数学核心素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小学数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数感是指人们对数和运算的意识倾向或者理解,而这种本领能促使人在处理与数相关的情境中灵活的作出科学判断与有效策略。简单说,数感是学生通过学习的积累对周围事物数与量的感觉和感知力。数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对数学教学和数学运算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小学数感的教育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教师对数感教育认识不全面

自新课改以来,教师们对数感一词耳濡目染。但是,真正明白其内涵的却寥寥无几。教师们对数感教育最大的误区莫过于认为数感教育仅限于教会学生数数、计算,实际上,这只是"最低层次的数感。"教师们没有真正理解数感的意义,内心没有形成完整的数感概念,不能对其抱有一个足够重视的正确的态度,自然也没有意识去利用身边的`一些素材或者资源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数感培养方式机械化

培养数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数感同语感、乐感类似,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每个人对数感的理解不同,每个人的数感也不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时,所采用的情境导入过于单一,没有一丝的好奇感,使得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字,甚至厌烦数字。教师需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以不同的情境持续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数的兴趣,领会数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主动探索数字的奥秘,逐步形成数感。

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建议

数感是学生经过多方努力逐步提高的一项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自身特点和规律为培养学生的数感奠定基础。因此,小学生的数感培养是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以上小学数感教育存在的问题,下面就有效提升小学生数感提出相关策略。

(一)加强教师数感教育的意识

数学核心素养依据数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实现。首先,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数感水平。利用课下时间查找相关资料,明确数感的内涵、意义,深入研究数感。其次,教师在深入了解数感后,要将数感知识融合于课程中,创造新型课堂。最后,教师在图书角摆放数感的相关书籍,学生课下阅读了解,逐步认同数感的培养。

(二)注重数感培养形式多样化

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在新的课程标准即将出台之际,核心素养成为老师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此的理解。

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价值归宿是立德树人,包括国家认同、理性思维、法治意识和公共素养四个方面,与现行的三维目标相比,它更加体现综合性,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核心素养的提出,并不是不要知识、能力和态度,而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三者的融合和协调。

思想政治课教学,既要关注所有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各个模块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要关注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发展潜力,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那么,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呢?本人认为,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充分挖掘教材价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巧妙利用练习和考试,并高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一、充分挖掘教材价值,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然涉及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思想政治课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依据。在新课标和新教材没有出台之前,要充分挖掘现行的思想政治课教材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价值。就现行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知识而言,主要有知识价值、能力价值、情感价值和应用价值。知识价值就是全国文科综合考试大纲中思想政治部分的考试内容,大多根据教材而定。能力价值主要表现在在促使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知识的同时,具有分析、判断和解决这方面问题的能力。情感价值是指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受到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提高思想素质,使思想政治课为培养“四有”新人发挥德育主渠道作用。应用价值是指学习的知识可以用来分析或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或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使学生能理解和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分析和正确看待国内外重大事件,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定要做到以本为本,充分挖掘教材价值,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据可依。如:通过《经济生活》模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生活》模块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生活》模块中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内容,是我们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基本载体。《生活与哲学》模块实事求是、辩证思维、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等内容,在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方面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经济生活》模块中的诚信价值、法制意识,《政治生活》模块中的依法治国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通过《政治生活》模块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衡量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水平的尺度应该主要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而非学生的政治考试成绩。要让学生做到把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其他政治理论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变教师“被动教”为学生“主动学”。如,在《政治生活》的教学中,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照本宣科地让学生记住课本内容,效果不一定会好。学生背诵了课本的内容,虽然考试也许有好成绩,但其内心不一定真的很认同。教师要通过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辩论,使学生在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中明是非,真正认识、理解、领会我国的政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如果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老师讲得再多再好效果都不明显。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成了考试的工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辩证统一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点拨。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方法很重要。一是导的方向要正确,二是要导得动。方向正确是指我们的课堂复习内容是有效的、科学的和正确的。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政治立场、观点要旗帜鲜明,所用事例要真实、有根据,要有正面教育和引导作用,对学生的一生成长要有示范作用。不能用道听途说的传闻或虚拟的假设。导得动,是指学生要听信教师的引导,不把老师的话当耳边风,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这除了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高的教學水平和教学方法外,还要求教师严于律己,身正为范,在言行上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

三、通过练习、考试和作业、试卷的讲评,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练习、考试和作业、试卷的讲评中加以培养、提高。如:2013年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Ⅰ第39题第(3)问: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答案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理服人而不以势压人;尊重对方发表意见的权利;避免语言粗暴、行为过激;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样的试题,靠死记硬背课本和考点知识是无法答好的,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给学生展示个性和创新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多讲解类似的题目,对于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大有裨益。

四、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基础。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在阐述思想政治高考考核目标和要求时也指出,思想政治学科考试要反映考生应有的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觀。可见,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知识、能力、觉悟高度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国家认同、理性思维、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素养的课程,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我们除了要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落实外,也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依存,对其培养也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过程。每一个知识点、每一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可能针对其中某一个方面的素养实施,只是有些内容和方法在某一个方面素养的培养上有所侧重或表现得更直观显性。如本文前面提到的“利用《经济生活》模块中的诚信价值、法制意识,《政治生活》模块中的依法治国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但并不是说这些内容的教学只能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它同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在此不一一赘述。

第二,要把时事政治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高考考试大纲规定的思想政治考试内容中,每年也都有“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要求,它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形势,养成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增进爱国主义情感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热点专题或题目的背景材料,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郭加添

参考文献: 

[1]黄丽萍.核心素养培育的核心“密码”与核心“技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