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十篇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十篇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9:20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国防生;科技创新能力;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e2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60-02

0引言

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国防生,是新时期我军干部培养制度的重大改革,对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充分利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资源和知识培养军队干部,可以全面提高军队干部的科学文化基础。加强国防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毕业后走向部队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方针,全面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1加强国防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尤其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国防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国家、民族、军队,还是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随着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全球一体化的加快,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这种竞争实际上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现代军事技术迅速发展,对军事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培养国防生时,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又红又专”,瞄准培养能够在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中发挥作用的人才群体,必须在校期间系统培养国防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1.1培养国防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军队高技术的需要

高技术的蓬勃发展是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提高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人类正生活在一个高技术方兴未艾的新时代,正在进行着一场以信息技术领先,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为主要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据预测21世纪的前15年中科学技术在许多领域,特别是在信息、先进制造、先进材料、生物、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出现爆炸性的突破和扩展。这些高新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的运用,将进一步促进一系列对21世纪作战行动有着巨大影响的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如,战场感知技术、微光夜市技术、非致冷红外焦平面成像技术、精确制导技术、生物计算机技术、遗传工程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结构技术、天基电子技术等。这些高技术的应用决定着未来战争的胜负,为了使国防生毕业后能够掌握这些高技术在校期间要系统培养国防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国防的需要。

1.2培养国防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以信息为中心的社会必然产生以信息为中心的信息化战争,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社会的生产理念、信息技术、信息网络以及信息经济的运行模式,强制性的渗入到了军事领域,军事体系在信息社会的强力支撑和全面引领下,开始全面向信息化迈进。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美英联军通过太空的各种卫星和天空的侦察、预警、电子干扰飞机,以及地面的特种部队和情报人员,完全掌握了战场的制信息权。在战争中,以信息对抗为主的“斩首”“威慑”行动威力巨大,电子战、心理战贯穿始终,作战指挥高度一体化、智能化、空战场向无人化方向发展,精确打击占主导地位,实施打击目标的能力更强。这场战争,由于战场空间态势空前透明,作战效率高,一体化作战特征明显,制信息权成为战争的关键,信息系统的作用突出,被称为是一场典型的信息化战争,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形态,正步入信息化战争时代。作为国防的保卫者和建设者—国防生,应该了解信息战、认识信息战、研究信息战,在校期间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未来打赢信息化战争做好扎实的准备。

2培养国防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方法及意义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想象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民族文化创新能力效果

前言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品质.这已为越来越多的人十所认知。“谁掌握了面向2i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l世纪中处于战略领先地位”、“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志在全国科技火会上的讲话,成为国内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动力。

机械设计是理工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凝聚了从认知机械到设计机械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对机械设计教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从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手段、实践性教学环节、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取得可喜的成绩,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发展。

但是.创新能力不是先天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F.通过教育培养、制度促进、实践锻炼以及个人和群体的勤奋努力等形成的。而在教育培养因素中,民族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冈索之一。笔者曾在日本山形人学学习工作过几年,有一点浅显的体会,想与各位前辈同行讨论。

一、民族文化的差异对学生能力的影响

(1)教育模式对学生畿力的影响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考试,_人学生在进入高等学校之前,基本上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著名学者杨振宁将中世方教育模式概括成一句话:“中国教育给了我严谨,美国教育给了我创新。”这句话概括了两种教育模式的特点,反映了一定的实际,中国教育比较严谨,比较按部就班:两方的教育可能比较自由,自由就是说不像我们教学那样死,可能比较鼓励学生敢说、敢想。考试的确能反映山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经过火大小小若干次考场的检验,造就了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很强的运算能力,但是,考试反映的只是分数,并不代表J二程实践能力。从某种程度来说,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实践性环节上的投入相对减少,在青少年时期的许多兴趣与爱好难以发挥出来。日本实行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全面综合教育,在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同样要考试.但考试的压力远不及我国学生大,而且。学校为学生创造了大量的接触实践的条件和机会,因此,在进入大学时,日本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与我国学生有所不同。

(2)生活方式对学生能力的影响日本人向来阻蝴头工作、细致整洁、做事弗井有条而闻名,从小注重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日本学生上课纪律非常好,在公众场合安静、沉默,学生对家庭的依赖心理较轻,学校只负责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由学生自己安排。学生对于布置的作业、实验、设计埋头钻研,特别是对一些细节问题处理得细致周到。相对而言,我国学生思想活跃,计算机运用能力强,易于接受新知识,似乎自立能力显现得晚一些。

一定的活动方式与创新习惯的养成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在坚持继承良好传统与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基础上,注意综合运不同的教育方式爿∈培养学生发展不同的心理需求利活动样式,可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刨新质。

(3)学习环境对学生能力的影响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也要有一定的内在因素。外在条什主要有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适宜的群体心理氛围、有效的激励措施等。创新能力的形成,最主要的条件是有一种宽松的社会生态环境。这种环境是指已有学者所认为的那种“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的宽松境况。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学生的精神可以经常处在“不逾矩”的状况中。

宽松的学习环境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不是老的概念,世界上优秀的学校一直把它作为非常重要的一条来考虑的。“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待点燃的火种”每个人的火种是不一样的,需要靠同学的力量、靠家长的力量、靠教师的力量一起把不同的火种点燃。“学校的任务就是发挥学生的天才”。就学籍管理而言,日本的高校的政策相当宽松,工科类学制为四年,不能按时毕业还可以继续读。作者所在的研究室有一个八年生,虽然他?|5读得马虎,汽车联轴器却研究得很好.老师就发挥他的氏处,对他进行鼓励,并不因此限制他。一个学生八年投有毕业还能继续保留学籍,令人难以想象,这就是环境给他的宽容1不仅如此。山形大学在实践环节的管理上也非常宽松,学校没有为某门课程设专用的实验室,课程的实验基本上在教授的实验室进行。但有一个专用的机械工厂,工厂实行开放式管理,学生在工厂的实习自主性很强,在约定的时闻内进入工厂后几乎无人指导。工厂的设备可随意使用,材料任学生选用,测试工具非常齐备。这种宽松的实习环境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大方便。

(4)课程设置为能力培养所创造的条件日本的机械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机械设计类课稗有机构学、机械运动论、机械设计学等。机构学主要讲常用机构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和传动机构等的基本知识,类似丁国内的机械设计基础课,但内容较浅,方法基本上采用解析法,周学时1.5,总学时30~40左右。机械运动论主要讲平面连杆机构和空间连杆机构的分析与综合。机械设计学主要讲齿轮机构的啮合原理、加r方法等内容。但课程内容也与授课教授有关,教授们往往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来上课。总的感觉是国内的课程内容多而广,而日本的机械运动论和机械设计学课程内容少而细,学生学习负担较轻。课后有更多的自主时间。我校的“机电创新训练”分集中进行和分散进行两种形式,学生们对此训练很感兴趣,但由于学习任务较重.用在训i练上的时间有限,所以,还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正是我们目前急待改进的问题。

(5)高校内部结构对学生培养结果的影响高校的内部结构差异导致了学生培养方法上的根本不同。任何高等院校的内部结构都是纵横交错的,纵的方向是本科教学,横的方向是科学研究。不同的学校其内部结构是不一样的。国外的研究型大学纵向简洁。横向丰富;但一流的高等职业学校纵向丰富.而横向简洁。我国的高校却趋丁二雷同。我国的高中生考入高校,往往被分入几十个不同的系、院。世界上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都把广博教育放在培养本科生的首位,把专业培训放在次要位置。日本学生入学厉,第一年都要学文化、逻辑、修辞、几何、天文、数学、音乐等课程,而学生分专业是_人学二年级之后的事情。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可以具各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明确的判断能力以及能够识别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这种宽基础、宽专业的培养方式带来了与专业分得太细的培养方式全然不同的结果。可喜地看到国内有些学校已开始试行,部分新生入校不分专业,进入“元培计划班”,获得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在一年半后再选择专业。这无疑是一个好腔开端。

(6)师资素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向作用我国高校的师资大多是学术型的,从学校到学校,不少是在同一学校里从助教做到教授。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较少。国外一流大学的教授很少“近亲繁殖”。日本高校的教师有一部分是从企业或其他部门来的,他们丰富的经历、与社会各界广泛的联系,为大学的教学、科研带来了非常珍贵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关键的因素之一。在创新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作为学生学习和创新实践的顾问。因此,要做好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提高教师对创新教育工作的认识,创新教育从理念到方法都是新的,每个人都有一个重新学习的问题,教师应不断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这是创新教育对教师的期待。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篇4

一、暑期社会实践有利于激发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医学生由于学科限制,课程紧张,课余时间欠缺,活动范围窄小,创新和实践能力相当较低。暑期社会实践给了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给他们提供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平台,同时弥补了第一课堂的枯燥无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充分结合,将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成为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培养重要途径。

二、暑期社会实践有利于促进医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与拓展

经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医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将这些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依赖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考虑诸多因素,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为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并从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有价值的新知识,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对照、比较,逐渐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拓展新的理论和知识。

三、暑期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医学生广泛接触、了解社会,不断动手、动脑、动嘴,在培养和锻炼自身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可以有效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进提高,以适应今后临床工作的需要。同时,社会实践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场所和对象,面对的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对象,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也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他们要自行组织活动,独立面对各种问题,并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这都非常有利于医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虽然很多医学院校在运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然而客观分析新时期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不难发现,在取得了巨大成绩的情况下仍然暴露了一些不足之处。很多社会实践仅趋于一种形式,机制不健全,管理不统一,缺乏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组织实施,部分资源分散,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停滞,缺乏社会各界的支持等等,最终结果都适得其反。针对此现在,

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明确职责,建立高效协调的长效机制

在医学高校内,针对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解决“政出多门”的情况,明确职责。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建立在以教务处和学生处的为主的基础上,由主管的校领导负责并协调校内各方资源参与,从根本上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杜绝走形式、走过场的实践活动,要在一定的经费保障和制度保障下将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落实下去,最终实现提高高效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走出校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增强创新的理论基础

医学院校应根据专业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实践形式,丰富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理论水平,引导学生由参观、调查、访问为主转向结合专业、发挥科技智力资源优势,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产品开发、高科技产品推广等形式,逐步使社会实践活动走向专业化,为大学生创建知识创新的平台。

(三)聘请专业指导人员,指导实践活动的实施

许多高校内的教师多以研究型和授课型为主,缺乏实践经验和社会工作经历,。因此,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就需要引进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的课外指导老师,辅助高校内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高校可以尝试与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效反馈机制,运用校内外多元化教师指导方式,培养出良好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培养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必将形成的趋势,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是现今社对人才的必然需求。在得到社会与教育认可的同时,应该重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对于我国学生的整体素质而言,实施具有创新性的策略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并为语文教学作出科学性的指导。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 

社会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在发展科学与技术的同时,也逐渐注重培养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先进的初中教学中,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在社会进步的状态下,在创新型、综合型人才方面增加了需求量。在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部制定了必须培养出具有创新型发展的人才目标。在初中教学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体系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缺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关注度,这是影响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因,也是语文教学最突出的现状。语文属于一门基础型的课程,它的教学是围绕教学改革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而作出的改革与创新。它的培养旨意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创新方面的能力。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对教学观念进行改革和创新 

为了解决初中语文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就必须着手创新与改革语文在教学方面的观念。在原有的教学观念里,学生的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只是一味接受老师传授的语文知识。老师的教学观念不具备创新性,严重阻碍了学生对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需要展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学生将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为此,需要对教学观念进行创新,并利用家长的有利条件完成教学的创新工作。对知识涉及的问题进行相关性与创新性的提问,逐渐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应用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体现出该种方式的教学成效。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要求。在众多的教学方式中,老师应该选出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将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例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它直观、有效的应用特点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创新的拓展,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下,提升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境界。 

(三)全面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对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具有重要且积极的作用。老师在传授语文知识运用方面的层面上,还应加强对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与提升工作。对知识引发的创新性问题作出引导,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老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活动与创新性知识问答的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创新能力培养的活动,并使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工作蔓延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战略在教学中的影响力 

在语文实际教学中开展培养创新能力的工作,对学生整体的学习生活具有很大的帮助与启迪作用。它在教学的某一层面,实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表现。通过培养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整体能力,有利于培养出创新型的应用人才。创新型的重要人才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象征,它的培养工作与教学息息相关,并贯穿整个教学体系。这一观点在提出之时,就成为落实教学目标的重点内容,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四、结语 

虽然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在落实具体的培养工作时,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在对教学观念进行创新的基础上,必须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并结合创新的教学方式,实现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创新方面能力的总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把培养工作落实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创新能力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层次化特点,就业竞争成为大学生必须直面的挑战性问题。要使大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双向选择”就业形势下,从众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获得良好的就业职位,就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全方位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这就要求现代大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更要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

一、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改革密切相关

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重点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靠教师,但教师并不是决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唯一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靠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共同承担,尤其是教学部门任务重大。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校教学改革的同步进行。

教学改革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目前,大学的教学思想、制度和方法基本上是沿袭原有的传统运行机制,虽然这几年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探索,但仍然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相当多的教学工作还是围绕着服务与知识传授这一传统的教育模式运行。总体上,教学过程采取的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及其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重视对自身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才能激励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中存在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着某些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消极因素,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没有实现根本转变

目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安排等照搬传统做法,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二是虽然在局部方面稍许做些改造,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但总体效果并不明显;三是降低培养标准,在某些方面降低了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上述问题,无论哪个方面都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无疑是较为困难的。

2.课程体系没有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根本转变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课程体系框架模式,依然沿袭上世纪五十年代全面学习苏联时期的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其主要弊端表现为重理论学习、轻综合素质培养,尤其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研究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等。在课程设计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所占比例偏小,对学生的引导方法也不科学,造成培养对象只读书、读死书、死记硬背、不会应用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大学创新培养教学改革实践

为了培养现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机制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改革实践:

1.改革教学管理理念

培养创新性人才,应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观,将学生视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视为教育活动的主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激励者、培养者。

2.确立教学工作基本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工作原则,本文确定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就是“人是主体的思想得到了确立”,主体性思想的确立表明了人们对教学管理的认识已从服从、适应的层次提升到了自主、超越的层次。教学管理是否对主体的选择产生影响,能否对其行为产生约束作用,关键在于主体是否自觉接受这一原则。主体性是现代教学最根本的特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其主动获得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

(2)个性化原则。个性化教育就是在个性化原则的指导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培养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自由和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这是一种创新教育的模式。

(3)互动性原则。教学工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要在参与者的互动中进行,特别要在教学对象的自主开放中进行。因此,必须确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支持学生个性发展的师生互动关系。

(4)开放性原则。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机制中,开放性原则主要表现为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一是要把具有时代性和新颖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反映在教学内容里;二是要采用多样化的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比如发现教学法、讨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实现教学方法的科学化;三是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着重发展其个性特长。

(3)改革教学工作基本内容

为了培养现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以下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学计划改革。主要是实施柔性化的教学培养计划,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环节,注重学生的能力趋向,突出其个性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的机会。

(2)课程体系改革。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尤其突出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现其智商、情商的协同发展及全面素质的提高。

(3)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创新型教师,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及培训工作,重视构建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

(4)教学评价改革。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通过评价能够真正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调动起工作积极性。

(5)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加强教师的培训及科研工作,把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及最新成果随时溶进教学内容中,站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去引导学生;重视课堂外的教学工作,把课外学习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

(6)实践教学改革。重视实践教学,特别是对课程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设计;以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对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方法、内容、形式等诸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大学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樊志辉,栾芳.对话式教学的理论探讨.黑龙江教育,2005(4).

[2]贺庆丽.优化整合骨干课程,着力培养创新意识.高等理科教育,2005,(2).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的转化,是世界性教改的趋势,这已被世界各国政府和教育家们认同。但就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创新教育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创新实践

创新能力是一种以智慧为核心的高级的综合能力,它需要所有基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表现力、操作能力等的支持,同时它特别要求个体最主要的智慧能力――思维能力具有独立、变通和流畅的特征。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创造力,才能进行创造性教学,即“言传身教”。首先,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改变教育观念,逐步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改变对学生的“被动假设”,建立起人之初,性好学的人本教育观,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来开展教学。树立正确的,现代的人才观,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其次,教师也要努力摆脱物理教学是维持性地进行物理知识传授的过程,摆脱“灌注式”“结果式”和“记忆式”等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重视学习过程、发展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还有,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建立“扶学生上马,牵一程,加一鞭,与学生同道扬鞭策马,共同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的服务式教学模式。此外,教师在课外应参阅各种资料,博览群书,丰富知识,积累资料,建立自己的题库、书库、课件库。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教师课余应多钻研教材,运用电教、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探索积极主动的教学方法。

二、遵循认知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对中学生来说,头脑中旧的表象很少,展现书本知识发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在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仍存在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相应的创新思维熏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介绍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介绍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学习牛顿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居里夫人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结合我国当代的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拼搏的生动事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热情,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归纳性等,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功能。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

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通常有: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等。

总之,培养创新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本身要有创新意识、创新实践。其次,要遵循认知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要改革实验教学,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能力。第四,要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以上只是本人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求抛砖引玉,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邹正.中学理科研究性学习指导.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1.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重点突出“创新”。创新教育就是运用教育技术,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意识,这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界定和分析问题的素质、不断提出不同的独到见解的强烈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实践和探索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交往和沟通能力等。同时,几百年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实践也表明,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往往有赖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良好的个性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因此,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学校应该尊重学生人格,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个性化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爱好、促进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创新人才模式涉及培养机制、课程设置、实验训练、课堂教学及考核制度等多个环节。

2改革教育教学理念

只有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机制,才能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因此,高校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淡化专业,推行学分制,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几百年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往往有赖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有赖于高水平大学的特色教育。个性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个性倾向性是指人表现出来的需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它决定着个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决定着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意志特征、情感特征、理智特征。大学就是要强调个性教育,促进人才的个性发展,使他们成长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超越性的个体;同时培养他们强烈的创造动机、顽强的创造意志和健康的创造情感。促进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因材施教。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实践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创新能力形成的原理来看,实践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又是人的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还是检验人的创新活动成果的唯一标准。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系统思维、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手段。实践教学主要包含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外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等。

(3)突出创新能力,建立新的评价方法。针对大学生的智力和心理特点,创新能力评价应该包括:创新思维、心理素质和知识能力三个层面。从宏观上讲,创新能力评价的关键点要放在一个精神、一种能力、一种机制和一个系统上,并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触类旁通能力方面进行培养和考核。通过制定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并根据标准实施规范化科学管理。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校外质量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评价制度。

3创新人才培养应处理好的问题

(1)个性化培养与批量化培养的关系。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完整人格,激发个性潜能,并最终推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因此,培养创新人才应该充分体现个性化。但是,学校的培养方式总是面向学生群体的批量化培养,关注的是培养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这就可能与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生错位,从而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在批量化的培养方式下实现个性化培养。学校就要为学生提供自主的选择权,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个性发展的需要,选择学科专业、专业方向、课程、研究项目、学习进程和任课教师等教学资源,自己决定成长成才的方向。

(2)课程体系与知识能力的关系。

学生的知识能力主要源自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源自于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需要在充分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兼顾学科专业的共性需求与社会实际需求,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个性发展,因此,改变人才培养的现状要从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做起。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理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通常以阐述、推理、演绎、归纳的方法向学生传播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实践教学通常以调查、实验、实训、实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它是理论教学的巩固与升华。实践教学尤其是综合性、研究性实践环节,对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理论教学往往过于强调知识内容的系统性,教学体系被固化,教学活动注重知识传播,通过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强化“两个课堂”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从解决社会或企业实际问题人手,以提高综合训练的实践效果出发,做好综合设计(论文)工作的选题和过程管理。

(4)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高分低能“人才”说明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还有偏颇。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知识的掌握不等于能力的拥有。不管是科学研究创新还是实际应用创新,仅仅掌握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把握知识与能力的平衡。一是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教师要变“授”为“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问解答,营造思考的教学氛围,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并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入课堂教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团队协作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实验体验、文献阅读、社会调查、讨论研究,提高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学生授之予渔而得益终生。二是通过完善学习质量评价方法,在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中,要重视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分配合理的权重。对于学习过程的评价,除了平时作业情况外,要将反映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信息。同时改革目标考核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采用笔试、口试、开卷考试、一页开卷考试等形式,或采用课程综合设计、课程论文的质量来评价,使学业成绩评价充分体现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并重,做到公正、全面、客观。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189-01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一个国家之所以充满勃勃生机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与这个国家和人民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创新能够推动各种新事物的出现,使我们的社会呈现出新的面貌,所以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发展所必须的能力,而作为国家创新能力的载体,要想让我们的国家充满创新的能力,我们个人的创新能力就得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在该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要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升华和提高,就要通过各种方式,注重对他们的培养。

一、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1.对学生而言,创新能力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能力

创新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拥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能够不断的改进自己的问题,不断的创造新的事物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环境,同时也改变整个社会的生活和环境。所以说创新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能够让他们在具体的工作当中,不断的尝试新方法,让他们用各种方式去攻克问题。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它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灵感火花,它能帮助学生更好面对未来的发展问题,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能力。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工作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在工作中具备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教育对象的发展特点,适应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2.对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创新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以适应学前教育对全科综合型师资的新需求。对学生实施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发展教育,可以促使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发展、全面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与可持续发展。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整个全科教学中,计算机教学虽然只是其专业的一门公共课,但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所起的作用却不容忽视。

3.对计算机教学而言,创新能力是其本质特点的体现

首先,计算机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创新的行业,其技术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快,在计算机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传统的知识、技能,还要结合现代技术的发展,让学生了解行业的新知识、新产品、新技能,并且让学生感受到创新能力在行业中、学科中的重要性。其次,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要求教师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学习计算机知识。同时,还要将学习内容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二、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工作

1.加强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师资力量建设

在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教学中,师资力量的薄弱已经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的学前教育计算机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和其他专业计算机教师一样,只是单纯的公共课教师,其教学工作本身就没有创新性可言,自然会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想在计算机教学中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就要从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做起,从提高教师的自身能力做起。教师要经常到幼儿园进行行业实践,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调查幼儿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工作,增强我们教育培训的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离不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需要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一是通过创建合适的课堂教学培养环境,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热衷于各种活动的组织,对与幼儿园相关的各项活动感兴趣,那么如何让他们把这种兴趣发展为学习的动力,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沃土呢?这有赖于老师的有效引导和良好的课堂环境的塑造。如在进行文字处理软件教学时,可创设制作六一儿童节活动海报的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通过提升教师个人魅力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可以说是影响其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良好的魅力与课堂掌控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的重要。三是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创新能力。如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发现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或者是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引导的方式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教学中,实践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好方法。在实践中学生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主动的自己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创新能力是其适应行业特点的一个重要能力,也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能力,我们要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通过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让学积极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练,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能力出众,创新能力强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刘青华.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信息教研周刊,2014(6)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篇10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创新能力 柔性管理

一、引言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显得尤其重要。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教育全球一體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空前激烈。这种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民族整體素质的竞争,归结到底,是人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竞争。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我国高职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创建以来,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富有生命力的新增长点。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基于柔性管理理论视角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探讨。

二、柔性管理与创新能力

1 柔性管理理论概述。柔性管理(Flexibleadministration)是相对于“刚性管理”(Rigidadministration)而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权变管理理论。它是属于西方现代经济管理学范畴的一个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行为科学管理学派“以人为中心”管理思想的扩展。柔性管理理念最早是在企业界提出并得到应用,被誉为是管理学的“一场革命”。所谓“柔性”,即“柔韧的、灵活的、能适应新环境的、可通融”。国内著名人力资源管理学家郑其绪先生认为:“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自觉的行动。”柔性管理要求遵循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采用非强制性的柔性方法,把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激发人的内驱力作为出发点,依据人们自身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管理。它强调依靠人性解放、权利平等、精神激励等人性化管理方式,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人的潜力、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因而是一种“人性化”的全新管理模式。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柔性化管理主要指高职院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依据高职院校内部共同创新价值观、校园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氛围,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把握高职学生心理、行为规律及内在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和谐氛围,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出发点,通过教育、激励和引导,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创新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自发地产生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塑造创新人格、培育创新能力的一种人性化管理。

2 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要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开拓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其实质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结果。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它是推动创新活动的动力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它主要由知识、智能与个性三大要素构成,其中智能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创新能力是创造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并贯穿于创造活动的始终。

三、柔性管理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中的应用

1 树立人性化管理理念。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它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注重人际间的感情沟通,主张人文关怀和激励。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柔性管理,必须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满足其高层次的追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能充分地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2 构建情感激励机制。所谓情感激励就是通过情感关怀和沟通,形成心理相容、彼此尊重,和谐共事、相互融洽的心理状态。“柔性管理”的核心就在于挖掘情感对行为决策的正向引导力,用情感来凝聚人心。情感激励是实施柔性管理的主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潜力的源泉。高职学生创新教育,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发挥“柔性管理”的情感凝聚功能,构建完善的情感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坚持个性化是促进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承认个體价值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学校对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要采取宽容、谅解和包容的态度,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的发展。强调依靠人性的解放、权利的平等、精神的激励等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

4 营造创新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所有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的产物和相互联系的纽带。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创新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创新能力塑造的重要平台。建设具有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是“柔性管理”的高层次目标。高职院校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创新校园文化,构建学校共同的创新价值观。强化校园创新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凝聚力和创新冲动,自觉地将这种共同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创新意识。

四、目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1 教育观念落后,缺乏培养创新能力的理念。我国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近些年,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创新教学和科研管理制度仍不健全,缺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理念,人才培养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竞争优势不明显,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不强。有些地方政府轻视高职教育,致使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缺少优惠政策支持,发展较为缓慢。部分教师对高职学生持有偏见,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技能训练不够重视,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缺乏,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师教学方法落后,偏重课本知识传授,不注重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思维不活跃,习惯于继承和模仿,自主创新意识淡薄。教师重教学轻科研,重形式轻效果,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情感交流,忽视启发和诱导,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许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缺乏的现象,在教师引进和培养方面也不太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造成教师团队整體水平不高。高职教师老龄化严重,实习指导教师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偏低,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重较小。以上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和提升。

3 教学、课程和评价體系不健全,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与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传统的课程體系,文理界限分明,专业划分过细,学科交叉较少,学生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知识陈旧,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忽视创新能力培养,重知识轻能力。评价指标注重理论知识考核,重表面轻内涵。评价模式以书面考试为主,着重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评价,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能力、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4 创新平台建设滞后,成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创新平台建设是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基础,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坚固的创新平台支撑。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平台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高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应该以现代化的先进实训设备和实践基地为基础,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硬件建设,扩大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规模,购买必要的先进教学设备,以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持续发展。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观念淡薄、思路僵化,忽视了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熏陶、人格塑造和人生价值导向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好校园文化的激励和凝聚作用。创新平台建设滞后,阻碍了学生技能与潜力的提升和发挥,学生缺乏主體意识和进取精神,创新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发展受到制约。

五、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柔性化管理的战略思考

1 更新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是要改革教育管理體制,实施开放式管理,将柔性管理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中,使学生能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构建个人的知识结构。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探索本学科、本领域的前沿课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并着力构建满足高职学生创新需要的校园文化氛围。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使其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和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健康自由的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要不断加强创新活动的舆论宣传,形成争先创新的良好氛围。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高职教育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需要为导向的新型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原则,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办学的最高目标,全面塑造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坚持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是促进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保护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积极性,对学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加强与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设想和勇于实践,允许他们在探索中犯错误。高职院校要根据时代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塑造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彰显高职教育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