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十篇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十篇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9:18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篇1

关键词:旅游企业战略;跨国经营;战略管理;过程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76-02

一、旅游企业战略管理

(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战略理论的起源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公元前360年我国军事学家孙武撰写的《孙子兵法》与同时期的古希腊军事战役。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战略管理理论(20世纪初至50年代末)

20世纪初期,亨利・法约尔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整合,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其中计划职能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可以说是最早的战略思维。二战后,美国的企业为了适应技术和组织的快速发展,开始应用长期计划技术,并认识到确定组织目标、制定战略计划、配置资金预算(资源)对企业实现预期增长目标的必要性。

2.古典战略管理理论(60年代至80年代初)

企业战略管理在这一阶段相对完善,并出现第一个热潮,产生了很多流派。安德鲁斯是最早对企业战略进行研究的学者,他将战略分为:市场机会、企业实力、个人价值观与渴望、社会责任四个构成要素。安索夫提出了“战略四要素”,并在1965年出版《公司战略》一书,这是有关战略的第一本著作。自此以后许多学者开始积极参与企业战略研究,形成许多不同学派。

3.竞争战略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企业战略理论和生产经营实施的发展,战略理论的研究重点转移至企业竞争层。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涌现出了三大战略思潮:行业机构学派、战略资源学派、核心能力学派。

(二)旅游企业与旅游企业战略

旅游服务是经济社会中提高生活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旅游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为增强我国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旅游企业就必须审视自身的能力,对经营战略的基本要素、使命与思路进行设计。

1.基本要素

旅游企业战略目标定位是指旅游企业通过设定企业使命与战略目标,确定业务领域、以在目标顾客的头脑中占据的特定位置。旅游企业在确定企业使命与战略目标时,必须以顾客的核心利益为出发点。

战略路径选择即如何正确地做事情,也就是旅游企业如何真正达到目标的问题。它涉及旅游企业战略全过程,既要考虑战略设计方式,又要考虑优化战略实施、战略控制的方式。

战略资源具有不完全模仿性。随着国际旅游集团的大力扩张与渗透,我国旅游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为此,培养、引进与配置具有预见性、洞察力与系统性思考人才是打造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旅游跨国企业的战略管理必须结合其产品特性、管理特点与行业特征。旅游跨国企业战略是根据外部环境与自身条件的分析,确定企业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目标,选择实现目标与获得竞争优势的路径,包含总体战略、经营单位战略、职能战略等三个层次。

2.基本使命

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实现超越发展。既体现了传统业务的突破和企业转型的升级,又体现了对手和自我的超越。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对手能力的不断提升,所以需要不断地构建竞争优势。想要在动荡不定的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重视创新。旅游企业创新是其产生持续优势的动力源。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发展,旅游企业必须采取开拓性的增长战略。旅游企业需要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三)旅行社企业的全球化战略管理

旅游企业全球化战略是跨国经营的旅行社企业针对各国、各地、各种环境、各种市场形势,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管理网络。它协调了旅行社企业的整体运营、市场营销、研究开发和投资等活动,从而实现旅游企业效益最大化。

旅游企业国与国之间的交易活动主要通过与业务伙伴的合作展开。旅行社企业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是从世界各地的旅游业经营环境出发,并以跨国经营的舞台为背景,对自身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获得最佳的整体利益。

二、旅游跨国企业的战略定位

(一)旅游跨国企业的战略目标

旅游跨国企业战略目标应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是一种长期目标,着眼于未来。在坚持先进性的同时,战略目标的制定还应考虑到企业的实现能力,具有系统化操作理念。

战略目标是旅游跨国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按照企业使命的要求,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对企业使命的进一步具体和明确的阐述。旅游跨国企业战略目标必须达到目的性、先进性、现实性、系统性、精确性等要求,并可通过标杆超越、盈亏平衡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加以确定。

(二)旅游跨国企业的战略思路

战略思路是关于旅游企业未来发展的具体战略构想,包括方针、路径和措施。战略方针是旅游企业在战略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依照企业使命与战略目标的要求,确定的关于旅游企业战略管理的总体指导。旅游跨国企业战略路径应该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基本战略措施就是为支持旅游企业的基本路径而规划的各项战略活动,主要集中在组织、文化、制度、信息、人才、资本等方面。

战略思路是关于旅游跨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具体战略构想,它是旅游跨国企业战略管理的起点。战略定位理论探讨由于什么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企业间经营业绩的差异,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式、内部条件式、内外匹配式与互动整合式等四种观点。要科学进行战略定位,必须掌握基本的分析工具,包括Swot分析、业务组合矩阵、战略聚类模型与博弈论等。

三、旅游跨国企业经营模式

(一)旅游跨国企业连锁经营

世界各国的连锁经营采取的是共同的经营方针和统一行动,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销售有机结合,通过规范化经营服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经营模式。它的优势在于连锁经营使得小规模的单体企业联合成大集团,产生规模经济,使运营成本下降。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优势。实施连锁经营的企业集团,特别是一些大集团,享有较好的声誉,给顾客带来一种安全感。

从经营方式来看,现代连锁经营企业在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通常会针对其自身资源与市场需求,实施不同的业务扩张方式。连锁企业在业务发展初期,大多是依靠自有资金,采取直接经营。直营连锁公司,管理系统庞大,权力相对集中,容易产生官僚化,也会提高管理成本。特许经营是连锁化经营的一种高级形式。特许公司在经营管理上往往不采取强制性措施,一方面通过特许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有效的服务、指导和监督,引导受许方的经营行为。

(二)旅游跨国企业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经营也称多样化经营或多角化经营,是两个或以上相关或不相关产业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为客户提供多种基本经济用途产品或服务,在不同市场进行开拓的经营战略。跨国企业热衷于多元化经营发展,出发点是避免对单一产业的依赖,使自己能实现长期稳定的经营和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通常跨国企业集体采取多元化的动因是受某些行业高收益、高需求、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利导,为谋求更大发展而进入多个领域从事经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规避单一产业经营的风险,努力使企业集团生产经营活动稳定,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本质上讲,跨国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是由市场供求矛盾与竞争程度引起的。

(三)旅游跨国企业品牌建设

旅游跨国企业品牌是旅游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的蕴含有自身个性、企业文化、经营特色和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通过对旅游市场的细分,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能使的旅游企业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地位。

品牌传播要求旅游跨国企业找到自己满足消费者的优势所在,用恰当的方式持续不断地与消费者交流,促进消费者的理解、认可、信任和体验,使消费者产生再次购买的意愿,不断维护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好感。品牌传播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包括广告传播、促销传播和公关传播。结合企业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牌传播方法,能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扩大市场份额。

四、加入wto后的中国旅游

我国旅行社企业对加入wto后的形势已有所准备,旅行社企业中的精英已经开始和“海外兵团”一起筹建新的运作载体。从全球化角度看,旅游企业业务属低利润。对于这样一个低利润行业,应充分认识到经营中国公民旅游是我们的特长,应当属于业务重点,要重点发展。而对于传统的入境旅游业务可以采取合资的方式,与外商共同发展。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开放的速度将加快,中国人走向世界已经不再是梦想,尤其是出境游,已经成为旅行社企业的三大业务(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之一,这一业务,越往后越发展,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可谓后劲十足。

加入wto后,对我国旅游景点类、旅游综合类服务企业将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实现改制和新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后,跟会促使我国旅游企业积极行动起来,迎接挑战,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高晓霞.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8.

[2]陈炫桦,王乐.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中国商界,2009,(7).

[3]王慧敏.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上海经济,2001,(11).

[4]熊俊.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5]高舜礼,中国入世后的旅游企业跨国经营问题[eB/oL].中国网,[2002-11-19].

[6]杜江.中国旅游企业经营国际化的国际化:理论、现实与模式选择[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7]厉新建,张辉.旅游经济学理论与发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8]杜江.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篇2

关键词:校企共建;经营性实训室;旅游管理

一、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的内涵

经营性实训基地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种。校内经营性实训是在全真的经营性实训基地中,通过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全真的经营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经营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习与就业无障碍对接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室(基地)的类型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室(基地)的类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较为常见的建设类型有如下几种:

(一)学校自主建设

这是较为传统的建设模式,实训基地所需的场地、设施设备、人员等均由学校提供和配备,建设完成后对外营业。这种模式的经营可采取教师兼职和外聘专业人员两种方式来完成。

(二)校企合作建设

1.筑巢引凤型

学校和企业双方协商,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由企业派遣管理人员,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组织学生开展经营和实训,这类似于酒店行业聘请专业的饭店管理公司对其进行管理,在利益分配上,双方协商拟定。

2.合作互补型

学校和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共同出资建设,实训基地建成后共同管理,组织组织学生开展经营和实训,并共同分享利润和承担风险。

3.赠送、赞助型

企业和机构赞助部分设备,学校配套完成实训基地建设,基地建成后由学校自主经营和安排实习,企业在方便的情况下提供一定人员支持。

三、校企共建经营性实训室建设背景

2011年,重庆过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与重庆英邦职业培训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重庆英邦职业培训学校依托于西式餐饮文化,开设咖啡、调酒、西餐、西点等西式餐饮培训课程,培养具备标准的实用型、复合型的就业、创业人才。我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与英邦教育的合作,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在陆续引进英邦教育相关教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咖啡师、西点师、调酒师等职业技能的培训后,校企双方均有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意愿,就校企共建经营性实训室――西点实训室达成了共识。

四、校企共建经营性实训室建设模式

经过与重庆英邦职业培训学校的磋商,双方达成共识,采用“合作互补型”模式来建设西点实训室,具体方案如下:

(一)企业提供大型设备和技术支持

英邦教育提供包括烤箱、冰柜、搅拌机、醒发箱、蛋糕模具、蛋糕裱花工具在内的主要设备和技术支持。

(二)学校提供场地和部分设备

学校提供实训室所需场地和提供部分设备。

经营性实训室场地的选取,不同于普通的实训室,既谈到经营,选址尤为重要。因此,考虑到经营、实训和上课三方面的需要,我们计划在学院教学楼1楼选择两个教室来筹建西点实训室。一个教室作为对外营业也用,按正规西点屋的标准来布置,设置吧台、展示柜和就餐区;另外一个教室作为烘培教室,除烘培所需的仪器设备以外,安置课桌椅,作为平常上课、培训用。这样,便可实现在不打搅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实现经营,让学生在全真的环境中,实现教、学、做、售一体化。

(三)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合适运行管理机制

西点实训室建成后,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与英邦教育协商共同制定各岗位工作职责、服务流程、质量标准和学生实习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合适的运行管理机制,达到学校、学生、企业共赢的局面。

(四)项目负责制,学校主导,企业协助,学生参与

西点实训室的经营采取项目负责人制,在旅游管理教研室中,选择一名责任感强的老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具体安排经营的相关事宜;企业定期派员工作为企业督导来指导产品制作和协助解决经营中所面临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则通过竞聘、培训、上岗、轮岗、考核等方式参与实训室经营,并建立晋升机制,让技术过硬、考核优秀的学生进入管理岗位。

(五)采取老带新模式,逐步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根据晋升制度,提拔符合要求的高年级学生在实训室顶岗带薪实习,采用老带新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其主管能动性,逐步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老师和企业督导把关的经营管理模式。

五、建设意义

(一)深化校企合作,突出“工学结合”

作为旅游管理教研室首个校企合建的实训室,西点实训室是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有力支撑。

(二)改善学生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实训室建成后对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的专业教育过程中,我教研室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实训室学习操作并实习。并借助校企合建的实训室的优势,从英邦教育和万豪酒店、南方君临酒店、喜来登酒店等聘请一批经验丰富、能力全面的管理人员为学生的实训教师,对学生的实习做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全真锻炼,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对接”

建成后的西点实训室,我教研室将对外经营,指派专业教师作为实训室经理,在企业的协助下,建立起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让学生参与实训室的经营和管理,并对优秀的学生进行提拔。在这样的一个全真环境下,学生不仅能学到相关的专业技能,还能熟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使学生能在毕业时便能顺利到企业上岗,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对接”。

(四)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教师利用实训室练习专业技能,提高教学业务能力。另外,我教研室老师可依托西点实训室和英邦教育,考取包括西点师在内的多个专业资格证书,以获得双师素质。

(五)提高和完善学院教学手段,提升学院办学形象

学生学习期间有无完善的教学手段和配套的教学设施,不仅关系其学习效果,并且具有直接的口碑效益。一个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反映了学院的办学实力,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对今后招生,专业发展都关系重大。

参考文献: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内涵及其问题研究》,《教育理论与教育研究》,2011年8月。

[2]李玉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场所建设的新方向》,《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饶雪梅,《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践》,《经济师》,2010年第9期。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篇3

[关键词]数据库营销;顾客忠诚;个性化;企业结盟

[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105-02

新疆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品位高,特色强,组合优势明显,但新疆旅游市场拓展情况与其他省区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人们的消费意识逐步由感性转变为理性,旅游产品及特色推广难度增大。在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开展新疆旅游市场营销,大力开发新疆旅游资源,是一项长久之计。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电子商务的逐步推广,数据库营销能解决新疆旅游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数据模型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提高新疆旅游企业竞争力。

1新疆旅游企业开展数据库营销存在的问题

1.1新疆旅游业数据库营销观念落后

目前,新疆旅游业管理比较混乱,没有形成统一的运营管理机制。各个旅行社、酒店、交通行业没有达成统一规范的协作关系,更谈不上针对性收集旅游顾客重要数据。即便一些较规范的旅游企业对客户重要数据进行了收集,但也只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也没有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营销。新疆旅游企业对数据库营销观念和意识形态落后严重影响了数据库营销在新疆旅游业的推广和发展。

1.2新疆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新疆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处于初级层面,全国在官方网站注册的旅游网站有300家左右,大多数旅游企业建立了网站,但往往只建立了简单页面和链接,介绍了景点情况、旅游线路、宣传企业形象等。这些网站对于较高层次的应用,比如,酒店预订、自助旅游、网上支付、客户管理等功能都不具备。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新疆已出现100多家专业性旅游网站,但缺少能够迅速抢占网上的旅游市场,提供个和实现相关旅游企业强大的交互功能的专业性旅游网站,也缺少全国性的有较高知名度的网站。新疆滞后的电子商务将错失互联网每天产生的大量商机和数据。

1.3新疆旅游企业信息化水平偏低

新疆旅游企业信息化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尚未形成统一、权威的资源数据库,数据信息还未共享。意识比较超前的旅游企业逐步完善客户资料,但还没有形成客户关系管理(CRm)和数据库营销的理念。新疆旅游企业缺少外部的信息环境,严重制约了新疆旅游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目前,新疆旅游企业计算机配置较低、上网仍采用传统的接入方式。而旅游企业上网的目的更是差强人意,大部分上网是没有目的性或者为了查询信息、信息,很少有旅游企业通过网络进行广告宣传和网上交易。极少数新疆旅游企业使用局域网协同办公、信息共享以及对外交流。

1.4新疆缺乏开展数据库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新疆的旅游企业面临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过程,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对新疆旅游业开展数据库营销是任重而道远的。新疆已经形成了高职、本科和研究生3个层次来培养旅游人才。但旅游人才层次偏低,既懂旅游知识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很匮乏,这也成为阻碍新疆旅游业开展数据库营销的壁垒之一。

2新疆旅游业开展数据库营销的营销策略

2.1建立企业结盟,实现优势共享

新疆有国际旅行社56家,星级宾馆447个,并有一定数量的餐厅、商场、交通车辆。新疆旅游景点分散,旅游企业倾向性与优势差异性大。在新疆旅游供应链上的企业可利用自身的优势建立企业结盟,通过顾客数据库、顾客群资源的共享,可分别建立品牌战略联盟、促销联盟、销售渠道联盟等实现利益共赢。新疆旅游企业应以推广新产品、降低营销成本、扩大品牌影响为目的,将数据库营销理念贯穿于整个旅游产品营销过程当中。

2.2运用多元化手段,建立一对一营销模式

新疆旅游企业竞争激烈,但管理上比较混乱,单纯靠降低价格抢占旅游市场。新疆旅游企业应将客户关系管理的思想融入到营销当中,建立一对一的营销模式。新疆旅游企业首先要对旅游顾客进行实质性的了解,建立完善的顾客信息数据库,及时更新数据。其次,作为长期发展的旅游企业应将顾客区别为最有价值用户、最具有增长性顾客和负价值顾客。再次,新疆旅游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多媒体、手机等工具与顾客进行互动,充分了解顾客第一时间需求。新疆旅游企业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实现一对一营销方式,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营销。

2.3有效推广人性化营销,建立顾客忠诚

新疆旅游企业营销理念落后,靠拉客抢客维持经营并非长久之计。往往重复在同一家新疆旅游企业购买旅游产品的顾客是极少数的。人性化的营销方式是新疆旅游企业与顾客建立忠诚的第一步。新疆旅游企业可通过一些节假日对旅游产品进行人性化设计、包装,对互动性广告进行推广,针对不同顾客采用人性化价格,吸引顾客来新疆旅游。在顾客旅游过程当中,新疆旅游企业要推行人性化服务,让顾客享受人性化的交通和居住环境,换来旅游顾客的高度满意,建立新疆旅游企业与顾客的忠诚,让“一次性”消费成为“重复性”消费。

2.4启动会员管理策略,扩大经营规模

会员管理策略是一种扩大经营规模,稳定销售渠道,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新疆旅游企业一般都属于中小企业,竞争力不强,规模较小。新疆旅游企业实施会员制管理关键在于是否掌握第一手的顾客资料,不同的旅游企业采取差异化的会员管理方式。比如,销售旅游特色产品的商家采用零售会员制,为特定的消费人群采取特殊服务;新疆旅行社通过互联网建立网络会员制管理,不但掌握了旅游顾客数据库,而且方便收集顾客消费记录和资料,通过数据库技术,进行不同方向的营销决策;新疆的酒店建立连锁经营会员制,锁定旅游顾客在连锁经营酒店消费,使价格和利益都得到较好的保护。

3新疆旅游业开展数据库营销的对策

3.1推进新疆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拓宽旅游产品的网络销售渠道

新疆旅游企业若能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商业智能、产品生命周期等信息管理技术扩大到企业的外延,通过翔实的数据信息辅助高层决策,才能提高新疆旅游企业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新疆旅游企业应从根本上提高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的顾客数据库系统,并且能够结合电子商务手段,拓宽网络销售渠道,创建符合新疆特色旅游品牌。新疆旅游企业从线上和线下建立完善的销售和顾客售后服务体系,弥补其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差、市场导向盲目等缺点,提升服务质量,培育顾客忠诚,使新疆旅游市场进入有序、规范、稳定的良性循环当中。

3.2新疆旅游企业转变意识,营销理念创新,采用多元化的数据库营销策略

新疆旅游企业在营销方式方法和营销理念较内地和国外落后,这也决定了数据库营销在新疆旅游业推广的难度较大。新疆旅游业俨然成为了新疆主要经济支柱,其发展关系着新疆经济发展命脉。新疆旅游企业应当着眼于未来发展,侧重数据库营销的方法,借鉴国内外数据库营销经验,采用企业战略联盟、一对一营销、会员制管理、交叉营销等策略,优化新疆旅游产品的组合,整合旅游供应链上的资源,力争达到产品质优、服务到位的高水平。

3.3高校教育侧重信息、营销与旅游复合型人才培养

数据库营销技术是优化新疆旅游市场的重要手段,因此,新疆旅游企业需要既懂技术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应关注企业的需求,侧重对旅游专业人才倾向性培养,比如,开设信息技术类、市场营销类课程和辅修专业,指导学生在实习当中开展旅游市场数据库营销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毕业后到新疆旅游企业推广并且应用数据库营销技术。

4结论

针对新疆旅游市场开展数据库营销,可以消除传统营销中的弊端。首先,有效区分旅游消费群体,进行市场细分,开展不同层次的营销活动。其次,降低新疆旅游企业的行销成本,为顾客提供一对一的个,建立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再次,整合新疆旅游供应链上的资源,及时把握顾客的需求变化,以此开发旅游供应链上新的服务项目。

数据库营销为新疆旅游企业创造新的市场环境和契机,也可促进新疆旅游的良性发展。但鉴于新疆信息化水平发展的程度,大多数旅游企业未能很好地运用互联网手段收集有价值数据并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以致未能将先进的营销手段发挥良好的作用,占据优先的市场地位。因此,新疆旅游业开展数据库营销有广阔前景,同样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许志玲,赵莉.数据库营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

[2]朱爱群.客户关系管理与数据挖掘[m].北京:中国财经政法出版社,2001.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篇4

关键词:旅游景区;委托理论;纵向治理

中图分类号:F590.32文献标识码:B

“小时旅游经济圈”战略需要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均衡性,要形成顺畅的产业链,要求统一规划、统一保护开发与宣传等纵向和横向治理一致化。而我国现阶段的旅游景区治理中存在产权不清晰、地方政府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多头领导、体制不顺、短期效应等问题,使我国旅游景区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我国旅游景区治理不和谐现象严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委托理论,提出在构建“小时旅游经济圈”战略中对我国旅游景区进行纵向和横向治理结构创新。

一、现阶段我国旅游景区权力资源结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旅游景区的产权也进行了分离,即三权分离。旅游景区的产权是最基本的权力。产权归属全国人民是我国旅游景区的最基本的法律属性。产权专家劳伦斯?贝克将产权具体分为占有权、使用权、管理权、收益权、对资本的权力、可追赠的权力、无限期使用权、禁止有害使用权、执行法院判决义务、剩余财产处理权等11项[1]]。我国专家学者大多数认为影响我国旅游景区治理的最主要的权利属性分为三种,即占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占有权即指旅游景区资源使用的最终决定权力,能够排除他人使用该资源的权力。使用权即指我国旅游景区的经营权和风景欣赏权。让渡的资源控制权则体现了我国旅游景区的经营权、旅游者的消费使用权。管理权即指决定如何使用旅游景区资源的权力。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我国旅游景区资源的产权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全面所有和集体所有。虽然全国人民是旅游景区资源的最终所有者,但他们不能直接参与具体的经营与管理,因此必然要寻找人。全国人民通过委托将旅游景区资源委托给政府,政府又通过委托将其委托给他人经营管理,形成产权委托结构。三权分离即指使我国旅游景区的占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分属于利益关系相互独立的三个不同法人主体,即我国旅游景区的占有权归属国家、使用权由政府派出机构-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承担、管理经营权交由企业负责。三权分离虽然在形式上改变了国家集资源占有者、使用者和管理者于一身的弊端,突破了我国旅游景区资源国家所有、国家开发、国家经营的旧模式,创新了开发管理机制,但实际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由于委托人与人目标函数不一致,人会选择牺牲委托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一旦委托产权结构不合理,就会出现一系列弊端,这就不是“双赢”的博弈。

二、委托理论下的我国旅游景区治理结构中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博弈分析在我国旅游景区治理结构中,根据委托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我国旅游景区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是资源最终所有者全国人民、景区的所有者人政府、旅游经营企业、旅游者、当地社区居民等,他们之间存在一定博弈。利益相关者通过协调、交易、责任分担、利益让渡等一系列经济行为而进行社会建制的过程体现了旅游业的发展。

(一)旅游景区最终所有者与所有者人之间的博弈分析

我国旅游景区资源是公共财产,属于全国人民共有,所有者的表现形式是国家。国家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每个人在法律上均享有旅游景区资源的权力。但实际中,所有权人与最终所有者存在一定博弈。作为旅游景区所有者人,政府在整个旅游地区的协调、控制等方面具有决定作用,政府成为我国旅游景区的实际调控者,而我国旅游景区的最终所有者并没有得到实际权力,这就形成了二者间的博弈。

(二)旅游景区所有权人与旅游经营企业的博弈分析

目前,学术界争议最多的焦点是我国旅游景区所有权人与旅游经营企业之间的博弈,问题主要体现在旅游景区所有权人对旅游经营企业是否该授权、授权给谁、授权多少、授权程度等等。旅游景区资源要服务于社会,使其转化成为商品,旅游经营企业成为旅游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纽带。旅游经营企业为旅游景区注入新的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通过对我国旅游景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把其包装成服务商品。旅游经营企业以盈利为目,追求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他们往往看到的是短期效应而牺牲旅游景区的长期利益。又由于旅游经营企业对自然资源和文化方面的成本不承担直接责任,使得他们对旅游景区资源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等可能考虑的不多。这就要求旅游景区所有权人在把权力“释放”给旅游经营企业的同时,加强对旅游经营企业的约权,通过所有权人行使的决定谁有权使用旅游景区资源的经营权、经营权转让价格、制定合同条件等权力来约束旅游经营企业。

(三)旅游景区的经营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旅游经营企业获得经营权后,对旅游景区资源开发,然后向旅游者出售其产品。旅游者通过支付一定费用成为旅游景区资源真正占有者和旅游业主体,旅游业一切经济活动围绕其展开。但是,旅游者要求旅游经营企业提高旅游经历的质量,使旅游过程中所享受的各种活动与服务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好奇心得到满足。为此,旅游者的要求需要旅游经营企业加大投入,旅游经营企业就要提高旅游产品价格。二者围绕旅游质量和价格形成博弈。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篇5

关键词:度假旅游;开发;模式

1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篇6

论文关键词:旅游危机;突发事件;营销战略

旅游危机包括旅游业受波及引起的危机和旅游业内部的危机两大类。旅游业受波及引起的危机,是指发生在其他行业里的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波及到旅游行业、使旅游业客源骤减、目的地形象受损的危机,如战争、金融风波、恐怖主义、公共卫生危机等;旅游业内部的危机,是指发生在旅游业运营的范围内、直接对游客或旅游从业人员发生威胁、影响旅游活动的危机,如针对游客的恐怖袭击、饭店火灾、旅游娱乐设施发生意外等。从时间序列角度,可以将危机管理分3个阶段:危机发生前准备,危机发生中应对,危机发生后恢复。在不同的阶段,危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相应旅游者的旅游危机认知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旅游危机管理在不同的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应对危机。本文的研究中,笔者从旅游企业层面,将旅游危机营销战略的实施以时间为轴,按危机发生演变的时间序列进行分阶段管理。

一、危机发生前旅游企业的危机营销战略实施

1.建立企业危机管理预警机制,为危机营销战略的实施做准备

自2002年11月16日,我国广东省出现首例具有极强传染性的“非典”病例以来,到2003年4月21日20时止我国已有确诊病例2158例,同时“非典”在全球迅速蔓延,截至4月21日,中国、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等27个国家和地区发现总计4060例病例。一些国家和组织早已发出了警报,不少有识之士也提出了警告。但大多数旅游企业对此缺乏足够的警惕,也没有对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其危害程度被严重低估,一些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缺乏危机意识和机制,仍像往常进行大量的广告宣传投入,以至于在“非典”大规模爆发时,损失惨重,仿佛危机是一夜之间爆发的,把损失归罪为行业的脆弱和“非典”的影响。危机期间不对“非典”进行跟踪研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在北京“双解除”的消息传来后,很多旅行社茫然不知,反应迟缓,不能立即投入经营,抢占市场。

为此需要加强旅游危机的管理,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建立完善、科学的预警机制。同时,与政府和国内外权威旅游企业和组织建立战略联盟,及时交流旅游危机的相关信息和管理经验,提高资源和信息的利用水平与决策的可靠性、时效性,及时开展危机营销活动。

2.建立企业危机营销的战略资源库

首先,成立企业危机营销部门,建立科学、规范的危机营销管理制度,并明确部门负责人。同时,设立旅游危机营销专项基金。发生旅游危机时会降低旅游数量,影响旅游企业的收益,旅游企业在危机发生时期和危机过后都要进行额外的促销、沟通活动来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加市场份额,这些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提前设置旅游危机营销专项基金,并预先规定基金的使用许可,当危机发生时不需再经过漫长的机构决策程序,从而快速灵活地应对紧急情况。

3.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施营销战略

21世纪是旅游业繁荣发展的时代,也是网络时代,旅游业和网络结合,将在新经营组织、新传播方式、新技术手段等方面给旅游业插上新的翅膀。企业利用目的地营销系统,与大型旅游网站合作,并建立自己的网站,旅游网络公告、网上旅游、旅游网络交易中心、旅游网络预算和结算等等。同时旅游企业要与政府合作,利用大型旅游网站旅游企业的相关业务信息和营销宣传,进行宣传及服务质量的调查。以便更好的为顾客改进服务质量。

4.分剐对营销部门员工、旅游者进行培训和教育

企业员工是企业危机管理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为了加强营销部门员工的危机管理意识和危机预见能力,提高营销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相关旅游企业应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方式,对营销部门员工进行危机管理培训和危机营销模拟训练,确保企业有一批训练有素的专业危机营销管理人员。同时旅游企业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宣传手册和企业网站,广泛宣传介绍各种形式危机的应对措施,如安全事故中的紧急自救、酒店火灾时的逃生技能和其他诸如海啸等灾害的常识,使旅游者能正确辨认灾害爆发的征兆,提前预防。加强旅游者的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危机管理顺利实施,还可以为企业树立处处从旅游者利益出发,关心旅游者安全的良好形象。

二、危机发生中旅游企业危机营销战略的实施

1.配合政府。对抗危机

旅游企业作为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主体,如果因为旅游企业的原因而造成的旅游危机,如重大航空事故、重大旅游事故等,企业应立即派出关键负责人,与政府管理人员一起,追查危机根源,迅速消除危机。对于因非旅游企业因素造成的旅游危机,如因自然灾害、传染病、恐怖袭击等,旅游企业应遵守政府的相关规定,配合政府消除危机。迅速采取措施对受害者进行救助,对已经与旅行社签订合同但尚未入境的游客,劝其取消行程或调整游期。

2.主动配合媒体的工作

营销危机爆发后,企业应在已建立的媒体关系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借助媒体的力量引导营销危机局势的发展,协调各方的关系,尽快解决营销危机。首先,企业应尊重媒体在报道所发生的营销危机时的职责,了解其发稿的最后期限并在认真分析营销危机形势的基础上,及时、有礼地与媒体沟通,积极配合;其次,为媒体提供所有从其他途径收集到的信息,并及时予以更新;再次,主动为媒体准备新闻材料草稿,并以易于理解的形式传递给媒体,方便媒体将事实真相传达给公众。应尽量避免与媒体在有关问题或看法上相对立,同时还应注意实现所有的承诺和保证。设立新闻办公室,作为召开新闻会和媒体索取最新材料的场所。最后,根据营销危机生命周期的不同特征选择合适的发言人作为企业代表。并且不论何人代表企业与媒体沟通,都应接受一定的培训,掌握与媒体有效互动的技巧。

3.与公众(企业员工、旅游者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旅游危机发生时,企业应在原有沟通基础上,尽快让员工从企业管理层直接获得有关旅游危机的各种信息。尽量确保所有员工基本上同时得知所有的重要信息和最新信息,以显现企业对员工的信任和认同感。并且与现有和潜在旅游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旅游危机营销中企业可以采取的方式如下:对顾客进行电话访谈、利用同卷、e—mail、企业网站或免费热线对顾客进行调查等,积极主动地就各种营销策略和营销活动与顾客交流,赢得顾客的信任和支持;还应在营销危机管理过程中,及时主动地通告顾客企业遭遇的营销危机,向因营销危机而遭受损失的顾客表达歉意、承担责任,并将顾客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传达给他们。在与顾客交流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如顾客业务量的大小、受营销危机影响的可能性、被新闻媒体采访的可能性、与企业建立营销危机联系的可能性以及对企业提出批评的可能性等,对顾客进行细分和选择。针对不同顾客的信息需求,有选择地反复传递有关核心信息,同时要保证传递的所有信息的一致性与真实性。

4.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设计新的营销组合

一是产品和服务。旅游企业应根据旅游危机的危害程度和国家对旅游危机管理的相关规定,确定本企业可继续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取消危险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提供。重视服务质量,使服务成为行之有效的营销战略并施以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同时,深入分析旅游危机对旅游消费需求和企业宏观、微观环境的影响,积极准备开发新的安全旅游产品和服务,为危机消除后,企业迅速占领市场做准备;二是价格。在防止恶性价格战的基础上,适当降低价格,以刺激旅游消费;三是促销。促销的目的是在人们购买产品时,为其创造一种独特的,绝无仅有的额外刺激,这些刺激将能立刻带动销售的增加。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危机活跃阶段,促销的目的并不是要人们关注产品,而是为了解决其销售困难。这时促销手段的使用应该与价格——策略工具同时进行,做一些有利于树立旅游企业形象的广告宣传,虽然此时的广告宣传难以使旅游企业的业务增长,但更容易引起公众(旅游者)的注意,也更容易树立企业形象。

三、危机发生后旅游企业危机营销战略的实施

1.树立危机意识,拓宽融资渠道

要加强资金流的控制,增加储备,以加强对各种风险尤其是特殊经营风险的防范。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尽可能得到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并在此基础上,加大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工作,吸引外部资金的投入,从而更有利于旅游企业的发展。

2.建立旅游企业多元化发展模式

一是产品的多元化。目前相当多的旅游企业产品相互雷同,相互间恶性竞争,利润空间很小,抗风险能力极低,要打破这种局面,形成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格局。以旅行社为例,在开发自己的产品的同时,可以向其上下游拓展自己的业务,与酒店及景区等旅游产业链的相关产业相结合,获取产业链上更大的利润;二是股权的多元化。企业之间投资参股,以求一种更加紧密的利益结合,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三是市场的多元化。不少旅游企业十分看重出入境旅游市场,而轻视国内旅游市场,一旦出入境旅游通道受阻,这些企业便遭受巨大打击。因此,要打破这种格局,走市场多元化的道路。

3.加大企业宣传和促销力度

促销方面,危机后阶段促销的目的是要恢复到组织原先的销售额。切实可行、及时有效的旅游促销将极大的有利于旅游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建议实施促销方法差异化战略,如可以在报纸与杂志中使用赠券广告,并在报纸与杂志中展开竞争。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通过降价可以迅速获得成功,但建议不能主动地使用这一工具,因为它可能为组织带来长期的损失。

赞助与产品导人方面,危机过后,对受影响的目的地来说,通过接受大型活动地赞助以及利用某些手段可以收到意外的效果。此时,赞助者可以运用他们的说服力与可信度来表明他们将继续支持该产品。这些手段表达了一种信任,有利于人们降低认知风险。

4.加速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更新,以全新的面貌吸引旅游者

对于遭受旅游危机还未恢复的旅游景区和景点,要进行重建或修复的开发,在开发中,除满足功能需要外,还需要融娱乐性、参与性、知识性为一体,变传统的单向解读式为双向式。尽快更新传统产品,对传统线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开发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自身特色的内容,不断开发新景点、新活动,借此加速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更新,以全新的面貌吸引顾客。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篇7

 关键词:度假旅游;开发;模式

1 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 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篇8

(一)旅游饭店管理水平低,客房利用率下降

三十年来,安徽现代饭店业经历了由起步、发展到进入现代化水平的三个阶段,截至2008年9月,全省共拥有星级饭店431家,其旅游饭店业已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为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近年安徽省酒店已呈供过于求的景象。据有关资料表明,安徽省酒店的客房闲置率在不断上升,饭店业利润总额不高,2007年还有103家饭店利润处于负增长状态。

十几年来,安徽饭店业正在逐步改变计划经济带来的“谁建谁管,各自为政”的局面。但总体而言,安徽的饭店业集团化进程发展较缓慢、较艰难。从数量上看,截至2007年,安徽星级饭店拥有量仅占全国星级饭店总量的2.8%,各类饭店集团公司近20家,管理旅游星级饭店不到40家,集团化程度不足10%。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步的现代饭店业受到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影响,条块分割,各成系统。

(二)旅游社经营规模小成本大

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旅行社709家,其中国际社37家,国内社672家。从综合实力上看,安徽省旅行社平均资产只有123.9万元,平均营收只有408万元,属于弱小企业。2007年,安徽省内旅行社营业额超亿的仅有3家,而邻省浙江、江苏省分别达17家和24家,安徽旅行社的营收总额也仅相当于全国的1.77%。

现代旅游产品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的趋势,而安徽省旅行社目前仍以提供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千军万马挤在团体包价旅游这个狭窄的业务范围内。安徽709家旅行社直接从业人员8917人,平均每家旅行社导游4.4名,其中管理人员2827人。而具备专业学校培训并在实践中积累一定经验富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十分有限。

从市场结构上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主体的进入,以三大旅行社(国旅、中旅、青旅)为代表的安徽旅行社产业集中度在不断下降,并且,这种产业态势的分散化仍然在进行中,全省旅行社业处于微利运行状态。从产品创新能力、品牌建设、网络构建等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方面分析,安徽旅行社距离国际国内同类企业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二、对安徽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应有的认识

(一)安徽国有旅游企业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安徽省国有旅游企业的体制已经不适应旅游企业的继续发展

中外合资、联合、联营、私营、股份制旅游企业相继诞生,打破了国有旅游企业独家经营的局面。这些机制灵活的旅游企业一出现,就形成了一股强烈的冲击波,冲击着经营多年的老牌国有企业在旅游市场上的“霸主”地位。

2.旧式经营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发生冲突

安徽省一些老的国有旅游企业对外经营乏力,内部管理松弛。一些企业也曾推进过内部的改革和改制,但阻力大,矛盾多,老的习惯势力强大。国有旅游企业在经营上长期存在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企业内部权利不明,经营约束监督机制尚不完备,经营者短期行为等等都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3.国有旅游企业的分配用工制度,严重制约着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国有旅游企业的用人分配制度,不利于干部和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必将削减旅游国有企业的发展后劲。不改革,旅游国有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二)安徽旅游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性

1.改革与转变观念相关。加快安徽省旅游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摆脱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尽快转向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要形成有效的旅游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旅游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机制,强化旅游企业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不断提供新的旅游产品,使国有旅游企业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中充满活力。

2.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旅游国有企业的改革,要抓住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在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投资调整中,实施和推进旅游国有企业改革。

3.改革与其他配套改革相关。旅游企业改革的重点是要建立旅游企业优胜劣汰机制,旅游企业职工能进能出机制,旅游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和旅游企业经营者择优录用、竞争上岗机制。

三、深化安徽省国有旅游企业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改革安徽省旅游业的管理体制

努力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旅游业通行惯例接轨、宏观统一管理与微观放开搞活的旅游管理新体制。旅游管理部门要逐步实行政企职能分开,主要职能是对行业实施规划、协调、监督、服务,通过法律的、经济的杠杆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管理,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其原有的经济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转由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机构承担,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增强企业活力。

(二)加快产权制度改革,转换国有旅游企业经营机制

要从旅游行业实际出发,在安徽省国有旅游企业中分类分批,将现有旅游企业全部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组为公司制,大部分企业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部分具备条件的改为股份有限公司,有些经批准可发展为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三)进一步开放旅游市场,形成市场主体多元化

应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放宽对设立旅游经营组织的限制。只要符合规定的资质条件,国有、集体单位或个人经批准均可设立旅游经营组织。允许国内各类旅游组织在我省设办事机构,允许境外有实力、有影响的大旅行社在安徽设办事处,在一定范围内试办中外合资合作旅行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经批准试办第三类旅行社。

(四)努力打造安徽旅行社“网络化”布局

安徽省的旅行社应该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资产重组,与交通、景区等企业联手,通过新的市场定位和角色划分,形成一定数量人、财、物、品牌为一体的紧密型旅行社,通过联合达到横向扩张,形成规模经济。部分中小型旅行社还可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依据自身资源条件,进行特色或专项经营,进行深度产品开发,在细分市场中寻找自己的服务对象和生存空间。众多小型旅行社可通过内部改造,以单体联号等经营方式专门从事集团旅行社和特色化、专业化的中型旅行社的产品销售业务。

(五)安徽饭店业要建立职业化、市场化体系

安徽的饭店业要想进一步超常规发展,必须在强化品牌意识,以品牌为纽带推进集团化的基础上,下大力气培育职业化、市场化的饭店经营人才。在经营者的资质认定、中介机构建立以及对经营者的评价、竞聘、激励、监督等方面都要有所创新,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市场化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同时,还要正确制定和适时调整集团化发展的战略。旅游饭店唯一的出路是重建以协调营销为主要支柱的市场导向型企业组织。

(六)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1.安徽的金融机构应增加信贷投入,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信贷业务创新,积极支持旅游业合理资金需求。各商业银行要积极调度、筹措资金,对有效益、信誉好的旅游企业要保证其合理流动资金的需求,促进其景区景点上规模、上档次,改善旅游环境,拓宽旅游资源。

2.金融机构应为旅游业提供更优良的金融服务,大力支持旅游发展所需的软、硬件建设,优化服务网点设置,推进银行信用卡联网工程建设。

3.金融机构自身要不断创新金融工具,积极推广假日金融新产品,如旅游贷款、旅游储蓄、旅游支票等。努力提升服务档次,以解决居民出门旅游的资金“瓶颈”,尤其是要发展新型信用工具,为旅游者提供方便、快捷的电子支付手段,减少现金结算比率,扩大旅游消费,确保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

(七)构建“安徽旅游企业集团”的战略发展目标

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一些省、市相继建立了公司化的旅游企业集团,包括安徽也组建了省旅游集团,黄山和九华山旅游集团公司等。对于安徽省星罗棋布的旅游企业布局,多行业、多产品、多所有制的状态来说,采用事业部制组织战略确实是一种较佳的科学选择。实际上旅游企业从单一的企业向企业群体发展的集团化过程中,必然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变和合理化。所以,旅游企业集团出现多层次、多行业结构是自然的要求,而不同的层次也需要作相应功能的界定。集团公司核心企业事业部逐级趋向于战略管理,附属企业则趋于行业归口或组合成行业集团,或建立核心企业,这样有利于提高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旅游业经营特点,旅游企业在集团化发展过程中应在地理分布上形成网络化,这是加快集团化扩张,增强地区目标市场和细分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作为地处内陆的安徽旅游企业来说,构建地理网络结构战略,必须根据周边市场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制定正确的区域发展战略,在华东片市场内或安徽省内通过资源整合、局部扩张形成一定规模。然后应进一步实现跨地区、跨系统扩张,寻找目标市场和进一步细分市场。最后,积极走出国门,进行跨国经营,寻求海外合作伙伴,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

参考文献:

[1]李宝明.旅游企业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李天元.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斯洛博丹.旅游经济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4]王德业.金融支持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探析[J].济南金融,2006,(5):31-32.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篇9

[关键词]旅游经济博弈论纳什均衡

一、旅游经营者与旅游消费者之间的静态博弈

旅游经营市场的特点决定大多数情形下只能由旅游消费者来对旅游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由于旅游消费者信息不完全以及投诉成本过高的原因,旅游经营者可以把自己的违规行为控制在旅游消费者无法投诉或者即使被投诉仍有利可图的范围之内。所以,旅游经营者违规的问题依然存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对旅游经营者违规的惩罚力度。我们通过下述模型分析:

模型假设:

1.局弈双方都是以个自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具有准确的判断力,即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

2.投诉偏好。“投诉趋向”型:以自己增加的利益加上惩罚对方后心理愉悦的效用作为自己的得益;“投诉中性”型:以自己增加的利益为自己的得益;“投诉趋避”型:以自己损失的利益加上自己惩罚对方过程中付出的心力的负效用为自己的得益。

根据上述假设,甲方表示旅游经营者,乙方来表示旅游消费者,局中双方博弈结果如下图:

分析:旅游经营市场中的政策目标和政策结果之间的矛盾关系普遍存在于整个旅游市场的管理中,是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过程。在这个博弈模型分析中,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处罚越严厉,真正发挥有效作用就越小,消费者和市场经营者追求正当自身利益,使得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相互依存和制约作用越来越强,即经济决策的“博弈性”加强。因此,旅游监管部门在制订规则或进行管理时须考虑旅游经营企业和消费者的反应,避免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恶性困境,旅游监管部门要有和企业、个人进行“博弈”的意识,否则造成政策效果和政策目标形成偏差。

二、旅游经营者与旅游监督部门之间的序贯决策博弈

旅游经营市场中的监督活动是政府管理部门与旅游经营者之间利益一致的序贯决策博弈。在这个博弈过程中,旅游经营者以出售合格品和劣质品做为博弈的二种策略,旅游监管部门以监督和不监督做为博弈的二种策略;甲方代表旅游监督部门,乙方代表旅游经营者,博弈过程如下图:

分析上图可知,博弈树的展开方向是对局弈双方均得益,对旅游经营市场正常运行非常有利,最后展开方向是市场和局中人利益一致,双方的得益均单调上升,所以,局弈双方都愿意等待博弈进行到博弈树的最远端,从长远利益来看,局中双方都不会在自己处于决策点的位置时选择对双方不利的策略。旅游经营市场能长期有效的运行,作为旅游监管部门和旅游经营者,须采取有益长远发展的策略,而不能为短期利益而中断市场正常运行,是维护旅游市场有序、稳定和健康运行的最佳策略。

旅游经营者出售劣质品是为了能够获得在正常质量下不能获得的超额利润,如果市场监督有力,对出售其进行处罚,且罚金大于或等于其违法所得,那么旅游经营者就失去出售劣质品的动力。旅游消费者对高质量旅游产品失去信心的原因是害怕其经济利益受损。如果市场监督有力,让买到劣质品的旅游消费者所得到的经济补偿大于或等于其受损失的经济利益,那么,市场客源量将得到保证。另外,在上述博弈中让代旅游监管部门的甲方先进行决策的原因是政府在旅游市场中处于中立地位,起裁判作用,政府有义务依法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所以,旅游监管部门运用行政手段加强监督管理是提高旅游市场效率的最佳途径。

三、旅游经济“行为人”之间的均衡博弈探寻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经济主体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活动的同时,应考虑政府和社会公共利益。所以对旅游业来说存在着旅游消费者、旅游经营者和代表社会利益的政府管理部门三类“行为人”之间的博弈均衡问题。在旅游产业中,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即各级旅游事业管理局,可以通过制订相关行业政策来协调旅游经营者、旅游消费者和社会公共部门之间的利益。在这个博弈模型中,有三个参与人:旅游企业、旅游消费者和旅游管理部门。假设均为理性“经济人”,局中任何一方在与其他两方在利益冲突和竞争中自主运用策略,使其利益最大化。旅游企业通过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嬴得更多消费者购买,还可以采用承诺服务来争取潜在消费者。这些方法形成体系的营销策略使旅游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更大收益。旅游消费者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旅游企业和旅游商品,通过协商确定合适的购买价格,并使用法律维护自己利益,使自己的消费欲望得到最大满足。旅游管理部门要维护包括所有旅游企业,消费者及社会各方面的公共利益。当旅游经营企业或消费的行为损害了公共利益时,旅游管理部门应通过相关手段予以干涉和处罚。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也可以监督旅游管理部门是否有效管理和依法办事。三方利益的冲突和竞争,在三方博弈的活动中达到均衡,并取得利益最大。此时,旅游市场运行在长期看效率最高,是三者都愿意保持下去的最佳状态。分析如下图:

分析可知,局中任何一方、两方或三方要打破博弈均衡都不能使其获得更大收益。如果旅游企业暴利经营,就是单方打破了三者博弈的均衡。首先是旅游消费者的利益受损害,得不到应有的效用满足,旅游消费者会进行投诉,旅游管理部门会对旅游企业进行处罚,处罚数量使违规经营的旅游企业付出的成本会超过其非法所得,所以旅游企业自身利益亦受损,因此,政府对前者严历的处罚,迫使它们回到均衡状态。如果局中三方都破坏均衡,旅游管理部门乱收费或执法不严,旅游企业长期违规经营,旅游消费者违法消费。这种混乱状况首先损害了当地旅游形象和宏观环境,其次遵纪守法的旅游消费者会视此地为“”而回避旅游,结果导致当地的旅游业严重后退,博弈结果将是局中三方的利益都趋向于零,旅游经营市场瘫痪。上述博弈分析,为旅游经营市场的发展走向、发展道路和发展措施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薛求知: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现版社,2003(6)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3)

[3](美)霍金斯: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篇10

现代社会属于知识经济型社会,旅游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旅游企业管理者必须要重视现阶段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开展有效的措施,针对于旅游业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有效的对策,保证旅游企业实现长效、稳定、持续的发展。

1旅游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

第一,旅游企业经济管理逐渐朝向可持续化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旅游业作为一个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行业,其发展过程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只有保证可持续化的发展,才可以保证旅游业自身业务的质量。很多企业逐渐重视到了旅游企业管理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保证了旅游行业的旺盛发展。现阶段,很多地区的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都受到了一定的破坏,进而影响了当地旅游市场的发展。旅游企业必须要重视这种问题,并且正视持续发展的必须性。

第二,旅游企业经济管理逐渐朝向智力化发展。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决定了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必须要具备足够的竞争性。经济管理的竞争化,是现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重要特点。旅游企业开展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并且已经清晰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于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人才作为当代社会的宝贵资源,旅游企业要同样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很多旅游企业都针对于自身的管理特点和业务需求,构建了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自身的长期发展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平台,这对于旅游企业的长效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旅游企业经济管理逐渐朝向全球化发展。

旅游消费属于一种全球化的异地消费,属于开放的行业,而旅游企业也应该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旅游企业要想真正的实现长效发展,就必须努力的开拓市场,将旅游市场定位于全球,加强异地跨国合作。通过对于现有信息网络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构建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并且加强与其他异国之间的文化沟通和交流合作,为自身旅游业务的开拓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旅游企业经济管理逐渐朝向智力化发展。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旅游行业发展主要依靠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品牌资源、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知识产权以及多方面无形资产,旅游企业必须要重视自身的智力化发展。很多企业在开展自身经济管理工作中,已经认识到智力化发展的重要性,并且积极的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通过对于自身内部管理的优化,逐渐保证了自身竞争能力的稳步提升。

第五,旅游企业经济管理逐渐朝向网络化发展。

知识信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旅游行业作为信息密集型产业,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只有拥有了宝贵的信息资源,才可以在旅游行业之间的竞争中获取良好的优势。随着网络化技术的深入引用和发展,很多企业都逐渐重视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很多旅游企业对于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了改变,并且通过组织先进的网络化营销与管理手段,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益。

2提高旅游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对策

第一,加强思想理念的创新。

传统的旅游企业开展自身经济管理过程中,主要是依托传统的经济体制背景下,管理过程重视制度与经营上的内容,对于管理与创新缺乏足够的重视,并且忽视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变更,需要一定的成本和大量的人力资源、资金作为支持。很多旅游企业没有认识到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因而在管理模式改进的过程中,投入不足,难以真正的实现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对于自身的思想观念进行创新,结合我国的旅游行业发展特点以及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管理模式,有效的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另外,旅游者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带着不同的旅游目的,存在性格、年龄及收入的差异,并有不同的爱好与情趣。旅游企业的管理行为要满足每一位旅游者的要求,并且做好对于不同市场的细化管理。因此,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不断创新理念才可以实现良性的发展。

第二,做好基础性经济管理工作。

基础性经济管理工作,是保证旅游企业自身运营发展水平提高的关键,也是支撑企业正常运转的前提。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中,对于基础性经济管理行为缺乏足够的限制和规范,约束能力不足导致了企业运营管理行为不规范,旅游业市场混乱,直接限制了我国旅游行业市场的良性竞争的发展。旅游企业要对于自身内部财会管理工作的制度进行完善,保证经济活动的过程中,相关行为符合规范,并且有效的利用企业内部的资源。对于相关经济管理岗位的人员,要做好责任的分配,并且提高内部控制能力,构建完善的内部经济管理体系。基础性经济管理工作的水平,直接决定了旅游企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是旅游企业做好内部成本管理的关键,与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取能力密切相关。

第三,对于管理工作进行创新。

相对于国外旅游行业来说,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较晚,并且相关理论体系不够完善,旅游行业市场正处于一个逐渐成长的阶段。旅游企业在开展管理工作中,要收纳于对国外先进管理经验进行借鉴和学习,并且就其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研究与分析,并且结合我国旅游行业市场发展特点,构建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与此同时,旅游企业管理者也要积极的进行创新。在新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企业要善于构建企业品牌形象,并且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与培训机制,保证企业具有长期发展的能力。旅游企业还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结合我国文化特点,有效的提高旅游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落实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