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会治理优势十篇社会治理优势十篇

社会治理优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9:16

社会治理优势篇1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社会治理

1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社会组织38.7万个,比2006年增长9.3%;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456.9万人,比2006年增长7.4%;形成固定资产总值682亿元,比2006年增长61.2%;收入合计1343.6亿元,比2006年增长111.3%;各类费用支出900.2亿元,比2006年增长99.9%;2007年社会组织增加值为307.6亿元,比2006年增长173.9%,占服务业的比重为0.32%。这些社会组织业务范围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境保护、法律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工商服务、农村专业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2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优势

2.1社会沟通优势非政府组织可以起到一个中介作用,能同政府保持较密切的关系,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能深入到社会基层,贴近群众。它们可以宣传和普及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教育和动员群众,可以作为传达民情的渠道,反映群众的愿望和意见,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非政府组织还可以作为一条重要的纽带,去影响政府的决策和计划以使其更适应群众的需要,在其所服务的社会基层同企业与公众之间发挥着沟通作用。

2.2专业性不同于政府部门的是,关注某一类社会问题或救助某一弱势群体,是绝大多数非政府组织在成立之初就很明确自己的目标,他们根据自己的目标设定标准来吸纳组织成员。就是因为非政府组织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集体专长,其思维逻辑与角度又不像行政部门那样受到种种既定的“政府”思维惯式的约束和干扰,非政府专业性使它们在应对公共危机时可以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援助,才可以在多方位提升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广度和深度,给复杂的社会公共治理带来新的思维与转机。而政府处理日常的公共事务往往并不具有很大的针对性,长期从事某一特定领域公共事务会形成思维定式和领域限制,必然难以适应突发事件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因此,有必要长期聘请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非政府组织作为政府决策的顾问与智囊。

2.3灵活性政府在对公共事件的决策中往往是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因而在面对非常庞杂繁琐无法预见的社会公共问题时,反应有时难免比较迟缓。而相对于政府来说,在面对突发性问题时,反而能够很快作出反应,因为非政府组织运作成本比政府少很多,没有复杂的程序,加之组织结构灵活多样,更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例如我国1998年的特大洪水灾害,政府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力量,虽然最终取得了抗洪救灾的胜利,但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也是巨大的,从现代的新公共管理角度来说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充分鼓励和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是政府现代化多元治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非政府组织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条件变化及时作出调整,组织体制、组织结构灵活多变有很大的弹性。非政府组织的政治性不强,官僚化程度低,在许多方面,非政府组织比国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便于去做政府不方便去做的事情,调整其组织结构来适应各种各样的地域和人群的需要。80年代末,美国国际开发署资助的一项研究认为,可以将其它地方先进的技术引进来,选择适当技术,非政府组织比政府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非政府组织在辨认民众的需求和在现有的资源基础上开展活动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非政府组织活动的反应较快,所采取的行动也较为迅捷。还会对民众的需求作出及时的有创意的举动,选择适当技术,使其同本地的各方面条件相协调。

2.4民间性非政府组织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它不隶属于政府,也不受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的支配,它所依赖的是广泛的民间力量,从事政府职能之外的社会救助等工作,它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和行为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可以自己设定活动内容。它的最大优势是往往倾向于弱势群体能够自下而上传输弱势群体的声音,同时可以监督地方政府机构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些都有助于保证实现弱势群体的公民权利。而且非政府组织有能力深入社会基层,如农村和城镇社区,通过帮助建立和发展一些民众组织和社区组织促使民众自己能拥有资源,以使贫困人群逐步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能够管理和支配资源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我国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协助政府解决社会管理中政府无法顾及的薄弱环节,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它不仅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而且还能通过非政府组织加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和交流,起到一个桥梁作用,为维护社会稳定团结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春萍.合作、收益: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2]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11.

社会治理优势篇2

四中全会阐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并指出,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深入理解和领会这一判断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有助于我们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接续奋斗。

1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长期以来,我们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势,又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势;既发挥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优势,又发挥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优势,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种飞跃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财政实力由弱变强,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影响力日益彰显,等等。

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把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实践使我们有充分理由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2理论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人民性、开放性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实际上讲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3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它们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阐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说,这13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几乎都有论述,这些论述一脉相承,为做好这13个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使这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邓小平理论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概而言之,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的前提下形成的,这些显著优势的发挥也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人民性、开放性。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是坚定制度自信的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这一制度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13个领域彰显的优势。也可以说,这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反映了13个领域的制度优势,成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

具体来说,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都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优势的体现;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是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优势的体现;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优势的体现;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是爱国统一战线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的体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的体现;

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优势的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是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优势的体现;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是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优势的体现;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是“一国两制”制度体系优势的体现;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制度体系优势的体现。

4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怎样把亿万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同心同德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提出了中国梦,画出了最大的同心圆,凝聚了全体中华儿女梦想的最大公约数,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加大力度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使中国梦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梦想符号。提炼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各种方式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地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机场车站,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展示主流价值观的公益广告。各地各部门精心设计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举办专家学者的宣讲活动,举办立足基层、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宣传活动,利用传统文化节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宣传改革开放40周年的成就,宣传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活动,推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社会上大力提倡崇尚英雄、尊重模范、学习先进,人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大大增强,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高,道德领域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社会治理优势篇3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新形势下,应该如何推进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呢?笔者认为,作为中国整体改革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序推进,应当借鉴其他领域的改革,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其中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通过发挥好我们的政治优势来推动改革。因此,积极稳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发挥好我们的政治优势,中国政治优势主要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

人民当家作主的理论优势

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理论在中国的政治实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人民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人民是最高的者,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来源,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国家权力是全体人民授予的,人民可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

西方理论通常以多党制、三权分立和制度这三个标准来判断民主政治。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此有所不同。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民主政治的多元化也正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在人民的基础上,不同的民主政治可以有不同的判断标准。我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可以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只要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都应当是民主制度。人民有没有当家作主,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当家作主才是评价民主政治及其发展程度的根本标准。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总理在谈及网络问政时说,“只有民主才不会出现人亡政息。”这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极端重要性和不可颠覆性。

尊重群众首创的路线优势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们改革取得重大成绩的法宝。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革取得的成就,甚至包括政治改革中取得的一些成绩,无不和我们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强调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直接相关。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起源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初是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自觉发起的,是典型的人民群众首创。

在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某些重要领域,由于我们忽视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得这些改革陷入了停滞甚至倒退。近些年来,在我们推进地方治理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作出了不少改革创新,如乡镇长直接选举、公推直选或公推公选乡镇党委班子、县党代会代表常任制等等,都是一些基层政治体制改革中富有创新意义的改革。但是,由于担心这些改革影响基层社会稳定,一些改革就不了了之。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必须在宪法和有关党纪国法的框架下,鼓励地方政府放手推进基层改革,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为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依靠党政推动这一政治优势

回顾30多年的整体改革,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还是基层政治领域的一些重要改革,其成就的取得,一个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我们有力的党政推动。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党政推动密不可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更加注重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如今社会领域取得的重大成绩直接得益于我们的党政推动。党政推动之所以取得如此高效率,应当说与我们政治组织特点直接相关。这一政治组织特点在于我们一直以来的高度组织能力、高度动员能力。因此,党政推动是我们的政治特色和政治优势,有力地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开展。

多年来,我们一谈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主要的内容往往局限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较小的领域内,如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改革、法治政府建设、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服务型政府建设等等。积极稳妥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也必须依靠党政推动这一政治优势。

权力监督制约的社会优势

未来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取消特权、,发展社会公平和正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认为,在政治权力的监督问题上,基本有三种方式:一是依靠权力制约权力,这就是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理论基础;二是以制度制约政治权力,制度是这个理论的实践典范;三是以社会制约政治权力。

鉴于我们中国的基本国情,在政治权力监督这个领域的改革,除了依靠制度和法律之外,我们必须依靠社会监督。

新中国建立以来,发挥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一直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但是这些年来,由于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这一做法并没有充分发挥效力。实际上,我们政治体制改革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是可以通过发挥社会监督这一政治优势来解决的。比如说社会公众反映强烈的特权政治问题,不仅需要制度建设、法制建设来治理,而且更需要社会监督来治理。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在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很好的创新,我们有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可以借鉴,比如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网络问政制度等等,对治理特权和腐败问题效果明显。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发挥好社会监督可以解决特权和腐败问题。

渐进改革的策略优势

所谓渐进改革,是指循序渐进、逐个突破的、有序改革,是与激进的、全方位推进的、突变性的改革不同的。纵观世界改革史,许多成功的改革都采取了渐进改革的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渐进改革的策略选择。邓小平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渐进改革的科学诠释。

鉴于中国国情和政情,我们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也必须在改革的策略上动脑筋、下工夫。渐进改革应该是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策略选择。

社会治理优势篇4

一、专业宗旨优势

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宗旨将案主视为积极能动的“主体”,而不只是被动消极的“客体”。在个案工作看来,社工不把案主视为心理有疾病的人,而是认为他们由于暂时遇到困难,引发的内心焦虑,从而导致心理状况的异常;而在心理治疗看来,心理治疗者与被治疗者是一种治疗关系,就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心理治疗者通过专门的技术和方法来消除被治疗者存在的病症。

心理学上将疗治者即“案主”看成是有病在身的“患者”,将“案主”定义为自身缺乏解决问题的人,因此在对“案主”的心理介入过程中,注重“案主”偏差行为和不良心理的消失,从而忽视了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及自身功能的恢复。由于流浪儿童的潜能未得到发掘,“自助”能力未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流浪儿童的在回归家庭后很难融入正常的生活中,遭遇强烈的挫败感,从而重新走上外出流浪的道路。与之相反,社会工作个案工作中不把流浪儿童当成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将案主当成主动接受并有能力恢复自身功能的“使能者”,旨在通过对案主社工介入实现案主自助。在介入过程中,社工把对案主的介入看成一个社会互动系统,通过与案主的沟通与交流,让案主了解到自身所存在如撒谎、小偷小摸等偏差行为以及离家出走、报复心理不良信念,并通过对偏差行为的矫治和心理健康恢复,激发案主自身解决问题的信心,从源头上解决案主适应不良的情况,断绝离家出走等的不良信念,从而提升案主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本上回归并适应主流社会,恢复自身的正常生活的能力,实现流浪儿童从由人助转向自助。

二、专业理论优势

社会工作理论来源主要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其他学科,其中以微观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比较突出,因此社会工作在助人方法上体现整合其他学科的综合优势。在对流浪儿童的介入中,社工可采用心理学科上的“心理――社会模式”、“认知――行为模式”、“支持性心理治疗法”、“非理性情绪治疗”、“系统脱敏法”及社会学科上“社会学习理论”、“结构家庭治疗法”等其他学科专业知识,在具体的个案工作的实施中,社会工作者依据案主的具体情况使用适当的理论模式。在个案工作中,社工不仅关注流浪儿童案主的本身的介入还关注流浪儿童的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介入,有机整合“结构家庭治疗法”等社会学科其他专业知识,注重流浪儿童所处的周围环境,从个人、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出发,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恢复其心理健康。社工依据案主的不同情况,整合其他各个学科的优势解决流浪儿童问题,从而弥补其他学科在单一救助流浪儿童上的不足,更有利于流浪儿童心理健康行为及良好行为的巩固。

三、专业方法优势

社会工作专业不仅整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还注重与具体实践的相结合,采用多理论、多视角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一套专业系统的助人方法。

社会治理优势篇5

关键词:社会组织;公共危机;治理途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公共危机频发的大环境中,面对此类危机时,政府虽能从宏观调控、协调组织、资金筹备等多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但伴随我国强社会、弱政府的格局趋势出现,仅依赖政府手段处理一切公共危机已开始捉襟见肘,与之相对的是社会组织的功能性渐渐凸现出来,在面对公共危机时,如何充分开发社会组织内部蕴含的制度资源,挖掘其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内部效能,已成为我国学界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1单一政府公共危机治理模式存在的缺陷

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方面是责任重大的,政府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统一集中管理。政府制定的公共危机管理类法律法规,应明确置于公共危机状态下各级政府的行政权力和法律责任,同时建立起配套的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应充分认识到其不确定性,构建起一套预警治理体系,建立公共危机协调指挥机构和信息披露机制。此外,政府还应对各级政府职责进行明确,在公共危机的管理分工上应科学配置。

公共危机治理是一种非常态的治理方式,政府尽管在危机处理上具备及时果断的特性,但其对自身行政成本、措施落实等方面会预计不准确,导致大量被用于治理的社会资源浪费。在实践治理中,由于公共危机自身的不可预知性、紧急性等,以及政府公共政策系统的缺陷性,很容易导致政府政策制定艰难。此外受一些政治原因影响,政府反应和行动能力被进一步迟缓。

2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优势

社会组织在鼓励公众参与公共危机治理上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社会组织自身拥有的特定专业性让其在面对一些特定公共危机时能产生更为前瞻的视角,可通过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专业能力,来为治理公共危机提供更多形式、性质和特色的处理措施。其次,其具备的纽带性也让其下接群众,上应政府,在公共危机潜伏时期,可利用其自身深厚草根基础、广泛社会触角来察觉到危机苗头,挖掘根源收集信息,以便为政府公共危机预警工作提出大量有效信息和政策建议。其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优势。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能体现出更多的组织上的专业优势。很多社会组织在创始初期即制定了明确目标和宗旨,并依据此来招{组织成员,从而形成极具专业特色的组织队伍。在我国,虽然社会组织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发展成熟,但我们依旧能观察到很多社会组织已具备专业性。

(二)灵敏反应优势。政府组织在面对一些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常由于某些政治原因或严格体系层级等导致其反应形式迟缓。社会组织则不同,其作为一种社会自治机制,能及时对自身做出调整,面对公共危机引发的社会问题可及时行动,为其处理提供多样性针对服务,可通过自己独立决策和运行能力,以及自身组织结构的灵活性迅速投入公共危机治理中。

(三)减压优势。在回应公共危机事件时,社会组织除具备高度灵敏反应能力外,其参与性更值得称赞。其解决社会冲突的方式是通过帮助特定社会群体以正当方式表达其利益诉求。现代社会是利益群体与社会组织严重分化的社会,各类利益的冲突、矛盾和诉求表达的社会现象都趋常规性。社会组织为缓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可将社会组织适时引入矛盾解决机制,促进其成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补充。

3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实践局限

社会组织虽然在参与公民危机治理上存在独特优势,也具备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但受制于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其依旧存在一定实践局限性。

(一)合法地位不明确。在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的地位在合法性层面上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指出要鼓励公民有序地政治参与,但此处的参与并不是直接和社会组织的参与挂钩,公民的参与究竟是指自身通过一定渠道参与,或是通过组织化形式参与。诸如此类的问题解释起来模糊含混,也为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参与产生了很大困惑。从公民的整体危机意识考虑,我国公民当前危机治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很是一般,整体上依旧将自己身份定位于被管理的受助者。

(二)法律体系不完备。我国已颁布和实施了《突发事件应对法》,这部法律为我国危机应对和管理予以明确细致的规定。其中既规定国家鼓励公民、其他组织等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各种捐赠、支持等,也规定了新闻媒体等社会组织应依据自身情况参与到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中;既规定政府可以组织公民开展救援和处理工作,也规定公民和各类社会组织负有听从政府命令或决定的义务,即应配合政府来积极参加应急救援工作,维护社会秩序。

(三)组织基础薄弱。当前我国公民参与的各类社会组织,在参与公民危机治理上的组织基础不够牢固,无论数量或是能力水平都与先进国家存在不小差距。从国际环境来看,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着日渐重要的救助和服务效能,其既可以在危机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进入现场,开展资金筹集、灾情救助、秩序维护等工作,也能在危机事后的重建工作中提供大量的技术、资金、人力等服务,无论全球性或是地区性的灾难事件中,社会组织都成为公共危机应对中极为重要的力量。

4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实践建议

公共危机治理工作的成败,直接取决于制度保障和程序约定是否完备,只有有效地协调解决各类主体在危机治理中彼此所产生的矛盾冲突,优化配置、差异整合其危机治理资源,公民的权益才能得以保障,危机化解的目标也才能最终实现。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促进社会组织的有效参与:

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和责任机制。当前各国对社会组织及其相关法规政策体系的共同认知为:重视从入口管理向过程监督过渡,在让其等级注册手续简化和放缓同时,对其活动开展、组织运作等过程强化控制和监督。我国应通过立法形式来保障权责各方置于危机状态卜的正常运行,为社会组织介入提供法律上的保障。此外,也用强化对其的规范、管理和监督,尽快制定完善《社会团体管理法》等相应法律,促进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制度化和法制化。

促进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多元协调的合作治理模式。社会组织和政府协调合作治理机制的实现,是政府与各类组织协调运转、优势互补的前提保证,也是危机治理能获得成功的关键聚合点。我国社会组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较为初级阶段,为此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政府必须小断加大对其支持力度,创制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在社会保险、财务税收等方面予以便利和优惠,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此外,对于各类社会组织应予以必要授权来切实发挥其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主体效能,确保其有效运用自身资源或其他公共资源参与到危机治理中去。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主要领域。社会组织在危机发生时可以起到社会控制中介作用,能为国家与社会、公民的关系作出一定缓冲。其既可以在危机事件出现后配合政府对受灾区实施援助,也能在救助过程中,将其与社会公众长期构建的良好信任优势充分体现。此外,在危机治理中,社会组织也应注重提高社会公信力,树立自身良好形象。在面对危机治理时,各社会组织之问应优势互补,相互支持,整合有效的资源为无限的危机治理工作服务,充分发挥民问组织自律联盟作用,促进各社会组织在危机治理中实现共赢和共益。

参考文献

[1]薛澜,刘冰.危机治理体系新挑战及其顶层设计[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

[2]杨丽.关于雅安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中心的思考[J].中国社会组织.2013.5.

[3]陶鹏,薛澜.论我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危机治理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3.

[4]黄晓勇.中国民间组织报告民间组织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社会治理优势篇6

目录

一、中国共产党第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二、四中全会公报要点

三、四中全会这9个提法值得注意

四、解析党的四中全会公报关键词

五、7个数字带你读懂四中全会公报

六、各组织党组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一、中国共产党第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代表中的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

会听取和讨论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力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加强战略谋划,增强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极大振奋和凝聚了党心军心民心,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增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明显,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各项工作胜利完成,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工作有力有效,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深入推进,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全会认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全会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主要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全会强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国家行政管理承担着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完善国家行政体制,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必须牢固确立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和拓展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保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要坚持人民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健全人民军队党的建设制度体系,把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贯彻到军队建设各领域全过程。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管治,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要坚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台独”、促进统一。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要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提高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项工作能力和水平。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同志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同志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给予***同志留党察看二年的处分。

全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四中全会公报要点

中国共产党第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31日在北京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对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明确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设定总体目标分为三步走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

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未来部署,从13个方面指明方向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

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三、四中全会这9个提法值得注意

1.国家治理效能

“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2.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

“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3.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

“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4.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

5.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6.社会治理共同体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7.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

“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8.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9.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

“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管治,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

四、解析党的四中全会公报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四中全会31日闭幕。全会明确提出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解析全会公报透露的重要信息。

关键词1——显著优势

全会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包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等13个方面。

***表示,这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是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次科学、系统、客观的全面总结,全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的优越性,也标志着我们党对于国家制度结构和体系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些显著优势,就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关键词2——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表示,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具有标志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生命力、巨大优越性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关键词3——人民当家作主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的社会,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历史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集中人民的智慧,凝聚人民的力量,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关键词4——依法治国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说,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同时强调要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这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体系,将从宪法制度、立法制度、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制度和监督制度等方面不断完善。

关键词5——政府治理体系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说,行政体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会强调要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通过完善国家行政体制,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最终形成科学完善的政府治理体系,让政府更好承担起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

关键词6——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说,全会强调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性地位,明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同时强调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7——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表示,国家治理是建立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是国家治理的强大精神支撑,必须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对于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意义重大。

关键词8——民生保障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说,改善民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发展水平仍有差异,脱贫攻坚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亟需完善制度来保障。全会强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并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多个方面提出要求,必将推动民生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关键词9——社会治理共同体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表示,健全社会治理制度,才能使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更有保障。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在党委领导的基础上强调民主协商,在法治保障的基础上强调科技支撑,同时明确提出建立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最终目标,进一步丰富完善了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内涵。

关键词10——生态文明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说,全会体现了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目标、责任和利益,建立高度协同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创造一条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新型道路,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11——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

***认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军魂和命根子,永远不能变,永远不能丢。无论军队建设内外环境如何变化、军队组织形态怎么调整,我们都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动摇,确保人民军队始终沿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奋勇前行。

关键词12——“一国两制”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表示,“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公报展现了我们党坚决维护“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坚定决心,必将为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提供有力保障,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提供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关键词13——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表示,和平外交政策日益成熟和定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我们将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14——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表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需要高效有力的领导制度和行政体制,也离不开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监督体系。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党确保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的关键之举。

五、7个数字带你读懂四中全会公报

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是四中全会的鲜明主题。在五千多字的公报里,“制度”一词出现了77次,信息量非常大。7个数字带你快速读懂要点。

通过1份重要文件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作出1个重要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给出1项重要结论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强调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主要是: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

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

势;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

势;

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

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

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

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

提出1个“总体目标”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明确13个“坚持和完善”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

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公布2项人事信息

七各组织党组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1、**党组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会议指出,在全会上所作工作报告,系统总结了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新的重大进展。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系统阐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对坚持和完善13个方面的制度体系作出部署。政府系统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长期保持并不断增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提高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项工作能力和水平。

会议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履行好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善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要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会议强调,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

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运用制度干事创业能力。当前要突出抓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2、**党组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党的四中全会是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坚定了制度自信,指明了前进方向,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认识升华到一个新高度、新视野、新水平。全会作出的决定,集中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制度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突出党的领导这个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对于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会议认为,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在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下,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最根本的是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会议强调,要全面深入学习领会重要讲话和四中全会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部署要求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党中央领导下依法履职、担当进取、开拓创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会议指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是党中央交付给人大的光荣使命。要充分认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地位,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要紧紧围绕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成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代表机关。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履行好人大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职责,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保证宪法法律全面实施。

3、**党组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党的四中全会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作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为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未来、赢得未来构筑了可靠的制度大厦,也从制度上为贯彻落实党的提出的党的基本方略提供了根本保障,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大家一致认为,在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中,党的领导制度是具有统领地位的制度,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全国政协党组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集中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汪洋在讲话中强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政协的重要政治任务。要对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生动实践,着力深化对全会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不断提高认识、加深领悟。要把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同贯彻落实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职能责任,健全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程序机制,更好地发挥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4、**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会议强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履职尽责,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

会议指出,四中全会是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充分肯定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成就和显著优势,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作出决定,意义重大而深远。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与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全面准确把握全会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各项制度,做制度执行的表率。

会议强调,四中全会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为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职能职责,聚焦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突出政治监督,强化日常监督,构建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力,保障国家治理各项决策部署、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切实得以坚持巩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要发挥职能作用,聚焦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问题,通过监督推动整改、促进改革、完善制度,使各项制度日益健全、不断发展,推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有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会议指出,要适应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要求,围绕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与时俱进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纪检监察各项制度创新,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完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长效机制。要完善自身权力运行机制和管理监督制约体系,加强纪检监察干部运用制度能力建设,以制度建设保障队伍建设。

5、**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和把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聚焦国资国企发展改革监管和党的建设重点工作,不断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国资国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国资国企应有的贡献。

会议认为,党的四中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在全会上作的工作报告,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系统总结了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新的重大进展,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坚定了制度自信,指明了前进方向,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反映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于坚定“四个自信”,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会议强调,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扎实推动国资国企系统不折不扣把全会精神落到实处。要自觉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大局出发,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持续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不断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中央企业下更大的力气抓好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排头兵;深入贯彻落实“两个一以贯之”要求,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加快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不断提升监管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深化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总结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成效,更好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

会议要求,国资国企广大干部职工要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国资委机关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结合国资国企工作实际细化落实措施,切实组织好中央企业的学习贯彻工作,推动国资国企发展改革监管和党的建设再上新台阶。

6、**统计局党组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重要讲话和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快构建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统计保障。

党组会强调,刚刚闭幕的党的四中全会,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力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加强战略谋划,增强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党组会强调,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内涵丰富,深刻阐释了此次全会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要议题的深刻背景和重大意义,对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是确保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行动纲领和行为指南。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肯定我们党治理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全面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明确了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以及总体目标、工作要求,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邃的战略眼光、先进的执政理念、强烈的历史担当、高度的制度自信和强大的改革勇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组会要求,统计系统各级统计机构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上来,紧密结合统计工作实际抓好全会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一是把学习贯彻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作为统计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加深对全会精神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切实提高破解统计突出问题、推动统计改革发展的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统计体制机制。三是不断强化统计监督职能,组织开展好统计督察,确保《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规定》在各地区各部门得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四是加快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步伐,健全推动高质量发阿展统计体系,更好反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7、**税务总局党委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会议认为,党的四中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代表中央政治局所作的《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不凡成就。全会通过的《决定》,紧紧围绕“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要任务,是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制度及其实践的系统集成,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对人类制度文明史的重要贡献。

会议强调,《决定》提出“十三个坚持和完善”的具体体系、体制、制度、政策,方方面面都对税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国税务系统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进一步强化善治、法治、共治理念,着力形成一系列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推动各方面税收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执行更加高效有力,更好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

会议要求,学习贯彻好党的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税务系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各级税务局党委要立即行动起来,迅速兴起学习贯彻热潮,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的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上来,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入脑入心见行见效。要把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与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系统深入学、原原本本学,进一步强化思想武装,提高指导实践能力。要把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与开展税务系统主题教育结合起来,采取过硬措施,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学深悟透,促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要把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与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税收现代化结合起来,进一步研究完善税收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和战略举措,更好地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把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与做好岁末年初的各项税收工作结合起来,继续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着力优化税务执法方式,改善税收营商环境,确保全年工作圆满收官,认真谋划好明年工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税务部门新的更大贡献。

8、监管总局党组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党的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会议认为,重要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回顾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主要工作,系统总结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新的重大进展,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实事求是、催人奋进,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要把全面系统传达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抓好贯彻落实。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与完成好当前市场监管各项工作任务结合起来、与科学谋划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结合起来,确保党的四中全会的各项部署在市场监管部门落实落细。

会议强调,要按照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四中全会的部署和要求,构建科学高效的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推动市场监管取得新成效。要不断完善市场监管职能,实行权责清单制度,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要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加强违法惩戒;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新市场监管方式,提升市场监管效能,开创市场监管工作新局面。

9、银行党组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会议认为,党的四中全会,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肯定我们党治理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全面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明确了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以及总体目标、工作要求,为坚定制度自信、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正确方向,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会议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抓好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

社会治理优势篇7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3-0078-06

一、前言

社会化是个体由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大学生的社会化就是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学习掌握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进而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近年来,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方面出现过于理想化、功利化的现象;在心理社会化方面表现出心理承受力差,自我意识膨胀、奋斗精神弱,身心健康状况下降,在学习、人际交往、性和恋爱、情绪与挫折及择业等方面心理问题逐年增多的现象;在道德社会化方面表现出思想道德素养下降、社会责任感弱化、价值观扭曲或异化、价值取向实用性等现象;在知识社会化方面表现出人文知识缺乏,厌学情绪强烈等现象,也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思维方式简单化等问题。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专业、学生职务、性别比例、年级等几个重要而常见的教育变量,探讨大学生社会化中学校因素的影响作用,以期为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工具

采用王德强等人2009年编制的“大学生社会化调查问卷”对大学生进行自陈式调查。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信度和内容效度(具体指标与参数见表1)。

2 被试选择

本研究从北方师范类(1所)、经济类(2所)、医学类(1所)、技术类(1所)高校以自然班级为单位选取1052名大学生(绝大部分是北方生源,只有极少数南方和西部地区生源)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08份,问卷有效率为95.8%。

3 数据处理与统计

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采用一元方差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

三、大学生社会化在性别、专业等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1 大学生社会化在性别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从样本总体上看,男大学生在政治行为、政治信念、知识和能力社会化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而女大学生在政治情感、道德认知和心理社会化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具体数据见表2)。有研究对天津市1300多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也发现在政治时事的掌握上男生比女生更具优势,而女生在政治态度方面比男生更理性、更顺应主流政治的发展、有较强的政治参与倾向,但在实际政治参与行为上,女生显著不如男生。性别角色上的社会要求不仅使男生在政治社会化方面优先发展,也使得他们要承受更多的成长、成功压力,因此男大学生在表现出政治社会化优势的同时,还表现出更多的负性心理。对于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压力、紧张和焦虑等心理状态,相对于男性的忍耐、自我调节.女性则更多地通过沟通交流来缓解。

性别表面上看是个体变量,但在性别比例悬殊的班级群体中,性别与社会互动因素相结合就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学变量。对性别比例悬殊的工程技术专业(男女比例为2.5:1)、师范专业(男女比例为1:2.4)的大学生社会化状况进行性别比较,结果发现,男女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和心理社会化方面的适应性不同(具体数据见表3、4)。

在女生为少数的群体中。女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在政治行为、政治情感上与男大学生没有差异,在政治信念上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的负性心理显著少于男大学生。这与访谈中发现的女大学生注重表现、工作认真、积极较为一致.表现出女大学生在同性弱势群体中受到较多的重视和自身表现出更多的积极适应性。

当群体中男大学生为少数时,男生在民主参与意识、学习适应上显著强于女生,在政治情感、政治行为、政治信念上显著弱于女生。从访谈的信息来看,男生缺课的情况较严重,群体活动参与意识较弱,学习成绩相对于女生较差,这与问卷调查中他们对知识和能力社会化的自我评价高于女生的研究结果不符。我们认为这样的情况可能是由于男生自我比较对

象的选择不同造成的。男生为少数群体时,其比较的对象往往转变为同性别的同学内部,因此会影响到其社会认知评价。当然,这一现象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探讨。男女大学生在同性人数劣势情况下的反应差异,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男大学生在性别比例失调情境下的社会化教育。

2 大学生社会化的学科专业差异分析

大学生社会化在学科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理科大学生在政治行为和道德社会化方面的显著优势和艺体类大学生的显著劣势。我们认为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学科专业特点以及大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由于理科专业研究的是客观世界.注重客观性和验证性的实证研究方法,学习内容的前后逻辑关系紧密,在课业负担方面较文科、艺体专业大,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较少.突出培养了理科大学生踏实的学风、严谨求实的思维方式。文科专业、艺体专业研究的是主客观双重的世界,培养的思维方式往往带有发散性、多元性,同时受社会文化的变迁影响极大。对社会现象理解的多向性、信仰多极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以及注重个性化的学习,使得文科、艺体专业的大学生们政治行为、道德社会化的表现稍差。

3 大学生社会化在政治面貌和是否担任班干部上的差异分析

班干部和党员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学习适应、知识和能力社会化方面显著优于非班干部和党员。李金发等人也曾发现大学生参与社团的深度对其角色社会化、道德认知、道德参与、政治情感和态度有积极的影响,参加社团的数量没有影响。是否班干部及其政治面貌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班干部和党员作为社团活动的组织者.学校要求他们在思想素质、政治立场、政治敏锐性等方面要更为成熟,在心理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要更为优秀。他们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期望,需要有更为积极的心态,投入更多体力、智力,还要面对和学会处理工作与学习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同时,班干部和党员大学生既是学校各类活动的参与者,又是班级社团活动的发动者、执行者,这些活动强化了班干部和党员大学生的政治情感.锻炼了政治行为、增强了其社会责任感、道德感,促进了能力提高和所学知识的应用,使得他们在社会化方面获得了全面的提升。社团参与程度深的学生其角色行为更符合社会的角色要求,并且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显著影响。这提示我们,学校教育中社团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应吸收更多学生的参与,特别是团员、普通大学生的参与,并注重活动过程对学生的教育价值,从政治、道德、专业学习、心理健康等社会化内容方面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化教育的积极性和加强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4 大学生社会化年级间的差异分析

从年级差异来看,一年级大学生在政治情感、社会道德认知、个人道德认知上显著优于四年级大学生,在政治情感、心理适应性方面优于二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在政治情感、社会的道德认知、个人道德认知、人际关系上优于四年级学生,在政治情感、政治信念、社会的道德认知、道德与前途认知、道德情感、能力社会化上优于二年级学生,在人际关系、能力和知识社会化上优于一年级学生。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也证实,年级、政治面貌、大众传媒是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因素,而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不大。大学生的社会化与其大学生活的阶段性任务有关,一年级主要任务是入学适应,二、三年级主要任务是系统的课程学习,而四年级则为正式走上社会参加工作进行心理和实习准备。

四、对学校教育的启示及教育对策

综上所述,从宏观层面看,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应注意发挥学校传统、校园文化的作用,优化大学生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良性发展。从微观层面看,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注意专业特点。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文理科、艺术类大学生在社会化的有些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特别是艺体类专业普通学生(非班干部)的人际关系社会化、女生的知识和能力社会化、文科和艺体类学生的道德、政治社会化等方面表现出有待加强的特点。因此,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要针对专业特点,在发挥专业传统优势的同时,通过对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政治宣传、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做好学习风气的塑造,引导正确的价值倾向,传递民主思想,传播科学意识,促进大学生对多元化

会的积极适应,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全面发展。

二是要秉承责任、期望与实践锻炼并重的教育理念。党员和班干部大学生在政治、道德、心理、知识与能力社会化方面表现出全方位的优势,就是由于对党员、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要求高、期望高,同时他们得到的锻炼机会也较多。当前,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主要是通过强化道德认知、加强道德情感体验的方式来实现,忽视了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实践。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政治事件宣传、“两课”教育等来实现,可直接参与的政治活动较少,政治行为的实践环节还有待加强。因此,当前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特别是对普通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要秉承强化责任意识、赋予期望与实践锻炼并重的教育理念。

三是要特别关注特定群体的社会化教育问题。一、四年级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二年级学生的负性心理问题、性别比例失调下的男大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艺体类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问题等,都应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同时,还应注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积极认识,增加师生互动交往的范围和频率,促进师生的人际信任和较深层次的教育互动,以促进全面深入、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化教育。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黄磊.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10,(7)

[3]胡平.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4]余辉.当代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探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0

[5]张艳芬,牛秀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1)

[6]王德强,唐雪雷,李志刚.大学生社会化家庭影响因素的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9)

[7]张光,罗婷.当代大学生性别与政治社会化[j].青年与社会,2006,(3)

[8]尹贵金.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社会治理优势篇8

论资本主义文明是因为资本主义文明成就仍然处于领先地位并产生了普遍人权的伟大实践,论改革开放的终级目标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事业绝不对混淆中、外民族界限是基本原则。

一、资本主义不是洪水猛兽,人性化、自由化、民主化、道德化、全球化是资本明显特征。

①资本主义是科学、人权、民主、自由起步的社会,首先是促进了科学、人权、民主、自由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实践观的发展;②资本主义的进步属于人道主义兴起和实践的领域,是阶级社会由不文明走向文明的阶段;③无产阶级绝不是社会主义的理由,社会主义是人权、民主、自由的,社会主义才是先进的、科学的,而反人权、反民主、反自由的社会主义是假社会主义形态。

二、资本主义是不断走向文明的实践。

①不怕民主政治,用人权、民主、自由的价值体系和社会实践巩固民主;②根据民主政治选出的政府发展人权、民生、民权、民政、民主、自由事业;③不怕共产党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威协,而是准许马克思主义出版发行,人民表决政府;④给予全球不同民族以普遍人权待遇。

三、中国人民不怕资本主义,总得来说资本主义是不断文明的社会,工业文明是资本主义最大成就,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收到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好处资本、科学、知识、技术、人才。

①中国树立新生产力就创新了资本主义文明成就;②中华民族创新中国文明成就;③中华民族正在创新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科学成份,使马克思列宁为中国文明现代化服务。

四、讲极端就是反科学反人权、反民主、反自由,违背了科学和真理。

1.是资本主义没有走向极端;2.是中国改革、开放避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思维的极端;3.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民主政治和公务政治科学化、民主化、人权化;4.是资本主义国民收入逐步科学化、民主化、人权化的缩小和消除差别,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国民生活待遇、人权待遇、政治待遇、发展待遇都高于社会主义国家。

五、中国的21世纪就是正确接受资本主义文明、进步的一面就是正确接受资本主义文明、进步的成就,而成就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民族大选政治是高于共产党一党政治的客观规律。

中国人民要选择资本主义人权、民主、自由并实现才会有地位上的解放和毅立于优秀民族之林的时代。中国是有优秀文字、文化的伟大民族,而科学技术的优势仍在资本主义国家一边,马克思主义是阶级的而不是民族的进步学说。创新是发展的灵魂,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意志,人类社会走向科学化、民主化、自由化,从而摆脱了社会行业的唯心主义主观模式,主要是由歧视意识形态构成的脱离社会实践的特权主义模式。全国各国有单位为什么干部收入高,因为干部叫共产党员,因为共产党组织愿意给干部高收入。

六、民主社会正义的理由应该是人权、民主、自由价值观和民主直选政体,社会主义也不能看成是无产阶级的社会,社会主义还不可能实现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超越,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政体实现民主大选政治是可以实现人权实现人权实践的超越,阶级的集权政体是错误的4.人类社会各阶级人权是随生产力发达和各阶级收入差距宿小而趋于文明,各阶级随生产力发达、社会文明发达、社会法律正义完善和社会人权、民主、自由、价值观深入发展而成为真正的分工关系,从而失去原阶级压迫的全部性质,而今天的民主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政府正在去实现这种政治,而今天的民主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政府正在去实现这种性质,相比较,社会主义国家就是假设的形态。

工人阶级为了要财产而去建立马克思主义假说社会主义是不科学的行为。共产党是马克思个人主义理想,不能作为民族的理想,对民族而言,马克思是无种主义、阶级主义,大民族永远不会先于地球而灭亡。

幻想世界各民族都变成无产阶级统治的工具是愚蠢,而马克思列宁主义主要是纠正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和建立没有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社会,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仍是推理和个人理想主义。

建立起真正高品质的社会服务和行政服务体系,还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由于其民族品质进化、完善而产生人类历史上执政不再是干部特权和阶级特权的文明价值。真理就是民主大选,就是人民用选举的权利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实践,使政府也体现人民意志。社会主义国家也必须废除干部等级观,实行民主大选,否则就比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落后很远。

公理:就是封闭的、排他的、专权的特殊利益,绝不可能代表民族和人民,公有制按劳分配、按需分配必然是行政分配,没有社会交换形式,共产党主义接需分配还是计划经济分配形式,物质丰富以后用谋划经济也是没有对立面,没有竞争的经济模式。共产党领导人丰功以后又去建立人权、民主、自由制度统治的伟大就是比西欧哥白尼前后的教会封建主义还好的文化,那有很多进步可言。中共中央必须选非党人士进入国家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纠正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模式的理论,中国文明是民族创造的生存文化,属领导核心文化。今天的成就就是中国文明和资本主义兴起的成就。剩余价值理论是不如中国文明成就的理论,因为中国文明是中华民族生存之本,剩余价值理论是纠正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收入分配方式的理论,我们绝不能倒置二者之间的关系,也不能倒置中国政权的属性,中华民族第一性质,马克思列宁主义及政党是第二性质,共产党就不能和,民主直选政治就是真理。中国文化是世界人类发展纪元前最伟大的创造,一是一个元首的统一的中央政府国家,一是统一的文字、统一的政治、统一的度量、衡标志的文明跨跃。

我提出六项:

〈一〉、任何民族都有权获得物质规律和利用物质规律。

〈二〉、任何民族都有权利发展现代化事业,采用先进技术。

〈三〉、任何民族都有权利主动学习和引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是普遍要人权的第三理。

〈四〉、国际贸易优势不是历史的和现实的,国际贸易优势是创造的、创新的,主要是指落后国家本不具有除自然资源以外的任何比较优势,要发展就要创造国际贸易优势,同样的工艺和技术产生的价格和成本不一样,形成人造比较优势。

〈五〉、开拓市场战略,同样的产品因为有市场就可以引进和扩大生产,依我市场促进国际市场,形成共赢、有利、包容局面。中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共赢、有利、包容的发展模式,资本利益和社会利益都很丰厚,人民经济利益得到发育、成长。

〈六〉、国际货币策略,导入国际货币战略,优先选择美元为国际基准币,扩大美元为导向的科技开发优势、产业开发优势,商品开发优势,扩大国际资本分工、产业分工、促进国际贸易大发展,促进国内贸易大幅增长。

经济定律:消费推移律;我认为消费总是依一定经秩序由行政阶级、资产阶级向市场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学生阶级推移,消费的满足成度(程度),称为消费推移律。y=ax1′+bx2′+cx3′+dx4′+ex5′+fx6′其导数为y=x1′>x2′>x3′>x4′>x5′>x6′消费满足减度的改善看x6′的改善状态。

消费满足推移定律

该律是较有用的经济定律

贾宪三角

消费推移秩序

人均消费倍数关系和就业结构关系三角级数化

y=aX1+BX2+CX3+DX4+eX5+FX6

一、行政阶级二、资产阶级三、市场阶级四、工人阶级五、农民阶级六、学生,消费特性是推移性的,首先是第一阶级的满足程度,依次向第二阶级、第三阶级、第四阶级、第五阶级、第六阶级推移,是自然级数的结构,行政消费是权力消费,用经济

民主社会通过选民逐步宿小各阶级的差别,消费满足逐步向边缘阶级推移,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学生阶级依然是消费严重不足,而人类社会完全实现各阶级的满足至少要经过300年的建设,不发达国家至少要经过500年的建设,人的消费才会比较地实现个体的较丰富和满足。消费推移也决定着消费满足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推移,人类的富裕消费模式最终会在全球实现。

中国民主是政治随着社会发展,逐步演化成多级阶级,行政阶级、资产阶级、市场阶级、职工阶级和农民阶级、学生阶级,职工阶级同农民阶级收入差别宿小后成一个阶级(服务业职工、工业职工、农民职工),由于人权、民主、自由、价值观的深入发展和大选政治的日益公正,行政阶级成为服务阶级,资产阶级是较先进管理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成为受社会尊重的阶级,各阶级消费差别会明显宿小,人人幸福的社会将会产生。

格言:中华民族的领袖必须是正常人,任何有唯心主义意识形态的个人崇拜主义者都是不正常的偏执狂,结果是,一不能正确认识外国,二不能正确认识政党,三不能正确认识民族,偏执狂们是纠集谋私者假公的化公权为私权的集权利益者,建设中华民族的人权、民主、自由就是必然真理!纸文明时代、纺织文明时代都是中国地主阶级社会分离出的伟大文明,今天加了电动机,提高了产量。

任何政党只要没有两党以上的竞争和人民直接选举就必然发生不可救药的腐朽,产生执政党的衰落的灭亡,既不代表人民意志的真理,也不代表历史进步的真理,仅仅是各类谋私者的政治机构。

制度优势是人类社会最大的优势,先进资本主义国正是拥有制度优势才取得了科学技术优势,正因为制度优势才获得发展现代产业的优势,制度优势决定着文化优势,主要在于制度是给人以人权民主、自由和发展的内在机理,就代表真理方向。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大的制度优势产生三次,一是阶级社会诞生,二是统一的一个元首的中央集权国家政体产生(中国),三是资本主义人权、民主、自由制度。

中国共产党如选择对抗资本主义发达国的政治决心就不可能有实现超级经济大国的决心时候,动员全国共产党也不可能形成创新力量。中国只有发展人权、民主、自由社会体制,建设民主直选政治,中国人民才会有大发展,中国才能实现超级济大国的目标。

2010-2050中、美、欧经济预测(理论依据:依据消费推移律,消费满足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推移,民主资本主义时代会促进人权大发展和人的消费大进步)

中(人民币计账)(美元计账)美(单元:美元)欧(单位:美元)

2010年39.7万亿元¥5.8万亿$16.3万亿$17.9万亿$

人均2.96万¥4400$人均4.9万$人均3.5万亿$

2020年120万亿元¥20万亿美元$31.0万亿$33万亿美元

人均8.4万亿¥人均1.4万美元$人均9万亿$

2030年269万亿元¥61万亿$65万亿美元

人均20万元¥人均18万美元$15万美元

2050年1000万亿元¥262.16万亿美元$244万亿美元亚太一体化时将是260万亿美元258万亿$

人均90万元¥人均17万美元$人均69万$人均61万$

保守数字952万亿元¥

人均60万元¥

20992800万亿¥2300万亿$1800万亿$1900万亿$

人均300万元¥400万$,保持亚太时代将是2040万亿美元、500万美元

中华民族政权贸易优势论:摘地主阶级的帽,摘资产阶级帽,准许工农阶级致富后,国家政权垄断一国政治权利和经济政策,出于谋求现代化的需要,以政权改变比较贸易原理、要素禀赋原理,向发达国家的科技优势和资本优势提供优惠政策和环境、市场,从而获取培养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权力,并促进商品、资本、科技、劳动力要素发展的优势,这种国际贸易起因于政权贸易理论。中国从1979-1999年主要是发展了政权贸易,以培养新生产力,发展新生产力为贸易导向,2006年后,中国结束了政权贸易形态,发展贸易立国的发达国家战略,取得了伟大胜利。

七、美、中、欧经济发展预测

全球经济发展十分迅速,预计人类在民主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得更好,经济成长迅速,人均国民收入大幅提升,中、美、欧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地区,东亚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成为长期的经济增长伙伴。其他地区则要克服种族、文化、制度、教育、科技、资源的组合阻力,发展文明体制,发展人权体制、发展先进文化、发展民主和自由,制止地区武装冲突,制止地区种族冲突。南亚、北非、中非、东非、西非、拉美都会有很大发展,G20国的领导作用明显,人类居住条件、饮食条件、衣着条件、现代设备条件,现代消费品拥有量都将发生巨大变化,享受型居住、丰盛型衣食、高档型设备、高档型大批量消费品、长寿型生态、终保型保险、免费型医疗、享受型娱乐、自由型家庭、自由型男女成年恋爱环境、高保险的社会服务、爱护型的社区服务……人类经过21世纪建设,成就了人类自由的更高形式。中华民族的人权、民主、自由将会发展起来,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20年将会有10万元人民币,2030年将超过20万元人民币,2050年将有100万人民币,关键在于人权、民主、自由的民族权利走向伟大发展。中国将在2050年前超过美国成为永不称霸的世界经济超级大国。国际贸易原理也会有所变化,前者是发达国家提出的国际贸易原理,再者是发展中国家为谋求国家现代化而提出的国际贸易原理,主要是国家政权导入的贸易原理和创造优势的贸易原理。

社会治理优势篇9

【关键词】个案工作;流浪儿童;情绪问题;介入优势

社会工作专业的“利他主义”和“助人自助”的理念和专业技巧在对流浪儿童的心理及行为的介入上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中所指社会工作介入主要是指个案工作方法的介入。社会工作专业相较于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专业及其他助人活动上有着其独特的专业介入优势,第一是社会工作在其专业上有着其专业优势,第二是体现在以“助人自助”的专业宗旨上优势,第三是整合其他学科理论的专业理论优势上以及系统的专业方法上的优势。

一、专业宗旨优势

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宗旨将案主视为积极能动的“主体”,而不只是被动消极的“客体”。在个案工作看来,社工不把案主视为心理有疾病的人,而是认为他们由于暂时遇到困难,引发的内心焦虑,从而导致心理状况的异常;而在心理治疗看来,心理治疗者与被治疗者是一种治疗关系,就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心理治疗者通过专门的技术和方法来消除被治疗者存在的病症。

心理学上将疗治者即“案主”看成是有病在身的“患者”,将“案主”定义为自身缺乏解决问题的人,因此在对“案主”的心理介入过程中,注重“案主”偏差行为和不良心理的消失,从而忽视了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及自身功能的恢复。由于流浪儿童的潜能未得到发掘,“自助”能力未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流浪儿童的在回归家庭后很难融入正常的生活中,遭遇强烈的挫败感,从而重新走上外出流浪的道路。与之相反,社会工作个案工作中不把流浪儿童当成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将案主当成主动接受并有能力恢复自身功能的“使能者”,旨在通过对案主社工介入实现案主自助。在介入过程中,社工把对案主的介入看成一个社会互动系统,通过与案主的沟通与交流,让案主了解到自身所存在如撒谎、小偷小摸等偏差行为以及离家出走、报复心理不良信念,并通过对偏差行为的矫治和心理健康恢复,激发案主自身解决问题的信心,从源头上解决案主适应不良的情况,断绝离家出走等的不良信念,从而提升案主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本上回归并适应主流社会,恢复自身的正常生活的能力,实现流浪儿童从由人助转向自助。

二、专业理论优势

社会工作理论来源主要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其他学科,其中以微观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比较突出,因此社会工作在助人方法上体现整合其他学科的综合优势。在对流浪儿童的介入中,社工可采用心理学科上的“心理――社会模式”、“认知――行为模式”、“支持性心理治疗法”、“非理性情绪治疗”、“系统脱敏法”及社会学科上“社会学习理论”、“结构家庭治疗法”等其他学科专业知识,在具体的个案工作的实施中,社会工作者依据案主的具体情况使用适当的理论模式。在个案工作中,社工不仅关注流浪儿童案主的本身的介入还关注流浪儿童的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介入,有机整合“结构家庭治疗法”等社会学科其他专业知识,注重流浪儿童所处的周围环境,从个人、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出发,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恢复其心理健康。社工依据案主的不同情况,整合其他各个学科的优势解决流浪儿童问题,从而弥补其他学科在单一救助流浪儿童上的不足,更有利于流浪儿童心理健康行为及良好行为的巩固。

三、专业方法优势

社会工作专业不仅整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还注重与具体实践的相结合,采用多理论、多视角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一套专业系统的助人方法。

首先,在社会工作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方法,其中以个案工作发展最早,是其他方法的基础,通过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协助案主恢复自我功能,促进其人格发展。个案工作在发展过程中提出一套个案工作通用模式,该模式是指社会工作在与案主建立一套“接案”――“预估与诊断”――“制定计划”――“计划实施”――“结案与评估”――“跟进”的模式,通用模式的建立为社会工作的助人活动奠定了一套专业系统的助人方法,相较于与其他的随意性助人的活动,个案工作模式更有利于案主情况的改善和社会功能的恢复。

其次,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助人活动的提供者,他们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和训练,具备科学的助人理念,掌握一套科学的助人方法和技巧,能够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角度分析流浪儿童心理状况及问题成因,从而介入并改善流浪儿童心理及行为状况。运用系统的助人理论和专业的助人方法有针对性地为流浪儿童分析问题,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从根本上对流浪儿童心理进行直接、间接的介入,帮助其恢复健康心理状态,跟进社工服务,以保证服务的长期效果,实现流浪儿童自助。

参考文献

[1]王思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能力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6).

社会治理优势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志们:

大家好!作为我省青年干警中的一员,很荣幸参加此次主题演讲比赛。党的四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包括“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可见,“与民同心”意味着要密切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力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如此才能确保国家和谐,确保社会稳定。

与民同心,共创和谐需要充分发动群众,壮大社会治理组织,凝聚群防群治力量。当前基层警力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基层治理需求。而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发动群众力量,让其加入社会治理组织是构建安全社会的必然选择。但目前群众有参与社会治理的愿望,却苦于没有组织和方向。为此,我们需要向群众发出邀请,合理分类志愿队伍,构建志愿服务组织。同时,加强反恐、防暴等培训,通过借助群众优势,解决基层治理难题。

与民同心,共创和谐除了依靠群众力量,还需构建共治共建共享社会格局,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方面,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群众,关爱弱势困难群体,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保障群众生存发展。无论何时,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和深化鱼水关系,是社会良治久安的基础与保障。建立血浓于水的鱼水情需要强化警民联系,做到便利民生、服务百姓。这不仅需要我们勇于下基层,建立民警微信群,了解普通百姓生活困难,并及时提供帮扶;还要关爱弱势群体,主动上门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和残疾人提供服务,实现“民警多动腿,群众少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