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十篇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十篇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7:24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篇1

教学改革工作的各领域中,课堂是改革的前沿阵地,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了正确引导课堂教学改革,各地积极推出了许多模式或成果,如“三零一五工程”“讲练工程”“语文教学三读法”“杜郎口模式”等。虽方法有异,但目的相同,即盘活四十五分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一、了解课堂教学的特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人,盘活课堂就要搞活人的思维,思维活动只有具备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所处的位置不同,教师需要发挥主导性作用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但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改革创新的思想意识,而且要具备革新的热情和必胜的信念。陶行知先生所言极是:“我们要与学生共学习,共修养,共探讨”。教学的主导要融入教学的主体。

二、处理好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知识的容器和教师的奴隶,课内外师生关系都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学生在问题、困难和挫折面前,教师的义务都是帮扶,不是鞭挞。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俯首甘为,不可横眉冷对;要尊重学生,不能只强调学生尊重老师。盘活四十五分钟课堂,平等宽松的氛围很关键。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已满足不了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学生成了考试的工具,“人才”高分低能。教师为了分数而教,学生为了分数而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的人才观。精英教育是境界,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培养少数几个精英。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是民族的、国家的、人类的。小的教学工作行为,需要大的科学思想观做指导。改革传统的育人观,是盘活课堂的思想基础。

三、用行动改变传统课堂,用思考和经验优化课堂

实践表明,搞活课堂要注意微笑和服务。带微笑上课堂能拉近师生关系,给予学生宽松的氛围。有人认为:为师不严,学生不尊。其实很多人误解了严的含义。认为只有板着面孔,严厉批评,大声指责,严密监视,学生才会老老实实,服服帖帖,谓之教育有方。其实学生在威吓,冷酷中沉默,恰是体现了学生的叛逆和教师的无奈。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把学生的“导师”变为学生的“友师”和“恩师”,人与人之间有了微笑,就会有快乐和活力。理解学生,读懂学生是盘活课堂的重要条件。教师应该把自己的生命全部融入学生的生命之中,才会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师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怎样思索,无论怎样改革,其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其实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我们时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多给他们鼓励和信心。不能妄加指责,用微笑面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孩子需要理解、尊重、关心和呵护。课堂需要教师用心、用爱、用情。我从不直接批评作业和表现差的同学,因为表扬好的就是对差的冷落和惩罚。相信每一个人都不喜欢别人冷落,也没一个人心安理得地比别人差,更没人甘愿失败,个体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尊重差异,一味严加指责会使差者产生恐惧和自卑。差生更需要鼓励和安慰,为师者应该包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学生的生命之中。满腔热忱地燃烧自己,光辉才会更加照人。在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无私奉献,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四、因材施教,灵活使用教法,科学进行学法指导

有了热情,有了奉献精神,有了成功愿望,有了必胜信念,还要有科学的教法。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因材施教,灵活机动选择使用教法。无论选择何种教法,首先考虑“引导启迪”。例如:问答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用好了,很有效果。用不好,问题出来学生搞不懂,答不出。教师不能灵活引导。结果教师满堂问,指名回答。学生没有思考和答题的主动性。效果当然可想而知了。看来方法虽好,用不好会落个事倍功半的结果,对教学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我们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在“思而不得”或“得而谬误”之后讲解。抓住时机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善在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为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可见善导的教师才算善教的能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积极思考灵活运用才是盘活课堂的关键。引导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导。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好学;引导迁移,使学生善学;点拨引路,使学生自学;开发学生思维灵感,使学生乐学。可见,科学进行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

五、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永恒的主题

我们要彻底改变传统观念。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乐学,而不是高分。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显能开发潜能。让学生的爱好、特长、独立自尊的个性、思维等各种品质主动优良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篇2

论文摘要: 幼儿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通过音乐、美术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的教育。本文分析了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特征和意义,认为幼儿艺术教育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培养高素质、身心健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就应该从幼儿时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与新世纪的社会需要相适应。艺术教育是指通过艺术形式进行的教育,即以各种艺术手段感染幼儿,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创造美与识别美的能力,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幼儿审美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实施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儿童都是艺术家,这既是一个命题,更是一种诗意的描述,它并不是要在儿童与艺术家之间简单、生硬地划上等号,而更多的是说,每一个儿童都与生俱来拥有艺术能力。[1] 

一、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 

对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用丰富、形象化的感悟语言引起儿童的兴趣,陶冶儿童的情操和心灵,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引导幼儿全面发展。[2]艺术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为孩子创设轻松、平等的环境氛围,教师要鼓励孩子自由创造并适当进行艺术技巧训练,通过开展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与疑问,如在唱“小树叶,飘呀飘”的歌曲时,有的孩子双手摆动,形象地表现树叶随风摇动的样子,有的孩子双手做小树叶状,放在胸前等。教师要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自由发挥,为歌词配动作。宽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发挥想象力,因此,在孩子们进行创编时,教师不能干预,打断孩子的思路,这样有利于保证孩子创编思路的完整性。假如教师不时让孩子停下来,纠正幼儿动作的准确性,幼儿的思路就会受到干扰,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刻意模仿老师的动作。教师要给孩子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才能使他们大胆、自信地去想象、去创造。我们要注重孩子的创造过程,而不要太在意结果怎么样。例如: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手舞足蹈、自编自唱;在绘画中幼儿可以乱涂乱画,对此类情况不要以“不对”、“不行”等以成人固定的方式去限制他们,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选择恰当的方法,去发现幼儿的可塑性,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想象,大胆思索,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人类审美的本能在儿童的绘画、舞蹈、音乐活动均有所表现,所以,教师要对孩子的这种无意识的艺术本能给予肯定,并加以启发、引导,要把幼儿这种对美的无意识表现积极地培养成为幼儿有意识的艺术展现,让幼儿感受到美的存在。 

首先,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提供给孩子去创造、去感受、去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教师要让幼儿多看多听,丰富幼儿的感官,增长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眼界;其次,教师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培养孩子的感受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在美工区准备了供各年龄层次、能力层次不同的孩子的美工活动材料,供孩子自主选择,并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发现问题。当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对美有切身的感受,也会评价自己的作品,美好的一切会从孩子的作品中一一展现。如在音乐活动中,孩子在听、想、说、唱、动等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情感世界丰富和充实起来,从而产生主动感受、领略音乐美的积极心态,思维愈发活跃,好奇心更加强烈。 

(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艺术活动符合幼儿富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孩子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用自己的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例如,在绘画中,幼儿的画与教师的示范画颜色不同或有的地方不太一样,这虽然不符合教师的要求,但孩子表现的却是自己眼中喜欢的色彩、线条,这正是孩子的“闪光点”。其实,也是孩子的表现风格和必然特征。教师不能扼杀这种真实情感的表达,而要加以肯定,并正确引导、启发,让孩子大胆探索,自由发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渐渐地,孩子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培养起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幼儿随心所欲地、快乐地陶醉于艺术活动中。因此,我们要多组织幼儿感兴趣的艺术活动,保护幼儿的各种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使幼儿充分表现自我。 

艺术活动是幼儿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当这一兴趣得到满足时,幼儿不但学会了技能技巧,而且产生了成功感、自信感。成功的次数越多,幼儿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越高,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在各方面及各阶段的能力,并以此来安排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例如,在舞蹈活动中,幼儿通过欣赏、感受音乐,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对歌词、舞蹈进行创编,教师要用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使孩子充满自信地一一展现自己的舞蹈动作。当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时,教师肯定的口吻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从中获得更强大的推动力。那么,幼儿在实践锻练中,体验了成功,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就更加有了表现自我的欲望,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三、幼儿艺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这种主体性在儿童那里是以“潜能”的形式存在的,这种“潜能”在适宜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得以显现、发展。也就是说,个体主体性有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这就使幼儿主体性在教育上成为可能。[3]幼儿艺术教育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过程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激发学习兴趣,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体验。 

(二)激发幼儿的创造才能 

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幼儿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幼儿在观察和模仿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要注重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欣赏每一个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艺术教育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每个幼儿由于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因此对艺术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性格外向、喜欢表现的孩子,教师要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对于胆小、羞于表现的孩子,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 

(四)更新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要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不断创新。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其次,教学内容应更具时代特点,能反映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再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要为幼儿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要增强教学的选择性与开放性;最后,为了应答时代的挑战,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扩展和更新当代我国现有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扩展和更新后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应包括“欣赏”、“表现”和“创造”三方面的内容。[4] 

艺术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孩子的情感、智能、社会性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幼儿园全面素质教育园地中一个颇具新意识的尝试。幼儿唱歌、跳舞、画画等艺术活动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成长。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艺术教育的环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艺术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边霞.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与成人艺术家的比较[j].教育教学研究,2004,(12). 

[2]郑惠萍.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2).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篇3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师表的影响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身的良好威望影响全班,给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一是教学时间上以身作则,教师上课要候堂,提前到教室,教学不拖堂压堂,更不能迟到早退,在学习纪律上成为学生的师表。二是要认真备课,课前准备好教具、图片、小黑板、课件等教具,设计好板书,用普通话和标准的本学科的教学术语讲课,在语言规范上成为学生的师表。总之,教师要用自己热爱事业、严谨工作的人格影响学生,创建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环境。

二、教师要和蔼可亲,发挥情绪的感染力

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情绪上的共鸣。为此,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引入课堂。微笑是一种美,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其次,要以爱来对待学生,要像慈母一样用“请”“你真行”等文明用语和激励性语言,使学生在一种受教师尊重的情绪体验下学习。第三,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课。教师上课时情绪高昂,语言精当,语汇丰富,就会促使学生精力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三、教学要有情有趣,调动学生的内动力

青少年是未成年人,他们好奇好胜,但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他们喜欢新鲜的东西,奇异的刺激对他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首先教师在阐述教学内容时,要以饱满的情感讲课,有效地唤起全班同学积极的感情。如语文课在描述有爱国内容的课文时,教师要洋溢着正义之情、爱国之情,以作者的爱国之情的曲折起伏去扣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的心潮随着作者的感情激荡澎湃。其次,教学要有艺术性。教师在讲课时要有乐趣,有时用幽默的语言,有时用严谨的话语,使学生感到老师知识的渊博,产生崇敬之情。第三,要有好的教学方法。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图片、实物、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使学生的抽象概念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交替进行,寓教于乐,创建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环境。

四、教学必须贯彻量力性原则

如果所教的教材内容太浅,没讲几句学生就一目了然,学生失去了进一步追求新知的情趣,就会导致精力涣散,无所事事;如果所教的内容和所提出的要求难度太大,学生听不懂、啃不动,多次努力后仍受挫折,就会对学习丧失信心,学习情绪低落,产生厌学情绪。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知道努力的方向,激发学习的内动力。其次,要因材施教,对好、中、差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进行分类指导。第三,教学要按课标要求去做。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所以,无论是教学还是考试,不能超标,对于基础和能力及发展等方面的测查要有恰当的比例,以适度的教学内容创建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环境。

五、教学管理民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课堂心理气氛受班集体人际关系善的制约。班集体的人际关系是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的课堂管理体制。其次,教学中师生共同设立学习目标,拟写学习计划,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实现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三,要注意发扬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好、中、差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同伴互助活动,使班级人际关系健康和谐,保证同学们在欢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健康成长。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篇4

[关键词]德育;整合;德育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28-03

德育要素是指构成德育活动一切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德育主体、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和途径等。现代德育仅靠单一要素或各要素处于松散状态就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整合德育要素,发挥德育要素功能,德育才具活力。德育要素整合就是将各种德育因素有机组合成整体,使其系统化,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最佳教育力。

一、德育主体的“集合”

学校德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德育主体的“集合”,就是对德育主体进行优化组合,组成各层教育体,形成全员育人的德育格局。

1.德育主体的“教育集”构成

从学校整体考虑,教师主体可“集合”成决策体、辅助体和实施体三个教育集。决策体有:党委决策层,负责德育方案制定;学生处、教务处是执行层,负责德育方案的执行与实施。实施体由学科教师、班主任、团委、学生会组成,负责德育方案的具体落实与德育效果评价,其中学科教师开展学科德育,班主任组织班级德育,团委、学生会开拓活动、实践德育。政工、行政人员和教辅、后勤人员集合为辅助体,负责将德育方案落实在日常工作、生活各环节。其中政工人员进行舆论育人,行政人员开展管理育人,教辅、后勤人员实行服务育人。

学生主体“集合”为基础体、活动体和补充体三个教育集。基础体由班级构成,实施班级德育;活动体由学生会、团委组成,实施活动德育;补充体由学生社团、实践小组、志愿者小队等结成,实施实践德育。三个教育集有序开展德育活动,学生自我教育丰富多彩。

2.德育主体“集合”的德育实践意义

教育构成“教育集”模式,德育形成了责任明确、相互补位、协同育人的格局,为“全员德育”实施奠定了基础。“全员德育”的理论研究已很深,实践也很丰富。限于篇幅,笔者仅强调两点。

一是“全员德育”要充分发挥教师影响力。教师影响力是教师与学生交往所体现的影响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它由权力性影响力即教师地位职务和资历年龄优势与非权力性影响力即由教师品格、才能、知识和情感等产生的影响力所组成。德育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尽量给学生以积极的、说理的、健康的、有启迪的影响。也就是说,要以诱发学生内因为根本,因为各种德育因素只有通过学生主体内化,才能变成经验、形成能力、成为稳定心理特征而上升为素质。

二是“全员德育”要有效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首先是课内教育与活动要凸现主体陛,使其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引发思考、训练能力、自主发展的过程;其次是课外教育与活动突出学生自主性,使其成为学生自主设计、组织、参与、提高的过程。

二、德育目标的“聚合”

德育目标是德育过程培育的学生品德规格。德育目标“聚合”是将德育目标结成“目标链”而成体系,以有效发挥德育目标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1.德育目标“聚合”成体系

总体上说,德育目标有纵向和横向结构系统。远期、中期和近期目标构成纵向结构系统,总目标和分目标构成横向结构系统。而德育抽象与具体目标、理想与行为目标、群体与个体目标则分别贯穿在纵、横目标群中,由此构成一个横向贯通渗透、纵向分层递进、内部有序组合的德育目标结构体系。

从培养规格角度看,德育横向目标群由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目标构成。其中,政治素质目标是根本,思想素质目标是导向,道德素质目标是核心。德育纵向目标群由学段(或年级)目标组成,它们相互衔接,逐渐递进提升。而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目标则贯穿在纵、横目标群中,构成学生的品德规格。

2.德育目标“聚合”对德育实践的启发

以往德育在德育目标操作上存在着否认宏观整体目标和漠视微观具体目标两种偏向,导致德育目标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相分离,德育实践目标缺失与错位,德育效果低下。德育目标“聚合”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发挥德育目标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一是实施德育目标管理。德育目标管理是将德育目标素质化和主体化,其核心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转化。如远期目标近期化,以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抽象目标具体化,以激励学生奋发进取;理想目标行为化,以连接学生生活和行为;群体目标个体化,以立足学生实际需要。

二是实施德育目标方法。德育目标方法指运用具有刺激性的目标因素来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其本质就是运用目标的激励作用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德育目标显现“导向性”。制定德育目标不迁就不降低要求;引导学生参与,增强学生义务感;当目标受阻时,指导学生客观分析原因,修正目标。其次德育目标具“操作性”。德育目司咛迕魅罚易于实际操作,使之成为学生的真正追求;德育目标既有一定难度,通过努力又能够实现。

三、德育内容的“融合”

德育内容是用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政治思想道德观点、原则和规范体系,直接体现德育方向和培养规格。德育内容“融合”就是使德育内容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融合性的体系。

1.德育内容“融合”方式

从整体性角度看,中小学德育是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四种教育。其中,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方向,道德教育为基础,法纪教育是保障。四种教育形成了相互融通的内容整体,共同作用于“教会做人”德育目的。

从层次性角度看,德育的思想、政治、道德、法纪教育是内容层次分明的结构系统:第一内容层是基础文明与基础品质教育,为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打基础;第二内容层是职业文明与公民品质教育,为学生成为合格的职业公民打基础;第三内容层是主流文明与政治品质教育,为学生成为优秀公民奠定基础。

从结构角度看,德育内容虽然随社会变化而发展,但德育内容内部却有相对稳定的道德观、政治观和历史观三要素构成“内容结构”。德育实践中,教育或从政治观,或道德观,或历史观某一要素开始。

从融合角度看,德育主旋律融入时代气息,使主旋律教育更具新意;传统德育内容融于现代,使德育内容具有时代性;国际德育内容融于民族,逐步创造人类共同的先进道德。

2.德育内容“融合”给德育实践的意义

“融合”的德育内容构成了类型独特、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体系,十分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升。德育内容整体性的实践要求:不断拓宽富有时代特色的德育内容,如创新意识、生态道德、合作精神、心理素质、终身学习观、科学价值观、信息道德观、经济伦理观等都是现代德育拓展的内容。

德育内容结构化的实践要求: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德育内容侧重不同。社会稳定阶段以道德观教育为重心,社会不稳定阶段以政治观教育为主体,这是德育社会体现。学生成长不同阶段德育内容侧重不同。少年期道德观教育居主导地位,青年期德育重点是政治观教育,成年人历史观教育成为主导方面,这是德育个体的有效发挥。

德育内容层次性的实践要求是:德育内容“适度”是增强学生接受性的前提,德育内容把准“基本”是获得德育实效的要求,德育实践因材施教是德育成效的关键。

德育内容融合化的实践要求是:将科技道德、生态道德、经济伦理、网络伦理、合作精神教育融入主旋律。

四、德育方法的“综合”

德育方法是实施德育活动各种方式与手段的综合。德育既要解决学生懂与不懂问题,更要深入解决其信与不信问题,这是德育独特性。

1.德育方法“综合”的结构

一是对方法结构层次作“综合”,总体把握德育有原则方法、方法论方法和具体方法三个层次;适用对象把握德育有群体教育、个体教育和自我教育三类方法;素质培养把握德育有知识教育、情感激发、意志锤炼、信念形成和行为养成方法等。二是对德育方法构成要素作“综合”,有德育思想方法与活动方法、德育施教方法与测评方法、德育内容型方法与过程型方法三类。三是对德育方法构成体系作“综合”,德育过程方法体系由思想品德信息获取、信息分析、教育决策、教育实施、教育检查、教育调节和教育总结方法构成。德育要素方法体系由德育主体教育法、客体教育法、环境优化法、信息传播法构成。德育内容方法体系由思想、政治、道德、法制教育法构成。德育途径方法体系由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教育法构成。德育层次方法体系由德育哲学、德育原则、德育具体方法组成。德育对象方法体系包括德育群体、个体和自我教育方法构成。

2.德育方法“综合”对德育实践作用

德育方法“综合”构成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方法系统,这对德育主体践行德育提出了很高素质要求。德育是培养人品德的活动,教育方法只有同教育者人格相结合才能发挥功效;德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而德育方法针对性又特别强,运用主体要有很强的选择能力才能因材施教。德育方法“综合”对德育实践指导意义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发挥德育方法的效能。德育方法效能的有效发挥在于:一方面思想方法与活动方法一致、施教方法与测评方法吻合、内容型方法与过程型方法融合。另一方面是教师整体转变德育方法观,不断创新启发法、务实法、自教法、适度法、身教法、内化法,以真正解决学生信与不信问题。

二要运用“发展性”自教方法。以往德育的自我教育方法过多地运用了自我批评、自我反省类“约束性”方法,学生主体性受到压抑。倡导“发展性”自我教育即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活动,理想人格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三要引入思想调节方法。思想调节或称心理调节,是以师生双向交流为主,随时随机进行的对学生个体思想的疏通活动。教师对学生个体特殊思想问题运用特殊方法给予及时疏通为“他调”,其方法有个别交谈、热情关怀、情感渗透、因势利导、和风细雨等;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来达到思想情绪的适时调整叫“自调”,其方法有自我观察、分析、说服、规劝、批评、克制、惩罚、赞许、鼓励、总结等。

五、德育过程的“并合”

德育过程是形成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流程。德育之所以要重视过程“并合”,是因为没有科学的德育过程就没有德育的科学性,德育效果总是寓于德育过程中,只有德育过程的不断积累学生才能形成良好品德。

1.德育过程结构体现完整性

整体上德育过程由教育影响学生、学生接受影响、学生心理运动、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四个具体过程构成。从德育实践要素看,德育过程由主体、客体、中介和环体四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告诉我们,德育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过程。其德育实践意义在于促使外在教化和内在省悟有机结合。如增强德育的生活性能使外在引导与内在约束、自律与他律有效结合;教育遵循个体道德素质发展规律能加快他律走向自律、盲目走向自觉。

2.德育过程a段体现有序性

微观上德育过程由问题与准备、沟通与启发、转化与提高、解决与评价四阶段组成,其有机性体现为各阶段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循序渐进。

德育过程阶段的有序性告诉我们,师生交流是一个双向沟通过程。其德育实践意义在于推行心理自由式德育,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师生思想碰撞,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体验,在没有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情况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3.德育过程环节体现教育性

动态上德育过程的“教育性”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三环节显现。晓之以理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环节,动之以情是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关键环节,导之以行是学生知行统一的关键环节。

德育过程环节教育性告诉我们,学生品德形成是在知、情、信、意、行各要素发展方向不断地由不平衡到平衡的矛盾运动过程。其德育实践意义在于以培养学生知行统一、言行一致为德育落脚点。其途径有发挥教师的身教性,深入学生生活中指导,以合理制度为依托、规范思维与规范行为相结合。

六、德育途径的“组合”

学校德育课程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而显性课程又有直接课程与间接课程两种形式,由此构成了德育直接课程、间接课程和潜在课程三种途径。德育是直接、间接和潜在途径综合起作用,共同推动其整体功能的发挥。

1.德育直接途径――思想政治课功能挖掘。德育直接课程指学校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课,如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道德课等,是一种通过直接课堂教学来实现德育目标的德育途径。

德育直接途径挖掘的德育实践意义是:有效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其中,求真是德育直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取向,求善是德育直接课程教学的人文性取向,求美是德育直接课程教学的艺术性取向。坚持教学的科学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价值取向,实现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才能完成德育直接课程的使命。

2.德育间接途径――学科引发、活动感化的组合。德育间接途径主要指以学科教学和活动为载体进行的德育活动,它通过各学科课堂引发和活动感化来达到德育目标。

德育间接途径组合的德育实践意义是:以学科德育为学校最经常、最基本、最丰富的“育人工程”。学科教学中以内容、方法、情境与学生思想品质、意志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结,引发学生去思、去悟而有所获。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篇5

摘要:民族院校管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单向灌输与双向交流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结合、构建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的四种方法。根据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方法方法的选择是关系到教育管理实效性的关键环节。我国是多民族、宗教、文化多元的特点,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学校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能力和行为,特别是培养学生包容多民族、宗教、文化的国家共同体观念,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明确的现代公民意识。

当今社会,大学生活动范围空前扩大,教育环境也日益呈现多元化、开放性特征。面对复杂新环境,教育管理需要以全新的姿态来面对,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勇于开拓、大胆创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具体任务的要求,根据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内容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实施不同且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实行单向灌输与双向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指出:“灌输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我国长期以来比较重视“灌输”教育方法,既然是教育,必然少不了课堂讲授,这种大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最方便的方法,可以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使教育内容和社会要求更加系统、完整、全面地传输给受教育者,而这种方式将学生放在被动教育的地位,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发挥,不利于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忽视了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学生的排斥甚至反感,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特别是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动性的增强,单向灌输的方式日益暴露出了它的弱点。有的学生认为,若不是学校公共课程影响毕业,他们是绝对不会去学的,学了也无用。

我们必须清楚,大学生素质的养成是一个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其受一定客体因素的影响。但我们也必须尊重学生,构建起一种积极、悦纳、安全、温暖的氛围,使学生能感到他们在被尊重、被关爱、被理解,从而在情感、思想和观点等方面就更易于沟通和接近,实现教育主体和客体地位的平等。同时,还要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想学生之所想,谋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难,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从而激发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积极性。①

因此,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针对各族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实际,既要注重系统的理论灌输,又要注重双向交流,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

二、实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尽管存在着形式各样且灵活多变的民族院校教育的途径,但大体上都可以归属于显性途径和隐性途径两类。所谓显性途径,就是事先即被受教育者有所察觉和意识到,且已经对其有心理定势的教育途径(以下简称显性教育途径),如高校开设的思政类课程、形式政策报告会之类就属于显性教育途径。所谓隐性途径,就是被受教育者事先没有察觉和意识到的,且不具备心理定势的教育途径(以下简称隐性教育途径),如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当然,对于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这两类教育途径其实都是显性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可以调控的。

1、显性教育途径的特点及其功能

显性教育途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具有公开性。显性教育途径多是采取一些公开的、直接的和独立的方式来达成教育管理的目的,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这样的方式所体现的效果都是显著的。受教育者已经事先了解了这些采取这些方式是根据社会的性质和实际需要来设置,其目的就是将自己培育成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才,因此对此类方式都已经预先产生了心理定势;第二,具有强制性。显性教育途径是学校依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规定而设置的正式教学计划,此类课程一般都是有学分、而且计入成绩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受教育者系统接受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法律法规以及政治立场等。其强制性就体现在不以受教育者的意志为转移,是必须要学习的课程;第三,具有稳定性。显性教育途径因为是一些正式纳入教学计划,有固定教材和教学大纲,而且安排了相应学时的课程,因此轻易不会变更这类途径,所以体现出稳定性的特点。

显性教育途径的功能主要就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系统性传播,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有效宣传,对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进行分析并指明现阶段我党的主要任务,将基本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法律法规制度传授给受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进而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目前看来,这也是高校在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采取的的主要方式。由于过往的许多研究都涉及到此类显性教育途径,因此笔者在此不对其过多表述。

2、隐性教育途径的特点及其功能

隐性教育途径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的目的和内容,采用一些受教育者更易于接受的方式,营造各种良好的环境或者氛围在受教育者周围,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由此我们也可以从隐性教育途径的定义中看出其所具有的的特点:第一,具有潜隐性。隐性教育途径多是依附于其他某种公开的教育途径或者形式,不公开的,独立的。教育者总是通过某种相关的活动或者环境来间接传达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让受教育者直接感知到。亦即我们常常提及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客服心理定势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且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第二是具有愉悦性。一般来说,隐性教育所依附或采用的都是些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的形式,多为轻松愉悦的,且这类途径本身也是以愉悦性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这样的隐性教育途径,潜移默化的发挥着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作用,而且这样的方式能有效的将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消除;第三是具有灵活性。隐性教育途径因为采用的方式与显性教育途径有所不同,所以在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选择上更加灵活自由,教育者也不用到现场,只需要将活动方案设计好并交由相关责任人,事后查验结果即可。这样的好处就在于对于受教育者而言不会感到约束,更能主动发挥自身能动性,实现自我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但是这样做也可能会因为目标不明确,无法达到效果。

隐性教育途径的功能:一方面,隐性教育途径多采用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实现,因为就为教育者指导和检验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隐性教育途径是让受教育者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活动所具有的趣味性、知识性能够广泛地吸引他们参与到活动中去。此外,隐性教育途径与各类文体活动的广泛结合,寓教于乐,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的同时还能极大的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同时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积累也多有助益。

在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社会影响作用日趋强化和多元化的时代,单一的显性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教育的实际需要,公民教育应善于把两种方法有机结合,将教育融于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之中以及有形和无形的氛围之内,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实行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教育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参与的过程。情与理是公民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只有将情感和理性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对学生进行教育,要结合情感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能力的开发,这样就容易带着感情与学生一起进行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民族院校大学生本身就带有深厚的民族感情,有些从贫困地区走出的学生,他们内心充满了对国家的敬仰和谢意。只要我们在教育,从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出发,以情感教育为指导思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中有理,礼中蕴情,情理交融贯通,定会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只有在情感的激发和诱导下,才能真正达到“晓之以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的高素质具有现代精神的大学生合格公民。

四、构建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促进教育管理的深入发展

文化和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却使近代以来一直没有真正解决好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②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大环境对实施大学生教育管理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信息社会的各种传播媒体以快速、新颖、刺激为特点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接受商品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社会、家庭、大众传媒引导的无序性、失范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高校公民教育的效果。教育管理的实施是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大众传媒等在内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把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构建“四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

家庭教育环境是基础。由于大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必须完善家庭和学校互动教育模式,家庭和学校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心智成长。

学校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形成的重要场所。高校应发挥教育主体作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地培养各族学生“七观”,为来自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向上、公平竞争的平台,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主动意识。要对各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加以积极解决和处理,对学生间产生的矛盾冲突应予以妥善解决。只有这样,各族学生才有归宿感、幸福感和责任感,才能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才能发自内心地对自己、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对民族、对历史、对国家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③

社会教育环境是教育管理的拓展。大众传媒环境是重要补充,要通过网络等媒介,形成强大的正面舆论宣传教育氛围,使国家认同深入人心,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心理和价归属感的问题,去影响其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④我们必须搭建立体的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网络,形成合力,不断优化我国教育实施的整体环境,以促进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不断取得实效。

注解:

①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变[eB/oL].[2011-08-09]./product.free

②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J].哲学研究,2001(2):17-24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篇6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浅谈:创新创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用延安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和有效途径互联网背景下基层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效途径浅谈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创业——拓宽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浅谈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创业实践是大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有效途径分析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浅谈我国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高职会计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析探讨当代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开展大学生“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的有效途径浅谈如何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论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和大学生“就业倍增效应”的有效途径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有效途径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3]雷云峰,李忠全.党中央和进驻延安的时间应该是一九三七年一月十三日[J].延安大学学报,1984-7-1(15).

[4]人民网..

[5]万生更.论延安精神的形成条件及当代价值[J].陕西教育学院报,2011.9.15.

[6]新华网.http:///newscenter/200

2-04/02/content_341182.htm.

[7]孙志明.延安时期党的创新精神初探[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0.8.12.

[8]张开颜,陈子平.聚焦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J].陕西档案,2013.1.52.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篇7

一 心理教育的基本内涵

关于心理教育的内涵,即什么是心理教育这个问题,目前理论界看法不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心理教育这一概念就有许多不同的提法;其次,对心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再次,对心理教育与其他各育关系的认识也比较混乱。

目前我国对心理教育这一活动的提法还有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这些提法反映了对心理教育这一活动主要目的和方式的不同认识。如心理素质教育比较强调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潜能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强调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心理卫生教育比较强调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心理辅导侧重教育干预和适应性问题的指导;心理咨询则侧重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和心理障碍的排除。

笔者认为,心理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生理学、行为科学和精神医学等学科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法与措施,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增进其心理健康,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心理教育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心理卫生教育只是心理教育的内容之一,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是心理教育辅的工作模式。

有人认为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各育(以下简称“五育”)是并列的关系(即“五育”加心育共同构成全面发展的教育),也有人认为“五育”已经包含了心育,这两种看法都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心理教育与“五育”具有一般和特殊的关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还具有相互重叠和相互交叉的关系。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育”的基础和中介。它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任务、内容、方法,不宜归属于其他某一育,但心理教育可以渗透到“五育”之中。各育也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任务、内容、方法,可根据各自的特点完成部分心育任务,但是不能完全代替心育。

二 心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1.心理教育的目标

心理教育的目标是心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为心育活动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心育工作的蓝图和依据,对心育过程具有指导、调节和控制作用,从而使心育工作者在心育内容的确定、心育模式和策略的选择、心育实施途径的拓展、心育方法的有效使用、心育效果的检测与评估等方面更有自觉性和目的性。

心理教育的目标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体系。(1)按目的分为:终极性目标(开发潜能)、一般性目标(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基础性目标(防治心理疾病);(2)按功能可分为发展性目标(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预防性目标(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补救性目标(学生心理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转介);(3)按操作顺序可分为:总体目标(培养“四有”新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中间目标(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健康等)、直接目标(各学段、各年级的要求和重点)。

一般认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标应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防治性目标为辅,并体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这里,我认为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1)心理教育的目标必须符合教育的总目标,与其它各育的目标相协调,并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体发展的需要;(2)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标多停留-在防治性目标的层次,满足于心理问题及行为的矫治,这是值得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问题,需要加以正确引导;(3)在强调非智能素质的培养、个性发展目标的同时,不可忽视智能素质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4)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年龄跨度从6周岁到18周岁,这一阶段个体经历了儿童期、少年期、青年初期,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很大,随着年级的上升,各年级有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和心理问题。对处于不同身心发展阶段的学生,应根据其不同的心理特点制定心理教育的分层目标。

2.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标和中小学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1)创新教育;(2)智能教育;(3)情感教育;(4)意志教育;(5)个性教育;(6)青春期教育;(7)心理卫生教育;(8)学习指导;(9)交往指导;(10)升学就业指导。其具体内容,限于篇幅,不作赘述。

三 实施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为了落实上述心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采用各种方法实施心理教育。笔者在实践中了解到,有些中小学感到心理教育难搞,无从入手或热衷于搞心理咨询,对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不甚了解,从而导致心理教育主要目标和内容的无法落实。其实,我国近10年来理论界与一些中小学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大大拓宽了心理教育的途径、丰富了心理教育的方法。

1.心理教育的实施途径

据有关资料介绍,结合笔者的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实施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有:

(1)开设心理教育课 开设心理教育课是心理教育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虽然目前学术界对心理教育是否要课程化还有争议,但是许多中小学已经开设了定期或不定期的心理教育课,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组织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教育重在实践,中小学可通过课内训练和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各种智能素质和非智能素质,如可组织心理训练、兴趣活动、创造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力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提高心理教育活动的效果。另外,还可试行和推广适合中小学生的心理保健活动(如心理保健操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3)教育教学全程渗透 心理教育不是一种附加的教育,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各育中都应有机地渗透心理教育。学科课程除了担负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的教学任务外,还必须担负起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育人任务。科任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要不

断挖掘教材中培养心理素质的对应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结合教学进行相应的心理训练和学习指导。

(4)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 心理辅导与咨询是心理教育辅助途径之一。中小学可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共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对极少数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转介到心理治疗部门或有关医院进行诊治。必须注意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一般教师难于胜任,中小学开展心理咨询应做好问题识别与及时转介工作。

(5)学生自我教育 学生是心理发展的主体,一切心理教育活动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实践证明,学生自我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自我发展的目标,自定计划,自我阅读、自我训练、自我调适、自我测评等进行自我心理教育。

(6)教师心理教育 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心理教育,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7)家庭心理教育 家长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也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小学可通过家长学校实施家庭心理教育,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

(8)学校环境熏陶 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中小学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校风、班风、学风的建设,发挥隐性课程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

(9)社会环境建设 创设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对心理教育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中小学应加强同社区、校外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少年宫、文化宫、新闻机构、出版部门、医疗卫生部门、街道、居委会、公安部门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

2.心理教育的方法

心理教育的方法可分为工作方法、教育方法和研究方法。心理教育的工作方法主要有:调查法、测验法、评价法等,心理教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讨论心理教育的教育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理教育方法。心理教育方法种类繁多、体系庞杂、难以穷尽,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理训练法 如观察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思维力训练、想像力训练、注意力训练、敏感性训练、元认知训练、自信心训练、归因训练、放松训练等。

(2)价值澄清法 国外盛行的“价值澄清法”,就是通过活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各种价值观,学生之间也可达到相互沟通和学习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特别是可以了解那些与自己有极大差异的人的想法和观念,从而增强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批判能力和决策能力的方法。

(3)角色扮演法 通过角色扮演、心理换位等,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从而实现角色获得,提高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如厦门一附小在教师节期间开展了师生角色互换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还可通过有针对性的角色扮演,强化学生某方面的心理品质。

(4)优势强化法 美国学者罗伯特・查荣克于本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他认为个体从事的活动很熟练,那么有他人在场,会产生一种社会助长作用,使之活动的动机增强,并且活动更加出色,这就是优势反应进行强化的结果。研究表明,这种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把这种现象运用于心理教育中,就称之为优势反应强化法。各种游戏、表演、竞赛都属于此类。

(5)榜样示范法 这是一种以他人的优良心理品质和模范行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方法。榜样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形象化,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通过榜样示范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规范行为。榜样包括伟大人物的典范、同伴中的先进典型以及文艺作品中提供的正面人物形象等,其中教育者和同伴中的先进典型的示范对学生影响最大。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篇8

【关键词】依法治教;科教兴国;有法可依

一、依法治教的内涵

依法治教是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法制建设,使教育工作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全面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法律化、规范化。

它的主体范围分为三个层次,即最高层次是广大人民、由人民选出受人民监督的国家权力机关、经国家权力机关选举产生或者任命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依法治教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立法、教育普法、教育执法、教育司法、教育守法、教育法制监督等方面。

二、依法治教的意义

1.依法治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领导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同志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上,揭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含义,概括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他深刻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是党的正确主张同人民共同意志的统一,基本出发点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2.依法治教是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要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它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多方面的改革。在社会、学校中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养成守法习惯,提高依法保护自身权利、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能力,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必将对提高国民素质、推进我国的民主法制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依法治教的途径

1.依法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履行保护青少年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法律职责,坚决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对各种违反国家规定、侵犯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的行为,对违反教育方针的行为,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要予以制止,对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行为,要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查处。总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积极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促进、深化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改革,必然要涉及利益和权利的重大调整。要依据法律法规的原则与规定,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在下放权力的同时明确责任,处理好学校与其他各方面新的利益关系,使改革有序进行。要注重通过法律途径来促进、推动、保障改革的进程,积极依法调节新的社会关系,解决好改革中出现的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探索建立相应的制度或规范,依法推动改革的健康发展。

要正确处理好教育立法与改革的关系。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许多好的经验。今后,在确定每个具体的立法项目和规范性文件时,都要从教育事业的全局加以研究、论证,兼顾当前和长远、需要与可能,加以通盘考虑,注意为进一步改革留下足够的空间。各地要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国家尚未有具体规范的事项,可以根据改革的经验与需要,先行制定暂行规定,使之成为国家立法的有益补充。

3.继续推进教育法律的实施与监督工作。实施好教育法律,树立起教育法律的权威是和立法一样关键的问题。教育法律的实施,涉及很多部门和各个方面。实践证明,推进法律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有力的监督机制。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教育法律实施情况进行的执法检查,是促进教育法律实施的有效监督制度,也是对教育工作的最大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协助和配合人大对教育工作的监督,认真落实人大通过执法检查和其他法定途径,对教育行政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要把改进的情况及其效果,及时向人大进行报告。此外,要积极利用司法监督、政府系统的层级监督、监察和审计等机关的专项监督以及党内的监督等多种监督方式,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畅通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的途径,综合发挥各种监督渠道的作用,切实推动教育法律的有关规定的落实。

总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教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依法治教予以保障。只有这样,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才能实施,富民强国的目标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篇9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整合,模式

 

1909年,美国青年律师佛兰克.帕森斯著作《选择职业》的出版,标志着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职业指导经历了重大的转变,职业指导由指导向职业生涯发展辅导观念的转变,即将教导式的职业指导方式变成更加人性化的、强调发挥被指导者作用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生涯发展理论提出使生涯规划理论逐步由是由静态的、一次完成的职业辅导向发展的、多次完成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转变[1-3]。随着生涯辅导理论的不断发展,生涯教育活动逐渐兴起职业生涯发展,生涯规划理论在指导学生就业、职业生涯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学科和视野对职业生涯规划、生涯规划的研究和实践的研究进入到新的阶段怎么写论文。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在社会经济技术日益革新的大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生在规划职业生涯和实施职业生涯的过程中也面临多种选择,需要考虑自我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以及它们的综合。大学生如何有效的整合对自己有利的资源和信息,找准自己的坐标和方向,科学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还缺乏合理模式,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拦路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中遭遇“整合”难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整合模式

简单地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确定发展目标和途径,根据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现状调整发展策略实现自我职业发展的一种策略和安排,是个体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动态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已经是当前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职业生涯发展,发展自我,更好的适应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和实现自己人生目标和理想的重要理念、技术和途径。这要求大学生对自己全面了解,对社会的发展趋势,环境的变化,自我目标的调整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确定自己生涯和职业发展方向,掌握生涯规划的技术和方法,系统、科学合理的、针对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是建立在以往的生涯发展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自我发展现状,社会发展情况,教育资源现状,综合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科学规划职业生涯规划途径并积极实施的系统的整合模式。(如图1)

图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模式

历史经验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的基础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对职业、职位、社会、社会角色、家庭、自我认知、决策方式等都受到历史经验的影响和制约,已有的生涯发展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基础性和经验性影响。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是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核心资源:一是现在自我的性格、兴趣、技能、特质、发展动机等大学生自我资源现状;二是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过程中受到的自我教育、家庭教育、高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资源现状;三是当前的政府政策、企业发展、家庭发展、社会发展现状,这三方面的资源的互动结合共同构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怎么写论文。

合理地整合历史经验和发展现状,采取有效策略,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途径。大学生通过客观科学分析面临的社会形势与资源,合理使用自己的教育资源,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把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大学的学业目标结合起来,结合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科学规划大学学业,有助于降低失落感和挫折感,产生积极的上进心,从而增强自我发展的主动性。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和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不断重复这样的一个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模式的主要内容包含历史资源的整合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整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策略的整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途径的整合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职业生涯规划历史资源的整合

舒伯(e.super)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形态”的研究结果,认为生涯发展是一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过程,并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成成长、试探、决定、保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大学生已有的生涯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和成绩,对于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将产生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于社会、职业的认知和了解,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技能和训练,大学生已经取得职业成绩,大学生的职业兴趣的开发,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职业性格的发展等内容,包含了社会文化的背景、遗传、个人的教育经验、家庭关系与社会资源的综合作用和影响。

(二)职业生涯规划现在资源的整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经历、特质、技能、性格、兴趣、发展动机等组成的个人品性技能等特征职业生涯发展,二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政府政策及行为、企业或者行业发展现状、家庭环境及发展、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等社会资源,三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学习和教育资源,包括家庭教育资源、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内容怎么写论文。这三个方面内容以大学生个性特征为主体进行有机整合和整理,以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整合能力为主线进行有机整合,为更好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有机互动,共同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准备。三方面资源的互动和整合过程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如何选择和实践最优策略。

(三)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的整合

职业生涯发展策略是大学生为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而要选择和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的总和,具有引导性、方向性、独特性、可操性等特点,大学生们应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自身方面的特点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策略及方案,分析达成职业目标所需的条件,尔后确定具体的行动策略和措施,从而选择出最佳的行动路线[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的选择和整合是一个不断对社会观察、体验、思考,对自己内省、体验和追求的过程。职业生涯发展策略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己为本的整合策略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在整合资源规划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以个人历史资源、特征、兴趣、技能、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源、教育资源为主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第二类是以家为主,以家庭发展为主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再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第三类是以社会发展为主的整合策略,以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为主,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再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

(四)职业生涯发展途径的整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包含目标、途径、内容、行为等诸多内容的有效整合怎么写论文。发展方向和目标资源的整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是一系列主动性的规划和努力,具有方向性。人的发展包括多个方面的发展,从需要层次理论来说,有多个方面的需要,那么那些需要是最重要的需要,必须要实现的职业生涯发展,那些是次要的,可以不一定实现,不同的理想、目标在那些职位上能够实现,需要系统地整合理想和目标,分析具体的实施途径和方式。实施途径的整合,围绕生涯规划目标有多种实施途径,选择哪种实施途径对于自我是最有利和最容易实现的途径是需要在充分进行多种途径比较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机整合。内容的整合,职业生涯发展内容具有多元性、多层次性等特征,将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内容有效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途径、时间、环境等进行有机整合和协调安排,做出最优的内容安排。行为的整合,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中需要进行多种职业生涯行为来实现,哪些行为时必要的,在生涯发展的时间段上实施何种行为时最有效需要整合分析。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合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内容的管理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从职业生涯发展现状管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等四个方面入手。

(一)职业生涯发展现状的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合涉及到个人发展途径的选择和实施,包括自我资源的发展和整合,教育与发展资源的发展和整合,历史经验和资源的整合等内容。包括历史的我,找到自己成长经历的历史背景、历史文化、家庭环境才能更好的理解现在的我,引导未来的我;个性的我,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质,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兴趣、性格、理想信念、发展动机等等;社会的我,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社会中我的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自我发展的影响如何;理想的我,我自己希望自己发展为什么方向;家庭的我,我的家庭环境如何,我所在家庭如何发展对于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教育的我职业生涯发展,我拥有哪些教育资源,现在取得成绩如何等等怎么写论文。只有全面和客观地分析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的现状和历史才能更好理解现在的我,引导未来的我,实践理想的我。

(二)过程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调整的发展过程,受外部环境变化和自我实践成果的综合影响,整合管理应该以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和实施途径和轴心,对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过程进行细化,并设定分阶段实施方案,并及时进行评价和调整,有效进行过程管理。

(三)目标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的过程,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阶段的目标和内容,这些目标和内容是相互衔接和配合的,对职业生涯规划分阶段目标进行分解,规划和设定分阶段目标职业生涯发展,并实施目标管理,有效的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施[5]。

(四)时间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生涯发展过程的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和连续的发展过程,不同的生涯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生涯发展任务和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要进行分阶段生涯发展管理,有效细分分阶段生涯发展目标和内容,实施时间管理,有效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整合历史经验、发展现状、策略选择等因素,而这些因素本身也是动态的,加强对它们的研究,争取从中找到一个科学的模式,这将对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产生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曹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整合[J].教育前沿,2007(1):

[3]李迎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经典文章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4]王声平,傅小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及策略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5]刘华利.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探索[J].社会科学家,2009(5):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篇10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只有充分认识各种教育和各科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其优化才能收到预期效果。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的一门学科,和语文、数学甚至和音、体、美等学科比较,它课时少,每周每班只有一节课,而且几乎没有书面作业,也很少笔试,但它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决不亚于任何一门学科,甚至还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首先是由它的系统性决定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各科教学都承担着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然而其它学科都是根据各科教学大纲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只有思想品德课才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以指导他们行为的专门课程。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而思想品德课的系统性就决定了它是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渠道。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又表现在它的情感性。素质教育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得到发展,因此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成年人和青年人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信念和需要,而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则主要来源于情感和兴趣。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感教育。斯霞的母爱教育和李吉林的情感教育之所以获得成功,其奥妙也就在于有情。各科教学都要有激情,但只有思想品德课是把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列为首要任务的。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要贯穿于每一节思想品德课的始终。如果思想品德课这一教学要求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则强烈的道德情感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强大的学习动力,进而促使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也表现在它的辐射性。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大学校德育工作力度。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最经常的途径。校级、班级教育和少先队教育也是学校德育的实施途径。然而各科教学和各种班队教育在实施德育时,除考虑自身的特点外,还要注意德育的层次性。比如,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都要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高年级和低年级应该有层次上的区别,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标准就是这种区别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也就体现了思想品德课对各科教学和班队教育的辐射功能。临川市小学德育1、2、3一体的整体实验,就是认真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然后结合一课或一个单元的思想品德课的训练要求,组织开展一次班会或少先队中队活动。经有关专家认定,该实验是有效的。之所以有效,原因之一,就是充分地利用思想品德课对班队活动的辐射作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还表现在它的突破性。在应试教育泛滥时,思想品德课不被重视,不少的学校思想品德课很少有专职老师,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有的学校把思想品德课上成语文课或数学课,连课本都不给学生订。有的学校,虽然开了思想品德课,但由于只是搭头课,老师把课上得枯燥无味。因此,选择思想品德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突破的力度将会更大。我们萍师附小,在全面实施愉快教育的改革中,选择德育为突破口,要求把思想品德课上成学校的拳头产品课,因而有力地推动了愉快教学改革实验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