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语文教学思考十篇小学语文教学思考十篇

小学语文教学思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3:57

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诗文古诗

诗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感。在诗文一词中,诗是指诗、词、歌、赋等,包括格律诗和自由诗,旧体诗和新体诗等;文是指除了诗词歌赋以外的,诸如元杂剧、小说、散文、戏剧、报告文学等文学体裁,以及记叙文、论说文等各种类型的文章。但通常具有文字华美,具有韵律等“诗”的特点。最新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小学语文的阶段性目标包括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些诵读和背诵的诗文分布在小学阶段的各个年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小学生逐渐接触并了解中华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绚烂多姿,是传承祖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必备载体。

一、小学生学习诗文的意义

首先,小学生通过诗文的学习可以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管是古人或是今人的作品,其中都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信念,有对祖国的真挚情感、深深眷恋;有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平等尊重的强烈渴望;有对勤奋执着、友善诚信的讴歌,也有对邪恶、不公的反抗……小学生学习这些诗文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自我人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的个性得以彰显,合作精神得以鼓励和发展。其次,通过诗文的学习,小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诗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精炼富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将自然风光、大好河山、情绪情感融入诗词歌赋之中,学生在诵读中不知不觉就好像已身处作者当时所处的意境,无形中得到民族文化智慧的滋养。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也有很多当代优秀的诗文作品,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由于接近口语,更容易让小学生理解和吸收,可以帮助他们增进对世界的了解,满足他们对未知的渴望,使他们充分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字之美,培养他们热爱阅读的生活方式。另外,诗文以其朗朗上口的节律、独特华美的用词可以培植小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逐步增强其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诗文的学习在发展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由于其丰富的内容可以充分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二、小学语文诗文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在小学语文的诗文教学中如果方法不当、准备不足可能会使得教学效果降低甚至教学目标无法达成,因此,教师要注意避免。首先,很多教师备课不充分,对一些诗文尤其是古诗文相关背景了解不充分,无法对学生做充分的交待,使得教学内容单调乏味,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对诗文学习的厌烦情绪。其次,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够投入,只是简单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展开教学,投入不够,自然对诗文作品缺乏理解与情感上的共鸣,也无法为学生营造适当的情境,使得课堂乏味、缺乏生气。最后,很多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只是简单读读背背,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能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对于思想品德、生命教育等内容的渗透不够自然,忽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内容安排显得突兀,使得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三、小学语文诗文教学的建议

首先,教师要照顾到各个年级小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理解水平的不同,分层次展开教学,从诗文的内容讲解到教学方法都要做相应的安排。一二年级的阶段,教师要主要以读读背背为主,让孩子们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感,感受诗文中所创设的意境,尽可能让他们发挥想象的空间,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三四年级的阶段,应在教师辅助的情况下,让小学生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作者当时的处境,以及作者通过诗文所要抒发的情感和情怀,这样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效果,使得诗文的精神内涵深入孩子们的内心,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文字功底,写作水平也正稳步提高,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他们自选题目来进行仿写,或者是将诗文中的人、景、物用画作表现出来,进一步从诗文中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对诗文的热爱情感和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其次,教师应熟练运用诗文教学的各种方法。如诵读是诗文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诵读经常会被学生认为是枯燥的干瘪的,那么,要如何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和浓厚兴趣呢?在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读”是第一大法,而小学诗文的教学更要注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由于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诗文一般都有着优美的韵律感,所以,在诵读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手脚并用,打着拍子来读。《毛诗序》中提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天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既然诗人在“永歌之不足”时,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同样也可以让他们“边读边舞”。当那种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和着拍子从学生们的口中流溢出来时,你一定会被深深地感染的。这种诵读法跟让他们正襟危坐、面目严肃地“念经”比起来,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总之,小学语文诗文教学要求教师时刻牢记以学生为中心,以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对诗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韦洁洁.古诗文诵读方法例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4(10).

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篇2

一、新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学反思概念的提出

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教学主体,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计划等进行不断的反思,以达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教学反思是一种教学思想,“反思”应贯穿于教学始终。它是以发现问题为基点,以提出解决方法为起点,以制订反思计划为中介,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从而使得教学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意义

1.是培养反思型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而这依赖于教师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必须是反思型的教师,具备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以往,虽然已有一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反思的重要,但普遍看还是比较缺乏的,有的教师即使有此意识,也往往处于一种片面的、被动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状态。现在,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提出“反思”,要求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主动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思,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借以提高教学效率。

2.是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主动力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之所以反思,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是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教师的素质有极大的提高。

3.教学反思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当教师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他会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只有不断学会教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不断学会学习的学生。为了学会教学,教师不得不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三、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教学反思的实施,首先是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实施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教学态度、行为

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然要对自己已有的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检讨自己的教学言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2.反思教学策略

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

3.反思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4.反思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不仅要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要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包括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更长远的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是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及怎样具体实施计划等等。

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能力训练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7-0036-02

作者简介:杨小琴(1980―),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江苏如皋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语言训练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特点在于最终是通过学生的语言能力来反映教学效果的。而因为语言能力的评价往往不在主要的评价范围之内,因此学生的语言能力训练往往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即使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地对学生进行一些语言能力的渗透,但毕竟由于不受考试指挥棒的指挥,因此语言训练往往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作为语文教学工具性的一种体现,语言训练对于学生的精确表达能力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应当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对语言训练的一些思考――文章开篇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语言能力是指狭义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一、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语言能力训练

我们重视语言训练并不是只因为语文与语言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也不仅仅是因为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必然的内容,而是因为更看重语言训练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等的巨大作用。下面逐一阐述。

其一,语言能力是母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一种技能,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来完成,也因此其往往不能靠教师的单向讲授,更多地要依靠学生原有的语言表达基础,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通过其自身的努力来提高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在意思表述或问题回答时,常常出现辞不达意的情况,这些情况背后往往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跟不上思维速度――如果我们注意观察,会发现学生这个时候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躁情绪,有一种心里想着但却说不出来的着急感。因此,语言能力的训练对于小学生而言显得尤为必要。

其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这是一个公认的命题,因此我们说语言能力训练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其他训练方式不同的是,语言最终是通过学生的直觉迅速反应出来的,也就是说学生的语言能力体现在某个具体的语境中,当学生在内外多个因素刺激下需要进行语言表达时,学生就会调动语言能力进行表达。因此,学生的语言能力表现为一种即时的能力,需要学生的瞬间思维能力作为支撑。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注意到一种现象,有时一些孩子为了表达某个意思,需要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之间进行选择,而这种不断的选择给教师和其他同学造成的感觉就是凌乱,如果我们能够透过这种凌乱去分析学生的思维,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此时孩子需要的正是一种基于良好直觉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三,语言能力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默会能力。默会能力是内隐于学生显性知识背后的能力,学生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往往是不知道为什么会选择这些词语进行表达,也不可能在说每句话之前先有组织语言顺序等活动,但这种能力客观存在。因此语言能力的训练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默会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这种能力的生成。有研究表明,默会能力比显性的能力更重要,因为它往往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

二、语言能力训练的有效方法探究

基于以上对语言能力训练的分析,我们可以寻找到有效的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与理解,提出了这样的教学思路,供小学语文教学同行们批评指正。

语言能力培养的第一个阶段:模仿。之所以用模仿作为语言能力培养的第一步,是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语言能力形成的基础更多的是生活中的语言环境,当他们进入小学课堂时,借助的语言能力就是生活中形成的语言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形成其实就是通过模仿――我们总结学生的语言能力形成过程,正是从小时候咿呀学语开始的,而那个“学”其实就是模仿。因此,课堂上的语言能力训练就应该从模仿开始,选择这一教学策略既是对学生原有学习方式的尊重,也是考虑到语言能力训练的策略必须以学生的实际作为坚实基础。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模仿需要重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了解学生的语言能力基础,知道他们的表达习惯等,这一点并不难,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通过观察即可完成;二是提供有益的范例,范例的选择要高于学生已有的表达水平,但又不能超过太多,也就是说要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三是要注意生生交流,因为同一年龄阶段的语言能力形成往往有着共同的规律,生生交流可以更好地互通有无、互相促进。

语言能力培养的第二个阶段:训练。在学生通过模仿形成了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后(超越了自发形成的能力基础),我们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一方面对前面的模仿进行巩固,另一方面为第三步打下基础。训练的主要方法是与语言有关的活动的开展,比如说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比赛,来训练对固定语言的表达能力;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辩论等活动,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即时思维能力);再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后抢答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定向语言表达能力等。值得强调的是,这些方式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也就是要把握好度,不能在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尚未有明显提高时,就开出辩论等活动的药方。

语言能力培养的第三个阶段:自由表达。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笔者观察到一种现象,即我们有时表扬学生的语言能力很强,往往发生在学生自由表达的时候。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朗读课文很流利,我们并不能说他们的语言能力强;而当学生在一个非语文的情境里,能够准确流利地表达出某种复杂的意思的时候,我们就说学生的语言能力比较强。既然如此,那语言能力培养的第三个阶段,就应该是学生的自由表达。

三、语言能力训练的前瞻性思考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言能力的训练应当像一般知识性的内容教学一样,努力做到从科学角度分析、分解内容要点,并明确三个教学阶段的策略。这种策略不应当是基于感觉的,而应当是基于教学技术角度的,也就是说要在尊重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在模仿中积累基本的语言素材,如字、词等;在训练中形成基本的语言技能,如语法等;在自由表达中形成即时智慧,如语言的即时组织与直觉性运用等。

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问题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从语文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产物以来,其一直以文化素质载体的形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语文不仅仅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技能,更是衡量人才知识与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写作作为语文能力的一种综合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作文都是考试测验的最后一道题目,其综合知识运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根据自身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就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目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1)教学主体的作文畏难心理。尽管小学语文教育很早就开始涉及作文教学,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一定的阅历,加上知识结构的不健全,致使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不强。阅读教学尚且有本可依,而写作教学却无本可照,小学生的畏难心理自然而然产生。不少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也往往因为缺乏经验而怕教,教学双方的不良心理制约了作文教学,严重阻碍写作教学的顺利开展。

(2)作文教学策略的失衡。作文教学策略的失衡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重数量轻质量和重模仿轻创作。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会盲目追求学生掌握写作技巧的速度,这样就会根据考试中的要求来设计写作的思路,限定写作的内容和方向,这样的硬性要求往往会造成小学生写作文时磨洋工。另一方面,创作是写作提高的阶梯,而我们学生的作文越来越趋同,千人一面的作文时常可见。我们教师对作文中的经典案例经常不自觉地强调,这就让学生无形中有了跟从心理,于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就被翻来覆去使用,不见半点创新的痕迹。对于考场作文来说,同样的主题,只有创新角度和观点才能不落俗套。

(3)作文教学缺乏新意。传统语文教学都限制在短短45分钟内的教室里,加之小学生从小受到家庭的溺爱保护,缺乏与社会与自然接触的时机,自然缺少了对生活和人性的感悟,也就无法在作文中表达出什么独特深刻的思想感情。这就造成写作教学中经常出现文字通顺、条理清楚,但学生作文内容却让人哑然失笑的情况,没有思想和创新的作文就如同嚼之无味的烛蜡。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优化策略

(1)施行有效正面引导,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内容作引导,二是以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熟悉的内容作引导,是由他们的兴趣去求为支撑点的,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尤其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写作的信心和积极性。作文的主题尽量围绕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表达的意愿。以活动为载体,可以营造较好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善于排除干扰和影响学生作文活动的因素,构建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在班级开展多样化的作文交流活动。如课前读报活动,学生宣读优秀习作,或选读报刊上发表的好文章、精彩片断等,都是有效的作文教学活动。

(2)坚持读写结合,夯实作文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有这样的规定:“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作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知识和技能。”阅读是吸收的前提,写作是表达的结果,所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需要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在阅读中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另外,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源于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作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因此,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自身知识,陶冶语感情操。这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读书笔记指的是学生在阅读书刊时做的文字记录,读书笔记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优秀的阅读习惯。在写好课内课文读书笔记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或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长此以往就能丰富语言,在写作时才能产生更多的妙笔生花,提高作文写作能力。

(3)以激励肯定为导向,发挥作文讲评作用。作文讲评是对作文写作的分析和评价,是习作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既能对作文进一步深化,又能实现巩固和提高。因此,认真抓好作文讲评这一重要环节,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在作文评改过程中,首先要注重作文评语的多样化,对进步特别显著的学生,要采用鼓励性的评语,以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对一些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为了让他们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要采用协商性的评语,在与其共同探讨写作方法的同时,委婉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以提出更高的写作要求。其次,要注重讲评方式的多样化。根据学生作文的具体情况,可以选几篇有特色的作文,进行对比讲评,让学生在对比中得到启发和教育;也可以围绕作文中的问题进行启发探讨,综合评述全班作文情况,提出总体性的修改意见,让学生真正评有所得。

参考文献:

[1]王凌云.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探索[J].中小学电教(下),2011,(05)

[2]郑俊.建构主义理论下写作教学的多元渗透[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07)

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篇5

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置疑的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教师也逐步意识到改进作文教学方法进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相比以往有所改变,但在实践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所以笔者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三重三轻”问题入手,就如何强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思考。

2.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三重三轻”问题分析

所谓“三重三轻”问题,一是注重教师的同时忽视学生,即“重教师轻学生”;二是注重知识传输的同时忽视学生的实践,即“重知识轻实践”;三是在注重形式的同时忽视学生的情趣,即“重形式轻情趣”。首先,就“重教师轻学生”这一问题而言,主要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被动的进行学习,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影响了教学成效,尤其是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其次,就“重知识轻实践”这一问题而言,主要是在作文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写作技能的传输,而对于学生能否消化和如何消化则很少关注,在作文写作中只注重学生的审题立意和选材裁剪以及开头结尾和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技巧,而并没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对其的应用,为写作文而为写作文,难以做到活学活用。最后就“重形式轻情趣”这一问题而言,主要是注重学生写作的形式,而在学生写作兴趣方面的激发则严重缺乏,所以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提出的要求较高,导致学生的心理负担较重,而且有时候的命题会与学生的实际知识积累不符而影响整个作文教学成效的提升,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3.强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对策与思考

上述我们已经对小学语文作为教学中的“三重三轻”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所以笔者以下就此提出几点对策与思考。

3.1变“主”为“导”

新课程倡导全新的教学理念,作为实际操作者,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在作文教学中努力践行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我们都知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改强调的一个核心概念,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心中有学生”,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引导者,要让课堂真正成为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平台。在开始写作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生活观察,不断积累素材,注重方法指导,教会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和体验以及阅读来积累知识,并由学生选择自主合作、小组探究或者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多元化的方式强化对其的学习和体验,从而更好地做到有内容可写,从根本上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3.2变“理”为“实”

针对传统的“重知识轻实践”的问题,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应从传统的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而忽视学生的实践,转移到注重实践上来。也就是在注重学生作文写作理论知识传输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例如对于初学作文的三四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应通过对其写作方法的悉心指导,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写出提纲,教会学生掌握提纲的基本写作思路,即从主题到题目,从题目到文章段落的划分等进行确定,再由教师对其提纲内容批改之后由学生之间相互品评,说出自己的写作思路和立意,并强化对学生的训练,学生不会的还可以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而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则能具备提纲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写作文的基本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得以独立的完成某一技能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提纲的写作技巧告知学生之后,由学生独立自主的将自己的提纲拟出来,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彼此的互助和家长的参与等途径,以实践操作提高实际写作水平,进行培养孩子们在写作上养成良好的习惯。当然,提纲只是作为写作的基本技巧,教师应循序渐进的加强作为写作技巧的传输,才能更好地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不断实践,切实掌握写作能力,并强化对其的应用,才能更好地从传统的只注重传输而忽视实践导致学生的潜能难以激发出来。

3.3变“虚”为“实”

“重形式轻情趣”的后果是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考虑,所提出的要求过高。所以必须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其作文写作以看图写话为主,所以利用文字评评语往往难以将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出来,而如果是采集实际的奖励,则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给学生发星星、苹果、五角星等贴纸激励学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应给明确具体的评语,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直观性,在肯定学生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不足,并明确修改意见和办法,学生就能做到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并通过不断的肯定与改进促进学生写作质量的提升,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出现的“三重三轻”问题,应变“主”为“导”,变“理”为“实”,变“虚”为“实”。始终坚持“提纲铺路阅读搭桥分门别类悉心指点淡化成绩以趣激趣评语具体鼓励建议研讨互习取长补短”的思路,切实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

作者:邹长青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岔河镇楚墩小学

参考文献:

【1】张松林.小学作文教学对策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6(01)

【2】柳力玮.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J】.教育革新,2009(11)

【3】徐贞丽.论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及其实践【J】.时代教育,2016(06)

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篇6

一、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1.作文教学效果不佳

新课程提倡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和合作学习,在实际的作文教学当中,教师对于这点的理解并不深刻,使得作文教学模式化。过分重视写作技巧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培养。目前我国教学依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教学以考试为准绳,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背作文模型,鼓励学生按照模型进行写作,使得作文创作变得索然无味,大大影响了学生作文的兴趣。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所倡导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由学生自主学习,把大部分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安排。因此,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会把教学的内容减少,造成语文作文教学授课少而且精度不高的现象,课堂也就十分的乏味。

2.作文教学脱离生活

翻看小学生的作文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作文缺少生活气息,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是在瞎编乱造。这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作文的思想性导致的,总是要求学生注意作文的思想深度,但是由于小学生思想还不成熟,思维深度不够,难以真正体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所以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充满了套话、空话。

3.作文题目低效化

通过教师设计作文题目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扩展,使得学生的创新力得以提高。在作文课堂上,教师对于设置作文题目的技巧没有太多的思考。要发挥作文题目的效果,教师还必须重视设题的方式。如果作文题目没有启发性,其效果也就不高。如果教师设置题目过于简单的话,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教学的效果也就得不到提高。

4.教学点评不足

在教学中,教学点评在整个教学课堂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通过教学点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此提高教学的效果。但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教师设计题目后让学生写作,但是对于学生的写作如何往往是一带而过,并没有去详细的分析、点评。这样,就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去理解作文创造技巧。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甚至是不会进行点评。因此,学生对于作文学习兴趣在教师低效的教学点评中逐渐的降低。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1.创新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创新首先必须创新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小学作文教学要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大的思考空间。例如,进行互动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对于作文来说,教师可以布置多个作文题目让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然后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讨论,让他们各自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就可以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避免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对学生的讨论方向进行必要的引导,当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可以进行点评,当然要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另外要进行必要的引申,以增强学生的思想深度。

2.进行情景式教学

目前小学生的作文存在脱离生活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学方法不当,忽视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为了让作文课堂更多地具有生活气息,就必须进行情景式教学,把作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教师在课堂上构建出多种多样的生活情境,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写作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教师要扩展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教学资源。

3.开展课外教学

小学生天真活泼,热爱玩耍。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生束缚在教室当中,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要进行开放式的教学,突破教室的限制,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搬到社会当中,让学生亲身感受身边的一切,在生活当中积累写作的素材。教师要从中引导学生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4.加强学生读说能力的培养

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写作训练,它还与学生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密切相关。因此,作文教学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选择比较好的范文,组织学生阅读,然后让学生讨论,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讲故事,通过讲故事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5.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了课堂。多媒体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等特点,正好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例如,可以运用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大量的优秀作文。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进行关于“音乐”的作文时,可以播放相关的音乐;写“亲情”的作文则可以展示有关亲情的温馨画面;进行写景教学时,可以展示各种景物,等等。这样可以营造与作文主题相关的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写作当中。

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篇7

一、走出误区,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文课堂的开放实质

1、走出误区,了解开放式教学的实质。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片面追求高分数,束缚了人的思维方式,也扭曲了学校的对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教师放不开手脚,担心把社会生活中的事情或现象放进课堂,会影响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考试又不会考那些的”是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想法,“学生考砸了,我怎么办?”事实上,只要我们不改变这种思维方式,不改变原有的教育考核评价制度,不但不能推动素质教育前进,甚至会重返填鸭式教学老路的危险。从语文的本身的性质和学生较长的学习时段来考查,只有坚持开放式教学,学生的语文技能和学习品质发展了、提高了,才能真正地持久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正确认识和把握课堂开放的实质。开放式语文教学就是加大课堂内容量,让课堂学习活动更贴近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它要求语文教师不拘泥于课本的束缚,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减轻学生对机械知识的学习、重复记忆的压力,始终精神饱满地追求学习的乐趣。开放型教学就是把课堂一分为二,它更注重的是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强调的是课内课外对学生的技能和品质的最优化训练。开放式教学,开放型授课不是看你的教学设备设施有多么现代化,而是看你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中是否尊重他的自主意识,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火花,是否真正使学生的人际交往顺利,是否让学生从课堂中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

二、对低年级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尝试

1、课堂教学开放性的核心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是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劳动主动地获取知识。例如:我教授语文第二册《小鸭》一课,在学习小鸭的样子这部分时,安排学生摸摸真的小鸭子的绒毛,观察小鸭的外形并模仿小鸭走路的样子,学生们非常激动,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最胆小的孩子也伸出了小手来抚摩小鸭,最害羞的孩子也忍不住站起来模仿小鸭走路,学生们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习第三自然段小鸭戏水的样子时,我利用课件形象逼真的展示出,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鸭见到水,拍打着翅膀冲向池塘,在池中戏水的样子。我认为单纯地直观展示还不够,于是将画面静止,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小鸭在水中玩耍的样子还有哪些?”孩子们非常兴奋,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一只小鸭在柳荫下乘凉,看它头靠在背上,快睡着了!”有的说:“看那只小鸭在欣赏自己水中的倒影呢!”还有的说:“小鸭在水中练习扎猛子,一个倒栽葱,水面上只露个白屁股”学生新奇精彩的想象令我和听课老师惊叹不已。我认为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智力潜能,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作为教师我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所想、所说、所做中的合理因素,充分肯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尽量减少指令性、唯一性的成分,而适当增加开放性的成分,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开阔、独辟蹊径的创新意识和不断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进取心。

2、在开放式教学中,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是适时变化的,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求应成为调整教学活动进程的基本依据。例如:在教授《小鸭》一课时,我先用自己编的小谜语:一身黄绒毛,见水嘎嘎叫;一对扇子脚,走路摇呀摇。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愉快地引入新课。我备课时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安排。所以在初读过课文后,请学生们说自己愿意先学习课文的哪部分内容,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愿望,按他们喜欢的顺序开始学习课文。课上大多数学生想先学习第二自然段,比起第一自然段小鸭的样子和第三自然段小鸭戏水,这个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是略讲部分,因为我在备课时准备充分,所以在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的同时,教师也不至于被动。

3、在开放式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适当创设情境,善于捕捉反馈信息,进行适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进度。例如:我在教授《春风吹》这课时,初读完课文后,没有把时间浪费在逐字逐句的理解上,而是把准备巩固时才出示的课件,提前用电脑分步展示。“春风吹过柳树绿了、桃花红了、小燕子飞来了、小青蛙从冬眠中醒来了、小雨轻轻地下、小朋友都来植树种花。”使学生观察、体会,春天来临时植物、动物和大自然的变化。形象看到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激起共鸣,找到生活中的印记,理解文章的感情,从而更好地再现??有感情、有语气地读!在教学过程中,有的知识点在备课时,我认为学生可能理解不了,做了准备要花力气讲的内容,由于学生的信息量的增加,课上学生理解起来不费劲儿了。于是我就把时间省下来,去教授那些他们掌握起来真正吃力的知识,这样一调整,效率提高了,学习效果也更好了。

4、开放式教学的动态性还表现在教学活动不完全局限于课内进行,学生思维、讨论和学习的空间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在课堂上,有些问题解决不了时,我就引导学生到课外调查、采访、查资料。这样,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养成了自学习惯之后,他们的学习就会自觉的由课内转到课外。例如:教授《小小的船》、《明天见》、《我坐上飞船》等课文时,学生对于有关月亮、太阳、地球等天文、地理知识的好奇心十分强,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所以根据这种情况,我安排学生在课后查资料,并且教给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再另外安排时间来交流。这样即注意控制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时间,又能不打消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将其延伸到课外,使得学生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开放式课堂教学反思

1、开放式课堂教学在低年级尤其重要,给孩子机会,他就能说;给他翅膀,他就能飞。不要让刚入学的孩子习惯于你的束缚,教师要放开手脚,发挥孩子的潜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展开想象,联系课内外知识,在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的同时有得以展示的机会。

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63-02

一、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存在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水平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应该要加强学习,自觉更新思想观念,阅读可从多方面入手,除了课文外,其他方面有好的文章应推荐给学生,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引导学生上网阅读有益的文章。综合性学习的好处是能够最大程度地丰富学生的知识。这样一来,教材就不再是过去那种固步自封式的,而是全面的、新颖的。所以,对教师来说,不能只传授课本知识,因为它只是个平台,以方便教师通过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也可以根据眼前的情况和自己的看法,灵活运用,充分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

2.小学语文课程内容跟学生联系不紧密,学生往往缺乏创新能力。在“语文”身上,体现了负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如果小学语文课过于单一,语文教师只重视对书本上表面知识的讲解,而不顾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感受与领悟,语文课堂便成了“讲堂”。从而该让学生感受的,而没有给他们机会去感受。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对文章的篇章结构做详尽剖析,从面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个人见解。语文知识,特别是在写作上,还是以静态重复灌输的方式,让学生失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推去了实践的机会。这些教学并不能收到好的效果,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初衷,因此,只有改进课堂形式,从本质上转变教学方法,才能完成语文课程的改革,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效果。

3.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已不能满足现代的需求。教学内容如何,与教学方法有关。而想要改变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也要有选择性。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具体反映。语文课程的变化发展,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性,也要求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从这两点来看,传统的语文课程显然并不够完美,这些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又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模式比较固定,这种教学方法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抑制了学生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也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可行性路径

1.教学方法的转变。为了有效地带动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热情,做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使语文学习有更加广泛的活动平台,让语文的学习充满活力,作为教学人员应指导学生在日常的活动中学习并且用于实践,通过课外的这种活动来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丰富充盈。除了学习课本知识、课内知识、校园文化知识外,还要兼顾其他学科的学习,做到课本和实践相结合,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修养和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综合学习充实扩展了学生的知识,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就是它只是给予一个大致方向和参考数据,其他知识学生应该通过自己来掌握学习。

2.拓宽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许多课程之间其实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应拓宽语文课的运用,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做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融通。过去,语文课往往过于单调,与其他课程毫不相关,独自为战,因为语文而语文,从而弱化了语文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语文本来就是用来描绘现实世界的,当然也反映其他课程的内容。在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语文,其他课程的内容也是由语文来表达的。只要有需要读书写字的地方,就需要借助语文。对于一些课文的内容,应适当表现出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综合性的来学习,使学生联系其他课所学的知识,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语文其实属于一种工具,具有思想性、文学性、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情意性、知识性、人文性等特点。而语文的作用,也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相互交流、表达自己思想的工具,同时也是“做人的工具”。

3.以学习内容来决定讲课方式。不同的学习内容有着不一样的讲课方式,多重的讲课方式对授课内容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推进,学习内容和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语文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顺应语文学科的演变,语文教学的统一性、广泛性和教育的多重性,教育讲课的方式也就出现了多重性。以往的语文教学都比较单一,内容老套,模式老套,从而割裂了语文教学和生活之间的纽带,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热情,打消了学生对文字的念想,最终影响了教学成果。

4.传统教学观念已经老化,改变教学形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语文教学方法可以说是形形,但是多数都呈现了这样的模式:就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重点,这就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问题,我们常见的小学课程存的问题导致了这样的现状,内容上面的落后让教学达不到更好的效果,在现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平衡交流,让学习成为了师生共同的探索或者是交流。“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指导。要改变教师只是讲课,学生静坐台下旁听的现象,做到真正的互动。

总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让师生关系像朋友一样的平等,这是非常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小学语文的一个奋斗目标,一个好的教学方法需要课程进行更好的改善。因此,语文教学的方法和课程的改变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濮坤.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05).

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理念;思想教育

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与小学其他年级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何开展好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爱是教学实施的重要动力

小学六年级是即将结束小学学习生涯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也意味着教师要肩负更大的责任,需要完成的任务会更多,教师不仅要对学校有一个工作的交代,也要对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负责,

同时还要对学生在毕业关键时期的健康成长与学业发展负责。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就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拿出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做好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要做好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就要求教师做到将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从时间上保障教学的开展,要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毕业班自身的情况,以及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精心设计六年级语文教学实施的内容,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爱”作为教学工作实施的根本原则,以爱的力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真诚的心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爱的话语,体会到老师发自心灵深处的爱,以爱为动力的教学工作的实施,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习,用爱作为学生在学习上不断前行的动力,用爱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困难,取得语文学习的更多胜利。

二、要以语文学习的不断积累作为创造的基础

要做好一件事情,往往需要进行长时期的积累才能取得成效,语文学习也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取得实效。要做好语文知识的积累,教师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几种基本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在六年级语文教学的实施中要重视读的作用,读可以采用大声的朗读方式,也可以采用不出声的默读,还可以采用微声的轻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所读的内容也要力求丰富,既可以是对课文的背诵与朗读,也可以是对诗词的朗读,还可以针对大量的成语进行长期的积累与朗读,对一些充满启发的名人名言也要展开大量日积月累的阅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多动笔,引导学生经常把一些自己喜欢的词句记在固定的笔记本上,在需要的时候经常翻看,在这样的过程中做到生活化语文知识的积累。并且,作为老师,榜样的力量是非常大的,老师为了鼓励六年级的学生勤于动笔,也应该在平时树立一个多动笔的榜样,要以促进学生的动笔为目的,鼓励学生积极动笔,积累自身的写作经验,以教师的榜样树立调动学生动笔的热情,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不断积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六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基础更加丰厚,才能更具创造的潜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常进行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积累才是学生创造的重要基础。

三、要在语文教学的实施中开展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既是一种语文素质的教育,也承载着思想教育的功能,在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这些内容除了具有极强的文学欣赏性以外,同时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其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都是非常强的。因此,语文教学从其本质来看,既是一门语文知识学习的科目,也是一门思想教育的科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结合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思想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一些优良的思想,以美好的思想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四、要以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引领六年级的语文教学

应该看到,在六年级语文教学的实施中,单单以一本书的课文来开展教学明显是不够的,只教一本书也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六年级学生与其他年级的小学生相比较,已经具备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仅仅通过一本语文书的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六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而语文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学要冲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以广阔的语文教学来开拓教学的新天地,现代语文学习已经有了非常多的学习渠道可以选择,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媒体与现代网络的不断兴起,给语文的学习创造了更多的学习空间,教师在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以现代化的信息平台为语文学习的新渠道,拓展更多的语文学习内容,丰富语文知识,以课内、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语文教学的高效开展,以大语文的教学观引领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的实施,对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开展好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对促进语文教学的实施极具现实意义。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尝试性探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

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能够为学生打开新世界的窗户,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个窗口认知和了解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纵观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小w生普遍对阅读兴趣不高,教师也存在只重视分数,忽略阅读过程的问题,这样,虽然在短期内能够使学生保持一个高分,但是,从长远来看,不重视阅读这一问题,使小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给学生日后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应该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思考,尽快改变阅读教学现状。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阅读教学并不受宠,阅读教学的时间能减则减,能免则免。虽然,新课改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作用给予肯定,让其有翻身的机会,但是,效果并不明显。阅读教学一直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小学阅读教学情况并不乐观。而且,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多以自我为中心,学生只是跟随老师朗读课文,缺少自我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只能成为学习的机器,紧张的学习已经让学生疲惫,闲暇之余就不会主动地阅读学习,有的听到阅读唯恐避之不及,这就导致学生对阅读渐渐失去了兴趣,对一件事失去了兴趣和热情,就无法延续,影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这些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是很严重的问题,必须给予解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转变思想,提高阅读教学重视度

要想解决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思想,重视阅读教学,只有重视,才能够发挥出阅读的作用。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从应试教育理念中走出来,认清阅读的重要性,要多给学生留出阅读的时间和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可以自主阅读,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自己对文章进行理解。例如,在学习《观潮》一文时,教师可以改变以往领读的方式,给学生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到描写大潮壮观、澎湃、雄伟的内容,并朗读出来。学生为了能够完成任务,都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并把自己找到的内容和大家分享。通过加强对阅读的重视,既提高了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开设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让学生一直将阅读延续下去的原动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小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这样才能够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开设各种活动来促进学生阅读,如,在班级创设小小读书角,开展演说比赛、朗读竞赛、故事大赛、情景剧表演等等,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利用闲暇时间来进行阅读,让阅读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快乐的享受。这样不仅可以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对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扩大范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书海无边,因此,阅读范围是无限的,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的阅读爱好,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读物,每种类型都有所涉猎,这样才能够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眼界,提高自身的素质。除了阅读少儿读物外,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故事集、杂志、诗歌、散文等等。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将看到的好词好句、经典语录、名人名言等等信息记录下来,做成读书笔记,在以后写作的时候可以作为素材,并且,读一本书之后写出读后感,定期在班级公布,向其他同学展现自己的读书成果。通过扩大阅读范围,指导学生正确地阅读,让学生不仅学会利用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学会分享,让阅读成为学生交流的重要工具,让学生受用一生。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对阅读教学进行分析和思考,加强阅读教学的重视度,选择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让阅读伴随学生的一生,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内涵,具有良好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