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十篇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十篇

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7:25

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篇1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社会大众对健康需求也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健康作为第一财富,是实现理想的基础。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建设性人才,他们的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兴衰。学校体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有其相对完整的价值体系及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它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汲取科学新成果,汇总不同学科知识,如营养学、医学、公共卫生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并适当扩展。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的核心,轰轰烈烈的体育课程改革虽已取得可喜成果,然而不能回避的是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却在逐年下降,特别是近20年来大学生体质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这不得不引起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全国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肺活量、速度、耐力等素质均呈现下降趋势。就生命体而言,先天的遗传虽是无法选择,不过后天的健康与否,与个体行为习惯有密切关系。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包括:遗传生物学、生活方式、外界环境、医疗卫生条件等,其中生活方式因素约占60%,由此可见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科学引导,而健康传播是维护健康的载体,只有实现身心交融,才可以达到预期效果。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一个人健康行为的塑造场所,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所以,通过学校体育来引导大学生健康的体育锻炼方式非常有意义。学术界已将传播学概念及相关理论引入健康教育领域,并逐渐融合,最终形成健康传播这一边缘学科,目前健康传播的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健康传播的意义,并积极推动其发展。本文结合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日益下降的趋势,结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将健康传播理论引入体育教学,探索体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以此,创建以培养大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新的体育教育目标体系,动员学校、体育教师和每一个大学生共同努力,通过运动健康传播的内容及方法干预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促进其形成科学的体育锻炼方式。

二、认识健康传播

1、内涵

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凡是人类传播涉及健康的内容,即为健康传播。相对具体的定义:健康传播是以大众传媒为信道,传递与健康相关资讯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人际传播及大众传播作为健康传播最主要的两种传播方式,也是最主要的研究方向。纵观与健康传播相关的学科交叉关系,除了包括作为健康传播基础的传播学与教育学,还包括作为传播学基础的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信息学等,此外,如统计学、哲学及生物学等学科也是健康传播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理论与知识来源。

2、起源

健康传播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属于应用传播学范畴,作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3、发展

(1)国外。苏格拉底及亚里士多德曾依靠其对语言学的研究更好地为公民传递相关健康信息,被认为健康传播的先驱。上个世纪50年代,特有的社会环境促使美国推行一场促进心理健康及精神健康的人文主义心理学运动,这场运动突出“治疗性传播”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价值,这对日后确立的健康传播学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斯坦福大学学者们在1971年前后开展一项以预防心脏病为主题的研究,这作为当代健康传播研究的起点;1991年,美国疾控中心开始设立专项基金及健康传播的办公室,搭建出健康传播的机构框架,比较著名的学者包括:左拉(Zola)及克雷曼(Kleinman)。左拉的研究着眼于社会背景下的医患关系,克雷曼同样强调文化在医患关系中的影响。(2)国内。我国有关健康传播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就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萌芽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是从公共健康角度入手,认为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健康教育研究作为中国健康传播研究的开端;而另一种观点则是从传播研究角度入手,认为以“传播学问题意识”作为导向的研究是中国在传播学在健康传播领域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1987年,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健康教育理论学习研讨会,在会上首次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理论,并提出传播学在健康教育过程中的运用。1989~1993年,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启动了第四期卫生合作项目,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首次提出健康传播概念;1992~1993年,部分医科大学的公共卫生学院及师范院校先后开设“健康传播”课程;1993年,由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编写出一套健康教育教材,《健康传播学》成为国内健康传播方面的第一本专业书籍;1996年,由米光明等学者主编了《健康传播学原理与实践》;2000年,由复旦大学《新闻大学》杂志第一次发表有关健康传播的论文——《论健康传播兼及对中国健康传播的展望》;近年来,渐渐兴起以“健康传播”作为主题的学术会议,2003年,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健康教育与大众传媒论坛”,首次以健康传播为论坛研讨主题;2004年,挂牌成立了“清华-拜尔公共健康与媒体研究室”;2006年,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召开了“首届中国健康传播国际论坛”,成为中国第一个定期举办健康传播国际学术的论坛,从而为深入开展健康传播的国际交流搭建平台。从中可以看出健康传播是一门年轻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

4、必要性

(1)基于人类的健康需求。健康问题关乎着生命得以延续,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大众的主体意识随之不断提升,对生活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追求健康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希望通过预防、饮食、活动等传播方法,实现增强健康并提高生命幸福指数目标,健康传播则应运而生。(2)基于医学理论的发展。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出现以生物与医学为基础的科学,同时,医学专业人士开始运用一系列健康宣导活动来防治疾病,从而推动健康传播的快速发展。(3)基于生存环境及行为方式的改变。疾病既与体质有关系,也受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的兴起、环境污染的加剧,通过健康传播的方式,切实增强社会大众的健康意识,以此来化解生存危机,维护人民健康。(4)基于医疗成本及效果的考虑。依靠医疗设备及药物能使17%的人获救,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使70%的人获救,且费用仅是治疗费用的1/9,就经济层面而言是一种非常节省的办法。

三、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

1、身体形态

身体形态作为反映大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一个外显指标,一般由长度、围度和重量来表现,近几年来超重及肥胖的大学生数量明显增多,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

2、肺活量指数

肺活量作为衡量人体健康及持续工作能力的基本因素之一,监测结果显示:最近两年的男、女大学生的平均肺活量与10年前相比分别下降168mL、78mL,肺活量指数不合格的大学生群体还在逐年增多。

3、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由速度、耐力、力量、柔韧及爆发力等构成,纵观近几年的数据,发现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近五年之内,速度素质(50m)约有近九成的年龄组出现下降;爆发力(立定跳远)同样呈现全面下降;耐力素质(男生1000m、女生800米)成绩分别下降11.9s和9.8s。

四、健康传播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需借助健康传播理论积极构建高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通过家长、学校及社会三者的同心协力,创建出体育健康支持性环境,以此科学干预并影响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培养其科学体育生活方式,全力维护并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本文从知识、信念和行为三方面的教学改革实现大学生健康行为的改变。

1、从“知”入手

知即知识及信息,高校体育教学如何有效传递健康知识非常重要,需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1)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体育教师的态度及方式对于引导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有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用恰当的言行举止、渊博的专业知识向大学生传递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培养其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2)学校需进一步重视对体育健康知识的宣传。各高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获得必要的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培养体育健康的行为,实现身心健康,并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基础。

2、信念支持

信即信念及态度。态度转变作为行为改变的前提,如何促使大学生转变态度非常关键,体现出体育健康生活方式需要身与心的交融。(1)传递的信息要有权威性。信息越可靠、说服力越强则促成大学生态度转变的可能性会越大,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这个传播者具有丰富的知识体系和,让大学生主动愿意去改变。(2)传播的途径要有感染力。所传播的健康内容应该与大学生实际紧密联系,增强感染力,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兴趣及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传播指导。(3)及时实施效果反馈。经过一段时间的健康传播指导,体育教师需及时评价,帮助大学生看到效果,以此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转变态度,促使大学生主动参与并能长期坚持。

3、行动落实

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篇2

【关键词】医院;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控;体会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324-01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用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健康的危险因素,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促进和维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1]。在医院传染病防控中,通过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丰富患者的医疗保健知识,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医院的爆发和流行,维护患者的健康,保障医疗诊治工作的有效实施。

1医院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住院患者居住和活动比较集中,流动性大,预防疾病知识缺乏,卫生习惯和健康行为不稳定,加之患者健康状况差,病情复杂,抵抗力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给传染病的流行与播散造成了有利条件,使这部分人群成为传染病爆发和流行的高危人群。2003年非典暴发流行就发生在医院。在传染病流行中,高居首位且最活跃的可控因素是不正确的健康观念、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而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所以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人类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在传染病防控中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2健康教育在医院传染病防控中的实施

2.1组织:成立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组员包括医政科、护理部、感染管理科、宣传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由组长统一部署,形成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相互促进的教育局面。

2.2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每年制定本年度健康教育计划,包括基本内容、时间、方式、课程安排等。根据季节、流行病学特点并结合当前传染病流行现状制定健康教育内容,做到每月都有不同的主题,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健康教育内容。

2.3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在患者中开展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健康传播来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使机体获得良好的免疫功能。健康传播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而收集、制作、传递、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和策略[2]。

2.3.1群体健康教育:充分利用讲座、板报、宣传栏、条幅、广播、滚动屏、宣传折页、宣传画、网络等进行健康宣传和教育;召开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防控传染病主题宣传活动,开设专题讲座,开展健康知识咨询活动,提高患者的兴趣和传染病防控能力。

2.3.2个体健康教育:包括就诊时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及电话咨询服务,内容包括讲解传染病发病特点、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用药知识等,提供进一步检查、治疗的建议,及传染病患者追踪随访。

2.3.3开展健康教育半小时活动:住院患者每日要进行半小时健康宣教活动,将传染病防治知识列入医院宣教计划,并与实时传染病流行与防控情况相结合,及时调整和更新宣教内容,以确保宣教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4教育效果评价和分析:在开展健康教育前后,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住院的患者为调查对象。在查阅有关资料后自编调查问卷,主要调查患者对常见传染病(甲流、肺结核、乙肝和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情况。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8份,有效回收率为94.8%。开展健康教育前患者总体回答正确率只有36.78%。通过健康教育后患者防控传染病知识知晓率达到89.76%以上。全面开展健康宣传,尤其是开展健康教育前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体会

3.1医院健康教育对传染病防控效果显著:自笔者所在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后,患者健康习惯明显改善,防控传染病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说明以多种形式开展的健康教育有效,且健康教育半小时宣教活动是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其不良卫生习惯的最直接有效途径。

3.2注重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综合性:在传染病防控中,健康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展健康教育,要根据接受教育群体特点的不同、传染病发病特点不同、和同一疾病不同时期防控重点不同,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方案和宣传计划。选择行之有效的健康传播方式,且形式宜多样化,比如以健康宣教为主,结合健康咨询、专题讲座、广播、宣传折页等有效传播方式,综合实行健康教育才能切实取得实效。

3.3健康教育应注重传播技巧: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应巧妙的应用一些传播学的技巧,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比如传播的内容宜简单扼要,中心突出;形式宜简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信息应不停重复;核心信息采取数字化、押韵的口诀、缩略语等形式使之容易记忆等。可以适时采用新的传播策略,如“明星效应策略”、“娱乐-教育策略”和“群众参与策略”等,使之生动、鲜活易于接受[2]。

医院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医院内的爆发和流行。所以,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防控中有着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必须引起全体医患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胡玉明.当代大学生健康教育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15

[2]秦鹏哲,李泽荣,刘维斯,冯晶.应对新发传染病的健康传播策略.中国健康教育,2009,5(25):394-395

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篇3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即是使教育对象知识、观念、行为改变的统一。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

目的:

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手段:

语言教育方法:口头交谈;健康咨询;专题讲座;小组座谈。

文字教育方法:卫生标语;卫生传单;卫生小册子;折页;卫生报刊;卫生墙报;卫生专栏;卫生宣传画。

形象化教育方法:图片、照片、标本、模型、示范、演示等。

电化教育方法:广播、投影、录像带、VCD等。

效果评价:

近期效果评价:主要是对知识、信念态度的变化进行评估。主要指标有卫生知识知晓率、卫生知识合格率、卫生知识平均分数、健康信念形成率等。

中期效果评价:主要是指目标人群的行为改变,评价的指标为:健康行为形成率、行为改变率等。

远期效果评价:是对健康教育项目计划实施后产生的远期效应进行评价。包括目标人群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的变化。主要评价指标有:生理指标、心理指标(人格测量指标、智力测验指标、症状自评量表)、疾病与死亡指标(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婴儿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等)、生活质量指数(生活质量指数、aSHa指数、功能状态量、生活质量量表等)。

健康传播技巧:

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一种直接的信息沟通的交流活动。这可以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可以是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书籍、标语、板报、宣传单张、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向社会人群传播信息的过程。

组织传播:是指通过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而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

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界信息后,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这是人类进行一切信息交流的必要的生物学基础。

健康教育计划范文:为贯彻落实全县健康教育工作精神,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群众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全面提高居民的生活和环境质量,推进社会健康发展,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制定如下计划。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指导社区的健康教育工作,以达到营造健康的环境,培育健康的理念,优化健康的设施、完善健康的服务,拥有健康的人群的目的。使辖区居民群众掌握有关的健康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增强创建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形成一定的健康行为规范,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工作重点

1、健全机构,强化职能

充实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织机构,进一步发挥以社区领导干部、居民小组长为主体的健康教育网络的作用。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

2、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办好健康教育居民学校,以社区健康教育为主,组织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学习培训、座谈,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健康教育学习培训每年不少于两场,做到授课有计划安排、有记录,开课率达100%。

3、广泛宣传,增强意识

广泛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增强群众健康意识。利用宣传栏等阵地向居民宣传健康保健、卫生科普知识,每季度更换一期宣传内容,引导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人人讲卫生的好风尚。

4、创新方式,丰富载体

探索创新健康教育活动方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开展上街入户宣传并发放健康知识材料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抗病能力,同时举办健康讲座,以中老年人、妇女为重点的常见病、多发病保健咨询,开展健康保健培训。

5、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今年重点做好流行病的防治、宣传工作,宣传怎样防治的基本知识。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消灭四害孳生地栖息场所,降低蚊虫密度。

6、开展控烟教育,构建和谐社区

积极开展倡导不吸烟、不敬烟、主动戒烟宣传以及吸烟危害健康等宣传活动。加强对公共场所、单位的控烟宣传,并设立禁烟标志与制度,让无烟场所真正走进社区居民的生活。

7、加强重点人群教育,推进人口素质全面提升

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篇4

关键词:大众传播层面 健康传播 媒介素养 媒介意识

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

健康传播是近年来兴起的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不同的学者对其定义有着各自的认识和解释。Rogers(1994年)认为凡是人类传播的类型涉及健康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他提出健康传播是以传播为主轴,借由四个不同的传递层次将健康相关的内容发散出去的行为。分别是自我个体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其中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笔者认为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健康知识和信息,增强公众健康意识,引导公众健康态度,影响公众健康行为,从而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健康知识和信息的重要传播者,而我国公众对健康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也越来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根据2009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渠道为电视83.5%、报刊书籍53.8%、医生告知39.8%,农村地区居民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渠道为电视76.6%、医生告知49.7%、报刊书籍18.3%。

然而,公众在面对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时,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

健康信息繁多,难于着手。为满足公众对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需求,大众传媒可以说基本实现了从多方面、多角度为公众提供健康信息和知识。众多综合媒体、门户网站纷纷设立健康专栏、专版或专刊,如新华网的健康主页主要有健康资讯、健康图库、健康就医、健康人生、健康服务五大板块,每个板块又包括众多子板块。最近几年更是涌现出一批从事健康科普的专业媒体,如《健康报》、中国健康网等。

渴望健康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大多数公众接触媒介获取健康信息的动机多表现为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状态。面对庞大的健康信息洪流,公众虽然满心欢喜,但对于选择哪个媒体来获取健康信息,通过这些不同的媒介可以实现哪些目的并不十分清楚,也不能从纷繁的信息中有效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健康信息和知识。

健康信息残缺,真假难辨。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总是可以将一些健康信息和知识及其有关的报道推上风口浪尖,使其进入公众的视野。然而有些报道只是引发了公众对某种疾病的关注,却没有充分提供有关该疾病本身准确、有效的信息,或是有利于理解信息的背景知识,造成公众对该健康信息和知识一知半解。有些报道中的健康信息本身未经核实,无法与其相关的知识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链。有些报道虽然为公众提供了对某一健康事件的基本认知,却没有积极引导公众对该健康事件和相关疾病的正确态度和应对行为。甚至有些报道为了追求新奇特效果,夸张某一健康问题,造成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恐慌。

面对失真的健康信息和残缺的健康知识,大多数公众缺乏怀疑和批评的态度,不能科学地判断和理性地分析所获得的健康信息和知识,容易混淆“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也不具备相应组织、归纳和总结各种各样健康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对负面健康信息抵抗能力较弱,特别是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公众人人自危,容易轻信来自人际传播渠道的流言。

健康广告肆虐,危害无穷。越来越多的医疗单位或相关产品的厂商看到了新闻报道的“超广告”效应,纷纷跟大众传播媒体合作,推出一些健康科普性质的节目或栏目。

面对层出不穷的健康广告,大多数公众缺乏追询其可信度的能力,不能及时反馈自身对某些健康信息和健康事件的想法和建议,不能有效地利用健康信息指导自身的健康行为,也不清楚如何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参与公共健康事业,更不能很好地监督和批判传播健康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介。

公众媒介素养

要解决上述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所存在的问题,除了政府制定相关的制度法规进行规范,大众传播媒介真正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提高健康传播质量之外,公众自身也应具备一定识别健康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而公众要具备识别健康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则必须提高自身对大众传播媒介的辨别意识,以及准确、有效地分析理解传播内容的能力,即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健康信息,并为己所用,而不是感到无所适从,或是被负面健康信息所影响。

Hobbs(1996年)认为媒介素养是使用、批判性分析媒介信息和运用媒介工具创造信息的过程。potter(2008年)认为媒介素养由个人场所、知识结构和技能三个基础构建模块构成。个人场所指目标和需求,公众对自身的目标越了解就越能驾驭获取信息的过程,对信息的需求越强烈就越能努力地达到目标。公众原有的知识结构越丰富。在理解新的媒体信息时就会越自信,越能了解整个范围的媒体问题。技能则指分解、评价、组织、归纳、演绎、综合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应培养公众可以更好地使用这些能力处理媒介信息。

笔者认为,面对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公众应具备认识不同大众传播媒介,科学获取、分析、判断不同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健康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愉快使用与沟通健康信息和知识的目的,以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面对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应落脚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识方面:培养公众注重积累健康知识的意识,认识和学习理性地辨别健康信息的意识,加强质疑大众传播媒介的意识,使其能辨别“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

2、技能方面:培养公众了解不同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和传播的健康信息的本质及其形式,学习有效和高效获取健康信息的方法,加强分析、判断、组织、综合健康信息的能力。

3、评价方面:培养公众正确评价大众传播媒介健康信息的价值和力量,提高对负面健康信息的免疫能力,增强与大众传播媒介互动的能力。

4、使用方面:培养公众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帮助与促进自身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指导自身健康行为,能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参与公众健康事务,开展批评,实行监督。

公众媒介素养教育途径

公众媒介素养教育指向全社会,并由社会实施的,旨在培养公众认识媒介以及科学获取、判断、分析和使用媒介信息。面对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笔者认为可以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对公众进行

媒介素养培养。

个人自我提高。potter(2008年)认为只有公众自身具有提高自我媒介素养的能力。面对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第一,公众要明确自身对健康信息的需求,根据健康信息的特点积极选取适合的媒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驾驭获取有用健康信息的过程,提高获取健康信息的效率。第二,应注重扩展自身的健康知识结构,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多积累一些健康常识,多关注健康医疗方面的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利用这些常识帮助自己理解、分析、判断新的媒体健康信息,也有利于提高自身对负面健康信息的免疫能力。第三,经常对不同媒介所提供的同一健康信息进行比较,如健康报和中国健康网对“问题奶粉”的报道,分析相似之处和不同的地方,从而了解不同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和传播健康信息的本质及其形式。第四,要提醒自己在形成对某一健康事件或健康问题的观点之前,是否已经收集到足够的、较为全面的健康信息,而不仅仅是根据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下定义。第五,公众还可以主动参与到大众传播媒介,将自己不喜欢的内容或是不同意的观点及时反馈给大众传播媒介,既培养了自己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参与公众健康事务的意识,又承担了对大众传媒实行批评和监督的责任。

学校组织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对在校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开设媒介研究课程以及教师媒介素养培训项目,每年接受教育和参与培训的人数众多。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刚刚起步。2007年4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媒介素养教育行动小组”,与复旦小学和同济小学开展合作,运用多种授课方式提高小学生媒介素养。在可预期的将来,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将全面纳入大中小学校的正规教育体系,针对不同的受教育群体,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辨别“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培养学生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媒介信息的能力。

政府媒体协助。政府既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动者,又是影响健康信息和知识传播过程的主要力量。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在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和健康传播方面扮演一定的角色。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积极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并鼓励各级各类健康机构积极参与到媒介素养教育中,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同时,对大众传播媒体的管制也应“有张有弛”。一方面,放宽对大众传播媒体处理健康信息方面的管制,尤其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保证健康信息的透明和准确的传播,引导公众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参与公众健康事务,开展批评和监督;另一方面,严惩大众传播媒体的“伪健康传播”,从源头切断失实的健康信息和泛滥的假冒医疗器具和药品广告,为公众营造一个良性的健康传播媒体环境。

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篇5

[关键词]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组织机构;资源利用;传播势头

健康教育是预防保健工作中的头等大事。它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它的目的是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促进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医院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是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领域。医院的健康教育工作和其他的行业一样,需要有健康促进来做保障。健康促进教育的范畴是指教育以及能促进行业与环境改变的政策、法规、组织的结合。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组成要素之一。健康促进的其他要素还包括政策、法规、组织和其他环境的支持。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是辨证的。两者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离开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健康促进就成为一句空话。而离开健康促进来谈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也难以收到很好的成绩。那么,医院该怎样处理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关系,我们认为:①建立健全有主管院长参加的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做到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有效果评估;②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门诊及病房的健康教育能行之有效地开展。做到不违章、不违规;③充分、合理地对医院健康教育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做到配置合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它们是医院健康教育的能源和基础)。

人力资源:包括健康教育的组织者、领导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实施者,以及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这是健康教育工作生力军。

财力资源:这是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经济基础。医院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财力上给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是强化医院健康教育硬件建设的前提。

物资支援:这是医院健康教育的保障,它包括健康教育的固定资产和不固定资产。如开展健康教育的教室等可供使用的空间、板报、宣传画廊的一些必要的设施。健康教育办公用品等。

信息资源:这是医院健康教育的宝贵资源。其中包括健康信息,医院的各门诊和病房能做到结合自己的科室特点,面对患者开展疾病的预防和康复的健康教育。要做到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这其中需要强调的是:开展调查研究,注意反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以便改进工作,使工作更科学化、规范化,更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篇6

健康教育网络建设是慢性病综合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府成立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成员由多个相关部门构成。健康教育网络中工作人员分级负责,层层包干,形成了有组织、有领导,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三级健康教育网络。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已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2做好工作人员和重点人群的培训工作

2.1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培训,提高健康教育

工作人员在慢性病防控中的能力,建设举办了3期的市、乡、村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方法、社区健康指导员等培训。通过培训增强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能力,能够对慢性病做好宣传,使更多的人群知晓慢性病,从而做好预防工作。

2.2抓好重点人群的慢性病防控知识培训

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深入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老年大学、学校、医院举办健康讲座、康乐大讲堂、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等互动式的知识讲座,宣传慢性病防控知识,提高公众慢性病防治知识水平。

3加大宣传力度,进行健康教育宣传

3.1利用媒体进行宣传

制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媒体传播计划。充分利用电视台、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加大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通过电视台进行核心信息传播,在城市中心街道设立了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宣传一条街和2期大型户外广告,在全市各乡镇街道社区及医疗卫生单位的电子屏幕滚动播出慢性病防控知识,扩大了受益群体。

3.2加强宣传技术材料支持

市卫生局疾控中心作为慢性病综合防控技术指导机构,围绕慢性病防控、健康生活方式等重点内容,积极开发大众宣传材料和知识信息模板,为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技术支持,提供公众健康核心信息和知识讲座讲义模板,制作发放慢性病防治知识音像光盘。通过大量的宣传增强人们的防控意识。

3.3加强社区宣传和支持性环境建设

在全市社区和学校设置多处健康教育阵地、健康教育宣传栏和健康教育活动室,健康教育室每天向群众开放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在全市社区和农村放映慢性病公益广告片和慢性病知识宣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提供多种宣传材料且定期播放宣传视频,将慢性病防控知识传播给就诊群众和社区居民。

3.4加强各种卫生宣传日宣传活动

按照“媒体宣传与阵地宣传相结合、大众传播与主题宣传相互补充”的原则,积极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每年结合世界卫生日、世界高血压日、世界无烟日、联合国糖尿病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肿瘤防治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宣传主题,深入社区、学校、工地、公共场所、集市,开展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咨询活动,全方位高频度地向社区公众宣传慢性病防控知识。

4加强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依托

创建青少年健康教育基地,重点开展互动式的慢性病、艾滋病、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传染病、健康素养66条、急救和意外伤害等健康教育工作,并设有自助式的健康自助检测室,引导师生对健康概念的科学认识,培养良好的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各级各类学校均将学校健康教育列入学期教学计划,定期开设健康教育课,做到有教案、有课时、有考2.5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培养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市疾控中心发组织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辖区内群众性健身活动团体有广场舞、腰鼓队等,增加居民的活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5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篇7

【关键词】人际传播;更年期;健康干预;知信行

作者单位:277100山东省枣庄市中医医院

随着人均寿命的逐渐增长,社会进入老龄化,更年期妇女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更年期是从生育能力旺盛和正常逐渐衰退到老年的一个自然过渡阶段,约有40%~70%的更年期妇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潮热,出汗,心悸,易激惹,烦躁等症状,更有许多妇女存在一些日常不良生活习惯,给健康带来危害。加强更年期保健是减轻和防止更年期症状发生的根本措施,纠正不良习惯是提高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的关键,现将笔者对北山社区更年期妇女实施针对性健康干预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市北山社区45~55岁更年期妇女200名,要求选出调查者意识清楚,无语言沟通障碍。对于文盲,由调查者向被调查对象逐条询问记录,做到客观、准确。年龄、文化层次、社会背景不同、对健康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内容的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实验组采取人际传播方式,对照组采取大众传播方式。首先由相同年龄段的高年资护士对实验组妇女逐一入户走访,采用人际交流方式,运用多种沟通技巧,面对面进行。对照组采取大众传播方式由社区护士组织集中进行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宣传资料。两组任务实施完毕后,进行入户回访调查,收集干预后健康知识知晓-信念认同-态度转变-采纳健康行为的具体数据,最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1.2.1确定实验对象从健康档案中选出45~55岁更年期妇女200人,随机分两组,每组各100名进行试验。

1.2.2培训研究组成员对参与实施本课题的研究组成员进行进一步的理论知识培训,使系统了解更年期综合征以及一些不良习惯对健康的危害、如何纠正等。

1.2.3印制相关宣传资料内容主要包括:①更年期的主要症状;②更年期的注意事项;③更年期妇女的饮食;④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与处理;⑤不良习惯及对策。

1.2.4准备讲座,确定主讲人与课题。

1.2.5与社区居委会协调,选取合适场所。北山社区文化广场是人们休闲、运动的场所,场地开阔,作为讲座地点比较合适。

1.2.6确定健康教育讲座时间。

1.2.7确定听课人员名单。

1.2.8根据讲座时间张贴健康教育讲座通知。

1.2.9举行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宣传资料。

1.2.10入户走访,以人际传播方式对实验组进行健康干预。

1.2.11制订社区更年期妇女健康干预知信行效果调查表。

1.3资料收集方法对200名更年期妇女逐一进行入户回访调查

2结果

不同的健康教育形式对更年期妇女健康干预的效果不同,人际交流方式,由同年龄段的高年资护士来完成,从而拉近了健康信息传播者(护士)与干预对象(更年期妇女)的距离,增强了传播者与被传播者的亲和力,护士通过各种传播技巧的运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健康信息传播的效果。从本次调查发现,人际传播是社区人群健康信息传播的最佳方式,它与专题讲座等大众传播相比,有显著的效果差异(p

表1

对更年期妇女健康干预后保健知识知晓情况(例,%)

项目实验组(n=100)对照组(n=100)合计(n=200)

更年期开始年龄552883

更年期停止年龄321749

更年期的生理表现8124105

内分泌改变是症状发生原因29534

合理的饮食调节与控制501363

定期体检7640116

心情舒畅9238130

注:p

表2

更年期妇女行为改变(例)

行为改变内容实验组(n=100)对照组(n=100)合计(n=200)

补充维生素、钙剂等201030

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13215

经常体育锻炼8852143

注:p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身心医学日益受到临床各学科的重视。正所谓心理因素的生理反应或生理因素的心理反应均可致病与治病。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吃饱穿暖,躯体无病,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心理健康是人们的共识。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和过程[1]。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我们较好地利用人际传播方式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干预,同时通过咨询、讲座、等形式,在社区开展妇女更年期保健的健康教育。

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社区健康教育形式,都会影响更年期妇女知识、态度、行为的正确性。因此要利用讲座、书刊、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经常传播更年期保健知识,利用社区图书馆、录像室、卫生咨询室传播有关更年期的保健知识;更要利用人际传播方式,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知识水平[2]。本研究提示,人际传播方式是人群健康信息传播的最佳方式,学会更年期自我保健,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从而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观念与整体健康水平。

科学认识更年期,应加强自我心理调适更年期是人体从成熟逐渐转向衰退的转折时期,是生命的必然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每个人更年期的反应及征象表现程度、轻重、时间长短各不相同。对于即将进入更年期的妇女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努力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更年期妇女由于处于特殊的年龄段,极易由于生理的改变,引起心理的异常,而心理异常又加剧躯体症状的表现[3]。心理干预可以改变人的认识,改变人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它是更年期综合征治疗和预防保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心理干预可以让患者进一步地了解更年期生理知识及心理因素对更年期综合征发生发展的影响,学会加强心理保健知识,自我调节[4]。人际传播方式可以消除和缓解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及时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是提高更年期妇女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不良习惯造成健康自我损害,如过度饮酒、吸烟、长时间看电视、通宵打麻将、盲目节食减肥、暴饮暴食、憋尿等,既损害健康招致疾病,还可因为个人不良习惯造成的环境污染给他人健康带来被动损害。注意起居卫生,是更年期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安排好日常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克服不良嗜好,对预防疾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延缓衰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正确对待更年期出现的症状更年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出现许多躯体不适,也是许多疾病,诸如肿瘤、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心脏病等的好发时期。更年期女性应每年定期进行一次全面身体检查、妇科检查和防癌检查等。并使妇女了解更年期的生理卫生知识,它是一个正常的生理阶段,经历一段时期,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自我调节到达新的平衡,症状就会消失,解除其不必要的顾虑。护士利用家庭访视等机会,建立信赖的关系,使其能充分宣泄自己的情绪与表达机体的不适,护士针对性地提供保健指导,对更年期综合征症状较明显的,指导就诊,进行心理和对症治疗,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哲蔚,高晓玲,周蕾,等.上海市三个社区更年期保健的“知、信、行”现状与需求调查.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15(5):237-238.

[2]赵更力,王临虹,张文坤.华北城乡围绝经期妇女更年期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6,18(1):2.

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篇8

健康教育是人们传播健康相关信息,提高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倡导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的活动。社区是社会的缩影,不仅范围大,而且对象广,因此搞好社区健康教育存在相当的难度。下面谈谈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及运用原则。

1.社区常用的健康教育方法

1.1语言类教育方法。

1.1.1口头交谈:通过面对面谈话,传递信息,交流情感,进行行为指导。具有简便易行、针对性强和反馈及时的特点,是入户家访和个别教育的基本形式。

1.1.2健康咨询:以单独或现场咨询的形式解答咨询者提出的有关健康问题,帮助他们解除疑虑,作为行为决策,保持或促进身心健康。此方法应由有经验的相应的专业人员承担。

1.1.3专题讲座:通过听棵或办学习班的形式,由专业人员就某一专题进行讲课,此方式专业性、系统性、针对性强、目的明确、内容突出,是社区健康教育常用的一种群体教育方法,适用于社区重点人群的系统教育和基层专兼职人员的培训。

1.1.4小组座谈:一般人数在6~20人之间。由健康教育者组织、引导与协调,小组成员集体讨论,互帮互学,具有精力集中、针对性强的特点,便于及时反馈、交流信息和指导。特别适用于技能训练和行为改变,如戒烟支持小组,家庭营养与烹饪技能培训班等。

1.2文字教育方法。

1.2.1卫生标语:有大幅横额、招牌标语和条幅标语等。具有形式简单、制作方便、语言精练、易于记忆、号召力、鼓动性强的特点。对大造舆论和创造气氛有突出的作用。

1.2.2卫生传单:针对社区某个中心任务或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事一议,应急性强。内容较详细,可大量印刷,广泛散发。

1.2.3卫生小册子: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内容系统,针对性和知识性强,并便于保存,可反复使用,是卫生科普教育的好教材。

1.2.4折页: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印刷品种。由于制作精美、图文并茂、简要明了、直观性、吸引力强,并便于发放和保存,适用于低文化水平以及空闲时间多的人群阅读使用。也可作为对某项操作技能的具体指导。

1.2.5卫生报刊:定期出版发行,信息量大,综合性强,是广大群众学习卫生保健知识和积累信息的健康之友,但需组织好征订工作,并要求编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阅读能力。

1.2.6卫生墙报:包括黑板报和卫生墙报,是设立在街头、单位等显眼处的相对固定的健康教育阵地。制作简便,更新内容容易,可结合时令和卫生中心工作编排内容,能起到传播信息,宣传鼓动和普及知识的作用。内容应简明精干,并注意版面美观、字体清楚。

1.2.7卫生专栏:可以文字为主,图文并茂,或以图片、宣传画为主,直观性强,制作精良,坚固耐用,设在社区居民主要活动区,较具吸引力和教育性。

1.2.8卫生宣传画:是文字与形象艺术的结合。制作精良、印刷精美的宣传画。以其绘画、图片、设计、编排艺术及鲜明的色彩,而极具感染力。能起到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是社区常用的方式,其中卫生年画较受农民喜爱,但需组织好征订发放工作。

1.3形象化教育。常有图片、照片、标本、模型、示范、演示等。其特点是直观性、真实性强,如身临其境、印象深刻,而加强健康教育的效果,如通过展示畸形胎儿标本,可强烈激发人们妊娠保健及优生优育意识。

1.4电化教育。

1.4.1广播:广播网络不受时空限制,传播迅速、覆盖面广、听众广泛,并不受文化程度限制,易于普及。不少地方在电台开设的“空中医生”或“健康医院”等就很受群众欢迎;农村地区特有的有线广播网和村里大喇叭是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的有效渠道。

1.4.2投影、幻灯片:此类教材能自行制作,成本低廉,并可根据需要随意增减,灵活应用;画面色彩丰富,直观生动,群众乐于接受,教学效果好。

1.4.3录象带、VCD:内容丰富,知识系统,生动性、娱乐性以及表现性较强,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特别适宜于传播操作技巧、生命知识等。

2.社区健康教育方法的运用原则

2.1要根据地区、对象、目的、内容选择适宜的方法。不同地区在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要选择不同的社区易于接受和开展的方法。健康教育对象按年龄结构可分为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按职业可分为工人、农民、服务人员、学生、职员、干部、家庭主妇以及无业居民等;按文化程度可分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硕士、博士生等。因此,应根据社区各类人群的特点,选择不同形式,开展内容不同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活动的目的不同,运用的方式也不同,如要让大众掌握某种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可采取专题讲座及广播的方法。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也要采取不同的形式,如解决心理问题可采取咨询的形式;在社区开展预防高血压的健康教育中,可采取板报、橱窗、展览和发放卫生科普资料等大众传播形式。

2.2要科学设计、合理综合运用各种健康教育方法。在健康教育中,要根据教育对象、内容、目的和可以利用的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设计、优化组合,按不同人群分阶段配套运用,以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强化信息,有效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篇9

关键词:健康传播;媒介素养;教育

一、健身现象中的受众媒介素养缺陷分析

(一)受众接触媒介观念存在偏差

新闻媒介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直接体现政府的导向,新闻媒体的信息也往往是政府的权威信息,是不需要提出任何质疑的,于是公众形成了一种不加分析地接受媒介提供的信息的思维观念,并认为媒介即权威。传媒业改革后,新闻媒体开始实行“事业化单位,企业化经营”策略。虽然新闻媒介本质没有改变,仍然担负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重任,但新闻媒体开始自负盈亏,商业化倾向越来越重,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极力追求经济效益,争取受众和广告。传媒事业的改革不断深入,事实上已经不再是“媒介即权威”的时代,而受众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把新闻当作文件用,把媒介传播的信息当作指导思想,以至于在面临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时根本没有思考的观念,健身传播现象中亦是如此。受众在接触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时,由于观念的错误,受到了很多伤害,其观念没有与时俱进,从更深层次来说,还是因为没有基本的媒介素养教育。受众没有被给予一种基本的指导,甚至对于现行媒介体制也不是十分了解。对于新闻媒体,大多数人依然将其当作任何信息的绝对权威者,当面临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时,认为不需要质疑,全盘接受即可。

(二)受众对媒介信息的辨析能力太低

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转型等一系列客观社会因素催生了全民健身热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加之现代社会人们对自我更多地关注,需要更多关于健康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以满足人们自身的需求。健康传播媒体就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新闻媒体请来权威专家讲解健康之道,将那些不为人知的健康的好方法、好点子告诉广大受众。[1]这正好契合了受众的迫切需求,满足了他们的期待,大多数人毫不犹豫地相信、接受了他们的说法。当然,健康传播效果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并不是接受主体需要就能产生强大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传播者掌握着传播工具,决定信息内容的取舍,不容置疑地居于最优越的地位。即使健康传播媒介能满足受众强烈的信息需求,也不能说受众就会对媒介传播的信息照单全收。这其中更本质上的原因是受众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导致自身媒介素养水平低下而无法批判地接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2]

(三)受众使用媒介过于盲目

健康传播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这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事实,人总是会通过对所处环境的认知来调整自身的行为。现代社会巨大而复杂的环境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范围,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健康传媒成为普通受众了解并且保持和世界接触的唯一便捷途径。人们不再根据客观环境,而是根据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环境来认知环境,并作出与环境相适应的举动。[2]事实上,健康传播媒介是在为受众提供一个更简单、有序的认识世界的模式,而在这样不断的反复之中,受众越来越相信健康传播所提供的这个“信息环境”就是现实环境本身。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受众需要也好,媒介强大的说服力也罢,受众在面对健康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健康信息时缺乏必要的思辨意识,也没有基本的理解能力,所以对媒介所传播的信息盲目利用。可以看出受众媒介素养水平太低,受众没有基本的媒介素养来应对纷繁冗杂的信息。

二、健康传播语境下受众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一)在观念上引起受众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共鸣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必然离不开教育观念的形成。社会各界在观念上要形成必须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共识,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才能得到切实的提升。必须坚定实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决心,特别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健康传播媒介,要做好“社会的老师”,实实在在地将媒介素养教育观念渗入传媒计划。要形成一系列媒介素养教育理念,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灌输不同的媒介素养教育,有针对性地提高受众媒介素养的同时,将媒介素养教育贯穿到受众的日常生活中。全社会都在观念上树立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共识,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必然顺利得多。受众可以利用电视媒介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广播电视总局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配合研究机构等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

(二)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的各项制度

媒介素养教育是在解决健康传媒带给人们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使人们能够自觉有效地抵制健康传媒时代冗杂信息的叨扰,因而完全可以将这种教育社会化,而不只是作为一种教育,可衍生为健康传播时代人们的一种生活能力,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目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还远没有涉及制度化的问题,然而,制度的保障却可以更好地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制度化的东西可以给予健康传播指导思想,有了指导思想,行动才可以更有方向,更具目标性。比如学校教育,虽然我国现阶段的客观条件可能还不允许直接规定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必须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但可以选择性地开设一些选修课或者社会活动课程,加入媒介素养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规定上升到制度化的层次,再一步步完善相关制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三)以体验为基础的主动教育模式

“体验具有主体整体参与其中的特征,同时又能够从个体的体验中反思生活中的事物。”[3]以体验为基础的主动教育模式,兼顾了体验主体即学生与外在的情景要求,将学生的主观性充分调动起来,能够充分有效地在一段时间内实际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从学校教育来看,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基础能力教育,应实行以人的综合素质为内在基础的综合教育(当然,这里并不是要我们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忽视知识教育,应避免走入这样的极端)。作为一种能力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不应与现有的其他教育一样,仅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传播,更多的是要学生通过主动体验与思考去获得,在相互讨论、总结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实践氛围,通过分析媒体传播的内容,教会学生如何去接触媒介、理解媒介、应用媒介。

(四)确定科学与实用性的教育内容

“人们在接受任何事物时总是以自己先有、先见、先把握的东西为基础,这种先有、先见、先把握的东西,我们将其定义为意识的‘先结构’。”[4]媒介素养教育并不是要保护受众不受媒介负面影响的袭击,与纷繁复杂的媒介及媒介信息为敌,而是让受众学会运用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去更好地使用媒介,学会理解身边的各种媒介及媒介传播的信息。面对媒介所传播的负面信息,不仅仅要告诉受众,这样的信息不能接受,如果你用这样的认知指导自己的行动,那么你会受到伤害,更要告知受众在面对诸如此类的信息时要怎样给予客观的批判理解,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趋利避害,教育的内容应倾向于方法的传授。向受众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分析媒介内容的能力,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媒介所传播的信息,这无疑是使受众避免媒介负面影响的一种有效方法。在传播养生和健康知识的同时,完全可以教给受众一些对媒介传播的相关信息的判别方法,让观看节目的人明白如何正确对待媒介传播的这类信息。

三、运用网络传播媒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媒介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介宣传。”[5]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媒介宣传,特别是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全国各地区发展极为不平衡,而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全民教育,必须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大众传播媒介在这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媒介素养教育完全可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来实施,可以直接避免各种硬软件资源不足造成的媒介素养教育不能实施的问题。事实上,还可以通过制作媒介素养教育的有关电视节目来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或者在已有的电视节目中融入有关媒介素养的内容,让观众在观看日常电视节目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针对广大的互联网用户,有关部门也可制作一些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视频、动画或者网页,既可选择强制性地自动弹出页面,例如,在网民点击查看一些知识性的信息时,弹出窗口告知他们一些必要的信息,如信息的权威性等,也可以普通网页的形式出现,提醒网民正确理解和接受互联网上的信息等,以引起网民的注意,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

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篇10

   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医学逐步形成了“治未病”的理论体系,并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历代医家对于“治未病”的思想和内容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在他们的着作中随处可以见到“治未病”的理论及其应用。炎帝在创造农耕文明的同时也尝百草治病防病,造就了中华民族以素食为主的传统饮食文化,所以自古代以来就有“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而治百病”之说;同样《黄帝内经》把养生划分为饮食、起居、运动、精神4个方面;唐代药王孙思邈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的养生理论;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强调“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当前,甘肃省中药材产量在全国领先,而甘肃历史上也是中医人才辈出。伏羲创八卦、神农尝百草、岐伯问道、敦煌医学、皇甫行针和武威汉简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治未病”有着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能起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作用,能强身健体、提高大众平均期望寿命、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同时为国家节省大量的医疗资源。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推动了五千年的文明史,至今仍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2现代健康教育的防病理念和活动成效

   全球60%的死亡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造成的[4-6]。而健康教育正是通过传播、教育、干预等手段,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及其过程。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卫生宣传,每一项活动都要设计方案,包括考虑目标人群、表达的核心信息、达到的预期效果,最主要的是一切活动围绕如何有效提高目标人群知识知晓率和建立巩固健康生活方式为核心,特别是对活动的方式、效果有其科学的评价指标。健康教育是卫生防病关口前移的最佳措施,是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有力措施。近年来,随着新医改逐步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康教育项目的实施,甘肃省通过“健康教育进家庭”“健康教育‘十个一’工程”以及“健康教育巡讲”等方式不断深入推进各项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尤其重视中医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比如对健康巡讲工作的要求:中医药养生讲座次数不应少于总巡讲次数的50%[7]。通过近年来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我省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正在不断提高。健康教育工作在维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降低社会医疗成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中医防病思想符合新形势下的医学模式转变

   医学模式的转变与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有着许多契合之处。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医疗费用不断增长和化学药物毒副作用等问题的困扰,而传统中医“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以及以患者为主体的预防与治疗思路为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为了全面推进中医药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关于支持甘肃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同时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签订了《建设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协议》;在新医改中,甘肃省加大了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并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办法(试行)》。省政府要求在基层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推广中医药特色进基层,用中医药手段实现甘肃基层医改目标。甘肃省卫生厅借新医改的东风,把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甘肃医改的特色和亮点来抓,特别是把中医药养生保健与健康教育巡讲紧密结合起来,在社区、机关、学校、农村普及传统养生保健知识,目前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一套集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于一体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正在甘肃形成,并向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